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2688-2015
外来入侵植物监测技术规程 长芒苋
Codes of practice for monitoring invasive alien speciesAmaranthuspalmeriWatson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
目次
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5发生区的监测 4监测区的划分6潜在发生区的监测 27标本采集、制作、鉴定、保存和处理8监测结果上报与数据保存 附录A(资料性附录)长芒苋形态特征 3附录B(资料性附录)长芒苋近缘种检索表 5附录C(规范性附录)长芒苋监测样地调查结果记录格式 9附录D(规范性附录)样点法中不同生境中的样线选取方案附录E(规范性附录)长芒苋监测样点法调查结果记录格式 附录F(规范性附录)长芒苋监测样点发生面积调查结果记录格式 8附录G(资料性附录)长芒苋经济损失估算方法 10 9附录H(规范性附录)长芒苋监测样点法调查结果记录格式 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付卫东、张国良、孙玉芳、宋振、张宏斌、韩颖.
外来入侵植物监测技术规程长芒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长芒苋监测的程序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对长芒苋发生区和潜在发生区的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1861-2010外来草本植物普查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监测monitoring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通过走访调查、实地调查或其他程序持续收集和记录某种生物发生或不存在的数据的官方活动.
3.2
适生区suitabl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area
在自然条件下,能够满足一个物种生长、繁殖并可维持一定种群规模的生态区域,包括物种的发生区及潜在发生区(潜在扩散区域).
4监测区的划分
开展监测的行政区域内的长芒苋适生区即为监测区,长芒苋的识别特征参见附录A、附录B.
以县级行政区域作为发生区与潜在发生区划分的基本单位.县级行政区域内有长芒苋发生,无论发生面积大或小,该区域即为长芒宽发生区.潜在发生区的划分应以农业部主管部门指定的专家团队做出的详细风险分析报告为准.
5发生区的监测
5.1监测点的确定
在开展监测的行政区域内,依次选取20%的下一级行政区城直至乡镇(居民委员会),每个乡镇(居民委员会)选取3个行政村,设立监测点,长芒苋发生的省、市、县、乡镇、居委会或村的实际数量低于设 置标准的,只选实际发生的区域.
5.2监测内容
监测内容包括长芒苋的发生面积、发生动态、分布扩散趋势、生态影响、经济危害等.
5.3监测时间
每年对设立的监测点开展调查,监测开展的时润为长芒苋的苗期至种子成熟期.
5.4群落调查方法
5.4.1样方法
NY/T 2688-2015
在监测点选取1个~3个长芒苋发生的典型生境早田、荒地、沟渠边、道路旁、粮库周边等设置样地,在每个样地内选取20个以上的样方,样方面积!㎡”,取样可采用随机取样、规则取样、限定随机取样或代表性样方取样等方法.
5.4.2样线法
在监测点选取1个~3个长芒苋发生的典型生境样地,选取2条样线,每条样线选50个等距的样点.按照附录D给出的长芒苋常见的一些生境中样线的选取方案使用.
样地确定后,将取样签以垂直于样点所处地面的角度插人地表,插人点半径5cm内的植物即为该样点的样本植物,调查样点内的植物并按附录E的要求记录和整理.
样方法或样线法确定后,在此后的监测中不可更改调查方法.
5.5发生面积调查方法
采用踏查结合走访调查的方法,调查各监测点中长芒苋的发生面积与经济损失,根据监测点面积之和占整个监测区面积的比例,推算长芒苋在监测区的发生面积与经济损失.
对发生在农田、果园、荒地、绿地、生活区等具有明显边界的生境内的长芒苋,其发生面积以相应地铁路公路沿线等没有明显边界的长芒苋,持GPS仅沿其分布边缘走完一个闭合轨迹后,将GPS仪计算出的面积作为其发生面积,其中,铁路路基、公路路面的面积也计人其发生面积.对发生地地理环境复杂(如山高坡录、沟整纵横),人力不便或无法实地踏查或使用GPS仪计算面积的,可使用目测法、通过
调查的结果按附录F的要求记录.
5.6经济损失调查方法
在进行发生面积调查的同时,调查长芒苋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
长芒苋对耕作区、林地、草原(场)、人畜健康及社会活动等造成危害的,应估算其经济损失.可通过当地受害的作物、果树、林木、牧草等的产量或载畜量与未受害时的差值,人类受伤害后的误工费和医疗费,社会活动成本增加量等估算经济损失.
参照附录G给出的几种经济损失的估算方法使用.
5.7生态影响评价方法
长芒苋的生态影响评价按照NY/T1861-2010中7.1规定的方法进行.
在生态影响评价中,通过比较相同样地中长芒苋及主要伴生植物在不同监测年份的重要值的变化,反映长芒苋的竞争性和侵占性;通过比较相同样地在不同监测年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反映长芒 苋人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监测中采用样线法时,不计算群落中植物的重要值,通过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反映长芒苋的影响.
6潜在发生区的监测
6.1监测内容
监测长芒苋是否发生.在潜在发生区监测到长芒苋发生后,应立即全面调查其发生情况并按照第5章规定发生区监测的方法开展调查.
6.2监测时间
根据监测区当地气候特点结合长芒范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或者参考现有的文献资料进行估计确定.苗期至开花期.
6.3调查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