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7913-2011 用于金融服务的公钥基础设施 实施和策略框架.pdf
ICS35.240.40 A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913—2011 用于金融服务的公钥基础设施 实施和策略框架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for financial services- Practices and policy framework (ISO21188:2006 MOD) 2011-12-30发布 2012-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913201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N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8 5公钥基础设施(PKI) 9 5.1概述 9 5.2PKI简介 9 5.3商业要求对PK1环境的影响 0 5.4功能 14 5.5商业视角 17 5.6证书策略(CP) 18 -5.7认证业务说明(CPS) ..20 5.8证书策略和认证业务说明间的关系 21 5.9协议 21 5.10时间戳 22 6证书策略和认证业务说明要求 23 6.1证书策略(CP) 23 6.2认证业务说明(CPS) 24 7认证机构控制目标 25 7.1概述 25 7.2CA环境控制目标 25 7.3CA密钥生命周期管理控制目标 27 7.4主体密钥生命周期管理控制目标 28 7.5证书生命周期管理控制目标 28 7.6CA证书生命周期管理控制 29 8认证机构控制程序 30 8.1概述 30 8.2CA环境控制 30 8.3CA密钥生命周期管理控制 41 8.4主体密钥生命周期管理控制 .44 8.5证书生命周期管理控制 48 8.6CA证书生命周期管理控制 53 附录A(资料性附录)根据证书策略进行管理55 A.1证书策略引言和目的 55 I GB/T27913—2011 A.2证书策略的定义 55 A.3在证书内建立策路 55 A.4命名的证书策略下的证书适用性 .57 A.5交叉认证,证书链、策略映射和证书策略 57 A.6证书类型 58 A.7证书分类和命名 *59 A.8证书策略规定 60 A.9证书策略管理 61 附录B(资料性附录)认证业务说明的要素 62 B.1概述 62 B.2引言 62 B.3-一般规定 63 B.4认证与鉴别 64 B.5操作要求 66 B.6物理的、程序性的和人员的安全控制 68 B.7技术上的安全控制 69 B.8证书和CRL框架 7 B.9实施管理 72 附录C(资料性附录)对象标识符(OID) 74 C.1为什么有OID 74 C.2什么是OID 74 C.3OID的注册 74 C.4为什么需要OID并且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 75 附录D(资料性附录)CA密钥生成过程 76 D.1概述 76 D.2角色和责任 76 D.3CA密钥生成过程脚本 77 D.4CA密钥生成过程程序 77 附录E(资料性附录)将RFC2527映射到RFC3647 79 参考文献 85 Ⅱ GB/T2791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21188:2006《用于金融服务的公钥基础设施实施和策略框架》(英文版), 本标准与ISO21188:2006的技术性差异为: a)删除第4章中FIPS缩略语; b)删除缩略语PKIX 该缩略语在正文中没有出现; c)删除8.3.2中FIPS140-2的引用; d)删除8.4.3中FIPS140-2的引用; e)除8.4.4中FIPS140-2的引用; f)删除B.7.3中FIPS140-2的引用; g)删除B.7.9中FIPS140-2的引用; h)删除参考文献中FIPS的引用. 对于ISO21188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改为“本标准”; b)删除国际标准前言. 本标准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人...
GB/T 27912-2011 金融服务 生物特征识别 安全框架.pdf
ICS03.360:35.240.40 A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912—2011 金融服务生物特征识别 安全框架 Financial services—Biometrics Security framework (ISO19092-1:2006 MOD) 2011-12-30发布 2012-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912-2011 目 次 前言 I 引言 1范围 1 2符合性 3规范性引用文件 4术语和定义 .2 5缩略语 7 6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概述 7 7技术方面的考虑 10 8生物特征识别结构的基本原理 14 9管理和安全要求 18 10安全基础设施 22 11生物特征身份确认的控制目标24 附录A(资料性附录)事件日志 47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生物特征登记 50 附录C(规范性附录)安全考虑 51 附录D(规范性附录)生物特征识别设备的安全要求 61 附录E(资料性附录)现有的应用63 参考文献 65 GB/T27912—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19092-1:2006《金融服务生物特征识别第1部分:安全框架》(英文版), 本标准与ISO19092-1:2006的技术性差异如下: a)删除全文中涉及ISO19092-2的内容(因ISO19092-2提案已被ISO中止,且删除这些内容并 不影响标准的完整性); b)删除原标准中的10.1.2,因为本节中的密钥名称全部来自于已经终止的ISO19092-2; c)10.1.2(原标准10.1.3)数字签名中“哈希算法应满足相关ISO标准(或者等同的国家标准)的 具体要求”改为“哈希算法应满足相关国家标准的具体要求”; d)删除10.1.2(原标准10.1.3)数字签名中的列项“应通过明文文本数据进行哈希运算,文本由 一个或多个BiometricHeader和BiometricData类型的值组成,除了类型BiometricHeader和 BiometricData值之外,还应包括一个IntegrityBlock类型的值”; )10.1.2和10.1.3(原标准10.1.3和10.1.4)中的“密钥管理技术,如表1所示,应按照相关 ISO、ISO/IEC标准(或者等同的国家标准)的具体规定执行,例如ISO11568 或者ISO/ IEC11770”改为“密钥管理技术应按相关国家标准的具体规定执行”; f)删除原标准中的表1(其后表格的编号都减去1); g)10.1.3基于数据机密性目的的加密中“加密算法应按相关的I$O标准(或者等同国家标准)的 具体规定执行”改为“加密算法应按相关的国家标准的具体规定执行”; h)11.3.1中表12(原标准中表13)的147项:“密钥产生使用密钥产生算法,具体如ISO标准(或 者等同的国家标准)”修改为“密钥产生使用密钥产生算法,具体见相关的国家标准”; i)附录A.3.4的列项d)中的“参考模板描述(例如,生物特征OID)”修改为“参考模板描述(例 如,生物特征目标标识符)”; j)删除ISO19092-1:2006的附录B.2 因为该处描述的个体身份识别标准不适合我国国情.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将原文中的“本国际标准”、“ISO19092”、“ISO19092的本部分”、“本部分”修改为“本标准”; 一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一—为全文统一起见,将4.21等错误率的定义中的“交叉率(crossover rate)”改称“交叉错误率 (crossover error rate)"; 一一9.3.3的列项a)中提到的再登记的要求:“使用原始的凭证材料,而并非已经存在的生物特征 模板.该方式可提供足够的保证水平,这依赖于已存在的生物特征模板和技术的可靠性和可 用性”修改为“使用原始的凭证材料,而并非已经存在的生物特征模板.该方式可提供足够的 保证水平,这依赖于原始的凭证材料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勘误); 一11.4.5的表22集成电路卡(ICC)生命周期控制中的300项“除非CDF处于激活状态或者再 激活状态时,否则IC不能用于金融交易”修改为“除非CDF处于激活状态或者再激活状态时, 否则ICC不能用于金融交易”(勒误); 一一C.8中的“对单因子生物特征识别系统使用简单概率模型[20],在N个用户中不出现系统错 误匹配的概率Pǐ为”修改为“对单因子生物...
GB/T 27911-2011 银行业 安全和其他金融服务 金融系统的安全框架.pdf
ICS03.060 A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911-2011 银行业安全和其他金融服务 金融系统的安全框架 Banking—Security and other financial services-- Framework for security in financial systems (ISO/TR17944:2002 MOD) 2011-12-30发布 2012-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911-2011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2标准化的领域 2.1概述 2.2身份识别和鉴别1 2.3数据完整性 2.4隐私和机密性4 2.5抗抵赖 2 6服务的可用性5 2.7可追溯性和审计 6 2.8互用性 7 2.9安全管理7 2.10加密算法 9 3ISO空白的标准化领域 ..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补充信息11 参考文献 12 I GB/T27911-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TR17944:2002《银行业安全和其他金融服务金融系统 的安全框架》. 考虑到我国国情,并考虑了2002年以来国际上发布了一些新的与金融相关的信息安全类标准,在 采用ISO/TR17944:2002时做了以下修改: —2.2条的表1中,在“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加人了近年来新发布的一些国际标准; —2.3条的表2中,在“报文鉴别”中加入了ISO/IEC19772:2009; 一—2.6条的表5中,在“灾难恢复”中加人了ISO/1EC24762:2008; —2.7条的表6中,在“评估标准”中加人了ISO/IEC18045:2008、ISO/IEC TR19791:2006、 ISO/IEC21827:2008; —2.9条的表8中,在“证书管理”中加入ISO21188; 2.9条的表8中,在“安全管理”中加入ISO/IEC TR18044、ISO/IEC27001、ISO/IEC27002、 ISO/IEC18043:2006、ISO/IEC27000:2009、ISO/IEC27005:2008、ISO/IEC27006:2007、 ISO/IEC27011:2008; —2.10条的表9中,在“一般的”中加入了ISO/IEC18031:2005、ISO/IEC18032:2005、ISO/ IEC18033-1:2005、ISO/IEC18033-2:2006、ISO/IEC18033-3:2005、ISO/IEC18033-4:2005、 ISO/IEC19790:2006; —2.10条的表9中,在“对称的”中加入了ISO19038; 一第3章表10中删除生物识别、灾难恢复两行,因为在正文中加人了这两个领域的ISO标准, 另外加人三行:“隐私和机密性”、“商业实体身份标识符”、“令牌”; 一各表格中,被引用的有年代号的标准,如有更新版本,用最新年代号标准替换; 一各表格中,删除已废止的国际标准.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删除ISO前言和引言; 一对于已经发布的标准,删除原文中的表注“即将发布”. 本标准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联 金卡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平娃、陆书春、李曙光、杨倩、田清、刘运、赵志兰、部冠军、李延、杨宝辉、费静、 李孟琰、刘志刚、仲志晖、贾树辉、景芸、张艳、马小琼. GB/T27911-2011 银行业安全和其他金融服务 金融系统的安全框架 1范围 本标准提供了金融业所必要的安全方面的标准框架. 本标准汇总了金融行业已出现的一些关键安全间题,以及针对每一个问题的相关现有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金融机构在实施安全策略时的标准参考. 2标准化的领域 2.1概述 金融行业中,信息技术安全的需求体现在令牌、设备、加密技术、密钥管理、应用程序接口(API)和 协议等标准应用领域,这些不同领城可根据下面这些基础领域的基本业务需求进行分组. 多数领域已经有了各种各样可用的标准,而在其他领域,标准或正在制定或有了(新)标准需求. 第2章中提及了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标准化的主要领域,其中表1到表9包含了这些领域可用的(有时是 必需的)的标准.表中排在前面的国际...
GB/T 27910-2011 金融服务 信息安全指南.pdf
ICS03.060 A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910-2011 金融服务 信息安全指南 Financial services-Information security guidelines (ISO/TR13569:2005 MOD) 2011-12-30发布 2012-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910—2011 目次 前言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符号和缩略语 8 5公司信息安全策略 9 6信息安全管理—一—安全方案12 7信息安全机构 13 8风险分析和评估 .16 9安全控制实施和选择 17 10IT系统控制 20 11实施特定控制措施 *23 12辅助项 26 13后续防护措施 29 14事故处置 29 附录A(资料性附录)示例文档 31 附录B(资料性附录)Web服务安全分析示例36 附录C(资料性附录)风险评估说明 40 附录D(资料性附录)技术控制 47 参考文献 52 I GB/T27910-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TR13569:2005《金融服务信息安全指南》. 考虑到我国国情,在采用ISO/TR13569:2005时技术内容做了以下修改: 一删除了原文中的5.2法律和法规符合性,因为这部分内容主要描述了国外的法律法规要求,与 国内情形不同; —鉴于ISO/IEC17799:2005已于2007年7月正式更改编号为ISO/IEC27002:2005 标准中对 该标准的无日期引用更换为对ISO/IEC27002的无日期引用; —将原文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修正,如附录D.2.4中的“E.2.3”改为“D.2.3”等. 为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删除ISO前言. 与本部分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22081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用规则(GB/T22081一2008,ISO/ IEC27002:2005 IDT) 本标准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负责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信息安全 测评中心、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平娃、陆书春、王韬、杨倩、李曙光、刘运、王连强、戴忠华、唐步天、李同勋、 陈杰、李安安、赵志兰、贾树辉、田洁、景芸、张艳、马小琼. GB/T27910—2011 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引人,金融业务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具体体现在对电子交易的依 赖性不断增加,从而带来了对信息和通信技术安全进行管理的需求.每天大量的资金和证券交易信息 通过电子通信方式进行传输,这些通信方式均由基于业务规则的安全策略所控制. 开放环境中巨额、海量的电子交易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风险.高度互连的网络和日益增加的技 术高超的恶意攻击者给银行和银行客户加重了风险,并且当金融交易涉及重要的支付系统时,这些后果 可能对国内外金融市场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在开放环境中拓展金融业务的同时,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且有 效的企业级的信息安全方案.金融机构应像建立业务惯例和相关协议、外部采购流程、保险等适当的安 全控制措施一样,来精心构建信息安全方案,降低风险,满足国内外法律法规的要求. 正如巴塞尔协议给我们的警示,运营、法律和法规风险可以导致或者恶化信贷和流动性风险.管理 这些风险已成为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方案的核心.为具体掌握风险,每一个机构必须按照其自身业务活 动对其进行诠释.运营风险包括欺诈和犯罪活动、自然灾害、恐饰活动等,必须给予仔细考虑.针对小 概率事件也必须制定应对计划,例如2004年12月亚洲海哺和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 本标准给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金融机构提供了审慎且成本合理的业务信息安全管理方案,同时它也 为金融机构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指南.对于面向金融业的培训机构和出版商,本标准也可作为原始文档. 本标推的目标是: 一一定义信息安全管理方案; ——提出方案的策略、组织和必要的结构化组件; —提出在金融应用中基于可接受的审慎业务措施来选择安全控制措施的指南; ——提出信息安全管理方案中系统化解决...
GB/T 27909.3-2011 银行业务 密钥管理(零售) 第3部分:非对称密码系统及其密钥管理和生命周期.pdf
ICS35.240.40 A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909.3-2011 银行业务密钥管理(零售) 第3部分:非对称密码系统及其 密钥管理和生命周期 Banking-Key management(retail)- Part 3:Asymmetric cryptosystems-Key management and life cycle (ISO11568-4:2007 MOD) 2011-12-30发布 2012-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909.3-201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零售金融服务系统中非对称密码系统的使用 4.1概述 3 4.2对称密钥的建立和存储 3 4.3非对称公钥的存储和分发3 4.4非对称私钥的存储和传输 3 5提供密钥管理服务的技术 5.1概述 4 5.2密钥加密 4 5.3公钥认证 5.4密钥分离技术 5 5.5密钥验证 6 5.6密究整性技术 6非对称密钥生命周期 7 6.1密钥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7 6.2密钥生命周期一—生成阶段 6.3密钥存储 10 6.4公钥的分发 12 6.5非对称密钥对的传输 12 6.6使用前的真实性 14 6.7使用 14 6.8公钥的撤销14 6.9更换 *14 6.10公钥失效15 6.11私钥的销毁 15 6.12私钥的删除 15 6.13公钥的归档15 6.14私钥的终止 .15 6.15擦除概要 16 6.16可选的生命周期过程 .16 参考文献 17 I GB/T27909.3-2011 前言 GB/T27909《银行业务窖钥管理(零售)》分为以下3个部分: —第1部分:一般原则; 一—第2部分:对称密码及其密钥管理和生命周期; 一—第3部分:非对称密码系统及其密钥管理和生命周期. 本部分是GB/T27909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11568-4:2005《银行业务密钥管理(零售)第4部分:非对称密码 系统及其密钥管理和生命周期》(英文版). 在采用ISO11568-4时做了以下修改: 副除了“ISO11568-4附录A核准的算法”. 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对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所引用的国际标准,有相应国家标准的,改为引用国家标准; b)剩除ISO前言. 本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光大 银行、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平娃、陆书春、李曙光、赵志兰、周亦鹏、赵宏鑫、程贯中、刘瑶、喻国栋、 杨增宇、黄发国. Ⅲ GB/T27909.3-2011 引言 GB/T27909描述了在零售金融服务环境下密钥的安全管理过程,这些密钥用于保护诸如收单方 和受理方之间,收单方和发卡方之间的报文. 本部分描述了在零售金融服务领域内适用的密钥管理要求,典型的服务类型有销售点/服务点 (POS)借贷记投权和自动柜员机(ATM)交易. GB/T27909各部分描述的密钥管理技术结合使用时,可提供GB/T27909.1中描述的密钥管理 服务. 这些服务包括: 一密钥分离; ——防止密钥替换; —密钥鉴别; —密钥同步; —密钥完整性; —密钥机密性; ——密钥泄露的检测, 本部分描述了使用非对称密码机制时,密钥安全管理中涉及的密钥生命周期.依据标准第1部分 和本部分描述的密钥管理原则、服务和技术,本部分还规定了密钥生命期内各个阶段的要求和实现方 法.本部分不涉及对称密码机制的密钥管理或生命周期,该方面的内容见GB/T27909.2. 本部分是GB/T27909、GB/T21078.1、GB/T20547、ISO9564-2、ISO9564-3、ISO9564-4、 ISO/TR19038等描述金融服务领域安全要求的标准之一. GB/T27909.3-2011 银行业务密钥管理(零售) 第3部分:非对称密码系统及其 密钥管理和生命周期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零售金...
GB/T 27909.1-2011 银行业务 密钥管理(零售) 第1部分:一般原则.pdf
ICS35.240.40 A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909.1-2011 银行业务密钥管理(零售) 第1部分:一般原则 Banking-Key management (retail)- Part 1:Principles (ISO11568-1:2005 MOD) 2011-12-30发布 2012-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909.1—2011 目 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密钥管理3 4.1安全目标3 4.2安全级别 3 4.3密钥管理目标 5密钥管理原则 3 6密码系统 4 6.1概要 4 6.2密码系统 6.3对称密码系统 4 6.4非对称密码系统 4 6.5其他密码系统 7密码环境的物理安全 5 7.1物理安全性考虑 5 7.2安全密码设备 7.3物理安全环境5 8安全性考虑 8.1秘密密钥/私钥的密码环境 *6 8.2公钥的密码环境 8.3防止假冒设备 9密码系统的密钥管理服务 6 9.1概述 9.2密钥分离 石 9.3防止替换6 9.4识别 ..6 9.5同步(可用性) 6 9.6完整性 9.7机密性 9.8泄露检测 7 10密钥生命周期 10.1概要 10.2密钥生命周期的一般要求7 I GB/T27909.1—2011 10.3非对称密码系统的附加要求 8 附录A(资料性附录)零售金融服务环境的实例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零售金融服务环境中的威胁实例10 参考文献 12 GB/T27909.1-2011 前言 GB/T27909《银行业务密钥管理(零售)》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一第1部分:一般原则; 一第2部分:对称密码及其密钥管理和生命周期; 一—第3部分:非对称密码系统及其密钥管理和生命周期. 本部分是GB/T27909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11568-1:2005《银行业务密钥管理(零售)第1部分:一般原则》 (英文版). 在采用ISO11568-1时做了以下修改: 删除了“ISO11568-1附录A密码算法的核推程序”,在第1章中说明用于密钥管理的密码算法应 符合国家密码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本部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对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所引用的国际标准,有相应国家标准的改为引用国家标准; b)删除ISO前言. 本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光大 银行、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平娃、陆书春、李曙光、赵志兰、周亦鹏、赵宏鑫、程贯中、刘瑶、喻国栋、杨增宇、 黄发国. GB/T27909.1-2011 引言 GB/T27909描述了在零售金融服务环境下的密钥安全管理过程,这些密钥用于保护诸如收单方 和受理方之间,收单方和发卡方之间的报文. 本部分描述了在零售金融服务领域内适用的密钥管理要求,典型的服务类型有销售点/服务点 (POS)借贷记投权和自动柜员机(ATM)交易. 密钥管理是为授权通信方提供密钥,且在密钥被销毁之前,使密钥持续处于安全流程控制下的 过程. 数据的安全性依赖于防止密钥的泄露以及未授权的修改、替换、插入或终止,因而,密钥管理涉及到 密钥的生成、存储、分发、使用和销毁各个程序.通过对这些程序的规范化,也为制定审计追踪规范莫定 了基础. 本部分没有提供区分使用同一密钥的实体的方法.密钥管理过程的最终细则需要由有关的通信方 协商决定,并应就个体的身份及其职贵达成协议,通信方要对此细则承担相应的职责.GB/T27909本 身没有涉及个体职责的分配,这是密钥管理在具体实施中需要考虑的. ...
GB/T 27603-2011 工业电雷管射频阻抗测定.pdf
ICS71.100.30 G8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603-2011 工业电雷管射频阻抗测定 Measurement of radiofrequency impedance for industrial electric detonator 2011-12-05发布 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603—2011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一2009的规则编制.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民爆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三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魁全、封青梅、倪静玲、雷印玉、王丽萍、丁敏、张春婷、王建华、胡亚平、 刘天新、赵团、姚洪志、纪向飞. GB/T276032011 工业电雷管射频阻抗测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电雷管射频阻抗测定的原理,仪器设备和装置,试验条件,试样准备以及试验 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工业电雷管对1MHz~1300MHz频率的阻抗. 2原理 用射频阻抗分析仪,通过延伸电缆,先以短路(00)、断路(0S)和500三个标准终端在1MHz~ 1300MHz频率范国进行自动校准,然后在校准频率点上,对工业电雷管进行射频阻抗测量,并按公 式(1)直接显示出射频阻抗的电阻分量和电抗分量值.测量系统原理框图见图1. Z=RjX (1) 式中: Z——射频阻抗的数值,单位为欧姆(n); R—一射频阻抗的电阻分量的数值,单位为欧姆(Q); j—√-1; X—射频阻抗的电抗分量的数值,单位为欧姆(0). 射频阻抗 延伸电续 工业电雷管 标准终端 防护装置 图1 3仪器、设备和装置 射频阻抗分析仪:应配有延伸电缆和短路(00)、断路(0S)和500三个校准用的标准终端;仪器的 工作频率为1MHz~1300MHz 测量电流不大于500μA 延伸电缆的长度应适于工业电雷管射频阻 抗的安全测量;延伸电缆的终端应适于与工业电雷管的连接. 4试验条件 4.1环境条件 测定工业电雷管射频阻抗的环境温度应在16℃~32℃,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5%.在测量期间,应 记录实际的环境条件. 1 GB/T27603-2011 4.2试验频率 除另有规定外,可在1MHz~1300MHz频率之间任选不多于8个频率点进行工业电雷管射频阻 抗的测量. 4.3测量模式 应对工业电雷管的脚一脚发火模式和脚一壳发火模式的射频阻抗进行测量. 5试样准备 5.1试样数量 除另有规定外,每个频率点至少测量10发. 5.2连接引线 按要测量的发火模式对试样进行引线连接.脚一脚发火模式的引线为试样的两根发火线; 脚一壳发火模式的引线为短路的两根发火线和与试样壳体连接的线.引线长度为(25士0.5)mm 超过 部分应剪去. 6试验程序 6.1按图1连接射频阻抗测量系统,接通射频阻抗分析仪器电源,按仪器说明书规定预热和调试. 6.2用三个标准终端,按仪器说明书规定,在试验频率范围内,分别进行校准,退出校准后,射频阻抗分 析仪上应显示标准终端500阻抗值. 6.3在规定的安全防护下,将准备好的试样,接到延伸电缆终端平台的夹具上. 6.4接通仪器测量开关,用试验频率按键,分别送入选定的试验频率,仪器分别显示出各试验频率下试 样的射频阻抗值;记录各试验频率下试样的射频阻抗值. 6.5断开仪器测量开关,取下试样,放到安全处. 6.6重复6.3~6.5,将试样试验完. 6.7统计试样射频阻抗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需要时,可计算其平均值及其标准偏差. ...
GB/T 27602-2011 工业电雷管射频感度测定.pdf
ICS71.100.30 G8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602-2011 工业电雷管射频感度测定 Measurement of radiofrequency sensitivity for industrial electric detonator 2011-12-05发布 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602-2011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一2009的规则编制.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民爆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三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魁全、封青梅、倪静玲、雷印玉、王丽萍、丁敏、张春婷、王建华、胡亚平、 刘天新、赵团、姚洪志、纪向飞. I GB/T27602-2011 工业电雷管射频感度测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电雷管射频感度测定的原理,仪器、设备和装置,试验条件,试样准备和试验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工业电雷管对0.3GHz~18GHz频率(连续波)的感度,其他用途的民用电雷 管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8031工业电雷管 GB/T13808铜及铜合金挤制棒 GB/T21652铜及铜合金线材 GJB/Z377A一-1994感度试验用数理统计方法 3原理 在屏蔽室里,用试验频率和输出功率可调的射频源,经匹配装置,给工业电雷管施加射频功率.用 基本射频感度试验,确定工业电雷管各发火模式对不同频率的基本射频功率的发火感度;用统计射频感 度试验确定工业电雷管在敏感的频率和发火模式下或在所关心的频率和各发火模式下5%发火的射 频功率及其标准偏差,外推出给定置信度和响应概率的发火和不发火的射频功率.试验系统原理框图 见图1. 一屏蔽室 入射功率计 控制器 双定向 射频源 隔离器 同轴开关 匹配装置 月轴转接器 工业电雷管 合器 反射功率计 中功率计 防燥装置 图1 4仪器、设备和装置 使用的仪器、设备和装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GB/T27602—2011 —屏蔽室:适用于所试验频率的防护. -一射频源:频率能在0.3GHz~18GHz范围可调;输出的射频功率能连续可调并适于工业电雷 管射频感度试验. ——隔离器:适于在所试验的频率下工作. —双定向耦合器:适于在所试验的频率下工作, —一人射功率计:测量功率不小于25W. 一反射功率计:测量功率不大于1W. 一同轴开关:适于在所试验的频率下工作. —控制器:测试开关转接应灵活可靠. —一中功率计:测量功率不小于25W. 一匹配装置:适于在所试验的频率下工作. ——同轴转接器:N-50KK 适合与工业电雷管的连接(见附录A); N-50JJ 适合与匹配装置和N-50KK的连接. ——防爆装置:适于工业电雷管射频感度的安全试验. 5试验条件 5.1基本射频感度试验 5.1.1试验场所 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和装置,除控制器外,均应放在屏蔽室内(见图1);试验场所的环境温度应在 16℃~32℃,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5%,在测量期间,应记录实际的环境条件. 5.1.2试验频率 在0.3GHz~18GHz频率范围内,至少应选取6个频率点进行试验,如无其他规定,可选取 0.5GHz、1.8GHz、3.2GHz、5.5GHz、9.2GHz和15.0GHz等6个频率点. 5.1.3试验模式 应对工业电雷管的脚一脚发火模式和脚一壳发火模式的射频感度进行试验, 5.2统计射频感度试验 5.2.1试验场所 试验所用的仪器设备和装置,除控制器外,均应放在屏蔽室内(见图1),试验场所的环境温度应在 16℃~32℃,相对湿度不应大于75%,在测量期间,应记录实际的环境条件. 5.2.2试验频率 根据基本射频感度试验的试验结果,选取其中最敏感的频率,如不能确定,可用最关心的频率. 5.2.3试验模式 根据基本射频感度试验的试验结果,选择其中最敏感的模式,如不能确定,应按5.1.3规定的试验 模式进行试验. 2 GB/T27602-2011 6试样准备 6.1试样数量 6.1.1基本射频感度试验 除另有规定外,每个频率点至少试验10发性能符合GB8031要求的工业电雷管试样.在脚一壳 发火模式试验中可使用脚一脚发火模式试验中未发火的试样,但最多可用5发. 6.1.2统计射频感度试验 统计射频感度试验所需工业电雷管试样的数量应按GJB/Z377A一1994中升降法的规定确定. 6.2连接引线 按要试验的发火模式对试样进行引线连接.脚一脚发火模式...
GB/T 27601-2011 工业电雷管抗杂散电流试验方法.pdf
ICS71.100.30 G8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601—2011 工业电雷管抗杂散电流试验方法 Test method of resisting stray current for industrial electric detonator 2011-12-05发布 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601—2011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1.1一2009的规则编制.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民爆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一三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魁全、倪静玲、雷印玉、王丽萍、丁敏、张春婷、王建华、胡亚平、刘天新. GB/T27601-2011 工业电雷管抗杂散电流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电雷管抗杂散电流试验的原理,仪器、设备和装置,试验环境条件以及试验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电阻值不大于100的灼热桥丝型工业电雷管抗杂散电流的试验, 2原理 将工业电雷管可能受到的低频杂散电流干扰的影响等效为用规定持续时间和幅度的直流电脉冲对 工业电雷管电桥的冲击.试验原理图见图1. 3 R 说明: 1一一杂散电流试验仪; 2—一多路防爆器: 3——工业电雷管; R——模拟电阻器; S—转换开关, 图1 3仪器、设备和装置 3.1杂散电流试验仪 杂散电流试验仪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输出脉冲的幅度:100mA士5mA; —输出脉冲的宽度:300ms士5ms; —脉冲周期:500ms士10ms; —脉冲前沿时间:不大于2ms; —脉冲个数:不少于2000个; ——最大载荷能力:100. 3.2电阻测量仪 电阻测量仪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量程:0.10~200; 1 GB/T27601—2011 一测量精度:不低于士1%; 一一测量电流:不大于5mA或不超过试样最大不发火电流的10%. 3.3多路防爆器 多路防爆器应能保证所装入的试样不殉爆;一次可对1发~20发试样进行试验. 3.4模拟电阻器 模拟电阻器的电阻值应在0.10~200可调. 4试验环境条件 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环境温度:15℃~25℃; 一一相对湿度:不大于75%. 5试验程序 5.1将随机抽取的工业电雷管试样逐发编号. 5.2按试样编号顺序测量试样的电阻值,并做好记录. 5.3接通杂散电流试验仪的电源,预热15min后进行校准调试. 5.4根据试样的桥路电阻值和杂散电流试验仪允许的最大载荷能力,确定一次可试验的试样发数. 5.5将所确定数量的试样串联起来接入测试电路,并用电阻测量仪测其总电阻值. 5.6调整模拟电阻值等于试样串联后的总电阻值. 5.7将转换开关置于模拟电阻器端,调节杂散电流试验仪输出脉冲幅度为100mA后,使其处于等待 状态. 5.8将转换开关置于试样端,按下杂散电流试验仪输出按钮,开始试验. 5.9当杂散电流试验仪面板指示脉冲个数为2000个后,再按动一次输出按钮,终止试验. 5.10将转换开关置于模拟电阻器端,取下试样,放到安全处. 5.11重复5.5~5.10,将试样试验完. 5.12对试验完的试样,按产品技术条件的要求,逐发测量试样的桥路电阻并进行功能试验, 6结果表述 试样在试验过程中不发火和不断桥且试验后的试样在做规定的功能试验时满足设计性能要求为合 格,否则为不合格. 2 ...
GB/T 27552-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pdf
ICS25.160.40 J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552-2011/ISO9015-2:2003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Destructive tests on welds in metallic materials- Microhardness testing of welded joints (ISO 9015-2:2003 Destructive tests on welds in metallic materials- Hardness testing--Part 2:Microhardness testing of welded joints IDT) 2011-11-21发布 2012-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7552-2011/ISO9015-2:200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9015-2:2003《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硬度试验第 2部分: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英文第一版). 本标准在文本结构和技术内容方面与ISO9015-2:2003一致,但根据我国编写标准的有关规定做 了如下编辑性修改:重新编写了前言,代替ISO9015-2:2003的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材料研究所、耐博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春亮、杨力、陆慧、王滨、章利球、栾敬岳. I GB/T27552-2011/ISO9015-2:2003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接接头显微硬度试验 1范圈 本标准规定了硬度梯度大的金属材料焊接接头横截面显微硬度试验.依据I06507-1进行维氏 硬度试验,通常使用的试验力范围为0.98N到小于49.03N(HV0.1到小于HV5). 注:硬度试验应确保测出焊缝金属和两侧母材(两侧母材为不同金属材料)的最高硬度和最低硬度. 本标准规定的焊缝硬度试验使用的试验力不包括ISO9015-1规定的大于等于49.03N的试验力. 本标准不适用于窄焊缝试样的硬度试验,例如激光焊和电子束焊焊缝.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焊接接头横截面显微硬度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6507-1:2005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Metallic materials-一Vickers hardness test-Part 1Test method) 3原理 显微硬度试验应按ISO6507-1要求进行. 显微硬度可以标线测定(R)或单点测定(E). 当焊缝的类型与示例类型不同时,测量工艺应适合焊接接头.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的环境温度应为(23士5)℃. 4符号及说明 符合及其说明见表1,在图1~图3中说明. 表1符号及说明 符号 说明 单位 E 单点测定 一 H 标线测定时测点中心距表面或熔合线的距离 mm HAZ 热影响区 一 HV 维氏硬度 L 在热影响区两个相邻检测点中心的距离 mm R 标线测定 一 t 试样厚度 mm *维氏硬度符号表示按照ISO6507-1规定. 1 GB/T27552-2011/S09015-2:2003 5试样的制备 试样的制备应按ISO6507-1要求进行. 试件横截面应通过机加工制备,通常垂直于焊缝轴线. 试样表面的制备过程应正确进行以保证硬度测量不受冶金因索的影响. 被检测表面制备完成后最好进行适当的侵蚀,以便准确确定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硬度测量位置. 6试验工艺 6.1标线测定(R) 图1~图3给出了标线测定检测点位置示意图,图中给出了标线测定检测点距表面的距离,通过用 图中标示的检测点来评定焊接接头.如果需要,例如参照的应用标准要求,可以增加标线测定的数量 和/或在其他位置检验.但检验位置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 对于铝、铜及其合金对接焊缝不一定总是需要对根部位置进行标线测定(见图1),可以省去. 检测点的位置和数量选择应是足以确定出由于焊接引起的硬化或软化的区域.在热影响区相邻检 测点的推荐距离L参照表2和ISO6507-1. 注:更大尺寸时依据表2或ISO6507-1执行, 在检测母材时应有足够的检测点以保证检测的准确.在检测焊缝金属时,检测点间距离的选择应 确保对其做出准确评定.在检测热影响区时,由于焊接引起硬化的区域应增加两个检测点,检测点中心 与熔合线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0.5mm(见图2). 对于其他形状的接头或金...
GB/T 27551-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断裂试验.pdf
ICS25.160.40 J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551-2011/ISO9017:200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断裂试验 Destructive tests on welds in metallic materials-Fracture test (ISO9017:2001 IDT) 2011-11-21发布 2012-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7551-2011/ISO9017:200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9017:2001《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断裂试验》. 为了便于使用,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前言; —将ISO9017:2001中引用的ISO标准,用等同的我国标准代替; 一对表1做了编辑性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建德市新安江电焊条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苏金花、李波、王大梁、邵海建、王克楠. I GB/T27551-2011/ISO9017:200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断裂试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焊缝的断裂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厚度2mm以上金属材料熔化焊焊缝断裂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418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指南(ISO5817:1992 IDT) GB/T22087铝及铝合金的弧焊接头缺欠质量分级指南(ISO10042:2005 IDT) EN970熔化焊焊缝的无损检验外观检验(Non-destructive examination of fusion welds-一 Visual examination)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检验长度L examination length 试样沿焊缝轴线任何两侧边缺口之间受检长度(见图6). 3.2 检验总长L:total examination length 试件中试样沿焊缝轴线任何两侧边缺口之间受检长度的总和(见图6). 3.3 检验厚度a examination thickness 每个试样断裂面的厚度(见图7和图8). 3.4 检验面积A:examination area 每个试样的受检区域,通常为检验厚度和检验长度的乘积. 3.5 总检验面积∑A:total examination area 检验面积的总和. 4一般原理 采用弯曲或拉伸的方法,通过对焊缝施加静载荷或动载荷使其断在焊缝处以便检验断裂面,为了引 发断裂可以改变缺口尺寸和温度.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的环境温度为23℃士5℃条件下进行. 5符号及说明 表1规定了断裂试验所使用的符号和说明,图5至图8给出了相应的示例. 1 GB/T27551-2011/ISO9017:2001 通常只需给出基本符号,但对一些特殊应用,可能还须给出有关缺口和试验方法的附加符号, 示例1: 检验长度为40mm、检验厚度为10mm的,取自角焊缝的试样, 对缺口及试验方法无要求: 基本符号为:FW/(Lrar) 该示例符号为:FW/(40X10) 有附加要求时(方缺口及试验方法): 完整的符号为:FW/(La)/Fq见图8. 该示例符号为:FW/(40X10)/Fq见图8, 示例2: 检验长度为40mm、检验厚度为10mm的,取自对接焊缝的试样, 对缺口及试验方法无要求: 基本符号为:BW/(Lra) 该示例符号为:BW/(40X10) 有附加要求时(圆缺口及试验方法): 完整的符号为:BW/(Lra)/Sr见图6, 该示例符号为:BW/(40X10)/Sr见图6. 表1符号及说明 符号 说明 单位 BW 对接焊缝 FW 角焊缝 t、tita 试件厚度 mm l1、 试件长度 mm D 管外径 mm 试样及试件 Lt 检验长度 mm ar 检验厚度 mm At 检验面积 mm2 A 缺欠面积 mm2 侧面缺口 Sq 方形缺口 Sr 圆形缺口 Ss 尖锐缺口 纵向缺口 F 正面缺口 Fq 方形缺口 Fr 圆形缺口 Fs 尖锐缺口 R 背面缺口 Rq 方形缺口 Rr 圆形缺口 Rs 尖锐缺口 2 GB/T27551—2011/ISO9017:2001 6试件的尺寸 除非相关标准或签约双方另有规定,试件尺寸应符合图1至图4的规定.试件应能提供足够数量 的试样,满足检验需求. 单位为毫米 ≥12...
GB/T 26957-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十字接头和搭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pdf
ICS25.160.40 J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957-2011/ISO9018:2003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十字接头和搭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 Destructive tests on welds in metallic materials- Tensile test on cruciform and lapped joints (ISO9018:2003 IDT) 2011-09-29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6957-2011/ISO9018:2003 目次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原理 1 4符号 5试件和试样 2 6试验程序 5 7试验结果 8试验报告 5 9试验结果评定 附录A(资料性附录)试验报告示例 6 GB/T26957-2011/ISO9018:200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9018:2003英文版《金属材料焊接的破坏性试验十字 接缝和搭接缝的抗拉试验》. 本标准的结构编排、层次划分、编写方法和技术内容与ISO9018:2003完全一致. 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a)“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b) 删除了国际标准前言;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本标准直接引用与国际标准相对应的我国国家标准.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材料研究所、上海中远川崎重工钢结构有限公司、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奚建法、王滨、方乃文、刘绪明、吴益文. I GB/T26957-2011/ISO9018:2003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十字接头和搭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带有横向应力角焊缝焊接接头拉伸试验的程序和试样尺寸要求,以测定其抗拉强度 和断裂位置.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板材的十字接头和搭接接头. 本标准不包含试验结果的评估内容.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8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GB/T228一2002,eqv ISO6892:1998) GB/T5185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GB/T5185一2005,ISO4063:1998 IDT) 3原理 对焊接接头试样连续施加拉伸力直至破断.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一般应在23℃士5℃温度条件下进行. 除非另有规定,拉伸试验按GB/T228进行. 4符号 表1给出了拉伸试验所使用的符号及相应的说明,符号的具体含义可参见图1~图5. 表1符号及说明 符号 说明 单位 a、a1、a2、a3、a4 角焊缝的有效厚度 mm A 断裂面积(wb) mm2 b 试样宽度(与断裂面长度相等) mm c 试验机夹头之间受试部分的自由长度 mm d 试板长度 mm f 搭接试样之间的间隙 mm F. 试验过程中试样承受的最大力 N L 试样的总长度 mm R 抗拉强度(F/A) N/mm2 1、z、3 用于制备试件和试样的材料厚度 mm 断裂面的宽度 mm 见图1. 1 GB/T26957-2011/ISO9018:2003 5试件和试样 5.1试件 试件应按相关标准和图2或图4规定焊接并制备.试件的线性错边和角度偏差应保持最低,并记 录在试验报告中. 5.2试样 5.2.1试样尺寸应符合图3或图5规定.焊缝轴线应保持与试样的纵向垂直. 5.2.2每个试样应打标记以便识别其从试件的取样部位.相关标准有要求时,还应标出加工方向(例 如轧制方向或挤压方向). 5.3热处理和/或时效 焊剂接头或试样一般不进行热处理,但相关标准规定或允许被试验的焊接接头进行热处理除外,这 时应在试验报告中详细记录热处理的参数.对于会产生自然时效的铝合金,应记录焊接至开始试验的 间隔时间. 5.4取样 5.4.1一般要求 取样所采用的机械加工方法或热加工方法不得对试样性能产生影响. 5.4.2钢 应采用锯或铣床加工. 如果采用可能影响切割面的热切割(或其他切割)方法将试样从试件中切取下来的话,切口应距离 试样边缘至少8mm. 5.4.3表面制备 试样制备的最后阶段应采用机械加工,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在表面产生形变硬化或过热.试样的 受试表面应当无横向划痕或缺口,不得除去咬边,除非相关标准另有要求. 图1断裂面的宽度定义 2 ...
GB/T 26956-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宏观和微观检验用侵蚀剂.pdf
ICS25.160.40 J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956-2011/ISO/TR16060:2003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宏观和微观检验用侵蚀剂 Destructive tests on welds in metallic materials- Etchants for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ISO/TR16060:2003(E) IDT) 2011-09-29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宏观和微观检验用侵蚀剂 GB/T26956-2011/ISO/TR16060:2003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spc.net.cn 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51780235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1/16印张1.75字数49千字 2011年12月第一版2011年12月第一次印刷 * 书号:1550661-43879定价27.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010)68510107 GB/T26956-2011/ISO/TR16060:200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等同采用ISO/TR16060:2003(E)《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宏观和微观检验用侵蚀剂》 (英文版).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材料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耐博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力、陆慧、王春亮、王滨、章利球、安洪亮. I GB/T26956—2011/ISO/TR16060:2003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宏观和微观检验用侵蚀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依据ISO17639:2003(E)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宏观和微观检验方法对以下材料 的焊接接头进行宏观和微观检验常用侵蚀剂. ——碳钢和低合金钢; 一一不锈钢; —镍及镍合金; ——钛及钛合金; 一一铜及铜合金; —一铝及铝合金.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焊缝宏观和微观检验用侵蚀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ISO17639:2003(E)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宏观和微观检验方法(Destructive tests on welds in metallic materials-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welds) 3通则 当试剂的浓度或结晶水数没有在附录中规定时,可使用表1中的数据,同时这些数据宜得到侵蚀剂 供应商的确认. 4碳钢和低合金钢用侵蚀剂 碳钢和低合金钢用侵蚀剂见附录A. 5不锈钢用侵蚀剂 不锈钢用侵蚀剂见附录B. 6镍及镍合金用侵蚀剂 镍及镍合金用侵蚀剂见附录C. 1 GB/T26956—2011/ISO/TR16060:2003 7钛及钛合金用侵蚀剂 钛及钛合金用侵蚀剂见附录D. 8铜及铜合金用侵蚀剂 铜及铜合金用侵蚀剂见附录E. 9铝及铝合金用侵蚀剂 铝及铝合金用侵蚀剂见附录F. 10表述 对应附录G 侵蚀剂按名称或表号进行表述. 表1组元的性质 性质 组元 密度 浓度 结晶水数 g/cm % 备注 1.18 35~38 HC1(盐酸) 1.16 31.5~33 HF(氢氟酸) 1.13 40 HNO (硝酸) 1.42 69 H2SO4(硫酸) 1.84 98 H2O2(过氧化氢) 30 H3PO(磷酸) 1.70 85 CH COOH(乙酸) 1.05 99.1 冰状 HBF(氟硼酸) 1.23 35 C2H2O4(草酸) 2 FeCl(氯化铁) 6 CuCl2(氯化铜) 2 MgC12(氯化镁) 6 Fe(NO )(硝酸铁) 9 2 ...
GB/T 26955-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缝宏观和微观检验.pdf
ICS25.160.40 J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955-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缝宏观和微观检验 Destructive tests on welds in metallic materials- Macroscopic and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of welds (ISO17639:2003(E) MOD) 2011-09-29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6955—2011 目 次 前言 亚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与定义 1 4缩略语 .1 5原理 2 6检验目的 2 7试样的截取 2 8检验程序 3 9检验 .4 10检验代号 4 11检验报告 6 附录A(资料性附录)检验报告的示例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钢材分类指南 附录C(规范性附录)铝及铝合金分类指南10 附录D(规范性附录)铜及铜合金分类指南11 附录E(规范性附录)镍及镍合金分类指南12 附录F(规范性附录)钛及钛合金分类指南13 I GB/T26955—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7639:2003(E)《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焊缝宏观和微 观检验》(英文版). 本标准与ISO17639:2003(E)相比,主要做了下列修改: —“本国际标准”一词改为“本标准”; 一一删除国际标准的前言; 一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直接引用了与ISO17639:2003(E)中引用的国际标准相对应的 中国国家标准; 一将原国际标准第10章中对于焊缝金属和母材金属的缩略语按照ISO/TR15608作了相应 修改; 一删除了附录A检验报告示例中字母代号; 一增加了附录B 用于说明钢的类组划分; —增加了附录,用于说明铝及铝合金的类组划分; -一增加了附录D 用于说明铜及铜合金的类组划分; 一增加了附录E 用于说明镍及镍合金的类组划分; 一一增加了附录F 用于说明钛及钛合金的类组划分.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材料研究所、耐博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慧、杨力、王春亮、王滨、章利球、闫家树. GB/T26955—2011 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 焊缝宏观和微观检验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属材料焊缝宏观和微观检验的术语和定义、原理、检验目的、试样的截取、检验程序 及检验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金属材料焊缝的宏观和微观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417.1金属熔化焊接头缺欠分类及说明(GB/T6417.1一2005,Welding and processes- Classification of geometric imperfections in metallicPart1:Fusion welding ISO6520-1:1998 IDT) GB/T26956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宏观和微观检验用侵蚀剂(GB/T26956一2011,ISO/ TR16060:2003(E) IDT)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宏观检验macroscopic examination 用肉眼或低倍光学仪器(一般放大倍数小于50×)对未侵蚀或侵蚀的试面进行检验. 3.2微观检验microscopic examination 用显微镜(一般放大倍数50×~500×)对未侵蚀或侵蚀的试面进行检验. 3.3检验员operator 进行宏观和/或微观检验的人员. 4缩略语 本标准采用的缩略语如下: A表示宏观检验; I表示微观检验; E表示侵蚀; U表示未侵蚀. 母材金属使用的缩略语,对于钢根据附录B中的类组划分,对于铝及铝合金根据附录中的类组 划分,对于铜及铜合金根据附录D中的类组划分,对于镍及镍合金根据附录E中的类组划分,对于钛及 钛合金根据附录F中的类组划分. 1 GB/T26955—2011 对于焊缝金属应使用相同的类组划分. 适用时侵蚀剂的缩略语应取自GB/T26956中相应的缩略语. 注:如果GB/T26956中的侵蚀剂不适用时,可使用相关侵蚀剂...
GB/T 26954-2011 焊缝无损检测 基于复平面分析的焊缝涡流检测.pdf
ICS25.160.40 J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954-2011 焊缝无损检测 基于复平面分析的焊缝涡流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welds- Eddy current testing of welds by plex-plane analysis (ISO17643:2005 MOD) 2011-09-29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6954-2011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人员资格 5工艺规程制定 1 6常规应用 6.1基本信息 2 6.2附加信息 2 6.3表面条件 2 6.4检测设备 2 6.4.1检测仪器(不包括探头) 2 6.4.2检测探头 3 6.4.3附件 4 6.4.4检测设备的维护 5 6.5检测工艺规程 5 6 5.1涂层厚度估计及被检材料与校准试块材料符合性的评价5 6.5.2铁磁性材料焊缝检测工艺规程 5 6.6缺陷的可检测性 11 6.6.1影响因素 .11 6.6.2不可接受信号的评价 12 6.7其他材料焊缝的检测步骤 15 7检测报告 16 I GB/T2695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采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7643:2005焊缝无损检测基于复平面分析的煤缝涡流检 测》. 本标准与ISO17643:2005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一一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 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我国标准GB/T12604.6代替了EN1330-5(见第3章); 用我国标准GB/T5616代替了EN12084(见第5章); 增加引用了GB/T15822.1、GB/T18851.1、GB/T26951、GB/T26952、GB/T26953(见 6.6.2). 一一增加了图8“推荐的涡流检测方法流程图”,以方便使用. —一增加了6.6.2“不可接受信号的评价”,以明确本方法的局限性并指导应用. —增加了6.6.1标题“影响因素”,将原6.6的内容置于6.6.1,以方便6.6.2的增加.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爱德森(厦门)电子有限公司、厦门涡流检测技术研究 所、上海材料研究所、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功田、胡斌、吴彦、景为科、林俊明、刘凯、金宇飞、胡先龙. Ⅲ GB/T26954—2011 焊缝无损检测 基于复平面分析的焊缝涡流检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主要用于检测铁磁性材料(焊缝、热影响区、母材)表面开口和近表面面型缺陷的涡流 检测技术. 如设计规范有要求,本标准也可用于非铁磁性材料的检测.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海上制造、安装、在用过程中的裸露或带涂层焊缝的检测. 检测可以在可接近的、各种形式的焊缝表面上进行, 涡流检测通常在焊态下进行,表面粗加工可能会影响其检测精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616无损检测应用导则 GB/T12604.6无损检测术语润流检测 GB/T15822.1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GB/T15822.1-一2005,ISO9934-1:2001 IDT) GB/T18851.1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1部分:总则(GB/T18851.12005 ISO3452:1984 IDT) GB/T26951焊缝无损检测磁粉检测(GB/T26951一2011,ISO17638:2003 MOD) GB/T26952焊缝无损检测焊缝磁粉检测验收等级(GB/T26952一2011,ISO23278:2006 MOD) GB/T26953焊缝无损检测焊缝渗透检测验收等级(GB/T26953一2011,ISO23277:2006 MOD)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6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人员资格 按本标准进行检测的人员应按规定取得有关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机构颁发或认可的涡流检测等 级资格证书,从事相应资格等级规定的检测工作. 5工艺规程制定 如果要求制定工艺...
GB/T 26953-2011 焊缝无损检测 焊缝渗透检测 验收等级.pdf
ICS25.160.40 J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953-2011 焊缝无损检测焊缝渗透检测 验收等级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welds-Penetrant testing of welds- Acceptance levels (ISO23277:2006 MOD) 2011-09-29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695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23277:2006《焊缝无损检测焊缝渗透检测验收等级》. 本标准与ISO23277:2006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 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2604.3代替了ISO12706(见第3章);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8851.1代替了ISO3452(见第1章、4.4和5.2);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8851.2代替了ISO3452.2(见4.2);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0737代替了ISO/TS18173(见第3章); 剩除了ISO5817; 除了ISO10042; 删除了ISO17635; 除了EN1330-2.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泰司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诚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美达探伤器材 有限公司、天津诚信达金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平、金宇飞、夏建国、杨贵、赵成、吴勤箴. I GB/T26953--2011 焊缝无损检测焊缝渗透检测 验收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金屑焊缝中表面开口缺欠的渗透检测显示的验收等级. 本标准主要用于制造检验,若认为适合,也可用于在役检验. 本标准中的验收等级基于采用GB/T18851.1规定的方法和附录A推荐的参数可望达到的检测 能力.验收等级与焊接标准、应用标准、技术条件或法规等有关.有关显示的验收等级的更多信息可在 产品或应用标准中查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604.3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GB/T12604.3-2005 ISO12706:2000 IDT) GB/T18851.1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1部分:总则(GB/T18851.1一2005,ISO3452:1984 IDT) GB/T18851.2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2部分:渗透材料的检验(GB/T18851.2一2008, ISO3452-2:2006 IDT) GB/T20737无损检测通用术语和定义(GB/T207372006,ISO/TS18173:2005 IDT)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3和GB/T2073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线状显示linear indication 长度大于3倍宽度的显示. 3.2 非线状显示non-linear indication 长度小于或等于3倍宽度的显示. 4检测参数 4.1概述 许多参数,无论是单独的还是复合的,都会影响焊缝缺欠渗透显示的形状和尺寸. 4.2~4.4是影响显示形状和尺寸的重要因素. 4.2灵敏度 渗透材料是按GB/T18851.2分类的,包括了有关检测小缺欠的灵敏度等级. 1 GB/T26953—2011 通常,检测小缺欠宜采用较高灵敏度材料. 4.3表面状况 表面状况与最小可检测缺欠尺寸直接有关.检测光滑表面通常能得到最佳结果.表面粗糙或不规 则(如咬边、飞溅)能形成高背景和非相关显示,从而导致降低小缺欠的可探测性. 4.4过程和技术 宜根据检测表面状况来选择渗透系统和技术.有时这种选择会直接影响检测的可靠性,例如,若要 寻找小缺欠,不推荐采用擦洗方式在粗糙表面上去除多余渗透剂. 附录A和GB/T18851.1中给出了有关这方面的指导. 5验收等级 5.1概述 检测表面的宽度应包括焊缝金属和每侧各10mm距离的邻近母材金属. 渗透检测产生的显示,通常与形成这个显示的缺欠尺寸和形状特征不同. 对缺欠所规定的验收等级相当于评定等级,不应考虑低于该水平的显示.通常,可接受的显示不应 做记录. 当表A.1所推荐的较高检测极限,因现有焊缝表面状况而达不到工作要求时,可通过局部打磨来 改...
GB/T 26952-2011 焊缝无损检测 焊缝磁粉检测 验收等级.pdf
ICS25.160.40 J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952—2011 焊缝无损检测焊缝磁粉检测 验收等级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welds-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 of welds- Acceptance levels (ISO23278:2006 MOD) 2011-09-29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6952-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23278:2006《焊缝无损检测焊缝磁粉检测验收等级》. 本标准与ISO23278:2006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一—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 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GB/T12604.5代替了EN1330-7(见第3章);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0737代替了ISO/TS18173(见第3章);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6951代替了ISO17638(见第1章); 副除了1SO5817; 删除了ISO17635; 副除了EN1330-2.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泰司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诚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美达探伤器材 有限公司、天津诚信达金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平、金宇飞、夏建国、杨贵、赵成、吴箴. 1 GB/T26952—2011 焊缝无损检测焊缝磁粉检测 验收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铁磁性钢焊缝中缺欠的磁粉检测显示的验收等级. 此验收等级主要用于制造检验,若认为合适,也可用于在役检验. 本标准中的验收等级基于采用GB/T26951规定的方法和附录A推荐的参数可望达到的检测能 力.验收等级与焊接标准、应用标准、技术条件或法规等有关.有关显示的验收等级的更多信息可在产 品或应用标准中查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604.5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 GB/T20737无损检测通用术语和定义(GB/T20737-2006 ISO/TS18173:2005 IDT) GB/T26951焊缝无损检测磁粉检测(GB/T26951一2011,ISO17638:2003 MOD)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5和GB/T2073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线状显示linear indication 长度大于3倍宽度的显示. 3.2 非线状显示non-linear indication 长度小于或等于3倍宽度的显示. 4检测参数 许多参数,无论是单独的还是复合的,影响某种技术检测一给定尺寸和取向的缺欠的能力,与检测 表面的状况有关. 小缺欠的检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焊缝的表面状况和所用的检测介质.附录A给出了一些提供 较高检测能力参数的应用实例. 5验收等级 5.1概述 检测表面的宽度应包括焊缝金属和每侧各10mm距离的邻近母材金属. 1 GB/T26952—2011 对缺欠所规定的验收等级相当于评定等级,不应考虑低于该水平的显示.通常,可接受的显示不应 做记录. 当所期望的较高检测极限,因现有焊缝表面状况而达不到工作要求时,可通过局部打磨来改善全部 或局部的检测表面等级. 表1给出了验收等级. 表1显示的验收等级 单位为毫米 验收等级 显示类型 1 2 3 线状显示 l1.5 13 ≤6 (为显示长度) 非线状显示 d2 d3 d4 (d为主轴长度) 验收等级2和3可规定用一个后级“”,表示所检测出的线状显示应按1级进行评定.但对于小于原验收 等级所表示的显示,其可探测性可能偏低. 5.2群显示 相邻且间距小于其中较小显示主轴尺寸的显示,应作为单个的连续显示评定. 群显示应按应用标准评定. 5.3缺欠的去除 若产品技术条件允许,可通过局部打磨减小或去除引起不可接受的显示的缺欠.返修区域应使用 相同的磁化系统和技术重新检测和评定. 2 GB/T26952-2011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推荐的检测参数 表A.1给出了可靠检测小缺欠的推荐检测参数.表面为焊后状况.必要时可用砂纸或局部打磨 来改善表面状况,以准确解释显示.检测介质按优先顺序给出. 表A.1推荐的检测参数 验收等级 表面状况 检测介质 1 良好表...
GB/T 26951-2011 焊缝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pdf
ICS25.160.40 J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951-2011 焊缝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welds-Magnetic particle testing (ISO17638:2003 MOD) 2011-09-29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6951-2011 目次 前言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安全警示 1 5总则 1 5.1检测前所需信息 1 5.2附加的检测前信息2 5.3人员资格 2 5.4表面状况和准备2 5.5磁化 2 5.6应用技术 3 5.7检测介质8 5.8观察条件 9 5.9检测介质的施加 9 5.10综合性能测试9 5.11伪显示 ..9 5.12显示的记录 ..9 5.13退磁 9 5.14检测报告 .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影响磁粉检测灵敏度的因素 .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交叉磁轭技术12 附录C(规范性附录)用试片对系统灵敏度进行综合性能测试14 GB/T26951-2011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7638:2003《焊缝无损检测磁粉检测》. 本标准与ISO17638:2003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 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5097代替了ISO3059(见5.8); 增加引用了GB/T5616(见5.1);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9445代替了ISO9712(见5.3); 增加引用了GB/T12604.5(见第3章);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5822.2代替了ISO9934-2(见5.7.1);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5822.3代替了ISO9934-3(见5.5.1和B.2);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0737代替了ISO17635(见第3章); 增加引用了GB/T23907(见C.1);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26952代替了ISO23278(见第1章) 一增加了附录B(规范性附录)“交叉磁轭技术”,以明确该技术的应用条件; —增加了附录(规范性附录)“用试片对系统灵敏度进行综合性能测试”,以明确该技术的应用 条件.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泰司检测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诚友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美达探伤器材 有限公司、天津诚信达金属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材料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平、金宇飞、夏建国、杨贵、赵成、吴勤能. I GB/T26951-2011 焊缝无损检测磁粉检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磁粉检测方法检测铁磁性材料焊缝(包括热影响区)表面缺欠的技术.其中附录 A描述了能提供较高或较低检测灵敏度的有关基本技术的因素. 本标准适用于大多数焊接工艺和接头结构. 本标准不涉及显示的验收等级.有关显示的验收等级的信息可在GB/T26952或在产品或应用标 准中查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97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GB/T5097一2005,ISO3059:2001 IDT) GB/T5616无损检测应用导则 GB/T944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9445一2008,ISO9712:2005 IDT) GB/T12604.5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 GB/T15822.2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2部分:检测介质(GB/T15822.2-2005 ISO9934-2: 2002 IDT) GB/T15822.3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3部分:设备(GB/T15822.3一2005,ISO9934-3:2002 IDT) GB/T20737无损检测通用术语和定义(GB/T20737一2006,ISO/TS18173:2005 IDT) GB/T...
GB/T 26901-2011 李贮藏技术规程.pdf
ICS65.020.01 B08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901-2011 李贮藏技术规程 Storage practice for plums 2011-09-29发布 2011-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6901-2011 前言 本标准由国家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北京亿事达都尼制冷 设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贵禧、李江华、梁丽松、杜玉宽、阿然、刘振宇. I GB/T26901-2011 李贮藏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李的采收与质量要求、贮藏前准备、采后处理与入库、贮藏方式与贮藏条件、贮藏管 理、贮藏期限、出库、包装与运输等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李果实的商业贮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NY/T839-2004鲜李 3采收与质量要求 3.1品种 短期贮藏适用于品种,中长期贮藏应选择中、晚熟耐贮品种. 3.2采收 应选择栽培管理规范、果实发育正常、病虫害少的果园. 应在果实达到采收成熟度时采收,参照NY/T839一2004的3.11.宜选择晴天和露水干后的早晚 进行采收.应人工采摘,保留果柄.采收后的果实应放在阴凉处,并尽快预冷、入库. 采后的运输包装宜采用塑料周转箱,采收和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机械损伤. 3.3质量要求 质量应符合NY/T839一2004中4.1特等果和一等果的要求. 卫生指标应符合GB2762和GB2763的有关规定. 4贮藏前准备、采后处理与入库 4.1库房准备 贮藏前应对贮藏场所和用具(如贮藏箱、托盘等)进行彻底的清扫(清洗)和消毒,并进行通风. 检修的设备.在入库前2d~3d开机降温,使库温降至0℃左右. 4.2挑选 李采收后应进行挑选,剔除病虫果、软化果、畸形果、机械损伤果及残次果,同时去除杂质.挑选应 在阴凉通风处进行.应轻拿轻放,避免果实的机械损伤. 4.3预冷 挑选后的李宜在预冷库内进行预冷,预冷库温度为1℃~3℃,预冷至果温3℃.预冷后的李应及 时转移至贮藏库贮藏. 4.4包装、入库 李宜用洁净的塑料周转箱、木箱或硬质纸箱包装,每箱5kg~10kg.采用硬质纸箱包装时,果层之 间加一纸板. 1 GB/T26901-2011 若无预冷库,应控制每天人库量为贮藏库单库容量的20%左右,在3d~5d内将果实温度降至贮 藏温度.当天采收的果实要当天预冷或人库. 4.5堆码 垛的走向、排列方式应与库内空气循环方向一致,垛底加10cm~20cm的垫层(如托盘等).垛与 垛间、垛与墙壁间应留有40cm~60cm间隙,码垛高度应低于蒸发器的冷风出口60cm以上.靠近蒸 发器和冷风出口的部位应遮盖防冻. 每垛应标明品种、来源、采收及人库时间、果实质量等. 5贮藏方式与贮藏条件 5.1贮藏方式 短期贮藏采用冷藏贮藏方式. 中期贮藏采用自发气调(MA)贮藏方式.将经过预冷的李装入衬有聚乙烯塑料保鲜袋的木箱或塑 料周转箱内,袋口对折. 长期贮藏采用气调(CA)贮藏方式或大帐气调贮藏方式. 5.2贮藏条件 5.2.1温度 贮藏库内的温度为0℃~1℃. 5.2.2湿度 贮藏库内的相对湿度为90%~95%. 5.2.3气体成分 气调贮藏库内的气体成分为氧气3%~5%,二氧化碳3%~5%. 6贮藏管理 定时观测和记录贮藏温度、湿度、气体成分,维持贮藏条件在规定的范围内. 贮藏库内的气流应畅通,适时对库内气体进行通风换气. 7贮藏期限 冷藏适宜短期贮藏,贮藏期限7d~14d;自发气调(MA)适宜中期贮藏,贮藏期限14d~30d;气调 (CA)贮藏或大帐气调贮藏适宜长期贮藏,贮藏期限30d~50d. 8出库、包装与运输 8.1出库 李出库时应保持该品种应有的商品性状.当外界气温超过20℃时,出库后应在10℃左右环境条 件下回温12h后再进行分选和包装处理. 8.2分选和包装 运输和销售前应进行分选、贴商标和销售包装.分选时应剔除软烂果. 8.3运输 中远距离(500km以上)运输销售的李宜采用低温(0℃~4℃)运输.低温运输的李在出库时不需 要回温处理. 2 ...
GB/T 26624-2011 畜禽养殖污水贮存设施设计要求.pdf
ICS65.040.10 B9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624-2011 畜禽养殖污水贮存设施设计要求 Design specifications for waste water storage facility of animal farm 2011-06-16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6624—2011 前 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畜牧环境设施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 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红敏、陶秀萍、黄宏坤、陈永杏、尚斌、朱志平、游玉波. I GB/T26624-2011 畜禽养殖污水贮存设施设计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畜禽养殖污水贮存设施选址、技术参数要求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畜禽养殖污水贮存设施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8596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9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 CJJ/T54一1993污水稳定塘设计规范 NY/T1169畜禽场环境污染控制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畜禽养殖污水waste water from livestock and poultry feeding 冲洗系统运行后产生的液体废弃物,其中包括粪便残渣、尿液、散落的饲料,以及畜禽毛发和皮 屑等. 3.2 养殖污水贮存设施waste water storage facility 用以贮存养殖污水的设施. 4选址要求 4.1根据畜禽养殖场区面积、规模以及远期规划选择建造地点,并做好以后扩建的计划. 4.2满足畜禽养殖场总体布置及工艺要求,布置紧凑,方便施工和维护. 4.3设在场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 4.4与畜禽养殖场生产区相隔离,满足防疫要求. 5技术参数要求 5.1容积 畜禽养殖污水贮存设施容积V(m3)按式(1)计算: V=LR.P (1) 式中: L—养殖污水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R.—降雨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P——预留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 1 GB/T26624-2011 养殖污水体积、降雨体积、预留体积的计算分别为: a)养殖污水体积(L) 养殖污水体积L(m3)按式(2)计算: Lw=NQD (2) 式中: —动物的数量,猪和牛的单位为百头,鸡的单位为千只; Q一畜禽养殖业每天最高允许排水量,猪场和牛场的单位为立方米每百头每天 [m3/(百头d)] 鸡场的单位为立方米每千只每天[m3/(千只d)] 其值参见附录A; D—一污水贮存时间,单位为天(d) 其值依据后续污水处理工艺的要求确定. b)降雨体积(R.) 按25年来该设施每天能够收集的最大雨水量(m3/d)与平均降雨持续时间(d)进行计算. c)预留体积(P) 宜预留0.9m高的空间,预留体积按照设施的实际长和宽以及预留高度进行计算. 5.2类型和形式 5.2.1污水贮存设施有地下式和地上式两种.土质条件好、地下水位低的场地宜建造地下式贮存设 施;地下水位较高的场地宜建造地上式贮存设施. 5.2.2根据场地大小、位置和土质条件确定,可选择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形式. 5.3底面和壁面 5.3.1按CJ/T54一1993中第七部分“塘体设计”中相关规定执行. 5.3.2内壁和底面应做防渗处理,具体参照GB50069相关规定执行. 5.3.3底面高于地下水位0.6m以上. 5.3.4高度或深度不超过6m. 6其他要求 6.1地下污水贮存设施周围应设置导流渠,防止径流、雨水进人贮存设施内. 6.2进水管道直径最小为300mm. 6.3进、出水口设计应避免在设施内产生短流、沟流、返混和死区. 6.4地上污水贮存设施应设有自动溢流管道. 6.5污水贮存设施周围应设置明显的标志和围栏等防护设施. 6.6防火距离按GB50016相关规定执行. 6.7设施在使用过程中不应产生二次污染,其恶臭及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18596的相关规定. 6.8制定检查日程,至少每两周检查一次,防止意外泄漏和溢流发生. 6.9制定应急计划,包括事故性溢流应对措施,做好降水前后的排流工作. 6.10制定底部淤泥清除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