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建筑专业素描》雷雨

本书是为了满足“素描”课程的教学需要而编写,从最重要的基础知识人手,安排了多个建筑素描写生实例欣赏和步骤分析,使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关表现技法,从而提高艺术修养与素质。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素描基础知识、建筑素描透视及基础造型技法、建筑环境表现技法和创意素描表现技法。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建筑专业院校的教学参考书,亦可供从事建筑和美术的人员阅读和参考。
内容索引:
单元1素描基础知识
1.1工具材料的特点与使用方法2
1.1.1素描的概念2
1.1.2笔及其使用方法2
1.1.3纸张种类及其使用方法10
1.1.4其他工具材料11
1.1.5素描表现的基本要求与技法12
1.2素描语汇的运用表现…。13
1.2.1造型基本元素一点的表现技法13
1.2.2线的表现技法17
1.2.3面的表现技法23
单元2建筑素描透视及基础造型技法25
2.1透视原理及表现26
2.1.1透视基本原理26
2.1.2平行透视(一点透视)28
2.1.3成角透视(二点透视)28
2.1.4倾斜透视(三点透视)29
2.2基础造型表现方法30
2.2.1结构性素描造型表现方法30
2.2.2明暗性素描造型38
2.2.3静物画法与步骤42
2.2.4人物画法与步骤47
单元3建筑环境表现技法51
3.1建筑环境不同表现形式的绘画技法52
3.1.1建筑环境的线条表现52
3.1.2建筑环境线面结合表现54
3.13建筑环境植物的表现55
3.1.4建筑环境中的人物表现57
3.1.5建筑环境综合表现59
3.2建筑环境比例、空间、透视、构图的表现…63
3.2.1比例63
3.2.2空间64
3.2.3透视65
3.2.4构图66
3.3建筑环境表现方法与技巧…69
3.3.1铅笔表现方法与技巧69
3.3.2钢笔表现方法与技巧70
单元4创意素描表现技法74
4.1精微素描表现方法75
4.1.1表达要素处理手段75
4.1.2客观素描静物表现方法79
4.2主观创意素描表现方法82
4.2.1意象联想表现82
4.2.2解构与重组表现85
4.2.3形体抽象表现86
主要参考文献…89
JB/T 10466-2021 星形弹性联轴器
ICS21.120.20
J19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0466-2021代替JBT10466-2004
星形弹性联轴器
Coupling with elastic spider
2021-05-17发布2021-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LX、LXF、LXL、LXP星形弹性联轴器(以下简称联轴器)的型式、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贮存以及联轴器的许用偏差。
本标准适用于连接两同轴线传动轴系的联轴器。
注:联轴暑具有一定两粕相对偏移补偿性能和减振性能。传递转矩为5Nm-18000Nm,环境温度为30℃-90℃。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528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变性能的测定
GBT52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撕裂强度的测定(裤形、直角形和新月形试样)
GB/T531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入硬度实验方法第1部分:邵氏硬度计法(邵尔硬度)
GB/T1095平键键槽的剖面尺寸
GB/T1681硫化橡胶回弹性的测定
GB/T3098.1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
GB/T4879防锈包装
GB/T7759.1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压缩水久变形的测定在常温及高温条件下
GB/T11352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
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37400.1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1部分:产品检验
GB/T37400.6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6部分:铸钢件
GB/T37400.8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8部分:锻件
GB/T37400.10重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第10部分:装配
JB/T6397大型碳素结构钢锻件技术条件
JB/T7511机械式联轴器选用计算
3型式与基本参数
3.1型式
联轴器规定了4种型式,见表1。
4技术要求
4.1联轴器的转钢件应符合GB/T37400.6的规定,像件应符合GB/T37400.8的规定,机械加工及检验应符合GB/T37400.1的规定,装配应符合GBT37400.10的规定。
4.2联轴器主要零件材料的力学性能不应低于表8的规定。
4.3制动盘和制动轮热处理硬度应35HRC45HRC。
4.4弹性件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表9的规定。
4.5弹性件内部不应有裂纹、气泡和杂质等缺陷,外表面应光滑、平整,工作面不应有斑点存在。
4.6联轴器法兰与制动轮、制动盘连接用10.9级高强度螺钉,应符合GB/T3098.1的规定,螺栓预紧力矩应不小于本标准表10的规定。
4.7轴孔键槽尺寸及偏差应符合GB/T1095的规定。
4.8联轴器的透用计算应符合B/T7511的规定。
JB/T 10047-2021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
ICS29.120.60
K33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0047-2021代替JB/T10047一1999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
Electronic time delay-relay
2021-03-05发布2021-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式时间继电器的术语和定义、符号,分类,特性,产品的有关资料,正常使用、安装和运输条件,结构和性能要求,试验。
本标准适用于额定交流电压为380V及以下、颜率为50Hz(60Hz)和直流电压为220V及以下的电路中用于时间控制、指示等的电子式时间继电器(以下简称维电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3.5一2019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
GB/T2423.10一2019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振动(正弦)
GB/T28281一2012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T2900.1一2008电工术语基本术语
GB/T2900.18一2008电工术语低压电器
GB/T4208一2017外壳防护等级(P代码)
GB/T5169.10一2017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0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灼热丝装置和通用试验方法
GBT5169.11一2017电工电子产品着火危险试验第11部分:灼热丝热丝基本试验方法成品的灼热丝可燃性试验方法(GWEPT)
GB/T13384一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14048.1一2012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1部分:总则
GB/T14048.5一2017低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第5-1部分:控制电路电器和开关元件机电式控制电路电器
3术语和定义、符号
GB/T2900.1一2008、GB/T2900.18一2008、GB/T14048.1一2012及GB/T14048.5-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术语和定义
3.1.1
电子式时间继电器electronic time delay-relay
延时功能由电子电路来实现的时间继电器。
3.1.2
数字整定digital preset
整定的量值是离散的数据。整定采用的操作件可以是指轮开关、被段开关和按键等,指示量是数据。
3.1.3
模拟整定analog preset
设定的是连续量,指示量是刻度。
3.1.4
动作延时energizing delay
通电延时power on--delay
从电源供电开始计时,经过整定时间其输出转换到动作状态的延时(见图1)。
4分类
4.1按延时型式
继电器按延时型式分:
a)动作廷时(通电延时);
b)释放延时(断电延时);
c)有控制信号的释放延时;
d)有控制信号的动作和释放延时;
e)间隔定时;
f)有控制信号的间隔定时;
g)控制信号接通时重启动的间隔定时;
h)控制信号关断时重启动的间隔定时;
i)程序延时;
j)闪光延时、重复循环延时(往复延时、周期通断);
k)对称闪光延时、对称重复循环延时;
l)非对称闪光延时、非对称重复循环延时;
m)累加时间延时(累积计时);
n)星三角启动廷时;
o)肽冲延时;
p)有控制信号的脉冲延时;
q)保持式延时;
r)多路延时;
s)多型式延时;
t)其他。
4.2按额定工作电压
继电器按额定工作电压分:
a)交流电压;
b)直流电压;
c)交直流电压装用。
4.3按延时整定方式
继电器按延时整定方式分:
a)数字整定:
1)指轮开关整定;
2)波段开关整定;
3)按键整定。
b)模拟整定。
4.4按延时整定机构位置
维电器拔延时整定机构位置分:
a)整定机构内附型;
b)整定机构外接型(分离型)。
4.5按整定时间范围的分断情况
维电器按整定时间范围的分断情况分:
a)单档式;
b)多档式。
4.6按延时电路的输出方式
继电器按延时电路的翰出方式分:
a)触点输出;
b)半导体开关元件(固体)输出。
4.7按执行继电器位置
继电器按执行继电器位置分:
a)内附型(整体型);
b)外接型。
高清PDF《空间与身体(建筑设计基础教程上、下)》胡滨 2018版


本书的内容涉及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案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方案的编撰,其核心在于阐释这三者背后的逻辑关联,希望借此强调研究与教学相互关联的重要性。同时,本书也是想引发对建筑一些基本问题更广泛的探讨,并对自己十余年的基础教学进行总结。
十余年的建筑基础教学始于2006年在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二年级进行的“从大地开始,到天空之下”的设计教学改革1。2012年教学改革转向了本科一年级设计课程,于是我重新设计了教案。
对于建筑基础教学而言,一年级的教学难于二年级,这是因为在教学准备和进行中,“入门”这两个字的分量让人敬畏一让人不得不反复思考如何确立建筑的基本问题,并将它与设计练习相互关联;不得不反复审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方向的评估和判断,以及这些判断如何与教案和教学实施相互结合;更不得不回答一些基本问题,诸如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教案改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和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哪些案例可以用来讲解,等等。
七年之前,我在畏惧和忐忑中开始了本科一年级的设计教学。七年之后,在教学经过多次微调而进入了平稳阶段的此刻,这些经历和思考激发了写作的欲望,激发了记录和整理在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所思所述的企图,并希望以主题讨论的形式将它们呈现出来,以便将研究与教学关联起来。
重新制定的本科一年级设计教学围绕“空间与身体”这个主题展开,教案包括“身体的表演”“网络中居住”和“自然中栖居”三个练习,它们贯穿了一个学年的教学
重新设定的教学是基于对建筑的基本问题,诸如建筑的内涵和外延、建筑的意义,以及对空间与身体的思考而展开的。进而,以此为依据确立了教案设计的线索、练习的连续性和具体的设计任务。
本书在说明了以上这些思考和设定之后,对每个练习的核心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阐释。这些内容构成了《空间与身体一-建筑设计基础教程》上册关于研究、教案设计和教学核心内容的部分。
《空间与身体--建筑设计基础教程》下册着重于教学实施,它包括教学的进程、步骤、方法,以及教学成果。书中首先解读了练习的进程、分解步骤、每周上课讨论的主要内容和推进的手段,它们构成了完成教学目标的计划框架,同时也揭示了如何将练习的核心内容贯彻到教学实施之中,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做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其次,书中通过分解和重组学生的设计作业来进一步阐释教学的内容和深度。学生作业的呈现,其目的并不只是展示教学成果,以及证明教案的有效性,它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用以解释分解的热身练习核心内容的讨论深度,以及推进设计的手段与设计内容之间的关联,即用以解释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每个练习中都列出了针对练习的核心内容而设定的热身训练题目,这需要特别关注。
关于写作的方式,在“研究”“教案设计”和“教学核心内容”等部分,写作是以主题研究的形式呈现的。写作力求在“历史”和“当下”两个时间维度同时展开,尤其是希望学生能够对于当下中国的建筑状况有所了解,更多地关注村落和院(园)子的案例,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建筑文化的原点,应该予以关注。然而,主题研究部分并没有写成观念演变史的企图。
教学实施部分的写作,主要以图表和文字的形式阐明教学实施的进程、步骤和方法。之所以选择以热身训练和最终设计成果为对象,忽略推进过程的展示,其目的是为了避免教学实施部分过于庞大削弱了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联性。书中只针对学生最终成果进行了评析,而其余部分则选择了让图纸自己说话。
2014年,在我写的第一本关于教学的书中,前言结尾强调“并不企图为教学建立范式,因为教学允许,并且需要很多路径同时存在,这里只是呈现自己的思考”。本书也以此作为前言的结束语。
内容索引:
教学实施4
教学进程4
身体的表演7
网络中居住35
自然中栖居77
附录118
致谢119

高清PDF《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设计研究》王燕飞 2018版

本书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研究绿色建筑设计,旨在切实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全书内容包括绪论、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支持、绿色建筑设计的材料选择、绿色建筑设计的设施设备选型、绿色建筑设计的要则、绿色建筑的气候设计要则、绿色建筑发展的社会认知和政策扶持。全书内容广泛,深入浅出,具有系统性、前沿性等特点。
内容索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绿色建筑的内涵1
第二节国内外绿色建筑的起源与发展8
第三节绿色建筑发展的途径与制约因素15
第四节绿色建筑发展的前景……19
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26
第一节绿色建筑设计的依据与原则26
第二节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与要求32
第三节绿色建筑设计的程序与方法36
第三章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44
第一节国外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44
第二节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50
第四章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支持58
第一节绿色建筑的节地与节水技术……58
第二节绿色建筑的节能与节材技术68
第三节绿色建筑的室内外环境技术76
第五章绿色建筑设计的材料选择86
第一节绿色建筑材料的内涵………86
第二节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95
第三节绿色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运用………………98
第四节传统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和新型绿色化建筑材料…103
第六章绿色建筑设计的设施设备选型113
第一节给、排水设施设备的设计选型…113
第二节强、弱电设施设备的设计选型…123
第三节暖通、空调设施设备的设计选型132
第四节人防、消防设施设备的设计选型143
第五节燃气、电梯、通信等设施设备的设计选型151
第六节其他设施设备的设计选型158
第七章绿色建筑设计的要则160
第一节绿色居住建筑的设计160
第二节绿色教育和办公建筑的设计172
第三节绿色医院建筑的设计181
第四节绿色酒店、商业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190
第八章绿色建筑的气候设计要则202
第一节温和地区绿色建筑的设计202
第二节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建筑的设计212
第三节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的设计219
第四节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的设计225
第九章绿色建筑发展的社会认知和政策扶持232
第一节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社会认知232
第二节绿色建筑设计的政策环境分析234
第三节绿色建筑设计的财政政策支持236
第四节绿色建筑建设的经济政策支持241
参考文献…245
高清PDF《民用建筑设计与构造(第3版)》何培斌、栗新然 2019版

本书立足当前建筑业、房地产业对民用建筑的基本设计及构造要求,按照民用建筑的设计过程进行编写,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的起源和发展、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建筑平面设计、建筑剖面设计、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民用建筑构造概论、基础和地下室、墙体、楼地面、楼梯和电梯、屋顶、门窗、变形缝、低碳住宅与外墙保温、装配式建筑简介等,每章由“学习要点、小结及复习思考题”构成。全书具有实际案例多、内容丰富、实训操作性强等特点,旨在帮助读者尽快掌握民用建筑的基本设计、构成、组合方式及构造方法的基本要点和设计方法。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类相关专业学生学习民用建筑的基本设计、构成、组合方式和构造方法的教材使用,也可供房地产业、建筑业土建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民用建筑的基本设计和构造方法使用。
内容索引:
第1章建筑的起源和发展1
1.1中国建筑的起源和发展1
1.1.1原始社会1
1.1.2奴隶社会2
1.1.3封建社会3
1.1.4中国现代建筑(1949年至今)10
1.2国外建筑的起源和发展13
1.2.1原始社会14
1.2.2奴隶社会14
1.2.3封建社会…17
1.2.418~19世纪西欧及美国建筑…20
1.2.5前现代主义时期建筑(19世纪末—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初期)…22
1.2.6现代主义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3
1.3民用建筑的分类与分级…27
1.3.1民用建筑的分类…27
1.3.2建筑的等级划分…28
1.4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建筑方针…29
1.4.1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29
1.4.2建筑方针30
1.5建筑设计的内容及过程30
1.5.1建筑设计的内容30
1.5.2建筑设计的过程和设计阶段31
1.6建筑设计的要求和依据33
1.6.1建筑设计的要求33
1.6,2建筑设计的依据…34
第2章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40
2.1建筑火灾的概念40
2.1.1建筑物起火的原因和燃烧条件…40
2.1.2建筑火灾的特点…41
2.2火灾的发展过程和蔓延途径…41
2.2.1火灾发展的过程41
2.2.2建筑火灾的蔓延途径…42
2.3防火分区的意义和原则…44
2.3.1防火分区的重要性…44
2.3.2防火分区的原则…44
2.3.3防火分区设计实例…45
2.4安全疏散45
2.4.1安全疏散路线…45
2.4.2安全疏散距离46
2.4.3疏散设施设计47
2.5建筑的防烟和排烟51
2.5.1烟的危害…51
2.5.2防烟分区的划分…51
2.5.3排烟方式…51
2.5.4防火设计要点…53
2.6建筑总平面防火设计…53
2.6.1影响防火间距的因素及确定防火间距的原则…53
2.6.2消防扑救…54
第3章建筑平面设计…56
3.1建筑平面设计简介56
3.2使用部分的平面设计…56
3.2.1使用房间的分类和设计要求…56
3.2.2使用房间的面积、形状和尺寸57
3.2.3门窗在房间平面中的布置…63
3.2.4辅助房间的平面设计…68
3.3交通联系部分的平面设计…71
3.3.1过道(走廊)……71
3.3.2楼梯和坡道…74
3.3.3门厅、过厅和出入口…77
3.4建筑平面的组合设计…80
3.4.1建筑平面的功能分析和组合方式…81
3.4.2建筑平面组合和结构布置的关系92
3.5总平面设计97
3.5.1建筑基地的功能分区与建筑基地环境97
3.5.2确定各单体建筑的位置和形状…99
3.5.3道路交通的布置101
3.5.4环境绿化101
第4章建筑剖面设计…103
4.1房屋各部分高度的确定…104
4.1.1房间的高度和剖面形状的确定…104
4.1.2.房屋各部分高度的确定…113
4.2建筑层数的确定和剖面的组合方式…114
4.2.1建筑层数的确定114
4.2.2建筑剖面的组合方式114
4.3建筑空间的组合和利用117
4.3.1建筑空间的组合118
4.3.2建筑空间的利用120
第5章·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126
5.1建筑体型及立面设计的要求…126
5.1.1反映建筑功能要求和建筑类型的特征…126
5.1.2,结合材料、结构和施工技术的特点…128
5.1.3贯彻建筑标准和相应的经济指标130
5.1.4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与基地环境相结合130
5.1.5符合建筑造型和立面构图的一些规律…131
5.2建筑体型的组合131
5.2.1完整均衡、比例适当…133
5.2.2主次分明、交接明确133
5.2.3体型简洁、环境协调…135
5.3建筑立面设计137
5.3.1立面的比例尺度…137
5.3.2立面的虚实、凹凸对比…139
5.3.3立面线条处理…140
5.3.4立面色彩、质感处理…142
5.3.5立面的重点与细部处理…142
第6章民用建筑构造概论…145
6.1概述……145
6.1.1建筑构造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45
6.1.2建筑物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145
6.2建筑物的结构类型146
6.3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148
6.3.1外界环境的影响148
6.3.2建筑技术条件的影响…149
6.3.3、建筑标准的影响149
6.4建筑构造设计原则…149
6.4.1必须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149
6.4.2必须有利于结构安全149
6.4.3必须适应建筑工业化和建筑施工的需要…149
6.4.4必须讲求建筑经济的综合效益149
6.4.5必须注意美观150
第7章基础和地下室…151
7.1基础分类及构造152
7.1.1按构造方式分类…152
7.1.2按所用材料及受力特点分类154
7.2·基础埋深155
7.2.1地基土层构造对基础埋深的影响…155
7.2.2地下水水位的影响156
7.2.3土的冻结深度的影响…156
7.2.4相邻建筑物基础埋深的影响…156
7.2.5连接不同埋深基础的影响156
7.2.6其他因素对基础埋深的影响…156
7.3地下室的防潮及防水构造…156
7.3.1地下室的类型156
7.3.2地下室的防潮与防水构造157
第8章墙体161
8.1,墙体类型及设计要求……161
8.1.1墙体的作用161
8.1.2墙体的类型161
8.1.3墙体的设计要求…162
8.2块材墙构造…164
8.2.1墙体材料…164
8.2.2组砌方式166
8.2.3墙体尺度169
8.2.4墙身的细部构造…169
8.3隔墙构造178
8.3.1块材隔墙179
8.3.2轻骨架隔墙180
8.3.3板材隔墙…182
8.4幕墙183
8.4.1玻璃幕墙183
8.4.2金属幕墙187
8.4.3石材幕墙188
8.5墙面装修…189
8.5.1墙面装修的作用及分类…189
8.5.2墙面装修构造…189
第9章楼地面…194
9.1楼地层的类型及设计要求…194
9.1.1楼地层的类型及组成194
9.1.2楼地层设计要求…198
9.21钢筋混凝土楼板构造…198
9.2.1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198
9.2.2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板…201
9.2.3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板201
9.3地面构造201
9.3.1地面的设计要求201
9.3.2地面类型的选择202
9.4楼地面装修构造203
9.5顶棚装修构造…204
9.6阳台与雨篷构造205
9.6.1阳台205
9.6.2雨篷206
第10章楼梯和电梯…209
10.1楼梯的类型及设计要求209
10.1.1楼梯的类型……209
10.1.2楼梯的设计要求211
10.1.3楼梯的组成…211
10.1.4楼梯的坡度…212
10.1.5楼梯的尺寸213
10.2钢筋混凝土楼梯构造…217
10.2.1现浇式钢筋混凝王楼梯…217
10.2.2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梯…219
10.2.3踏步、栏杆和扶手…219
10.3台阶与坡道构造…223
10.3.1台阶…224
10.3.2坡道224
10.4有高差无障碍设计的构造…226
10.4.1概念…226
10.4.2楼梯226
10.4.3坡道227
10.4.4导盲块的设置…227
10.5电梯与自动扶梯简介…228
10.5.1电梯228
10.5.2,自动扶梯231
第11章屋顶…234
11.1屋顶的类型及设计要求234
11.1.1屋顶的类型234
11.1.2屋顶的设计要求…235
11.1.3屋面防水的“导”与“堵”…236
11.1.4屋面防水等级…236
11.2平屋顶构造236
11.2.1平屋顶组成…236
11.2.2平屋顶的排水…237
11.2.3刚性防水屋面240
11.2.4柔性防水屋面245
11.2.5油料防水和粉剂防水屋面…251
11.3坡屋顶构造253
11.4屋顶保温与隔热构造…254
11.4.1屋顶的保温…254
11.4.2屋顶的隔热和降温…259
第12章门窗…264
12.1门窗的作用、类型及设计要求…264
12.1.1门窗的作用…264
12.1.2门窗的类型…264
12.1.3门窗的设计要求…267
12.2木门窗构造…267
12.2.1木窗的构造…267
12.2.2木门构造…268
12.3金属门窗构造273
12.3.1钢门窗…273
12.3.2铝合金门窗…276
12.4,塑钢门窗构造277
12.4.1塑钢门窗的特点…277
12.4.2塑钢门窗的构造及安装…277
12.5特殊门窗构造…278
12.5.1防火门…278
12.5.2保温门和隔声门…279
12.5.3隔声窗…279
第13章变形缝280
13.1变形缝的类型…280
13.2伸缩缝构造…280
13.2.1伸缩缝的设置280
13.2.2伸缩缝的构造…282
13.3沉降缝构造286
13.3.1沉降缝的设置…286
13.3.2沉降缝的构造286
13.4防震缝构造…288
13.4.1防震缝的设置…288
13.4.2防震缝的构造289
第14章低碳住宅与外墙保温…291
14.1低碳住宅的建设模式…291
14.2低碳住宅的发展趋势297
14.3低碳节能的重要措施299
14.3.1外墙外保温系统的组成与应用…299
14.3.2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材料、性能要求与施工要求…300
14.3.3外墙外保温系统的检验与构造要求…303
14.3.4外保温复合墙体的设计与施工306
14.3.5外墙内保温306
14.3.6楼地面307
14.3.7.屋面307
14.3.8门、窗、幕墙307
14.3.9建筑遮阳…308
第15章装配式建筑简介…309
15.1建筑工业化309
15.2装配式建筑309
15.2.1装配式建筑的概念309
15.2.2装配式建筑的分类311
15.3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316
15.3.1国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316
15.3.2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321
参考文献…326
高清PDF《建筑、空间与流动性》(日)伊东丰雄

墙最初出现是为了保护人类,但如今,它却成了挡在人们前面并妨碍其自由活动的物体。偏偏这些墙还都又厚又坚硬,轻推之下根本纹丝不动。
最形象也最容易理解的墙,大概就是受海啸侵袭的小镇的防波堤。这堵墙确实又高又结实,只是那些特地搬来海边生活的人,恐怕再也看不到海了。生活中必然存在这样的矛盾:无论多么憧憬面朝大海的生活,一旦提到“安全”“安心”,许多人就会选择掉头。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高大的防波堤形成的“安全、安心”墙,正是最坚固的一面墙。
即便看不见摸不着,你也能知道它就在身边。毕竞,“安全、安心”墙与“管理”墙本就是一对同义词:管理者在被追责的时候,总会打出一张“为了保证人们安全”的王牌来堵住别人的嘴。
内容索引:
第一章世界经济与虑拟建筑/1
第二章新国立竞技场三连败/11
“B方案的主旨”研讨会/12
新国立竞技场“第一败”/15
第二败,幻之修改案/19
第三次,挑战DB模式/23
客场战斗,上!/27
将木柱作为体育馆的标志/32
27分差在哪/35
建筑师对于“管理型社会”的意义/39
第三章“管理”和“经济”之间的高墙/43
除了“大家的家”,别无他选/44
釜石重建项目遇挫/46
人的必需空间/50
从根本上重组“建筑”/53
第四章从“时代”到“场所”/57
背离社会的20世纪70年代/58
以失重建筑为目标/60
公共建筑的“管理”之墙/63
“创造”是一种交流/69
被市民热爱着的剧场/73
以“封闭”为主题的公共建筑/79
与业主对峙/82
创造令人愉悦的建筑/86
“设计空气”的建筑/89
这片土地特有的建筑/93
第五章东京与“东京物语”之间/97
对“东京”的憧憬/98
面无表情的“东京”/100
去充满“人情味”的城市旅行/101
印度的启发/105
第六章从“日语”空间谈起/109
被英语均质化的社会/110
建筑作为“日式庭园”/112
有“余音”才有意义/115
像自然一样的建筑/118
远离均质化建筑/11
第七章在大三岛/121
追求建筑的本质/122
遇见大三岛/123
伊东建筑私塾/125
大三岛不可思议的魅力/128
日本最美岛屿大三岛营造项目/131
第八章“场所”孕育的想象力/139
岛屿显露出的预兆/140
都市和岛屿,互相刺激的催化剂/142
新的人际关系诞生/144
从岛屿看日本未来/146
第九章熊本地震与“熊本ArtPolis”/149
临时安置房的配置规划/150
打造熊本版“大家的家”/152
“面向自然,与人和睦”/155
“熊本ArtPolis”的发展历程/156
自然与建筑的融合/160
“落荒而逃”后的重新开始/163
结语/165
高清PDF《建筑CAD实用教程》王武兵、魏绍芬

AutoCAD是一款优秀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在工程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书AutoCAD2010中文版为平台,以实例与习题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利用AutoCAD绘制建筑和土木工程图的方法与技巧。
本书以绘图基础为切入点,力求通过典型例题,分析绘图方法,讲解命令的使用,使读者掌握AoCD
2010版的使用。全书包括绘图基础知识、精确绘图与对象选择、图层应用与管理、常用绘图命令、常用编辑与修改命名、尺寸标注于文字表格、建筑施工图的绘制、建筑施工详图及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常用三维绘图命令的使用、常用三维修改命令的使用、布局与打印,以及天正TA℃h2013版建筑设计软件的简单介绍。
本书方法视角独特,知识讲解到位,操作步骤清晰,简单易懂。读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类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以及供初学者自学使用。
本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参编教师力求在教材中体现以“做”为中心,融“教、学、做”为一体,以期有利于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实际操作技能,体现出了从入门到熟练、从单一绘图技能到综合绘图能力的职业技能培养过程。在教材编写中,参编教师注重贯穿系统化知识,构建较好满足现实要求的系统化职业能力及发展为目标,不断将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成果融入教材,既体现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特征,体现出了建筑类专业的特征,同时,在传统教材基础上力求创新,按照课程改革建设的教学要求,让教材注意整体性和系统性,突出过程和能力的培养。
本教材主编、副主编及参编教师均有着多年教学一线丰富的课程教学、竞赛辅导与工程实践经验的骨干教师,但高职计算机教育发展迅速,新的经验层出不穷,计算机绘图软件本身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本教材依然存在许多需要不断改进之处,我们会不断总结经验,及时修订和完善这本教材,使它更符合“能力本位”的基本原则,使知识的讲述更简明扼要,使实例更经典和更具有实用性,使实例带动的知识点和技巧更多,使实例与知识点的结合更完美,这些都是编者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诚恳地期待每一位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系统介绍了AutoCAD2010中文版的基本功能及其在建筑工程制图中的应用和绘图技巧,第1章主要介绍了AutoCAD2010绘图界面、软件基本操作等基础知识:第2章重点讲解对象捕捉、对象追踪、正交等辅助工具在精确绘图中的应用及图形对象选择技巧与方法:第3一6章详细讲解AutoCAD2010中图层的应用与管理、常用绘图命令、编辑与修改命令、尺寸标注与文字表格等内容,这些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第7、8章结合建筑工程制图的相关规范,分别对建筑施工图中的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建筑施工详图与结构施工图的绘制方法与技巧进行了详细讲解:第9、10章详细讲解了三维绘图与修改命令;第11章讲解了图形输入输出、创建和设置布局页面以及打印AutoCAD图纸等基本知识:附录A重点介绍了全国范围内的建筑设计单位应用最多的天正建筑,重点介绍了天正TAch2013建筑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附录B汇总了常用的CAD快捷命令,方便学习查找。
本书由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王武兵、魏绍芬担任主编,罗雪担任主审。本书共11章及附录。第1、2章由尹琳编写:第3、4、5章由魏绍芬编写:第6章由向丽娜编写:第7、8章由王武兵编写:第9、10章由黎志编写:第11章、附录A、B由张春燕编写。在全书编写过程中,庞明对全书做了仔细的文字校对,并对教材的修订提出了许多有益意见。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建筑相关行业的设计和工程绘图人员学习计算机绘图的参考工具书。
内容索引:
第1章Auto CAD 2010绘图基础1
1.1 Auto CAD 2010中文版的启动与退出2
1.2 Auto CAD 2010的窗口界面…2
1.3图形文件的管理6
1.4绘图的初始设置8
1.5坐标系与坐标值…10
1.6 Auto CAD命令的调用方法.13
第2章精确绘图与对象选择16
2.1选择对象方式…17
2.2对象捕捉…20
2.3对象追踪…24
2.4栅格及间隔捕捉….........26
2.5利用正交工具辅助作图27
2.6绘制直线及点的确定方法…28
第3章图层的应用与管理31
3.1图层的概念与作用…32
3.2创建和管理图层…32
3.3对象特性及修改40
第4章常用绘图命令44
4.1直线与点的绘制……45
4.2圆和圆弧…48
4.3矩形和正多边形51
4.4画椭员和椭圆弧……54
4.5画多段线和多线…56
4.6块的创建与插入………61
第5章编辑与修改命令…74
5.1删除、撤销、恢复75
5.2复制与移动……76
5.3镜像与旋转……77
5.4偏移79
5.5阵列…80
5.6比例缩放…83
5.7延伸与拉伸…85
5.8修剪…87
5.9打断于点与打断89
5.10倒角与倒圆角90
5.11分解……92
第6章文字表格与尺寸标注97
6.1文字注释…98
6.2文字编辑103
6.3创建表格105
6.4尺寸标注基础知识111
6.5设置尺寸标注样式113
6.6尺寸标注…。121
6.7编辑尺寸标注128
第7章建筑施工图的绘制…132
7.1绘制建筑平面图133
7.2绘制建筑立面图148
7.3绘制建筑剖面图………153
第8章建筑施工详图与结构施工图161
8.1建筑施工详图162
8.2结构施工图164
第9章三维绘图命令173
9.1三维视图操作174
9.2基本实体建模182
9.3通过二维图形创建三维实体190
9.4轴侧图197
第10章三维修改命令204
10.1组合模型205
10.2修改实体模型的面208
10.3修改实体模型的边.......216
10.4修改实体模型…217
10.5综合实例:修改组合实体模型……221
第11章布图与打印224
11.1模型空间与图纸空间225
11.2布图打印…226
11.3页面设置…233
附录...........238
附录A天正TArch 2013建筑设计软件238
附录B Auto CAD常用命令269
参考文献…273
彩色高清 苏TZJ01-2022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通用图则.pdf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图则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通用图则
图集号:苏TZJ01一2022
编者: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
批准部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2022年3月15日

1总说明
1.1为了完善既有多层住宅的使用功能,提升居住品质和城市风貌,规范和指导江苏省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的建设,根据国家及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制定本图则。
1.2编制依据
《民用建筑设计统一标准》GB5035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
《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55002
《建筑与市政地基基础通用规范》GB55003
《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
《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
《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55022
《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
《既有住宅功能改造技术规范》JGJ/T390
《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
《住宅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2
《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
《35kW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DB32/T3748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程技术标准》T/ASC03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版)》
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时,应按新版标准对本图则的相关内容进行复核后选用。
1.3适用范围
本图则适用于江苏省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供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1.4编制原则
遵循通用化、标准化和装配化的原则,贯彻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1,5本图则主要内容包括:编制说明、电梯选用表、立面效果图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整体集成化电梯。
1.6本图则列出了常见的三种加装电梯平面位置类型,见表1.6.1,设计人员可根据既有多层住宅具体平面形式选用。
表1.6.1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组合选用表

1.7本图则包含半层停靠和平层停靠两种加装电梯停靠类型
1.7.1半层停靠指加装电梯的停靠站为楼梯休息平合处,从电梯停靠处步行上或下半层到达入户门。
1.7.2平层停靠指加装电梯的停靠站为各层楼面,从电梯停靠处可以平层到达入户门。
1.8本图则加装电梯建造类型采用单元模块化建造类型和整体集成化建造类型两种。
1.8.1单元模块化建造类型指可以通过不同模块组合完成的建造类型,模块指完成某或某些子功能的标准结构单元。如图1.8.1所示。
1.8.2整体集成化建造类型指将钢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及设备与管线系统由工厂集成生产为标准单元节,在现场整体吊装完成的建造类型。如图1.8.2所示。

1.9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实施的前置条件:
1.9.1拟加装电梯的既有多层住宅,项目条件应符合相关主管部门对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的要求。
1.9.2设计前应进行现场勘察,对拟加装电梯的既有多层住宅外围环境(绿化及消防车道)、建筑基础、室外管线等进行勘察。
1.9.3其他条件应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核批准
2总平面图
2.1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不应超出原用地红线范围。
2.2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应按照相关规定控制建筑间距,并符合国家、江苏省现行标准对日照的规定。
2.3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应结合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减少加装电梯对周边现状住户的通风、采光、噪声、视线及交通等方面的不利影响。
2.4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不应影响消防车道的通行。加装电梯的井道、电梯厅及连廊等与原周边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2.5加装电梯的首层紧邻小区车行道时不应设置贯通门,否则应设置护栏、绿化带等安全防护设施。
3建筑设计
3.1一般规定:
3.1.1加装电梯可与既有多层住宅的楼梯间、外廊等部位连接。
3.1.2加装电梯的门窗、连廊等部位,其安全防护应符合《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和《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的相关规定。
3.1.3加装电梯不应紧邻卧室布置。当受条件限制,电梯紧邻兼起居的卧室布置时,应采取隔声、减振的构造措施。
3.1.4加装电梯应选择无机房电梯。
3.2井道、轿厢与电梯参数:
3.2.1井道及轿厢尺寸必须符合《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第1部分:Ⅰ、Ⅱ、Ⅲ、V类电梯》GB/T7025.1中第Ⅰ、Ⅱ类电梯的要求,并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规定。
3.2.2电梯运行速度不宜小于1.0咖/s,载重量不宜小于450kg。当有适老化改造需求时,电梯运行速度不宜大于1.5m/s。
3.2.3电梯的轿厢尺寸(净深×净宽)不应小于1.0m×1.1m,当为无障碍电梯时,轿厢尺寸(净深×净宽)不应小于1.4m×1.1m。
3.2.4电梯门净宽不应小于0.8m。
3.2.5轿厢地面应采用防滑面层,侧壁宜设置0.85m~0.9m高的扶手。
3.3电梯厅及室外入口设计:
3.3.1电梯厅净深不应小于1.5m。当电梯厅和楼梯共用平台时,平台净深不应小于2.1m,且电梯厅宽度应与电梯井同宽。通向楼梯的洞口宽度应大于1.2m,且不应小于梯段净宽。
3.3.2寒冷地区电梯厅应封闭设置,并具备通风、采光条件。
3.3.3加装电梯若选用平层停靠形式,宜满足无障碍通行要求。
3.3.4室外入口应设雨棚,室外台阶、坡道、连廊及电梯厅地面应采用防滑面层。
3.4消防设计:
3.4.1加装电梯的耐火等级应为二级,且不低于既有建筑耐火等级。
3.4.2加装电梯应保证建筑物内的疏散通道畅通,以便相关人员无阻碍地抵达实施紧急操作的位置和层站等处。
3.4.3加装电梯与楼梯间外墙连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应降低原楼梯间的疏散条件,电梯井道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及《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的相关规定。
2楼梯间的防排烟标准应符合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标准的规定。
3楼梯间、电梯厅、连廊的外窗或开口与住宅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3.4.4加装电梯单元外门的门洞宽度不应小于1.2m。
3.4.5加装电梯电梯厅、连廊围护结构墙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
3.4.6加装电梯电梯厅、连廊、井道的室内装修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相关规定。
3.4.7电梯层门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并应符合《电梯层门耐火试验完整性、隔
热性和热通量测定法》GB/T27903规定的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
3.4.8钢结构金属构件应采用防火涂料涂覆,耐火性能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
3.5防水设计:
3.5.1加装电梯井道及连廊屋面应采取有组织排水,电梯井道底坑、电梯井道首层与地面交接处及散开连廊应有排水措施。
3.5.2加装电梯与既有多层住宅屋面、楼面设缝处应做防水处理。
3.5.3电梯外墙选用的轻质板材应设置防水措施。
3.5.4为防止雨水浸入对电梯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应选择具备遇水自动切断电源和自动平层安全停运功能的电梯。
3.6外立面装饰设计:
3.6.1本图则立面风格分为类型一、类型二、类型三及类型四供参考选用,详见本图则第13~16页立面效果图示。
3.6.2风格控制:加装电梯应结合原小区住宅立面风格,参照本图则相应的立面风格类型设计。
3.6.3色彩控制:加装电梯的外立面色彩应与原小区住宅协调统一。
3.6.4立面材料:加装电梯外立面结合原住宅风格,可选用玻璃、铝板或复合保温装饰一体化板材、外墙涂料等饰面材料,其物理性能应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本图则类型一、类型二、类型三立面材料以铝板为例,类型四立面材料以玻璃幕墙为例。当立面采用其他材料时,立面及构造设计可参考选用。
3.6.5电梯外墙应选用轻质板材,当井道采用玻璃幕墙作为外围护结构时,应采用钢化夹胶中空玻璃,保证电梯机械设备的环境温度及安全防护要求,可见光反射比不应大于0.30.
4结构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加装电梯的结构形式宜选用质量轻、施工便捷的钢结构形式。
4.1,2加装电梯结构宜与既有建筑相连,连接方式宜采用弱连接,并采取措施减少加装电梯对既有建筑的影响,对既有建筑进行安全性评估,承载力不足的构件应采取加固措施。若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设缝脱开,加装电梯结构应能独立承担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缝宽不应小于150mm,
4.13加装电梯结构的使用年限:50年;结构安全等级:二级;结构重要性系数:1.0: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建筑耐火等级:二级,且不低于既有建筑耐火等级。
4.1.4电梯结构设计、制作、安装、验收应遵循国家和江苏省现行建筑结构设计标准的规定。
4.1.5电梯自身正常使用安全和抗震安全应由电梯生产厂家负责,其使用年限不宜少于15年
4.1.6加装电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不应低于乙级,并应根据相关标准进行地基基础沉降变形验算。
4.1.7加装电梯设计前应进行准备工作,包括下列内容及要求:
1收集既有建筑的勘察报告、施工图纸等原始资料;当资料不全时,宜进行必要的补充实测。
2调查既有建筑现状与原始资料相符合程度、施工质量、维护和安全状况以及地基变形情况,从安全性能、抗震性能、地基变形三个方面分析加装电梯的可行性。
3既有建筑中与加建电梯相关的结构构件应进行检测鉴定,并根据鉴定结果确定合理的加固方案。既有建筑的检测鉴定和加固应符合《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GB55021和《既有建筑维护与改造通用规范》GB55022的相关规定。
4.1.8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相连,且既有建筑为砌体结构,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加装电梯前,应对既有建筑进行鉴定和加固:
1早期建造,未进行抗震设计,也无抗震措施。
2承重墙体拆改情况较严重,也未采取加固处理措施。
3承重墙最小尺寸、圈梁和构造柱设置等主要抗震措施不符合当时抗震设防标准;
或虽符合当时抗震设防标准但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20和砌体结构砂浆强度低于2.5MPa。
4地基变形造成房屋整体倾斜率超过规范允许值、承重墙体开裂或沉降尚未稳定。
4.1.9加装电梯钢结构的防火设计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建筑钢结构防火技术规范》GB51249的要求。加装电梯钢结构耐火等级为二级,柱、支撑的耐火极限为2.5h,梁的耐火极限为1.5h。柱、支撑的防火涂料采用厚涂型,涂料厚度为7mm~50m;当梁的防火涂料采用薄涂型(或超薄型)时,涂料厚度不应大于7mm(或3mm)。
选用的防火涂料应与防腐底、面漆相容,并有良好的结合能力。
4.1.10加装电梯钢结构防腐蚀保护层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钢结构构件制作完毕应进行表面除锈处理,应采用抛丸除锈处理,除锈等级不低于S2以,现场补漆应用风动或电动工具除锈,除锈等级不低于St3,表面粗糙度Rz为40μm~70μm。防腐蚀面涂料宜选用氯化橡胶、脂肪族聚氨酯、聚氯乙烯含氟萤丹、氯磺化聚乙烯、高氯化聚乙烯、丙烯酸聚氨酯、丙烯酸环氧等涂料,对涂层的耐磨、耐久和抗渗性能有较高要求时,宜选用树脂玻璃鳞片涂料。防腐蚀底涂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锌、铝和含锌、铝金属层的钢材,其表面应采用环氧底涂料封闭,底涂料的颜料应采用锌黄类。在有机富锌或无机富锌底涂料上,宜采用环氧云铁或环氧铁红的涂料。加装电梯钢结构的防腐蚀保护层最小厚度应符合《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的相关规定,且不小于280μm。
加装电梯钢结构防腐蚀设计应综合考虑工程所处环境介质的腐蚀性、环境条件和维修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综合采用防腐蚀方案。除采用防腐蚀涂料外,各种工艺形成的锌、铝等金属保护层、阴极保护措施、耐候钢等各项措施均应符合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
4.1.11加建电梯钢结构应由业主、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工程建造时制定全寿命周期内的结构使用、维护管理制度,使用后按照该维护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检查,主要检查结构材料锈蚀、焊缝开裂与螺栓松脱情况、构件变形等,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维护。
4.2基础设计:
4.2.1加装电梯基础应根据地勘报告进行设计。应查明既有建筑基础形式、埋深、尺寸、土层分布和沉降以及室外管线情况,不得对既有建筑造成不利影响,且应避开地下管网。
应结合场地情况以及周边环境,因地制宜确定基础形式。在加装电梯的基础设计与施工中,未采取措施时不应损伤既有建筑基础。
4.2.2当加装电梯结构和既有结构相连时,应考虑加装电梯和既有建筑的沉降变形差,采取措施避免差异沉降对既有建筑的影响。
4.2.3当加装电梯结构和既有建筑脱开时,应控制加装电梯的最终沉降量,避免对相邻地下管线造成影响,并在设计中考虑新旧建筑间的沉降差。
4.2.4电梯基坑施工前应摸清加装电梯位置地下管网现状,与管线产权单位联系,制定详细的管网保护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措施。
4.2.5加装电梯结构应严格控制地基变形量,其基础计算沉降量不宜大于50m,整体倾斜率不应大于0.002。
4.2.6加装电梯基础应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埋置深度从基坑周边室外较低点地坪起算,
天然地基不宜小于加装电梯总高度的1/15,桩基础不宜小于加装电梯总高度的1/18;若由于场地条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应进行抗倾覆计算,且基础埋置深度不宜小于0.5m。
4.2.7加装电梯基础在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的情况下,宜采用平板式筏板基础。
当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无法满足要求时,宜采用截面较小的树根桩、锚杆静压桩(钢筋混凝土桩、钢管桩)等加固地基,或采用旋喷桩、压密注浆等措施加固地基。确定地基加固方案时,应分析评价施工可行性以及施工工艺对既有建筑附加变形的影响。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应符合《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
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4.2.8加装电梯的基础宜与既有建筑基础脱开。当受客观条件限制,加装电梯基础与既有建筑基础需要相连时,设计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基础承载力验算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新、老基础的连接可靠和变形协调。
4.3结构设计:
4.3.1加装电梯结构应根据电梯额定载荷、层数,项目所在地区风荷载、抗震设防烈度及地震作用等进行设计;电梯及连廊恒载应根据实际建筑要求取值,走廊活荷载取值应符合《工程结构通用规范》GB55001的相关规定。
4.32计算加装电梯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风荷载体型系数4取值不应小于1.4。加装电梯结构应考虑由脉动风引起的风振影响,当电梯结构的基本周期小于0.25s时,可不考虑风振影响。增设电梯结构在10年一遇的风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结构项点顺风向和横风向振动最大加速度不应大于0.20m/s2。
4.3.3在风荷载、多遇地震标准值作用下加装电梯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宜大于1/400。
4.3.4加装电梯结构及构件应按照使用年限要求采取相应措施,使其耐久性达到现行标准的要求。
4.3.5加装电梯结构体系及布置宜符合下列要求:
1加装电梯结构应采用钢框架或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抗震等级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相关规定。
2沿井道四角应布置钢框柱。当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设缝脱开时,跨度超过2m的廊道宜在廊道处增设钢框柱,钢框柱通高至顶层结构;当新旧结构间沉降差很小时,廊道处钢梁应采用牛腿托梁的方式与既有建筑相连
3沿井道四周按廊道标高应布置钢框梁。
4沿电梯井道周边、电梯门洞顶、顶部动力设备作用位置、井道顶部应布置层间、屋顶钢梁,其布置、标高及截面形式满足电梯产品技术条件要求。
5走廊平台楼面应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或压型钢板组合楼盖,屋面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或压型钢板组合楼盖。
6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相连时,应采取措施加强钢梁与既有建筑连接节点的水平刚度。
4.3.6加装电梯钢结构,其结构、构件、节点、连接等设计均应按《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及《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的相关规定执行。
4.3.7钢柱柱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柱应采用刚接柱脚,柱脚通过底板锚栓固定于混凝土柱墩上,混凝土柱墩应能承受钢柱脚传来的轴力、弯矩和剪力。
2按柱脚轴力和弯矩计算所需锚栓面积,锚栓面积不宜小于钢柱下端截面积的20%,锚栓公称直径d不应小于20mm,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5d.
3钢柱底部的剪力可由底板与混凝土之间摩擦力传递,摩擦系数取0.4;当剪力大于底板下的摩擦力时,应设置抗剪键,由抗剪键承受全部剪力。
4.3.8加装电梯井道底层应在电梯基坑出地面以上设置高度不低于1.2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墙,墙厚不宜小于200mm。
4.3.9加装电梯结构构件及连接节点设计宜模数化、标准化、简单化。
4.4新旧结构连接:
4.4.1加装电梯结构与既有建筑之间的连接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连接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埋件的锚固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件。
3锚固件、连接件、连接螺栓、连接焊缝均应满足重力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承载力要求。
4.4.2既有建筑上后置埋件的锚栓基层应为混凝土,混凝土构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混凝土构件的最小厚度不应小于1.5倍锚栓有效锚固深度,且不小于100m。
4.4.3锚栓应采用有机械锁键效应的后扩底锚栓,或采用特殊倒锥形胶粘型锚栓,严禁采用膨胀型锚栓。锚栓直径不应小于12mm,有效锚固深度应按锚栓产品说明书标明的有效锚固深度采用,且对承受拉力的锚栓不得小于8d,(d为锚栓公称直径),对承受剪力的锚栓不得小于6.5d。锚栓设计及抗拔承载力的检验,应按《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的相关规定执行。
4.4.4当在地震区承重结构中采用锚栓时,应采用后扩底锚栓或特殊倒锥形胶粘型锚栓,且仅允许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不高于7度、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且场地类别为I、Ⅱ类的建筑物。
4.4.5钻孔前应探明构件钢筋位置,避开受力钢筋,不得损伤原构件钢筋。
4,4.6加装电梯钢结构与既有建筑之间应采用弱连接,连接形式可根据两者沉降差异采用不同形式。沉降差异较小(不超过20mm)时,宜采用普通螺栓通过节点板连接,节点板上可设竖向长圆孔;对于跨度较大的连廊,端部宜设置橡胶垫。沉降差异较大(超过20m)时,需待加装电梯主体施工完成且沉降稳定后采用以上形式连接。
4.5既有建筑局部加固措施:
4.5.1加装电梯需要对既有建筑墙体做局部开洞处理时,应对原结构做局部承载力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
4.5.2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门洞宽度与原窗洞宽度相同时,宜采用外包型钢框补强方式对门框洞口进行加强。角钢最小尺寸为40mm×4mm,缀板最小尺寸为40mm×4mm,通过M10锚栓锚于墙体内,角钢及其缀板间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5的聚合物砂浆填塞,以保证其与砌体墙紧贴。
4.5.3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门洞宽度大于原窗洞宽度时,宜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抱框方式对门框洞口进行加强。新增抱框截面宽度同墙厚,厚度不应小于120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设置抱框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中12钢筋锚入墙体中,锚入深度不小于200mm。
4.5.4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门洞截断原楼层圈梁时,宜通过门边增设构造柱对门框洞口进行加强。新增构造柱截面宽度同墙厚,厚度不应小于24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设置构造柱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2中12钢筋锚入墙体中,锚入深度不小于200m。原截断圈梁处钢筋应锚入新增构造柱内,门洞顶新增过梁,过梁高度不小于120mm。
4.5.5既有建筑上增设门洞后两侧墙体受压和受剪承载力不足时,应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等措施进行补强,补强设计应满足《砌体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702的相关要求。
4.6材料及构造要求:
4.6.1加装电梯钢结构,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材所用钢材牌号应采用Q235B、C、D级碳素结构钢。钢材应具有抗拉强度、断后伸长率、屈服强度和疏、磷含量的合格保证,对焊接结构还应具有碳含量、冷弯试验的合格保证;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钢材性能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规定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截面形式有热轧型钢、方形冷弯空心型钢(方钢管),钢材的强度设计值均应按《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应规定采用,热轧H型钢应符合《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GB/T11263的规定,方形冷弯空心型钢(方钢管)应符合《建筑结构用冷弯矩形钢管》JG/T178的规定。
2焊接质量:对0235钢应采用43型焊条。所用的焊缝金属应与主体金属强度相适应。
由焊接材料及焊接工序所形成的焊缝,其机械性能不应低于原构件的等级。手工焊接用的焊条应符合《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GB/T5117或《热强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自动焊接或半自动焊接采用焊丝或焊剂的质量标准应符合《埋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GB/TS293、《埋弧焊用热强钢实心焊丝、药芯焊丝和焊丝-焊剂组合分类要求》GB/T12470、《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实心焊丝》GB/T8110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3螺栓:加装电梯走廊与既有建筑相连处节点应采用普通螺栓,其余节点可采用高强度螺栓或普通螺栓。连接节点处的高强度螺栓宜采用10.9级,并应符合《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GB/T3632的规定,普通螺栓宜采用C级4.6级,螺栓、螺母和垫圈尺寸及技术条件应符合《六角头螺栓C级》GB/T5780、《1型六角螺母C级》GB/T41和《平垫圈C级》GB/T95的规定,螺栓的强度设计值均应符合《钢结构通用规范》GB55006及《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的相关规定。摩擦型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和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应符合《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相关规定,连接处构件接触面应清除油污及浮锈并进行喷砂(丸)处理。锚栓应采用符合《碳素结构钢》CB/T700规定的Q235B钢材制成。
4.6.2加固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结构加固所用材料(砌体、水泥、钢材等)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砌体结构加固所用浇筑材料和粘结材料,应考虑新旧两部分的整体工作共同受力问题,宜采用粘结力强、收缩性小、微膨胀的混凝土和砂浆。
3砌体结构外加面层用的水泥砂浆,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10的普通水泥砂浆或强度等级不低于M5.0的水泥复合砂浆。
4砌体结构加固用的砌筑砂浆,可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石灰混合砂浆;防潮层、地下室以及其他潮湿部位,应采用水泥砂浆或水泥复合砂浆。不得采用收缩性大的砌筑砂浆。加固用的砌筑砂浆,其强度等级应比原砌体砂浆强度等级高一级,且不得低于M10。
5砌体结构加固用的混凝土,宜采用商品混凝土,所掺的粉煤灰应是I级灰,烧失量不应大于5%;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原结构构件提高一级,且不得低于C25。
6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宜采用RB400级热轧带肋钢筋。抗震设防区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筋宜优先选用热轧带肋钢筋。
7砌体结构加固用的钢板、型钢、扁钢和钢管,宜采用Q235级钢。
8结构加固用的型钢、钢板、钢僦之间的焊缝规格尺寸应由计算确定,焊缝的构造工艺要求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外露钢件均应按相关规定进行防腐和防火处理。
9当砌体结构锚固件和拉结件采用植筋时,应使用热轧带肋钢筋,植筋的设计、施工、检验等要求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145的相关规定。当植筋需后焊时,应按《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的相关要求进行施焊保护。
当锚固件为钢螺杆时,应采用全螺纹的螺杆,不得采用锚入部位无螺纹的螺杆,螺杆的钢材等级宜为Q235级。
4.6.3加装电梯钢结构,其受力构件及连接宜符合下列规定:
1钢框柱、钢框梁宜采用方钢管,或采用H型钢,方钢管截面不宜小于150m×150mm×6mm。
2钢框柱坡口对接全熔透焊缝质量等级宜为一级,并应符合与母材等强的要求,并用超声波探伤检查;其余坡口对接全熔透焊缝质量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符合与母材等强的要求,并用超声波探伤检查;角焊缝质量等级不应低于三级,焊缝端部应采用引弧板施焊,材质与焊件相同,板厚8mm,引出长度不小于25mm,
3采用坡口对接全熔透焊缝主要区域如下:
1)柱与底板连接焊缝:均采用坡口对接焊缝;
2)H型钢梁与钢梁、钢柱连接焊缝:翼缘采用对接焊缝,腹板采用角焊缝;
3)矩形钢管梁与钢梁、钢柱连接焊缝:采用对接焊缝;
4)钢梁、钢柱拼接对接焊缝为坡口全熔透焊缝。
4对于钢框柱的拼接,宜使拼接点高于框架梁顶面以上1.3m或柱净高的一半,取两者的较小值。梁柱节点宜由工厂焊接完成。
5钢柱柱脚底板厚度不宜小于20mm,柱脚加劲肋厚度不宜小于16mm,
6柱脚在地面以下的部分应采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包裹(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包裹的混凝土高出室外地面不应少于150mm。当柱脚底面在地面以上时,柱脚底面高出室外地面不应小于100mm。
5机电设计
5.1加装电梯的负荷等级及供配电方式应符合《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等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并应符合《住宅设计标准》DB32/3920、《35kW及以下客户端变电所建设标准》DB32/T3748等江苏省现行标准的规定。
5.2电梯配电箱应安装在靠近电梯附近的公共区域,配电箱处应加门锁确保其用电安全可靠性,防护等级不宜低于IP3×,并应考虑安装单独的计量表计(供电部门提供)。
5.3电梯的动力电源应设独立的隔离电器。轿厢、电梯机房、井道照明、通风、维修插座、报警装置等,其用电可从电梯动力电源隔离电器前取得,并应装设隔离电器和短路保护电器。应配置电梯自动应急平层装置,有储能装置在意外断电的情况下可以运行到就近楼层,并打开电梯轿厢门。
5.4加装电梯工程中的室内外各种电气线路应避免对原建筑室内、室外的给水、排水、雨水管道,燃气管道,供电管网,通信网终等系统产生影响。若无法避免,应按照《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的相关间距要求进行敷设,并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处理。
5.5电梯轿厢内应设置紧急报警、应急呼叫和视频监控装置;电梯轿厢内宜设置对讲设备或专用电话,电梯前室宜设置视频监控摄像机;以上设备的线缆应一起接至小区的安保控制中心或小区物业管理室(值班室),新增管线宜使用原有弱电共同管沟排布。
5.6对于附设在建筑物外侧的电梯,电梯顶部应设置接闪器,并与该楼顶部的防雷装置连接。
5.7采用TN-C-S系统形式的电梯电源线路,在进户处应做重复接地,保护接地中性导体(PEN)重复接地后应独立接入户内供配电设备。
5.8应尽量利用电梯基坑内的基础钢筋做接地装置,独立的接地系统电阻值实测不应大于100,当采用联合接地系统时,实测的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1D,否则应补打人工接地装置。人工连接体及连接线敷设深度应大于0.8m及以上,以降低跨步电压;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与原楼的接地装置连通。
5.9当加装电梯采用钢结构形式时,应利用钢柱等金属构件作为引下线,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贯通。
6整体集成化电梯
6.1整体集成化电梯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质量验收应遵循国家和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6.2整体集成化电梯的钢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应进行集成设计,各体系应具有系统性、适应性与多样性,部件部品应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
6.21钢结构系统由钢结构电梯井道、电梯导轨及导轨支架、层门、机电设备支架等四部分组成。各部件与钢结构井道的安装应符合《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的相关规定。
6.2.2围护系统包括井道窗、井道外墙、并道屋面等,其安全防护、防水、保温隔热等性能应符合国家及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要求。
6.2.3设备与管线系统应与主体井道同步埋设,应选用装配化集成部品。
6.3整体集成化电梯除结构搭接处预留现场施工的预制墙板及预制饰面板外,各单元节均应在出厂前组装到位,搭接处预留的墙板、饰面板及门窗待现场整体集成化井道组装到位后进行安装。
6.4整体集成化电梯可根据运输条件、吊装能力由两层或三层组成一个单元节,单元节现场组装。
6.5整体集成化电梯施工要求:
6.5.1整体集成化电梯在吊装过程中,应实时进行垂直度的校核,确保井道的垂直度误差不大于H/1000(H为钢结构井道的高度)。
6.5.2整体集成化电梯的运输应采取加设支撑、设置柔性材料隔垫、棱角等措施防止装配式一体化电梯各部件在运输过程中振动,出现挤压、碰撞等损坏。
6.5.3整体集成化电梯的吊点应经计算确定,给出吊点位置和构造设计,吊点数量不少于4个。整体集成化电梯吊运应避开人员高峰时段,吊索吊具与构件要拧固结实,起吊速度应当控制,避免大幅度摆动。
6.5.4紧固件包括螺钉、普通钉子、射钉、螺栓、拉铆钉和扣合件等。其材料性能、种类、形式以及表面处理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相关规定。粘结密封所用的粘胶、胶带、硅胶等材料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提供质保书或试验论证资料。
7验收
7.1加装电梯结构和既有多层住宅加固必须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S0210等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检测、验收及维护。
7.2加装电梯必须按照《电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10、《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7588、《电梯试验方法》GB/T10059、《电梯安装验收规范》GB/T10060等国家及江苏省相关标准、规定进行检测、验收及维护。
8其他
8.1本图则所注尺寸除注明外,均以毫米()为单位。
8.2本图则未尽事直,应按国家及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执行。
苏TZJ01-2022图集内容:
目录1
编制说明2~12
电梯选用表13
立面效果图示1417
平面选型表18~20
加装电梯平面图21~25
加装电梯立面图26~37
加装电梯剖面图38~39
部品部件40~41
工程做法选用表42~45
节点构造详图46~52
基础平面示意图53~56
钢框架平面示意图57~58
钢结构节点详图59~64
既有建筑墙体开洞加固措施65~67
无圈梁构造柱的外墙加构造柱和圈梁68
配电系统图及材料表69
配电平面图.70
防雷、接地平面图71
整体集成化电梯示意图72~75
高清PDF《建筑场地分析》(美)爱德华 T 怀特(Edward T White)

比起将项目需求、课题和必要条件用简图表示,设计师通常更喜欢,也更擅长画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透视图。
有时,我们似乎过度担心因为不良的计划问题而画出不成熟的建筑方案,却又不甘愿在那些有助于了解项目需求、激发有创意的设计概念的图示技巧上投入很多的精力。
我们需要均衡一下两方面的技巧:画出设计解答,以及尽量使问题和需求以图形或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本书是建筑设计图示化系列图书中的一本。这一系列图书的主题聚焦于将设计资料转换成图示,以便更清楚地看见或了解资料。将设计资料视觉化,其中心命题是:画出需求、必要条件和初步设计概念的能力与画出建筑物的最终设计结果的能力一样重要。事实上,图示技巧深深地影响着建筑物的设计品质。
责任
身为设计者,我们对于涉及建筑方案传达过程的众多因素和建筑设计表现的成果负有责任。与此同时,成功建筑的标准变得更加明确,而且建筑的评估程序也变得更加系统。建筑研究团体每年会提供新的事实,从专业、法律和道德等方面增加我们的义务与责任。
图解法是能够帮助我们应对资料超载和妥善处理项目需求的一种工具。
沟通
建筑项目的业主构成变得越来越“多人化”(牵涉评议会、委员会或者社区),而且他们要求在设计决策上有更多的参与权。复杂的业主构成通常意味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冲突与困难。这些状况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清晰的程序和有效的沟通技巧来解决,以便做出经过深思熟虑且资料完整的决策。我们所提出的设计建议必须有充足的理由,而且这些建议应根植于业主的需要。我们必须在设计中更透明地呈现决策过程,如此业主才能知道我们现在身在何处,到过哪里并且要往何处去。我们必须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产生的过程更妥善地记录成文件。暂时脱离有迹可循的决策轨迹对我们也很重要,因为那能解释我们是如何达成特定的设计提案的。在建筑规划的过程中,图解法可以有效提升沟通的质量。
效率
我们经常要面对许多时间方面的压力:
例如,加快完成计划案以便符合业主的最后期限,或者是在事务所、预算及时间等限制条件下结束工作。能以一种轻松的、被动的态度提供计划案的设计事务所很少,这里的“被动”是指等待至好的设计灵感“跳出来”为止。我们必须具备获取灵感、判定设计和控制灵感获得的过程而不受其控制的能力。我们应该具备能帮助我们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获得设计解答的工具。这种技术要求超越了问题分析和概念化,达到了解答、测试和使设计细致化的地步。图解法对于设计思考的开始,对于掌控规划过程,以及让我们脱离困境,都是一种非常优异的工具。
作为设计语汇的一个重要方面,图解法可以协助我们获得设计解答。精通该语汇是胜任设计工作的基础。图形设计领域的关注点已经聚焦到建筑物的最终设计结果的绘制技术上。我们必须在设计前期规范图形设计技术,以便协助我们包围问题、界定问题、打开并进入问题,然后为此问题探索可替代的建筑回应。
图解法是接近问题,投入其中,全神贯注,用我们自己的术语重述并习惯性地表达问题的一种方法。借助图解法我们可以对有潜力的解决方案做出选择及整合。
内容索引:
第1章定义、课题与设计内涵
1.1概述1
1.2场地犹如生动的网络3
1.3影响三角图4
1.4贯彻到底6
1.5各种资料11
1.6隐含的设计16
第2章将场地信息图示化
2.1概述21
2.2过程23
2.2.1课题设定23
2.2.2收集数据30
2.2.3画图34
2.2.4组织115
2.2.5解读120
2.2.6何时使用环境分析135
2.2.7其他形式的环境分析136
答疑:中标价3587000,合同价3580000,结算是中标价还是合同价?-山西
问题专业:计价软件GCCP
所属地区:山西
提问日期:2022-07-05 19:29:10
提问网友:苏苏
解答网友:维达詹工
你好:合同价。
答疑:谁有12G614图集-河南
问题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所属地区:河南
提问日期:2022-07-05 19:26:54
提问网友:Mao.
解答网友:钢筋撑起半边天
接收
问题专业:土建 预算 土建计量GTJ
所属地区:贵州
提问日期:2022-07-05 19:26:24
提问网友:想不出名字20190822
在没有套清单、定额的情况下。按照定额下浮结算的项目,在广联达模型导出工程量的时候是否需要选择如图所示的定额工程量呢?(选择清单导出工程量与选择定额导出工程量存在量差)
解答网友:exsi
本来就存在差异,应该按定额工程量汇总输出。
即使组价,也不是直接把清单工程量应用于定额上
答疑:广联达GTJ:求问钢筋接头-江苏
问题专业:土建 市政 土建计量GTJ
所属地区:江苏
提问日期:2022-07-05 19:26:22
提问网友:哈撒给
右边的al2-2已经做完了,我从右边AL2-2向左甩钢筋,接头都可以在什么范围,两道梁距离10900,最好说一下比如离右边的梁*米-*米的范围内这种
解答网友:维达詹工
你好:看一下平法规则。
高清PDF《建筑的力量 日本建筑师的设计之道》日经建筑 2018版

建筑杂志《日经建筑》于2016年4月迎来了创刊40周年纪念日,为此,杂志社策划了一项连载记事计划,计划面向担负着下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举办一系列特别讲座,并将之命名为“建筑的力量”。这次活动邀请了当今活跃在建筑领域前沿的十位建筑师,请他们讲述在建筑设计中不得不考虑的最重要的事情。
本书除上述连载过程中所收求的十位建筑师的全程访谈之外,还收录了一些特别对谈,与老一辈的建筑师伊东丰雄,以及仍备受期待的乾久美子等,进行了关于建筑的无限可能性等话题的探讨。
对于建筑从业者而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海外问题(如雷曼事件)对日本国内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加剧。由2020年东京奥运会带来的建设热潮持续升温,东日本大地震后的复兴建设也热情高涨。与之相对,公共建筑的投标却进展不利,甚至出现了设计方案一再改变的情况。
内容索引:
关键词解析/1
第一章 联系
通过设计之力与街道建立联系/5
西泽立卫:以屋顶为突破口,与街道建立联系/6
慎文彦:向城市学习,打造让人愉悦的空间/36
第二章 发展
保护街道及景观/62
内藤广:将地域之梦寄托于“素景”/63
让慎吾:时刻怀有危机感去保护街道/85
第三章 提高
钻研技术与施工工艺/109
中野达男:振奋工匠士气,扭转局面/110
荻原广高:用技术激发地方的力量/134
第四章 传达
引领全球化/160
田根刚:将场所记忆传递给未来/161
铃木久雄:将惊喜凝聚在一张照片之中/192
第五章 贴近
缩短与社会的距离/216
坂茂:以“行动先行”推翻前例/217
安藤忠雄:在有目标的狂奔中超越设想/244
特别对谈 解读未来建筑/268
伊东丰雄:“大家的家”带来的启示
乾久美子:地域密集型建筑的可能性
图片来源/295
作者简介/《日经建筑》刊登号/296
译后记/297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河北
提问日期:2022-07-05 19:23:58
提问网友:依依依依依依依依

解答网友:维达詹工
你好:
高清PDF《建筑风景速写》冯立发、杨柳、张军

本书从建筑风景速写基础性知识入手,分别讲述了建筑风景速写在构图、线条练习、观察方法,临摹、实景速写、默写等方面的内容,并附有大量图例作品。建筑风景速写课程,一直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核心基础课,让广大初学者和建筑设计的从业人员能够请晰地认识到,通过建筑风景速写这一方法的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在将来的设计工作中做到思维灵活,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以至于系统地,形象地进行手绘表达。本书集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适用于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读者亦可作为美术爱好者的参考书。
建筑风景速写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师、艺术家及绘画爱好者所热衷的表现形式,它也是大多数院校建筑类,艺术类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训练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环艺设计、艺术创作及考察等课程之中。建筑风景速写的表现工具,材料的种类多样,表现手法灵活多变,风格效果也各不相同,在作品中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作画者的个性与情感。许多的建筑风景速写因具备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往往成为一件件艺术作品,体现出其审美价值。许多建筑环艺设计从业人员,艺术家及绘画爱好者都希望通过各种途径的训练,掌握建筑风景速写的技法要领,尝试多样化的表现方式,提高自身的速写表现水平。《建筑风景速写》编写目的也在于此,通过对建筑风景速写技法的详细闸述和步骤分解,为他们提高现有的表现水平提供有效的辅助,并选取优秀的速写案例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内容索引:
第一章建筑风景速写概述/1
第一节建筑速写基础训练/1
第二节素描基础训练目的/6
第三节素描题材编辑/7
第四节技法种类/7
第五节工具材料/9
第二章建筑速写透视原理/12
第一节透视的基本原理/12
第二节透视的应用/15
第三章建筑速写的观察方法/23
第一节构图规律/23
第二节构图取景方法/33
第三节选取典型景物与视觉焦点与实例/40
第四章表现方法/43
第一节配景的表现方法/43
第二节石头的表现方法/50
第三节建筑结构的表现/52
第五章建筑速写的风格形式/54
第一节线条表现/54
第二节线面结合/56
第三节个性语言/59
第六章建筑速写作品赏析/63
参考文献/92
高清PDF《建筑风景写生》孟鸣、张丽、柳涛

在本套丛书实施以前,出于对美术教育和学生负责的考虑,我们做了一些调查,从中发现,那些内容简单、资料匮乏的图书与少量新颗但专业却难成系统的图书共同占据了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有意思的是,同一个教师在同一个专业所上的同一门课中,所选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由于教师的教学意图难以通过书面教材得以彻底贯彻,因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学生的审美和艺术观还没有成熟,再加上缺少统一的专业教材引导,上述情况就很难避免。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在坚持遵循中国传统基础教育与内涵和训练好扎实绘画(当然也包括设计摄影)基本功的同时,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借鉴科学的并且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以及对专业学科深入而精微的研究态度,辽宁美术出版社会同全国各院校组织专家学者和富有教学经验的精英教师联合编撰出版了《21世纪全国高职高专美术·艺术设计专业“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材是无度当中的“度”,也是各位专家长年艺术实践和教学经验所凝聚而成的“闪光点”,从这个“点”出发,相信受益者可以到达他们想要抵达的地方。规范性,专业性、前瞻性的教材能起到指路的作用,能使使用者不浪费精力,直取所需要的艺术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教材在国内还是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速写的主要作用是以最快捷、最简洁朴实的方式生动而准确地捕捉形象,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然而,速写作为艺术创作的语言媒介,对创作的成败以及造型语言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综观绘画发展的历史,无数精美的速写作品不亚于其他的艺术门类,它是画家的心灵之作,是创作的第一源泉,是第一感觉的产物。建筑速写对于设计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绘画速写一样,它能提高设计师对建筑形象的观察能力、概括和提炼的能力,大量的建筑速写的练习使设计师能够以最快的时间把握建筑形象特征,掌握建筑造型的规律、建筑物以及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形体比例,通过作者的主观概括和取舍,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更好地运用到创作中去。另外,建筑速写练习有助于提高绘画语汇的表现能力,这也是设计师个性语言的重要特征标志,熟练掌握各种表现技巧,有助于体现出设计师的创意,更好地表达出设计师的表现语汇。
内容索引:
第一章建筑风景速写基础知识9
第一节建筑风景速写概述/9
第二节建筑风景速写媒介与技法实例/10
第二章建筑风景速写技能训练16
第一节构图与建筑风景速写/16
第二节透视与空间/22
第三节建筑风景速写表现形式语言/27
第三章建筑物与配景的画法34
第一节建筑画法/34
第二节树木画法/40
第三节山石画法/44
第四节天空及云、水的画法/46
第五节人物.车船与其他画法/48
第四章建筑风景速写写生范例49
第一节建筑风景写生绘画步骤/49
第二节建筑风景写生范例/51
第五章建筑速写优秀作品欣赏58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云南
提问日期:2022-07-05 19:17:12
提问网友:流浪符号

解答网友:维达詹工
你好:这是板负筋。

高清PDF《建筑钢笔速写技法》杨友为
本书为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者及大专院校的建筑学学生编写,也可为爱好钢笔速写者参考。
钢笔速写及钢笔草图方案设计是作者从事建筑设计工作30余年来一直在建筑方案构思阶段使用的最有效方法。钢笔绘画成本低廉,工具携带方便,表达迅速,与业主沟通高效便捷、直观,为作者的建筑方案设计带来极大的益处。建筑钢笔速写对提高建筑方案草图的创作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其速度之快电脑至今尚无法超越,既有很强的提高美学修养作用,也有极大的实用价值。总结30余年的建筑钢笔速写实践,有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及方法与建筑界同仁或建筑学的学生交流分享。

内容索引:
一、建筑钢笔速写基础知识………001
二、钢笔速写心得…………………004
三、钢笔速写的工具…………………009
四、钢笔速写的技法……………………016
五、建筑各部分的画例……………………039
六、自然环境的画例………………074
七、人物与车辆船只的画例……088
八、不同风格建筑的画例…………………102
九、建筑室内的画例…………106
十、建筑与环境小景的画例…………109
十一、建筑构件的画例…111
十二、其他画例………113
十三、建筑钢笔速写实例对比分析…119
十四、建筑钢笔速写问答…125
十五、建筑钢笔速写作品选……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