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665-2023 冬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pdf
ICS07.060 CCS B 18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65—2023 冬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 Meteorological grad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winter wheat scab 2023-04-23发布 2023-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65-2023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等级划分 1 5等级判别方法 2 6等级判别步骤 2 附录A(资料性)赤霉病发生区冬小麦抽穗扬花期平均时段 4 参考文献 5 I QX/T665-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江苏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武汉区域气候中 心、安徽省农业气象中心、四川省农业气象中心、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气象科学 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敏、郭安红、项瑛、高苹、杨荣明、徐云、谢志清、李时睿、万素琴、岳伟、游超、张 蕾、张弘、刘敏、赵艳霞、徐萌、单龙. Ⅲ QX/T665-2023 冬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冬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象等级划分,描述了气象等级的判别方法和判别步骤. 本文件适用于冬小麦种植区赤霉病发生的气象预报与监测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冬小麦赤霉病winter wheat scab 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冬小麦引起的、病部可见以红色为主基色霉层的病害. 注:又称烂穗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其中抽穗扬花期最易被侵染. 3.2 病穗率the rate of diseased panicle 赤霉病发病的冬小麦穗数占调查总穗数的比率. [来源:GB/T15796—2011 2.7] 3.3 湿热指数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由气温和相对湿度构成的用于判别气象条件对冬小麦赤霉病(3.1)发生适宜程度的定量指标. 3.4 气候平均值climatic normal 气候态 常年值 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 注: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0)的相关规定,每年代更新一次,如:2011年一2020年期间采用1981年一2010年的平 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2021年一2030年期间采用1991年一2020年的平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依此类推. [来源:GB/T21983—2020 2.2 有修改] 4等级划分 冬小麦赤毒病(以下简称“赤霉病”)发生的气象等级宜划分为不适宜、次适宜、适宜、最适宜四级. 1 QX/T665-2023 5等级判别方法 5.1气象指标 在冬小麦抽穗扬花期内,气象条件同时达到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6.1℃、日平均相对湿度大于 或等于57.1%时为赤霉病发生的最适宜指标. 5.2湿热指数 湿热指数按公式(1)计算,其中,当计算时段跨月时,T取相邻两月气温气候平均值的算术平均 值,U.取相邻两月相对湿度气候平均值的算术平均值. W= (1T-16.1⊥5U-57.1 T )×100 (1) 台 n台Uo 式中: W—一湿热指数,单位为无量纲; n一一计算时段内的日数,单位为天(d) 通常取5d; T:—计算时段内第i天的日平均气温,单位为摄氏度(℃); T.—一计算时段内该地区所处月份的气温气候平均值,单位为摄氏度(℃); U一计算时段内第i天的日平均相对湿度,以百分率(%)表示; U.一计算时段内该地区所处月份的相对湿度气候平均值,以百分率(%)表示. 5.3等级指标 按表1的规定划分赤霉病湿热指数及其对应的气象条件适宜等级和病穗率可能增加量. 表1赤霉病湿热指数及其对应的气象条件适宜等级表 湿热指数(W) 气象条件适宜等级 15d后病穗率增加量参考值(X) W<9.6 不适宜 X<10% 9.6≤W<18.9 次适宜 10%≤X<20% 18.9W<28.3 适宜 20%≤X<30% W≥28.3 最适宜 X≥30% 注:“15d后”表示以湿热指数计算时段为基准,后推15d. 6等级判别步骤 6.1预报判别 按下列步骤判别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 a)赤霉病发生区冬小麦抽穗扬花期平均起始时段见附录A 初步确定服务日期,结合冬小麦实际 生育期进程,在抽穗扬花前5天,确定预报起始日期; b)采用未来5天气温...
QX/T 664-2023 农作物气象条件定量评价技术导则.pdf
ICS07.060 CCS B 18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64—2023 农作物气象条件定量评价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crop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2023-04-23发布 2023-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64-2023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评价方法 2 5评价等级 6 附录A(资料性)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温度和土壤相对湿度的指标7 参考文献 9 I QX/T664-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气象信息中 心、新疆兴农网信息中心、江苏省气候中心、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云南 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魏瑞江、王鑫、康西言、高建华、谷永利、姚艳丽、徐敏、黄晚华、闫平、宫丽娟、朱 颖墨. Ⅲ QX/T664-2023 农作物气象条件定量评价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基于气候适宜度的冬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农作物气象条件定量评价的方法,规 定了冬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农作物气象条件定量评价的等级. 本文件适用于光、温、水等气象条件对冬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农作物适宜程度的判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0481一2017气象干旱等级 GB/T32136一2015农业干旱等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光照适宜度sunshine suitability 日照时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 3.2 温度适宜度temperature suitability 温度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 3.3 降水适宜度precipitation suitability 降水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 3.4 土壤水分适宜度soil humidity suitability 土壤相对湿度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 3.5 综合气候适宜度prehensive climate suitability 光照、气温、降水和土壤湿度等综合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适宜程度. 1 QX/T664-2023 4评价方法 4.1光照条件定量评价 4.1.1逐日评价 4.1.1.1冬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农作物(以下简称“农作物”)逐日光照条件定量评价按公式(1) 计算. (e-()2 SSo.i S(s:)= (1) s≥0 1 式中: S(s)一一农作物第i日的光照适宜度; 一一第i日日照时数,单位为小时(h); So.i 一一第日日照时数的临界值,宜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通 常取当地当日可照时数的70%,单位为小时(h); bi 农作物第日所在的生育阶段的光照适宜度参数,宜选用表1中的值. 表1农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光照适宜度参数值 农作物 生育阶段 播种一出苗 出苗一分业 分业一越冬 越冬一返青 返青一拔节 拔节一抽穗 抽穗一乳熟 乳熟一成熟 冬小麦 4.15 4.15 4.14 4.00 4.40 4.61 4.93 4.99 播种一出苗 出苗一三叶 三叶一七叶 七叶一拔节 拔节一抽雄 抽雄一乳熟 乳熟一成熟 玉米 5.00 5.08 5.08 5.08 5.12 5.17 5.14 播种一出苗 出苗一移栽 移栽一返青 返青一分蘖 分一拔节 拔节一抽穗 抽穗一乳熟 乳熟一成熟 早稻 4.57 4.57 4.57 4.57 4.95 5.11 5.15 5.15 播种一出苗 出苗一移栽 移栽一返青 返青一分 分一拔节 拔节一抽穗 抽穗一乳熟 孔熟一成熟 一季稻 5.13 5.45 5.65 5.72 5.72 5.48 5.21 4.79 播种一出苗 出苗一移栽 移栽一返青 返青一分蘖 分蘖一拔节 拔节一抽穗 抽穗一乳熟 孔熟一成熟 晚稻 5.14 5.14 5.14 5.14 5.04 4.83 4.50 4.50 出苗一 三真叶一 五真叶一 裂铃一 播种一出苗 现蕾一开花 开花...
QX/T 663-2023 气象影视制播系统运行维护规范.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63-2023 气象影视制播系统运行维护规范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pecific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of meteorological film and television 2023-04-23发布 2023-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63-2023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数据维护 1 5设备维护 2 6网络安全维护 2 7运行保障 3 参考文献 .4 I QX/T66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象应用服务分技术委员会(SAC/TC345/SC1) 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孟京、李萌、张亚非、杜丹、徐栋、谭晓慧、刘菲菲、周超、边钰茗、符海霄、舒友英. Ⅲ QX/T663-2023 气象影视制播系统运行维护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气象影视制播系统(以下简称“制播系统”)的气象影视数据维护、设备维护、网络安全 维护、制度与保障等方面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气象影视制播系统运行维护的实施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2240一202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25068.1一2020信息技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第1部分:综述和概念 GB/T28437一2012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监测技术规程 GB/T36626一201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 GA/T1574一2019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安全加固产品安全技术要求 GD/J038一2011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Y/T156—2000演播室数字音频参数 GY/T157一2000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 GY/T158一2000演播室数字音频信号接口 GY/T165一2000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 GY/T167一2000数字分量演播室的同步基准信号 GY/T193一2003数字音频系统同步 GY/T243一2010标准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通道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Y/T337一2020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QX/T116一2018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 QX/T233一2014气象数据库存储管理命名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数据维护 4.1数据流维护 气象数据包括基础气象数据(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和气象卫星数据)和专用气象数据(加工处理形成 的气象影视数据).气象影视数据流应按下列步骤维护: a)采集:采用接口方式从上游数据管理单位采集基础气象数据; 1 QX/T663-2023 b)质量控制:检查、订正基础气象数据质量,内容完整、准确; )预处理:加工处理基础气象数据名称、内容,生成计算机可识别的专用气象数据; d)存储:分类存储采集的基础气象数据、质量控制检测和预处理后的专用气象数据; )迁移:将专用气象数据分发至图形制作系统终端; f)可视化:调整加工程序和图形模板配置,图形化显示专用气象数据. 4.2数据库安全 气象影视数据库的数据存储、数据交换、应用权限、访问控制、安全管理应符合GA/T1574一2019 的要求,文件命名应符合QX/T233一2014附录A的要求. 5设备维护 5.1音频视频设备 制播系统的音频和视频设备维护应符合: a)检查授时系统:校准时间与卫星时间同步; b)检查同步系统:视频同步信号和音频同步信号分别符合GY/T167一2000和GY/T193一2003 的要求; c)测试音频信号技术指标:数字音频参数符合GY/T156一2000、GY/T158一2000和GY/T 165—2000中4.2的要求; d)测试视频信号技术指标:高清参数和标清参数分别符合GY/T157一2000和GY/T243一2010 的要求. 5.2计算机设备 制播系统的计算机设备维护应符合: a)安全性:符合GB/T36626一2018的原则和需考虑的因素; b)实时性...
QX/T 662-202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 XML格式.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62—202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XML格式 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ion information-XML format 2023-04-23发布 2023-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62-2023 目 次 前言 444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 1 5数据结构 2 6XML声明 2 7数据实体 2 7.1数据实体的组成 2 7.2根元素 2 7.3单次作业数据 3 8编报规则 5 8.1概述 5 8.2XML.格式定义 8.3XML格式示例 5 附录A(规范性)元素字典 6 A.1信息类型 A.2飞机作业信息 .6 A.3地面作业信息 .8 附录B(规范性)XML.格式定义(XML.Schema) 10 附录C(资料性)XML格式示例 .14 附录D(规范性)代码表 17 D.1作业装备 .17 D.2作业弹药用量 17 D.3作业弹药全过程用量 18 D.4站点编码 18 参考文献 19 y QX/T66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吉林省长春市气象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飞、李德泉、周毓荃、尚博. Ⅱ QX/T662-202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XML格式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的数据结构、数据实体和编报规则,并给出了XM声明. 本文件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飞机和地面作业信息的表示、应用和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260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ion information 反映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时间、用弹(或催化剂)数量、作业效果等各种信息. [来源:QX/T151—2012 8.4] 3.2 元素element 通过名称、标签、数据类型、约束、出现次数、备注等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 3.3 实时上传信息real time upload data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过程中或作业结束后即时上传作业信息. 注:包括飞机作业实时上传信息和地面作业实时上传信息. 3.4 审核上报信息verified data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结束后,补齐全部信息并经业务人员审核后上报信息. 注:飞机作业审核上报信息包括飞机作业信息、飞机作业基本信息、飞机作业审核信息;地面作业审核上报信息包括 地面作业信息,地面作业基本信息、地面作业审核信息.作业审核上报信息中的飞机作业信息、地面作业信息与 飞机、地面作业实时上传信息所包含的元素名称相同.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SD:XML模式(XML Schema)定义语言(XML Schema Definition) UTF-8:Unicode转换格式(8-bit Unicode Transformation Format) 1 QX/T662-2023 5数据结构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XM1.格式应由XML.声明和数据实体两部分构成,见图1. XML声明 XML格式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信息 数据实体 图1XML格式数据构成 6XML声明 XML声明定义XML语言的版本和所使用的语言字符集.XML声明部分有且仅有一个,位于数 据格式的第一行,表示XML数据的开始.描述如下: 其中: version="1.0"—XML文档符合XML1.0规范; encoding="UTF-8"一所使用的文字编码为UTF-8. 7数据实体 7.1数据实体的组成 数据实体由根元素和根元素下面的一个或多个单次作业信息组成,其形式应与图2相符. 单次作业信息 OperationData> 根元素 =Weat...
QX/T 661-2023 对流云火箭增雨效果 天气雷达物理检验方法.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61-2023 对流云火箭增雨效果天气雷达物理检 验方法 Convective cloud seeding effect for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with rockets-Physical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weather radar 2023-04-23发布 2023-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61-202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技术方法 2 5操作步骤 3 附录A(规范性)雷达探测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6 附录B(资料性)对流云火箭增雨效果天气雷达物理检验方法应用示例8 参考文献 11 I QX/T66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云卫通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 室、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姚展予、贾烁、谭超、王铁、朱明佳、桑建人、常倬林、田磊、穆建华、孙艳桥. Ⅱ QX/T661-2023 对流云火箭增雨效果天气雷达物理检验方法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对流云火箭增雨作业效果天气雷达物理检验的技术方法及操作步骤. 本文件适用于对流云冷云催化的地面火箭增雨作业效果物理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对流云convective cloud 由于热力原因或动力原因在不稳定的大气层内产生对流所形成的积状云. 3.2 静力催化static seeding 对因冰晶浓度不足、降水效率较低的自然云,在其过冷却部位播撒适当数量的成冰催化剂,改变云 中的微物理过程,实现增加冰晶浓度,促进冰水转化,提高降水效率,促进和增加降水目的. 3.3 动力催化dynamic seeding 在云的过冷却部位播撒大量人工冰核,使云中过冷水迅速冻结、水汽凝华释放大量潜热,云内温度 升高,形成或增大上升气流,促使云体在水平和垂直方向迅速发展,相应延长云的生命期,从而增加降 水量. 3.4 回波单元identified reflectivity unit 雷达探测范围内大于给定反射率阈值和体积阈值的三维连续雷达回波区域. 3.5 回波单元顶高top height of identified reflectivity unit 选定的雷达回波单元的最大高度. 3.6 回波单元体积volume of identified reflectivity unit 选定的雷达回波单元的三维空间大小. 3.7 回波单元最大反射率maximum reflectivity of identified reflectivity unit 选定的雷达回波单元中反射率的最大值. QX/T661-2023 3.8 回波单元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 of identified reflectivity unit 垂直方向上,从单元体底层到单元体顶层由每层最大反射率因子计算的液态水含量的累加值. 3.9 回波单元降水通量precipitation flux of identified reflectivity unit 单位时间内,通过雷达回波单元水平投影面的每个格点垂直分层的最大降水量总和. 4技术方法 4.1概述 4.1.1不同回波单元对比 选择合适的识别阈值,利用天气雷达探测数据对作业回波单元和非作业回波单元进行识别追踪,计 算回波单元的各雷达探测物理量,选择符合5.2.5条件的对比回波单元,对比分析作业前、后作业回波 单元和对比回波单元雷达探测物理量的变化,从而判断作业效果. 4.1.2作业回波单元自比 首先考虑按4.1.1的方法进行作业效果的物理检验,若作业前、后雷达探测范围内未能找到符合 5.2.5条件的非作业回波单元作为对比回波单元,可采用作业回波单元自比方法对比作业前、后雷达探 测物理量的变化,判断作业效果. 4.2数据要求 4.2.1火箭作业信息 应包括作业点经纬度和海拔高度,作业方位角和仰角,作业起止时间,火箭弹型号和用弹量. 4.2.2天气雷达探测数据 选择距离作业点100km范围内的雷达站点,应包括雷达站点信息(包括经度、纬度...
QX/T 660-202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规范.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60—202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规范 Training specification for 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or 2023-04-23发布 2023-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60-202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基本要求 .1 5内容要求 .2 6流程要求 4 4 7证实方法 5 附录A(规范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登记 .7 附录B(规范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班备案 .8 附录C(规范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教学质量调查 9 参考文献 10 I QX/T66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山西省人工 增雨防雷技术中心、山西省气象局财务核算中心、山西省运城市气象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建平、李彦萌、赵志强、赵俊杰、王超、杨俊梅、高艳平、杨永龙、韩志伟、王琪、 姚佳林. Ⅱ QX/T660-2023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培训的基本要求、内容要求、流程要求,描述了对应的证实 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和地面作业人员培训. 注:本文件中的“人工影响天气飞机和地面作业人员培训”简称为“培训”.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6997非正规教育与培训的学习服务术语 QX/T15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26997和QX/T15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人员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or 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操作人员. 注:包括高炮、火箭、地面发生器和飞机作业操作人员等. [来源:QX/T151一2012 8.7,有修改] 4基本要求 4.1培训应由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单位组织实施,或委托承担单位进行培训. 4.2培训应制定培训组织实施方案.内容应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师 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实施、培训经费等. 4.3培训应具有符合要求的培训管理人员、培训师资、培训场地、教学设施和管理制度. 4.4培训师资应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从事人工影响天气相关工作 经历和技能. 4.5培训场地应与培训规模和培训内容相适应,培训设施应符合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要求,实践操 作装备应符合规范和安全要求. 1 QX/T660-2023 5内容要求 5.1飞机作业人员培训 培训内容应根据作业需求在下列范围内选取: a)专业基础理论: 大气物理; 一云降水物理; 一天气学; —大气探测; ——天气动力学; 一一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所需其他相关专业知识. b)机载设备使用和操作技术: 一一作业设备使用与维护:作业设备原理、操作规程、常见故障判别、排除及日常维护; 一探测设备使用与维护:探测设备基本原理、操作规程、常见故障判别、排除及日常维护; 一一通信设备使用与维护:通信设备操作规程、常见故障判别、排除及日常维护; —一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所需其他设备使用与维护. c)飞机作业实施和安全管理: 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宏观记录规范; —飞机作业安全与管理技术和规范; ——空域申请流程及规范; —飞行安全规范和案例; 一一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业务规范/规程/指南及其他要求性文 件等. d)其他应培训的内容. 5.2地面作业人员培训 5.2.1高炮作业人员培训 培训内容应根据作业需求在下列范围内选取: a)专业基础理论: 一大气物理; 一云降水物理; 一一天气学基础知识; —一人工影响天气高炮作业其他相关专业知识. b)高炮使用和操作技术: 一人工影响天气高炮的构造和基本原理; 一一人工影响天气高炮的操作和维护保养技术; 一一人工影响天气自动化高炮操作系统; —一人工影响天气高炮作业常见故障排除及应急处置方法; 一一人...
QX/T 66-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6-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Specifications fo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Part22:Quality control of data 2007-06-22发布 2007-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 气象行业标准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QX/TG62007 关 气象川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中关村南人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止:hL1p:/c上p.gov.crL 皮行部:010-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1.25字数:16下字 2007年!月弟一版2007年9月第一次印刷 关 书号:1350295387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662007 目次 前言 Ⅲ 引 1范围 ] 2规范性用文件 ] 3术语和定义 1 1质量控制的月的和要求 1 亏方动气象站实时数据顶量控制 1 6观测记水实时顶量控制1 7辐射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2 8观测录质量标识 附录(资料性附录)自动气象站实时数据质量控制3 在.1采样的质量控 3 A.2瞬时值的质量控制 3 附求B资料性附)地面气象观测记水非实时质量控制5 1气候学界限值检查 .5 及2逻辑检查 .5 B.3气候极检查6 B.4内部致性检查6 B.5时间一致性检查 6 附求C(资料性附水)辐射观训记水质量控制8 C.]气候学界限值检查 8 I QX/T662007 前 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系列标椎为二[二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部分:云的观测; —第3部分:气象能见度观测; 第1部分:天气现象观测; —第5部分:气压观测: 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 —第8部分:降水观测; —第9部分:雪深与雪压观测: —第10部分:蒸发观测; ——第11部分:辐射观测; 第12部分:日照观测1 第13部分:地温观训1 ——第]4部分:冻观测; 第]5部分:电线积冰观训: —第16部分:地面状态观测; —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第18部分:月地面气象记处理和报长编制: 第19部分:月气象辐射记求处理和报编制: —第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录的统计; ——第2部分:观测记录质革控. 本部分的附录、附录B、附录心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中气象川监测网络司提出, 本部分由中气象川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大气探训技术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湖北省气象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刘小宁,树志彪、工树廷,马舒庆、陈水清, QX/T662007 引言 为了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记水的代長性、准饰性和比较性,使于资料的国际、国内交换及共亨和使川, 应统一我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要求. 主要依据的国内文件是地面气象观训规范(中国气象局:2003)及有关补充文件.参.的国际文 f件是Cuuide to Meteorological Instruuments and Methods of Observation(Seventh edition)k(WMO No.8)f和Manual on the Global Observing Systet)(WMO 2003)n 本部分是QX/T66一2007,其他部分同时发布、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V ...
QX/T 659-2023 人工影响天气 飞机作业空域申请和使用要求.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59-2023 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空域申请和使 用要求 Weather modification-Requirments for airspace applic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aircraft operation 2023-04-23发布 2023-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59-202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要求 1 5空域申请 2 6空域使用 附录A(资料性)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空域使用计划表 4 附录B(资料性)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空域申请表 5 参考文献 .6 I QX/T659-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 95028部队、中国民用航空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河南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鲍向东、杜春丽、郭献林、孙锐、钱尧、孟宪国、姚惜言、李吴、李可、张天华、丁建 芳、杨敏、郝晓珍、郭利梅、高金刚、汤晨冰、刘娟. Ⅱ QX/T659-2023 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空域申请和使用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空域申请和使用的基本要求、空域申请和使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空域申请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QX/T15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QX/T505一2019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通用技术要求 QX/T556一2020飞机人工增雨(雪)作业流程 3术语和定义 QX/T151、QX/T505一2019、QX/T556一20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飞机作业aircraft 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ion 利用飞机从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或试验的活动. 3.2 机场地面保障部门airport ground support department 承担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驻地机场地面勤务和运营指挥的机构. 3.3 飞机作业机组crew for aircraft weather modification 承担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的飞行团队. 3.4 飞机作业人员operator for aircraft weather modification 在飞机上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工作人员. 4基本要求 4.1通信保障 4.1.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应至少满足QX/T505一2019中第5章的要求,高性能作业飞机及其机 载设备还应同时满足QX/T505一2019中第6章的要求,常规作业飞机及机载设备还应同时满足QX/T 505—2019中第7章的要求. 4.1.2飞机作业期间,飞机作业机组、航空管制部门、飞机作业指挥中心之间应保证通信联络畅通. 4.1.3参与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空域申请、使用和管理的各单位应统一使用北京时间.计时方式使 1 QX/T659-2023 用24时计时法. 4.2安全保障 4.2.1作业飞机首次进驻起降机场后,气象主管机构应按照QX/T556一2020中第6章的要求,及时 协同召开由航空管制部门、驻地机场地面保障部门、飞机作业机组等参加的空域协调会议,并形成会议 纪要. 4.2.2航空管制部门、飞机作业机组和地级以上气象主管机构应签订飞机作业空域安全保障协议.空 域安全保障协议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各方职责、空域申请和批复流程、空地通信联络方式、应急处理程序、 驻场起降条件、飞机作业机组安全承诺、飞行区域、飞行起止时间、备降机场、作业计划、跨区域作业空域 申请和批复预案等. 4.2.3作业飞机首次进驻起降机场后,飞机作业机组应检查空域安全保障、机场地面安全保障、空地指 挥联络等情况. 5空域申请 5.1常备飞行作业计划申请 5.1.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飞机作业实施单位应根据作业需求和飞机使用情况, 提前15个工作日向航空管制部门申请人工影响天气常备飞机作业计划,并得到批复. 5.1.2气象主管机构应根据航空管制部门对常备飞机作业计划的批复意见和作业需求,做好飞...
QX/T 658-2023 人工增雨(雪)地面催化剂发生器作业要求.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58-2023 人工增雨(雪)地面催化剂发生器作业要求 Requirements for the operation of ground-based seeding agents generator in rain(snow)enhancement 2023-04-23发布 2023-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58-202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作业系统 1 5作业要求 .2 附录A(资料性)烟条主要技术参数 .4 附录B(规范性)地面发生器作业剂量计算方法 5 附录C(规范性)地面发生器作业信息记录表 参考文献 .7 I QX/T658-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兰州市人工影响天气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兰州 市皋兰县气象局、兰州市气象局、武威市气象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安林、陈添宇、钱尧、朱金国、刘燕、闫健、郭小芹. Ⅱ QX/T658-2023 人工增雨(雪)地面催化剂发生器作业要求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地面催化剂发生器的作业系统,并规定了地面催化剂发生器的作业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利用地面催化剂发生器进行地面人工增雨(雪)作业的全流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QX/T15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3术语和定义 QX/T15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面催化剂发生器ground-based seeding agents generator 地面发生器 在地面释放催化剂的装置. [来源:QX/T151一2012 4.8,有修改] 3.2 烟条seeding flare 固定在地面发生器内,燃烧后产生催化剂烟体(雾)的催化剂. 注:装有碘化银等催化剂的烟条称为冷云烟条,装有吸湿性催化剂的烟条称为暖云烟条. 3.3 炉体generator body 内部填装定量的烟条,可远程引燃烟条产生烟剂,具有保护性外壳的地面催化剂发生器装置. 注:外壳起防雨、防潮、防火、防雷电和防静电的作用. 4作业系统 4.1组成 地面发生器系统是作业点现场硬件设备和远程指挥软件平台构成的作业系统,其组成包括: a)地面发生器炉体, b)太阳能供电系统, c)计算机控制系统, d)远程无线数据传输系统, e)视频监控系统. 1 QX/T6582023 注:视频监控系统主要作用是监控地面发生器炉体的工作状态,兼有安全防范功能. 4.2设置 地面发生器系统应设置在使烟剂能达到一5℃层以上高度、利于气流上升的区域,并应符合下列 要求: a)炉体和控制盒抱杆固定在相应位置且为垂直状态; b)太阳能供电板朝向正南且无遮挡,并根据场地纬度选择合适的倾角; c)监控立竿与地面发生器之间的距离能保证监控设备对地面发生器炉体的监控无死角; d)地面发生器炉体安装位置四周预留有设备调试、维护、维修等所需要的空间. 注:设置在利于气流上升的区城,是利用地形对气流的动力抬升及热力效应将催化剂输送至一5℃层以上的高度. 4.3烟条装配 地面发生器装备设置完成后,应按照操作手册的要求填装烟条,烟条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a)检查外包装完整性,拆封后烟条外壳应保持干燥; b)检查点火接线端可靠性,金属接线端应无锈蚀和污染; c)拆封、填装的过程中应严禁明火,防止起静电. 4.4软件测试 地面发生器炉体在置入烟条后,在装料人员离开作业点前,应做下列测试: a)烟条连接状态; b)作业指挥系统运行状态; c)作业情况远程监控状况. 4.5检查维护 作业单位应对地面发生器建立下列维护维修制度,确保作业安全: a)每年在雷雨季节来临前,组织对地面发生器作业点进行防雷检测,检测记录纳人作业点管理 档案; b)按季度定期维护,检查地面发生器各系统的牢固性,清洁太阳能电池板,测试供电系统,查询通 信卡资费情况,排查监控系统; c)出现故障后立即进行维修,及时排除故障隐患. 4.6备案 地面发生器作业点设备测试后,应将作业点所在地点的地名、编号、经纬度、海拔高度、设备型号、设 备的主要...
QX/T 657-2023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导则.pdf
ICS07.060 CCS A 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57-2023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 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climatic feasibility demonstration in provincial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2023-04-23发布 2023-07-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657-2023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论证流程 5资料收集与处理 3 6指标和等级 .3 7报告书编制 11 附录A(资料性)自然断点分级法 .12 附录B(资料性)降雨强度指数计算方法 13 附录C(资料性)《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目录示例14 参考文献 .15 I QX/T65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40)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省气候中心、青海省气候中心、辽宁省气候中心、安徽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安 徽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田红、邓汗青、唐为安、何冬燕、罗连升、卢燕宇、李红梅、崔妍、王刚、侯长莉. Ⅱ QX/T657-2023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流程、资料收集与处理、指标和等级、报告书编制 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和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0481一2017气象干旱等级 GB/T27963一2011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 GB/T34299一2017大气自净能力等级 GB/T34412一2017地面标准气候值统计方法 GB/T37526一2019太阳能资源评估方法 GB/T37529一2019城市总体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 GB/T39418一2020风暴潮等级 GB50343一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HY/T0273一2019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第1部分:风暴潮 QX/T457一2018气候可行性论证规范气象观测资料加工处理 SL592一2012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国土空间规划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对国土空间的保护、开发、利用、修复作出的总体部署与统筹安排. 3.2 降雨侵蚀力rainfall erosivity 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 3.3 农业气象灾害agrometeorological disaster 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来源:QX/T292一2015 3.5,有修改] QX/T657-2023 3.4 沙尘暴sand and dust storm 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来源:GB/T20479—2006 3.3] 3.5 风功率密度wind power density 与风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中风所具有的功率. [来源:GB/T18710—2002 3.3] 3.6 水平面总辐照量global horizontal irradiation 在给定时间段内水平面总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来源:GB/T375262019 3.16] 3.7 气候舒适度climatic fortability 健康人群在无需借助任何防寒、避暑装备和设施情况下对气温、湿度、风速和日照等气候因子感觉 的适宜程度. [来源:GB/T27963—2011 2.6] 3.8 通风潜力ventilation potential 由地表植被、建筑覆盖及天空开阔度确定的空气流通能力. [来源:QX/T437-2018 3.9] 3.9 大气自净能力atmospheric self一purification capability 大气通风稀释及湿消除过程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能力. 注:单位为万平方千米每年(10km/a...
QX/T 65-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5—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 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Specifications fo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Part21:Processed of missing data And statistic of half-baked data 2007-06-22发布 2007-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 气象行业标准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1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QX/T G5 2007 关 气象小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止:hL1p:/cpkov.cL 皮行部:010-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2301/16印张0.75字数12.5T字 2007年!月第一版2007年月第一次印刷 关 书号:1350295386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533533 QX/T652007 目次 前 Ⅲ 引 1范围 ] 2规范性用文件 ] 3术语和定义 1 1疑误记录的处理方法 1 亏缺测记求的处理方法 1 5.1定时观测记水缺测时的处理方法1 5.2各时白记记录缺测时的处理方法 公 5.3日极倩缺测时的处理方法 5.1天气现象起止时间缺测时的处理方法3 5.5缺测记录处理情况的备注 6不完整记水的统计规足 3 6.1半均值项日的统计3 6.2总量倩项日的统计 3 6.3端倩项日的统计 4 6.1频率们项月的统订1 6.5门数和回数的统计 1 6.6不完整记米统计情况的各注 1 工 QX/T652007 前言 QXT65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系列标准为二|二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公部分:云的观测; —第3部分:气象能见度观测: 一第1部分:天气现象观测; —第5部分:气压观测: 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 —第8部分:降水观测; 第9部分:雪深与雪压观测; —第10部分:蒸发观测; ——第11部分:射观测; 第12部分:日照观测: 第13部分:地温观测 —第]4部分:冻[观测; —第]5部分:电线积冰观训: —第16部分:地面状态观测; —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第18部分:月地面气象记求处理和报長编制: 第19部分:月气象射记处理和报長编制: —第山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第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 本部分山中国气象局监测网司提出、 本部分中气象川政策法规司口 本部分草币位:中闲气象川大气探测技术中心、家气象样息中心、北省气象川: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工树廷,刘小宁,马舒庆、陈水清、杨志彪, QX/T652007 引言 为了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记水的代长性、准饰性和比较性,使于资料的国际、用内交换及共亨和使川, 应统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要求. 主要依据的国内文件.是地面气象观训规范(中国气象局:2003)及有关补充文件.参.的国际文 f件是Guide to Meteorological Instr ments and Methods of Ohservation(Seventh edition)(wMO No.8)f和Manual on the G1 obal Observing Systet(WMO 2003)n 本部分是QX/T65一2007,其他部分同时发布、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
QX/T 64-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0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4-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0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Specifications fo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Part20:Annual surface-meteorological data process and report-form execution 2007-06-22发布 2007-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 气象行业标准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20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QX/T64 2007 气象小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止:hL1p:/cpkov.cL 皮行部:010-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门6印张2字数51字 2007年!月第一版2007年月第一次印刷 关 书号:13029385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642007 目次 前 Ⅲ 引言 . 1范围 ]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年很長的编制要求 5年报表的编制 ] 5.1年报表格式 .1 5.2封面水人 1 5.3资料米人 .2 5.4本年犬气气候概况栏 公 5.5备注栏 2 5.现用仪器栏 2 6观测资料的处理 2 6.1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文件的建立 2 6.2观测资料的复制备份 2 7观测资料的统计方法 P111111 2 7.1年平均值的统计 2 7.2年总量值的统计 7.3年极伯及出现份、门期(或起止门期)的挑取2 7.1“风的统订栏的统计(2in平均风向风速)3 7.年日照占分的统计 3 7.6年各类日数的统计 4 7.7初、终Π期和初终问门数、无箱期门数的统订 1 7.8各时段年最大降水量开时问的挑取 5 8一次与四次观测、白天守与夜守班观测资料合统计的规定5 8.1二次观测与四次观测资料合并统计的规定 .5 8.2白犬守班勺昼夜守班观测资料合并统计的规定 5 9站址迁移前异观测记录的统计 5 9.1站址迁移前后观测记水合统计的规定 5 9.2本站气压的高度差订正方法 5 附录A(资料件附录)地面气象记录年报表 了 附录B(规范性附录)地面气象年报数据文件格式 13 B.1总则 13 B.2文件名 13 3.3文件结构 13 B.4台站参数 13 B.5年报数 B.6附加信息 .18 参考文忧 23 I QX/T642007 前 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系列标准为一十二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云的观测 第3部分:气象能见度观测 ——第4部分:大气现象观测 —第5部分:气压观测 —第6部分: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 第8部分:降水观测 第9部分:深与雨压观测 —第]山部分:蒸发观训 第]1部分:福射观测 —第12部分:几照观训 —第13部分:地温观测 第11部分:冻土观测 第15部分:电线积冰观训 —第]6部分:地面状态观测 —第]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第18部分:地面气象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19部分:月气象辐射记求处理和报表编制 第20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编制 一第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第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出中国气象局监测网弊司提出、 本部分中中气象川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部分草币位:中闲气象川大气探测技术中心,家气象样息中心、北省气象川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工树廷,刘小宁,马舒庆、陈水清、杨志彪, QX/T642007 引 言 为了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的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便于资料的国际、国内交换及共字和使用: 应统我国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要求. 主要依掘的|内文件是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气象川,23》有关补充.文件.参考的国际文 f是"Guidc ...
QX/T 63-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9部分: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pdf
ICS07.060 A47 QX 0089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3-200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9部分: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Specifications for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Part19:Monthly meteorological radiation data process and report-form execution 2007-06-22发布 2007-10-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同 气象行业标准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第19部分:月气象辐射记录处理和报表编制 QX/TG32007 关 气象山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止:h1p:/cpP山KOv.cL 皮行部:010-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将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5字数32字 2007年9月第一版2007年9月弟一次印刷 关 书号:13029381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632007 目次 前山 Ⅲ 引 1范围 ] 2规范性用文件 ] 3术语和定义 1 1气象辐射记录报表的编 1 1.1月报長格式 1 1.2封面 4.3现用仪器 ] 4.4场地周围环境、作用层变化状况 1.5备注栏 2 5观测记录的计算机处理 2 5.1月气象射观测数文件的建立 2 5.2观测记求的质量检查 2 5.3疑误记录的处理 公 5.4观测记录的复制备份 6观测记录的统计方法 2 6.1平均的统让方法 2 6.2月极值出现日期和时间的挑选 2 附水A(资料性附水)气象辐射记月报長 3 附录(规范性附录)气象辐射观测数据文件格式 10 3.1总则 .10 B.2文件名 10 B.3文件结树 .10 B.1台站参数 10 B.5观测数 11 B.6质量控制 12 B.7附加信息 13 参考文献 .16 I QX/T632007 前 言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系列标准为二[二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部分:云的观测; 第3部分:气象能见度观测: —第1部分:天气现象观测; —第5部分:气压观测: 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 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 —第8部分:降水观测; —第9部分:雪深与雪压观测; —第10部分:蒸发观测; —第11部分:辐射观测; 第12部分:日照观测1 第13部分:地温观测: —第]4部分:冻[:观测; —第]5部分:电线积冰观测: —第16部分:地面状态观测; 第17部分:自动气象站观测: 第18部分:月地面气象记处理和报長编制: 第19部分:月气象辐射记求处理和長编制: 第山部分:年地面气象资料处理和报表编制; 一第部分:缺测记录的处理和不完整记录的统计; —第2部分:观测记录质量控制. 本部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中气象川监测网络司提出. 本部分巾中闲气象川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湖北气象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工树廷、刘小宁,马舒庆、陈水清、杨志彪, QX/T632007 引言 为了保证地面气象观测记米的代長性、准饰性和比较性,使于资料的国际、国内交换及共亨和使川, 应统一我国地面气象观测技术要求. 主要依据的国内文件是地面气象观训规范(中国气象局:2003)及关补充文件..的国际文件 Guide to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of Ohservation(Seventh edition)(WMO No.8) 和《Manual on the Global Ob erving System(WM0 2003)n 本部分是QX/T63一2007,其他部分同时发布、 本部分为首次发布. ...
QX/T 6-2013 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pdf
CMYK ICS07.060 A47 备案号:39833一2013 QX 816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6-2013 代替QX/T6—2001 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 Model and nomenclature methods for meteorological instruments 2013-01-04发布 2013-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 QX/T6-2013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1/16印张:1.25字数:37.5千字 2013年5月第一版2013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565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6-2013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仪器命名 1 5型号组成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气象仪器类别、组别、列别代号3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气象仪器型号示例 15 I QX/T6-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X/T6一2001《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与QX/T6一2001相比,在标准的结构与 产品分类方法上基本一致,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3); 一—删除了“命名的程序”的规定(见2001版4.3); 一一修改了气象仪器类别、组别和列别的部分内容(见附录A).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气象仪器研究所、中国白城兵器试验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展、刘文芝、李伟、沙奕卓、丁海芳、王明蕊、陈曦. 本标准代替了QX/T6一2001.该标准只在2001年发布过一次. Ⅱ QX/T6-2013 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仪器(以下简称“仪器”)型号与命名的编写原则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仪器型号与命名的编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8气象仪器术语 3术语和定义 QX/T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仪器命名 4.1命名原则 命名时应遵循的原则: a)简单、准确、合理、统一,并适当兼顾沿用习惯; b)反映仪器的功能及主要特征,必要时也可以加应用范围; )仪器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不适宜用型号命名时,可在名称中表达出来; d)仪器名称与仪器型号应互相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仪器全称,反映仪器的主要用途和特征; )仪器名称的选用与确定应符合QX/T8和本标准的规定. 4.2名称组成 4.2.1仪器的名称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a)引导要素:表示仪器的所属领域、特征、结构特点等; b)主体要素:表示仪器的类(组)别测量要素; c)补充要素:表示仪器的不同性能和复杂程度等. 示例:地面气象综合观测仪. 地面气象一—引导要索; 综合观测一一主体要素; 仪——补充要素. 4.2.2仪器的名称在不需要引导要素时,可以省略. 示例:温度计. 温度——主体要素; 计一一补充要素. 1 ...
QX/T 44-2006 1600克气象气球.pdf
ICS07.060 A47 QX 70064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4—2006 1600克气象气球 1600 g meteorological balloon 2006-06-15发布 2006-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推 1600克气象气球 QX/T44-2006 气象山版社山版发行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8.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有限公司印别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0.75宁数:16千宁 2007年10月第一版2007年10月第一次印刷 统-书号:135029-5402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44-2006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3术语和定义 1 4要求 .2 5质量保证规定 3 6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表1外观 .2 表2规格尺寸 .......2 表3物理性能 .3 長4检验项日与检验顺序長 3 表5检查水平(I1)和可接收质量限(AQ1.)规定 4 表6包装检验 5 I QX/T44-2006 前 言 本标准由中用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中用气象周政策法规可H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橡集团株洲橡胶塑料工业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肖迪娥、范行东、和」红、肖诗和、张望、邓一志. 木标准为首次发布. Ⅱ QX/T44-2006 1600克气象气球 1范围 木标准规定了气象探测用1600g胶乳气球(以下简称气象气球)的技术要求、质量保证规定、包装、 运输、标识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丁气象气球的研制、生产、验收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含期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木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木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木.凡是不注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木适用于木标准. GB/T528199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仲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GB/T2828.1一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受质量限(AQ1.)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 计划 GJB987Λ一1998气象气球试验方法 3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丁本标准. 3.1 薄点thin spot 球皮上川部无清晰边缘的薄的部位. 3.2 锈点rust spot 球皮上因铁锈造成的锈污. 3.3 气泡air bubble 球皮上由丁气体造成局部凸状或凹状有清晰边缘的薄的部位. 3.4 补丁patch 川于修补气象气球表面外观缺陷的圆形球皮. 3.5 胶条strip coagulum 球皮表面不易均匀伸张的条形凝胶. 3.6 胶块latex coagolom 球皮内外粘附的凝胶. 3.7 局部变形local dcformation 球皮局部起皱或局部凸不平的现象. ...
QX/T 42-2006 气传花粉暴片法观测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70626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2—2006 气传花粉暴片法观测规范 The ruler of air-borne pollen count observation by slide-exposing method 2006-04-03发布 2006-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气传花粉暴片法观测规范 QX/T422006 气象山版社山版发行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b址:hllp://ctmp.cn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字数:25字 2007年10月第一版2007年10月第一次印刷 统一书号:1350295403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42—2006 目 次 前言 引言 V 1范围 2规范性引川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 4要求 .1 5观测及步骤 2 6审核与误差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粘附剂和染剂的配制方法 4 附录B(资料性附录)显微镜的保养 附录C(资料性附录)花粉观测所需装备. 图1花粉采样器示意图 2 1花粉观测记求本格式 .3 I QX/T42—2006 前 言 木标准山中国气象局提出. 木标准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归口. 本标准附米A、附B、附求C为资料性附.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用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木标准主要起草人:陆辰、戴丽萍、吴万友、刘晓燕、朱建华、熊家宇、段欲晓、徐卫民. 木标准为首次发布. QX/T42—2006 引言 气传花粉可以影响人休健康.开展花粉浓度的观测,及时了解和学握空气中花粉含量,对于预防和 治疗花粉过敏症,服务于公众和医疗部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日前,已有一些部门开展花粉浓度观测.为了使花粉观测标准化和便于管理,制定本标准. 依有关部门近行花粉调在所采川的方法、仪器和步骤,编制气象行业标准“气传花粉暴片法观测 规范”. V ...
QX/T 412-2017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 霾.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2-2017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霾 Technical directives for haze monitoring by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2017-12-29发布 2018-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2-2017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1 3数据 4监测内容 2 5监测方法 2 6监测服务产品制作 7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气溶胶参数计算公式 8 附录B(资料性附录)霾监测选用的卫星产品参数 9 附录C(规范性附录)利用卫星AOD产品反演能见度和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方法12 附录D(规范性附录)霾的卫星监测标识码 17 附录E(规范性附录)像元面积计算公式 19 附录F(资料性附录)卫星遥感霾监测产品处理流程 20 参考文献 21 I QX/T412-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象遥感应用分技术委员会(SAC/TC347/ SC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晓静、张兴赢、高玲、刘旭艳、闫欢欢、王维和、郑伟、张艳、张倩倩、王舒鹏、曹 冬杰、陈洁、孙凌. Ⅲ QX/T412-2017 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导则霾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霾所采用的卫星数据、监测内容、监测方法以及监测服务产品 制作的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霾的业务、服务和科学研究等.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bsorbing aerosol index;AAl 在紫外波段,选择两个波长处辐亮度观测计算的表征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特性差异,及其含量变化的 参数,依据附录A式(A.1)计算. 2.2 昂斯特伦指数Angstrom exponent;AE 在紫外、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选择两个波长气溶胶光学厚度测值计算的体现气溶胶粒子尺度特征 的参数,依据附录A式(A.2)计算. 2.3 气溶胶层高度aerosol layer height;ALH 以近地面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为基准值,当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随高度减小到近地面基准值的 e1时的高度. 3数据 3.1数据源 3.1.1数据源概述 本标准基于卫星产品完成霾的监测信息提取,在卫星参数反演计算和检验过程中引人地基观测数 据和数值模式产品辅助完成.数据源的获取能力及质量决定监测信息提取能力. 3.1.2卫星数据 常见卫星数据产品参见附录B表B.1和表B.2.霾监测所需的主要卫星数据包括: a)卫星观测L1B级产品中光谱通道反射率和辐亮度; b)L2或L3级产品中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AI)、气溶胶粒子尺度指 数(AE)、火点. 辅助分析用卫星数据有: a)L2级产品中的植被指数(NDVI); b)L3级产品中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 1 QX/T412-2017 气象卫星数据分级和分类标准分别参见QX/T158一2012和QX/T327一2016. 3.1.3辅助数据 辅助地基观测数据包括: a)相对湿度; b)能见度(或者近地面气溶胶消光系数,或者激光雷达观测的气溶胶消光系数廓线); c)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 d)气温、风向、风速等可选择参数; )数值模式产品和再分析数据获取气象参数场,可取WRF模式产品等. 3.2数据要求 霾监测选用的卫星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应用需满足: a)卫星L1级产品数据应使用经过定位、定标预处理后的数据; b)源于卫星反射波段观测的各级别产品不宜使用日出后和日落前2h的数据; c)霾监测选用的卫星产品空间分辨率不宜大于50km; d)各类数据观测时间与霾监测时间的时间差以及各类数据之间观测时间差均不宜大于5h. 3.3数据预处理 霾监测所用卫星数据应首先完成以下数据格式转换、图像生成和参数计算预处理步骤: a)针对设定的监测区范围,以等经纬度投影方式完成各类卫星数据的定标计算、空间合成及格点 数据存储; b)利用卫星L1B级产品,采用可见光红、绿、蓝三通道表观反射率制作自然色合成图像,以Geo- Tiff格式存储; C)依据附录C方法采用卫星气溶胶产品AOD数据反演近地面能见度格点数据和近地面细颗粒 物(PM2.s)质量浓度格点数据,规范存储数据文件. 4监测内容 霾监测内容包括:霾区分布、霾强度、霾中气溶胶类型、霾区覆盖面积. 5监测方法 5.1霾区分布 5.1.1概述 自然色合成图像上人工识别为霾的区域,...
QX/T 411-2017 茶叶气候品质评价.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1-2017 茶叶气候品质评价 Assessment of tea climate quality 2017-12-29发布 2018-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1-2017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1 3茶叶气候品质评价要求 1 4茶叶气候品质评价方法 1 5茶叶气候品质等级划分 2 参考文献 3 I QX/T411-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福建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志凤、姚益平、李仁忠、陈惠、王治海. Ⅱ QX/T411-2017 茶叶气候品质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叶气候品质评价要求、评价方法和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茶叶初级产品的气候品质分析和定量化评价.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茶叶初级产品tea primary agricultural product 采摘后未经过加工、理化指标未发生改变的茶树叶片. 注:茶鲜叶、茶青、茶叶原料. 2.2 茶叶气候品质tea climate quality 影响茶叶初级产品品质的天气气候条件的优劣. 2.3 酚氨比the ratio of polyphenols to amino acids;RPA 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用于衡量茶叶初级产品品质优劣的重要理化指标之一. 3茶叶气候品质评价要求 评价的茶叶必须是来源于申请评价的生产区域范围内的茶叶初级产品. 4茶叶气候品质评价方法 茶叶气候品质评价模型: I= 20m (1) 式中: I茶叶气候品质评价指数; a;一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日照时数的权重系数,通常分别取0.6、0.2、0.2; M—茶叶采收前15天无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条件下的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日照时数的 分级值(见表1). 1 QX/T411-2017 表1茶叶气候品质评价模型中气象指标的分级赋值方法 M 平均气温(T) 平均相对湿度(U) 日照时数(S) 赋值 ℃ % h 3 12.0Tg18.0 U≥80.0 3.0S6.0 2 11.0≤Tg<12.0或18.0<Tg≤20.0 70.0U<80.0 1.5≤S<3.0或6.0<S≤8.0 1 10.0≤Tg<11.0或20.0<T≤25.0 60.0≤U<70.0 0<S<1.5或8.0<S≤10.0 0 Tag25.0 U10.0 5茶叶气候品质等级划分 按茶叶气候品质指数,将茶叶气候品质划分成4个等级,见表2. 表2茶叶气候品质评价等级划分 等级 茶叶气候品质指数(I网) 对应的酚氨比(rRPA) 特优 Ia≥2.5 rRPA<2.5 优 1.5≤1a<2.5 2.5≤rPA<5.0 良 0.5≤Ia<1.5 5.0≤rPA<7.5 一般 I<0.5 RPA≥7.5 2 ...
QX/T 410-2017 茶树霜冻害等级.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10-2017 茶树霜冻害等级 Grade of frost damage to tea plant 2017-12-29发布 2018-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10-2017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1 3霜冻害等级 1 附录A(资料性附录)茶园气温的估算方法 3 附录B(资料性附录)茶园霜冻害防御措施 4 参考文献 5 I QX/T410-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福建省气象科学研 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志凤、姚益平、高亮、王治海、俞燎远、陈惠、李仁忠. Ⅲ QX/T410-2017 茶树霜冻害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树霜冻害的等级. 本标准适用于江南茶区开展中小叶型茶树霜冻害的监测、影响评估及防御,其他茶区和茶树品种可 参照执行.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小时最低气温hourly minimum air temperature 距离地面1.5m高度百叶箱中一小时内(前一个整点后到下一个整点)气温的最低值. 注:单位为摄氏度(℃),数据取一位小数. 2.2 茶园气温tea garden air temperature 茶园内距离地面1.5m高度处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值. 注1:单位为摄氏度(℃),数据取一位小数. 注2:当园内无小气候观测站时,茶园气温估算参见附录A. 2.3 气温直减率temperature lapse rate 垂直方向上每增加100m的气温下降值. 注:单位为摄氏度每100m(℃/100m) 数据取两位小数. 2.4 春茶新梢生长期growth period of spring tea shoots 春季茶树新芽开始萌动生长至对夹叶或驻芽形成的时期. 2.5 茶树霜冻frost damage of tea plant 春茶新梢生长期间,受低温天气影响,茶园气温下降,幼嫩芽叶受到伤害的现象. 注:霜冻害防御措施参见附录B. 2.6 芽叶受害率percentage of frost damage on tea shoots 茶树受到伤害的芽叶占全部芽叶的百分比. 3霜冻害等级 3.1指标因子 表述茶树霜冻害的指标因子包括:茶园逐小时最低气温和持续小时数. 1 QX/T410-2017 3.2等级划分 茶树霜冻害应划分为四个等级,即轻度霜冻、中度霜冻、重度霜冻和特重霜冻. 3.3等级判别 依据指标对霜冻害等级的判定标准见表1. 表1茶树霜冻害等级判定标准及受害症状 等级 气象指标 受害症状 新梢受害率 芽叶受冻变褐色、略有损伤,嫩 0≤Th min<2且2≤H<4 轻度霜冻 叶出现“麻点”“麻头”、边缘变紫 <20% 或2≤Th min<4且H≥4 红、叶片星黄褐色 芽叶受冻变褐色,叶尖发红,并 一2≤Thm<0且H<4 从叶缘开始蔓延到叶片中部,茶 中度霜冻 ≥20%且<50% 或0≤Th min<2且H≥4 芽不能展开,嫩叶失去光泽、芽 叶枯、卷缩 Th min<-2且H<4 芽叶受冻变暗褐色,叶片卷缩干 重度霜冻 ≥50%且<80% 或-2≤Thain<0且H≥4 枯,叶片易脱落 芽叶受冻变褐色、焦枯:新梢和 特重霜冻 Thin<-2且H≥4 ≥80% 上部枝梢干枯,枝条表皮开裂 注:Thmin为茶园内小时最低气温,单位为摄氏度(℃);H为满足Thmin持续的小时数,单位为小时(h). 2 ...
QX/T 409-2017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 番茄.pdf
ICS07.060 B18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4092017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番茄 Specifications for agro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Tomato 2017-12-29发布 2018-05-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409-2017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观测原则和地段选择要求 .1 4发育期观测 2 5生长状况测定 .3 6产量结构分析 ..4 7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观测和调查 5 8田间记载 8 9观测簿表填写 9 10发育期间气象条件鉴定 9 附录A(规范性附录)观测地段选择要求、分区及记载10 附录B(规范性附录)番茄产量结构分析 11 附录C(规范性附录)番茄常见病虫害 13 附录D(规范性附录)农气簿表的填写 .18 附录E(规范性附录)农气簿、表的样式21 参考文献 35 I QX/T409-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气象局、甘肃省气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气象局、河套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孔德胤、刘俊林、杨松、尹东、普宗朝、淡建兵、郝水源、高飞翔、赵斌、李建军. Ⅱ QX/T409-2017 农业气象观测规范番茄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番茄农业气象观测的原则和地段选择要求,以及发育期观测、生长状况评定、产量结 构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病虫害观测和调查、田间记载格式、观测簿表填写、发育期间气象条件鉴定等 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开展番茄气象业务、服务和相关研究的农业气象观测.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观测地段observation plot 进行番茄农业气象观测的地块. 2.2 植株密度plant density 单位土地面积上番茄植株的数量. 注:单位为株每平方米(株/米2). 2.3 植株高度plant height 地面至自然生长状态下最高点的垂直距离. 注:单位为厘米(cm). 2.4 移栽transplanting 将提前培育好的幼苗,栽植到大田或温室、大棚等设施内的过程. 3观测原则和地段选择要求 3.1观测原则 3.1.1平行观测 一方面观测番茄的发育进程、生长状况、产量形成情况,另一方面观测番茄生长环境的物理要素(包 括气象要素等).番茄观测地段的气象条件与气象观测场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气象台站的基本气象观测 可作为平行观测的气象部分. 3.1.2点与面结合 要有相对固定的观测地段进行系统的观测,同时,在番茄生育的关键时期以及在农业气象灾害、病 虫害发生时,根据当地服务需求进行较大范围的农业气象调查,以增强观测的代表性. 1 QX/T409-2017 3.2地段选择 地段必须具有代表性.代表当地一般气候、土壤、地形、地势、耕作制度及产量水平.地段要保持长 期稳定,为使观测资料具有连续性,要根据当地的耕作制度,选定若干观测地段并进行编号,每年在这些 地段上进行.如确需调整应选择邻近农田,并进行记载.具体要求见附录A. 4发育期观测 4.1观测内容 播种期、出苗期、三真叶期、移栽期、现蕾期、开花期、坐果期、采收成熟期、拉秧期. 4.2观测时间 播种、移栽期,以实际日期记载;出苗期通过目测确定并记载;其他发育期进行隔日观测,若规定观 测的相邻两个发育期间隔时间较长,在不漏测发育期的前提下,可逢5和句末观测,临近发育期即恢复 隔日观测.具体时段由台站根据历史资料和当年番茄生长情况确定. 4.3观测地点 在观测地段4个区内,各选有代表性的一个点,作上标记并编号,发育期观测在此进行. 4.4观测植株数的选择 定植前植株不固定,定植后固定植株观测,每个测点连续选取10株. 4.5发育期的识别特征 各发育期的特征为: a)出苗期:子叶平展(心叶开始生长); b)三真叶期:第三片真叶出现,叶长大于或等于1.0cm; c)现蕾期:主茎上出现花蕾; d)开花期:植株第一朵花完全展开; e)坐果期:植株上形成第一个幼果,果实长度大于或等于1.5cm; f)采收成熟期:植株上的果实达到商品成熟期,呈现出该品种成熟固有的颜色. 当观测植株上出现某一发育期特征时,即为该个体进人了某一发育期.观测地段番茄群体进人发 育期,应以观测的总株数中进入发育期的株数所占的百分率确定.第一次大于或等于1%时为该发育 期的始期,大于或等于50%时为发育普遍期.一般发育期观测到50%为止. 4.6特殊情况处理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