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工程建设行业优秀科技成果汇编-22.1.10.pdf
2021年工程建设行业 优秀科技成果汇编 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2021年12月
目录 CNOTENTS 十项新技术篇 自航式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及施工成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稠油开发采出液高效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6 建筑垃圾模块化处置工艺及设备研发. ... 一种循环施工升降机系统及实施方法 ..10 艰险山区高速铁路特大跨度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及应用. ... 1.3 天然气处理新工艺及设备关键技术. ..16 超高层建筑轻量化模块式智能施工平台创新技术.. ...18 复杂地层中两千米级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 .21 振动碾无人驾驶机群作业关键技术.. 高速铁路CRTSIII型先张轨道板自动化预制技术研究 ..27 房屋建筑篇 建筑工程BIM技术产业化集成应用研究 软土中心城区复杂环境下深大基坑群施工关键技术及应用 ....35 大型复杂建筑工程施工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37 波音737完工及交付中心项目综合技术研究. ...39 雄安站复杂异形劲性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超400m的倾斜单向收缩偏心结构超高层建筑关键施工技术 .. 大型儒家仿古建筑智慧建造技术.. ...45 超限大跨度机库钢屋盖精准建造关键技术. ...7 庐山西海景区大跨度球类运动场馆空腹网格结构设计及建造关键技术研究. 6. 雷神山医院机电快速安装综合技术. ..51 工业化多高层钢结构住宅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54 大型科技场馆绿色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 ...56
大跨度复杂场馆建造关键技术研究... ...59 基坑内地下水渗流机理及抗浮水头计算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61 复旦大学相辉堂修复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62 建筑物长距离及复杂移位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 高空百米跨度多层钢连廊整体提升和平移关键技术. ...6 城市中心区高层建筑改造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68 受限空间大跨钢桁架经济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70 滨海文化中心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 ...2 超高层结构快速高效施工成套综合技术研究.. ...74 高层吊脚楼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76 湖相地层中超高层建筑百米级基桩关键技术及应用, ..78 深大基坑自动化监测及智能化预警系统技术. ...80 预应力索网与格构式支撑组合柔性旋转平台施工技术. ...82 能源和工业篇 喜马拉雅地区复杂地质隧洞双护盾TBM关键技术. ...87 海上风机结构多源动力分析方法及全寿命设计技术, ...89 城市密集区叠合上盖建筑的超高压地下变电站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 ..91 复杂地质条件下深部凿井水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设计技术研究与应用. ..5 伊拉克哈法亚油田三期1000万吨/年地面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97 高海拔、大温差、高烈度区压力钢管设计与施工技术 ..99 深厚粘土层多圈非等强复合冻结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01 基于“IP光”的电力通信网控制与防御关键技术及应用. ..104 多泥沙大中型水库增建减淤发电工程建设关键技术. ..106 复杂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建管关键技术及平台. ....1.08 平原枢纽高落差大流速导截流关键技术.. .. 110 激光雷达复杂场景建筑物质量安全遥感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 112 深井松软极破碎巷道围岩内外承载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 ..114 城中采煤沉陷区人居环境与生态一体化重构关键技术. .. 116
高研质土心墙堆石坝复杂坝料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19 丰满水电站重建工程碾压混凝土坝关键施工技术... ..121 400m级全钢衬超长斜井施工关键技术.. ..1.23 复杂条件引水隧洞长距离施工关键技术. ..125 一种核电站安全壳钢衬里模块化施工方法. ..128 “三大一高”消突技术在立井井简揭突出煤层施工中的研究与应用. ..130 斜井井筒栈桥式全闭环整体液压模板台车研制与应用. ..1.32 水电工程防渗惟幕运行可靠性综合评价研究 ..135 煤化工(焦化)粗苯加氢装置成套施工技术 ..137 铁路桥梁篇 超大跨度双层公路悬索桥设计建造创新技术 ...141 高速铁路445m跨径混凝土拱桥设计关键技术 ..44 超大吨位转体桥关键技术及应用. .146 大节段钢桁梁整体制造、架设关键技术.. ..148 大跨度自锚式悬索桥先斜拉后悬索施工关键技术. ..150 艰险山区大跨双层公铁钢箱系杆拱桥关键技术.. ..153 大型桥梁结构智能健康监测云平台研究及应用. ..155 超高超重拱形钢索塔提滑组合安装关键技术... ..57 新型高塔单索面大吨位非对称钢混结合梁斜拉桥设计与建造技术研究.. ..160 青藏高原铁路大跨提篮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拱肋安装技术, ..162 宽幅钢箱及钢箱结合梁斜拉桥上部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 ..165 艰险山区铁路框架式新型抗滑支挡结构工程技术研究.. ..167 高精度激光移动扫描技术在铁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69 高架站单双线箱梁架设施工方法. ...172 高铁隧道长距离穿越软塑性黄土地层施工技术研究 ..1.74 隧道快捷建造与智能监测关键技术... .. 1.76 空间异形扭转钢主塔反对称公路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 ...178 伶仃洋海域跨海大桥设计新技术. ..181 曲塔宽梁部分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简介, ... 183
BIM环境下企业级项目管理数据采集与共享技术研究.. ...185 强腐蚀低负温下混凝土性能劣化及对策的全寿命成套技术研究及应用. .187 连续刚构拱桥主拱大节段异位拼装、纵移和提升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1.90 连续复合曲线高铁接触网精确测量计算及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 .193 H型钢柱智能车简介. ... 195 基础设施篇 机械法联络通道建造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199 远洋吹填珊瑚砂岛礁机场建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 隧道掘进机高效破岩实验系统研制及应用.. ..04 建筑固废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研究. ..06 富水复杂地层盾构渣土改良及安全保障关键技术. ...208 高海拔复杂地质特长公路隧道关键施工技术. ..210 复杂山区铁路隧道高位穿越巨型溶洞综合处置与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12 明挖综合管廊快速施工关键技术及其装备. ..214 复杂地层双护盾TBM设计、研制与施工成套技术研究. ..216 全断面掘进机刀具智能诊断系统... ...218 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海港发展项目二期工程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20 中深层地热地埋管管群供热系统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23 高瓦斯特长地铁山岭隧道建造关键技术.. ...26 新型深层水泥搅拌船(DCM)研制. ...229 复杂海况长距离组合梁桥快速施工技术. ..231 恶劣海况复杂地质条件桥梁施工关键技术. ..2.34 数字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造管理系统研发及应用, ..236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设计关键技术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应用 ..38 干热大温差盐碱地区试车场超大斜面高速环道综合施工技术 ...40 复杂受限空间市政工程快速更新建造成套技术... ..4.2 地铁工程在城区特定敏感建(构)筑物环境下风险控制及关键修建技术. ..45 盾构管片钢筋笼自动化制造及应用. ..47 空间三维异形桥墩BIM建模应用技术研究 ...250
施工日志记录要求.pdf
施工日志记录要求 1一般要求 1.1施工日志是工程建设施工阶段项目管理相关活动的综合性的真实反映和记录,是工程 管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1.2施工日志填写应及时认真负责,内容详细、齐全真实,并及时保存.
施工日志样表见 附表,填写内容较多时可附页.
1.3施工日志应由项目经理或由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和收集整理,逐日记录,内容须全面 详实,具有可追溯性.
1.4施工单位可根据工程规模、特点及复杂程度,按专业及岗位进行综合记录或分专业记 录,并安排专人负责汇总.
1.5施工日志应从项目施工承包合同签订或工程开工开始,至项目施工承包合同工作内容 完成或工程峻工收到“竣工验收报告”之日为止.
1.6施工日志记录填写要求应符合以下规定: 1施工日志应按单位工程分别记录填写.
2施工日志应逐日填写记录,不得中断.
3应及时、真实、详细记录:如中途发生人员变动,应当办理交接手续,保持施工日 志的连续性、完整性.
4填写时应使用钢笔或中性签字笔,笔迹应清楚.
5施工日志应及时填写,内容应齐全,不得有空白项:对所记录的问题应及时追踪闭 合.
1.7应建立项目质量责任标识制度,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重要隐蔽工程和主要节点验 收等施工管理环节实施举牌验收,同步留存影像资料,可将其作为施工日志的附件存档,实 现质量责任可追溯.
1.8项目经理、生产经理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和记录人员应签字,主管领导应定期阅签.
1.9施工日志应在工程峻工后,及时组织收集整理归档保存.
2主要内容 2.2基本内容记录应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名称、日期、星期、天气情况.
天气情况可按照上午、下午和夜间分别记录.
2天气情况应包括天气状况、降雨降雪量、风力、风向、全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3当日施工内容应包括分项工程、层段位置、作业班组、作业人数、进度情况.
1应将分部、分项工程名称和轴线、楼层等施工部位记录明确.
2应如实填写当日进行分项工程施工的工种及斑组长姓名,实际的作业人数及分项工 程的进度情况.
3应如实记录当日进度计划实际完成情况,延误原因和整改措施.
2.4主要记事应包括技术质量管理情况,分部分项工程验收情况,技术交底、技术复核记
录,施工机械进出场及运行使用情况,试件、试块留置及见证取样送检、功能性检验等情况, 质量隐患、问题或事故处理情况,安全生产管理情况,其他情况.
1技术质量管理情况应包括设计变更,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编制、审批、 论证和交底,关键过程、特殊工艺措施和施工方法控制,四新技术推广应用等.
2分部分项工程及检验批验收(含隐蔽工程验收)情况应包括参加单位和人员、部位、 验收结论、存在问题等.
3技术交底、隐蔽验收、施工记录应包括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技术交底、施工记录等.
4施工机械进出场及运行使用情况应包括大中型施工机械设备进出场及运行使用情况, 施工机械故障及处理情况等.
5原材料、构配件、试件留置及见证取样送检、功能性检验等情况应包括主要材料构 配件及设备设施进场取样、检验检测和试验情况,如钢材、钢筋、混凝土、砂浆、回填土、 焊接等, 6质量隐患、问题或事故处理情况应包括当日发生或正在处理的质量隐患、问题或事 故发生的经过、主要原因、处理意见和整改情况等.
7安全生产管理情况应包括以下内容: 1)应如实填写当日的安全检查及隐患整改情况,包括施工操作人员安全技术交底及 安全教育情况,特殊工种的证件核验备存等情况.
2)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验收和巡查情况.
3)涉及安全的设备设施及防护用品进场抽样检验情况.
4)安全事故处理情况.
8专业分包进出场、施工管理情况应包括以下内容: 1)专业分包施工组织、进度等情况.
2)专业分包人员、材料、设备等进出场情况.
9其他情况应包括有关会议,有关部门检查情况,停水、停电、停工,季节性施工等.
1)有关会议情况.
如会议时间和地点、会议主持、参会人员、会议议题和确定事项 等.
2)有关部门.
如各级政府部门、上级单位、建设、监理单位对工程施工的检查意见, 以及整改情况.
3)停电、停水、停工情况.
如实记录停工的原因(停电、停水、业主通知或其他), 停工的起止时间,施工工人的窝工及材料的报废等损失情况.
4)冬雨期等季节性施工准备及措施落实情况.
5)其它需要记录的事项.
3其它要求 3.1施工日志应字迹工整、清断,采用仿宋体或正楷字记录.
3.2分包项目的施工日志应由分包单位按照要求认真做好记录,施工完毕应及时移交施工 总承包单位.
3.3记录应如实详尽,真实反映施工实际,并有可追溯性.
不得漏记、错记,严禁伪造臆 造记录.
SL 559-2011 农村安全饮水编规.pdf
ICS 13. 060. 20 SL P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559-2011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 编制规程 Compilation code ofpractice onrural safety drinkingwater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lan 2011-09-29发布 2011-12-29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关于批准发布水利行业标准的公告 2011年第4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批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 制规程》(SL559-2011)标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于以公布.
标准名称 标准编号 替代标准号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农村饮水安全 工程实施方案编SL559-2011 2011.9.29 2011. 12.29 制规程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江西省水利厅 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宋实沙鲁生孟树臣刘德样 蔡守华刘群昌 胡亚琼刘锋 王留运张汉松张玉欣程吉林 叶亚玲鲁梦江汪富贵李建锋 范贤馨潘丽要刘昆鹏 本标准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冯广志 本标准体例格式审查人:以松
前言 根据水利部技术标准体系和2008年水利行业标准制(修) 计划安排,在认真总结各地实践经验,广泛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 的基础上,按照《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一2002)的要 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工程可行性研究与工程初步设计合并制定工程实施 方案,达到初步设计的深度要求.
本标准共15章35节151条和 2个附录,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的内容、深度及章 节安排做了规定,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综合说 明、工程背景与设计依据、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总体设 计、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 防治措施、概算与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结论与建议、综合实施 方案编制.
本标准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本标准主持机构: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标准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灌排水发展中心(水利部农村饮水 安全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扬州大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武汉大学 中国农村改水技术指导中心 湖北省水利厅 陕西省水利厅 山西省水利厅 山东省水利厅 四川省农田水利局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综合说明 6 工程背景与设计依据 5.1工程背景 3 5. 2 设计依据 5.3建设任务与目标 6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8 6.1项目区概况 8 6. 2 供水现状 8 6.3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8 7总体设计.. 9 7.1工程设计标准 9 7.2 工程规模 6 7.3 水源选择 6 7.4 工程总体布置 10 8工程设计.. II I°8 工程防洪和抗震标准 11 8.2 取水工程设计 11 8. 3 输水工程设计 12 8. 4 水厂工程设计 12 8.5 配水工程设计 13 8.6 建筑设计.. 14 8.7 结构设计. 14 8. 8 供配电设计 14
河北省平原地区中小面积除涝水文修订报告(2002年).pdf
河北省平原地区 中小面积除涝水文修订报告(2002) (送审稿) 水利部河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九九九年1月
批 准: 杨风臣 顾辉 审 定: 李群 审 查: 徐甫聚 张建中齐景俊 项目负责: 武智宏 报告编写: 黄荣辉 武智宏 参加人员: 陈敏 王宝东 武智宏 黄荣辉
目 前言 第一部分:河北省平原地区中小面积 除涝水文分析修订说明 1、设计暴雨 1.1设计暴雨的含义. 1.2设计暴雨雨期控制 1.3设计雨量计算 1.4设计雨型. 1.5成果比较 2、暴雨径流关系 2.1基本资料. 11 2.2相关因素计算. 20 2.3暴雨径流分区 ..26 2.4暴雨径流关系曲线 27 2.5设计pa值计算 29 2.6成果比较与评价 30 3、最大排水流量 ...32 3.1基本资料 ...32 3.2排水模数经验公式 ..32 3.3公式参数的确定 .36
3.4设计最大排水流量计算 .37 3.5成果比较. 43 第二部分: 河北省平原地区中小面积 除涝水文手册(2000年修订版) 1、使用说明 2、附图 附图1河北省平原地区各分区设计暴雨图 附图2河北省平原地区各分区最大排水流量图 附图3河北省平原地区次暴雨径流(PPa~R)关系图 附图4河北省平原地区水文分区图 附图5河北省平原地区年最大三日暴雨多年平均值(X)等值线图 附图6河北省平原地区年最大三日暴雨变差系数(C)等值线图
前言 我省平原地区中小面积除涝水文计算始于1965年黑龙港流域和运 东地区治理工程.
1967年我院与几个单位共同协作,以原河北省水利厅 名义编制了《河北省平原地区中小面积排水模数计算参数手册》,在我 省农田排水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通过应用实 践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大、小面积设计暴雨采用“变时段法”, 设计暴雨标准不明确.
1973年为配合黑龙港流域水利规划,总结了黑龙 港流域1965年治理后除涝水文计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由原来用频率 法改用定雨量法,并编制了《平原地区排水模数计算方法和经验公式参 数分析》.
1979年水文总站编制了《河北省平原地区中小面积除涝水文 计算手册》.
1982年为满足河北省海滦河流域补充规划的需要,又在各 单位原有成果基础上,补充了新资料,并将基本资料统计方法化一,由 定雨量法改用频率法,进一步对一些计算环节与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 编制了《河北省海滦河流域平原地区中小面积除涝水文分析》(简称“82 年手册”),供海滦河流域补充规划中我省内部平原地区中小面积除涝规 划使用.
1992年河北省水文总站编制了《河北省平原地区中小面积除涝 水文计算手册(修定)》(简称“92年手册”),河北省水利厅于同年12 月下文使用.
经过几年来的使用实践及有关地(市)的反映,普遍认为“92年手 册”和“82年手册”在多数地区差别较大.
为配合我省海滦河流域防洪 除涝规划,合理确定平原地区排水河道的工程规模,省水利厅要求我院
中国河湖大典. 海河卷.pdf
编修当代水经服务千秋伟业 《中国河湖大典》序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经济、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的基 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复杂,河湖众多, 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500多条,湖水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 达2939个。
先民逐水而居,以水为伴,既享受江河湖泊的恩惠,也遭受洪魔旱魅的 侵扰。
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华民族始终在同水早灾害作斗争。
上下5000年,一部中 国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中国人民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
“善治国者先治水”。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了大规模水 利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比较完整的水利工程体系, 全国已建成江河堤防28.69万千米,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7倍,相当于环绕地球赤 道7圈多;各类水库数量从1223座增加到2008年的86353座,总库容从约200亿 立方米增加到6924亿立方米:供水量从1031亿立方米增加到5828亿立方米:农 田有效灌溉面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4亿亩扩大到目前的8.77亿亩:累计解决了 2.72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以及3亿多无 电人口的用电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6万平方千米。
我国以占世界6%的淡 水资源、9%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1%的人口并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这是中华民 族5000年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发展作出的巨大 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关键阶段。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 是我国将要长期面对的基本水情。
特别是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我国极端水 旱灾害事件呈多发频发突发趋势,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体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 问题更加复杂。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解决水问题,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 策,大力倡导并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水利部门结合实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治水思 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以民生水利发展为重点,以节水防污型社 会建设为途径,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 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
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 望并且坚信,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人民群众的防洪安全 将得到可靠保障,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安全清洁的饮用水,水环境和水生态状况显著 改善,祖国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作为水资源主要载体和水早灾害的地表源头, 河流和湖泊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描述河湖的文献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典 藏。
公元6世纪部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以更早记载我国江河水道的古书一(水 经》为纲,溯源探流,访渎搜渠,以辞约意丰、情韵悠然的笔触,记述了1500多 年前我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面貌,成为后世人们了解全国水资源、水 环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的主要依据。
其后,历代也出现过一些描述河湖的文献,但 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与《水经注》相比。
今人为此作出过很多努力,出版了 一些有关中国河湖及水资源的书籍,但仍未能反映我国河湖水系的全貌。
新世纪以 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条件变化,随着治水思路调整和水利实践深入,编 募出版《中国河湖大典》(以下简称大典》),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江河湖泊的历 史和现状,弘扬、传承中华水文化,引导社会科学治水,维护河流生态健康,自然 成为水利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追切愿望与神圣使命。
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大典》的编纂出版工作。
2004年3月,水利部原部长汪 恕诚同志作出批示,请时任水利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的敬正书同志担任全书编委 会主任兼主编,组成了由有关司局、流域机构及有关各省、市、自治区水利(务) 厅(局)等单位负责人为委员的编委会,下设编委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成立全 书专家组:各流域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组织了精干力量。
敬正书同志不仅亲自著书、审稿,还多次深入各地指导编纂工作,协调处理编纂过 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创造性地解决了大量关键难题,付出了巨大辛劳。
各地撰稿 人员和有关专家孜孜不倦、辛勤耕耘,或埋头著述,或字斟句酌,或旁征博引,或 探幽发微,奠定了《大典)的基础。
全书编委会办公室(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和 各地编纂办公室工作人员上下沟通,多方协调,充分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大 典》涉及编纂人员数千人,既有水利系统领导干部,也有系统内外专业人才,既有 水利水电专家...
水闸设计 电子版 带例题.pdf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用水状况发生了银大的改变。
随看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 的加快,水利建设的重点已从农业用水转化为发展城市、发展工 业及保护生态与环境,相应水利工程的重点也已从灌区建筑物转 变为大量的取水输水建筑物。
为了造应当前和今后社会经济发展 的需要,特编写这本《水用》,以供从事水利建设的有关技术人员 参考使用,也可供水利院校师生学习参考。
本书内容包括水闸的等级划分及设计洪水标准、水用总体布 置、水闸水力计算、防渗排水设计、闸室布置及稳定计算、水用 结构设计及计算等,本书在重点介绍目前常用的理论方法的同时, 注意反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总结了近年来技术上先进、经济上 合理、运用安全可靠的实践经验,并介绍了一些典型工程实例作 为参考,本书可供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水闸设计 人员参考。
本书由江家省太湖水利设计研究院陈室华、张世需编写,书中 例题和插图绘制由江苏省大湖水利设计研究院孙永明、于建惠两位 同志完成。
本书稿完成后:由《取水输水建筑物丛书》主编账德亮 教投进行了审稿,并提出了很多室贵的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2年11月
目录 序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水闸的作用和类型 第二节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 第三节水闸的设计洪水标准 第二章水闸的总体布置 11 第一节水闸的闸址选择 II 第二节 水闸的组成及一般布置 16 第三节 水闸枢纽的布置 26 第四节 水闸与其他建筑物的联合布置 第三章水闸的水力设计 43 第一节水闸的闸孔设计 43 第二节水闸的消能防冲设计 62 第四章水闸的防渗排水设计. 第一节 地下轮廓设计 99 第二节 渗流计算 105 第三节 地基土的抗渗稳定性计算 117 第四节 防渗排水设施. 125 第五节 侧向绕渗计算和防渗措 154 第五章闸室的布置和稳定分析 158 第一节 闸室结构布置 158 第二节荷载及其组合 170
第三节闸室稳定计算 180 第四节地基允许承载力计算 198 第五节地基沉降计算 210 第六节基础处理设计 217 第六章水闸的结构设计. 255 第一节 结构设计原理及有关规定 255 第二节 闸底板设计 264 第三节 闸缴设计 305 第四节 上部结构的构造及计算 316 第五节岸和翼墙的结构设计 325 附录1 岩土分类方法 339 附录1 条形基础下的地基应力系数表 345 附录 条形基础的脂加应力计算 375 附录N 弹性地基梁的弯矩系数表(郭氏表) 381 附录V 弹性地基梁在边荷载作用下的弯矩系数表.396 参考文献 404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水闸的作用和类型 水闸是一种低水头水工建筑物,具有挡水、泄水的双重作用, 在水利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
其主要作用除了通过闸门的启闭控 制流量和调节水位外,还担负着防止潮水倒以及汛期排泄洪 (涉)水的功能。
水闸常常与其他水工建筑物组成水利枢组,共同 发挥作用,如与泵站组成抽水站枢组、与水电站组成发电站枢组、 与其他挡水建筑物组成水库枢纽等。
水闸类型很多,按不同的分类法分述如下。
一、按照水闸的作用分类 水闸按照其作用可分为进水闸、分水闸、节制闸、泄水闸、排 水闸、分洪闸、冲沙闸等,有些水闸兼有多种作用。
1.进水闸 进水闸修建在河道、水库或湖泊的岸边、灌涨引水渠道的首 部,用以保证控制人渠流量。
由于进水闸位于渠首,所以又称渠 首闸。
2.分水闲 分水闸是用来把上一级集道的流量按照需要引人下一级骤 道,实际上就是下一级渠道的进水用。
分水闸的作用是控制调配 流量,以达到计划用水的目的,是乘系中的配水建筑物。
由于分 水闸所在的位置不同,习惯上又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支渠渠首 的称支渠进水闸,在斗、农乘进水口的称斗门、农门等。
3.节制闭 节制闸一般均横跨干、支渠修建,且位于支、斗渠分水口的 下游,用以控制闸前水位,满足支、斗集道引水时对水位的要求, 1
节制闸主要利用闸门的启闭来控制渠道水位, 4.泄水用 泄水闸的作用是为了宜泄水库、涝区、河道、梁道超过调蓄 能力的洪水或存水,例如,设在水库溢洪道上排泄超过水库调蓄 能力的水闸;由涉区排水的排水闸(见下)等。
对于渠通上起排 泄人渠洪水或多余水量作用的泄水,一般都建在重要渠段(如 大填方、高边坡和地质条件较差的聚段)或重要渠系建筑物(如 渡槽、倒虹吸、分水枢纽等重要建筑物)上游的渠侧。
闸后设较 短的泄水渠道,将洪水引人承泄区,当上游来水较多,下游发生 洪水漫溢、危及建筑物安全,或险工地段发生事故,需要抢修时, 泄水闸能及时排泄洪水或渠水,以保障重要渠段或重点建筑物的 安全,在对渠道或建筑物进行维...
水闸设计 新版13584122.pdf
前言 水闸具有防洪排涝的作用。
通过水闸工程建设,提高排涝设计标准,保 证排涉区在设计标准范围不受洪涝灾害,减少洪涝灾害损失:在满足防洪潮、 排涝的前提下,以“人水和谐”为规划设计理念,使河涌水系成为景观型河 道,结合水环境治理的需要,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科学调度水利工程,加 快内外河道水体交换,改善水环境。
建成满足需求的排涝工程体系,制定比 较合理的泵闸联合调度运用方式,实现城市防洪排涝安全、城市景观需要和 水生态环境安全的总体目标。
通过水闸工程建设,保障了当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当地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水环境整治工程及相应亲水景观设置,治理工程的经 济效益巨大,社会影响深远。
水闸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是投资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它一方面充分研究 建设条件,提出建设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进行经济分析评估,提出建设的合 理性。
它既是项目工作的起点,也是以后一系列工作的基础,是建设项目论 证、审查、决策的依据:也是编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依据:可作为筹 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作为与项目有关的部门签订合作,协 作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环境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因此,从 各个专业全方位的评价一个水闸项目的可行性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涉及十几 个不同的工程设计专业。
本书通过五个水阐工程可行性研究实例,全面系统 地阐述了水闸设计的各个专业设计内容:水文、工程地质、工程任务和规模、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工程等别和建筑物级别、设计标准、工程选址及闸 型选择、工程总体布置、水力设计、防渗排水设计、结构设计、地基处理设 计、机电及金属结构、工程管理、施工组织设计、建设工程用地、水土保持 设计、环境影响评价、设计估算、国民经济评价等。
希望能对推动我国河道 水闸工程的发展尽绵薄之力,为将我国的水闸设计推向更高的水平。
本书撰写中,罗涛编写了内容提要、前言,罗涛、张编淘、罗毅撰写了 第一部分新客站1号水闸内容,张晓瑞、郭卫新、窦燕、赵中营撰写了第二部
分新客站3号水闸内容,朱小磊、齐三红、朱君学撰写了第三部分幸福涌水闸 内容,许凯、史红丽、周雪梅、杜全胜、许明一、孔令磊、杨娟撰写了第四 部分海棠涌水闸内容,第五部分张庄闸内容由:宋修昌、王惠芹撰写了第54 章综合说明和第58章、第67章工程选址、工程总布置及主要建筑物等,唐松 智撰写了第59章、第60章机电与金属结构等,刘许超、刘增强、韩健、卢 玲、张彩双撰写了第55章~第57章和第61章~第66章。
全书由姜苏阳 统稿。
为总结水闸设计经验,兹编写本书,以期与同行进行技术交流。
本书得 到了多位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书涉及专业众多, 编写时间仓促,错误和不当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赐教指正。
《水闸设计》撰写委员会 2013年8月
目 录 前 第一部分广州新客站1号水闸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 1综合说明 2水文 2.1水文测站及基本资料.. 2.2水文气象特性 4 2.3防洪潮水文分析 2.4排涝水文分析 8 3工程地质. 14 3.1日的任务及勤察依据 14 3.2区域地质概况与地震 15 3. 3 闸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16 3, 4 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 12 3. 5 基础处理建议 3. 6 结论与建议 24 4 工程任务和规模 26 4. 1 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及排涉要求 26 4. 2 工程开发任务 29 4. 3 规划日标及工程布局 29 4. 4 工程规模论证技术途径 31 4. 5 河涌整治 4. 6 排涝计算 34 4. 7 河酒水面线 40 4. 8 水闸设计规模 42 4.9水闸及聚站运用方式 43 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46 5.1设计依据 46 5.2闸址选择 48 5.3用型选择 48 5.4工程总体布置 49 5.5水力设计 50
5.6防渗排水设计.. 5.7结构设计 ..53 5.8地基处理设计 .56 5.9安全监测设计. 5.10建筑外观设计 6机电及金属结构.... 6.1电气一次 6.2控制保护和通信 .63 6.3金属结构 .. 65 7工程管理.......... 7.1编制依据 7.2工程概况 ...67 7.3管理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编制...... 9.. 7.4主要管理设施... 7.5工程年运行管理费测算 .... 68 施工组织设计................... 8.1工程概况 8.2施工条件 8.3施工导流 8.4主体工程施工. 8.5施工.总布置.... 8.6施工总进度....... 8.7主要技术供应 9建设工程用地.. 9.2工程用地范围.. 9.3工程用地实物调查 9.4移民安置规划... 10水土保持设计 10.2项目概况...
水力学第四版上、下册全(吴持恭主编).pdf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论述水力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 在第3版”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基础上,保持了原书“循序渐进、加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 利于教学”的特点.
全书在整体安排上采用由浅人深的方式,在水静力学之后,从液体运动的 流束理论出发,渐进式地介绍水动力学内容,经过流态、管流、明渠流、水跃、堰闸出流、水流衔 接与消能后,再进一步介绍管道和明集中的非恒定流,然后上升到流场理论、边界层理论和势 流理论,最后以儿个专题作为全书的结束.
修订内容主要包括:根据水力学的学科发展,将围 际上水力学研究的新进展,尤其是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及新理论引人水力学教学与实践,同时 对相应内容进行增剧,特别是除一些陈旧的内容.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18章.
内容主要包括绪论、水静力学、水动力学基础、液流型态 和水头损失、有压管道恒定流、有压管中的非恒定流、明渠恒定均匀流、明渠恒定非均匀流、堰 流及闸孔出流、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的衔接和消能、液体运动的流场理论、恒定平面势流、渗 流、量纲分析和相似原理等.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水利类、土建类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供高独立学院、高职高专和成人 高校师生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
第4版序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第3版的基础上对全书 再次进行修订,以使本书更好地适应21世纪水力学的学科发展与创新性人才的 培养.
本次修订在广泛波取教材使用单位和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保持特 色、自主创新、与时俱进的原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增加水力学发展简史的内容,以便更好地了解水力学研究与应用的发 展历程.
二、基于当前高坝工程建设形劳及高坝水力学进展,增加了“水流衔接与消 能的若干新技术”内容.
三、鉴于工程泥沙问题日益奕出,增加了工程防沙措施的相关内容.
四、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删除了原书中现已基本弃用的内容,如图 解法内容,同时增加了计算机数值模拟的相关内容.
五、对全书进行全面的校核和修正.
本次修订工作是在许唯临教授主持下完成的.
参加修订的有许唯临、刘兴 年、李克锋、刘善均、王黎、王协康、王玉蓉、张建民、张新华、李冰冻、陈明千、易文 敏等.
许多兄弟院校的同志根据丰富的长期教学经验,对修订工作提出了室贵 的意见和建议:清华大学李玉柱教授认真、详细地审阅了本书,提出了许多宝贵 的修改意见,在此一井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于书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以使今后不断宪善.
编者 2007年5月
第3版序 在第2版的基础上,对全书再次进行修订,以使本教材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水力 学的发展和教学需要.
本次修订吸收了教学指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教材使用单位和有关专家的意 见,并在会后以通信方式进一步征询了有关院校教师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确定 了保持特色、完善提高的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订: 一、删除原书中现已弃用的内容,如“水力指数法”.
同时,对原书中个别不 适应水力学最新认识的描述加以适当修改,如对案流时均运动徽分方程组求解 问题的描述.
二、在部分水力计算的图解法后,筒要地增加相应的送代法内容.
三、适当增加习题数量,以更好地反映各章主要教学内容.
同时,增加思考 题,以作为例题和习题的有效补充.
四、再次对全书进行全面校核和修正.
本次修订工作是在主编吴持恭教授总体安排下完成的.
参加修订的有:许 唯临、李克锋、王黎、王玉蓉、杨凌真、周茂林等同志.
许多兄弟院校的同志根据 其长期、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修订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深表谢意!
限于水平,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编者 2003年1月
第2版序 1979年3月第1版的《水力学》是根据全国15所院校代表讨论制定的编写 大纲编写的,当时要求编成既是教科书又是参考书.
这次是根据1980年5月审 教学要求.
在修订时力求贯彻教育部工科基础课程教材编委会工作会议关于大 力提高教材质量的精神,以及“打好基础,精选内容,逐步更新,利于教学”的 原则.
修订本除保持原书力求贯彻循序渐进、加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利于教学 等原则外,我们主要作了以下一些修订: 一、原书属于基本理论的内容原则上不减.
对一些非基本的以及属于 专业课范围的内容,而大纲中又没有要求的,如无压圆管的共轭水深计算、 顺坡明渠中水跃、实用堰中的涯奇及克一奥剖面、隧润水力计算、连接建筑 物的水力计算、明渠恒定变量流、用直线比例法计算闸坝底板上的渗透压力 等作了副减.
对大纲中有要求,原书未编入的内容,如液体的相对平衡、有能量输入输出 的能量方程、窄深堰流水力计算、素动扩散等作了补充.
二、原书体系基本上没有变动,但为了便于取舍,将液体运动的解析理论 三元分析法这章分为液体运动的流场理论、边界层理论基础、恒定平面势流等 三章.
三、教科书字数有一定控制,凡属不同计算方法,只保留一种常用典型方 法,其他方法剧减或改为简介.
例如关于天然河道水面曲线图解法,保留艾斯考 关图解法,删去控制曲线法:关于明渠恒定渐变流水面曲线的计算方法,保留逐 段试算法,水力指数法改为简介.
某些段落的文字叙述也作了修改,避免不必要 的重复.
为了减少篇幅,原书附录全部删去.
四、对例题、习题和图表进行了校核和修正.
名词、符号全书力求做到 统一.
本修订版由吴持恭、赵文谦、汝树勋分工执笔,由吴持恭主编.
修订稿由华 东水利学院张长高教授、清华大学余常昭教授主审.
审稿会由教育部水力学教 材编审小组主持,除有关编委及主审人外,参加的还有清华大学、武汉水利电力 学院、陕西机械学院、郑州工学院、广西大学等院校代表.
与会同志提出了许多
Ⅱ第2版序 宝贵意见和建议,谨此表示感谢.
因限于水平,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愿切希望同志们指正.
编者 1982年7月10日
取水输水建筑物从书-量水技术与设施(扫描版).pdf
序 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加之水资源在时间和空 间上分布不均,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缺水已成为我国 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制约回素。
努力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满足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支撑经 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建设水利事业的根本目标和基本 任务。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用水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水利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解决粮 食同题。
1949年全国总供用水量仅1000余亿立方来,面当时农 业用水就占全部用水量的90%以上,城镇工业用水比重很低。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由于城市化 进程的加快,这种用水状况有了很大变化。
到1997年,全回总 用水量已达5566亿m²,其中农业用水占70.4%,面城市生活 和工业用水已占到总用水量的30%。
这一超势是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今后的发展看,农业虽是用水大 户,但农业用水的重点是解决节水灌观,提高用水效率的问题。
据专家分析,如果将农业用水的平均有效利用系数从目前的 0.43提高到0.55~0.60,则在不增加农业用水的情况下,完全 能保证2030年人口达16亿时的粮食安全。
如果再加上农重结构 的调整等其他因素,农业用水总量将基本不会有大的改变。
中国 未来的供水矛盾将集中在城市,供水将主要用于发展城市、发展 工业及保护生态与环境。
例如,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原则就是以 城市供水为主,兼顾生态及农业。
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各种手段,面工程手段就是其中之 一。
无论是资源性缺水还是工程性(经济性)缺水,其最主要的 工程手段都是在水源处修建取水工程,然后通过输水工程送到用 水处。
有时,为了把丰水地区的水资源调到块水地区,还需要实 施跨流城的选距离调水,对水资源进行地域上的再配置,在21 世纪,跨流城调水将是中国水利建设的一大特点。
国内外实践经 验表明,采用调水工程这一工程手段来改善水资源的不利状况, 是促进缺水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大的调水工程往往还成为 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改善国家 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工程,此外,为了提 高用水效率,实施节约用水,合理计价收费,还需采取量水技术 设施这一工程手段。
针对上述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特组织有关 专家编写了这套《取水输水建筑物丛节》,以更好地为水资源的 优化配里服务。
《取水输水建筑物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共十一个分册, 分别为:介绍从天然水源或人工水源取水的《取水工程》、《泵 站)(含输水渠道上的多级提水泵站)、《水闸》(含输水渠道上的 节制用、分水闸、退水用等)及与之配套的《闲门与启闭设备》: 为节约用水、科学用水、计价收费面设置的《量水技术与设施》; 以及在输水渠道跨越天然成人工障碍时,在渠道上修建的一系列 建筑物《淀槽》、《倒虹吸管》、《隧润》、《涵润》、《桥梁与基础》 及《联水与陡坡》等,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该工程总干菜 全长1200多公里,途经三省两市,横跨长江、黄河、淮河、海 河四大流域,穿越大小河流219条,密修建各类取水及输水建筑 物960多座,仅大型倒虹吸管就有95座,波槽有49座:还有大 量的涵润、节制所、分水闸、退水闸及与之配套的闸门和启闭设 备:还有大批桥梁工程;总干渠上的排水建筑物即达400多座。
如果加上输水分干果、支渠上的建筑物,其数量十分可观。
此 外,在各级输水渠递上还有大量的量水技术设施。
以上这些,均 是我们这套《丛书》的服务范围。
本《丛书》的服务宗旨是:为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提高用水 效率,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服务。
本《丛书》的编写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丛书》的服务对象以大学本科毕业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 为主:讨论的工程规模以中型为主,兼顾大型(个别分册例外, 手国,年(手乘业中重手《白》 在据要闻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工程的布置、结构形 式、构造、计算公式的应用,并介绍一些工程实例,便于广大读 者在设计中应用和参考。
2.《丛书》在重点介绍目前常用的理论方法的同时,注意反 映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用前略眼光预计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的重大决策走向;注意总结经过实践证明,技术上先进、经济上 合理、运用安全可靠的先进经验。
使《丛书》既具有现实指导 性,又有前暗性。
3.为了反映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丛书》在有关部分介 绍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计算的有关内容,但不附源程序。
4.《丛书》不介绍一般性的施工技术内容,但某些与设计关 系密切的施工问题,有特色的施工内容或特殊的施工问题,对读 者确有参考价值的,要造当编入。
...
节水灌溉工程实用手册 姜开鹏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pdf
序 我国是一个干早缺水的国家,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严重制约因素。
通过实施节水战略,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 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是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 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和根 本出路,也是我国今后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人多地少,水资 源缺乏,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其中灌溉用水占农业用水90% 以上。
由于灌溉工程设施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以及管理租放等原因,目前 灌溉用水效率低,滚费严重,全国平均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5%左右,节水潜 力很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灌溉工作。
先后提出“大力普及节水灌流 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节水灌源事业的发展。
全国已对250多个大型灌区和120个 中型灌区进行了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建设了300个节水增产 重点县和900多个节水增效示范项目。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节水灌溉面积已 发展到3亿多亩。
不仅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缓解了水 资源供需矛盾,而且改善了生态与环境,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 现代化。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 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惟一有效途径。
普及节水灌观,建设节水型农业, 涉及人们用水观念、习惯的转变,对人口、资源与环境关系的重新认识,用 水格局与农业结构的调整,灌溉方法和灌水技术、管理方式等的转变等。
因 此,普及节水灌源一方面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和重要 性,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组成一支高素质的节水 灌源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队伍,以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快速发展。
40多年来,我国在节水灌源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研究开发了大量 的新产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水平以及建设和管理的质量,促进 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组织中国灌流排水发展中心等 单位编写了这部比较系统的涵盖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经 济与环境评价、项目管理以及建后管护的大型工具书-《节水灌源工程实 用手册》。
我相信,本书的出版一定会给广大从事节水灌溉工作的同志们以帮 助,会有力地促进我国节水灌溉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
翟浩辉 水利部副部长 2005年7月
前言 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农田灌溉事业蓬勃发展,有效灌溉面积从1949 年的1590万hm²发晨到2003年的5590万hm²,增长了3.5倍。
20世纪70 年代,随着工农业用水、城乡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节水淮溉事业逐渐发展起 来,喷、微灌技术被列入国家重点研究与推广项目,开展了系站与机并节能 节水技术改造。
80年代,低压管道输水淮溉在北方井灌区迅速发展。
90年 代,农业干平缺水矛盾愈来愈严重,人们对节水的重要意义认识逐步深化, 节水淮溉工作被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科技 项目被列入国家和地方攻关项目,从节水灌溉技术、节水机理、节水灌溉制 度、水资源合理利用、节水灌溉设备、配套农艺措施与管理措施等方面,全 方位地进行了深入研完,取得了一批先进的技术成果,节水淮溉材料设备产 业也迅逸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了符合国情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节水灌溉工 程像雨后春笋般兴起,遍布全国各地。
截至2003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到1944万hm,占有效灌溉 面积的34.8%。
其中防渗渠道控制灌溉面积807万hm²,管道输水灌溉面积 448万hm²,喷灌面积263万hm²,微灌面积37万hm,其他类型节水灌溉面 积389万hm。
通过大力普及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缓解 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为扩大灌溉面积提供了水源,促进了农业种桂结构的调 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节约的灌溉用水,直接支援了城市生活和工业 用水,缓解了生态与环境用水的紧张形势,节水灌溉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10年发展规划),2001~2005年我国需新增节水淮溉工程面积约666.7万 hm,2006~2010年我国还需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约666.7万hm²。
因此, 我国发展节水淮溉事业任重道远。
40多年来,我国在节水灌溉科学研究和普及推广中,积累了大量的成果
和经脸。
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一批先进的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及相关的技术 标准相继颁布实施,为规范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为促进我国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应广 大从事节水涯溉工程设计与管理人员的要求,2002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组 织中国...
皮尔逊Ⅲ-P—Ⅲ-型曲线的常用模比系数Kp值表.pdf
皮尔逊IⅢI(P一IⅢI)型曲线的模比系数K值表 (1)C=2C P (%) 0.01 0. 1 0. 2 0. 33 0.5 1 2 5 10 20 50 75 08 06 95 99 0.05 1.20 1. 16 1. 15 1. 14 1. 13 1.12 1. 11 1. 08 1.06 1. 04 1. 00 0. 97 0. 96 0.94 0. 92 0.89 0. 10 0.10 1. 42 1. 34 1. 31 1. 29 1.27 1. 25 1.21 1.17 1. 08 1. 00 0.93 0. 90 0. 87 0. 84 0.78 0.20 0. 15 1. 67 1. 54 1. 48 1. 46 1. 43 1. 38 1. 33 1. 26 1. 20 1. 12 0.99 0. 90 0. 86 0.81 0. 77 0. 69 0.30 0.18 1. 82 1. 65 1. 59 1. 56 1.53 1. 46 1. 40 1. 31 1. 23 1. 14 0. 99 0. 88 0. 83 0. 77 0. 73 0.63 0.20 1. 92 1. 73 1. 67 1.63 1. 59 1. 52 1. 45 1. 16 0.99 0.86 0. 81 0.75 0. 70 0.59 0.40 0.22 2.04 1. 82 1. 75 1. 70 1.66 1.58 1. 50 1. 39 1. 18 0. 98 0. 84 0. 79 0. 73 0. 67 0.56 0. 44 0.24 2.16 1. 91 1. 83 1. 77 1. 73 1.64 1. 55 1. 43 1. 32 1. 19 0.98 0. 83 0. 80 0.71 0.61 0. 48 0.25 2.22 1 96 1. 87 1. 81 1. 77 1. 67 1. 58 1.45 1. 33 1. 20 0.98 0. 82 0. 76 0. 70 0. 63 0. 52 0. 50 0.26 2.28 2. 01 1.91 1. 85 1. 80 1.70 1. 60 1. 46 1.34 1.21 0.98 0. 82 0. 76 0. 69 0.62 0.50 0.52 0.28 2.40 2. 10 2. 00 1. 93 1.87 1. 76 1. 66 1. 50 1. 37 1. 22 0.97 62 '0 0. 73 0. 66 0. 59 0.47 0.56 0.30 2.52 2. 19 2. 08 2.01 1. 94 1. 83 1. 71 1.54 1.40 1.24 0.97 0.78 0.71 0. 64 0.56 0.44 0.60 0. 35 2.86 2. 44 2. 31 2. 22 2. 13 2. 00 1. 84 1.64 1. 47 1. 28 0.96 0. 75 0. 67 0.59 0.51 0.37 0.70 0.40 3.20 2. 70 2. 54 2. 42 2. 32 2. 15 1. 98 1. 74 1. 54 1. 31 0.95 0.71 0. 62 0.53 0. 45 0. 30 0.80 0.45 3.59 2. 98 2. 80 2. 65 2. 53 2. 33 2.13 1. 84 1. 60 1. 35 60 0. 67 89 60 0. 48 0. 40 0.26 0. 90 0.50 3.98 3.27 3. 05 2. 88 2. 74 2.51 2. 27 1. 94 1. 67 1. 38 0.92 0. 64 0. 54 0. 44 0.34 0.21 1. 00 0.55 4.42 3. 58 3.32 3. 12 2.97 2.70 2. 42 2. 04 1.74 1. 41 0. 90 0.59 0.50 0.40 0.30 0.16 1.10 0.60 4.85 3. 89 3. 59 3.37 3. 20 2. 89 2.57 2. 15 1. 80 1. 44 0. 89 0.56 0. 46 0.35 0.26 0.13 1. 20 0.65 5.33 4. 22 3. 89 3. 64 3. 44 3.09 2.74 2. 25 1.87 1. 47 0.87 0.52 0. 42 0.31 0.22 0.10 1.30 0.70 5.81 4. 56 4. 19 3. 91 3.68 3.29 2. 90 2. 36 1.94 1.50 0.85 0. 49 0. 38 0.27 0. 18 0.08 1. 40 0.75 6.33 4. 93 4. 52 4. 19 3. 93 3. 50 3. 06 2. 46 2. 00 1. 52 0.82 0.45 0. 35 0.24 0. 15 0.06 1.50 0.80 6.85 5. 30 4. 84 4. 47 4. 19 3.71 3. 22 2. 57 2. 06 1. 54 0. 80 0. 42 0. 32 0.21 0.12 0.04 1. 60 0.90 7.98 6. 08 5. 51 5. 07 4.74 4. 15 3. 56 1. 58 0. 75 0. 35 0. 25 0. 15 0.08 0. 02 1. 80
皮尔逊Ⅲ(P一ⅢI)型曲线的模比系数K值表 (2)C=3C %3 0.01 0. 1 0. 2 0. 33 0.5 2 10 20 50 75 08 06 95 99 0. 20 2. 02 1. 79 1. 72 1. 67 1. 63 1. 55 1. 47 1. 33 1. 27 1. 16 0. 98 0. 86 18°0 0. 76 0. 71 0. 62 0.60 0. 25 2. 35 2. 05 1. 95 1. 88 1. 82 1. 72 1.61 1. 46 1.34 1.20 0. 97 0. 82 0. 77 0.71 0. 65 0.56 0.75 0.30 2. 72 2. 32 2. 19 2. 10 2. 02 1. 89 1. 75 1.56 1.40 1.23 0. 96 0.78 0.72 0. 66 0. 60 0.50 0. 90 0.35 3. 12 2.61 2. 46 2. 33 2. 24 2. 07 1. 90 .26 16 °0 '0 0 68 0. 61 0. 55 0.46 1. 05 0. 40 3. 56 2. 92 2. 73 46 .26 2.05 .76 . 29 0. 92 0. 70 0. 64 0. 57 0. 50 0. 42 1. 20 0. 42 3.75 3. 06 2. 85 2. 69 2. 56 2. 34 2. 11 18‘ 1. 56 1. 31 0. 91 0. 69 0. 62 0.55 0. 49 0.41 1. 26 0. 44 3. 94 3. 19 2. 97 2. 80 2. 66 2. 42 2. 17 1. 85 1. 59 0. 91 0. 67 0. 61 0.54 0. 47 0.40 1.32 0. 45 4. 04 3. 26 3. 03 2. 85 2. 46 2. 21 1.87 1. 60 1. 32 0. 80 0. 67 0. 60 0.53 0. 47 0.39 1. 35 0.46 4.14 3.33 3. 09 2. 90 2. 75 2. 50 2.24 1. 89 1. 61 1. 33 0. 90 0. 66 0. 59 0.52 0. 46 0.39 1. 38 0. 48 4.34 3. 47 3. 21 3. 01 2. 85 2.58 2. 31 1.65 1. 34 0. 89 0. 65 0. 58 0.51 0. 45 0.38 1. 44 0.50 4. 56 3. 62 3. 34 3. 12 2. 93 2. 67 2. 37 1. 98 1. 67 1. 35 0. 88 0.64 0. 57 0. 49 0. 44 0. 37 1. 50 0. 52 4. 76 3. 76 3. 46 3. 24 3. 06 2. 75 2. 44 . 69 1.35 0. 87 0. 62 0. 55 0. 48 0. 42 0.36 1. 56 0.54 4. 98 3. 91 3. 60 3. 36 3. 16 2. 84 2. 51 2. 06 1. 72 1. 36 0.86 0.61 0.54 0. 47 0.41 0.36 1. 62 0.55 5. 09 3.99 3. 66 3. 42 3. 21 2. 88 2.54 2. 08 1. 73 1.36 0. 86 0. 60 0. 53 0. 46 0.41 0.36 1. 65 0.56 5. 20 4. 07 3. 73 3. 48 3. 27 2. 93 2. 57 2. 10 1. 74 1.37 0. 85 0. 59 9'0 0. 46 0. 40 0.35 1. 68 0. 58 5. 43 4. 23 3. 86 3. 59 3. 33 3. 01 2.64 2. 14 1. 77 1. 38 18 °0 0. 58 0.52 0.45 0. 40 0.35 1.74 0. 60 5. 66 4. 38 4. 01 3. 71 3. 49 3. 10 2. 71 2. 19 1. 38 0. 83 0. 57 0. 51 0. 44 0. 39 0. 35 1. 80 0. 65 6. 26 4. 81 4. 36 4. 03 3. 77 3. 33 2. 88 2. 29 1. 85 1. 40 0. 80 0. 53 0. 47 0. 41 0. 37 0. 34 1. 95 0.70 6.90 75 4.73 4.35 4. 06 3. 56 3. 05 2. 40 1. 90 0. 78 0. 50 0. 45 0. 39 0. 36 0.34 2. 10 0.75 7. 57 5.68 5.12 4.59 4. 36 3. 80 3.24 2. 50 1. 95 1. 42 0. 76 0. 48 0. 43 0. 38 0. 35 0.34 2. 25 0. 80 8. 26 6. 14 5. 50 5. 04 4. 65 1. 05 .61 .01 0. 46 0. 41 0. 36 0. 34 0. 34 2. 40
皮尔逊Ⅲ(P一ⅢI)型曲线的模比系数K值表 (3)C=3.5C 0.01 0.1 0.2 0. 33 0. 5 2 5 10 20 50 75 80 90 56 99 0. 20 2. 06 1. 82 1.74 1. 69 1. 64 1. 56 1. 48 1. 36 1. 27 1. 16 0. 98 0. 86 0. 81 0. 76 0.72 0. 64 0. 70 0.25 2.42 2.09 1. 99 1.91 1. 85 1. 74 1. 62 1. 46 1. 34 1. 19 0.96 0.82 0. 77 0.71 0.66 0.58 0. 88 0.30 2. 82 2.38 2.24 2. 14 2. 06 1. 92 1. 77 1. 57 1.22 0.95 0.78 0. 73 0.67 0.61 0.53 1. 05 0.35 3.26 2.70 2.52 2. 39 2. 29 2. 11 1. 92 1. 67 1.47 1. 26 0. 93 0. 74 0. 68 0. 62 0.57 0.50 1.23 0. 40 3. 75 3. 04 2. 82 2. 66 2. 58 2. 31 2. 08 1. 78 1. 53 1. 28 0.91 0.71 0. 65 0. 58 9'0 0. 47 1. 40 0.42 3. 95 3.18 2. 95 2. 63 2. 39 2. 15 1.29 0. 90 0. 69 0. 63 0. 57 0.52 0.46 1. 47 0.44 4.16 3.33 3. 08 2. 88 2. 73 2. 48 2.21 1. 86 1.59 1. 30 0.89 0.68 0. 62 0.56 0.51 0. 46 1. 54 0.45 4. 27 3. 40 3. 14 2. 94 2. 79 2. 52 2. 25 1. 31 68‘0 0. 67 0. 61 0. 55 0.50 0. 45 1. 58 0.46 4. 37 3. 00 2. 84 2. 56 2. 28 1. 90 1.61 1.31 0. 88 0. 66 0. 60 0.54 0. 50 0.45 1.61 0.48 4. 60 6 ‘2 2. 65 2. 35 0. 87 0. 65 0. 53 0. 49 0.45 1. 68 0.49 4. 71 3. 71 42 3. 18 3. 00 2. 70 2. 39 1. 97 1. 32 0. 87 0. 65 0. 59 0. 53 0. 49 0.45 1. 72 0.50 4. 82 3. 24 2. 74 1.66 0. 86 0. 64 89 °0 0.52 0. 48 0. 44 1. 75 0.52 5. 06 3.95 3. 62 3. 36 3. 16 2. 83 1.33 0.85 0.63 0. 57 0.51 0.47 0.44 1. 82 0.54 5. 30 4. 11 3. 76 3. 48 2. 91 2. 55 1.34 0. 84 0. 61 0. 56 0. 50 0. 47 0.44 1. 89 0.55 5. 41 4.20 3. 83 3. 55 3. 34 2. 96 2.58 2. 10 1. 72 1. 34 0. 84 09‘0 0. 55 0. 50 0. 46 0. 44 1. 93 0.56 5.55 4. 28 3. 91 3. 61 3. 39 3. 01 1. 35 0. 83 0. 60 0. 46 0. 43 1. 96 0.58 5. 80 4.45 4. 05 3. 74 3. 51 3. 10 2. 69 2. 16 1. 75 1. 35 0. 82 0.58 0. 53 0. 48 0. 46 0.43 2.03 0.60 6. 06 4. 62 4. 20 3. 87 3. 62 3. 20 2. 76 2. 20 1. 77 1. 35 0. 81 0. 57 0. 53 0. 48 0. 45 0.43 2. 10 0.65 6. 73 5. 08 4. 58 3. 92 3. 44 1. 36 0. 78 0. 55 IS °0 0. 46 0. 44 0. 43 2. 28 0.70 7. 43 5.54 4. 98 4. 56 4.23 3. 68 71 '6 1. 37 0. 75 0. 53 6 °0 0. 45 0. 44 0. 43 2. 45 0.75 8. 16 6.02 5. 38 4. 92 4. 55 3. 92 92 0. 72 0. 50 0. 44 0.43 0.43 2. 63 0. 80 8 91 6. 53 5. 81 5. 29 48 °1 1.18 6 1.97 1. 37 0. 70 0. 49 D. 47 0. 44 0. 43 0. 43 2. 80
皮尔逊ⅢI(P一ⅢI)型曲线的模比系数K值表 (4)C=4C P (%) 0.01 0.1 0.2 0. 33 0.5 10 20 50 75 80 90 95 99 0. 20 2. 10 1.85 1. 77 1. 71 1. 66 1.58 1. 49 1.37 1.27 1. 16 0.97 0.85 0.81 0. 77 0.72 0.65 0. 80 0.25 2.49 2. 13 2. 02 1. 94 1.87 1.76 1. 64 1. 47 1. 34 1. 19 0. 96 0. 82 0. 77 0. 72 0.67 0. 60 1. 00 0.30 2. 92 2.44 2. 30 2. 18 2. 10 1.94 1. 79 1.57 1. 40 1.22 0. 94 0.78 0. 73 0.68 9°0 0.56 1. 20 0.35 3.40 2. 78 2. 60 2. 45 2. 34 2.14 1. 95 1. 68 1. 47 1. 25 0. 92 0. 74 0. 69 0.64 0.59 0.54 1. 40 0.40 3.92 3. 15 2. 92 2. 74 2. 60 2.36 2. 11 1. 78 1.53 1. 27 0. 90 0. 71 0.66 0.60 0.56 0.52 1.60 0.42 4. 15 3.30 3. 05 2. 86 2. 70 2. 44 2. 18 1. 83 1. 56 1. 28 0. 89 0.70 0. 65 0. 59 0. 55 0.52 1. 68 0. 44 4. 38 3. 46 3. 19 2. 98 2. 81 2.53 2. 25 1. 87 1. 58 1.29 0.88 0. 68 0. 63 0. 58 0.55 0.51 1. 76 0.45 4. 49 3. 54 3.25 2.87 2.58 2. 28 1.89 1.59 1. 29 0.87 0. 68 0.63 0.58 0.54 0.51 1. 80 0.46 4.62 3. 62 3. 32 3. 10 2. 92 2.62 2. 32 1. 91 1. 61 1. 29 0. 87 0. 67 0. 62 0. 57 0.54 0.51 1. 84 0. 48 4. 86 3. 79 3. 47 3. 22 3. 04 2.71 2. 39 1. 96 1. 63 1. 30 0. 86 0. 66 0.61 0. 56 9°0 0.51 1. 92 0.50 5.10 3. 96 3.61 3.35 3.15 2.80 2. 45 2.00 1. 65 1.31 0. 84 0. 64 0. 60 0. 55 0.50 2.00 0.52 5. 36 4. 12 3. 76 3. 48 3.27 2.90 2. 52 2.04 1. 67 1.31 0. 83 0. 63 0.59 0. 55 0.52 0. 50 2. 08 0.54 5.62 4. 30 3.91 3.61 3. 38 2.99 2. 59 2. 08 1. 69 1.31 0.82 0. 62 0. 58 0.54 0.52 0.50 2. 16 0.55 5.76 4. 39 3. 99 3.68 3. 44 3.03 2. 63 2.10 1. 70 1. 31 0. 82 0. 62 0. 58 0.54 0.52 0.50 2.20 0.56 5.90 4. 48 4. 06 3.75 3. 50 60 2. 66 1. 71 1.31 0. 81 0. 61 0. 57 0.53 0.51 0.50 2.24 0.58 6. 18 4. 67 4.22 68 3. 62 3. 19 2. 74 2. 16 1. 74 1. 32 08°0 0. 60 0. 57 0. 53 0. 51 0.50 2. 32 0. 60 6. 45 4. 85 4. 38 4. 03 3. 75 3. 29 2. 81 2. 21 1. 76 1. 32 62 60 0. 59 0. 56 0. 52 0.51 0.50 2.40 0.65 7.18 5. 34 4.78 4. 38 4. 07 3.53 2. 99 2. 31 1. 80 1. 32 0. 76 0. 57 0.54 0.51 0. 50 0.50 2. 60 0.70 7.95 5.84 5.21 4. 75 4.39 3.78 3. 18 2.41 1. 85 1. 32 0.73 0. 55 0.53 0.51 0.50 0.50 2. 80 0.75 8.76 6. 36 5.65 5. 13 4.72 4.03 3. 36 2. 50 1. 88 1. 32 0. 71 0. 54 0.53 0.51 0.50 0.50 3. 00 0. 80 9.62 6. 90 6. 11 5. 06 4. 30 3. 55 2. 60 16‘ 1. 30 0. 68 0. 53 0. 52 0.50 0. 50 0. 50 3. 20
GB/T 150.3-2024 压力容器 第3部分:设计.pdf
ICS 23.020.30 GB CCS J 7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50.3-2024 代替GB/T150.3-2011 压力容器 第3部分:设计 Pressure vessels-Part 3:Design 2024-07-24发布 2025-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50.3-2024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通则 5内压圆简和内压球壳 6外压圆简和外压球壳 7封. 32 8开孔与开孔补强. 71 9法兰 附录A(规范性)非圆形截面容器 142 附录B(规范性)钢带错绕简体 175 附录C(规范性)密封结构 178 附录D(规范性)焊接接头结构 218 附录E(规范性) 设计温度低于一20℃的容器 241 附录F(规范性)压力容器防止低温脆断校核方法 248 附录G(规范性)夹套容器基本要求 ** 259
GB/T 150.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150《压力容器》的第3部分,GB/T150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材料; 第3部分:设计; 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
本文件代替GB/T150.3-2011(压力容器第3部分:设计》,与GB/T150.3-2011相比,除结构 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压力容器的“通则”(见第4章); b)更改了内压回筒计算公式适用范围及名词术语(见5.3,2011年版的3.3): e)更改了外压圆筒计算长度的规定(见图6-1,2011年版的图4-1); d)更改了外压应力系数B曲线图以及数据表(见表6-1、图6-4、图6-6、图6-7,2011年版的 表 4-1、图 4-4、图 4-6、图 4-7); e)增加了外压应力系数B曲线图以及数据表(见图6-13、图6-14); f)更改了图6-12的标识(见图6-12.2011年版的图4-12); g)增加了加强圈结构的截面尺寸要求(见6.5.2.6); h)增加了内压椭圆形封头和碟形封头的屈曲判据和防止内压屈曲设计方法(见7.3.2.2和7.3.2.3、 7.4.2.2 和 7.4.2.3) ; i)更改了大端无折边锥形封头半顶角的许用范围(见表7-4,2011年版的表5-4); j)更改了内压无折边锥壳与圆简连接加强段设计方法(见7.6.4 2011年版的5.6.4); k)更改了在内压和轴向载荷共同作用下无折边锥壳与圆筒连接处的加强设计(见表7-5,2011年 版的表5-5),并增加了锥壳小端和法兰、平盖等刚性元件连接时的加强面积核算(见7.6.4.3.3 和 7 6.6 5.1d); 1)更改了“锥壳与圆简连接处外压计算框图“(见图7-20.2011年版的图5-18); m)更改了非轴对称偏心锥壳计算的夹角大值,由30°扩大到45°(见7.7.1 2011年版的5.7.1); n)更改了部分平盖的结构特征系数K(见表7-9.2011年版的表5-9),并将结构特征系数曲线图 (塑性分析设计方法)的对数坐标更改为普通坐标(见图7-23和图7-24,2011年版的图5-21和 图 5-22) ; o)增加了宽面法兰用加筋圆形平盖的厚度计算方法(见7.9.5b); p)更改了开孔和开孔补强的适用范围及相关定义(见8.1 2011年版的6.1); q)更改了平盖上开多个孔的设计规定(见8.4.3.2011年版的6.4.3); r)更改了"垫片基本密封宽度"表中相关数据(见表9-1,2011年版的表7-1); s)增加了常用垫片的相关参数及计算要求(见表9-2,2011年版的表7-2); t)增加了反向法兰的参数(见图9-9); u)增加了受外压无加强对称矩形截面容器的相关内容(见图A.1、图A.2); v)增加了非均布拉撑加强的对称矩形截面容器(见图A.14); w)更改了内筒名义厚度与钢带错绕筒体名义厚度之比j的最小限制值,由1/8调整为1/10(见 IIII
GB/T 150.3-2024 B.4.1 2011年版的 B.4.1); x)更改了C.6.2中关于表C.7的内容,将原表“八角垫和椭圆垫系列结构尺寸"改为"最常用的管 法兰标准与八角垫和椭圆垫标准对照表"(见C.6.2,表C.7,2011年版的C.6.2,表C.7); y)删除了表C.8及C.9(2011年版的C.8、C.9); z)更改了公式C.89[见公式(C.89),2011年版的公式(C.89)]; aa)增加了图D.4i)、j)两种无补强接管与筒体焊接接头形式和图D.6c)嵌人式接管与壳体的连接 形式[见图 D 4i)j)和图 D.6c)]; ac)更改了设计温度低于-20C的容器的相关要求,增加了设计温度低于-196C时铬镍奥氏体 型不锈钢容器技术要求,更改了低温低应力工况的设计要求(见附录E,2011年版的附录E); ad)增加了“压力容器防止低温脆断校核方法”(见附录F): ae)增加了"夹套容器的基本要求”(见附录G).
本文件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2)提出并归口.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 学、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清华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亮、段瑞、郑津洋、元少的、郭雪华、朱国栋、陈冰冰、杨洁、秦叔经、桂乐乐、 谢铁军、李军、陈志伟、向志海、冯清晓、张迎恺、李克明、高增梁、谢智刚、徐锋、宋利滨、周芸萌.
本文件于1989年首次发布,1998年第一次修订,2011年第二次修订,本次为第三次修订.
GB/T 150.3-2024 引言 压力容器是涉及公共安全的特种设备之一,是石油化工、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要设备.
为了提高压力容器的经济性和安全性,我国在1967年发布了《钢制化工容器设计规定》,1989年发布了 GB150(钢制压力容器》,1998年对GB150进行了修订,其作为压力容器法规的配套标准,规范了钢制 压力容器的建造要求,GB/T150系列标准自2011年发布实施已十余年,在此期间《固定式压力容器 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于2016年进行了修改,其引用的材料、零部件和无损检测标准也进行了修订.
鉴于 此,确有必要修订完善GB/T150,以不断适应经济发展对该标准的新需求,更好地促进压力容器产品 的高质量发辰.
本文件是压力容器建造方法通用技术标准之一,用以规范在中国境内建造或使用的压力容器设计、 制造、检验和验收的相关技术要求.
GB/T150《压力容器》由四个部分构成.
一第1部分:通用要求.
目的在于给出压力容器建造的基本要求.
一第2部分:材料,目的在于给出压力容器选材的基本要求和设计制造过程用到的材料数据.
第3部分:设计,目的在于给出压力容器的设计方法和设计技术要求.
一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
目的在于给出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要求以及检验和验收 规定.
本文件的技术条款包括了压力容器建造过程(即指设计、制造、检验和验收)中需遵循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囊括适用范围内压力容器建造中的技术细节.
本文件不限制实际工程设计和建造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但工程技术人员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 时需能做出可靠的判断,确保其满足本文件规定,特别是关于强度或稳定性设计公式等设计规定.
本文 件既不要求也不限制设计人员使用计算机程序实现压力容器的分析或设计.
对于未经委员会书面授权或认可的其他机构对标准的宣贯或解释所产生的理解歧义和由此产生的 任何后果,委员会不承担任何责任.
GB/T 39077-2024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中有害相的检测方法.pdf
ICS 75.180.01 GB CCS H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9077-2024 代替GB/T39077-2020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中有害相的 检测方法 Test methods for detecting detrimental phase in austenitic-ferritic (duplex)stainless steels 2024-07-24发布 2025-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9077-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39077-2020《经济型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中有害相的检测方法》,与 GB/T39077-202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2020年版的第3章); b)增加了大截面产品、法兰、焊接接头的取样要求(见第4章); ) d)增加了氯化铁腐蚀试验法中的腐蚀溶液(见5.4.3.2.2); e)增加了22Cr双相型、25r双相型、27Cr双相型不锈钢中有害相的检验与结果判定方法(见 5.2.4、5.2.5.2、5.3.2、5.3.3、5.4.4、5.4.6)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湖州永兴特种 不锈钢有限公司、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 司安全环保与技术监督研究院、陕西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江苏容大材料腐蚀检验有限公司、浙 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长庆石油勘探局有限公司、浙江德威不锈钢管业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尊马 科技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天津钢管制造有限公司、上海宝 世威石油钢管制造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全珂、盖秀额、丛深、孙梓凯、吴明华、申俊、瞿婷婷、王志楠、王泉生、马强、黄国根、 郭思奇、王建坡、王心禾、冯惠伟、于佳音、王金光、吕传涛、徐红庄、李英存、王瑜、袁梦、赵冰、张重远、 张宇锋、施慰卿、姜丽美、张传友、颜丞铭.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20年首次发布为GB/T39077-2020;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 39077-2024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中有害相的 检测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中有害相检测的试验条件、检测方法和验收要求,检测 方法包括显微组织检验法、夏比冲击试验法和氯化铁腐蚀试验法.
本文件适用于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在生产、制造过程(如热处理或焊接)中或长期在一定温 度下使用析出有害相的检验.
本文件不适用于其他原因导致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韧性和耐蚀性降低的状况.
注:本文件主要适用的产品牌号参见附录A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229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229-2020,ISO148-1:2016,MOD) GB/T2650金属材料焊缝破坏性试验冲击试验(GB/T2650-2022,ISO9016:2022,MOD) GB/T13298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 GB/T17897-2016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方法 GB/T30067金相学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3006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不锈钢 3.1.1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austenitie-ferritic(duplex)stainless steel 基体由奥氏体和铁素体两相组织组成(其中较少相的含量至少为25%),可通过冷加工使其强化的 不锈钢.
注:为了便于检验.
本文件根据铬含量以及耐点蚀当量PREN(3.2.1).
将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分为:20Cr双 相型 A 组(3 1 2) 20Cr 双相型 B 组(3 1.3) 22Cr 双相型(3 1 4) 25r 双相型(3 1 5) 27Cr 双相型(3 1.6)等.
3.1.2 20Cr双相型A组type 20Cr duplex group A 耐点蚀当量(3.2.1)在24.0~28.0之间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
3.1.3 20Cr双相型B组type 20Cr duplex group B 耐点蚀当量(3.2.1)在28.0~30.0之间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
GB/T 39077-2024 3.1.4 22Cr双相型type 22Cr duplex 耐点蚀当量(3.2.1)在30.0~40.0之间,铬含量不小于21.0%(质量分数)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 锈钢.
3.1.5 25Cr双相型type25Cr duplex 耐点蚀当量(3.2.1)在40.0~48.0之间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
3.1.6 27Cr双相型type 27Cr duplex 耐点蚀当量(3.2.1)在48.0~55.0之间,铬含量不大于33.0%(质量分数)的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 锈钢.
3.2耐蚀性能 3.2.1 耐点蚀当量pittingresistance equivalent number;PREN 以化学成分为基础,定量评定不锈钢抗点蚀能力的参量,以质量分数(%)表示.
注 1 : PREN (Cr) 3 3 (Mo) 16 (N) adl PREN (Cr) 3 3 × [ (Mo) 0 5( W) 16 × (N)( 含 W) 注2:PREN值都是基于熔炼分析的绝对值- 3.3有害相 3.3.1 有害相detrimentalphase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在一定温度下形成的对不锈钢的在役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金属间相 (3.3.2)、非金属析出相(3.3.3)等.
3.3.2 金属间相intermetallicphase 含有两个或多个金属的化合物或中间固溶体.
注:奥氏体-铁累体(双相)不锈钢中析出的金属间相主要是a相、X相及R相.
3.3.3 非金属析出相non-metallic precipitate 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中析出的非金属化合物.
注1:不包括冶炼过程中产生的硫化物类、氧化物类非金属夹杂物.
注2:奥氏体-铁索体(双相)不锈钢中非金属析出相主要是碳化络(CrC)和氮化物(CrN).
3.3.4 有害相的相界百分含量boundary percentage content of the detrimental phases P 有害相的相界面积占总相界面积的百分含量.
注:P值反映了有害相在相界上的析出程度,直接影响双相不锈钢的韧性和耐蚀性能.
4取样方法 4.1通则 试样应截取自成品或最终随炉试件.
试样截取不应对显微组织产生影响,若用气割或热切割等方 2
GB/T 39077-2024 法切取时,应将金属熔化区、塑性变形区和热影响区完全去除.
4.2产品取样 产品取样部位和数量应按产品标准或双方协议进行.
未规定时,推荐按表1规定进行.
若需方同 意,取样时也可以选择代表性的检验试样.
表1产品的取样方式、尺寸、试验方法、检验方向及取样部位 适用产品 取样方式 尺寸 mm 试验方法 检验方向 取样部位 量微组织检验法 横向 全整厚 钢板(带)、盘类、无 滑长度方向 缝钢管、管道和附件 截取 全截面 夏比冲击试验法 横向 厚度的1/2 氯化铁腐蚀试验法 横向 全壁厚 量微组织检验法 横向 全壁厚 焊管及配件 沿长度或焊 接方向截取 全截面 夏比冲击试验法 横向 厚度的1/2 氯化铁腐蚀试验法 横向 全壁厚.
显微组织检验法 横向 表面至心部 外径或截面 夏比冲击试验法 纵向 厚度<50 厚度的1/2 沿长度方向 氯化铁腐蚀试验法 横向 表面至心部 棒材和锻件 截取 量微组织检验法 横向 表面至心部 外径或截面 厚度50 夏比冲击试验法 纵向 厚度的1/4 氯化铁腐蚀试验法 横向 表面至心部 破坏性检验 量微组织检验法 纵向或模问 焊接全壁厚 法兰和其他带有焊接 编中空轮廓状银件, 样品或沿焊 全截面 夏比冲击试验法 纵向和切间 焊接二分之一 包括三通 缝长度方向 中心孔 壁厚 截取 氯化铁腐蚀试验法 纵向或模问 焊接全壁厚 量微组织检验法 截面厚度<50 夏比冲击试验法 任意方向 厚度的1/2 铸件 随炉试件 氯化铁腐蚀试验法 量微组织检验法 截面厚度≥50 夏比冲击试验法 任意方向 壁厚的中心区城 氯化铁腐蚀试验法 注:表中产品厚度均指该批次产品最厚部位的厚度. 对于大截面产品,腐蚀试验法的试样应垂直于纵轴截取,试样尺寸为6mm×25mm×产品厚度. 如果截面特 别大,试样尺寸中的“产品厚度“可减小,这时可截取产品厚度的1/2到1/3进行试验. 当法兰体厚度小于50mm或焊接编外径不大于100mm时,试样可在法兰本体壁厚中心处沿看切向取样. 对于棒材,外径或截面厚度范围为50mm~200mm.
GB/T 44342-2024 苏铁叶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pdf
ICS 65.020.20 CCS B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4342-2024 苏铁叶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Didymella glomerata(Corda)Qian Chen&L.Cai 2024-08-23发布 2025-03-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44342-2024 目次 前言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苏铁叶枯病菌基本信息 5方法原理 6试剂、材料和培养基 6.1试剂和材料 6.2培养基 7仪器和用具 2 7.1仪器 2 7.2用具 8检疫鉴定方法 8.1病害症状 8.2病原菌分离培养和形态鉴定 8.3分子生物学鉴定 3 9结果判定 10样品和档案保存 3 10.1样品保存与处理 3 10.2 菌株保存与处理 10.3 结果记录与资料保存 附录A(资料性) 苏铁叶枯病菌的其他信息 A.1 病害情况 A.2 寄主范围 A.3 分布范围 A.4 传播方式 A.5 病害症状 A.6 病原菌形态特征 附录B(资料性) 苏铁叶枯病菌培养基配制方法 10 B.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 10 B.2燕麦片琼胶(OA)培养基 10 附录C(资料性)苏铁叶枯病菌DNA提取 11 C.1DNA提取方法(改良CTAB提取法) 11 C.2DNA纯度与浓度的测定 11
GB/T 44342-2024 附录D(规范性)苏铁叶枯病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12 D.1引物和探针序列 12 D.2实时荧光PCR反应体系 12 D.3结果判定 12 附录E(规范性) 苏铁叶枯病菌a微管蛋白ab2片段PCR扩增方法 13 E.1 引物序列 13 E.2PCR反应体系及参数 13 参考文献 15
GB/T44342-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1)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深圳仙湖植物园、宁波海 关技术中心、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西藏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芳、黄英、程颖慧、蔡磊、徐晗、段维军、蔡江桥、罗金水、王聪、严进、 普布多吉.
GB/T 44342-2024 苏铁叶枯病菌检疫鉴定方法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苏铁叶枯病菌(Didymella glomierata)的分离培养、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 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植物及其产品中苏铁叶枯病菌的筛查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苏铁叶枯病菌基本信息 学名:Dicdymella glomerata ( Corda) Qian Chen &. L. Cai 异名:Coniothyrison glomeratom Corda Icon. Fungorum ( Prague ) 4: 39. 1840. Aposphaeria glomerata ( Corda ) Sacc. Syll. Fung.( Abellini ) 3: 175. 1884. Phoma glomerata ( Corda ) Wollenw. &. Hochapfel Z. Parasitenk. 3 ( 5 ) : 592. 1936. Peyroneffaeo glomeratα ( Corda ) Goid. ex Togliani Ann. Sperim. Agrar. Il 6: 93. 1952. 中文学名:团集亚隔孢壳 中文异名:葡萄茎枯病菌 分类地位: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 Asycota,座囊菌纲 Dothideomycetes,格孢腔菌目 Pleospor- ales,亚隔孢壳科Didymellaceae,亚隔孢壳属Didywaella.
苏铁叶枯病菌与亚隔孢壳属中其他物种的形态特征相似,难以单纯依靠形态特征进行区分.
近缘种 包括 D.anerina、D.aarea、D maoae 等.
苏铁叶枯病菌的其他信息见附录A.
5方法原理 根据病害症状、分离菌的形态特征(见附录A),以及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 或微管蛋白b2序列特征对苏铁叶枯病菌进行检测鉴定.
6试剂、材料和培养基 6.1试剂和材料 除有特殊说明外,试验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或生化试剂.
分离培养所需试剂和材料:马铃薯、燕麦片、蒸馏水、葡萄糖、琼脂粉、次氯酸钠、75%乙醇、无菌水.
深圳信息价2017年第8期
ONTE 0 内部资料业内交流 深圳建设工程价格信息 ENTS 粤内登字B第10205号 政策法规 第8期(总第344期) 目 2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 月刊 2017年8月5日出版 录 管理办法的通知 5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装配式建筑 主 管: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工程综合定额(试行)》的通知 主 办:深圳市建设工程迪价管理站 ■工程管理新视野 编:李冬青 6大数据时代的成本管控 主 马可 副主编:刘衍伟 ■行业动态 责任编辑:黄天颜 封二 《深圳市建设工程燃气设备材料计价分类指引(2016)》 辑:张红标高年鹏唐敏邓芹罗菲 颜斌徐金风沈蕾郭冠琪钟文龙 正式发布 吴伟郭勇郑受受 13身正为范,推进标准定额事业健康发展刘灿 15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大检查启动 平面设计:孟顺利李翠华 17九部委发文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 地 址:深圳市福田区振兴路3号建艺大厦14楼 18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组织开展深圳市2017年建筑工程 电 话:0755-83786624(综合部) 抢险应急演练 0755-83788214(计价标准部) 19深圳发布2017年度住房建设实施计划 0755-83788645(造价信息部) 21国内首个绿色建筑企业挂牌上市 0755-83788616(造价审计部) 0755-83788477(合同管理部) 22莲塘口岸拟明年投入使用 0755-83788257(市场服务部) 23最美都市海岸线让深圳市民共享区域发展成果 0755-83786021(电脑室) 封三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 0755-83788458(资料发售室) 传 真:0755-83788266 合同与计价实务 计价标准问题咨询传真:0755-83788271 25《深圳市建设工程施工(单价)合同》示范文本条款解析(二) 邮 编:518031 绿色建筑园地 网 t址:aw.szjs.gov.cn/csm1/szcost 造价站邮箱:s2costesz.Js.gov.cn 27 反射隔热涂料隔热保温系统林宣益 造价信息 尊重本刊权益 32价格指数 切勿擅自摘载 342017年7月主要建筑材料行情 法律顾间:广东联建律师事务所顾东林律师 35 价格变化趋势图 地 址:深圳市福田区莲花路2030号安监大厦4楼 37 建筑材料 电 话:0755-83134506 13603051805 84 市场劳务价格 刷:深圳市美嘉美印刷有限公司 87 租赁价格 Ep 地 址: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润街道大坪社区 资料目录 章企路美嘉美工业园 电 话:0755-82057488 (如有印刷质量问题请联系印刷厂免费调换)
政策法规 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建设 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质[2017]138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中央管理企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建设局)、财玫厅(局),新疆生产 建设兵团建设局、财务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切实减轻建筑业企业负担的精神,规范建设 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对《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办法》(建质[2016]295 号)进行了修订。
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17年6月20日 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管理,落实工程在缺陷责任期内的维修责任,根据《中华 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 的通知》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则》等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是指发包人与承包人在建设工程 承包合同中约定,从应付的工程款中预留,用以保证承包人在缺陷责任期内对建设工程出现的缺陷 进行维修的资金, 缺陷是指建设工程质量不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设计文件,以及承包合同的约定。
缺陷责任期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由发、承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第三条发包人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保证金预留、返还等内客,并与承包人在合同条款中对 涉及保证金的下列事项进行约定: 2 深利建设工程价格信息2017年第8期
政策法规 (一)保证金预留、返还方式: (二)保证金预留比例、期限; (三)保证金是否计付利息,如计付利息,利息的计算方式; (四)缺陷责任期的期限及计算方式; (五)保证金预留、返还及工程维修质量、费用等争议的处理程序; (六)缺陷责任期内出现缺陷的索赔方式; (七)逾期返还保证金的违约金支付办法及违约责任。
第四条缺陷责任期内,实行国库集中...
2024版 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报告格式及编写指南.docx
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报告 格式及编写指南
前言 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确保检测报告规范完整、科学准确,促进 检测业务信息化管理,依据《建设工程检测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 57号)、《关于印发的通知》(建质规 (2023)1号)、《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实施细则》(陕建发 (2023)191号)的要求,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有关单位编制本指 南.
本指南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依据相关国家 标准规范要求,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收省内外相关标准和先进技术经验的 基础上,结合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对我省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报告格式、内 容、编制作出具体规定.
本指南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讨论、修 改与完善,并经审查专家组审查定稿.
本指南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及定义:3.基本规定; 4.试验室检测报告:5.现场工程实体检测报告:6.报告签章:7.报告管理.
本指南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监督总站负责具体条文内容的解释.
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 寄送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地址:西安市龙首北路西段7号航天 新都5层,邮政编码:710016,电话:029-86244209,电子邮箱: 27012547@qq.) 目录 1、总则.
2、术语及定义. 2 3、基本规定 3 4、试验室检测报告 4.1一般规定 4.2标题区信息 4.3表格区信息 4.4检测依据区 4.5检测数据区 4.6检测结论区 .8 4.7签字信息区 4.8附加声明区 5、现场工程实体检测报告 01.. 5.1一般规定 ..10 5.2封面信息及签字 ..11 5.3声明页 5.4目录信息. 12 5.5正文信息 5.6附件信息 6、报告签章 14 7、报告管理. ...15 附录1: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委托单 16
附录2: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见证取样记录 19 附录3: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见证人员授权书 20 附录4:检测报告类型分类表 21 附录5:单页报告格式 33 附录6:门窗检测报告格式 34 附录7:幕墙检测报告格式 附录8:现场工程实体检测报告格式 53 附录9:主要检测仪器、设备一览表 57 附录10: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现场检测见证记录 58 附录11:不合格检测报告台账 59 附录12: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合同通用格式 09.. 附录13:试验室检测报告通用模板 .70 v
1、总则 1.0.1为统一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报告格式及编制要求,提升检测 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促进检测业务信息化能力,确保检测数据报告编制质量, 推动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工作高质量发展,编制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依法开展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的机构所出具 检测报告的管理.
施工企业、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预制构配件等生产企业 内部试验室所出具的试验报告可参照本指南相关规定执行.
1.0.3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报告的编制除应符合本指南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 业及陕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施工样板确认表-铝合金门窗安装施工样板(word版).doc
施工样板确认表 编号: 工程名称 27#~33#、35#、37#楼 样板类型 口标准样板口班组样板 施工单位 样板名称 铝合金门窗安装 施工时间 2011-05-24 施工部位 30#25层东南侧 工艺流程 样板照片 质量标准 1.1主框下单应根据《铝合金门窗 1.复尺下 复尺、安装及收口贴砖相关 单生产、 进场验 原则》,考虑主框吃附框的 情况,比附框小10mm内: 收 1.3上下两扇相连窗内侧胶条需 割除并留5mm打胶; 1.4主框与中挺或横挺交接处需 用密封胶;转角交接部 位用密封胶密封:中挺料内 主框进场架空成品保护 端头用发泡剂灌满: 1.5所用的铝合金型材、五金件应 符合设计及相关国家标准的 规定:型材规格、厚度、颜色 【均匀一致,无明显色差】应 满足设计要求;型材表面平 整,无凹陷或者鼓出: 1.6铝型材粉末喷涂厚度符合最 小局部厚度不小于40um; 1.7杆件直角截料时长度尺寸允 主框角码拼接及中挺打发泡剂 许偏差±0.5mm:杆件斜角截 料时端头角度允许偏差- 15′; 1.8截料端头不应有加工变形,毛 刺应小于0.2mm; 1.9需加钢衬应按设计要求增加:
工程名称 27#~33#、35#、37#楼 样板类型 口标准样板口班组样板 施工单位 样板名称 铝合金门窗安装 施工时间 2011-05-24 施工部位 30#25层东南侧 工艺流程 样板照片 质量标准 主框拼接缝打密封胶 2.1拼接缝不超过30s; 2.现场拼 装 2.2保持拼接面表面平整; 【90°、135 2.3拼接缝必须打密封胶,胶缝应 转角窗 密实表面平整; 及大窗】 2.4组装完成后应进行成品保护 移交检查重点: 3.1主框安装前应提前2天检查 ①窗边勾缝密实; 洞口外侧贴砖、粉刷及内侧 ②线条下口【窗上口】粉刷平整度是否满足打胶条件; 粉刷是否完成,具备安装条 3.主框与 ③粉刷完成么是否符合上吃/下吃原则: 件后进行工作面移交,并在 附框间的 《主框安装工作面交接记 避雷连接 录》上签字确认: 件的安装 3.215F以上窗避雷连接时须先 除去非导电的型材表面层: 3.4分别用两枚自攻钉将铜辫子 固定在主框和附框上.
4.1主框上下位置应保证上吃下 4.主框安 装 吃位置,且门窗边应从外往 内侧定位,保证砖模数 4.2主框与附框的连接牢固可靠 固定点间距:头尾不超过 180mm,中间≤400mm均布 【开启房位置应保证美观】 间距偏大时,应选用较长的 自攻螺丝; 4.3主框与附框连接时应注意变 形,紧固适中,必要时加木 尖或者垫片: 4.4主框水平度允许偏差: ±1.0mm、垂直度允许偏差: ±1.5mm、对角允许偏差:
工程名称 27#~33#、35#、37#楼 样板类型 口标准样板口班组样板 施工单位 样板名称 铝合金门窗安装 施工时间 2011-05-24 施工部位 30#25层东南侧 工艺流程 样板照片 质量标准 2.0mm【小于2m】或 3.0mm [2m-3.5m 4.5玻璃压条在室外时,下口螺丝 眼应先粘密封胶,再固定.
6.1窗下口为涂料的应在涂料腻 子施工前、主框安装完成后 立即在下口处打第一道密封 胶,并往两侧边上返10cm; 打胶时应清洁粘结表面,确 保道胶要密实: 5.凸窗打 6.2发泡剂应饱满、无缝隙;下口 第一道胶 发泡剂效果 缝隙太小时,应从自攻钉眼 打发泡剂 涂料上第一道密封胶 打发泡剂,有发泡剂挤出下 口密封胶时,应重新修补密 封胶: 6.3打发泡剂时应对其他装饰材 料进行成品保护,有污染的 在打胶前应清理干净: 主框下口从钉眼打发泡剂
工程名称 27#~33#、35#、37#楼 样板类型 口标准样板口班组样板 施工单位 样板名称 铝合金门窗安装 施工时间 2011-05-24 施工部位 30#25层东南侧 工艺流程 样板照片 质量标准 6.1主框固定安装完成后必须对 6.成品保 外露型材进行包保护膜的保 护 护措施; 7.1玻璃的类型应符合要求,保证 7.玻璃安 LOW-E玻璃LOW-E面在 装、打胶 外,玻璃类型: ①2~27F西侧、南侧厅/室门、 窗:5LOW-E95中空双钢 (转角135度窗大面玻璃用 8LOW-E96中空双钢); 2~27F北侧、东侧厅/室门、窗: 595中空双钢; ③2~27F厨房、卫生间:6或 8mm白玻钢化(门连窗的窗 为6mm白玻); 主框玻璃打胶效果 ④一层大堂大窗:696中空双 钢(固定小窗:595双钢) 7.2玻璃下端必须垫橡胶垫: 7.3玻璃压条在外侧的,应在压条 线槽打密封胶再扣压条; 7.4玻璃胶缝的宽度控制在 打火机检验Low-e玻璃安装 12mm左右,并确保转角处
J22J267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建筑构造.pdf
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建筑构造 编制单位负责人:新贵 公告号:2022年第102号 编制单位技术负责人:罗多阁 批准部门: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编制单位:中土大地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统一编号:DBJT02-220-2022 技术审定人:土的 图集号:J22J267 设计负责人:土稳作容 协制单位:河北澳航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实行日期:2022年12月1日 目 录 目录.. 填充板管线综合布置示意图 21 编制说明... 楼地面热工性能参数限值、内图护结构 地暖模块主规格标准模块选用表(一) ..10 性能参数限值 22 地暖模块主规格标准模块选用表(二)、 架空或外挑楼板保温层厚度表、居住建筑周边 填充板构造详图 地面保湿厚度选用表. .23 地暖模块楼(地)面构造做法选用表 12 分、集水器安装示意图 24 地暖模块地面构造 16 有架空层地暖模块排版图示例 25 无架空层地暖模块地面收口部位构造 ..18 管线综合排版图示例 -26 有架空层地骏模块地面收口部位构造 19 地暖模块地面防潮构造 -20 图名 目录 图集号 J22J267 页次 设计 校对欢 审核 p
编制说明 1.适用范围 《冷热水用分集水器》 GB/T 297302013 本图集适用于河北省新建、改建或扩建民用建筑地面辐射供暖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262018 系统采用预制装配干式地联模块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
《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 JGJ 1422012 2.编制依据 《供热计量技术规程》 JGJ 1732009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 55015-202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J) 812016 《建筑环境通用规范》 GB 55016202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7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2014(2018年版) DB13(J) 185-2020(2021年版)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 501182010 《额制装配干式地模块应用技术标准》DB13(J)/T8485-202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2015 3.编制内容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09-2010 本图集编制内容包括:编制说明、颈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主规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规范》 格标准模块选用表、地暖模块楼(地)面构造做法选用表、地暖模块 GB 502422002 构造做法节点详围等.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002013 4.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及填充板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736-2012 4.1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 《热塑性塑料管材通用壁厚表》 GB/T 107982001 由高抗压聚丙模塑板(或挤塑聚苯板)在工厂预制、考有固定 《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 GB/T 10801. 22018 间距和尺寸的沟福、并按需设置均热构造层,用在建筑地面辐射供 《冷热水系统用热塑性塑料管材和管件》 GB/T 189912003 暖系统中现场拼装并数设加热管、且自身带有连接构造和绝热功能 《冷热水用耐热聚乙烯(PE-RT)管道系统》 GB/T 287992020 的专用板块.
图名 编制说明 图集号 J22J267 页次 2 设计 校对欢 审核
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按构造分为有架空层和无架空层两种板型 构造,按照模块上表面沟槽形式分为直线沟槽型和直线面线沟福复合 型.
地暖模块的面线沟槽弯面半径应按照8倍加热管外径的要求设置.
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基本构造详见图4.1-1,地暖模块连接卡槽详图 泉空 见图4.1-2,地暖模块架空层构造示意见图4.1-3. 支撑体 始热兵(全具顿) 预设沟糖(保入加热管) 按设计要求设置 贺空层支撑体 预制装配干式 地暖模块 地模块速接卡楼 来空基支撑体 东空基(按板型设置) 浊服模块(聚丙模塑板 或挤塑聚苯板 图4.1-3地暖模块架空层构造示意图 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基本构造 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架空层由位于地暖模块下表面、采用模 图4.1-1 块同体材料一体模塑成型的点状支撑体构成,每个标准支撑体边长 上卡槽 60mmn,支撑体净距40mmr;架空层厚度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架空层具 下卡槽 fU 体布置可依据地暖模块尺寸定制 图4.1-2地暖模块连接卡糖详围 图名 编制说明 图集号 J22J267 页次 3 设计 校对欢 审核
4.2填充板 5性能指标 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系统中,与选用的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 5.1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的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1的规定.
块材质、构造和总厚度相同,用于数设填充房间内未谢设颈制装配 表5.1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性能指标 干式地暖模块部位的配套板块,分为有架空层填充板和平板型填充 项目 单位 性能指标 板.有架空层填充板示意见图4.2 聚丙模塑格皇聚末板 试验方法 表观密度 kg/e? 69~80 45 ~ 55 GB/T 6343 压缩强度 KPa >1250 GB/T 8813 0 东空层 导热系数 V/ (n x) <0.038 <0.036 GB/T 10294 支撑体 GB/T 10295 吸水率 % <1.0 CB/T 8810 架空文撑体 63 63 C3 0 尺寸稳定性 % <1.0 (68±2C 48h ) GB/T 8811 拌 尺寸稳定性 (70±2℃ 48h) * <2.8 CB/T 8811 燃烧性能等级 B:级 C8 8624 聚空居支撑张 游离甲医释放量 g/(n²-b) <0. 025 CB 50325 村时 图4.2有架空层填充板示意图 图名 编制说明 图集号 J22J267 页次 4 设计 校对欢 审核 续表5.1 5.3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3的规定. 表5.3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尺寸允许编差(mm) 项目 单位 性能指标 聚丙模塑板挤垫聚茉板 试验方法 项目 允许偏差 试验方法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格放量 g/(n² h) <0.5 GB 50325 长度 ±3.0 六溪环十二统含量(有机材料) - 不得检出 GB/T 29785 宽度 ±3.0 计权规范化击声压级 CB/T 厚度 ±2.0 (实验室测量)Ln v d3 <55 19889. 6 板面平整度 ±2.0 注:1.表中指标游离甲醛释效量、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效量二项指标为包含 GB/T 6342 对角线差 <3.0 保温层和均热层约性能指标:其他指标检测时去除均热层: 2.有架空层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材料为聚丙模塑板. 沟槽宽度 2.0 0. 0 5.2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主要规格尺寸应符合表5.2的规定. 沟槽深度 2.0 0. 0 表5.2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主要规格尺寸(m) 沟槽问距 ±1.0 项目 规格 5.4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载荷性能指标应符合表5.4的规定. 长度 600、900、1200 表5.4 预制装配干式地暖模块载荷性能指标 宽度 830 630 项目 单位 性能指标 试验方法 厚度(不含架空层) 加热管外径16 25、30 加热管外径20 30 35 荷载值 800 集中荷载 晓度 <2 CB/T 架空层厚度(有架空层时) 25、30、35 9 注:表中度为含有选接卡糖的宽度尺寸,架空层厚度可依据工程设计进行定 残余变形 m <0.25 制调. 图名 编制说明 图集号 J22J267 页次 5 设计 校对欧 审核
DB13(J) T 241-2020 硅铝保温板应用技术标准(2024年版).pdf
前言 本标准根据现行国家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和《河北省住房和 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的通知》(冀建节科(2023)3号)的要求,由河北建 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原《硅铝保温板应用 技术标准)DB13(J)/T241-2020基础上修编而成.
本标准共分7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 3.基本规定:4.性能要求:5.设计:6.施玉:质量验收.
主要修订内容:规范了外墙防水、防火构造,统一了保温层 材料和防火构造层材料综合修正系数,明确了设计工作年限,补 充了定期检查维护等要求. 本标准的部分内容涉及专利(专利号:ZL201410668237.7). 涉及专利的具体技术问题使用者可直接与专利权人协商处理.
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规程由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 溶的解释,由河北省绿色建筑推广与建设工程标准编制中心负责 管理.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河北建筑设计 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83号,邮编: 050011,电话:031180995694,邮箱:2635644100@qq.), 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编制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员名单: 主编单位: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参编单位:河北福瑞德高新建材有限公司
河北美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蒋义平李君奇孙彦林段勇黄振书 康永强高志武张鸿磊 霍磐 董建锋 冯素蕊 贾春莲 刘星 刘彦敏 审查人员:剧元峰 魏永黄丽红徐志欣 都翠彩 史永健 赵会超 修订审查人员:赵会超 徐志欣张洪波 宝阁 剧元峰李永 住房城乡建设厅信息公开浏览专府
目次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性能要求 系统 4.2 主要材料 4.3 配套材料 5 设计 5.1一般规定 5.2 设计要点 6] 21 21 6.2 22 6.3 24 25 25 27 27 30 7.3 般项目 32 本标准用词说明 35 引用标准名录 36 附:条文说明 39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 3 Basic Requirements-- 4 Performance Requirement-- System 4.2 Main Materials-- 4.3 Supporting Materials- 5Design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7 5.2 Design Requirements 19 6Construction 21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21 6.2 Construction Points 22 6.3 24 6.4 Fire Prevention easures and Finished Product Protection' 6.5 Safe --25 Quality cceptance 27 -27 Master Control Items 7.3 General Items 32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3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36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39
1总则 1.0.1为规范硅铝保温板的应用,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保 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建筑高度不 大于100m的新建、扩建民用建筑外墙外保温工程中采用础铝保 温板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
1.0.3硅铝保温板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 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河北省现行有关标淮的规定.
住房城乡建设厅信息公开
DB13(J) T 251-2019 低内应力型复合保温板应用技术规程(2024年版).pdf
前言 本规程根据现行国家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和《河北省住房和 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的通知》(翼建节科(2023)1号)的要求,由中土大 地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北鹏首豪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及北 鹏首豪(天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在原《低内应力型复合保温板 应用技术规程》DB13(J)/T251-2019的基础上修锂而成 本规程共分为7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 总则:2.术语: 3.基本规定:4.系统构造和性能要求:5.设计:6.施工:7.质 量验收.
主要修订内容:规范了外墙防水防火构造,统一了保温层 材料和防火构造层材料综合修正系数,明确了设计工作年限,补 充了定期检查维护等要求 其中,本规程的部分内容涉及专利(专利号:ZL20151012 5773.7).
涉及专利的真体技术间题,使用者可直接与专利权人 协商处理.
本规程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相关专利的责任.
本规程由中土大地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 管理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请寄送至中土大地国际 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地址:石家庄市长安区体育北大街长丰街道, 石纺路95号保利国际广场中土国际22层,邮编:050046,电话: 0311-66708116,邮箱:ztzlb2019@163.),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员名单: 主编单位:中土大地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北京首豪新型建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史永健王勇张雷贺彬樊召云 石晓娜 王江 吴晓明 李月肖 王天真 侯立君 刘印楼 刘勇旭 黄红漫 王铁高 王鑫渤 崔莹莹 李文超 揭 规文学 审查人员:剧元峰 李君奇 赵会超 徐志欧 黄丽红 肖文静 刘强 修订审查人员:赵会超 徐志欣 里永剧元峰 刘强 李 住房城乡建设厅信息公
目次 总则 术语 rr 基本规定 4 系统构造和性能要求 4.1 系统构造 6 4.2 主要材料 4.3 配套材料 14 设计 16 5.1 一般规定 16 5.2 设计要点 18 6 施工 20 6.1 -般规定 20 6.2 施工要点 21 6.3 施工安全与成 24 质 量验收 26 7.1 26 28 般项目 31 本规程用词说明 33 引用标准名录 34 附:条文说明 3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2 Terms. 3 Basic Requirements. 4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4.1 System Construction... 4.2 Main Material Insulation Formwork. 4.3 Supporting Materials.. 14 Design 16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16 5.2 Design Points. 18 6 Construction. 20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20 6.2 Construction Paints 21 6.3 Construction Safety and Finished Product Protection. 24 Quality Aeceptance. 26 General Requirements. 26 Dominant Items. 28 7.3 General Items. 31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ification. 33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34 Addition: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37
1总则 1.0.1为规范低内应力型复合保温板在建筑保温工程中的应用, 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建筑高度不 大于100m的新建、扩建民用建筑中采用低内应力型复合保温板 的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
1.0.3低内应力型复合保温板系统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 收,除应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 定.
住房城乡建设厅信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