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2703.8-2020 纺织品 静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8部分:水平机械摩擦法.pdf
ICS 59.080.01 CCSW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2703.8-2020 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8部分:水平机械摩擦法 Textiles-Test methods for electrostatic propensity-Part 8:Test method using horizontal mechanicalfriction (ISO 18080-4:2015 Textiles-Test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electrostatic propensity of fabrics-Part 4:Test method using horizontal mechanical friction MOD) 2020-12-14发布 2021-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2703.8-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12703《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的第8部分,GB/T12703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一第1部分:电晕充电法; -第2部分:手动摩擦法; -第3部分:电荷量; 第4部分:电阻率; -第5部分:旋转机械摩擦法: -第6部分:纤维泄漏电阻; 第7部分:动态静电压; -第8部分:水平机械摩擦法. 本文件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8080-4:2015《纺织品静电性能评价的试验方法第4部 分:水平机械摩擦法》. 本文件与ISO18080-4:2015的主要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一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 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7568.1代替了ISO105-F01(见6.4); 用GB/T7568.2代替了ISO105-F02(见6.3);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8629-2017代替了ISO6330:2012(见8.2.2);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9981.2代替了ISO3175-2(见8.2.3);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9981.3代替了ISO3175-3(见8.2.3). 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将标准名称修改为《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第8部分:水平机械摩擦法》; 将原ISO文件第1章范围中第2段更改为注的内容; 将第5章注中的ISO139修改为GB/T6529,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 明确了8.2.2洗衣机和洗涤剂类型; 明确了9.1中试样的测试面; 将9.14中“9.3~9.13"修改为“9.1~9.13"使表述更准确,同时明确了修约规定,并增加了“试验 结果见附录A".引出附录A; 删除了附录A中A.2和A.3,其后条款号顺延; 更正了A.3中样品B的摩擦带电电压数值.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宁波海世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中纺标(深圳)检测有限公司、河南凯越服饰有限公 司、浙江百德纺织有限公司、厦门尹巢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厦门市华喜针纺有限 I
GB/T12703.8-2020 公司、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晋江中纺标检测有限公司、温州方圆 仪器有限公司、广东新虎威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浙江优全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标准化研 究院、浙江中天纺检测有限公司、河南省中智科标准化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天祥、陈沛、葛雁、阮超明、黄聪、周守权、郑敏、陈永强、许志伟、林鹏翔、商成杰、 叶超文、杨皓、王亮、朱建芳、范逸峰、邓瑞、王肃.
GB/T12703.8-2020 引言 除其他文件中已包括的静电安全危害和对敏感电子设备及系统的损害和干扰外,服装的静电还会 造成粘附、令人不适的电击、吸附空气中的尘土和其他污染物等问题, 在一些与精密技术、生物技术、食品、卫生等相关的快速发展行业中,要求服装能够避免空气粉尘污 染,同时对于穿着者通常也希望服装不易粘附皮肤或产生令人不适的电击. 包括ISO和IEC在内的许多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都有关于静电性能测试的标准,用于指导服装设 计,以避免静电带来的问题,然而,所测得的静电性能与最终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可能需要 根据应用的实际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试. 本文件是纺织材料静电性能测试方法之一 本文件基于摩擦产生静电进行测试,摩擦是服装在实际穿着情况下主要静电产生机理之一,虽然 GB...
GB/T 12703.5-2020 纺织品 静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5部分 旋转机械摩擦法.pdf
ICS 59.080.01 CCS W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2703.5-2020 代替GB/T 12703.5-2010 苏国健 纺织品 静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5部分:旋转机械摩擦法 Textiles-Testmethodsforelectrostaticpropensity- Part 5:Test method using rotary mechanical friction (ISO 18080-2:2015 Textiles-Testmethods for evaluatingthe electrostatic propensity of fabrics-Part 2:Test method usingrotary mechanical friction MOD) 2020-12-14发布 2021-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2703.5-20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12703《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的第5部分.GB/T12703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第1部分:电晕充电法; --第2部分:手动摩擦法: -第3部分:电荷量; -第4部分:电阻率; --第5部分:旋转机械摩擦法; -第6部分:纤维泄露电阻; -第7部分:动态静电压; -第8部分:水平机械摩擦法, 本文件代替GB/T12703.5-2010《纺织品静电性能的评定第5部分:摩擦带电电压》,与 GB/T12703.5-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修改了范围(见第1章,2010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调湿和试验用大气相对湿度为(40土4)%,删除了风速的要求(见第5章,2010年版的 第6章); 完善了对试验仪器的规定(见6.1,2010年版的第5章); 修改了摩擦布类型为羊毛和棉标准贴衬织物(见6.4,2010年版的8.4); 修改了样品的洗涤程序、干燥条件(见7.2.2,2010年版的7.1)和预烘湿度(见7.3,2010年版的 7.2); 增加了测量样品厚度(见8.1)和调整摩擦布夹高度(见8.3)的规定; 修改了试样尺寸、平行样数量和测试时的试样数量(见9.1,2010年版的7.2); 删除了摩擦带电电压技术要求(见2010年版的第10章); 增加了附录A和附录B. 本文件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8080-2:2015(纺织品静电性能评价的试验方法第2部 分:旋转机械摩擦法). 本文件与ISO18080-2:2015的结构性差异如下: 一将“6.2转鼓”修改为6.1的列项,其后条款号依次顺延; 增加了9.9,明确了对剩余试样进行测试. 本文件与ISO18080-2:2015的技术性差异如下: 一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情况 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3820代替了ISO5084(见8.1);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7568.1代替了ISO105-F01(见6.4); 用GB/T7568.2代替了ISO105-F02(见6.4);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8629-2017代替了ISO6330:2012(见7.2.2);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9981.2代替了ISO3175-2(见7.2.3); I
GB/T 12703.5-2020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9981.3代替了ISO3175-3(见7.2.3). 将7.3样品调湿时间修改为调湿至平衡,以增加标准适用性. 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第5部分:旋转机械摩擦法》; 将ISO文件第1章范围中第2段更改为注的内容; -将第5章注中的ISO139修改为GB/T6529; 7.2.2中明确了洗衣机类型和洗涤剂种类的规定; -9.1中明确了试样测试面的规定; 9.8中明确了试验结果保留至整数的规定; 删除了附录B中B.3的仪器型号.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天华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东纶股份 有限公司、浙江依蕾毛纺织有限公司、郑州豫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盛发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北京 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晋江中纺标检测有限公司、军需能源质量监督总站济南质量监督站、浙江优全 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州方圆仪器...
GB/T 12703.2-2021 纺织品 静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2部分:手动摩擦法.pdf
ICS 59.080.30 CCS W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2703.2-2021 代替GB/T12703.2-2009 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2部分:手动摩擦法 Textiles--Testmethodsfor electrostaticpropensity- Part 2:Test method using manual friction (ISO 18080-3:2015 Textiles-Test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electrostatic propensity of fabrics-Part 3:Test method using manual friction,MOD) 2021-05-21发布 2021-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2703.2-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12703《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的第2部分,GB/T12703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一第1部分:电晕充电法; 第2部分:手动摩擦法; 第3部分:电荷量; 第4部分:电阻率; 第5部分:旋转机械摩擦法; 第6部分:纤维泄露电阻; 第7部分:动态静电压; 第8部分:水平机核摩擦法, 本文件代替GB/T12703.2-2009《纺织品静电性能的评定第2部分:电荷面密度》,本文件与 GB/T12703.2-2009相比,主要差异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9年版的第1章); 修改并补充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9年版的第2章): 修改并补充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9年版的第3章); -修改了原理的表述(见第4章,2009年版的第4章); 修改了调湿和试验用大气相对湿度(见第5章,2009年版的第6章); 一修改了试验装置的描述及装置示意图(见6.1,2009年版的5.1); 修改了摩擦布的要求,增加睛纶摩擦布的测试(见6.2,2009年版的5.2); 修改了摩擦棒的制备(见6.3,2009年版的5.2); 一修改了样品洗涤干燥处理程序(见7.2.2009年版的7.1); 修改了每块试样的测试次数及试验结果的报出方式(见8.21,2009年版的第9章): 调整第10章“电荷面密度技术要求"为资料性附录B(见附录B,2009年版的第10章); -增加了附录A. 本文件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8080-3:2015《纺织品织物静电性能评价的试验方法第 3部分:手动摩擦法). 本文件与ISO18080-3:2015的技术性差异如下: 将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的国际标准替换为相应的国家标准,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具体调整 如下: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8629代替了ISO6330;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9981.2代替了ISO3175-2;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9981.3代替了ISO3175-3; 删除了IEC61340-5-1的引用; 增加了6.3.1中聚氯乙烯管厚度和长度的允差; 增加了6.4中各尺寸的允差; 一在7.2.2中规定了洗涤剂种类;
GB/T 12703.2-2021 将7.3中“至少调湿24h"更改为“调湿至平衡”; 将8.11按压力40N调整为推荐性内容; 一一在8.11中增加了“如采用机械手或类似装置进行上述程序,应在报告中注明.”; 在8.14中增加了对法拉第筒进行消电处理的规定; 在8.21中明确试验结果的修约位数; 增加了第9章试验报告中洗涤次数的要求; --删除了A.2.3.2中的漂洗程序. 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标准名称改为《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第2部分:手动摩擦法》; 将第5章注中的ISO139修改为GB/T6529; 在8.21中增加了“附录A给出了对比试验结果,附录B给出了试验结果的评定”的注; 将A.2.2中对比实验室所用设备统一为电荷面密度测量装置;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B.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南山智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天华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和邦纺 织科技有限公司、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辰鸿纺织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三发卫生 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百事基材料(青岛)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百顺纺织实业有限公司、利郎(中国)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园园、袁俊良、何洁、李秋燕、任鹤宁、董二莹、李亚丰、唐芬芬、刘刚中、王理、 刘杰、许生军、...
GB/T 12703.1-2021 纺织品 静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1部分:电晕充电法.pdf
ICS 59.080.30 CCS W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2703.1-2021 代替GB/T 12703.1-2008 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1部分:电晕充电法 Textiles-Testmethods for electrostatic propensity- Part 1: Test method using corona charging (ISO 18080-1:2015 Textiles-Test methods for evaluating the electrostatic propensity of fabrics-Part 1:Test method using corona charging,MOD) 2021-05-21发布 2021-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2703.1-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12703《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的第1部分.GB/T12703已经发布了以下 部分: 一第1部分:电晕充电法; 第2部分:手动摩擦法; 第3部分:电荷量; 第4部分:电阻率; 第5部分:旋转机械摩擦法; -第6部分:纤维泄露电阻; 第7部分:动态静电压; 第8部分:水平机械摩擦法. 本文件代替GB/T12703.1一2008《纺织品静电性能的评定第1部分:静电压半衰期》,本文件 与GB/T12703.1-2008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第1章标准范围(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 更新并补充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8年版的第2章); -增加并修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08年版的第3章); (8) 一修改调湿和试验用的大气条件中的相对湿度为(40±4)%(见第5章,2008年版的第6章); 新增了试验装置示意图(见6.2): 修改了试验停止时间,由“如半衰期>180s,停止测量并记录180s时的残余静电电压”修改为 “如半衰期>120s,停止测量并记录半衰期大于120s"(见9.7,2008年版的8.5); 修改了测试时的试样数量(见9.1,2008年版的7.2.1); 修改了测试结果的修约(见9.10,2008年版的第9章); 一修改了评价方式(见附录A,2008年版的第10章); 一增加了附录A和附录B. 1部分:电晕充电法》. 本文件与ISO18080-1:2015的技术性差异如下: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技术条件,调整情况集 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8629代替了ISO6330;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9981.2代替了ISO3175-2; 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9981.3代替了ISO3175-3; 将图6中尺寸公差调整为1mm; 在7.2.2中明确了洗涤剂种类: 将7.3中“至少调湿24h"更改为“调湿至平衡”; 在8.1中放电针针尖与试样夹、感应电极与试样夹、放电电针与试样表面以及感应电极与试样 I
GB/T 12703.1-2021 表面的距离允差调整为1mm; -增加了9.10试验结果的修约; -增加了第10章中的f); 删除了B.2.3.2中的漂洗程序. 本文件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标准名称改为《纺织品静电性能试验方法第1部分:电晕充电法》; -将第5章注中的ISO139修改为GB/T6529; 删除了图6、7中标引序号2中的“SUS304”; 删除了图7中的注; 将B.2.2中对比实验室所用设备统一为静电衰减测试仪; 删除了资料性附录C(附录C为IEC61340-2-1和ISO18080.1的比较).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圣山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天华超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华峰新材料有限公 司、福建风竹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竺梅寝具科技有限公司、浙江金三发卫生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中纺标检验认证股份有限公司、晋江中纺标检测有限公司、中科纺织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福建同鑫 针织有限公司、中原工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郑园园、任鹤宁、龚迎秋、武宁宁、韩萌萌、陈健康、章睿、刘涛、许尔明、李天源、 樊蓉、王询、胡锦洲、甄丽、陈城、何建新、蔡康勤、刘彦明、沈军、陈家盛.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91年首次发布为GB/T12703-1991,2...
GB/T 1218-2004 深度千分尺.pdf
ICS17.040.30 J4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18-2004 代替GB/T1218-1987 深度千分尺 Depth micrometer 2004-02-10发布 2004-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218-2004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DIN863-2:1999(千分尺第2部分:微分头、深度千分尺概念,要求,检验)(英 文版) 本标准与DIN863-2:1999主要差异如下: -按GB/T1.1-2000对编排格式进行了修改: 增加了分度值为0.001mm.0.002mm和0.005mm千分尺的要求; 修改了棱边距由0.3mm为0.4mm 增加了到量面的粗糙度要求; 增加了校对量杆测量面的粗糙度和硬度要求; 按测量上限分别规定了可换杆的对零误差: 按测量上限分别规定了最大允许误差值. 本标准代替GB/T1218-1987《深度千分尺》. 本标准与GB/T1218-1987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分度值为0.001mm、0.002mm0.005mm(1987年版的1;本版的1); 剩除了测微螺杆螺距的要求(1987年版的1;本版的1); 修改了误差的定义(1987年版的1;本版的3.2); 增加了数字显示等读数方式的示意图(本版的第4.1); 一增加了底板基准面长度的推荐要求(本版的4.2.1); 修改了测量杆直径的范围(1987年版的2.4:本版的4.2.1); 副除了固定套管上刻度数字要求(1987年版的2.3): 修改了影响外观缺陷的要求(1987年版的3.1;本版的5.1); 一增加了底板、测微螺杆、测量杆的制造材料要求(本版的5.2): 一修改了测微螺杆与螺母之间的配合要求(1987年版的3.2;本版的5.3.1); 增加了测量杆的长度成套校准要求(本版的5.3.3); 修改了对零误差值(1987年版的3.14;本版的5.3.3); 一剩除了轴、径向间原的要求(1987年版的3.2); 一增加了不锈钢底板基准面和测量杆测量面的硬度值(本版的5.6.1); 修改了基准面的平面度公差值(1987年版的3.6;本版的5.6.3); 删除了基准面与测量面间平行度(1987年版的3.6); -删除了硬质合金测量面的表面粗糖度要求(1987年版的3.8); 增加了微分简上标尺分度(本版的5.7.1); 增加了微分简上的标尺间距要求(本版的5.7.2); 修改了标尺标记宽度下限值(1987年版的3.3;本版的5.7.2); 增加了微分简锥面的斜角要求(本版的5.7.3); 增加了带计数器千分尺的要求(本版的5.8); 一修改了示值误差(1987年版的3.10:本版的5.9); 修改了校对量杆的要求(1987年版的3.11、3.12、3.13;本版的5.10.1); 增加了零位校准的方法(本版的5.10.2); 检验方法不再作为附录(1987年版的附录A:本版的6).
GB/T1218-2004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量具量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2)归口, 本标准由青海量具刃具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严水红、张洪玲.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21875 GB/T 12181987.
GB/T1218-2004 深度千分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深度千分尺的术语和定义、型式与基本参数、要求、检验方法和标志与包装等. 本标准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0.001mm、0.002mm、0.005mm,测微头的量程为25mm.测量 上限不应大于300mm的深度千分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7163-1997几何量测量器具术语基本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17163一1997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深度千分尺depthmicrometer 利用螺旋副原理,对底板基准面与测量杆测量面间分隔的距离进行读数的深度测量器具. 3.2 最大允许误差maximunpermissibleerror 由技术规范、规则等对深度千分尺规定的误差极限值. 4型式与基本参数 4.1型式 深度千分尺的型式见图1所示,图示仅供图解说明. 测量杆 国定安管 微分例 测力验置 测力较置 园定套管 分间 美力装置 数字显示装置 数字显示餐置 A部详图 图1
GB/T 1218-2004 4.2基本参数 4.2.1深...
GB/T 1217-2004 公法线千分尺.pdf
ICS 17.040.30 J 4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17-2004 代蓉GB/T1217-1986 公法线千分尺 Micrometer for measuringroot tangentlengthsof gear teeth 2004-02-10发布 2004-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217-2004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DIN863第1部分《标准结构的外径千分尺概述、技术要求和检验)(1999年英文 版)和第3部分(特殊结构的外径千分尺结构、技术要求和检验)(1999年英文版)对GB/T1217一 1986(公法线千分尺》进行修订的.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1217一1986(公法线千分尺》. 本标准与GB/T1217-198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分度值为0.001mm0.002mm.0.005mm(1986年版的1;本版的1); -增加了测量范围(1986年版的1;本版的1); 增加了测微螺杆的螺距(1986年版的1;本版的1); 修改了误差的定义(1986年版的1;本版的3.2); 一增加了数字显示等读数方式的示意图(本版的4.1); 删除了固定套管上刻度数字要求(1986年版的2.2); 别除了轴、径向间隙的要求(1986年版的4.2); 制除了两测量面的错位量(1986年版的4.3); 修改了影响外观缺陷的要求(1986年版的4.1;本版的5.1); 增加了尺架、测微螺杆、测砧的制造材料要求(本版的5.2): 修改了尺架上隔热装置要求(1986年版的3.3;本版的5.3.1); 增加了测微螺杆与螺母、轴套之间的配合要求(本版的5.4); -增加了测量面的硬度要求(本版的5.7.1); 修改了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1986年版的3.8;本版的5.7.2); 修改了测量面平面度公差值(1986年版的4.11;本版的5.7.2); 增加了微分简上标尺分度要求(本版的5.8.1); 一增加了微分简上的标尺间距要求(本版的5.8.2): 修改了标尺标记宽度下限值(1986年版的4.5;本版的5.8.2); 一剩除了测微螺杆的硬度(1986年版的4.8); 增加了微分简锥面的斜角要求(本版的5.8.3); 增加了数字显示要求(本版的5.9); 删除了测微头的移动偏差(1986年版的4.12): 删除了校对量杆的平行度公差要求(1986年版的4.14): 修改了校对量杆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1986年版的4.16;本版的5.11.2);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量具量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2)归口, 本标准由上海量具刃具广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国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217-1986.
GB/T1217-2004 公法线千分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法线千分尺的术语和定义、型式与基本参数、要求、检验方法和标志与包装等. 本标准适用于测量模数等于或大于1mm的齿轮,分度值为0.01mm、0.001mm、0.002mm、 0.005mm,测微螺杆螺距为0.5mm或1mm,测微头的量程为25mm,测量上限/不应大于200mm 的公法线千分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00.4-1999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输的极限偏差表(eqvISO286-2:1988) GB/T17163-1997儿何量测量器具术语基本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17163-1997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利用螺旋副原理,对弧形尺架上两盘形测量面间分隔的距离进行读数的齿轮公法线测量器具, 3. 2 最大允许误差maximunpermissibleerror 由技术规范、规则等对公法线千分尺规定的误差极限值. 4型式与基本参数 4.1型式 公法线千分尺的型式见图1所示.图示仅供图解说明. 4.2基本参数 公法线千分尺的测量范围为0mm~25mm.25mm~50mm、50mm~75mm、75mm~100mm、 100 mm~125 mm 125 mm~150 mm 150 mm~175 mm 175 mm~200 mm
GB/T1217-2004 尺N 圆定测站 领装置 圆定套管 分限 测力张置 数字显示装置 数字显示装置 A部详图 图1 5要求 5.1外观 公法线千分尺的测量面上...
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pdf
ICS17.040.30 J 4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16-2004 代替GB/T1216-1985 外径千分尺 Externalmicrometer 2004-02-10发布 2004-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216-2004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DIN863第1部分《标准结构的外径千分尺概述、技术要求和检验》(1999年英文 版),对GB/T1216-1985(外径千分尺》进行修订的.本标准与DIN863第1部分的一致性程度为修 改,其主要差异如下: -按GB/T1.1-2000标准对编排格式进行了修改; 一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分度值0.001mm,0.002mm和0.005mm,测量范围上限1000mm的外 径千分尺; 增加了校对量杆的硬度要求: 取消了产品使用说明部分.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1216-1985《外径千分尺》. 本标准与GB/T1216-198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适用范围扩展至分度值0.001mm,0.002mm,0.005mm的外径千分尺(本版的1); 一增加了带计数器外径千分尺的技术要求(本版的1); 一增加了模拟显示、数字显示等读数方式的示意图(本版的4.1); -取消了固定套管刻度数字的规定(1985版的3.3): 测微螺杆和测砖的测量端直径由6.5mm、8.0mm两种规格改为6.5mm、7.5mm、8.0mm 三种规格(1985版的3.3;本版的5.4.1): 增加了对测砧和测微螺杆伸出尺架的长度要求(本版的5.4.2和5.4.3); 微分简标尺标记宽度由(0.15~0.20)mm改为(0.08~0.20)mm:固定套管标尺标记宽度不 作量化规定,仅规定其与微分简标尺标记的宽度差(1985版的4.3;本版的5.9.1和5.9.3): 一规定了尺架、测微螺杆和测砧的制造材料(本版的5.2); 一降低了合金工具钢测量面的硬度指标,提高了不锈钢测量面的硬度指标,降低了校对量杆测量 面的硬度指标(1985版的4.6,4.13;本版的5.8.3,5.12.2); 一取消了千分尺测量面和校对量杆测量面的表面粗糙度指标规定,取消了校对量杆平行度指标 规定(1985版的4.7 4.12,4.14); 测量范围(0~500)mm的测力值由(6~10)N改为(5~10)N(1985版的4.8;本版的5.7); -将示值误差改称为“最大允许误差”,给出了定义:并将测量范围(300~325,325~350)mm和 (400~425.425~450)mm的最大允许误差由11μm和13μm改为10μm和12μm(1985版 的2.2,4.11;本版的3.3,5.3.1); 一将测微头的移动偏差改称为“测微头最大允许误差”,给出了定义;并规定一般情况下对测微头 最大允许误差不作检定(1985版的2.3.4.10,A.1;本版的3.4,5.11,6.7); 增加了微分简锥面的斜角要求(本版的5.9.2) 一检验方法列人正文,而不再作为附录(1985版的附录A:本版的6): 取消了带计数器千分尺数字显示装置字码偏移值的指标规定(1999版的3.8;本版的5.9).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量具量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成都工具研究所、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安徽量具刃具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宁、陈喻、昂朝阳、李俊生. 本标准所代答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216-1975 GB/T 1216-1985.
GB/T 1216-2004 外径千分尺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外径千分尺(包括带计数器外径千分尺)的术语和定义、型式与基本参数、要求、检验 方法以及标志与包装等. 本标准适用于分度值为0.01mm,0.001mm,0.002mm和0.005mm,测量范图上限至1000mm 的外轻千分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薪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7163-1997几何量测量器具术语基本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17163-1997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标准. 3. 1 外径千分尺externalmicrometer 利用螺旋副原理,对尺架上两测量面间分隔的距离进行读数的外尺寸测量器具, 3.2 带计数器外径千分尺externalmicrometerwithcou...
GB/T 11884-2008 弹簧度盘秤.pdf
ICS 17. 100 N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1884-2008 代替GB/T11884-2000 弹簧度盘秤 Spring dial scale 2008-12-30发布 2009-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1884-2008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产品分类 5计量要求 6技术要求 7试验方法 8检验规则 9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GB/T 11884-2008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11884-2000《弹簧度盘秤》 本标准与GB/T11884-2000相比,在GB/T11884-2000(弹簧度盘秤》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了以 下内容: -标准规定制造企业在选材时不得低于弹簧度盘秤型式评价时的技术参数; 标准删减了GB/T11884-2000中的有关杠杆、刀子、刀垫的技术内容; 标准对弹簧度盘秤的超负荷试验不作推荐性规定; 偏载试验时对承载器支承点个数N>4时暂不作具体规定: 标准增加了端变及回零技术要求及其试验; 标准对家用和厨房用的弹簧度盘秤规定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本标准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衡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杭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青岛衡器测试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厉志飞、章越海、范吉甫.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王均国、于旭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11884-1989、GB/T 11884-2000.
GB/T 11884-2008 弹簧度盘秤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弹簧度盘秤(以下简称度盘秤)的产品分类、计量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依法管理的、符合中准确度级和普通准确度级的弹簧度盘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标准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805弹簧术语 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14250衡器术语 QB/T1563衡器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JG555-1996非自动秤通用检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14250、GB/T1805和JJG555-199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弹簧度盘秤springdial scale 利用弹簧作为称重元件,以度盘和指针作为指示装置的一种自行指示式机械秤. 4产品分类 按QB/T1563的规定,度盘秤的型号由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其内容顺序如下: 型式代号 修改序号 最大秤量或规格,千克 示值形式,指针 传力结构或转换特征,弹簧 类别 5计量要求 5.1准确度等级 度盘秤可分为二个准确度等级:中准确度级和普通准确度级,符号见表1, 准确度等级符号为任意形状的椭圆,或由两条水平线连接的两个半圆,但不能为圆形.
GB/T 11884-2008 表1 中准确度级 AD 普通准确度级 自 5.2最大允许误差 首次检验和影响因子试验的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适用于度盘秤的加载或减载过程. 使用中检验的最大允许误差应是首次检验最大允许误差的两倍. 表2 截荷m(以检定分度值表示) 最大允许误差 自 ±0 5e 500 ±1 0e 500m2 000 5200 ±1.5e 2000m≤10 000 200m1 000 5.3称量结果间的允许误差 不管称量结果如何变化,任何一次称量结果的误差,应不大于该秤量的最大允许误差. 5.3.1重复性 重复性条件下,对同一载荷多次称量的示值之差,应不大于该秤量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5.3.2偏载 同一载荷在承载器不同位置上的示值,其误差应满足5.2的规定. 5.3.3多指示装置 对给定载荷,多个指示装置的示值之差应不大于相应秤量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5.4检定分度值,检定分度数和最小秤量的关系 检定分度值,检定分度数和最小秤量的关系见表3. 表3 检定分度值e 检定分度数n=Max/e 准确度等级 最小秤量Min 最小 最大 () 中 0.1g≤e<g 100 10 000 20e AD Sge 500 10 000 20e 普通 自 5ge 100 1000 10e 用于贸易结算的度盘秤,其最小检定分度数,对于,n=1000;对于D,x=400. 5.5检定分度值 用于贸易结算的度盘秤,其检定分度值应与实际分度值相等.即:e=d. 检定分度值应以1×10*、2×...
GB/T 11884-2000 弹簧度盘秤.pdf
GB/T 11884-2000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国际建议(R76-1)《非自动衡器》(1992年版)对 GB/T11884-1989《弹簧度盘秤》进行修订的.在技术内容上与该国际建议等效,在编写规则上参照国 际建议的编写内容.为使我国度盘秤产品标准尽可能与国际标准一致或等效,提高该产品的质量和技术 水平,适应国际贸易、技术和经济交流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 依据国际建议对GB/T11884-1989进行修订时,还保留了GB/T11884-1989中实践证明适合 我国情况又不妨碍国际通用的那些内容.由于在将国际建议转化为本国家标准时,应符合GB/T1.1一 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1部分: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中有关标 准格式的规定,故对其结构和编写格式按照我国标准编写的规定作了一定的调整和变更.除增加了第1 本标准与GB/T11884-1989相比较,较重要技术内容改变情况如下: -产品型号按QB1563-1992《衡器产品型号编制方法规定进行编制; 一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除按国际建议(R76-1)要求修订外,还增加了有关固定悬挂式度盘秤的 内容: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要求,在产品标志中增加了"执行标准编号”的内容; 一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区一般条件仓库的贮存条件,对产品贮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作出了相应规 定. 本标准从2000年9月1日起实施,自2000年9月1日起所生产的度盘秤均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从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T11884-1989. 本标准由国家轻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衡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苏州衡器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京、施晓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弹簧度盘秤 GB/T 11884-2000 Spring dial scale 代替GB/T 11884-1989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弹簧度盘秤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依法管理的、符合中准确度级和普通准确度级的商用度盘秤,也适用于其他结构 的模拟指示秤.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 为有效.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1-199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805-1986弹簧术语 GB/T6388-1986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14250-1993衡器术语 QB1563-1992衡器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JJG555-1996非自动秤通用检定规程 3定义 本标准除采用GB/T1805和GB/T14250的定义外,还采用下列定义: 3.1弹簧度盘秤(以下简称度盘秤)spring dial scale 以弹簧为称重元件,由度盘指示器指示平衡和称量结果的一种自行指示秤. 4产品分类 按QB1563的规定,度盘秤的型号由汉语拼音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成,其内容顺序如下: 型式代号 修改序号 最大秤量或规格,千克 示值形式,指针 传力结构或转换特征,弹簧 类别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04-05批准 2000-09-01实施 1
GB/T 11884-2000 5要求 度盘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制造. 5.1划分等级的原则 5.1.1准确度等级 度盘秤的准确度等级和符号见表1.准确度等级符号为任意形状的椭圆,或由两条水平线连接的两 个半圆,但不能为图形. 表1 中准确度级 普通准确度级 CED 5.1.2检定分度值 度盘秤的检定分度值应与实际分度值相等.即: e=d 5.2度盘秤的等级 与准确度等级相应的计量特征参数与符号见表2. 表2 检定分度数 准确度等级 检定分度值6 =max/e 最小秤量 最小 最大 min 中 0.1ge≤2g 100 10 000 20e 5g≤e 500 10 000 20e 普通 CD 5g 100 1000 10 1)用于贸易结算的度盘秤,其最小检定分度数,对>,=100;对E>,=400. 5.3最大允许误差 5.31首次检定最大允许误差 度盘秤在加载或减载时的最大允许误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最大允许误差 载荷m(以检定分度值表示) mpe 月 ±0.5e 500 0*0 ±1 0e 500<m≤2 000 50<m≤200 ±1.5e 2 000<m≤10 000 200<m≤1 000 5.32使用中检验的最大允许误差 使用中检验的最大允许误差,是首次检定时最大允许误差的两倍, 5.4称量结果间的允许误差 不管称量结果如何变化,任何一次称量结果的误差,应不大于该秤量的最大允许误差. 5.4....
GB/T 11883-1989 电子吊秤.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电 子吊秤 GB 11883-89 Electronic crane scale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吊秤的基本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和验收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由称重传感器、机械传力机构及称重显示控制器组成的电子吊秤,电子吊秤是对被称 物品处于悬吊状态下进行称量的称重设备. 2引用标准 GB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3052衡器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GB6587.1电子测盘仪器环境试验总纲 GB7551电阻应变称重传感器 GB7724称重显示控制器技术条件 QB842轻工机械衡器通用技术条件 3名词术语 3.1检定分度值(e):对衡器划分级别和进行检定的以质量单位表示的值. 32实际显示分度值(d):指两相邻示值间的差. 3.3安全系数:电子吊秤起吊后不发生机械断裂的最大允许负荷. 3.4读数稳定时间:自被称物起吊离地且起重设备停止运转后即开始计时,至能读到稳定的数值为止, 所需时间为读数稳定时间. 4型号、规格及基本参数 4.1型号 产品型号根据GB3052规定,为0CS型,为了区别形式,在阿拉伯数字与型号之间加一型式代号, 型式代号由二位拼音字母组成. 命名及代表符号含义: 最大称量 有线式Y,无线直示式z 无线数传式S 勾头悬挂式X,勾头式G 吊车式C,便携式B .. 国家技术监督局1989-12-01批准 1990-08-01实施
GB 11883-89 标准分享网wwhzfxw免费下载 4.2规格 以最大称量表示: (1 1.5 2 3 5 6 =)×10×t 注:①为自然正整数. ②括号内数值不推荐使用. 4.3基本参数 4.3.1电子吊秤最大允许差的值以检定分度值e来确定.通常d≤e≤10d,d为实际显示分度值. 4.3.2实际显示分度值4必须等于以质量单位kg或:表示的以下值: 1×10、2×10或5×10,是整数(正、负或零). 4.3.3产品出厂时应注明e等于多少个d. 5技术要求 5.1准确度要求 准确度等级分为三等,代表符号为I、A、B 5.1.1Ⅲ级电子吊释应符合表1规定的允差, 表1Ⅲ级电子吊秤允差 欠差(用表示) 称 量 检定分度数 符 新制造和 使用中的 最小(min)称量 m 修理后的 0≤=≤500. ±0.5e ±1.0e m级 500<=≤2000. 1000<≤10000 ±1.0 ±2.0 100 2000e<m≤10000e ±1.5e ±3.0e 5.1.2A级电子吊秤应符合表2规定的允差. 表2A级电子吊秤允差 允差(用表示) 符号 称 量 检定分度数 新制造和 使用中的 最小(min)称量 m * 修理后的 0≤n≤500e ±1.0e ±1.5e A级 500<n≤2000 1000<≤10000 ±1.5e ±2.0e 100e 2 000em≤10 000e ±2.0e ±3.0e 5.1.3B级电子吊秤应符合表3规定的允差. 表3B级电子吊秤允差 允差(用表示) 符号 称 量 检定分度数 新制造和 使用中的 最小(min)称量 m 修理后的 ±1.0e ±1.5e B级 50<m200 400<≤1000 ±1.5e ±2.0e 40c 200e<m≤1000 ±2.0e ±3.0e 5.2计量性能 5.2.1鉴别力
GB 11883-89 在称量范围内的不同负荷下,处于平衡状态的电子吊释的挂勾上轻缓地放上或取走1.4e的负荷 时,原来的示值应发生不少于一个.值的变化, 5.2.2称量允差 在各称量分别加卸标准砝码后,科的显示值与标准砝码值之差应符合5.1条规定. 5.2.3读数稳定时间 对IⅢ级和A级电子吊秤稳定时间不大于10s,B级电子吊秤稳定时间不大于15s. 5.2.4重复性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称量重复检查,所得结果的差值应不大于该负荷下称量允差的绝对值. 5.2.5最大安全载荷 应有最大称量120%的最大安全载荷,在额定过载下静止15min,秤的零部件应无损伤. 5.2.6旋转 垂直起吊后在360范围内任意角度上示值允差均应符合5.1条规定. 5.2.7安全系数 应有最大称量300%的过载安全系数. 5.3机械零部件 铸件、锻件、焊接件、机械加工件、装配、油漆等均应符合QB842的有关规定. 5.4称重显示控制器 5.4.1称重显示控制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GB7724中有关规定. 5.4.2与秤体组成一体的控制仪表部分参照GB6587.1中环境要求Ⅲ组主要要求执行.使用在室内 的称重显示控制器部分按目组主要要求执行. 5.4.3无线数传式吊秤使用颜率及功率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有关规定的要求. 5.4.4称重传感器与称重显示控制器单独组合时,其误差不应大于整机称量允差的0.7倍. 5.5称重传感器 电子吊科所配置...
GB/T 11337-2004 平面度误差检测.pdf
ICS 17.040.10 J04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1337-2004 代替GB11337-1989 平面度误差检测 Measurement of departures from flatness 2004-11-11发布 2005-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1337-2004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11337-1989(平面度误差检测》. 本标准与GB/T11337-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规范性引用文件考虑了最新标准的制修订情况: 一术语定义根据相关标准的新概念,作了适当的补充修改; 一删掉了原标准的两个参考件附录:附录A“平面度误差值的近似计算法”和附录B"平面度误差 测量应用示例”. 本标准由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晓沛、张恒.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情况为: GB/T 11337-1989.
GB/T 11337-2004 平面度误差检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平面度误差检测的术语定义、评定方法、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产品中零件要素的平面度误差检测. 本标准是对GB/T1958中平面度误差检测的具体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最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182形状和位置公差通则、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GB/T1182一1996,eqvISO/DIS 1101;1996) GB/T1958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 GB/T11336直线度误差检测 GB/T18780.1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儿何要素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定义(GB/T 18780 1-2002 idt 1SO 14660-1;1999) 3术语和定义 GB/T1182.GB/T1958和GB/T18780.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理想平面Ideal plane 其有几何学意义的平面. 3.2 实际平面realsurface 零件上实际存在的平面(参见GB/T18780.1的2.4工件实际表面). 3.3 测得平面(提取平面)measuredsurface(extractedsurface) 测量时按规定方法,由实际平面提取有限数目的点所形成的平面(参见GB/T18780.1的2.5提取 组成要素). 注:在评定平面度误差时,用测得平面代替实际平面, 3. 4 平面度误差(值)departurefromflatness 实际平面对其理想平面的变动量,理想平面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即用平面度最小包容区域的 宽度f表示的数值,见图1. 图1
GB/T 11337-2004 3.5 平面度最小包容区域minimumzone offlatness 包容实际平面,且具有最小宽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3.6 测量基面reference plane for measurement 在测量过程中,获得测量值的参考面. 3.7 评定基面reference plane for assessment of departure fromflatness 评定平面度误差的理想平面. 3. 7. 1 最小区域面Suminimum zone plane 构成平面度最小包容区域的两平行理想平面之一. 3. 7.2 最小二乘中心平面Susleast squaresmean plane 使实际平面上各点到该平面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的理想平面. 3. 7.3 对角线平面Sudiagonalplane 通过实际平面一条对角线上的两个对角点,且平行于另一条对角线的理想平面, 3.7.4 三远点平面Suthreepointplane 通过实际平面上相距较远的三个点的理想平面, 3.8 极点extreme points 在最小包容区域面上的测得点. 4评定方法 平面度误差的评定方法有:最小包容区城法、最小二乘法、对角线平面法和三远点平面法.其中最 小包容区域法的评定结果小于或等于其他三种评定方法. 4.1最小包容区域法及其判别法 4.1.1最小包容区域法 以最小区域面S作为评定基面的方法,按此方法求得平面度误差值fvz,见图2. 图2
GB/T 11337-2004 fv=f=d-d 式中: d、d-各测得点相对最小区域面S的最大、最小偏离值. d在Su2上方取正值.下方取负值. 4.1.2最小包容区域判...
GB/T 11336-2004 直线度误差检测.pdf
ICS17.040.10 J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1336-2004 代替GB 11336-1989 直线度误差检测 Measurement of departures from straightness 2004-11-11发布 2005-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1336-2004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11336-1989(直线度误差检测》. 本标准与GB/T11336-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规范性引用文件考虑了最新标准的制修订情况; 一一术语定义根据相关标准的新概念,作了适当的补充修改: 删掉了原标准的两个参考件附录:附录A"直线度误差的测量误差分析”和附录B"直线度误差 测量应用示例”. 本标准由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晓沛、张恒, 本标准所代答标准的历次版本情况为: -GB/T11336-1989.
GB/T 11336-2004 直线度误差检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直线度误差检测的术语定义、评定方法、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产品中零件要素的直线度误差检测. 本标准是对GB/T1958中直线度误差检测的具体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182形状和位置公差通则、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GB/T1182-1996,eqvISO/DIS1101: (966) GB/T1958形状和位置公差检测规定 GB/T8069-1998功能量规 GB/T18780.1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要素第1部分:基本术语和定义 (GB/T 18780.1-2002 idt ISO 14660-1:1999) 3术语和定义 GB/T1182、GB/T1958和GB/T18780.1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理想直线straightline 具有几何学意义的直线. 3. 2 实际直线real line 零件上实际存在的直线(参见GB/T18780.1的2.4工件实际表画). 测得直线(提取直线)measured line(extractedline) 测量时按规定方法,由实际直线提取有限数目的点所形成的直线(参见GB/T18780.1的2.5提取 组成要素). 注:在评定直线度误差时,用测得直线代眷实际直线. 3. 4 直线度误差(值)departurefrom straightness 实际直线对其理想直线的变动量,理想直线的位置应符合最小条件,即用直线度最小包容区城的 宽度f或直径f表示的数值,见图1~图3.直线度误差分为: a)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误差(见图1); 图1
GB/T11336-2004 b)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见图2); 8)给定一个方向 b)给定两个方向 图2 c)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误差(见图3). 9r 图3 3.5 直线度最小包容区域minimumzoneofstraightness 包容实际直线,且具有最小宽度的两平行直线或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或具有最小直径的西柱面 内的区域, 3.6 测量基线reference ine for assessment of departure from straightness 在测量过程中,获得测量值的参考线. 3.7 评定基线reference line for assessment of departure from straightness 评定直线度误差的理想直线. 3. 7. 1 最小区城线minimumzone line 构成直线度最小包容区域的两平行理想直线之一或轴线, 注,当用两平行平面构成最小包容区域时,最小区域线是平行平面在平行于给定方向平面上的授影线之一. 3.7.2 最小二乘中线Isleastsquaresmeanline 使实际直线上各点到该直线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的一条理想直线.
GB/T11336-2004 3.7.3 两端点连线Ietweendpiontsline 实际直线上首末两点的连线. 3.8 最小二乘中线包容圆柱面cylindricalenvelopewith theleast squaresmean line 在评定任意方向直线度误差时,为包容实际直线,且轴线的方向与最小二乘中线L平行(或重合) 并具有最小直径f的圆柱面. ...
GB/T 11334-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锥公差.pdf
ICS 17.040.10 J 0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1334-2005 代替GB/T 11334-1989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 圆锥公差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GPS)-Cone tolerance 2005-05-16发布 2005-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1334-2005 前言 本标准是对GB/T11334-1989《圆锥公差》的修订,主要修改如下: 为与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系列标准统一,修订了标准名称; -对与GPS系列标准不一致的有关术语和基本概念进行了修订,如原标准中的基本尺寸(或圆 锥)在本标准中统一为公称尺寸(或圆锥),最大(小)极限圆锥角称为上(下)极限圆锥角,直径 公差带称为直径公差区等; -增加了说明标准在GPS矩阵模式中位置的附录C.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机械科学研究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中原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晓沛、赵则祥、赵卓贤. GB/T11334第1次发布于1989年,本标准是第1次修订.
GB/T 11334-2005 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圆锥公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圆锥公差的术语和定义、圆锥公差的给定方法及公差数值. 本标准适用于锥度C从1:3~1:500、长度1从6~630mm的光滑圆锥.本标准中的圆锥角公 差也适用于按GB/T4096给定的棱体的角度与斜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面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7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圆锥的锥度与锥角系列(eqvISO1119) GB/T1184-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eqvISO2768-2) GB/T4096产品儿何量技术规范(GPS)棱体的角度与斜度系列(eqvISO2538)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 3术语和定义 GB/T157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文适用于本标准. 3.1 公称圆锥nominal cone 由设计给定的理想形状的画锥(见图1). 公称面锥可用两种形式确定: a)一个公称圆锥直径(最大圆锥直径D、最小圆锥直径d、给定截面國锥直径d)、公称圆摊长度 L、公称圆锥角a或公称锥度C: b)两个公称圆锥直径和公称圆锥长度L, C 6 图1 3.2 实际圆锥actualcone 实际存在并与周围介质分隔的圆锥. 3.3 实际圆锥直径d.actualconediameter 实际圆锥上的任一直径(见图2).
GB/T 11334-2005 图2 3. 4 实际圆锥角actual coneangle 实际圆锥的任一轴向截面内,包容其素线且距离为最小的两对平行直线之间的夹角(见图3). 回椎素线 实际圆推角 图3 3.5 极限圆锥limitcone 与公称圆摊共轴且圆锥角相等,直径分别为上极限直径和下极限直径的两个圆锥.在垂直圆锥轴 线的任一截面上,这两个画锥的直径差都相等(见图4). 维直径公差区 图4 3.6 极限圆锥直径limitcone diameter 极限圆锥上的任一直径,例如图4中的D、D、d、d 3.7 极限圆锥角limit cone angle 允许的上极限或下极限圆锥角(见图5), 3.8 圆锥直径公差T.cone diameter tolerance 圆锥直径的允许变动量(见图4). 注:因维直径公差是一个没有符号的绝对值,
GB/T 11334-2005 周角公差区 ATv/2 ATJ2 图5 3.9 圆锥直径公差区cone diameter tolerance interval 两个极限圆锥所限定的区域.用示意图表示在轴向截面内的圆锥直径公差区时,如图4所示. 3.10 圆锥角公差AT(AT 或 AT)cone angle tolerance 图锥角的允许变动量(见图5). 注:圆维角公差是一个设有符号的绝对值, 3. 11 圆锥角公差区tolerance interval for the cone angle 两个极限圆锥角所限定的区域,用示意图表示圆锥角公差区时,如图5所示, 3. 12 给定截面圆锥直径公差Tcone sectiondiametertolerance 在垂直圆锥轴线的给定截面内,圆锥直径允许的变动量(见图6). 注:给定截面西...
GB/T 10614-2008 芯型弹性联轴器.pdf
ICS21.120.30 J1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0614-2008 代替GB/T10614-1989 CHINA OF 芯型弹性联轴器 S Resilient couplingwith core element 2008-09-27发布 2009-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0614-2008 前言 本标准是对GB/T10614一1989《芯型弹性联轴器》的修订. 本标准与GB/T10614一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删去GB/T2828、GB/T2829、GB/T6543等五项标准;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T6388、GB/T12458.GB/T13384等九项标准; 第3章标题改为“分类”,并以文字说明“型式”的方式改为表格中型式; GB/T12458的规定”; “一3.3"结构型式、基本参数和结构尺寸"改为第4章“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 -第5章改为第6章,并增加6.2"盘式检验”的内容; 图1、图2副去J型轴孔图形部分,将1989版的D尺寸改为D、尺寸、增加D尺寸; 一表1、表2删去许用转速钢和J的相关尺寸列,将1989版的D尺寸改为D、尺寸,增加 D尺寸; 一取消规范性附录A“联轴器选用说明”的内容. 本标准由全国机器轴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乐清市联轴器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明翠新、黄晓静、罗祖均、邓高见.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0614-1989. 58
GB/T 10614-2008 芯型弹性联轴器 1范 本标准规定了芯型弹性联轴器(以下简称联轴器)的分类、代号、标记、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技术要 求、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联接两同轴线的传动轴系,并具有补偿两轴相对偏移和一般减振的性能.工作温度 为-20℃~70C;传递公称转矩为6.3Nm~8000Nm.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数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面,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93标准型弹簧垫圈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191--2008,ISO780:1997,MOD) GB/T699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3639冷拨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GB/T3639-2000,neqDIN2391/1:1994DIN2391/2.1994) GB/T3852联轴器轴孔和联结型式及尺寸 GB/T4879防锈包装 GB/T5782六角头螺栓(GB/T5782一2000,eqv1SO4014;1999) GB/T 6172.1六角薄螺母(GB/T6172.1-2000,eqvISO4035:1999) GB/T6388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9439灰铸铁件 GB/T12458联轴器分类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3分类 3.1联轴器的型式分为两种型式,见表1. 表1 型式代号 名 图 示 标记Y型轴孔 LN 基本型芯型弹性联轴器 59
GB/T10614-2008 表1(续) 型式代号 名 图 示 LNS 双法兰芯型弹性联轴器 3.2型号和标记 联轴器的型号与标记按GB/T12458的规定. 4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 4.1LN型芯型舜性联轴器的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应符合图1和表2的规定. 标记 Y型轴孔 图1LN型芯型弹性联轴器结构围 60
GB/T 10614-2008 表21.N型芯型弹性联轴器 单位为毫米 公称 瞬时最人 轴孔 轴孔长度 许用转速 转动 型号 转矩T 转矩... 直径 Y型 J、Z、Z型 惯量 预量 n](r/min) D D (Nm) (N.m) d.d (kg m²) m/kg L. 1. 10 11 25 .21 12 32 20 I.NI 6.3 20 16 33 70 0.0006 1.1 18 42 30 19 20 22 52 16 18 19 L.N2 25 80 2 0 001 2.0 22 2 21 S S 28 R 20 P 1.N3 63 180 28 62 52.3 109 0 003 9 3.7 32 60 AND 52 88 25 28 62 62 44 30 FNT 100 315 32 120 0.0087 6.0 82 60 38 42 112 84 28 62 62 44 30 32 35 82 82 60 1.NS 160 500 3000 38 ...
GB/T 10610-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 轮廓法 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pdf
GB/T 10610-2009/ISO4288:1996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O4288:1996《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廊法评定 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英文版)。
本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ISO4288:1996保持一致,仅作如下编辑性 修改: 删除了国际标准的引言; 一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用采用国际标准的我国标准代替对应的国际标准。
本标准代替GB/T10610-199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表面结构轮廊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 方法》。
本标准与GB/T10610-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5项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改了4.1.2、5.2、6.2、7.2.1条中的个别文字; 修改了表1、表2、表3的表题; 表3中Rsm的单位名称由“μm”改为“mm”;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在GPS体系中的位置在附录B中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 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欣玲、郎岩梅、吴迅、王忠滨、高思田、赵军、陈景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0610-1983、GB/T10610-1998。
I
GB/T10610-2009/ISO4288:199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 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GB/T3505-2009、GB/T18618、GB/T18778.2-2003、GB/T18778.3-2006中定 义的各种表面结构参数的测得值和公差极限相比较的规则。
本标准还规定了应用GB/T6062规定的触针式仪器测量GB/T3505--2009定义的粗糙度轮廊参 数时选用截止波长Ac的缺省规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31一-2006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ISO1302: 2002,IDT) GB/T1031一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廊法表面粗糙度的参数及其数值 GB/T3505一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 (ISO 4287:1997,IDT) GB/T6062一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接触(触针)式仪器的标称特 性(ISO3274:1996,IDT) GB/T18618--2002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廊法图形参数(eqvISO12085: 1996) GB/T18778.1一2002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廊法具有复合加工特征的 表面第1部分:滤波和一般测量条件(eqvISO13565-1:1996) GB/T18778.2一2003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廊法具有复合加工特征的 表面第2部分:用线性化的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ISO13565-2:1996,IDT) GB/T18778.3一2006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具有复合加工特征的表 面第3部分:用概率支承率曲线表征高度特性(ISO13565-3:1998,IDT) GB/T18779.1一2002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工件与测量设备的测量检验第1部分:按 规范检验合格或不合格的判定规则(eqvISO14253-1:1998) GB/Z20308-2006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总体规划(ISO/TR14638:1995,MOD) 3术语和定义 GB/T 6062-2009、GB/T 3505-2009、GB/T 18618-2002、GB/T 18778.2-2003、GB/T 18778.3- 2006标准中所规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
GB/T 10610-2009/ISO4288:1996 4参数测定 4.1在取样长度上定义的参数 4.1.1参数测定 仅由一个取样长度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参数值的一次测定。
4.1.2平均参数测定 把按单个取样长度算出的参数值,取算术平均求得一个平均参数的测定。
当取5个取样长度(缺省值)测定粗糙度轮廊参数时,不需要在参数符号后面作出标记。
如果参数值不是在5个取样长度上测得的,则必须在参数符号后面标记取...
GB/T 10432.3-2010 储能焊用无头焊钉.pdf
ICS_21.060.10 J1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0432.3-2010 代替GB/T10432-1989 储能焊用无头焊钉 Unthreaded studs for capacitor discharge welding (ISO 13918:2008 Welding-Studs and ceramic ferrules for arc stud welding MOD) 2011-01-10发布 2011-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0432.3-2010 前言 GB/T10432的本部分(以下简称本部分)是国家标准“弹接螺柱及烨钉”产品系列标准之一,该系 列包括: GB/T902.1-2008手工焊用焊接螺柱; GB/T902.2-2010电弧螺柱焊用焊接螺柱; GB/T902.3-2008储能焊用焊接螺柱; GB/T902.4-2010短周期电弧螺桂焊用焊接螺柱; -GB/T10432.1-2010电弧螺柱焊用无头焊钉: GB/T10432.2-201×短周期电弧螺柱焊用无头焊钉; GB/T10432.3-2010储能焊用无头焊钉; -GB/T10433-2002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 本部分修改采用ISO13918:2008(焊接电弧螺柱焊用螺柱和磁环)规定的无头焊钉(UT型)(英 文版). 在引用文件中,用我国标准代答国际标准(第2章); 1SO13918未规定包装技术要求,本部分予以规定(见表2); --ISO13918未规定简化标记,本部分按GB/T1237给出简化标记示例(见5.2). 本部分代替GB/T10432一1989(无头焊钉》. 本部分与GB/T10432-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前言部分: 调整引用文件(第2章): 增加不锈钢和有色金属焊钉,并规定性能等级:碳钢为4.8级(含碳量应小于等于0.18%,且 不得采用易切钢)、不锈钢为A2-50(不得采用易切钢),以及有色金属为CU2(见表2). 本部分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5)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宏光机电设备厂, 本部分由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0432-1989.
GB/T 10432.3-2010 储能焊用无头焊钉 1范围 GB/T10432的本部分规定了公称直径为3mm~6mm的储能焊用无头焊钉(UT型). 1SO13918规定的产品型式与我国标准对照,见附录A,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0432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面,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90.1紧固件验收检查(GB/T90.1-2002 idtISO3269:2000) GB/T90.2紧圆件标志与包装 GB/T1237紧固件标记方法(GB/T1237-2000,eqvISO8991:1986) GB/T3098.1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T3098.1-2010,ISO898-1:2009,IDT) GB/T3098.6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GB/T3098.6-2000,idtISO3506-1: 1997) GB/T3098.10紧固件机械性能有色金属制造的螺栓、螺订、螺柱和螺母(GB/T3098.10一 1993 eqv ISO 8839 1986) GB/T3103.1紧固件公差螺栓、螺钉、螺桂和螺母(GB/T3103.1-2002.1SO4759-1:2000、 IDT) 3尺寸 3.1通则 焊后长度(4)是设计值.适当地控制焊接,以保持在士1mm内,在特殊条件下,如穿透-袋 饰物螺柱焊可能与公称数值不同. -图1所示焊接后的尺对是参考值. 一图1的a)中未规定的尺寸与公差,由制造者确定,这也适用于对焊接部位螺柱外形的修改, 如钻孔和开槽均不影响焊接性. 3.2无头焊钉(UT型) 无头焊钉(UT型)的型式尺寸见图1和表1.
GB/T 10432.3-2010 .18A a)焊接前 b)焊接后 l-0.3mm 图1无头焊钉(UT型) 表1 无头焊钉(UT型)尺寸 单位为毫米 ±0.1 d±0.2 d ±0.08 ±0.05 A e±1* 3 8 10 4 5 0.60 12 0.55 0.7~1.4 16 20...
GB/T 10432.1-2010 电弧螺柱焊用无头焊钉.pdf
ICS21.060.10 J 1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0432.1-2010 电弧螺柱焊用无头焊钉 Unthreaded studs for drawn arc stud weldingwith ceramic ferrule (ISO13918:2008 Welding-Studsand ceramic ferrules for arc stud welding MOD) 2011-01-10发布 2011-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0432.1-2010 前言 GB/T10432的本部分(以下简称本部分)是国家标准“焊接螺柱及焊钉产品系列标准之一,该系 列包括: GB/T902.1-2008手工焊用焊接螺柱; -GB/T902.2-2010电弧螺柱焊用焊接螺柱; -GB/T902.3-2008储能焊用焊接螺柱: GB/T902.4-2010短周期电弧螺柱焊用焊接螺柱; --GB/T10432.1-2010电弧螺柱焊用无头焊钉: -GB/T10432.2-2010短周期电弧螺柱焊用无头焊钉; GB/T10432.3-2010储能焊用无头焊钉; -GB/T10433-2002电弧螺柱焊用圆柱头焊钉. 本部分是GB/T10432的第1部分. 本部分修改采用ISO13918:2008(焊接电弧螺柱焊用螺柱和磁环)规定的无螺纹焊钉(UD型) (英文版). 本部分对ISO13918:2008中无螺纹焊钉(UD型)的主要修改如下: ISO13918规定的涉及产品认证、市场准人检验及工厂生产控制等内容,与1SO/TC2制定的 紧固件产品标准截然不网,也与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故未予采用; 一在引用文件中,用我国标准代替国际标准(第2章); 1SO13918未规定包装技术要求,本部分予以规定(见表3); ISO13918未规定简化标记,本部分按GB/T1237给出简化的标记(见6.1.2). 本部分附录A及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5)归口. 本部分负费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造中心,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北京宏光机电设备厂、宁波九龙紧固件制造有限公司. I
GB/T 10432.1-2010 电弧螺柱焊用无头焊钉 1范围 GB/T10432的本部分规定了公称直径为6mm~16mm的电弧螺柱焊用无头焊钉(UD型)及配 套使用的磁环(UF型) ISO13918规定的产品式与我国标准对照,见附录A,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10432的本部分的引用面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其随后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面,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 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薪版本适用于本 部分. GB/T90.1紧固件验收检查(GB/T90.1-2002,idtISO3269:2000) GB/T90.2紧固件标志与包装 GB/T1237紧圆件标记方法(GB/T1237-2000,eqvISO8991;1986) GB/T3098.1紧固件机核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T3098.1-2010.1SO898-1:2009,IDT) GB/T3098.6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螺栓、螺钉和螺柱(GB/T3098.6-2000,idtISO3506-1: 1997) GB/T3103.1紧固件公差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GB/T3103.1-2002,ISO4759-1:2000, IDT) 3尺寸 3.1通则 焊后长度(L)是设计值,适当地控制焊接,以保持4在士1mm内,在特殊条件下,如穿透-装 饰物螺柱焊可能与公称数值不同. 无螺纹螺柱(UD)尖端应装有压配合的铝棒或喷涂铝粉,对不锈钢螺柱和直径≤10mm,以及 情性气体保护焊的情况下,可以省去这种要求. 一图1所示焊接后的尺寸是参考值. -一图1的a)中未规定的尺寸与公差,由制造者确定,这也适用于对焊接部位螺柱外形的修改, 如钻孔和开精均不影响焊接性. 一碰环的直径D,是影响焊接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他尺寸的变化不前弱焊接质量. 一-无头焊钉(UD型)的质量,见附录B 3.2无头焊钉(UD型) 无头焊钉(UD型)的型式尺寸见图1和表1.
GB/T 10432.1-2010 b)焊楼后 注:1--焊接部位. 图1无头焊钉(UD型) 表14≥20mm无头焊钉(UD型)尺寸 单位为毫术 d 6 8 10 12 14.6 16 d 8.5 11 13 16 18.5 21 h. 4 4 4 5 6 7 e±2.5* 22.5* 22....
GB/T 1031-200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 轮廓法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pdf
ICS 17.040.10 J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031-2009 代替GB/T1031-1995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表面结构轮廓法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GeometricalProduct Specifications(GPS)- Surface texture;Profile method- Surface roughness parameters and their values 2009-03-16发布 2009-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031-2009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1031-1995(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与GB/T1031-1995相比,主要变 化如下: 增加了标准的前言: 标准名称增加了引导要索“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与新的标准体系取得一致: 根据GB/T3505中对表面粗糙度参数和定义的规定,将原标准中的“轮房最大高度”参数代号 “R,"改为“Rz";将原标准中的”轮廊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参数代号“S"改为“Rm”; 根据GB/T3505中对“取样长度"代号的规定,将原标准中的取样长度代号“r"改为”r”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在GPS体系中的位置在附录B中说明. 本标准由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0)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时代集团公司、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欣玲、郎岩梅、高思田、王忠滨、陈景玉.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031-1983 GB/T 1031-1995
GB/T 1031-2009 表2轮廓的最大高度Rz的数值 0.025 0.4 6.3 100 1600 R 0 05 0.8 12.5 200 0.1 1 6 25 400 0.2 3.2 800 4.6根据表面功能的需要,除表面粗稳度高度参数(Ra、Rz)外可选用下列的附加参数: 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Rsm; 轮廓的支承长度率Rmr(c 4.7附加的评定参数轮廓单元 平均宽商Rsm的数值规定表3:轮廊的支承长度率Rmr(c)的数值 规定于表4. 轮廓单元的平均宽度Rsm的数值 mm CHINA 1.6 Rsm 12 3.2 6.3 05 12.5 S 表4 轮廓 Rm 的数 Rmr(c) 10 20 25 60 80 90 4.8选用轮席的 R P 度率参数时 它可用微米或R的百分数表示. R=的百分数 下:5%、10 15 54 6、60%、706、806.90%. 5分类及表面粗 5.1取样长度(lr) 表5给出的系列中选取 表5取样长 (山r)的数值 mm 0.00 25 5.2 一般情况下,在测量 推荐按表6和表7选用对应的取样长度此时取样长度值的标注 在图样上或技术文件中可省 注出. 表6Ra数值与取样长度r值的对应关系 Ra/μm r/mm x/mm (ln=5xlr) 0.008~0.02 0.08 0.4 >0.02~0.1 0.25 1.25 >0.1~2.0 0.8 4.0 >2.0~10.0 2.5 12.5 >10 0~80. 0 8 0 40.0
GB/T 1031-2009 表7R参数数值与取样长度lr值的对应关系 Rz/μm Ir/mm n/mm (l=5×) ≥0.025~0.10 0.08 0.4 >0 10~0.50 0.25 1 25 >0.50~10.0 0.8 4.0 >10.0~50.0 2.5 12.5 >50~320 0.*8 40.0 5.3对于微观不平度间距较大 润端铣、滚铣及其他大进给走刀量的加工表面,应按标准中规定的取样 长度系列选取较大的取样长 5.4由于加工表面不均 表面粗糙度时,其评定长度应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和相应的取样长 度来确定.一般情况 Ra和R=时,推荐按表6和表7选取相应的定长度,如被测表面均 匀性较好,测量时可说 5×lr 评定长 性较差 当表面可年用大于5XIr的评定长度. CHINA 6规定表面粗糙求 一般规则 6.1在规定表面组 要求时,应给出表面粗稳度参效 值和测定时的取样长宜值两项基本要求,必要 时也可规定表面加工纹理、加工方法或加 卫顺序和不同区域的粗糙度等附加要家. 6.2表面粗糙皮 注方法应符合GB TN 的规定 快省 评定长度值应符合GB/10610的规定. 6.3为保证制 S 质量,可按功能需 数值. 否则,可不规定其参数值,也不需要 检查. R 6.4表面粗检 P 数的数值应在宜于基准面的各截面 获得 对给定的老面,口截...
GB/T 10092-2009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 测试结果的多重比较.pdf
GB/T 10092-2009 3.5 试样test sample 制备所得的可用于一次或数次测试或分析的样本, 3.6 离群值outlier 样本中的一个或几个观测值,它们离开其他观测值较远,暗示它们可能来自不岗的总体, 4试验领导小组及其职责 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多重比较试验,由负责试验的单位或部门组织试验领导小组,该小组至少 有一名成员具有统计数据分析知调并且懂得多重比较方法的应用. 领导小组应讨论和确定 a)本次试验中处理 b)本次试验中所 项指标, c)应选用卿一 RINA 法进行比较:一旦确定以后,就不能随意更改 d) )每种处理的 式验更 复次数m取多大(见附录A). c)如何安排好 保证同一处理的次重复是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如何保证本 取的随机性. g) 在试样的 制备 分发、运输、储存及测试等各环节如何保证试释的均匀性 h)对测试 S 行统计分析,讨论有关统计分析的报售,做出比较的结论. 5测试结果的整 算和检验 R 5.1 测试结果的 将测试结果量 理成 表1的形式 S 表1 处 试验重复次数= 观测值y 和 1 yy...yi T. 2 yy.*. T k y 3 y T. 总和 参照处理 yyhe.*.yh ' N 表中: y为第:种处理的第j次观测值; :为第:种处理的试验重复次数.在设计试验时,一般要求n,尽可能相同. T....
GB/T 10001.3-2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3部分:客运货运符号.pdf
ICS 01. 080.10 A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0001.3-2011 代替GB/T10001.3-2004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3部分:客运货运符号 Public information graphical symbols for use on sign Part 3:Symbols for passenger and cargo transport 2011-07-29发布 2011-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0001.3-2011 前言 GB/T1000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分为以下部分: 第1部分:通用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第3部分:客运货运符号: 第4部分:运动健身符号; 第5部分:购物符号: -第6部分:医疗保健符号; ***** 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 第10部分:铁路客运符号, 本部分为GB/T10001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0001.3-2004《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3部分:客运与货运》.与 GB/T10001.3-2004的主要技术变化为: 增加符号34个:车渡、客渡、车客渡(滚装船)、高速船、高速列车、城际列车、出租车下客、公交 车上客、公交车下客、汽车售票、刷卡、下车按钮、行李包裹、伤病人员专座、硬座、软座、硬卧、软 卧、开门、靠窗座位、办公席、乘务员室(乘务员席)、呼叫服务、中转签证、检斤(称重)、货区、雨 蓬、仓库、整车、集装箱、集装箱货区、散堆装货区、请勿向窗外扔东西、请勿开窗, 修改符号14个:火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长途汽车、汽车清洗、行李检查、行李托运、行李查 询、安全检查、铁路货运、货物检查、货物交运、货物提取、货物查询. 易燃易爆物品、禁止携带托运剧毒物品及有害液体、禁止携带托运放射性及磁性物品、禁止倚 靠、禁止头手伸出窗外. 本部分由全国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9)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 术学院、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地铁线路公司、上海市港口管理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亮、白般一、陈滋顶、何洁、安姚舜、刘家伟、张天别、陈水权、邹传瑜、周克、 范贵根.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7058-1986;GB/T 10001.3-2004 1
GB/T 10001.3-2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3部分:客运货运符号 1范围 GB/T10001的本部分规定了客运与货运服务的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以下简称图形符号), 本部分适用于飞机场、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等公共场所及相关设施,具体用于公共信息导向系统中 的位置标志、导向标志、平面示意图、信息板、街区导向图等导向要素的设计.本部分也适用于及 其他信息载体中尺寸大于10mm×10mm的图形标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0001(其余部分)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GB/T15565(部分)图形符号术语 GB/T20501(部分)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索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3术语和定文 GB/T15565中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客运货运符号见表1. 5应用 5.1本部分应与GB/T10001.1配合使用.应用中,如还需使用其他符号,则应从GB/T10001的其 他部分中选取. 5.2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场景的情况或与之组合使用的箭头的方向,使用表1中的符号或其镜 像符号. 5.3围形符号的颜色应符合GB/T20501.1的要求, 5.4表1图形符号栏中的正方形边线不是图形符号的组成部分,仅是制作图形标志的依据.应用时, 应使用由相应符号形成的图形标志.在使用本部分的图形符号设计导向要素时,应符合GB/T20501 的要求. 5.5本部分中图形符号的含义仅为相应图形符号的广义概念,应用时,可根据所要表达的具体对象给 具体名称,同时英文亦应根据具体的中文名称做相应的调整. I
GB/T 10001.3-2011 表1客运货运符号 序号 图形符号 含 说 飞机 表示民用飞机场或提供民用航空 10 Aircraft 采用 ISO 7001;1990(022) 直升机 表示直升机场(停机坪)或提供直升 02 Helicopter 机服务 采用 ISO 7001;1990(003) 0 轮船 表示码头或提供水运服务 Boat 采用1SO7001;1990(024)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