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150 CCSB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782-2023 代替GB/T19782-2005 中国对虾 Chinese prawn 2023-12-28发布 2024-04-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978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19782-2005《中国对虾》,与GB/T19782一2005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 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分类地位”(见4.2,2005年版的2.2); b)增加了“外部形态”中的图片标引序号(见5.1); c)更改了“可量性状"(见5.2,2005年版的3.2); d)删除了“生长与繁殖”中的“亲虾"部分(见2005年版的4.2.1); e)删除了“细胞遗传学特性”中的核型公式及染色体组型图(见2005年版的5.1) f)删除了“生化遗传学特性”(见2005年版的5.2); g)删除了“同工酶分析"(见2005年版的6.2); h)增加了“分子遗传学特性”(见第8章); i)更 更改了“检测方法”(见第9章,2005年版的第6章); j)增加了“判定规则"(见第10章); k)更改了细胞遗传学特性检测方法(见附录B); 1)删除了“同工酶染色液及其所需溶液的配制"(见2005年版的附录C); m)增加了“线粒体16SrRNA序列分析"(见附录C)。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6)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健、刘萍、何玉英、王琼、王清印。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5年首次发布为GB/T19782-2005;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1
GB/T 19782-2023 中国对虾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Osbeck,1765)]的术语和定义,确立了学名与 分类,规定了主要形态结构特征、生长与繁殖特性、细胞遗传学特性与分子遗传学特性,描述了相应的检 测方法,给出了判定规则。
本文件适用于中国对虾的种质鉴定和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8654.2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2部分:抽样方法 GB/T18654.12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22213水产养殖术语 SC/T1102虾类性状测定 3术语和定义 GB/T22213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学名与分类 4.1学名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Osbeck,1765)。
4.2分类地位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软甲纲(Malacostraca),十足目(Decapoda),对虾科(Penaeidae),明对虾 属(Fenneropenaeus)。
5主要形态结构特征 5.1外部形态 身体侧扁,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
额角上缘末端尖细无齿,下缘齿较小。
第二触角鳞片末缘超 出第一触角柄但不及额角的末端。
眼胃脊明显,第四腹节至第六腹节背部中央具有纵脊,尾节末端甚 尖,两侧无活动刺。
雄虾第一腹节的内肢变形特化成交接器,略呈钟形;雌虾第四步足和第五步足之间 基部的腹甲上,有一圆盘状交接器,为纳精囊。
外部形态见图1。
1
GB/T 19782-2023 20 标引序号说明: 1-第二触角鞭; 胃上刺; 泳足; 2-第二触角鳞 眼胃脊; 16- 步足; 3 第一触角 10--肝刺; 第四步足; 4 额角: 11--第一腹节; 18 第五步足; 5- 额年下齿; 19- 纳精意; 6- 额角上齿 7- 额角侧脊; 交接器。
5.2可量性状 5.2.1第一触角上触鞭长度为夹胸甲长度的1 ;下触鞭长度为头胸甲长度的0.6~0.7倍,与 额角长度相近。
5.2.2第二触角触鞭长度为体长的2328倍 5.2.3第六腹节长为高的1.41.6倍,尾节长度略短 5.2.4眼胃脊高自眼框边缘至肝刺间距离的3/5。
5.3 可数性状 5.3.1额角上缘基部具7齿~9齿,下缘具3齿~5齿。
5.3.2總的可数性状见表1。
表1 的数目 胸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