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6379.1-2004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
ICS 03.120.30 A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379.1一2004/1S05725-1:1994
部分代替GB/T6379一1986
GB/T11792-1989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 (正确度 与精密度 )
第1部分 :总则与定义
Accuracy(trueness and precision)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ults-
Part 1:General principles and definitions
(IS05725-1:1994,IDT)
2004-06-02发布
2005-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6379《测量方法 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分为六部分,其预期结构及对应的国际标准为:
—-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IS05725-1:1994,IDT)
一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基本方法(IS05725-2:1994,IDT)
一第3部分: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对应IS05725-3:1994)
一第4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对应IS05725-4:1994)
一一第5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方法(对应IS05725-5:1998)
一第6部分:推确度值的实际应用(对应IS05725-6:1994)
本部分为GB/T6379的第1部分。
GB/T6379的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05725-1:199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确度)一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及IS0于1998-02-15发布的对1994版1S05725-1的技术修改单。
GB/T6379第1部分至第6部分作为一个整体代替GB/T6379一1986和GB/T11792一1989。标
准中将原精密度概念加以扩展,增加了正确度概念,统称为准确度;除重复性条件和再现性条件外,增加了中间精密度条件。
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于振凡、冯士雍、刘文、姜健、丁文兴、王斗文、肖惠、李成明。
本部分于2004年首次发布。
内容索引:
前言Ⅲ
引言……Ⅳ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定义…1
4准确度试验定义的实际含义4
4.1标准测量方法…4
4.2准确度试验…5
4.3同一测试对象5
4.4短暂的时间间隔………5
4.5参与的实验室…5
4.6观测条件……5
5统计模型6
5.1基本模型6
5.2基本模型和精密度的关系7
5.3其他可供选择的模型7
6为估计准确度试验设计方面的考虑7
6.1准确度试验的计划7
6.2标准测量方法7
6.3准确度试验的实验室的选择8
6.4用于准确度试验物料的选择…10
7准确度数据的应用…11
7.1正确度和精密度数值的发布…11
7.2正确度和精密度数值的实际应用……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GB/T6379所用的符号与缩略语13
附录B(规范性附录)精密度度量不确定度的图示15
附录C(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16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T 6379.2-2004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
ICS 03.120.30 A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379.2-2004/IS05725-2:1994
部分代替GB/T6379一1986
GB/T11792-1989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
(正确度 与精密度 )
第2部分 :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与再现性的基本方法
Accuracy (trueness and precision)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ults-
Part 2:Basic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epea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a standard measurement method
(IS05725-2:1994,IDT)
2004-06-02发布
2005-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6379《测量方法 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确度)》分为六部分,其预期结构及对应的国际标准为:
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IS05725-1:1994,IDT)
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基本方法(IS05725-2:1994,IDT)
—第3部分: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对应IS05725-3:1994)
一第4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对应IS05725-4:1994)
一第5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可替代方法(对应IS05725-5:1998)
第6部分:准确度值的实际应用(对应IS05725-6:1994)
本部分为GB/T6379的第2部分。
GB/T6379的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05725-2:199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确度)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基本方法》及IS0于2002-05-15发布的对1994版IS05725-2的技术修改单。
GB/T6379第1部分至第6部分作为一个整体代替GB/T6379一1986和GB/T11792一1989。标准中将原精密度加以扩展,增加了正确度;除重复性条件和再现性条件外,增加了中间精密度条件。
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统计方法与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于振凡、冯士雍、刘文、姜健、丁文兴、王斗文、肖惠、李成明。
本部分于2004年首次发布。
引言
0.1GB/T6379用两个术语“正确度”与“精密度”来描述一种测量方法的准确度。正确度指大量测试结果的(算术)平均数与真值或接受参照值之间的一致程度;而精密度指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0.2GB/T6379.1中对上述诸量给出了一般性的考虑,在GB/T6379本部分中不再重复。GB/T6379.1应与GB/T6379所有其他部分(包括本部分)结合起来读,因为GB/T6379.1给出了基本定义和总则。
0.3GB/T6379本部分只考虑重复性标准差和再现性标准差的估计。虽然其他类型的试验(如分割水平试验)也可用于某些情形的精密度估计,GB/T6379本部分中并没有涉及这方面内容,这将在IS05725-5中进行讨论。GB/T6379本部分也没有考虑精密度两个主要度量之间的任何其他中间度量问题,这将是GB/T6379.3的内容。
0.4在某些情况下,为进行精密度估计得到的试验数据也可用于估计正确度。正确度的估计也不在本部分中给予考虑,有关正确度估计的所有内容将是GB/T6379.4的目标。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T 6379.3-2012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3部分: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
ICS 03.120.30 A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379.3-2012/1S05725-3:1994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 (正确度 与精密度 )第3部分 :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
Accuracy(trueness and precision)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ults-
Part 3:Intermediate measures of the precision
of a standard measurement method
(1S05725-3:1994.DT)
2012-11-05发布
2013-02-1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内容索引:
前言Ⅲ
引言Ⅳ
1范国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一般要求2
5重要因素2
6统计模型3
6.1苑本模型3
6.2总平均值m 3
6.3分量B 3
6.4分量B?等3
6,5误差项4
7测量条件的选择…5
8中间精密度度量的实验室内研究和分析5
8.1最简单的方法5
8.2可供选择的方法6
8.3测量条件对最终报告结果的影响6
9中间精密度度量的实骏室间研究和分析6
9.1基本假定6
9.2最简单的方法…7
9.3套设计试验7
9.4完全套设计试验…7
9.5错层套设计试验……9
9.6套设计中因素的配置……8
9.7套设计与GB/T6379.2中给出方法的比较…8
9,8完全套设计与错层套设计的比较……………8
附录A(规范性附录)GB/T6379所用的符号与箱略语9
附录B(规范性附录)完全套设计试验的方差分析……………11
B.1三因素完全套设计试验………………11
B.2四因素完全套设计试验………12
附录C(规范性附录)错层套设计试验的方差分析…14
C.1三因素错层套设计试险14
C.2四因素错层套设计试验15
C.3五因繁错层套设计试验16
C.4六因素错层在设计试验16
附录D(资料性附录)中间精密度试验统计分析实例18
参考文献24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PDF《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工厂法沉管预制》林鸣
本书详细介绍了目前世界最大的超级沉管预制 工厂设计、施工及33节沉管预制技术。依托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对预制技术集成了沉管钢筋流水线生产、大型自动化液压模板、混凝土全断面浇筑及控裂技术、7.8万t沉管顶推等成套技术进行了详尽介绍,通过工厂法 技术的成功应用,该工程实现了超大型混凝土构件的工业化制造,攻克了世界首次曲线沉管工厂法预制难题,形成了近百项专利,实施的成果可大力推广至行业其他领域构件预制中,大大提高了土木行业施工标准化及品质。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道路工程、桥隧工程、土木工程等专业师生及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PDF书签索引:
序言
第1章概述1
1.1沉管预制技术发展1
1.2结构分类1
1.3沉管预制方法6
1.4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 沉管预制的限制条件8
第2章预制方案论证13
2.1厂址调研与论证13
2.2南沙预制厂方案25
2.3牛头岛预制厂方案34
2.4方案比选43
第3章工厂设计与施工44
31工厂法预制总工艺44
3.2总平面布置51
3.3施工组织方案52
3.4场地平整工程与深坞区、浅坞区开挖54
3.5沉管预制厂房58
3.6混凝士生产与输送103
3.7深坞区与浅坞区115
3.8生产、生活保障设173
3.9坞口航道191
第4章工厂联动调试196
4.2模型试验196
4.3深坞门、浅坞门调试253
4.4深坞区、浅坞区灌水调试266
第5章钢筋工程277
5.1概述277
5.2钢筋加工279
5.3钢筋绑扎286
5.4钢筋笼顶推296
5.5体系转换301
第6章模板工程310
6.1概述310
6.2模板总体设计311
6.3底模312
6.4内模316
6.5侧模321
6.6端模325
第7章沉管混凝土工程327
7.1概述327
7.2原材料328
7.3配合比335
7.4沉管混凝土控裂340
7.5混凝土输送及布料系统368
7.6混凝土浇筑370
7.7养护376
第8章管节顶推378
8.1限制条件378
8.2难点379
8.3顶推方案比选379
8.4主动支撑分散顶推技术389
8.5滑移系统398
8.6无缘支撑系统410
8.7系统操作413
8.8实施效果417
第9章沉管预应力419
9.1设计方案419
9.2水久预应力体系420
9.3预应力施工430
第10章预设、预埋工程432
10.1概述432
10.2管节接头预埋件433
10.3节段接头预埋件443
10.4封门及管内预设预埋件447
10.5管顶靨装预埋件453
第11章结构防水454
11.1沉管防水体系设计454
11.2管节接头防水454
11.3节段接头防水465
11.4注浆477
第12章舾装484
12.1概述484
12.2端封门484
12.3压载系统495
12.4管顶一次舾500
12.5二次轿装502
第13章管节起浮、横移、系泊507
13.1概述507
13.2深坞区、浅鸿区灌水及检漏508
13.3起浮510
13.4横移5引5
13.5系泊519
第14章测控与施工放样523
14.1沉管预制测控简介523
14.2施工控制网523
14.3钢筋测控527
14.4模板系统测控530
14.5管节顶推测控533
14.6端钢壳测控537
第15章曲线管节预制538
15.2曲线设计方案538
15.3曲线管节预制539
第16章工厂文化…548
16.1“6S”管理文化548
16.2教学文化、工匠精神550
16.3两会文化551
16.4风险文化552
16.5人文关怀553
参考文献555
彩图555
GB/T 6379.4-2006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4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
ICS 03.120.30 A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379.4-2006/IS05725-4:1994
部分代替GB/T6379一1986
GB/T11792-1989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 (正确度 与精密度 )第4部分 :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
Accuracy (trueness and precision)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ults-
Part 4:Basic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rueness
of a standard measurement method
(IS05725-4:1994,IDT)
2006-11-13发布
2007-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内容索引:
前言Ⅰ
引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定义……1
4根据实验室间试验确定标准测量方法 的偏倚2
4.1统计模型2
4.2对标准物料的要求2
4.3估计测量方法偏倚时试验设计方面的考虑2
4.4与GB/T6379.1及GB/T6379.2的相互参照3
4.5所需实验室数……3
4.6统计评估3
4.7对统计评估结果的解释3
5标准测量方法单个实验室偏倚的确定5
5.1试验的实施5
5.2与GB/T6379.1和GB/T6379.2的相互参照5
5.3测试结果数5
5.4标准物料的选择6
5.5统计分析……6
6给领导小组的报告和领导小组做出的决定6
6.1统计专家的报告6
6.2领导小组采取的决定7
7正确度数据的应用……7
附录A(规范性附录)GB/T6379所用的符号与缩略语8
附录B(资料性附录)准确度试验的实例10
B.1试验的描述10
B.2对精密度的评估10
B.3对正确度的评估10
B.4进一步分析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公式的推导20
C.1公式(5)与(6)(参见4.5)…20
C.2公式(19)与(20)(参见5.3)…21
附录D(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22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T 6379.5-2006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5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方法
ICS 03.120.30 A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379.5-2006/IS05725-5:1998
部分代替GB/T6379一1986
GB/T11792-1989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 (正确度 与精密度 )第5部分 :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方法
Accuracy (trueness and precision)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ults-
Part 5:alternative 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ecision
of a standard measurement method
(IS05725-5:1998,IDT)
2006-11-13发布
2007-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内容索引:
前言Ⅲ
引言Ⅳ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定义1
4分割水平设计1
4.1分削水平设计的应用1
4.2分割水平设计安排2
4.3分割水平试验的组织2
小,小统计摸型………………3
4.5分制水平试险数据的统计分析4
4.6对数据一致性与离群值的检查5
4.7。报告分割水平试验的结果……5
4.8例1:分湖水平试验一蛋白质的测定5
5非均匀物料设……10
5.1非均匀物料设计的应用…10
5.2非均匀物料设计的安排…11
5.3非均匀物料试验的组织………12
5.4非均匀物料试验的统计模型………12
5.5非均匀物料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13
5.6对数据一致性与离群值的检查…15
5.7报告非均匀物料试验的结果………16
58例2:非均匀物斜试验……………16
5.9非均匀物料设计计第的一般公式………22
5,10例3:一般公式的应用…………23
6数据分析的稳健方法…………26
6.1数据分析稳健方法的应用………26
6.2稳健分析:算法A……27
6.3稳赴分析:算法S 28
6.4公式:均匀水平设计特定水平的稳健分析29
6.5例4:均匀水平设计特定水平的稳健分析30
6.6公式:分割水平设计特定水平的稳健分析32
6.?例5:分割水平设计特定水平的稳健分析33
6.8公式:非均匀物料试验特定水平的稳健分析35
6.9例6:非均匀物料试验特定水平的稳健分析35
附录A(规范性附录)GB/T63?9所用的符号与缩略语39
附录B(资料性附录)算法A和算法S巾所用系数的推导42
附录C(资料性附录)稳健分析中所用公式的推导44
附录D(资料性附录)参考文献45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问题专业: 土建 预算 土建计量GTJ
所属地区: 浙江
提问日期: 2022-08-29 23:53:56
提问网友: BiuBiuBiu
两个问题,第一个,模型内画的水平筋位置与图纸有偏差,是否会影响钢筋量,如图所示(红色点位处为水平筋);第二个,如图所示,因为水平筋位置与图纸有出入,导致画出来的C8@200与图纸的完全不一样,怎么处理,歪成这样是否对钢筋量有影响,谢谢各位大神了
解答网友: 雪花飘 飘
1,没有影响。
2,影响不大,可忽略。
GB/T 6379.6-2009 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6部分:准确度值的实际应用
ICS 03.120.30 A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379.6一2009/IS05725-6:1994
测量方法 与结果的准确度
(正确度与精密度)
第6部分:准确度值 的实际应用
Accuracy (trueness and precision)of measurement methods and results-
Part 6:Use in practice of accuracy values
(IS05725-6:1994,IDT)
2009-03-13发布
2009-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6379《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其结构及对应的国际标准为:
一第1部分:总则与定义(IS05725-1:1994,DT);
第2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基本方法(IS05725-2:1994IDT);
一第3部分: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中间度量(IS05725-3:1994,IDT);
一第4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正确度的基本方法(IS05725-4:1994,IDT);
一一第5部分:确定标准测量方法精密度的可替代方法(IS05725-5:1998,IDT);
一一第6部分:准确度值的实际应用(IS05725-6:1994,IDT)。
本部分为GB/T6379的第6部分。
本部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S05725-6:1994《测量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正确度与精密度)第6部分:准确度值的实际应用》及IS0于2001-10-15发布的对1994版IS05725-6的技术修改单。对ISO5725-6:1994的错误作了如下更正:
一根据计算结果,重新绘制了图10;
一原表6中x1合计16.84一项计算错误,改为16.74。
GB/T6379第1部分至第6部分作为一个整体代替GB/T6379一1986及GB/T11792一1989。标准中将原精密度概念加以扩展,增加了正确度概念,统称为准确度;除重复性条件和再现性条件外,增加了中间精密度条件。
本部分的内容部分代替GB/T6379一1986和GB/T11792一1989。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统计方法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广东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成明、冯士雍、张震坤、姜健、周崎、丁文兴、宋武元、于振凡、李政军、肖惠、刘建斌、陈玉忠。
本部分于2009年首次发布。
内容索引:
前言Ⅰ
引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2
4限的确定2
4.1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2
4.2基于超过两个值的比较2
5检查测试结果可接收性的方法及确定最终报告结果3
5.1总则…3
5.2在重复性条件下所得测试结果可接收性的检查方法4
5.3在再现性条件下所得测试结果可接收性的检查方法9
6实验室内检查测试结果稳定性的方法…10
6.1背景……10
6.2检查稳定性的方法…11
7重复性标准差和再现性标准差在实验室评定中的应用…22
7.1评定方法…22
7.2由未经评定的实验室使用的测量方法的评估…23
7.3对已认可实验室的再评定…25
8与可替代测量方法的比较…29
8.1考虑可替代测量方法的原因…29
8.2比较测量方法的目的…………29
8.3方法B:作为候选的可替代标准方法(“标准化试验”未确立)29
8.4准确度试验……30
8.5方法B作为候选的常规方法35
附录A(规范性附录)GB/T6379所用的符号与缩略语37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GB/T 10045-2018 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药芯焊丝.pdf
ICS 25.160.20 J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0045-2018
代替GB/T10045-2001
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药芯焊丝
Tubular cored electrodes for non-alloy and fine grain steels
(ISO 17632:2015,Welding consumables-Tubular cored electrodes for
gas shielded and non-gas shielded metal arc welding of non-
alloy and fine grain steels-Classification,MOD)
2018-05-14发布
2018-1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0045一2001《碳钢药芯焊丝 》。与GB/T10045一2001《碳锅药芯焊丝》相比,主要内容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非合金锅及细晶粒钢药芯焊丝》:
按本标准抗拉强度范固,增加了GB/T17493一2008《低合金钢药芯焊丝》中的所有非金属粉型钼钢焊丝型号,非金属粉型镍钢焊丝型号中的E43XT1-Ni1C、E43XT1-Ni1M.E49XT1 Ni1C,E49XT1-Ni1M、E49XT6-Ni1、E49XT8-Ni1、E55XT1-Ni1C、E55XT1-Ni1M、E55XT5-Ni1C,E55XT5-Ni1M.E49XT8-Ni2、E55XT8-Ni2、E55XT1-Ni2C、E55XT1-Ni2M、E55XT5Ni2C、E55XT5-Ni2M.E55XT5-Ni3C、E55XT5-Ni3M、E55XT11-Ni3,以及非金属粉型其他低合金钢焊丝型号中的E55XT5-K1C、E55XT5-K1M,E49XT4-K2、E49XT7-K2、E49XT8-K2E49XT11-K2、E55XT1-K2C、E55XT1-K2M、E55XT5-K2C、E55XT5-K2M、E55XT8-K2.E49XT5-K6C、E49XT5-K6M、E43XT8-K6、E49XT8-K6、E55XT1-W2C、E55XT1-W2M和金属粉型焊丝型号中的E55C-Ni1,E49C-Ni2、E55CNi2、E55C-Ni3.E55CW2。这些型号按照1S017632:2015重新进行了编制,并调整了技术要求:
根据我国实际生产情况,增加了NCC2和NCC3两个化学成分分类;
对型号划分、力学性能,T型接头角焊缝及化学成分等要求按1S017632:2015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使用特性代号按1S017632:2015别除了T9,增加了T15:
删除了单道焊接头的弯曲试验要求。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017632:2015《焊接材料气体保护和自保护电弧焊用非合金钢及细品粒钢药芯焊丝分类》。
本标准与IS017632:2015相比,在结构上有较多调整,附录A列出了本标准与IS017632:2015章条编号变化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017632:2015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附录B中给出了相应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将标准名称修改为《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药芯焊丝》:
删除了1S017632:2015中附录A分类体系(资料性附录):
删除了1S017632:2015中附录B按照屈服强度和平均47】冲击能量分类的药芯焊丝类型说明(资料性附录):
增加了附录C药芯焊丝型号对照(资料性附录):
增加了附录D保护气体类型代号(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大西洋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金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大桥焊材集团有限公司、昆山京群焊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中江焊丝有限公司、保定市蓝宇焊材有限公司、郑州华威焊业有限公司、武汉铁铺焊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内容索引:
前言Ⅲ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型号1
4技术要求5
5试验方法7
6复验……9
7供货技术条件……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章条编号对照表………11
附录B(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与ISO17632:2015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12
附录C(资料性附录)药芯焊丝型号对照…13
附录D(资料性附录)保护气体类型代号…16
附录E(资料性附录)药芯焊丝使用特性说明……18
附录F(资料性附录)扩散氢相关说明…21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PDF《钢桥抗震设计》谢旭、唐站站
本书针对钢桥 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方法和抗震设计 方法,主要介绍地震中钢桥的破坏形式、钢桥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模型、材料本构滞回模型、钢桥墩的结构抗震性能、地震作用方式对钢桥嫩抗震性能的响、钢拱桥的弹塑性地震反应、钢材的超低周疲劳性能及钢桥抗震性能验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钢桥抗震研究方向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钢桥抗震设计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PDF书签索引:
前言
第1章钢桥地震破坏形式及结构抗震性能要求1
1.1概述1
1.2钢桥结构地震损伤形式3
1.3桥梁结构抗震设防目标6
1.4钢桥抗震性能要求9
参考文献9
第2章设计地震动11
2.1概述11
2.2地震及地震动传播的基本特征11
2.2.1地震机理及断层的形式11
2.2.2地震波的传播过程13
2.3场地增幅特性14
2.3.1简谐剪切波在单一覆盖层场地中的传播14
2.3.2简谐振动波在界面上的反射、透射16
2.3.3层状场地中简谐波的传播17
2.3.4场地地震运动计算19
2.4设计地震动参数设定22
2.4.1基于历史地震资料的设计地震动设定方法22
2.4.2考虑震源距离的场地地震动参数评估方法25
2.5地震动时程模拟27
2.5.1历史地震动记录的调整27
2.5.2人工地震动的模拟28
2.6小结30
参考文献30
第3章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模型32
3.1概述32
3.2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33
3.2.1弯矩-曲率模型33
3.2.2纤维模型36
3.2.3板壳模型40
3.3有限元模型对结构地展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45
3.3.1桥梁概况及计算模型45
3.3,2成桥状态的结构应力及自振特性比较47
3.3.3地震动输人及结构地震反应49
3.4钢材的滞回本构模型52
3.4.1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53
3.4.2等向强化模型和随动强化模型54
3.4.3混合强化模型54
3.4.4双曲面模型56
3.4.5修正双曲面模型58
3.4.6改进的双曲面模型61
3.4.7其他滞回本构模型65
3.5钢材双曲面模型的材料参数67
3.5.1试险概况67
3.5.2试险结果及双曲面模型参数的测定68
3.5.3Q345g钢材的滞回性能76
3.6小结76
参考文献77
第4章钢桥嫩的结构抗震性能80
4.1概述80
4.2钢桥墩在水平单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滞回力学性能80
4.2.1结构参数及国外钢桥墩抗震性能验算方法80
4.2.2圆形桥嫩的滞回力学特性84
4.2.3矩形桥嫩的滞回力学特性88
4.3钢桥嫩在水平2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滞回力学特性93
4.3.1试验研究现状93
4.3.2水平2方向地震作用下的桥墩抗震性能评价方法100
4.4水平2方向地震作用下桥嫩结构损伤特性数值分析103
4.4.1圆形桥嫩结构的地震损伤特性及损伤域长度104
4.4.2矩形桥嫩结构的地震损伤特性及损伤城长110
4.5小结112
参考文献112
附录压缩钢板的宽厚比参数114
附4.1考虑弯曲变形的压缩板平衡方程114
附4.2受压钢板宽厚比参数R:的确定115
附4.3受压钢板宽厚比参数R:的确定119
第5章钢拱桥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算例124
5.1概述124
5.2上承式钢拱桥结构地震反应分析125
5.2.1计算模型125
5.2.2结构地震损伤特性126
5.2.3滞回本构模型对结构地震反应计算结果的影响130
5.3中承式钢拱桥结构地震反应分析132
5.3.1桥梁概况132
5.3.2计算模型134
5.3.3结构成桥状态下的自振特性134
5.3.4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计算结果对比135
5.4小结140
参考文献140
附录考虑动轴力影响的杆系结构抗震性能验算方法142
附5.1薄壁矩形截面柱的极限压应变142
附5.2结构抗震性能验算方法144
附5.3钢拱桥抗震性能验算方法144
第6章钢桥超低周疲劳破坏寿命预测147
6.1概述147
6.2钢材低周疲劳性能试验方法及性能评价148
6.2.2疲劳寿命预测模型153
6.2.3废劳损伤累积计算160
6.3Q345钢材及焊接接头的低周疲劳性能161
6.4结构低周疲劳损伤评估方法167
6.4.1结构低周疲劳被坏的基本特征167
6.4.2桥嫩超低周被劳破坏验算方法175
6.5小结179
参考文献180
第7章超低周疲劳的损伤力学计算方法基础183
7.1概述183
7.2超低周疲劳破坏的特征及材料微空穴扩张理论183
7.2.1低周和超低周疲劳破坏的特征183
7.2.2材料微空穴扩张模型185
7.3超低周疲劳破坏评价的CVGM模型和DSPS模型187
7.4GTN模型和连续损伤力学模型190
7.4.1GTN模型190
7.4.2连续损伤力学模型192
7.5微观损伤机制计算模型的材料参数标定195
7.5.1特征值长度标定195
7.5.2VGM模型及SMCS模型的材料参数标定197
7.5.3CVGM模型及DSPS模型的材料参数标定201
7,5,4GTN模型的材料参数标定204
7,5.5CD八M模型的材料参数标定205
7.6微观损伤机制在结构延性断裂评估中的应用207
7.6.1微观损伤机制模型预测焊接接头及框架节点的断裂208
7.6.2CVGM模型对钢桥墩墩底超低周瘦劳断裂的预测212
7.7小结217
参考文献218
第8章钢桥结构抗震性能验算222
8.1概述222
8.2性能设计及钢桥的抗侵性能目标223
8.2.1性能设计223
8.2.2性能目标224
8.2.3地度作月224
8.3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和计算模型229
8.3.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方法229
8.3.2结构地震反应计算模型233
8.4结构抗震性能验算235
8.4.1结需求235
8.4.2能力计算236
8.5提高钢桥结构抗震性能的措施240
8.6小结242
参考文献243
PDF《现代悬索桥静力非线性理论与实践》李传习
本书以主缆找形的分段悬链线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理论为基础,紧密结合世界上第一座独塔混合梁自错式悬索桥 —广东佛山平胜大桥世界上最大横向倾斜角空间主缆自铺式悬索桥一杭州江东大桥、世界上第一座三塔中跨斜拉一边跨悬吊自错式组合索桥一汉中龙岗大桥等工程实际,综合考虑混合梁,自镭式、地错式、空间主缆、组合索桥桥型等的构造、受力和施工特点,根据设计计算和施工控制计算的需要,围绕悬索桥几何非线性与时变效应精细分析、软件开发,鞍座设计位置和合理成桥状态确定,自锚式悬索桥体系转换,大型通用软件应用,顶推施工控制理论等进行了一系列的阐述。
本书可供从事悬素桥(特别是自错式悬索桥和组合索桥)设计施工和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桥梁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学参考用书。
电梯安装工程施工工艺(word格式可编辑、完整版)
001样板安装及基准线挂设工艺.doc
002导轨支架和导轨安装工艺.doc
003对重安装工艺.doc
004轿厢安装工艺.doc
005厅门安装工艺.doc
006机房机械设备安装工艺.doc
007井道机械设备安装工艺.doc
008钢丝绳安装工艺.doc
009电气设备安装工艺.doc
010试运行工艺.doc
导轨支架和导轨安装
1 范围
本工艺标准适用于额定载重量 5000kg 以下,额定速度 3m/s 及以下各类国产曳引驱动电梯导轨安装工程。
2 施工准备
2.1 设备、材料要求:
2.1.1 设备:电梯导轨、导轨支架、压道板、接道板、导轨基础座及相应的连接螺丝等规格、数量要和装箱单相符。产品要有出厂检验合格证及技术文件。
2.1.2 材料:凡使用的材料应有检验合格证或检验资料。使用的材料见表 5-2,根据电梯设计不同分别采用。
安装导轨支架和导轨所使用的材料 表 5-2
2.2 主要机具:
2.2.1 小型卷扬机、电焊机、手砂轮、电锤、尼龙绳(提轨道用)、钢丝绳索(固定滑轮用)、滑轮、电焊工具、榔头、扳子、錾子、钢板尺、钢盒尺、塞尺、找道尺、铁锹、小铲、水桶、小灰桶、油石、对讲机(或耳机电话)。
2.3 作业条件:
2.3.1 梯井墙面施工完毕,其宽度、深度(进深)、垂直度符合施工要求。底坑要按设计标高要求打好地面。
2.3.2 电梯施工用脚手架既要符合有关的安全要求,承载能力≥2.5kPa (≈250kgf/m2),又要符合安装轨道支架和安装轨道的操作要求。
2.3.3 井道施工要用 36V 以下的低压电照明。每部电梯井道要单独供电(用单独的开关控制),且光照亮度要足够大。
2.3.4 上、下通讯联络设备要调试好。
2.3.5 厅门口、机房、脚手架上、井道壁上无杂物,厅门口、机房孔洞要有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防止物体坠落梯井。
2.3.6 要在无风和无其它干扰情况下作业。
3 操作工艺
3.1 工艺流程:
确定导轨支架位置 → 安装导轨支架 → 安装导轨 → 调整导轨
3.2 确定导轨支架的安装位置:
3.2.1 没有导轨支架预埋铁的电梯井壁,要按照图纸要求的导轨支架间距尺寸及安装导轨支架的垂线来确定导轨支架在井壁上的位置。
3.2.2 当图纸上没有明确规定最下一排导轨支架和最上一排导轨支架的位置时应按以下规定确定:最下一排导轨支架安装在底坑装饰地面上方 1000mm 的相应位置。最上一排道架安装在井道顶板下面不大于 500 m m 的相应位置。
3.2.3 在确定导轨支架位置的同时,还要考虑导轨连接板(接道板)与导轨支架不能相碰。错开的净距离不小于 30m m(图 5-11)。
3.2.4 若图纸没有明确规定,则以最下层导轨支架为基点,往上每隔 2000mm 为一排导轨支架。个别处(如遇到接道板)间距可适当放大,但不应大于 2500mm。
3.2.5 长为 4m 以上(包含 4m)的轿厢导轨,每根至少应有两个导轨支架。4m 至 3m长的轿厢导轨可不受此限,但导轨支架间距不得大于 2m。如厂方图纸有要求则按其要求施工。
3.3 安装导轨支架:
根据每部电梯的设计要求及具体情况选用下述方法中的一种。
3.3.1 电梯井壁有预埋铁:
3.3.1.1 清除预埋铁表面混凝土。若预埋铁打在混凝土井壁内,则要从混凝土中剔出。
3.3.1.2 按安装导轨支架垂线核查预埋铁位置,若其位置偏移,达不到安装要求,可在预埋铁上补焊铁板。铁板厚度δ≥16mm,长度一般不超过 300mm。当长超过 200mm 时,端部用不小于φ16 的膨胀螺栓固定于井壁。加装铁板与原预埋铁搭接长度不小于 50mm,要求三面满焊(图 5-12)。
3.3.1.3 安装导轨支架:(a)安装导轨支架前,要复核由样板上放下的基准线(基准线距导轨支架平面 1~3mm,两线间距一般为 80~100mm,其中一条是以导轨中心为准的基准线,另一条是安装导轨支架辅助线(图 5-13)。(b)测出每个导轨支架距墙的实际高度,并按顺序编号进行加工;(c)根据导轨支架中心线及其平面辅助线,确定导轨支架位置,进行找平、找正。然后进行焊接;(d)整个导轨支架不平度应不大于 5mm; (e)为保证导轨支架平面与导轨接触面严实,支架端面垂直误差小于 1mm(图 5-14);(f)导轨支架与预埋铁接触面应严密,焊接采取内外四周满焊,焊接高度不应小于 5mm。焊肉要饱满,且不能有夹渣、咬肉、气孔等。
3.3.2 用膨胀螺栓固定导轨支架:
混凝土电梯井壁没有预埋铁的情况多使用膨胀螺栓直接固定导轨支架的方法。使用的膨胀螺栓规格要符合电梯厂图纸要求。若厂家没有要求,膨胀螺栓的规格不小于φ16mm。
3.3.2.1 打膨胀螺栓孔,位置要准确且要垂直于墙面,深度要适当。一般以膨胀螺栓被固定后,护套外端面和墙壁表面相平为宜(图 5-15)。
3.3.2.2 若墙面垂直误差较大,可局部剔修,使之和导轨支架接触面间隙不大于 1mm,然后用薄垫片垫实(图 5-16)。
3.3.2.3 导轨支架编号加工。
3.3.2.4 导轨支架就位,并找正找平。将膨胀螺栓紧固。
3.3.3 用穿钉螺栓固定导轨支架:
3.3.3.1 若电梯井壁较薄,不宜使用膨胀螺栓固定导轨支架且又没有预埋铁,可采用井壁打透眼,用穿钉固定铁板(δ≥16mm)。穿钉处,井壁外侧靠墙壁要加 100×100×12(mm)的垫铁,以增加强度。见图 5-17,将导轨支架焊接在铁板上。
3.3.3.2 加工及安装导轨支架的方法和要求完全同有预埋铁的情况。
3.3.4 用混凝土筑导轨支架:
梯井壁是砖结构,一般采用剔导轨支架孔洞,用混凝土筑导轨支架的方法。
3.3.4.1 导轨支架孔洞应剔成内大外小,深度不小于 130mm(图 5-18)。
3.3.4.2 导轨支架编号加工,且入墙部分的端部要劈开燕尾(图 5-19)。
3.3.4.3 用水冲洗孔洞内壁,使尘渣被冲出,洞壁被润湿。
3.3.4.4 筑导轨支架用的混凝土用水泥、砂子、豆石按 1∶2∶2 的体积比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制成。筑导轨支架时要用此混凝土将孔洞填实。 支架埋入墙内的深度不小于120mm,且要找平找正。
3.3.4.5 导轨支架稳筑后不能碰撞,常温下经过 6~7 天的养护,达到规定强度后,才能安装导轨(轨道)。
3.3.4.6 对于导轨支架的水平误差要求同前。
3.4 安装导轨:
3.4.1 从样板上放基准线至底坑(基准线距导轨端面中心 2~3mm),并进行固定(图5-20)。
3.4.2 底坑架设导轨槽钢基础座,必须找平垫实,其水平误差不大于 1/1000。槽钢基础座位置确定后,用混凝土将其四周灌实抹平。槽钢基础两端用来固定导轨的角钢架, 先用导轨基准线找正后,再进行固定(图 5-21)。
3.4.3 若导轨下无槽钢基础座,可在导轨下边垫一块厚度δ≥12mm,面积为 200mm×200mm 的钢板,并与导轨用电焊点焊(图 5-22)。
3.4.4 对用油润滑的导轨,需在立基础导轨前将其下端距地平 40mm高的一段工作面部分锯掉,以留出接油盒的位置(图 5-23)。
3.4.5 在梯井顶层楼板下挂一滑轮井固定牢固。在顶层厅门口安装并固定一台 0.5t 的卷扬机(图 5-24)。
3.4.6 吊装导轨时要采用双钩勾住导轨连接板(图 5-25)。
若导轨较轻且提升高度不大,可采用人力,使用φ≥16 尼龙绳代替卷扬机吊装导轨。
3.4.7 若采用人力提升,须由下而上逐根立起。若采用小型卷扬机提升,可将导轨提升到一定高度(能方便地连接导轨),连接另一根导轨。采用多根导轨整体吊装就位的方法,要注意吊装用具的承载能力,一般吊装总重不超过 3kN(≈300kg)整条轨道可分几次吊装就位。
3.5 调整导轨(轨道):
3.5.1 用钢板尺检查导轨端面与基准线的间距和中心距离,如不符合要求,应调整导轨前后距离和中心距离,然后再用找道尺进行细找。
3.5.2 用找道尺检查、找正导轨(图 5-26)。
3.5.2.1 扭曲调整:将找道尺端平,并使两指针尾部侧面和导轨侧工作面贴平、贴严,两端指针尖端指在同一水平线上,说明无扭曲现象。如贴不严或指针偏离相对水平线,说明有扭曲现象,则用专用垫片调整导轨支架与导轨之间的间隙(垫片不允许超过三片)使之符合要求。为了保证测量精度,用上述方法调整以后,将找道尺反向 180°,用同一方法再进行测量调整,直至符合要求。
3.5.2.2 调整导轨垂直度和中心位置;调整导轨位置,使其端面中心与基准线相对,并保持规定间隙(如规定 3mm)(图 5-27)。
3.5.2.3 找间距:操作时,在找正点处将长度较导轨间距 L 小 0.5~1mm 的找道尺端平,用塞尺测量找道尺与导轨端面间隙,使其符合要求。(找正点在导轨支架处及两支架中心处。)两导轨端面间距 L(图 5-28),其偏差在导轨整个高度上应符合表 5-3 要求。
两导轨端面间距的偏差要求 表 5-3
3.5.3 修正导轨接头处的工作面
3.5.3.1 导轨接头处,导轨工作面直线度可用 500mm 钢板尺靠在导轨工作面,用塞尺检查 a、b、c、d 处(见图 5-29),均应不大于表 5-4 的规定(接头处对准钢板尺 250mm处)。
导轨工作面直线度允许偏差 表 5-4 导 轨 连 接 处 a b c d 不 大 于 (mm) 0.15 0.06 0.15 0.06图 5-29
3.5.3.2 导轨接头处的全长不应有连续缝隙,局部缝隙不大于 0.5mm(图 5-30)。
3.5.3.3 两导轨的侧工作面和端面接头处的台阶应不大于 0.05mm(图 5—31)。
对台阶应沿斜面用手砂轮或油石进行磨平,磨修长度应符合表 5-5 的要求。
4 质量标准
4.1 保证项目:
4.1.1 导轨安装牢固,相对内表面间距离的偏差和两导轨的相互偏差必须符合表 5-6要求。
4.1.2 当对重(或轿厢)将缓冲器完全压缩时,轿厢(或对重)导轨长度必须有不小于 0.1+0.035V2
(以米表示)的进一步制导行程。
4.2 基本项目:
导轨支架应安装牢固,位置正确,横竖端正。焊接时,双面焊牢,焊缝饱满,焊波均匀。
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4.3 允许偏差项目:
导轨组装的允许偏差、尺寸要求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 5-7 的规定。
导轨组装的允许偏差、尺寸要求和检验方法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PDF《钢筋混凝土梁桥疲劳性能评估》钟铭
本书介绍了作者近十年来在钢筋混凝土梁桥 材料、构件疲劳损伤理论和损伤后承载性能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分为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实用评估技术三个部分,试验研究部分包括高强钢筋和高强混凝土梁高周瘦劳试验,超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分析,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损伤后的静力和动力性能试验:理论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基于裂纹扩展机理的混凝土损伤有效弹性模量,强度评估方法和建立细宏观相结合的混凝土损伤分析模型,钢筋混凝土受弯、剪弯构件疲劳累积损伤性能分析方法,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方法等:实用评估技术部分包括既有结构混凝土累积损伤原位评估方法与指标,镀劳损伤后钢筋混凝土梁桥构件承载性能评估技术,钢储混凝土桥堆损伤后承我性能分析案例本书可供工程科研、设计、维修人员和从事土木工程检测评估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大学教师、学生阅读和参考。
PDF书签索引: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混凝土损伤力学的研究进展2
1.3混凝土细观损伤力学研究现状4
1.3.1细观损伤理论研究方法4
1.3.2混凝土细观损伤模型5
1.3.3混凝土细观损伤研究在结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8
1.4混凝土材料层次的累积损伤理论研究现状9
1.4.1明混凝土疲劳损伤物理机理9
1.4.2混凝土应力一应变包络损伤原现10
1.4.3混凝土度劳的累积损伤理论10
1.5混凝土构件疲劳损伤后性能评估13
1.5.1混凝土瘦劳损伤评估13
1.5.2混疑土梁被劳损伤后承线性能评估14
1.5.3混凝土梁动力参数评估方法15
1.6钢筋混凝土构件地震损伤评估方法16
1.6.1钢筋混凝土构件地震损伤评估模型16
1.6.2钢筋混凝土构件地震损伤评估中存在的问题18
1.7本书主要内容20
参考文就22
第2章钢筋混凝土梁常幅疲劳性能试验研究28
2.1引言28
2.2试验概况28
2.2.1试件设计28
2.2.2试验方法29
2.2.3钢筋混凝土梁试验结果30
2.3钢筋混凝土梁的静载试验分析30
2.3.1关于平均裂缝间距l计算的建议31
2.3.2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32
2.4钢筋混凝土梁疲劳试验分析32
2.4.1正截面疲劳性能32
2.4.2混凝土弯曲受压的变形模量E和疲劳变形模量心33
2.4.3疲劳荷载作用下的裂缝宽度和挠度发展规律34
2.5基于试验统计的钢筋混凝土梁变形性能计算方法36
2.5.1疲劳荷找作用下裂缝宽度的计算36
2.5.2基于换算截面的疲劳刚度计算41
2.6受弯试件正截面压区混凝土及受拉钢筋的应力计算43
2.7基于解析刚度法的钢筋混凝土梁疲劳刚度分析44
2.7.1循环次数—挠度(Nf)曲线44
2.7.2度劳刚度计算45
2.8梁内受拉钢筋的疲劳强度分析47
2.9结伦48
参考文献49
第3章·超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试验研究50
3.1引言50
3.21试验设计51
3.2.1试件设计51
3.2.2加载方式53
3.2.3测点布置54
3.3承载性能试验结果及分析55
3.3.1超载对挠度的影响分析55
3.3.2超载对裂缝特征的影响60
3.3.3超载损伤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65
3.4超载运营对钢筋混凝土桥梁承载性能的影响讨论66
3.5结论67
参考文献67
第4章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损伤后静力性能试验研究69
4.1引言69
4.2试验概况69
4.2.1试验目的69
4.2.2试验模型设计69
4.2.3材料参数70
4.2.4试验加载71
4.3试验结果分析72
4.3.1钢筋混凝土柱损伤发展特征72
4.3.2低周疲劳作用下试验柱损伤性能分析74
4.3.3低周疲劳循环后模型柱损伤分析76
4.4结论79
参考文献79
第5章钢筋混凝土剪弯构件的低周疲劳累积损伤性能研究81
5.1引言81
5.2剪弯构件的低周疲劳变形性能衰减规律82
5.2.1基于残余变形的割线刚度损伤分析82
5.2.2低周疲劳作用下剪弯构件割线刚度、抗力的计算85
5.3残余变形的影响参数分86
5.3.1轴压比的影响87
5.3.2纵筋配筋率和强度的影响88
5.3.3明跨比的影响89
5.3.4缩筋配筋率的影响89
5.4低周疲劳损伤对剪弯构件极限变形的影响分析89
5.4.1低周疲劳效应对钢筋混凝土柱极限变形的影响89
5.4.2考虑低周疲劳损伤的剪弯构件极限变形折减计算方法89
5.5结论91
参考文献92
第6章基于裂纹扩展机理的混凝土损伤性能评估方法93
6.1引言93
6.2裂纹体有效弹性模量的计算方法93
6.2.1自治方法93
6.2.2微分方法94
6.2.3有效介质方法94
6.3混凝土裂纹演化方程96
6.4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98
6.4.1单轴拉伸98
6.4.2单轴压缩99
6.5裂纹角度对混凝土有效模量和强度的影响99
6.5.1单轴抆伸99
6.5.2单轴压缩99
6.6初始裂纹损伤的估计方法104
6.7结论104
参考文献105
第7章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全过程累积损伤性能分析方法107
7.1引言107
7.2基于细观机理的混凝土损伤模型108
7.2.1模型建立108
7.2.2 ander模型109
7.2.3本章模型与Mander模型的比较110
7.3钢筋混凝土柱的单调荷载一变形关系112
7.3.1钢筋混凝土柱的曲率延性分析112
7.3.2钢筋混凝土柱荷载一位移分析115
7.4钢筋混凝土柱的低周疲劳变形损伤性能计算方法117
7.4.1纵筋低周彼劳损伤分析117
7.4.2钢筋混凝土压弯构件低周疲劳作用下变形性能损伤计算公式118
7.4.3以割线例度损伤为基础的压弯构件变形性能衰减分119
7.5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累积损伤后的受弯承载能力分析120
7.5.1分析过程120
7.5.2算例分析121
7.6结论124
参考文献124
第8章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损伤后动力性能试验研究127
8.1引言127
8.2测试方法及典型动测试验曲线128
8.2.1N0.4柱各阶段动测试验曲线及频谱分析128
8.2.2N0.6柱各阶段动测试验曲线及频谱分析130
8.3低周疲劳损伤对钢筋混凝土柱动力特性的影响分析132
8.3.1试验结果分析132
8.3.2钢筋混疑土柱动刚度损伤与阻尼的关系研究139
8.3.3钢筋混凝土柱静刚度损伤与动刚度损伤的统计关系141
8.4结论144
参考文献145
第9章钢筋混凝土梁损伤后识别方法研究146
9.1一种基于应变测试量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146
9.1.1损伤特征信息提取的理论依据146
9.1.2修正算法148
9.1.3损伤分析148
9.1.4损伤程度估计152
9.2结构损伤程度识别方法154
9.2.1结构损伤定位方法154
9.2.2结构损伤程度确定155
9.2.3损伤程度指示因子的精确求解155
9.2.4算例分析156
9.2.5结论160
参考文献160
第10章既有结构混凝土累积损伤原位评估方法163
10.1引言163
10.2混凝土弹性模量参量的选择164
10.3基于混凝土疲劳包络线的残余应变与静力等效应变关系166
10.4基于混凝土实测弹性模量的静力等效应变分析方法167
10.5混凝土累积损伤程度评估170
10.5.1混凝土损伤指标的比较170
10.5.2混凝土累积损伤等级评定172
10.6基于弹模比的混凝土累积损伤快速评估方法及验证173
10.7结论174
参考文献174
第11章疲劳损伤后钢筋混凝土桥梁承载性能实用评估方法176
11.1引言176
11.2钢筋混凝土桥梁水久荷载下的工作状态177
11.3钢筋混凝土桥梁疲劳损伤后剩余承载力分析方法178
11.4钢筋混凝土桥梁应力相关裂缝宽度的分离技术180
11.4.1基于裂缝特征评估结构承载能力存在的问题180
11.4.2永久荷载下的应力相关裂缝宽度分离方法181
1.5结论185
参考文献185
第12章钢筋混凝土桥墩损伤后承载性能分析案例187
12.1工程概况及分析方法187
12.1.1工程概况187
12.1.2分析方法189
12.2.2桥嫩分析模型189
12.2.1截面条带划分189
12.2.2分析模型建立191
12.2.3计算原理191
12.3基于损伤的混凝土桥墩截面抗弯承载能力分析192
12.3.1第一级加载作用下的模量折减和弯矩一曲率关系193
12.3.2编制程序计算各条带损伤后的模量以及截面曲率一弯矩关系197
12.3.3各级加载作用墩底截面混凝土模量折减和弯矩一曲率关系计算结果201
12.4基于损伤的混凝土桥嫩荷载一位移关系203
12.4.1基于损伤的混凝土桥墩荷载一位移关系的计算203
12.4.2荷载一位移关系图形209
12.5依据现有规范分析桥墩的抗弯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209
12.5.1桥墩的抗弯承我能力209
12.5.2桥墩的抗变形能力211
12.6损伤后混凝土桥嫩性能分析与无损状态计算结果的比较213
12.6.1抗弯承载能力的比较213
12.6.2变形能力的比较214
12.7结论215
本书主要结论与展望217
附录A钢筋混凝土柱低周疲劳试验曲线220
附录B试验柱动测试验曲线及频谱分析226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广东
提问日期: 2022-08-29 23:41:31
提问网友: 吴鑫
解答网友: GXZ
定义的参数承台不对
80米烟囱施工组织设计(31页、word版)
目 录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三、施工部暑
(一)、施工部暑要点
(二)、管理机构的设置
(三)、劳动力配备计划
(四)、机械配备计划
(五)、施工进度计划
(六)、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数量及布置图
四、施工准备工作
五、施工工艺流程
六、土建工程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
(一)、地基与基础施工
(二)、筒身滑模施工
1、滑模设备的选用、计算
2、施工流程
3、施工准备
4、初滑施工
5、烟囱筒体滑模施工技术要求
6、滑模施工速度控制
7、特殊部位施工措施
9、中心纠偏与防扭措施
10、设备拆除
(三)、内衬砌筑施工
(四)、其它附属设施
1、避雷接地的施工
2、上人系统
3、沉降观测
4、航标涂料施工
七、工程质量目标及质量保证措施
(一)、工程质量目标
(二)、质量保证措施
八、现场安全文明生产措施
九、附图与附表
1、 施工现场临时设施平面布置图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城市道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50页、word版)
目 录
一、工程概况
二、施工方案
三、施工工期、进度控制措施(含管线配套)
四、工程质量、安全、文明生产措施
五、季节性施工措施
六、主要机具使用计划
七、劳动力需用计划
八、主要材料使用计划表
九、施工平面布置及交通组织
十、建议与要求
一、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述
-----路是---市总体路网规划中的一条东西主干道,西起---路,东至---路,是----地区的主干道之一,全长约10.5km。该路规划路幅一般路段红线宽度为86.0m,其路幅组成为:8.0m(绿化带)+6.5m(人行道)+7.5m(非机动车+公交车混合车道)+3.0m(绿化带)+13.0m(机动车道)+10.0m(绿化带)+13.0m(机动车道)+3.0m(绿化带)+7.5m(非机动车道+公交车混合车道)+6.5m(人行道)+8.0m(绿化带)=86.0m。
本项目工程起点---路(桩号K1+706.69),终点为---前路(桩号为K3+431.53),全长为1724.84m。
---路由---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公司委托---投资有限公司承建,由----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进行全程监理。该路设计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道路、排水、地下信道、绿化、亮化、交通等设施一应俱全。
---路的建设为二环线以南地区的东西向交通快速疏散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且将对---市南部地区的整体开发建设发挥重大的促进作用。
(二)工程设计
---路按城市Ⅰ级主干道设计,设计车速为KM/h,设计荷载—构筑物:城—A级;路面BZZ-100。
本工程段位于---新趾和---大院南侧,从西至东分别与---路、---、---路相交,纵断面坡度较缓,分别为1.01%和0.00%。
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其结构为:表面层为4CM 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中面层为5CM厚中粒式混凝土[AC-20(Ι)],下面层为6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Ι)],上基层为20cm 厚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为20cm 厚水泥稳定砂砾,面层与基层之间设透层。其中表面层和中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下面层采用重交沥青AH-70。
侧平石及锁石除中央绿化带部位为混凝土材质外,均为麻石,人行道铺彩砖。
排水采用雨污合流体制,自上游西向下游东排放。管材采用钢筋混凝土Ι级管,最小管径为300mm,最大管径为2400mm。
(三)主要工程量
主 要 工 程 量 表
序号 分项工程名称 规 格 单位 数 量
1 细粒式沥青混凝土 4cm m2 74168.12
2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 5cm m2 74168.12
3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6cm m2 74168.12
4 水泥稳定碎石 20cm m2 77876.53
5 水泥稳定砂砾 20cm m2 77876.53
6 水泥稳定砂砾 15cm m2 25113.67
7 人行道彩砖 25×25cm m2 24147.76
8 1:2水泥砂浆垫层 3cm m2 25113.67
9 麻石侧石 15×35cm m 10349.04
10 砼侧石 20×60cm m 3449.68
11 麻石平石 15×40cm m 6899.36
12 麻石锁边石 10×25cm m 3449.68
13 麻石护坡 m3 9000
14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Ⅰ级) d300 m 2355
15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Ⅰ级) d500 m 293
16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Ⅰ级) d600 m 687
17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Ⅰ级) d800 m 77
18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Ⅰ级) d1200 m 590
19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Ⅰ级) d1500 m 1038
20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Ⅰ级) d2000 m 66.5
21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Ⅰ级) d2400 m 867
22 排水检查井 φ1000(d400-d500) 座 7
23 排水检查井 φ1250(d600-d800) 座 22
24 排水检查井 φ2000(d1000-d1200) 座 14
25 排水检查井 φ2500(d1500) 座 24
26 矩形排水检查井 座 8
27 矩形排水检查井 座 2
28 偏沟式双箅雨水口 座 151
29 排水沟及防洪沟 m3 2400
30 开挖土方 万m3 49
31 回填土方 万m3 9
32 三元乙丙防水卷材 m2 7750
33 橡胶止水带 m 673
34 球墨铸铁防盗井盖 座 77
35 PVC阻燃抗压管 100 m 7936
36 电力电缆 VV-1KV-1*50mm2 m 32000
37 控制电缆 KVV-4*4-mm2 m 4000
38 共享地网线 VV-1*25mm2 m 4000
39 护套线 BVVB-2*2.5mm2 m 370
40 12m路灯 400w+250w 盏 92
41 18m高杆灯 6*400W 盏 12
42 30m高杆灯 4*100W 盏 4
43 熔断器 RC1A-10A/220V 个
44
(四)地形气候条件
本路段沿线道路用地多为山地,农田及菜土,地形起伏较大。
--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9℃,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9.5℃。年均降水量1400.6mm,4—6月降水集中,月降水量平均184.5—245mm,全年雨日约158天。冬春多北风,夏季多南风,日照时数年均1726小时,积温5466℃,无霜期长,年均279.3℃。
本工程工期要求紧,工程量相当大(路基必须在2003年7月10日前完成),要求施工单位最大限度地投入设备,以满足工期要求。全线拆迁基本到位,沿线从西至东分别与----------等主次道路相交,施工便道通畅,个别地段铺碎石,并碾压构成施工便道。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高清PDF《钢结构桥梁》赵伟、张征文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钢板梁桥、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钢箱梁桥、钢拱桥、钢桥的连接、钢桥制作,钢桥
架设技术和钢桥的防护等内容。重点结合规范叙述钢板粱桥、组合梁桥、钢箱梁桥和组合粱桥的构造,并结
合实例总结了钢粱桥的制作和架设工艺。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道路桥梁专业(方向)和钢结构相关专业(方向)教学用书,亦可供从事钢桥设
计、安装及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PDF书签索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钢桥的发展1
第二节钢桥的材料7
第三节钢桥的主要类型8
第四节公路钢结构桥梁 技术的发展趋势10
复习思考题10
第二章钢板粱桥11
第一节钢板梁桥的结构形式和组成11
第二节钢板梁桥的横截面布置12
第三节钢板梁桥的平面布置14
第四节支座类型和布置19
第五节主梁的设计要点24
复习思考题30
第三章钢一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32
第一节概述32
第二节组合桥梁设计原则和一般规定37
第三节抗剪连接件设计40
第四节组合梁桥横向连接系设计49
第五节组合梁桥的构造和设计要点51
第六节简支组合梁桥设计实例64
复习思考题71
第四章钢箱梁桥72
第一节概述72
第二节钢箱梁的总体布置74
第三节钢箱梁的注意事项77
第四节钢箱梁的构造与设计81
第五节工程实例89
复习思考题96
第五章钢拱桥97
第一节概述97
第二节钢拱桥的类型99
第三节钢拱桥的构造与设计104
第四节主拱结构形式113
复习思考题126
第六章钢桥的连接127
第一节钢结构的连接方法127
第二节焊接127
第三节钢结构的螺栓连接138
复习思考题145
第七章钢桥制作146
第一节零件加工146
第二节钢箱梁制造161
复习思考题174
第八章钢桥架设技术175
第一节架设方法分类175
第二节支架架设方法176
第三节拖拉施工法187
第四节顶推施工法189
复习思考题202
第九章钢桥的防护203
第一节涂装分类203
第二节重防腐涂料防护技术(普通型)203
第三节热喷涂复合涂层防护技术(加强型)205
第四节涂装要求211
第五节涂装劣化216
第六节维修涂装和重新涂装224
复习思考题225
参考文献226
高清PDF《钢管混凝土拱桥近断层地震抗震性能分析》邢帆
本书将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 结构(如下承式系杆拱桥及飞鸟式梁拱组合桥)的抗震性能为研究内容,以若干破坏影响力巨大的历史地震动记录(美国北岭地震、我国台湾集集地震、我国汶川地震等)的频谱特性研究为切人点,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讨论了钢管混凝土拱肋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初始几何缺陷等因素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影响问题,并通过小波分析方法实现了建立描述近断层地震 作用大小的评价指标。而DA分析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评估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性能的一种参数化分析方法,能够考虑结构抗震能力的不确定性和随机因素,是今后抗震性能评估的发展趋势。基于以上内容,在研究了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的DA动力稳定问题后,发现脉冲型近震的破坏力巨大,有可能造成非线性极值动力失稳,结构的失稳临界荷载会明显降低。使用新的评价指标WAPA(Weighted Average Peak Acceleration)作为IDA分析强度指标M(Intensity Measure),可显著改善DA曲线簇的离散性,也有利于了解研究近断层脉冲运动对钢管混凝土拱桥结构所造成的动力失稳破坏特点,同时为进一步的地震易损性分析提供了更好的研究工具和思路。书中特别附有如何进行LP小波分解与重构、如何建立WAPA加权小波分量峰值加速度指标以及编写汉宁窗功率谱和L-P小波局部谱密度分析等MATLAB语言程序,以供读者借鉴和参考。
本书适用于从事桥梁结构抗震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等使用。
PDF书签索引: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3
1.2.1静力理论4
1.2.2反应谱理论4
1.2.3动力理论4
1.2.4非线性静力Pushover方法5
1.2.5动态增量DA方法6
1.3钢管混凝土拱桥抗震研究概况7
1,4地震非平稳性及其对弹塑性地震响应的影响10
1.5近断层地震(近场地震)研究进展12
1.6基于DA的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展望13
本章小结17
参考文献18
第2章非平稳信号时频分布估计23
2.1概述23
2.2经典频域分析方法23
2.3短时傅里叶变换25
2.4小波变换25
2.4.1连续小波变换26
2.4.2二进小波变换27
2.5时变谱估计30
2.6基于小波变换的时-能密度法31
2.7时-频分布估计实例32
本章小结34
参考文献34
第3章钢管混凝土拱桥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36
3.1概述36
3.2考虑自重作用的初应力模态分析36
3.3材料非线性问题37
3.3.1钢管混凝土拱肋材料37
3.3.2钢管风撑材料38
3.4几何非线性问题38
3.5地震频谱特性问题39
3.6实例分析40
3.6.1有限元模型41
3.6.2结构动力特性42
3.6.3几何非线性影响42
3.6.4材料非线性影响44
3.6.5地震频谱非平稳性影响46
本章小结49
参考文献50
第4章近断层地震频谱特性与作用指标研究51
4.1概述51
4.2近场地震记录数据及其顿谱特性51
4.2.1地震持时选取52
4.22近斯层地震动频谱特性54
4.2.3各场地地震领谱特性与作用特点总结61
4.3地震低频信号对结构作用效果64
4.4衡量地震动对结构作用效果的指标67
4.41结构对地震动频率成分的能量选择放大效应68
4.4.2地震动信号总能量与小波分量能量69
4.4.3对各分量峰值的加权平均方法69
4.4.4WAPA评价指标效果验证70
本章小结72
参考文献72
第5章基于DA分析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动力稳定研究74
5.1概述74
5.2动力稳定经典理论及工程实用判定准则74
5.3基于高性能计算的DA分析实现方法77
5.4动力稳定影响因素79
5.4.1几何、材料非线性影响79
5.4.2初始几何缺陷影响…80
5.5近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失稳82
5.5.1动力失稳临界荷载的精确值82
5.5.2近断层地震DA曲线簇的离散性84
本章小结86
参考文献86
第6章专题88
6.1近断层地震时-频谱特性小波变换分析88
6.1.1概i述88
6.1.2改进的L-P小被与局部谱密度分析88
6.1.3非脉冲型近断层强震局部谱卓越谱峰值分析89
6.1.4低频加速度脉冲对结构的破坏作用91
6.1.5结论93
6.2近断层地震对飞鸟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作用效应93
6.2.1概述93
6.2.2工程背景及有限元模型94
6.2.3结构动力特性95
6.2.4地震动频谱特性95
6.2.5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97
6.26结论99
6.3近断层地震作用下高速铁路梁拱组合桥抗震性能评估研究综述99
6.3.1高速铁路梁拱组合桥动力特性与抗震性能99
6.3.2对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101
6.3.3概率性地震需求分析方面存在的问题103
6.3.4对建立高速铁路梁拱组合桥抗震性能评估理论体系的构想104
6.3.5总结105
参考文献106
附录109
附录A地震波加速度记录的二进L-P小波分解和重构(通过调用自编M文件函数LPD1和LPR1)109
附录B借助MATLAB软件建立WAPA指标(通过调用自编M文件函数WAPA1)112
附录C汉宁窗功率谱和L-P小波局部谱密度分析(通过调用自编M文件函数PWELCH_hanning和LP_SpecDen22)114
边坡防护整治施工组织设计方案(16页、word版)
内容摘抄:
边坡防护 施工组织设计
公路边坡沿公路分布的范围广,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范围大,如果在防护的同时,能够注意保护环境和创造环境,采用适当的绿化防护方法来进行,则会使公路具有安全、舒适、美观、与环境相协调等特点,也将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边坡设计应遵循“安全绿色、水土保持、恢复自然、环保之路”的设计原则。
对公路边坡进行防护,必须考虑以下问题:①边坡稳定:保护路基边坡表面免受雨水冲刷,减缓温差与温度变化的影响,防止和延缓软岩土表面的风化、破碎、剥蚀演变过程,从而保护路基的整体稳定性。②环境保护:使工程对环境的扰乱程度减少到最小,并谋求人工构造物与自然环境相协调。③综合效应:综合防光,防眩,防烟,诱导司机视线,改善景观等目的进行边坡绿化防护,充分发挥防护工程的综合效益。
1。工程防护
1.1 抹面与捶面[1]
1.1.1适用条件:
①对各种易于风化的软岩层(如泥质砂岩、页岩、千枚岩、泥质板岩等)边坡,当岩层风化不甚严重时;
②所防护的边坡,本身必须是稳定的,但其坡面形状、陡度及平顺性不受限制;
③所防护的边坡,必须是干燥、无地下水的岩质边坡。
1.1.2构造要求:
①抹面厚度一般为5~7cm,捶面厚度为10~15cm,一般为等厚截面。
②抹面与捶面工程的周边与未防护坡面衔接处,应严格封闭。如在其边坡顶部做截水沟,沟底与沟边也要做抹面或捶面防护。
③大面积抹面或捶面时,每隔5~10m应设伸缩缝。
1.2 灌浆与勾缝[1]
灌浆适用于石质坚硬、不易风化、岩层内部节理发育,但裂缝宽度较小的岩质路堑边坡。
勾缝适用于石质较坚硬、不易风化、张开节理不甚发育,且节理缝较大较深的岩石路堑边坡上。
1.3水泥土护坡
1.3.1适用条件:
①适用于粉土、粉砂、粉质粘土、粘土等填方边坡。
②易受洪水浸淹的路基填方边坡。
③可用于盐渍土地区。
1.3.2构造要求:水泥土护坡厚度一般为10~20cm。水泥掺量一般为8%~15%,具体掺量施工时根据现场试验确定。
1.4 护面墙[1]
1.4.1适用条件:
①多用于易风化的云母岩、绿泥片岩、千枚岩及其它风化严重的软质岩层和较破碎的岩石地段,以防止继续风化;
②所防护的边坡本身必须是稳固的;
③护面墙有实体护面墙、孔窗式护面墙、拱式护面墙和肋式护面墙。实体护面墙适用于一般土质及碎石边坡;空窗式护面墙用于边坡缓于1:0.75,孔窗内可采用捶面(坡面干燥时)或干砌片石;拱式护面墙用于边坡下部岩层较完整,而需要防护上部边坡者或通过个别软弱地段时,边坡岩层较完整且坡度较陡时采用肋式护面墙。
1.4.2构造要求:
(1)实体护面墙
①厚度视墙高而定,一般采用0.4~0.6m,底宽一般等于顶宽加H/10~H/20;单级护墙的高度一般不超过15m,多级护墙的总高度一般不超过30m。
②沿墙身长度每隔10m设置一道2cm的伸缩缝,缝内用沥青麻筋填塞。在泄水孔后用碎石和砂做成反滤层,以排除墙后排水。
③修筑护面墙前,对所有的边坡清除风化层至新鲜岩层,对风化迅速的岩质(如云母岩、绿泥片岩等)边坡,清挖出新鲜岩面后,应立即修筑护面墙。
④顶部应用原土夯填,以免水流冲刷。
(2)孔窗式护面墙
孔窗式护面墙的窗孔通常为半圆拱形,高2.5~3.5m,宽2~3m,半径1~1.5m。其基础、厚度、伸缩缝等与实体护面墙相同,窗孔内视具体情况,采用干砌片石、植草或捶面。
(3)拱式护面墙
拱跨较小时(2~3m),拱圈可采用10#水泥砂浆砌片石,拱高视边坡下面完整岩层高度而定,拱跨较大时,可采用砼拱圈。
1.5 喷浆或喷射混凝土防护[1]
1.5.1适用条件:
①适用于岩性较差、强度较底、易风化或坚硬岩层风化破碎、节理发育、其表层风化剥落的岩质边坡;
②当岩质边坡因风化剥落和节理切割而导致大面积碎落,以及局部小型坍塌、落石时,可采用局部加固处理后,进行大面积喷浆(喷射混凝土)。
③对于上部岩层风化破碎下部岩层坚硬完整的高大路堑边坡;
④不能承受山体压力,边坡须是稳定的。
1.5.2构造要求:
①喷浆厚度不宜小于1.5~2cm,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以3~5cm为宜。
②为防止坡面水的冲刷,沿喷浆(喷射混凝土)坡面顶缘外侧设置一条小型截水沟。
③浆体两侧凿槽嵌入岩层内。
1.6 喷锚防护[2]
1.6.1适用条件:
凡易于喷浆(喷射混凝土)防护的岩质边坡,当岩层风化破碎严重、节理发育,在破碎岩层较厚的情况下,如果继续风化,将导致坠石或小型崩塌,从而影响整个边坡的稳定性。它具有较高的强度,较好的抗裂性能,能使坡面内一定深度内的破碎岩层得以加强,并能承受少量的破碎体所产生的侧压力。
1.6.2构造要求:
①为防止坡面水的冲刷,沿喷浆(喷射混凝土)坡面顶缘外侧设置一条小型截水沟。
②锚固深度视边坡岩层的破碎程度及破碎层的厚度而定,用1:3的水泥沙浆固结。
③喷浆厚度不小于3cm,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不小于5cm。
④锚杆的类型有树脂锚杆、全长砂浆锚杆、塑料锚杆、水泥锚杆和缝管锚杆。
⑤提高锚杆承载力的措施主要有延长锚固段长度、二次压浆、采用端头扩大或多段扩大头锚杆、重复高压灌浆和改变锚杆传力特征的剪力或压力型锚杆。其中二次压浆和重复高压灌浆比较实用有效。
1.7 土钉墙[3]
土钉墙是一种较新式的结构物,它主要由“钉”(即锚杆)、混凝土面板(挂网喷射混凝土)、锚板组成。
1.7.1作用机理
通过规则排列的锚杆(“钉”)、面板、锚板将边坡一定范围内的土体进行原位加固,形成一种复合结构式的墙——土钉墙,墙后土压力由土钉墙承担。
1.7.2适用条件
主要适用于风化破碎较严重的岩石边坡,也可用于粉土、砾石和砂土边坡。承受土压力一般,其最大优点是从上往下逐层开挖土石方并及时对边坡进行封闭加固,能有效减少边坡因开挖临空而带来的英里释放,使边坡保持原来的稳定结构,避免坍塌。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详解桥梁加固施工技术方法(36页图文版、word版、可复制).docx
桥梁改建可以减少初期投资费用(包括拆迁费、土建费等)、缩短建设周期,体现较高的经济价值。目前桥梁加固 设计与计算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滞后,有些方面甚至连公认的算法都没有,使设计者感到难于动手。桥梁加固设计师除了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最好既有相当的设计经验,又有相当的施工经验,所完成的设计施工图才较合理、可靠、现实、施工质量容易保证、修改变更少、造价合理、加固效果好,不仅能治“标”,能治“本”的尽量治“本”。
如果只有施工经验,所出加固方案及施工图,可能缺乏对结构系统地受力分析及病害成因及趋势分析,往往该加固的部位加固不够或太多,不需要加固的地方也加固,造成多花了钱,加固效果还不好。很多设计者在加固材料的用量上比较随意,凭经验、凭感觉用材料的人不少,是否浪费材料或是达不到最好的加固效果,自己不清楚,业主更不知道,大多没有作加固计算,有的高资质设计单位也只对加固前的结构作些复核性计算,最多作加固后的承载力计算。但大家知道构件的病害往往在正常使用阶段中表现出来,承载能力主要说明构件是否安全,能安全使用的构件并非就没有病害,因此还要作截面上各材料的应力强度计算,才能反映出构件是否有病害、程度如何及发展趋势。
“应力强度计算是反映构件病害的必要依据,承载能力计算是构件安全使用的最后保障”两者均不可缺。现实加固计算中,常出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满足要求,但构件确实存在许多病害,于是一种做法是加大车辆设计荷载使承载力不满足要求,但又缺乏可靠的超载资料;另一种做法是根据各种病害及程度通过一些算法得出各种折减系数,对承载力进行折减,以说明构件不满足承载力要求,构件加固后又补足大于等于被折减的承载力,这种做法虽有一定科学依据,但也有不少人为评判因素,同样不能反映控制截面上各种材料的工作状况。
不同类型桥梁如何加固?
一、钢筋混凝土整体现浇简支板桥
常见的问题:
(1)跨中附近板底由下而上的竖向裂缝,一般有多条,静态裂缝宽度有可能超过规范限制值,有时还伴随着跨中下挠,表明抗弯能力已不足。
(2)跨中附近板底纵向裂缝,一般也可能有多条,有的静态裂缝宽度也会超过规范要求,这很可能是设计图采用了预制装配的标准图配筋,施工时却改用现浇,将单向板变成整体式双向板,改变了板的受力方式,导致板底横向配筋严重不足,在横向弯矩作用下,引起板底产生纵向裂缝。
二、混凝土预制装配简支板桥
常见的问题:
(1)装配式简支板可有桥面铰接缝处出现纵向裂缝,这主要是铰接缝施工质量差,造成各板块的整体性连接差;
(2)也可有支座脱空现象产生,由于每块板的两端各有2个支座,每跨桥都有较多支座,如果施工时支座垫石标高有误差,或预制安装时板有翘曲,或墩台有不均匀沉降都会导致部分支座脱空;
(3)钢筋混凝土的简支板跨中附近板底有由下而上的竖向裂缝,缝宽有可能超过规定要求,或有跨中下挠,抗弯能力不足。
(4)板底出现纵向裂缝,预应力混凝土装配式简支板桥大多采用先张法施工,如果由于施工原因造成底板太薄,使得预应力筋周围混凝土局部应力过大,或者由于混凝土中的氯盐添加剂或者混凝土碳化造成钢筋生锈,均可能产生沿着钢筋的板底纵向裂缝。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1
…
11
12
13
…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