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夹具不合格。有些夹具上、下钳口中心不在一条直线上。有的因加工精度差或使用磨损,上、下钳口中心不固定。检查办法是将被焊钢筋2 根分别固定在上钳口和下钳口,使其端面重合,然后将上钢筋抬起再落下反复几次。如果有一次不能重合,轴线错开2mm 以上。这样夹具即为不合格品。
②上、下钳口的同心度未调好。有的夹具可调节上下钳口的中心。目的是为焊接直径不同的钢筋。如果焊工调不好就有误差。有时闲杂人员乱摆弄也能造成误差。
③ 钢筋端部不直。钢筋端部不直,既使钢筋同心,端部也会错开。
④ 钢筋安放不正。辅助工操作不认真,上、下钢筋安装不同心。
⑤ 挤压力过大。挤压过程中动作过猛,压力过大,造成上钢筋位移。
防治措施:
① 选择上、下钳口夹距长、直角槽、加工精度高的夹具。目前钳口夹距长度有60mm、100mm,以后者为好;钳口形状有弧形、钝角形、直角形,以直角形为好。夹距长、直角形的钳口,钢筋易找同心,夹住后也不易晃动。
② 经常维修夹具。
③ 钢筋端部一定要顺直,否则要校直或切除。
④ 辅助工安装好夹具,待焊工检查后再放焊剂。
⑤ 挤压力要适当。通过焊前培训,试焊,使焊工熟练掌握用力大小。
焊包不均 钢筋断面不平
缺陷描述:焊包的中心和钢筋的轴心不重合,偏差较大。《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规定:如果焊包突出钢筋部分小于4mm则为不合格品(图6)。
产生原因:
① 钢筋端面不平,两端面的间隙一边大、一边小,间隙小的一边电阻小,熔化多,包就大;反之,包就小(图7)。
② 钢筋周围焊剂的密度不一致,熔化后温度就不一致,造成钢筋熔化量不均匀,熔化多的一边包就大。
③ 焊剂中混进过多的泥土,泥土多的一侧焊剂温度低,包就小。
④ 引弧球放偏。引弧球偏向那一侧钢筋熔化量就多,包就大。
⑤ 钢筋倾斜。钢筋熔化后因重力作用向低的一边流动。
防治措施:
① 钢筋端面应平整。不能有大的斜坡,否则进行切断找平钢筋端面。
② 应从焊剂罐的四周倒焊剂。严禁只从一侧倒,同时边倒边轻敲焊剂盒,保证倒入的焊剂密实均匀。
③ 回收焊剂时尽量避免混入杂物,对回收的焊剂过粗、细两次筛,除掉焊剂中的土、砂等杂物。
④ 引弧球应成球形,并且放在钢筋端面中心。
⑤ 钢筋要垂直于地面焊接。由辅助工在上方扶住钢筋。
气孔
缺陷描述:焊包的表面或试件的断面上有气孔。前者叫外气孔,后者叫内气孔(图9)。
产生原因:
① 焊剂受潮。焊剂中如果混有水分,焊接时产生气体,在焊包上产生气孔。
② 钢筋锈蚀严重。焊接时铁锈在高温下转化为气体,在焊包上产生气孔。
③ 钢筋在焊剂中埋入深度不够。易受大气中水蒸气影响,也会产生气孔。
④ 挤压不到位。没有把气泡挤出去。
防治措施:
① 焊剂使用前要经恒温250℃烘焙1-2小时。
② 对锈蚀严重的钢筋要除锈。
③ 钢筋埋入焊剂的深度应在4cm 以上。
④ 有足够的挤压行程。
焊包薄而大
缺陷描述:焊包是焊接时挤出的熔化金属,它反映了钢筋熔化量大小。一般认为焊包直径为钢筋直径的1.6 倍为好。但在工地上看到薄而大的焊包较多。原因是一些人认为焊包越大受力越好,其实焊包并不能算作钢筋的受力断面。因为焊包在一般情况下是箍在钢筋上而不是和钢筋连在一起的。焊包过大反映钢筋熔化量过大。有时反而降低强度(图5)。
产生原因:
① 挤压过猛。钢筋熔化部分被挤出过多。
② 焊接电流通过时间过长。钢筋熔化量过大。
③ 焊接电流过大。钢筋熔化量过大。
防治措施:
① 掌握好挤压速度。
② 减少焊接时间。
③ 减小焊接电流。钢筋电渣压力焊热效率较高,宜按钢筋端头截面积取0.8~0.9A/mm2
焊包下流
缺陷描述:焊包向下流淌。如果焊包突出钢筋部分小于4mm 则为不合格品(图8)。
产生原因:
① 焊剂罐石棉垫未垫好,使焊剂流淌。
② 过早拆掉焊剂罐。
防治措施:
① 焊剂罐下部石棉垫或石棉带必须垫好或绕紧。
② 焊完后至少等5min 才能拆焊剂罐。
咬边
缺陷描述:在上钢筋和焊包的连接处可见凹痕,甚者环绕钢筋一周(图11)。一般认为凹痕深度大于0.5mm 为不合格品。
产生原因:由于焊接时间过长或电流过大。使上钢筋端部熔化下坠形成颈缩。如果此时挤压不到位就会形成凹痕(图12)。
防治措施:
① 缩短焊接时间。
② 减少焊接电流。
③ 注意上钳口夹钢筋位置,确保上钢筋挤压到位。
钢筋烧伤
缺陷描述: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规定:“钢筋与电极接触处,应无烧伤缺陷”。钢筋被上、下钳口夹过的地方出现麻坑(图13)。
产生原因:
① 钳口未夹紧,焊接时产生火花,烧伤钢筋。
② 钢筋锈蚀严重,电阻增大,焊接时发生火花,烧伤钢筋。
防治措施:
① 钳口要夹紧。焊工在进行焊接前检查钳口,确保钢筋不晃动。
② 钢筋要除锈。钢筋堆放时进行下垫上盖,对生锈的钢筋用钢丝刷进行除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