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479-2022 住宅厨卫排气道系统应用技术标准
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住宅厨卫排气道系统 应用技术标准
DB13(J)/T 8479-2022
条文说明
1 总 则
1.0.1 为规范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 系统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做到安全适用、 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保证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高度不大于 100m 的住宅厨房、卫 生间排气道系统的设计、施工、性能检测及质量验收,不适用于燃气、燃油的热 水器及采暖锅炉等设备的排气道工程。
1.0.3 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系统的设计、施工、性能检测与质量验收,除应 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2 术 语
2.0.1 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系统 exhaust system for kitchen and bathroom in residential building
设置在住宅建筑各楼层的厨房或卫生间内同一垂直位置,由排气道、防火与 防窜烟功能部件、屋顶风帽及适配的排气设备组成,将室内厨房炊事过程中产生 的烟气或卫生间浊气排出室外,同时具备防回流和防火功能的整体垂直排放系 统。本标准中简称排气道系统。
2.0.2 排气道 exhaust duct
用于排除厨房炊事活动产生的烟气或卫生间浊气的预制管道制品。
2.0.3 防火止回阀 fire resisting check damper
安装在厨房、卫生间排气道进气口处,风机工作时呈开启状态排出废气,风 机不工作时处于自然关闭状态防止废气回流,室内或共用排气道内气温达到规定 值时可自动关闭,并在规定时间内能满足耐火性能要求,起阻隔烟气和防止烟火 回流作用的金属阀门。
2.0.4 屋顶风帽 anti-backflow cowl
安装在排气道出屋面处的顶部,防止雨雪及杂物等进入排气道内,并引导排 气道内烟气或浊气排出、防止倒灌的装置。
2.0.5 进气口 exhaust inlet
在排气道上部预留或现场安装时切割的用于安装防火止回阀,供室内废气进 入排气道的开口。 2.0.6 承托件 bearer 将上部排气道的荷载传递到楼板或结构墙上,减少下部排气道所承担的上部 排气道竖向荷载的预制金属构件。
2.0.7 变压板 guide plate
设置在排气道内进气口部位,能调整流通截面大小,从而消除气幕的阻滞, 减小进气口压力的弧形装置。
2.0.8 单孔结构排气道 single hole structure exhaust duct
由一个矩形或正方形风道组成的排气道。
2.0.9 双孔结构排气道 dual structure exhaust duct
由左右两个相互隔开的风道组成,通过构造措施实现防止烟气回流和消防作 用的排气道,包括主支风道结构和奇偶数层结构。
2.0.10 导流装置 guiding device
由排气道内设置的变压板、导向装置及止回阀共同组成的,具有调整进入风 道的烟气和浊气流速,减小进气口正压,增大排气量作用的组件。
3 基本规定
3.0.1 排气道系统应在整体设计成型并经系统通风动力性能检验合格后,方可应 用至住宅建筑工程中。排气道系统应成系统配套使用,各组成部分应匹配,并应 配套供应。
3.0.2 排气道系统应满足排气通畅、防火、不窜气、不倒灌的功能,并应有防火 和防窜烟构造措施。
3.0.3 排气道系统的排气道、防火止回阀、屋顶风帽、吸油烟机等构配件物理力 学性能和防火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3.0.4 排气道系统的通风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排气道系统中每个厨房的排风量不应小于 300m3/h,不宜大于 500m3/h, 且应防火、不窜气、不倒灌;
2 排气道系统中每个卫生间的排风量不应小于 80m3/h,不宜大于 100m3/h, 且应防火、不窜气、不倒灌;
3.0.5 排气道系统的排气道、防火止回阀、屋顶风帽等的主体材料应采用不燃材 料制成。
3.0.6 排气道系统应遵循集成化设计原则,并满足构件和施工安装装配化要求。
3.0.7 排气道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现场通风动力性能实体检测。
3.0.8 排气道系统性能检测合格后应进行质量验收,并应按附录 A 的规定填写质 量验收表格。
4 材料与部品
4.1 排气道
4.1.1 排气道制作选用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的规定,其中矿渣 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 级不应低于 42.5。
2 砂宜采用中砂,其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设用砂》GB/T 14684 和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的规定。
3 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的规定。
4 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的规定。
5 轻骨料及细石性能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轻骨料混凝土应用技术标准》 JGJ/T 12 和《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的规定,其粒径 不应大于排气道壁厚的 1/3。
6 排气道宜采用热镀锌电焊网或钢丝网、耐碱玻璃纤维网布或耐碱纤维作 为增强材料。热镀锌电焊网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镀锌电焊网》GB/T 33281 的规定,丝径不应低于 0.7mm;耐碱玻璃纤维网布质量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耐 碱玻璃纤维网布》JC/T 841 的规定,经向和纬向耐碱拉伸断裂强力均不应小于 1000N/50mm,耐碱拉伸断裂强力保留率不应小于 75%,单位面积质量不应小于 130g/m2。
7 界面剂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界面处理剂》JC/T 907 的规定。
4.1.2 排气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 1.00h,并应保持完整性和隔热性。
4.1.3 排气道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内外表面应平整,不应有麻面、蜂窝、孔洞,增强丝网不应外露;
2 不应有裂纹,内壁交界处宜制成圆角或倒角,预留进气口应通畅;
3 端面应平整无飞边,且应与管体外壁面相垂直;
4 外表面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拉毛处理;
5 产品商标、规格型号或生产企业名称宜标注在排气道外壁进气口下部。
4.1.4 有不大于下列规定的一般缺陷的排气道应进行修补后使用,超过下列规定缺陷的排气道不应使用:
1 每侧壁面的麻面、蜂窝不应超过两处,每处面积不应超过 0.0lm2;
2 应仅在外壁端面破损,且纵向损坏不应超过 50mm,横向不应超过 100mm。
4.1.5 排气道壁厚可依据制作材料按强度要求确定,厚度不应小于 15mm,且应 满足设计要求。 4.1.6 排气道外观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 4.1.6 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14/T 2385-2021 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ICS 27.080
CCS P45
DB14
山西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2385—2021
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 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shallow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2021 - 12 - 28 发布 2022 - 03 - 28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浅层地源热泵系统 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的相关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以浅层的岩土体、地下水及中水为低温热源,以水或添加防冻
剂的水溶液为传热介质,采用蒸汽压缩热泵技术进行供热、供冷或加热生活热水的系统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8430.1 蒸气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 组
GB 50013 室外给水设计标准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 50019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050 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
GB 5005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9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242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74 制冷设备、空气分离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96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
GB 50300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 50366 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73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T 50801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程评价标准
GB 55010 供热工程项目规范
GB 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CJJ 13 供水水文地质钻探与凿井操作规程
CJJ 34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 101 埋地聚乙烯给水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DB 14/T 2385—2021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浅层地热能资源 shallow geothermal resources
蕴藏在浅层的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的热能资源。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海水、中水或达到
国家排放标准的污水、废水等。
3.2浅层地热能交换系统 shallow geothermal exchange system
将浅层地热能资源加以利用的热交换系统。
3.3浅层地源热泵系统 shallow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
以浅层的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
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分为浅层地埋管地源热泵系
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3.4水源热泵机组 water-source heat pump unit
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低温热源的热泵机组。
3.5传热介质 heat-transfer fluid
浅层地源热泵系统中,通过换热管与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进行热交换的一种液体。
3.6浅层地埋管换热系统 shallow ground heat exchanger system
传热介质通过竖直或水平浅层地埋管换热器与浅层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热能交换系统。
3.7浅层地埋管换热器 shallow ground heat exchanger
供传热介质与浅层岩土体换热用的,由埋于地下的密闭循环管组构成的换热器。根据管路埋置方式
不同,分为水平浅层地埋管换热器和竖直浅层地埋管换热器。
3.8水平浅层地埋管换热器 horizontal shallow ground heat exchanger
换热管路埋置在水平管沟内的浅层地埋管换热器。
3.9竖直浅层地埋管换热器 vertical shallow ground heat exchanger
换热管路埋置在竖直钻孔内的浅层地埋管换热器。
3.10环路集管 circuit header
连接各并联环路的集合管,通常用来保证各并联环路流量相等。
3.11岩土体 rock soil body
岩石和松散沉积物的集合体,如砂岩、砂砾石、土壤等。
3.12岩土热响应试验 rock-soil thermal response test
通过测试仪器,对项目所在场区的测试孔进行一定时间的连续加热,获得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及岩
土初始平均温度的试验。
3.13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 parameter of the rock-soil thermal properties
是指不含回填材料在内的,地埋管换热器深度范围内,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综合比热容。
3.14岩土初始平均温度 initial average temperature of the rock-soil
从自然地表下10m~20m至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埋设深度范围内,岩土常年恒定的平均温度。
3.15测试孔 vertical testing exchanger
按照测试要求和拟采用的成孔方案,将用于岩土热响应试验的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称为测试孔。
4 基本规定
4.1浅层地热资源为可再生能源,有条件项目应优先采用浅层地源热泵系统。
4.2浅层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前应进行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估。
4.3工程场地状况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场地以往相关资料的收集;
b) 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地形地貌特征;
c) 场地内已有建筑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基础形式及埋深;
d) 场地内已有树木植被、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市政管网、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迹、电
信电缆的分布及综合管线分布;
e) 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
f) 交通道路状况及施工所需的电源、水源等;
g) 场地内已有水井的位置;
h) 工程场区及附近地下水径流方向、速度、地下水静水位、水温、水质分布、冻土层厚度等。
4.4对已有气象水文地质资料或附近有水井的地区,可通过调查获取水文地质和气象资料。
4.5浅层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前应根据地热资源条件、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建筑空调与供热负荷特点、
节能与环保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确定浅层地源热泵系统方案。
4.6冷、热负荷的确定应按 GB 50736、CJJ 34 和 GB 50189 的规定执行;既有建筑应按调查实际热负
荷确定。
4.7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全年能效比应满足 GB 50801 的要求。
4.8浅层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施工与运行管理还应满足 GB 55010、GB 55015 以及 GB/T 50801 的节能
环保等相关要求。
4.9浅层地源热泵系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监理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星河地产集团精工100工艺工法要求(PPT及PDF版)
第一部分
土建工程精工细节
传统工艺类
第二部分
土建工程精工细节
工业化技术类
第三部分
安装工程精工细节
3.1机电BIM应用
3.2设备、管线预制化
3.3水电定位一次成型
3.4强弱电井预留一次成型
3.5电箱、线盒预制
3.6管线开槽做法
3.7给水管走天花
3.8承插式预埋止水节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14/T 2386-2021 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范
ICS 27.010
CCS P45
DB14
山西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2386—2021
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 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middle and deep geothermal heating engineering
2021 - 12 - 28 发布 2022 - 03 - 28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调试及验收、运行维护及管理和环境保护的
相关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以中深层地热流体和岩土体为热源,利用地热能取热系统
提取地下热能,直接或间接给建筑物供热的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T 8923 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 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审 第1部分:未涂覆过钢材表面和
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1615 地热资源 地质勘查规范
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T 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 18430.1 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 第1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
GB/T 29044 采暖空调系统水质
GB 30721 水(地)源热泵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37263 高密度聚乙烯外护管聚氨酯发泡预制直埋保温钢塑复合管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9 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0041 锅炉房设计标准
GB/T 50052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T 50053 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T 50062 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
GB 5009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26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242 建筑给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43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289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50411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 50736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 55010 供热工程项目规范
GB 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CJJ 28 城镇供热管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CJJ 34 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
CJJ 138 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
DZ/T 0260 地热钻探技术规程
HG/T 20679 化工设备、管道外防腐设计规范
JGJ 142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SY/T 5088 钻井井身质量控制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热资源 geothermal resources
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时间内,能够为人类经济、合理开发利用的地球内部地热能,包括作为主要地
热载体的地热流体及围岩中热能。
3.2中深层热储 middle and deep geothermal reservoir
埋藏于地下,具有有效空隙和渗透性的地层、岩体或构造带,其中储存的地热流体可供开发利用,
深度一般 1000m~3000m。
3.3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 middle and deep geothermal heating system
以贮存在中深层岩土体和流体中的地热能供热的系统。一般包括地热能取热系统、供热站和末端供
热系统。
3.4梯级利用 cascaded utilization
在地热供热系统中,根据不同的末端系统温度要求,利用换热器、热泵机组等设备,对地热能进行
阶梯式有效利用的方式。
3.5中深层地热水供热系统 middle and deep geothermal water heating system
通过热水型地热井开采贮存在中深层热储中的地热水并用以供热的系统。分为中深层地热水直接
供热系统和中深层地热水间接供热系统。
3.6中深层地热水直接供热系统 middle and deep direct geothermal water heating system
由开采井取出的地热水直接进入终端用热设备的供热系统。
3.7中深层地热水间接供热系统 middle and deep indirect geothermal water heating system
由开采井取出的地热水经换热器热交换取热后返回中深层热储的地热水供热系统。
3.8地热供热调峰系统 peak load system for geothermal heating
承担供热尖峰热负荷的其他热源系统。
3.9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 middle and deep borehole heating system
以中深层岩土体为低位热源,循环介质通过中深层地埋管取热系统提取地热能来供热的系统。当地
埋管取热系统出水温度达不到供热末端装置温度要求时,可通过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升温后供暖。
3.10中深层地埋管直接供热系统 middle and deep borehole direct heating system
中深层地埋管取热系统中循环介质直接进入末端散热设备进行供热的系统。
3.11中深层地埋管间接供热系统 middle and deep borehole indirect heating system
由中深层地埋管取热系统提取热量并通过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向建筑供热的系统。
3.12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 middle and deep geothermal heat pump unit
以中深层岩土体中蕴含的地热能为热源,以水或水溶液为传热介质,适应中深层地热温度特征的热
泵机组,又称地岩热泵机组。
3.13地热能取热系统 geothermal energy heat exchanger system
提取中深层地热能的系统,一般包括地热能取热装置、输送系统和换热器。
3.14地热水取热系统 geothermal water heat exchanger system
通过地热井开采和回灌地下水,并提取热能的系统。
3.15地埋管取热系统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system 循环介质通过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与中深层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取热系统。
3.16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 middle and deep borehole heat exchanger
深埋地下的密闭循环管组成的换热器,供循环介质与中深层岩土体换热使用。目前根据管路埋置方
式不同,分为同轴套管式换热器和U形管式换热器。
3.17机房供热系统 machine room heating system
中深层地埋管供热系统中,使用中深层地源热泵机组或换热器产生的热水经由用户侧循环水泵和
输配管网送至用户使用的系统。
3.18热水型地热井 hot water type geothermal well
用于从中深层热储中取水或向热储灌注回水的井。
3.19中深层地埋管地热井 middle and deep borehole geothermal well
以导出中深层岩土体中地热能为目的,区别于取水的钻井,又称地岩热换热孔。
3.20地热水回灌 geothermal water reinjection
将供热利用后的地热流体通过回灌井,重新注入热储的措施。
3.21同层回灌 geothermal reinjection for same reservoir bed
将地热流体回灌至同一开采热储的回灌方式。
3.22异层回灌 geothermal reinjection for different reservoir bed
将地热流体回灌至不同热储的回灌方式。
3.23采灌均衡 balance of production and reinjection
为保障地热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地热资源的开采和回灌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
3.24地源侧管网 ground source side network
在地热热源与地热供热站之间输送地热流体或循环介质的管网系统。一般包括地热水管网与地埋
管管网。
3.25地热水管网 geothermal water network
在地热热源与地热供热站之间输送地热水的管网系统。
3.26地埋管管网 borehole network
在中深层地埋管换热器与地热供热站之间输送循环介质的管网系统。
3.27用户侧管网 consumer side network
由地热供热站至热用户的管网系统。
3.28地热防腐 geothermal anticorrosion protection
防止地热流体对设备腐蚀而采取的措施。
3.29地热防垢 geothermal scale prevention
防止地热流体结垢而采取的措施。
3.30地热流体除砂 geothermal water sand removal
去除地热流体中固体颗粒的措施。
4 基本规定
工程勘察基本规定
4.1.1 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在进行方案设计前,应对工程场地及周边状况等资料进行搜集和调研,并
对中深层地热能资源进行地质勘查。
4.1.2 工程场地及其附近已有详细的水文地质资料,且能够满足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设计所需的水文
地质条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引用现有资料进行中深层地热供热工程设计。
4.1.3 工程场地状况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
a) 场地规划面积、形状及坡度;
b) 场地内已有建筑物和规划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及其分布;
c) 场地内已有树木植坡、池塘、排水沟及架空输电线、市政管网、交通设施、历史文化遗迹、电
信电缆的分布及规划综合管线分布;
d) 场地内已有的、计划修建的地下管线和地下构筑物的分布及其埋深;
e) 交通道路状况及施工所需的电源、水源情况;
f) 场地内已有地热井和水井的相关资料,应包括场地附近已有地热井和水井的用途、类型、结构、
深度、地质剖面、出水量、年用水量、水位及变化、水温和水质情况的调查;
g) 工程场区及附近地下水径流方向、速度、地下水静水位、水温、水质分布、冻土层厚度等。
4.1.4 地热资源勘查的重点是在查明地热地质背景的前提下,确定地热资源可开发利用的地区及合理
开发利用深度;查明热储的岩性、空间分布、空隙率、渗透率、产能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密切程度;查明
热储盖层岩性、厚度变化、对热储的封闭情况及其地热增温率;查明地热流体的温度、赋存状态、物理
性质与化学组份,并对其利用方向做出评价;查明地热流体动力场特征、补径排条件,计算评价地热资
源/储量。
4.1.5 工程勘察完成后,应编写工程勘察报告,并对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建议。勘察报告编
写提纲及附图、附表具体要求应符合附录 A 的要求。
设计基本规定
4.2.1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设计应遵循保护地热资源、满足建筑物功能的要求、节能及运行管理方便
等原则。
4.2.2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设计应依据地热资源勘查部门所提供的资源可采储量及地热井参数进行设
计。
4.2.3 地热资源可开采量的保证程度应符合 GB/T 11615 的相关规定。
4.2.4 应根据地热能取热系统进出口流体参数和末端系统温度、水质需求,合理选择供热系统形式。
4.2.5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设计应确定地热供热负荷、调峰负荷、供热工艺流程和热泵选型。当地热
井出口温度较低时或考虑梯级利用时,宜采用热泵系统。
4.2.6 中深层地热供热系统设计与能源配置应考虑下列措施:
a) 采用地热梯级综合利用形式;
b) 宜设置调峰系统;
c) 采用自动控制装置;
d) 采用低温高效的末端装置。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14/T 2484-2022 路基填筑材料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应用技术要求
ICS 93.080.20
CCS Q 20 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2484—2022
路基填筑材料 循环流化床锅炉灰 (渣) 应用技术要求
2022 - 07 - 01 发布 2022 - 10 - 01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公路路基填筑材料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的术语和定义、填筑材料、路基应用、试 验方法和质量检验。
本文件适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灰(渣)填筑公路路基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其他路基、场坪、铺面 结构地基等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76 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GB/T 1345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 筛析法
GB/T 1596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GB/T 5484 石膏化学分析方法
GB 6566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T 12573 水泥取样方法
GB/T 21372 硅酸盐水泥熟料
HJ 557 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水平振荡法
JC/T 478.2 建筑石灰试验方法 第2部分:化学分析方法
JTG D30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T 2321 公路工程利用建筑垃圾技术规范
JTG 3430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
TG/T 3610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循环流化床锅炉灰 CFB fly ash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电厂,锅炉烟道气体经除尘收集的粉末称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灰,简称CFB灰。
3.2 循环流化床锅炉渣 CFB bottom ash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电厂,从锅炉底部排放的渣称为循环流化床锅炉渣,简称CFB渣。
3.3 陈化处理 aged treatment
CFB灰和CFB渣从锅炉排出到使用,经过一定时间储存或堆放以降低其膨胀性的处理。
3.4 有害氧化钙 harmful calcium oxide
遇水难以水化的氧化钙。
3.5 CFB 渣土混合料 mixture of fine grained soil and CFB bottom ash/aged CFB bottom ash CFB渣或经过陈化处理的CFB渣与细粒土按一定比例混合成的路基填筑材料。
3.6 标准养护 standard curing
试样在温度20℃±2℃、相对湿度≥95%条件下的养护。
3.7 膨胀率 expansion ratio
CFB灰或CFB渣土混合料制备成CBR试样,先带模标准养护7d,然后浸水养护7d。浸水养护后试样净 增长的高度与CBR试样带模标准养护7d的高度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4 填筑材料
4.1 一般规定
4.1.1 填筑材料包括 CFB 灰和 CFB 渣土混合料。
4.1.2 CFB 灰和 CFB 渣应符合表 1 的有关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广东
提问日期: 2022-08-29 14:25:34
提问网友: wangyingyi
解答网友: 那年、花落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河北
提问日期: 2022-08-29 14:24:51
提问网友: 日青良月
解答网友: 雪莲
问题专业: 安装
所属地区: 湖北
提问日期: 2022-08-29 14:23:43
提问网友: 梁Thanks♪& #40;・ω・& #41;ノ
解答网友: 幸福像花一样
是穿墙
答疑:建筑-江苏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江苏
提问日期: 2022-08-29 14:20:39
提问网友: 淡定情绪
真石漆墙面需要挂腻子刷涂料吗
解答网友: 天山雪豹
按真石漆施工工艺需要
问题专业: 安装 电力 概算 预算
所属地区: 湖北
提问日期: 2022-08-29 14:19:52
提问网友: hy的专属
感觉距离有点短,没必要走桥架,但是又觉得不走桥架为什么要把桥架画到这里来呢?就是作业,也没有设计人可以问,想请问一下一般情况下是走什么呢?
解答网友: 幸福像花一样
是走暗敷
问题专业: 土建 计价软件GCCP
所属地区: 山东
提问日期: 2022-08-29 14:19:49
提问网友: w
山东16定额 现浇混凝土子目中的 构造柱 砼含量要少于单位完成工程量 浇筑10m3构造柱需要的砼含量为9.86 构造柱在浇筑过程中 施工是比困难的 为什么砼含量要少呢,
解答网友:
因为还有0.2343m3的水泥砂浆。
问题专业: 土建
所属地区: 河南
提问日期: 2022-08-29 14:18:27
提问网友: 无言的结局
解答网友: 天山雪豹
替换即可
DB22/T 5120-2022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 标准
Standard for design applica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DB22/T 5120-2022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2 年 8 月 2 日
2022·长 春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工程设计阶段应用建筑信息模型 ,提升建筑设计质量和效率,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在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1.0.3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建筑信息模型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
2.0.2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建筑信息模型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的应用,包括设计模型创建、应用、交付及项目业务流程中的信息管理。
2.0.3 模型单元 model unit
建筑信息模型中承载建筑信息的实体及其相关属性的集合,是
工程对象的数字化表述。
2.0.4 模型精细度 level of model definition
建筑信息模型中所容纳的模型单元丰富程度的衡量指标。
2.0.5 几何表达精度 level of geometric detail
模型单元在视觉呈现时,几何表达真实性和精确性的衡量指标。
2.0.6 信息深度 level of information detail
模型单元承载属性信息详细程度的衡量指标。
2.0.7 BIM 设计方法 BIM design method
使用相关软件构建建筑信息模型,采用翻模或正向设计完成设计任务约定的方法。
2.0.8 协同设计平台 design collaborative platform
在设计中多专业同时使用并协同工作的软件环境。
2.0.9 交付物 deliverable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交付的成果。
3 基本规定
3.0.1 在设计过程中宜采用 BIM 技术,完成模型的建立,并提供相应的设计交付物。
3.0.2 建筑信息模型应满足工程项目设计各阶段的应用需求,并应以模型单元作为基本对象。模型单元的种类分为项目级、功能级、构件级和零件级模型单元,应符合《建筑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 51301 以及《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制图标准》JGJ/T 448 的有关规定。
3.0.3 在设计过程中,应利用 BIM 模型所含信息进行协同工作,实现各专业、工程建设各阶段的信息有效传递。
3.0.4 宜采用协同设计平台进行建筑信息模型设计。
3.0.5 在实施过程中,应共享BIM模型资源,实现对已有BIM模型资源的充分利用。宜建立并利用标准化资源库,提高设计效率。
4 应用策划
4.1 一般规定
4.1.1 各参与方对 BIM 模型及 BIM 应用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范围,应与合同规定一致。
4.1.2 BIM 数据交换标准应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应保证不同参与方之间的数据信息可以实现无损传递,确保最终 BIM 模型数据的正确性及完整性。
4.1.3 项目设计过程中的建筑信息模型和相关设计成果应及时按规定节点进行更新,以确保建筑信息模型和相关设计成果的一致性。
4.2 需求书及执行计划
4.2.1 建筑信息模型建立之前,应制定项目需求书。
4.2.2 项目需求书应包含下列内容:
1 项目计划概要,至少包含项目地点、规模、类型,项目坐标和高程;
2 项目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需求;
3 项目参与方协同方式、数据存储和访问方式、数据访问权限;
4 交付物类别和交付方式;
5 建筑信息模型的权属。
4.2.3 根据项目需求书,应制定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
4.2.4 建筑信息模型执行计划应包含下列内容:
1 项目简述,包含项目名称、项目简称、项目代码、项目类型、规模、应用需求等信息;
2 项目中涉及的建筑信息模型属性信息命名、分类和编码,以及所采用的标准名称和版本;
3 建筑信息模型的模型精细度说明;当不同的模型单元具备不同的建模精细度要求时,分项列出模型精细度;
4 模型单元的几何表达精度和信息深度;
5 项目模型的拆分方式和关联链接关系;
6 交付物类别;
7 软硬件工作环境,简要说明文件组织方式;
8 项目的基础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
9 非相关标准规定的自定义的内容。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22/T 5121-2022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标准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 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urban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on and survey
DB22/T 5121-2022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2 年 8 月 2 日
2022·长 春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城市地下管线 探测技术方法,统一吉林省地下管线 探测、资料编制和档案管理的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工程施工中的地下管线探测。
1.0.3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地下管线 underground pipeline
敷设于地下,用于传送能源、信息和排泄废物等的管道(沟、廊)、线缆等及其附属设施。按功能可分为给水、排水、排污、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工业等,包括长输管线和城市管线。
2.1.2 地下管线探测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ng and surveying
采用实地调查、仪器探查和定位测量方法确定地下管线的空间位置及属性的过程。
2.1.3 地下管线普查 general survey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按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要求,采取经济合理的方法查明地下管线现状,获取准确的管线有关数据, 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管线信息资料计算机动态管理的过程。
2.1.4 地下管线现状调绘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the status quo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在地下管线探测前,对已埋设的地下管线进行资料收集和分类整理,将已有地下管线的概略位置和相关属性标绘在地形图上,编制成地下管线分布现状调绘图。
2.1.5 管线点 survey point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为准确描述地下管线的走向、特征和附属设施位置,在地下管线探测中设立的测量点。管线点分为明显管线点和隐蔽管线点。明显管线点是指实地可见的管线点,隐蔽管线点是指实地不可见的管线点。
2.1.6 管线特征点 characteristic point of pipeline
用于表征管线走向、连接方式改变的管线点,包括起止点、转折点、分支点、交叉点、变坡点、变径点、变材点、出地点、入地点、出室点、入室点等。
2.1.7 超深管线 ultra deep pipeline
埋深大于 10 米的管线为超深管线。
2.1.8 附属物 appendage
是指地上与管线有关联的所有建筑物(如平房、楼房及附属房屋等),构筑物(如水塔,水井,桥梁)及地上定着物(如花草树木,架设的电缆)总称。
2.1.9 综合管廊(沟) municipal tunnel (trench)
建于城市地下,可敷设多种管道、线缆的市政公用设施。
2.1.10 小室 chamber
实地投影面积大于等于 2 平方米的管线地下附属物或建(构)筑物。
2.1.11 内外业一体化 indoor and field work integration
在调绘资料基础上,以开井调查与仪器探查,结合数字化测绘、机助成图方式获取管线数据成果,并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体化作业模式。
2.1.12 GN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2.1.13 RTK real time kinematic
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一种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差分
GNSS 定位测量技术。
2.1.14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 final acceptance survey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对经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新建(扩建、改建)或拆除、废弃的管线工程进行管线空间位置和属性调查与测量,审查其与规定审批的一致性,编制满足吉林省地下管线数据库要求成果的过程。
2.1.15 地下管线普查修补测 supplementary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在开展过地下管线普查的区域,通过核对现有管线数据,采用区域普查的手段对变更的管线数据更新
2.1.16 地下管线普查档案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ng and surveying files
在地下管线普查组织、管理与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记录,包括准备、探测、信息管理系统及验收等各阶段的档案。
2.1.17 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系统 information dynamic management system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在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库和网络的支持下,利用 GIS 技术实现对地下管线及其附属设施的空间和属性信息进行输入、编辑、存储、查询、统计、分析、维护更新和输出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2.1.18 地下管线普查电子数据成果 electronic data products of underground pipeline detecting and surveying
在地下管线普查过程中通过电子设备及环境生成,以数码形式储存于光盘、磁盘或磁带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电子数据成果。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 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按探测任务可分为地下管线普查、厂区或住宅小区管线探测、施工场地管线探测和专业管线探测。各类探测的要求和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地下管线普查应根据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或公用设施建设部门的要求,依据本标准进行,其范围包括道路、广场等主次干管线通过的区域;
2 厂区或住宅区管线探测应根据工厂或住宅小区管线探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部门的要求,参照本标准规定进行,其探测范围应大于厂区、住宅小区所辖区域或要求指定的其他区域;
3 施工场地管线探测应在专项工程施工开始前参照本标准规定进行,其范围应包括开挖、可能受开挖影响的地下管线安全以及为查明地下管线所必需探测的区域;
4 专业管线探测应根据某项管线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部门的要求,参照本标准规定进行,其探测范围应包括管线工程敷设的区域。
3.1.2 地下管线探测应查明地下管线的管线类别、平面位置、埋深(高程)、走向、性质、规格、材质等,编绘综合地下管线图、专业地下管线图、横断面图等,并应建立地下管线信息动态管理系统。
3.1.3 地下管线探测的取舍标准应根据吉林省各城镇的具体情况、管线的疏密程度和委托方的要求确定,地下管线普查取舍宜符合表3.1.3 的要求。
3.1.4 地下管线普查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宽度不小于 3.0m 的道路及街巷沿线两侧(普查到建筑物或围栏的范围内)应进行普查;机关单位、工厂、院校或庭院等的内部不查;封闭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不查;正在拆迁待成片改造的旧街区或待开发的小区内部不查;但穿越非普查区域的主干管线必须查清。
3.1.5 地下管线测绘基准采用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应与地方现有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系统相一致。当厂区或住宅小区地下管线探测和施工场地管线探测采用非地方现有的坐标系统时,应与地方现有坐标系统建立换算关系。
4 地下管线探查
4.1 一般规定
4.1.1 地下管线探查应在地下管线现状调绘图所标示各类地下管线位置的基础上,对明显管线点的相关属性信息进行实地详细调查、量测和记录。
4.1.2 地下管线探查应查清各种地下管线的敷设状况、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和埋深,在地上设置管线投影中心标志点作为连测的管线点,同时应查明管线种类、性质、规格、材质、载体、流向、电缆根数和附属设施等。
4.1.3 管线点应设置在特征点或附属物点上,无特征点或附属物点的直线段也应设置管线点,其设置间距不应大于 70m。特征点包括多通点、分支点、转折点、起讫点、变径点、变质点和变深点等,附属物点包括:接线箱、变压箱、各种窨井(人孔井、手孔井、阀门井等)、调压器、仪表以及其它管线附属设施的中心点。
4.1.4 当管线弯曲时,管线点的设置应以能反映其弯曲特征为原则。
4.1.5 隐蔽管线点采用仪器探查的方法进行搜索、定位、定深和追踪。提交探测成果时,应标明所使用的探测方法所使用的探测频率,深度数据获得的方法等。 4.1.6 管线点编号采用管线代号和点号组成,其中管线代号用拼音字母,点号用阿拉伯数字标记。物探点号以测区为单元按顺序编号(如 J12 表示给水管道第 12 号管点,M12 表示燃气管道第 12号管线点,以此类推),同一测区内的管线点编号应唯一,同一线号的管线点号应顺序编号。
4.1.7 在明显管线点上不能直接查明的属性信息,应采取其他方式进行调查。现场确实无法查明的,应在调查记录上注明原因。
4.1.8 用金属管线探测仪定位时,可采用极大值法或极小值法。两种方法,宜综合应用对比分析,确定管线平面位置。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22/T 5122-2022 城市公共厕所建设技术标准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城市公共厕所建设技术 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public toilets
DB22/T 5122-2022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2 年 8 月 2 日
2022·长 春
1 总 则
1.0.1 为提高城市公共厕所 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水平,满足城市发展、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如厕的需要,编制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公共厕所 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1.0.3 公共厕所的建设应满足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的要求。
1.0.4 公共厕所的建设和运营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公共厕所(公厕)public toilets,lavatory,restroom
在道路两旁或公共场所等处设置的供公众使用的厕所。
2.0.2 固定式公共厕所 permanent public toilets
不能整体移动的公共厕所。
2.0.3 独立式公共厕所 independence public toilets
不依附于其他建筑物的固定式公共厕所。
2.0.4 附属式公共厕所 dependence public toilets
依附于其他建筑物的固定式公共厕所。
2.0.5 活动式公共厕所(活动厕所)mobile public toilets
能整体移动使用的公共厕所。
2.0.6 无障碍专用厕所 toilets for disable people
供老年人、残疾人等行动不方便的人使用的厕所。
2.0.7 厕所间 compartment
用于大小便、洗漱并安装了相应卫生洁具的房间。
2.0.8 厕位 cubicle
根据便器的类别分为坐位、蹲位和站位。
2.0.9 洗手间 washroom
具有洗漱功能的房间。可设置于卫生间内(一般设置在厕所出入口与厕所间之间),也可单独设置。
2.0.10 第三卫生间 family toilets
用于协助老、幼及行动不便者使用的厕所间。
2.0.11 通用卫生间 unisex toilets
无性别限制的卫生间,在特殊情况下,可通过设置通用卫生间以缓解男女厕位比例。
3 基本规定
3.0.1 公共厕所的设计应以人为本,并应遵循文明、卫生、方便、安全、节能的原则。
3.0.2 公共厕所的外观和色彩设计应与周边环境协调。
3.0.3 公共厕所应分为固定式和活动式两种类别,固定式公共厕所应包括独立式和附属式。
3.0.4 公共厕所应建立以独立式和附属式公共厕所为主、社会厕所对外开放为辅的网络格局,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的城市公共厕所服务体系。
3.0.5 独立式公共厕所应按周边环境和建筑设计要求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独立式公共厕所类别的设置应符合表 3.0.5-1 的规定。附属式公共厕所应按场所和建筑设计要求分为一类和二类。附属式公共厕所类别的设置应符合表 3.0.5-2 的规定。
4 设 计
4.1 一般规定
4.1.1 公共厕所应进行功能分区,卫生洁具及其使用空间应合理布置,并应设置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的空间。
4.1.2 公共厕所应有防冻保温措施以确保公共厕所冬季时能正常运行。
4.1.3 应在下列场所的公共厕所内设置第三卫生间,宜与无障碍专 用厕所间合建。
1 一类固定式公共厕所; 2 医院的公共厕所; 3 商业区、重要公共设施及重要交通客运设施区域的活动式
公共厕所; 4 旅游景区、游乐场等重要公共文体活动场所及其他环境要求高的区域。
4.1.4 公共厕所的无障碍设施应与公共厕所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的有关规定。
4.1.5 公共厕所应采取臭味控制措施,可采用非遮味、非喷淋、经济、可靠及维护简单的除臭技术。
4.1.6 公共厕所内应设有防蝇、防蚊、防鼠设备。
4.1.7 在人流密集场所或传染病重点防护人群使用的交通、医院、学校、旅游景区、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办公等场所的卫生间入口处宜预留安装速干手消毒剂或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T/CBDA 58-2022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BIM设计标准(附条文说明).pdf
建筑装饰行业工程建设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标准
T/CBDA58-2022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 BIM设计标准
BIM design standard for building decoration engineering
2022-01-06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发布
根据中国建筑装饰协会2019年4月15日《关于2019年(第十五批)建筑装饰行业工程建设CBDA标准立项的批复》的要求,按照《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标准(CBDA标准)管理办法》(中装协[2019]108号)的规定,由壹仟零壹艺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编并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编委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收国内外相关标准和先进技术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设计实施:5.设计协同:6.交付物。
本标准某些内容涉及知识产权的具体技术问题,使用者可直接与有关持有者协商处理,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负责管理,由壹仟零壹艺网络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规范和引导建筑装饰装修工程BM设计,提升装饰装修设计水平,提高装饰装修设计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和既有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BM设计。
1.0.3建筑装饰装修工程BM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装饰装修工程BM设计BIM design for decoration engineering
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工作方式,针对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模型的创建和交付的工作过程。
2.0.2装饰装修工程设计部品design parts of decoration engineering
构成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模型的基本工程对象的数字化表述。
2.0.3设计模型版本version of design model
同一个设计任务在设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模型成果。
2.0.4装饰装修工程BM正向设计top down design for decoration engineering
先构建设计模型后输出设计成果的装饰装修工程设计工作方法。
3基本规定
3.0.1装饰装修工程BM设计过程宜分为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和施工图深化设计。
3.0.2在进行装饰装修工程BM设计前,可根据设计任务书等文件要求,参照下列步骤进行BM设计策划:
(略)
4设计实施
4.1一般规定
4.1.1在进行装饰装修工程BM设计时,应及时收集原始数据并进行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的分析、选用、处理。应收集的原始数据,包括下列内容:
(略)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4设计实施…5
4.1一般规定……5
4.2模型创建…6
4.3概念设计…7
4.4方案设计…7
4.5扩初设计…9
4.6施工图设计……9
4.7施工图深化设计……10
5设计协同……13
5.1一般规定……13
5.2协同内容……13
5.3协同方式……14
5.4协同平台…14
6交付物……15
61一般规定……15
6.2交付文件类别……15
6.3概念设计阶段交付物……16
6.4方案设计阶段交付物……16
6.5扩初设计阶段交付物……18
6.6施工图设计阶段交付物…19
6.7施工图深化设计阶段交付物…21
附录A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模型主要非几何信息表…25
附录B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模型部品分类及命名规则表…28
附录C装饰装修工程BIM设计部品代码示例……31
附录D装饰装修工程材料代码示例…32
本标准用词说明…34
引用标准名录……35
附:条文说明…37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22/T 5123-2022 电加热供暖工程技术标准
吉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电加热供暖工程 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electric heating engineering
DB22/T 5123-2022
主编部门:吉林省建设标准化管理办公室
批准部门: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施行日期:2022 年 8 月 2 日
2022·长 春
1 总 则
1.0.1 为贯彻国家及本省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统一电加热 供暖工程技术要求,做到安全、适用、节能、减排、经济,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及既有建筑供暖系统改造,采用电加热供暖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电加热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 术 语
2.0.1 电加热供暖 electric heating
利用电供暖设备(电热元件或电加热装置)实现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供暖。电加热供暖包括直热式电供暖和蓄热式电供暖。
2.0.2 直热式电供暖 electric heating of direct heating
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加热室内空气,而不需经过水、油等中间介质的电加热供暖方式。一般包括电散热器、发热电缆、电热膜、电暖风机、电辐射板等。
2.0.3 蓄热式电供暖 electric heating of thermal storage
以电为能源,将电能直接转化为热能先加热水,再由水携带热能形成热水供暖系统的电加热供暖方式。包括固体、液体、相变等蓄热式电供暖。
2.0.4 电供暖设计热负荷 design heat load of electric heating
电加热建筑供暖的设计热负荷。
2.0.5 电散热器 electric radiator
以金属或非金属(碳纤维、石墨烯等)为电热元件,将其镶嵌于金属外壳内,以对流散热为主的电加热供暖设备。常见的有壁挂式、落地式等电散热器。
2.0.6 发热电缆 heating cable
以金属线或非金属(碳纤维等)线为电热元件(发热导线),制成线缆形式,并将其埋设于地面、墙面或屋顶,以辐射散热为主的电加热供暖设备。发热电缆由发热导线、绝缘层、接地屏蔽层和外鞘等组成。
2.0.7 低温辐射电热膜 electrothermal film of low temperature radiation
铺设于地面、墙面或天棚等部位,工作时膜表面温度不超过60℃,并且大部分热量以辐射方式传递的低温电热膜。
2.0.8 电暖风机 fan of electric heating
由风机带动气流,经电热空气加热器制成热空气,以对流散热为主的电加热供暖设备。通常将电热空气加热器和风机等集成为一体,形成电暖风机。
2.0.9 电热辐射板 electric radiant panel
将电热元件埋设于金属板内,通电后以传导方式将金属板面温度升高,金属板表面再以辐射方式供暖的电加热供暖设备。
2.0.10 蓄热体 heat retainer
具有储热性、导热性,能储存热量的固体、液体和其他介质。
2.0.11 液体蓄热 liquid thermal storage
利用液体具有较大比热容和良好储热性能,存储或释放热量。且在蓄放热时液体状态保持不变。
2.0.12 固体蓄热 solid thermal storage
利用具有较大比热容和较高传热系数的固态物质,存储或释放热量。且该固态物质在蓄放热时其物理形态保持不变。
2.0.13 相变蓄热 phase change thermal storage
利用物质相变过程中会吸收或放出大量潜热的物理现象进行热能的存储或释放。
2.0.14 蓄热体保温层 thermal insulation layer of heat retainer
具有阻挡热能传递,减少热损耗性能的构造层。
2.0.15 加热永久线变化 permanent line change of heating
保温材料在规定的温度下工作再冷却至室温后,几何尺寸的不可逆变化量占原尺寸的比率。
2.0.16 电供暖供配电系统 power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of electric heating
由输电、变电、配电和电供暖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供暖电能输配系统。
2.0.17 无增容电供暖系统 electric heating system without extra capacity
按照无电供暖负荷的正常建筑配电设计,无须额外电力增容,按照预设优先等级、顺序启停的电加热供暖系统。
2.0.18 信息层 information layer
整个系统中上层数据传输的链路及设备。
2.0.19 设备层 equipment layer
现场的设备装置和现场仪表。以总线的方式与上层设备连接。
2.0.20 通信方式 communication
对于点对点之间的通信,按照信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关系,通信方式可分为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及全双工通信三种。
2.0.21 数据采集 data acquisition
按预定的速率将现场信号(模拟量、离散量、频率)进行数字化送入计算机。
2.0.22 数据处理 data processing
将采集到的数据按照某一规律进行运算或变换。
5 3 基本规定
3.0.1 采用电加热供暖,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 55015 规定的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综合考虑建筑规模、使用特征、供暖热负荷特性、所在地区气象条件、当地能源条件(结构和价格)、国家和地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定等各方面的因素;
2 设计前期,应结合拟新建和改、扩建的电供暖系统运行时间和运行特点,在经济性、节能性、环保性、舒适性及可维护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尤其应对各设备全寿命周期进行综合分析,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选择系统形式;
3 系统应该具有较高的热效率;
4 应从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施工和安装及验收等方面对电加热供暖系统进行整体规划;
5 宜通过监控系统、运营服务平台等对电加热供暖系统运行状态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
3.0.2 电加热供暖的系统适应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加热供暖系统宜在围护结构满足节能要求的建筑中使用;不同类型的电加热供暖系统需根据不同的实际工程需求进行选择;
2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可采用直热型电加热供暖系统:
1) 与其他电加热供暖方式相比,综合初投资及运行成本较低时;
2) 峰谷电价差较小或者不执行峰谷电价政策时;
3) 无连续供暖需求的公共建筑或工业建筑,比较适宜学校类建筑;
3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宜采用蓄热型电加热供暖系统:
6 1) 在执行峰谷电价的地区;
2) 逐时供暖负荷的峰谷差悬殊,使用常规电加热供暖设备会导致装机容量过大,且经常处于低负荷下运行时;
3) 供暖负荷高峰与电网高峰时段重合,且在电网低谷时段供暖负荷较小时;
4) 有避峰限电要求的地区;
4 对于较小规模建筑的新建或改建电加热供暖,适宜采用无增容电加热供暖系统。
3.0.3 电加热供暖系统的建筑采暖热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民用建筑的采暖热负荷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 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2 工业建筑的采暖热负荷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 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3.0.4 对于改、扩建的电供暖系统,勘察、设计及施工验收等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技术规范》GB/T 50893 要求,对于改、扩建的公共建筑电供暖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 65%)》DB22/JT 149 的要求。
3.0.5 电加热供暖系统应根据不同的使用条件,设置不同类型的温度控制装置。
3.0.6 电加热供暖系统中所使用的材料及设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根据工作温度,工作压力,荷载,设计寿命,现场防水、防火等环境要求,以及施工性能,综合比较后确定;
2 均应符合相关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的规定,并应按标准检验合格,供应商应出具有效的产品检验报告;
3 绝热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GB 8624 中燃烧等级不低于 B1 级的要求;
4 电加热供暖系统采用的设备,应同时满足电气安全性能和热工性能的使用要求。
3.0.7 当采用电加热供暖系统时,应纳入建筑工程设计,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与建筑工程同时投入使用。
3.0.8 施工结束后应绘制竣工图。
3.0.9 电加热供暖系统未经调试,严禁运行使用,必须待送电试运行正常后组织竣工验收。
4 直热式电供暖系统
4.1 一般规定
4.1.1 直热式电供暖系统可分为电散热器供暖系统、加热电缆供暖系统、电热膜供暖系统、电暖风机供暖系统、电辐射板供暖系统。
4.1.2 直热式电供暖系统施工图应包含以下内容:
1 设计说明;
2 电散热器、加热电缆、电热膜、电暖风机、电辐射板供暖系统平面布置图;
3 安装构造示意图;
4 配电系统图;
5 配电与监控平面图。
4.1.3 施工图设计说明中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室内外计算温度;
2 电散热器、加热电缆、电热膜、电暖风机、电辐射板技术参数、总热负荷、总配电容量;
3 采用的温控措施,温度控制器形式及其控制系统的工作电压、工作电流等技术数据和条件应符合系统相关要求;
4 绝热材料的类型、导热系数、容重、规格及厚度等;
5 填充层、面层伸缩缝的设置要求。
4.1.4 直热式电供暖系统施工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1 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齐全;
2 应确定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并进行技术交底;施工人员应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并且持证上岗;
3 施工现场具备作业条件,有供材料储放等临时设施,库房内通风良好和干净,储存温度不宜超过 40℃,材料储放地与热源距离至少应保持在 1m 以上;
4 土建专业已完成墙面内粉刷(不含地面层),外窗、外门已安装完毕,并已将地面清理干净;厨房、卫生间应做完闭水试验并经过验收,所有地面留洞应在保温层施工前完成;
5 各种安装材料已经检验合格,所附带的说明书和合格证应齐全;
6 材料、设备在进场前应进行抽检,抽检合格方可投入施工安装;
7 施工环境温度不宜低于 5℃。
4.1.5 直热式供暖系统设备、材料,在运输、装卸和搬运时,应小心轻放,不得抛、摔、滚、拖,避免爆晒雨淋。
4.1.6 直热式供暖系统在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油漆、沥青或其他化学溶剂接触污染设备及管线。
4.1.7 直热式供暖系统安装完成后的技术文件和施工质量证明资料,在安装验收合格后应存入施工档案。
4.2 系统设计
4.2.1 热负荷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热膜、加热电缆、电辐射板供暖系统热负荷计算时,室内计算温度的取值应比对流供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低 2℃;
2 直热式电供暖房间热负荷应按间歇供暖计算;
3 电散热器、加热电缆、电热膜、电辐射板供暖系统适用各
类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电热膜供暖系统适合于层高 3.5m 以下的建筑,电暖风机供暖系统适合于供暖负荷大、空间大、允许循环使用室内空气的厂房或场馆。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DB34/T 4167-2022 公路运营桥梁抬桩加固技术规程
ICS 93.040
CCS P 28 DB34
安徽省 地 方 标 准
DB34/T 4167 —2022
公路运营 桥梁抬桩加固技术 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ile lifting and reinforcement of operating highway bridge
2022 - 06 - 29 发布 2022 - 07 - 29 实施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运营桥梁抬桩加固设计与施工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运营桥梁桩基础加固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793 胶粘剂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GB 576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标准
GB 50367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 50496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
GB 50728 工程结构加固材料安全性鉴定技术规范
JT/T 523 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外加剂
JT/T 1037 公路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
JTG/T 2231-01 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
JTG/T 3360-2 公路桥梁抗撞设计规范
JTG 3362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3363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T 3512 公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JTG/T 365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JTG 5120 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 5220 公路养护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JTG D6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4 公路钢结构桥梁设计规范
JTG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H10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
JTG H30 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
JTG/T J22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
JTG/T J23 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
交通运输部 公路水运工程淘汰危及生产安全施工工艺、设备和材料目录(应急管理部2020年第89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抬桩加固法 reinforcement method of pile lifting
在桥梁下部结构周围增设新桩,通过新承台将新桩与原下部结构连接成整体,共同承受荷载的一种
加固方法。
3.2横向抬桩法 lateral pile lifting method
沿桥墩横桥向以在两侧增设新桩基础为主的抬桩加固方法。
3.3纵向抬桩法 longitudinal pile lifting method
沿桥墩纵桥向以在两侧增设新桩基础为主的抬桩加固方法。
3.4组合抬桩法 combined pile lifting method
根据桥下施工条件及下部结构形式组合采用横向抬桩法和纵向抬桩法的加固方法。
3.5整体抬桩法 integral pile lifting method
桥梁分幅抬桩后连接成整体的抬桩加固方法。
3.6被动抬桩法 passive pile lifting method
新桩主要依靠后期沉降被动分担荷载的抬桩加固方法。
3.7主动抬桩法 active pile lifting method
采取专项措施对新桩进行预压并主动承担荷载的抬桩加固方法。
4 基本规定
4.1抬桩加固法可用于有下列目标需求的公路运营桥梁加固:
a) 提升桩基础竖向和水平向承载能力;
b) 改善下部结构抗弯能力和稳定性;
c) 改善桥梁抗震和防撞性能。
4.2根据工程需要,抬桩加固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加固方法联合使用。
4.3公路运营桥梁抬桩加固可按前期准备、加固设计、加固施工、质量验收的程序进行。
4.4公路运营桥梁抬桩加固设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总体加固设计,主要包括桥梁的加固方法的选择、加固范围和整体施工顺序等;
b) 主体结构的加固设计,主要指新桩、新承台及其连接的设计;
c) 原桥结构的维修处置设计,主要指与抬桩加固相关的结构的维修与处置;
d) 附属设施及河床防护的设计,主要指桥梁的护岸、护坡、护底、导流和防撞等设施设计;
e) 临时设施设计;
f) 交通组织设计;
g) 其它。
4.5公路运营桥梁抬桩加固施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施工准备;
b) 临时设施施工;
c) 交通组织实施;
d) 新桩施工;
e) 新承台施工;
f) 新桩预压(必要时);
g) 原桥结构处理(必要时);
h) 附属结构的加固施工;
i) 河床防护施工(必要时);
j) 场地恢复及施工验收。
4.6公路运营桥梁抬桩加固宜采用动态设计以指导施工。
4.7公路桥梁抬桩加固应综合考虑桥梁相关的泄洪、冲刷、防护及区域交通等需求。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彩色高清PDF《桥体绿化技术图析》张金炜、龙骏
《桥体绿化 技术图析 》是作者根据多年从事立体绿化研究经验,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成果,突出桥体绿化技术及应用,所涉桥体绿化特指与高架桥体建筑相关的绿化技术,不包括桥底平面绿化部分。本书从国内外发展的进程阐述了实施桥体绿化的意义,系统介绍了桥体绿化技术现状和相关理论,桥体绿化主要采用的材料、桥体绿化相关案例分析、桥体绿化的发展趋势和展望等内容。全书涵盖了所涉桥体绿化的基础理论、设计施工案例,重点突出,可以供当前建设单位技术人员、学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参考。
PDF书签索引:
1桥体绿化概述(1)
1.1桥体环境因子研究现状(3)
1.2桥体绿化的植物选择研究现状(4)
1.3桥体绿化的植物搜培基质研究现状(5)
1.4桥体绿化的植物配置研究现状(6)
1.5桥体绿化的实际效应(7)
1.5.1吸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7)
1.5.2降尘、滞尘(7)
1.5.3消减噪声(7)
1.5.4调温、调混(7)
1.5.5美化景观(8)
1.56提高行车安全性(8)
1.6桥体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8)
1.6.1设计的官目与滞后(8)
1.6.2喷灌设施建设及养护管理不到位(8)
1.6.3绿化单一,植物种类不丰富(9)
1.6.4种间搭配次合理…(9)
1.6.5交通安全考虑不周(9)
1.6.6意境美的创造兼顾不够(9)
1.7小结(10)
2桥体绿化相关理论(11)
2.1城市高架桥的定义、类型与结构(12)
2.1.1城市高架桥的定义(12)
2.1.2城市高架桥的类型(12)
2.1.3城市高架桥的结构(13)
2.2城市高架桥的空间特征(13)
2.2.1桥体空间(13)
2.2.2附属空间(13)
2.3城市高架桥的桥荫变化(14)
2.4城市高架桥绿化造景的影响因素(15)
2.4.1客观影响因素(15)
2.4.2主观人为因素(16)
2.5相关计算(16)
2.5.1风荷载计算(16)
2.5.2雪荷载计算(16)
2.6城市高架桥绿化造景的方法(17)
2.6.1桥体绿化造景(17)
2.6.2附属空间绿化造景(18)
3桥体绿化材料选择(19)
3.1桥体绿化容器及种植基质材料(20)
3.1.1桥体绿化容器类型(20)
3.1.2桥体绿化种植基质(24)
3.2灌溉系统材料(27)
3.2.1水泵加压系统(28)
3.2.2灌溉过滤器(28)
3.2.3流溉电磁阀(29)
3.2.4给排水管道(30)
3.2.5微灌(31)
3.2.6注肥泵(34)
3.3支架及配套设施材料(34)
3.3.1固定支架(35)
3.3.2植物攀爬绳网(36)
3.3.3耐根穿刺防水卷材(37)
3.4植物材料(37)
3.4.1藤本类植物种质资源(38)
3.4.2非藤本类植物种质资源(64)
4桥体绿化案例分析(65)
4.1设计方案(66)
4.1.1设计原则(66)
4.1.2桥体绿化相关设计(66)
4.2建设实例(79)
4.2.1桥柱绿化实例(79)
4.2.2桥体栏杆绿化实例(125)
5桥体绿化发展趋势及展望(141)
5.1制约桥体绿化发展的主要因(142)
5.1.1桥体绿化实施环境(142)
5.1.2植物材料(143)
5.1.3成本因素(144)
5.1.4安全问题(144)
5.2桥体绿化发展趋势及展望(144)
5.2.1绿化理念的更新(145)
5.2.2政策规范的编制(145)
5.2.3精细管理的强化(146)
5.2.4专业人才的培养(146)
5.2.5养护技术的重视(146)
5.2.6产品材料的环保(147)
5.2.7设计理念的踪合(147)
5.2.8生态效应的重视(147)
5.3总结(148)
参考文献(149)
彩色高清PDF《桥梁维护、安全与运营管理 多尺度方法与性能评估》陈艾荣、冯良平、阮欣
本书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桥梁维护 ,安全与运营管理 方面的新发展,以及桥粱运营、管理维护过程中的多尺度方法 和桥梁性能评估 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具体内容包括:GFRP材料性能、混凝土氯离子扩散、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过程的多尺度模拟方法:大跨径桥粱多尺度随机车流模拟理论、斜拉桥结构多尺度模型修正方法:以及基于监测数据和模拟分析结果的大跨度悬索桥、钢箱梁桥、混凝土梁桥等桥梁结构在各种不利情况下的监测、评估以及养护维修方法。
本书可供从事桥梁设计、管理养护及相关研究人员使用,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考使用。
PDF书签索引:
第1章GFRP材料多尺度数值模拟1
1.1引言1
1.2非线性多尺度均匀化数值模拟2
1.3多尺度数值模拟结果及讨论15
1.4结语22
本章参考文献22
第2章混凝土氯离子扩散多尺度数值模拟26
2.1引言26
2.2混凝土的细观模型29
2.3骨料对混凝土传质过程的影响32
2.4细-宏观氯离子扩散过程多尺度分析38
2.5结语50
本章参考文献51
第3章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过程的多尺度分析57
3.1引言57
3.2疲劳试验59
3.3疲劳开裂过程分析65
3.4多尺度疲劳试验的数值模拟70
3.5结语80
本章参考文献81
第4章大跨径桥梁多尺度随机车流模拟理论87
4.1引言87
4.2车流特性分析89
4.3多尺度随机车流模拟方法95
4.4车辆荷载响应极值预测方法100
4.5随机车流模拟理论的工程应用107
4.6结语114
本章参考文献114
第5章斜拉桥结构多尺度模型修正及确认118
5.1引言118
5.2结构多尺度建模理论与方法120
5.3基于两阶段响应面方法的斜拉桥多尺度模型修正127
5.4斜拉桥多尺度模型确认方法139
5.5结语147
本章参考文献148
第6章基于多尺度模型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分析152
6.1引言152
6.2多尺度建模方法及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分析原理154
6.3基于子结构方法的空间一致多尺度模型建立161
6.4微观尺度下疲劳细节子模型及应力特性分析169
6.5结语176
本章参考文款177
第7章大跨度悬索桥主缆的多尺度评估、检测与维修策略182
7.1引言182
7.2主缆的常见病害184
7.3悬索桥主缆的多尺度分析模型186
7.4主缆钢丝的断裂强度分析198
7.5主缆的防护体系202
7.6主缆的检测、维修策略205
7.7结语211
本章参考文献212
第8章钢箱梁关键细节疲劳应力特征与病害处治技术研究215
8.1引言215
8.2钢箱梁的病害特征及其分布217
8.3移动轮载下疲劳应力的有限元分析221
8.4钢箱梁轮载应力的实桥测试227
8.5横隔板弧形切口部位加固方案研究235
8.6结语240
本章参考文献241
第9章钢箱梁疲劳裂纹维修对策研究245
9.1引言245
9.2钢箱梁疲劳开裂特征及损伤发展规律247
9.3典型疲劳裂纹维修方法及特点250
9.4疲劳裂纹维修加固试验研252
9.5维修效果对比分析256
9.6疲劳裂纹的现场维修及效果评价263
9.7结语264
本章参考文献265
第10章大跨度悬索桥主梁涡激振动动态监控…269
10.1引言269
10.2监测系统概况270
10.3涡激振动影响因素分析271
10.4涡激振动动态监控模型276
10.5涡激振动预警分级280
10.6工程应用285
10.7结语293
本章参考文献294
第11章“移动式桥梁综合医院”应用初探297
11.1引言297
11.2短期监测应用探索298
11.3整体结构宏观受力短期监测与分析302
11.4混凝土结构关键裂缝短期监测与分析310
11.5钢结构耐久性短期监测与分析317
11.6斜拉索异常振动短期监测与分析321
117结语325
本章参考文献326
第12章基于大数据的混凝土梁桥长期性能损伤分析329
12.1引言329
12.2江苏省混凝土梁桥分类及损伤概况330
12.3空心板梁桥损伤数据分析331
12.4组合箱梁桥损伤数据分析337
12.5基于数据分析的混凝土梁桥性能退化模型341
12.6结语346
本章参考文献347
第13章空心板梁桥退化规律与预防性养护时机351
13.1引言351
13.2空心板梁桥技术状况退化规律352
13.3不同路网等级的桥梁退化361
13.4空心板梁桥结构预防性养护的时机选择369
13.5结语380
本章参考文献380
第14章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的火损试验、评估与加固方法研究·383
14.1引言383
14.2火灾模拟试验386
14.3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粱梁火灾性状研究391
14.4火灾后检测方法研究412
14.5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火灾效应分析…416
14.6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火灾后力学性能规律研究425
14.7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梁火灾后损伤评估方法研429
14.8火灾后维修加固研究432
14.9结语434
本章参考文献435
第15章箱梁桥横向多路径失效模式439
15.1引言439
15.2箱梁桥整体稳定失效模式439
15.3箱梁桥构件强度破坏失效模式444
15.4失效路径和横向设计451
15.5结语457
本章参考文献457
1
…
14
15
16
…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