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 1037-2000 鲂.pdf

1037,2000,pdf,水池,水产
文档页数:7
文档大小:350.34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水产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SC 1037--2000

前 言

为了鉴定鲂,鉴别鲂和其他物种,保护和保存鲂原种的优良性状及种质,避免苗种生产中种质混杂和性状退化,开展筋种质的有效监测,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熊传喜、谢从新、周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 1037-2000

Black bream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鲂(MegalobramaskolkouiDybowsky)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生长与繁殖、遗传学特性,以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鲂的种质鉴定.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6874-1997方正银鲫

3学名与分类

3.1学名

鱿(Megalobrama skolkovii Dybowsky).注:原名三角鲂.

3.2分类位置

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亚科(Cultrinae),鲂属(Megalobrama).

4主要形态构造特征

4.1外部形态特征

4.1.1外形

体高而侧扁,呈菱形.腹棱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头短小,口裂斜.上下颌等长,上颌具有黄褐色坚硬的角质缘.背鳍位于身体最高处,其末根不分枝,鳍条为一粗壮的硬刺.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稍后方之上,至吻端较至尾柄基部近.胸鳍末端接近或达到腹鳍基部.臀鳍基部长,无硬刺.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末端正下方.

鲂的外形见图1.

4.1.2可数性状4.1.2.1背鳍鳍式:D.ii 7.4.1.2.2臀鳍鳍式:A.iii,24~30,分枝鳍条多数为26~28.4.1.2.3侧线鳞数:50~58,多数为53~57.4.1.2.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为17~22,内侧为26~30.4.1.3可量性状

体长11.0~58.0cm的个体,实测性状比例值如下:体长为体高的2.2~2.5倍,为头长的5.2~5.7倍,为尾柄长的6.0~7.3倍,为尾柄高的7.6~9.0倍.头长为吻长的3.1~3.8倍,为眼径的4.1~!

4.6倍,为眼间距的2.1~2.3倍.

图1鲂的外形图

4.2内部构造特征

4.2.1

3室,前室最大,约为中室的2倍(体长150mm以下的个体前室比中室小),中室为圆锥形,后室细小.

4.2.2下咽齿

锥齿状.齿式2.4.5/4.4.2,少数为2.4.4/5.4.2.

4.2.3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434~36.

4.2.4肋骨肋骨10对.

4.2.5腹膜

腹膜为白色.

5生长与繁殖

5.1生长

生长速度依生活环境而异,长江中游湖泊中鲂的生长速度实测平均值见表1.

表1筋各年龄鱼的体长和体重实测平均值

年龄,龄 1 2 3 4 5 6体长,cm 12.3 29.4 44.3 51.4 55.0 57.1体重,g35.6 416 1026 1615 2082 2416

鲂的生长方程和体长与体重关系式见附录A(提示的附录).

5.2繁殖

5.2.2性成熟个体性腺每年成熟一次,-次产卵.卵粘性.

5.2.1性成熟年龄:雌、雄鱼性成熟年龄均为3龄.

5.2.3怀卵量,长江中游湖泊中不同年龄的鲂个体平均怀卵量见表2.

表2鲂各年龄组鱼的个体平均怀卵量

年龄龄 3 4 5体重,g 1440 2 090 2560绝对怀卵量,粒 178981322418 380836相对怀卵量,粒/g 123 153 148

6遗传学特性

6.1细胞遗传学特性

体细胞染色体数2n=48.组型公式:14m26sm十8st;染色体臂数(NF):88.染色体组型见图2.

图2筋染色体组型图

6.2生化遗传学特性

鲂肝组织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酶谱见图3,同工酶酶带扫描图见图4,同工酶酶带的活性强度见表3.

图3鲂肝组织LDH同工酶电泳酶谱图

图4鲂肝组织LDH同工酶酶带扫描图

表3鲂肝组织LDH同工酶酶带活性强度

LDH LDH 酶带 LDH LDH LDHs LDH LDH LDH LDHs相对迁移率 0.78 0.74 0.71 0.68 0.65 0.62 0.59 0.56 0.532.71活性强度,% 3.26 4.52 3.62 2.17 3.17 3.17 3.62 3.62酶带 LDH1 LDH. LDH2 LDHs LDH LDH1s LDH6 LDH相对迁移率 0.49 0.47 0.44 0.36 0.32 0.28 0.14 0.11活性强度,% 6.33 7.24 39.37 2.26 1.81 2.26 5.43 4.52

7检测方法

7.1年龄的鉴定

7.1.1取鳞部位

:体侧背鳍基部下方与侧线上方之间.

7.1.2操作步骤

a)取下背侧鳞片,保存在鳞片袋中;b)将保存在鳞片袋中的鳞片取出,放在培养皿中清洗干净,剔除再生鳞;c)将清洗好的鳞片按在鱼体上的自然次序夹在两块玻片之间,贴上标签,两端用透明胶带封好;d)在解剖镜或投影仪下观察鳞片的年轮,根据年轮数确定年龄.

7.2繁殖力的测定

在繁殖季节前,取出性成熟雌鱼卵巢(V期),称重后,在前、中、后部各称取1.0g卵巢组织,用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一周后,在解剖镜下分别计数卵粒,求得平均卵粒数.卵巢中所含的全部卵粒数即为绝对怀卵量;单位体重(g)所含的卵粒数为相对怀卵量.

7.3染色体的检测

7.3.1标本制备

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凝聚素(PHA)肾细胞培养及空气干燥的方法制片,吉姆萨(Giemsa)染色.吉姆萨染色液的配制按GB/T16874一1997中附录C的规定执行.

7.3.2测定染色体数目

在显微镜油镜下观察,计数100个以上清晰、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的染色体数目,测定染色体数.

7.3.3组型分析

选择部分最佳中期分裂相,进行显微摄影,按放大照片剪贴配组,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染色体的形态类别,按下列规定划分:即臂比1.0~1.7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组);1.71~3.0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3.1~7.0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组);7.1以上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组).m组、sm组染色体臂数为2;st组、t组染色体臂数为1.

7.4生化遗传分析

7.4..1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活体解剖,放血后取肝脏组织,放入编号的小塑料袋中,液氮中保存.运回实验室后,低温(一25℃)冰箱保存.

7.4.2样品制备

右、15000r/min条件下离心30min.取上清液置冰箱中保存备用.

7.4.3电泳分离

用垂直管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胶浓度为7.5%,浓缩胶浓度为2.5%,电极缓冲液为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甘氨酸缓冲系统(pH8.3),其配制方法按GB/T16874的规定执行.电泳在5C左右进行2.5~3h,起始电流为1mA/管,样品进人分离胶后,电流加大为2mA/管.加样量为50pL/管.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