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DFL 017-2025 潜育反酸稻田梯级灌排海绵调蓄增氧减酸技术规程.pdf

反酸,团体标准
文档页数:8
文档大小:430.77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团体标准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T/GDFL017-2025

潜育反酸稻田梯级灌排海绵调蓄增氧减酸 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terraced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with sponge-based regulation andstorage to enhance oxygen and reduce acidity in logged acidic paddy fields

广东省肥料协会 发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东省肥科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环境与耕地质量保护中心(广东省农业农村投资项目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黄巧义、徐培智、刘一锋、曾招兵、唐拴虎、张木、黄旭、吴腾飞、戴文举、林碧珊、易琼、逢玉万、丁武汉、曾科、李苹、付弘婷、吴永沛、杜雪琰.

潜育反酸稻田梯级灌排海绵调蓄增氧减酸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潜育反酸稻田梯级灌排海绵调蓄增氧减酸技术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实施流程、管理维护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南方潜育反酸稻田的治理与产能提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GB/T30600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NY/T310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NY/T3443石灰质改良酸化土壤技术规范NY/T3823田沟塘协同防控农田面源污染技术规范SL/T4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3.1

潜育反酸稻田 logged acidic paddy field

因地下水位高或排水不畅,长期处于缺氧还原状态,造成土壤潜育化,土壤有机质厌氧分解形成有机酸导致土壤反酸,形成pH值低于5.5的低产稻田.

3.2

海绵调蓄sponge-basedregulation

指通过水利设施临时收集、储存和可控释放水分,起到削峰、错峰、缓释作用,以调节稻田径流、缓解淹渍、提高水分效率.

3.3

梯级调控单元terracedcoordinatedregulationunit

依据区域地形高程分级合理划分多个等高水分梯级调控单元,每一单元通过布设田、沟、塘和暗管等水利设施,实现调、蓄、灌、排一体.

3.4

梯级灌排系统terraced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system

级调控和高效利用.

3.5

潜育反酸稻田梯级灌排海绵调蓄增氧减酸技术the technology of terraced irrigationanddrainagewith sponge-based regulation oxygen - increasing and acid - reducing in logged acidic paddy fields

通过梯级水渠、蓄水氧化塘及其灌溉配套设施进行稻田水分正反向调节,增强稻田排水和蓄水能力,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减少稻田潜育反酸障碍.

4设计原则

根据区域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河流水系、稻田潜育化程度、潜育成因、种植结构等因素,按照梯级灌排、排渍除障、海绵调蓄、增氧减酸”的原则,兼顾防洪、灌溉、水分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进行潜育稻田梯级灌排海绵调蓄增氧减酸技术设计,总体布局图如附录A所示.同一梯级调控单元田、沟、塘和暗管等应一体化水力连通,其设计参考NY/T3823中5的规定.水位监测设备和水闸的安装参考NY/T3823中4.3的规定.

5技术要求

5.1灌排目标

符合NY/T310中5.6.2的要求.同时,农田排水设计宜采用10年暴雨重现期,连续1d-3d暴雨在3d-5d内排至水稻耐淹水深:水稻灌溉保证率≥85%,符合GB/T30600中6.3的要求.

5.2调蓄目标

滞蓄稻田周边径流,降低暴雨期排水系统压力,可容纳10年一遇暴雨地表径流量的30%:同时,蓄水塘可为该梯级灌溉单元和下一梯级灌溉单元提供灌溉水源.

5.3增氧减酸目标

调节耕作层0cm~20cm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不低于200mv,土壤pH提升至5.5以上.

6实施流程

6.1前期调查

调研项目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排水条件、地下水位、和耕层土壤pH、Eh值等基本情况,了解耕地潜育化和酸化程度及成因.

6.2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和建设

灌溉与排水工程主要用于改善潜育反酸稻田的长期淹水潜育问题,同时提高农田抗涝、渍、早的能力,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设计应符合GB50288和GB/T30600中6.3的要求,建设质量应符合GB/T30600中6.3的要求.

6.2.1排水工程

水文地质条件,因地制宜采取明沟排水和暗管排水等工程措施.农田排水工程的规划与建设应符合SL/T 田间排水工程应按照5.1中潜育反酸稻田的灌排目标,根据涝、渍成因,结合地形、降水、土壤、4的要求.

6.2.1.1明沟排水

育反酸稻田.其中,环田沟沿田块周边布设,用于拦截外围积水并汇集田内排水,稻田面积小于333m² 明沟排水主要是通过开挖环田沟、十字沟、截水沟等进行排水,适合于无场坡或塌坡易于处理的潜时,沟宽为30 cm~40cm,沟深为20cm~30cm:稻田面积大于667m²的沟宽为50 cm~60cm,沟深为40cm~50cm:稻田面积介于二者之间的沟宽为40 cm~50cm,沟深为30 cm~40cm.十字沟垂直交叉布置于田块内部,与环田沟连通形成排水网络,稻田面积小于333m²时,沟宽为20cm~30cm,沟深为15cm~20 cm:稻田面积大于667m²的沟宽为35cm~45cm,沟深为30cm~40 cm:稻田面积介于二者之间的沟宽为30cm~35cm,沟深为20cm~30cm.若因山地压力作用,局部地方涌出冷泉,导致农田长期浸渍潜育,沿山脚开挖截水沟(环山沟),截断冷泉入侵农田.排水沟可采取梯形、U型等生态结构,并可通过植被护坡、块石垒砌等方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1.2暗管排水

若明沟排水难以达到排水目标,或明沟断面结构不稳定塌坡不易处理时,宜采用暗管排水,使地下水位降至耕作层以下,地下水位低于30cm为宜,避免土壤长期处于还原状态.排水暗管可选用波纹塑料管、光壁塑料管、钢筋混凝土管或陶土管等,排水管的内径50mm~100mm,排水管埋设深度0.8m-1.2m,管道间距根据土壤透水性调整,黏土田间距10m~20m,壤土田15m~30m,砂壤土田可适当扩大.当稻田土烂泥深,中间有泉眼,可在泉眼处埋设排水暗管,将泉眼水引入排渠,排水暗管内径大小 根据泉眼的出水量面定.暗管排水的设计应符合GB50288中7.3的规定.

6.2.2灌水工程

按照GB/T30600的规定执行.

6.3节点蓄水塘的规划和建设

农田节点蓄水塘主要用于回收利用各梯级调控单元多余的灌溅水,对蓄存水进行有控制的、缓慢的释放,为同一或下一梯级农田提供灌溉水源,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农田灌溉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

6.3.1节点蓄水塘的选址

设置在梯级灌排系统的末级节点或地势较低的位置:优先选择黏土或壤土区域(渗透系数≤1×10*m/s),避开断层、流沙层:远离农田核心耕作区,距稻田边界1m~5m,减少占地(单塘面积≤3%稻田面积):按照SL/T4规定执行.

6.3.2节点蓄水塘的规格

蓄水池规格根据同一梯级调控单元农田的排水量确定,按10年一遇暴雨(24h降雨量P)计算,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丝雨へい飘渺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