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石米外墙铲除该套哪个定额呢?广东的-广东
问题专业:计价软件GCCP
所属地区:广东
提问日期:2021-12-16 23:18:07
提问网友:海心沙
解答网友:小明
你好。套A1-19-22子目。
问题专业:计价软件GCCP
所属地区:广东
提问日期:2021-12-16 23:18:07
提问网友:海心沙
解答网友:小明
你好。套A1-19-22子目。
问题专业:装饰,
提问日期:2021-12-16 22:55:44
提问网友:天然小猪
解答网友:郭卫科
这个子目不是线条刷涂料;
提问日期:2021-12-16 22:42:33
提问网友:maxthon
解答网友:GXZ
如果不是在滑板上,那么你可以按坑的范围布置筏板基础
问题专业:土建,
提问日期:2021-12-16 22:42:09
提问网友:李青婷
电梯井、风井、电井属不属于管道井
解答网友:我心长宽
不属于,管道井就是走管道的
ICS35.040 L.80
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2239-2019 代替GB/T22239—2008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 Baseline for classified protection of cybersecurity
2019-05-10发布
2019-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22239一200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与
GB/T22239一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将标准名称变更为《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调整分类为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安全运维管理;
调整各个级别的安全要求为安全通用要求、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物联网安全扩展要求和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
取消了原来安全控制点的、A、G标注,增加一个附录A描述等级保护对象的定级结果和安全要求之间的关系,说明如何根据定级结果选择安全要求;
调整了原来附录A和附录B的顺序,增加了附录C描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总体框架,并提出关键技术使用要求。
为了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实施,同时适应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工业控制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情况下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开展,需对GB/T22239一2008进行修订,修订的思路和方法是调整原国家标准GB/T22239一2008的内容,针对共性安全保护需求提出安全通用要求,针对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工业控制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领域的个性安全保护需求提出安全扩展要求,形成新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标准。
本标准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相关系列标准之一。
与本标准相关的标准包括:
一GB/T2505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
一GB/T22240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一GB/T2507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一GB/T28448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一GB/T2844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过程指南。
在本标准中,黑体字部分表示较高等级中增加或增强的要求。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第一级到第四级等级保护对象的安全通用要求和安全扩展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分等级的非涉密对象的安全建设和监督管理。
注:第五级等级保护对象是非常重要的监督管理对象,对其有特殊的管理模式和安全要求,所以不在本标准中进行描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85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T22240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25069信息安全技术术语
GB/T31167一2014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
GB/T31168一2014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
GB/T32919一2016信息安全技术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控制应用指南
3术语和定义
GB17859、GB/T22240、GB/T25069、GB/T31167—2014、GB/T31168—2014和GB/T32919—
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31167一2014、GB/T31168一2014和GB/T32919—2016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
通过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对网络的攻击、侵人、干扰、破坏和非法使用以及意外事故,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的状态,以及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的能力。
3.2安全保护能力security protection ability
能够抵御威胁、发现安全事件以及在遭到损害后能够恢复先前状态等的程度。
3.3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通过网络访问可扩展的、灵活的物理或虚拟共享资源池,并按需自助获取和管理资源的模式。
注:资源实例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应用和存储设备等。
[GB/T31167—2014,定义3.1]
3.4云服务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
云计算服务的供应方。
注:云服务商管理、运营、支撑云计算的计算基础设施及软件,通过网络交付云计算的资源。
[GB/T31167—2014,定义3.3]
3.5云服务客户cloud service customer
为使用云计算服务同云服务商建立业务关系的参与方。
[GB/T31168—2014,定义3.4]
3.6云计算平台/系统cloud computing platform/system
云服务商提供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及其上的服务软件的集合。
3.7虚拟机监视器hypervisor
运行在基础物理服务器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中间软件层,可允许多个操作系统和应用共享硬件。
3.8宿主机host machine
运行虚拟机监视器的物理服务器。
3.9移动互联mobile communication
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将移动终端接人有线网络的过程。
3.10移动终端mobile device
在移动业务中使用的终端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等通用终端和专用终端设备。
3.11无线接入设备wireless access device
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将移动终端接人有线网络的通信设备。
3.12无线接入网关wireless access gateway
部署在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之间,对有线网络进行安全防护的设备。
3.13移动应用软件mobile application
针对移动终端开发的应用软件。
3.14移动终端管理系统mobile device management system
用于进行移动终端设备管理、应用管理和内容管理的专用软件,包括客户端软件和服务端软件。
3.15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将感知节点设备通过互联网等网络连接起来构成的系统。
3.16感知节点设备sensor node
对物或环境进行信息采集和/或执行操作,并能联网进行通信的装置。
3.17感知网关节点设备sensor layer gateway
将感知节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适当处理或数据融合,并进行转发的装置。
3.18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工业控制系统(IC)是一个通用术语,它包括多种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控制系统,包括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其他较小的控制系统,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现已广泛应用在工业部门和关键基础设施中。
[GB/T32919—2016,定义3.1]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P:无线访问接人点(Wireless Access Point)
DCS: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DDoS:拒绝服务(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FTP:文件传输协议(File Transfer Protocol)
HMI:人机界面(Human Machine Interface)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ICS:工业控制系统(Industrial Control System)
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P: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MES: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PaaS:平台即服务(Platform-as-a-Service)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RFID: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aaS:软件即服务(Software-as-a-Service)
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SSID:服务集标识(Service Set Identifier)
TCB:可信计算基(Trusted Computing Base)
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WEP:有线等效加密(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WPS:WiFi保护设置(WiFi Protected Setup)
提问日期:2021-12-16 22:39:25
提问网友:细细品茶
2021-12-16 22:49:39 补充
2021-12-16 22:49:47 补充
这样行不行
解答网友:nh
当地市政定额下对应的看看
提问日期:2021-12-16 22:26:38
提问网友:椰汁甜糯米
解答网友:我心长宽
那你可以直接补充一个子目。当然也可以套个子目,都归零或删除
提问日期:2021-12-16 22:20:59
提问网友:细细品茶
解答网友:我心长宽
机械不同,功率和台班费用不同
高清无水印L20S101图集,pdf格式,施行日期:2020年12月1日,统一编号:DBJT37-4,主编单位: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大卫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批准部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文号:2020年第8号公告
一、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民用与工业建筑生活热水供应系统工程。
二、编制依据
1.《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2019
2.《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2019
3.《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标准》GB50364-2018
4.《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
5.《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
6.《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40-2010
7.《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8.《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
9.《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10.《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评价标准》GB/T17219-2001
11.《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安装及工程验收技术规范》GB/T18713-2002
12.《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521-2018
三、编制内容
本图集编制内容主要包括:编制说明、热水供应系统原理、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热水机组、水加热器、膨胀装置、消毒装置、电开水器及附件等。
四、设计要求
(一)热水用水定额、水温、水压及水质
1.生活热水用水定额、水温、水压和水质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52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等标准的规定执行。
2.生产热水的用水定额、水温、水压和水质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3.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的原水水质,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和《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521的要求,进行水质软化、阻垢缓蚀及除氧处理。
4.冷水的计算温度应以当地最冷月平均水温资料确定。当无水温资料时,地面水温度取4℃,地下水温度取10℃-15℃.
5.热水系统不设灭菌消毒设施时,医院、疗养所等建筑的水加热器出水温度应为60℃~65℃,其他建筑水加热器出水温度应为55℃~60℃;系统设灭菌消毒设施时,水加热器出水温度宜相应降低5℃。
6.热水系统配水点水温不应低于45℃。
(二)耗热量、热水量及加热设备供热量
1.热水系统的耗热量、热水量、加热设备供热量及贮热量应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的规定执行.
2.半容积式水加热器或贮热容积与其相当的水加热器、燃油(气)热水机组的设计小时供热量,应按设计小时耗热量确定。
3.半即热式、快速式水加热器的设计小时供热量,应按供水总干管的设计秒流量所需耗热量确定。
(三)热源
1.热源选择应按现行国家、地方有关绿色建筑设计和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抗行。
2.集中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应通过经济技术比较,按下列顺序选择:
(1)采用具有稳定可靠的余热、废热、地热及太阳能;
(2)采用空气源热泵;
(3)在地下水源充沛、水文地质条件适宜,并能保证回灌的地区,可采用地下水源热泵;
(4)采用能保证全年供热的热力管网热水;
(5)采用区域性锅炉房或附近的锅炉房供给的蒸汽或高温水;
(6)采用燃气机组、燃油机组、低谷电蓄热设备。
3.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源宜按下列顺序选择:
(1)采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
(2)采用燃气、电能作为热源或作为辅助热源;
(3)在有蒸汽供给的地方,可采用蒸汽作为热源。
(四)热水供应系统选择
1.小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根据建筑物分布情况采用小区共用系统、多栋建筑共用系统或每栋建筑单设系统,水加热站宜布置在供水区域的中心位置,其热水循环管网的服务半径不应大于500m,
2.宾馆、公寓、医院、养老院等公共建筑及有集中热水供应要求的居住小区,宜设集中热水供应系统。
3.普通住宅、宿舍、普通旅馆、招待所等组成的小区或单栋建筑如设集中热水供应时,宜设定时集中热水供应系统。
4.无集中沐浴设施的建筑物及用水点分散、日用水量(按60℃计)小于5m3的建筑宜采用局部热水供应系统。
5.全日集中热水供应系统中较大型的公共浴室、洗衣房、厨房等耗热量较大且用水时段固定的用水部位,宜设单独的热水管网定时供应热水或另设局部热水供应系统。
(五)热水供应系统形式
1.热水供应系统应与给水系统的分区一致。
2.当供水管道水压变化较大且用水点要求水压稳定时,宜采用高位热水箱重力供水的开式热水供应系统或采取稳压措施。
3.当卫生设备设有冷热水混合器或混合龙头时,冷热水系统在配水点处应有相近的水压。
(六)热水循环系统
1.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热水循环系统。
2.小区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热水回水总管和总循环水泵,保证供水总管的热水循环。
3.区域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各单栋建筑的热水管布置相同,且不增加室外热水回水总管时,宜采用同程布置的循环系统。
4.当小区热水循环管网不具备同程布置条件时,宜在单栋建筑回水干管末端设分循环水泵、温度控制或流量控制的循环阀件。
5.单栋建筑的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热水回水管道和循环水泵,保证干管和立管中的热水循环。
6.单栋建筑集中热水系统的循环管道宜同程布置,当循环管道异程布置时,应在回水立管上设导流循环管件、温度控制或流量控制的循环阀件。
7.采用减压阀分区时,应保证各分区热水循环。
8.设有3个或3个以上卫生间的住宅、酒店式公寓、别墅等共用热水器的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宜设小循环泵机械循环、回水配件自然循环或热水管设自调控电伴热保温的措施。
(七)太阳能热水系统
1.公共建筑宜采用集中集热、集中供热太阳能热水系统。
2.住宅建筑宜采用集中集热、分散供热太阳能系统或分散集热、分散供热太阳能热水系统。
3.太阳能集热系统宜按栋或单元设置。
4.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根据集热器构造、冷水水质硬度及冷热水压力平衡要求等经比较确定采用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或问接太阳能热水系统。
5.开式太阳能集热系统宜采用集热、贮热、换热一体间接预热承压冷水供应热水的组合系统。
6.集中集热、分散供热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由集热水箱或由集热、贮热、换热一体间接预热承压冷水供应热水的组合系统直接向分散带温控的热水器供水,且至最远热水器热水管总长度不大于20时,热水系统可不设循环管道,
7.太阳能热水系统管线不得穿越其他用户的室内空间。
8.用户末端太阳能热水出水温度不应大于60℃。
八)热水温度保证措施
1.居住建筑热水配水点出水温度不低于45℃的时间不应大于15s.
2.公共建筑热水配水点出水温度不低于45℃的时间不应大于10s。
3.当干管和立管循环不能满足出水温度的时问要求时,支管可采用自调控电伴热保温,不设分户水表的支管也可设支管循环系统。
4.器具配水点有恒温要求时,可设置恒温调节阀。
5.热水箱、贮水罐应有可靠的保温。
6.直接供热水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应设置恒温混水阀,间接供热水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宜设置温度控制装置。
(九)热水系统安全措施
1.老年人照料设施、安定医院、幼儿园、监狱等建筑中为特殊人群提供沐浴热水的设施,应设防烫伤措施。
2.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全的装置。严禁在浴室内安装直接排气式燃气热水器等在使用空间内积聚有害气体的加热设备。
3.开式热水系统的热水膨胀管上严禁装设阀门,膨胀管有可能结冻时应采取保温措施。
4.闭式热水系统应设置压力式膨胀罐、泄压阀。膨胀罐的连接管上不宜设阀门;泄压阀的泄水必须引至安全地点,且泄水管上严禁设置阀门。
5.压力容器应装安全阀,安全阀接管直径应经计算确定。
6.水加热设备、热媒进出管上、贮热水罐和冷热水混合器上应设温度计、压力表。
7.热水系统应设补偿管道热胀冷缩的措施。
8.热水系统应设排气装置。
9.上行下回式热水系统横干管的敷设坡度不应小于0.005,下行上回式热水系统横千管的敷设坡度不应小于0.003。
10.太阳能热水系统应采取防冻、防结露、防过热、防电击、防雷、抗雹、抗风、抗震等技术措施。
(1)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设安全阀、膨胀罐、空气散热器等防过热、防爆的安全措施;
(2)太阳能集热系统应采用集热系统倒循环、添加防冻液等防冻措施;
(3)集中集热、分散供热的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应设置电磁阀等防倒热循环阀件;
(4)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的建筑部位,应设置防止集热器损坏后部件坠落伤人的安全措施;
(5)设置在阳台栏板上的集热器支架应与阳台栏板上的预埋件牢固连接;
(6)当集热器构成阳台栏板时,应满足阳台栏板的刚度、强度及防护功能要求,
11.当利用城镇生活给水管网水压且小区引入管无防回流设施时,商业锅炉、热水机组、气压水罐等有压容器或密闭容器的进水管上应设倒流防止器。
目 录
一、编制背景 1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绩 1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4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 4
二、总体要求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基本原则 7
(三)发展目标 8
三、主要任务 9
(一)建立新型标准体系 9
(二)加强重点领域标准研制 10
(三)强化科技创新与标准化互动支撑 11
(四)改进标准实施监督机制 11
(五)加强标准化咨询服务 12
(六)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 12
(七)加快标准国际化进程 13
四、重点领域 13
(一)建筑业转型升级 13
(二)住房品质提升 16
(三)城市建设 17
(四)城市管理 18
(五)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20
五、专项行动 21
(一)标准质量提升与“双百标准”行动 21
(二)“标准化+”行动 21
(三)标准化试点示范行动 22
(四)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 23
六、保障措施 23
(一)推进标准化法制建设 23
(二)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24
(三)建立标准化资金多元投入机制 24
(四)强化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 24
(五)加大标准化宣传力度 25
一、编制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成绩
“十三五”期间,我省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要求,贯彻实施国家、行业和省标准化工作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强化顶层设计,标准化法制体系进一步健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化法规制度,颁布《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办法》,为全省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制定《山东省绿色建筑促进办法》《山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山东省勘察设计条例》《山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等地方法规和地方规章,为推进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标准化活动提供了配套的法规制度,有力促进了工程建设标准的贯彻实施。
2.深化推进改革,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加强标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完善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在绿色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等住房城乡建设重点领域,制定发布了《绿色建筑设计规范》《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规程》《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标准》《城乡生活垃圾分选处理技术规范》等山东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128项。制定发布了《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建筑一体化设计》《装配式住宅标准套型、单元设计图集》《雨水源头控制与利用工程》《新农居设计施工图集》等标准设计图集46项。开展地方标准和标准设计复审工作,梳理整合标准162项、标准设计图集182项。截至2020年12月,现行有效工程建设地方标准193项、标准设计图集130项。加快市场标准培育,制定发布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配电箱》《低能耗建筑外墙隔离式防火保温体系应用技术规程》《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招标投标规范》等团体标准10余项,促进了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应用。
3.注重过程管理,标准实施监督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工程建设标准从立项到复审的全过程管理,有效提升技术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加大宣贯培训力度,组织开展《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等17项重点标准的宣贯培训。强化实施监督检查,重点开展了无障碍环境建设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光纤到户国家标准的实施监督。建立标准管理组织框架体系,明确各阶段工作职责、内容和方式,形成了上下联动的监管机制,标准化监督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4.强化引领支撑,标准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通过绿色节能、装配式建筑、综合管廊和城乡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标准的编制实施,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建成绿色建筑4.4亿平方米、节能建筑6.5亿平方米、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38.8万平方米,满足条件的既有居住建筑基本完成节能改造,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快速发展,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9803万平方米,创建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5个、产业基地26个,省级示范城市15个、产业基地103个、示范工程121个,总体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累计建成综合管廊801公里、海绵城市1659平方公里,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8%、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80%以上,城市承载能力和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开启了全省城乡社区建设、管理、改造和升级等工作,累计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255万套(户)、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1亿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22.2万户,开展省级美丽村居建设试点306个,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十三五”时期,我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国家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要求和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短板和弱项。一是标准体系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标准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仍需加快。二是技术标准与科技创新的结合不够紧密,标准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作用没有充分显现。三是标准实施监督手段单一,常态化监督及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四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标准化人才培育机制薄弱,标准化专业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五是标准国际化能力、水平及参与度需要不断提高,国际标准化工作亟待突破。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任务的重要五年,也是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跨越、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新要求、新挑战、新任务。
1.正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标准化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工程建设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基础性、战略性和引领性作用,必须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新机遇、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要有高水平标准。高水平的工程建设标准是实现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技术支撑,必须以全局高度、更宽视野、更深层次来谋划,必须在提升标准自身建设水平、提升标准保障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标准助力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水平发展等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多举措建设美丽乡村,力促建筑业转型升级,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标准化工作面临新任务、新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国家层面来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经济社会向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实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支点。从全省层面来看,“十四五”时期,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共建、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赋予重大机遇,为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拓展了纵深空间。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来看,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城市品质全方位提升、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全省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3.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标准化工作需要新机制、新举措。
坚持将新发展理念贯穿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全过程和各环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和住建产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十四五”时期,国家将开启全面标准化建设新征程,以全面标准化水平提升引领全面质量发展,标准化体制机制改革将继续向纵深推进。我省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面临着标准体系重构、体制机制优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深化、标准国际化寻求突破等重大任务,必须积极贯彻国家标准化战略,科学审视标准化工作的发展目标、改革思路与工作方法,找准定位、突出特色、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实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融合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锚定“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标准化作为牵引转型发展全局的战略工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升治理能力的有力支撑,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开创新时代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布局与重点突破。加强标准化顶层设计,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完善标准化法制、体制和机制,不断优化标准化体系,推动我省工程建设各类各层级标准协调发展。聚焦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加强重点领域、优势领域和关键环节标准化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牵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立足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求,合理规划标准化体系布局,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夯实标准化发展基础,培育标准化发展新动能。加强市场急需标准制修订,突出引领性、创新性、特色性标准制定,增强“山东标准”品牌影响力。
坚持创新驱动与试点示范。强化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标准升级,以技术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和创新技术转化应用,加速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以信息化和管理创新为抓手,推动标准化管理模式、机制创新,强化标准实施、监督和服务力度。加强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发挥“标准化+”效应,提升全省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工程建设标准化科技水平和效益。
坚持区域协调与内外统筹。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期,建立高效协同的区域标准化发展新机制;加强城市群跨省协作,统筹省内外、国内外标准化资源,以标准化助推全省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整体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国际视野,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着力推动特色优势技术的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以先进标准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以标准国际化助推山东优势,着力推动特色产业、企业、技术、产品“走出去”,提升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对外开放水平。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
DB37/T XXXX-2021 J xxxxx-2021
Applic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ock wool composite plates exterior wall insulation system
(征求意见稿)
2021-xx-xx 发布 2021-xx-xx 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目 次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 4
4 性能要求............................................................................................... 5
4.1 系统性能要求.............................................................................. 5
4.2 材料性能要求.............................................................................. 5
5 设计与构造......................................................................................... 10
5.1 一般规定.................................................................................... 10
5.2 系统构造.................................................................................... 12
6 施 工................................................................................................. 14
6.1 一般规定.................................................................................... 14
6.2 主要施工机具............................................................................ 14
6.3 施工工序.................................................................................... 15
6.4 岩棉复合板浆料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要点........................... 16
6.5 岩棉复合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施工要点....................... 20
7 验 收................................................................................................. 21
7.1 一般规定.................................................................................... 21
7.2 主控项目.................................................................................... 21
7.3 一般项目.................................................................................... 23
附录 A 拉伸粘结强度现场试验方法................................................... 25
本规程用词说明....................................................................................... 26
引用标准名录........................................................................................... 27
附:条 文 说 明..................................................................................... 28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岩棉复合板外墙保温系统的设计、施工与工程验收,做到技术先进、 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以混凝土或砌体为基层墙体的新建、改建、扩建民用建筑、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岩棉复合板外墙外保温工程的设计、施工及工程质量验收。
1.0.3 岩棉复合板外墙保温系统的工程设计、施工及质量验收等除应符合本规程 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岩棉复合板外墙保温系统 rock wool composite plates exterior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system
适用于节能 65%以上公共建筑、节能 75%以上居住建筑的外墙保温系统。 固定于外墙外表面,由岩棉复合板保温层、固定材料(粘结砂浆、锚固件等)、 抹面层(或找平层)和饰面层构成的外保温系统,简称岩棉复合板外保温系统。 该系统包括岩棉复合板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和岩棉复合板浆料外墙保温系统。
2.0.2 岩棉复合板外墙保温工程 rock wool composite plates thermal insulation on external walls
将岩棉复合板外墙保温系统在工程现场通过组合、施工安装,固定在外墙外 表面上所形成的建筑物实体,简称岩棉复合板外保温工程。
2.0.3 岩 棉 复 合 板 薄 抹 灰 外 墙 保 温 系 统 exterior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composite systems based on rock wool clad plates
设置在基层墙体外侧,由粘结砂浆、岩棉复合板保温层、抹面层和饰面层构 成的外墙保温系统。
2.0.4 岩棉复合板浆料外墙保温系统 exterior wall thermal insulation composite systems based on type II rock wool clad plates
设置在基层墙体外侧,由粘结砂浆、岩棉复合板保温层、复合保温浆料层、 抹面层和饰面层构成的外墙保温系统。
2.0.5 岩棉复合板 rock wool clad plates
岩棉复合板包括 I 型岩棉复合板和 II 型岩棉复合板两种。其中,I 型岩棉复合 板是将TR10 以上横丝岩棉板沿宽度方向四面聚合物砂浆包覆,后压入玻纤网布, 制成的标准规格的岩棉复合板。II 型岩棉复合板是将竖丝岩棉板沿宽度方向四面用聚合物砂浆包覆,后压入玻纤网布,制成的标准规格的岩棉复合板。 2.0.6 粘结砂浆 bonding mortar
由聚合物材料、助剂、水泥和中砂等配置而成,用于岩棉复合板与基层墙体 表面的粘结。
2.0.7 复合保温浆料 vitrified beads composite thermal mortar
由再分散胶粉、无机胶凝材料、外加剂等制成的胶粉料与作为骨料的玻化微 珠、聚苯颗粒复合而成的保温浆料,称为复合保温浆料,用于板缝与板面复合浆 料层。
2.0.8 抹面胶浆 rendering coat mortar
由高分子聚合物、水泥、砂和填料为主要材料制成,具有一定变形能力和良 好粘结性能的聚合物水泥砂浆。
2.0.9 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 alkali-resistant glass fiber mesh
以耐碱玻璃纤维织成的网格布为基布,表面涂覆高分子耐碱涂层制成的网格布, 简称耐碱玻纤网。埋入抹面胶浆中,形成岩棉复合板外保温系统增强防护层,用 以提高防护层的机械强度和抗裂性。
2.0.10 后热镀锌电焊网 welded wire fabric coated with zinc
低碳钢丝通过自动化机械设备点焊加工成形后,浸入到熔融的锌液中,经热 镀锌工艺处理后形成的方格网。
目 录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4
4 基础类改造................................................................................................................5
4.1 供水.....................................................................................................................5
4.2 供电.....................................................................................................................5
4.3 燃气.....................................................................................................................6
4.4 供热.....................................................................................................................7
4.5 排水管网.............................................................................................................7
4.6 消防设施.............................................................................................................8
4.7 安防设施.............................................................................................................8
4.8 道路更新.............................................................................................................9
4.9 绿化.....................................................................................................................9
4.10 光纤入户及管线规整.....................................................................................10
4.11 建筑物修缮.....................................................................................................11
4.12 公共照明..........................................................................................................11
4.13 环卫设施.........................................................................................................11
4.14 拆违拆临.........................................................................................................12
4.15 特色风貌.........................................................................................................12
5 完善类改造..............................................................................................................14
5.1 社区综合服务站...............................................................................................14
5.2 物业管理与服务用房.......................................................................................14
5.3 公共活动场地...................................................................................................15
5.4 无障碍及适老化改造.......................................................................................15
5.5 非机动车停车棚及充电设施...........................................................................15
5.6 机动车停车位(场、库)...............................................................................16
5.7 海绵化改造.......................................................................................................16
5.8 建筑节能改造...................................................................................................17
5.9 加装电梯...........................................................................................................17
5.10 邮件、快件送达设施.....................................................................................18
5.11 文化休闲设施.................................................................................................18
6 提升类改造内容......................................................................................................19
6.1 一般规定...........................................................................................................19
6.2 老年服务站.......................................................................................................19
6.3 托儿所、幼儿园...............................................................................................19
6.4 社区卫生服务站...............................................................................................19
6.5 小超市、便利店...............................................................................................20
6.6 便民商业网点...................................................................................................20
6.7 社区食堂...........................................................................................................20
6.8 信息发布设施...................................................................................................21
6.9 智慧住区...........................................................................................................21
7 组织实施..................................................................................................................22
7.1 居民意愿调查...................................................................................................22
7.2 改造方案编制...................................................................................................22
7.3 质量安全...........................................................................................................22
7.4 项目验收...........................................................................................................23
8 长效管理...................................................................................................................24
9 群众满意度评价.......................................................................................................25
附录 A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意愿调查表》.................................................... 26
附录 B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方案》........................................................................ 28
附录 C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居民满意度评价表》................................................ 31
本标准用词说明..........................................................................................................32
引用标准名录..............................................................................................................33
附:条文说明..............................................................................................................35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山东省城镇老旧小区(以下简称“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镇居民 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补齐基础服务设施和环境短板,完善改造后小区物业管理 和服务,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域内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1.0.3 老旧小区改造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我省现行有关标准 的规定。
2 术 语
2.0.1 老旧小区(old community)
2005 年 12 月 31 日前在城市或县城国有土地上建成,失养失修失管严重、 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 宅小区。不包括拟对居民进行征收补偿安置或者拟以拆除新建(含改建、扩建、 翻建)方式实施改造的住宅。
2.0.2 老旧小区改造(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ld community)
对老旧小区及相关区域的建筑、环境、配套设施等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的 活动(不含住宅拆除新建)。
2.0.3 基础类改造(basic renovation)
满足居民安全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的改造,主要包括建筑物修缮、水电气暖、 管线规整、光纤、排水、道路、绿化、照明、环卫、消防、安防、拆违拆临等。
2.0.4 完善类改造(advance renovation)
满足居民改善型生活需求和生活便利性需要的改造,主要包括社区党群服务 中心、社区和物业用房、建筑节能改造、加装电梯、停车场(库、位)、文化休 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无障碍及适老化改造等。 2.0.5 提升类改造(perfect renovation)
丰富社会服务供给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改造,主要包括增设养老、托育、 医疗、家政、商业设施以及智慧住区建设等。
2.0.6 修缮(repairing)
为保持和恢复既有房屋的完好状态,以及提高其使用功能,进行维护、维修、 改造的各种行为。
2.0.7 附属设施(affiliated facilities)
依附于建筑主体,为完善建筑功能而在建筑上设置的设施设备,包括安防设 备、照明设备、监控设备、通信设备、给水排水设备等。
2.0.8 建筑外立面附加设施(building facades additional facilities)
房屋竣工交付使用后,在房屋建筑外墙立面(包括屋面)所设置的房屋附加 设施。本标准主要指空调外机支架、折叠式遮阳篷、雨篷、晾衣架、户外广告设 施、店招店牌、窗台花架、避雷设施等。
2.0.9 无障碍设施(barrier-free structures)
保障人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与民用建筑工程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问题专业:土建,钢筋算量GGJ2013,土建算量GCL2013,
提问日期:2021-12-16 19:58:55
提问网友:fzc
这个柱是偏心柱,我是从这个柱的中心点,还是这个一柱所在的轴线交点画,画到另外一边的那个梁的柱也是偏心柱
解答网友:维达詹工
你好:从轴线直线绘制到轴线的。
提问日期:2021-12-16 19:54:48
提问网友:刘晓玲
直接修改长度的话,每个构件都要挨个修改,有其他修改方法嘛?
解答网友:维达詹工
你好:没有的,修改长度完成后,还要锁定构件的。
问题专业:安装
所属地区:河南
提问日期:2021-12-16 19:54:27
提问网友:zy
请教各位老师,什么是补芯?
解答网友:大海
内外都有螺纹,起着“变径”的作用,叫补芯。
大管径的管道,禁止用“补芯”代替“变径”。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37/TXXXX-202X J XXXXX-202X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composite slabs (征求意见稿)
202X-XX-XX 发布 202X-XX-XX 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1 总 则
1.0.1 为规范混凝土叠合板的设计、制作、施工及验收,做到安全适用、技术 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制定本标准。 【条文说明】叠合板是在预制底板上部浇筑混凝土叠合层而形成的一种装配整体 式叠合楼盖体系,具有整体性能好、生产效率高、建造速度快、施工绿色环保等 优点,符合国家“四节一环保”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需求,在各类装配式建筑及 商品住宅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加快推进山东省混凝土叠合板技术的推广应用,促 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与工业化建造技术的发展,制定本标准。 本项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开展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吸收采纳了 国内外各类叠合板的建造技术,包括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钢管桁架预应力混 凝土叠合板、钢管支架混凝土叠合板、钢筋支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预制带肋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等,并针对部分新型混凝土叠合板的受力机理及其连接构造 方式开展了多项专题研究工作。
1.0.2 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行政区内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及以下地区,且环境 类别为一类、二 a 类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混凝土叠合板的设计、制作、施工及 验收。 【条文说明】本条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无特殊使用环境和条 件下的普通单层或多层工业与民用建筑。一类、二 a 类环境根据《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 50010-2010 进行定义,其中一类环境为室内干燥环境、无侵蚀性静 水浸没环境;二 a 类环境包括室内潮湿环境、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露天环境、 非严寒和非寒冷地区的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严寒和寒冷地区的 冰冻线以下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当建筑处于特殊使用环境和条件时,如高温高湿、腐蚀环境、承受动力荷载 等,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专项设计。 山东省行政区域内最高设防烈度为 8 度,且对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的地区应 用叠合板时,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考虑结构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等问题尚未充分解 决,故本标准的适用范围未包含抗震设防烈度为 9 度的地区。
1.0.3 混凝土叠合板的设计、制作、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国家及山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本标准针对混凝土叠合板的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编制而成,凡 本标准未规定的部分应符合其他国家及山东省相关标准的规定。国家现行标准包 括《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规程》JGJ 1、《混凝土结构成型钢筋应用技术规程》JGJ 366、《工厂预制混凝 土构件质量管理标准》JG/T 565 以及《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桁架》YB/T 4262 等。 山东省现行有关地方标准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DB37/T 5018、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DB37/T 5019、《装配整体 式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制构件制作与验收规程》DB37/T 5020 等。
本标准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对现有标准中关于混凝土叠合板的内容进 行了补充、改进和完善。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标准中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 部分构造要求和上述现行标准不完全一致,但其安全性和使用性要求是一致的, 符合现行标准中强制性条文及重点强调的要求。故在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应用 过程中,当遇到本标准与其他现行标准不完全一致之处,需要注意其适用条件和 附加要求。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预制底板 precast panel 由工厂预先生产制作完成用于混凝土叠合板的底板。
【条文说明】预制底板用作叠合层混凝土的永久模板,在制作、运输及施工过程 中独立承担荷载。预制底板现场安装就位后,在上部浇筑叠合层混凝土形成整体 叠合板后共同承受外部荷载或作用。
2.1.2 叠合板 composite slab
预制底板安装就位后,在底板上面配置钢筋并现场后浇叠合层混凝土形成 整体,共同承受外部荷载或作用的楼板。
【条文说明】叠合板是指在预制底板顶部后浇叠合层混凝土形成的楼板。预制底 板现场安装就位后,其内部钢筋可作为叠合板底层受力钢筋使用。叠合板的上层 受力钢筋及部分构造钢筋需要在施工现场绑扎。现场钢筋绑扎完毕后浇筑叠合层 混凝土。待上部叠合层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值后,预制底板与叠合层形成 整体叠合板共同承担外部荷载或作用。 叠合板可根据预制底板的受力方式及构造形式可分为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 板、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钢管支架混凝土叠合板、钢筋支架预应力混 凝土叠合板、预制带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等。
2.1.3 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底板 precast concrete panel with lattice girders
底板内部配置普通钢筋,顶部设置钢筋桁架作为加劲肋的预制底板。
【条文说明】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底板由普通钢筋混凝土预制底板和钢筋桁架组 成。钢筋桁架的主要作用如下:在预制底板脱模、存放、安装及浇筑混凝土时提 供必要的承载力和刚度,避免预制底板在短暂设计状况下的损坏;使预制底板和 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限制后期板侧裂缝沿叠合面横向发 展;为密拼式整体接缝处搭接钢筋和预制底板内部受力钢筋的搭接提供必要的横 向约束;可兼做预埋吊件等。桁架下弦钢筋位于预制底板内部,可作为叠合板下 层受力钢筋使用。桁架上弦钢筋位于预制底板外部,可作为叠合板上层受力钢筋使用,同时可兼做施工时马镫筋。 图 1 为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底板的构造示意,其中图 1a 为板底纵、横向受 力钢筋在端部进行外伸的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底板,用于后浇带式整体接缝连接 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板端外伸钢筋长度应符合后浇带式整体接缝要求;图 1b 为板底纵、横向受力钢筋在端部不进行外伸的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底板,用 于密拼式整体接缝和密拼式分离接缝连接的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
2.1.4 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with lattice girders
下部采用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底板,上部配置钢筋并现场后浇混凝土形成 的叠合板。
【条文说明】现阶段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在建筑结构中应用最为广泛。根据钢 筋桁架混凝土预制底板的受力方式可分为单向板和双向板。对于单向板,纵向钢 筋为受力钢筋,横向钢筋为分布钢筋;对于双向板,纵向钢筋和横向钢筋均为受 力钢筋。
2.1.5 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panel with grouted steel-tube trusses 底板内部配置预应力筋并施加预应力,顶部设置钢管桁架作为加强肋的预 制底板。
【条文说明】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由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和钢管桁 架组成(图 2)。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采用长线固定模台先张法制作, 纵向(长度方向)布置预应力钢丝,通过预张拉施加预应力,底板内部横向(宽 度方向)布置分布钢筋。 钢管桁架的作用与钢筋桁架混凝土预制底板的钢筋桁架作用类似。由于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施加预应力并设置钢管桁架,其抗弯刚度、抗裂性能 和承载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通过优化设计,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厚度 可降35~40mm,施工临时支撑间距可达到 3.3m 以上,叠合后整板厚度最低可 降至 120mm,技术经济指标优越。
2.1.6 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prestressed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with grouted steel-tube trusses 下部采用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上部配置钢筋并现场后浇混凝 土形成的叠合板。
【条文说明】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仅在一个方向配置受力钢筋(预应 力筋),另外一个方向仅为构造钢筋。由于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厚度 较薄,为提高现场施工效率、降低建造成本,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之 间采用密拼式接缝连接。预制底板现场安装就位后,在紧贴预制底板上表面的叠 合层内配置另一方向的板底受力钢筋。
2.1.7 钢管支架混凝土预制底板 precast concrete panel with tool steel pipe supports
底板内部配置普通钢筋,顶部设置可拆卸式钢管支架作为加劲肋的预制底 板。
【条文说明】钢管支架混凝土预制底板由普通钢筋混凝土预制底板和钢管支架组 成(图 3)。预制底板内部设置纵、横向钢筋,其中纵向受力钢筋伸出底板端面, 伸出长度应符合构造要求。钢管支架上弦为方形钢管,通过端部斜筋、连接腹杆 与预制底板固定连接。其中端部斜筋为正八字形钢筋,在方形钢管两端设置,通过横向螺栓与上弦钢管固定;连接腹杆采用等间距设置,由螺栓、限位螺母、预 埋套筒共同组成。 钢管支架能够显著增强预制底板在制作、运输及施工阶段的抗弯刚度和抗裂 性能,增加施工现场预制底板下部竖向临时支撑的间距。
2.1.8 钢管支架混凝土叠合板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with tool steel pipe supports
下部采用钢管支架混凝土预制底板,上部配置钢筋并现场后浇混凝土形成 的叠合板。
【条文说明】为提高现场施工效率、降低建造成本,钢管支架混凝土预制底板之 间一般采用密拼式接缝。钢管支架混凝土预制底板上部浇筑叠合层混凝土达到规 定强度可拆除钢管支架。钢管支架可以重复使用,节省材料。
2.1.9 钢筋支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panel with steel brackets
底板内部配置预应力筋并施加预应力,顶部设置钢筋支架作为加强肋的预 制底板。
【条文说明】钢筋支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由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和钢筋支 架组成(图 4)。钢筋支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采用长线固定模台先张法制作, 纵向(长度方向)布置预应力钢丝,通过预张拉施加预应力,底板内部横向(宽 度方向)布置分布钢筋。钢筋支架的作用与钢筋桁架、钢管桁架作用类似,在预 制底板脱模、存放、安装及浇筑混凝土时提供必要的承载力和刚度,使预制底板和后浇混凝土叠合层之间具有良好的整体性,限制后期板侧裂缝沿叠合面横向发 展。
2.1.10 钢筋支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prestressed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with steel brackets
下部采用钢筋支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上部配置钢筋并现场后浇混凝 土形成的叠合板。
【条文说明】为提高现场施工效率、降低建造成本,钢筋支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 底板之间一般采用密拼式接缝。
2.1.11 预制带肋预应力混凝土底板 precast prestressed concrete panel with ribs
底板内部配置预应力筋并施加预应力,顶部设置混凝土肋的预制底板。
【条文说明】预制带肋预应力混凝土底板由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和混凝土肋组 成(图 5)。预制带肋预应力混凝土底板采用长线固定模台先张法制作,纵向(长 度方向)布置预应力钢丝,通过预张拉施加预应力,底板内部横向(宽度方向) 布置分布钢筋。 混凝土肋的作用与钢筋桁架、钢管桁架、钢筋支架的作用类似。该类型预制 底板由于施加预应力并设置混凝土肋,其抗弯刚度和抗裂性能显著提高。通过优 化设计,钢管桁架预应力混凝土预制底板厚度可降至 35~40mm,施工临时支撑 间距可达到 3.3m 以上,叠合后整板厚度最低可降至 120mm。
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
DB37/T XXXX-2021 JXXXX-202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for low temperature hot water floor radiant heating (征求意见稿)
2021-XX-XX 发布 2021-XX-XX 实施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联合发布
目 次
1 总则………………………………………………………………………………………………(1)
2 术语………………………………………………………………………………………………(2)
3 设计…………………………………………………………………………………………(7 )
3.1 一般规定…………………………………………………………………………………………(7)
3.2 地面构造…………………………………………………………………………………………(8)
3.3 热负荷的计算……………………………………………………………………………………(10)
3.4 地面散热量的计算……………………………………………………………………………(11)
3.5 水系统设计 …………………………………………………………………………………(12)
3.6 管道水力计算…………………………………………………………………………………(14)
3.7 温控与热计……………………………………………………………………………………(16)
4 材料………………………………………………………………………………………………… (18)
4.1 一般规定……………………………………………………………………………………… (18)
4.2 绝热层材料………………………………………………………………………………… (18)
4.3 填充层材料 ……………………………………………………………………………………(21)
4.4 水系统材料……………………………………………………………………………………(21)
5 施工…………………………………………………………………………………………………(22)
5.1 一般规定………………………………………………………………………………………(22)
5.2 绝热层的铺设…………………………………………………………………………………(23)
5.3 加热管的安装……………………………………………………………………………………(24)
5.4 填充层施工……………………………………………………………………………………(27)
5.5 面层施工 ……………………………………………………………………………………(28)
5.6 潮湿房间施工…………………………………………………………………………………(29)
6 检验、调试及验收……………………………………………………………………………………(30)
6.1 一般规定……………………………………………………………………………………… (30)
6.2 质量验收………………………………………………………………………………………… (30)
6.3 水压试验…………………………………………………………………………………… (31)
6.4 调试与试运行 ……………………………………………………………………………… (34)
6.5 竣工验收………………………………………………………………………………… (35)
7 运行与维护 ………………………………………………………………………………………(36)
附录 A 辐射供暖地面构造图示……………………………………………………………………(37)
附录 B 混凝土填充式热水辐射供暖地面单位面积散热量…………………………………………(34)
附录 C 加热管的选择…………………………………………………………………………………(55)
附录 D 塑料管及铝塑复合管水力计算…………………………………………………………(59)
附录 E 加热管管材物理力学……………………………………………………………………(66)
附录 F 工程质量检验表…………………………………………………………………………… (68)
本规程用词说明………………………………………………………………………………………(69)
引用标准名录……………………………………………………………………………………………(70 )
附:条文说明…………………………………………………………………………………………(71)
1 总 则
1.0.1 为规范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 用和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以热水为热媒的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 验收。 1.0.3 绝热层可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现浇泡沫混凝土或采用其他绝热材料。低温热水供水温度 不应高于 60℃,工作压力不应大于 0.8MPa。
1.0.4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技术应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及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确定设计和施工方 案,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和验收制度。
1.0.5 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 的规定。
2 术 语
2.0.1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 low temperature hot water floor radiant heating
以温度不高于 60℃的热水为热媒,在加热管内循环流动,加热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 的传热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供暖方式。
2.0.2 湿式地暖 wet underfloor heating
需采用填充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湿作业的方式,铺设地面面层的地面辐射供暖供形式。
2.0.3 干式地暖 dry underfloor heating
干式地暖是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凸点式地暖保温模块或供暖板干法铺设、无需水泥回填的一 种地暖系统。
2.0.4 加热管 heating pipe
用于进行热水循环并加热地板表面的管道。
2.0.5 分集水器 manifold
水系统中,用于连接各路加热供水管的配水汇水装置。
2.0.6 混水装置 water mixing device
将热源的一部分高温供水和低温回水进行混合,获得户内所需供水温度的装置。
2.0.7 输配管 distribution pipe
干式地暖系统中,在分集水器和干式地暖区域之间,起到中间输配作用的管道。
2.0.8 面层 surface course
建筑地面与室内空气直接接触的构造层,包括装饰面层及其找平层。
2.0.9 找平层 toweling course
在垫层或楼板面上进行抹平找坡的构造层。
2.0.10 隔离层 isolating course
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种液体透过地面的构造层。
2.0.11 填充层 filler course
由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构成的保护加热管并使地面温度均匀的构造层。
2.0.12 绝热层 insulating course
用于阻挡热量传递,减少无效热损失,在现场单独铺设的构造层(不包括预制沟槽保温板和供 暖板的保温基板)。绝热层分辐射面绝热层和侧面绝热层。
2.0.13 防潮层 moisture proofing course
3 防止建筑地基或楼层地面下潮气透过地面的构造层。
2.0.14 地面架空层
由凸点式地暖保温模块的凸点间隙,或预制沟槽保温板的采暖管沟槽形成的架空间层。
2.0.15 伸缩缝 expansion joint
补偿混凝土填充层和面层等膨胀或收缩用的构造缝。分为填充式伸缩缝、面层伸缩缝。
2.0.16 泡沫混凝土 foamed concrete
将发泡剂、水泥、水等按配比要求制成泡沫浆料,浇筑于地面,经自然养护形成具有规定密度 等级、强度等级和较低导热系数的泡沫混凝土。发泡水泥属于泡沫混凝土的范畴。
2.0.17 预制沟槽保温板 pre-grooved insulation board
在工厂预制的、用于现场拼装敷设加热管的、带有固定间距和尺寸沟槽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或 其他保温材料制成的板块。
2.0.18 均热层 heat distribution plates
采用预制沟槽保温板供暖地面时,铺设在加热管之下或之上、或上下均铺设的可使加热管产生 的热量均匀散开的金属板或金属箔。
2.0.19 凸点式地暖保温模块
由聚苯乙烯塑料注塑成型,均匀分布的凸点形成固定间距的管道沟槽的保温板型。
2.0.20 供暖板 precast light heating board
由保温基板、支撑木龙骨、塑料加热管、粘接胶、铝箔、配水和集水等装置组成,并在工厂制 作的一种一体化地面供暖部件,简称供暖板。
2.0.21 橡塑隔声保温板 rubber-plastic thermal and sound insulation board
以高密度橡塑材料为原料,添加纳米级填料,采用特殊发泡工艺制成的具有保温、隔声、减振 功能的纳米橡塑隔声保温板材。可单独作为隔声保温板也可与硬质泡沫塑料板复合后作为隔声保温 板。
2.0.22 电热式控制阀 electrical thermal actuating valve
依靠阀门驱动器内被电加热的温包膨胀产生的推力推动阀杆,关闭或开启阀门流道的自动控制 阀,简称热电阀。
2.0.23 自力式温控阀 thermostat valve
可人为设定温度,通过温包感应温度产生自力式动作,无需外界动力调节水流量,从而控制室 温恒定的阀门。
2.0.24 温度控制器 thermostat
能够测量温度并发出控制调节信号的温度自控设备,简称温控器。
2.0.25 楼板隔声保温系统 rubber-plastic thermal and sound insulation system for floating floor
设置在楼板上侧,由钢筋混凝土楼板基层、橡塑隔声保温板、竖向隔声片、细石混凝土或自流 平砂浆保护层构成,具有隔声、保温作用的楼面构造系统,简称楼板隔声保温系统。
提问日期:2021-12-16 19:32:51
提问网友:攻城狮
这个跨板受力筋只标注了一端1400,是左右两边都标注1400的意思吗?这个分布钢筋还有吗?马凳筋默认设置就可以吗?
解答网友:维达詹工
你好:是左右1400mm,有分布钢筋,马凳钢筋设置2/2.
首先去官方网站下载Autodesk AutoCAD LT 2021 x64 官方简体中文版并安装。做工程的建议用LT版,LT版与普通版的区别:LT简化版运行速度快(主要是很多不必要的组件不会安装加载)、资源占用少、速度快!
然后:安装官方原版成功后,把解压后获取的补丁文件(acad.exe)复制粘贴到安装根目录覆盖原文件即可。
最后:没有了,飞翔吧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