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T 29-282-2020 天津市建筑施工榫卯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
天津市 工程建设标准
DB/T29-282-2020
备案号:J15472-2021
天津市建筑施工 榫卯式钢管脚手架 安全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safety of dove-tail lock steel tubular scaffoldings'Implementation practice in construction of Tianjin
2020-12-11发布2021-02-01实施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确保榫卯式钢管脚手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天津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等施工中的榫卯式钢管脚手架的设计、施工、验收、使用与管理。
1.0.3榫卯式钢管脚手架的设计、施工、使用与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卯dove-tail joint
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楔形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图1)。楔形凸出部分叫:楔形凹进部分叫卯。为了防止受拉力时脱开,将头做成顶面与侧面夹角小于90°,卯槽底面与侧面夹角小于90°。
2.1.2榫卯式钢管脚手架dove-tail lock steel tubular scaffolding
为建筑施工而搭设的、承受荷载的、由榫卯和钢管等构成的作业脚手架与支撑架,包含双排榫卯式钢管脚架、满堂榫卯式钢管脚手架和满堂榫卯式钢管支撑架,统称榫卯钢管脚手架,简称榫卯脚手架。
2.1.3双排卯式钢管脚手架dove-tail lock scaffolding in double-row
由内外两排立杆和水平杆等构成的榫卯脚手架,简称双排架。
2.1.4满堂榫卯式钢管脚手架full hall dove-tail lock steel tubular scaffolding
在纵、横方向,由不少于三排立杆并与水平杆、水平剪刀撑、竖向剪刀撑、榫卯件等构成的脚手架。该架体顶部作业层施工荷载通过水平杆传递给立杆,顶部立杆呈偏心受压状态,简称满堂脚手架。
2.15满堂榫卯式钢管支撑架dove-tail lock steel tube full hall formwork support
在纵、横方向,由不少于三排立杆并与水平杆、水平剪刀撑、竖向剪刀撑、榫卯节点等构成的承力支架。该架体顶部的钢结构安装或浇筑混凝土构件等(同类工程)施工荷载通过可调托撑轴心传力给立杆,顶部立杆呈轴心受压状态,简称满堂支撑架。
2.1.6水平杆horizontal tube
脚手架中的水平杆件。沿脚手架纵向设置的水平杆为纵向水平杆:沿脚手架横向设置的水平杆为横向水平杆。
2.1.7扫地杆bottom reinforcing tube
贴近楼地面设置,连接立杆根部的纵、横向水平杆件:包括纵向扫地杆、横向扫地杆。
2.1.8连墙件tie member
将脚手架架体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传递拉力和压力的构件。
2.1.9连墙件间距spacing of tie member
脚手架相邻连墙件之间的距离,包括连墙件竖距、连墙件横距。
2.1.10横向斜撑diagonal brace
与双排脚手架内、外立杆或水平杆斜交呈之字形的斜杆。
2.1.11剪刀撑diagonal bracing
在脚手架竖向或水平向成对设置的交叉斜杆。
2.1.12抛撑cross bracing
用于脚手架侧面支撑,与脚手架外侧面斜交的杆件。
2.1.13底座base plate
设于立杆底部的垫座:包括固定底座、可调底座。
2.1.14可调托撑adjustable U-head
插入立杆钢管顶部,可调节高度的顶撑。
2.1.15支撑脚手架高度scaffold height
自立杆底座下皮至架顶可调托撑上皮之间的垂直距离。
2.1.16脚手架长度scaffold length
脚手架纵向两端立杆外皮间的水平距离。
2.1.17脚手架宽度scaffold width
脚手架横向两端立杆外皮之间的水平距离。
2.1.18步距lift height
主节点上下水平杆轴线间的距离。
2.1.19立杆纵(跨)距longitudinal spacing of upright tube
脚手架纵向相邻立杆之间的轴线距离。
2.1.20立杆横距transverse spacing of upright tube
脚手架横向相邻立杆之间的轴线距离。
2.1.21主节点main node
立杆、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三杆轴线交点。
3基本规定
3.1基本要求
3.1.1榫卯脚手架的搭设必须经过设计和必要的计算:在搭设和拆除作业前,应编制搭设和拆除方案。
3.1.2卯脚手架应是几何不可变的稳定结构体系,架体构造设计应保证脚手架结构体系的稳定性。
3.13榫卯脚手架的设计应满足承受实际荷载要求,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能承受设计荷载;
2结构应稳固,不应发生影响正常使用的变形;
3设计、搭设应满足使用要求,且应具有安全防护功能。
3.2安全等级
3.2.1榫卯脚手架结构设计时,应根据搭设高度、荷载采用不同的安全等级。榫卯脚手架安全等级的划分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3.2.2卯脚手架结构重要性系数0应按表3.2.2的规定取值。
4构配件
4.1钢管
4.1.1脚手架钢管宜采用尺寸为中48.3mm×3.5mm的Q235钢管,钢管最小壁厚不应小于3.0mm。其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直缝电焊钢管3GB/T13793、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多碳素结构钢GB/T700的规定。
4.1.2钢管的截面特性可按本规程附录B表B.0.1采用。
4.2卯节点
4.2.1构件榫头、卯槽插座材料应采用碳素铸钢制造,其质量要求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GB/T11352中对ZG230-450的规定,铸钢制作的榫头厚度不应小于15mm,卯槽插座厚度不应小于12mm,卯槽环向壁厚不应小于6mm,卯槽环向与钢管壁的四周焊缝高度不应小于6mm。
4.2.2构件焊接制作应在专用工装上进行,各焊接部位应牢固可靠。焊缝应平整光滑,不得有漏焊、焊穿、夹渣、裂纹等缺陷。
4.2.3立杆榫卯节点间距可按0.6m模数设置,水平杆长度可按0.3m模数设置。其它特殊规格,可根据工程需要确定。
4.3脚手板
4.3.1脚手板可采用钢、木、竹材料制作,单块脚手板的质量不宜大于30kg。
4.3.2冲压钢脚手板的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钢3GB/T700中Q235级钢的规定。
4.3.3木脚手板材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木结构设计规范3GB50005中Ⅱa级材质的规定。脚手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两端宜各设置两道直径不小于4mm的镀锌钢丝箍。
4.3.4竹脚手板宜采用由毛竹或楠竹制作的竹串片板、竹笆板:竹串片脚手板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施工竹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254的相关规定。
4.4可调托撑
4.4.1可调托撑螺杆外径不得小于36mm,螺杆直径与螺距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梯形螺纹第2部分:直径与螺距系列3GB/T5796.2和梯形螺纹第3部分:基本尺寸3GB/T5796.3的规定。
4.4.2可调托撑的螺杆与支托板焊接应采用环焊,焊缝高度不得小于6mm,并宜设置加筋肋:可调托撑螺杆与螺母旋合长度不得少于5倍螺距,螺母厚度不得小于30mm
4.4.3可调托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不应小于40kN,支托板厚不应小于5mm。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正式版 DGJ32/TJ 196-2015 江苏省预拌砂浆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pdf
江苏省 工程建设标准
J13283—2016
DGJ32/TJ196—2015
预拌砂浆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eady-mixed mortar
2015-12-21发布
2016-03-01实施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定发布
根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4年度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和标准设计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苏建科〔2014]256号)的要求,编制组在《预拌砂浆技术规程》DGJ32/J13一2005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预拌砂浆近年来的发展,充分考虑地方材料的特点,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和试验,参考国家及其他省市地方标准规程,并经广泛征求意见,制订了本规程。
本规程共8章,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分类与标记;3材料与性能;4绿色生产;5设计;6现场管理;7施工;8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附录A、附录B。
本规程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东南大学(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邮政编码:211189)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若有修改意见或建议,请反馈至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地址:南京市江东北路287号银城广场B座4楼;邮政编码:210036),以供今后修编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参加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
东南大学
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
江苏省散装水泥办公室
南京市散装水泥管理办公室
江苏镇江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天云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参加单位:
南京金海宁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尚华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南京明发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南京中联混凝土有限公司
南京喜力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1总则
1.0.1为规范预拌砂浆的生产和应用,促进预拌砂浆绿色生产,加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预拌砂浆的生产、应用管理和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物(构筑物)的砌筑、抹灰、地面(楼面、屋面)预拌砂浆的设计、施工以及工程质量验收。
1.0.3预拌砂浆的生产、应用管理及设计施工与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规范和规程的规定。
2术语、分类与标记
2.1术语
2.1.1预拌砂浆ready-mixed mortar
由符合一定技术条件的专业生产厂生产的干混砂浆或湿拌砂浆。
2.1.2干混砂浆dry-mixed mortar
又称干粉砂浆。由胶凝材料、干燥细集料或粉料、添加剂以及根据性能确定的其他组分,按一定比例在专业生产厂经计量、混合而成的单组分或多组分混合物,在使用地点按照规定的比例直接加水或按规定的比例进行组分混合并加水拌合后,在规定的时间使用完毕。
2.1.3湿拌砂浆wet-mixed mortar
由胶凝材料、细集料、矿物掺合料、添加剂和水等,按一定比例在专业生产厂经计量、拌制后,用搅拌运输车运至使用地点,存放在密闭容器中,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的拌合物。
2.1.4添加剂additive
改善砂浆凝结时间、防水性能、抗渗性能、抗冻性能、粘结以及抗裂等性能的材料。
2.1.5保水增稠材料
water-retentive and plastic material
用于改善预拌砂浆可操作性及保水能力的材料。不包括石灰膏等石灰型材料。
2.1.6矿物掺合料
mineral addition
为提高砂浆和易性及硬化后性能而加入的水硬性无机材料。
2.1.7填料filling
主要起填充作用的矿物材料。
2.1.8有害物质harmful substance
对预拌砂浆物理力学性能、工作性能或者长期性能有着不利影响的物质,包括对基层混凝土长期性能有不利影响的物质。
2.1.9可操作时间operation time
拌制后,放置在标准试验条件下,砂浆稠度损失率不大于30%或砂浆拉伸粘结强度不降低的一段时间。
2.1.10绿色生产green production
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并提高砂浆耐久性的一种生产方式。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对生产全过程实施控制,确保砂浆生产、运输及使用的全过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
2.2分类
2.2.1干混砂浆按用途分为干混普通砂浆和干混特种砂浆。干混普通砂浆包括干混普通砌筑砂浆、干混普通抹灰砂浆、干混地面砂浆、干混普通防水砂浆、干混普通抗裂砂浆;干混特种砂浆包括干混薄层砌筑砂浆、干混薄层抹灰砂浆、干混界面砂浆、干混粘结砂浆、干混保温板抹面砂浆、干混聚合物防水砂浆、干混自流平砂浆、干混耐磨地坪砂浆以及干混饰面砂浆。干混砂浆采用表2.2.1的符号。其中,干混粘结砂浆分为工型和Ⅱ型,工型用于粘结无机材料,如陶瓷砖、玻璃砖、发泡陶瓷板等;Ⅱ型用于粘结有机材料保温板,如挤塑聚苯板、模塑聚苯板等。
3材料与性能
3.1原材料
3.1.1预拌砂浆所用原材料不应对人体、生物及环境造成有害的影响,并应符合国家安全和环保相关标准的规定。
3.1.2胶凝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并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规定。
2水泥进厂时必须有质量证明文件,并应按批量复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组批规则:同一水泥生产厂家,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散装水泥,以同一次进厂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同一批。同一批的总量不得超过500t。当采用同一旋窑厂生产的质量长期稳定的生产间隔时间不超过10d的散装水泥,可以500t为一检验批,随机从不少于3个罐中各采取等量水泥,经混拌均匀后,再从中称取不少于12kg水泥作为检验样。
4对已进厂的每批水泥,当储存期超过3个月、储存不当或在使用过程中产生质量疑问时,应重新采样复验并以该结果为准。
3.1.3细集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略)
4绿色生产
4.1一般规定
4.1.1
绿色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各岗位人员应经过培训方可上岗。
4.1.2应选用低噪声、低能耗、低排放等技术先进的生产、运输、泵送、试验等仪器设备,严禁使用国家和江苏省明令淘汰的设备。
4.1.3配备相应的清洗设备,保持设备设施、运输车辆清洁、整洁。
4.1.4生产、运输设备宜使用清洁能源。
4.1.5预拌砂浆企业应按照合同约定和标准规定,组织好材料、设备、运输车辆等生产资料,科学生产、合理调度,减少废品量。
4.1.6为了保证耐久性,预拌砂浆在原材料选用、配合比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4.2原材料运输与存储
4.2.1运输原材料的车辆应达到尾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流散物体应采用全封闭的车辆运输,且不得遗洒。应采取适当方式装料和卸料,以降低噪声。运输车辆装料和卸料后,应清扫干净方可驶离装卸料区域。粉料运输车应保持外观清洁,应用湿式方式进行清洁。
4.2.2各种材料应分仓堆放,并有明显的标识。
(略)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分类与标记2
2.1术语2
2.2分类3
2.3标记5
3材料与性能7
3.1原材料7
3.2性能要求11
3.3试验方法……16
4绿色生产……19
4.1一般规定……19
4.2原材料运输与存储19
4.3计量管理20
4.4…生产管理…21
4.5产品包装、生产储存和成品运输23
4.6环保措施…24
4.7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26
5设计30
5.1一般规定…30
5.2砌筑砂浆31
5.3抹灰砂浆……32
5.4地面砂浆……33
6现场管理……35
6.1进场检验………35
6.2干混砂浆施工储存……37
6.3干混砂浆拌合……38
6.4湿拌砂浆施工储存…………39
7施工…….41
7.1一般规定…….41
7.2砌筑砂浆42
7.3抹灰砂浆…………44
7.4地面砂浆…………49
8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51
8.1一般规定………51
8.2砌筑砂浆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51
8.3抹灰砂浆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53
8.4地面砂浆质量检验与工程验收……55
附录A预拌砂浆添加剂性能检验方法……57
附录B开裂面积试验方法……63
本规程用词说明…….67
引用标准名录68
条文说明7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CB Z 175-2012 潜艇机电设备典型安装图册
CB
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行业标准
CB/Z175—2012代替CB/Z175一1980
FL1500
潜艇机电设备 典型安装图册
Typical illustrated of installation for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of submarine
2013一01一04发布2013一05一01实施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
1范围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规定了潜艇产品施工设计时机电设备等安装图绘制的一般要求、典型安装型式及其在图样上的表示方法。
本指导性技术文件适用于潜艇机电设各典型安装的设计与制造。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指导性技术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GJB4000一2000舰船通用规范
CB/T351船用平板式减报器
CB/T352保护式隔振器
CB390弹簧减震器
CB/T786船用圆筒型隔报器
CB/T787双板式隔振器
CB/Z127潜艇电气设备安装工艺
CB/Z132舰船电气设备和电缆屏蔽接地工艺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导性技术文件。
3.1
机电设备mechanical and electr ical equipment
主、辅机械和电气设备的统称。
3.2
典型安装Typical illustrated of installation
表示机电设各的机脚和基座之间连接紧固的通用样式。包括机脚、基座、减振器、紧固件、接地跨接片的相对安装位置和连接型式。
4一般要求
4.1在机电设备安装定位的主视图或视图上,凡采用本指导性技术文件所提供的典型安装图例,可不必再绘制安装详细图样,采用如下方式简化表达设备的安装方式:用一细圆圈标注机脚与支撑构件的连接图形,并作一引出线,在引出线的上面标注安装用零部件序号范围,引出线的下面标注“安装方式见CB/Z175一X×XX型式×X”字样(如图1所示)。引出线下面的要求也允许表达在设备安装图样的技术要求或附注中。
4.2设各安装所需的紧固件、减振器的品种规格和数量,均应在设备安装图样明细栏(表)内列出(如图1所示),明细栏(表)中的零件种类名称应与典型安装型式标注的零件相符。
4.3机电设各安装的具体要求,应符合CB/Z127、CB/Z132、GJB4000一2000中第206章、第306章、第506章中要求及相关专用安装技术要求的规定。
4.4接地跨接片除按典型安装型式中要求外,也可以根据设各的具体情况,采用在设备上安装螺柱直接跨接在设备基座或其他钢结构件上。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正式版 DL/T 5161.1~5161.17-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完整版).pdf
ICS29.240 F20
备案号:J189J205-201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P DL/T5161.1~5161.17-2018代替DL/T5161.1~5161.17一200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质量检验 及评定规程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quality checkout and evaluation of electric equipment installation
2018-12-25发布2019-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内容索引:
DL/T 5161.1-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部分:通则 (代替DE/T51611-一-2002)
DL/T 5161.2-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2部分:高压电器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 .2-2002) 63
DL/T 5161.3-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3部分: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3一2002) 103
DL/T 5161.4-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4部分:母线装置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4-2002) 133
DL/T 5161.5-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5部分:电缆线路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7T5161.5-2002) 161
DL/T 5161.6-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6部分:接地装置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62002) 189
DL/T 5161.7-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7部分:旋转电机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7-2002) 207
DL/T 5161.8-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8部分: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82002) 233
DL/T 5161.9-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9部分:蓄电池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92002) 249
DL/T 5161.10-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0部分: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102002) 267
DL/T 5161.11-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1部分:通信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11一2002) 287
DL/T 5161.12-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2部分:低压电器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12:2002) 305
DL/T 5161.13-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3部分:电力变流设各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13一2002) 319
DL/T 5161.14-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4部分: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14一2002) 339
DL/T 5161.15-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5部分:爆炸及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152002) 357
DL/T 5161.16-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16部分:1kV及以下配线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162002) 373
DL/T 5161.17-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第17部分:电气照明装置施工质量检验(代替DL/T 5161.17-2002) 385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规范和统一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查、验收,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与控制,促进安装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单机容量1000MW级及以下发电工程和750kV及以下变电工程的电气装置安装。
1.0.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检查、验收除执行本规程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基本规定
2.0.1在电气装置安装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应按本规程第3章表3.0.2和第4章表4.0.2“施工质量验收范围划分表”的规定,编制所承担工程的质量验收范国划分表。监理单位应对各施工单位编制的质量验收范围划分表进行审核,经建被单位确认后执行。
2.0.2当工程质量验收项目与本规程“施工质量验收范围划分表”所列项目不符时,可进行增编或删减。增加或减少的项目在工积量验收范围划分表中的上程编号可续编、缺号,但不得变更原编号。
2.0.3各级质检人员执行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工程量进行检查、验收,并对所检查和验收的工程项目。
2.0.4电气装置安质量验收,应按本规程“施工质量验收范围划分表”所列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项工程位验项目全部施工完毕并经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方可提请对该分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
2分部工含分项工程全部验收合格,并在施工单位对该分部工程自合格后,方可提请对该分部工程进行质验收。
3单位工有正分部工程全部验收合格,并在施工单位对该单位工程自桂合格后,方可提请对该单位工程进行质验收。
2.0.5分项工程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DDT51612至DL/T5161.17进行,并按本规程第5章表5.0.1规定,规写“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表”。
2.0.6分项、分商位工程质量验收结果应只设“合格”质量等级。
2.0.7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合格,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分项工程所验项目全部验收合格,分项工程资料齐全,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
2分部工程所含项工程全部验收合格,分部工程资料齐全,议分部程质量验收合格。
3单位工程所含各飞程全部验收合格,单位工程资料齐全并符合当案管理规定,该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
4因设备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屋经施工人员努力,业难以达到质量标准的少数非“主控”检验项目,应由施工单位提出书面报告,经建设单位会同制造单位、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书面确认签字,该检验项目可不参加质量验收评定不影响该分项工质量验收评定,但应在“验收结论”栏内注明。书面报告应附在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表后。
2.0.8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验收,应由监理单位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有关单位进行。
2.0.9对质量验收结果有分歧时,各级质检人员均有权要求进行复检。复检时,各级有关质检人员均应参加,复检结果应作为最终质量验收结果。
2.0.10隐蔽工程应在隐蔽前由施工单位通知监理及有关单位进行见证验收,并形成验收记录及签证。
2..11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质量验收文件,应做到数据准确、结论确切、资料齐全、签字手续齐备。分部、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表,应按规定整理归档,移交建设单位。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表,应由施工单位归档保存,电子版资料移交建设单位。
3发电工程质量验收范围
3.0.1工程质量验收应按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弹位工程依次进行。
3.0.2质量验收范划分应符合表3.0.2的规定。
4变电工程质量验收范围
4.0.1变电工程电气装置安装质量验收应按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依次进行。
4.0.2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范围划分应符合表4.0.2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湖南五建《施工工艺标准化做法三维图解》word版、可编辑
文字内容摘抄:
施工工艺 标准化(一)
工艺流程
工艺要点
A.清理清扫楼地面,找出主体结构施工时所标注的轴线和控制线,弹出墙体边线、辅助控制线和构造柱定位线。
B.根据构造柱定位线调整好立筋位置,如立筋偏移量较大可采取化学植筋,植筋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C.按设计及规范要求留设马牙槎和拉结筋,马牙槎应先退后进,出槎60mm,每道马牙槎高度不宜超过300mm。
D.验收前清理砌筑时散落在柱脚和积灰台的灰浆,在柱与墙交接处粘贴海绵胶条;做好自检后请监理验收,并记录备案。
E.模板至少八成新,无脱皮、散边;支模前清理模板面并涂刷脱模剂;采用对拉螺杆固定,对拉松紧合适,不得在墙上留洞或穿孔。
F.浇筑前需湿润模板和柱边砌体,浇筑时采用人工喂料小型电动振捣器分层(300mm)振捣,不得采用其他简易振捣方式代替。
G.严格控制松模和拆模时间,避免松模、拆模过早损坏构造柱表面,致使柱麻面,宜在浇筑2天后拆模,期间带模养护。
H.以粗骨料不松动(浇筑后3-5天)后凿除浇筑斜口,凿除后用手持磨光机磨平;海绵胶条用灰铲干净清除。
成品效果
构造柱砼密实,表面平整光洁;马牙槎与砌体咬合紧密,无孔洞、无蜂窝,无漏浆、无墙面污染。
构造柱支模用海绵胶条清理干净无残留;浇筑口凿除细致、打磨到位,表面平整无粗骨料凹坑。
二、工艺流程
工艺要点
A.楼板圆锥形测量孔下直径150mm上直径180mm,圆锥形泵管孔下直径220mm上直径250mm;按主体控制线定位复核无误后固定。
B.因泵管和测量孔洞尺寸较小,此处楼板钢筋不截断,采取弯折绕过孔洞的方法处理;较大孔洞按设计要求处理。
C.孔洞周双层环形加强钢筋采用在钢筋加工区统一加工制作,如预留洞处无双层钢筋时将双层环形加强钢焊成骨架。
D.楼板砼浇筑时,楼层管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看护预埋桶,避免浇捣设备直接接触预埋桶,造成预埋桶偏移或变形。
E.楼板砼浇筑二十四小时后,打开预埋桶盖板,将固定片脱扣提出预埋桶;平板模拆除时及时回收固定片用于周转。
F.待主体砼和测量工作完成后即可将孔壁砂浆、透明胶布等清理干净,用手持设备对洞壁凿毛处理,再采用定型模板固定。
G.待孔壁湿水后用高于原设计标号的微膨细石砼分层捣实;上部螺杆周留V形槽,并在细石砼终凝前抹实压光表面。
H.待定型模板拆除后,及时清理板底塑料垫,并用水泥砂浆修补,再从楼板上部用干硬性微膨砂浆手工分段塞填螺杆孔。
成品效果
泵管和测量孔洞砼强度比原设计高一个等级,砼浇捣密实,楼板面新旧砼面无高差,表面平整,无明显色差。
板底无跑模无漏浆无蜂窝无松散砼等现象,与板底面无高差,支模用海绵胶带等清理干净。
三、外墙孔洞修补
工艺流程
工艺要点
A.外墙砌体、砼墙中外架拉结点、外挑槽钢预留孔洞和螺杆孔灌注安排专人负责,现场指导督促孔洞修补全过程。
B.外架拉结点预埋钢管应使用气割割除,不得采用电焊吹割,并及时灌注砂浆至楼板面,凿除孔洞周预埋盒及松散物。
C.孔洞支模和螺杆孔修补前清理并冲洗孔洞周边,确保孔洞周边干净无灰浆无油污。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江苏
提问日期: 2022-06-13 13:58:13
提问网友: 清岩证司
解答网友: 大家广联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浙江
提问日期: 2022-06-13 13:57:04
提问网友: 小吴同学
是否为:1.3*(1.62-0.59+1.5+5+1.92-0.97-0.24)=13.338。踏步抹灰是否也是这样计算?还是踏步抹灰要减去休息平台的面积。
解答网友: 翔宇789
是的
+5应该是+5.1吧?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山西
提问日期: 2022-06-13 13:55:07
提问网友: 我的问题有点多
解答网友: 翔宇789
一般不需要处理,会自动按规则扣减。
提问日期: 2022-06-13 13:54:41
提问网友: yyyy
2022-06-13 13:57:24 补充
解答网友: 大家广联
一般窗帘是这样画的 下面是百叶窗
问题专业: 土建 装饰 预算 结算 计价软件GCCP
所属地区: 福建
提问日期: 2022-06-13 13:54:41
提问网友: 扣人心贤
2022-06-13 13:59:45 补充
希望福建省有经验的造价工作者回答下,万分感谢。
解答网友:
该内墙抹灰面积:指整个墙面。
依据:你提供的定额说明。
反驳只考虑踢脚位置的观点:当设计不做踢脚,那你还怎么确认踢脚的工程量?
如果有帮到你,望采纳!点赞!
答疑:请教立项金额是如何来的,跟设计有无关系,先有立项金额,才会有设计图吗,求解析-四川
问题专业: 土建 安装 市政 公路
所属地区: 四川
提问日期: 2022-06-13 13:53:17
提问网友: 快乐哥哥
解答网友: xagcc
理想是一个项目的最开始阶段,有了理想资金后才可以正式投入设计阶段的。
答疑:电梯口小砖封堵组价是不是工程量直接合并到砌块砌体当中就可以了,不需要单独组价?-山东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山东
提问日期: 2022-06-13 13:51:24
提问网友: mjq
解答网友: 吕先生
不可以,这种零星的应该单独套价
高清PDF带书签《大型张弦梁结构的设计与施工》黄明鑫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近年来我国各地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场、会议展览中心、体育场馆等大跨度、大空间民用公共建筑。为了满足现代建筑美学的发展和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钢结构以其自重轻、易表达建筑造型、施工速度快、工期短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大跨度空间结构中,推动了我国空间钢结构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
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是第一个由国内设计单位独立完成设计的大型展览类建设项目,也是全国惟一将会展与体育产业功能合二为一、体现经济功能的大型场馆。为了满足建筑的大空间要求,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工程采用一端简支于混凝土柱、一端简支于人字形摇摆柱的大跨度张弦桁架(跨度128m),是目前国内张弦桁架结构项目中跨度最大的一个。
张弦桁架是由拉索、撑杆和压弯构件组合而成的新型自平衡体系,它充分利用高强索的强抗拉性能来改善结构整体的受力性能,成为受力合理、承载能力高、材料用量省、制造运输方便、施工简单、能跨越较大空间的自平衡体系,是具有良好应用价值和前景的新型结构形式。张弦桁架结构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国张弦桁架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本书主要针对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大型张弦桁架结构的设计和施工实践,介绍大型张弦结构的设计与施工,为今后张弦结构的应用与发展提供可参考的资料,对我国的大型张弦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水平的共同提高也大有裨益。
本书的编写要感谢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浙江精工钢结构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拜特钢结构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配合及专家指导。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徐崇宝教授、支旭东、钱宏亮、孙晓颖、王林安、刑佶慧、赵振东、李方会、曹正罡、张亮泉、孙瑛、陈波和柳旭东等同志参加了本项目设计,他们的辛勤工作使得设计得以顺利完成。此外,还要对东南大学在拉索施工方法和施工验算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上海同济宝冶建设机器人有限公司在滑移施工方面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感谢刘子祥高级工程师对本书施工部分内容的校审。
本书第一章、第五章由张莉、张丽莉撰写,第二章、第三章由范峰撰写,第四章由汤浩军、钱卫军、王玉涛、邢承强、康慨撰写,第六章由汤浩军、张莉、邢承强撰写,第七章由范峰、韩萍、刘中华、朱邵宁、陈焕军、汤显衡、王凤荣、张莉撰写。本书可供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学生学习和参考之用。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谬误或不妥之处,诚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PDF书签目录索引: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
第一节 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工程概况 1
第二节 哈尔滨国际会议展览体育中心主馆工程概况 2
第二章 张弦桁架结构设计 4
第一节 张弦结构的特点及工程应用 4
一、张弦结构概述 4
二、张弦结构的特点 4
三、张弦结构的工程应用 5
第二节 张弦结构的形式及分类 7
一、平面张弦梁结构 7
二、空间张弦梁结构 8
第三节 平面张弦梁结构的结构性能和一般设计原则 9
一、平面张弦梁结构的结构性能 9
二、张弦梁结构的形态定义和力学特性 10
三、张弦梁结构的预应力特性 12
四、平面张弦梁结构平面外稳定和屋面支撑系统设计 12
五、张弦梁结构的抗风和抗震设计 13
第四节 平面张弦梁结构的结构分析方法 14
一、平面张弦梁结构分析的一般原则 14
二、平面张弦梁结构预应力分析 15
三、平面张弦梁结构放样形状的分析 15
第五节 索拱体系的解析分析方法 17
一、施加预应力阶段的计算 18
二、加载阶段的计算 19
第三章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屋盖张弦桁架结构设计 24
第一节 主馆结构形式介绍 24
一、整体结构形式简介 24
二、单榀张弦桁架及其支座 25
第二节 张弦桁架结构分析与设计 26
一、张弦桁架结构参数 26
二、荷载设计参数选用 27
三、荷载工况 28
四、静力分析结果 28
五、地震作用分析 30
六、预应力的施加及结构放样形状的确定 32
七、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工程设计体会 32
第四章 大型张弦梁结构 的施工方法 34
第一节 施工方法概述 34
一、拼装施工法 34
二、滑移施工法 35
四、整体提升法 38
三、整体吊装法 38
五、整体顶升法 39
第二节 哈尔滨会展主馆张弦桁架拼装施工技术 39
一、拼装施工概述 39
二、散件拼装 39
三、整体拼装 47
第三节 哈尔滨会展主馆张弦桁架吊装施工技术 52
一、吊装施工概述 52
五、人字柱的安装 53
四、索具的选择 53
二、吊装设备的选择 53
三、吊点的选择 53
六、桁架的吊装 54
第四节 哈尔滨会展主馆张弦桁架滑移施工技术 56
一、滑移施工概述 56
二、滑移安装工艺流程 57
三、滑移分段 57
四、张弦桁架支座就位 60
五、滑道和牵引设施设计 60
第五节 哈尔滨会展主馆张弦桁架拉索施工技术 69
一、拉索施工概述 69
二、拉索防护 69
三、拉索施工的总体程序 70
四、张拉质量控制标准 79
五、稳定拉索施工工艺 79
第六节 哈尔滨会展主馆工程施工计算 81
一、哈尔滨会展主馆工程张弦桁架施工阶段吊装过程分析 81
二、哈尔滨会展主馆工程张弦桁架施工过程模拟 82
三、哈尔滨会展主馆工程张弦桁架施工阶段临时稳定方案分析 84
四、施工各阶段索力和变形计算结果 85
第五章 大型张弦梁结构金属屋面系统的设计 88
第一节 金属屋面围护系统的设计 88
一、金属屋面围护板材的设计 88
二、金属屋面围护系统骨架的设计 96
第二节 金属屋面功能系统的设计 100
一、金属屋面排水系统设计 100
二、金属屋面保温、隔热设计 103
三、金属屋面吸音、隔声设计 108
四、金属屋面防雷系统设计 111
五、金属屋面采光系统设计 113
六、金属屋面通风系统设计 116
第三节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金属屋面系统设计 120
一、金属屋面系统工程概况 120
二、哈尔滨1号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屋面系统设计 121
第六章 大型金属屋面系统施工 132
第一节 大型金属屋面系统施工方法 132
一、屋面系统安装前的准备 132
二、屋面系统安装的施工组织设计 135
三、材料堆放 136
四、金属屋面系统的安装 136
第二节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金属屋面系统施工 137
一、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金属屋面板施工概述 137
二、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屋面系统施工流程 137
三、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屋面系统各部分的施工顺序 138
四、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屋面系统各部分的施工要点及要求 143
第七章 大型张弦结构的节点设计 146
第一节 法兰节点的设计与计算 146
一、刚性法兰 146
二、柔性法兰 150
第二节 销轴节点的设计 152
一、销轴节点概述 152
二、销轴节点的形式 153
三、销轴节点的承载力计算 153
第三节 空心球节点的设计与计算 154
一、焊接空心球节点简介 155
二、空心球节点设计的基本要求 156
三、空心球体承载力计算 160
第四节 索节点 162
一、锚固节点 162
二、限位节点 166
第五节 铸钢节点 167
一、铸钢节点的造型 167
二、铸钢节点的材料 170
三、铸钢节点的设计 171
四、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铸钢节点足尺试验和有限元分析 172
五、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铸钢节点的生产加工 181
第六节 支座节点 183
一、平板支座 184
二、弧形支座和滚轴支座 185
三、铰轴式支座 186
四、橡胶支座 186
五、万向球铰支座 188
六、铸钢支座 189
第七节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张弦桁架节点设计及材料要求 189
一、张弦桁架节点设计 189
二、材料要求 191
附录 192
一、热轧无缝钢管的规格及截面特性 192
二、焊接直缝钢管的规格及截面特性 245
三、螺旋焊钢管的规格及截面特性 259
四、焊接矩形管的规格及截面特性 265
五、常见锚具的结构与规格 285
参考文献 295
封底 312
MH 5062-2000 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MH5062-2000
民用机场 旅客航站区 无障碍设施 设备配置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Airport Passenger Terminal Facilities with Accessibility by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2000年12月27日发布2001年05月01日试行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发布
1.总则
1.1为健全和提高旅客航站区使用功能,确保残疾人和行动不方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停车场(停车楼)、道路和建筑物设施,特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适用于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对原有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的设施设备,可根据具体情况按此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予以改造、更新和完善。
1.3室外通路、建筑人口及室内外的道,只限于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的有关部位。
1.4本标准由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贯彻实施,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检查监督。
1.5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无障碍设计除执行本标准外,商应符合国家和专业部门颁发的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2.范围
本标灌规定了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站前停车场(停车楼)、室外通路、航站楼、站坪等区域内无障碍设施设备配置种类与数量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及军民合用机场民用部分(以下简称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区)。
3.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引用标准可能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行性。
MH/T0005-93民用航空公共信息标志用图形符号
MH/T5002-1999民用机场总体规划规范
MH/T5002-1996民用机场特种车辆、专用设备配备
GB/T16177-1996公共航空运输服务质量标准
JGJ50-88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中国民航总局第11号令《民用机场停车场建设和管理暂行规定》
4.术语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
4.1旅客航站区Passenger Terminal Area
机场内以旅客航站楼为中心,包括站坪、旅客航站楼建筑和率道边、停车设施及地面交通组织所涉及的区城。通常简称为旅客航站区。
4.2室外通路Outdoor Road
供旅客进出航站楼的道路、人行过道、坡道、桥梁、平台等。
4.3轮椅坡道Ramp for wheelchair
在坡度和宽度上以及坡面、扶手、高度等方面符合乘轮椅者通行要求的坡道。
4.4无障碍入口Barrier一free entrance
没有台阶和没有坡道的建筑人口。
4.5缘石坡道Curb ramp
站前车道边与人口处人行道口或人行横道两方便乘轮椅者进人人行道行驶的一种坡道,使乘轮椅者避免了人行道边缘的路边缘石带来的通行障碍。
4,6车道边Curbside Platform
旅客航站楼前供旅客及行李上下的地区。
4.7无障碍标志Disabled Access Signs
无障碍标志是以残疾人轮椅图案为标志,是国际康复协会制定的全世界公认的国际通用标志,是指引残疾人行进方向和进入的建筑物及可使用的服务设施。
4.8育道Sidewalk for the blind
在人行道上或室内有关部位铺设固定形态的地面砖(橡塑地极块》,使视残者产生不同的脚感,诱导视残者向前行走和辨别方向以及到达目的地的通道。
4.9直行盲道go-ahead blind sidewalk
在盲道表面上呈条状形,使视残者通过脚和盲杖的触感后,指引视残者可直接向正前方继续行走。
4.10提示盲道Warning blind sidewalk
在直道表面呈圆点形状,用在盲道的拐弯处和终点处以及表示设施的位置、提醒注意、警示危险等,如人行道口、建筑入口、坡道与梯道上下口、电梯人口、问询柜台前、室外召援电话亭等。
4.11无障碍电梯Barrier-free lif
电梯入口、面积、扶手、文按钮、报层晋响、镜子、紧急铃按钮、电话等配持适合乘轮掩者和视残者进入和使用的电梯。
4.12无障碍厕位Barrier-free toilet cubicle
公共厕所内设置供乘轮椅者可进入和使用的带坐便器及安全抓杆的隔同厕位。
4.13无障碍厕所Baecier-free Javtoy
残疾人、老年人及料幼使用的无障得设施全,陪伴人员可陪同进入的勇女共用的独立测所。
4.14安全抓杆Handrail
无障碍厕位、厕所、洗手盆与低位小便器处,协助残疾人或行动不便考安全平移和起立的一种设施。
4.15低位小便器Low-level urinal
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小便器。
4.16联检通道CIQ Routes
联检通道是指安检、海关、边检、卫检等通道。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21版《广东省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共同缔造实施指引》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01 适用范围2
02 美丽乡村 共同缔造的意义3
03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基本原则5
第二章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工作组织框架
01 因地制宜,分类开展美丽乡村共同缔造8
02 项目推进一体化10
03 资金使用一体化14
04 行动流程一体化16
05 鼓励村民多种形式参与18
第三章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实施操作方法
01 决策共谋20
02 发展共建36
03 建设共管57
04 效果共评73
05 成果共享78
第四章 县(市、区)、镇、村、专业团队做法要点
01 县(市、区)、镇:从决策者转变为支持者、引导者、激励者88
02 村: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94
03 专业团队:由主角转变为参谋亲戚、新乡民99
第一章总则
01 适用范围
本指引主要适用于广东省 开展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统筹组织单元(各地级市、县(市、区)、镇)以及操作实施单元(连片推进村、行政村以及自然村),可供各地党委政府、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村两委、村民小组以及相关村民自治组织开展相关工作参考,也可作为专业团队、企业、高校等多主体参与相关工作的做法指引,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和制定有关细则。
02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意义
1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核心内涵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乡村善治水平的有效方法。其核心内涵包括:“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为路径,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2 广东开展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时代意义
在乡村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国家战略双轮驱动的新时代背景下,在政府积极推动、社会广泛参与的实施过程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是广东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实践表明,美丽乡村共同缔造是强化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水平、促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支撑。基于广东在技术、人才、资金、制度供给以及城乡要素互动等方面的区域发展优势,要在广东汇聚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多方合力、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就需要在培育村民与乡贤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其内生动力的同时,强化政府的统筹引导作用,从区域层面探索一套贴近乡村实际的政策与标准体系,强化专业团队的技术支撑作用,培育一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多专业跟进实施的专业队伍,围绕“五共”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项目组织、资金使用、行动流程等多领域开展制度设计与协同行动,形成政府、村、企业以及专业团队多方联动的美丽乡村共同缔造。
03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基本原则
1 核心在党建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在乡村基层实现有效覆盖。在整县(市、区)统筹的基础上,注重放大镇一级党委对行政村党委(党总支部)的引导作用,加强行政村党委(党总支部)对村民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全面领导作用。
2 基础是自然村
自然村是美丽乡村共同缔造的基本单元,以自然村为基础能够更好地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自然村能够将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覆盖到各家各户,提高乡村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造血能力。
3 村民是主体
只有生活在本地的村民以及热心乡贤,才最能体会村庄生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尊重村民意愿,通过发动村民与乡贤自主管理,凝聚村民共识,改善村庄环境,提升治理水平,提高生活品质,塑造更优的发展场景,才能满足新时代村民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不断需求。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22版 浙江省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导则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浙江省 绿色建筑 条例》、《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推动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有序推进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编制 工作,结合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工作,不断提高浙江省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水平,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部署,本导则编制组经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本导则的制定工作。
本导则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目标管理分区和政策单元划分,指标要求,规划成果。
内容索引: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4
4 目标管理分区和政策单元划分........................................................5
5 指标要求...........................................................................................6
6 规划成果...........................................................................................9
附录 A 专项规划编码规则..................................................................12
附录 B 文本编制大纲..........................................................................14
附录 C 目标管理分区指标要求列表、政策单元引导性指标要求列表(示例).....16
附录 D 目标管理分区、政策单元区划图及政策单元控制性指标要求列表(示例)19
本导则用词说明 ...................................................................................22
条文说明...............................................................................................23
1 总则
1.0.1 为了规范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指导和推进绿色低碳建筑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改善人居环境,根据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行政区域内设区市、县(市)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1.0.3 专项规划编制除遵循本导则外,尚应符合法律、法规及国家和浙江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语
2.0.1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2.0.2 近零能耗建筑 nearly zero energy 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供暖、空调、照明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提高能源设备与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境,且其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 规定的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应在 2016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降低 60%~75%以上。
2.0.3 超低能耗建筑 ultra low energy building
超低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初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能效指标略低于近零能耗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应在 2016 年执行的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降低 50%以上。
2.0.4 零能耗建筑 zero energy building
零能耗建筑是近零能耗建筑的高级表现形式,其室内环境参数与近零能耗建筑相同,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和周边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年产能大于或等于建筑全年全部用能的建筑。
2.0.5 绿色生态城区 green eco-district
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筑、交通、生态和绿地、产业等方面,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建设区。
2.0.6 装配式建筑 prefabricated building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并满足现行浙江省《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DB33/T 1165 的建筑。
2.0.7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assembled building with steel-structure
建筑的结构系统由钢部(构)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
2.0.8 住宅建筑全装修 decora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在交付前,住宅建筑内部墙面、顶面、地面全部铺贴、粉刷完成,门窗、固定家具、设备管线、开关插座及厨房、卫生间固定设施安装到位。
2.0.9 建筑运行碳排放 carbon emission of building operation
建筑物在与其有关的运行阶段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表示。
2.0.10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空气能和海洋能等。
2.0.11 可再生能源应用核算替代率 substitution rate of renewable energy application
建筑运行碳排放评估时,设计建筑可再生能源年综合利用量核算值与不含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建筑能源年消耗量的比值。
2.0.12 设计节能率 design energy saving rate
与按照 20 世纪 80 年代传统做法的建筑项目相比,设计建筑能耗水平降低的百分数。
2.0.13 建筑运行碳排放强度 design intensity of building oper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根据设计文件与建筑设计运行方式计算的单位建筑面积的运行碳排放量。
2.0.14 建筑运行碳排放强度降幅 reduction of building carbon emission
建筑运行碳排放评估时,设计建筑的运行碳排放强度相比基准建筑的运行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
2.0.15 目标管理分区 target management division
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和行政管理格局,以乡镇行政边界、县(市、区)行政边界和各类工业园地域边界为基础,划定的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建筑碳排放发展要求的目标管理的基本范围。
2.0.16 政策单元 policy unit
根据所属目标管理分区内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现状基础和规划建设用地布局情况,以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单元为基础,以主次干道、铁路、河流等为边界划定的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建筑碳排放发展指标要求的基本管理单元。
3 基本规定
3.0.1 专项规划的编制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深入分析规划区域内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发展现状,准确评估规划区域内建筑碳排放水平,妥善处理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等关系。
3.0.2 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规划区域内气候、环境、能源、经济及产业文化发展等特点,合理确定规划区域内的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技术路线和规划控制要求等。
3.0.3 专项规划的编制应科学分析规划区域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建筑碳排放的技术发展基础、条件和趋势,坚持“被动优先、主动优化,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类发展目标的协调发展。
3.0.4 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在能耗统计、监测基础上,结合能源审计及规划区域内既有民用建筑的建成年代、结构形式、室内热环境、建筑类型和用能状况等特征,合理确定规划区域内的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的总体目标、实施计划、技术路线和保障措施等。
3.0.5 专项规划的编制应满足全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指标要求及浙江省行政区域内设区市、县(市)按全省指标属地化分解后的要求。
3.0.6 专项规划的编制应合理划定目标管理分区和政策单元,并明确各目标管理分区和政策单元的指标要求。
3.0.7 专项规划期限一般为 5 年,并宜结合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可再生能源应用和建筑碳达峰碳中和方案实施进程进行动态修编。
3.0.8 专项规划宜由建筑节能评估机构和城乡规划编制机构联合编制。
4 目标管理分区和政策单元划分
4.0.1 目标管理分区应依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和行政管理区,按以下要求进行划分:
1.目标管理分区不应跨行政管理区边界划分;
2.同一行政管理区可根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划分为若干目标管理分区;
3.目标管理分区宜以县(市、区)行政边界、乡镇(街道)行政边界和各类工业园地域边界进行划分。
4.0.2 政策单元应根据所属目标管理分区内实际情况按以下要求进行划分:
1.政策单元宜结合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及绿色生态条件划分; 2.以目标管理分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单元为基础,不得打破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定的基本地块;
3.政策单元宜以主次干道、铁路、河流等自然、清晰、稳定边界进行划分;
4.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单元内各指标要求相近且相邻的地块宜合并为同一政策单元。
4.0.3 设区市、县(市)的目标管理分区和政策单元的编码应符合附录 A 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ICS01.120 CCS A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1-2020
代替GB/T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Directives for standardization-
Part 1:Rul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standardizing documents
(ISO/IEC Directives,Part 2,2018,Principles and rul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ISO and IEC documents,NEQ)
2020-03-31发布
2020-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与GB/T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GB/T20001《标准编写规则》、GB/T20002《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GB/T20003《标准制定的特殊程序》和GB/T20004《团体标准化》共同构成支撑标准制定工作的基础性国家标准体系。
本文件是GB/T1《标准化工作导则》的第1部分。GB/T1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本文件代替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与GB/T1.1一2009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增加了“文件的类别”一章(见第4章);
b)将“总则”更改为“目标、原则和要求”,细分了原则,并将2009年版的有关内容更改后纳入(见第5章,2009年版的第4章、5.1.1、5.1.2.1、5.1.2.2、6.3.1.1和6.3.4);
c)在“文件名称”中增加了表示标准功能类型的词语及其英文译名(见6.1.4.2);
d)更改了要素的类别、构成以及表述形式(见6.2.2,2009年版的5.1.3);
e)更改了“列项”的具体形式及编写规则(见7.5,2009年版的5.2.6);
f)更改了编写要素“前言”时不允许使用的条款类型的规定(见8.3,2009年版的6.1.3);
g)增加了某些条件下需要设置要素“引言”的规定,以及编写“引言”时需要给出的具体背景信息(见8.4);
h)更改了陈述“范围”所使用的条款类型和表述形式(见8.5.3,2009年版的6.2.2);
i)更改了要素“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见8.6.2,2009年版的6.2.3);
j)删除了性能原则(见2009年版的6.3.1.2)、可证实性原则(见2009年版的6.3.1.3)和针对“要求”的编写规定(见2009年版的6.3.4);
k)更改了编写“术语条目”的一些规则,增加了详细的规定(见8.7.3,2009年版的6.3.2);
l)增加了引出符号和/或缩略语清单的引导语(见8.8.2);
m)更改了要素“分类和编码”的编写规则(见8.9.1、8.9.3,2009年版的6.3.5),增加了要素“系统构成”的编写规则(见8.9.2、8.9.3);
n)增加了要素“总体原则”“总体要求”的编写规则(见8.10);
o)增加了要素“核心技术要素”(见8.11)、“其他技术要素”的编写规则(见8.12),删除了“技术要素的表述”(见2009年版的7.1.3);
p)
更改了要素“参考文献”的编写规则(见8.13,2009年版的6.4.2)、要素“索引”的编写规则(见8.14,2009年版的6.4.3);
q)更改了条款类型以及条款表述使用的一些能愿动词(见9.1、附录C,2009年版的7.1.2、附录F),增加了表述一般性陈述的典型用词(见表C.7);
r)增加了“附加信息”(见9.2)、“通用内容”(见9.3)的表述规则;
s)增加了条文中常用词的使用规则(见9.4.2);
t)更改了称呼文件自身的表述规则(见9.5.2,2009年版的8.1.2.1);增加了注日期引用同一日历年发布不止一个版本的文件的标注规则(见9.5.4.1.1),更改了不注日期引用的规则(见9.5.4.1.2,
2009年版的8.1.3.3);增加了规范性引用和资料性引用的表述规则(见9.5.4.2)、标明来源的方法(见9.5.4.3);更改了被引用文件的限定条件(见9.5.4.4.1,2009年版的8.1.3.1),增加了不应被引用的文件的规定(见9.5.4.4.2、9.5.4.4.3);删除了关于部分之间引用的规则(见2009年版的8.1.4);更改了提示文件自身的具体内容的表述规则(见9.5.5,2009年版的8.1.2.2);
u)更改了“附录”的表述规则(见9.6,2009年版的5.2.7、6.3.6、6.4.1.1),删除了关于资料性附录可包含的内容的规定(见2009年版的6.4.1.2):
v)更改了关于“图”和“表”的用法的规则(见9.7.1、9.8.1,2009年版的7.3.1、7.4.1)、图和表转页接排的表述规则(见9.7.3、9.8.3,2009年版的7.3.7、7.4.5)、曲线图中标引序号的使用规则(见9.7.4.2,2009年版的7.3.5)和表头的编写规则(见9.8.4,2009年版的7.4.4);
w)增加了“示例”的表述规则(见9.10.3、9.10.4);
x)增加了条目编号上下行空的规定(见10.3.5),表中内容的编排规定(见10.4.2.2),区分示例的线框的规定(见10.4.5);
y)增加了“重要提示”“术语条目”“来源”等内容中的字号和字体的规定(见表F.1)。
本文件参考“ISO/IEC导则,第2部分,2018,《ISO和IEC文件的结构和起草的原则与规则》”起草,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6)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出版社、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安徽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白殿一、逢征虎、王益谊、杜晓燕、刘慎斋、白德美、肖邦国、马德军、冯海悦、李佳、李刚、王文利、强毅、欧阳劲松、陆锡林、丁树伟。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81年首次发布为GB1.1一1981,1987年第一次修订,1993年第二次修订:
2000年第三次修订时,并入了GB/T1.2一1996《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2部分:标准出版印刷的规定》的内容(GB/T1.2一1996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1958、GB1—1970、GB1-1973、GB1.2—1981、GB1.2—1988);
2009年第四次修订时,并入了GB/T1.2一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内容(GB/T1.2一2002代替的文件及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3一1987《标准化工作导则产品标准编写规定》、GB/T1.3一1997;GB1.7一1988《标准化工作导则产品包装标准的编写规定》);
本次为第五次修订。
内容摘抄:
1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及其起草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并规定了文件名称、层次、要素的编写和表述规则以及文件的编排格式。
本文件适用于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化文件的起草,其他标准化文件的起草参照使用。
注: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本文件中的“标准化文件”简称为“文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21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GB/T3101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T3102(所有部分)量和单位
GB/T7714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14559变化量的符号和单位
GB/T15834标点符号用法
GB/T1583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GB/T20000.1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GB/T200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2部分:采用国际标准
GB/T20001(所有部分)标准编写规则
GB/T20002(所有部分)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
ISO80000(所有部分)量和单位(Quantities and units)
IEC60027(所有部分)电工技术用文字符号(Letter symbols to be used in electrical technology)
IEC80000(所有部分)量和单位(Quantities and units)
3术语和定义
GB/T2000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文件
3.1.1标准化文件standardizing document
通过标准化活动制定的文件。
[来源:GB/T20000.1-2014,5.2]
3.1.2标准standard
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定,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
[来源:GB/T20000.1-2014,5.3]
3.1.3基础标准basic standard
以相互理解为编制目的形成的具有广泛适用范围的标准(3.1.2)。
注:通常包括术语标准、符号标准、分类标准、试验标准等」
3.1.4通用标准general standard
包含某个或多个特定领威普遍适用的条款(3.3.1)的标准(3.1.2)。
注:通用标准在其名称中常包含语“通用”,例如通用规范、通用技术要求等。
3.2文件的结构
3.2.1结构structure
文件中层次、要素以及附录图和的位置和排列顺序
3.2.2正文main body
从文件的范围到附录之前位于版心中的内容
3.2.3规范性要素normative element
界定文件范固或设定条款(3.3.1)的要素
3.2.4资料性要素informative element
给出有助于文件的理解或使用的附加信息的要素。
3.2.5必备要素required elemen
在文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3.2.6可选要素optional element
在文件中存在与否取决于起草特定文件的具体需要的要素。
3.3文件的表述
3.3.1条款provision
在文件中表达应用该文件需要遵守、符合、理解或作出选择的表述。
3.3.2要求requirement
表达声明符合该文件需要满足的客观可证实的准则,并且不允许存在偏差的条款(3.3.1)。
3.3.3指示instruction
表达需要履行的行动的条款(3.3.1)。
[来源:GB/T20000.1一2014,9.3,有修改]
3.3.4推荐recommendation
表达建议或指导的条款(3.3.1)。
[来源:GB/T20000.1一2014,9.4]
3.3.5允许permission
表达同意或许可(或有条件去做某事的条
3.3.6陈述statement
阐述事实或表达信息的条款(3.3.1)。
C来源:GB/T200001一2014,9.2,有修改]
3.3.7条文text
由条或段表述女件要素内容所用的文字和/或文字符号。
4文件的类别
4.1标准化文件的数量众多,范围广泛根据不同的属性可以将文件归为不同的类别。我国的标准化文件包括标准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以文件的某个部分等类别。国际标准化文件通常包括标准、技术规范(TS)可公开提供规范(PAS)技术报告ER指南(Guide),以及文件的某个部分等类别。
注1:文件中除引用魏国标推化文件外,还可能会引用上述各类国际标准化文件注2:部分是一个文件划分出的层次,然面由于它可以单独编制、修订和发布(见7.1.1,因此除非需要单独指出“部分”,本文件中使用的标准化文件包含了“部分”。
4.2确认标准的类别能够帮助起草者起草适用性更好的标准。按照不的属性可以将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a)按照标准化对象可以将标准划分为请如以下对象类别:
·产品标准,规定产品需要满是的要求以保证其适用性的标准;
·过程标准,规定过程需要满足的要求以保证其适用性的标准;
·服务标准,规定服务需要满足的要求以保证其适用性的标准。
注:按照具体的标准化对象,通常将产品标准进一步分为原材料标准、零部件/元器件标准、制成品标准和系统标准等。其中系统标准指规定系统需要满足的要求以保证其适用性的标准。
b)按照标准内容的功能可以将标准划分为诸如以下功能类型:
·术语标准:界定特定领域或学科中使用的概念的指称及其定义的标准;
·符号标准:界定特定领域或学科中使用的符号的表现形式及其含义或名称的标准;
·分类标准:基于诸如来源、构成、性能或用途等相似特性对产品、过程或服务进行有规律的划分、排列或者确立分类体系的标准;
·试验标准:在适合指定目的的精密度范围内和给定环境下,全面描述试验活动以及得出结论的方式的标准;
(略)
内容索引:
前言V
引言Ⅶ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3.1文件1
3.2文件的结构2
3.3文件的表述2
4文件的类别3
5目标、原则和要求……4
5.1目标和总体原则4
5.2文件编制成整体或分为部分的原则4
5.3规范性要素的选择原则4
5.4文件的表述原则5
5.5总体要求5
6文件名称和结构6
6.1文件名称6
6.2结构7
7层次的编写9
7.1部分9
7.2章…10
7.3条…………10
7.4段…………11
7.5列项……11
8要素的编写12
8.1封面12
8.2目次……13
8.3前言……13
8.4引言14
8.5范围14
8.6规范性引用文件14
8.7术语和定义……………15
8.8符号和缩略语….17
8.9分类和编码/系统构成17
8.10总体原则和/或总体要求17
8.11核心技术要素18
8.12其他技术要素18
8.13参考文献18
8.14索引…………18
9要素的表述………………………19
9.1条款……19
9.2附加信息………19
9.3通用内容……………19
9.4条文19
9.5引用和提示…………21
9.6附录……24
9.7图…………………25
9.8表………………27
9.9数学公式……29
9.10示例31
9.11注31
9.12脚注31
9.13其他规则32
10编排格式32
10.1框架格式和字号字体32
10.2层次的编排33
10.3要素的编排33
10.4要素表述形式的编排…35
附录A(资料性)层次编号示例……………37
附录B(规范性)标准化项目标记38
B.1概述……38
B.2适用性……38
B.3标记体系……38
B.4字符的用法……………39
B.5描述段………………………39
B.6识别段…39
B.7国际标准化项目标记的采用…….41
附录C(规范性)条款类型的表述使用的能愿动词或句子语气类型42
C.1要求42
C.2指示………42
C.3推荐………42
C.4允许…43
C.5陈述43
附录D(规范性)专利…44
D.1专利信息的征集…44
D.2尚未识别出涉及专利……………44
D.3已经识别出涉及专利…………44
附录E(规范性)文件格式,45
附录F(规范性)文件中使用的字号和字体58
参考文献60
索引61
图B.1标记体系的组成39
图E.1单数页格式46
图E.2双数页格式47
图E.3正文首页格式48
图E.4封底格式49
图E.5国家标准封面格式50
图E.6行业标准封面格式51
图E.7地方标准封面格式52
图E.8目次格式53
图E.9前言或引言格式54
图E.10参考文献格式55
图E.11索引格式56
图E.12附录格式57
表1文件名称中表示标准功能类型的词语及其英文译名7
表2层次及其编号7
表3文件中各要素的类别、构成及表述形式8
表4各种功能类型标准的核心技术要素以及所使用的条款类型18
表C.1要求42
表C.2指示42
表C.3推荐42
表C.4允许…43
表C.5能力43
表C.6可能性43
表C.7一般性陈述43
表F.1文件中使用的字号和字体58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T 29-298-20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
DB/T29-298-2021
京津冀统一备案号:J16063-20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信息模型 设计交付标准
Standard for design delivery of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京津冀区域协同工程建设标准)
2021-11-04发布2022-04-01实施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京津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提高信息模型的应用水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京津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应用信息模型建立和交付设计信息,以及各参与方之间和内部信息传递的过程。
1.0.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应与BM报建审批和施工图BIM审图工作衔接,与城市信息模型(CM)平台融动联通。
1.0.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生命期或其中部分阶段所形成的描述建筑(物理实体)本体特征的信息集合。
2.0.2设计交付design delivery
根据工程项目的应用需求,将设计信息传递给需求方的行为。
2.0.3设计信息design information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所形成的描述城市轨道交通(物理实体)本体特征的信息集合。
2.0.4应用需求application requirements
依据工程操作目标而确定的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的需求。
2.0.5协同collaboration
基于模型进行数据共享及相互操作的过程。
2.0.6工程对象engineering object
构成轨道交通工程的建筑物、系统、设施、设备、零件等物理实体的集合。
2.0.7模型精细度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
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中所容纳的模型单元丰富程度的衡量指标。
2.0.8几何表达精度level of geometric detail
模型单元在视觉呈现时,几何表达真实性和精确性的衡量指标。
2.0.9信息深度level of information detail
模型单元承载属性信息详细程度的衡量指标。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应包括设计阶段的交付和面向应用的交付。交付应包含交付准备、交付物、交付协同、交付验收与归档等方面内容。
3.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应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信息模型的交付准备、交付物、交付协同、交付验收与归档应满足各阶段设计深度的要求。
3.1.3面向应用的交付宜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全生命期内有关设计信息的各项应用,信息模型的交付准备、交付物、交付协同、交付验收与归档应满足应用需求。
3.1.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设计交付过程中,应根据设计信息建立模型,并输出交付物,交付协同应以设计各阶段交付物为依据,工程各参与方应基于协调一致的交付物进行协同。
3.2BIM软件和数据格式
3.2.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M软件和数据格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BM软件应满足区间(隧道、高架、路基)、轨道、道床、区间内系统设备等沿线路空间曲线敷设的模型单元创建要求;
2限于工程对象特殊性确需采用多种软件建模时,交付时应转换为统一数据格式:
3BM软件及数据格式应满足数据集成与应用要求。
3.2.2BM软件应具有相应的专业功能和数据互用功能。
3.2.3BM软件的专业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满足专业或任务要求;
2符合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及强制性条文;
3宜支持专业功能定制开发。
3.2.4BM软件的数据互用功能应至少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1支持开放的数据交换标准;
2支持与相关软件的数据交换;
3支持数据互用功能定制开发。
3.3定位体系与项目单位
3.3.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应采用城市直角坐标系和高程系统,并与设计图纸保持一致。
3.3.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的项目基准点应能实现坐标系的转换,满足数据集成要求。
3.3.3车站和车辆基地建筑单体模型创建时宜采用轴网交点作为项目基准点。区间模型的项目基准点宜与临近车站模型保持一致。
3.3.4项目所有模型应使用统一的单位和度量制,单位名称和精度可进行统一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绘制模型时以毫米(mm)为单位,并保留三位小数;当尺寸参数需要以明细表形式汇总导出时,可根据需要将毫米单位转化为成果参数需要的单位;
2标高以米(m)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有效位数字;
3坡度、角度等以度()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三位有效位数字;
4尺寸标注中的数据以毫米(mm)为单位,保留整数有效位数字;
5以长度计算的成果参数以米(m)为单位;
6以面积计算的成果参数以平方米(m2)为单位;
7以体积计算的成果参数以立方米(m)为单位;
8以重量计算的成果参数以吨(t)或千克(kg)为单位;9以自然计量单位计算的成果参数以个、套、块、座、组、台、次、环等为单位;
10无法以具体数量进行表达的成果参数以宗、项等为单位。
3.4模型范围
3.4.1设计单位应进行全过程BM设计,优化设计方案。
3.4.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阶段的模型数据应具有连续性,宜基于上一阶段模型创建。
3.4.3方案设计阶段应采用模型分析设计方案的总体平衡、运营功能、工程规模、工程投资等,验证项目可行性,落实外部条件、稳定线路站位。各工程部位的交付模型范围和设计深度应符合表3.4.3的规定。
4交付准备
4.1一般规定
4.1.1信息模型交付准备过程中,应根据设计阶段的应用需求选取适宜的模型精细度,确定模型表达方式,并根据设计信息输入模型要素。
4.1.2模型单元应以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表达工程对象的设计信息,可使用二维图形、文字、文档、多媒体等方式补充和增强表达工程对象信息。
4.1.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应能通过命名规则、分类编码和颜色配置等,快速识别模型单元及其所表达工程对象。
4.1.4每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各专业宜使用统一的BM设计软件,并最终交付统一格式、可编辑的模型。
4.1.5模型单元的几何信息与属性信息不一致时,应优先采信属性信息。
4.2横型架构和精细度
4.2.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所包含的模型单元应分级建立。模型单元分级应符合表4.2.1规定。
4.2.2根据模型精细度加深,不同级别模型单元的几何形体的表达应逐步完善、细化,工程信息的内容应逐步递增。
4.2.3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信息模型的模型精细度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4.2.4设计阶段信息模型的模型精细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方案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不宜低于LOD1.0;
2初步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不宜低于LOD2.0;
3施工图设计阶段模型精细度等级不宜低于LOD3.0。
4.2.5根据具体工程需求及设计阶段的划分情况,可在基本等级之间扩充模型精细度等级。
4.3模型视图
4.3.1模型视图宜区分基本视图和临时视图,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基木视图应执行本标准视图表达要求,临时视图宜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参照执行;
2模型视图宜在本标准基础上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在具体工程的BM技术文件中补充详细规定;
3复杂工程节点宜增加三维成果辅助表达。
4.3.2模型视图结构宜设3级树状结构,不宜多于4级。视图名称宜由数字、文字或者字母组成,半角连字符“”隔开,命名宜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层级模型视图名称为固定规则命名:“专业序号+专业名称”;
2第二层级模型视图名称为固定名称命名:01-三维视图、02-平面视图、03-立面视图、04-剖面视图: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钢结构住宅建设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钢结构 住宅建设 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任务:因地制宜明确推广应用重点
主要举措:(一)积极开展钢结构住宅建设试点
经验做法:
1.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产业基础、抗震设防等因素,确定若干个钢结构住宅重点推广城市,制定试点行动计划,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加快试点项目落地,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
2.发挥政府工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优先采用钢结构建造方式。
3.按照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示范性强的原则,在社会投资的商品住宅项目中,选择规模较大的项目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示范,按年度落实项目清单。
来源:浙江省、山东省、江西省、湖南省、海南省、四川省、广东省湛江市
主要举措:(二)开展钢结构农房建设综合示范
经验做法:
1.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在经济发达、高烈度抗震设防、生态敏感等地区开展钢结构农房建设综合示范,鼓励农村危房改造、抗震改造、地震灾后恢复建设及统规统建的农房采用钢结构。
2.引导企业免费提供三维可视化的钢结构农房图集,农户可直观体验房屋建成后虚拟情景,并通过信息平台直接在手机端选择户型。
3.推广钢结构农房建房手续村、镇代办机制,探索运用线上审批平台,农户可直接通过手机、电脑等上传建房申请,审批时间从 20 天缩短至 7 天,手续办理简便快捷。
来源:江西省、青海省、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四川省
主要举措:(三)扩大钢结构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
经验做法:
1.鼓励医院、学校、体育馆、商场、写字楼等新建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建筑,推动政府投资的单体地上建筑面积 1 万平方米(含)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采用钢结构。
2.推动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以及抗震设防烈度 8 度及以上地区的新建校舍采用钢结构。
来源:北京市、山东省、海南省
二强化全产业链协同
主要举措:(一)以标准化 为 主 线 打通 上 下 游 产业链
经验做法:
1.推广标准化设计,编制《钢结构住宅户型标准图集》,推动试点项目优先选用标准化户型、型钢部件和配套部品,避免二次拆分设计,降低设计单位工作量,提高精细化设计水平。
2.明确钢结构住宅部品部件标准化技术要求,提出钢梁、钢柱、钢支撑等常用型钢尺寸,引导钢铁企业生产标准化、系列化型钢产品,推进通用配套部品部件批量化生产。
3.推动试点项目与钢铁生产企业进行协同优化,将钢梁规格减少为 3 个,2800 吨型钢一次性轧制完成,生产周期由 15 天缩短到 2 天,大大降低了二次焊接和探伤检测成本。
来源:山东省、江西省、四川省;山东省淄博市文昌嘉苑(二期)项目
主要举措:(二)发挥设计统筹作用
经验做法:
1.加强钢结构住宅方案策划阶段的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推动试点项目在初步设计阶段编制钢结构住宅设计专篇,依托专家库优化项目在建筑结构、节点构造、装饰装修及机电安装预留预埋等方面的设计内容,确保设计深度符合生产和施工要求。
2.推广建筑、结构、装修、管线一体化集成设计,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钢结构住宅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行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减少“错、漏、碰、缺”。
来源:湖南省、海南省;浙江省绍兴市官渡 3 号商品房项目、广东省湛江市东盛路公租房项目
主要举措:(三)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经验做法:
1.指导钢结构住宅骨干企业牵头组建钢结构住宅产业发展联盟,带动钢铁生产、房地产开发、建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监理等企业抱团协同发展。
2.打造钢结构住宅产业园区,整合勘察设计、施工以及钢构件、门窗、墙材等配套部品生产企业等上下游产业资源,打造钢结构住宅产业集群。
来源: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四川省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T 29-293-2021 天津市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
天津市 工程建设标准
DB/T29-293-2021
备案号:J16245-2022
天津市钻孔灌注桩 施工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bored cast-in-place pile in Tianjin
2022-01-27发布2022-04-01实施
天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了使天津市钻孔灌注桩施工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确保质量和保护环境,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天津市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的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
1.0.3钻孔灌注桩施工应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
1.0.4在天津市范围内的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天津市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术语、符号
2.1术语
2..1钻孔灌注桩bored cast-in-place pile
采用机械钻进成孔,并在其内安装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成型后具有一定承载能力的承载构件。
2.1.2泥浆slurry
泥浆是黏土微小颗粒在水中分散、并与水混合形成具有护壁、携渣、堵漏、冷却钻头等作用的半胶体悬浮液。
2.1.3原土造浆法the method of natural soil slurry
在钻进过程中通过加水使原状土分散在水中产生泥浆的方法。
2.1.4人工造浆法the method of artificial slurry
采用人工或搅拌机将黏土分散在水中,并根据需要加入添加剂或化学处理剂制造泥浆的方法。
2.1.5泥浆相对密度the relative density of slurry
即泥浆比重,泥浆的密度与水在4℃时密度的比值。
2.1.6泥浆黏度slurry viscosity
描述泥浆流动性能的物理指标。
2.1.7含砂率sand content ratio
泥浆中大于等于0.075mm的非粘性土占泥浆总体积的百分含量。
2.1.8沉渣sediment
钻孔灌注桩成孔后,沉积于孔底的非原状沉淀颗粒(物)。
2.1.9正循环direct circulation
泥浆经钻杆、钻具或附着管路进入孔底,然后将土层颗粒从钻杆钻具与孔壁之间的空隙携带返回地面的循环方式。
2.1.10反循环reverse circulation
泥浆由孔口经钻杆、钻具与孔壁之间的空隙流入孔底,经泵吸、气举等方式将土层颗粒从钻具、钻杆中抽返至地面的循环方式。
2.1.11护筒pile casing
为防止孔口土层和颗粒坍塌、坠落至孔内而在孔口设置的围护装置。
2.1.12稳定液stabilizing fluid
用于保持孔壁稳定的液体。
2.1.13一次清f孔the first round hole cleaning
钻具钻至设计标高后使用泥浆进行循环置换,并随之将孔底钻渣携带出孔口的一道工序。
2.1.14二次清f孔the second round hole cleaning
灌注导管安装完毕后,使用满足要求的泥浆进行循环置换,并将孔底沉渣携带出孔口、使沉渣厚度满足规范要求的一道工序。
2.1.15隔水塞plug
为积聚初灌混凝土而置于集料斗下口或导管内的球状、柱状或锥状体。
2.1.16充盈系数fulling coefficient
桩孔内实际灌注的混凝土体积与设计桩身体积(含预留桩身长度的体积)之比。
2.1.17后注浆灌注柱post-grouted cast-in-place pile
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一段时间内,通过预先埋设在桩身内的注浆管和注浆阀,对桩端或桩侧土体进行高压注入水泥浆所形成的灌注桩。
3基本规定
3.0.1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应按有关规范、标准和设计文件要求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编制前应熟悉施工图、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资料,并应对施工现场及周边进行踏勘,充分了解场地条件和周边环境。
3.0.2钻孔灌注桩施工前应做好下列工程资料准备工作:
1施工图纸及图纸会审资料等;
2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3建筑场地和邻近区域内的设施、地下管线、地下建(构)筑物等埋藏情况及施工现场上空架空管线的调查资料;
4定位测量的基准点位置、坐标及高程等;
5进场的钢筋、混凝土和水泥等材料的产品合格证和质量检验报告;
6编制施工方案。
3.0.3施工前应完成技术交底工作。施工中应严格落实各工序的质量控制,并及时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3.0.4当孔深小于60m时,可采用正循环成孔、清孔;孔深60m~80m时,宜采用反循环成孔、泵吸反循环清孔;孔深大于80m时,宜采用反循环成孔、气举反循环清孔。在有技术经验和措施可靠条件下,也可采用正循环成孔、反循环清孔。
3.0.5采用旋挖工艺时,宜采用稳定液护壁的湿作业旋挖成孔。
3.0.6正式施工前宜进行试成孔,数量不宜少于2个,并进行超声波成孔检测。对工程地质条件复杂、重要建筑物桩基、超长桩,应按设计要求进行试成孔。
3.0.7后注浆施工应确保注浆设备和装置符合要求,并应严格控制注浆起止时间、注浆顺序、注浆压力、浆液流量和注浆量,以及对周边成孔、成桩的保护。
3.0.8蓟州山区、滨海新区等特殊土地区的钻孔灌注桩施工,应根据地质条件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参数。
3.0.9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宜根据水文、气象和通航等条件,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桩基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在浅水区域或流速较慢的水域施工时,宜采用围堰或筑岛方法构筑作业场地,作业场地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不宜小于0.5;在深水区、流速较快或水底淤泥层较厚的水域施工时,宜搭设牢固稳定的施工平台。
3.0.10钻孔灌注桩施工应严格执行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配备劳动保护用品,做好扬尘控制、废弃泥浆和渣土的清运或处理等工作。
3.0.11施工中应及时做好施工记录,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施工记录应按本规程附录A进行填写。必要时,留存影像资料。
3.0.12施工单位应按现行地方标准《天津市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资料管理规程》DB/T29-209的有关规定,在桩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过程中提供真实、有效、完整的工程资料。
4成孔
4.1一般规定
4.1.1成孔前应做好下列现场准备工作:
1桩位处地下障碍物的清除和施工作业区场地的平整;
2桩基施工的供水、供电、道路、排水、材料堆场、加工场地和泥浆循环系统等设施;
3成桩机械现场调试合格,确保正常运转;
4防火、防雨、防风和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安全防护用品;
5施工现场硬化;
6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规定和其他必要的准备工作。
4.1.2成孔前应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控制点做好定位测量、引测和复核工作,依据设计图纸测放桩位,做好标识,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方可施工。群桩桩位放样允许偏差应不大于20mm,单桩桩位放样允许偏差应不大于10mma
4.1.3成孔工艺应根据工程特点、场地条件、设计要求、地质情况、设备性能和桩顶埋深等综合考虑、合理选择。
4.1.4钻头直径应根据设计桩径、地质条件和成孔工艺等合理选定,保证成孔直径必须达到设计桩径。开钻前应检查钻头直径。
4.1.5成孔前应在孔口埋设护筒。护筒的制作和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护筒宜采用4mm~10mm钢板卷制,具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护筒内径大于钻孔直径不宜小于200mm,上部应设1~2个溢浆孔,并设有防护筒下窜措施;
2护筒中心与桩位中心的偏差不应大于50mm,并保持护筒垂直偏差不大于1%;
3护筒埋设深度不应小于填土厚度,以护筒底口进入较好土层深度不宜小于0.2m,护筒上口宜高出地表0.2m~0.3m;
4护筒周围应采用黏性土分层、均匀回填并压实;
5水上灌注桩施工中,护筒底端埋置深度不宜小于1.0~1.5倍桩径,对于深水域、砂性土或存在较厚淤泥层时,应加大埋置深度;对于有冲刷影响的区域,护筒底端应进入冲刷线以下1.0~1.5倍桩径;护筒长度超过2m时,护筒直径和护筒中心偏差可在本条第1~2款的基础上适当加大;
6受水位涨落影响的水域,护筒上口应固定牢靠,且应高出最高水位1.5m~2.0mo
4.1.6成孔时钻机定位应准确、水平、稳固,确保成孔过程中不发生倾斜或偏移,钻头中心与设计桩位中心偏差不应大于20mm。钻机定位时,钻杆与钻头中心线应始终保持在同一铅垂线上。
4.1.7护壁泥浆可采用原土造浆。对不适用原土造浆的地层或工艺有特殊要求时,可采用人工造浆。对软塑或流塑的淤泥质土、较厚粉土粉砂等易坍塌地层,应提高泥浆相对密度;滨海新区冲填土和古河道区,应根据试成孔结果调整钻头直径、钻进参数和泥浆指标。泥浆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1.7的规定。
4.1.8成孔过程中,应保持孔内泥浆液面稳定。钻进过程中应根据土层情况按表4.1.7的规定调整泥浆指标,松软和易坍塌土层泥浆指标宜按表4.1.7规定值的上限取用。
4.1.9成孔至设计深度后,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成孔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不符合要求时,应分析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4.1.10成孔施工应一次不间断完成,不得无故停钻。成孔完毕至灌注混凝土的间隔时间不宜大于12小时;超过12小时,应重新进行桩孔的质量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决定进行下道工序或采取措施。
4.1.11灌注桩的桩径、垂直度及孔深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1.11的规定。“单柱单桩”基础设计方案等对垂直度和桩位允许偏差有特殊要求的灌注桩,应按设计要求执行。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
109
110
111
…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