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 946-2022 公路工程预应力孔道压浆材料
ICS93.080.20
CCS P 66 JT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JT/T946-—2022代替T/T9462014
公路工程 预应力孔道压浆材料
Grouting material for prestressed structure in highway engineering
2022-06-09发布2022-09-09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预应力孔道压浆材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公路工程后张预应力结构孔道压力灌浆材料的生产、检验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176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GB/T1346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GB/T52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饺线
GB/T8077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17671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S0法)
GB/T18046用于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23439混凝土膨胀剂
JC/T726水泥胶砂试模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预应力孔道压浆材料grouting material for prestressed structure
由硅酸盐类水泥、诚水组分、膨胀组分、矿物掺合料以及功能性组分按一定比例混合,经专用设备干拌均匀制成,加水拌和后可直接用于后张预应力构件压浆施工的粉体材料。
3.2
预应力孔道压浆剂grouting admixture for prestressed structure
由诚水组分、膨张组分、矿物掺合料以及其他功能性组分等按一定比例干拌而成,用于后张预应力构件孔道压浆施工用的外加剂。
4技术要求
4.1匀质性
预应力孔道压浆材料匀质性应符合表1的要求。当检测预应力孔道压浆剂时,其匀质性应以预应力孔道压浆剂与匹配的水泥混匀(按厂家推荐的比例)后混合物的匀质性检测结果表示。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JT/T 522-2022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养生剂(膜)
ICs93.080.20
CCS P 66 JT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JT/T522-2022代替JT/T522一2004
公路工程 水泥混凝土养生剂(膜)
Cement concrete curing compounds(sheet)for highway engineering
2022-06-09发布2022-09-09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养生剂(膜)的分类和标记的分类和代号、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如,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养生剂和养生膜的生产、检验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木文件。
GB/T1037塑料薄膜和片材透水蒸气性试验方法怀式法
GB/T6672塑料薄膜和薄片厚度测定机械测量法
GB/T6673塑料薄膜和薄片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GB8076昆凝土外加剂
GB/T8077混凝上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50080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50081混凝上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JC/T421水泥胶砂耐磨性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养生剂curing compound
喷洒或者涂刷于水泥混凝土表面,可以形成一层连续的保水密闭养生膜的乳液或高分子溶液。
3.2
基本型养生膜curing sheet
覆盖于水泥混凝上表面,具有不透水性能的密封膜层材料。
3.3
吸水型养生膜water-.absorption curing sheet
由吸水、释水材料和塑料膜构成的养生膜,具有蓄水、补水及不透水性能的密封膜层材料。
4分类和代号
4.1养生剂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用养生剂按照性能指标分为I型和Ⅱ型,代号为Y$。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JT/T 280-2022 路面标线涂料
ICS93.080.30
CCS P 66 JT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JT/T280-2022代替JT/T280一2004
路面标线涂料
Pavement marking paint
2022-06-09发布2022-12-09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1范国
本文件规定了路面标线涂料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公路上范划的道路交通标线所用的路面标线涂料的生产、检验和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040.1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1部分:总则
GB/T1040.3塑料拉伸性能的测定第3部分:薄膜和薄片的试验条件
GB/T1720薛膜划圈试验
GB/T1723涂料粘度测定法
GB/T1725色漆,清漆和塑料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GB/T173引膜、腻子膜秉性测定法
GB/T1733鞋膜谢水性测定法
GB/T1768一2006色漆和清薛耐磨性的测定旋转橡胶砂轮法
GB/T1865一2009色漆和清漆人工气侯老化和人工辐射堡露滤过的氙弧辐射
GB/T2295焦化固体类产品灰分测定方法
GB2893安全色
GB/T2895塑料聚酯树脂部分酸值和总酸值的测定
GB/T2918塑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标准环境
GB/T3引8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4857.3包装运输包装件基本试验第3部分:静载荷堆码试验方法
GB/T4985石油蜡针入度测定法
GB/T6672塑料薄膜与薄片厚度的测定机械测量法
GB/T6673塑料薄膜和薄片长度和宽度的测定
GB/T6750色漆和清漆密度的测定比重瓶法
GB/T7193一2008不饱和聚酯树脂式验方法
GB/T8416视觉信号表面色
GB/T8809塑料薄膜抗摆锤中击试验方法
GB/T9265建筑涂料涂层耐碱性的测定
GB/T9269涂料黏度的测定斯托默黏度计法
GB/T9284.1色漆和清漆用漆基软化点的测定第1部分:环球法
GB/T9750涂料产品包装标
GB/T9774水泥包装袋
GB/T17497.2秉性版装潢印刷品第2部分:塑料与金属箔类
GB/T17858.2包装袋术语和类型第2部分:热塑性软质薄膜袋
GB/T22295透明液体颜色测定方法(加德纳色度)
GB/T24722路面标线用玻璃珠
HG/T3660一1999热熔胶粘剂熔牌粘度的测定
JT/T495公路交通安全设值质量检验抽样方法
JT/T712一2008路面防滑涂料
JT/T995薛膜磨耗试验仪
T/T996道路标线用涂料不粘胎时间测定仪
JT/T1326一2020路面标线材料有害物质限量
QB/T1130塑料直角斯裂性能试验方法
QB/T2358塑料薄膜包装发热合强度试式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84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WT8416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路面标线涂料
3.1.1
预混玻璃珠premix glass beads
在路面标线涂料未施划成道路交通标线涂层以前,均匀混合在路面标线涂料中的玻璃珠。
3.1.2
面撒玻璃珠drop on glass beads
路面标线涂料在路面上施划成未干燥的道路交通标线涂层后,散布在其上的玻璃珠。
3.1.3
普通色ordinary colors
入射到材料表面的光线被有选择性吸收后,在材料表面显示的颜色。
[来源:GB/T84162003,3.1,有修改]
3.1.4
涂层材料色coati血g surface colors
路面标线涂料形成道路交通标线涂层后,其上未散布面散玻璃珠时涂层材料表面的普通色。
3.1.5
流动度uidity
一定质量的热熔型路面标线涂料熔融后座铺面积与其试式验质量之比。
注:单位为平方毫米每克(m/g)。
3.1.6
耐热变形性thermal deformation resistance
在一定的温度、荷载质量、荷线时间条件下,在垂直向下荷载方向上热熔型标线材料荷载后与荷载前的外形尺寸之比。
注:耐热变形性以百分数表示。
3.1.7
盖力hiding power
路面标线涂料遮盖其所涂覆物体表面颜色的能力。
注:这普力用亮度因数来描述,越普力与亮度因数成正比。
3.1.8
遮盖率hiding ratio
路面标线涂料在相同条件下,分别涂覆于亮度因数不超过5%黑色底板上和亮度因数不低于80%白色底板上的遮盖力之比。
注:遮盖率以百分数表示。
3.1.9
固体含量non-volatile
涂料在一定温度下加热培烘后利剩余物质量与试验质量的比值。
注:固体含量以百分数表示。
3.1.10
双组分涂料two-component paint
由主剂(A组分)和固化剂(B组分)两种组分组成的化学反应型涂料。
3.1.11
凝胶时间el time
双组分涂料A、B组分在规定的温度下混合后,由液态转变成固态凝胶所需的时间。
3.1.12
早期耐水性early water resistance
水性路面标线涂料施划初期,涂膜在常温、高湿环境条件下耐水浸波坏的能力。
3.2热熔型路面标线涂料原材料及包装
3.2.1
聚乙烯蜡针入度penetration of polyethylene wax
在规定的条件下,标准针垂直刺入聚乙烯结试样的深度,以1/10mm为单位。
示例:针人度计刻度盘示数18表示利人深度是1.8mm。
[来源:GB/T4985-2010,3.1,有修改]
3.2.2
针入度计penetrometer
用标准针测定蜡的硬度的仪器。
[来原:GB/T49852010,3.2,有修改]
3.2.3
EVA包装袋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EVA)packaging sack
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VA)树脂为基础原料,添加其他各种原料、助剂,经熔融加工成型,用于盛装热熔型路面标线涂料的包装袋。
3.2.4
热塑性软质薄膜袋thermoplastic1 exible film sack
由一层或多层热塑性软质薄膜肩平筒制成的至少有一端封闭的包装容器。
[来源:GB/T17858.2一2010,2.1,有s改]
3.2.5
层y
构成袋壁的一层热塑性塑料薄膜或其他韧性材料薄膜,或者是这些材料的复合材料。
[来源:GB/T17858.2-2010,2.2]
3.2.6
裙边gus5et
袋简或袋纵向边螺向内折叠夹人的部分。
[来源:GB/T17858.2一2010,2.3]
3.2.7
袋筒ube
裁剪成规定长度的单层或多层扁平筒。
[来原:GB/T17858.2一2010,2.4,有修改]
3.2.8
平边袋筒flat tube
纵向边缘无折叠夹入部分,而仅由扁平简构成的袋筒。
[来原:GB/T17858.2-2010,2.4.1]
3.2.9
裙边袋筒usseted tube
纵向边螺有向内折叠夹人部分的袋筒。
[来源:GB/T17858.2-2010,2.4.2]
3.2.10
热封合heat sing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过一定的时间将数层包装材料相关部分熔合在一起的方法。
[来原:GB/T17858.2-2010,2.5]
3.2.11
横向热封合transverse heat sealing
通过加热使袋简的一端或两端热封合的方法。
[来原:GB/T17858.2-2010,2.5.2,有修改]
3.2.12
阀口alve
用于坑装内装物并在填装之后使内装物不易倒流的预留口,通常位于包装袋的一角。
[来源:GB/T17858.2-2010,2.8]
3.2.13
平边袋flat sack
以平边袋简加工成的包装袋。
[来源:GB/T17858.2-2010,3.1]
3.2.14
裙边袋gusseted sack
JT
以帮边袋简加工成的包装袋。
[来源:GB/T17858.2-2010,3.2]
3.2.15
热封合袋het sealed sack
通过连续的横向热封合使一端或两州封团的包装袋。
[来源:GB/T17858.2-2010,3.3]
3.2.16
开口袋open-mouth sack
仅一端封闭的包装袋。
[来源:GB/T17858.2-2010,3.5]
3.2.17
阀口袋va小ved sack
两带封闭且其中一带配备阀口的包装袋。
[来源:GB/T17858.2一2010,3.6]
4分类
路面标线涂料(以下简称“涂料”)分类应符合表1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JG/T 448-2014 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能效测评方法
ICS91.060.01
Q70 JG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
JG/T448-2014
既有采暖居住建筑 节能改造能效 测评方法
Method of the energ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heating system in existing residential buildings
2014-09-29发布2015-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能效测评的基本要求、采取效果测评方法,采暖能耗测评方法、供热节能技术应用测评方法。本标准通用于具备热计量功能的既有居住建筑集中采暖系统的节能运行能效测评,以及节能改造效果测评。新建建筑能效测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目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732建筑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计量单位及符号
GB/T1603果暖,通风、空词,净化设备术语
GB/T23483一1997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采暖供热量检测方法
GB/T50893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
JGJ/T132居住建筑节能检标准
3术语和定义
GB/T16732.GB/T16803.GB/T23483一1997和JGJ/T13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能效测评nerg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对反映能源消耗量、用能效率和运行效果等性能指标进行计算,核查与必要的检测,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的活动。
3.2
运行补水率operating water makeup ratio
集中热水采爱系统在正常运行工况下,在检棋持续时间内补水系统的总补水量与循环水系统的果积流量的比值。
3.3
室内日平均温度daily average room air temperature
在房问内一个或多个代表性位置连续24h测得的室内空气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3.4
显示热量displaying energy
读表时刻在热量表上直接读取到的累积热量值。
3.5
建筑物采暖供热量heat supply for space heating
在一段采暖期间内,建筑物热力人口由采暖设备供给建筑物的热量。
[GB/T23483一1997,定义3.3]
3.6
当日建筑物供热系数daily heating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在采暖期间某一日,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度日数内的建筑物采殿供热量,该系数受日服得热、室内得热、开窗散热和冷风。透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日变化。
3.7
建筑物围护结构评价基数evaluation index of insulation of building
在采暖期间内,连续3的平均当日建筑物供热系数的最小值。
3.8
当日供热运行过量系数daily excess coefficient of heating
在采暖期间某一日,实际建筑物采暖供热量超出计算供热量的百分比。
3.9
采暖季供热运行过量系数seasonal excess coefficient of heating
当目供慈运行过量系数在采暖期内的算数平均值。
3.10
热工铁陷thermal irregularities
当国护结构中保温材料铁失、分布不均、受潮或其中混人灰浆时或当因护结构存在空气被透的部位时,则称该围护结构在此部位存在热工缺陷。
[JG)/T132-2009,定义2.1.15]
3.11
室外管阿热损失率heat loss ratio of outdoor heating network
集中热水采吸系统室外管网的热损失与管网输入总热量(即采暖热源出口处输出的总热量)的比值。
C☐G]/T132一2009,定义2.1.20]
3.12
建筑物流量平衡系数factor of hydraulic balance
在集中热水采暖系统中,单个建筑物热力人口的单位面积循环水量与系统总管上的单位面积循环水量之比。
3.13
建筑物温差平衡系数factor of temperature devi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return water
在集中热水采暖系统中,单个建筑物热力人口的供同水祖差与若干建筑物热力人口的平均供回水温差之比。
3.14
供热量调节技术regulation technology of heating energ
根据室外气象条件和室内温度等变化因素引起的供热需求变化,自动调节热源输出供热量的技术。
4基本要求
4.1测试条件
4.1.1采暖系统应已竣工验收,且运行正常。
4.1.2既有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运行的基本信息资料应齐全,具体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居住建筑小区名称、地址、小区内楼栋编号和建筑面积,建筑竣工年代、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热源和室外管网图纸,楼栋内采暖系统形式,节能改造内容和测评工作联系人等。
4.1.3在采最系统中,热源或热交换站应安装热量表,水流量计量装置和电能计量装置:楼栋热力人口应安装热量表,循环水泵的耗电量应单独计量。热量表,水流量计量装置和电能计量装置应有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有效期内的检定证书,仪器仪表的测量性能应符合表1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50/T 384-2021 建筑工程现场检测监测数据采集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769-2021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84-2021
建筑工程 现场检测监测数据 采集标准
Standard for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data collection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site
2021-05-13发布2021-08-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在建筑工程现场对结构及构件检测、监测数据采集中,做到技术先进、保护环境,确保现场检测、监测数据采集工作的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建筑工程中的混凝土、砌体及钢结构工程现场检测、监测数据的采集。
1.0.3建筑工程现场检测、监测数据的采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2术语
2.0.1建筑结构现场检测in-situ inspec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
对建筑结构实体实施的原位检查、检验和测试,及对从结构实体中取出的样品进行的检验和测试分析等工作。
2.0.2建筑结构监测building structure monitoring
在建筑结构施工和使用阶段,对建筑结构实施的检查、量测和监视工作。
2.0.3建筑物定位building positioning
根据设计条件及平面控制点、建筑红线桩点或与既有建筑物的关系,确认的已建建筑物外廓的主轴线或建筑物控制点。
2.0.4定位基点position base point
建筑工程结构和构件的空间定位控制点。
2.0.5建筑标高construction elevation
建筑物的某点与设计单位确定的建筑物零点的高差称为该点的建筑标高。
2.0.6检测面testing surface
从事现场实体检测工作的外表面。
2.0.7测☒testing zone
按检测或监测方法要求布置的,有一个或若干个测点的区域。
2.0.8采集collection
在建筑工程中记录检测、监测测区(测点)位置、范围,且在测区(测点)获得对应检测和监测数据的工作。本标准中采集主要指记录检测、监测测区(测点)位置、范围的工作。
2.0.9巡视检查inspection
凭借感官及必要的检测设备对建筑结构、构件进行的检查、记录等工作。
2.0.10在线监测online supervisory monitoring
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实时监测的工作。
2.0.11监测系统monitoring system
由监测设备组成的实现一定监测功能的软件及硬件集成。
2.0.12监测设备monitoring equipment
监测系统中,传感器、采集仪等硬件的统称。
2.0.13监测资料monitoring information
频繁、连续巡视检查和监测设备观测获得的数据、记录等资料的总称。
3基本规定
3.0.1建筑工程现场检测、监测数据采集前,宜有建筑工程实体现状的技术资料。
3.0.2建筑工程现场检测、监测数据的采集应保证相应检测、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等属性。
3.0.3检测单位应编制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宜包括以下主要技术内容:
1工程概况或结构概况,包括建设周边环境状况及现场调查等;
2检测范围、项目和要求;
3检测依据;
4检测方法、检测数量及复检方法;
5检测设备和检测人员配备;
6检测进度计划;
7所需配合的工作;
8检测中的安全措施和环保措施。
3.0.4监测单位应编制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宜包括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包括建设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周边环境状况等;
2监测依据;
3监测范围、项目和要求;
4监测设备和监测人员配备;
5基准点、监测点布置与保护;
6监测方法及监测数据准确性和稳定性的校核措施;
7监测周期、监测频率及报警阈值;
8异常情况下的监测及处置措施;
9数据处理和信息反馈;
10监测工作中的安全和环保措施,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
3.0.5建筑工程现场检测、监测数据采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可能影响检测、监测数据采集结果的环境条件应进行记录。建筑工程现场环境条件不应对检测、监测数据采集产生不利影响。
2用于现场检测、监测数据采集的设备应在检定、校核有效期内使用。检测、监测设备应选型正确,且测量精度等技术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技术标准的规定。
3应采集建筑结构、构件的定位信息,检测面、测区(测点)的位置信息及主要检测、监测设备及人员信息等。
3.0.6对单位(子单位)工程的结构和构件的定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建立基准坐标系确定所有结构和构件的位置。基准坐标系宜以建筑工程士0.000标高的建筑物平面确定为基准平面。建立直角坐标系时,X方向以阿拉伯数字升序方向为正方向,Y方向以英文字母升序方向为正方向,高度方向以标高方向确定为Z方向,宜将起始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轴线交点定为原点。建筑标高及定位轴线的表达和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的规定。
2当建筑物平面轴线以极坐标系方式表达时,可用相应的极坐标系确定其平面位置。
3当建筑结构和构件布置复杂时,宜建立不同坐标系确定结构和构件的空间位置,定位也可采用定位区域加编号的方式进行标识。
3.0.7检测面标识和测区(测点)定位应符合以下规定:
1构件起始检测面应编号为1:结构和构件起始检测面应以建筑平面图中正立面所确定的面定为正面,即以阿拉伯数字升序方向和英文字母升序方向所确定的面作为起始检侧面(正面)。
2对竖向构件检测面的编号以检测人员面对检测构件起始检测面(正面)按右手原则从左向右逆时针依次编号(图3.0.7)。
3对水平构件,检测面的编号宜符合下列规定:
1)对板构件,板底为检测面1,板面为检测面2;
2)对矩形梁或长度远大于截面高度与宽度的相似构件,起始检测面(正面)编号为检测面1,梁底面为检测面2,梁背面为检测面3,梁顶面为检测面4。
4在检测面采集检测、监测数据时,检测人员面对检测面从左到右、从下向上标识检测测区位置。检测测区宜以构件实体外露面边线建立局部坐标系确定测区位置,且应对局部坐标系的建立方法作出明确规定。
4混凝土结构检测数据采集
4.1一般规定
4.1.1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位置、检测面及测区(测点)的定位应符合本标准第3.0.6条、第3.0.7条的规定。
4.1.2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检测数量、测区数(测点数)、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数据采集方式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50784等技术标准的规定。
4.2构件尺寸、偏差与变形
4.2.1当构件几何外形以直线为主,且无突变时,构件几何外形、倾斜及变形检测数据的采集应符合以下规定:
1构件外形检测总测点数不宜少于3点;
2构件倾斜检测数据的采集应包括构件两端的相对偏离尺寸及倾斜方向;
3宜绘制构件几何外形图;
4采集受检构件的挠度宜优先选择百分表、挠度计、位移传感器等检测设备。
4.2.2当构件几何外形存在突变点或外形为曲面或曲线时,构件几何外形检测数据的采集应符合以下规定:
1应采集每个突变点的位置信息,且宜测量突变截面处上下截面的位置关系,几何外形无突变段,测点数不宜少于3点;当外形为曲线时,测点数不应少于5点,且测点应布置于构件几何尺寸特征点(线)上。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50/T 382-2021 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设施安全检验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698-2021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82-2021
建筑施工升降设备 设施安全 检验标准
Standard for safety testing of lifting equipments and facilities in construction
2021-03-25发布2021-06-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重庆地区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设施及相关安全装置的检验,促进重庆地区升降设备设施的安全使用和管理,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建筑施工使用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高处作业吊篮、施工升降机、塔式起重机等升降设备设施安装、使用的检验,以及施工升降机防坠安全器、高处作业吊篮安全锁等相关安全装置的定期检验。
1.0.3升降设备设施的安装、使用检验以及相关安全装置的定期检验,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升降设备lifting equipments
由专业生产厂家制造的能够自行升降,垂直、水平运送物料或人员的施工机械。
2.0.2升降设施lifting facilities
主要结构构件为工厂制造的金属结构产品,在现场按特定的程序组装后,附着在建筑物上能够沿着建筑物自行升降的施工作业平台和防护设施。
2.0.3升降设备设施检验testing of lifting equipments and facilities
对安装、使用的升降设备设施的安全使用条件、安全装置可靠性与标准规范及相关技术文件符合程度的验证。
2.0.4附着式升降脚手架attached lift scaffold
搭设一定高度并附着于工程结构上,依靠自身的升降设备和装置,可随工程结构逐层爬升或下降,具有防倾覆、防坠落功能的外脚手架。
2.0.5普通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traditional attached lift scaffold
竖向主框架为平面或空间桁架,水平支承结构为空间桁架,平台构架为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或节点为其他链接方式的钢管架,外防护挂设密目式安全网或钢丝网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2.0.6半装配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semi assembled attached lift scaffold
竖向主框架为单片桁架或空间桁架,水平支承结构为空间桁架,平台构架为扣件式钢管脚手架、门式钢管脚手架或节点为焊接或螺栓连接的其他钢管架,外防护挂设框式钢网片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2.0.7装配型附着升降脚手架assembled attached lift scaffold
竖向主框架、水平支承桁架和平台构架均为采用型钢或铝型材工厂制作、现场组装而成的桁架或刚架结构,不同单元之间通过螺栓、专用连接件等方式连接组装,外防护挂设框式钢网片的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2.0.8高处作业吊篮temporarily installed suspended access equipment (TSAE)
悬挑机构架设于建筑物或构筑物上,起升机构通过钢丝绳驱动悬吊平台沿建筑物或构筑物立面上下运行的一种非常设悬挂提升设备。
2.0.9施工升降机builders hoist
临时安装的、带有有导向的平台、吊笼或其他运载装置并可在建设施工工地各层站停靠服务的升降机械。
2.0.10塔式起重机tower crane
工作状态时其臂架位于保持基本垂直的塔身的顶部,由动力驱动的回转臂架型起重机。
2.0.11齿轮锥鼓形渐进式防坠安全器pinion and cone progressive type safety device
防止升降机吊笼或对重等防护目标坠落的由齿轮、离心式限速装置、锥鼓形制动装置等组成的渐进式安全器。
2.0.12安全锁safety lock
作用在高处作业吊篮安全钢丝绳上,当悬吊平台下滑速度达到锁绳速度或悬吊平台倾斜角度达到锁绳角度时,能自动锁住安全钢丝绳使悬吊平台停止下滑或停止倾斜的装置。
3基本规定
3.0.1升降设备设施检验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应具有与所开展检验项目相应的资质证书或认可文件。检验人员应具有与所开展检验项目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
3.0.2升降设备设施超过规定使用年限时,应按规定报废。如要继续使用,应按相关规定进行安全评估。
3.0.3升降设备设施检验所用仪器、设备的适用范围和精度应满足检验项目的要求。检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在有效检定或校准周期内,并处于正常状态。
3.0.4检验现场具备的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无雨雪、大雾,且风速不应大于8.3m/s;
2环境温度宜为一15℃~十40℃;
3现场供电电压波动偏差不应超过±5%;
4应设置安全警戒区域和警示标识。
3.0.5升降设备设施的检验分为保证项目和一般项目,检验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1当保证项目和一般项目检验全部合格时,判定为合格;
2当保证项目检验全部合格,一般项目检验中不合格项目数符合下列规定时,可判定为合格。
1)附着式升降脚手架、高处作业吊篮不得超过3项;
2)施工升降机不得超过4项;
3)塔式起重机不得超过5项。
3当保证项目检验有不合格或一般项目检验中不合格项目数超过本条第2款规定时,判定为不合格。
4当一般项目不合格项可能导致设备设施存在直接或重大安全隐患时,应判定为不合格。
3.0.6经检验判定合格的,若一般项目存在不合格项,应进行整改,并应将整改验收资料报检验机构备案。
3.0.7升降设备设施检验后应出具检验报告。
3.0.8严禁使用未经检验合格的建筑施工升降设备设施。
4附着式升降脚手架
4.1一般规定
4.1.1受检单位应具有下列资料:
1专业分包合同及安全协议;
2专项施工方案及机位平面布置图;
3产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
4提升设备的合格证书;
5安装及调试自检记录;
6架体提升(下降)前、后自检记录,防坠装置安装时的检验记录。
4.1.2可参考本标准附录A填写检验报告。当受检单位提供的资料不齐全时,不得进行检验。
4.2检验内容及要求
4.2.1架体结构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所有主要承力构件应无明显塑性变形、裂纹、严重锈蚀等缺陷;
2架体总高度应与施工方案相符,且不应大于所附着建筑物的5倍楼层高;
3架体宽度不应大于1.2m;
4架体支承跨度应符合设计要求,直线布置的架体支承跨度不应大于7m,折线或曲线布置的架体支承跨度不应大于5.4m;5架体的水平悬挑长度不应大于1/2水平支承跨度,并不应大于2m。单跨式附着升降脚手架架体的水平悬挑长度不应大于1/4支承跨度;
6架体全高与支承跨度的乘积不应大于110m;
7相邻提升机位间的高差不得大于30mm,整体架最大升降差不得大于80mm。
4.2.2竖向主框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应在附墙支座结构部位设置与架体高度相等的竖向主框架,竖向主框架应为桁架或刚架结构,其杆件连接的节点应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并应与水平支承桁架和架体构架构成空间几何不可变体系的稳定结构;
2装配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竖向框架立杆(含导轨)接长应采用刚性连接;
3装配型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竖向主框架每层均应采用刚性三角支架、Z支撑或类似结构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将内、外排立杆连接成强度和刚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构体系:位于其他部位的竖向框架(竖向副框架)最底层应采用Z支撑或类似结构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将内、外排立杆连接成强度和刚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构体系,其余层应采用斜撑将内、外排立杆刚性连接;
4所有竖向主、副框架的最底层均应采用专用构件或刚性走道板将内、外排立杆刚性连接;
5附墙支座结构部位的竖向主框架内侧应设置导轨,主框架与导轨应采用刚性连接;
6竖向主框架的垂直偏差不应大于5/1000,且不应大于60mm。
4.2.3水平支承桁架杆件的轴线应相交于节点上,各节点应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且应为定型桁架结构,在相邻两榀竖向主框架中间应连续设置。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50/T 378-2021 既有非住宅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技术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547-2021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78-2021
既有非住宅建筑 租赁居住化改造 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rental housing retrofitting of existing non-residential building
2021-01-19发布2021-04-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既有非住宅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评估、改造策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行为,确保既有非住宅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既有非住宅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评估、改造策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
1.0.3既有非住宅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应符合当地规划要求,体现当地建筑风貌、形态特色和时代特征。
1.0.4既有非住宅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当条件确不具备时,应组织行业专家开展专项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
2术语
2.0.1既有非住宅建筑existing non-residential building
已建成并取得所有权证书,但不用作居住使用的建筑。
2.0.2租赁居住化改造rental housing retrofitting
通过运用技术手段,对具有一定规模的既有非住宅建筑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租赁住房使用功能的行为。
2.0.3改造评估retrofitting assessment
通过现场调查、检测、鉴定、统计及测算分析等方法,评估既有非住宅建筑的性能、使用功能及设备现状,分析租赁居住化改造潜力和可行性,并出具报告,为既有非住宅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提供依据的活动。
2.0.4改造策划retrofitting planning
根据既有非住宅建筑的租赁居住化改造评估结论,提出改造目标、改造功能、技术方案、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的活动。
2.0.5宿舍型租赁住房dormitory rental housing
为非家庭多人提供合用居住空间的建筑。
2.0.6公寓型租赁住房apartment rental housing
为1一2人非家庭提供合用居住空间的建筑。
2.0.7住宅型租赁住房residential rental housing
为家庭提供独立成套居住空间的建筑。
2.0.8套型dwelling unit
由起居室、卧室和厨房、卫生间等功能空间组成的基本居住单位。
2.0.9维护maintenance
为维持或提升建筑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可靠性、安全性,而进行的检查、评定和修缮的活动。
3基本规定
3.0.1改造项目应保障建筑的安全性能,不得损害公众利益和侵害他人权益。
3.0.2既有非住宅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应结合项目实际,可进行单项改造或综合改造。
3.0.3改造流程应包括改造评估、改造策划、设计、施工与验收、运行维护等过程。
3.0.4改造项目的类型应按照宿舍型租赁住房、公寓型租赁住房、住宅型租赁住房等类型确定。各类型改造项目除应满足本标准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宿舍型租赁住房改造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36的相关规定;
2公寓型租赁住房改造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旅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2的相关规定;
3住宅型租赁住房改造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的相关规定;
4项目配套的公共区域功能和服务设施,可根据租户需求、建筑功能以及周边环境中商业服务网点配置等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3.0.5改造设计应经济、合理、高效地利用场地与建筑内部空间,并应充分考虑空间功能的复合性、可变性和可逆性。
3.0.6改造建设应合理选用适宜的绿色建造技术。宜满足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绿色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智能化管理等工业化集成设计建造的要求,并宜采用工程总承包(EPC)模式。
3.0.7改造建设应引入智慧化建设理念,提高生活服务水平,并配置信息化应用、公共安全、建筑设备管理等智能化系统。
3.0.8改造设计应基于改造评估报告和改造策划报告,并应明确改造后建筑的合理使用年限。改造后建筑的合理使用年限不宜小于20年,不应小于10年。
4评估与策划
4.1一般规定
4.1.1改造项目的改造范围和规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公共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为公寓型租赁住房时,应以整栋、整层或整单元为改造单位;
2公共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为宿舍型租赁住房、住宅型租赁住房时,应以整栋为改造单位;
3工业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应以整栋为改造单位;
4改造项目可供改造规模不宜少于50套(间)。
4.1.2改造评估应收集下列基础资料:
1当地既有非住宅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政策;
2建筑及其内部空间权属信息;
3建筑所在区(县)相关上位规划;
4建筑总平面图和区位图;
5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图;
6地形、地貌、水文、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特征等资料;
7市政配套的相关图纸;
8建筑竣工图纸或测绘图纸;
9建筑历史沿革、房屋修缮及设备运行记录;
10场地、建筑、结构、消防系统、机电设备现状;
11工业建筑环境污染现状;
12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典型历史遗存、建筑建造背景;
13其他相关资料。
4.1.3改造评估所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不全时,应结合现场查勒、现场检测、软件模拟、三维激光扫描等方法,进行补充完善。
4.1.4改造评估应形成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作为改造策划的基本依据。改造策划应形成策划报告,并将策划报告作为改造设计的基本依据。
4.2改造评估
4.2.1改造评估内容应包括权属合法性、选址及配套设施、内部空间与围护结构、结构安全、消防安全、建筑设备系统等方面。权属合法性。
4.2.2既有非住宅建筑租赁居住化改造前应确保项目及其内部空间权属合法。
4.2.3权属合法性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
1拥有不动产权证或有其他合法权属证明文件;
2不存在查封登记或违章建筑等限制交易的情况;
3产权人和抵押权人同意租赁居住化改造的证明材料等。选址及配套设施
4.2.4项目选址应符合当地城乡总体规划,并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1应遵循选址安全、均衡布局、交通便利、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环境宜居的原则;
2应充分考虑场地周围产业、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等环境条件;
3应利用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等场地条件。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50/T 377-2020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546-2021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77-2020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assembled buildings with steel structure
2020-12-25发布2021-04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重庆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建设,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全面提高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装配式铜结构建筑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质量验收与使用维护。
1.0.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遵循建筑全寿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原则,注重模数协调和模块化设计。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应用等技术措施将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和内装系统集成,实现建筑功能完整、性能优良。
1.0.4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质量验收与使用维护,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装配式建筑assembled building
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以及内装系统通过设计集成,全部或主要采用预制部品部件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2.1.2装配式钢结构建筑assembled building with steel structure
结构系统主要由钢结构构成的装配式建筑。
2.1.3集成设计integrated design
建筑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一体化的设计。
2.1.4协同设计collaborative design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相互配合,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满足建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等要求的一体化设计。
2.1.5结构系统structure system
由结构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以承受或传递荷载作用的整体。
2.1.6外围护系统building envelope system
由建筑外墙、屋面、外门窗及其他部品部件等组合而成,用于分隔建筑室内外环境的部品部件的整体。
2.1.7设备与管线系统facility&.pipeline system
满足建筑各种使用功能的设备和管线的总称,包括给排水设备及管线系统、供暖通风空调设备及管线系统、电气和智能化设备及管线系统等
2.1.8内装系统interior decoration system
由楼地面、墙面、轻质隔墙、吊顶、内门窗、厨房和卫生间等组合而成,满足建筑空间使用要求的整体。
2.1.9部品part
由工厂生产,构成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建筑单一产品或复合产品组装而成的功能单元的统称。
2.1.10部件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生产制作完成,构成建筑结构系统的结构构件及其他构件的统称。
2.1.11钢框架结构steel frame structure
以钢梁和钢柱或钢管混凝土柱刚接连接,具有竖向承重和水平抗侧移能力的结构。
2.1.12钢框架-支撑结构steel braced frame structure
由钢框架和钢支撑构件组成,能共同承受竖向、水平作用的结构,钢支撑分中心支撑、偏心支撑和屈曲约束支撑等。
2.1.13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steel frame structure with steel plate shear wall
由钢框架和钢板剪力墙组成,能共同承受竖向、水平作用的结构。
2.1.14交错桁架结构staggered truss framing structure
在建筑物横向的每个轴线上,平面桁架各层设置,而在相邻轴线上交错布置的结构。
2.1.15冷弯薄壁型钢结构cold-formed thin-walled steel buildings
以冷弯薄壁型钢为主要承重构件的结构。
2.1.16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composite slabs with steel bar truss deck
钢筋桁架楼承板上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组合楼板。
2.1.17压型钢板组合楼板composite slabs with profiled steel sheet
压型钢板上配置钢筋并浇筑混凝土形成的组合楼板。
2.1.18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precast concrete overlapped floors
楼层的楼板由上下两层叠加而成,下层在工厂或现场预制混凝土底板(简称预制底板),上层采用现浇混凝土形式,简称叠合板。
2.1.19管线分离pipe&.wire detached from skeleton
将设备及管线与建筑结构体相分离,不在建筑结构体中预埋设备及管线的建筑工艺。
2.1.20集成式卫生间integrated bathroom
由工厂生产的楼地面、墙面(板)、吊顶和洁具设备及管线等集成并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卫生间。
2.1.21集成式厨房integrated kitchen
由工厂生产的楼地面、吊顶、墙面、橱柜和厨房设备及管线等集成并主要采用干式工法装配而成的厨房。
2.1.22山地建筑结构structure on a slope
建于坡地上,底部抗侧力构件的约束部位不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不能简化为同一水平面的结构。按接地类型可分为吊脚结构、掉层结构等形式。
2.1.23接地类型embedding type
指山地建筑结构嵌固端与地面或边坡的连接形式。
2.1.24掉层结构structure supported by foundations with different elevations
在同一结构单元内有两个及以上不在同一水平面的嵌固端,且上接地端以下利用坡地高差设置楼层的结构体系。
2.1.25吊脚结构stilted building structure
顺着坡地采用长短不同的竖向构件形成的具有不等高约束的结构体系。
3基本规定
3.0.1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方案设计阶段应综合考虑建设、设计、制作、施工、使用各方之间关系的协同,进行技术策划,对技术选型、技术经济可行性进行评估,并科学合理地确定建造目标与技术实施方案。
3.0.2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按照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要求,以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实现部品部件的系列化和建筑的多样化。
3.0.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综合协调建筑、结构、设备和内装等专业,制定相互协同的施工组织方案,并应采用装配化施工,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劳动效率。
3.0.4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采用绿色环保、性能优良、经济合理的部品部件,提升建筑整体性能和品质。
3.0.5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实现全装修,内装系统应与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一体化设计建造。
3.0.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建设场地为山地时应充分结合地形地貌、岩土边坡条件等因素布置建筑功能。平面和竖向高程设计应考虑山地斜坡的走向和坡角,依山就势,采用合理的建筑布局形式,不宜对原地貌进行大开挖和深填方。
3.0.7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实现全专业、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3.0.8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部品部件应在工厂车间生产,生产过程及管理宜应用信息管理技术;生产工序宜形成流水作业:生产厂家应建立质量可追溯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编码系统。4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100的有关规定,采用基本模数或扩大模数数列,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开间与柱距、进深与跨度、门窗洞口宽度等水平方向宜采用水平扩大模数数列2nM、3nM(n为自然数);
2层高和门窗洞口高度等垂直方向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数列nM;
3梁、柱、墙、板等部件的截面尺寸宜采用竖向扩大模数数列nM;
4构造节点和部品部件的接口尺寸等宜采用分模数数列nM/2、nM/5、nM/10。
4.1.2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在模数协调基础上,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采用标准化设计、模块及模块组合设计方法:部品部件应采用标准化接口,提高通用性。
4.1.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地方及行业标准的有关规定。
4.1.4钢构件应根据环境条件、材质、部位、结构性能、使用要求、施工条件和维护管理条件等进行防腐蚀设计。
4.1.5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应根据功能部位、使用要求等进行隔声设计,在易形成声桥的部位应采用柔性连接或间接连接及其他隔声措施,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有关规定。
4.2平面、立面设计
4.2.1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平面与空间的设计应满足结构构件布置、立面基本元素组合及可实施性等要求。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应考虑有利于钢结构建造的要求,空间布局应考虑结构抗侧力体系的位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布置、几何形状宜简洁规整,转折和凸凹变化不宜过多,外墙洞口宜规则有序;
2平面组合模块宜少规格、多组合;
3门、窗洞口的尺寸及开启位置,宜与围护墙板的模数协调一致,避免产生非标墙板;
4结构柱网布置、抗侧力构件布置宜与功能空间布局及门窗洞口协调。承重构件布置宜上下对齐贯通,保证结构的安全及满足抗震设计的要求,并宜以连续柱跨为基础布置,柱距尺寸宜按模数统一;
5设各管井、风井宜与楼、电梯井结合,宜独立集中设置,并宜进行管线综合设计。
4.2.2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宜采用大开间大进深、空间灵活可变的布置方式。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宜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
4.2.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立面设计宜最大限度采用预制构件,并依据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尽量减少立面预制构件的种类。立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外墙、阳台板、空调板、外窗、遮阳设施及装饰等部品部件宜进行标准化设计;
2宜通过建筑体量、材质机理、色彩等变化,并结合民族、地域和城乡特色,形成丰富多样的立面效果。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答疑:gtj2021导入基础图,已经画完所有构件,发现是在首层的标签下。请教如何把这些-北京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北京
提问日期: 2022-07-17 23:21:24
提问网友: 满江红233
解答网友: 雪花飘 飘
批量选择,复制到基础层,删除本层构件。注意修改标高。
DBJ50/T 374-2020 山地城市室外污水管网建设技术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449-2021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74-2020
山地城市 室外污水管网 建设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sewage network construction in mountainous urban area
2020-12-14发布2021-03-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重庆市室外污水管网工程的建设,提高污水管网系统建设的安全性、适应性和经济性,结合重庆市山地城市自然条件特征,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域内新、扩(改)建的室外污水管网工程建设。
1.0.3重庆市室外污水管网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截流式合流制intercepted and combined system
截流式合流制是在合流管道进河流(或水体)前设置截流干管,当降雨量小时雨水和污水通过截流干管都进入污水处理厂,当降雨量大时,超过截流能力的水通过溢流管溢人河流(或水体)中排走。
2.0.2专用通气管specific vent stack
为加强室外污水管道通气条件而设置的管道。
2.0.3斜坡型落差构筑物slope-type drop structure
将较大跌差水流用管涵有坡度的连接,采用阶梯或尾端消能方式的整体构筑物,包括阶梯式跌坎、斜槽、斜管式跌落。
2.0.4竖管式跌水井vertical tube drop well
井内进出水端采用密闭管道连接,水流通过竖管垂直跌落的构筑物。
2.0.5竖槽式跌水井vertical groove drop wel
井内设有消能竖向槽板的跌落型构筑物。
2.0.6斜槽式跌水井oblique groove drop well
井内进出口端采用流槽连接的跌水井。
2.0.7跌落井消能池energy dissipation pool of drop well
设置在跌落井底水流冲击部位的水垫消能凹坑。
2.0.8消力坎energy dissipation sill
利用水跃,用以将进水急流转变为缓流,消除水流动能所设置的齿坎。
2.0.9跌落井缓冲层buffer layer of drop well
为防止跌落井消能池未完全消除的动能冲击井底而设置的缓冲层,可用大粒径耐冲刷的材料作铺垫。
2.0.10溢流井overflow well
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用来控制合流水量的构筑物。
2.0.11溢流堰downflow weir
设于溢流井内的堰板,用于溢出设计外的流量,达到调节流量的功能。
2.0.12管桥pipe bridge
管道以桥梁形式跨越河道、湖泊、沟壑等天然或人工障碍专用的构筑物。
2.0.13倒虹管inverted siphon
遇到河道、铁路等障碍物,不能按原有高程埋设,而从障物下面绕过时采用的一种倒虹形管段。
2.0.14陡坡管Steep slope tube
代替跌水井设置的单落差斜坡管,其坡度通常为1:10~13,特殊情况下也不应大于1:1.5。
2.0.15自建排水设施self-built drainage facilities
非市政部门管理的排水系统,终端一般接入市政排水系统或排人城市水体
2.0.16化学管材Chemical tubing
以乙烯类、丙烯类、聚酯、环氧树脂与酚醛树脂等化学材料为原材料制作成为的管材,包括硬质聚氯乙烯(UPVC)管、聚乙烯(PE)管、三丙聚丙烯(PP-R)管、玻璃钢夹砂(RPM)管等。
3市政污水管网及附属设施
3.1管网布置
3.1.1新建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原有城市排水系统应按照排水规划的要求,逐步进行雨污分流改造。
3.1.2污水管网布置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充分利用山地地形高差,采用重力流排放,减少中途提升。
2设置在高回填地带、边坡区域的污水管,应有保障污水管道不变形、防止污水渗漏的措施。
3沿溪河两侧敷设污水管道应考虑渗漏风险,检查井井面宜高于防洪水位。
4沿道路布置的污水管,不宜设置在道路红线外。
5施工难度和工期影响。
6方便支管接人及管道维护疏浚。
3.1.3污水管网系统应优先选择沿市政道路布置,宜布置在人行道下,当其条件限制时,可布置在慢车道或非机动车道下。
3.1.4当污水管网不具备沿市政道路设置条件时,除按规划给定排水走廊布置外,可沿水系岸边布置,不应占用规划已划定的用地红线。
3.1.5车行道为双向6车道时,宜双向设置污水管道,路幅宽度超过60米,应双向设置污水管道。
3.1.6污水管网应收纳所在服务区域内的全部污水,埋深应考虑收纳范围最不利点污水接纳所要求的深度。
3.1.7污水管道应设置在雨水管道内侧,埋深应低于雨水管,并留有其他综合管线穿越的空间。车行道下污水管道覆土厚度不宜小于1米。
3.1.8原有合流制实行分流时,应全线实行雨污分流,但应综合考虑局部不能实施完全分流和分流不彻底的情况,管道容量预留截流倍数的水量,高程上考虑转换空间。
3.1.9边坡设置污水管道应考虑下列因素
1设置在坡顶、坡脚的污水管道,应保证边坡稳定。
2设置在坡体内的污水管道,应有保证边坡稳定和防止侧向位移的有效措施,并保障边坡沟槽内基础承载力和回填压实度,管材应能适应沉降。
3污水管道一般不应设置在非稳定边坡及易垮塌地带,当污水管道必须穿过该区域时,应采用稳固措施确保其安全,且选用可适应沉降的管材。
3.1.10污水管道穿过桥梁、溪河、铁道等障碍物应有方案比选:穿过小型溪河时,宜优先考虑架空方式,且不应减小河道过水断面(或过水流量)。
3.1.11污水管道不宜从涵洞穿过,当无法避免时应复核涵洞过水流量,且污水管道应满足密封及抗浮等要求。
3.1.12新建城市污水管道不应从建(构)筑物下穿过,原有穿过建(构)筑物的污水管道在改扩建中应移出:当必须穿越时,应进行专项论证。
3.1.13污水管道及检查井与建(构)筑物的水平净距,管道埋深浅于建(构)筑物基础时,不宜小于2.5m,管道埋深深于建(构)筑物基础时,按计算确定,但不应小于3m。
3.1.14设置在道路下的污水管道,埋深较大或位于不允许地面开挖路段宜采用非开挖技术;特殊地方及非道路段,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挖方式。
4自建排污系统及附属设施
4.1自建排污系统
4.1.1自建排水系统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
4.1.2自建排水系统外排的污水应满足相关规范的排放标准,工业企业污水管道进人市政污水系统前,应设置专用检测井或在线监测措施,不得将有毒有害的超标污、废水或接入市政污水管道。
4.1.3当自建排水系统污水接入独立的污水处理厂(站),排出的水质应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污水排人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
4.1.4自建排水系统中,污水应经简易沉淀处理后才能接人到市政污水系统。
4.1.5自建排水设计的室外污水管道,直径不宜小于300,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003,污水检查井满足疏浚检查的功能需要。
4.1.6工业企业自建污水系统,当区域面积较大时,仍应参照市政排水系统建设要求,进行设计、施工、运行管理。
4.1.7工业企业的污(废)水,应按污染的类型、污染浓度,采用相应的污(废)水处理工艺,按照环境评估及相关生态环境部门要求的排放标准,达标后排放至指定的污水管道或者工业废水排水管道中。
4.1.8新建自建排水系统,应采用雨污分流制,改造的自建排水系统,有条件应采用雨污分流制,达不到雨污分流条件时,应采用合流制截流式排污。
4.1.9新建住宅阳台排水系统应单独设置,并采取防臭措施后排入室外污水系统。
4.1.10不在污水处理厂服务区域的自建污水系统,应经过生化处理,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
4.2自建排污设施
4.2.1化粪池的通气孔及接人污水管道的第一个井的井盖,不应有可直通化粪池的外露孔洞
4.2.2污水管道排水检查井宜布置在绿化区域,在车行道上时检查井井盖宜采用自调式防沉降球墨铸铁防盗井盖,布置在人行道上时检查井井盖宜采用轻型球墨铸铁防盗井盖。
4.2.3用于餐饮、机动车清洗维修等特殊用途的商业用房,其自建排水设施应增设相应的污水预处理装置,达标后方可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4.2.4对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工业企业废水,除要求达标排放外,还应设置事故废水储蓄装置,且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将事故废水外排。
4.2.5生产、储存化学药品、有强烈腐蚀性及有毒有害产品的企业内部排水管道及排水设施,应有防止腐蚀、增加使用寿命、杜绝爆炸的措施。
4.2.6卫生间的污水不应排入室外设置的隔油池
4.2.7加油加气站内地面雨水应采用明沟排放,围墙内应设置水封井。
4.2.8地下车库集水井,如有油污进入的可能,应在集水井设置隔油措施,并定期清理隔油池内油污。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问题专业: 土建 预算 审核
所属地区: 福建
提问日期: 2022-07-17 23:12:46
提问网友: 糕糕
解答网友: 红梅傲雪
DBJ50/T 373-2020 绿地草坪建植和养护技术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448-2021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73-2020
绿地草坪 建植 和养护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urban lawn establishment and maintenance
2020-12-07发布2021-03-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适应重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范城市绿地草坪建植和养护技术,提升城市绿地草坪品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居住区等各类绿地草坪的建植和养护。运动场和高尔夫球场草坪建植与养护不在本标准之列。
1.0.3绿地草坪的建植与养护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0.4本标准中凡采用“必须”、“严禁”用词的条款为强制性条款。
2术语
2.0.1草坪lawn
由草坪草枝条系统、根系和土壤上层构成的整体,植物覆盖层通常经细致修剪。
2.0.2草坪草turfgrass
能够形成草皮或草坪,并能耐受定期修剪和人、物使用的一些草本植物品种或种。大多为具有扩散生长特性的根茎型或匍匐型禾本科植物,也包括部分符合草坪性状的他科植物。
2.0.3冷季型草坪草cool season turfgrass
温带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草种,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5-25C,春秋为生长旺季,夏季高温时休眠。
2.0.4暖季型草坪草warm season turfgrass
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的草种,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6-32℃,夏季为生长旺季,冬季低温时休眠。
2.0.5草坪气候区划turfgrass climatic zone
按照温度、湿度、降水、辐射等气候因子,根据草坪草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对全国气候区进行的划分。
2.0.6过渡带transition climatic zone
靠近温暖气候区北部和冷凉气候区南部的边缘区域,对暖季型草来说冬天太冷,对冷季型草来说夏天太热,是我国草坪应用的一个特殊地带。
2.0.7匍匈茎stolon
沿地表生长的细长茎秆,在节部可生出芽和枝叶并产生不定根。
2.0.8根状茎rhizome
生长于地下的细长茎秆,具有鳞叶,节上可长出不定根。
2.0.9草皮s0d
把草坪平铲为平板状或剥离为不同形状和规格,在其上附有一定土壤或基质的草坪建植材料。
2.0.10绿期green period
一年中草坪草叶片呈现绿色的时间段。
2.0.11混播mix seeds
在草种组合中含有两个以上种。
2.0.12合播blend seeds
在草种组合中只含一个种,但含有同一个种中两个及以上品种的草坪组合。
2.0.13单播pure seeds
只含一个种,且只含该种的一个品种。
2.0.14交播overseeding
对暖季型草坪在秋季用冷季型草坪草于其上直接播种的技术措施。
2.0.15修剪高度(留茬高度)mowing height
草坪修剪后地上枝条的垂直高度
2.0.16覆沙(表施细土)topdressing
将沙、土壤和有机物适当混合,均一施入草坪表面的作业。
2.0.17滚压rolling
为使坪床平整紧实和叶丛紧密生长,用重磙等机械对草坪进行碾压的作业
2.0.18草坪中耕cultivation
对草坪进行打孔、划破、梳草等技术处理,以利草坪根系呼吸和水、肥渗入坪床的作业。
2.0.19封育lawn closing
在一定时间内限制草坪使用,使其恢复到良好状态的养护措施。
2.0.20草坪更新lawn renovation
当草坪草失去自然更新再生能力,经人工干预,采用各项技术措施后达到草坪恢复。
3草坪建植
3.1建植设计
3.1.1城市绿地草坪建植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城市绿地中凡具备草坪建植条件的,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定面积的草坪。
2草坪建植应按照批准的绿地草坪建植工程设计与有关文件施行。建植人员应掌握设计意图,进行建植准备。
3草坪建植前,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说明,施工单位应按设计图纸、文件进行现场核实。有不符或不合理之处,应向设计单位提出变更。
4草坪建植任务明确后,建植单位应及时对建植场地进行实地勘察,确定建植条件,编制建植计划。
3.1.2草种选择应考虑建坪用途、成本及管理费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草种生态适应性,草种抗逆性等因素。
3.1.3建植材料(种子、草皮等)的质量应按《主要花卉产品等级第7部分:草坪》GB/T18247.7进行评定。
3.2坪床准备
3.2.1草坪建植前应对建植场地进行彻底清理和平整。坪床土块粒径应≤2cm。
3.2.2草坪建植场地严禁使用建筑垃圾土、化学污染土、深层土、废渣和僵土等。
3.2.3根据设计要求和土壤检测结果,应对原场地土壤进行适当处理,并符合下列要求:
1砂性大的土壤,应混拌泥炭土或增施有机肥。
2对容重大于1.30,总孔隙度<50%的土壤,必须采用疏松的介质加以改良。
3对偏酸性土壤,应结合施肥增加石灰、草木灰的比重,调高土壤pH至适宜值。
4对偏碱性土壤,应进行铺沙或淋溶,增施土壤改良剂、过磷酸钙或腐熟的泥炭和有机肥,降低土壤H至适宜值。
5对有机质含量<2%的土壤,应施用有机肥或含丰富有机质的栽培介质加以改良。
3.2.4绿地草坪坪床土壤基本指标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4草坪养护
4.1修剪
4.1.1草坪修剪应遵循1/3原则。
4.1.2草坪修剪高度应根据草坪质量要求、环境条件、草坪草发育阶段特性、草坪使用强度等因素确定。不同种类草坪草适宜修剪高度可参照表4.1.2。
4.1.3草坪修剪时间应根据不同草坪草季节性生长变化规律来确定。冷季型草坪草修剪宜集中在春秋两季,暖季型草坪草修剪宜集中在夏季。
4.1.4草坪修剪次数和频率应根据生长季内草坪草生长速度来确定,当草高达到目标修剪高度的1.5倍时就应进行修剪。不同草坪草在生长季内的修剪次数和频率可参照表4.1.4。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50/T 372-2020 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应用技术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447-2021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72-2020
大型公共建筑 自然通风 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code for natural ventilation application in large public buildings
2020-11-20发布2021-01-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促进自然通风技术的合理应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大型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提升公共建筑在通风作用下的健康舒适性能,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大型公共建筑通风系统的新建、改建、扩建的设计和运行。
1.0.3本标准所指大型公共建筑主要指人员密集型建筑和大空间建筑。
1.0.4大型公共建筑自然通风的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自然通风natural ventilation
不用通风机械,利用热压、风压作用实现室内换气的通风方式。
2.0.2机械通风mechanical ventilation
采用通风机械实现换气,以获得安全、健康等适宜的空气环境的通风方式。
2.0.3复合通风compound ventilation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有机组合,达到最大程度地利用室外气候环境条件、诚少能耗,创造可以接受的热舒适条件以及稀释有害物浓度的通风方式,也称多元通风。
2.0.4穿堂风draught
在风压作用下,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贯穿房间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
2.0.5单侧通风one-sided ventilation
依靠同一面墙上开启的外门窗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通风方式。
2.0.6热压hot press
由于温差引起的室内外或管内外空气的压力差。
2.0.7风压wind pressure
风流经建筑物时,在其周围形成的静压与未受干扰的稳定气流静压的差值。
2.0.8通风量ventilation
单位时间内进人室内或从室内排出的空气量。
2.0.9换气次数air changes
单位时间内室内空气的更换次数,即通风量与房间容积的比值。
2.0.10室内空气质量indoor air quality
对与室内空气环境相关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因素给人员身体健康和心理感受造成的影响程度的综合性述。空气质量的评价通常依据空气中某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空气质量的好坏。
2.0.11风速放大系数wind speed amplification factor
建筑物周围离地面1.5m处的风速与开阔地面同高度风速之比。
2.0.12自然通风路径natural ventilation path
经进风口进入室内的自然风气流通过房间由排风口流到室外所经过的路线。
2.0.13地道风air through tunnel
经过地道利用土壤蓄热特性进行预冷预热的空气。
2.0.14中和界neutral pressure level
建筑物内余压为零的水平面,也称中和面。
2.0.15平面单元分区通风模式plane unit partition mode
在建筑平面上均匀设置通风竖井,使得建筑一个平面内的各部分空间的通风围绕各自竖井而形成的通风区域划分模式。
2.0.16竖向单元式组合通风模式vertical unit type combined ventilation mode
通过设置双层玻璃幕墙或通风中庭等竖向联通措施,将建筑的若干楼层整合成一个通风单元,使得这些楼层的通风围绕竖向联通措施而形成的通风区域划分模式。
2.0.17空气龄air age
通风过程送入室内的空气通过某特定点时所需要的时间。
2.0.18正压☒positive pressure area
当风吹向和流经建筑时,由于撞击作用而使得其静压高于稳定气流区静压的区域称为正压区。
2.0.19动力阴影区dynamic shadow region
当风吹向和流经建筑物时,由于撞击作用,产生弯曲、跳跃和旋流现象,在屋顶,侧墙和背风侧形成的负压闭合循环气流区称为动力阴影区。
3基本规定
3.0.1建筑通风应满足室内人员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保证排除室内余热以及室内空气污染物。
3.0.2在进行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时,必须收集建筑所在地的气象参数,并应结合功能布局、立面形态与外装饰、室内装修与室内环境参数、园林景观等相关要求,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对建筑进行周边风环境分析和室内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3.0.3建筑的平、立、剖面设计,空间组织和门窗洞口的设置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
3.0.4大型公共建筑应进行自然通风设计,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需求时,应进行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结合的复合通风设计。
3.0.5自然通风宜优先采用热压通风:并在满足消防规定的前提下,与防排烟设施结合。
3.0.6当室外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严重时,应采用具备相应处理措施的复合通风。
3.0.7对室内有污染物排放的建筑,应采用有组织通风,并对排风进行净化处理。
4室外环境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于组织室内自然通风。
4.1.2室外环境应结合室外气象参数设计,并合理组织引导空间的空气流动。
4.2规划布局
4.2.1宜结合项目所在地风向,利用地形、地貌和开敞空间进行通风廊道规划。
4.2.2场地规划应基于室外气象数据,分析场地内外的地形起伏变化、大型水体与植被、开敞空间及高大体量建、构筑物对场地风环境的影响。
4.2.3建筑总平面布局应衔接好外部的自然通风廊道,避免局部风速过大或通风不畅等二次风的不利影响。
4.2.4建筑总平面布局应满足自然通风的需求,并结合项目情况进行风环境分析。
4.2.5建筑迎风面与夏季主导风向宜成60°一90°角,同时应考虑可利用的春秋季风向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4.2.6建筑迎风面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并宜通过设置防风墙、板、防风林带、微地形等挡风措施阻隔冬季冷风。
4.2.7建筑的相互位置关系宜针对夏季主导风向采用平面错动、前低后高错动、前排建筑开洞或底部架空等方式,减少风影区对后面建筑通风的影响。
4.3风环境数值分析
4.3.1室外风环境分析应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合理确定边界条件,基于典型风向、风速进行风环境数值分析,且应满足如下要求:
1计算区域:建筑迎风截面堵塞比(模型面积/迎风面计区域截面积)小于4%;以目标建筑(高度H)为中心,半径5H范围内为水平计算域。在来流方向,建筑前方距离计算区域边界要大于2H,建筑后方到计算区域边界要大于6H。
2模型再现区域:目标建筑边界H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求再现。
3网格划分:建筑的每一边人行高度区1.5m高度应划分10个网格及以上;重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三个网格或者更高网格内。
4入口边界条件:入口速度的分布应符合梯度风规律。不同地貌情况下入口梯度风的指数α取值如下表。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50/T 366-2020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职业能力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402-2020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66-2020
建设工程 质量检测人员 职业能力标准
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inspectors
2020-10-29发布2021-03-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加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队伍建设,规范检测人员的职业能力评价,保证检测工作公正、科学、准确、高效,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人员工作职责划分、教育培训和职业能力评价。
1.0.3本标准所指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包括建筑材料检测人员、地基基础检测人员、主体结构检测人员、钢结构检测人员、门窗幕墙检测人员、室内环境检测人员、市政道路检测人员、桥梁隧道检测人员、结构鉴定检测人员、安装工程检测人员等。
1.0.4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工作职责划分、教育培训和职业能力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标准规范的相关规定。
2术语
2.0.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test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构件、设备以及工程实体质量、使用功能等进行测试以确定其质量特性的活动。
2.0.2检测机构Testing organization
具有法人资格,并取得相应资质,对社会出具工程质量检测数据或检测结论的机构。
2.0.3检测人员Inspectors
经检测技术培训合格,具备相应工程质量检测知识和能力,从事检测管理和检测操作的人员。
2.0.4职业能力标准Professional ability standards
在职业岗位分类的基础上,对从业人员应履行的工作职责、所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及其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的规范性要求。
2.0.5原始记录Original record
能够再现检测过程并记载检测活动所采集的数据和完成各类活动的证据。
2.0.6检测报告Test report
检测机构按照检测方法的规定,在确保检测结果有效性的前提下,出具的准确、清晰、明确、客观的检测结果。
3基本规定
3.0.1检测人员应具备所从业的专业知识及附录A中检测项目参数的专业技能。
3.0.2检测人员不得同时受聘于两个及以上检测机构,检测人员不得推荐或者监制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
3.0.3检测人员档案应包括劳动关系证明、身份证、培训合格证、学历、职称证、工作简历、继续教育以及奖惩情况等。
3.0.4检测人员应按照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参加培训,继续教育情况应计人个人档案。
3.0.5检测人员从业专业不宜多于4个。
3.0.6检测人员应遵守附录B%重庆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职业道德准则》的规定。
4职业能力标准
4.1一般规定
4.1.1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了解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环境保护及职业健康安全防护等知识;
2熟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3熟悉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专业术语、质量管理体系及法定计量单位等知识;
4熟悉数理统计理论、常用数理统计工具种类及检测相关抽样技术等知识;
5掌握数字修约方法及修约规则、误差分析理论及测量误差计算方法等知识;
6掌握检测岗位所需的工程识图基本知识;
7掌握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信息化管理系统。
4.1.2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宜符合表4.1.2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答疑:RF50Z 12/HCAAYZ-50-12 是什么线-山东
问题专业: 机电
所属地区: 山东
提问日期: 2022-07-17 22:46:31
提问网友: heping
RF50Z 12/HCAAYZ-50-12 是什么线
2022-07-17 22:49:40 补充
这是一种线还是两种线
解答网友: 将军峰
同轴电缆。
答疑:HTRB600锚固-江苏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江苏
提问日期: 2022-07-17 22:45:57
提问网友: 造假学员
请问一下
1.HTRB600高强钢筋的锚固长度有没有依据文件
2.此钢筋理论重量计算方法是不是和普通钢筋相同(直径的平方*0.00617)
2022-07-18 08:37:20 补充
图纸里没有规定锚固
解答网友: 钢筋撑起半边天
理论重量是一样的。锚固看对应 的说明
锚固图纸没有规定时,可以咨询设计人员,让他们提供
DBJ50/T 365-2020 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401-2020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65-2020
海绵城市 建设项目 评价标准
Assessment standard for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2020-10-29发布2021-03-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科学引导和规范管理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结合重庆山地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新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评价。
1.0.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应遵循科学可行、客观公正、分级分类的原则。
1.0.4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等的规定。
2术语
2.0.1海绵城市建设项目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按照海绵城市理念,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进行开发建设的项目。
2.0.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占年均降雨总量的比值。
2.0.3低影响开发(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
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来尽量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发生改变的一种城市雨水管控模式,可有效缓解城市开发过程中不透水面增加引起的雨水径流总量、径流污染、径流峰值等的增加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0.4下垫面underlying surface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等。
2.0.5生物滞留设施bioretention cell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等。
2.0.6绿色屋顶green roof
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由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绿化体系。绿色屋顶率为绿色屋顶面积占可绿化屋顶面积的百分比,其中可绿化屋顶指屋顶坡度≤25%的建筑屋顶。
2.0.7透水铺装pervious pavement
可渗透或滞留雨水的地面铺装,包括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嵌草砖、鹅卵石和碎石等铺装。透水铺装率为透水硬质铺装面积占硬质铺装面积的百分比。
2.0.8雨水塘rainwater wetpond
雨水作为其主要补充水源,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水塘。
2.0.9雨水湿地rainwater constructed wetland
雨水作为其主要补充水源,具有雨水调蓄和净化功能的湿地。
2.0.10植草沟grass swale
具有收集、输送和排放雨水径流功能的种有植物的地表沟渠。
2.0.11下凹式绿地sunken greenbelt
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路面,可用于调蓄和下渗雨水的绿地,如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等。下凹绿地率为下凹绿地面积占全部绿地面积的百分比。
2.0.12雨水调蓄池rainwater storage tank
可建造于城市广场、绿地、停车场等公共区域,可起到延缓雨水洪峰、循环利用雨水、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污染等作用的一种雨水收集设施。
2.0.13生态停车场ecological parking area
地面采用透气、透水性铺装材料铺设,并间隔栽植一定量的乔木等绿化植物,形成绿荫覆盖,将停车空间与园林绿化空间有机结合的一种停车场。
2.0.14旱溪dry stream
人工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配合植物营造天然溪流形态,在雨季用以传输、净化雨水的造景设施。
2.0.15容积式LID设施volume LID infrastructure
设置有控制容积,降雨时能够暂时存储雨水,雨后能够将存储的雨水净化后缓慢下渗或排放的IID设施。2.0.16绿色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采用自然或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城市降雨径流的设施。
2.0.17灰色设施grey infrastructure
传统的较高能耗的工程化排水设施。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本标准评价对象为建筑与小区、工业厂区、道路与广场、城市公园。
3.1.2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前进行。
3.1.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方式包括资料查阅、现场核实和测试。
3.1.4建设单位应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总体控制指标,因地制宜的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设备和材料,按照评价要求提交相关支撑资料,并对所提交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3.2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3.2.1每类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包括控制项、评分项、加分项,控制项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
3.2.2每类评价对象的评分项包括场地与环境、LID设施、运行维护三个方面。
3.2.3每类评价对象评分项满分为100分,加分项满分为10分。
3.2.4每类评价对象的总得分按式3.2.4计算。
4建筑与小区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与小区包括居住小区和公共建筑。
4.1.2应对项目红线范围内做整体评价。分期建设的项目应在当期项目完成后,按照地块整体指标或分解到各期地块指标进行评价。
4.2控制项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50/T 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技术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400-2020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64-2020
绿色轨道交通 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s of green rail transit in Chongqing
2020-10-29发布2021-02-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规范重庆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促进重庆市轨道交通绿色性能的提升,提高轨道交通的土地空间综合利用率和能源利用率,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与出行条件,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轨道交通的绿色化设计、施工及运营。
1.0.3绿色轨道交通的设计、施工和运营应在满足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实现服务便捷、舒适健康、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智慧运营的要求,并应因地制宜地选择与之适应的技术与措施。
1.0.4绿色轨道交通的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绿色轨道交通green urban rail transit
指包括车辆、车站、区间、车辆基地、机电设备在内的各组成部分,在轨道交通全寿命期内均满足安全耐久、服务便捷、健康舒适、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绿色化要求的轨道交通。
2.0.2土建工程civil engineering
包含轨道交通线路、建筑、结构、材料、装修及导向等专业。
2.0.3节能运维energy-conservatio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轨道交通运行维护过程中涉及到的用能系统调控、能源分项计量、能源监管、能源评估及环境保障等相关工作。
2.0.4绿色建材green building material
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健康、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0.5综合管廊utility tunnel
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在场段内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信号、燃气、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检测系统等。
2.0.6乘客信息系统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PIS)
为站内和列车内的乘客提供有关安全、运营及服务的综合信息显示系统设备的总称。
2.0.7联络线linking-up road
为保证枢纽站区具有机动性,使各铁路线与车站间有便捷的通路,把枢纽内的车站与车站、车站与线路及线路与线路衔接起来的线路。
2.0.8山地城市A型车辆type A vehicles in mountain city
在山地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上可编入列车中运行的单节车。山地城市A型车辆可以是有动力的动车(含一半动力的半动力车)或无动力的拖车。山地城市A型车辆简称As型车。
2.0.9节能坡Energy saving slope
在地铁线路纵断面设计中,地下铁道车站设在线路纵断面的最高处时,设置在车站两端符合列车运行规律的下坡。
3基本规定
3.0.1绿色轨道交通技术应贯穿于其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各个阶段,各专业应相互配合,综合考虑轨道交通全寿命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
3.0.2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应用应贯穿于绿色轨道交通建设的设计、施工和运营的全过程。
3.0.3绿色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设计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预测客流量和乘客出行需求,明确运营需求,确定高效节能的运营规模、模式和管理方式。
3.0.4绿色轨道交通项目应针对轨道交通全线建立健全网络化控制系统,实现不同线路的轨道、车辆、供电、信号、通信、屏蔽门及运营组织等相互兼容。
3.0.5绿色轨道交通项目施工过程中应制定并实施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控制由于施工引起的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和振动影响、水污染、光污染以及对场地周边区域的影响,同时应考虑节约施工资源,提升施工水平及效率。
3.0.6绿色轨道交通应实现车辆、车站、车辆基地、控制中心高效率能源管理、高质量运行维护,同时保障舒适健康的乘车候车环境。
3.0.7绿色轨道交通应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等。
4绿色车辆
4.1节能环保
4.1.1在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条件下,车辆制造应采用轻量化结构或者轻量化材料,以减小车辆自重,降低车辆牵引能耗。
4.1.2车辆上所有使用的材料应符合车辆环保要求,客室内装材料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机车车辆内装材料及室内空气有害物质限量》TB/T3139的要求。
4.1.3车辆零部件应采用模块化设计,满足互换性。
4.1.4车体结构应采用隔热、降噪、防振设计。
1在车体结构的内表面、底架下部应喷涂阻尼浆、粘贴防振膜;
2在车体结构的内外墙板之间及底架与地板之间应敷设吸湿性小、膨胀率低、性能稳定的隔热、隔音材料;
3在车轮上应设置减振环;
4宜采用径向转向架、弹性踏面车轮等新型减振降噪驱动技术。
4.1.5车辆涂装、贴膜和车内外标识应采用绿色、环保、安全的材料,满足现行标准《铁路机车车辆涂料及涂装涂料》TB/T2879系列要求。
4.1.6车窗应具有良好的隔热防辐射性能,应符合《铁道车辆用安全玻璃》GB/T18045和《铁道客车单元式组合车窗》TB/T3107的规定。
4.1.7车辆应采用全密封、免维护的轨道车辆专用型蓄电池,蓄电池应采用阻燃的外壳,且在外壳破裂情况下不溢漏电解液:不产生影响操作人员健康及造成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蓄电池在寿命期后进行处理时,应满足资源化、无害化回收要求。
4.1.8空气压缩机宜采用无油空压机,风源装置应弹性安装在车辆底架上。
4.1.9车辆在设计时,宜根据线路条件,采取适宜的供电方式及动拖比。
4.1.10空调机组能效比应满足现行标准《铁道客车空调机组》TB/T1804的要求:宜采用高低压隔离的直供式供电和变频控制技术,并具有能耗记录功能。
4.1.11空调机组应采用热力效率高的环保型制冷剂。
4.1.12车辆内部照明光源应具有防蓝光、频闪功能,并应采用符合标准《灯具第1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GB7000.1和《室内照明应用技术要求》GBT3183要求的IED照明灯具,并设置智能调节亮度功能,能根据自然光亮度自动调节灯具的照度。
4.1.13车体结构和车辆内装应采用可降解的材料制造。
4.1.14车辆宜采用永磁同步牵引电机。
4.1.15车辆应采用再生制动优先的交叉混合制动系统,并与变电站再生制动能量吸收装置密切配合,实现列车剩余能量的再利用。
4.1.16车辆应采用环保的轮缘润滑材料。
4.1.17胶轮导轨车辆应考虑选用长寿命、高耐磨的轮胎。
4.1.18车辆宜采用灵活多样的编组形式,以实现精准的客流匹配。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50/T 363-2020 建筑钢筋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与管理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 部备案号:J15399-2020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63-2020
建筑钢筋加工配送中心 建设与管理标准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steel bars 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2020-10-29发布2021-02-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重庆市建筑钢筋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与管理,确保钢筋加工配送中心合理布局、规范运营,提高建筑钢筋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与管理水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建筑钢筋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
1.0.3建筑钢筋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与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建筑钢筋加工配送中心steel bars 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在固定的生产场所,采用成套自动化钢筋加工设备和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将钢筋加工成为工程所需钢筋制品,并配送到工现场的专业化钢筋加工配送企业。
2.0.2成型钢筋fabricated steel bar
按设计施工图纸规定的形状、尺寸和要求,采用机械加工成型的各类钢筋制品。
2.0.3单件成型钢筋single fabricated steel bar
单个或单支成型钢筋制品。
2.0.4组合成型钢筋assembled fabricated steel bar
由多个单件成型钢筋制品组合成的成型钢筋制品。
2.0.5自动化钢筋加工设备automatic steel bar processing equipment
具备自动调直、定尺、切断、弯曲、焊接、螺纹加工等单一或组合功能的钢筋加工机械。
2.0.6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informationization production management system
原材料采购、钢筋加工、成型钢筋配送、过程质量检验等环节均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系统。
3基本规定
3.0.1加工配送中心应取得合法的营业执照,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其投资规模应满足重庆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相关规范性要求。
3.0.2加工配送中心应采用专业化、自动化钢筋加工设备,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3.0.3加工配送中心应采用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全方位管理钢筋原材采购及质量检验、加工任务排程及质量控制、配送过程统筹等,保证成型钢筋的加工质量并具有质量可追溯性。
3.0.4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应满足安全生产、消防、环境保护和职业健康等国家相应法律法规要求。
3.0.5项目建设宜做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并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建设要求
4.1选址
4.1.1应结合加工原料供应来源、客户在区域内分布和道路交通情况等因素,辐射半径以50km为宜,最终选址应经过充分考察和论证。
4.1.2应符合所在地区城市建设规划、消防、环境保护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多方面要求。
4.1.3应充分考虑全市加工配送中心整体布局、所在区域及所辐射区域内的产业发展、项目建设需求等因素,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4.1.4应充分考虑能源电力供应因素,确保加工配送中心的正常生产和运营。
4.2功能要求
4.2.1应具备加工、仓储、配送和管理等功能。
4.2.2应具备对钢筋进行分选、调直、除锈、剪切、弯曲、连接等功能,以及质量检验的能力。
4.2.3成型钢筋加工工艺应满足质量及安全生产的要求,并满足自动化、信息化作业要求。
4.2.4应具备和产能相匹配的物流运输组织能力。
4.3厂区建筑要求
4.3.1厂房建筑、结构、设备功能应符合国家、行业、重庆市有关规定和生产产品的要求。
4.3.2生产车间、仓库主体建筑以及生产用辅助设施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规范、标准及工艺规划设计的有关规定,大跨度生产车间和仓库宜为钢结构建筑。生产车间和仓库采用封闭厂房时,吊车轨面标高应≥9m。
4.3.3原料库、半成品库、成品库厂房内承重地坪,根据建设场地地质情况,进行地基处理和地坪设计,地坪应平整、耐磨并便于清扫,兼顾设备与地坪的合理布局和特殊要求。
4.3.4应有合理的建设规模,充分考虑原料库、半成品库、成品库的库存量及物流要求,厂房面积宜≥5000m。
4.3.5应充分考虑仓储、加工生产、成品存放等工艺流程要求,成品库面积宜达到原料库的3倍以上,以达到内部物流高效、节约、顺畅、安全等目的。
4.3.6加工车间及场地工艺布置应清晰且布局合理,工艺流程顺畅避免交叉,各功能分区相互独立且面积满足使用要求。
4.3.7各功能分区间应设置运输和人行通道,满足物流运输及行人安全的要求,并有完善的通道导向标识。
4.3.8试验室应独立建设,检测过程不受生产过程影响,各功能区划分清晰、合理。
4.4厂区规划布局及环境
4.4.1厂区内布局应规划合理,以道路划分功能区,宜与厂区内主要建筑物轴线平行或垂直,宜呈环形布置。设置车辆和人员出入口,车辆与行人通道应分开,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通道应分开。
4.4.2厂区通道应充分考虑物流配送车辆载重、转弯半径、厂区排水以及厂区环境的特殊要求。厂区道路应进行硬化,道路宽度、主通道与次通道配比合理,能够满足生产经营、运输和消防要求。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50/T 362-2020 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建设标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398-2020
DB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
DBJ50/T-362-2020
生活垃圾 收集运输体系 建设标准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2020-11-03发布2021-02-01实施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
1总则
1.0.1为规范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以下简称“收运体系”)的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现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重庆市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生活垃圾收运项目的建设。
1.0.3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体系的建设应根据重庆市各区域的实际条件,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技术先进、环境保护、经济合理。
1.0.4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收运体系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将分散的垃圾产生源与末端处理处置设施相连接的物流组织系统,包括垃圾的收集和运输方式、过程,以及过程中设置的垃圾收集点(站)、转运站及相关的配套设施设备等。
2.1.2垃圾分类收集sorted refuse collection
将垃圾中的各类物质按一定要求分类投弃和收集的行为。
2.1.3餐厨垃圾food kitchen waste
指除居民日常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厨余垃圾和废弃食用油脂。其中,厨余垃圾是指食物残余和食品加工废料:废弃食用油脂是指不可再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和各类油水混合物。
2.1.4小型压缩式收集站收集模式(简称“小压站收集模式”)collection by small distributing center with compactors
收集人员定时定点将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至小压站,生活垃圾经压缩后,装入专用集装箱中,由配套的垃圾收集车清运走。
2.1.5一级转运primary transport
生活垃圾经垃圾收集车运至垃圾转运站,再经转运车运至垃圾处理处置场。
2.1.6二级转运two stage transport
生活垃圾经垃圾收集车运至一级垃圾转运站,再经转运车运至二级转运站,最后转运至垃圾处理处置场。
2.1.7直运模式direct transportation
垃圾收集车将生活垃圾从收集设施收集后直接清运至垃圾处理处置场,不需要经过垃圾转运站。
3基本规定
3.0.1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收运体系的建设应符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卫专项规划,统筹规划,分期实施,远近结合,近期为主;
2新建项目应与现状垃圾收运及处理系统相协调,改(扩)建工程应充分利用原有设施;
3收运设施的建设数量、规模、布局和选址应进行环境、技术、经济、社会影响评价,综合比选;
4收运体系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合理确定配套工程项目,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
5收运体系的建设应具备土地、道路、交通、供电、给排水和通信等建设条件;
6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建设中,宜同步建立垃圾收运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
8生活垃圾收运频率应与前端投放环节相协调;
9收运作业过程中应保持收运车辆的整体密闭性,运输过程中应无垃圾洒落、污水滴漏,不得采用影响市容市貌或洒漏渗滤液的收运车辆和设备。
3.0.2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区域应分类投放、收集,后续运输、处理方式与分类收集相匹配,不得混装混运、混合处理:其他区域宜逐步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
3.0.3医疗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危险废物等严禁混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
3.0.4餐厨垃圾应采用密闭、防腐专用容器盛装,采用密闭式专用收集车进行收集、运输。
4垃圾收运模式
4.1垃圾前端收集
4.1.1生活垃圾前端收集宜符合下列要求:
1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前端收集宜采用收集箱收集模式、收集站收集模式或小压站收集模式;
2其他区县(自治县)城市建成区、镇(乡)建成区前端收集宜采用收集站收集模式或收集箱收集模式;
3农村地区前端收集宜采用收集站收集模式或收集箱收集模式。
4.1.2收集站收集模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1居民投放点应配置标准的垃圾桶,宜有明显分类标识;
2居民宜按分类要求定时定点正确投放,收集人员定时定点收集;
3收集站宜采用建构筑物形式的垃圾房;
4收集站宜设置在交通便利、方便收集车辆作业、市政设施较完善的地方。
4.1.3收集箱收集模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具有密闭性能的专用收集箱进行收集,并有明显分类标识;
2收集箱与收集车宜配套;
3收集箱的容积宜为1.5m3一5m3。
4.1.4小压站收集模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1小压站宜具有压缩功能和分类收贮功能;
2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区域,小压站宜根据生活垃圾分类方式,配置相应的垃圾压缩机,厨余垃圾不宜进入小压站。
4.1.5生活垃圾前端收集点设置及运行应满足日常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要求,并应与后续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方式相适应。
4.2垃圾运输
4.2.1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宜采用“二级转运与一级转运相结合”的转运模式。
4.2.2城市建成区的“一级转运”模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运输距离大于10km、小于30km时,应采用“一级转运”模式。
2生活垃圾宜以组团或功能区为单位进行收集,并配置专门的垃圾收集车。
4.2.3在城市建成区,当生活垃圾实际运输距离大于30km时,宜采用“二级转运”模式。
4.2.4镇(乡)建成区宜采用“点片结合”转运模式。“点”:垃圾产量较大的镇宜作为独立转运单元;“片”:垃圾产量较小的镇宜采用片区集中转运模式。
4.2.5镇级转运模式应以场镇为中心设置中小型垃圾转运站。道路条件允许,且转运距离较远时,宜设置二级转运站。
4.2.6镇(乡)建成区可辅以直运模式,直运模式宜符合下列要求:
1距离垃圾处理处置场小于10km的地区,可采用直运模式。
2垃圾收集车额定载荷不宜小于5t。
4.2.7农村地区垃圾运输过程应符合其所隶属镇乡的运输模式。
4.2.8生活垃圾应按照前端收集分类进行统筹运输,配置具有分类贮存功能的垃圾收集车,并有明显标识。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
75
76
77
…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