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原集团《建设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标准图册 2020版》
编制说明
为响应东原集团 进入三四线城市的战略,明确三四线城市建设项目 现场安全文明 施工管理 标准,在确保安全管理标准不放松的情况下对原有《东原集团建设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标准图册 (2020标准版)》进行优化,使各建设项目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化、标准化,特编制本标准图册。
本图册是集团在三四线城市进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是对各建设项目的基本要求,各项目公司在进行现场管理时,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补充和细化管理要求。同时要求将本图册作为合同附件列入独资项目以及合资项目中工程主责的三四线城市项目总包招标技术标文件,各承包商在项目投标阶段,对本标准图册进行研读,对后期执行此标准所可能发生的费用充分考虑,在投标报价中对执行本标准所发生的各类费用列清单予以报价,并对执行效果做出承诺。本标准所涉及费用应专款专用,工程款支付时进行审计。
本图册仅列举了施工过程中涉及的部分内容,对于本图册未列举的项目,应参照各区域、城市公司颁布管理制度、相关法规及标准执行。如出现与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标准冲突的内容时,请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执行。
其中适用范围见下页。
说明:
1、安全文明标准,东原独资和合资公司中工程主责项目须执行。
2、住宅类:
1)基础版适用范围:
适用于三四线新产品系。具体可依据符合东原住宅产品系中【E-g】系(三四线新产品系)的项目。
2)标准版适用范围:
符合东原住宅产品系中【T】系、【A-g】系、【B-g】、【C-g】、【D-g】、【B-d】、【C-d】系的项目。
3、康养、公寓、商业项目类等:
1)标准版适用范围:
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
新一线城市(成都市、杭州市、武汉市、重庆市、南京市、天津市、苏州市、西安市、长沙市、沈阳市、青岛市、郑州市、大连市、东莞市、宁波市)
二线城市(厦门市、福州市、无锡市、合肥市、昆明市、哈尔滨市、济南市、佛山市、长春市、温州市、石家庄市、南宁市、常州市、泉州市、南昌市、贵阳市、太原市、烟台市、嘉兴市、南通市、金华市、珠海市、惠州市、徐州市、海口市、乌鲁木齐市、绍兴市、中山市、台州市、兰州市);仅包含上述城市的市辖区(市辖区参考市辖区划分表)。
2)基础版适用范围:除上述以外的三四线城市。
4、个别项目标准与上述不一致可与集团工程管理部确认后实施。
目 录
第一章 绿色文明施工
1.1 基本规定 ………………………………… 1
1.2 劳保用品 ………………………………… 4
1.3 封闭管理…………………………………… 5 1.4 现场标牌 ………………………………… 11
1.5 相关设施 ………………………………… 17
1.6 平面布置 ………………………………… 27
1.7 属地管理 ………………………………… 32
1.8 环境保护 ………………………………… 33
第二章 脚手架
2.1 基本规定 ………………………………… 37
2.2 落地式扣件钢管脚手架 ………………… 38
2.3 悬挑式脚手架 …………………………… 43
2.4 模板支架 ………………………………… 45
2.5 高处作业操作架 ………………………… 50
2.6 盘扣式脚手架 …………………………… 54
2.7 附着升降式脚手架 ……………………… 61
2.8 悬挑式卸料平台 ………………………… 64
2.9 电梯井钢平台 …………………………… 66
第三章 安全防护
3.1 基本规定 ………………………………… 67
3.2 架设(脚手架)作业安全防护 ………… 68
3.3 安全通道防护棚安全防护 ……………… 70
3.4 斜道安全防护 …………………………… 71
3.5 洞口安全防护 …………………………… 72
3.6 临边安全防护 …………………………… 75
3.7 后期市政施工防护 ……………………… 80
3.8 模板插放架 ……………………………… 81
3.9 定型化防护棚 …………………………… 82
第四章 施工用电
4.1 基本规定 ………………………………… 87
4.2 配电室 …………………………………… 88
4.3 配电箱及开关箱 ………………………… 89
4.4 电动建筑机械 …………………………… 90
4.5 照明 ……………………………………… 92
4.6 配电线路 ………………………………… 93
4.7 接地与防雷 ……………………………… 102
4.8 外电线路防护 …………………………… 103
第五章 机械设备
5.1 基本规定 ………………………………… 104
5.2 塔吊 ……………………………………… 105
5.3 施工电梯 ………………………………… 113
5.4 物料提升机 ……………………………… 118
5.5 电动吊篮 ………………………………… 120
5.6 中小型施工机具 ………………………… 125
第六章 消防安全
6.1 基本规定 ………………………………… 129
6.2 消防设施平面布置 ……………………… 130
6.3 消防设施器材的配备 …………………… 132
6.4 用火、用气管理 ………………………… 135
6.5 应急管理 ………………………………… 138
第七章 生活区
7.1 基本规定 ………………………………… 140
7.2 生活区布置 ……………………………… 141
7.3 食堂布置 ………………………………… 150
7.4 生活区厕所和淋浴间 …………………… 155
7.5 生活区临电和消防 ……………………… 157
第八章 装配式施工
8.1 设计准备 ………………………………… 160
8.2 排产阶段 ………………………………… 161
8.3 施工准备……………………………………162
8.4 构件运输 ………………………………… 163
8.5 构件存放 ………………………………… 164
8.6 吊具选择 ………………………………… 165
8.7 吊装管理 ………………………………… 168
8.8 吊装就位 ………………………………… 169
第九章 钢结构施工
9.1 操作平台 ………………………………… 171
9.2 焊接吊笼 ………………………………… 172
9.3 行走通道 ………………………………… 173
9.4 安全绳 …………………………………… 176
9.5 安全网 …………………………………… 178
9.6 移动工具房 ……………………………… 181
1 绿色文明施工
1.1 基本规定
(1)视觉形象
现场应通过施工总平面规划,规范临建设施、机械设备、安全设施、安全防护、标志、标识牌等样式、标准,达到现场视觉形象统一、整洁、美观的整体效果。具体标准可按照总包单位企业或东原地产有关标准执行。
(2)模块化管理
施工现场总平面应按实际功能划分为各个模块,分为办公区、生活区、施工作业区、辅助施工区、材料设备堆放区等区域。模块区主要由现场环形道路、塑钢挡板、钢管栏杆分隔而成。施工现场的办公区、生活区应当与作业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办公区、生活区应当设置于在建建筑物坠落半径之外,与作业区之间设置防护措施,进行明显的隔离,以免人员误入危险区域;办公区、生活区如果设置在在建建筑物坠落半径之内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砸措施。功能区的规划设置还应考虑交通、水电、消防、卫生、环保等因素。
(3)属地化管理
施工现场应实行安全文明施工责任区区域化管理,如:办公区、生活区宿舍、食堂、钢筋加工车间、木工加工车间、砼砂浆搅拌场等。安全文明施工责任区域主要由塑钢围挡或钢管栏杆(警示色标记)围护、隔离、封闭,实行定置管理。
建设单位和总包单位应对每个责任区域指定维护责任单位(部门)、责任人,形成明确的分工表,由各责任人签字确认。人员变动时,应及时将相关信息予以变更,责任区域、责任人、责任范围应在显要位置进行公示。
(4)场区封闭
工程正式开工前,设立硬质隔板进行场区封闭,隔板的强度、防火性能、高度等应满足使用要求,对整个施工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以便于开展安全保卫工作。
(5)监控系统
现场应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现场施工大门、生活区重点位置进行24小时监控,监控室应设专人24小时值班。(工地监控纳入智慧工地内)
(6)大门及门禁系统
施工现场应当有固定的出入口,出入口处应设置大门、岗亭。大门应牢固美观,高度不得低于2米,大门上应标有项目名称。出入口处应当设置专职门卫保卫人员,制定门卫管理制度及交接班记录制度。
车行出入口除按照总包单位要求设置门头外,还须设置车闸,所有人行出入口须设置门禁。
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不得超过60周岁,特种作业人员不得超过55周岁。
(7)施工场地
施工场地应始终保持平整。基坑、沟道开挖出的土方,必须及时清理运走,并堆放到指定的弃土场,运输途中,应采取防止土块抛洒的措施。施工现场应设定统一垃圾池,以方便现场施工需要并定期组织将垃圾清理运走。
(8)道路
生活区、办公区和现场施工区的主要道路可采用沥青混凝土或混凝土硬化,构成环形通道,并定期清扫;道路的坡度和转弯半径应符合相关规程的要求;道路两侧应形成排水坡度;道路应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基本修筑完成。
(9)排水沟道
道路两侧修筑排水明沟,定期对排水沟进行清理,保持畅通。
(10)直饮水
每个茶水亭配置一套直饮水设备,直饮水设备要能正常出水正常使用,夏季高热天气还应配备解暑凉茶。
(11)工地厕所
楼栋厕所设置:以标段为单位,每5万平米设置1组(两个)移动厕所或不少于4个蹲位(3男1女)的固定厕所,不足5万平米按5万平米进行设置,标段之间不得合用,生活区、办公区设置厕所不计,厕所需定人、定时清理,不得有异味,不得有“蚊蝇滋生”、“污水横流”的现象。
(12)楼层临时卫生间
位置要求:楼层内每5层布置一个临时移动厕所,定时清理,无异味,采取防蝇、灭蝇措施。
(13)导视标识
应在现场办公区、作业区、加工区、生活区设置各类警示用用语牌。工地厕所、楼层临时卫生间、临时吸烟处现场应有明显的导视标识。
(14)现场材料
现场内各种材料应按照施工平面图统一布置,分类码放整齐,材料标识要清晰准确。材料的存放场地应平整夯实,有排水措施。
施工现场的材料保管应根据材料特点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易燃易爆品应分类单独存放,并配备消防器材。
(15)形象标化
现场安全文明施工设施,应标准化配置,统一色调。安全警示标牌类按国家规范《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进行设置。
1.2 劳保用品
1.2.1 采购要求
(1)安全帽、安全带等劳保用品由各承建商自行采购配备,并确保质量合格,劳保用品按工种须统一颜色、统一编号。
1.2.2 颜色和标识
(1)工人安全帽正面须印有承建商企业LOGO,安全帽侧面须印有编号。反光背心正反面均须印承建商企业名称+LOGO。
(2)安全帽采用帽贴管理:可考虑在完成相应管理动作后张贴安全教育标识、实操考核标识、班组长标识、优秀工人标识、特殊工种标识等等。
1.3 封闭管理
1.3.1 工地大门
(1)场区实行全封闭管理,根据需要留设出入口,主大门示意如图一。
(2)施工现场主入口临时大门采用有门柱的双开大门或电动移门,规格:门宽≥8000mm,高度≥2300mm,门扇等分。材质:大门采用金属角钢做框,坚固耐用。大门下口边框离地面≤150mm。颜色:大门底色采用白 色,中间1.7米高范围内为蓝色;门柱及墙柱颜色为蓝色;距大门蓝色上下边线100mm 留设50 宽白底。围墙及大门统一按图二样式制作,地方如有特殊要求除外。蓝色色值详见见P112。
(3)现场视情况在右大门上开一个900mm(宽) *1800mm(高)的小门,便于施工人员应急出入集团
标识及总包标识如图所示位置设置。大门 两侧墙体预留空间,根据实际需求张贴相应内容。大门柱头上设置照明灯具。
(4)工地大门必须包含机动车出入口、人员进出闸机、和保安室等。
1.3.2 现场围挡
(1)围墙(围挡)坚固、严密,城市主干道高度不得低于2.5m,一般道路不得低于1.8m,具体高度及样式可结合当地政府部门和项目营销要求进行设置。
(2)一类围挡(临城市主干道施工围,与社会区域隔离):应使用轻钢骨架或砌块围墙,围墙高度不低于2.5米。
(3)二类围挡(1年以内临时围挡):采用PVC或双面压型钢板围挡,城市主干道高度不得低于2.5m,一般道路不得低于1.8m,底部设置0.5米高坎台。
(4)三类围挡(交付区与施工区域分界):采用轻钢结构镀锌铁皮外包广告喷绘围挡:城市主干道高度不得低于2.5m,一般道路不得低于1.8m。
(5)超过3米以上的广告围档应由专业设计公司设计,经设计部结构工程师、工程土建工程师审核后方可实施。
1.3.3 门卫室
(1)各出入大门均应设置门卫室,其面积不小于4平方米,材质应为钢彩板房或其它难燃材质,必须做到坚固美观。
(2)基本配置:配备办公桌椅、登记本、值班表、紧急联络电话表,张贴门卫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物资出入管理制度等。
(3)设置门卫24小时值班,门卫人员统一着装,佩戴执勤袖标。
(4)设立安全帽和工作服存放区,确保每个进入现场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穿工作服。
(5)完成时间:与现场办公室同步完成。
1.3.4 门禁系统
(1)人员出入口必须设置门禁系统。
(2)工地若应用智慧工地,人员凭人脸识别出入现场,由专业公司根据需求进行设计。
(3)车行出入口按照总包单位要求设置门头。
1.3.5 视频监控系统(纳入智慧工地)
(1)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必须设置视频监控系统。
(2)监控系统设置要求:在施工现场、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出入口设置监控摄像头。参考标准为:施工现场、办公区和生活区的大门出入口处各至少设置一对。摄像头通过数据线接入中控室。
(2)摄像头分辨率600线以上;监控屏幕不小于20寸,远程接受图像帧率不低于25帧/秒;存储硬盘容量应保证图像能保存30天。
(3)视频监控系统须联网。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798-2019 水电水利工程现场文明施工规范
ICS27.140
P5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798-2019
水电水利工程 现场文明施工规范
Civil construction code of hydropower and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2019-11-04发布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水电水利工程的现场文明施工,保障工程施工有序、高效、顺利实施,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
1.0.3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应实施标准化管理,具备条件的可推行智慧工地建设。
1.0.4水电水利工程消防与治安保卫工作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项目所在地的行政管理制度的要求。
1.0.5水电水利工程现场文明施工管理,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文明施工civilized construction
在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按照规定采取措施,实施现场文化建设,规范场容,保持作业环境整洁卫生,创造有序生产条件。
2.0.2施工扬尘dust
在水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中,对大气造成污染的粉尘颗粒物。
2.0.3能效比energy consumption rate
能源转换效率之比。
2.0.4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供水和地下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3基本规定
3.0.1在招标文件或者承发包合同中应明确参建各方有关文明施工的要求和措施。施工组织设计文件中应明确文明施工的具体措施。
3.0.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并在招标文件或者工程承发包合同中,单独开列文明施工费用的项目清单。参建各方应将现场文明施工纳入管理范围。
3.0.3施工现场内各加工场(区)应统一、协调布局,消防设施齐全有效。标识标牌清晰,保持清洁,做到整齐美观。施工现场内各加工场(区)内有卫生管理有制度并责任到人。
3.0.4施工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应按相关规定分类进行管理,达标后排放或二次利用。
3.0.5除吸烟处外施工现场不得吸烟。吸烟处设置应符合要求,并配备消防设施及器材。
3.0.6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应佩戴安全帽和使用个人防护用品,防护用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的有关规定。
3.0.7进场材料分区堆放,及时验收、标识,保证其可追溯性。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材料不得使用,及时清场。
3.0.8材料储存场地应平整牢固、通道畅通,材料存放整齐、稳固,且通道宽度不宜小于1m,并定期清扫。
3.0.9材料储存仓库应库容整洁、摆放合理,防护措施规范。
3.0.10施工现场应制定卫生及防疫措施。
4场内道路
4.0.1场内道路应保持运输有序畅通、标志齐全,满足安全、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要求。
4.0.2路线应合理规划、永久道路与临时道路结合。路面宜采用混凝土、泥结石或碎石等面层。道路经过办公区应设置减速带和采取降噪措施。
4.0.3道路直线段应做成单面或双面横坡,曲线段外侧超高,两侧设排水沟,并经常检查疏通。施工便桥、隧洞等设计载荷、基础和结构、安全防护等应符合设计或相关规范要求。
4.0.4施工场内汽车运输道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1陡坡段应设置避险车道,单车道应有会车位置。
2在急弯、陡坡等危险路段右侧应设有相应警告标志,岔路、施工生产场所应设有指路标志。
3高边坡路临空边缘应设有安全墩挡墙及反光警告标志。
4设置工程车辆、大型自卸车专用的停车和清洗车辆场地。
5停车场所应设有限速标识,危险路段设警告标识。
4.0.5施工场内人行及人力货运通道应符合以下要求:
1牢固、平整、整洁、无障碍、无积水。
2宽度不小于1000mm。
3危险地段设置防护设施和警告标志。
4冬雨季有防滑措施。冰雪地区冬季应加强维护,并采取必要的防滑措施。
4.0.6交通标识、标线、示警桩、轮廓线等应统一制作和安装,定期维护。场区内设固定车辆停放区,车辆停放整齐划一。
4.0.7路面应定期维护,经常洒水降尘。配有清扫、维护设备,保持路面完好、整洁、无积水。
4.0.8现场与社会道路交界处可设置道路拱门。拱门的尺寸应满足各种施工车辆的通过要求,适于宣传与标识悬挂。
4.0.9进入现场内的车辆应遵守交规,文明驾驶,办公区内避免鸣笛。行驶速度符合现场要求,礼让行人和人力车辆。
4.0.10汛期或雨季,可对部分道路采取限行或管制等措施。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
国家电网 有限公司
电网建设项目 档案管理 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快推进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确保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规范、安全和有效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DA/T28-2018)、《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档发〔2006〕2号)、《建设项目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档发〔2016〕11号)和《国家电网公司档案管理办法》(国网(办/2)417-2014),结合公司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电网建设项目档案(以下简称项目档案)是指电网建设项目在立项、招标、勘测、设计、设备材料采购、施工、监理、调试、竣工验收及试运行全过程中形成的经过鉴定、整理并归档的文字、图表、音像、实物等形式的项目文件。
第三条 公司项目档案业务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将项目档案工作融入项目建设管理,纳入项目建设计划、项目管理程序、合同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加强项目文件过程管理,通过节点控制强化项目文件管理,实现从项目文件形成、流转到归档管理的全过程控制。
第四条 签订项目勘测、设计、施工、监理、调试、监造等合同、协议时,应明确规定项目档案管理责任,包括项目文件(含项目电子文件,以下同)形成的质量要求、归档范围、整理标准、归档时间、归档套数、介质、格式、合同解除后项目文件的处置及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五条 项目档案工作经费纳入项目预算管理,为项目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满足需要的经费和工作条件。应明确必要的档案整理经费和设施、设备购置费、数字化费及专项验收费等。
第六条 项目档案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规和国家电网公司保密工作相关规定。
第七条 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总(分)部、各单位(含全资、控股单位)新建、扩建、改建电网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电网大修、技改项目及抽水蓄能、新能源等其他建设项目可参照执行。
第二章 职责与分工
第八条 电网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原则,建立自上而下的分级管理体系。各参建单位、部门应遵循“谁形成、谁负责”的原则,完成各自职责范围和合同规定的整理、归档及项目档案的编制、移交工作,确保项目档案完整、准确、系统、规范和安全,满足项目建设、管理、监督、运行和维护等活动在证据、责任和信息等方面的需要。
第九条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办公厅是公司档案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其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项目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二)制定公司系统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制度并组织实施。
(三)对公司系统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组织公司系统项目档案管理业务学习、培训工作。
(五)组织公司系统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工作。
(六)组织报送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登记表。
(七)负责公司总部管理的跨区电网建设项目、特高压电网建设项目、具有重大或示范意义的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的业务管理。
第十条 各省(市、县)公司、各直属单位档案部门是本单位项目档案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其电网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宣传和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项目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关于项目档案工作的标准、制度。
(二)制定职责范围内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
(三)对职责范围内的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报送国家、地方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登记表。
(五)组织或协助组织建设项目档案竣工验收,配合开展工程达标投产以及创优的相关档案检查工作。
(六)负责本单位作为项目建设单位的项目档案管理或委托管理。
第十一条 公司总部及项目所在区域省(市、县)公司、直属单位相关责任部门应按国家项目档案管理相关规范,形成、收集、整理、归档职责范围内的项目文件。
(一)项目建设管理部门负责项目档案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负责收集、整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初步设计审查、工程建设协调及设计、监理、施工合同等文件材料。负责督促检查项目建设各参建单位(部门)收集、整理、移交施工及竣工验收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负责收集、整理项目竣工结算及审核报告。
(二)发展策划部门负责收集、归档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批、投资等管理文件材料。
(三)物资管理部门(招投标管理中心)负责对项目招标采购档案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招标代理机构收集、整理设备(材料)、监造、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招投标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负责组织物资供应管理单位收集、整理物资供货合同、协议等。
(四)调度部门负责收集、整理项目调度命名等文件材料。
(五)财务、审计部门负责收集、整理项目竣工决算及审计报告等文件材料。
(六)安全、环评、水保、档案等管理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各专业工作中形成的报告、方案、批复及专项验收文件材料。
第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包括受其委托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以下同)对项目档案工作负总责,应明确项目档案工作的分管领导,设立或明确与项目建设管理相适应的档案管理机构,配备满足项目档案工作需要的档案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建立以档案管理机构为核心,工程管理相关部门和参建单位参与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落实国家、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及项目属地省(市)公司关于项目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及实施细则等。
(二)根据项目建设管理实际,按照职责明确、流程清晰、措施有效、要求具体的原则,制定项目档案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业务规范、工作程序,并组织协调工程管理相关部门和参建单位实施。
项目档案管理业务规范主要包含下列内容:
1.项目文件管理流程、文件格式、文件编号、归档要求等。
2.竣工图的编制单位、编制要求、审查流程和责任等。
3.照片和音视频文件摄录的责任主体、阶段、节点、部位、内容、技术参数、归档要求等。
4.项目档案信息化的相关要求及信息系统使用说明。
(三)建立项目文件管理和归档考核机制,对项目文件的形成质量、收集整理和归档情况等进行考核。
(四)项目开工前,应对参建单位进行项目文件管理和归档交底。
(五)按规定进行项目档案管理登记。组织或协助组织开展建设项目档案竣工验收和达标投产、工程创优的档案管理检查考核工作。
第十三条 项目建设单位档案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对本单位相关部门及参建单位的项目文件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二)组织项目管理相关人员和档案人员进行档案业务培训。
(三)参加项目建设的重要会议、重大活动、阶段性检查验收、竣工验收。
(四)负责对应归档项目文件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系统性进行审查。
(五)负责项目档案的接收、汇总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利用和移交工作。
DL/T 5797-2019 水电水利工程纤维混凝土施工规范
ICS27.140
P55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797—2019
水电水利工程 纤维混凝土 施工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fiber concrete construction of hydroelectric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19-11-04发布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水电水利工程纤维混凝土的施工,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纤维混凝土施工。
1.0.3纤维混凝土施工应遵循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质量可靠的原则。
1.0.4纤维混凝土施工应结合纤维种类、纤维强度、纤维长度、混凝土性能及可施工性等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
1.0.5纤维混凝土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纤维混凝土fiber concrete
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纤维而制成的复合材料,主要有钢纤维混凝土、合成纤维混凝土、天然纤维混凝土等。
2.0.2钢纤维steel fiber
用钢材经加工制成的短纤维,主要有普通碳钢纤维、低合金钢纤维、不锈钢纤维等。
2.0.3合成纤维synthetic fiber
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能分散于混凝土中的短纤维,主要有聚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聚丙烯腈纤维、膜裂纤维、粗纤维等。
2.0.4玄武岩纤维basalt fiber
将玄武岩石料经高温熔融后,通过铂铑合金拉丝漏板高速拉制而成的连续纤维。
2..5投影长度projected length
异型纤维长边平行于投影面时的正投影长度。
2.0.6等效直径equivalent diameter
纤维截面为非圆形时,按截面积相等的原则换算出的圆形截面直径。
2.0.7纤维长径比aspect ratio of fiber
,纤维的长度与直径或等效直径的比值。
2.0.8纤维掺量fiber content
混凝土单位体积内掺加纤维的质量。
2.0.9纤维体积率volume ratio of fiber
纤维占纤维混凝土的体积百分数。
3基本规定
3.0.1纤维混凝土所用纤维、水泥、掺合料、骨料、外加剂等原材料质量应检测合格。
3.0.2配制钢纤维混凝土所用水泥宜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硅酸盐水泥。
3.0.3纤维混凝土宜采用二级配,最大粒径不宜大于纤维长度的2/3;喷射钢纤维混凝土的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5mm,细骨料宜采用中砂,钢纤维混凝土不得使用海砂。
3.0.4用于防止混凝土或砂浆形成早期收缩裂缝的合成纤维,抗拉强度不宜低于280N/mm2;用于结构增强、增韧的合成纤维,宜选用弹性模量和强度较高的纤维。
3.0.5纤维混凝土不得使用含氯盐的外加剂。速凝剂宜采用低碱速凝剂。
3.0.6纤维混凝土应进行配合比设计,通过试验确定纤维掺量。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或抗弯强度)、耐久性等满足设计要求,和易性、凝结时间和输送性能等满足施工要求。
3.0.7当混凝土小型结构构件采用钢纤维代替混凝土中的受力钢筋时,掺量应经过计算确定。
4材料
4.1一般规定
4.1.1纤维混凝土所用的水、水泥、骨料、掺合料及外加剂应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有关规定。
4.1.2应选择合格的纤维产品。
4.1.3进场纤维标注应齐全,标注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名称、规格型号、净质量、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执行标准,并附有产品说明书,凡技术文件不全、包装不符、受潮等的产品不得使用。
4.1.4纤维品种的选择应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
4.1.5进场纤维应洁净,表面无污染,并及时组织进场验收。
4.1.6纤维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应有防潮、防污染、防混杂措施。
4.1.7纤维不宜露天存放,储存仓库应有隔潮遮尘、防腐等措施。
4.1.8纤维可按单位混凝土或砂浆体积用量进行小袋包装,方便定量投放。
4.2钢纤维
4.2.1钢纤维的几何参数宜符合表4.2.1的规定。
4.2.2钢纤维抗拉强度等级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796-2019 水电工程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不含条文说明)
ICS27.140
P5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796—2019
水电工程 边坡安全监测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ydropower slope safety monitoring
2019-11-04发布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水电工程边坡安全监测设计、监测设施施工、观测、监测资料整编与分析,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电工程枢纽区工程边坡,水电工程边坡类别和级别划分按《水电水利工程边坡设计规范》DL/T5353执行。
1.0.3边坡监测设计应进行总体规划,目标明确,坚持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原则。
1.0.4基于边坡建设与运行的全生命安全监控理念,边坡安全监测项目按运行寿命分为永久监测、长期监测和短期监测三类。永久监测项目的监测设施应可修复或更换,对于长期监测和短期监测项目,当监测设施完成监测目的后可封存停测。
1.0.5边坡监测设施安装埋设后应及时开展观测与监测资料分析,当边坡稳定性出现异常时,宜开展监测警戒工作。
1.0.6边坡安全监测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工程边坡engineering slope
经人工改造形成的或受工程影响或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边坡。
2.0.2初测值first measurement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后的首次测值为初测值。
2.0.3初始值initial value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完正常工作后的首次测值为初始值。
2.0.4监测仪器设备monitoring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基于各种原理的传感器、监测装置及其相应的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和供电设备的总称。
2.0.5监测设施monitoring facilities
各类监测仪器设备及其保护装置、观测房、观测便道等辅助设施的统称。
3基本规定
3.0.1边坡安全监测应遵循如下原则:
1监测项目和监测仪器设备应根据边坡级别、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支护措施、运行工况等综合确定,监测仪器设备的选择宜力求简单可靠,易于维护。
2边坡监测应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监测仪器设备应及时安装埋设、观测分析与评价,重点评价边坡稳定状态。
3边坡同部位的各类监测项目应在同一观测时段进行观测,宜采用自动化监测。
4监测数据和巡视检查成果宜采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并及时完成入库、整编、分析。
3.0.2边坡监测警戒级别应根据边坡工作性态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动态调整。
3.0.3各监测物理量的正负号应符合下列规定:
1表面水平位移:向临空面为正,向左为正,反之为负。
2表面垂直位移:下沉为正,反之为负。
3内部水平变形:向坡外为正,反之为负。
4接缝和裂缝开合度:张开为正,反之为负。
5应力应变:拉为正,压为负。
6锚索荷载:以锁定荷载为基准,增大为正,减小为负。
3.0.4根据工程边坡具体情况,可选设强震、爆破震动等专项监测。
4监测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边坡监测以整体稳定性监测为主,应结合地质分区、不利结构面、边坡裂缝、支护措施等进行监测。
4.1.2边坡监测设计所需的基本资料包括地形、地质、地震、水文气象、主要计算和结构设计成果、施工方法、运行条件及环境条件等工程资料。
4.1.3监测项目应根据边坡级别及设计资料等因素确定,监测断面、测点布置应能反映边坡变形和支护措施的特点,表面监测与内部监测相结合。监测设计应对永久、长期、短期监测项目进行划分,边坡监测项目分类和选择见本规范附录A中A.1。
4.1.4施工期临时监测和科学试验等短期监测项目的布置应根据工程需要确定。
4.1.5边坡各类监测项目的监测允许误差见本规范附录A中A.2,如果监测允许误差不满足A.2要求,需论证其可行性。
4.1.6不同时期监测应保持监测资料连续完整。
4.1.7边坡观测通道应根据边坡特点进行规划布置,宜与边坡工程同步建设。
4.1.8边坡监测仪器设备的选型宜根据边坡变形稳定性分析或工程类比确定。
4.2环境量监测
4.2.1边坡环境量监测项目包括降水量、气温和水位监测。
4.2.2枢纽区工程边坡环境量监测可与大坝安全监测环境量共用。
4.3变形监测
4.3.1边坡变形监测项目包括表面变形、内部变形和裂缝监测。
4.3.2边坡监测断面应根据边坡级别、边坡规模、地质分区等因素,并结合地质勘探断面、稳定分析及支护措施等设置,I级边坡主监测断面不应少于2个,Ⅱ级及以下边坡主监测断面布置不应少于1个,辅助监测断面根据需要设置。
4.3.3边坡表面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表面水平位移监测宜设置表面变形监测点,测点观测墩宜高出表面1.2m,墩顶部应设强制对中基座。每个监测断面上的表面变形监测点不少于3个,观测方法宜采用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法等。
2表面垂直位移监测宜设置表面变形监测点或水准点,观测方法宜采用三角高程法、几何水准法。
3边坡采用抗滑桩、挡墙结构的,可在结构顶部布置表面变形监测点。
4高陡边坡或已出现失稳迹象的边坡,表面变形监测宜采用GNSS法等自动化监测方法。
4.3.4边坡表面变形监测工作基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1表面变形工作基点宜与变形监测控制网网点结合,变形监测控制网网点不能覆盖或受地形条件限制的边坡,可在相对稳定的位置设置独立工作基点。
2变形监测控制网建立前,边坡表面变形监测的工作基点可与施工控制网结合,后期应完成前期工作基点与变形监测控制网的衔接工作。
3.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定期进行校测。
4.3.5边坡内部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内部变形监测应根据边坡岩土构成、变形破坏类型、支护措施等因素按监测断面设置,宜与地下水位及表面变形测点结合布置。
2沿钻孔轴向的变形,可采用多点位移计、滑动测微计等监测,钻孔方向宜与边坡变形方向一致。多点位移计在断层、节理裂隙密集带、夹泥层或岩石破碎带等部位宜布置测点,最深测点宜错固在相对稳定的岩体内。
3垂直于钻孔轴向的变形,可采用测斜仪或柔性位移计等监测,钻孔深度应穿过潜在滑动面以下5m~10m,布置有抗滑桩的宜结合布置。
4必要时,边坡内部变形可利用勘探、排水及监测平硐等,布置钢钢丝(杆)位移计、伸缩仪、土体位移计、石墨杆收敛计、测斜孔等监测。
4.3.6边坡出现裂缝的,应监测裂缝的开度和扩展。岩质边坡宜采用测缝计、砂浆条带法等监测,土质边坡宜采用土体位移计、标点测距法等监测。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795-2019 水电水利工程带式输送机技术规范
ICS27.140
P5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795—2019
水电水利工程 带式输送机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elt conveyor of hydropower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2019-11-04发布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带式输送机在水电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中远距离输送散粒料和混凝土拌和物等使用的利用托辊支承、依靠传动滚筒与输送带之间摩擦力传递牵引力的带式输送机,包括槽形带式输送机(以下简称槽带机)和管状带式输送机(以下简称管带机)。本规范不适用砂石料生产场、混凝土拌和站(楼)等场内使用的带式输送机。
1.0.3经技术、经济、环保的综合比较,有优势时应使用带式输送机。运输量大、运输距离长、道路崎岖时宜优先使用带式输送机。
1.0.4在带式输送机的实际使用中,提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使用。
1.0.5使用带式输送机时,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基本规定
2.0.1带式输送机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图纸及技术文件的规定。
2.0.2输送混凝土拌和物及材料、土料的带式输送机应考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土料含水率损失,确保混凝土坍落度、土料含水率满足设计要求。
2.0.3带式输送机的基础应根据相关规范进行专门设计,符合基础稳定性要求。
2.0.4带式输送机机身、机架等钢结构应按相关规范进行设计和验算,符合结构稳定性要求。
2.0.5带式输送机使用环境温度宜为-25℃~+40℃,超过此范围时应进行特别设计。
2.0.6带式输送机空载噪声值应符合《带式输送机》GB/T10595的规定。
2.0.7带式输送机应设防雨、防晒设施及单侧或双侧检修通道。
2.0.8带式输送机的布置和使用应满足国家对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
3整机布置
3.1一般规定
3.1.1带式输送机整机线路布置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减少转弯、凹凸和中转。
3.1.2根据输送起点和终点的高程、线路布置,计算带式输送机的最大倾角。最大倾角不应大于输送物料的最大允许倾角。当最大倾角大于最大允许倾角时应调整线路。各种物料的最大允许倾角见表3.1.2。
3.1.3带式输送机的布置线路跨越河流、道路或穿越山体采用栈桥或隧道时,应符合相关标准对限高、防洪、安全等的规定。
3.1.4露天布置的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线路沿线应设维修车辆通道。
3.1.5输送成品砂石或土料,宜在带式输送机受料端和卸料端设置容积满足生产要求的堆料场。受料端堆料场容积宜按高峰时段不小于3d的需用量确定,卸料端堆料场容积宜按高峰时段不小于1d的需用量确定。受料端堆料场可与受料仓结合。
3.1.6带式输送机的受料、中转、卸料应满足输送系统工艺、布置、工作条件的要求,并满足材料特性的要求。
3.1.7设备的受料、中转、卸料能力应与输送机设计输送量相适应。
3.2受料
3.2.1石料、碎(砾)石等松散材料宜用振动给料机受料。振动给料机应与料仓出料口相配套。料仓出料口径应大于所储材料最大粒径的3倍,并满足出料量的要求。
3.2.2砂、土等易黏结材料宜用皮带式或刮板式给料机受料。给料机应与料仓出料口相配套。料仓出料口应满足出料量的要求。料仓应利于所储材料顺利溜至出料口。
3.2.3混凝土宜用溜槽受料。溜槽的角度应与混凝土的坍落度相适应,使混凝土能够顺利下溜。溜槽应设耐磨板或衬板。溜槽应与料仓出料口相配套。料仓出料口应满足出料量的要求,并设置弧门以控制出料。
3.2.4受料装置的出料端口与输送机皮带的垂直距离在满足结构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小,以减少材料对输送机皮带的冲击。
3.2.5带式输送机受料段不宜设置在输送机的倾斜段和槽(管)形过渡段。
3.2.6带式输送机受料段应设导料槽。导料槽的长度应大于材料加速到稳定运行所需长度,一般可按1.2倍的带速计算,但不小于1.5m。导料槽的上口宽度应大于受料装置出料端宽度。
3.2.7带式输送机受料段应设缓冲装置或适当加密输送带托辊。
3.2.8混凝土受料料仓宜用钢板加工。砂、石、土料受料料仓宜用混凝土浇筑。
3.2.9带式输送机可布设在受料廊道内,从料仓通过受料装置取料。带式输送机受料廊道的最小净空尺寸应满足表3.2.9要求。
3.3中转
3.3.1上一级输送机端部清扫器清扫下的材料应全部进入下一级输送机。
3.3.2两条带式输送机水平交角不大于15°时宜用输送机搭接直接中转。直接中转上一级输送机卸料端应设集料漏斗,下一级输送机受料段应设导料槽及缓冲装置。两条输送机搭接段的垂直距离在满足结构要求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小。
3.3.3两条带式输送机水平交角大于15°时宜用溜槽中转。溜槽角度应满足材料顺利下溜的要求。溜槽出口宽度应大于材料最大粒径的3倍,并小于下一级输送机导料槽上口宽度。
3.3.4输送砂、石、土料的复杂、大型输送系统宜用中转料仓中转。上一级输送机直接卸料入中转料仓,中转料仓为下一级输送机受料。中转料仓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定,受料装置及受料廊道的要求同本规范3.2节的要求。
3.4卸料
3.4.1带式输送机需要多点卸料时宜用卸料小车或犁式卸料器卸料。卸料小车和犁式卸料器宜布设在输送机的水平段。
3.4.2选用犁式卸料器卸料时,输送机的带速不宜大于2.5m/s,碎(砾)石料粒度不宜大于25mm、石料最大粒度不宜大于50mm。犁式卸料器不宜卸载砂子和混凝土等磨蚀性大的材料。
3.4.3犁式卸料器应能确保卸料犁落下时与输送带承载面贴合紧密,卸料犁拉起时有足够的空间让输送带上的物料顺利通过,并控制灵活。
3.4.4选用卸料小车卸料时,输送机带速不宜大于3.15m/s。
3.4.5卸料小车应移动灵活、制动灵敏可靠,卸料点控制准确,在卸料处设清扫器。
3.4.6带式输送机输送材料需要车辆倒运时宜用分料器卸料。分料器根据输送机输送量和倒运车辆的大小设2~4个出料口,倒运车辆从出料口直接接料转运。
3.4.7分料器切换板应翻转灵活、无卡阻、无漏料,切换板翻转到位后的角度应与分料器溜槽的角度一致。分料器溜槽的角度根据输送材料种类而定,保证材料顺利下溜。
3.4.8输送成品砂石料时自由卸落高度不宜超过3m,否则应采取缓降措施。
3.4.9输送混凝土卸料高差大于1.5m时宜用溜槽或串筒卸料。
3.4.10输送混凝土卸料高差大于10m时宜用满管溜槽、负压溜槽或缓降管卸料。满管溜槽和缓降管布置倾角应大于45°,小于50°时溜管中间不宜设弯头。负压溜槽适用坡度为1:1~1:0.75。
3.4.11满管溜槽、缓降管、负压溜槽均应与储料仓配套使用。储料仓的容积宜取仓面接料运输车装载量的1.5~2倍。
3.4.12缓降管和负压溜槽的储料仓出口应设控制活门,满管溜槽出料口应设控制弧门,控制门应开启灵活、不漏料。
3.4.13缓降管的缓降器间距宜为10m~15m。缓降管直径宜取输送混凝土骨料最大粒径的4~6倍。缓降器磨损严重时宜用耐磨材料制作。满管溜槽宜用厚壁钢管制作,管径宜为600mm~1000mm。
4选型
4.1一般规定
4.1.1当受地形限制,线路转弯较多、转弯半径较小时宜选用管带机;线路凸凹较多、凸凹弧段曲率半径较小时宜选用管带机。
4.1.2混凝土输送宜选用管带机,选用槽带机时应封闭。
4.1.3黏土输送选用槽带机时应封闭。
4.1.4槽带机宜选用三托辊形式,管带机宜选用圆形布置六托辊形式。
4.2输送量
4.2.1带式输送机设计输送量应满足下式要求。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794-2019 灌浆记录仪检验规程
ICS27.140
P5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794-2019
灌浆记录仪 检验规程
Inspection specification for grouting recorder
2019-11-04发布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统一对灌浆记录仪的检验要求,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灌浆工程中用于记录水泥灌浆施工参数的灌浆记录仪和监测记录系统。
1.0.3灌浆记录仪的检验工作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灌浆记录仪grouting recorder
运用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通过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及其他传感器,对灌浆施工作业的压力、流量、密度等施工参数进行检测、显示并予以记录的电子装置。
2.1.2灌浆记录仪主机mainframe of grouting recorder
采集传感器电流信号,并将电流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出的仪器。
2.1.3传感装置sensing device
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密度传感器的统称。
2.1.4单通道灌浆记录仪single-line grouting recorder
一台主机仅与一套灌浆设备的监测传感装置相连,检测和记录一个灌浆孔段灌浆过程参数的灌浆记录仪。
2.1.5多通道灌浆记录仪multi-line grouting recorder
一台主机与两套及以上灌浆设备的监测传感装置相连,同时检测和记录两个及以上灌浆孔段灌浆过程参数的灌浆记录仪。
3仪器基本要求
3.0.1灌浆记录仪应有铭牌。铭牌上应注明制造厂名、产品名称及型号、出厂编号、出厂日期以及其他重要技术指标。
3.0.2灌浆记录仪主机及各传感装置外表应完好,不应有变形、破损等影响仪器使用的机械损伤。
3.0.3接插件应牢固可靠,避免因振动而脱落。
3.0.4显示的数字、表示功能的文字符号以及标识应完整、清晰。
3.0.5主机与传感装置的连接接口应有明确标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插座形式应具有唯一性。
3.0.6.后续检验传感器装置的传感部件不应有水泥结块。
3.0.7灌浆记录仪应附有使用说明书、产品合格证和技术手册。周期检验的灌浆记录仪还应有前次检验的检验证书。
3.0.8灌浆记录仪主机及各传感装置的电源接口端子(交流220V)与外壳间的绝缘电阻不小于20M2。
3.0.9主机故障警示与处置功能、传感装置必要的密封与防水性能等技术要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灌浆记录仪技术导则》DL/T5237的相关规定。
3.0.10电源:交流(220±10)V、(50±2.5)Hz。
3.0.11供水:应连续、恒压供水,流量(0~100)L/min,水质清洁,水温为(5~40)℃。
3.0.12待检验灌浆记录仪和传感装置均应通电预热15min以上。
3.0.13检验环境条件为环境温度.(10~30)℃、相对湿度小于90%。
3.0.14灌浆记录仪主机技术性能要求应符合表3.0.14规定。
3.0.15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密度传感器等传感装置技术性能要求应符合表3.0.15规定。
3.0.16新制造灌浆记录仪经检验合格后,检验单位发给检验合格报告。包括主机检验报告及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和密度传感器检验报告;使用中和维修后的灌浆记录仪经检验符合准用条件的,由检验单位发给检验合格报告,并在检验合格报告中列出限制条件和测量范围。经过检验,其中有不合格项的发给检验不合格通知书,并注明不合格项,检验报告见本规程附录A。
4检验装置
4.0.1检验装置包括计量标准器具和辅助设备两类,所有检验使用的计量器具,均应通过法定计量部门检验并出具有效证书。计量标准器具应符合表4.0.1-1规定,辅助设备应符合表4.0.1-2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793-2019 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和附件施工及验收规范
ICS33.180.10
M30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793-2019
光纤复合低压电缆 和附件施工 及验收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of optical fiber composite low-voltage cable and accessories
2019-11-04发布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了保证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及附件的工程施工、验收质量及安全稳定运行,统一产品到货检验、安装敷设及工程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规定了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及附件的保管、运输、到货检验、敷设、附件安装及验收规则。
1.0.3本规范适用于额定电压0.6/1kV(U=1.2kV)及以下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的线路工程。
1.0.4OPLC线路工程应按照批准的设计文件和经有关方面会审的设计施工方案施工。
1.0.5对有千扰防护要求的OPLC线路,应按设计要求采取抗干扰相应措施。
1.0.6OPLC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额定电压1kV(U=1.2kV)及以下光纤复合低压电缆》GB/T29839的规定,并应有产品标识及合格证件。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应经过权威机构试验、测试及试点验证判定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时方可采用。
1.0.7OPLC附件可采用光电一体化中间接续附件和终端接入附件,也可以采用分离式的电接续和光接续附件。附件的电接续部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T7251.1、《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3部分:由一般人员操作的配电板(DB0)》GB/T7251.3、《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2部分:成套电力开关和控制设备》GB/T7251.12和《额定电压1kV(Um=1.2kV)及以下光纤复合低压电缆》GB/T29839的相关要求,附件的光接续部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光纤配线架》YD/T778、《光缆接头盒第1部分:室外光缆接头盒》YD/T814.1、《光缆终端盒》YD/T925、《通信光
缆交接箱》YD/T988和《光缆分纤箱》YD/T2150的相关要求。
1.0.80PLC及附件安装用的钢制紧固件,除地脚螺栓外,应采用热镀锌或等同热镀锌性能的制品。
1.0.9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应符合本标准及现行有关安全标准及产品的技术文件的规定。对重要的施工项目或关键工序,应事先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
1.0.10对易受外部影响着火的0PLC密集场所或可能着火蔓延而酿成严重事故的OPLC线路,应按《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要求的防火阻燃措施施工。
1.0.11OPLC线路工程测量及检查用的仪器、仪表和量具等,应采用合格产品并在校检有效期内使用。
1.0.12光纤复合低压电缆及附件的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tical fiber composite low-voltage cable;OPLC
一种复合有光传输单元,具有输送电能和光通信能力的低压电缆。
2.0.2OPLC附件OPLC accessories
用于OPLC的连接和分配的装置的统称。其中,用于接续和维护两根同种型号规格OPLC的称为中间接续附件;安装在OPLC的末端,可完成电气和光纤的连接、分配、绝缘和保护的装置称为终端接入附件。
2.0.3OPLC导管OPLC ducts,OPLC conduits
OPLC本体敷设于其内部受到保护和在OPLC发生故障后便于将OPLC拉出更换用的管子。有单管和排管等结构形式。
2.0.4光电一体化中间接续附件optical-electric intermediate splice accessories
接续和维护两根同种型号规格的OPLC的接续保护装置。实现OPLC的导体、光纤接续,恢复连接处绝缘和电气性能,可一体实现光通信与电气连续的装置。
2.0.5光电一体化终端接入附件optical-electric terminal accessories
安装在OPLC末端,可一体完成电气和光纤的连接、分配、绝缘和保护的装置。按使用架构节点可分为光电一体化局端柜、光电一体化楼宇柜、光电一体化楼层箱、光电一体化入户箱。
3OPLC及附件的保管和运输
3.0.1OPLC及附件的运输、储存,应符合《额定电压1kV(Um=261.2kV)及以下光纤复合低压电缆》GB/T29839及《低压成套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GB/T7251.1、《光纤配线架》YD/T778、《光缆接头盒第1部分:室外光缆接头盒》YD/T814.1、《光缆终端盒》YD/T925、《通信光缆交接箱》YD/T988、《光缆分纤箱》YD/T2150的要求,应避免强烈振动、冲击、挤压、倾倒、长时间曝晒、受潮、腐蚀,确保不损坏箱体外表面以及箱内部件。
3.0.20PLC的储运温度应控制在-20℃~+60℃范围内。
3.0.3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应使用轴杠且平稳装卸,禁止用钢丝绳直接穿过轴孔,以免OPLC及缆盘受到损伤。严禁将缆盘直接由车上推下,缆盘不应平放运输。
3.0.4在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上,缆盘应放稳,并用合适方法固定,防止互撞或翻倒。
3.0.5运输或滚动缆盘前,应保证缆盘牢固,OPLC绕紧在缆盘上。滚动时应顺着OPLC的缠紧方向,不应做长距离滚动,不应损坏盘条及保护装置,禁止在失控情况下滚动线盘。
3.0.60PLC在运输转移过程中和过程后,应检查缆盘紧固钉是否需要重新整固。
3.0.7OPLC及附件应按下列要求贮存:
1OPLC应集中分类存放,并应标明型号、电压、规格、长度。
2OPLC应避免在露天存放,缆盘不应平放贮存。3OPLC缆盘之间应有通道。地基应坚实。当受条件限制时,盘下应加垫,存放处不应积水。
4OPLC附件应根据材料性能和保管要求贮存和保管。
3.0.8OPLC及附件在安装前的保管期限不应超过一年。
4OPLC及附件到货检验
4.0.1OPLC及附件到达现场后,应按下列要求及时进行检查:
1产品型号、规格、长度、数量应符合合同要求。
2产品的包装应完好无损,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OPLC的缆盘结构和中心通孔应无变形、无损坏;
2)附件产品外包装应完整,无破损、受潮等迹象,无明显凹陷。
3产品的随盘技术资料应齐全,随盘技术资料包括:
1)该批产品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书;
2)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或合同要求的各项质量检验资料;
3)该批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及技术文件。
4.0.20PLC运输到指定地点后,应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开箱检查和验收。验收的内容如下:
1OPLC外观不应受损,OPLC封端应严密。
2随盘资料。
3OPLC绝缘线芯的标称截面和芯数,光纤的芯数。
4OPLC的直流电阻、绝缘电阻的测试记录。
5每根光纤的衰减系数和光纤长度,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每根光纤的衰减系数均不应大于标准及合同要求的最大值;
2)对单模光纤连续长度不应有超过0.10dB的不连续点,无明显台阶、尖峰反射和断点等异常;
3)实测OPLC长度应为订货合同中所要求配盘长度,不允许有负公差。
4.0.3附件产品的部件应齐全,材质质量应符合产品技术要求,必要时可进行开箱检查。检查的内容如下:
1外表面应无明显的凸起或凹坑,漆面应完好,无漏漆、划痕和碰伤。
2外形和安装尺寸应符合设计技术文件的要求。
3铭牌和标识应齐全、清晰,安装正确牢固,应能清晰识别出光配单元和配电单元,光配单元和配电单元之间应采取绝缘隔离措施,且分别独立开门。
4布线应整齐、美观、牢固可靠,标签应齐全、清晰、牢固正确。
5接线及相序色标应正确,接地紧密,无涂敷层、无生锈等现象。
4.0.4对产品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重新抽样送有资格的权威检测机构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
4.0.5产品有如下情况之一时,应重新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判定是否使用:
1产品未达到本标准第4.0.2条或第4.0.3条要求;
2抽样检验未满足合同或技术协议要求;
3因保管不良性能劣化。
4.0.60PLC及附件施工检验记录见本标准附录A。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机电细部观感质量验收引用图集(75页、word版、可编辑)
目 录
第一章 屋面工程…………………………………………………………………………01
一、屋面工程相关强制性条文………………………………………………………01
二、屋面工程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01
(一)屋面大面……………………………………………………………………02
(二)女儿墙………………………………………………………………………03
(三)女儿墙分割缝………………………………………………………………04
(四)屋面泛水……………………………………………………………………05
(五)屋面天沟、檐沟、过水口…………………………………………………06
(六)屋面排汽管、通气管、排气管……………………………………………07
(七)屋面接水簸箕………………………………………………………………10
(八)屋面栈桥……………………………………………………………………11
(九)屋面爬梯……………………………………………………………………11
(十)屋面支墩……………………………………………………………………12
(十一)屋面构架…………………………………………………………………13
(十二)存在的问题………………………………………………………………13
第二章 楼地面工程
一、楼地面工程相关强制性条文……………………………………………………15
二、楼地面工程相关图片及说明……………………………………………………15
(一)块材地面……………………………………………………………………15
(二)地毯地面……………………………………………………………………18
(三)水磨石地面…………………………………………………………………19
(四)地面基层……………………………………………………………………19
(五)卫生间地面…………………………………………………………………19
(六)泵房地面与设备基础………………………………………………………21
(七)地下室地坪…………………………………………………………………22
(八)地漏与排水沟………………………………………………………………23
(九)存在的问题…………………………………………………………………24
第三章 门窗工程
一、门窗工程相关强制性条文………………………………………………………26
二、门窗工程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26
(一)木门…………………………………………………………………………26
(二)消火栓管笼门………………………………………………………………27
(三)卫生间门……………………………………………………………………27
(四)出屋面门……………………………………………………………………28
(五)门套与门框安装……………………………………………………………28
(六)窗安装………………………………………………………………………29
(七)窗滴水………………………………………………………………………31
(八)存在的问题…………………………………………………………………32
第四章 楼梯、护栏、扶手工程
一、楼梯、护杆、扶手工程的相关强制性标准……………………………………33
二、楼梯、护杆、扶手工程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34
(一)楼梯踏步……………………………………………………………………34
(二)楼梯踢脚线…………………………………………………………………36
(三)楼梯滴水线…………………………………………………………………36
(四)楼梯扶手……………………………………………………………………36
(五)室内护拦……………………………………………………………………37
(六)室外走道……………………………………………………………………38
(七)存在的问题…………………………………………………………………39
第五章 室内顶棚工程
一、室内顶棚工程的相关强制性条文………………………………………………40
二、室内顶棚工程图片及文字说明…………………………………………………40
(一)艺术顶棚……………………………………………………………………40
(二)普通涂料顶棚………………………………………………………………42
(三)块材顶棚……………………………………………………………………42
(四)顶棚与墙面交接处理………………………………………………………43
(五)洞口处理……………………………………………………………………43
(六)存在的问题…………………………………………………………………43
第六章 室内墙面工程
一、室内墙工程相关强制性条文……………………………………………………45
二、室内墙工程图片及文字说明……………………………………………………45
(一)石材墙面……………………………………………………………………45
(二)人造板墙面…………………………………………………………………46
(三)木装修墙面…………………………………………………………………47
(四)金属墙面……………………………………………………………………48
(五)墙面基层……………………………………………………………………48
(六)存在的问题…………………………………………………………………48
第七章 室外墙面工程
一、室外墙面工程相关强制性条文…………………………………………………49
二、室外墙面工程图片文字说明……………………………………………………49
(一)石材墙面……………………………………………………………………49
(二)涂料外墙……………………………………………………………………51
(三)面砖墙面……………………………………………………………………51
(四)存在的问题…………………………………………………………………55
第八章 变形缝
一、变形缝相关强制性条文…………………………………………………………56
二、变形缝图片文字说明……………………………………………………………56
(一)室内变形缝……………………………………………………………………56
(二)室外变形缝……………………………………………………………………57
(三)屋面变形缝……………………………………………………………………57
第九章 主体结构
一、主体结构相关强制性条文………………………………………………………58
二、主体结构图片及文字说明………………………………………………………58
(一)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58
(二)砖砌体………………………………………………………………………59
(三)钢结构………………………………………………………………………61
第十章 室外工程
一、室外工程图片及文字说明………………………………………………………62
(一)各种沉降观测点……………………………………………………………62
(二)室外台阶与坡道……………………………………………………………62
(三)室外散水与明沟……………………………………………………………63
(四)存在的问题…………………………………………………………………64
第十一章 安装工程
一、安装工程相关强制性条文………………………………………………………65
二、安装工程图片及文字说明………………………………………………………65
(一)屋面上的安装工程…………………………………………………………65
(二)吊顶内管线安装……………………………………………………………66
(三)竖井设备管线安装…………………………………………………………68
(四)洗手间卫生设备及管线安装………………………………………………68
(五)配电箱、开关、插座、灯具安装…………………………………………69
(六)地下室机房管线设备安装…………………………………………………70
(七)地下室、车库管线安装……………………………………………………71
(八)工业厂房管线安装…………………………………………………………72
第一章 屋面工程
一、屋面工程相关强制性条文
1、屋面工程所采用的防水、保温隔热材料应有产品合格证书和性能检测报告,材料的品种、规格、性能等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设计要求。(《屋面工程质量验收 规范》GB50207-20023.0.6 条)
2、屋面(含天沟、檐沟)找平层的排水坡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4.1.8 条)
3、屋面防水层不得有渗漏或积水现象。(《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4.3.16 条、5.3.10 条、6.1.8条)
4、密封材料嵌填必须密实、连续、饱满,粘结牢固,无气泡、开裂、脱落等缺陷。(《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6.2.7 条)
5、平瓦必须铺置牢固。地震设防地区或坡度大于 50%的屋面,应采取固定加强措施。(《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7.1.5 条)
6、架空隔热制品的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严禁有断裂和露筋等缺陷。(《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8.1.4条)
7、天沟、檐沟、檐口、水落口、泛水、变形缝和伸出屋面管道的防水构造,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9.0.11 条)
8、栏杆凡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4.2.4 条)
(1)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荷载规范所规定的水平荷载;
(2)栏杆高度不应小于 1.05m,高层建筑的栏杆高度应再适当提高,但不宜超过 1.2m;
(3)栏杆高地面或屋面 0.10m 高度内不应留空;
(4)有儿童活动的场所,栏杆应采用不易攀登的构造;
9、托儿所、幼儿园屋顶平台的护栏净高不应小于 1.20m,内侧不应设有支撑。(《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873.7.4 条)
二、屋面工程相关图片及文字说明
(一)屋面大面
1、屋面地砖排列整齐,嵌缝均匀密实。球形保温层排汽管制作精良,布置居中成线。(图 1-1-1)
2、屋面地砖离缝铺贴,不锈钢保温层排汽管布置成排成线。(图 1-1-2)
3、架空隔热板铺设平整、稳固,缝隙勾填密实美观均匀,架空隔热板离山墙或女儿墙大于 250mm。混凝土隔热板强度等级不得低于 C20。(图 1-1-3)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792-2019 架空输电线路货运索道运输施工工艺导则
ICS29.240
K47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792—2019
架空输电线路 货运索道运输施工 工艺导则
Construction technological guide of material ropeway transportation for overhead line
2019-11-04发布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保障架空输电线路货运索道运输施工的安全和质量,规范货运索道运输工作,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为架空输电线路物料运输而架设的临时性货运索道。
1.0.3架空输电线路货运索道运输施工工艺除应符合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架空输电线路货运索道material ropeway of overhead line
一种将钢丝绳架设在支承结构上作为运行轨道,用于架空输电线路运输物料的临时性运输系统,本导则中简称索道。
2.0.2单跨索道single span ropeway
无中间支架的索道。
2.0.3多跨索道seriate span ropeway
至少有一个中间支架的索道。
2.0.4单承载索索道single cable ropeway
货运小车以单根承载索作为运行轨道的索道。
2.0.5多承载索索道multi-cable ropeway
货运小车以两根及以上承载索同时作为运行轨道的索道。
2.0.6循环式索道circulating ropeway
货运小车循环运行的索道。
2.0.7往复式索道to-and-fro ropeway
货运小车往复运行的索道。
2.0.8单级索道single ropeway
具有一套独立运输系统的索道。
2.0.9多级索道seriate ropeways
由两个及以上单级索道组成,首尾相连实现远距离运输的单级索道群。
2.0.10承载索carrying rope
承受有载货运小车重力的钢丝绳。
2.0.11返空索return rope
承受空载货运小车重力的钢丝绳。
2.0.12牵引索haulage rope
牵引货运小车在承载索或返空索上运行的钢丝绳。
2.0.13提升索lifting rope
缆式吊车索道中,提升物料的钢丝绳。
2.0.14工作索working rope
承载索、返空索、牵引索、提升索统称为工作索。
2.0.15张紧装置tension device
使工作索保持设计拉力的装置。
2.0.16支架trestle
支承工作索到设计高度的支承结构,主要包括支腿、横梁、鞍座、托索轮等。
2.0.17货运小车car
运送物料的运载工具,主要包括运行小车、吊杆或吊架、料斗或运输筐等。
2.0.18跨距span
索道承载索相邻支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2.0.19高差difference in level
索道承载索相邻支点之间的标高之差。
2.0.20高差角vertical rise angle of rope
索道承载索支点之间的连线与水平线所构成的夹角。
3基本规定
3.0.1在进行施工前应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
3.0.2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地形条件和运输物料的种类、运量合理选取索道运输方式,确定索道参数。
3.0.3索道架设前应进行施工设计,全面分析运输方案的所有工况。
3.0.4多级索道设计时应合理安排索道的装拆顺序及中转场的布置,尽量采用已架设的索道运输工器具,减少物料转运。运输物料时,宜采用由远到近的塔位顺序运输,减少中转场物料量。
3.0.5索道最高运行速度不宜超过表3.0.5中的数值。
3.0.6索道主要部件的安全系数应按表3.0.6中的数值选取。
3.0.7承载索、返空索不宜有接头,返空索钢丝绳直径不应小于12mm。
3.0.8索道载荷级别及承载索数量应符合表3.0.8要求。3.0.9索道支架宜采用金属材料。
3.0.10索道用钢丝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丝绳通用技术条件》GB/T20118一2017的规定。
3.0.11索道应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3.0.12一般情况下物料与地面间的最小距离不宜小于1m。
3.0.13索道操作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0.14索道运行时应设专人监护。
3.0.15索道操作人员、监护人员均应配备通信设备。索道运行时,应保证通信联络畅通。信息传递应及时、清晰、准确。
3.0.16索道施工设计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和环保要求。
4索道路径规划
4.0.1索道路径及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地形、交通、环保要求、运量、跨越、气候等条件进行。
4.0.2索道宜走直线。单级索道的长度不宜超过3000m。除跨越山谷等特殊情况外,单跨索道最大跨距不宜超过1000m;多跨索道相邻支架间的最大跨距不宜超过600m,高差角不宜超过45°。索道架设前应进行施工设计,全面分析运输方案的所有工况。
4.0.3索道宜避开滑坡、沼泽、泥石流、溶洞等不良工程地质区和采矿崩落影响区。当受条件限制不能避开时,应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4.0.4索道宜避开跨越铁路、公路、航道和架空电力线路,当受条件限制不能避开时,应设保护设施。
4.0.5在大风地区,宜减小索道与主导风向之间的夹角。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727-2016 绝缘子用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现场施工技术规范
29.080.10
K48 DL
备案号:J2145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727-2016
绝缘子 用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 现场施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room temperature vulcanized silicon rubber anti-pollution coating field execution for insulators
2016-01-07发布2016-06-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了保证绝缘子用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的现场施工及验收质量,规范和统一施工和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规定了绝缘子用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简称RTV防污闪涂料)的施工分类、施工一般要求、施工预处理、涂覆及施工验收。
1.0.3本规范适用于高压交、直流系统瓷和玻璃绝缘子首次涂覆和复涂RTV防污闪涂料的现场施工。
1.0.4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的现场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定义
2.0.1
喷涂spraying art
采用喷枪及气泵(空气压缩机)等设备将RTV防污闪涂料喷至绝缘子表面的施工工艺。
2.0.2
刷涂brushing art
用刷子或其他工具蘸取RTV防污闪涂料涂刷至绝缘子表面的施工工艺。
2.0.3
复涂re-coating
为恢复瓷或玻璃绝缘子的防污闪性能,在瓷或玻璃绝缘子表面的失效RTV防污闪涂层上直接涂覆新的RTV防污闪涂料或清除失效RTV防污闪涂层后再涂覆新的RTV防污闪涂料。
3施工分类
3.0.1按涂覆时绝缘子表面状态,可将施工分成3类:首次涂覆、清除后涂覆、直接涂覆。
3.0.2瓷或玻璃绝缘子表面光洁,可直接涂覆RTV防污闪涂料的施工,称为首次涂覆。
3.0.3当瓷或玻璃绝缘子或其他绝缘表面的原有涂层出现下述情况之一时,应清除原有涂层后,重新涂覆RTV防污闪涂料的施工,称为清除后涂覆。
1涂层出现严重粉化、开裂、起皮和脱落等现象;
2涂层受到油类物质污染。
3.0.4当瓷或玻璃绝缘子表面的原有涂层憎水性不满足DL/T627一2012第10.2.3条要求,且涂层外观良好或仅出现轻微粉化、开裂、起皮、脱落现象时,可在原有涂层上直接复涂RTV防污闪涂料的施工,称为直接涂覆。
4施工一般要求
4.0.1即将用于施工的RTV防污闪涂料应按产品批次进行现场抽样,以同批次原料同一工艺方法连续生产制成的RTV涂料为一批,每批次不超过500kg。抽样试验项目应符合表4.0.1的规定。如果其中有一项试验不能满足要求,则判该批次产品不合格。
4.0.2施工气象条件应满足:
1在起雾、凝露、降水和降雪等可能导致施工期间绝缘子表面受潮的气象条件下不得施工。
2不宜在严重扬尘条件下施工。
3施工期间的环境温度应在-20℃以上。
4.0.3施工安全应满足:
1施工应符合GB26859、GB26860及相关规定要求。
2施工时应有设备运行维护人员现场监督。
3施工前应测试盘形悬式瓷绝缘子的绝缘电阻,剔除零值和低值绝缘子。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565-2019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保护设计规程
ICS27.100
P60 DL
备案号:J2766—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565-2019
汽轮发电机组 轴系扭振保护 设计规程
Code for design of torsional stress relay for steam turbine generator set
2019-11-04发布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保护设计、统一定值要求与验证确认方法、提高保护动作正确率和机组运行安全可靠水平,制定本规程。
1.0.2本标准适用于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保护的配置、定值要求及其合理性检验与确认,以及扭振录波的配置与设计。
1.0.3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保护设计应符合安全性、合理性和工程实用性的要求。
1.0.4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保护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次同步谐振subsynchronous resonance(SSR)
次同步谐振是指串联电容补偿(串补)输电系统和汽轮发电机组在低于工频的一个或几个系统固有频率上相互交换能量的一种现象。次同步谐振包括三种形式,异步自励磁、扭振相互作用和暂态扭矩放大。
2.0.2次同步振荡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SSO)
次同步振荡是在电力系统运行平衡点受到扰动后产生的一种异常电气及机械振荡现象,此时电网与汽轮发电机组之间在低于工频的一个或几个扭振固有频率下进行显著的能量交换。次同步振荡不包括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刚体振荡,即低频振荡。
2.0.3轴系shaft system
机组的所有旋转部件完全连接组装好形成的转动系统。
2.0.4扭振torsional vibration
扭振是物体的扭转角振荡,通常是指旋转轴系沿轴心扭转角位移(扭曲)的振荡。
2.0.5扭振模态mode of torsional vibration
在受到扰动后,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系各质量块之间存在轴系扭振,该扭振存在一个或几个固有频率,每一频率的扭转振荡称为一个扭振模态。
2.0.6扭振模态频率mode frequency of torsional vibration
每一个扭振模态的频率称为扭振模态频率,它是由轴系的质量分布及其转动惯量以及轴材料的机械特性决定的。
2.0.7扭振振型torsional mode shape
连接每个截面的扭振模态向量值形成的形态。
2.0.8疲劳寿命曲线(S一N曲线)stress一number curve
用来评价和估算材料的疲劳寿命损耗,反映材料在载荷作用下的扭应力范围和疲劳寿命循环次数之间关系的曲线叫作疲劳寿命曲线。其中疲劳寿命循环次数的定义为,在对称恒幅扭应力作用下,经循环次数N以后材料破损。
2.0.9疲劳寿命损耗fatigue life loss
材料试件发生破损所需的某恒幅应力循环次数叫作疲劳寿命。疲劳寿命损耗则是指部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产生的疲劳寿命消耗累积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2.0.10轴系扭振保护torsional stress relay(TSR)
轴系扭振保护是针对轴系固有扭振频率设计的保护装置,它监视固有扭振频率的轴系扭振幅度及其变化趋势,当扭振幅度发散或扭振引起的疲劳累积达到定值时,发出报警或跳闸命令。
2.0.11轴系扭振录波装置disturbance recorder for shaft torsional vibration
轴系扭振录波装置是针对轴系扭振设计的录波装置,它能够对表征机组轴系扭振的运行参数进行录波,并提供相应的次同步振荡特征参数的计算分析,还可为用户提供事故、事件后的状态分析。
3配置依据与原则
3.1配置依据
3.1.1应根据电厂接入系统方案,电厂与串补、直流整流站及其他快速控制的电力电子装置等的联系紧密程度,初步判断该电厂机组发生次同步谐振或次同步振荡的风险。
3.1.2经初步判断存在次同步谐振或次同步振荡风险的汽轮发电机组,应进行专项研究,研究成果作为保护配置的依据。
3.1.3次同步谐振风险评估专项研究及轴系扭振保护设计所需的机组基础资料,应由汽轮发电机组设备供应商或其他具备分析能力的协作机构提供。主要包括:
1连续质量模型下的轴系扭振频率及其振型曲线;
2轴系等效集中质量块个数及其转动惯量;
3集中质量块间联接弹簧扭转刚度;
4集中质量块的输入和输出功率;
5轴系薄弱截面的几何结构尺寸,包括阶梯轴直径及其倒角半径或扭应力集中系数等;
6各个薄弱截面的扭振疲劳寿命曲线(S一N曲线)。
3.1.4应使用连续质量模型所得到的扭振固有频率及其振型曲线对等值集中质量模型进行验证,在取得轴系实测参数之后应对连续质量模型进行验证,以保证等效集中质量模型的准确可靠。轴系扭振模型等值方法和原则可参见附录A。
3.2配置原则
3.2.1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保护应按双重化配置。
3.2.2汽轮发电机组配置的两套轴系扭振保护宜分别安装在不同的屏柜上。
3.2.3配置轴系扭振保护的汽轮发电机组,宜配置轴系扭振录设备及相应的扭振数据分析软件。
3.2.4扭振录波装置或其他监视设备可单独组屏,也可与其中一套扭振保护装置合并组屏,还可多台机组共享,当多机共享时宜单独组屏。
3.2.5配置轴系扭振保护的汽轮发电机组应分别在其机头(汽轮机端)和机尾(励磁机或发电机端)安装测速齿轮和测速探头。
3.2.6每套轴系扭振保护应配置独立的测速探头及其信号传输通道。
3.2.7当机组转速信号中的所有轴系次同步扭振模态分量在机头或机尾均可观测时,轴系扭振保护宜仅使用机头或机尾的信号;当部分模态在机头不可观测,而另一部分模态在机尾不可观测时,轴系扭振保护应同时使用机头和机尾信号。
3.2.8当机组轴系存在接近工频的次同步扭振模态频率时,宜为该模态扭振保护配置两只测速探头,且两只探头宜以轴心为参考水平相对安装。
4装置功能及技术要求
4.1装置功能
4.1.1轴系扭振保护装置应针对机组轴系不同严重程度的次同步固有频率的扭振提供轴系安全保护。
4.1.2轴系扭振保护装置应具有模态发散保护和疲劳越限保护的报警及跳闸功能。
4.1.3轴系扭振保护装置应具有测速探头及装置异常告警功能。
4.1.4轴系扭振录波装置应具有机组轴系转速录波记录功能,录波装置应提供扭振录波的分析软件,能够分析各模态扭振波形和频率。
4.1.5轴系扭振保护装置和轴系扭振录波装置应具有同步对时接口。
4.2技术要求
4.2.1轴系扭振保护装置应实现被保护汽轮发电机组所有次同步模态和所有薄弱截面的扭振保护和报警功能。
4.2.2轴系扭振保护装置应准确测量扭振转速信号,满足保护可靠动作要求。
4.2.3轴系扭振保护装置的模态滤波器应能分离并准确提取各个次同步模态分量。
4.2.4轴系扭振保护装置应准确计算各个模态在相应薄弱截面上产生的扭矩及疲劳寿命损耗。
4.2.5由事件或扭振幅度启动式的扭振录波装置每次录波时间不应低于180s。
4.2.6动模试验应作为轴系扭振保护装置型式试验的一部分,试验内容应包括验证其扭振转速测量、轴系和薄弱截面扭矩及疲劳寿命损耗计算的正确性。
4.2.7轴系扭振保护(或录波)装置的录波数据应能转换成符合《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第24部分:电力系统暂态数据交换(COMTRADE)通用格式》GB/T14598.24的通用数据格式。
4.2.8轴系扭振保护(或录波)装置各端口对电磁兼容要求应符合《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第26部分:电磁兼容要求》GB/T14598.26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万达广场机电管线支吊架加固方案交底PPT(36页)
重型水管支吊架 如果一个出现破坏,管线重量会向相邻支吊架转移,形成管线连续塌落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要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对已开业万达广场 机电管线 支吊架加固方案编制要求进行交底:
重型管线支吊架:直径在300以上或200及以上多根水管综合支吊架统称为重型管线支吊架
一、破坏形式及原因分析
1支吊架与结构主体连接的螺栓数量不足或材料强度不合格,螺栓断裂拔出
2支吊架钢结构托梁刚度不足,发生下挠、扭转,承重失效
3支吊架钢结构构件连接部位固定不牢、脱开
4供冷供热水管受到管内介质、温度的影响,水管会产生收缩或膨胀变形,变形位移会对支吊架产生水平力,若设计、施工不合理,将造成支吊架出现变形及扭转,冷热水管木垫滑移、脱出,螺栓破坏
5承压水管延水流方向,水击对管路的动态冲击,造成支吊架破坏
水管支吊架变形原因分析(专家论证会意见)
水管支吊架变形现象目前比较常见,冷冻水管、热力管等冷媒、热媒管道,受到管内介质、温度的影响,管道会产生收缩或膨胀变形,变形位移会对支吊架产生水平力,若设计、施工不合理,将造成支吊架出现变形及扭转
管线综合支吊架钢结构托梁选型不满足要求,或有温差的水管、供水主干管与回水主干管在同一支架上,在承担较大荷载或受到水平力影响时,因刚度不足或抗扭能力弱,可能导致构件发生下弯或扭转变形
2. 支吊架钢结构托梁刚度不足,发生下挠、扭转,承重失效
4. 供冷供热水管受到管内介质、温度的影响,水管会产生收缩或膨胀变形,变形位移会对支吊架产生水平力,若设计、施工不合理,将造成支吊架出现变形及扭转,冷热水管木垫滑移、脱出,螺栓破坏
5. 承压水管延水流方向,水击对管路的动态冲击,造成支吊架破坏
二、支吊架整改方案设计原则
1. 支吊架最不利部位选取(全部排查,不限于检查组发现的问题)
要求对现场支吊架所有区域进行踏勘,尤其是重型管线支吊架,主要分布在地下室制冷机房、消防泵房、生活水泵房、换热站等部位,管道从机房内出来后,经板下水平转换,分批通往竖向管井,管道自竖向管井至各楼层及屋面。从机房到竖向管井的管道水平路由就是支架设置的关键部位,冷冻机房中通往冷却塔的冷却水管(直径一般在500~800mm)支吊架是检查的重中之重。应对现场变形明显、计算复核不满足设计要求及冷热水管变形补偿现场措施进行全面排查
2. 支吊架现场设计信息记录
1)已完工项目,支吊架设计条件在核对图纸前提下,现场实际勘察对管道布置及支吊架信息,避免设计图纸与实际存在偏差
2)信息记录
管道型号、直径、保温
管道与支吊架定位关系
支吊架型式、构件规格
支吊架与主体连接方式,每根吊杆螺栓数量、直径、布置
埋板(如有)规格
支吊架间距
固定支架、温度补偿器、导向支架设置安装情况(复核设计要求及现场情况)
3. 支吊架结构计算——设计参数
荷载取值及分项系数:竖向和水平荷载均取1.35
水平摩擦力的取值:取垂直荷载的0.3倍
依据:《室内管道支架及吊架》03S402
保温材料重量:
空调风管不小于100kg/m3(按岩棉考虑),水管不小于50kg/m3(按橡塑泡沫考虑);
地震荷载的取值
依据:《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981-2014
地震作用的荷载组合
依据:《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 50981-2014
3. 支吊架结构计算——钢构计算
依据:《钢结构设计标准》GB 50017-2017
1)可以使用程序计算钢构件的应力比,挠度(≤L/200)
2)应同时考虑平面内弯曲应力、平面外弯曲应力及稳定应力
3. 支吊架结构计算——螺栓计算
依据: 《室内管道支架及吊架》03S402
小直径管道支吊架直接采用图集中的推荐数值
适用范围: 小直径的管道支吊架
提醒:
1、小直径管自重轻,水平摩擦力小,对膨胀螺栓的影响小
2、但是对大直径管,水平摩擦力对膨胀螺栓的影响不能忽略,螺栓处于拉力、剪力、弯矩的共同作用,必须按JGJ 145-2013中公式进行计算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407-2019 水电水利工程竖井斜井施工规范
ICS27.140
P5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407-2019代替DL/T5407一2009
水电水利工程 竖井斜井 施工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vertical shaft and inclined shaft construction of hydroelectric and hydraulic engineering
2019-11-04发布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水电水利工程竖井斜井施工技术要求,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竖井斜井施工。
1.0.3应积极采用成熟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信息化技术水平。
1.0.4竖井斜井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竖井vertical shaft
倾斜角度超过75°的洞井式地下通道称为竖井。
2.0.2斜井inclined shaft
具有一定倾斜角度a(6°~75)的洞井式地下通道称为斜井,斜井分为缓斜井和陡斜井。一般6°≤75称为陡斜井。
2.0.3全断面法full face excavation method
按照设计开挖断面一次开挖成形的施工方法。
2.0.4液压伞钻法hydraulic umbrella driller construction method
采用液压伞钻全断面自上而下一次成形的施工方法。
2.0.5导井法pilot shaft excavation method
先开挖较小断面导井,再自上而下进行全断面扩挖、利用导井溜渣的施工方法。导井开挖有正导井、反导井、正反导井结合的施工方法。
2.0.6反井钻机法raise boring machine excavation method
利用反井钻机自上而下先钻导孔再利用扩大刀盘自下而上钻扩成井的施工方法。
2.0.7爬罐法raise climber excavation method
利用爬罐设备沿轨道升降作业,对竖井斜井进行自下而上开挖成井的方法。
2.0.8深孔分段爆破法deep-hole step blasting method
自上而下一次钻孔,自下而上依次爆破,井底集渣的开挖施工方法。
3施工准备
3.1一般规定
3.1.1施工前,应收集以下资料:
1设计文件,包括工程规模、特点。
2地质、水文资料。
3合同文件。
4标准规范,包括技术标准、安全标准。
5相关法律、法规。
3.1.2施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文件及地质、水文资料等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施工布置、辅助设施、施工方法、进度计划、资源配置、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应急救援预案等。
3.1.3应结合工程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环保、水保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高文明施工水平。
3.1.4对于危险性较大的施工作业应制定专项安全方案,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3.1.5对处于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或直径较大及井深较深的竖井斜井,应对围岩稳定进行安全监测,及时反馈监测信息。
3.1.6开挖过程中应通过钻探、监测等方式开展地质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竖井斜井井口处的边坡稳定条件以及浅埋、傍山、深沟壑和高水头地段山体的稳定性、揭露井段的地质素描及超前钻探地质资料等。
3.2施工规划
3.2.1施工前应结合总进度、总布置要求,进行生产及生活设施、场内交通、风水电系统、通信系统等规划布置。应建立测量控制基准坐标,完成现场施工清障和场地平整工作,并应建立现场试验室,开展现场相关试验检测工作。
3.2.2施工前应充分了解工程区域气象、水文、地质等情况,寒冷、高海拔、高地热、高地应力、有害气体或放射性元素等,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对不良工程地质和复杂水文地质地段应有专项施工措施。
3.2.3施工应进行通风设计,通风量应进行计算,应保证工作面附近最小风速不得低于0.15m/s,最大风速不超过4m/s,并根据海拔高程和井内温度进行修正。反导井和超过一定深度的正导井施工应保证作业面每人每分钟3m3新鲜空气。
3.2.4工作面渗水及施工废水宜通过集水井集中抽排,井壁渗水可引排至集水井后集中抽排。涌水和淋水段,应有防水、排水措施。
3.2.5施工供电系统宜形成两回路供电。任一回路断电时,另一回路宜能担负施工区全部用电负荷。不能形成两回路供电的,应有备用电源,其容量应当满足通风、排水和撤出人员的需要。
3.2.6井洞内供配电设施、设备宜具备防水功能。照明应采用安全电压,照度符合要求。
3.2.7井上井下应有可靠的通信联络,有条件时,宜采用“信息化安全监控预警系统”。
3.3施工测量
3.3.1施工测量及资料整理应执行《水工建筑物地下开挖工程施工技术规范》DL/T5099和《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的相关规定。
3.3.2施工测量应包括洞外控制测量、贯通测量设计、洞内控制测量、洞口放样、开挖放样、设备定位、轨道放样、贯通误差测量、中间验收测量、衬砌放样、竣工验收测量等工作。
3.3.3施工前应根据斜井、竖井的设计中心线,拟定平面和高程。
4.1一般规定
4.1.1竖井斜井开挖应根据井身结构尺寸、地形条件、围岩特性、地下水特征、交通条件、工期要求、施工设备等因素合理选择施工方法。
4.1.2竖井斜井贯通应制定专项安全施工技术措施。相向开挖的两个工作面相距30m,或小断面井洞为5倍井洞径距离爆破作业时,双方人员均应撤离工作面;相距15m时应停止一方作业,单向贯通;相距5m时,应钻设超前探孔。
4.1.3井口应锁口并牢固可靠,锁口应进行专项设计。露天竖井斜井井口应设置高出周围地面50cm的安全挡墙,并在其上设置安全围栏,边坡与井台交接处设置排水沟。埋藏式竖井斜井应根据围岩条件,做好支护,必要时为满足设备安装需要允许技术性超挖或采取其他技术措施。
4.1.4竖井斜井与平洞的连接段应先加强支护再进行开挖。
4.1.5当开挖断面大于18m2时宜先开挖导井,然后扩挖成型。断面小于18m2时也可采用一次开挖成型。
4.1.6导井直径不宜小于2.4m,以确保溜渣顺利。
4.1.7自上而下扩挖宜采用机械扒渣。采用人工扒渣时,井周边到导井口应有适当的坡度,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石渣堵塞导井和发生人员坠落事故。
4.1.8竖井斜井应设置爬梯或人行通道。
4.1.9施工3个月或进尺50m时,应复核测量导线基点。
4.1.10开挖过程中应对围岩变形进行监测,必要时应进行超前地质预报。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开挖方法及支护参数。
4.1.11不良地质段,开挖前可采用预加固措施,形成的导井应防止溜渣冲击塌孔,大井开挖后应及时支护。
4.1.12开挖不应欠挖,尽量减少超挖,平均径向超挖不宜大于25cm。
4.1.13支护前应及时撬除危石并处理井壁欠挖,支护应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井壁有不利的节理裂隙组合时应加强支护。锚喷支护作业应在作业台车上进行,中小型竖井可布置环形升降平台进行支护作业。
4.2竖井开挖
4.2.1当竖井深度超过400m时,宜设施工支洞。分为上、下两段同时施工时,两段之间应保留岩塞,岩塞长度不应小于2倍洞径并不小于15m。
4.2.2自上而下全断面开挖时,应合理布置提升设备;井口应进行封盖,封盖结构宜预留运输吊笼的通道,井底作业时可关闭。
4.2.3竖井底部具备出渣通道的,宜采用先开挖导井再自上而下扩挖的方法。导井开挖可选择下列方法:
1正井法。
2反井法,包括反井钻机法、爬罐法、深孔分段爆破法。
3正、反井结合法。
4.2.4导井宜布置在断面的中心。
4.2.5竖井长度小于250m时,导井开挖宜采用反井钻机法;长度大于250m时,宜先采用定向钻钻进形成先导孔,再利用反井钻机沿先导孔钻进形成导向孔,必要时可利用导向孔进行孔内摄像,探明地质情况。
4.2.6采用钻孔爆破法开挖导井应遵守下列规定:
1下部不具备出渣通道可采用钻孔爆破正井法。
2围岩地质条件较好、井深较短可采用钻爆开挖反井法,也可采用正、反结合法。
3导井最终贯通应采取正向贯通方式,贯通部位应平顺无台坎,不出现颈缩现象。
4.2.7人工正井法开挖导井应遵守下列规定:
1导井直径宜为2.0m。
2应配备上下交通、通风排烟、抽排水、通信等设备及设施,必要时应有供氧系统。
3渣斗宜密封,容积不宜超过1m3,最大装渣量不宜超过渣斗容积的2/3。
4导井应设置安全可靠并易拆除的临时支护结构。
5每15m左右设置一避险洞,出渣时,井下人员应进洞避险。
4.2.8反井钻机开挖导井应遵守下列规定:
1工作面应满足反井钻机布置及扩孔钻头安装要求。
2钻机基础、循环池基础和井口围岩应稳定。
3导孔钻进宜采用清水钻进方式,并选择适用于岩石硬度的钻头。导孔钻进遇不良地质时,应采用膨润土泥浆进行护壁,并加大循环量,必要时进行灌浆处理。
4开孔时应采用开孔钻杆和扶正器(稳定钻杆),慢速、均匀推进。
5导孔钻进过程中,应随时观测、分析返出岩屑性状及钻进情况,判断地质、地层状况。
6钻孔偏斜率不宜大于1.0%。
7扩孔钻头距上口2.5m时,应降低钻压,慢速上提,直至终孔。
4.2.9反井钻机形成的断面不足以满足溜渣需要时,宜自下而上人工扩挖形成导井。扩挖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利用吊笼作为扩挖工作平台。
2吊笼设置有稳绳。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精密空调系统安装施工应用手册(43页、Word版、可编辑)
目录
(一)勘测前准备: 1
(二)勘测: 1
(三)施工现场: 1
(四)工具及材料准备: 1
(五)工程材料: 2
(六)工程材料的外观检验及规格: 2
(七)开箱验货: 6
(八)机房空调设备安装: 7
(九)现场安装施工 原则: 8
(十)安全作业原则: 9
(十一)设备安装原则: 11
(十二)底座的安装制作: 15
(十三)冷凝器安装原则: 16
(十四)电气安装原则: 17
(十五)冷凝水泵的安装(备选件) 17
(十六)冷媒管道的安装: 19
(十七)冷媒铜管钎焊: 22
(十八)压缩机控制阀操作: 25
(十九)系统气密检漏: 26
(二十)给、排水管道的连接: 27
(二十一)风管的安装: 30
(二十二)导流片安装要求: 32
(二十三)柔性管安装要求: 32
(二十四)止回阀安装要求: 33
(二十五)绝热层与保温钉安装要求: 33
(二十六)风管支、吊架安装要求: 33
(二十七)施工工艺基础知识: 34
(二十八)机械装联工艺: 34
(二十九)成组螺栓的安装: 35
(三十)接地端子的安装: 35
(三十一)电气装联工艺: 38
(三十二)接线原则: 38
(三十三)接线要求:40
(一)勘测前准备:
1、到现场勘测的工程师,必须清楚明白销售人员与用户所签订意向合同的内容。
2、室内外机组型号、数量,有无主备关系;备选项目;其他附带条款、事项。
3、工程师依据意向合同内容,根据现场勘测结果,初步核实机组的配置是否正确,合同有无遗漏事项。
4、带上勘测工具。
(二)勘测:
1、设备安装前要对将要安装设备的环境作施工勘查,勘测过程中要认真、仔细(详细的勘测内容及方法,见附录一:勘测报告指导书)。主要检查内容为:
2、设备搬运环境:勘查空调设备搬运到安装现场环境,确定搬运类型,否则将影响到搬运成本。
3、设备安装环境:勘查机房性质、房间的密闭性、环境温度、湿度;室内外机组安装位置;冷媒铜管和进排水水管道由;风管布局;供电电源等。
4、对无法进行测量或者不能确定设计参数的地方,应向用户索要土建设计图纸。如果有不符合工程施工要求的地方,须与用户讲解清楚安装工程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建议用户进行工程改造,并要求用户给出解决方案和时间。以免给工程安装和日后的运行维护工作留下隐患。
!注意:勘测选址时,不要将室内设备-蒸发器机组选择在会影响工作环境的地方,因设备正常运行时会产生声响。也不要将室外设备-冷凝器选择在面向民居或距离民居太近的地方,否则会因设备正常运行时产生的声响造成扰民投诉。
(三)施工现场:
机房已经具备了安装施工条件。
设备已经运抵安装地点。
(四)工具及材料准备:
工具:
充分准备工程安装使用的齐套工具并检查工具、仪表是否齐全、完好。
仪表须经权威机构校验合格,方可使用。空调设备安装工具及仪表,见表1。
表1 空调设备安装工具
(五)工程材料:
将工程施工材料(冷媒铜管、保温管、电缆、氟利昂等)、辅助材料(氧气、乙炔、氮气等)充分准备好。
对于需要加工的底座、支撑件等物料,需要预留出加工周期的时间。
(六)工程材料的外观检验及规格:
冷媒铜管及其附件:
1、外观检验
a、冷媒铜管外观笔直、光亮,呈紫铜色;无油污和发乌、发黑等严重氧化现象;无裂纹、无伤痕等缺陷;
b、冷媒铜管端口管壁厚薄均匀一致;Ø16mm(5/8")以上的冷媒铜管壁厚要求,应≥1.0mm;Ø12mm(1/2")以下的冷媒铜管壁厚要求,不得<0.7mm。
c、弯头、直接头端口管壁厚薄均匀一致;无毛边、飞刺。
2、材料规格
冷媒直铜管规格;长度与重量换算,见表2。
表2 冷媒直铜管规格
冷媒铜管重量经验计算公式:重量(kg/m)=(外径-壁厚)×壁厚×0.02796。
保温材料:
PVC/NBR橡塑发泡保温材料使用中的执行标准:GB8624-2012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方法。
管材-用“G”表示,尺寸单位以mm表示,如管材长度2000、内径19、厚度10,则表示为:G-2000×19×10;
板材-用“B”表示,尺寸单位以mm表示,如管材长度8000、宽1000、厚度25,则表示为:B-8000×1000×25。
1、材料检验
a、保温管外观标识清晰;端口管壁厚薄均匀一致,管壁柔软,弹性良好,无瘪泡及起泡等缺陷。
b、保温管外表光滑,无刮伤、开裂等现象。
c、管材厚度允许偏差0~+5mm;
d、保温板板材厚度允许偏差0~+5mm,宽度允许偏差0~+10mm。工程中以采用密度>30kg/m3的保温板材为宜。
2、材料规格
保温管规格,见表3。
表3 保温管规格
塑料管材:
空调工程用的进排水管,从材质上可分为铝塑复合管、PPR聚丙烯管和PVC聚乙烯管;从功能上可分为普通型冷水管和高温型热水管(塑管表面印制有 “H”、“G”或以橙色,或以红线条加以标识)。
1、材料检验
a、管材内外壁应光滑、平整。不允许有气泡、裂口和明显的痕纹、凹陷、色泽不均及分解变色线。
b、管材外壁的材料型号、生产厂名、冷热管色标等标识符号应清晰。热水管应有资质证明。
2、材料规格
常用塑管规格,见表4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陕西建工质量策划实施指南(134页)
内容摘要:
1、策划概念
早期定义:策划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
策指计谋、谋略;
划指设计,筹划、谋划。
现代定义:指积极主动地想办法,定计划
它是一种策略、筹划、谋划或者计划、打算,它是个人、企业、组织结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充分调查市场环境及相关联的环境的基础之上,遵循一定的方法或者规则,对未来即将发生的事情进行系统、周密、科学的预测并制订科学的可行性的方案。在现代生活中,常用于形容做一件事的计划,或是一种职位的名称。
质量策划 定义:在工程实体施工前对工程的质量进行的设想与设计,以及为实现这些设想与设计所进行的一系列技术准备、管理准备,并谋划或预设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设想与设计质量目标这个过程就是创优策划也称之为质量策划。
2、策划目的及意义
策划是针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做出当前的决策。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该说策划是创优工程活动的起点,是反映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个方面,更是反映企业综合质量管理能力和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
通过创优策划,能完善、明确、细化各项质量、技术目标并有效地保证目标实现:同时,为项目成本进度、安全等各项工作协调、有序、科学开展提供有效指导和有力保障。
3、策划内容及注意事项
质量策划应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全方位的策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作质量策划一一项目质量管理制度、项目质量管理组织结构、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质量控制措施、和科技创新成果等。
实体质量策划一一包括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标准、工艺标准、技术档案标准、工程细部质量特色与
亮点、技术难点、质量通病防治等。
内在质量策划一一工程技术档案编制计划、工程技术档案编制深度。
观感质量策划一一工程点、线、面、界的处理方法及观感效果。
一个好的质量策划不仅能降低工程成本,创造明显的经济效益,更能培植“匠心”、塑造人才、促进技术创新、质量改进、管理水平提升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3、屋面工程
屋面形式多样,构造复杂,为实现质量均衡,打造屋面亮点是项目创优策划、管控的重点。
01工程概况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项目(简称“创新港”)是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重点项目。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总体定位:承载着国家“一带一路、创新驱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使命
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占地1750亩,包括1~4科研楼、5文科楼、6=米兰学院、8#工程楼、9#多功能阅览中心、医学化工板块(18~22#楼),学生宿舍(A、B、C区)、核心地下室,等52个单体及配套市政园林工程,总建筑面积159.44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66.17亿元。
项目主要功能:是集科研教学、高新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核心技术研发等国家级、省级产学研用为一体的超大型开放式综合科研教学创新平台。
02工程质量目标及管理措施
(1)用“五个统一”打造“五个一”工程。
基于项目质量目标及特难点,陕建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将创新港项目列为集团“五个一”工程,即“一把手工程、集团一号工程、一流的项目团队、一流的项目经理、一流的工程质量”:在管理上坚持“五个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标准、统一策划、统一工艺”。项目用“五个统一”打造“五个一”工程,提炼了“六条核心价值理念”,以共同的管理目标、管理理念等软文化,提升项目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创新力和相互协作配合能力。
六条核心价值理念:
项目精神:自信、拼搏、奉献、创新、共赢
项目宗旨:精心浇铸“五个一”工程、智慧奉献创新港项目
项目使命:弘扬鲁班精神,建造时代精品
项目特色:同一目标、同一标准、同一管理、同一梦想
项目管理理念:用心建精品、用力攀高峰、用情聚人心、用信亮陕建项目管理目标:全面实施创新管理,打造一流科创基地
(2)实施超大项目EPC项目矩阵式集群统一管理。
项目构建了超大规
模EPC项目矩阵式集群管理体系构架,融合直线、职能、矩阵制的优点,发挥组织优势,调动各参建单位的积极性,平衡各方利益,统筹资源调配。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项目管理数字化、智慧化、精细化,确保了项目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
(3)建立一体化项目创优管理团队。
项目建立以建设、勘察、设计、监理、总承包单位一体化的项目创优管理团队,实现了项目创优体系的
一体化,设计、监理、施工、运维的一体化,项目管理各参与方目标与价值观的一体化,有效提高了项目的沟通和决策效率。
(4)创新并实施“精品工程建造”质量管理模式。
陕建提出了以“绩效为核心,创新为动力,品牌为导向,人才为支撑,文化为引领”五位一体的“精品工程建造”质量管理模式,推进企业、项目管理不断升级,确保创优目标实现。
“精品工程建造”质量管理模式主要内容和构成要素为“12345”,即:
实施“1个战略”,贯彻“2个持续”,依靠“3大优势”,抓住“4个环节”、
践行“5个步骤”
1个战略一一“建精品、树品牌、提效益”;
2个持续一一“持续改进、持续创新”:
3大优势
“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品牌优势”:
4个环节一一“安全质量标准化示范工程/文明工地、绿色施工示范工程
优质结构工程、创新技术应用工程”:
5个步骤
一“目标管理、策划先行、样板引路、过程控制、一次成优”
(5)“全生命周期BIM技术”数字建造管理。
项目开工伊始,就成立了以工程总承包为主导,业主、设计、监理共同参与的“全生命周期M技术”应用小组,建立了项目完整的建筑信息模型,编制了建筑模型从设计→施工→运维交付的一整套技术管理流程,有效提升了项目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水平,为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智慧化建造及智能化运维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六比六赛”活动竞赛管理。
项目开展了以“追赶超越、争创一流”为主题的陕建特色“六比六赛”劳动竞赛活动,主要内容为“比安全管理到位,赛安全生产;比工程一次成优,赛工程质量;比工序安排合理,赛施工进度:比现场策划先行,赛文明施工;比治霾环保落实,赛绿色施工;比人文关怀至上,赛后勤管理”,打造出“快、新、精、防、绿、实、亮”的项目特色,有效调动各参建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全员素质和技能,提升项目综合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7)统一集中采购强化材料设备管理
项目建立业主、总包等相关单位联合机制,实施集中采购,根据合同内容,授权管理。利用信息化的手
段,全方位管控设备、材料的生产供货厂家及生产运输等各个环节;周密定制项目材料、设备采购计划,加强购前考察、驻场监造、中间检查、出厂检验、到货验收、进场复试、储存、加工、安装前后的性能试验等过程管控措施,确保材料设备及时、准确、足量、高质的运至施工现场。集中采购即降低采购成本,又能减少了原材复验批次;便于施工现场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效益。
(8)工业化集成加工装配式施工。
项目大量采用工厂化定制加工产品,在主体结构、机电安装、装饰装修施工中,快速、精准装配化安装,
提高了功效,降低了成本,保障了工程质量。
(9)定期与不定期开展质量专项检查指导
每两周由集团组织,对项目质量进行各单位参与的拉网式交叉检查;对工程施工的每个关键环节,及时
进行重点检查。将检查与培训相结合,每次通过投影图片点评方式,直观进行问题讲解,收到了检查与培
训相结合的双重效果,为项目质量提升培养更多的管理人才。
3工程设计的先进性、设计特点
项目由张锦秋、程泰宁、贾倍思、梅洪元等多名院士、大师评审、设计,总体规划打破传统科创产业固有
的空间界限,采用现代田园城市和国际前沿学镇理念,融入海绵城市,形成“一廊、三核、四绿楔、五区块的总体布局”,构建分区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绿色低碳、开放创新的大型综合智慧学镇。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406-2019 水电水利工程化学灌浆技术规范
ICS27.140
P59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406—2019代替DL/T5406一2010
水电水利工程 化学灌浆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hemical grouting for hydropower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2019-11-04发布2020-05-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水电水利工程化学灌浆的施工,提高化学灌浆施工的质量,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水电水利工程化学灌浆施工。
1.0.3从事化学灌浆施工作业的人员应接受专业技术、职业健康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
1.0.4应用于化学灌浆工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应经过试验和论证。
1.0.5水电水利工程化学灌浆施工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化学灌浆chemical grouting
利用压力将化学浆液注入基岩、覆盖层、裂缝等需处理的工程部位,使之充填、扩散、胶凝、固结,达到防渗堵漏、补强加固等目的的工程措施。
2.0.2环氧树脂灌浆材料epoxy grouting materials
以环氧树脂为主剂,加入稀释剂、增韧剂和固化剂等组成的灌浆材料。
2.0.3聚氨酯灌浆材料polyurethane grouting materials
以多异氰酸酯与多羟基化合物制备的预聚体为主剂,加入稀释剂、增韧剂、催化剂等组成的灌浆材料。
2.0.4丙烯酸盐灌浆材料acrylate grouting materials
以丙烯酸盐单体水溶液为主剂,加入交联剂、促进剂、引发剂、水、改性剂等组成的灌浆材料。
2.0.5水玻璃灌浆材料sodium silicate grouting materials
以水玻璃(硅酸钠)溶液为主剂,加入水、胶凝剂等组成的灌浆材料。
2.0.6硅溶胶灌浆材料silica sol grouting materials
以硅溶胶溶液为主剂,加入固化剂、引发剂、水等组成的灌浆材料。
2.0.7单液灌浆法single liquid grouting method
按规定比例将灌浆材料的各种组分进行混合搅拌,成为一种浆液向灌浆孔内注入的方法。
2.0.8双液灌浆法double liquid grouting method
按规定比例将灌浆材料的两个组分分别泵送至混合器或在灌浆孔内同时注入的方法。
2.0.9套阀管法sleeve grouting method
在覆盖层中钻孔埋设专用的单向密封花管,向花管中分段进行灌浆的方法。
2.0.10贴嘴灌浆法port-adhesive grouting method
通过粘贴注浆嘴将浆液灌入裂缝的方法。
3基本规定
3.0.1化学灌浆施工前,除应取得灌浆技术要求、施工详图和检查方法等技术资料外,还宜根据不同受灌体取得表3.0.1所列的基础资料。
3.0.2化学灌浆施工前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文件。
3.0.3应采用纯压式灌浆方式进行化学灌浆。根据工程要求和材料特性,宜采用单液灌浆法,当工程需进行快速胶凝或固化灌浆时可采用双液灌浆法。
3.0.4化学灌浆施工所用的风、水、电供给应可靠,必要时可设置专用管路和线路。
3.0.5化学灌浆施工需要的计量器具、配浆设施、灌浆设备、输浆管道、孔内阻塞装置等,灌浆前应布置、安装到位,并调试至满足施工要求。
3.0.6化学灌浆的设计压力应根据试验结果或工程经验确定。
3.0.7化学灌浆宜采用直径较小的灌浆孔和灌浆管,输浆管道不宜过长。
3.0.8化学灌浆孔口、灌浆管道、注浆嘴等各项灌浆设施,应在灌浆前采取防堵塞、防污染保护措施。
3.0.9化学灌浆施工过程中各项施工记录应及时、准确、真实、完整、整洁。图表格式可按本规范附录A执行。
3.0.10按设计要求安设变形监测装置时,灌浆施工全过程中应连续观测并记录,变形值不得超过设计规定限值。
4灌浆材料选择及浆液配制
4.1一般规定
4.1.1水电水利工程的化学灌浆可采用环氧树脂、聚氨酯、丙烯酸盐、水玻璃、硅溶胶等灌浆材料。
4.1.2化学灌浆的包装标识至少应包括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厂址、净质量、推荐配合比、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
4.1.3化学灌浆材料的性能应满足设计文件和施工要求,应有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性能检测报告。化学灌浆材料进场后,应根据工程要求进行抽样检查,检查合格后方可使用。
4.1.4化学灌浆材料存储应满足相关规定。
4.2材料选择
4.2.1化学灌浆材料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1工程要求与受灌体性质;
2化学灌浆材料的适用性;
3工程应用经验;
4经济技术指标;
5其他因素。
4.2.2根据工程要求、受灌体性质和材料特性的不同,可按表4.2.2选择化学灌浆材料。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高清无水印 粤21J/T133 CS部品部件装配式建筑构造(广东省建筑标准设计推荐性通用图集).pdf
广东省建筑标准设计推荐性通用图集
CS部品部件 装配式建筑构造
·模板内置CS保温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内保温构造
·粘贴CS保温板外墙内保温构造
·CS楼承板组合楼板构造
图集号:粤21J/T133
统一编号:DBJT15-29
批准文号:粤建标发[2021]5号
主编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设工程绿色与装配式发展协会、广东诚盛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协编单位:广东绿装协建设科技有限公司、中山市土木建筑学会、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山市标鼎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广东诚一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云溪建筑节能材料有限公司
批准单位:广东省建筑标准设计办公室
实行日期:2022年3月1日
有效期:至2027年
1适用范围
本图集适用于非抗震设防地区和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8度以下地区的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工程、CS楼承板组合楼板工程、楼板保温(隔声)工程。
2设计依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9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标准》GB50210-2018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2017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50325-2020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
《绝热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GB/T10801.2-2018
《预拌砂浆》GB/T25181-2019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1-2016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JGJ144-2019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155-2013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
《外墙内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T261-2011
《住宅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范》JGJ298-2013
《钢筋桁架楼承板》JG/T368-2012
《纤维水泥平板第1部分:无石棉纤维水泥平板》JC/T412.1-2018
《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桁架》YB/T4262-2011
《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73:2010
《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DBJ/T15-19-2020
《广东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15-51-2020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技术规程》DBJ15-107-2016
《广东省预拌砂浆生产与应用技术管理规程》DBJ/T15-111-2016
《广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T15-133-2018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DBJ/T15-163-2019
《薄浆干砌及薄层抹灰自保温墙体技术规程》DBJ/T15-179-2020
《咬合式复合保温板》Q/CSJC06-2021
《CAS高聚亚胶泥》Q/CSJC07-2021
3术语、符号解释
3.1术语
3.1.1CS保温板
以阻燃型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保温板为芯材、芯材两面复合厚度约1mm具有双向亲和性的水泥基不燃层(不燃层内置耐碱玻璃纤维网布),一面带有若干贯入深度为1/2板厚,直径为25mm的燕尾型盲孔,具有防水、隔热、保温和阻燃功能的咬合式复合保温板。如图3.1.1所示。
3.1.2CS保温板粘结剂
以水泥、石英砂、矿物掺合料、外加剂及多种聚合物添加剂在专业生产厂经计量、混合而成的干态混合物,使用时添加一定比例水搅拌均匀,专用于粘结CS保温板的粘结材料。
3.1.3CAS高聚亚胶泥
由一定比例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细骨料、矿物掺合料、亚纳米级活性填料,外加剂及多种聚合物添加剂在专业生产厂混合而成,集界面、防水、粘结功能于一体的干态混合物,使用时需添加一定比例水搅拌均匀。
3.1.4组合底模
采用微肋镀锌钢板和纤维水泥板(或硅酸钙板,可互相代用),通过自攻螺丝连接而成的组合底模。
3.1.5CS楼承板
在专业工厂内,钢筋桁架与组合底模通过电阻点焊连接而成整体的楼承板,如图3.1.5所示。
3.1.6基层
诸如屋面板、剪力墙、砌体墙等作为保温层、装饰层或防水层所依附的建筑构造层次。
3.1.7找平层
对基层进行处理以满足防水层、保温层或饰面层等平整附着要求,而添加于基层上的构造层次。
3.1.8保温层
由保温材料组成,在系统中起保温作用的建筑构造层次。
3.1.9抹面层
抹在保温层(或保温层的找平层)上,一般夹有耐碱玻璃纤维网布,保护保温层并具有防裂、防水、抗冲击作用的建筑构造层次。
3.1.10防护层
墙体保温构造中抹面层和饰面层的总称。
3.1.11界面砂浆
用以改善基层或保温层表面粘结性能的聚合物水泥砂浆。
3.1.12耐碱玻璃纤维网布
用耐碱玻璃纤维织造,经有机材料涂覆处理的网格布。置于砂浆中,用于提高砂浆抗冲击强度和抗裂性能的增强材料。
3.2符号
4图例
5图集内容
CS保温板和CS楼承板是新型的预制构件,本图集编入模板内置CS保温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内保温、粘贴CS保温板外墙内保温、CS楼承板组合楼板等三种装配式建筑构造(适用于装配式建筑及非装配式建筑),供建筑设计选用。详见表5.
表5图集技术内容
模板内置CS保温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内保温及粘贴CS保温板外墙内保温,结合饰面层免抹灰找平工艺,是围护墙与保温、隔热、装饰集成一体化的优选方案之一,该方案施工现场采用干式工法作业,与采用保温砂浆湿作业施工工艺相比,可以减少施工工序、保证施工质量、增加使用空间、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建筑垃圾。
CS楼承板组合楼板是装配式楼板的一种选用方式,它采用标准化生产,施工现场可仅需人工铺装,不干扰梁钢筋的绑扎,板间拼缝不漏浆,并且克服了采用传统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后续板底不能抹灰,需现场吊天花以及镀锌底板锈迹脱落的质量通病。CS楼承板组合楼板受力与现浇楼板一致,整体力学性能优于预制装配式叠合板。
本图集部分相关材料的规格要求、性能指标详见附录A。
粤21J/T133 图集内容索引:
目录………….1
目录、总说明……....2
1.模板内置CS保温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内保温构造
模板内置CS保温板现浇混凝土外墙内保温构造说明.…1-1
构造索引、铺贴示意…………………….1-4
热桥保温构造………..1-5
夏热冬暖地区窗节点内保温构造……………………。1-6
夏热冬冷地区窗节点内保温构造……………………。1-7
平面转角节点、厨卫墙体饰面构造……………1-8
平面转角节点、踢脚线内保温…………………1-9
2.粘贴CS保温板外墙内保温建筑构造
粘贴CS保温板外墙内保温建筑构造说明…..………2-1
构造索引、铺贴示意…………………………2-3
热桥保温构造………………….......2-4
夏热冬暖地区窗节点内保温构造………………。2-5
夏热冬冷地区窗节点内保温构造……………。。2-6
平面转角节点、厨卫墙体饰面构造…..……2-7
平面转角节点、踢脚线内保温……………………2-8
3.CS楼承板组合楼板构造
CS楼承板组合楼板构造说明……….….3-1
CS楼承板拼板图........3-7
CS楼承板支承形式....….3-9
钢梁中间支座连接构造….….…....….….3-10
钢梁边支座连接构造·…………………..…3-13
叠合梁支座连接构造......3-14
现浇梁支座连接构造……………….…3-15
折楼板连接构造.3-16
现浇混凝土墙支座连接构造………….3-17
预制混凝土墙边支座连接构造.3-18
钢柱边板连接构造………………….3-19
预制混凝土柱边板连接构造……………..…3-22
异形柱边板连接构造………….….3-23
底模开洞构造….3-24
纤维水泥板端部及凹槽节点构造.3-27
附录
附录A相关材料的规格要求、性能指标.FL-1
附录BCS保温板免支模楼板及楼板保温隔声构造…..…FL-4
附录CCS保温板屋面保温建筑构造….….......…FL-5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5393-2007 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ICS29.240.01
F21 DL P
备案号:J723—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393-2007
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 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Design regulation of content and profundity for 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 converter station connecting to the system
2007-07-20发布2007-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电力系统一次部分和电力系统二次部分应包含的基本内容和各项设计内容应达到的具体深度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背靠背直流换流站可参照执行。
2总则
2.0.1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应与工程可行性研究同步,一般在直流输电工程方案、输电容量和电压确定后进行,其成果审定后作为换流站开展预初步设计和编写功能规范书的依据。
2.0.2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一次部分和系统二次部分。一次部分主要明确换流站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换流站接入系统方案论证和电力系统计算,提出系统对换流站设计和主要技术参数的要求。二次部分提出系统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装置、相角测量装置、系统调度自动化、通信系统的接入系统方案。
2.0.3开展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是电网规划设计、大型电厂输电系统规划设计、本工程系统方案论证及相应的评审意见。
2.0.4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应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做到远近结合、科学论证。推荐的接入系统方案宜与电网规划相协调,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接线简洁、运行灵活,适应性强。换流站设计和设备参数选择应满足系统运行要求,使直流输电工程成为电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2.0.5开展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时,整流站与逆变站应互相配合,统一协调。
3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一次部分)
3.1工作依据和设计原则
3.1.1工作依据。
3.1.2设计输入。如电网规划设计、大型电厂输电系统规划设计及评审意见、本工程系统方案论证及相应的评审意见,以及对开展本工程接入系统设计的要求。
3.1.3设计水平年、远景水平年及过渡水平年。
3.1.4其他设计原则。
3.2电力系统现况
3.2.1换流站所在电网的电源规模及电源结构、负荷水平及负荷特性等。
3.2.2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网情况。
3.2.3电力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3.3电力系统发展规划
3.3.1电力市场需求
1给出设计水平年、远景水平年预测的需电量、最大负荷及增长速度(必要时包括换流站近区电网)。
2列出电网设计水平年的年最大负荷曲线、典型日负荷曲线及主要负荷特性参数。
3.3.2电源规划
1简述与本工程相关的跨区电源消纳方案,列出逐年电力电量分配表。
2简述电源规划方案,列出主要电厂装机规模、装机进度和机组退役计划表。
3进行电力、电量平衡计算及分析(必要时包括换流站近区电网)。
3.3.3电网发展规划
1简要叙述电网主网架规划。
2详细说明换流站近区电网发展规划(必要时包括低一级电压等级)。
3.4直流输电工程概况
3.4.1简述工程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3.4.2说明本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3.4.3直流输电方案、工程规模、建设进度。
3.4.4站址概况,包括地理位置示意图、出线条件等。
3.5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方案论证
3.5.1工程投产前一年和设计水平年的近区电网发展规划(必要时包括涉及本工程可能接入的低一级电压的电网)。
3.5.2接入系统方案论证。
1拟订接入系统方案,绘制接入系统方案示意图。
2进行必要的电气计算,如不同运行方式下的潮流计算、一1校核计算和必要的稳定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等。
3接入系统方案远景适应性分析。
4进行方案的经济比较,列出各方案的投资、年费用等。
5必要时进行过渡方案研究和敏感性分析。
6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分析,提出接入系统方案的推荐意见,包括换流站接入交流系统电压等级、接入点、出线回路数、线路最大输送容量要求等。
3.6电力系统计算
3.6.1潮流计算
1说明计算条件,包括计算水平年、系统开机、系统运行工况以及直流运行方式等。
2潮流计算,包括系统各种运行方式和直流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正常运行潮流计算、n一1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3根据正常运行方式和一1运行方式的潮流计算结果,列出换流站交流母线正常电压变化范围,提出推荐值。
3.6.2稳定计算
1计算准则,包括采用的规程导则、计算原则、稳定判据等。
2计算条件,包括计算水平年、计算网络、计算程序、发电机及负荷模型、故障切除时间以及计算时段等。
3稳定计算,包括直流单极、双极故障和相关交流系统故障,列出计算结果并进行分析,必要时提出提高稳定水平的措施。
4列出事故后换流站交流母线电压变化范围,并提出推荐值。
5列出事故后频率变化值,提出正常和事故后交流系统的频率范围。
3.6.3换流站短路电流计算
1说明计算条件,包括计算水平年、计算网络、系统运行方式、电源开机及变压器接地方式等。
2交流母线最大短路电流计算,包括三相和单相短路电流,提出换流站交流母线短路电流水平要求。
3,交流母线最小短路比计算。
3.6.4工频过电压计算
1说明计算条件,包括计算水平年、系统运行方式、故障形态、操作过程等。
2进行工频过电压计算,列出计算结果并进行分析。
3必要时进行潜供电流和恢复电压、工频谐振过电压、自励磁校核计算。
4根据计算结果提出换流站交流母线工频过电压水平及相应措施。
3.6.5对于换流站附近有火电厂时,应进行次同步谐振初步分析。
3.7换流站无功配置研究
3.7.1说明计算条件,包括计算水平年、交流系统运行方式、直流系统运行方式、直流系统运行参数以及交流母线电压和变化范围等。
3.7.2进行换流站在典型运行方式下的无功消耗计算。
3.7.3进行换流站近区电网的无功平衡计算和分析,提出交流系统提供和吸收无功功率的能力。
3.7.4说明无功配置原则,如交流系统与换流站无功交换原则、换流站无功补偿容量配置原则、系统对无功分组的要求等。
3.7.5进行换流站无功平衡和无功补偿容量计算,提出换流站需要安装的容性和感性无功补偿总容量。
3.7.6对换流站无功分组容量进行计算分析,提出换流站无功分组容量的要求。
3.8直流系统性能及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3.8.1根据电网运行需要,提出对直流输电工程运行方式的要求,如双极、单极(含回路方式)运行、功率倒送、降压运行等。
3.8.2提出对直流过负荷能力的要求。
3.8.3提出对直流系统可靠性的相关要求。
3.8.4提出直流系统附加控制功能要求。
3.8.5提出系统对换流站交流场电气主接线的建议。
3.8.6换流变压器参数初步选择。
4高压直流换流站接入系统设计(二次部分)
4.1任务依据和主要原则
4.1.1任务依据。
4.1.2设计范围。
4.1.3设计水平年、远景水平年及过渡水平年。远景水平年一般在设计水平年基础上展望10年~15年。
4.1.4设计换流站概述。
4.1.5概述换流站接入系统方案和工程简况。
4.2系统继电保护
4.2.1简述与换流站相关的系统继电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2.2分析一次系统对继电保护配置的特殊要求,论述系统继电保护配置原则。提出相关线路保护、母线保护、自动重合闸、断路器失灵保护、短引线保护、线路过电压保护、远方跳闸保护、单断路器保护、故障录波器及专用故障测距装置等的配置方案。
4.2.3概述相关的电网保护及故障信息管理系统配置情况,提出设计换流站子站配置原则及配置方案。
4.2.4提出保护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包括传输时延、带宽、接口方式等。
4.2.5提出对电流互感器(TA)、电压互感器(TV)、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
4.3安全稳定控制装置
4.3.1以一次系统的潮流、稳定计算为基础,进行必要的补充校核计算,对系统进行稳定分析,提出换流站是否需配置安全稳定控制装置。
4.3.2·提出相关厂、站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初步配置方案及投资估算。
4.3.3确定是否需结合相关送出工程开展进一步安全稳定控制系统专题研究。
4.3.4提出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对通信通道的技术要求,包括传输时延、带宽、接口方式等。
4.3.5提出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对电流互感器(TA)、电压互感器(TV)、直流电源等的技术要求。
4.3.6提出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对直流极控系统的接口要求。
4.3.7计列换流站与主站端的接口费用。
4.4相角测量装置
根据相关电网实时动态监测系统总体建设要求,分析换流站配置相角测量装置的必要性,提出配置方案及对通道的要求。
4.5系统调度自动化
4.5.1简述与换流站相关的调度端能量管理系统、调度数据网等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5.2·根据调度关系,结合换流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配置,提出远动系统配置方案,明确技术要求及远动信息采集和传输要求。
4.5.3根据相关调度端调度数据网络总体建设要求,分析换流站
在网络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配置要求、网络接入方案和通道配置要求。
4.5.4,根据相关调度对换流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要求,分析应用系统与网络信息交换、信息传输和安全隔离要求,提出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设备配置要求。
4.5.5简述与换流站相关的电能量计量(费)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通桥(2017)2201-Ⅰ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 预制后张法简支T梁(钢横梁人行道方案).pdf
铁路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
时速200公里 客货共线铁路
预制后张法简支T梁 (钢横梁人行道方案 )
跨度:32m(直、曲线)
图号:通桥(2017)2201-Ⅰ
审批文号:铁总建设[2017]263号
编制单位: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铁路总公司发布
2017年10月 北京
一、概述
根据《铁路列车荷载图式》及《铁路桥涵设计规范》等标准,结合铁路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对通桥(2016)2201系列图纸进行修订。本设计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预制后张法简支T梁,结构类型为有作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单线由两片梁组成,双线由4片梁组成。本次修订调整了预应力筋数量和张拉力;
人行道结构改为钢横梁上铺设U形指形式;加强了人行道钢结构防腐措慈。
本系列图共5,本图为第1册,计算跨度为32m。
二、适用范围与适用环境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族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货物列车设计这度小于或等于120km/h(转8A货车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80km/h)客货共线单线及双线铁路无声屏障区桥梁。最小曲线半径2800m,双线线间距4.4m。既有线增建第二线时,最小线间距为4.5m(既有梁顶宽3.9m)。人行道宽度适用于区间内桥梁,位于车站范围时应根据相关要求进行调整。
(二)适用环境:一般大气条件下无防护措施的地面结构,环境类别为碳化环境,作用等级为T2。
(三)设计单位应针对具体工点情况和通用参考图适用范围,正确选用本图,并对工程设计质量负责。项目设计超出通用图适用范围时,设计单位应根据具体工程情况,进行特殊设计。
三、设计依据
(一)《铁路桥涵设计视范》(B10002-2017),
(二)《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92-2017)·
(三)《铁路混凝土结构时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四)《铁路列车荷载图式》(TB/T3466-2016),
(五)《铁路混凝土工程族工技术规程》(Q/CR9207-2017)·
(六)《客货共线铁路桥涵工程范工技术规程》(Q/CR9652-2017)
(七)《铁路架桥机架梁技术规程》(Q/CR9213-2017),
(八)《铁路混凝土梁配件多元合金共渗防腐技术条件》(TB/T3274-2011).
(九)《铁路桥梁钢结构谈计规范》(TB10091-2017),
四、设计原则
(一)设计速度:容车200km/h,货车120km/h(转8A货车为80km/h),
(二)设计荷载
1、恒载
(1)结构自重按《铁路桥活设计规范》(B10002-2017)采用,本谈计主梁自重见表1.
(2)二期恒载包括线路设各、道、人行道钢横梁、U形槽、电缆、挡碎共、观瓷桥面板、横隔板湿接缝及防水层和保护层的重量。
2、活载
(1)列车活载:ZKH活载。动力系数按《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4.3.7-3公式计算,即:
1+u=1+ax6/(30+L)
其中a取2,L为梁计算跨度
(2)人行道活载按《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第4.5.1条取值,即4kPa,计算主梁时人行道活载不与列车活载同时组合。人行道板按坚向集中荷载1.5kN检算,施工及运营阶段,人行道堆载不得大于4kN/m㎡2,U形槽内不得填砂.
(3)曲线桥梁上的离心力大小等于竖向设计活载案以离心力率C,水平向外作用于轨顶以上2.0处,离心力率C按《铁路桥汤设计规范》(B10002-2017)第4.3.10条计算。
(4)横向摇摆力取100kN,作为一个集中活载作用于桥梁结构景不利位置,其作周点在垂直线路中心线的钢轨项面,对于双线桥只取一线上的横肉摇摆力
3、附加力
风力:按《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第4.4.1条计算。
4、执荷载:按《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第4.3.14条计算,
(三)由线上梁平面布置按平分中布置,
(四》采用有碎桥面,桥面净宽满足大型铁路养护机械设备作业的夏求,挡墙内侧距线路中心线距离不小于2.2m,
、(五)线路设各荷载按Ⅲ型轨枕、60kg/m钢执、轨底枕下道厚度最小350mm进行计算。
(六)人行道采用钢横梁上设U形榕基式,项部采用RPC混凝土盖板覆盖。
(七)支座应采用可更换螺栓的支座。
(八)主梁结构按100年设计使用年限进行设计。人行道钢横梁为T梁主要受力结构,制造、安装、防腐性能等均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验收。
(九)如本梁用在地震区线路上,还应按设防烈度在梁与墩之间设置防荐梁设慈。
(十)桥上线路按《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2017)第3.5.2条的要求销设护轨。
(十一)梁端人行道下设置检查梯,进人孔处采用活动钢盖板覆盖,详见通桥(2017)2201 -1-32、33图,检查梯设置于固定支座端,通过预理于桥敬中的角钢与桥墩连接,桥墩范工时应在顶帽上相应位置予留15x15(cm)的方孔,以理设检查梯固定角钢。国定角钢应先与检查梯连接,然后再用强度等级M10干硬性水泥砂浆围结。
五、设计参数
(一)混豪土设计参数按《铁路桥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92-2017)执行
(二)梁体竖向挠度的计算采用ZKH活载,其竖向挠度值边梁不大于计算跨度的1/2000,中梁不大于计算跨度的1/1200,
(三)在列车横向摇摆力、高心力、风力和温度的作用下,梁体的水平度应小于或等于梁体计算跨度的1/4000.
内容索引:
通桥(2017)2201-Ⅰ-01说明书(一)
通桥(2017)2201-Ⅰ-02说明书(二)
通桥(2017)2201-Ⅰ-03说明书(三)
通桥(2017)2201-Ⅰ-04桥面布置图
通桥(2017)2201-I-05边梁概图
通桥(2017)2201-Ⅰ-06中梁概图
通桥(2017)2201-Ⅰ-07錾孔梁横向布置图
通桥(2017)2201-Ⅰ-08直线迪梁预应力钢束布置及封锚图
通桥(2017)2201-Ⅰ-09曲线迪梁预应力钢束布置及封锚图
通桥(2017)2201-Ⅰ-10直线中梁预应力钢束布置及封锚图
通桥(2017)2201-Ⅰ-11曲线中粱预应力钢束布置及封锚图.
通桥(2017)2201-Ⅰ-12预应力钢束定位网钢筋布置图
通桥(2017)2201-Ⅰ-13边梁粲体钢筋布置图
通桥(2017)2201-Ⅰ-14边梁梁体钢筋数量表
通桥(2017)2201-Ⅰ-15中粱粲体钢篇布置图
通桥(2017)2201-Ⅰ-16中粱梁体钢筋敖量衰
通桥(2017)2201-Ⅰ-17边梁桥面板锅筋布置图
通桥(2017)2201-Ⅰ-18中梁桥面板钢篇布置图
通桥(2017)2201-Ⅰ-19配件图(一)
通桥(2017)2201-Ⅰ-20配件图(二)
通桥(2017)2201-Ⅰ-21横向联结图(一)
通桥(2017)2201-Ⅰ-22横向联结图(二)
通桥(2017)2201-Ⅰ-23横向联结图(三)
通桥(2017)2201-Ⅰ-24防水层,保护层,泽水管构造图
通桥(2017)2201-Ⅰ-25单线梁端防 排水设施构追图
通桥(2017)2201-Ⅰ-26双线梁端防 排水设施构造图
通桥(2017)2201-Ⅰ-27人行道钢结构构造图
通桥(2017)2201-Ⅰ-28钢横梁、预埋件质量控制及防腐要求
通桥(2017)2201-Ⅰ-29人行道U型槽、盖板布置图
道桥(2017)2201-Ⅰ-30人行道U型槽钢筋布置图
道桥(2017)2201-Ⅰ-31盖板及人行道U型椿数量表
逼桥(2017)2201-Ⅰ-32检查梯结构构造图
通桥(2017)2201-Ⅰ-33进人孔处盖板构造图
通桥(2017)2201-Ⅰ-34支座布置图
遗桥(2017)2201-Ⅰ-35挡砟块构造及钢筋布置图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
38
39
40
…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