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11月 ( 第 157 页)

ICS13.020.40 CCS Z 05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電准 DB41/T2664-2024 可渗透反应墙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 2024-03-12发布 2024-06-1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664-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原则, 5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6监测方案制定 7监测井建设. 8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9监测结果分析, 10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附录A(资料性)可渗透反应墙地下水监测方案编写大纲.
DB41/T266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河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地下水污染防治与修复重点 实验室、中南大学、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古彬、冯翔、郭林、刘沙沙、郭晓静、王小娟、唐辉、何凯、吴冰华、王唯 锦、赵河、翟文芳、薛生国、江钧、于福荣、卢小慧、苏建仓、李培良.

I1
DB41/T 2664-2024 可渗透反应墙地下水监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可渗透反应墙地下水监测的基本原则和工作内容,明确了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监测 方案制定、监测井建设、样品采集与分析、监测结果分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环节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连续式和漏斗一门式可渗透反应墙运行期间地下水监测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 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25.6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导则 HJ16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493水质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 HJ494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HJ630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 HJ1019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 RB/T214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地下水污染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地下水中有害物质积累、水质恶化的现象.

[来源:GB/T 14157-1993,9.2.1] 3. 2 可渗透反应墙 通过在受污染地下水流经的方向建造由反应介质组成的反应墙,通过反应介质的吸附、沉淀、化学 降解或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主要分为连续式可渗透反应墙和漏斗-门式可渗透反应 墙. [来源:HJ682-2019,2.5.3] 3. 3 地下水污染羽 污染物随地下水移动从污染源向周边移动和扩散时所形成的污染区域.

[来源:HJ682-2019 2.2.22]
DB41/T 2664-2024 3.4 受体 一般指地块及其周边环境中可能受到污染物影响的人群或生物类群,也可泛指地块周边受影响的 功能水体(如地表水、地下水等)和自然及人文景观(区域)等(如居民区、商业区、学校、饮用水源 保护区等公共场所).

[来源:HJ682-2019,2.4.7] 3.5 反应介质 指填充在可渗透反应墙中可通过吸附、沉淀、氧化还原或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反 应材料.

3.6 目标污染物 在地块环境中其数量或浓度已达到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具有实际或潜在不利影响的,需要进行 修复和风险管控的关注污染物.

[来源:HJ25.6-2019 3.5] 4基本原则 4.1安全性原则 监测工作确保过程安全,防止对工作人员、周边人群健康及生态环境产生危害和二次污染.

4.2针对性原则 针对地下水污染管控目的和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确保结果的完整性、代表性和有效性.

4.3可行性原则 在满足监测要求的条件下,综合考虑监测成本、技术应用水平等因素,保证监测工作切实可行.

5资料收集与现场踏勘 5.1资料收集与分析 根据前期完成的地块环境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估等资料,同时考虑可渗透反应墙地下水监测目的和 要求,确定监测工作应收集的资料,重点核实污染源基本信息、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污染特征、 受体与周边环境情况等,应包括以下内容: a)污染源基本信息:污染源名称、规模、地理位置、占地面积、地块使用权、土地利用规划、主 要生产工艺、产排污历史、目标污染物产生及迁移转化途径等: b)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含水层结构、地下水补径排条件、泉 和水井的分布、地下水水位和水质动态、流场及其演变、主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土壤物理化学 参数及其空间变化等: c)地下水污染特征:地下水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赋存形式、地下水污染 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目标污染物监测信息、污染物移动速率、弥散度等资料: d)受体与周边环境情况:地下水使用功能、受体类型、位置、规模和关键暴露途径等.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73.020 CCS D 10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准 DB41/T2650-2024 地热资源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2024-03-12发布 2024-06-1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650-2024 目次 前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5矿区环境. 6资源开发利用, 7地热资源综合利用 8节能减排.. 9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10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DB41/T265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院、河南省地质局生态环境地质服务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宏伟、卢磊、王涛、潘涛、齐玉峰、路东臣、倪昆、刘亚南、姚健、邢永强、 李光、刘运涛、豆靖涛、刘鹏、肖雄、时永志、郭文秀、陈帅、关小荣、王攀.

I1
DB41/T 2650-2024 地热资源绿色矿山建设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热资源绿色矿山建设的总则、矿区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综合利用、节能 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水热型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行业新建、改扩建和生产的绿色矿山建设、评估、认定、核 查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Z2.2工作场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11615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 13306标牌 GB/T14161矿山安全标志 GB16297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T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 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NB/T10099地热回灌技术要求 DB41/T1891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规范 DB41/T2119水热型地热能利用监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地热资源geothermalresources 能够经济地被人类所利用的地球内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

本文件主要指目前可利用 的包括天然出露的温泉及通过人工钻井直接开采利用的地热流体.

3.2 地热资源绿色矿山green minesforgeothermalresources
DB41/T 2650-2024 地热资源开发全过程中,实施科学有序开采,对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扰动控制在可控制范围内,实 现地热资源开采可持续化、矿区环境生态化、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数字化和矿 区社区和谐化的矿山.

3.3 矿区绿化覆盖率green coveragerate oftheminingarea 矿区土地绿化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百分比.

3.4 地热流体geothermalfluid 包括地热水和地热蒸气,以及少量的非凝性气体,但不包括天然的碳氢化合物可燃气体.

3.5 地热流体质量thequalityofgeothermalfluid 地热流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指标及其能量品位.

3.6 地热回灌geothermalreinjection 为保持热储压力、充分利用能源和减少地热流体直接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对经过利用(降低了温度) 的地热流体通过地热井重新注回热储,也可利用其它清洁水源进行回灌.

4总则 4.1矿山企业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矿.

4.2矿山企业应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避免因资 源过量开采引发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

4.3矿区范围应符合相关规划,不应涉及禁止、限制开采区.

4.4地热资源开采应与水资源规划、城乡建设、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相协调,相邻矿区开采井之间安 全距离应符合互不影响要求.

4.5矿山企业应遵循因矿制宜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资源利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 土地复垦、企业文化和企地和谐等,统筹兼顾、全面发展.

4.6绿色矿山建设应贯穿设计、建设、运营、闭坑全过程.

5矿区环境 5.1矿容矿貌 5.1.1矿山企业应建立生产、生活、办公等功能管理制度,运行有序、管理规范.

矿区专用道路、生 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和防护区等矿山主要功能区选址、布局应符合GB50187的规定.

5.1.2生产区应整洁卫生、环境优美,物资、设备、材料应摆放有序.

5.1.3办公区、生活区设施应齐全,布置有序,干净卫生.

5.1.4矿山主要功能区室外排水应做到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排水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

5.1.5矿区专用道路、供水、供电、卫生、消防、安全、环保等配套设施应齐全:矿山标牌、安全、 环保等警示标志应齐全、规范,标牌设置应符合GB/T13306的规定,安全警示标志设置应符合GB/T14161 的规定.

5.2矿区绿化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53.020.20 CCS J 80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東准 DB41/T2649-2024 行星机构桥式起重机设计指南 2024-03-12发布 2024-06-1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649-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要求, 5设计要求.

DB41/T2649-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HN/TC15)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东起机械有限公司、长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河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技术研究 院、国家桥架类及轻小型起重机械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河南)、长垣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河南省 起重设备配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垣市起重装备制造行业协会、商丘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 心、河南三智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英祺机械传动有限公司、河南长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文明、赵朝云、翟景运、王洪波、张晓红、威琳、刘建忠、王立建、张春丽、 王旭、运融、张楠、曹凤武、张伟、吴亮善、杨文明、尚彦军.

I1
DB41/T 2649-2024 行星机构桥式起重机设计指南 1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行星机构桥式起重机的基本要求和设计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使用行星机构驱动的桥式起重机(以下简称行星起重机)的设计.

本文件不适用于下列条件下使用的起重机设计: 一易燃易爆、可燃性气体、粉尘及有腐蚀性气体环境: 一核辐射环境、有毒气体环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755-2019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 GB/T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 GB/T6067.1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部分:总则 GB/T10095.2-2008圆柱齿轮精度制第2部分:径向综合偏差与径向跳动的定义和允许值 GB/T10183.1-2018起重机车轮及大车和小车运行轨道公差第1部分:总则 GB/T11366行星传动基本术语 GB/T14048.1-201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 GB/T14405-2011通用桥式起重机 3术语和定义 GB/T11366和GB/T1440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行星机构 采用行星减速器作为驱动装置部件的工作机构.

4基本要求 4.1行星机构的设计应符合GB/T 3811、GB/T 6067.1、GB/T14405和本文件的规定.

4.2行星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代号6)宜优先选用表1规定的数值.

表1额定起重量G 单位为吨 3.2 5 6.3 8 10 12.5 16 20 25 32 40 50 9 80 100 125 140 160 200 250 280 320 1
DB41/T 2649-2024 4.3行星起重机的跨度(代号S)应优先选用表2规定的数值.

表2跨度S 单位为米 10.5 13.5 16.5 19.5 22.5 25.5 28. 5 31.5 34.5 37.5 40 45 50 注1:跨度>50m时,按每5n一档延伸.

注2:跨度与表中给定值不一致时,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

4.4行星起重机的各机构工作速度(代号V(包括起升机构、小车运行机构、起重机运行机构)应 优先选用表3规定的数值.

表3工作速度V 单位为米每分钟 机构 工作速度 起重机运行机构 20/32/45 小车运行机构 20/32 起升机构 3/4/5/6 4.5行星起重机宜采用变频调速或同服控制.

5设计要求 5.1工作环境条件 5.1.1行星起重机的电源为三相交流(三相四线制),频率为50HZ/60HZ,电压≤1000V(根据需 要也可为3kV、6kV或10kV).

供电系统在起重机馈电线接入处的电压波动不应超过额定电压的士 10%,起重机内部电压损失应符合GB/T3811-2008中7.8.4.2的规定.

5.1.2行星起重机运行轨道的安装应符合GB/T10183.1-2018表2中的2级公差要求(起重机运行的 速度≥112m/min时,轨道安装应达到1级公差).

5.1.3行星起重机安装使用地点的海拔不应超过1000m(超过1000m时应按GB/T3811-2008中 7.7.2.4的要求修正电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2000m时应对电器件进行容量校核).

5.1.4起重机在室内工作时的气候条件: a)环境温度不超过40C,在24h内的平均温度不超过35C: b)环境温度不低于-5C: c)在40C的温度下相对湿度不超过50%.

5.1.5起重机在室外工作时的气候条件: a)环境温度不超过40C,在24h内的平均温度不超过35C,环境温度不低于-20C; b)环境温度不超过25C时的相对湿度允许暂时高达100%: c)工作风压不应大于内陆150Pa(相当于5级风),沿海250Pa(相当于6级风): d)非工作状态的最大风压一般为800Pa(相当于10级风),也可另行约定.

5.1.6电动机的运行条件应符合GB/T755-2019中7.1~7.5的规定.

5.1.7电气设备技术要求应符合GB/T14405-2011中5.9的有关要求.

5.1.8电器的正常使用安装和运行条件应符合GB/T14048.1-2012中第6章的规定.

注:超过上述规定时,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解决.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3.100.50 CCS A 90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准 DB41/T2647-2024 电梯维保作业风险点排查指南 2024-03-12发布 2024-06-1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647-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维保单位要求 5风险点排查.

6紧急处置措施 附录A(资料性) 维保工作中风险评价时所考虑的要素.

附录B(资料性) 曳引驱动电梯维保作业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附录C(资料性) 防爆电梯、液压电梯和杂物电梯维保作业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10 附录D(资料性) 试验项目维保作业风险点及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2
DB41/T 2647-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起重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HN/TC15)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特种设备检验技术研究院、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平顶山市众联达电梯 销售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国卿、魏大海、宋罐国、王扬、李萌、霍政霖、张立山、付赛军、张耀文、 刘宁宁、崔永普、张仁奎、冯广、马腾华、王加琪、张亚明、赵九峰、王萌琦、寿鹤松、王岩、朱冠丞、 届文超.

I1
DB41/T 2647-2024 电梯维保作业风险点排查指南 1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电梯维护保养(以下简称维保)作业的术语和定义、维保单位要求、风险点排查、紧 急处置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曳引驱动电梯、液压电梯、杂物电梯、防爆电梯(以下简称电梯)的维保作业.

本文件不适用于消防员电梯和家用电梯的维保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7024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术语 GB/T20900电梯、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风险评价和降低的方法 TSGZ6001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考核规则 3术语和定义 GB/T702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维保 对电梯进行的清洁、润滑、调整、更换易损件和检查等日常维护与保养性工作.

其中清洁、润滑不 包括部件的解体,调整和更换易损件不会改变任何电梯性能参数.

3.2 风险 伤害发生的概率与伤害的严重程度的综合.

3.3 风险点 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 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3.4 静态维保 电梯处于静止状态时对电梯进行的维护保养作业.

3.5 动态维保 电梯处于运行状态时对电梯进行的维护保养作业.

4维保单位要求
DB41/T 2647-2024 4.1基本要求 4.1.1维保单位应依法取得相应许可等级的资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

4.1.2维保单位应具有与维保工作相适应的人员、仪器设备,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有效运转.

4.1.3宜充分利用记录仪或者无线、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维保现场作业实施监控.

4.1.4维保单位应提供现场必要的围栏等防护设施、安全警示标志、标识,以及为作业人员提供的个 体防护用品等.

4.2人员 4.2.1维保单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维保人员应按照TSGZ6001要求取得电梯修理项 目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和作业人员证》,并在有效期内.

4.2.2维保人员的配置,应根据电梯运行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人员,满足维保的需求.

4.2.3维保单位应对维保人员的维保质量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监督,并对监督情况及监督结果进行记 录.

4.3仪器设备 维保单位应配备能够满足维保需要的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测量范围和精度满足维保的要求.

并按 照其质量管理的要求,对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计量检定或者校准.

4.4质量保证体系 4.4.1维保单位应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的质量保证体系,对电梯维保工作质量实施有效控制,并对其 维保的电梯的技术安全负责.

5风险点排查 5.1风险点分布 维保作业风险点排查应按照作业流程进行.

风险点的分布包括作业前风险、作业中风险和作业后风 险.

5.2风险点识别 5.2.1风险点的识别包括电梯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的缺陷和安全管理的不足、 不到位或者疏忽.

5.2.2GB/T20900提供了进行风险评价的具体方法.

维保工作中风险评价时所考虑的要素见附录A.

依据GB/T20900提供的方法,通过与维保相关的风险要素来评估确定风险等级,进而确定对应的风险 类别来评定风险.

5.3作业风险点排查 5.3.1作业前风险点排查 5.3.1.1维保单位应制定维保作业风险管控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职责,明确风险点、风险 管控措施、安全风险等内容.

5.3.1.2维保单位应为维保作业人员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93.160 CCS P 55 DB41 河南省地方 東准 DB41/T2619-2024 水利工程输水管道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评定规范 2024-02-01发布 2024-05-0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619-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单元工程划分和质量检验 5土石方工程 6管道工程. 7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
DB41/T 2619-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厅提出.

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安阳中州供水有限公司、中州水务控股有限公司、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水 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监测站、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安阳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河南省水利第一工 程局、中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智晓、袁林、张南、申晨亮、杨亚彬、王银山、车奇星、李拥军、申艳荣、 何银涛、赵顺波、刘继宗、魏文强、郭磊、杜冰辉、帖靖玺、程国龙、王杰、李承骏、王龙占、王俊超、 戚世强、孙佳伟、陈峥、闫红艳、曹辉、孙缔英、曲福来、王腾基、李克怡、赵振通、赵丹.

I1
DB41/T 2619-2024 水利工程输水管道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利工程输水管道单元工程施工质量标准.

本文件适用于水利工程输水管道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预应力钢筒混凝土管道工程不适用本 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L17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SL432水利工程压力钢管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 SL631水利水电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一土石方工程 SL632水利水电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一混凝土工程 SL635-2012水利水电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一水工金属结构安装工程 SL677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单元工程划分和质量检验 4.1单元工程划分 4.1.1依据专业和类别、工程结构、施工部署、施工检查验收评定和质量考核要求,便于单元工程质 量控制和验收评定的原则,按层、区、段等进行划分.

4.1.2重要隐蔽和关键部位单元工程按以下原则确定: a)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可按穿越工程或主要建筑物的基础开挖、地基处理等划分: b)关键部位单元工程可按穿越工程的管道安装等划分.

4.2质量检验 4.2.1工程质量检验项目、数量和方法应符合本文件规定.

4.2.2工程施工质量检验数据应真实可靠,检验记录及签证应完整齐全.

4.2.3管道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管道功能性试验.

管道功能性试验应符合设计及GB50268的有关规定.

5王石方工程
DB41/T 2619-2024 5.1沟槽开挖单元工程 5.1.1宜按设计和施工检查验收区、段划分,每一检查验收区、段为一单元工程.

5.1.2沟槽开挖施工质量标准见表1.

表1沟槽开挖施工质量标准 项次 检验项目 质量要求 检验方法 检验数量 表土剥高 符合设计要求 量测 每100m不少于3个 新面 主 原状土地基 不应扰动、受水浸泡或受冻 检查 全数 控 fc 地基承载力 满足设计要求 检测 全数 目 地基处理 地基处理方式、处理结果满足设计要求 检查、检测 全数 沟槽底高程 土方,允许偏差为±20mm 量测 每单元或两井之间 石方,允许偏差为-200mm~20m 不少于3个点 精底中线每侧宽度 不小于设计值 量测 每单元或两井之间 fr 2 每侧不少于3个点 目 沟槽边坡坡度 不陆于设计值 量测 每单元或两井之间 5 每侧不少于3个点 5.2中粗砂回填单元工程 安装单元工程划分相对应.

5.2.2中粗砂回填施工质量标准见表2.

表2中粗砂回填施工质量标准 项次 检验项目 质量要求 检验方法 检验数量 回填材料 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检测 主 全数 控 压实后中心线高程 允许偏差为±20mm 量测 每单元不少于3个点 目 压实指标 不小于设计值 检测 每100n,每层每侧1组(每组3个点) 铺设 均匀铺摊整平 检查 全数 般 铺料厚度 符合工艺性试验要求,允 许偏差为-20mn~0mm 量测 每单元不少于10个点 r 目 平整度 不大于10m/2m 量测 管道中心线量测,每单元不少于10处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 060 A 47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DB41/T1494-2017 古建筑防雷装置施工安装标准图集 2017-10-24发布 2018-01-24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4942017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基本规定.. 4施工安装标准图. 4.1 房殿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4.2 重檐房殿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4.3 歇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4.4 重檐歇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悬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硬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4.7 卷棚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4.8 卷棚歇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1 4.9 四角揽尖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2 4.10圆揽尖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2 4.11 牌坊防雷装置布设 2 4.12 照壁防雷装置布设 2 4.13 古塔防雷装置布设 2 4. 14 阁防雷装置布设 2 4.15 接闪带的做法. 2 4.16 接闪带支架的做法 .2 4.17 接闪带连接处的做法. 4.18 接闪杆的做法 .2 4.19引下线的做法 .2 4.20断接卡的做法 .2 4.21接地极的做法.. 2 5施工要求 .42 参考文献. -44
DB41/T 1494-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气象局提出.

本标准由河南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防雷中心、河南省文物建筑保护研究院、河南省现代防雷有限公司、郑州 旭元科技有限公司、河南省重点工程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呼和浩特市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红晨、王玮、张玉桦、李鹏、余晓川、傅国庆、田晓毅.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吕建菲、李石、杜晓宾、李中翔、赵战友、金师、张鹏.

II
DB41/T 1494-2017 古建筑防雷装置施工安装标准图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古建筑防雷装置施工和安装的基本规定、标准图和施工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古建筑防雷装置的施工和安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QX189-2013文物建筑防雷技术规范 3基本规定 3.1古建筑防雷装置的施工安装应符合GB50057一2010、本标准的规定.

3.2房殿顶、重檐房殿顶、歇山顶、重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卷棚歇山顶、四角攒尖 顶、圆揽尖顶、牌坊、照壁、古塔、阁的防雷装置应包括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等.

3.3第一类防雷建筑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0Ω:第二、三类防雷建筑的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应 大于300:宜采用加长接地体的总长度、换土、施放降阻剂的方法降低冲击接地电阻值.

4施工安装标准图 4.1房殿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房殿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见图1~图3.

4.2重檐房殿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重檐房殿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见图4~图6.

4.3歇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歇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图7~图9.

4.4重檐歇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重檐歇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图10~图12.

4.5悬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悬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图13~图15.

4.6硬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硬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见图16~图18.

4.7卷棚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卷棚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见图19~图21.

4.8卷棚歇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DB41/T 14942017 卷棚歇山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见图22~图24.

4.9四角赞尖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四角揽尖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见图25和图26.

4.10圆横尖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 圆尖顶建筑防雷装置布设见图27和图28. 4.11牌坊防雷装置布设 牌坊防雷装置布设见图29和图30. 4.12照壁防雷装置布设 照壁防雷装置布设见图31~图33.

4.13古塔防雷装置布设 古塔防雷装置布设见图34和图35.

4.14阁防雷装置布设 阁防雷装置布设见图36~图38.

4.15接闪带的做法 接闪带的做法见图39.

4.16接闪带支架的做法 接闪带支架的做法见图40.

4.17接闪带连接处的做法 接闪带连接处的做法应符合图41的规定.

4.18接闪杆的做法 接闪杆的做法应符合图42和图43的规定.

4.19引下线的做法 引下线的做法应符合图44的规定.

4.20断接卡的做法 断接卡的做法应符合图45的规定.

4.21接地极的做法 接地极的做法应符合图46~图48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93.160 CCS P 55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准 DB41/T2618-2024 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2024-02-01发布 2024-05-0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618-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规定, 5规划阶段 6可行性研究阶段 7初步设计阶段 8招标设计阶段. 9施工地质, 10 10勘察报告... 11 附录A(规范性) 堤防工程地质测绘的比例尺及范围, 14 附录B(规范性) 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附件. 15 附录C(资料性) 土的分类... 16 附录D(规范性)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18 附录E(规范性) 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分类. 19 附录F(资料性) 平原区堤防工程室内岩土试验项目. 20
DB41/T 2618-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厅提出.

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水利勘测有限公司、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省水务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 司、河南省建院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河南省特殊岩土环境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健仓、刘汉东、李罗刚、来光、张志敏、孙刚、翟延彬、李雪荣、董金玉、 王先忠、肖永波、韩桃明、高书杰、南玉贤、王铁军、王树奎、唐建立、马铁虎、宋五用、张建全、王 贵生、张利滨、王伟、刘蓓、苏超鹏、任鹏、王建龙.

I1
DB41/T 2618-2024 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程序,规定了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内容、方 法及成果编制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勘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50123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48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251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SL/T291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 SL/T299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SL/T31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地质规程 SL320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 SL345水利水电工程注水试验规程 DB41/T2195平原区水库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平原区堤防 在平原区河、湖沿岸或平原区水库、分蓄洪区等周边修建的土堤或防洪墙等,包括倾斜平原、平缓 平原、盆地内平原等平原区内的堤防.

4基本规定 4.1勘察要求 4.1.1勘察工作应按勘察任务书(或勘察合同)的要求进行,勘察任务书应明确设计阶段、规划设计 意图、工程规模、天然建筑材料(包括种类、需用量及有关技术指标)、勘察任务和对勘察工作的要求.

1
DB41/T 2618-2024 勘察阶段宜分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地质等阶段.

按照GB50286的规定提防 级别分1~5级.

4.1.2开展勘察工作之前,应收集和分析工程地区已有的地形、地质资料、已建堤防的设计、施工和 管理资料,进行现场查勘,了解自然条件和工作条件,根据勘察任务书(或勘察合同),结合设计方案, 编制工程地质勘察大纲.

4.1.3平原区堤防工程地质测绘宜沿堤线进行,各阶段地质测绘比例尺及范围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 并应按SL/T299规定根据比例尺大小选择与之适应的测绘方法.

野外工程地质测绘应充分利用天然地 质露头,岩性单一、地质构造简单时,地质点间距可适当加大.

4.1.4根据地质条件和场地条件可选用坑探、槽探、井探等勘探手段,应实测勘探点的平面坐标 和高程,勘探点施工完毕后应及时编录并按要求回填.

4.1.5除长期观测孔外,钻孔完成后必须封孔,封孔材料和封孔工艺应按SL/T291的要求进行.

4.1.6堤身填土的质量评价可从堤身险情、填土物质组成、密实度、渗透性等方面综合论述,区分出 需要进行处理的堤段,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

4.1.7堤外滩较窄时,堤岸勘探布置宜结合堤防勘探布置进行,并评价堤岸的稳定性.

4.1.8平原区堤防工程岩土物理力学试验的项目、数量和方法应结合工程特点、岩土条件、试验方法 的适用性以及勘察阶段和工程规模等确定.

试样和原位测试点的选取应具有地质代表性.

土的物理力学 参数应在试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地质类比方法确定.

4.1.9勘察工作中各原始资料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及时整理和分析.

各阶段勘察工作结束时,应 编制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正文按照本文件第10章编写,附图、附件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4.1.10土的分类参照附录C的规定.

4.2勘蔡方法 4.2.1勘察工作应遵循由区域到场地,由一般性调查到专门性勘察的原则.

4.2.2平原区堤防勘察工作应根据工程规模、工程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勘察阶段及工作深度要求, 综合运用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岩土测试和试验、遥感等勘察手段,合理布置勘察工作,加强资 料的综合分析,主要建筑物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4.2.3堤身勘察宜结合堤基勘察进行.

4.3勘察大纲 勘察大纲主要内容包括: a)工程概况、任务来源、勘察阶段、勘察目的及任务: b)勘察工作依据的规程、规范及有关标准规定: c)工程区地质概况、既有堤防堤身堤基隐患及工作条件: d)上阶段审查、评估需落实的意见: e勘察工作的内容、方法、技术要求及技术对策: f)质量保证措施,安全、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保证措施: g)计划工作量、资源配置、勘察成果及其完成时间: h)勘察工作布置图.

5规划阶段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65.020.40 CCS B 64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准 DB41/T2613-2024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导则 2024-02-01发布 2024-05-0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613-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5功能定位与发展导向 6绿化建设 7城市近郊及重要节点建设, 8湿地保护与修复 9生态文化建设 10配套设施建设, 附录A(资料性) 主要植物名录. 附录B(资料性) 推荐典型群落配置模式. 13
DB41/T 2613-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林业资源监测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义民、万猛、张书奇、光增云、赵蔚、夏丰昌、郑安平.

II
DB41/T 2613-2024 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总则、总体要求、功能定位及发展导向、绿化建设、城市近郊及 重要节点建设、湿地保护和修复、生态文化建设、配套设施建设、主要植物名录和推荐典型群落配置模 式等.

本文件适用于黄河干流生态廊道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T15776造林技术规程 GB/T18337.2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 GB50763无障碍设计规范 GB51192公园设计规范 GB55014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 CJJ/T308湿地公园设计标准 LY/T2647通道绿化技术规程 LY/T3353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总则 4.1基本原则 4.1.1生态优先,保护优先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持 续性,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严禁违规占用耕地,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持续高效的生态防护体 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

4.1.2因地制宜,科学绿化
DB41/T 2613-2024 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区域发展定位方向,科学开展生态廊道绿化,合理确定建设模式,适地 适树,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宜林则林,宜湿则湿.

生态廊道建设采取低影响措施,不应对原有设施产 生不良影响,不得影响通道安全.

涉及湿地及自然保护地的,应符合湿地及自然保护地相关规定.

4.1.3与时俱进,彰显特色 传承地域生态文化优秀传统,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时代内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自然、 历史文化为依托,结合不同的资源现状与环境特征,发掘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展现多样化的地域特 色.

4.1.4集约节约,绿色低碳 集约利用土地,合理利用现有设施,减少对现有植物和景观资源的破坏,以水定林,以水定绿,节 约用水,推广使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

优先选用乡土树种,耐早乔木.

4.2总体要求 4.2.1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科学确定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空间,合理确定建设规模,突出重点 区域、重点区段、重要节点,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

4.2.2功能多样,景观多彩 突出“生态、景观、休闲、文化”等功能,科学绿化,构建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植物群落,实现 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4.2.3物种丰富,配置合理 植物品种选择应丰富多样,以乡土乔木为主,适当选择花灌木,注重针叶、阔叶与常绿、落叶等树 种的搭配,形成乔、灌、花、草、藤“五形”合理配置,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彩化、果化“五化” 协调统一.

4.2.4民生为本,共建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生态产品 价值转化,使生态廊道建设能够满足人民对生态资源的多元化需求.

促进城乡融合、文旅融合、产业融 合.

配套建设游径、驿站等服务设施.

5功能定位与发展导向 5.1中游一灵宝豫陕交界至桃花峪 保持水土、生物多样性保护、涵养水源、景观游憩、文化弘扬.

建设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优 质经济林和生态风景林,推进多树种混交,合理发展森林旅游和特色经济林,恢复森林生态系统,保护 野生动植物,丰富生物多样性,形成重要生态屏障,打造独具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目的地.

5.2下游一桃花峪至台前豫鲁交界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CCS A 47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東准 DB41/T2579-2024 高山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防雷技术规范 2024-02-01发布 2024-05-0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579-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一般规定. 5直击雷的防护 6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 7检测. 8防雷装置的维护与管理 参考文献...
DB41/T2579--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河南省防雷中心)、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 中心、河南省现代防雷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傅国庆、李鹏、张玉桦、王玲玲、王维思、何巍、蒋超、孙欣、王文博、李学 耕、马双良、王欣、蔡壮、田晓毅、杨琳琳、方志杰.

I1
DB41/T 2579-2024 高山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防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山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防雷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直击雷防护、雷击电磁脉冲 的防护、检测、防雷装置的维护与管理.

本文件适用于已建及新建、扩建、改建的高山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选址、防雷装置的设计、防雷装 置检测与维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1431-2023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T32938-2016防雷装置检测服务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HJ655-2013环境空气颗粒物(PM和PMs)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 HJ915-2017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高山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 指建设在本辖区内相对海拔较高位置的生态环境自动监测站(简称高山站),对环境空气质量和气 象状况进行连续自动监测以及样品采集、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

有固定的站房和在线自动监测(观测) 设备,需要持续电源和网络通讯等辅助设备.

根据监测的对象可分为高山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高山生 态自动监测站、高山水源自动监测站等.

3. 2 站房 指具有防水、防潮、隔热、保温措施的无窗或双层密封窗结构建筑,用于集中安放对环境质量进行 连续的样品采集、处理、分析以及数据存储与传输等过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的场所.

3.3 电涌保护器 用于限制暂态过电压和分流电涌电流的装置.

它至少包含一个非线性限制元件.

[来源:GB50057-2010,2.0.29] 3. 4 电磁屏蔽 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

DB41/T 2579-2024 [来源:GB 50343-2012,2.0.15] 3.5 等电位连接网络 将建(构)筑物和建(构)筑物内系统(带电导体除外)的导电性物体互相连接组成的一个网.

[来源:GB50057-2010,2.0.22] 3. 6 富电电磁脉冲 雷电流的电磁效应.

[来源:GB50343-2012,2.0.3] 4一般规定 4.1高山站雷电防护应按照GB50057-2010中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实施.

4.2高山站的选址除按照HJ655-2013和HJ915-2017中要求执行外,还应参考当地雷击密度、电 磁环境、土壤条件、供电方式、信号传输方式等条件.

4.3高山站应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环境条件、雷电活动规律、设备的重要性以及设备对雷电电磁脉冲 的抗扰度等情况采取雷电防护措施.

4.4高山站的防雷宜采用接闪、分流、屏蔽、均压、等电位连接、接地、合理布线、电涌保护、隔离 等内部、外部防雷措施进行综合防护.

4.5高山站防雷装置应与站房建设同步进行,并采取防盗、防鼠害等安全措施.

4.6防雷装置使用的材料、规格均应符合GB50057一2010中的相关规定.

考虑到施工难度、防腐蚀、 运输便利性、结构强度等因素,高山站防雷装置宜选取钢、铜为主材.

5直击雷的防护 5.1接闪器的设置 5.1.1独立设置的高山站宜采用独立接闪针配合架空接闪线作为直击雷防护装置,外露仪器、设备等应 处于直击雷保护范围之内.

5.1.2直击雷防护装置与被保护物宜保持3以上安全距离.

5.1.3非独立设置的高山站,如需单独设置接闪装置,其接闪装置的引下线宜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装 置相连.

5.1.4接闪针和接闪线的规格、尺寸应符合GB50057-2010中5.2的规定.

安装工艺应考虑防腐和抗 风强度要求.

5.2引1下线的设置 5.2.1引下线应优先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屋顶、梁、柱、基础内的钢筋或者建筑钢结构作为引下线.

5.2.2引下线应与屋面接闪带搭接,设置间距应不大于18m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引下线 根数不少于2处,引下线应设置在易遗雷击部位,具体位置应符合GB50057-2010附录B中规定.

5.2.3站房门、窗边1m内不宜设置引下线,当间距不足时可对引下线加装绝缘管.

引下线与其它电 气线路间距应不小于1m 5.2.4引下线在地面上方设置绝缘管防护,绝缘管长度不小于2m,绝缘管下端距地面宜0.2m~0.3m.

5.2.5引下线与接闪器的连接应采用可靠的电气连接,其连接点过渡电阻应不大于0.2Ω,并做好连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3.020 CCS P 56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准 DB41/T2602-2024 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导则 2024-02-01发布 2024-05-0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602-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5现状调查与评价 6生境修复 7生物群落修复 8施工组织设计, 9工程运行维护 10设计文件编制 附录A(资料性) 常见水生动植物种类 附录B(资料性) 常见水生外来入侵物种. 附录C(资料性) 常见耐水湿植物种类.

11 附录D(资料性) 设计文本编制提纲..
DB41/T2602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厅提出.

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四川中科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河南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安全中心、河南省生态环境技术中心、河南省林业资源监测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牛贺道、冯光伟、侯晓辉、冯茜茜、朱子晗、赵廷华、陈继红、李金旺、王丽 舞、戚世森、高镜清、崔康成、徐吉平、张宏刚、杨敏、李中晖、谭周洋、严勇、李彬、周倩、吴彦 峰、耿飞、赵通阳、丁玉、张晓林、闫酒酒、董楠、路忻、刘晓克、韩亚萍、刘智慧、李志豪、吕广阔、 唐蓉、白建峰、刘江、王相谦、张银涛、张文科、赵红军.

I1
DB41/T 2602-2024 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中现状调查与评价、生境修复、生物群落修复、施工组 织设计、工程运行维护、设计文件编制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天然湖泊、人工湖泊、具有湖泊特征的河道扩挖水域和水库浅水区的水生态系统修复 工程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5173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 CJJ/T54污水自然处理工程技术规程 HJ710.1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 HJ710.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鸟类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 HJ710.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柱动物 HJ710.1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水生维管植物 HJ1296水生态监测技术指南湖泊和水库水生生物监测与评价(试行) HJ20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SC/T9402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SL17疏浚与吹填工程技术规范 SL395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SL/T712河湖生态环境需水计算规范 SL/T793河湖健康评估技术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水生态系统修复 依据生态学原理,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将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到良性可持续状态.

3. 2 底质 由于自然侵蚀、生物过程或废水排放,在湖底聚集的,其中可能含有有机物的沉积物.

3.3 水环境容量
DB41/T2602-2024 在一定环境目标下,某一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3.4 生态清淤 一种采用环保作业方式清除河湖污染底泥的清淤措施.

3.5 底质改良 对底质采取翻耕、换填土料、消除动植物病原体、改善酸碱度、调配有益微生物菌种和微量元素等 措施.

4总体要求 4.1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国土空间规划、流域综合规划、自然保护地规划等相关 规划为依据.

4.2湖泊水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设计应以现状调查与评价为基础,分析确定湖泊功能需求,提出修复目 标和总体方案.

4.3修复目标的确定应以满足功能需求为根本,以有效改善湖泊水质、促进生物多样性恢复、构建健 康湖泊水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核心,宜选择生态水位、水质指标、修复面积、生境质量、 生物完整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等作为主要修复指标.

4.4工程设计应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协调防洪、除涝、航运、供水、渔业、生态、景观、科普教育等 多种功能需求,并优先保障防洪、除涝安全.

4.5工程设计应利用生态学原理,遵守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法.

湖泊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重叠的区域应以隔离防护、封育、自然恢复等保护措施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修复措施.

4.6湖泊应进行分区修复设计.

根据湖底地形、底质、水深、污染物分布、生态状况、湖岸类型等因 素,因地制宜,提出分区重点措施和实施时序.

5现状调查与评价 5.1现状调查 5.1.1调查范围 湖泊管理范围或历史最高水位以内区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外延.

5.1.2调查方式 以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为主,可借助无人机、卫星遥感进行调查,必要时可进行抽样检测或长时序 定点监测.

5.1.3基本情况调查 5.1.3.1调查流域概况、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土壤植被、气候气象等湖泊自然地理情况.

5.1.3.2调查区域经济状况、人口、土地利用类型、自然资源开发情况、工程设施等经济社会状况.

5.1.3.3调查湖泊面积、形态、深度、容积、湖底地形、缓冲带等湖泊物理形态特征.

5.1.3.4调查湖泊水系、水位、水量、水温、洪水、水资源利用等湖泊水文水资源条件.

5.1.4水环境调查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93.160 CCS P 55/59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准 DB41/T2601-2024 农村水系综合治理设计导则 2024-02-01发布 2024-05-0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601-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5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6水文水力计算 7河道治理 8坑塘治理.. 9水系连通. 10水生态环境, 11人文景观, 参考文献...
DB41/T 260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厅提出.

本文件由河南省水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河南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安全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冯光伟、赵通阳、安增强、牛贺道、杨培仁、贾文俊、部肇悦、李甜甜、侯晓 辉、丁玉、付海水、皇甫伟、刘杰、李彬、吴彦峰、李中晖、张晓林、李敏、杨敏敏、杜辉、李柄邑、 王鹏、宋文超、刘智慧、闫酒洒、高翔、苏航、郭涌、韦倩、孟博霞、张白鸽、任帆、肖永波.

I1
DB41/T 2601-2024 农村水系综合治理设计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农村水系河道治理、坑塘治理、水系连通、水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综合治理的内容 和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农村水系综合治理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50014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50201防洪标准 GB50265泵站设计标准 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GB50707河道整治设计规范 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GB55014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 JTGC30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SL4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SL265水闸设计规范 SL723治涉标准 TB10017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农村水系 位于农村地区的河流(沟)、坑塘等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

3.2 水生态修复 依据生态学原理,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将受损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到良性可持续状态.

3.3 生态护岸 在传统护岸技术基础上,利用活体植物和天然材料作为护岸材料,既满足岸坡防护要求,又能为生 物提供良好栖息地条件、改善自然景观的护岸结构.

DB41/T 2601-2024 4总体要求 4.1设计应以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流域防洪规划、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 乡村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为依据.

4.2设计应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间题和成因,合理确定工程建设任务和总体设计方 案.

4.3工程应进行系统治理,统筹协调防洪、除涝、供水、灌溉、养殖、生态、景观等功能需求,并优 先保障防洪、除涝安全.

4.4设计应统筹流域规划和保护对象重要性,合理确定工程防洪除涝标准,并符合GB50201、SL723 的相关规定.

4.5应根据河流自然特征和人口聚居情况,分河段提出针对性治理措施.

山丘区河段应注重岸坡防护, 平原区河段应关注河道疏浚,村镇段河道应关注滨水建筑物安全.

4.6工程布置应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不占或少占耕地.

4.7滨水空间设有活动场地的区域,应设置防护设施,并符合GB55014的相关规定.

4.8水利、生态环境和景观设施的配置标准应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和行业管理水平相适应.

5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5.1现状调查 5.1.1现状调查范围应不小于项目区水系流域范围或涉及相关县的行政区划范围.

5.1.2现状调查应采取资料收集和现场查勘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已有资料,资料缺乏时可采用卫 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取样检测、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补充调查.

5.1.3现状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a)地理位置、水文气象、地形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概况: b)行政区划、乡镇人口、土地利用、乡村经济、特色产业等社会经济内容: c)项目区的闸坝、道路、桥梁、管线、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分布情况: d)流域水系、水文情势、洪涝灾害、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水文水资源情况: e)水质、污染源、水土流失、生态水量、生物等水生态环境状况: f)地方历史、水文化、民俗文化、文物古迹、旅游设施等人文景观内容.

5.2问题分析 5.2.1防洪除涝应分析水系防洪除涝能力、水工建筑物完好状况、交叉建筑物阻水情况等内容,提出 主要问题及成因.

5.2.2水系连通应分析水系结构演变、河道梗阻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内容,提出连通需求及面 临的主要问题.

5.2.3水生态环境应分析生态岸线、生态水量、水质类别、污染负荷、生物状况等内容,提出主要间 题及成因.

5.2.4人文景观应分析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分布、已有景观设施品质等内容,提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6水文水力计算 6.1设计洪水计算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73. 020 CCS D 10 DB41 河南省地方 标 電准 DB41/T2562-2023 矿山大直径工程井钻完井起下钻作业规程 2023-12-15发布 2024-03-12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562--202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作业前准备.

5下钻作业, 6起钻作业 附录A(资料性) API钻具技术参数 附录B(资料性) 起下钻记录表.

参考文献
DB41/T 256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资源环境调查四院有限公司、河南省地质研究院、河南省大口径钻井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永泽、李源汇、白领国、曹伟、徐波、张晓昂、李宁、線延民、兰亚萍、张 博.


DB41/T 2562-2023 矿山大直径工程井钻完井起下钻作业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矿山大直径工程井钻完井起下钻的作业前准备、下钻作业及起钻作业.

本文件适用于采用钻井法施工的矿山大直径工程井钻完井起下钻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8911-2012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术语 NB/T11154-2023干热岩钻井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矿山大直径工程井 直径500mm~2000mm之间连接地面与井下的通道.

3. 2 钻具 井下钻井工具的总称.

一般指方钻杆、钻杆、钻键、接头、稳定器、钻头等井下工具.

[来源:GB/T28911-2012,定义6.2.有修改] 3. 3 螺杆钻具 依靠循环钻井液的动能转化为旋转钻头破碎岩石机械能的井下动力钻具.

3. 4 钻柱 自水龙头以下钻头以上钻具管串的总称.

由方钻杆、钻杆、钻链、接头、稳定器等钻具组成.

[来源:GB/T28911-2012,定义6.2.6] 3.5 方钻杆 用于传递转盘扭矩、截面外形呈方形而内为圆孔的厚壁金属管,两端有连接螺纹,一般上端为左螺 旋纹、下端为右螺旋纹.

[来源:GB/T28911-2012,定义6.2.1] 3. 6 钻链 用合金钢制成的厚壁无缝钢管,其壁厚一般为钻杆的几倍,两端有连接螺纹.

主要用作给钻头施加 钻压,配下部钻具组合等.

[来源:GB/T28911-2012,定义6.2.3] 3. 7
DB41/T 2562-2023 无磁钻链 由导磁率近似于1的合金材料制成,用于定向钻井的钻.

3.8 钻杆 两端带有连接接头,用于钻井加深井眼、传递破碎岩石的功率,并形成钻井液循环通道的金属或复 合材料管.

[来源:GB/T 28911-2012,定义6.2.2] 3.9 大直径钻头 直径500mm~2000mm之间,钻井过程中用于穿透岩层、破碎岩石、形成大直径井眼的切削工具.

3. 10 下钻 将钻具下入井内的作业.

[来源:GB/T28911-2012,定义7.38 有修改] 3.11 起钻 将井内的钻具提升到地面的作业.

[来源:GB/T28911-2012,定义7.38 有修改] 3.12 扣在钻杆接头台肩处用来悬挂、提升、下入钻杆或用来扣在套管接箍处以下入套管的井口工具.

分 钻杆吊卡和套管吊卡.

[来源:GB/T28911-2012,定义6.3.2] 3.13 卡瓦 起下钻井管柱的一种工具.

用于将钻井管柱卡紧在转盘上.

[来源:GB/T 28911-2012 定义6.3.3] 4作业前准备 4.1资料收集 起下钻作业前应收集齐全钻井资料(包括井身结构、实际井深、钻井钻具组合、井径、钻井液性能、 井下复杂情况)、地质资料(包括井位坐标、地质分层及岩性、与井下巷道距离等)、钻具资料(包括 尺寸、钢级、重量、扣型、扭矩、抗拉强度等)及相关数据等资料.

4.2钻具及起下钻工具 4.2.1钻具 4.2.1.1检查钻具规格型号,本体是否弯曲、裂漏,丈量长度,检查内径是否通畅,外径是否偏磨、 磨损是否超限,并做好记录.

4.2.1.2检查钻具丝扣、外观等有无损坏,确定是否有刺漏:螺杆钻具应检查旁通阀是否工作正常, 入井前要在井口进行试运转,并记录压降,如果压降不正常不应入井,弯螺杆还应检查其弯度及弯向 是否与其标记方向一致.

4.2.1.3应按设计的钻具组合排列钻杆、钻键与接头并编号,填写起下钻记录.

4.2.1.4入井大直径钻头型号、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牙轮钻头应确保丝扣无损伤,牙轮互不咬合、 转动松紧正常,焊接牢固:刮刀钻头应确保丝扣、焊缝、台阶、喷嘴、刀片无碰伤.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5. 240.70 CCS L 80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准 DB41/T2600-2024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要求 2024-02-01发布 2024-05-01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41/T 2600-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要求. 5系统构成 6系统分级. 附录A(规范性)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编码规定, 附录B(规范性) 系统分级要求.
DB41/T 260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地震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地震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韩贞辉、寇曼曼、谢恒义、李晓阳、于仁宝、郭慧、钟敏、苏莉华、徐丹、宋 鹏展、何重阳.

I1
DB41/T2600-2024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建设的基本要求、系统构成和系统分级.

本文件适用于市、县(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新建、扩建和改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260-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0114-2003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18207.1-2008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18207.2-2005防震减灾术语第2部分:专业术语 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22239-2019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18207.1、GB/T18207.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地震应急 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所做的各种应急准备以及地震发生后采取的紧急抢险教灾行动.

3.2 地震灾情 地震的灾区范围、等级,以及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破坏、地质灾害、次生灾害 和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情况.

3.3 地震现场 需要实施地震应急、救援并开展相关工作的地区.

3. 4 辅助决策 为决策者提供地震震区相关数据和应急处置建议.

3.5 地震区划 以地震烈度、地震动参数为指标,对研究区域地震影响程度的区域划分.

4基本要求
DB41/T 2600-2024 4.1功能要求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a)应急数据管理功能: b)灾害快速评估功能: c)应急辅助决策功能: d应急专题图制图功能: e)视频会议功能: f))信息推送与展示功能: g)现场应急信息处理分析功能.

4.2数据要求 4.2.1数据分类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数据应具备以下功能: a)基础地理信息类:基础地形图数据、基础地理图数据: b)社会经济类:人口、经济和建筑物等数据: c)地震基础类:断层数据、历史地震和地震区划等数据: d灾害影响类:危险源和重点目标等数据: e)应急救援类:物资储备、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预案等: f)辅助决策类:应急疏散场地、应急处置建议等: g)实时灾情类数据.

4.2.2数据编码 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编码规定的要求见附录A.

4.3运行要求 系统应满足24h不间断运行.

4.4安全要求 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应不低于GB/T22239规定的三级安全要求.

5系统构成 5.1通讯网络 5.1.1广域网 广域网由地震行业网、互联网、无线网组成: a)行业网:应急业务的广域网专线通信带宽≥10Mb,信道需实现备份瓦余: b)互联网:有线接入带宽≥100Mb,实现对外应急信息发布、推送: c)无线网:实现多个广域网无线通信节点与局域网的连通,采用4G、5G或NBloT等现行无线通 信方式进行传输,通信带宽≥2Mb.

5.1.2局域网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13.080 B 1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准 DB41/T1172-2015 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 淤地坝工程 2015-12-30发布 2016-03-01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172-2015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4.1评定原则 4.2评定程序 4.3评定标准 5评定方法和项目划分 5.1评定方法 5.2项目划分 6评定要求 6.1地基开挖与处理.

6.2坝体填筑, 6.3坝体与坝坡排水防护 6.4溢洪道砌护 6.5放水工程, 附录A(规范性附录)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
DB41/T 11722015 前言 DB41/T1172-2015《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淤地坝工程》是生态建设项目水 土保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系列标准之一,本系列标准结构如下: -DB41/T1172-2015《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淤地坝工程》: -DB41/T1173-2015《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农耕地工程》: -DB41/T1174-2015《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林草工程》: -DB41/T1175-2015《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水土保持监督监测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捷、田颖超、屈建钢、戴宏、李洋营、丁立、陈国兵.

DB41/T 1172-2015 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淤地坝工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单元工程一一淤地坝工程质量评定的术语和定义、总则、评定 方法和项目划分、评定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中淤地坝的单元工程质量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L336-2006水土保持工程质量评定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淤地坝工程 在黄土高原丘陵沟整区各级沟道中,以拦蓄径流泥沙、控制沟蚀,充分利用水沙资源,改变农业生 产基本条件,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为目的面修建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它不同于拦沙坝,是一种淤地种植 的坝工建筑物.

3. 2 单位工程 可以独立发挥作用,具有相应规模的单项治理措施,以及较大的单项工程.

3.3 分部工程 单位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单独或组合发挥一种功能的工程.

3.4 单元工程 通常是由若干个工序组成的综合体,为施工质量考核的基本单位.

根据淤地坝的设计结构、施工部 署和质量考核的要求,将分部工程划分成若干层、块、区、段,每一层、块、区、段为一单元工程.

3.5 主控项目 对单元工程功能起到决定作用或对工程安全、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的检验项目.

3. 6 一般项目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4总则
DB41/T 1172-2015 4.1评定原则 应坚持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

应坚持科学、客观的原则.

应坚持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的原则,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4.2评定程序 4.2.1施工单位应对完成的单元工程自检,自检合格后,填写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表一一见附录A,向 监理单位提出复核申请.

4.2.2监理单位收到复核申请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复核.

复核应在核查报验资料的基础上,对照施 工图纸及技术要求进行检验,确定单元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本标准的要求.

4.2.3对评定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

4.2.4对遗留问题的单元工程,监理单位应在施工单位提交的质量评定表中填写复核记录、签署评定 意见、评定工程施工质量等级,相关责任人应签认.

4.3评定标准 4.3.1水土保持单元工程的质量评定分为合格、优良两个等级,除特殊标注外,其标准应符合以下规 定: 合格标准:主控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质量要求:一般项目合格率不小于70%,且不合格点不应集中 分布.

优良标准:主控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质量要求:一般项目合格率不小于90%,且不合格点不应集中 分布.

4.3.2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未达到合格标准情况下,应及时处理.

在符合以下条件规定时,重新进行质 量评定: a)全部返工重做的单元工程,重新进行质量评定.

b)工程缺陷部分经处理,并由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鉴定,单元工程质量能达到设计要求时,可评 定为合格.

c)处理后的单元工程质量仍未达到设计要求的,经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复核确认能 满足安全与使用功能要求的,不必再进行处理:经加固补强后,改变原设计尺寸或造成永久缺 陷的单元工程,经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共同确认能基本满足设计要求的,其质量 可评定为合格,并按相关规定进行质量缺陷备案.

5评定方法和项目划分 5.1评定方法 单元工程质量评定方法以实地检测和典型调查法为主.

单元工程质量评定要素由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组成.

对于隐蔽部位的单元工程,应按照工程合同的质量等级要求,根据该单元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以 监理记录和施工单位监测报告,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为主,按照4.3的规定执行.

5.2项目划分 淤地坝工程项目划分按SL336的规定执行,见表1.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7. 040 P55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准 DB41/T1488-2017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标准 2017-10-24发布 2018-01-24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4882017 目次 前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基本规定. 4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程序.

5检查项目质量评定. 6检测项目质量评定 .2 7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结论 ..3 8水利工程外观评定质量监督.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标准 5 附录B(规范性附录) 外观质量评定报告格式 14 附录C(规范性附录) 检查项目外观质量现场评定表. 15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外观质量现场评定汇总表 22 附录E(规范性附录) 检测项目现场检测记录表 26 附录F(规范性附录) 外观质量评定表 31
DB41/T 1488-2017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水利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监测监督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国栋、孙觅博、景万林、戚世森、王银山、高翔、雷振华.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陈相龙、杜晓晓、吕仲祥、易善亮、白建峰、杨东英、南丽双、付瑞杰、苏航、 李鹏、黄山、王相谦、张彬、李承骏、王海涛、闫志强、金凯、徐少雷、任春萍、蔡能博、翟伟锋、程 焕玲、孟春丽、郭涌、袁运河、赵安仁、彭力、田振女、李松涛、李秀菊、付杨、景晶、孙缔英、魏 磊、戚世强、孟博霞、程晋亮、王贺.

II
DB41/T 1488-2017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的基本规定、评定程序、检查项目评定、检测项目评定、外观 质量评定结论和外观评定质量监督.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加固各类大、中型水利工程(包括配套与附属工程),其他工程 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引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使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30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T5037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价标准 SL176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 SL734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JTGF80/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DB41/T1297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规程 3基本规定 3.1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按工程类型分为枢纽工程、堤防工程、引水(渠道)工程、其他工程4类.

其他工程主要包括永久性房屋、专用公路等工程.

3.2枢纽工程、堤防工程、引水(渠道)工程外观质量标准见附录A.

3.3永久性房屋外观质量评定按GB50300、GB/T50375执行.

3.4专用公路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按JTGF80/1执行.

3.5项目法人应在项目划分确认后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根据工程特点和相关技术标准,对 照附录A制定本工程的外观质量标准.

3.6附录A所列出的外观质量标准包括检查项目和检测项目.

如实际工程中无附录A对应的该项内容, 在制定外观质量标准时应在相应检查、检测栏内用斜线“/”表示.工程中有附录A未列出的外观质 量评定项目时,应由项目法人组织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根据工程情况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补充,并 报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核备.

3.7项目法人应将制定的外观质量评定标准印发监理、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

4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程序 4.1外观质量评定工作由项目法人组织,在评定前5个工作日,项目法人应通知质量监督机构,并组 建外观质量评定组.

DB41/T 1488-2017 4.2外观质量评定组由项目法人、监理、设计、施工及工程运行管理等单位人员和外观质量评定专家 组成,评定专家不宜少于3人,其他各单位宜参加1人.

参加评定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格.

4.3开展外观质量评定时,项目法人应首先宣布评定组成员名单,并推选1名评定组成员作为组长主 持外观质量评定工作.

4.4评定组在听取项目法人介绍单位工程建设有关情况后,宜根据外观质量评定内容按检查项目、检 测项目进行分工到现场开展工作.

4.5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测应按对应的项目做好相应记录,作为评分的依据.

4.6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测结束后,评定组长组织将每位评定组成员的打分表进行汇总,并确定外观质 量评定结果,编写外观质量评定报告(见附录B).

5检查项目质量评定 5.1检查项目由评定组成员根据现场检查情况,对照外观质量评定标准进行打分(见附录C).

5.2评定组成员独立完成对各检查项目的评分后,由组长组织汇总,计算各检查项目平均分(见附录 D) . 5.3将各项检查项目平均分分别除以其对应的标准分,得出各检查项目得分率.

根据得分率,按照表 1分别确定各检查项目的最终评定等级和得分.

表1检查项目外观质量等级与标准得分表 检查项目得分率(%) 评定等级 各项评定得分 100 一级 该项标准分 6 ′66~0 ‘06 二级 该项标准分×90% 70. 0~89. 9 三级 该项标准分×70% <70.0 四级 0 6检测项目质量评定 6.1外观质量检测 6.1.1外观质量评定前,项目法人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检测单位根据SL734及外观质量标准编 制工程质量检测方案. 6.1.2检测方案应包括工程概况、检测依据、检测方法、检测内容、检测仪器设备、检测部位、检测 数量等. 检测方案宜与峻工检测的内容相结合,检测数量和部位应有代表性和可追溯性. 6.1.3检测方案由项目法人报质量监督机构核备后执行. 在外观质量评定前5个工作日,项目法人应 将形成的检测报告报质量监督机构. 6.2检测项目评定 6.2.1检测项目由评定组成员根据检测项目内容(见附录E),对照外观质量标准进行现场抽测并记 录检测结果. 6.2.2抽测数量应不少于检测方案中对应项目检测数量的25%,且所抽测的数量不少于外观标准规定 的数量. 6.2.3检测项目合格率按以下原则确定: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71. 020 G 01 DB41 河南省地方标 准 DB41/T1176-2015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导则 2015-12-30发布 2016-03-01实施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41/T 1176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河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河南集诚化工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葆红、李进、陈云峰、杨韬、杨萍、邵素娟、王慧霞.

DB41/T 1176-2015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的术语和定义、评估程序、评估内容、评估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28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50074石油库设计规范 GB50160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50183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AQ3035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 AQ3036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 AQ/T3046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1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令第40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国家安全生 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2014年第13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危险化学品 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3.2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 元.

3.3 风险 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后果严重性的结合.

3. 4 定量风险评价
DB41/T 1176-2015 对某一装置或作业活动中发生事故频率和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可接受风险标准比较的系统方 法.

3.5 个人风险 因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 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个体死亡率.

通常用个人风险等值线表示.

3. 6 社会风险 能够引起大于等于N人死亡的事故累积频率(F),也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年)的死亡人数.

通常 用社会风险曲线(F-N曲线)表示.

4安全评估程序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的程序为:前期准备: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危险化学品重大危 险源辨识及分级:划分评估单元: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做出安全评估结论:编制 评估报告等.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程序图见附录A.

5安全评估内容 5.1前期准备 5.1.1明确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

5.1.2组建评估组.

5.1.3收集评估需要的基础资料,所需资料清单参见附录B.

5.2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根据周边情况、平面布局、生产工艺过程、生产及辅助设施、公用工程等场所特点及功能分布,对 评估范围内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5.3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及分级 5.3.1按GB18218的规定进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 行规定》进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分级.

5.3.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应当涵盖危险化学品单位厂区内的多套危险化学品装置、设施或场 所,当危险化学品单位厂区内存在多个(套)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并且相互之间的边缘 距离小于500m时,应按一个单元来进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但以下情况应作为一个子单元进行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a)在同一区域布置的联合生产装置.

b)在同一区域布置的工艺生产单元.

e)在独立区域布置的储罐区.

5.4划分评估单元 5.4.1评估单元的划分应科学、合理、便于实施评估、相对独立且具有明显的特征界限.

2
DB41/T 1176-2015 5.4.2评估单元可以划分为:周边安全性单元:总平面布置及建构筑物单元:工艺安全技术措施单元: 设备设施单元:储运设施安全技术措施单元:监测监控措施单元:防火、防爆、防毒措施单元:公用工 程及辅助设施安全可靠性单元:安全管理及事故应急单元.

5.5定性、定量评价 5.5.1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5.5.2定性评价为符合性评价,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

定量评价可采用事故后果预测、风险分析等评 价方法.

针对毒性气体可采用毒物扩散模型,针对易燃液体可采用池火灾、蒸气云爆炸等事故模型,针 对可燃气体可采用闪火模型,针对液化气体可采用BLEVE模型.

5.6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 按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结果与定性、定量评价结果,遵循针对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可操 作性的原则,提出消除或减弱危险、危害的技术和管理对策措施建议.

5.7做出安全评估结论 结论应包括: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的结果: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及分级结果:符合性分析结 果:事故后果预测分析结果:风险分析结果:并作出明确的重大危险源风险可接受程度的结论.

5.8编制评估报告 对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激评估的过程进行总结、归纳,编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

6安全评估报告 6.1要求 安全评估报告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安全评估过程及结论.

文字应简练、准确,提出的论点明确,可 同时采用图表和图片,评估结论客观、正确.

6.2基本内容 6.2.1安全评估的目的、依据、范围和程序 安全评估报告中应列出安全评估的目的、依据、范围和程序,其中依据应列出有关的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和评估对象相关的安全技术文件等.

6.2.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 6.2.2.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单位的基本情况(机构设置、员工人数及人员构成、安全管理情况).

6.2.2.2厂区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周边的重要场所、单位、设施及人员分布情况).

6.2.2.3当地自然条件:气象条件、全年平均风速、全年16风向风速及频率、大气稳定度,地形地貌、 地质条件等.

6.2.2.4总平面布置及建构筑物情况.

6.2.2.5生产工艺、设备、储运设施情况.

6.2.2.6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情况.

6.2.2.7应急救援情况.

6.2.3评估单元的划分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 组合铝合金模板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 application of binedaluminumalloyformwork DBJ41/T191-2018 主编单位: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批准单位: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施行日期:2018年4月1日 黄河水利出版社 郑州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组合铝合金模板应用技术规程/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 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主编.一郑州:黄 河水利出版社,2018.3 ISBN 978 7 5509 2001 9 I.①组 Ⅱ.①郑..②中... Ⅲ.①铝合金-模板材 料-建筑材料-技术规范-中国IV.①TU512.4-6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47146号 出版社:黄河水利出版社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顺河路黄委会综合楼14层邮政编码:450003 发行单位:黄河水利出版社 发行部电话:0371 66026940 66020550 66028024 66022620 (传真) E-mail;hhslcbs@ 126. 承印单位:郑州龙洋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850mm ×1168mm1/32 印张;2.125 字数:53千字 印数:1-2000 版次:2018年3月第1版 印次:2018年3月第1次印刷 定价:20.00元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豫建设标[2018]6号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组合铝合金模板 应用技术规程》的通知 )() 济综合实验区市政建设环保局,各有关单位: 由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 有限公司主编的《组合铝合金模板应用技术规程》已通过评审,现 批准为我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41/T191-2018,自 2018年4月1日起在我省施行.

此标准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技术解释由郑 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负责.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8年1月15日
前言 根据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7年度第二批工 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豫建设标[2017]48号)的要求,规 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河南省铝合金模板应用的实践经 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共有8章及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 号、基本规定、材料、设计、施工、检查与验收及维修、保管与运输和 附录等.

本规程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技术解释由郑 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负责.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 集团有限公司(地址:河南省郑东新区龙子湖湖心岛尚贤街6号, 邮编:450046).

本规程主编单位:郑州市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郑州大学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鼎铝环保建材有限公司 中建铝新材料河南有限公司 河南中宏建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中建七局第四建筑有限公司 河南省碧源路桥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五方合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1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雷霆焦安亮周明军黄延静 李遐冯大阔王前林张中善 赵军徐克强 李刚 时媛媛 周成军石登辉王苗强 目亚召 霍继炜陈先志朱向阳 祁冰 王艳民焦震 余复兴 袁国卿 杨涛申智伟王伟 邢国正 吴世华徐华中吕小梅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解伟栾景阳刘立新李建民 吴承霞刘海燕王斌胡伦坚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 DBJ41/T232-2020 混凝土用机制砂质量及检验 方法标准 Standard for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 of manufactured sand for concrete 2020-08-01实施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前言 根据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的通知》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 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为:1总则;2术语、符号:3分 划览专用 类、规格;4基本规定;5技术要求;6试验方法;7检验规则;8验 收、储存、运输和堆放.

本标准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河南省建筑科 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 或建议,请寄送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郑州市金水 区丰乐路4号,邮政编码:450053) 主编单位: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河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验测试中心站有限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河南省建科院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河南省崛起混凝土有限公司 河南鼎丰房屋安全鉴定有限公司 周口公正建设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 河南省住房和
编制人员:李美利张光海王雨利苏浏峰张涛 付百中许庆文周占秋刘涛米金玲 李雅楠刘中峡 方方王新庆智梅花 夏楠刘传洋 张聪颖张勇余学奇 贺立冯月月 秀梅牛乘胜 审查人员:郭院成谢继义 白召军 唐碧凤 杨力 王学勤海然 唐伟东马淑霞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公开浏览专用
目录 1总则...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2符号.. 3分类、规格. 专用 3.1机制砂分类.. 3.2机制砂规格. 4基本规定. 5技术要求. 5.1原材料. 5.2机制砂. 6试验方法. II 6.1试样... 6.2试验环境和试验用筛 II 6.3颗粒级配和细度模数 6.4石粉含量和微粉含量. .11 6.5泥块含量. .11 6.6有害物质含量. 12 6.7坚固性. .12 6.8压碎指标... .12 6.9表观密度、松散堆积密度和空隙率 .12 6.10碱集料反应 .12 6.11含水率和饱和面干吸水率 .12 6.12经时吸水率... .12 .15 7.1检验类别、检验项目 15 7.2组批规则... .15 7.3判定规则. 15 .17 附录A本标准用词说明. 18 引用标准名录.. 19 条文说明.. .20
1总则 1.0.1为加强机制砂生产企业的质量控制,合理利用机制砂,做到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建设工程中混凝土用机制砂的质量要求和检 验.

1.0.3机制砂的质量要求及检验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名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信息公开测览专用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UDC 河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41/T234-2020 P 备案号:J15264-2020 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monolithicprecastconcrete superposedshearwallstructure 2020-07-20发布 2020-09-01实施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河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monolithic precast concrete superposed shear wall structure DBJ41/T234-202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海淀三里河路9号) 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霸州市顺浩图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版 印刷厂印刷 开本:850×1168毫米1/32印张:2%字数:68千字 2020年9月第一版2020年9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30.00元 统一书号:1511235577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 (邮政编码100037) 本社网址:http://.cabp..cn 网上书店:http://.china-building.. cn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文件 公告[2020]81号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发布工程建设标准《装配整体式 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标准》的公告 现批准《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标准》为我省工程 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41/T234一2020,自2020年9月1 日起在我省施行.

本标准在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hnjs. gov.cn)公开,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

附件:装配整体式叠合剪力墙结构技术标准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0年7月20日 3
前言 为贯彻国家相关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实现河 南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战略目标,根据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统一安排,由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美好建筑装配 科技有限公司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经广泛调查研究,依据国家 相关标准,借鉴国内外实践经验,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共9章,主要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 材料、结构设计、非结构预制构件、生产运输、结构施工、工程 验收等内容.

本标准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郑州大学综合 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在执行过 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相关资料至郑 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郑州市文化路97号郑州大学 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编:450000,联系电话:0371- 63886500(郑大办公室电话),电子邮箱:zdyzdhq@126.), 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美好建筑装配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州市工程质量监督站 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建中原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方敏华李宝玉谭园谢怡 高树才张艳白山柴光磊 4
李建民张海东李乃涛郝二雷 王宏图李佳樊永喆徐洪涛 靳保峰王春晖石文洁冯东方 李晓荣贾新龙任斌段媛媛 王国亮郭文莉梁莎莎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胡伦坚王斌程党陈红军 陈家兴介红雷唐丽 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前言 根据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1年工程建设 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豫建科(2021)408号)要求, 河南省建设工程消防技术中心和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会 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家、 行业及其他省份有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工料 机分类、特征及编码规则、计量单位及表示方法、工料机基础 数据库以及有关的附录.

本标准由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河南省建设 工程消防技术中心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和日常管理工作.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河南省建设工程 消防技术中心(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郑开大道75号 (建设大厦西塔17楼),邮编:450000,邮箱: hnsdezdezjk@163. om ).

主编单位:河南省建设工程消防技术中心 参编单位: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 2
河南金鲁班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 郑州市市政工程总公司 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中鹏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中和刚大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方大国际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中伟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北京中昌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中誉恒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洛阳市建设工程质量技术安全中心 成都鹏业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员:孙培永张天峰徐佩莹赵忠爱杨明 高涛宁善娜胡鹏飞程振韦新丽 李润利张硕华吕兴博刘秀丽庞冬梅 刘勇戚锦华田国立周方任秀珍 邢炜魏靖宏刘方王基东熊艳 徐要旭李双双张艳杰李晓艺吴勇 3
宋高峰杨敬宇张军校万爱国侯红 孔英豪刘少珍可伟赖勇军 主要审查人员:郭一斌崔红霞张云道王军李锡荣 秦鸿波孙泽彪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4 4工料机分类、特征及编码规则. .5 4.1工料机分类 5 4.2工料机特征 .6 4.3工料机编码规则 6 5计量单位及表示方法 .9 5.1计量单位 9 5.2计量单位编码 9 6工料机基础数据 .10 6.1组成 10 6.2编码规则 ..10 6.3补充更新 12 附录A工料机类别及特征 .13 A.1人工类 .13 A.2材料类.. ... 15 A.3设备类. .. 199 A.4仪器仪表类 ...267 A.5机械类 273 附录B..... .283 本标准用词说明 .292 引用标准名录 .293 条文说明.. .294
1总则 1.0.1为规范河南省建设工程人工、材料、设备、机械等基 础数据(以下简称工料机)的分类及编码,促进河南省工程造 价数字化建设,根据国家和河南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 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 周期中工科机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发布等过程的应用.

1.0.3建设工程工料机数据分类、编码、特征描述的建立除 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