QX/T 451-2018 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等级.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51-2018 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 预警等级 Meteorological risk warning level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flood induced by torrential rain 2018-11-30发布 2019-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51-2018 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的等级及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与科学研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中小河流small and medium-sized rivers 集水面积大于200km2且小于3000km2的河流. 2.2 气象风险meteorological risk 气象因素诱发洪水等灾害的预期损失. 注:风险是一种可能的状态,而不是真实发生的状况. 2.3 RGB值RGB value 红(R)、绿(G)、蓝(B)3种基色,取值范围从0(黑色)到255(白色). [QX/T180-2013 定义2.2] 2.4 水文特征值hydrologic characteristic value 反映水文要素变化的特点和性质的数据. [GB/T50095一2014,定义5.2.10] 注:常用在水位上的水文特征值有警戒水位、保证水位、防洪高水位、设计洪水位等. 2.5 警戒水位warning stage 可能造成防洪工程或者防护区出现险情的河流和其他水体的水位. [GB/T50095—2014 定义6.1.16] 2.6 保证水位highest safety stage 能保证防洪工程或防护区安全运行的最高洪水位. [GB/T50095—2014 定义6.1.17] 2.7 漫堤水位water level over the embankment 达到河道堤防工程高度,可能发生顶部漫溢泄流的水位. 2.8 防洪高水位upper water level for flood control 水库或者其他水工建筑物遇到下游防护对象设防洪水时,在坝前或者建筑物前达到的最高水位. 1 QX/T451-2018 [GB/T50095一2014,定义2.9.17.4] 2.9 设计洪水design flood 符合防洪设计标准要求,以洪峰流量、洪水总量和洪水过程线等特征值表示的洪水. [GB/T50095一2014,定义7.3.1] 2.10 设计洪水位design flood level 水库或者其他水工建筑物遇到设计洪水时,在坝前或者建筑物前达到的最高水位. [GB/T50095一2014,定义2.9.17.5] 2.11 校核洪水check flood 工程在非常运用条件下符合校核标准的设计洪水. [GB/T500952014 定义7.3.2] 2.12 校核洪水位check flood level 水库或者其他水工建筑物遇到校核洪水时,在坝前或者建筑物前达到的最高水位. [GB/T500952014 定义2.9.17.6] 2.13 漫坝水位water level over the dam 达到水库坝体高度,可能发生坝顶漫溢泄流的水位. 2.14 重现期recurrence interval 等于及大于(或者等于及小于)一定量级的水文要素值出现一次的平均间隔年数,由该量级频率的 倒数计. [GB/T50095一2014,定义7.2.13] 2.15 流域valley 河流的集水区域.流域的四周为分水线,分水线有山岭或者高地的脊线组成,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 即是河流的集水区域. [GB/T204862017,定义2.1] 2.16 面雨量areal precipitation 某一时段内特定区域或者流域的平均降雨量. [GB/T20486一2017,定义2.4] 3划分等级 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分为I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 颜色标示,级别含义见表1. 2 QX/T451-2018 表1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含义和颜色 预警等级 含义 表征颜色 颜色RGB值 I级 气象风险很高 红色 255 0.0 Ⅱ级 气象风险高 橙色 255 126 0 Ⅲ级 气象风险较高 黄色 255 250 0 N级 有一定气象风险 蓝色 0 102 255 4划分方法 4.1有水文特征值的中小河流 4.1.1不含水库的中小河流 不含水库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等级,按表2来划分. 表2不含水库的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等级和级别划分标准 预警等级 划分标准 ...
QX/T 424-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机场工程气象参数统计.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24-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机场工程气象参数统计 Specifications for climatic 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Meteorological parameter statistics for airport projects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24-2018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参证气象站选取 1 5气象资料收集与处理 2 6机场工程气象参数统计内容 7机场工程气象参数统计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机场工程气象参数统计内容与格式10 参考文献 21 I QX/T424-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机场工程气象参数统计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场工程规划设计和选址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参数统计的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机场工程规划设计和选址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参数的统计和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18一2010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参证气象站referen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气象分析计算所参照具有长年代气象数据的国家气象观测站. 注:国家气象观测站包括GB31221一2014中定义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 3.2 专用气象站dedicated meteorological station 为工程项目选址或者其建设项目获取气象要素值而设立的气象观测站. 注:专用气象站的观测项目和年限根据设站目的而定,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塔和其他特种观测设施等. 3.3 低云low cloud 云底为100m~2500m的云. 注:包括积云、积雨云、层积云、雨层云. 3.4 低空风垂直切变low-level wind vertical shear 距地面600m以下风向和(或)风速在垂直距离上的变化. 4参证气象站选取 4.1选取气象历史序列比较长,与机场拟建区距离较短,下垫面相似,位于同一气候区的国家气象观 测站. 4.2优先选择周围探测环境状况良好,与机场拟建区海拔高度差小、无高大山体、河流阻隔,近10年以 来气象观测记录完整的气象站. 1 QX/T424-2018 5气象资料收集与处理 5.1气象资料收集 5.1.1参证气象站30年以上逐日气压、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记录. 5.1.2参证气象站10年逐日逐时的气压、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风向等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记录. 5.1.3参证气象站10年逐日不少于3个时次的能见度、云观测记录. 5.1.4参证气象站10年逐日轻雾、雾、浮尘、扬沙、沙尘暴、烟幕、霾、结冰、积雪、冻雨、雷暴、闪电、冰 雹、热带气旋(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龙卷、胞等天气的观测记录. 5.1.5机场拟建区专用气象站与参证气象站至少一个完整年的同期气压、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 风向等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机场拟建区典型季节代表月低空风廓线观测资料. 5.2气象资料质量控制 机场拟建区专用气象站观测数据应按照QX/T118一2010的要求进行质量控制. 6机场工程气象参数统计内容 6.1风 6.1.1专用气象站风 6.1.1.1统计的内容包括: —全年、各月的盛行风向,各风向的风速变化情况及日变化、年变化特征; —全年、各月的平均风速,各风速的风向变化情况及日变化、年变化特征; —全年、各月大风出现的日数、极值; 一全年不同等级风速的风向频率分布,绘制风力负荷图. 6.1.1.2统计的表格参见附录A的表A.1至表A.4. 6.1.2参证气象站风 6.1.2.1统计的内容包括: 全年、各月盛行风向,各风向的风速变化情况及日变化、年变化特征; 一全年、各月平均风速,各风速的风向变化情况及日变化、年变化特征; —全年、各月大风出现的日数、极值; ——不同等级风速的风向频率分布,绘制风力负荷图; ——地方性风的特征. 6.1.2.2统计的表格参见表A.1至表A.4. 6.2能见度 6.2.1专用气象站能见度 6.2.1.1统计的内容包括: ——能见度的日变化、年变化特征; —一各级能见度出现日数和频率,重点分析1000m以下各级能见度日数; ——各级能见度频率的分布规律,引起低能见度的主要天气...
QX/T 423-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报告编制.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23-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报告编制 Specifications for climatic 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Report pilation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23-2018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报告结构 2 5报告内容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封面及封二样式6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主要内容编排格式8 附录C(资料性附录)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中的图表编制 9 附录D(资料性附录)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中的气象灾害分析16 参考文献 18 I QX/T423-2018 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报告编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5221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 GB/T35222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云 GB/T35223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能见度 GB/T35224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天气现象 GB/T35225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压 GB/T35226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空气温度和湿度 GB/T35227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风向和风速 GB/T35228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量 GB/T35229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雪深与雪压 GB/T35230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蒸发 GB/T35231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辐射 GB/T35232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日照 GB/T35233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温 GB/T35234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冻土 GB/T35235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电线积冰 GB/T35236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地面状态 GB/T35237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自动观测 QX/T65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QX/T66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QX/T118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参证气象站reference meteorological station 气象分析计算所参照具有长年代气象数据的国家气象观测站. 注:国家气象观测站包括GB31221一2014中定义的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国家一般气象站. 1 QX/T423-2018 3.2 专用气象站dedicated meteorological station 为工程项目选址或者其建设项目获取气象要素值而设立的气象观测站. 注:专用气象站的观测项目和年限根据设站目的而定,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场、观测塔和其他特种观测设施等. 3.3 关键气象因子key meteorological factor 与项目实施具有制约性关系,并可直接测量的大气状态参量. 注:如桥梁建设项目中的风速,城市排水管网建设中的降水、地温,城市规划中的风向等. 3.4 高影响天气high-impact weather 直接影响论证对象实施的天气现象. 注:如核电建设项目中的热带气旋、龙卷,机场建设项目中的雷暴、风资源评估中的结冰等. 4报告结构 4.1封面 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简称报告)封面宜包括论证项目名称、报告编制单位及报告编制日期.参见 附录A的图A.1. 4.2封二 报告封二宜包括论证项目名称、委托单位、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参与人员、编写人员、审核人、审 定人及批准人等信息.参见附录A的图A.2. 4.3目录 报告目录应包括报告正文及附录、附件部分的大纲标题,宜显示1级至3级大纲标题. 4.4正文 报告应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和项目的特点,按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相关专项标准进行编制.没有专项 标准的参照附录B的格式编制,可以是全部或部分内容.各部分的编写应按第5章进行. 4.5附录 报告形成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计算过程、中间结果等不宜在报告中列出的,必要时可将其内容和方 法以附图或附表的形式编入附录.附图要求可参考附录C的C.1. 4.6附件 报告的最终版本宜将评审意见及专家签名表,必要的依据文件文本以附件形式编入. 5报告内容 5.1总则 5.1.1应说明编制气...
QX/T 422-2018 人工影响天气地面高炮、火箭作业空域申报信息格式.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22-2018 人工影响天气地面高炮、火箭作业 空域申报信息格式 Information format of airspace application for cloud seeding with artillery and rocket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22-2018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 5报文种类与内容 2 6报文数据项编码规则 5 附录A(规范性附录)单位地址编码 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时间和方位编码规则 11 附录C(规范性附录)作业站点代码 了 参考文献 14 I QX/T422-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 所、空军装备研究院雷达与电子对抗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宏宇、胡向峰、毕力格、苏立娟、李宝东、陆岩、严勇杰. QX/T422-2018 引言 人工影响天气对空射击作业具有技术密集、涉及广泛和高风险等诸多特点.每次作业实施前,作业 地的县级以上地方气象主管机构需向有关空域管制部门申请空域和作业时限.目前,各地申报和接收 空域的通信方式、空域申报内容与格式以及归属航空管制审批部门的要求差别较大,对地面高炮和火箭 作业的空域申请和批复的及时性造成影响,同时也易引发空域使用安全等问题. 新时期,国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空射击管理工作,对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与地面作业空域使用的要 求更高.为保证地面作业安全及空中航空器飞行安全,提高空域使用效率和作业效果,规范人工影响天 气地面高炮、火箭作业空域申报信息格式,制定本标准. V QX/T422-2018 人工影响天气地面高炮、火箭作业空域申报信息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工影响天气地面高炮和火箭对空射击作业空域申报的报文种类与内容、报文数据 项编码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地面高炮和火箭作业空域申报信息的编写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60一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航空管制部门air traffic control department 对空中活动实施监督控制和强制性管理的机构. 3.2 对空射击组织单位air shooting organizational unit 县级以上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地面高炮和火箭对空射击作业的单位. 3.3 对空射击air shooting 人工影响天气地面高炮和火箭作业中,可能对空中航空器飞行造成安全威胁的活动. 3.4 空域使用计划airspace use plan 描述对空射击活动的信息体,信息内容主要包括:组织单位、装备种类、空域使用时间、空域使用范 围等. 3.5 对空射击报文air shooting massage 对空射击情报 与对空射击活动有关的空域协商、空域申请和批复以及回执等信息传递的载体. 注:包括对空射击协商报、对空射击指令报和对空射击回执报.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UP:空域使用计划(Airspace Use Plan) 1 ...
QX/T 421-2018 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宏观记录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21-2018 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宏观记录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macro-record of aircraft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21-2018 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宏观记录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宏观记录的内容和方式. 本标准适用于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科学试验和大型活动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中宏观记录的存档 和管理.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aircraft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利用飞机采用人工干预的手段,在云体适当部位播撒催化剂,以增加地面降水量的活动. 2.2 宏观记录macro-record 在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过程中,记录飞行、作业和云宏观观测信息. 3宏观记录内容 3.1基本要求 记录时间应按北京时间(BST 24小时制)记录,精确到分钟,记录格式为hh:mm.应确保记录时 间、飞机仪表时间和机载设备时间的一致. 3.2基本信息 3.2.1单位信息 记录具体实施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单位全称. 3.2.2飞行日期 记录飞行当天日期,按年、月、日记录,记录格式为yyyy/mm/dd. 3.2.3飞行任务 记录执行飞行任务的具体内容,如增雨、增雪、科学试验、大型活动、其他. 3.2.4飞机信息 记录飞机型号、编号和当日飞行架次(按阿拉伯数字记录). 3.2.5飞行时间 记录飞机开(关)车、轮动(停)、起飞和降落时间.飞机起飞和降落时间为飞机轮胎离地和接地 1 QX/T421-2018 时刻. 3.2.6机场信息 记录飞机的起降机场和备降机场名称. 3.2.7飞行位置 记录飞行的主要地理位置,按地名记录,具体到县级行政区域. 3.2.8人员信息 记录机组人员、登机作业人员(作业指挥、设备操作、宏观记录等)和地面保障人员信息. 3.2.9起降机场天气 记录飞机起降期间1h内起降机场整点天气实况信息. 3.3飞行信息 3.3.1飞行状态 记录飞机爬升、下降、平飞、转弯和盘旋状态信息. 3.3.2设备状态 记录机载设备的工作状态信息. 3.4作业信息 3.4.1作业时间 记录催化剂播撒起止时间. 3.4.2作业区域 记录作业区域的地理位置,按地名记录,具体到县级行政区域. 3.4.3作业高度 记录播撒催化剂所在的海拔高度,单位为米(m) 精确到整数. 3.4.4作业温度 记录作业高度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4.5催化剂类型 记录所选用的催化剂种类、型号. 3.4.6催化剂用量 记录所使用催化剂的剂量. 2 QX/T421-2018 3.5观测信息 3.5.1穿云信息 记录飞行过程中入云、出云、云底、云顶所在海拔高度和飞行位置.海拔高度单位为米(). 3.5.2云状 记录飞行中目测到云的类型. 3.5.3云的宏观特征 记录云底状态、云顶状态和云中宏观特征. 3.5.4飞机积冰 记录飞机出现积冰、部位和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 3.5.5飞机颠簸 记录飞机出现颠簸和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 3.5.6飞机雨线 记录飞机舷窗上出现水丝和程度(轻度、中度和重度). 3.5.7其他天气现象 记录飞行中出现的其他天气现象(如华、晕、虹、闪电等). 4宏观记录方式 4.1宏观记录表 应规范填写宏观记录表,表格内容和格式见附录A.记录时应字迹工整,以纸质留存并电子存档. 4.2其他记录方式 摄像、摄影和录音等可以作为宏观记录表的补充方式. 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宏观记录表 2X/T421-2019 表A.1给出了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宏观记录表的内容和格式. 表A.1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宏观记录表 单位信息: 飞行架次:第 架次 开车时间 飞行日期 飞行任务 降落时间 起降机场 (轮动时间) 关车时间 飞机型号 飞机编号 起飞时间 备降机场 (轮停时间) : 作业指挥人员 设备操作人员 宏观记录人员 地面保障人员 机组人员 时间 云状 云量 云高(底/顶) 气压 温度 风向 风速 能见度 天气现象 起降机场天气 起飞: 降落: 作业时间 作业高度 作业温度 催化剂种类 干冰烟条焰弹液氮 其他 开始播撒时间 结束播撒时间 型号 作业信息 开始播撒时间 结束播撒时间 催化剂用量 作业区域 ...
QX/T 420-2018 气象用固定式水电解制氢系统.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20-2018 气象用固定式水电解制氢系统 Stationary water electrolyte system for producing hydrogen used in the meteorological service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20-2018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要求 2 4.1系统组成 2 4.2外观和结构 2 4.3功能 2 4.4技术性能 2 4.5 可靠性 4 4.6维修性 4 4.7环境适应性 4 4.8安全性 4 4.9配套 5检验方法 5 5.1检验准备 5 5.2系统组成 5 5.3 外观和结构 5 5.4功能 5 5.5 技术性能 5 5.6 可靠性 7 5.7维修性 8 5.8环境适应性 5.9安全性 9 5.10标志 9 5.11包装 9 6检验规则 9 6.1检验分类 9 6.2检验责任 9 6.3检验条件 .9 6.4检验项目和顺序 10 6.5 缺陷分类 10 6.6 合格判定 11 6.7检验中断处理 11 6.8鉴定检验 11 6.9质量一致性检验 12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12 7.1标志 12 I QX/T420-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气象技术装备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景云、吴宝平、赵志强、侯玉平、韩磊、梁如意、郑胲泉. QX/T420-2018 气象用固定式水电解制氢系统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用固定式水电解制氢系统的性能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贮存 和运输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用固定式水电解制氢系统的设计、制造、检验、包装、贮存与运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28.1一2012计数抽样程序第1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3187一1994可靠性、维修性术语 GB/T6682一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8170一2008数字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9414.3一2012维修性第3部分验证和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表示 GB/T13384一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9774一2005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 GB50177—2005氢气站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制氢主机hydrogen-producing mainframe 在水电解制氢系统中完成水电解并进行氢、氧分离的装置. 3.2 水电解槽water electrolyser 应用水电解方法使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核心装置. 注:通常为压滤式双极性结构. 3.3 分离除雾器separation demister for water 能够使气体和碱液分离并降低气体含水量的装置. 注:分离出氢气并除雾的,称为氢分离除雾器;分离出氧气并除雾的,称为氧分离除雾器. 3.4 压力平衡阀pressure-balanced valve 控制制氢系统压力,并使氢、氧两个子系统保持相对压力平衡的装置. 注:控制氢气压力的,称为氢压力平衡阀;控制氧气压力的,称为氧压力平衡阀. 1 QX/T420-2018 3.5 储氢装置hydrogen tank 用于储存氢气的压力容器. 3.6 电解小室electrolytic cell 由阴、阳电极,隔膜和碱液等构成,在直流电的作用下,能将水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最小单元. 3.7 电解小室电压voltage of single electrolytic cell 水电解时,电解小室阴、阳两电极间的直流电压. 4要求 4.1系统组成 气象用固定式水电解制氢系统主要由以下各部分组成: a)制氢主机:包括水电解槽、分离除雾器和压力平衡阀等; b)整流控制器:包括整流器和控制器; c)供水装置:包括储水箱和加水泵...
QX/T 419-2018 空气负离子观测规范电容式吸入法.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9—2018 空气负离子观测规范电容式吸入法 Specifications for air negative ions observation-Capacitance inhalation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9-2018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自动观测设备通用要求 .....1 4场地和安装要求 ...2 5维护和检测要求 3 6数据记录和处理要求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日常检查记录表6 参考文献 I QX/T419-2018 引言 空气负离子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受地球环境的物理特性、天气特点和季节变化以及 空气中污染物变化的影响,各地不同时间空气负离子浓度有很大差异.开展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对评 价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际、国内主要采用电容式吸入法原理进行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但至今缺乏全国统一的标 准规范.为了规范采用电容式吸人法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在线自动观测,制定本标准. V QX/T419-2018 空气负离子观测规范电容式吸入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容式吸入法自动观测空气负离子仪器设备的通用要求及观测场地选址、设备安装、 维护和检测、数据记录和处理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电容式吸入法对空气负离子浓度的自动观测及资料应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离子迁移率ion mobility 空气离子在单位强度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 注:离子迁移率的单位为平方厘米每伏秒[cm2/(Vs)]. 2.2 空气负离子air negative ion 带负电荷的空气离子. 2.3 空气负离子浓度air negative ion concentration 大气负离子浓度 单位体积空气中的负离子数目. 注1:测量单位为个每立方厘米. 注2:在离子迁移率大于或等于0.4cm2/(Vs)时,所测得的负离子绝大部分是以氧分子吸附的负离子为主的小粒 径离子,即为俗称的负氧离子. 3自动观测设备通用要求 3.1组成 电容式吸人法自动观测设备应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其中硬件部分包括离子传感器、采集器和 外围设备,软件包括仪器控制处理软件和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可参照GB/T18809一2002的仪 器结构和物理参数设计. 3.2方法原理 空气中正、负离子按设定速度匀速进入收集器后,在定量极化电场作用下发生偏转,通过微电流计 测量出某一极性空气离子所形成的电流,经过采集器的处理,从而获得空气离子的浓度. 单位体积空气离子数目的计算方法见公式(1). N=I/qua (1) 式中: N—单位体积空气中负离子数目,单位为个每立方厘米; 1 QX/T419-2018 I—微电流计读数,单位为安培(A); 9——基本电荷电量,取值1.6×10-19C; v一取样空气流速,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a一收集器有效截面积,单位为平方厘米(cm2). 离子迁移率计算方法见公式(2): K=d2V./LU (2) 式中: K一收集器离子迁移率最小值,单位为平方厘米每伏秒[cm2/(Vs)]; d一收集板与极化板之间的垂直距离,单位为厘米(cm); V一收集器中气流速度在轴向的分量,单位为厘米每秒(cm/s); L—收集板的有效长度,单位为厘米(cm); U—极化电压,单位为伏(V). 通过改变离子迁移率值,可以测得不同大小的离子浓度,当K大于或等于0.4cm2/(Vs)时,为空 气负氧离子浓度. 3.3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要求见表1. 表1空气负离子自动观测设备主要性能指标 名称 性能指标 测量范围 10个/厘米3~5.0×105个/厘米3 最小分辨率 10个/厘米3 测量误差 空气负离子浓度大于或等于100个/厘米3时:士15% 离子迁移率 0.4cm2/(Vs) 离子迁移率最大允许误差 士10% 采样频率 每分钟不小于6次 数据输出间隔 小于或等于5min 内存储器数据存储 不少于10d的原始采样数据和设备状态数据 实时测量显示 刷新频率不低于1Hz 温度:-30℃~50℃ 工作环境 相对湿度:10%~100% 4场地和安装要求 4.1场地 4.1.1应有明确的环境代表性. 4.1.2应避开陡坡、洼地、山地垭口、风口等局部地形的影响. 4.1.3应避开燃烧、交通以及工、农业生产等局地污染源和其他人类污染活动的影响. 4.1.4应避免局部水汽、灰尘、烟雾等干扰. 2 ...
QX/T 418-2018 高空气象观测数据格式BUFR编码.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8-2018 高空气象观测数据格式BUFR编码 Coding format for aerological observing data-BUFR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8-2018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缩略语 1 4编码构成 1 5编码规则 2 5.1指示段 2 5.2标识段 2 5.3选编段 ......3 5.4数据描述段 3 5.5数据段 4 5.6结束段 16 附录A(规范性附录)代码表和标志表 .18 参考文献 36 QX/T418-2018 高空气象观测数据格式BUFR编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固定陆地测站、船舶及移动平台的高空气压、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的综合探空及单 独测风观测数据的BUFR编码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陆地测站、船舶及移动平台的高空气压、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的综合探空及单 独测风观测数据的表示和交换.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八位组octet 计算机领域里8个比特位作为一组的单位制. [QX/T235一2014,定义2.1] 2.2 主表master table 科学学科分类表,每一学科在表中被分配一个代码,并包含该学科下的一系列通用表格.本标准应 用气象学科的主表.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BUFR:气象数据的二进制通用表示格式(Binary Universal Form for Representation of meteoro- logical data) CCITT IA5: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国际字母5号码(Consultative Committee on International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International Alphabet No.5) UTC:世界协调时(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 WMO-FM94: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的第94号编码格式(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code form FM 94 BUFR) 4编码构成 编码数据由指示段、标识段、选编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段和结束段构成,如图1所示. 指示段 标识段 选编段 数据 数据段 结束段 描述段 图1BUFR编码数据结构 1 QX/T418-2018 各段的编码规则见5.1~5.6,编码中使用的时间除特殊说明外,全部为UTC. 5编码规则 5.1指示段 指示段由8个八位组组成,包括BUFR数据的起始标志、BUFR数据长度和BUFR版本号.具体 编码见表1. 表1指示段编码及说明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1 B 2 U BUFR数据的起始标志 按照CCITT IA5编码. 3 F 4 R 5-7 BUFR数据长度 实际取值 以八位组为单位. 8 BUFR版本号 4 WMO2015年发布版本4. 5.2标识段 标识段由23个八位组组成,包括标识段段长、主表号、数据加工中心、数据加工子中心、更新序列 号、选编段指示、数据类型、数据子类型、本地数据子类型、主表版本号、本地表版本号、数据编码时间等 信息.具体编码见表2. 表2标识段编码及说明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1-3 标识段段长 23 本段段长为23个八位组. 4 主表号 0 表示使用气象学科的主表. 5-6 数据加工中心 38 根据WM0规定,38表示数据加工中心为北京. 7-8 数据加工子中心 0 表示未经过数据加工子中心加工. 9 更新序列号 实际取值 取值为整数.初始号为随料每次更新序列号 0:表示本数据格式不包含选编段: 10 选编段指示 0或1 1:表示本数据格式包含选编段. 11 数据类型 2 表示本数据为高空资料. 1:表示来自固定陆地测站的单独测风观测资料; 2:表示来自船舶测站的单独测风观测资料; 3:表示来自移动平台的单独测风观测资料; 4:表示来自固定陆地测站的高空气压、温度、湿度、风速和风 12 数据子类型 1、2、3、4、5、6 向观测资料; 5:表示来自船舶测站的高空气压、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观 测资料; 6:表示来自移动平台的高空气压、温度、湿度、风速和风向观 测资料. 2 QX/T418-2018 表2标识段编码及说明(续)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13 本地数据子类型 0 表示没有定义本地数据子类型. 14 主表版本号 28 当前使用的WMO FM-94主表的版本号为28. 15 本地...
QX/T 417-201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气象信息传输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7-201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气象信息传输规范 Specifications of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ased on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7-2018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1 4传输信息分类 2 5传输信息处理过程 2 6数据重发机制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气象观测数据传输示例 5 附录B(规范性附录)数据类型代码 8 附录C(资料性附录)数据重发指令示例 11 参考文献 12 I QX/T417-2018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气象信息传输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服务传输气象应急信息和气象观测数据的传输信息分 类、传输信息处理过程和数据重发机制.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服务传输气象应急信息和气象观测数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312一19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 由中国研制建设和管理的卫星导航系统.为用户提供实时的三维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包括公 开、授权和短报文通信等服务. 3.2 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radio determination satellite service;RDSS 由外部系统通过用户应答方式来测定用户至卫星的距离和计算用户的位置. 3.3 短报文服务short messages service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于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RDSS)提供的一种双向报文通信服务. 3.4 通播group message broadcasting RDSS业务提供的一种同时向多个指定用户(集团用户)发送短报文的服务. 3.5 北斗气象通信终端Beidou meteorological munication terminal 具有短报文服务功能,用于传输气象信息的北斗通信设备. 3.6 北斗通信终端用户授权Beidou munication terminal authorization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RDSS业务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运营商对用户短报文传输频度和单次传输信 息长度限制的授权. 3.7 气象应急信息meteorological emergency short messages 出现自然或人为等突发紧急情况时,在公共基础通信设施无法使用的情况下,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 1 QX/T417-2018 统传输的与灾害、异常情况、气象装备及人员等相关的文本信息. 4传输信息分类 4.1气象应急信息 气象应急信息按照GB2312一1980第5章中定义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后,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短报文服务完成传输. 4.2气象观测数据 4.2.1文件形式数据 以文件形式传输的气象观测数据,将文件名长度及文件名同气象观测数据内容进行组合,组合后的 待传输数据内容包括文件名长度、文件名、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内容三项,其中文件名长度占位8bit 表 示本次传输的文件名长度,文件名和观测数据内容为变长数据.组合后的待传输数据,按照GB2312一 1980第5章中定义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后,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服务完成传输.具体数据格 式见图1. 原始气象观测数据 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内容 组合后待传输数据格式 文件名长度 文件名 气象观测数据文件内容 图1文件形式气象观测数据传输格式 4.2.2非文件形式数据 以非文件形式传输的气象观测数据,直接将观测数据传输给北斗气象通信终端,按照GB2312一 1980第5章中定义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后,通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短报文服务完成传输. 5传输信息处理过程 5.1数据分包 5.1.1分包规则 根据北斗通信终端用户授权,确定待传输信息是否需要进行分包传输.待传输信息加上分包规范 协议头、数据类型标志及校验值后,总计长度不大于北斗气象通信终端用户授权单次传输信息最大长度 时,单包传输,否则分包传输.分包规则见图2,示例参见附录A 规则表述如下: ——数据第一分...
QX/T 416-2018 强对流天气等级.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6—2018 强对流天气等级 Classification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6-2018 引言 强对流天气是大气中对流发展旺盛时天气的总称,一般指短时强降水、对流性大风、冰雹、龙卷等天 气现象.它多由中小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且发生突然、变化剧烈,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灾害,难于准确 预报.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气象业务部门把强对流天气按照其伴随的天气现象强度以及致灾程度等因素, 划分成不同的等级,以提高对该类天气预报服务的科学性.为了规范我国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 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特编制本标准. N QX/T416-2018 强对流天气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强对流天气的等级及其划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强对流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科学研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短时强降水short-duration heavy rain 在同一个或多个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相继或连续影响下,在很短时间内(通常不超过1小时)局地出 现的雨强较大的对流性降水. 2.2 雷暴thunderstorm 大气强对流造成的积雨云云中、云间或云地之间产生的放电现象. 2.3 冰雹hail 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 注:冰雹总是由对流云团,特别是积雨云产生. 2.4 对流性大风convective wind gust 由于大气强对流造成的地面阵性大风.若伴随雷暴、雷雨出现,亦称雷暴大风或雷雨大风. 2.5 龙卷tornado 从积状云中伸下的、触及地面或水面的漏斗状云柱. 3等级划分 采用短时强降水、对流性大风、冰雹、龙卷的强度,将强对流天气划分为较强对流天气、强对流天气、 超强对流天气三个等级,划分方法见表1.其中,龙卷的强度按照美国天气局现行的Enhanced Fujita Scale方法划分(见附录A的表A.1). 表1强对流天气等级划分表 等级 划分指标 单独或同时出现雷暴、小时降雨量小于20mm的短时强降水、6~7级对流性大风、直径小于20 较强对流天气 mm的冰雹,且没有龙卷出现. 1 QX/T416-2018 表1强对流天气等级划分表(续) 等级 划分指标 单独或同时出现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80mm的短时强降水、8~11级对流性大 强对流天气 风、直径大于或等于20mm小于50mm的冰雹、低于EF0级和EF0一EF1级龙卷. 单独或同时出现小时降雨量大于或等于80mm的短时强降水、12级及以上对流性大风、直径大 超强对流天气 于或等于50mm的冰雹、EF2一EF5级龙卷. 2 QX/T416-201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美国天气局Enhanced Fujita Scale龙卷强度划分表 表A.1美国天气局Enhanced Fujita Scale龙卷强度划分表 最大风速 龙卷等级 致灾程度 kmh EFO 105~137 轻微 EFI 138~177 中等 EF2 178~217 较大 EF3 218~266 严重 EF4 267~322 破坏性灾害 EF5 >322 毁灭性灾害 3 ...
QX/T 415-2018 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5-2018 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 The integrated weather index for highway traffic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5-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指挥调度中心、河北省公安厅高速 公路交通警察总队、北京市气象台.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翠平、曲晓黎、赵娜、郭蕊、武辉芹、蒋北松、孙金海、马跃、尤凤春. QX/T415-2018 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及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交通气象服务,也适用于公路交通运营和安全管理.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能见度visibility 白天指视力正常(对比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的 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距离;夜间指中等强度发光体能被看到和识别的最大水平距离. 注:单位为米. [GB/T219842017 定义2.19] 2.2 雪深snow depth 积雪表面到下垫面的垂直深度. [GB/T35229一2017,定义3.1] 2.3 降雪量snowfall 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降雪融化成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在水平面上积聚的深度. 注1:单位为毫米. 注2:改写自GB/T21984一2017,定义2.16. 2.4 路面气象状况road surface condition of weather 公路表面呈现的干湿、冷暖、覆盖物(因气象因素造成的)等状态和量值. 2.5 降雨强度rainfall intensity 一小时降雨量或一分钟降雨量. 注:单位为毫米每小时或毫米每分钟. 2.6 瞬时风速instantaneous wind speed 某时刻的风速. 注:在自动气象观测中,是指某时刻前3s风速的平均值. [GB/T35227-2017 定义3.2] 2.7 平均风速average wind velocity 一定时段内风速的平均值. 注:单位为米每秒(m/s). 1 QX/T415-2018 2.8 路表温度pavement temperature 公路表面零厘米的温度. 注:单位为摄氏度. 2.9 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the integrated weather index for highway traffic 根据气象因子表征公路行车适宜状况的指标. 3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判定 3.1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的构成 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是根据能见度、降雪、路面气象状况、降雨强度、风速、路表温度六种气象因 子对公路交通影响的严重程度,综合评定多项因子对公路行车安全、畅通影响的指数. 3.2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的判别及含义 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判别以及含义见表1. 表1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判别表 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 判别指标I 标示颜色(RGB数值) 指数描述 服务提示 1 I<10 绿色(0 255 0) 适宜行车 气象条件对公路行车无明显影响 2 10≤1<40 蓝色(255 0 255) 较不适宜行车 气象条件对公路行车稍有影响 3 40≤1<200 黄色(255 255 0) 不适宜行车 气象条件对公路行车有较大影响 4 1I≥200 红色(255 0 0) 极不适宜行车 气象条件对公路行车有严重影响 3.3判别指标的计算 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判别指标计算表达式如下: 6 I= 式中: I—一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判别指标; i—取1到6的整数; A1——能见度因子; A2——降雪因子; A3——路面气象状况因子; A4—降雨强度因子; A5—风速因子; A.—路表温度因子. 因子A1~A的取值见附录A. 2 QX/T415-201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公路交通行车气象指数判别指标中各项因子取值规则 A.1能见度因子A1取值规则 能见度因子取值规则如下: a)当能见度大于500m时,A1取值为1; b)当能见度大于200m小于或等于500m时,A1取值为20; c)当能见度大于50m小于或等于200m时,A1取值为100; d)当能见度小于或等于50m时,A1取值为200. A.2降雪因子A2取值规则 降雪因子用24小时降雪量和雪深表示,取值规则如下: a)当24小时降雪量为0且积雪厚度为0时,A2取值为1; b)当24小时降雪量大于0小于2.5mm或雪深大于0小于1.0cm时,A2取值为20; c)当2...
QX/T 414-2018 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等级.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4-2018 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等级 The warning levels of high-impact weather on highway traffic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4-2018 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的预警等级和划分指标. 本标准适用于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high-impact weather on highway traffic 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产生不利影响的灾害性天气. 注:主要包括台风、暴雨、暴雪、冰冻、沙尘暴、大雾、大风、高温、雷电、冰雹等. 3预警等级 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分为四级:红色(I级)预警、橙色(Ⅱ级)预警、黄色(Ⅲ级)预警、蓝色(Ⅳ 级)预警,其中,红色(1级)预警为最高级别,见表1. 表1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等级 预警等级 等级名称 等级描述 I级 红色预警 高影响天气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影响特别严重 Ⅱ级 橙色预警 高影响天气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影响严重 Ⅲ级 黄色预警 高影响天气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的影响较重 N级 蓝色预警 高影响天气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有一定影响 4等级划分 4.1划分依据 公路交通高影响天气预警等级依据不同类型高影响天气的发展趋势、强度、持续时间、覆盖范围、影 响机理以及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可能造成危害的严重程度、紧迫性来综合划定. 4.2等级判定 4.2.1红色(I级)预警 当遇如下高影响天气之一,已经或将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造成特别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公路 交通瘫痪,长时间大量车辆积压、人员滞留或重要物资停运,通行能力严重影响周边区域: a)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或者阵风达14级以上并可能 1 QX/T414-2018 持续; b)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mm以上,或者已达10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c)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mm以上,或者已达15mm以上且降雪持续; d)6小时内可能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e)2小时内可能出现特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浓雾并将持续; f)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2小时内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道路结冰. 4.2.2橙色(Ⅱ级)预警 当遇如下高影响天气之一,已经或将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造成严重影响,可能导致干线公路 交通运行中断,大量车辆积压、人员滞留或重要物资停运: a)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者阵风12级以上并可能 持续; b)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c)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mm以上,或者已达10mm以上且降雪持续; d)6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或者已经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e)6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浓雾,或者已经出现强浓雾并将持续; f)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6小时内可能出现道路结冰. 4.2.3黄色(Ⅲ级)预警 当遇如下高影响天气之一,已经或将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造成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干线公路 交通运行受阻,出现车辆积压、人员滞留,或者通行条件恶劣,极易造成恶性交通事故: a)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达8级以上,或者阵风10级以上并可能 持续; b)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c)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mm以上,或者已达6mm以上且降雪持续; d)12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或者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e)12小时内可能出现浓雾,或者已经出现浓雾并将持续; f)当路表温度低于0℃,出现降水,12小时内可能出现道路结冰. 4.2.4蓝色(V级)预警 当遇如下高影响天气之一,已经或将对公路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造成一定影响,可能导致干线公路 交通发生车辆拥堵,通行能力显著下降,或者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交通事故明显增多: a)24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或者阵风8级以上并可能 持续; b)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mm以上,或者已达50mm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c)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mm以上,或者已达4mm以上且降雪持续; d)大风、高温、雷电、冰雹等其他会对公路的交通安全和通行能力造成影响的高影响天气. 4.2.5多种高影响天气并发时的预警等级 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高影响天气,且分别达到不同预警等级时,按其中较高的预警等...
QX/T 413-2018 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3-2018 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 Grades of air pollution diffusi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2018-04-28发布 2018-08-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3-2018 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划分及确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及相关行业开展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的监测、评价、预报及服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大气边界层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靠近地球表面受地面动力、热力和物质交换影响的大气底层. [GB/T342992017 定义2.2] 2.2 混合层高度mixed-layer height 由于地面加热触发对流热泡,导致大气边界层不稳定,使其具有垂直方向强烈混合所形成的热力混 合厚度,或者以机械湍流交换为主的稳定或中性大气边界层的厚度. 注:改写GB/T34299一2017,定义2.3、2.4. 2.3 位温potential temperature 空气块干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气压时应有的温度. 注:标准气压常取1000hPa. 2.4 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air pollution diffusion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对大气污染物的传输、稀释、聚积和清除等有影响的气象条件. 2.5 静稳天气指数stable weather index 综合表征大气动力、热力条件对污染物聚积影响程度的物理量. 2.6 空气污染气象指数air pollution meteorological index 综合考虑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和污染物浓度来表征影响空气污染程度的气象指数. 3等级划分及确定方法 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依据空气污染气象指数()确定,分为六个等级,各等级划分和描述见 表1.空气污染气象指数计算方法见附录A. 1 QX/T413-2018 表1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等级划分 等级 空气污染气象指数 描述 1级 0≤I<100 非常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2级 100≤1<150 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3级 150≤1<185 较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4级 185≤1<200 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5级 200≤1<250 很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6级 I≥250 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2 QX/T413-201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空气污染气象指数的算法 空气污染气象指数的计算公式见式(A.1): I1=a1Xa2XS1(1一a2)XO (A.1) 式中: I1—t1时刻的空气污染气象指数; a1 a2—常数; S1—t1时刻的静稳天气指数; O ——t时刻的观测大气污染物浓度; t t十1—t时刻和t1时刻,采用逐日数据计算. a1的计算利用最新的完整的一年数据,通过静稳天气指数和观测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按照 式(A.2)进行线性回归得到. O a XS b (A.2) 式中: S1—l时刻的空气污染气象指数; b1——常数. a2的计算利用最新的完整的一年数据,通过静稳天气指数和观测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按照 式(A.3)进行线性回归得到. O1一O =a2X(a1XS1b1O )b2 (A.3) 式中: 01—t十1时刻的观测大气污染物浓度; b2常数. 静稳天气指数计算采用一年的观测数据,计算公式见式(A.4): S=K1K2K10 (A.4) 式中: K1 K2 K1一分别为10个气象因子对应的分指数.基于污染天气发生频率高低评估气象 因子对静稳天气影响的强弱,同时得到对应的分指数.分指数具体计算见 式(A.5). Ki= ain (A.5) ai/ab 式中: K —气象因子i在第n个区间内对应的分指数; a b一分别为统计年份内气象因子i分布在区间n的条件下污染天气和非污染天气的样 本数; a b——分别为统计年份内污染天气和非污染天气的总样本数.由于各地大气污染程度不同, 此处所指污染天气和非污染天气对应的空气质量等级需根据各地情况确定,需满足统 计年份内污染天气出现频率大于或等于15%,保证有足够的统计样本. 气象因子选取方法:按照各因子分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剔除其中相关系 数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自相关因子,最终选取前10个要素作为静稳天气指数计算因子.可选气象要素包 3 QX/T413-2018 括地面要素和高空要素,地面要素有24小时变温(℃),24小时变压(hPa) 2米相对湿度(%),海平面气 压(hPa)、10米水平风速(ms-1)...
QX/T 41-2022 空气质量预报.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2022 代替QX/T41一2006 空气质量预报 Air quality forecast 2022-01-07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2022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时效和内容 2 5方法 2 6步骤 2 7评分 .3 附录A(规范性)空气质量级别划分与计算方法 ....4 参考文献 6 I QX/T41-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QX/T41一2006《空气质量预报》,与QX/T41一2006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 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预报时效”“预报内容”(见4.1、4.2 2006年版的4.2、4.3); b)删除了“预报范围”(见2006年版的4.1); )删除了“预报的范围为本行政区域”“预报的时效为24小时或24小时以上”“预报的内容包括 SO2、NO2、PM1等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物浓度与污染物指数”(见2006年版的4.1、4.2、4.3); d)更改“预报方法”“预报步骤”“预报评分方法”为“方法”“步骤”“评分”(见第5章、第6章、第7 章,2006年版第5章、第6章、第7章); €)更改了“空气质量分指数及对应的空气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和空气质量级别划分”(见A.1 2006 年版的A.1、A.2); f)增加了“空气质量指数AQI的计算方法”(见A.2); g)删除了“空气污染指数计算”(见2006年版的A.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 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熊亚军、乔林、张碧辉、尹晓梅、朱晓婉、徐敬、张自银、李梓铭、郭恒、蔡子颖、邱 雨露、刘湘雪、吕梦瑶、唐宜西、李颖若、吴进. 本文件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Ⅲ QX/T41-2022 引言 自2001年5月1日起,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的气象部门开始开展空气质量预报工作;2018年 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与中国气象局签署两部门总体合作框架协议,将在科学技术、 生态环境监测、大气环境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信息共 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QX/T41一2006《空气质量预报》为相关业务的开展提供了标准化技术支撑. QX/T41一2006《空气质量预报》发布实施十五年来,使气象部门开展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工作有标 可依,规范了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和服务.随着业务技术的发展,对空气质量预报的内容、时效和评分方 法等业务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有必要修订完善QX/T41 以不断适应新的业务需求,确保支 撑空气质量预报业务的目标和效益的实现. 本次的修订,重点考虑了空气质量预报领域的最新发展,增加了PM2和臭氧等预报内容,进一步 清晰地描述了空气质量预报的时效、内容、方法和步骤,明确了空气质量预报评分的计算方法和评定规 则,促使空气质量预报更加适应现有的业务技术发展. V QX/T41-2022 空气质量预报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室外空气质量预报(以下简称“预报”)的时效和内容,描述了相应的方法、步骤和评分 规则. 本文件适用于空气质量预报和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空气质量air quality 用来描述空气清洁状况的量. 3.2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 定量描述空气质量(3.1)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来源:HJ633一2012 3.1] 3.3 空气质量分指数individual air quality index;IAQl 单项污染物的空气质量(3.1)指数. [来源:HJ633—2012 3.2] 3.4 首要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空气质量指数(3.2)大于50时,最大的空气质量分指数(3.3)对应的空气污染物. 3.5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PMo 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m的颗粒物. 3.6 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 环境空气...
QX/T 384-2017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编制导则.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384-2017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编制导则 Drafting guide for professional design scheme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2017-06-09发布 2017-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384-2017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规定 2 5现场勘测情况 2 6设计说明 .3 7技术方案 3 7.1接闪器 3 7.2引下线 3 7.3防雷等电位连接与间隔距离 3 7.4电磁屏蔽与合理布线 4 7.5SPD 4 7.6接地装置 .4 7.7其他 .4 8设计图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技术方案封面式样 6 附录B(资料性附录)设计说明中分项内容填写说明 7 I QX/T384-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防雷中心、陕西省防雷中心、武汉嘉越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克俭、王小飞、赵东、胡俊京、杨靖、胡双伟、冯又华、朱传林、李政、柴健、陈仁 君、余田野、李鑫、赵涛、草强、杜少华. Ⅱ QX/T384-2017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编制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的基本规定、现场勘测情况、设计说明、技术方案和设计图等. 本标准适用于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343一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雷工程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通过勘测设计和安装防雷装置形成的雷电灾害防御工程系统. 3.2 防雷工程专业设计professional desig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engineering 针对雷电防护对象进行的专项防雷工程设计. 3.3 接闪器air-termination system 由拦截闪击的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组成. [GB500572010 定义2.0.8] 3.4 引下线down-conductor system 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的导体. [GB50057-2010 定义2.0.9] 3.5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GB50057—2010 定义2.0.10] 3.6 直击雷direct lightning flash 闪击直接击于建(构)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GB50057一2010,定义2.0.13] 1 QX/T384-2017 3.7 防雷等电位连接lightning equipotential bonding;LEB 将分开的诸金属物体直接用连接导体或经电涌保护器连接到防雷装置上以减小雷电流引发的电 位差. [GB50057—2010 定义2.0.19] 3.8 雷击电磁脉冲lightning electromagnetic impulse;LEMP 雷电流经电阻、电感、电容耦合产生的电磁效应,包含闪电电涌和辐射电磁场. [GB50057—2010 定义2.0.25] 3.9 电子系统electronic system 由敏感电子组合部件构成的系统. [GB500572010 定义2.0.27] 3.10 电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PD 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泄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 [GB50057—2010 定义2.0.29] 3.11 电磁屏蔽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措施. [GB50343一2012,定义2.0.15] 4基本规定 4.1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应以GB50057一2010、GB50343一2012等国家现行的技术标准为依据. 4.2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案应包含现场勘测情况、设计说明、技术方案、设计图等部分. 4.3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方...
QX/T 383-2017 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方法.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383-2017 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Assessment method for maize drought disaster risk 2017-06-09发布 2017-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383-2017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玉米干早灾害风险评价计算方法 1 5玉米干旱灾害风险等级划分 5 附录A(规范性附录)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指标标准化 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分亏缺指数计算方法 7 附录C(资料性附录)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8 附录D(资料性附录)熵值法计算过程 11 附录E(资料性附录)玉米干旱灾害风险防控措施 12 附录F(资料性附录)玉米作物系数Kc参考值 13 参考文献 14 I QX/T383-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继权、王春乙、郭春明、刘兴朋、郭恩亮. Ⅱ QX/T383-2017 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价的指标、计算方法及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玉米干早灾害风险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0481气象干早等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玉米干旱灾害maize drought disaster 由于水分供应不足造成玉米体内水分失去平衡,发生水分亏缺,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 减产或绝收的农业气象灾害. 3.2 玉米干旱灾害风险maize drought disaster risk 玉米干旱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的大小. 3.3 玉米干旱灾害危险性maize drought disaster hazard 某一地区某一时段造成玉米干旱灾害的自然变异因素、程度及其导致玉米干旱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4 玉米干旱灾害暴露性maize drought disaster exposure 可能受到干早灾害危险因素威胁的玉米种植数量. 3.5 玉米干旱灾害脆弱性maize drought disaster vulnerability 给定地区的玉米面对某一强度的干旱灾害致灾因子可能遭受的伤害或损失程度. 3.6 玉米干旱灾害防灾减灾能力maize drought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recovery capability 受灾玉米种植区在长期和短期内对干旱灾害预防、抗御和恢复的能力. 4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价计算方法 4.1玉米干旱灾害风险指数 玉米干旱灾害风险指数按公式(1)计算: 1 QX/T383-2017 RADRI= HEV (1) 1R 式中: RADR—玉米干旱灾害风险指数,用于表示玉米干旱灾害风险程度,其值越大,玉米干旱灾害风险 程度则越大; H —一玉米干早灾害危险性指数; E一一玉米干早灾害暴露性指数; V—一玉米干旱灾害脆弱性指数; R 一一玉米干早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指数. 4.2玉米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数 4.2.1玉米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数计算方法 玉米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数按公式(2)计算: H= ∑W (2) =1 式中: H一玉米干早灾害危险性指数; X—一玉米干早灾害危险性指标的标准化值,计算方法见附录A; W—一玉米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标的权重; i一评价玉米干早灾害危险性的第i个指标,主要包括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和干旱频率; ”—一玉米干旱灾害危险性指标的个数. 4.2.2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计算方法 玉米不同生育阶段水分亏缺距平指数按公式(3)计算: CwDI -CwDI CwDr >0 X=100-Cwor' (3) CWDt CwDr≤0 式中: Xn—某生育阶段水分亏缺距平指数; CwD—一某生育阶段水分亏缺指数,计算方法见附录B; Cwo—所计算时段同期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平均值(取30年),计算方法见附录B. 4.2.3干旱频率 干旱频率按公式(4)计算: X62 5D (4) nii 式中: X2——干早频率; D —一某时段干旱次数,由作物水分亏缺距平指数确定. i一一第i个年份; ...
QX/T 382-2017 设施蔬菜小气候数据应用存储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382-2017 设施蔬菜小气候数据应用存储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microclimate data application storage in facility vegetable 2017-06-09发布 2017-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382-2017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数据存储内容 .2 5数据存储规格 6信息编码规则 ..8 附录A(规范性附录)设施蔬菜小气候数据存储自由扩展要素代码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信息编码 .11 参考文献 19 I QX/T382-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气候中心、天津市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魏瑞江、高建华、郭艳岭、薛晓萍、黎贞发. Ⅱ QX/T382-2017 设施蔬菜小气候数据应用存储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设施蔬菜小气候数据存储的内容、规格和信息编码. 本标准适用于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和连栋温室三类设施蔬菜小气候数据的存储和共享.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B/T10288一2013连栋温室技术条件 NY/T1741一2009蔬菜名称及计算机编码 QX/T133一2011气象要素分类与编码 QX/T261一2015设施农业小气候观测规范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 QX/T292一2015农业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文件格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设施蔬菜小气候数据microclimate data in facility vegetable 设施内蔬菜生产中的小气候观测数据、蔬菜生长平行观测记录、设施结构主要参数等. 3.2 日光温室heliogreenhouse 以太阳辐射为能量来源,东、西、北三面为围护墙体,南坡面以塑料薄膜覆盖,主要用于果蔬等生产 的设施. 注:改写QX/T261一2015,定义3.2. 3.3 塑料大棚plastic tunnel 以竹、木、钢等材料为支撑,塑料薄膜为覆盖材料,主要用于果蔬等生产的设施. 注:改写QX/T261一2015,定义3.3. 3.4 连栋温室multi-span greenhouse 至少两跨以上,跨间屋面以天沟连接,它适合于规模化的机械作业和生产管理的温室. [JB/T102882013 定义3.11] 1 QX/T382-2017 4数据存储内容 4.1小气候观测数据 4.1.1小气候观测站基本信息 小气候观测站基本信息应包括区站号、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站点变迁和站内观测仪器布设等19 项,具体内容见5.2. 4.1.2小气候观测要素数据 小气候观测要素数据应包括设施内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地温、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和二氧化碳 浓度等要素的观测数据33项,具体内容见5.2. 4.2蔬菜生长观测记录 4.2.1蔬菜种植和生长记录 蔬菜种植记录应包括某设施内在一定时间内各种蔬菜种类组成、分布、熟制和种植方式等. 蔬菜生长记录应包括蔬菜名称、定植日期、定植后密度、发育期名称、发育日期、植株高度、产品采收 (摘)等. 4.2.2灾情记录 灾情记录应包括发生时间、灾害类型、灾害名称、受灾作物、灾害症状、持续时间、受灾程度、防治措 施、灾后恢复等. 4.2.3生产管理记录 生产管理记录应包括管理项目、项目类型、起始时间、终止时间、管理过程简述等. 4.3设施结构主要参数 设施结构主要参数应包括设施的长度、跨度、脊高、墙体保温材料、采光面覆盖物、覆盖物透光率、覆 盖物厚度等28项,具体内容见5.4. 5数据存储规格 5.1存储规定 数据存储包含数据元素及其基本性质,如名称、编码、存储长度、精度和单位等. 数据元素存储长度为该数据的可能最长字符数.如果实际字符数小于存储长度时,高位不足时,用 “0”补齐. 数据元素的默认值由默认字符“/”构成.例如,如果某数据元素的存储长度为4,则其默认值 为“///”. 5.2小气候观测数据存储规格 小气候观测数据存储规格内容包括小气候观测站基本信息数据存储(见表1)和小气候观测要素数 据存储(见表2). 2 ...
QX/T 381.1-2017 农业气象术语 第1部分:农业气象基础.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381.1-2017 农业气象术语第1部分:农业气象基础 Terminology of agrometeorology-Partl:Foundation of agrometeorology 2017-06-09发布 2017-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381.1-2017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基本概念 1 3农业生物气象 .2 4农业小气候 .14 5农业气象研究方法 23 6生态气象 26 参考文献 .34 索引 35 I QX/T381.1-2017 前言 QX/T381《农业气象术语》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农业气象基础; —第2部分:农业气候与气候变化; ——第3部分:农业气象灾害; ——第4部分:农业气象业务与服务. 本部分为QX/T381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郑大玮、潘志华、潘学标、董智强、樊栋棵、王佳琳、王森、崔国辉、黄蕾、吴东、杨 晓光、冯利平、王靖、施生锦、黄彬香. Ⅲ QX/T381.1-2017 农业气象术语第1部分:农业气象基础 1范围 QX/T381的本部分界定了农业气象科研、业务服务工作中的常用术语及其定义. 本部分适用于农业气象科研与业务服务领域. 2基本概念 2.1 农业气象学agrometeorology 研究农业系统与气象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注:农业科学与大气科学的交叉学科. 2.2 作物气象学crop meteorology 农业气象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趋利避害、高 效利用气候资源的理论与技术. 2.3 畜牧气象学animal husbandry meteorology 农业气象学的分支学科,研究畜牧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趋利避害、高效利用气候资源和畜 牧环境调控的理论与技术. 2.4 林业气象学forest meteorology 农业气象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及林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提高林业产量和林 业生态保护的理论与技术. 2.5 水产气象学fishery meteorology 农业气象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水产生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趋利避 害、高效利用气候资源和水产环境调控的理论与技术. 2.6 植物病虫气象学plant disease and pest meteorology 植保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植物病虫害发生、演变及其防治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7 生物气象学biometeorology 研究大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大气环境适应的学科. 2.8 农业生物气象学agro-biological meteorology 生物气象学的分支学科,生物科学、农业科学与大气科学三者的交叉学科,研究农业植物、动物和微 生物与气象环境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的一门基础学科. 1 QX/T381.1-2017 2.9 农业气象业务服务agrometeorological service 运用农业气象科技手段为农业服务工作的统称,包括农业气象观测、情报、预报、灾害监测、评估和 减灾对策咨询,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等;广义的农业气象服务还包括适用技术开 发与推广等. 2.10 农业气象观测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对农业生产的环境要素和生物要素的观察、测量和记载.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气象要素、气象灾害及 相关土壤、水文与地质要素;生物要素主要包括各种作物、林木、畜禽、鱼类和其他栽培、养殖生物的生长 发育、产量、品质以及病虫害消长与自然物候等. 2.11 农业气象监测agrometeorological monitoring 对受到气象条件影响的农业生产环境要素与生物要素的观测与分析,除常规农业气象观测手段外, 还包括卫星和雷达遥感监测、远程自动化遥测等. 2.12 农业气象情报agro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专业气象情报,主要内容是分析过去和当前的气象条件,评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 响,并结合未来天气趋势提出趋利避害的农业技术措施和对策建议. 2.13 农业气象预报agrometeorological forecast 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编制和发布的专业气象预报,包括对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产量、品质、灾 害...
QX/T 380-2017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380-2017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 Grade of air negative (oxygen)ion concentration 2017-06-09发布 2017-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380-2017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等级 .1 参考文献 2 I QX/T380-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气成分观测预报预警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 TC540/SC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琪、严婧、柯丹、王海军、潘磊. Ⅱ QX/T380-2017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的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评估、预报、服务与科研工作.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离子迁移率ion mobility 离子在单位强度电场作用下的移动速度. 注:单位为平方厘米每伏秒[cm2/(Vs)]. 2.2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air negative(oxygen)ion concentration 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离子迁移率大于或等于0.4cm2/(Vs)的离子数目. 3等级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从高至低分为四个等级,详见表1. 表1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等级 单位:个每立方厘米 等级 空气负(氧)离子浓度(N) 说明 I级 N≥1200 浓度高,空气清新 Ⅱ级 500≤N<1200 浓度较高,空气较清新 Ⅲ级 100≤N<500 浓度中,空气一般 V级 0<N<100 浓度低,空气不够清新 1 QX/T380-2017 参考文献 [1] GB3095一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林金明,宋冠群,等.环境、健康与负氧离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2 ...
QX/T 379-2017 卫星遥感南海夏季风爆发监测技术导则.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379-2017 卫星遥感南海夏季风爆发监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 for monitoring the onset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by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2017-06-09发布 2017-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379-2017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1 3监测要求 .1 4指数计算方法 5爆发判别方法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大气运动矢量的计算公式 .3 附录B(资料性附录)FY-2C/D/E/F/G静止气象卫星VISSR(扫描辐射计)通道参数4 附录C(资料性附录)通道参数相当黑体温度的计算公式 5 参考文献 6 I QX/T379-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素玲、蒋建莹、李云、吴晓京. Ⅱ QX/T379-2017 卫星遥感南海夏季风爆发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卫星遥感监测南海夏季风燥发所使用的数据要求、监测指标和判别引号. 本标准适用于运用气象卫星监测南海夏季风爆发.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南海夏季风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夏半年南海地区对流层低层为偏西风、高层为偏东风的现象. 2.2 南海夏季风爆发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气候平均4月中旬至6月中旬,南海区域风向、温度和湿度场快速转变的现象. 2.3 [水汽通道]大气运动矢量atmospheric motion vector;AMV 由静止气象卫星扫描辐射观测仪器水汽通道(6.3m~7.6um)连续几幅图像上示踪区变化反演 出的大气运动信息. 注:大气运动矢量计算方法、参数参见附录A和附录B 单位为米/秒(m/s). 2.4 相当黑体温度temperature of brightness blackbody;TBB 由卫星通过扫描辐射观测仪器得到的不同辐射体表面红外窗区通道(10um~12.5m)发射的辐 射率,根据普朗克定律计算出的辐射体表面的温度. 注:相当黑体温度计算方法、参数参见附录B和附录C 单位为开尔文(K). 3监测要求 监测要求见表1. 表1监测要求 要素 要求 数据 气象卫星长波红外通道反演的日平均TBB和水汽通道反演的日平均AMV数据 时间 4月—6月 空间 10°N~20°N 110E~120°E QX/T379-2017 4指数计算方法 4.1云导风指数计算方法 云导风指数是指利用气象卫星水汽通道大气运动矢量计算的南海夏季风指数,其计算方法如下: w=120*ir=20&■300hPx L-ANrv =(AMV-)/i (1) oae-110'er-10keo-150 hPa 式中: I-A—云导风指数,单位为米每秒(m/s); AMV-一一水汽通道大气运动矢量纬向风分量,单位为米每秒(m/s); i 一一监测区内150hPa~300hPa水汽通道云导风离散点个数; lat ——纬度,单位为度(): lon ——经度,单位为度(); lev一一气压高度层,单位为百帕(hPa). 4.2对流指数计算方法 对流指数是指利用气象卫星反演TBB产品计算的南海夏季风指数,其计算方法如下: =120r=20 L-mB=(TBB)/j (2) kw-110*r-10 式中: L-7B一对流指数,单位为开尔文(K); TBB一相当黑体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j一监测区域内TBB资料格点个数. 5爆发判别方法 4月15日开始,向前5天滑动平均的云导风指数满足1-AMv≤0、对流指数满足1-mB≤280K且稳 定维持.其中,云导风指数稳定维持是指维持10天内中断不超过5天;对流指数稳定维持是指维持 5天.满足上述条件的日期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