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8月 ( 第 9 页)

ICS97.195; 13.040.99 CCSY88;Z15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121-2023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 气体扩散采样 测定方法臭氧的测定 Detection for museum environment-Test methods of gas with difusionsampling-Determinationofozone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气体扩散采样 测定方法臭氧的测定 Detection for museum environmentTest methods of gas with diffusion samplingDetermination of ozone WW/T 0121-2023 国家文物局主编 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http: // wenwu 宝蕾元仁浩(天津)印刷有限公司 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毫米×1230毫米1/16 印张:1 2024年3月第1版2024年3月第1次印刷 统一书号:1150102030定价:00.00元
WW/T 0121-202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方法原理 5 试剂和材料 6 设备、器Ⅲ、采样器和仪器 7样品采集和样品提取 8分析步骤 9结果计算 10方法特性 附录A(规范性) 无动力扩散采样器 附录B(资料性) 色谱分析条件与结论 参考文献
WW/T 012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博物馆、华东理工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方圆、施超欧、吴来明、黄河....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97.195; 13.040.99 OCSY 88; Z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0120-2023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检测 」气体扩散采样 测定方法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测定 Detection formuseum environment-Test methodsof gaswith difusion samplingDetermination of nitrogen dioxide and sulfur dioxide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WW/T 0120-202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方法原理 5试剂和材料 6 设备、器Ⅲ、采样器和仪器 7样品采集和样品提取 8分析步骤 9结果计算 10方法特性 附录A(规范性) 无动力扩散采样器 附录B(资料性) 色谱分析条件与结论 参考文献 10
WW/T 012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博物馆、华东理工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浩、施超欧、徐方圆、吴来明、黄河....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97.195; 35.240.99 OCSY 88; L 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0119-2023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 网络通信要求 Monitoring formuseum environment-Requirements for network munication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WW/T 0119-2023 目次 前言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监测系统通信总体要求 2 4.1通信要求 2 4.2功能要求 2 5网络通信模型 2 5.1监测系统网络通信架构 2 5.2监测系统网络通信传输模式 2 6网络通信协议 6.1报文结构 6.2确认报文 5 6.3通信命令报文 5 6.3.1 通信命令 5 6.3.2 配置命令集 6 6.3.3 调控命令集 8 6.3.4 状态命令集 8 6.3.5 报警命令集 9 6.3.6 数据传输命令集 9 6.4通信状态机 10 6.4.1 通信状态机概述 10 6.4.2 通信模式1状态机 10 6.4.3 通信模式2状态机 11 6.4.4 通信模式3状态机 12 6.4.5通信模式4状态机- 13 7应用数据类型 14 7.1 应用数据结构 14 7.2设备及通信基础数据 14 7.3传感应用数据 15 7.4调控应用数据. 16 参考文献 17
WW/T 0119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博物馆、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 限责任公司、重庆声光电智联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来明、韩丹涛、全定可、李飞刚、李军、方一肖、董亚波、杨晓飞、周 浩、徐方圆、黄河、邓宏、刘永波、张小波、张亚飞、张茂成....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97.195;35.240.99 CCS Y88;L78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118-2023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 数据交换要求 Monitoring formuseumenvironment-Requirements for data exchange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WW/T 0118-202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数据交换技术 5.1基本要求 5.2数据交换架构 5.3数据流 6数据交换内容 6.1接口定义 6.2上行数据流 6.3下行数据流 附录A(规范性)监测站编码 附录B(规范性)环境类型及应用场景编码 附录C(规范性)环境监测指标编码 附录D(规范性)数据采样结果指示编码 参考文献 10
WW/T 0118-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博物馆、西安元智系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 经济研究所、重庆声光电智联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来明、全定可、李方健、李飞刚、罗荣斌、方毅芳、郭青松、董亚波、 杨晓飞、徐方圆、黄河、周浩、邓宏、刘永波、张亚飞、李文博、彭仕霖、张茂成、魏平、方一肖....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7.040.01; 97.195 CCSA15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117-2023 石窟寺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of cave temples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WW/T 0117-202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缩略语. 5 采集安全要求 6 工作流程. 7前期准备 7.1方案设计 7.2工作环境准备 7.3设备准备 7.4人员准备 8数据采集 8.1数据采集内容 8.2石窟寺空间结构数据采集 8.3石窟寺造像数据采集 9数据加工 9.1石窟寺空间结构数据加工 9.2石窟寺造像数据加工 10 10成果提交 12 附录A(规范性)石窟寺空间结构三维重建控制点测量记录表 13 附录B(规范性)石窟寺空间结构激光扫描草图 14 附录C(规范性)石窟寺空间结构激光扫描记录表 16 附录D(规范性)石窟寺造像三维扫描记录表 17 附录E(规范性)石窟寺造像纹理采集记录表 18 参考文献... 6
WW/T 011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大学、敦煌研究院、武汉大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甘肃恒真数字文化科 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帆、黄先锋、吴健、俞天秀、高云龙、丁小胜....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37.040.01; 97.195 CCSA15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116-2023 石窟寺二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 Two-dimensional digital acquisition andprocessing of cave temples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WW/T 0116-202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工作安全要求 4.1人身安全 4.2文物安全 4.3设备安全 4.4数据安全 5工作流程 6前期准备 6.1方案设计 6.2工作环境准备 6.3设备准备 7数据采集 7.1壁画数字化采集 7.2内景虚拟漫游数据采集 7.3采集图像现场检查 8数据加工及检查 8.1壁画数字化数据加工 8.2内景虚拟漫游数据加工 8.3数据检查 9成果提交 10 9.1成果整理.. 10 9.2成果存储 10 附录A(资料性)摄影采集检查记录表 11 附录B(资料性)不同型制拍摄对象相机站点位置图 12 附录C(资料性)多张融合全景图像交换检查登记表 13 附录D(资料性)成果统计表 参考文献. 15
WW/T 0116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敦煌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健、俞天秀、丁小胜、丁晓宏、余生吉、金良、安慧莉、宋利良、赵良、 乔兆福、许丽鹏、王江子、罗毓额、吴绍侠、周颜林、熊业腾、王春雪、薄龙伟....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35.040.01;97.195 CCSA15;Y88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115-2023 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 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of movable cultural relics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WW/T 0115-202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A 工作流程 5前期准备. 5.1方案设计 5.2条件准备 6数据采集 6.1基本要求 6.2控制测量 6.3三维扫描数据采集 6.4摄影测量数据采集 6.5采集成果质量检查 7数据加工. 7.1基本要求 7.2存档数据加工 7.3应用数据加工 7.4加工成果质量检查 8成果提交 8.1成果整理 8.2成果存储 附录A(资料性) 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技术方法 10 附录B(规范性)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技术指标 11 附录C(资料性)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现场记录表 12 附录D(资料性)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成果检查记录表 14 附录E(规范性)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加工技术指标 16 附录F(资料性)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成果检查方法 18 附录G(资料性)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加工记录表 6 附录H(资料性)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加工成果检查记录表 20 附录1(资料性)可移动文物三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成果组织表 22 参考文献
WW/T 0115-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 有限公司、天津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苏怡、黄墨樵、欧阳宏、黄俊、刁常宇、赵术强、孙济洲、刘世光、张沛 沛、侯琛琛、吴雯欣、张雨辰、刘欢、李祝军、魏鑫播、欧阳盼....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37.040.01; 97.195 CCS A 15; Y 88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114-2023 可移动文物二维数字化采集与加工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WW/T01142023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工作流程 5 前期准备 6 采集 7 加工 8成果提交 附录A(资料性) 可移动文物二维影像数字化采集示例 附录B(资料性) 可移动文物二维影像数字化采集信息记录单样式 37 附录C(资料性) 可移动文物二维影像数字化加工信息记录单样式 8 参考文献 6
WW/T 0114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故宫博物院、雅昌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苏怡、余宁川、黄墨樵、朱楷、孙志远、金悦平、冷含章、潘敏君、兰岚、 蒋贤龙....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97.195 CCSP 36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0113-2023 古代壁画起甲病害修复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flakingrestoration of ancient murals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WW/T0113-2023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工作流程 5 黏结材料实验室评估 6 修复工艺及要求 7现场试验 8修复效果评估 附录A(资料性)敦煌莫高窟壁画起甲模拟试块制作方法 附录B(资料性) 敦煌莫高窟壁画起甲病害模拟试验方法 附录C(资料性)敦煌莫高窟壁画起甲病害黏结材料老化试验方法 附录D(规范性)古代壁面起甲病害修复效果评估表
WW/T 011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敦煌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樊再轩、苏伯民、陈港泉、牛贺强、戴川、李燕飞、张化冰、李菱志、 李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35.240.99; 97.195 CCSA 16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0112-2023 博物馆信息公开指引 Guidelinesfor museum information disclosure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WW/T 0112-2023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基本要求 5 公开内容 6 形式和方法 7公开程序 附录A(规范性) 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指标说明 参考文献 11
WW/T 011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文物报社、北京博物馆学会、山西博物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耀申、李学良、李晨、耿坤、刘超英、祁庆国、邢致远、张慧国、沈贵 华、仇岩、范军、白崇、康乃瑶、高文思、钱炳彰、李勤、王娟....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13.200; 97.195 CCSA90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0111-2023 博物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范 2023-12-06发布 2024-07-01实施 国家文物局发布
WW/T 0111-2023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通则. 4.1总体原则 4.2总体要求 4.3突发事件分类 5组织机构与职责 5.1组织机构 5.2主要职责 6应急管理主要阶段 7预防与应急准备 7.1应急预案 7.2风险管理 7.3应急队伍 7.4应急培训 7.5应急演练 7.6应急物资 8监测与预警 10 8.1基本要求.. 10 8.2监测. 10 8.3预警.. 11 9应急处置与救援 11 9.1应急值守 11 9.2信息报送 12 9.3决策指挥.. 9.4处置救援 12 9.5应急联动 13 9.6信息发布与舆情应对 13 9.7处置结束. 10善后恢复与调查总结改进 10.1善后 10.2恢复 14 10.3调查 10.4总结 15 10.5改进 15 11综合保障 16 3
WW/T 0111-2023 11.1人员 16 11.2经费 16 11.3科技 16 12追溯方法 16 附录A(资料性)博物馆综合应急预案示例 18 附录B(资料性)博物馆灭火和应急疏散专项应急预案示例 25 附录C(资料性)博物馆大客流现场处置方案示例 附录D(资料性)博物馆公共安全典型风险清单及防控措施建议 08 附录E(规范性)博物馆应急物资基础配置清单 69 参考文献. 43
WW/T 011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国信安科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玉 鼎保信消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应急管理部天津消 防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古建东、李念红、张超、张旭风、尹杰、宁利君、丁鹏勃、陈莉、张华璞、 张茂福、龚宇同、魏峰、郝爱玲、秦挺鑫、膝磊、姚晓晖、钟开斌、张宇、刘玲、李华、吴同、 李京校....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11.020 CCS C 05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845-2024 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 之间床位转换标准 Standardfortheelderlytoshiftofbedsbetweenelderlycare and medicalzoneswithinthebinationofmedicaltreatmentand maintenance 2024-07-24发布 2025-02-01实施 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
FORMTEXT WS/TFORMTEXT 845-FORMTEXT 2024 前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老年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 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负责业务管理、法 规司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老年医院、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江苏省老年医院、重 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市中关村医院、北京市第六医院、连云港第一人民医院、国投沪康(上 海)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市隆福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禹震、金哲、刘小鹏、许家仁、刘世晴、邓庆、喻秀丽、富大鹏、董燕、夏瑞 雪.
FORMTEXT WS/TFORMTEXT 845-FORMTEXT 2024 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 1范围 本标准提出了对医养结合机构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 位转换的评估内容、转换标准与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设有医疗区和养老区的医养结合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T35796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 GB/T37276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 WS/T653医院病房床单元设施 《关于印发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19】24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医养结合机构organization of interrated medical and elderly care 兼具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服务机构. 3.2 医疗区medical zone 医养结合机构内提供住院医疗服务的区域,该区域提供执业许可范围内的疾病诊疗、康复、护理和 安宁疗护服务. 3.3 养老区elderlycarezone 医养结合机构内提供养老服务的区域,该区域提供生活照料、功能锻炼、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文 化娱乐服务. 3.4 床位转换conversionbed 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入住养老区和医疗区的床位转换,根据老年人急性期、常见疾病状态和老年 综合征变化评估情况而进行的养老区或医疗区之间的床位转换. 4基本要求 4.1机构要求 4.1.1应当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并在民政部门进行养老机构登记备案. 4.1.2服务内容应符合《关于印发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的通知》的要求,提供基本养老服 务和医疗服务(包括中医药服务)、康复服务、护理服务和安宁疗护服务.
FORMTEXT WS/TFORMTEXT 845-FORMTEXT 2024 4.1.3养老机构应提供生活照料、功能锻炼、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服务,应符合GB/T35796、 GB/T37276的要求. 4.2设施设备要求 4.2.1机构应当同时具有医疗区和养老区床位,医疗区设置应符合WS/T653的要求. 4.2.2机构相关设备应按《关于印发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的通知》的要求进行相应的配置. 4.3人员要求 4.3.1机构内的护理员、康复治疗师、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餐饮工作人员等均应 符合《关于印发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的通知》的要求. 4.3.2机构内的评估人员应经过专项培训,同时应掌握养老区和医疗区间床位转换的评估内容、转换 标准和转换流程. 4.3.3机构内综合评估分析人员应持有效的医师执业证书. 5评估内容 5.1急性期评估 通过早期预警评估表,对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意识水平进行评估,具体内容见表1. 表1.早期预警评估表(MEWS评分表) 项目 评分 3分 2分 1分 0 1分 2分 3分 评分 心率 (次/分) - 40 4150 51100 101110 111130 >130 收缩压 (mmHg) ≤70 7180 81100 101199 ≥200 呼吸 (次/分) - <9 9-14 15-20 2129 ≥30 体...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11.020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844-2024 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标准 Setting standardsforelderlyhospicecareward 2024-07-24发布 2025-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
FORMTEXTWS/T844-2024 前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老年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 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负责业务管理、法 规司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浙江医院、中国医科大学 附属盛京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市海淀医院、航天中心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建业、赖蓓、陈慧平、谌永毅、陈新宇、王玉梅、宁晓红、秦苑、易忠、张 鹏俊.
FORMTEXT WS/T 844-2024 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老年安宁疗护病区设置的基本要求、人员配置、床位要求、设备配置和质量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的老年安宁疗护病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3096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5003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140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5019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 GB/T10001.9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9部分:无障碍设施符号 GB/T18883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33169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设施设备配置 WS/T510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WS/T653医院病房床单元设施 YY/T0003手动病床 YY9706.252医用电气设备第2-52部分:医用病床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3.1 安宁疗护hospicecare 以终末期患者及患者家属为中心,以多学科协作模式为患者提供躯体、精神心理、社会等方面的整 合照护和人文关怀服务,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 离世,以达到逝者安详、生者安宁的目的. 3.2 老年安宁疗护病区geriatrichospicecare ward 以老年终末期患者为中心,采用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缓解其身体和精神心理的痛苦,提供症状控 制、舒适照护、精神心理慰籍、社会支持等服务,使其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为患者家属及照护 者提供支持和哀伤辅导,提高老年终末期患者生命质量的医疗单元. 3.3 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dvance careplanning 支持任何年龄或健康阶段的成年人分享其个人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明确未来医疗和护理的目标和偏 好,与家属和医护人员进行讨论,并适时记录这些偏好的过程.
FORMTEXT WS/T 844-2024 4病区配置 4.1机构要求 4.1.1遵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并参照《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试行)》(国卫医 发[2017]7号)进行建设. 4.1.2可开设老年安宁疗护病区,以多学科整合管理的方式提供安宁疗护服务. 4.2环境要求 4.2.1应远离污染源、噪声源及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运的区域. 4.2.2室内空气应符合GB/T18883的规定. 4.2.3室内噪音应符合GB3096的规定. 4.2.4服务对象离开老年安宁疗护病区后,所处环境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4.2.5室内环境应符合GB/T33169的规定. 4.2.6室内灯光照度应符合GB/T50034的规定. 4.2.7可增加人文环境配置. 4.3建筑要求 4.3.1建筑及设施的设计与设置,灭火器设置应符合GB50140消防配备要求,适老化病房建筑设计符 合GB/T33169的规定. 4.3.2无障碍设计应符合GB55019的设计要求,布局应满足环境卫生学的监测,符合WS/T510规定, 做到分区明确、洁污分开、标识清楚的基本要求. 4.3.3公共区域应设有明显标志,图形符号与标志的使用和设置应符合GB/T10001.9的相关要求,标 志应清洁,保持清晰和完整. 4.3.4设施配置应符合安全、舒适、温馨的原则.根据服务对象活动能力与视觉需求安置设施物品, 如:适宜的康复器具,多人间宜配备惟幕或隔帘,专门的安宁疗护服务区域,走廊设备带等. 4.4内部配置要求 4.4.1区域配置 应配置病房、医务人员办公室、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可配置谈心室、关怀室、配膳间、沐浴 间、卫生间和多功能活动室等功能区域. 4.4.1.1谈心室 供专业人员(安...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11. 020 CCS C 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842-2024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Standard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 in dental outpatient department and clinic 2024-07-23发布 2025-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WS/T842-2024 前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 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负责统筹 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建 筑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北京电力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韬、张伟、刘翠梅、胡国庆、张流波、沈曙铭、台保军、冯秀兰、孙宁、罗 奕、张祖燕、佟岱、段少宇、刘东玲、李秀娥.
WS/T 842-2024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预防与控制措施和建筑要求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开展口腔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服务的医疗机构.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18466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Z 130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Z/T213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WS/T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896 I/SM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16 SM 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WS 506 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牙科综合治疗台prehensive dentaltreatmentequipment 用于口腔诊疗的基本设备,由治疗灯、患者椅、吸引装置、痰盂、操作面板、电动机、电器开关、 连接诊疗器械、水路、气路以及管路接口等组成. 3.2 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dentalunit waterlines,DUWL 牙科综合治疗台内的供水管道与排水管道、阀门、独立储水罐等构成的系统. 3. 3 牙科诊疗用水dentaltreatmentwater 牙科诊疗过程中用于牙科手机高速转动冷却、超声洁牙设备、非外科手术部位冲洗等用水.
WS/T 842-2024 3. 4 牙科临床接触表面clinicalcontactsurfaces 口腔诊疗过程中可能被飞沫、气溶胶和医务人员手直接接触污染的物体表面,包括牙科综合治疗台 的灯开关、治疗灯把手、操作台面、诊疗器械连接处、牙科放射设备、辅助口腔检查诊疗的设备及设施 等. 3.5 标准预防standardprecaution 基于患者的体液(血液、组织液等)、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均可能 含有病原体的原因,针对医院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注: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穿戴手套、隔离衣、口罩、帽子、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等个人 防护用品,安全注射,以及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等. 3. 6 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PPE 用于保护使用者避免接触病原体的各种屏障用品. 注: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防水围裙等. 3. 7 一次性隔离屏障disposable isolation covering 用于设备设施等物体表面,不透水、不可重复使用的防护膜、纸、管、透明塑料袋等. 3. 8 自然通风naturalventilation 利用建筑物内外空气的密度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压,促使空气流动面进行的通风换气. 3. 9 微过滤器microfilter 安装在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进水口的水调节器上,孔径在0.03gm~10um,用于过滤水中微生 物的滤膜. 3. 10 粗过滤器coarse filter 安装在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进水口的调节器上,孔径在20um~90um,用于过滤水中杂质的滤 网 4管理要求 4.1医疗机构
WS/T 842-2024 4.1.1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本标准的要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适用 于本机构的管理制度,并设置具体负责医院感染管理的部门和专(兼)职人员. 4.1.2应针对口腔医务人员所从事工作特点组织相应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对重点感染...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11. 020 S0 0 S0O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839-2024 医护人员院前医疗急救培训标准 Standard of pre-hospital medical care training for medical personnel 2024-07-23发布 2025-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
WS/T839-2024 前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 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 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重庆市急教医疗中心、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急救 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国强、陈玉国、吕传柱、潘曙明、曾红科、柴艳芬、马渝、孙树印、杨桦、 谢苗荣.
WS/T 839-2024 医护人员院前医疗急救培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护人员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前的培训目标、培训要求、培训内容、培训考核等. 本标准适用于从事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专职/兼职持有执业资格证书的医护人员和从事重大事件医 疗保障现场急救持有执业资格证书的医护人员.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医护人员院前医疗急救培训lpre-hospital medicalcare training for medicalpersonnel 医护人员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规范化培训. 4培训目标 通过规范化培训,提升医护人员对院前危及生命的急症快速识别、快速病情评估、紧急处理和安全 转运等能力. 5培训要求 5.1培训总体要求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模拟场景和综合演练为主,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5.2培训场地要求 总面积要求≥80平方米. 5.3培训设备要求 依据培训内容配置所需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模拟人、操作模型、器械耗材、虚拟教学设备、用于培 训的设施设备等. 5.4培训师资要求
WS/T 839-2024 由从事一线急诊急救工作5年及以上医护人员担任.技能培训时教师与学员比例不低于1:6. 5.5培训模式要求 采用课堂理论授课与模拟场景实操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其中技能操作部分培训应在实景模拟环境 中,通过不同的模拟病例进行操作培训与考核. 5.6培训时间要求 全过程24学时.其中,理论授课及考试8学时,技能授课及考试12学时,综合能力培训及模拟场景 演练4学时.更新时间,即培训周期,2年再次进行技能培训与考核. 5.7培训管理要求 要求有培训制度、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培训安排、培训评估、培训档案、培训质控与改进等. 6培训内容 6.1急救技能 6.1.1个人防护知识 个人防护知识培训内容,包括: a)基本防护知识: b)特殊防护知识. 6.1.2现场评估 现场评估培训内容,包括: a)现场安全评估: b)现场患者评估. 6.1.3基本急救技术 基本急救技术培训内容,包括: a)院前检查技术,例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血糖、心电图及心肌损伤等相关急性生理指 标的解读: b)静脉通路的建立和维护技术,必要时给与骨内通路的建立和维护: c)氧疗技术: d吸引技术. 6.1.4心肺复苏术 心肺复苏术培训内容,包括: a)心脏骤停概述: b)心脏骤停的评估及生存链急救系统启动: c)单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技术要点: d)双人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技术要点: e)自动体外除颤仪/电除颤仪操作流程、技术要点: f)孕产妇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技术要点:
WS/T 839-2024 g)儿童及婴儿心肺复苏操作流程、技术要点: h)团队心肺复苏队员角色分工. 6.1.5气道管理技术 气道管理技术培训内容,包括: a)气道管理技术的基本知识: b)气道管理工具: c)常见开放气道方法、技术要点,例如手法开放气道、辅助气道(NPA OPA)、简易呼吸器的使用: d)上气道梗阻的急救技术,例如成人/儿童/婴儿海姆立克急救法和紧急环甲膜穿刺术: e)气管插管术. 6.1.6紧急胸腔穿刺术 紧急胸腔穿刺术培训内容,包括: a)院前致命性气胸或胸腔积液的快速判断、识别: b)院前急救紧急胸腔穿刺术的操作流程. 6.1.7创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 创伤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技术培训内容,包括: a)四项技术的适应症: b)四项技术的方法: c)四项技术实施的注意事项,注重超声检查在院前的使用. 6.1.8安全转运技能 安全转运技能培训内容,包括: a)现场到救护车安...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11. 040.5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837-2024 正电子发射及×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PET/CT)系统性能保障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performance assurance of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X-ray puter tomography (PET/CT)system 2024-07-23发布 2025-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
WS/T837-2024 前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疗卫生建设装备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 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钱英、张强、李鑫、羊月祺、李开良、张晖、李真林、刘胜林、何伟、孙小磊.
WS/T 837-2024 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系统性能保障技术 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系统技术管理要求、维护保 养、性能检测、机房环境安全保障等设备性能保障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系统做检查的医疗机构进行性能 保障,包括维护保养、性能检测、机房环境安全保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Z120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 GBZ130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GB9706.1医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GB/T17857医用放射学术语 GB/T18988.1放射性核素成像设备性能和试验规则第1部分: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装置 WS519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WS/T654医疗器械安全管理 WS817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设备质量控制检测标准 3术语和定义 GB 9706.1、GB/T17857、GB/T18988.1、WS519和WS8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 准. 3. 1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 利用由符合探测法测量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正电子灭辐射进行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的技术. 3. 2 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设备putedtomography X-ray scannersequipment;CT 采集不同角度的X射线透射数据进行重建,生成人体的横截面图像,从而用于医学诊断的X射线影像 系统. 3.3 正电子发射及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X-rayputer tomography system; PET/CT 采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术获取闪炼图像的一种成像设备.由于PET的成像对诊断组织的定位较 弱,所以现在一般是将一台CT和PET组合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双模态成像设备,即PET/CT. 3. 4 符合事件coincidence event 按符合探测法测得的两个同时相关发生的光子记录为一个符合事件. 3.5 计数丢失countloss 实测计数率与真实计数率之差.
WS/T 837-2024 3.6 医疗器械管理部门 医疗机构中负责医疗器械管理工作的部门或处室,主要负责医疗器械的采购、验收、使用、维护、 保养、质量控制、报废处置等方面工作. 4技术管理要求 4.1基本管理 4.1.1医疗机构对PET/CT技术管理应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职责: a))制定安全管理制度: b)制定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规范和应急预案: c)协调确保使用的配套设施、环境等符合产品说明书或相关标准要求: d)收集安全与质量控制信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向医疗机构安全管理组织提交评价报告并提 出改进意见: e)建立管理相关档案. 4.2状态标识管理 4.2.1状态标识包含: a)“正常”状态标识: b) “临时故障”状态标识: c) “停用”状态标识. 4.2.2状态标识应符合下列要求: a) 色: b) d 状态标识尺寸规格、字体字号及效果图可参照WS/T654. 4.3应急处置管理 4.3.1PET/CT因故障停用时,应在醒目位置粘贴(或悬挂)“临时故障”状态标识,并及时向医疗器 械管理部门报修. 4.3.2使用放射性示踪剂出现放射性污染时,应及时清空受污染空间人...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11. 020 S0 0 SOO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91-2024 代替WS/T391-2012 CT检查操作规程 Computer tomography examination procedure 2024-07-23发布 2025-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WS/T 391-2024 前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代替WS/T391-2012《CT检查操作规程》,与WS/T391-201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 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在头颈部检查部分,更改了扫描管电压及管电流设置、重建具体方法及增强扫描过程中涉及的 对比剂流量、流速设置,更改了扫描定位(见5.2,2012年版的5.2); 在腹部检查部分,更改了扫描情况的设定、扫描层厚的设置(见5.4,2012年版的5.4): 在骨关节检查部分,更改了层厚设置(见5.5,2012年版的5.5): 更改了颅脑检查及颅脑灌注检查部分原有的多个扫描参数,包括管电压、管电流及扫描层厚, 更改了对比剂注射剂量及流速(见附录A,2012年版的附录A): 增加了儿童CT检查的特殊要求(见附录C).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 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 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青 岛大学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 大学湘雅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克、刘辉、赵鹏飞、陈海松、范丽、荆利娜、郝大鹏、范国光、张立娜、廖 伟华. 本标准于2012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WS/T 391-2024 CT检查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CT检查前准备、技术方法、程序及影像显示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技人员对患者进行CT检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Z130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3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平扫plain scan 普通扫描 非增强扫描(non-contrastscan) 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扫描方位多采用横断层面,检查颅脑以及头面部病变有时可加用冠 状层面扫描. 3.2 增强扫描contrastscan 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 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类型,有助于病变的定性. 3.3 薄层扫描thin slicescan 扫描层厚≤3mm的扫描.其优点是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细节,一般用于检 查较小的病灶或组织器官.如需进行三维重组等后处理,亦需用薄层扫描,扫描层厚越薄,重建图像质 量越高. 3. 4 重叠扫描overlap scan
WS/T 391-2024 非螺旋扫描时,设置层距小于层厚,或螺旋扫描时,螺距小于1,使相邻的扫描层面有部分重叠. 重叠扫描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避免遗漏小的病灶,但重叠越多,患者接受的X线剂量越大. 3. 5 高分辨率CT扫描high-resolution CT,HRCT 采用薄层扫描、高空间分辨率算法重建及特殊的滤波处理,可取得有良好空间分辨率的CT图像,对 显示小病灶及细微结构优于常规CT扫描.常用于肺部弥漫性间质性或结节性病变、垂体、内耳和肾上腺 等部位疾病的检查. 3. 6 靶扫描targetscan 感兴趣区的放大扫描,即先设定感兴趣区,作为扫描视野,然后扫描.可提高空间分辨率. 3. 7 靶重建targetreconstruction 在常规螺旋CT数据的基础上缩小显示野的重建方法.其优点是不需再扫描,但不增加信息. 4CT辐射防护 应遵循尽可能低的剂量(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原则设置扫描参数.CT 辐射 防护参见GBZ130. 5CT检查技术 5.1颅脑检查 5.1.1颅脑常规检查要求如下: 扫描前准备:去除被检者扫描区域表面(头颅表面)金属物及异物: 一扫描体位: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置于头架中,下颌内收,头颅左右对称: 一扫描范围: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 一扫描基线:多选用听毗线(即外与外耳道的连线): 扫描条件:120kV~130kV:190mAs~430mAs:未成年人100KV~120kV:0岁~1岁: 10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11. 020 S0 0 SOO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89-2024 代替WS/T389-2012 医学×线检查操作规程 Medical X-ray examination procedure 2024-07-23发布 2025-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WS/T 389-2024 前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代替WS/T389-2012《医学X线检查操作规程》,与WS/T389-2012《医学X线检查操作规程》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更改了检查过程中的准备内容、具体操作时的细节及图像显示要求,对于摄片过程中的注意事 项进行了详细标注(见第5章,2012年版的第5章): 更改了造影过程中的检查前准备、对比剂准备情况(见附录A~E,2012年版的附录A、B): 一增加了各部位图像显示要求、操作方法中的源像距离及具体细节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细节(见 5.1、5.3、5.6); 更改了附录中的规范性描述(见附录A.1.1.1、附录A.1.2.2、附录A2.2.1,2012年版的附 录A.1.1.1、附录A.1.2.2和附录A.2.2.1): -增加了窦道痿管造影操作规范、经T管胆系造影操作规范及输卵管造影检查操作规范(见附录 C、D和E)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 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 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国光、任克、张立娜、王鸣鹏、高振龙、孙文阁、李真林、刘义军、牛刚、 雷子乔. 本标准于2012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WS/T 389-2024 医学×线检查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范了医学X线检查前准备、操作流程、影像显示要求及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受检者进行医学X线检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化引用面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Z130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WS76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医学×线检查medicalx-ray examination 利用X线作为载体对受检者照射(进行成像检查),从面获取医学影像信息的检查方法.医学X线检 查方法分为普通检查(X线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 3. 2 X线普通检查ordinary x-rayradiography X线作为信息载体,利用其穿透特性对受检体进行曝光,以影像探测器获取受检体信息重建影像的 摄影过程. 3.3 X线造影检查contrastradiography 人体组织有相当部分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查中显示,检查 时,可将原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影像,此即X线造 影检查. 3. 4 X线特殊检查specialradiography
WS/T 389-2024 特殊X线检查有软X线摄影、高管电压摄影、体层摄影、放大摄影和荧光摄影等,自应用CT等现代 成像技术以来,除放大摄影和荧光摄影外,乳腺软X线摄影、高管电压摄影、口腔体层摄影、融合断层 摄影都在临床有广泛应用.现阶段,X线检查技术向精准化、功能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催 生出一些新的特殊检查出现. 3. 5 对比剂contrastagent 以医学成像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质引入人体内,以改变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像对比度,这种被引入的 物质被称为“对比剂”,过去曾称之为“造影剂”. 4X线辐射防护 X线辐射防护应符合GBZ130的要求. 5X线摄影检查 5.1胸部X线摄影检查 5.1.1摄影前准备 摄影前应做好如下准备: 了解病情,仔细核对X线检查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摄影部位和有无特殊要求.对检查目的、 摄影部位表述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根据检查要求选择适宜尺寸的影像探测器: 开机预热,根据受检者特点(生理、病理特点等)及临床需求来拟定摄影条件: 去除受检者胸背部可造成影像伪影的物品,如衣服、饰物等: 摄影条件宜采用高电压、大毫安、短时间,以减少心脏或呼吸运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采用高 电压摄影时要使用栅比值不小于10:1的滤线栅,摄影...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 11. 020 90 0 SOO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307--2024 代替WS307-2009 医疗机构标志标准 Standard for symbol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2024-07-23发布 2025-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WS/T 307-2024 前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代替WS307-2009《医疗机构标志》,与WS307-2009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 要技术变化如下: 将强制性标准更改为推荐性标准: 更改了“范围”适用及可使用对象的表述形式(见1,2009年版的1):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见2): 修改了“医疗机构”定义(见3.1,2009年版的2.1): 补充了“附录A”中金光红色的C值和K值(见A2.4.2): 修改了“标志释义”的表述形式(见附录B): 增加了3条参考文献(见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疗机构管理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 卫生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负责业务管理、法 规司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福建医科大学附 属第一医院、重庆市渝中区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西英、马丽平、李小鹏、叶世岳、王海江、王惠英、背雪冬、梁辰、王婷、 张伶俐. 本标准于2009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WS/T 307-XXXX 医疗机构标志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医疗机构标志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军队医疗机构平时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可使用,执行军事任务和 战场救护时继续使用武装力量医疗机构专用的红十字标志. 医疗机构部分用品(包括但不限于标牌、灯光、宣传栏(品)、可视媒体、被服和医用家具等)可 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医疗机构medicalinstitution 经登记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或依法取得执业备案凭证,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机构. 4使用要求 4.1此标志为医疗机构的专用特定标志,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 4.2医疗机构应单独使用本标志,不得在标志上增删任何内容(按照附录A的规定). 4.3应将标志置于本单位显著位置,能从不同方向、尽可能远的位置得以辨认. 4.4设有急诊科、急诊室的医疗机构应在夜间或者能见度低时,以灯光或其他发光物显示此标志. 4.5生产制造及销售医疗机构标志应符合本标准(按照附录A的规定). 5标志图形与绘制 按照附录A的规定. 6标志释义 参见附录B的规定.
WS/T 307-XXXX 附录A (规范性) 标志图形和绘制说明 A.1标志效果图 见图A.1 红心 红线 图A.1效果图 A.2绘制说明 A.2.1方法:等值缩放画法. A.2.2相对尺寸单位A、B,a、b.横线为a线,纵线为b线. A.2.3绘制程序 A.2.3.1图为正方形A=B,a=b A.2.3.2A等于10a A.2.3.3B等于10b A.2.3.40为图形中心 A.2.3.5c-c 为2a A.2.3.6c-c为 2b A.2.3.7小圆弧 A.2.3.7.1圆心为0,半径为0.5a A.2.3.7.20 位置 上、下小圆弧0 至b线距离0.5a,向小圆弧方向最近a线距离b/3. 左、右小圆弧0.至a线距离0.5b,向小圆弧方向最近b线距离a/3. A.2.3.8大圆弧 A.2.3.8.1圆心为0,半径为1.25a A.2.3.8.20位置 上、下大圆弧0 至a线距离0.5b,向大圆弧方向最近b线距离0.125a. 左、右大圆弧0.至b线距离0.5a,向大圆弧方向最近a线距离0.125b. A.2.3.9E为0.2a,是外圈的红线与红心间、两个红心间的白色宽度. A.2.3.10小圆弧外圈红线圆心为0,半径为(10.2)a. 大圆弧外圈红线圆心为0,半径为(1.250.2)a. A.2.4颜色应用标准 A.2.4.1“十”字由5个等比正方形组成,为白色:周边0.2a为白色.
WS/T307-XXXX A.2.4.2红心、红线为金光红色(C0M100Y100K0). A.3标志绘制图 见图A.2. A.2.37小周元 内弧半轻:05 外弧半径:07 =0.2a A.2.38大周抓0 Q.sg! 3 0.5D 内强半径:1.25b 外弧半径:145h F0.2a 0. 0 0.125 1.2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ICS11. 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329-2024 代替WS329-2011 麻醉记录单标准 Standard for anesthesiarecord 2024-07-23发布 2025-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布
WS 3292024 前言 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代替WS329-2011《麻醉记录单》.与WS329-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 技术变化如下: 将麻醉记录单中的手术者更改为手术医师、麻醉者更改为麻醉医师,增加了麻醉护士(见5.5, 2011年版的5.5): 增加了身体质量指数(见6.2.6): 增加了记录呼吸参数(见6.4.8.2): 增加了记录体温(见6.4.8.4): 更改了麻醉小结,增加了记录气管导管拔除等重要操作步骤(见6.4.11.2011年版的6.3.11): 更改了离室信息,增加了出室前麻醉后恢复评分(见6.5.2,2011年版的6.4): 附录A增加了ASA分级中应对特殊患者人群的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 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 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复旦大学附 属中山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 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成都市第三人 民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宇光、裴丽坚、李天佐、缪长虹、王东信、王天龙、郭向阳、董海龙、王古 岩、徐子锋. 本标准于2011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WS 329-2024 麻醉记录单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麻醉记录用纸、书写和内容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建立和使用麻醉记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3100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DA/T11文件用纸耐久性测试法 DA/T16档案字迹材料耐久性测试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麻醉记录anesthesiarecord 麻醉医师在麻醉实施中书写的麻醉经过及处理措施的记录. 3. 2 麻醉开始anesthesiastarttime 从忠者入室执行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和/或治疗医瞩视为麻醉开始. 3. 3 麻醉结束anesthesiaendtime 患者达到出室标准和/或麻醉医师将患者移交至其他科室医师和/或护士. 3.4麻醉期间duringanesthesia 从麻醉开始到麻醉结束时间. 4麻醉记录单用纸要求 麻醉记录单用纸的技术要求应符合DA/T11中对一般耐久纸的技术要求. 5麻醉记录单书写要求 5.1应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应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 5.2书写麻醉记录单用的墨水、圆珠笔用油墨和复写纸等字迹材料的耐久性应符合DA/T16. 5.3应使用中文简体,通用的外文缩写,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使用外文. 5.4麻醉记录单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1
WS 329-2024 5.5当单页麻醉记录单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另附页书写、附页中的手术方式、手术医师、麻醉方式、 麻醉医师、麻醉护士、巡回护士等项目应填写完整.附页中的术前特殊情况、麻醉小结、麻醉期间并发 症、特殊事件或突发情况及处理、离室信息则只需记录一次. 5.6麻醉记录单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修改人签名 和时间.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5.7上级医务人员有审查修改下级医务人员书写的麻醉记录单的责任,麻醉记录单由相应麻醉医师签 名.实习医务人员、试用期医务人员、进修医务人员书写的麻醉记录单,应经过本医疗机构注册的医务 人员审阅、修改并签名. 5.8打印的麻醉记录单应按照本标准的内容要求录入并及时打印,由相应医务人员手写签名.医疗机 构打印的麻醉记录单应统一纸张、字体、字号及排版格式.打印字迹应清楚易认,符合病历保存期限和 复印的要求.打印的麻醉记录单在编辑过程中应按照权限要求进行修改,已完成录入打印并签名的麻醉 记录单不得修改. 5.9电子病历中麻醉记录部分的内容要求同本标准第6章. 6麻醉记录内容要求 6.1总体要求 麻醉记录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内容应包括患者...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