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0040.2-2013 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 第2部分压力和真空系统.pdf
ICS 23.020.01;23.040.99;29.260.20 G9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0040.2-2013 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 第2部分:压力和真空系统 Leak detection systemsPart 2:Pressure andvacuum systems 2013-12-17发布 2014-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0040.2-2013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符号和说明 5概述 6双层间隙 7真空和压力检漏器 8 9防渗漏衬里.. 13 10防渗漏外套 13 11标志 13 附录A(规范性附录)压力安全阀的型式试验 附录B(规范性附录)干燥过滤器的设计 17 图1报警点为30kPa的检漏器流量示例 图2型式试验的试验装置 图3压力检漏器特征曲线试验装置 图4真空检漏器特征曲线试验装置. 图5-25℃~25℃之间的温度曲线 图670℃~25℃之间的温度曲线 图7真空检漏器警报器试验所需的试验装置 10 图8截止阀试验所需的试验装置 12 图A.1压力安全阀试验所需的试验装置 15
GB/T30040.2-2013 前言 GB/T30040《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分为7个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压力和真空系统; -第3部分:储罐的液体媒介系统; 一第4部分:应用于防渗漏设施或双层间隙的液体或蒸气传感器系统; 第5部分:储罐液位仪测漏系统; 第6部分:监测井用传感器显示系统; 第7部分:双层间隙、防渗漏衬里及防渗漏外套的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部分为GB/T30040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技术内容与BSEN13160-2:2003《渗漏检测系统第2部分:压力和真空系统》(英文版) 一致. 本部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8/SC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铸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安全生产北京危险品储罐检测检验中心、中国 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郑州永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冷成冰、赵彦修、傅苏红、刘进立、宋光武、张庆强.
GB/T 30040.2-2013 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 第2部分:压力和真空系统 1范围 GB/T30040的本部分规定了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液体的双层系统的I级渗漏检测系统的概述、双 层间隙、真空和压力检漏器、试验、防渗漏衬里、防渗漏外套和标志. 本部分适用于储存对水有污染的液体的双层系统的I级渗漏检测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0040.1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第1部分:通则 感器系统 GB/T30040.7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第7部分:双层间隙、防渗漏衬里及防渗漏外套的一般要 求和试验方法 EN 764压力设备术语和符号压力、温度和体积(Pressure equipment一Terminology and symbols-Pressure temperature volume) 3术语和定义 GB/T30040.1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符号和说明 g 重力加速度,单位:米/秒(m/s) h 储罐的极限贮液高度,单位:米(m) hc 相对于储罐最低点的地下水位最高高度,单位:米(m) h 警报压力px下双层间隙内(渗漏液体的)注人高度,单位:米(m) 1 内部连通管的长度,单位:米(m) PAA “警报关闭”控制点的表压,单位:帕(Pa) PA&“警报开启"控制点的表压,单位:帕(Pa) Pp“泵关闭"控制点的表压,单位:帕(Pa) PPE “泵开启”控制点的表压,单位:帕(Pa) po 符合EN764的工作压力,单位:帕(Pa) v 引起报警的液体进人量所导致的双层间隙减小的比例,百分比(%) V. 注人高度为h:时双层间隙的容积,单位:米”(m²) V. 双层间隙的总容积,单位:米(m²)
GB/T 30040.2-2013 Pc地下水的密度,单位:千克/米"(kg/m²) Pr储罐内储液的密度,单位:千克/米"(kg/m²) 5概述 5.1通用技术要求按照GB/T30040.1. 5.2用于低温下工作的试验温度在方括号[]内给出. 6双层间隙 6.1双层间隙的一般要求见GB/T30040.7. 6.2I级渗漏检测系统的试验方法适用于以下的双层间隙: 一储罐双层间隙容积小于或等于8m; -管道双层间隙容...
GB/T 30040.1-2013 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 第1部分 通则.pdf
ICS 23.020.01;23.040.99;29.260.20 G9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0040.1-2013 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第1部分:通则 Leak detection systems--Part 1:General principles 2013-12-17发布 2014-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第1部分:通则 GB/T 30040.1 -2013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spc.net.cn 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51780235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1.75字数46千字 2014年4月第一版2014年4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550661-48713定价27.00元 如有印装差错 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010)68510107
GB/T 30040.1-201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分级.. 5要求. 6标志 7合格评估体系 附录A(资料性附录)渗漏检测系统示例 附录B(资料性附录)渗漏检测系统防爆部件的设备分类 附录C(规范性附录)合格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图A.1含压力发生器的集成型储罐压力检测系统 图A.2含真空生成器的集成型储罐真空检测系统 图A.3不含真空生成器的非集成型储罐真空检测系统 图A.4含压力发生器的集成型压力检测系统 9 图A.5不含压力发生器的非集成型管道压力检测系统 图A.6含真空生成器的集成型管道真空检测系统 .......... 图A.7储罐或管道的液体检测系统(图示为储罐) 图A.8用于双层间隙的液体及蒸气传感器检测系统 ........ 图A.9用于防渗漏设施的液体或蒸气传感器检测系统 图A.10储罐液位仪测漏系统-A类 图A.11储罐液位仪测漏系统B类. .13 图A.12监测井用传感器显示系统. 表1渗漏检测系统的安全或环境保护等级排列 表B.1设备分类.. 表C.1试验内容表.. 表C.2压力及真空检漏器的试验内容表 表C.3真空检漏器附加试验内容表 表C.4压力检漏器附加试验内容表 ...16 表C.5检漏器的试验内容表 表C.6检漏液的试验内容表 ........ 表C.7液体传感器内容表 表C.8液体识别传感器的试验内容表 I
GB/T30040.1-2013 表C.9蒸气传感器的试验内容表 17 表C.10水下蒸气传感器的试验内容表 17 表C.11A类和B(1)类的试验内容表 17 表C.12B(2)类的试验内容表 18 表C.13双层间隙的试验内容表 18 表C.14柔性防渗漏衬里的附加试验内容表 18 19 表C.16防渗漏外套的附加试验内容表 19
GB/T 30040.1-2013 前言 GB/T30040《双层罐渗漏检测系统》分为7个部分: 一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压力和真空系统; 第3部分:储罐的液体媒介系统; 一一第4部分:应用于防渗漏设施或双层间隙的液体或蒸气传感器系统; 第5部分:储罐液位仪测漏系统; 第6部分:监测井用传感器显示系统; -第7部分:双层间隙、防渗漏衬里及防渗漏外套的一般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部分是GB/T30040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技术内容与BSEN13160-1:2003《渗漏检测系统第1部分:通则》(英文版)一致. 本部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8/SC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北京铸山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国家安全生产北京危险 品储罐检测检验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油料研究所、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冷成冰、赵彦修、刘进立、傅苏红、宋光武、张庆强、冷静. Ⅲ...
GB/T 29729-2013 氢系统安全的基本要求.pdf
ICS 71.020;71.100.20 G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9729-2013 氢系统安全的基本要求 Essentialrequirementsforthesafety of hydrogen systems (ISO/TR15916:2004 Basic considerations for the safety of hydrogen systems NEQ) 2013-09-18发布 2014-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9729-201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氢系统的类别 5氢的基本特性 6氢系统的危险因素 7风险控制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典型制氢系统 15 附录B(资料性附录) 氢的性质 18 附录C(资料性附录) 氢的燃烧特性 22 附录D(资料性附录)氢环境常用金属材料 24
GB/T29729-2013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参考ISO/TR15916:2004《氢系统安全的基本考虑》编制,与ISO/TR15916:2004 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由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大学、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世源科技工程公司、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清华大学、同济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津洋、王廣、徐平、刘建虎、孟培勤、王诚、潘相敏、陈立新、欧可升.
GB/T 29729-2013 氢系统安全的基本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氢系统的类别、氢的基本特性、氢系统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控制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氢的制取、储存和输送系统的设计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4962一2008氢气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GB5099钢质无缝气瓶 GB12014防静电服 GB12358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通用技术要求 GB16808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 GB/T18442.1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第1部分:总则 GB/T18442.2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第2部分:材料 GB/T18442.4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第4部分:制造 GB/T18442.5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第5部分:检验与试验 GB/T19773变压吸附提纯氢系统技术要求 GB/T19774水电解制氢系统技术要求 GB21146个体防护装备职业鞋 GB/T24499氢气、氢能与氢能系统术语 GB50058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GB50177-2005氢气站设计规范 GB50217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 GB50275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516一2010加氢站技术规范 JB/T4711压力容器涂敷与运输包装 JB4732一1995钢制压力容器分析设计标准 TSGR0004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R0005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TSGR0009车用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
GB/T 29729-2013 3术语和定义 GB/T2449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氢系统hydrogen system 氢的制取、储存或输送系统. 3.2 爆轰极限limitofdetonation 易燃易爆气体、蒸汽或粉尘在空气/氧气中形成可引发爆轰的爆炸气体混合物的浓度范围. 3.3 热分层thermalstratification 重力方向上由于温度不同引起流体密度差异,导致冷流体处于下方,热流体处于上方的流体分层 现象. 3.4 固态储氢hydrogen storage in solid state 以固态物质形式与氢进行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的储氢方式. 3.5 限制区域confined space 进出口受限、通风不良、具有危险的空间. 4氢系统的类别 4.1制氢系统 制氢系统主要包括水电解制氢系统、化石能源制氢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其中化石能源制氢 系统主要有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氢系统、甲醇转化制氢系统和副产氢提纯回收制氢系统,可再生能源制氢 系统主要有风能和太阳能电解水制氢系统、太阳能热化学制氢系统和太阳能光解水制氢系统.典型制 氢系统参见附录A. 4.2储存系统 氢储存系统主要包括氢气储存系统、液氢和氢浆储存系统及固态氢储存系统,其中固态氢储存系统 主要有金属氢化物储氢系统、络合氢化物储氢系统、化学氢化物储氢系统和物理吸附...
GB/T 28766-2012 天然气 在线分析系统性能评价.pdf
ICS 75.060 E 2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8766-2012 天然气在线分析系统性能评价 Natural gas--Performance evaluationfor on-line analytical systems (ISO10723:1995 MOD) 2012-11-05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8766--2012 目次 前言 1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原理 4 分析系统的适应性 5 试验气体 6 试验程序 试验结果的评价
GB/T28766-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0723:1995《天然气在线分析系统性能评价》. 本标准与ISO10723:1995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一一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调整的情 况见“2规范性引用文件”,具体调整如下: 删除了原标准规范性引I用文件中ISO6142:1981、ISO6974:1984、ISO6976:1995及 ISO 7504:1984; 增加了国家标准GB/T13610-2003. 一根据我国天然气气质及应用情况,将ISO10723标准“5.2试验气体的组成”中试验气体的浓 度由7个浓度值修改为5至7个浓度值,即由“每个组分均应试验7个浓度值.这些浓度值 应尽可能分布在规定的范围内,且其中有1个点低于、1个点高于规定的范围.”改为“对新型 号的仪器应进行7个浓度值试验,对相对固定用户(气源)应进行至少5个浓度值试验,这些浓 度值应尽可能分布在规定的范围内,且其中有1个点低于、1个点高于规定的范围.” 一-对ISO10723标准中的“7试验结果的评价”按我国的实际进行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安全环保 与技术监督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勇、罗勤、陈良、丘逢春、谭为群、黄黎明、常宏岗、张汉沛、周方勤. I
GB/T 28766-2012 天然气在线分析系统性能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评价在线天然气分析系统是否适用的方法,该在线分析系统的组分浓度测量范围及 其不确定度,及由测量结果计算天然气物性参数的不确定度等分析要求已作了清楚而明确的规定,同 时,已全面阐明分析系统的校准程序. 如果性能评价表明系统不适用,则宜根据评价试验数据加以改进后重新试验,例如:分析要求、分析 程序、设备选择、校准气体选择、校准程序. 本标准适用于给出组分浓度和测量不确定度的在线天然气分析系统.所选方法可能是气相色谱 分析.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3610一2003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 3原理 按仪器说明书规定建立的分析系统用于特定组成范围的分析.通过分析组成范围比系统规定更宽 的试验气体来证实系统的有效性. 将按合适的标准方法制备的试验气体注人到分析器中进行下列试验: a)分析系统对所规定的测量组分的有效性; b)在规定范围内单独组分测量的重复性; c)在规定范围内单独组分响应值与其浓度的关系; d)在不同浓度范围时组分间不存在干扰. 上述b)和c)要求的试验是在与定期校准之间正常使用周期相当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由于 一系列影响分析操作的参数每天可能有变化(如大气压变化即为一种特定的情况),故至少应 在3个不同的时间间隔内进行重复试验,以便确认偶然出现的不一致性.但某些情况下只需 一组试验即可确认,例如试验用分析器安装在远距离的位置上. 通过试验结果分析,以系统误差、重复性和干扰情况来评价分析器的性能.重复性试验b)显示出 与一个组分测量有关的随机误差及其随浓度的变化.响应函数试验c)则显示出因校准标准和样品组 分浓度不同而产生系统误差的可能性;系统误差同样也可能由组分间干扰d)而产生. 上述试验不包括测量的准确度,因为测量的准确度在原理上主要由校准气体组分的准确度所控制. 如果使用准确且合适的校准气体,本标准所规定的试验程序可作为判断分析方法提供准确结果的能力. 4分析系统的适应性 被评价的分析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GB/T 28766---2012 a)应明确规定组分浓度测量范围及不确定度,或物性参数计算的范围和不确定度,或者这两者的 分析要求. b)不论手动或自动操作、实验室或在线操作,分析与校准程序均应全面地阐明...
GB/T 28729-2012 氧化亚氮.pdf
ICS 71.100.20 G86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8729-2012 氧化亚氮 Nitrous oxide 2012-06-27发布 2013-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8729-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6)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特种气体厂有限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道善、方华、陈军、李建浩、林培川、陈雅丽、赖晓锋、周鹏云.
GB/T 28729-2012 氧化亚氮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氧化亚氮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包装、标志、贮存及运输,给出了安全警示. 本标准适用于硝酸铵热分解工艺制取的氧化亚氮,主要用作制冷剂、助燃剂、防腐剂、麻醉剂、压力 推进剂,此外,也用于化工、半导体制造和原子吸收光谱等领域. 分子式:NO. 相对分子质量:44.01288(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3723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 GB5099钢质无缝气瓶 GB7144气瓶颜色标志 GB 8982 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 GB/T 8984 GB 14193 液化气体气瓶充装规定 GB 15258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GB16483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内容和项目顺序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2000年版) 中国药典(2005版) 3技术要求 氧化亚氮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规定. 表1技术要求 指标 项目 医用 工业用 氧化亚氮(NO)纯度(体积分数)/10-2 W 66 66 气态酸、碱 按4.5检验合格 - 卤化物(以卤素计) 按4.6检验合格 - 易还原物 按4.7检验合格
GB/T 28729-2012 表1(续) 指标 项目 医用 工业用 易氧化物 按4.8检验合格 砷化氢、磷化氢 按4.9检验合格 水分露点/C 43 -43 氧(O)含量(体积分数)/10-2 M 0.2 氮(N)含量(体积分数)/10-2 0.8 -氧化碳(CO)含量(体积分数)/10- 5 5 二氧化碳(CO)含量(体积分数)/10-6 100 100 4试验方法 4.1抽样 试样应从氧化亚氮气瓶中的液相采样,但水分的测定应从气瓶中的气相采样. 采样安全应符合GB/T3723规定. 医用氧化亚氮应逐瓶进行检验.当有任何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技术要求时,则该产品不合格. 工业用氧化亚氮按产品批量的2%随机抽样进行检查,抽样数量不应少于2瓶、不多于5瓶.当检 验结果有任何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技术要求时,则应自该批产品中重新加倍随机抽样检验,若仍有任 何一项指标不符合本标准技术要求时,则该批产品不合格. 4.2氧化亚氮 工业用氧化亚氮气体纯度按式(1)计算: p=100-(p-p) (1) 式中: 一氧化亚氮纯度(体积分数),10-; 氧含量(体积分数),10-²; 9-氮含量(体积分数) 10-². 医用氧化亚氮含量的测定按照《中国药典》执行. 4.3氧、氮含量的测定 4.3.1方法提要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氧化亚氮中的氧、氮含量.载气将被测样品带入色谱柱经分离后进人热导检 测器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 4.3.2仪器、材料 仪器:带有热导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检测限:0.05×10-. 载气:氢气,其纯度(体积分数)应大于99.99×10-²,流量约10mL/min. 色谱柱:长约1.5m,内径2mm的不锈钢管,内装13X分子筛,粒度:250μm~400μm.
GB/T 28729-2012 (体积分数)0.8×10-2. 4.3.3测定步骤 4.3.3.1准备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开启仪器.设定仪器各项操作参数至仪器工作正常. 4.3.3.2标定 将标准样品经采样管与仪器连接.开启试样充分吹扫取样系统直至取得代表样后,切换取样阀向 仪器进样.测量仪器响应值(峰面积或峰高).重复进样至少2次,直至响应值相对偏差小于5%时取 其平均值A,.确认仪器检测限应符合本标准要求. 4.3.3.3测定 在与标定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将样品气经取样管与仪器连接.开启试样充分吹扫取样系统直 至取得代表样后,切换取样阀向仪器进样.测量仪器响应值(峰面积或峰高).重复进样至少2次,直至 响应值相对偏差小于5%时取其平均值A. 4.3.3.4计算 氧、氮含量按式(2)计算: x= A A. 式中: 9:-样品气...
GB/T 28727-2012 气体分析 硫化物的测定 火焰光度气相色谱法.pdf
ICS 71.040.40 G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8727-2012 气体分析 硫化物的测定 火焰光度气相色谱法 Gas analysis-Determination of sulfides-Gaschromatographwithflame photometricdetector 2012-09-03发布 2013-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数码防伪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气体分析硫化物的测定 火焰光度气相色谱法 GB/T 28727-2012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spc.net.cn 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51780235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17千字 2012年12月第一版2012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550661-45841定价16.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010)68510107
GB/T28727-2012 前旅信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体分析分会(SAC/TC206/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西安鼎研科技有限责任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秦仲林、姜瑛、方华、李建浩、庄鸿涛、何道善、陈雅丽、石兆奇.
GB/T 28727-2012 气体分析硫化物的测定 火焰光度气相色谱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带火焰光度检测器(FPD)的气相色谱仪测定气体中总硫、总有机硫和形态硫的 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氢、氧、氮、二氧化碳、甲醇合成气、氨合成气、干性天然气、焦炉煤气等气体中的总硫、 总有机硫及形态硫的测定.总硫测定范围(以硫计)为0.07mg/m²~2mg/m²,形态硫的测定范围(以 硫化氢中硫计)为0.07mg/m~7mg/m².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723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 GB/T5275.10气体分析动态体积法制备校准用混合气体第10部分:渗透法 GB/T6681气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7445纯氢、高纯氢和超纯氢 GB/T8979纯氮、高纯氮和超纯氮 JJG700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干性天然气drynaturalgas C以上烃类的含量不高于0.5%的天然气. 3.2 总硫total sulfur 有机硫和无机硫的总和. 3.3 总有机硫totalorganic sulfur 除了HS、COS以外的有机硫的总和. 3.4 形态硫speciationofsulfur 单个的无机硫和有机硫,无机硫主要形态为HS,有机硫主要形态为COS、CS、R-SH、R-S-R、 CH S等.
GB/T 28727-2012 3.5 焦炉煤气cokeoven gas 经过脱萘、脱焦油、脱硫后的焦炉弛放气. 4原理 采用带有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气体中微量的总硫、总有机硫和形态硫的含量. 硫化物在富氢火焰中生成激发态的S,当其返回基态时发射出350nm~450nm的特征光谱,在 394nm处有最大峰值,借助于相应的滤光片,通过测量其发射光强度以测定硫化物含量. 硫化物在富氢火焰中可能的反应如下: RS2O-SOCO SO2H→S2HO SS→S:* S→Shv 式中: RS 硫 化物 S 原子 S.' 发态 的硫分子; hv 光子 硫含量与响应值的关系用式(1)表示: ........ ...... 式中: 硫含量,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²); hi 组分在4起始时刻的响应值,单位为毫米(mm); 时间增量,通常小于或等于10ms,单位为毫秒(ms); k 系数. 5材料、设备 5.1载气:高纯氮,符合GB/T8979的规定 5.2燃气:纯氢,符合GB/T7445的规定. 5.3助燃气:工业氧. 5.4载气、燃气和助燃气中硫化物、氨的含量应小于0.01mg/m². 5.5标准样品:符合GB/T5275.10的规定. 5.6采样器:不应与试验样品发生反应和吸附. 6仪器 6.1仪器要求 应配有火焰光度检测器和线性化数据处理器[满足式(1)];检测限:0.07mg/m²(以硫化氢...
GB/T 28125.1-2011 空分工艺中危险物质的测定 第1部 碳氢化合物的测定.pdf
ICS71.040.40 G86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8125.1-2011 空分工艺中危险物质的测定 第1部分: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hazardousmaterialsinair separationprocess- Part1:Determinationofhydrocarbons 2011-12-30发布 2012-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
GB/T28125.1-2011 前言 GB/T28125《空分工艺中危险物质的测定》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一第2部分:矿物油的测定; 第3部分:氮氧化物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28125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6)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纳科技开发公司、高麦仪器公司、上海华爱色 谱分析技术有限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少楠、王贵悦、方华、牛艳东. 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
GB/T28125.1-2011 空分工艺中危险物质的测定 第1部分:碳氢化合物的测定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空气分离工艺中液态氧、液态空气、吸风口空气以及液氧槽罐中碳氢化合物的测定方 法.本部分适用于氧气或空气中总碳氢化合物和C~C碳氢化合物的在线监测和离线检测. 本部分测定的C~C碳氢化合物包括:甲烷、乙烷、乙烯、乙炔、丙烷、丙烯、正丁烷、异丁烷、1,3-丁 二烯. 本部分推荐测定这些组分但并不局限于这些组分.在具体监测时,应当合理分析空分装置周边环 境,增加对空气和氧气中其他可能危及空分安全运行的有机组分的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634.2氢气第2部分:纯氢、高纯氢和超纯氢 GB/T3723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 GB/T4844纯氮、高纯氮和超纯氮 GB/T6681气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16912深度冷冻法生产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 JB6898低温液体贮运设备使用安全规则 JJG700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 3方法 3.1采用配备氮离子化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对样品预分离切除处理后测定样品中碳氢化合物的 含量. 3.2采用配备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对样品进行预浓缩处理或直接进样测定样品中的总碳 氢化合物含量和碳氢化合物的含量. 3.3当以上方法测定结果存在异议时,碳氢化合物的测定以氨离子化气相色谱法为仲裁方法. 4仪器 4.1氮离子化气相色谱仪 采用配备气路自动切割装置的氨离子化气相色谱仪. 4.2火焰离子化气相色谱仪 4.2.1采用的火焰离子化气相色谱仪应当符合JJG700的规定. 建筑321标准查询下载网
GB/T28125.1-2011 4.2.3直接进样测定时的气路流程参照GB/T8984中的相关内容执行.当需要采用预浓缩装置时, 请参照GB/T3634.2中的样品浓缩技术执行. 4.3检测限 仪器对氧中乙炔的检测限应低于0.02×10-(体积分数). 5试验方法 5.1采样 5.1.1取样点应保证取样的代表性,采样系统的材质不应和碳氢化合物组分发生任何反应. 5.1.2取样管线、容器以及取样系统的其他气路元件应进行彻底的脱脂去油和清洗处理,以保证取样 安全和不污染所取样品.液氧和液态空气的取样防护及安全应按JB6898中的规定执行.取样中的安 全事项应符合GB/T3723和GB16912中的规定. 5.1.3气态样品的采样应符合GB/T6681中的规定. 5.1.4液氧和液态空气样品应当气化后进样分析.如果在容器内气化,应确保气化后的压力不高于容 器的公称压力.所用容器在气化取样时应充分置换. 5.2测定条件 5.2.1氨离子化气相色谱法测定条件 5.2.1.1载气及辅助气 应当使用高纯氮(技术要求应符合GB/T4844的规定)经净化后作为载气,按照仪器说明书的要求 选择辅助气. 5.2.1.2色谱柱 预分离柱(切割柱):长2.0m、内径2mm的不锈钢管,内装粒度为0.18mm~0.25mm的活性 炭.通载气在160℃活化3h后备用.允许采用其他等效预分离柱. 分析柱:长2.4m、内径1mm的不锈钢管,内装粒度为0.15mm~0.18mm的XNS-01填料.通 载气在70℃活化4h后备用.允许采用其他等效分析柱. 5.2.1.3切割时间程序的设置 1 应选择适当的切割时间,...
GB/T 21451.1-2015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储罐中液位和温度自动测量法 第1部分:常压罐中的液位测量.pdf
ICS 75.180.30 E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1451.1-2015 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 储罐中液位和 温度自动测量法 第1部分:常压罐中的液位测量 Petroleum and liquid petroleum products-Measurement of level and temperatureinstorage tanksby automaticmethods- Part1:Measurement oflevelin atmospherictanks (ISO 4266-1:2002 MOD) 2015-10-09发布 2016-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1451.1-2015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措施. 5准确度 6ALG的安装 7现场的初始设置和初始检验 10 8ALG的后期检验 15 9数据通讯与接收 15 参考文献 17
GB/T 21451.1-2015 前言 GB/T21451《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储罐中液位和温度自动测量法》分为六个部分: 一第1部分:常压罐中的液位测量; 一第2部分:油船舱中的液位测量; 一第3部分:带压罐中的液位测量; 一第4部分:常压罐中的温度测量; 一第5部分:油船舱中的温度测量; 第6部分:带压罐中的温度测量. 本部分为GB/T21451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4266-1:2002《石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储罐中液位和温度自动 测量法第1部分:常压罐中的液位测量》. 本部分与ISO4266-1:2002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在范围第1段和第2段之间增加一段:“本部分适用于库存管理和贸易交接罐的液位测量.”, 强调用于库存管理和交接计量,与ISO4266其他部分相一致; 一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GB/T21451的本部分做了具有技术性差异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技术 条件,调整的情况集中反映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具体调整如下: 用修改采用国际标准的GB/T13236代替ISO4512:2000(见7.2.3); 增加引I用GB/T13894(见4.3.7,7.2.2). -修改术语“3.5量油尺”的英文表述和定义,以与GB/T13236一2011相一致,并将原定义部 分内容作为注; 修改术语“3.12空高”的定义,以与GB/T13236-2011相一致; 一一在6.4.1后增加“由此避免或减小由液体高度和温度变化造成的ALG安装点的位移.”,以强 化稳液管的重要作用; 误差; 一修改图2中段的编写顺序,将图2中的段放在图注之前,以适应我国标准的编写要求; 一在6.5.7中增加“当罐内油品的流动性较差时,增加通槽或通孔的列数、宽度或直径,缩短相邻 性.”,避免或降低稳液管内外密度分层不同所造成的影响; -增加6.5.9“当稳液管安装在紧靠手工计量管或计量口的位置时,测深基准板最好直接连接到 稳液管的一体化设计,满足设置和检验的基本要求; 将7.2.2中的ISO4512修改为GB/T13894,所指内容应为液位测量方法,而不是液位测量设 备的技术条件,目前尚无正式的国际标准; 一增加“7.2.5液体静压的影响”,后面的章条号作相应改变,强调测深基准点、计量参照点和 ALG安装点位移的影响及其解决办法; Ⅲ
GB/T 21451.1-2015 合适; -将7.4.3.2中的f修改为g),以符合标准所要表达的意思; 一将8.4的第一段第一句“对贸易交接用的ALG,应将7.4.3.3中的试验差作为后期检验允差使 用.”修改为“对贸易交接用的ALG,应将7.4.3.3中的检验允差作为后期检验允差使用.”,以 符合实际情况.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在3.4增加注; -为3.11增加注; 在5.2中增加注2; -删除5.3中的注2,注3变为注2,将注2内容并人注1,对注1内容重新编写; 在5.3中增加新注3; 在5.4.2中增加注; 一在6.4.4中增加注; -在7.2.3中增加注; 在7.3.1、7.3.2、7.4.3.1和7.4.3.2中分别增加注2; 一在7.4.3.3中增加注; 一将参考文献ISO4268:2000用我国标准GB/T8927-2008代替; 一将参考文献ISO7507(部分)用我国标准GB/T13235(部分)代替; -增加GB/T25964-2010作为参考文献. 本部分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0)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北京瑞赛长城航空测控技术 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GB/T 20368-2012 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储存和装运.pdf
ICS 75.060 E 2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0368-2012 代替GB/T20368-2006 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储存和装运 Production storage and handling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LNG) 2012-12-31发布 2013-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0368-2012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一般规定 4.1腐蚀控制审查 6 4.2控制中心 4.3电源.. 4.4记录. 5厂址和平面布置 5.1‘工厂选址原则 5.2溢出和泄漏控制的主要原则 5.3建筑物和构筑物.. 13 5.4设计者和制造者资格. 13 5.5“低温设备的土壤保护 13 5.6冰雪坠落.. 13 5.7混凝土材料 13 5.8LNG移动式设备 ........ 14 6工艺设备. 14 6.1安装基本要求 14 6.2泵和压缩机.. 14 6.3易燃致冷剂和易燃液体储存 15 6.4工艺设备.. 15 7固定式LNG储罐 15 7.1检测... 15 7.2设计要求. 15 7.3金属储. 18 7.4混凝土储... 20 7.5LNG储罐的标记 21 7.6LNG储罐的试验 21 7.7储罐的置换和冷却. 22 7.8泄放装置.. 22 8气化设施.. 23 8.1气化器的分类.... 23 8.2设计及施工用材料.. 24 8.3气化器管道、热媒流体管道和储存阀 24
GB/T 20368-2012 8.4气化器泄放装置 24 8.5燃烧的空气供应 8.6燃烧的产物 9管道系统和组件. 9.1基本要求 25 9.2施工材料............ 9.3安装....... 9.4管架... ...27 9.5管道标识.. 9.6管道的检查与试验. 28 9.7管道系统置换.... 9.8安全与减压阀.. 9.9腐蚀控制... ...29 9.10管中管系统 10仪表及电气设备 10.1液位计 10.2压力表 10.3真空表 10.4温度计 10.5紧急关断 ..... 10.6电气设备 ....30 10.7电气接地和连接 34 11LNG和致冷剂的转运............ 11.1基本要求 11.2管道系统 11.3泵和压缩机的控制. 11.4船舶装卸. 11.5槽车装卸设施 35 11.6管线装卸..... 11.7软管和装载臂 11.8通讯和照明.. 12防火、安全和安保. 12.1“基本要求.. 12.2紧急关断系统 37 12.3火气探测... 12.4消防水系统... 37 12.5灭火和其他消防设备 12.6消防设备的维护 12.7人员安全 12.8安保.
GB/T 20368-2012 13采用固定式ASME储罐的选择要求. 13.1概述.. 88 13.2基本要求 ...... 39 13.3储罐. 39 13.4储罐充装 ...... 40 13.5 储罐基础和支座 40 13.6储安装... 40 13.7 自动产品保存阀 41 13.8 LNG溢出的围堵... 41 13.9检验....... 42 13.10 0LNG储罐的工厂试验 42 13.11 LNG储罐的装运 42 13.12I LNG储罐的现场试验 42 13.13 储罐焊接 42 13.14 管道.. 42 13.15f 储罐仪表 43 13.16防火及安全.. 13.17燃气检测器 43 13.18操作与维护. 14操作、维护和人员培训 47 14.1基本要求... 47 14.2操作程序手册 47 14.3操作手册内容 47 14.4维护手册 48 14.5装卸船舶 49 14.6LNG产品传输. 50 14.7LNG和制冷剂装卸操作 51 14.8 其他操作 51 14.9现场后勤工作 52 14.10控制系统及其检查和测试 52 14.11腐蚀控制...... 14.12记录.... 14.13人员培训. 53 附录A(资料性附录)条文说明 55 附录B(资料性附录) LNG工厂的抗震设计 6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安保.... 62 附录D(资料性附录) 64 附录E(资料性附录)基于风险分析的工厂选址替代标准 99 参考文献 70
GB/T20368-2012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20368-2006《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储存和装运》.本标准与GB/T20368一 2006相比的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删除了关于等同性、追溯性、人员培训、单位制和参考标准等条内容(见2006版的1.2~1...
GB/T 17283-2014 天然气水露点的测定 冷却镜面凝析湿度计法.pdf
ICS 75.060 E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283-2014 代替GB/T17283-1998 天然气水露点的测定 冷却镜面凝析湿度计法 Determinationof thewaterdewpointofnaturalgas- Cooled surfacecondensationhygrometers (ISO 6327:1981 Gas analysis-Determination ofthewater dew point of natural gas- Cooled surface condensation hygrometers MOD) 2014-12-05发布 2015-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7283-201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原理 3仪器性能 4误差来源- 操作时的一般注意事项 5烃凝析物的消除 6准确度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与ISO6327:1981相比的结构变化情况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水露点的修正 参考文献
GB/T 1728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283-1998《天然气水露点的测定冷却镜面凝析湿度计法》,与 GB/T17283-1998相比,主要技术内容相同.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6327:1981《天然气水露点的测定冷却镜面凝析湿度计 法》,ISO6327于2011年进行了确认. 本标准与ISO6327:1981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O6327:1981的 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6327:1981的主要技术差异和原因: 础上增加了“在特殊环境下,水露点范围也可能更宽”,因为为了适应我国天然气生产的实际情 况,扩大了本标准的使用范围.,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4)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成都天科石油天然气工程有限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曾文平、何斌、高晓根.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283-1998. Ⅲ
GB/T 17283-2014 天然气水露点的测定 冷却镜面凝析湿度计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用冷却镜面凝析湿度计测定天然气水露点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天然气及类似气体的水露点测定.经处理的管输天然气的水露点范围一般为 下,水露点范围也可能更宽. 2原理 2.1仪器原理 使用这种类型的仪器,是通过测定气体相对应的水露点来计算气体中的水含量.用于水露点测定 的湿度计通常带有一个镜面(一般为金属镜面),当样品气流经该镜面时,其温度可以人为降低并且可准 确测量.镜面温度被冷却至有凝析物产生时,可观察到镜面上开始结露. 当低于此温度时,凝析物会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高于此温度时,凝析物则减少直至消失,此时的镜 面温度即为通过仪器的被测气体的露点. 2.2水蒸气压的测定 在样品气取样压力与通过湿度计的气体压力一致的情况下,测得的露点所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压值, 即为样品气的水蒸气分压. 查阅有关手册,可得到饱和水蒸气压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应注意:如果被测样品气中含有甲醇,则用此方法测定的是甲醇和水的混合物的露点.当然,如果 已知甲醇含量,作为资料,附录B中给出了计算实际水露点所需的校正因子. 在系统操作中,如果样品测试总压大于或等于大气压,本标准所述的湿度计不需校正也可用于测定 水的蒸气压,水蒸气分压与所测露点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所用方法和测量的水平. 如果测试环境中含有气体的凝析温度在水露点附近区域或高于水露点,则很难测出水蒸气的凝析. 2.3注意事项 在水露点测定时的一个基本点就是取样管线应尽可能短,其尺寸应在测定过程中产生的压降可忽 略;除镜面外,仪器其余部分和取样管线的温度应高于水露点.取样时,具体注意事项参照 GB/T13609的规定. 3仪器性能 3.1概述 仪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设计,主要的区别在于凝析镜面的特性,冷却镜面和控制镜面温度的方法, 测定镜面温度和检测凝析物的方法.镜子及相应部件通常在一个样品气通过的小测定室内,在高压下, 1
GB/T 17283-2014 此测定室应具有相应的机械强度和密封性. 推荐使用容易拆下的镜子,便于清洗.如测定过程中有烃露出现,则应引起足够的注意并采取相应 的措施.测定过程可以人工或自动进行. 在高压下,将样品气引人测定室之前,应首先查看仪器使用说明. 3.2自动和手动露点仪 露点测定仪要设计为既可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对样品进行测定,也可进行连续测定.对于分别测定 时,要求所选择的冷却镜面的方法能使...
GB/T 13610-2014 天然气的组成分析 气相色谱法.pdf
ICS75.060 E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610-2014 代替GB/T13610-2003 天然气的组成分析 气相色谱法 Analysis ofnatural gas posipion-Gas chromatography 2014-12-05发布 2015-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真价
GB/T13610-2014 目次 前言. 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方法提要 4试剂与材料 2 5仪器与设备 2 6操作步骤 6 7计算 12 8精密度 1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补充方法 15 附录B(资料性附录)色谱柱的排列 17 附录C(规范性附录)干燥器的制备和硫化氢的脱除 18 附录D(资料性附录)常见误差和预防措施 19 附录E(资料性附录)计算示例 21
GB/T13610-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3610-2003《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与GB/T13610-2003相比,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修改了标准气浓度要求.对的组分,均采用同一要求,即对气样中被测组分数,标准气中 相应组分的浓度,应不低于样品中组分浓度的一半,也不大于该组分浓度的两倍.同时也增加 了标准气组分最低浓度的要求,要求标准气组分的最低浓度应大于0.1%. 修改了精密度的表述方式.组分的浓度范围的边界点由原来的交叉变为连续但不交叉.如将 6°0~10600~01~1010~0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成都天科石油天然气工程有限公司、 泸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蒙、曾文平、迟永杰、张娅娜、刘蔷.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3610-1992、GB/T13610-2003.
GB/T13610-2014 天然气的组成分析 气相色谱法 警告:本标准不涉及与其应用有关的安全问题.在使用本标准前,使用者有责任制定相应的 安全和健康操作规程,并明确其限定的适用范围.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天然气及类似气体混合物的化学组成的分析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如表1所示天然气组分范围的分析,也适用于一个或几个组分的测定. 表1天然气的组分及浓度范围 组分 浓度范围 摩尔分数y/% 氮 0.01~10 氢 0.01~10 0.01~20 氮 0.01~100 二氧化碳 0.01~100 甲烷 0.01~100 乙烧 0.01~100 丙烷 0.01~100 异丁烷 0.01~10 正丁烷 0.01~10 新戊烷 0.01~2 异戊烷 0.01~2 正戊烷 0.01~2 已烷 0.01~2 庚烷和更重组分 0.01~1 硫化氢 0.3~30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74气体分析校准用混合气体的制备称量法
GB/T 13610-2014 3方法提要 具有代表性的气样和已知组成的标准混合气(以下简称标准气),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用气相色谱 法进行分离.样品中许多重尾组分可以在某个时间通过改变流过柱子载气的方向,获得一组不规则的 峰,这组重尾组分可以是C和更重组分,C.和更重组分,或C,和更重组分.由标准气的组成值,通过 对比峰高、峰面积或者两者均对比,计算获得样品的相应组成. 天然气中较重组分的补充分析方法见附录A. 4试剂与材料 4.1载气 4.1.1氮气或氢气,纯度不低于99.99%; 4.1.2氮气或氢气,纯度不低于99.99%. 4.2标准气 分析需要的标准气可采用国家二级标准物质,或按GB/T5274制备. 在氧和氮组分分析中,稀释的干空气是一种适用的标准物. 标准气的组分应处于均匀的气态.对于样品中的被测组分,标准气中相应组分的浓度,应不低 于样品中组分浓度的一半,也不大于该组分浓度的两倍.标准气中组分的最低浓度应大于0.05%. 5仪器与设备 5.1检测器 选用热导检测器,或在灵敏度和稳定性方面与之相当的检测器.要求对于正可烷摩尔分数为1% 的气样,进样0.25mL,至少应产生0.5mV的信号. 5.2记录系统 5.2.1记录仪 记录仪满标量程为1mV~5mV,记录纸宽不少于150mm,记录笔的最大响应时间等于或小于 2s.如果人工测量色谱峰,纸速可快至100mm/min. 5.2.2电子积分仪或微机处理机 能检测色谱分离并记录响应值. 5.3衰减器 如果人工测量色谱峰,...
GB/T 13609-2012 天然气取样导则.pdf
ICS 75.060 E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3609-2012 代替GB/T13609-1999 天然气取样导则 Natural gassamplingguidelines 2012-11-05发布 2013-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制涂童真价
GB/T 13609--2012 目次 1范围 2术语和定义 3取样原则 4取样的安全要求 5技术因素 6取样用材料 7取样设备的准备 8取样设备 10 9点样的取样方法 15 10直接取样 15 11取累积样 17 附录A(规范性附录)因子表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 )直接取样中截止阀的使用 21 附录C(规范性附录)取样钢瓶的清洁处理 23 附录D(规范性附录)玻璃瓶低压取样步骤 24 附录E(规范性附录)充气排空法取样步骤 26 附录F(规范性附录)控制流量法取样步骤 28 附录G(规范性附录)抽空容器法取样步骤 30 附录H(规范性附录)保温、保压取样步骤
GB/T13609-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3609-1999《天然气取样导则》. 本标准与GB/T13609一199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原标准中的“引言”与“范围”合并为“范围”; -在范围中增加了有关LNG的取样内容“压缩天然气(CNG)压力可高至30MPa,在确保取样 系统安全前提下,可使用本标准.”; 一对原标准中的5.2.4部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保压措施”; 对原标准中的8.7.1部分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高分子材料”; 增加了“8.9气体取样袋”; 增加了“9.6保温、保压取样法”; 增加“附录H保温、保压取样步骤”; 对标准中的图增加了图注. 本标准由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4)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中国石油北京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蒙、陈勇、罗勤、李国海、迟永杰、黄黎明、常宏岗、曾文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GB/T13609-1992; GB/T13609-1999.
GB/T13609-2012 天然气取样导则 警告一使用本标准可能涉及带来危险的材料、操作过程和设备.本标准并不意味指明了伴随标 准使用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本标准的使用者有责任建立合适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在使用之前明确 应用上的限制或法规上的限制. 1范围 本标准确立了与已处理的天然气取样各方面有关的导则.除非另外说明,本标准中的压力均 以表压给出,压力可高至15MPa.压缩天然气(CNG)压力可高至30MPa,在确保取样系统安全前提 下,可使用本标准. 本标准涉及点取样、组合取样(累积取样)和连续取样系统. 本标准考虑了气流中氧、硫化氢、空气、氮、二氧化碳等组分. 本标准不包括液相或多相流体的取样. 如果存在痕量液体,例如甘醇和压缩机油,则被视为干扰杂质,而非取样气体的一部分,应将它们除 去,以保护取样及分析设备不被污染. 本标准适用于交接计量系统和输配计量系统. 本标准适用于那些未将取样作为一个分析步骤进行描述的情况.本标准集中描述取样系统和步 骤.对于用这些系统和步骤获得的样品的分析,可用于许多方面,包括计算确定气流的发热量,鉴定气 流中存在的污染物,由组成情况来判断气流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 1 直接取样direct sampling 在取样介质与分析单元直接相连接的情况下的取样. 2.2 移动活塞气瓶floating-pistoncylinder 一种内部装有一个可移动活塞的容器,活塞用来隔离样品与缓冲气体.活塞两边的压力保持平衡. 2.3 流量比累积取样器flow-proportionalincrementalsample 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以与气源管道气流成正比例的速率采集样品的取样器. 2. 4 高压天然气high-pressure naturalgas 气体压力在0.2MPa以上的天然气. 2.5 烃露点hydrocarbondewpoint 在给定压力下,烃类蒸气开始凝析时的温度....
GB/T 12022-2014 工业六氟化硫.pdf
ICS 71.100.20 G8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2022-2014 代替GB/T12022-2006 工业六氟化硫 Industrial sulfurhexafluoride 2014-07-08发布 2014-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202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2022一2006《工业六氟化硫》,与GB/T12022-200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英文名称(见封面,2006年版的封面); -修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6年版的第1章); 一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6年版的第2章); 修改了技术要求(见表1,2006年版的表1); -增加了六氟乙烷和八氟丙烷的技术要求(见表1); 修改了检验规则(见第4章,2006年版的第5章); 一修改了六氟化硫的纯度计算公式(见5.1,2006年版的4.3); 修改了空气、四氟化碳含量测定方法(见5.2,2006年版的4.4); 增加了六氟乙烷和八氟丙烷的测定方法(见5.3); 增加了其他测定空气、四氟化碳、六氟乙烷、八氟丙烷含量的方法(见5.4和附录A); 删去了重量法(2006年版的4.5.1); -一删去了露点法(2006年版的4.5.3); 修改了酸度测定试样体积的计算公式(见5.6.5,2006年版的4.6.5); 一修改了可水解氟化物样品分析的步骤(见5.7.4.3,2006年版的4.7.4.3); -修改了毒性试验操作(见5.9.4.2.1,2006年版的4.9.4.2.1); 一修改了包装、标志、贮运(见6.1,2006年版的第6章、第7章); 增加了安全警示(见6.2); 删去了与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376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2006年版的附录A); 删去了与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376章条编号对照(2006年版的附录B).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气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6)、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无机化工分会 (SAC/TC63/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黎明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科美特氟业塑胶有限公司、青海信禾高 精化工有限公司、佛山市华特气体有限公司、四川众力氟业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华爱色谱分析技术有限 公司、大连大特气体有限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上海仪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德尔化工 有限公司、广东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四川中测标物科技有限公司、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上海基量 标准气体有限公司、西安鼎岩科技有限公司、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华 核新技术开发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晓磊、牛学坤、赖明贵、傅涛、刘长庆、任清贵、杜汉盛、史淑慧、李晓明、曲庆、 王琪、杨任、张奎、王宇、方正、常侠、杨遂平、石兆奇、邓建平、方华、周鹏云.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2022-1989、GB/T 12022-2006.
GB/T 12022-2014 工业六氟化硫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六氟化硫的要求、检验规则、试验方法、包装、标志、贮运及安全警示等. 本标准适用于氟与硫直接反应并经过精制的工业六氟化硫.该产品主要用作电力工业、冶金行业 和气象部门等. 分子式:SFs. 相对分子质量:146.0504192(按2009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GB/T3723工业用化学产品采样安全通则 GB5099钢质无缝气瓶 GB/T5832.1气体湿度的测定第1部分:电解法 GB/T6681气体化工产品采样通则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7144气瓶颜色标志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8905六氟化硫电气设备中气体管理和检测导则 GB14193液化气体气瓶充装规定 GB15258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 GB16804气瓶警示标签 GB/T28726气体分析氨离子化气相色谱法 HG/T3696.1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的制备第1部分:标准滴定溶 液的制备 液的制备 HG/T3696.3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标准溶液、制剂及制品的制备第3部分:制剂及制品 的制备 气瓶安全监察规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3要求 工业六氟化硫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1
GB/T 12022-2014 表1技术...
GB/T 11060.10-2014 天然气 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第10部分 气相色谱法.pdf
ICS 75.060 E 24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1060.10-2014 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第10部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硫化合物 Natural gas-Determination of sulfur pounds- Part 10:Determination of sulfur pounds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method (ISO 19739:2004 Natural gas-determination of sulfur pounds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 MOD) 2014-02-19发布 2014-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1060.10-2014 目次 前言 1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原理 5仪器 6取样和进样 7校正. 8分析. 9硫分析的性能特性 10测试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硫分析中常用的色谱柱示例 附录B(资料性附录)硫分析中使用的检测器类型 ........ 附录C(资料性附录)使用毛细柱和FPD的气相色谱法 12 附录D(资料性附录)使用柱切换和FPD的气相色谱法 17 附录E(资料性附录)使用MSD的气相色谱法 28 附录F(资料性附录)使用AED的气相色谱法 附录G(资料性附录)使用ED的气相色谱法 34 附录H(资料性附录)使用毛细柱和SCD的气相色谱法 39 附录I(资料性附录)使用毛细柱和PFPD的气相色谱法 45
GB/T 11060.10-2014 前言 GB/T11060《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分为以下12个部分: -第1部分:用碘量法测定硫化氢含量; 第2部分:用亚甲蓝法测定硫化氢含量; 第3部分:用乙酸铅反应速率双光路检测法测定硫化氢含量; 一第4部分: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 一第5部分:用氢解-速率计比色法测定总硫含量; 一第6部分:用电位法测定硫化氢、硫醇硫和硫氧化碳含量; 一第7部分:用林格奈燃烧法测定总硫含量; 一-第8部分:用紫外荧光光度法测定总硫含量; 一第9部分:用碘量法测定硫醇型硫含量; 一第10部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硫化合物; 第11部分:用着色长度检测管法测定硫化氢含量; 一一第12部分:用激光吸收光谱法测定硫化氢含量. 本部分为GB/T11060的第10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9739:2004《天然气用气相色谱测定硫化合物》. 本部分与ISO19739:2004的技术差异如下: 一修改了标准的范围,在原标准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本部分适用于天然气中硫化氢、炭基硫、 C~C的硫醇、硫化物以及四氢噻盼(THT)的测定”. 一修改了气体计量的参比条件,以我国的标准参比条件“101.325kPa和293.15K”代替了 ISO19739:2004中的标准参比条件“101.325kPa和288.15K”.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硫化合物的测定第10部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硫化合物”. 一在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清单中,以我国的现行标准代替了相应的国际标准. -修改了附录H中的编辑性错误,将原标准附录H中的图H.1和图H.2的位置互换. 本部分由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4)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勘 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中国石油管道科技研究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宏莉、罗勤、谭为群、王春怡、邓实、穆剑、常宏岗、肖学兰.
GB/T 11060.10-2014 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 第10部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硫化合物 1范围 GB/T11060的本部分规定了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天然气中硫化氢、基硫、C~C的硫醇、含硫化 合物以及四氢噻吩(THT)的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天然气中硫化氢、簇基硫、C~C的硫醇、含硫化合物以及四氢噻吩(THT)的测定, 测定范围:0.1mg/m²~600mg/m². 注:根据样品的情况可选用附录中的不同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可测定的含硫化合物组分和浓度会有不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275.10气体分析动态体积法制备校准用混合气体第10部分:渗透法(GB/T5275.10一 2009 ISO 6145-10:2002 IDT) GB/T6379.2-2004测量方法和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和精密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 法的重复性与再...
GB 19159-2012 车用液化石油气.pdf
ICS 75.160.30 E 46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9159-2012 代替GB19159-2003 车用液化石油气 Automotiveliquefiedpetroleumgases 2012-11-05发布 2013-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 19159-2012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分类和标记 4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5检验规则 6标志、储存和运输 7安全和健康. 附录A(规范性附录)液化石油气马达法辛烷值的计算方法 5 附录B(规范性附录)液化石油气蒸气压测定法(LPG法) 6 附录C(规范性附录)液化石油气绝对蒸气压和表压的计算方法 12 附录D(资料性附录)不同牌号液化石油气对应40C时的蒸气压限值 14 附录E(规范性附录)液化石油气的气味检测方法 15
GB 19159-2012 前言 本标准的第4章(试验方法除外)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19159-2003,与GB19159-2003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适用范围明确为“点燃式内燃机使用的车用液化石油气”(见第1章); 一删除了对组分质量分数的限制(见表1,2003版的第4章); 删除了对油渍观察的限制(见表1,2003版的第4章); 总硫含量由原来的“<270mg/m²"修改为“不大于50mg/kg"(见表1 2003版的第4章); 蒸发残留物由原来的“不大于0.05mL/100mL"修改为“不大于60mg/kg"(见表1 2003版 的第4章); 密度测定温度由原来的“20℃"修改为“15℃"(见表1 2003版的第4章); 蒸气压测定温度由原来的“37.8C”修改为“40℃”(见表1,2003版的第4章); 一增加了对马达法辛烷值的技术要求(见表1); 根据达到最低蒸气压150kPa时的温度,划分了产品级别(见表1); 一增加了液化石油气马达法辛烷值的计算方法、液化石油气绝对蒸气压和表压的测定方法及计 算方法、不同牌号液化石油气对应40℃时的蒸气压限值以及液化石油气的气味检测方法(见 附录). 本标准结合我国车用液化石油气资源、车辆使用特点和现状,修改采用欧盟标准EN589:2008《车 用液化石油气》.本标准与EN589:2008标准的主要技术差异及原因如下: 一部分规范性引用文件采用我国相应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见第2章); 增加了C5及以上组分含量不大于2.0%(质量分数)的规定(见表1); -增加了检验规则和安全等章节的内容(见第5章~第7章); 一增加了液化石油气绝对蒸气压和表压计算方法的内容(见附录C); 一为便于用户识别,将产品级别名称由A、B、C、D、E调整为一10号、一5号、0号、10号、20号 (见第3章、表1、附录D); "-按照我国标准编写的规定,对章条顺序进行了适当的修改.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0)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SAC/ TC 280/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规划总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 学研究院、吉林大学、龙井众诚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长春汽车燃气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斌、张震、段伟、吴明清、李君、股乃勋、李强、高莹、刘蜀敏、赵丽萍、严明. 本标准于2003年5月首次发布,本次修订为第一次修订. Ⅲ
GB 19159-2012 车用液化石油气 警告:如果不遵守适当的防范措施,本标准所属产品在生产、贮运和使用等过程中可能存在危险. 本标准无意对与本产品有关的安全问题提出建议.用户在使用本标准之前,有责任建立适当的安 全和防护措施,并确定相关规章限制的适用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车用液化石油气的分类和标记、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储存和运输、 安全和健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点燃式内燃机使用的车用液化石油气.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0钢制压力容器(部分) GB/T8017-2012石油产品蒸气压测定法雷德法 GB11518车间空气中液化石油气卫生标准 GB14193液化气体气瓶充装规定 GB17259机动车用液化石油气钢瓶 GB18352.3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IV阶段) SH/T0125液化石油气硫化氢试验法(乙酸铅法)(ISO8819:1987,MOD) SH/T0221液化石油气密度或...
GB 18047-2017 车用压缩天然气.pdf
ICS 75.060 E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8047-2017 代替GB18047-2000 车用压缩天然气 Compressed natural gas as vehicle fuel 2017-09-07发布 2018-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18047-2017 前言 本标准的第4.1条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如下: 一修改了水露点的技术指标,最低要求由“在最高操作压力下,水露点不应高于一13℃”修改到 ISO15403-2:2006推荐的“水的质量浓度不大于30mg/m””; 一增加了各项指标的检验方法,并同时指出了仲裁方法; -修改了附录B中燃气的类别,修改了10T和12T燃气的指标,取消了13T燃气. 本标准由全国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中 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华东设计分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研究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蒙、吴洪松、迟永杰、张艳霞、何斌、何永明、崔德春、李胜山.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8047-2000.
GB 18047-2017 车用压缩天然气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车用压缩天然气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压力不大于25MPa,作为车用燃料的压缩天然气.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口期的引用文件,仅注口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060.1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第1部分:用碘量法测定硫化氢含量 GB/T11060.2天然气含碗化合物的测定第2部分:川亚币蓝法测定硫化氢含量 GB/T11060.3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第3部分:用乙酸铅反应速率双光路检测法测定硫 化氢含量 GB/T11060.4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第4部分: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 GB/T11060.5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第5部分:用氢解-速率计比色法测定总硫含量 GB/T11060.7天然气含硫化合物的测定第7部分:用林格奈燃烧法测定总硫含量 GB/T11060.8天然气含碗化合物的测定第8部分:川紫外炎光光度法测定总硫含量 GB/T11062天然气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 GB/T13609天然气取样导则 GB/T13610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潜法 GB/T13611-2006城镇燃气分类和基木特性 GB/T17258汽车用压缩大然气钢瓶 GB/T17283天然气水露点的测定冷却镜面凝析湿度计法 GB/T18619.1天然气中水含量的测定卡尔费休-库仑法 GB/T19158站用压缩天然气钢瓶 GB/T21069天然气高压下水含量的测定 GB/T22634天然气水含量与水露点之间的换算 GB/T27894.3天然气在一定不确定度下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组成第3部分:用两根填充柱测 定氢、氮、氧、氮、二氧化碳和直至C8的烃类 GB/T27894.4天然气在一定不确定度下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组成第4部分:实验室和在线测 量系统中用两根色谱柱测定氮、二氧化碳和C1至C5及C6十的经类 GB/T27894.5天然气在一定不确定度下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组成第5部分:实验室和在线工 艺系统中用三根色谱柱测定氮、二氧化碳和C1至C5及C6十的经类 GB/T27894.6天然气在一定不确定度下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组成第6部分:用三根毛细柱测 定氢、氮、氧、氮、二氧化碳和C1至C8的烃类 GB/T27896天然气中水含量的测定电子分析法 TSGR0004周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赛规程 1
GB 18047-2017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压缩天然气pressed natural gas;CNG 主要成分为甲烷的压缩气体燃料. 3.2 车用压缩天然气pressed naturalgas as vehiclefuel 以专用压力容器储存的,用作车用燃料的压缩天然气. 4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4.1车用压缩天然气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车用压缩天然气的技术指标 项目 技术指标 高位发热量/(MJ/m²) ≥31.4 总硫(以硫计)/(mg/m") 150 硫化氢“/(mg/m²) 15 二氧化碳mol:mol/% ≤3.0 氧气mol:mol/% 八 0.5 水*/(mg/m²) 的条件下,水的质量浓度应不大于30mg/m 在汽车驾驶的特定地理区域内,在压力不大于25MPa和环境温度低于一13C的 水露点/...
GB 12337-2014 钢制球形储罐.pdf
ICS 23.020.10 J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2337-2014 代替GB12337-1998 钢制球形储罐 Steel spherical tanks 2014-09-03发布 2015-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 12337-2014 目次 前言 引言 IV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总则 4材料 11 结构 22 6计算 25 7制造 43 8组焊、检验与验收 47 附录A(规范性附录)标准的符合性声明及修订 61 附录B(规范性附录)安全附件及附属设施 62 附录C(规范性附录)风险评估报告 65 附录D(规范性附录)应力分析设计球罐 66 附录E(规范性附录)低温球形储罐 76 附录F(资料性附录)球壳对接焊缝的坡口形式及尺寸 附录G(规范性附录)场地类别划分 80
GB 12337-2014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F为推荐性的,其余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12337-1998《锯制球形储罐》,与GB12337--1998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根据TSGR0004《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GB150.1~150.4《压力容器》修改相关 内容. 设计压力的适用范围由4.0MPa提高到6.4MPa. --一增加了球壳用钢板厚度不宜大于50mm的规定,相应的修订了钢板的厚度适用范围. 一球壳材料增加到14种,新增材料:Q370R、15MnNiDR、15MnNiNbDR、09MnNiDR、 07MnMoVR 07MnNiVDR、07MnNiMoDR S30408、S30403、S31608、S31603. “-支柱与球壳连接型式取消了U型柱结构和翻边结构,增加了长圆形结构. 一增加了盛装毒性程度为极度或高度危害介质的球罐,进出口应在上极开孔的要求. 一取消了球罐人孔、接管法兰密封面应采用凹凸面的要求. 根据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地震载荷的计算. 一-根据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修订风载荷的计算. 一增加了外压球壳的计算内容. 一产品焊接试件由3块改为2块,分别是立焊、平焊加仰焊. 要求. 一增加了球罐内侧宜采用荧光磁粉检测的要求. ---增加了不宜采用射线全景曝光射线检测的要求. 增加了附录A标准的符合性声明及修订. -增加了附录B安全附件及附属设施. 一增加了附录C风险评估报告. 增加了附录D应力分析设计球罐. 本标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合肥通用机械 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天辰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安装工 程有限公司、鞍山钢制压力容器有限公司、沈阳工业安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第~建设 公司、大连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福建石化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福录、杨国义、朱保国、芦玲、段瑞、李景诚、陆欢军、肖秀荣、章小浒、赵雷江、 冯振友、张连友、武铜柱、张志刚.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2337-1990、GB12337-1998.
GB12337-2014 引言 本标准是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归口的球形储罐 (以下简称球)标准,用以规范在中国境内建造或使用的球罐设计、制造、组焊、检验和验收.本标准是 一部包括球壳、支柱、拉杆等的设计计算、材料的选用要求、结构要素的规定,以及球的制造、组焊、检 验与验收的综合性国家标准. 本标准的技术条款包括了球罐建造过程(即指设计、制造、组焊、检验和验收)中应遵循的强制性要 求、特殊禁用规定以及推荐性条款,其中推荐性条款不是必须执行的部分.近十年来,随着冶金、机械加 工、焊接和无损检测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球形储罐 技术领域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经济全球化和激烈的竞争使得世界各国必须考虑球形储罐的安全性和 经济性的协调统一.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围家先后推出了新的压力容器标准,极大增强了国际竞 争力.相比较而言,我国现行的GB12337-1998《钢制球形储罐》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技术进步,无论从 设计理念上还是从技术指标上都有待于提高.为此,在对国际同类标准和我国钢制球形储罐标准综合 对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国近年来的科技成果,经过调查分析和实验验证,结合成功的使用经验,对钢 制球形储罐标准加以充实、完善和提高.球罐的设计、制造、组煤、检验与验收除符合本标准规定外,还 应符合GB150.1~150.4、JB4732的...
GB 12337-2014 钢制球形储罐 标准释义及算例.pdf
GB 12337-2014 《钢制球形储罐》 标准释义 主审寿比南谢铁军 主编刘福录杨国义朱保国 新华出版社
压力容器结构分析计算作为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 员会多年来持续服务于压力容器行业的技术咨询业务,为行业技 ChinaStandardization Committee 术发展及解决行业技术难题做出了贡献.特别是近年来完成的大 OnBollers And PressuroVessels 型加氢反应器、超大型热交换器、10000m球形储罐等设备的结 构分析计算为标准的技术发展及解决标准的局限性问题提供了强 有力的技术支撑.欢迎业内人士垂询、合作、交流,共谋压力容 器领域技术进步.
76320 GB 12337-2014 《钢制球形储罐》 标准释义及算例 主审寿比南谢铁军 主编◎刘福录杨国义朱保国 中国昆仑工程公司 辽宁分公司 技术图书 新华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GB12337-2014《钢制球形储罐》标准释义/刘福录, 杨国义,朱保国主编.一一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5 ISBN 9787-51661704-5 1.①G.II.①刘.②杨.朱..Ⅲ.①球形油罐 --国家标准解释-中国IV.①TE972一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07323号 GB12337-2014《钢制球形储罐》标准释义及算例 主 编:刘福录杨国义朱保国 责任编辑:白玉刘广军 特约编辑:常敬胡若莹曹晓 出版发行:新华出版社 网 址:.xinhuapub. http: //press.xinhuanet. 地 址:北京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邮、 编:100043 经 销:新华书店 印 刷:北京市庆全新光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880mm×1230mm 11/16 印 张:7.75 字 数:100千字 版 次:2015年5月第一版 印 次:2015年5月第一次印刷 书 号:ISBN 978-7-5166-1704-5 定 价:56.00元
本书编委会 主审:寿比南谢铁军 主编:刘福录杨国义朱保国 编委会:(按姓氏笔划排序) 冯振友朱国栋安林林芦玲苏学良 李景诚肖秀荣张延丰张志刚张连友 张春贵陆欢军陈朝晖武铜柱岳彬 赵雷江段瑞党战伟高中稳章小浒 冀峰...
GA/T 1275-2015 石油储罐火灾扑救行动指南.pdf
ICS 13.220.10 C83 G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A/T1275-2015 石油储罐火灾扑救行动指南 Guidelinesfor oil storage tanksfirefighting 2015-10-21发布 2015-10-2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布
GA/T 1275-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公安部消防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灭火救援分技术委员会(SAC/TC113/SC10)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公安部消防局、安徽省公安消防总队、山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兰州石化消防 支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夏登友、姜连瑞、王长江、商靠定、吴立志、侯祎、辛晶、胡哗、姜自清、王其堪、 郝伟、刘洪强.
GA/T 1275-2015 石油储罐火灾扑救行动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储罐火灾扑教行动的术语和定义、总则、扑救行动和行动安全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公安消防部队扑教石油储罐火灾行动,专职消防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907.1消防词汇第1部分:通用术语 GB/T18664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50074一2002石油库设计规范 GB50160一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A621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配备标准 3术语及定义 GB/T5907.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石油储罐oil storage tank 收发和储存原油、汽油、煤油、柴油、溶剂油、润滑油等常温下呈液态的油品的储罐. 3.2 拱顶罐vault tank 罐顶为球冠状,罐体为圆柱形的金属储罐. 3.3 浮顶罐floatingroof tank 在液面上设置浮船的储罐. 3.3.1 内浮顶罐inner floatingroof tank 在罐顶部有拱顶的浮顶罐. 3.3.2 外浮顶罐outer floatingroof tank 在罐顶部没有拱顶的浮顶罐. 3.4 火炬型燃烧torchfire 油蒸气通过油罐裂缝、呼吸阀、量油孔等处喷出,形成火炬状的一种燃烧形式. 3.5 激开式燃烧non-roof tankfire 拱顶罐油罐爆炸后罐顶被掀掉、炸破或塌落,或外浮顶油罐的浮船沉到油面下,形成的一种全液面 1
GA/T 1275-2015 燃烧的形式. 3.6 密封圈火灾sealingringfire 在浮顶油罐的浮船与油罐罐壁连接的密封装置处形成的火灾. 3.7 登顶作战summitbattle 火灾扑救人员登上油罐顶部实施灭火的行为. 4总则 4.1石油储罐火灾扑救行动应坚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指导思想. 施与灭火技战术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先上风、后下风,先外围、后中间,先地面、后油罐"的战术措施. 4.3石油储罐火灾扑教行动应视情成立现场作战指挥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由公安消防部队统一指 挥,协同单位按应急预案分级响应、协同作战,专家和单位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不便于实施统一指挥 的石油储罐火灾现场,应划分若干战斗区域实施扑救行动. 4.4石油储罐火灾扑救行动应针对灭火救援物资加强战勤保障工作. 4.5石油储罐火灾扑救行动应结合石油储罐区灭火作战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实施. 5扑救行动 5.1接警出动 5.1.1应根据报警信息和预案,分析判断现场情况,确定火警等级和出动力量. 5.1.2应按作战力量编成,优先调集大功率水罐消防车、泡沫消防车、举高喷射消防车、泡沫-干粉联用 消防车等装备器材. 5.1.3应根据作战需要,同时调集泡沫灭火剂、远程供水系统、通信指挥消防车、照明消防车、油料供给 消防车、泡沫供液车、自摆水炮等战勤保障力量. 5.1.4应视情调集公安、供水、供电、医疗救护、安监、环保、气象等力量到场. 5.1.5119调度指挥中心应与报警人及出动力量保持联系,了解罐区基本情况、油罐结构、周边环境及 火势发展等情况,传达指挥员的命令和相关信息,并根据火灾现场情况和作战需要及时请求调派增援 力量. 5.1.6出动力量应实时掌握火灾现场情况,提前进行任务分工,实施途中指挥. 5.2火情侦察 5.2.1消防力量出动途中及到场后,应迅速查明以下情况: a)有无被困人员; b)着火油罐和邻近油罐的位号、类型、规格(容量、直径、高度)、存储介质、液位、水垫层厚度及油 罐本身的破坏情况等; c)油罐区的固定灭火系统及其供电情况; d)着火部位、燃烧形式、地面流淌火情况及对周围的威胁程度; e)依据火...
NB/T 47059-2017 冷冻液化气体罐式集装箱.pdf
ICS 23.020.01 NB J74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47059-2017 代替JB/T4784-2007 冷冻液化气体罐式集装箱 Tankcontainersforrefrigeratedliquefiedgas 2017-11-15发布 2018-03-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国家能源局 公 告 2017年第10号 依据《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 行)>及实施细则的通知》(国能局科技(2009)52号)有关规定, 经审查,国家能源局批准《煤层气生产站场安全管理规范》等204 项行业标准,其中能源标准(NB)62项、电力标准(DL)86项、 石油标准(SY)56项,现予以发布. 上述标准中电力管理、电工装备标准、煤层气及生物液体燃料 标准由出版发行,电力(火电)规划设计标准由中 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定制电力技术导则》由中国标准出版社 出版发行,石油天然气标准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煤炭标准 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锅炉压力容器标准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发行. 附件:行业标准目录 二〇一七年十一月十五日NB/T 47059-2017 目 次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资质与职责. 5材料 6设计 7安全附件、仪表和装卸附件 21 8制 26 9试验方法. 37 10检验规则. 40 11标志、标识 ..42 12出厂文件. 42 13储存、运输 43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标准的符合性声明及修订 附录B(规范性附录) 风险评估报告 45 附录C(规范性附录) 罐体安全泄放量及超压泄放装置排放能力的计算 参考文献. ..55 编制说明NB/T47059-2017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B/T4784-2007《低温液体罐式集装箱》.本标准与JB/T4784-2007相比,主 要技术变化如下: a)标准名称: b)范围: 增加了不适用范围、罐箱与罐体范围的界定及主要受压元件的界定等内容; c)术语和定义: 一取消了低温液体、绝热层等16个术语和定义,修订和增加了高真空多层绝热、冷冻液化 气体等10个术语和定义; d)资质与职责: 将原“职责”改为“资质与职责”,增加了用户或设计委托方的职责,修改和完善了设计 和制造单位职责要求的内容; e)材料: 修改了罐体用钢板、钢锻件、钢管与管件、焊接材料、绝热材料、吸附剂材料及夹层支 撑材料的要求,增加了密封垫片材料的要求; f)设计: 一修改了载荷、设计温度、设计压力、框架、管路等的设计要求,并增加了分析设计方法、 最低设计金属温度、罐体最小厚度、最大允许充装量等要求; g)安全附件、仪表和装卸附件: 一明确列出了安全附件、仪表和装卸附件的种类,修改了相关技术要求; h)制造: 一修改了焊接接头分类、材料复验、冷热加工、组装、焊接、无损检测等要求,并增加了E 类焊接接头、罐体涂敷等要求; i)试验方法: 一增加了氨检漏、卤素检漏及氮检漏等试验方法; j)检验规则: 一修改了检验规则的要求,增加了检验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表; k)标志、标识: 一修改了标志、标识的具体要求; 1)附录: 数”三个附录; Ⅲ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