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行业标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TD/T1012-2000
1范围
计的原则、内容及技术要求. 1.1本规程规定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总则、内容、程序、方法、成果等的基本要求和项目设
1.2本规程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适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作为与设计有关的概预算、审批等方面的依据.
2引用标准
均为有效.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为本规程的条文.在规程出版时,所示版本
GB/T15772-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7929-199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GB/T7829-1995:GB/T5791-93地形图图式1:200015000 110000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 GB/T16543.1-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54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整治理技术GB/T16543.4-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JTJ021-89公路涵桥设计通用规范GB/T50265-97泵站设计规范SDJ217-87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GBJ7-8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SL73-9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道路工程制图标准LYJ002-87林业工程制图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383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897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SL/T1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72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规划
3.1总则
3.1.1本规程的适用范围
包括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含土地复垦).
3.1.2规划的基本原则
a)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b)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c)可持续发展. d因地制宜.
3.1.3规划的内容
a)确定项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b)评价土地资源的适宜性.c)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d配置工程设施和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生物工程措施e)项目规划的可行性论证f项目规划方案的实施计划和措施
3.1.4规划的依据
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在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
3.1.5项目规划用地分类以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分类为基础.
3.1.6项目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应符合国家现行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3.2规划编制程序
3.2.1规划准备
规划准备指在项目规划前期所要进行的工作.包括制订工作计划、成立领导小组、成立规划工作小组、收集整理资料等.
3.2.1.1制订工作计划
根据项目任务书制定.包括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工作步骤与方法、日程安排、人员组成与分工、工作经费预算等.
3.2.1.2成立领导小组
项目规划在专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领导小组确定工作计划,协调部门关系,研究解决规划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审查确定规划方案,并以领导小组的名义上报规划.
3.2.1.3成立规划工作小组
规划工作小组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编制工作.
3.2.1.4搜集整理资料
资料要求具备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和具有法律效力.
(1)项目规划应搜集以下资料:
a)项目区基本概况.行政辖区、地理位置、四至、总面积、区内人口等.
c)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光热资源、矿产资源等.
习惯等. d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经济状况、市场状况、基础设施、人民生活水平、民族、文化、地方风俗
e)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各类用地的数量、布局、土地利用的有利及不利因素、土地权属状况等.
土地利用潜力状况.包括待开发整理土地的数量、质量、生产潜力、开发整理潜力及布局等.
g)土地政策、法规及相关的规定、标准等资料.包括涉及土地利用的有关各业规划资料,涉及城建、林业、环保、水利、交通、能源、牧业、水产、工业等的规定和标准.
2)资料分析整理
a)原始资料审核.应审查资料的合法性、真实可靠性、计量单位的规范性等.b)对原始资料按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土地利用等分类分组.c)数据资料初步计算、整理、汇总.
3.2.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评价
对确定为开发整理项目区的土地进行现状分析,并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适宜程度.
3.2.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根据项目任务书的要求及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条件、土地质量、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等,确定开发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3.2.4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总体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水利设施状况以及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土地的适宜性用途及其总体布局、主干交通线路和水利干渠等重点开发整理工程设施的位置和规 模、村镇的位置和发展方向.
3.2.5规划编制
根据项目目标,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和技术条件,以及土地适宜用途和总体布局,合理确定各业用地的数量、各项工程设施及生物工程措施的布置和用地规模,并将其落实到具体地块.
3.2.6规划方案评价与确定
3.2.6.1技术可行性分析
技术可行性分析包括项目规划的技术可行性和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的技术可行性的分析.
a)规划技术可行性分析.对规划所采用的各项技术参数和指标是否准确可靠,规划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要求以及规划方案是否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和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
体系(如道路修筑、土地平整、表土处理、排灌工程及其建筑物修筑、生物工程等),对项目规划目标 b)实施项目规划拟采用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分析在土地开发整理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技术保障实现的保障程度.
3.2.6.2社会效益评价
城乡居住就业条件、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改善程度、每亩耕地供养人数等. 评价项目规划对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效益指标为: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农产品商品率、
3.2.6.3经济效益评价
分析物质技术要素组合和利用的经济性,分析可能实现的经济目标和实效性.效益指标为:土地利用率、投入产出率、集约度、技术措施增产率等.
3.2.6.4生态效益评价
评价项目规划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效益指标为: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污染治理、土地质量提高、人均绿地面积等.
3.2.6.5规划方案确定
组织有关专家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修改,确定最佳规划方案,提交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附件.
3.2.7上报审批与实施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应由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批准权的单位审查批准.
经批准后的项目规划方可按照规划要求对项目组织实施.项目规划的实施应有利于保证工程安全,降低工程成本,优先安排保证防洪、排涝等对生产建设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工程和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工程.农用地开发整理填目应注意不违农时,优先安排不影响农作物生长或影响不大的工程,其他工程尽量安排在农闲季节.
3.3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
农用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对农用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整治和改造,改善农用地质量,增加土地有效供给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过程.农用地及村镇用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目标是:
a)提高农田集约化、机械化、水利化水平.
b提高农村人口聚居程度.
c)完善给排水、通电、通路等配套设施.
d增加有效耕地数量.
e)提高土地质量.
f增加耕地收益.
g)提高土地利用率.
hj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农用地整理根据整理后土地的主导用途分为耕地整理、园地整理、林地整理、牧草地整理和养殖水面用地整理.重点是耕地整理.
3.3.1耕地整理项目规划
耕地整理项目规划是指对以耕地为主导用途的项目区,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进行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与改造,完善或配套基础设施,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所作的安排和布局.
3.3.1.1目标确定
目规划的具体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经济建设需要、项目区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的适宜用途,确定耕地整理项
3.3.1.2项目总体布局
a)原则
1)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2)经济发展需要及社会需求相结合.3)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
4)工程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b)总体布局
1)根据项目区的地形条件、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及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确定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水面的布局及分布范围.
2)根据项目区及其外围的水文条件和水资源状况及已有的水利设施,确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及其数量、等级、位置.
3)根据项目区外围已有交通设施状况和区内地形、水利干、支沟渠布局情况,确定项目区内交通
线路的类型和位置.
4)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主导风向和风的强度,确定生态防护林的布局、规模、结构、树种和数量.
5)根据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确定村镇用地及工矿用地的数量、规模、位置、发展方向.
3.3.1.3水利工程项目规划
水利工程项目规划是指在对洪、早、涝、渍、盐、碱等进行综合治理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构)筑物等进行的统筹安排.
a排灌工程系统规划
排灌工程系统规划的内容是确定排灌沟渠的规划布局和用地数量.
1)骨干沟渠规划布置
一对沟渠的自流排水与灌溉面积、渠线、工程量、输水损失、设施安全等进行综合考虑和规划布置,同时应考虑上下级渠系协调配套.
一骨干沟渠用地指标.干支渠长度与水源有关,干支沟渠占地宽度参见附录A表A1
2)田间排灌沟渠布置
平原区田间沟渠系,可依条件分别采用灌排相邻、灌排相间、灌排兼用布置.
一丘陵山区田间沟渠系、岗田间农渠垂直于等高线沿旁田短边布置,可为双向控制或灌排两布置灌排两用渠,兼排山坡或旁田来水.在开阔的冲田地区,可在两侧旁脚布置排水沟,在冲田中 间布置排灌两用渠,控制两侧冲田.
一田间排灌沟渠用地指标.斗渠、农渠及排水沟用地面积按其控制范围及占地宽度来确定(参见附录A表A2、附录A表A3、附录A表A4
3)地下排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