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图集第6~14、18~23页表格中数据根据CAESAR软件计算结果编制,仅供参考。
2.本图集第16、17页表格中数据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陆耀庆主编)编制。
3.本图集第25、31~42页表格中数据根据特定产品编制,仅供参考。
4.本图集第28页公式(1)来源为《动力管道设计手册》;公式(2)来源为《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
5.本图集第29公式(3)、(4)、(5)来源为《动力管道设计手册》。
6.本图集第48页表格数据参照国标图集05R410《热水管道直埋敷设》以及《聚氨酯泡沫预制直埋保温管设计手册》
1编制依据
1.1本图集是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质函[2012]131号文“关于印发《2012年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编制工作计划》的通知”进行编制。
1.2现行国家标准规范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规范》GB50738-2011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
《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28-2004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2008年版)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2010
《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技术规程》CJJ/T81-2013
《金属波纹管膨胀节通用技术条件》GB/T12777-2008
当依据的标准规范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规范出版实施时,本图集与现行工程建设标准不符的内容、限制或淘汰的技术或产品,视为无效。工程技术人员在参考使用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并应对本图集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2适用范围
2.1本图集为暖通专业蒸汽、水系统金属管道补偿设计与选用图集,适用于一般民用及工业建筑。本图集室外部分管线只涉及直埋敷设形式且管径小于等于DN400。直埋管线管径大于DN400及地沟、架空敷设管道见动力专业标准图。
2.2管径:公称直径DN25~DN400,管径规格见表1、表2。
2.3适用的流体介质及设计参数:
饱和蒸汽管道
热水、蒸汽凝结水管道
冷水管道(含盐水)
<0. 5MPa
<150℃
>-10℃
2.4管材及其应满足的相关标准:
焊接钢管(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无缝钢管(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螺旋焊接钢管(室外管道)(《石油天然气工业输送钢管交货技术条件第一部分》GB/T 9711.1)钢制内管、保温层和保护壳结合为一体的预制直埋保温管道
3图集内容
本图集共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室内管道补偿设计与选用,第二部分为室外直埋管道补偿设计与选用。主要内容包括:L形补偿器的选用和弹性力计算;Z形补偿器的选用和弹性力计算;方形补偿器的选用和弹性力计算;波纹补偿器参数表;室外直埋管道补偿设计。
4设计选用注意事项
4.1本图集的管道敷设方式包括室内架空和室外直埋敷设两种其管道支吊架参见动力专业相关国家标准图集;室外地沟及架空管道的补偿设计参见动力专业相关国家标准图集。4.2设计供暖管道时必须计算其热膨胀量,并根据计算值决定采用自然补偿方式或设置补偿器。供暖空调管道包括水平干管和立管。
4.3设计时应同时考虑热补偿方式和固定支架的布置。水平干管或总立管要保证分支干管接点处的最大位移量不大于40mm;连接散热器的立管,要保证管道分支接点由管道伸缩引起的最大位移量不大于20mm;无分支管接点的管段,间距要保证伸缩量不大于补偿器或自然补偿所能吸收的最大补偿率,
4.4垂直双管系统及跨越管与立管同轴的单管系统的散热器立管,当连接散热器立管的长度小于20m时,可在立管中间设固定卡;长度大于20m时,应采取补偿措施。4.5采用波纹管补偿器时,需设置导向支架;当管径大于等于DN50时,应进行固定支架的推力计算,验算支架的强度。4.6计算管道位移量时,管道的安装温度取值要求:
4.6.1供暖管道应按冬季环境温度考虑,一般可取0~5℃。4.6.2制冷管道应按夏季环境温度考虑,一般可取35℃。4.6.3冷热共用管道按管段最大位移量考虑。4.7各类型补偿器说明见其对应的说明。5其他
5.1除特殊注明外,图集中所标注的尺寸单位均为毫米(mm)5.2图集中表格数据及公式来源参见本图集技术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