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7月 ( 第 61 页)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34-2011 沙尘暴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Sand and dust storm observation data archives format 2011-06-07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34-2011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归档数据文件命名 .2 5归档数据文件格式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沙尘暴观测数据和质量控制信息 5 附录B(资料性附录)质量控制码 9 参考文献 10 I QX/T13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洪政、周自江. Ⅱ QX/T134-2011 沙尘暴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沙尘暴观测站采集的湍流场、平均场、能见度、粒径10μm以下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 大气浑浊度、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干沉降、土壤水分观测数据文件命名和文件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沙尘暴观测数据的存储、统计、应用和归档.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02一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文件. 3.1 湍流场turbulent field 在气层内由空气块不规则运动形成的三维流场. 3.2 平均场average field 各观测高度上的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状态. 3.3 能见度visibility 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时的光通量,在大气中 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 [GB/T20479一2006,定义3.7] 3.4 10um气溶胶粒子particle matter with diameter less than10um;PM1o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um的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 3.5 大气浑浊度atmospheric turbidity 通常用散射系数表示,是由大气悬浮物(除云滴、雨滴、冰晶之外)的散射造成太阳辐射能量衰减的 一种量度. 注:改写QX/T69一2007:定义3.5和定义3.13. 3.6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 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μm的颗粒物. 注:改写HJ/T374一2007,定义3.1. 1 QX/T1342011 3.7 干沉降dry deposition 大气气溶胶粒子和微量气体成分在没有降水时的沉降过程. 3.8 地表土壤水分surface soil moisture 自然状态下固定地段地面以下至0.5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 注:改写GB/T20479一2006,定义3.12. 3.9 质量控制码quality control flag 标识观测资料质量状况的数字, 注:改写QX/T118一2010,定义2.11 4归档数据文件命名 文件名为SURF DSS_CHN_MUL MUT ARCHIVE XXX一IIi-YYYYMMDDHHMMSS. TXT 数据文件接观测项目划分,文件名中字符含义见表1. 注:观测项目 光计数据文件(观测项且代码为RPB)格式为观测仪器自带二进制数据格式,归档数据格式使用 原观测数据文件格式,本标准不进行描述 表1文件名字符含义 含义 资料的大类属性,表示地面气象资料 S 灾害种类属性,表示沙尘暴 CE 区域属性,表示中国 MU 要素性,表示多要素 MUT 时段属性,表示多个时段 ARCHIV 附加属性,表示归档数据 VNIHO 观测项目代码,包括 WND:表示流场观测数据 W表示平均场观测数据 VIS:表示能见度 XXX PM0:表示粒径10μm以下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 NEP:表示大气散射特性 TSP:表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 DDS:表示千沉降 SOI:表示土壤水分 Tliii 区站号 文件创建时间,世界时,YYYY为年,MM为月,DD为日,HH为时,MM为分,SS为 YYYYMMDDHHMMSS 秒,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 TXT 固定字符,表示文件为文本格式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32-2011 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格式 Data format for atmospheric position observation 2011-06-07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32-2011 目 次 前言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文件命名 2 4.1文件类别 2 4.2文件名 2 4.3说明 ..2 5文件格式 5 5.1观测数据文件 5 5.2台站基本信息文件 8 5.3观测环境报告文件 8 5.4数据含义说明文件 9 5.5仪器设备信息文件 9 5.6现场观测状况信息文件 10 5.7设备维护信息文件 10 5.8仪器标校信息文件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大气成分观测站观测环境报告书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大气成分观测仪器设备维护报告书 14 附录C(规范性附录)大气成分观测仪器设备标校报告书16 参考文献 18 QX/T132-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春、靳军莉、赵鹏、周凌晞、孙俊英、徐晓斌、张小曳. QX/T132-2011 引言 为加强对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等主要大气成分观测数据的管理,统一和规范观测数 据文件格式及文件命名,借鉴国内外相关技术材料和标准制定本文件. QX/T132-2011 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等主要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文件的命名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等主要大气成分地基观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台 站存储及应用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02一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QX/T124一2011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类与编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 大气中能够吸收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 氮(N2O)、六氟化硫(SF;)、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臭氧(O2)等. 3.2 大气气溶胶atmospheric aerosol 液体或固体微粒分散在大气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注: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粒子. 3.3 反应性气体reactive gas 大气中化学反应活性较强、能发生较快的大气化学反应并转化为其他大气成分的气体. 3.4 干沉降dry deposition 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粒子通过重力作用以其自身末速度沉降,或与植被、地面土壤、建筑物表面等 相碰撞而被捕获的过程. 3.5 湿沉降wet deposition 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粒子在降水过程中被冲刷消除的过程. 3.6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pounds;VOCs 在25℃时,饱和蒸汽压高于0.27kPa的由碳和氢等原子组成的烷烃类、烯烃类、炔烃类、二烯烃类 等化合物,但不包括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碳酸盐和金属碳化物.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4-2011 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类与编码 Data classifying and coding for atmospheric position observation 2011-04-07发布 2011-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24—2011 目 次 Ⅲ 前言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 3术语和定义 4分类与编码 2 ....8 参考文献 .QX/T12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春、周凌晞、孙俊英、徐晓斌、张小曳、靳军莉、赵鹏. QX/T124-2011 引言 为了做好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类与编码工作,在QX/T102一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基础上, 参照国内外相关技术材料,对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等主要大气成分观测资料的分类与编 码进行了深人、细化和扩展,以适应大气成分观测资料的存储、质量控制、加工处理、交换、存档和服务等 要求,提高大气成分观测资料科学管理、储存交换的效率. V QX/T124-2011 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类与编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等主要大气成分观测资料的分类与编码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等主要大气成分地基观测资料及相关信息的采 集、传输、加工、存储、归档及应用服务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02一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 大气中能够吸收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氧化亚 氮(N2O)、六氟化硫(SF)、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臭氧(O3)等. 3.2 大气气溶胶atmospheric aerosol 液体或固体微粒分散在大气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注: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粒子. 3.3 反应性气体reactive gas 大气中化学反应活性较强、能发生较快的大气化学反应并转化为其他大气成分的气体. 3.4 干沉降dry deposition 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粒子通过重力作用以其自身末速度沉降,或与植被、地面土壤、建筑物表面等 相碰撞而被捕获的过程. 3.5 湿沉降wet deposition 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粒子在降水过程中被冲刷消除的过程. 3.6 同位素isotope 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3.7 稳定同位素stable isotope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3-2011 无线电探空资料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for radiosonde data 2011-04-07发布 2011-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23-201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质量控制流程和内容 2 4质量控制方法 3 4.1格式检查 3 4.2缺测值检查 3 4.3界限值检查 3 4.4主要变化范围检查 3 4.5时间一致性检查 4 4.6 内部一致性检查 4 4.7质量控制综合分析 6 4.8质量控制标识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温度、风速、厚度的气候学界限值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计算公式和判定方法 9 参考文献 15 I QX/T12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万林、王伯民、郭发辉、刘小宁. Ⅲ QX/T123-2011 无线电探空资料质量控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线电探空(压、温、湿、风)资料质量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对无线电探空(压、温、湿、风)资料的质量控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无线电探空资料radiosonde data 采用气球携带探空仪以自由升空方式对自地球表面到几万米高度空间空气运动的状态和气象要素 的变化进行探测、收集、处理所得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资料. 2.2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观测记录达到所要求质量的操作技术和活动. [QX/T662007,定义3.1] 2.3 质量控制码quality control flag 标识数据质量的数字. [QX/T93-2008 定义3.2] 2.4 格式检查format check 数据是否符合规定格式的检查. [QX/T118一2010,定义2.3] 2.5 值域检查numerical range check 气象记录是否在其值域范围内的检查. [QX/T118一2010,定义2.4] 2.6 气候学界限值climatic range 从气候学的角度不可能出现的气象要素的临界值. [QX/T662007 定义3.2] 2.7 气候极值climatic extremum 在固定地点的气象台站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最大(小)值或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出现概率很小的气象 记录. [QX/T66一2007,定义3.4] 1 QX/T123-2011 2.8 主要变化范围检查main change range check 在指定的地域和时域范围内,要素数据是否在其主要变化范围内的检查. [QX/T118-2010 定义2.7] 2.9 时间一致性检查time consistency check 对气象记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是否具有特定规律的检查. [QX/T66-2007 定义3.6] 2.10 内部一致性检查internal consistency check 同一时间观测的气象要素记录之间的美系应符合定物理联系的检查. [QX/T66-2007 定 2.11 订正数据corrected data 当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时,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计算或估算,可用以优替原疑误或缺测数据的 数据. [QX/T 93- -2008 定义3.3] 2.12 修改数据 cevised data 当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时经查询用以代替原疑误或缺测数据的数据. [QX/T 9 08 定义3.4 2.13 测站高度 Lstation elevation 测站水银 压表槽面的海拔高度 注:单位为米 2.14 相对时间 etative time 各层数据的实际探测时间与放球时间YYGG的差值 注:单位为秒. 2.15 相对经度relative longitude 各层数据实际探测点根对于测站位置的经度偏离值 注:单位为度. 2.16 相对纬度relative latitude 各层数据实际探测点相对于测站位置的纬度偏离值. 注:单位为度. 3质量控制流程和内容 3.1格式检查.未通过格式检查的数据应进行格式订正,然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检查. 3.2缺测值检查. 3.3界限值检查.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22-2011 船舶气象观测数据格式ASC Data format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from ship-ASCII 2011-04-07发布 2011-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22-201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船舶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 .2 3.1文件命名 2 3.2文件结构 2 3.3文件内容 .3 4船舶海洋水文要素数据文件 3 4.1文件命名 3 4.2文件结构 3 4.3文件内容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船舶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内容 4 A.1基本参数行 4 A.2观测数据行 5 附录B(规范性附录)船舶海洋水文要素数据文件内容 .7 B.1基本参数行 .7 B.2观测数据行 7 参考文献 9 QX/T122-2011 船舶气象观测数据格式ASCII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船舶自动气象观测的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格式和海洋水文要素数据文件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船舶自动气象观测和数据记录.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船舶自动气象观测automatic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from ship 以专用船舶或海上作业的其他船舶作为工作平台,通过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对海洋气象、水文要素进 行观[察]测[量]的活动. 2.2 表层海水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海水表面到0.5m深处之间的海水温度. [GB/T149142006 定义3.3] 2.3 海水电导率conductivity of sea water 海水通过的电流密度与施加其上的电场强度的比. 注:电导率的国际单位制主单位为西[门子]每米(S/m) 海水电导率单位为毫西[门子]每厘米(mS/cm).西[门子] (S)是1欧姆(0)的电导,即1S=1n-'. 2.4 表层海水电导率sea surface conductivity 海水表面到0.5m深处之间的海水电导率. 2.5 盐度salinity 海水中含盐量的一个标度. [GB/T12763.22007 定义3.4] 2.6 表层海水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海水表面到0.5m深处之间的海水的盐度. [GB/T149142006,定义3.4] 2.7 波高wave height 相邻的波峰与波谷间的高度差. [GB/T159201995 定义4.8] 2.8 有效波significant wave QX/T122-2011 具有某时段内测得的1/3个大波波高平均值的波. [GB/T15920一1995,定义4.9] 2.9 波周期wave period 相邻两个波峰(谷)通过同一地点的时间间隔. [GB/T15920一1995,定义4.10] 2.10 波向wave direction 波浪传来的方向. 2.11 海水浊度turbidity of sea water 海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发生的阻碍程度. PRES 注:单位为度,用NTU表元 ephelometric turbidity unit的缩写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推荐采用高 岭土单位毫克每升( 我国《地质行业法定计量单位使用手册中规定以mgL为浑浊度单位. 2.12 海水叶绿素浓度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of sea water 单位海水体积中 长一色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含量. 注:单位为毫克每 C米(mg/m3). 3船帕海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 3.1文件命名 “船舶海洋气要 素数据文件”为文本文件,文件名为“Z dddddddd_YYYYMMDD.TXT” Z、 dddddddd与YY Y之间的分隔符为下划线“_”.文件名中字符的含义如下: 国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船舶自动气象站常规海洋气象观测资料; dddddddd 舶呼号,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 YYYY 观资料年份; MM 测资料月份,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 DD —一观测资日期,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 TXT 固定 表示文件为文本格式. 文件名中的年份、月份 和期按世界时制计° 3.2文件结构 3.2.1按船舶呼号每日的记录存为一个文件,由基本参数和观测数据两部分组成.文件中每条记录占 一行,用回车换行结束.第1条记录为基本参数,从第2条记录开始直至文件结束为观测数据. 3.2.2每条记录定长,为157B(不含回车换行符),由若干数据组组成,每组长度固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19-2021 代替QX/T1192010 气象数据归档格式地面 Meteorological data archive format-Surface 2021-10-14发布 2022-0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19-2021 目 次 前言 4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 1 5地面气象观测月数据文件(A文件) 2 5.1文件名 2 5.2文件结构 2 5.3台站参数 2 5.4观测数据 .4 5.5质量控制信息 .18 5.6附加信息 20 6地面气象分钟观测月数据文件(J文件) 26 6.1文件名 .26 6.2文件结构 27 6.3台站参数 27 6.4观测数据 .27 6.5质量控制信息 .30 7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Y文件) 31 7.1文件名 .31 7.2文件结构 ...32 7.3台站参数 32 7.4统计数据 33 7.5附加信息 40 附录A(资料性)A文件结构示例 44 附录B(资料性)A文件中各要素方式位数据格式示例 .58 附录C(资料性)云状符号 .73 附录D(资料性)天气现象编码 74 附录E(资料性)J文件结构示例 .75 附录F(资料性)Y文件结构示例 82 参考文献 88 QX/T119-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QX/T119一2010《气象数据归档格式地面》,与QX/T119一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 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将台站经纬度由度分格式扩展为度分秒格式,以适应台站精确测量定位发展(见5.3.2中b)、 c) 2010年版3.3中b)、c)); 扩充了首行参数.测站类别(x)修订:取值由1~6修订为0~9(见5.3.2中h) 2010年版 3.3中h);观测项目标识(yn)修订:y1~yo的取值范围由0、1、9修订为0~9(见5.3.2中i) 2010年版3.3中i)); 一增加了地面气象观测月数据文件(A文件)各要素项目方式位:对照观测改革增加云和能见度 项目5次(基准、基本站)人工定时观测的方式位;部分要素新增24时次记录方式位(如积雪、 冻土要素项);部分要素新增包含自动观测逐时极值数据段的方式位,即增设了逐小时内最高、 最低值及其出现时间的极值项统计段(如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地温、草温等要素项);天气现 象新增X=A方式位,除天气现象日数据段外增设了24时次观测及综合判识值数据段(见 5.4 2010年版3.4); 一更改了地面气象观测月数据文件(A文件)质量控制码的含义,即引用QX/T118一2020中定 义将质控码3改为预留项,4含义改为“订正数据”,7对应“无观测任务”(见5.5.2.1中表4, 2010年版3.5); 一在地面气象观测月数据文件(A文件)附加信息月报封面段增设WIGOS台站标识符(见 5.6.2.3.4);在纪要段增加“09”项,记录当天气现象数据来源不止一种(如既有自动观测又有 综合判识的天气现象)时来源于观测项目标识y.之外的其他天气现象来源描述信息(见 5.6.3.3);扩展附加信息备注段台站沿革变动情况“07/77”和“08”项定义使其能记录要素“观 测方式”的变化(见5.6.5.4中表7 2010年版3.6); 一地面气象分钟观测月数据文件(J文件)增加能见度、天气现象(分降水类、凝结类、视程障碍 类、其他类4段)、浅层地温(0cm、5cm、10cm、15cm、20cm、40cm)、日照、草面(雪面)温度这 5个分钟观测记录要素项(见6.4);将分钟风数据段由一段拓展为三段并增设各要素分钟数据 质量控制信息段(见6.5 2010年版4.5). 一地面气象观测年数据文件(Y文件)增加了各月及年能见度统计数据段:第一段为人工观测年 合计能见度阈值不大于1km、不大于5km、不大于10km出现次数和频率数据段,第二段为 自动观测年合计能见度阈值不大于0.75km、不大于3.75km、不大于7.5km的出现次数和 频率数据段(见7.4.2.6);各时段年最大降水量数据段增设年150min时段最大降水统计(见 7.4.2.7 2010年版5.4.2.6);另外还增加了41种自动观测、智能观测仪...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18-2020 代替QX/T118—2010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 Quality control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Surface 2020-04-14发布 2020-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18-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X/T118一2010《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与QX/T118一2010相比,除编辑性 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QX/T66一2007相应术语定义的引用(见2010年版的第2章); 一删除了术语“值域检查”“气候学界限值”“气候学界限值检查”和“修改数据”(见2010年版的 2.4—2.6、2.13); —增加了术语“界限值”和“界限值检查”(见2.4、2.5); —修改了“订正数据”的定义,将对QX/T93一2008定义3.4的引用修改为改写(见2.11 2010 年版的2.12); 一修改了界限值检查的内容(见3.2.3、附录A 2010年版的3.2.3、附录A); —增加了主要变化范围获得途径(见3.2.4); 一删除了原标准3.2.5引导语中有至少有一个数据为错误资料的说明;按照人工观测和自动观 测两种方式对能见度范围进行了区分(见附录B的w)、x));对导线直径进行了明确说明,增加 了导线直径为26.8mm时的电线积冰检查(见附录B的bb));增加了13项数据间的内部一致 性检查(见附录B的d)、n)一r)、ff)一ll)); 一删除了空间一致性检查只进行气温值检查的限制(见3.2.7 2010年版的3.2.7); 一将“质量控制标识”修改为“数据质量标识”(见3.2.9 2010年版的3.2.9); 一删除了质量控制标识“修改数据”(见2010年版的3.2.9); —增加了“无观测任务”标识(见3.2.9); ——修改了质量控制码的含义,质量控制码3的含义改为“预留”,质量控制码4的含义改为“订正 数据”(见3.2.9的表1 2010年版3.2.9的表1); —增加了质量控制步骤章节(见第4章); —增加了草面温度、40cm(80cm、160cm、320cm)地温时间变化时间一致性检查阈值和各要素 小时数据时间一致性检查阈值(见附录C的表C.1); 一删除了附录C 将相应内容移至第4章(见2010年版附录C);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黑龙江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芝花、袁湘玲、余予、许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X/T118-2010. QX/T118-2020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本标准适用于对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反映距离地球陆面一定范围内的气象状况及其变化过程的观测数据. 注:主要包括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气压、空气温度和湿度、风向和风速、降水、日照、蒸发、地表温度、草面(雪面)温 度、浅层和深层地温、雪深和雪压、冻土、电线积冰等. 2.2 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观测记录达到所要求质量的操作技术和活动. 2.3 格式检查format check 数据是否符合规定格式的检查. 2.4 界限值limited range 从物理意义和气候学角度不可能出现的临界值. 2.5 界限值检查limited range check 气象记录是否超越其界限值的检查. 2.6 主要变化范围检查main change range check 在指定的地域和时域范围内,要素数据是否在其主要变化范围内的检查. 2.7 内部一致性检查internal consistency check 同一时间观测的气象要素记录之间的关系符合一定物理联系的检查. 2.8 时间一致性检查temporal consistency check 气象记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变化是否具有特定规律的检查. 2.9 空间一致性检查spatial consistency check 气象记录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变化是否符合其空间规律的检查. QX/T118-2020 2.10 质量控制码quality control flag 标识观测资料质量状况的数字. [QX/T93—2017 定义3.2] 2.11 订正数据corrected data 当原始观测数据疑误或缺测时,通过一定方...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17-2020 代替QX/T117-2010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 地面气象辐射 Quality control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Surface radiation 2020-04-14发布 2020-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17-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X/T117一2010《地面气象辐射观测资料质量控制》.与QX/T117一2010相比,除编 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删除了引用标准QX/T55一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11部分: 辐射观测》(见第2章、第3章,2010版的第2章、第3章); —修改了“值域检查”和“气候学界限值检查”(见4.2.3、附录A 2010年版的4.2.3.1、 4.2.3.2); —修改了作用层情况编码界限值范围“0~7”(见附录A的表A.1 2010年版的4.2.3.1a)); 一修改了总辐射日曝辐量界限值范围上限值“1.25Rg”(见附录A的表A.1 2010年版的 4.2.3.1a)); —增加了大气浑浊度以及12项辐射量数据界限值检查(见附录A的表A.1); 一增加了15项辐射量数据间的内部一致性检查(见附录B的1)一z)); —增加了质量控制步骤章节(见第5章).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芝花、刘娜.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X/T117-2010. QX/T117-2020 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气象辐射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象辐射观测资料质量控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行业对地面气象辐射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太阳能应用领域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18一2020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 3术语和定义 QX/T118一20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面气象辐射观测资料surface meteorological radiation observation data 地面观测中用于表征到达地球表面以及从地球表面发射的各种辐射量数据. 注:本标准涉及的辐射是指光谱在0.3m~100m波段的辐射. 4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 4.1质量控制内容 包括格式检查、缺测检查、界限值检查、主要变化范围检查、内部一致性检查、质量控制综合分析和 数据质量标识. 4.2质量控制方法 4.2.1格式检查 见QX/T118-2020中3.2.1. 4.2.2缺测检查 见QX/T118-2020中3.2.2. 4.2.3界限值检查 超越界限值的资料为错误资料.相关要素界限值参见附录A. 4.2.4主要变化范围检查 见QX/T118-2020中3.2.4. 1 QX/T117-2020 4.2.5内部一致性检查 有观测任务时,相应要素观测资料应进行内部一致性检查,未通过某一项检查时,相应数据为可疑 资料.内部一致性检查条款参见附录B. 4.2.6质量控制综合分析 见QX/T118-2020中3.2.8. 4.2.7数据质量标识 见QX/T1182020中3.2.9. 5质量控制步骤 质量控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格式检查、缺测检查、界限值检查、主要变化范围检查、内部一致性检 查、质量控制综合分析,最后为数据质量标识.质量控制过程中,可根据应用需求的差异对上述环节进 行增减. 2 QX/T117-202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要素界限值 表A.1给出了各要素界限值. 表A.1要素界限值 要素 界限值范围 备注 作用层情况编码 0~7 作用层情编码的含义套见Q/T一217中 作用层状况编码 0~7 作用层状况编码的含义参见Q/T93一2017中 4.4.2.1 极值出现时间 00:00~23:59 反射比 1%~100% 小时日照时数 0h~1h 当一日中存在太阳高度低于日照观测仪器安装高 每日日照时数 0h至该日可照时数 的配时:测的当日日时数有可大于 R一表A.2中最大可能的总辐射日曝辐量: 总辐射日曝辐量 0~1.25RN 各站可根据纬度线性内插求得. 直接辐射日曝辐量 0-R R—表A.3中最大可能的直接辐射日曝辐 量,各站可根据纬度线性内插求得. 总辐射辐照度 0W/m2~2000W/m2 直接辐射辐照度 0W/m2~1374W/m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16-2018 代替QX/T116一2010 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 Grade of sever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emergency response 2018-12-12发布 2019-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16-2018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 1 2术语和定义 .1 3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 ...2 3.1台风 2 3.2暴雨 3.3暴雪 .4 3.4寒潮 .4 3.5海上大风 4 3.6沙尘暴 .....5 3.7低温 .5 3.8高温 5 3.9 气象干旱 6 3.10霜冻 6 3.11冰冻 .6 3.12大雾 7 3.13霾 7 参考文献 9 I QX/T116-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X/T116一2010《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与QX/T116一2010相比,在标 准的结构上基本保持一致,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删除了引言; —修改了部分专业术语和定义(见2.1、2.4、2.5、2.6、2.8、2.9、2.10、2.11、2.12、2.13); —调整了暴雪Ⅱ级、I级响应启动条件(见3.3.3、3.3.4); 一增加了沙尘暴Ⅱ级响应启动(见3.6.3); 一调整了低温Ⅳ级、Ⅲ级响应启动条件(见3.7.1、3.7.2); —调整了高温应急响应条件(见3.8); —调整了气象干早Ⅲ级、Ⅱ级、级响应启动条件(见3.9.1、3.9.2、3.9.3); 调整了霜冻Ⅳ级响应启动条件(见3.10); —增加了冰冻I级响应启动(见3.11.3); 一调整了大雾Ⅳ、Ⅲ级响应启动条件(见3.12.1、3.12.2),并增加大雾Ⅱ级响应启动条件(见 3.12.3); 一调整了霾Ⅳ级响应启动条件(见3.13.1),并增加了霾Ⅲ级、Ⅱ级、I级响应启动(见3.13.2、 3.13.3、3.13.4); —删除了附录A(见2010版附录A).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荣花、薛红喜、郑卫江、孔期、杨革霞、王亚伟、魏东、廖要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QX/T116—2010. Ⅲ QX/T116-2018 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级气象部门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预案,也可供相关防灾减灾部门和地方 气象部门参考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台风typhoon 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到8级或以上,并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 确定的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的统称,包括热带风暴级、强热带风暴级、台风级、强台风级和超强台 风级. 2.2 暴雨torrential rain 24h降雨量大于或等于50mm 或12h降雨量大于或等于30mm的雨. 2.3 暴雪snowstorm 24h降雪量大于或等于10mm 或12h降雪量大于或等于6mm的雪. 2.4 寒潮cold wave 高纬度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中、低纬度侵袭,造成剧烈降温的天气活动. [GB/T21987-2017 定义2.1] 2.5 海上大风sea gale 海面上蒲福风级平均达到或超过8级的风. 注:蒲福风级8级为平均风速17.2m/s~20.7m/s. 2.6 沙尘暴sandstorm 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GB/T285932012 定义2.1] 2.7 低温low temperature 在农作物(含经济林果)生长期间,出现较长时期平均温度持续低于常年同期平均温度,造成农作物 生长发育速度延缓;或在农作物对低温反应敏感的生育期间,出现日平均气温降到农作物能够忍耐的温 度下限以下的降温天气过程,造成农作物生理障碍或结实器官受损;最终导致农作物不能正常成熟、采 收而减产或品质、效益降低的农业气象灾害现象. 1 QX/T116-2018 2.8 高温high temperature 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气现象. 2.9 气象干旱meteorological drought 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地表水分短缺的 现象. [GB/T204812017 定义3.1] 2.10 霜冻frost injury 生长季节里因气温降...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05—2018 代替QX/T105一2009 雷电防护装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acceptance of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2018-12-12发布 2019-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05-2018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要求 2 5接地装置施工质量验收要求3 6引下线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7接闪器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4 8等电位连接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5 9屏蔽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6 10综合布线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6 11电涌保护器(SPD)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雷电防护装置施工质量验收业务表格式样8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重点场所雷电防护装置施工质量验收要求12 参考文献 .17 I QX/T105-2018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X/T105一2009《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规范》.与QX/T105一2009相比,除 了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修改了标准中文和英文名称(见标准名称,2009年版的标准名称); 一修改了标准适用范围(见第1章);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修改了一般说明,并改为基本要求(见第4章); —修改了接地装置,并改为接地装置施工质量验收要求(见第5章); 修改了引下线,并改为引下线施工质量验收要求(见第6章); 一修改了接闪器,并改为接闪器施工质量验收要求(见第7章); 一修改了等电位连接,并改为等电位连接施工质量验收要求(见第8章); 一增加了屏蔽施工质量验收要求(见第9章); 一修改了综合布线系统,并改为综合布线施工质量验收要求(见第10章); 修改了电涌保护器(SPD) 并改为电涌保护器(SPD)施工质量验收要求(见第11章); 修改了汽车加油(气)站(库),并改为加油加气站,调整为规范性附录(见附录B.1); —删除了原标准中的第7章“均压环”; 删除了原标准中的第9章“玻璃幕墙”; —删除了原标准中的第12章“电子系统”; —删除了原标准中的第14章“路灯”; 一删除了原标准中的第16章“移动基站”; 删除了原标准中的第17章“桥梁”; 一删除了原标准中的第18章“轨道交通”; —删除了原标准中的第19章“变电站”; 删除了原标准中的附录A“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手册”; 一删除了原标准中的附录B“《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管理手册》填写及评定标准”; 一删除了原标准中的附录“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管理综合评定标准和评定办法”; 一删除了原标准中的附录D“防雷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综合检验评定表〈一〉“防雷装置施工 质量监督与验收小项目评定表〈二〉”; —删除了原标准中的附录E“接地阻抗及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 一删除了原标准中的附录F“本规范用词说明”; —增加了附录A“雷电防护装置施工质量验收业务表格式样”; 增加了附录B“重点场所雷电防护装置施工质量验收要求”;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州市气象局、广州市防雷减灾管理办公室、广州市气象公共服务中心、广州市番 禺区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贾天清、谢碧栋、何耀斌、许伟乾、葛桂清、彭锦荣、李红宁、陈易昕、颜志、邓宇 Ⅲ QX/T105-2018 雷电防护装置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雷电防护装置施工质量验收的项目、要求和具体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下列场所雷电防护装置的施工质量验收: a)油库、气库、弹药库、化学品仓库、烟花爆竹、石化等易燃易爆建设工程和场所; b)雷电易发区内的矿区、旅游景点或者投人使用的建(构)筑物、设施等需要单独安装雷电防护装 置的场所; c)雷电风险高且没有防雷标准规范、需要进行特殊论证的大型项目. 其他场所雷电防护装置施工质量验收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802.1一2011低压电涌保护器(SPD)第1部分:低压配电系统的电涌保护器性能要求 和试验方法(IEC61643-1:2005 MOD) GB/T18802.21低压电涌保护器第21部分:电信和信号网络的...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0.3-2019 代替QX/T10.3一2007 电涌保护器 第3部分:在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中的选择 和使用原则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 Part 3: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principles of surge protective devices connected to signaling networks of electronic systems 2019-12-26发布 2020-04-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0.3-2019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被保护的系统和设备 .....3 4.1被保护的电子系统 3 4.2被保护电子设备的耐受特征 .4 5SPD分类、技术参数和使用条件 .5 5.1SPD的分类 .5 5.2基本参数及可能影响系统正常运行的参数 5 5.3使用条件 .6 6SPD的选择 .6 6.1评估 .6 6.2防雷区与SPD安装位置 6 6.3SPD1的选择 8 6.4SPD2(3)的选择 9 6.5多用途SPD的选择 ........10 6.6SPD的限制电压与被保护系统的兼容性 .10 7SPD的使用安装 11 7.1单端口SPD连接导线和连接要求 .11 7.2多接线端子SPD的连接 13 7.3由振荡和行波产生的保护距离lo .13 7.4雷电感应过电压对建筑内部系统的影响 .13 7.5SPD之间及SPD和被保护设备之间的配合 14 附录A(资料性附录)限压元件 .15 A.1电压限制型元件(箝压元件) 15 A.2电压开关型元件 .16 附录B(资料性附录)限流元件 .19 B.1电流中断型元件 .19 B.2电流降低型元件 .20 B.3电流分流型元件 .21 附录C(规范性附录)与电子系统有关的传输特性 .23 附录D(资料性附录)风险管理 26 D.1风险识别和分析 .26 D.2由雷电闪击引起的风险 29 D.3由于电力线故障引起的风险 .....31 附录E(资料性附录)MSPD的选择和使用安装 33 附录F(资料性附录)SPD之间及SPD与电子设备之间的配合35 I QX/T10.3-2019 F.1一般要求 .35 F.2确定UIN和IN 35 F.3确定SPD1的输出保护电压和电流波形 .35 F.4比较SPD1和SPD2的值 35 F.5通过测试来验证配合的必要性 36 参考文献 37 QX/T10.3-2019 前言 QX/T10《电涌保护器》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第2部分:在低压电气系统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第3部分:在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中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第4部分:在光伏系统直流侧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本部分为QX/T10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QX/T10.3一2007《电涌保护器第3部分:在电子系统信号网络中的选择和使用原 则》.与QX/T10.3一200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引言部分; —修改了范围(见1 2007年版的1);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2 2007年版的2); —修改了以下的术语及其定义:电子系统(见3.1 2007版的3.1)、限压元件(见3.4 2007年版的 3.3)、限流元件(见3.5 2007年版的3.4)、额定冲击耐受电压(见3.6 2007年版的3.11)、插 入损耗(见3.7 2007年版的3.12)、回波损耗(见3.8 2007年版的3.13)、误码率(见3.9 2007 年版的3.16)、纵向平衡(见3.10 2007年版的3.17)、近端串扰(见3.11 2007年版的3.18)、 可恢复限流(见3.13 2007年版的3.8)、自恢复限流(见3.14 2007年版的3.9)等; 一增加了以下术语及其定义:电涌保护器(见3.2)、多用途SPD(见3.3)、防雷区(见3.15); —一删除了以下术语及其定义:雷电防护级别(见2007年版的3.2)、无限流元件的SPD(见2007 年版的3.5)、SPD的频率范围(见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CCS A 47 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190-2022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霾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satellite monitoring-Haze 2022-12-30发布 2023-04-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2190—2022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1 4监测数据 1 5霾区判识 2 6霾强度等级判识 4 附录A(资料性)霾监测常用卫星传感器的光谱通道参数5 附录B(规范性)空气分子瑞利散射贡献计算方法 7 附录C(规范性)色彩空间转换方法 10 附录D(规范性)等经纬投影像元面积计算公式11 附录E(规范性)卫星近地面气溶胶消光系数计算方法12 参考文献 13 I GB/T42190—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 究院、国家气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玲、张兴赢、吴荣华、司一丹、厉青、李正强、王中挺、陈良富、张碧辉、田林、 张倩倩、刘旭艳、陈林. Ⅲ GB/T42190—2022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霾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卫星遥感霾监测数据的要求,描述了霾区判识及霾强度等级判识的技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晴空条件下霾的监测及其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6299光学遥感辐射传输基本术语 GB/T36542霾的观测识别 3术语和定义 GB/T36542和GB/T36299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消光系数extinction coefficient 表征介质使电磁波衰减程度的物理量. 注:等于电磁波在介质中传播单位距离时,其强度由于吸收和散射作用而衰减的相对值,常用单位为负一次方米 (m-i)、负一次方千米(km-1). [来源:GB/T37467一2019 3.1.7.6,有修改] 3.2 气溶胶消光系数aerosol extinction coefficient 表征单位距离大气气溶胶造成辐射能量衰减程度的物理量. 注:数值上等于气溶胶散射系数和吸收系数之和,常用单位为负一次方米(m-)、负一次方千米(km-1). [来源:GB/T31159一2014 4.10,有修改] 3.3 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tmospheric aerosol optical depth 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垂直路径中气溶胶消光系数(3.2)的总和. 注:量纲为1. [来源:GB/T31159-2014 4.12 有修改] 3.4 表观反射率apparent reflectance 大气层顶上行短波辐射通量与太阳人射辐射通量的比值. 4监测数据 4.1数据分类 霾监测数据分为卫星数据和气象数据,应选取下列一种或几种数据.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CCS A 4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189-2022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火情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satellite monitoring-Wildfire 2022-12-30发布 2023-04-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42189-2022 目次 前言 I 引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监测数据2 5监测内容 2 6火点判识 2 7火点强度 5 8过火区面积 8 附录A(资料性)火点判识和强度计算的主要卫星遥感仪器通道参数10 附录B(资料性)过火区判识和面积计算的主要卫星遥感仪器通道参数12 参考文献 14 GB/T42189—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南方电网山火监测预警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伟、陈洁、刘诚、吴玮、张丽娟、黄勇、单天婵、回华、周恩泽. I GB/T42189—2022 引言 卫星遥感火情监测是森林草原防火、秸秆焚烧治理、生物质燃烧碳排放计算等工作的重要技术手 段,目前,应急管理、林草、农业、生态环境、气象和电力等多个行业开展了卫星遥感火情监测工作.在实 际应用中,不同的单位在卫星遥感火情监测工作中可能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流程,包括不同的火点判 识方法、火点强度计算方法和过火区面积计算方法等,致使卫星遥感火情监测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 异,给扑火救灾、损失评估等工作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卫星遥感火情监测技术予以规范. Ⅱ GB/T421892022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火情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卫星遥感火情监测数据和监测内容的要求,描述了火点判识、火点强度和过火区面积 等监测技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发生于森林、草原、农田等的可燃物燃烧情况的监测、预警和 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火情wildfire 发生于森林、草原、农田等的可燃物燃烧的情况. 3.2 火点fire spot 卫星监测到出现火情(3.1)的区域. 3.3 像元pixel 组成卫星图像的最小单元. 3.4 火点像元fire pixel 存在火情(3.1)的像元(3.3). 3.5 亚像元火点sub-pixel fire spot 占据像元(3.3)部分面积的燃烧区域. 3.6 火点强度fire intensity 像元(3.3)内火点(3.2)的辐射功率. 3.7 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NDVI 近红外通道与红光通道反射率之差与两者之和的比值. 3.8 植被覆盖度fraction of vegetation 植被冠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土壤总面积之比.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CCS A 4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188—2022 月气候预测 Monthly climate prediction 2022-12-30发布 2023-04-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2188-2022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1 4预测内容 1 5预测方法 2 附录A(资料性)入境冷空气路径示意图 3 参考文献 4 I GB/T42188-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福建省气候中心、河海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林海、李想、刘长征、邹燕、何海、唐振飞、何芬. Ⅲ GB/T42188—2022 月气候预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月气候预测的内容,给出了气候预测的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月气候预测的业务预报和决策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月气候预测monthly climate prediction 对某一区域未来一个自然月的气候趋势的预先估计. 3.2 月平均气温距平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anomaly 一个自然月的日平均气温算术平均值与其同期气候平均值(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平均值)的差. 注:单位为摄氏度(℃). 3.3 月降水量monthly precipitation 一个自然月的日降水量的累计. 注:单位为毫米(mm). 3.4 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monthly percentage of precipitation anomaly 月降水量(3.4)与其常年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之差和常年同期气候平均降水量相比的百分率. 3.5 冷空气过程cold air process 冷空气发生、发展、结束的天气过程. [来源:QX/T393一2017 2.2,有修改] 3.6 高温天气过程high temperature weather process 连续两天及以上出现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天气过程. 4预测内容 4.1气温预测 预测单站或某个区域内多站平均的月平均气温距平,当预测的月平均气温距平为: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CCS A 4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 Methods of regional rainstorm process assessment 2022-10-12发布 2023-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2075—2022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资料要求 1 5区域性暴雨日判定 1 6区域性暴雨过程判定2 7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计算2 8区域性暴雨过程综合强度等级划分 2 附录A(规范性)监测站点之间的距离计算3 参考文献4 I GB/T42075—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中央气象台)、福建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武汉暴 雨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叶殿秀、张芳华、邹燕、王遵娅、高荣、王维国、廖移山、王莉萍、肖潺、陶亦为. GB/T42075—2022 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判定和综合强度等级的划分,描述了相应的计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监测、评估和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5228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量 GB/T42073一2022气候风险指数千旱 QX/T118-2020气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地面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暴雨rainstorm 24h累计降水量大于或等于50mm的降雨. 3.2 区域性暴雨regional rainstorm 由中尺度到大尺度天气系统诱发的大范围暴雨(3.1). 注:典型区域性暴雨的空间尺度大于100km. 3.3 相邻监测站点adjacent monitoring station 距离在一定范围以内(通常不超过500km)的用于开展区域性天气气候事件监测的气象观测站. 4资料要求 降水量观测资料应符合GB/T35228一2017的要求,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应选用站点分布相对均 匀、可稳定获取的气象观测站点,且应: a)历史资料长度:不少于30年; b)数据质量:符合QX/T118一2020的要求; c)日降水量:前一日20时(北京时)至当日20时或当日08时(北京时)至次日08时的24h累计 降雨量. 5区域性暴雨日判定 当某日全国范围内有大于或等于0.8%的相邻监测站点(站与站距离小于或等于350km)出现暴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CCS A 4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074-2022 气候季节划分 Division of climatic seasons 2022-10-12发布 2023-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2074—2022 目次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1 4气候季节划分指标 2 5常年季节划分方法2 6当年季节划分方法 .3 参考文献 6 GB/T42074—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河海大学、福建省气候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峪、赵琳、何海、林昕、曾红玲、吴志勇、姜允迪、李源. I GB/T42074—2022 气候季节划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候季节的划分指标,描述了常年季节和当年季节的确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气象、农业、水文、旅游等行业与气候季节相关的业务与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候季节climatic season 以气温划分的时间段. 注:通常将一年按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顺序划分为四个季节. 3.2 5天滑动平均值5-day moving average 以某日及前4日为一组数据并逐日顺延计算的每一组数据平均值. 3.3 稳定通过steadily pass 在首次连续5个5天滑动平均值(3.2)满足某一气候季节指标阙值后,5天滑动平均序列不再出现 低于或高于该阔值的情况. 3.4 气候平均值climatological normal 气候态 常年值 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 注: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0)的相关规定,每年代更新一次,即2011年一2020年期间,采用1981年一2010年的 平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依此类推. [来源:GB/T21983一2020 2.2] 3.5 常年季节normal climatic season 由常年日平均气温序列确定的气候季节(3.1). 注:包括起止时间和长度. 3.6 当年季节climatic season of current year 由当年日平均气温序列确定的气候季节(3.1). 注:包括起止时间和长度. 1 GB/T42074-2022 4气候季节划分指标 以日平均气温和5天滑动平均气温序列作为气候季节的划分依据,气候季节划分和指标阙值确定 应符合下列要求: a)春季/秋季: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22℃; b)夏季:大于或等于22℃; c)冬季:小于10℃. 5常年季节划分方法 5.1常年日平均气温序列计算 对所选定的连续3个整年代(30年)逐日平均气温序列,以1月1日~12月31日的1~365为日序 (不含闰年的2月29日),计算30年同日的平均气温常年值,得到常年日平均气温序列,该序列可头尾 相接使用,日序不变.某日平均气温常年值按公式(1)计算: T =∑ (1) n i-1 式中: T ——第j日的平均气温常年值,取2位小数,单位为摄氏度(℃); n——选定年份长度,取30; i—年序号,i=1 2 n; j一一日序,j=1 2 365; t——第i年第j日平均气温,单位为摄氏度(℃). 5.2常年5天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计算 依据常年日平均气温序列计算5天滑动平均,得到常年5天滑动平均气温序列,该序列可头尾相接 使用,日序不变.5天滑动平均气温按公式(2)计算: Ts= t;-t;-st;-at;-1t; (2) 5 式中: Ts;—第j日5天滑动平均气温,取2位小数,单位为摄氏度(℃). l;—第j日平均气温,单位为摄氏度(℃). j一日序,j=1 2 365;当j=1时,Ts取该日及日序362~365的5天计算;当j=2时,Tj 取该日和日序1及363~365的5天计算;依此类推. 5.3常年季节起始日确定 依据常年5天滑动平均气温序列,当稳定通过某一气候季节指标阙值后,在首次连续5个滑动平均 值所对应的常年日平均气温序列(9天)中,按下列规定确定常年气候季节起始日期. a)春季起始日:第一个大于或...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CCS A 4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073-2022 气候风险指数干旱 Climate risk index-Drought 2022-10-12发布 2023-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2073-2022 目次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1 4资料收集 2 5计算方法2 6风险等级划分 3 附录A(规范性)干早风险因子计算方法 4 附录B(规范性)百分位数法 6 参考文献 7 GB/T4207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福建省气候中心、中国水利水电 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艳玲、周广胜、何海、侯威、吕娟、张文千、林昕、邹旭恺、王国复、蔡雯悦、屈艳萍、 苏志诚、邹燕、马苗苗、吴志勇. I GB/T42073—2022 气候风险指数干旱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干早气候风险指数的资料收集和计算方法,规定了干旱气候风险等级划分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干旱气候风险的评估及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0481一2017气象千早等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干旱drought 因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持续的水分短缺现象. 注:通常划分为气象千早、水文干早、农业干早和社会经济干早四类. 3.2 气象干旱meteorological drought 某时段内,由于蒸散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地表水分短缺的 现象. [来源:GB/T204812017 3.1] 3.3 气象干旱指数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 根据气象千旱(3.2)形成的原理,构建由降水量、蒸散量等要素组成的综合指标. 注:用于监测或评价某区域某时间段内由于天气气候异常引起的地表水分短缺的程度. [来源:GB/T20481-2017 3.2] 3.4 干旱强度drought intensity 表征气象干早(3.2)情况的程度. 注:分为轻早、中早、重早和特旱四个等级. 3.5 累计干旱强度accumulate drought intensity 某一时段内干早强度(3.4)达到轻旱及以上等级的气象干旱指数(3.3)绝对值之和. 3.6 相当干旱强度equivalent drought intensity 反映某一时段内平均干旱强度(3.4)与该时段内千旱发生时长情况的程度. √ GB/T42073—2022 3.7 干旱气候风险climate risk of drought 由气象因素带来的千旱可能性及不利影响的情况. 3.8 干旱风险因子drought risk factor 可能造成千旱灾害的气象因素. 注:包括气象干早强度、气象干早持续日数等因子. 3.9 干旱气候风险指数climate risk index of drought 表征干旱风险因子(3.8)强弱程度的指数. 4资料收集 4.1气象资料 收集干旱气候风险评估区域内最近30年及以上连续观测的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量等资料. 4.2灾情资料 4.2.1收集干旱气候风险评估区域内政府部门统计或发布的历年干旱灾情或重大干早个例的灾情数 据作为主要资料,包括作物减产率、受灾人口、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 4.2.2收集气象灾害年鉴、气象志、地方志等资料中的气象干旱发生、发展过程及其造成的不利影响等 信息作为补充资料,包括干早发生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区域)以及灾损信息等. 5计算方法 5.1干旱风险因子 5.1.1千早风险因子包括累计干旱强度、相当干旱强度、干早过程强度、区域干早强度,按附录A规定 的方法计算. 5.1.2干旱灾情种类的选取应根据干旱灾情评估对象,选取不同种类的千早灾情资料,如:作物减产 率、农业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等. 5.1.3风险因子的选取应根据计算干早风险因子与灾情评估对象的相关系数,选取相关...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CCS A4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072—2022 气候宜居指数 Climate livability index 2022-10-12发布 2023-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2072—2022 目 次 “::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 1 4评价指标及指标值确定1 5指数构建与计算方法 .....3 附录A(规范性)常年值、多年平均值及大气自净能力计算方法5 附录B(规范性)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 6 附录C(规范性)归一化方法 7 参考文献 8 I GB/T42072—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福建省气候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峪、王玉洁、邹燕、赵琳、曾红玲. Ⅲ GB/T42072-2022 气候宜居指数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候宜居指数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指标值确定的要求,并描述了气候宜居指数的构建 与计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气候生态环境宜居性的监测与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4299一2017大气自净能力等级 QX/T570一2020气候资源评价气候宜居城镇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候宜居climate livability 气候及与之相关联的生态环境等条件适宜人类居住. 注:其适宜性具有全年和长期特征. [来源:QX/T570一2020 3.1,有修改] 3.2 气候平均值climatological normal 气候态 常年值 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 注: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0)的相关规定,每年代更新一次,即2011年一2020年期间,采用1981年一2010年的 平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依此类推. [来源:GB/T21983一2020 2.2] 3.3 归一化normalization 将原始变量数据映射到[0 1]或[一1 1]区间内,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处理过程. 4评价指标及指标值确定 4.1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由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构成,气候宜居指数构成指标、指标类型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83.140.99 CCS G4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766-2022/ISO17717:2017 气象气球 Meteorological balloons (ISO 17717:2017 Meteorological balloons-Specification IDT) 2022-10-12发布 2023-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1766-2022/ISO17717:2017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等同采用ISO17717:2017《气象气球规范》. 本文件做了下列最小限度的编辑性改动: 一为与现有标准体系协调,将标准名称改为《气象气球》.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化工株洲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处、安徽省中 智科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东莞市精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顺德 创科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宇之光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山科沃科技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邓一志、隋一勇、赵伦嘉、李博洋、刘丹丹、宁丽峰、陈晓锋、黄卫华、谢月明、 张建新、蒋振兰、张小斌、郑三阳、王金英. I GB/T41766—2022/ISO17717:2017 气象气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象气球的最低要求,描述了它的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天然胶乳或由天然胶乳与合成胶乳并用制成的气象气球. 本文件适用于以下两类气球: —类别1:浸渍法制成的气象气球; ——类别2:旋转法制成的气象气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ISO37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Rubber vulcanized or thermoplastic-一 Determination of tensile stress-strain properties) 注:GB/T528一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ISO37:2005 IDT) ISO18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Rubber vulcanized or thermo- plastic-Accelerated ageing and heat resistance tests) 注:GB/T3512一2014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热空气加速老化和耐热试验(ISO188:2011 DT) ISO2859-1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Sampling procedures for inspection by attributes-Part 1:Sampling schemes indexed by acceptance quality limit (AQL)for lot-by-lot inspection] 注:GB/T2828.1一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ISO2859-1: 1999 IDT)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泡air bubble 球皮上存在局部有清晰边缘的薄的部位. 3.2 球厚body thickness 气球单层球皮厚度. 3.3 裂口cracking 气球胶膜局部开裂的现象. 1 GB/T41766-2022/ISO17717:2017 3.4 油污grease mark 球皮被油渍污染的现象. 3.5 孔洞hole 气泡(3.1)破损、杂质脱落或机械穿刺等因素造成气球穿洞的现象. 3.6 胶块latex coagulum 球皮内外粘附的凝胶. 3.7 打不开的粘折permanent crease with adhesion of the film 球皮发生严重粘连影响气球使用的现象. 3.8 薄点thin spot 球皮上存在局部无清晰边缘相对较薄的部位. 4要求 4.1颜色 除另有规定外,气球的颜色应为胶乳本色. 4.2外观 按附录A进行检验,气球的外观应符合表1的规定.若无法通过目视检查确定缺陷,应按照附录B 进行检验. 表1外观 项目 要求 孔洞、裂口 不应存在 重缺陷 油污 不应存在 打不开的粘折 不应存在 气...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3.200 CCS A 7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1537-2022 积雪面积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 Validation of snow cover area remote sensing products 2022-07-01发布 2023-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1537-2022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1 4参考对象 2 5基本要求 2 6检验方法 2 6.1检验方法选择 2 6.2直接检验法 2 6.2.1积雪面积二值遥感产品直接检验法 2 6.2.2积雪面积比例遥感产品直接检验法 3 6.3间接检验法 4 7检验报告 5 7.1封面信息 5 7.2正文信息 7.2.1待检积雪面积遥感产品概述 5 7.2.2参考对象描述 5 7.2.3检验方法及流程 6 7.2.4真实性检验结论 6 7.2.5附加信息 6 7.3检验报告信息简表 6 附录A(资料性)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积雪面积二值图获取方法7 附录B(资料性)高空间分辨率积雪面积遥感数据空间一致性转换方法8 附录C(资料性)基于误差矩阵的积雪面积二值遥感产品准确度和不确定度指标计算方法10 附录D(资料性)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积雪面积比例图获取方法13 附录E(资料性)积雪面积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报告信息简表样例14 参考文献 16 I GB/T41537-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科学院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遥感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27)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 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兰州大学、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南京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郝晓华、车涛、王建、李弘毅、李新、刘照言、黄广辉、郑照军、肖鹏峰、黄晓东、 闻建光. GB/T41537-2022 引言 积雪面积影响全球尺度的辐射平衡、能量交换和水文循环,是水文和气候模型的重要输入变量.遥 感监测积雪面积具有宏观、快速、动态、经济等特点,是积雪监测的重要途径. 目前广泛使用的积雪面积遥感产品主要有积雪面积二值遥感产品、积雪面积比例遥感产品两类. 随着卫星观测能力的提高和反演算法的发展,积雪面积遥感产品已经日臻成熟,然而,全面独立的真实 性检验工作仍远远落后于产品的生产,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验证操作规范.制定科学、规范的针对积 雪面积二值遥感产品和积雪面积比例遥感产品的真实性检验标准,用以规范积雪面积遥感产品真实性 检验的工作流程,有利于全面客观评价其准确度和不确定度,从而促进积雪面积遥感产品质量提升,推 进其定量化应用. GB/T41537-2022 积雪面积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积雪面积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的参考对象、基本要求、检验方法和检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积雪面积遥感产品中的二值产品和比例产品的真实性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36296一2018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导则 GB/T39468一2020陆地定量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通用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36296一2018、GB/T39468一20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积雪像元snow pixel 地物类型仅含积雪地表覆盖的像元. 3.2 积雪混合像元mixed snow pixel 地物类型除积雪地表覆盖外,也含其他地表覆盖的像元. 3.3 非积雪像元non-snow pixel 地物类型不含积雪地表覆盖的像元. 3.4 积雪深度snow depth 从积雪表面到雪下地面之间的垂直深度. 注:积雪深度是积雪观测最基本的物理量,是雪水当量估算、流域水量平衡和融雪径流模拟的重要参数,常用单位 为厘米(cm). 3.5 积雪面积二值遥感产品binary snow cover area remote sensing pro...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