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甲(A)类脚手架结构工程设计计算体系的技术路线及有关问题初析(4).pdf

学术文献
文档页数:10
文档大小:2.87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学术文献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施工技术2012年7月上 112CONSTRUCTIONTECHNOLOCY第41卷第368期
建立甲(A)类脚手架结构工程设计计算体系的 技术路线及有关问题初析(4)
杜荣军 (北京中建建筑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76) [中图分类号]TU7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498(2012)13-0112-10 Establishment of Technical Routefor ClassAScaffoldDesign or Calculation System and the Analysis of CorrespondingQuestions(4) Du Rongjun (Beijing Building Research Institate Co. ,Lad. of CSCEC,Bejing 100076,China) 3甲(A)类架体节点半刚性调整系数的测定方法长度系数μ的取值时,对节点交汇横杆线刚度的调 与试验设计整系数。

” 自在“科学规范”一文中首次提出“节点横杆线2)m系数是确定μ值的“纲”和解决甲(A)结 刚度调整系数”以解决和规范甲(A)类脚手架结构构计算的“金钥匙” 架体(立杆)计算长度系数取值以来,这一建议的科决定和影响甲(A)类结构架体立杆计算长度系 学性和可行性已引起业界的重视和关注。

数u取值的参数和因素主要有6个:①构架参数:② 现将这一系数m的名称改为能更为直接和简斜杆、剪刀撑配置;③节点特性和承传载能力;④在 明体现其涵义的“节点半刚性调整系数”。

承受竖向荷载作用时架体节点有、无侧移的情况; 系数m将甲(A)类脚手架结构架体立杆计算③杆件的配合间隙和组装偏差:架体的体型和附 长度系数u的取值与具有刚性节点的钢结构框架柱着拉结条件。

μ的取值方法连结起来,是解决半刚性节点计算的此外,对架体稳定承载能力有显著影响的其他 一把钥匙。

而要打造好这一把“金钥匙”,需要对其因素还有6个:①架高:②架体高宽比:③架体立杆 测定方法与要求做出全面的设计,包括试验架体、伸出顶、底横杆的长度a和a'(分别称"立杆伸出长 加载装置、测试方法和成果整理等环节,以期取得度”和“扫地杆高度”);④可调托、底座的设置及其 全面、可靠和可用的数据。

丝杆的工作高度(a,ai);设置地基的稳定性和受 载沉降量:6施工中出现的侧力及其他非设计荷载 课题和测定工作的作用。

3.1.1“节点半刚性调整系数”的研究课题我们需要在μ的取值中将6项主要的参数、因 1)节点半刚性调整系数m的定义数(素)纳人进来,同时在架体稳定承载能力的计算 节点半刚性调整系数m可定义如下:对具有半中考虑其他6项因素的影响。

如果将μ值6因索视 刚性节点和空间结构作用的甲(A)类脚手架结构架为6个“自”,那么可以将这6个“目”都提起来的 体的立杆段,当依其斜杆配置情况与其他相关因“纲”就是系数m,不仅能够由其得到μ值.而且也 素、按刚接的有侧移或无侧移框架柱的计算规定确可与解决其他因素的计算规定实现协调要求。

因 定其计算长度系数的取值时,对其两端节点交汇横此,节点半刚性调整系数就是被我们找到的解决甲 杆线刚度的调整系数。

(A)类脚手架结构计算关键课题的”金钥匙”。

在此完整涵义的基础上,也可取以下简明定3)m值测定的研究课题及其四阶段工作 义:“具有节点半刚性和空间结构作用架体的立杆.各架种的不同架型与斜杆配置架体m值的测 (段)、按钢结构有侧移或无侧移框架柱确定其计算定工作,当按全面、系统、完整和既应满足制订取值 [收稿日期]2012-03-06的标准规定、又能在解决节点半刚性结构设计和计 [作省简介】杜荣军,高源工程师算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的要求面言,它应当包括表 万方数据
2012No.368杜荣军:建立甲(A)类脚手架结构工程设计计算体系的技术路线及有关问题初析(4)113 1所列的7项(序号30~36)研究内容,其涉及的课3.1.2试验架体、加载方式和测试方法的标准设计 题和试验项目列人表24中。

“科学规范”一文的最后一节简要地阐述了科
目,其研究工作都有以下4个阶段。

做法。

现在看来是不够的,还应按形成试验规程的 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

即收集已有研究目标和要求加以细化和完善,以便达到:①提高试
课题涉及的问题与研究思路和按科学性与可行性和疏漏;②统一做法,便于对相应(关)试验成果做 相结合、制定研究目标与工作安排的阶段。

这一阶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界定工作,避免主观性、片面
上决定着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与成果的取得。

重现性”的要求,便于对试验成果、特别是做为标准
依据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先对具有基础或先导性试验规定的继续改进与不断完普。

的单项因素或作用进行测定研...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