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地方标 電准
代替DB50/T543-2014 DB50/T543-2024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目次
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基本原则.5设施分级,6基础教育设施7医疗卫生设施.8公共文化设施. 109公共体育设施, 1310社会福利设施. 1311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 19参考文献.. 26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比,除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本文件代替DB50/T543-2014《重庆市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与DB50/T543-2014相
设施和第9章公共体育设施.(见8、9,2014版的8) b)更改了篇章结构和名称,将公共文化与体育设施选址布局与规划配置标准拆分为第8章公共文化
c)更改了公共服务设施分级体系,由区(县)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居住组团级更改为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居住街坊(小区)级.(见5,2014版的5.2.1)
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的一般要求.(见6.1、7.1、8.1、9.1、10.1.1、10.2.1、10.3.1、11.1) d)增加了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15分钟
e)增加了第6章基础教育设施中的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增加了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设施百户学生数规划指标:根据基础教育设施优质均衡的要求,将设施配置指标划分为I类和Ⅱ类:删除 了原标准中的生均用地面积折减系数.(见6.4,2014版的6.3)
f)更改了第7章医疗卫生设施中的医疗卫生设施分类,由医疗服务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两类更改为医院、基层医疗卫生设施、专业公共卫生设施和托育设施四类,并分别制定配置要求:增加了专科 医院、托育设施的配置要求.(见7.2、7.4,2014版的7.1、7.3)
g)增加了第8章公共文化设施中的文化设施类型和配置要求,如文化广场、文化展示馆(厅、室)、文化驿站、农家书屋、乡情陈列馆、文化礼堂的配置要求.将街道文化中心更改为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 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更改为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更改为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村文化活动室更改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见8.2、8.4,2014版的8.1、8.3)
地、健身步道、文体综合体的配置要求.(见9.2、9.4,2014版的8.1) h)增加了第9章公共体育设施中的体育设施类型和配置要求,如体育公园、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场
i)增加了第10章社会福利设施中的按老龄化率确定的养老服务设施千人床位数的配置要求:增加了残疾人托养中心、农村公益性公墓的配置要求.(见10.1、10.2、10.3,2014版的9.3)
j)更改了第11章其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并按街道(乡镇)公共服务圈、社区(村)生活服务圈、居住街坊(小区),对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分级组织,按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进行设施标准归类,增加了居住街坊(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要求. (见11.2、11.4,2014版的10.1、10.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部分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体育局、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彭瑶玲、余颖、易峥、孟庆、闫品晶、李方园、况易、张弛、朱雯雯、涂灵力、郭书谋、李峰、李碧香、李俐娟、刘品品、陈晓露、王孝德、董大法、季英、陈明政、梁杰、陈庆、蔡祥东、余东海、江文波、彭友谊、肖泽敏、刘大伟、李绍力、刘亮晴、唐明星、何坤先、周海、罗阳、陈曙光、叶亚平、李英、钟钰珊、陈驰、罗志强、张邯、何波、岳波、王懿娜、秦海田、杨蜀光、 刘一瑶、肖潇、左雪梅、刘清全、陈俊伊、陈杨阳、王鹏、曹春霞、杨乐、张妹凝、刘兰若、辜元、曹力维、刘晓燕、李鹏、冷炳荣、刘方、齐立、吴斯好、陈祎.
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原则、设施分级,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一般要求、设施类型、选址布局和配置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制定并指导规划管理.
本文件不适用于市级以上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配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文件.
GB/T35624城镇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 GB50099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180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JG106中医医院建设标准JG109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JG110综合医院建设标准JG173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JG174儿童医院建设标准 JG176精神专科医院建设标准JGJ39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66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TD/T1062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TD/T1074城乡公共卫生应急空间规划规范建标127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56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65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建标166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 建标171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建设标准建标175幼儿园建设标准建标177急救中心建设标准 建标181殡仪馆建设标准建标182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标准建标189妇幼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标准 建标192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93公共关术馆建设标准DB50/T1118城市街道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导则
DB50/T 543-2024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街道(乡镇)公共服务圈
以现状或规划街道(乡镇)为范围配套有为居民提供日常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单元.[来源:DB50/T1118-2021,9.25,有修改]
3. 2
社区(村)生活服务圈
以现状或规划社区(村)为范围配套有为居民提供基本生活服务设施的空间单元.[来源:DB50/T1118-2021,9.25,有修改]
3. 3
居住街坊(小区)
000人~3000人(约300套~1000套住宅,用地面积2hm²~4hm2),并配建有便民服务设 由支路等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围合的以住宅建筑组合形成的居住基本单元:居住人口规模在1施.
[来源:GB50180-2018,12.1]
4基本原则
4.1完善体系
以保基本、扩普惠、均等化、多样化、可持续为方向,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15分钟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础保障设施要坚持底线标准,品质提升和特色引导设施应注重因地制宜,确保设施内容无缺项、目标人群全覆盖、标准不高攀、服务可持续.
4.2合理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应布局在地质条件稳定、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市政公用设施配套完善、公共交通便利的地段.应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核心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高压电缆、油气长输管线,自然灾害风险较高区域,远离易燃、易爆及有毒物品的生产和储存区以及高噪声、强振动、强电磁场等污染源.
4.3节约集约
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复合利用、时空统筹、共建共享,促进同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局、联合设置,构建不同层级、功能复合的公共服务中心,盘活闲置资源,充分利用既有设施和建构筑物空间改造为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
4.4彰显特色
服务范围应综合考虑行政管理、服务半径、地形条件等因素,平急结合、远近结合,强化适老化适儿化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应与规划人口规模相适应,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综合考虑实际服务管理人口需求:设施配置,增强设施空间和功能的弹性和动态适应性:根据不同区县的发展阶段、经济发达程度和财政务内容和范围,提高标准的实用性,彰显当地特色. 支持能力等,评估当地服务设施的供给能力,综合考虑不同区域、城乡、新旧城区的差异,确定设施服
5设施分级
公共服务设施分级宜与管理层级相衔接,设置为市级、区(县)级、街道(乡镇)级、社区(村)级、居住街坊(小区)级.
6基础教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