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9月 ( 第 62 页)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O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 DBJ/T 13一374一20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16177一2022
福建省钢筋析架叠合楼板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concrete composite slab with lattice girders in Fujian
2021一12一16 发布 2022一02--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DBJ/T13-374,DBJ/T13-374-2021,福建省,钢筋桁架,钢筋桁架叠合楼板,DBJ/T13-374-2021 福建省钢筋桁架叠合楼板技术标准

1总则
1.0.1为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在钢筋桁架叠合楼板的设计、生产、施工及验收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质量可靠,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至8度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钢筋桁架叠合楼板的设计、制作、施工及验收。当处于侵蚀性环境、板底表面温度大于100或有生产热源且表面温度经常大于6)℃的情况时,应按现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专门设计。
1.0.3钢筋桁架叠合楼板的设计、制作、施工及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concrete composite slab with lattice girders
下部采用钢筋桁架预制板、上部采用现场后浇混凝土形成的叠合板。简称桁架叠合板。
2.1.2钢筋桁架预制混凝土板concrete precast slab with lattice girders
设置钢筋桁架的预制混凝土板。简称桁架预制板。
2.1.3钢筋桁架lattice girders
由一根上弦钢筋,两根下弦钢筋和两侧腹杆钢筋经电阻焊接成截面为倒“V”字形的钢筋焊接骨架。

2.1.4钢筋桁架设计高度design height of lattice girders
钢筋桁架下弦的最低点与上弦的最高点之间的垂直距离。
2.l.5钢筋桁架设计宽度design weight of lattice girders
钢筋桁架下弦钢筋外表面之间的最小水平距离。
2.1.6钢筋桁架伸出长度overhang of lattice girders
腹杆钢筋超出上、下弦钢筋最外侧点的垂直距离:
2.1.7后浇带式整体接缝monolithic connection with post pouring- strip
桁架叠合板中,相邻预制板间采用后浇带连接,且板底纵向钢筋在后浇带内搭接,能可靠传递弯矩的一种接缝形式。
2.1.8密拼式分离接缝lip splice

行架叠合板中,相邻预制板间采用密拼形式,能保证位移协调、无弯矩传递需求的一种接缝形式。
2.1.9混凝土粗糙面rough surface
采用特殊的工具或工艺形成混凝土凹凸不平或骨料显露的表面,以实现预制构件与后浇混凝土的牢固结合。简称粗糙面。
2.1.10板格grid
由梁、墙等支承构件围合的仅设置混凝土板的区域,是混凝土楼板设计的最小对象。

3材料
3.1混凝土
3.1.1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标和耐久性要求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1.2桁架预制板所用混凝土中的粗骨料应采用连续级配,且最大粒径不宜大于20mm:
3.1.3桁架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后浇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预制构件的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
3.2钢筋与钢材
3.2.1桁架叠合板中钢筋的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轧钢筋和预应力钢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

2冷轧带助钢筋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的有关规定:
3钢筋焊接网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14的有关规定。
3.2.2钢材的力学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的规定。当结构构件处于外露情况和低温环境时,所使用的钢材性能尚应能满足耐大气腐蚀和避免低温冷跪的要求。
3.2.3当设置吊环时,吊环应采用未经冷加工的HIP300级钢筋制作。
3.2.4桁架叠合板中钢筋选用的牌号及公称直径宜符合表
3.2.4的规定:

4钢筋桁架
4.1外形尺寸及构造
4.1.1钢筋桁架的尺寸宜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桁架设计高度H,不宜小于70mm,不宜大于300mm,且宜以10mm为模数;
2钢筋桁架设计宽度B不宜小于60mm,不宜大于110mm,且宜以10mm为模数。

4.1.2腹杆钢筋与上、下弦钢筋相邻焊点的中心间距宜取200mm。腹杆钢筋在上、下弦钢筋焊点处的弯弧内直径D不应小于4倍腹杆钢筋直径。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 13一373一20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6176一2022
福建省蜂巢复合装配式围挡板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honeycomb composite assembly baffle in Fujian
2021一12一16发布 2022一02一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DBJ/T 13-373-2021,DBJT13-373-2021,应用技术标准,福建省,蜂巢复合装配式围挡板,DBJ/T 13-373-2021 福建省蜂巢复合装配式围挡板应用技术标准

1 总 则
1.0.1 为规范福建省蜂巢复合装配式围挡板的应用,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的要求,全面提高蜂巢复合装配式围挡板的效益,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房屋建筑工程、城市公共工程和地铁轨道交通施工现场蜂巢复合装配式围挡板的施工安装、质量验收、使用与维护、拆除与回收。
1.0.3 蜂巢复合装配式围挡板应遵循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施工。
1.0.4 蜂巢复合装配式围挡板的设计、施工安装、质量验收、使用与维护、拆除与回收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福建省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蜂巢芯 Honeycomb core
由多条或多层纸 (废纺布)通过粘结、分切、拉伸等工艺形成的连续蜂巢状芯材。
2.0.2 钢蜂巢复合板 Honeycomb composite board
由上下两层面材和蜂巢芯胶茹而成的复合板,见图2.0.2。耐火时限为 0.5h,防火等级为 BI级,厚度为 30111111,面板的内外为彩色钢板,板厚宜为 (0 .426一0.6) mm 。

2.0.3 蜂巢复合装配式围挡 Honeycomb composite assembly enclosure
蜂巢复合装配式围挡 (以下简称 围挡 ),通过梯形钢基座将钢蜂巢复合板固定在地面的围护体,将施工现场与外部环境相隔离,使施工现场成为一个相对封 闭、安全的空间所采取的措施。见图2.0.3所示。

2.0.4 围挡基座 Enclosure pedestal
主要起到承载围挡板重量和负荷的作用的一种支撑物,使围挡板底部能够固定。见图2.0.4所示。

2.0.5 围挡立柱 Enclosure即right
底部焊接在基座上,内设卡槽通过螺丝收紧固定围挡板。见图 2.0.5一1、2.0.5一2所示。

2.0.6 围挡斜撑 Enclosure diagonal brace
在围挡板的外立面设置跨越层,形成空间析架,有效增大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
2.0.7 5型钢压顶 5一sh叩ed steel pressure top
通过 5型钢材压住围挡板,防止围挡板因大风或震动而松动掉落。

3 基本规定
3.0.1 围挡施工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施工单位及监理建设单位项目部审批后方可实施,并应由专业人员施工、专业技术人员现场监督。
3.0.2 围挡施工现场、道路及其他设施的布置应符合消防、卫生、环保和节约用地的有关要求。
3.0.3 围挡施工选型应遵循可循环利用的原则,并应根据地理环境、使用功能、荷载特点、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
3.0.4 围挡施工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采取防风、雪、雨、雷电等 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措施 。
3.0.5 围挡基础垫层应坚实、牢 固,宜采用不低于 C20 的混凝土浇筑并找平,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施工基座。
3.0.6 围挡施工使用过程,施工单位应注意用电安全,并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漏电保护应急预案。
4 材 料
4.0.1 围挡的原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并应优先采用节能、环保、利废 的原材料。
4.0.2 围挡用的彩钢板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厚度误差应不大于 0.05mm ;
2 板宽误差应为士Zmm ;
3 彩钢板镀锌层重量应不小于709;
4 彩钢板颜色不应有偏差。
4.0.3 围挡用的蜂巢芯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蜂巢芯厚度误差不能大于0.05mm ;长度、宽度允许误差为士3mm ’
2 蜂巢芯纸质量应不小于 1209,且不能有脱胶现象;
3 蜂巢芯六边角应相等。
4.0.4 围挡施工所采用的防水胶、防火胶和复合胶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的规定。
4.0.5 围挡用立柱应符合 《碳素结构钢》GB/T 700 中Q235A的规定。
4.0.6 围挡用斜撑钢管应符合 《直缝电焊钢管》GB/T 13793中Q235A的规定。
4.0.7 围挡板板面应平整,不应有凹痕、印痕、漏涂、鼓泡、疵点、擦伤和划伤,其它性能控制指标应符合表 4.0.7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O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一371一20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 16721一20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标准化施工管理标准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standard for quality safety
civi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2021一12一07 发布 2022一02一01 实施
福 建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发 布

DBJ/T13-371,DBJ/T13-371-202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管理,质量安全文明标准化,DBJ/T13-371-20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标准化施工管理标准

1 总 则
1.0.1 为加强福建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文明标准化管理工作,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安全生产,促进文明施工,特制订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环保
及文明标准化管理。
1.0.3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质量安全文明标准化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质量安全文明标准化 quality and safety civi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指为了使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安全文明各环节的生产活动达到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保证现场人、机、料、法 (方法)、环 (环境)等处于最佳的生产状态和生产秩序,针对项目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则。
2.0.2 首件验收 first sample acceptance
指通过对首件样本的质量控制内容的确认,形成工序检查和中间验收的标准,为后续相同或类似工序的施工及管理建立统一的操作规范和工作原则。
2.0.3 关键节点 key point
指施工过程中风险较大、风险集中或工序转换时容易发生事故和险情的关键工序和重要部位。
2.0.4 条件核查 (验收) conditions允r verification(acceptance)
指对工程中关键节点、重要部位施工前置条件进行的核查 (验收)管理 。
2.0.5 工序控制 process control
指施工过程按工艺流程及技术质量要求对施工的每一个工序环节检验,并判定工序质量是否符合规定标准。
2.0.6 工序控制要点 key points of process control
指对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部位和薄弱环节,或对后续施工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的施工工序或部位而确定的重点控制内容。
2.0.7 土压平衡盾构法 earth pressure balance shield method
一种盾构施工工艺。在盾构机向前推进时,由刀盘旋转切削地层所产生的碴土在开挖舱内形成的水土压力与开挖面地层水土压力保持平衡,以防止开挖面坍塌,同时,螺旋输送机对开挖舱内的碴土进行连续出土,管片拼装机在盾尾进行管片衬砌的安装作业,从而修建隧道的一种暗挖施工方法。
2.0.8 泥水加压盾构法 (泥水平衡盾构法)Mud一water pressurized shield method (Mud、vater balance shield method)
一种盾构施工工艺。在盾构机向前推进时,通过泥水系统向开挖舱内输送的泥浆和由刀盘旋转切削地层所产生的碴土共同形成的泥水压力与开挖面地层水土压力保持平衡,以防止开挖面的坍塌,同时,泥水系统以泥浆为介质并通过破碎装置排出开挖舱内的碴土,管片拼装机在盾尾进行管片衬砌的安装作业,从而修建隧道的一种暗挖施工方法 。

3 质量标准化
3.1 基本规定
3.1.I 质量方针
施工单位应根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质量方针。
3.1.2 质量目标
1 分项工程一次检查合格率 100%。
2 分部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 100%。
3 单位工程验收合格率 100%。
4 根据项目规模、特点及合同要求争创相应的质量奖。
3.1.3 质量管理体系
1 各参建单位应对项目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制定各部门及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形成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层层分解 目标、层层落实措施”的质量管理体系。
2 质量责任制
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各参建单位应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地方有关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规范,认真履行工程建设合同所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对工程质量负责。
2) 工程开工前,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按规定签署工程项 目“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工程检测和监测单位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合同规定履行职责。
3)项目应以 “企业负责、部门协同、 (项 目)全员参与、社会监督、政府指导”为管理理念,通过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正、质量评价等措施,加强全过程、各层面、各环节质量管理。

4 安全标准化
4.1 基本规定
4.1.1安全生产方针
施工单位应根据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安全生产方针。
4.1.2 安全生产目标
1 生产安全事故控制目标:包括人员、机械、设备、火灾和财产损失事故的控制目标。
2 安全管理指标:作业人员的培训率、隐患整改率、人员持证上岗率、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专项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审批、交底率等 。
4.1.3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1 各单位应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并严格履职。
2 项目应建立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设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配备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3 分包管理
1)按规定引进合格分包商,建立合格分包商名录库,分包商安全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应齐全有效,不得使用无相关资质或资质失效的分包商。
2)对分包商履约情况进行动态评价、及时发布评价结果。
3)定期开展分包商专项检查、安全检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BJ/T13一363一20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 15966一2021
福建省智慧杆建设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of Smart Pole Construction in Fujian
2021一07一12 发布 2021一09一01 实施
福 建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发 布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T13-363,DBJ/T13-363-2021,智慧杆,智慧杆系统,福建省,DBJ/T13-363-2021 福建省智慧杆建设技术标准

1总 则
1.0.1 为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加快推进新基建、新城建的建设,规范智慧杆的建设和管理,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道路、公园。街区、广场等可参照执行。
10.3 智慧杆的建设应融合共享、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
1.0.4 智慧杆的设计、施工与验收、养护与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 语
2.0.1 智慧杆系统 smart pole system
系统由杆体及挂载设备、供配电系统、通信系统、配套管道、管理平台等组成。
挂载设备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传输方式,与管理平台联网,实现照明监控、交通管理、信息发布与交互、充电服务管理等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
2.0.2 智慧杆 smart pole
以杆为载体,通过管理平台远程监控、管理挂载设备,实现智能照明、环境检测、移动通讯、视频监控、交通标志、信息交互、充电服务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功能。
2.0.3 挂载设备 mounted equipment
设置在杆体上,包括照明、移动通讯基站、公共 WLAN、视频监控、交通标志、信息发布屏、公共广播、紧急报警、环境检测、充电桩等设备。
2.0.4 智能照明 intelligent lighting
智能照明是对公共照明系统进行精细化、智能化管控,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组成的集中式或分布式照明控制系统,实现开关灯与调光等照明控制、运行状态监测、数据分析与管理。
2.0.5 移动通讯基站 mobile base station
安装移动通信无线收发信设备的通信站。
2.0.6 公共 WLAN public WLAN
使用高速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提供无线接入网络。
2.0.7 交通监控 traffic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采集、发布道路交通信息。
2.0.8 视频监控 video monitoring
利用视频手段对目标进行监视和信息记录。具有视频摄像、图像捕捉等视频数据采集功能,可远程控制、查看现场情况、存储视频数据供事后回溯。
2.0.9 交通标志 traffic signs
交通指示标志、指路标志、禁令标志、警告标志。
2.0.10 信息发布屏 information display
用于远程发布公益广告、交通信息的显示屏。
2.0.11 公共广播 public broadcasting
远程控制进行音频广播,可播放音乐、政府公告、应急指挥信息。

3基本规定
3.0.1 应根据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主管部门建设计划,确定挂载设备。
3.0.2 管理平台应对挂载设备进行集中监控、管理和运维。系统的建设应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经济性。
3.0.3 杆体、箱体、管道等设施应整合设置,宜为未来增加挂载设备预留资源,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共治。
3.0.4 智慧杆布置方式应保障道路照明质量及交通设施的功能需求。
3.0.5 智慧杆应简洁美观、结构安全,保证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与道路环境景观协调,同一片区、区域的智慧杆样式及色彩宜统一。
3.0.6 挂载设备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
4设 计
4.1一般规定
4.1.1 智慧杆系统的设计应满足电气安全、信息安全、结构安全的要求 。
4.1.2 应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设施的安全性及安装、维护管理的便捷性。
4.2系统构成
4.2.1 智慧杆系统以配电区块为基本单元,可根据市政道路、公园园路 的分布情 况确 定配 电区块 。智慧杆 系统组 成示 意见 图4.2.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362-20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965-2021
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标准
Standard for Landscape Design of Municipal Bridges and Tunnels

2021-07-12发布2021-09-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T13-362,DBJ/T13-362-2021,城市桥梁,隧道景观,DBJ/T13-362-2021 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标准

1总则
1.0.1城市桥梁、隧道景观是城市空间、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流动的文化展示,是城市建筑的延伸。为提高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水平,提升城市交通环境品质,创造优良人居环境,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县级(含县级)以上城市道路上新建的城市桥梁、城市隧道工程,包括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改、扩建项目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城市桥梁、隧道景观设计应以与环境协调、自身美观和为使用者提供良好体验感为目标。
1.0.4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以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使用者user
在城市桥梁、隧道所构成的空间环境中的活动人群。
2.0.2体验感sense of experience
使用者在城市桥梁、隧道所构成空间环境中的体验感受,包
括安全感、舒适感、愉悦感。
2.0.3梁式桥beam bridge
简支梁桥、连续梁桥、直立桥墩刚构桥的统称。
2.0.4桥下空间高度bridge clearance
桥梁主梁底部与地面或常水位的垂直距离。
2.0.5梁体高度height of beam and barrier
主梁和护栏实体部分构成高度之和。
2.0.6高架桥viaduct bridge
架设于城市道路上方、连续跨越多个交叉口的桥梁。
2.0.7跨线桥flyover bridge
跨越一条城市道路或一个交叉口的桥梁。
2.0.8立交桥overpass bridge
包含若干主线桥和匝道桥的互通式城市立交桥梁。

2.0.9跨水系桥梁cross-.water bridge
跨越江、河、湖、海等水系的城市桥梁。
2.0.10隧道环境设计tunnel environmental design
针对使用者对隧道环境的需求,提高使用者体验感的设计。
2.0.11平直式隧道tunnel without open section
无敞口段,均为暗埋段(含明洞)隧道。一般为穿山隧道。
2.0.12下沉式隧道tunnel with open section
在结构上包含暗埋段和敞口段的隧道。一般为下穿通道。
2.0.13亮度luminance
单位投影面积上的发光强度。

3城市桥梁
3.1一般规定
3.1.1城市桥梁的体量、形态、风格、色彩等应与所在场地的空
间特点和所处区域的风貌特征相适应,使桥梁与环境协调。
3.1.2应通过协调的整体造型、恰当的构件尺寸和比例、精细化的细节处理、适宜的色彩、适当的绿化和装饰,使桥梁自身美观。
3.1.3应关注使用者在桥梁所构成的环境中的需求,为使用者提供良好体验感。
3.1.4应调查桥梁周边现状环境、城市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人文环境等,分析近期和远期的场地空间特点与区域风貌特征。
3.1.5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应重点关注主视点,并考虑多视点需求。
3.1.6应对视点需求进行分析,并符合下列规定:
1远视点中,应重点关注整体造型、色彩及其与背景环境构成的场景。
2近视点中,应重点关注构件和附属设施的造型、质感和细节处理。
3高视点中,应重点关注平面线形流畅。

4城市隧道
4.1一般规定
4.1.1应通过隧道环境设计,为使用者提供良好体验感。
4.1.2应通过洞内装饰设计和洞口景观设计,使隧道美观。
4.1.3洞口景观设计应与所在场地的空间特点和所在区域的风貌特征相适应,使隧道与环境协调。
4.1.4城市隧道景观设计应积极而稳妥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4.2隧道环境设计
4.2.1隧道环境设计宜包括隧道光环境、声环境和空气环境设计。
4.2.2城市隧道照明可适当提高亮度标准。
4.2.3隧道照明设计应避免产生令驾驶员不适的频闪效应,并符合下列规定:
1不连续灯具布置间距应满足闪烁频率低于2.5Hz或高于15Hz。
2重要城市隧道可采用连续或半连续灯带布置方式。当采用半连续布置方式时,一排灯具中相邻两个灯具之间的净距应不大于灯具发光面长度。
4.2.4城市隧道照明灯具宜具有单灯亮度调节功能,并进行调光控制设计。
4.2.5隧道洞口宜根据条件采取适当措施,减小隧道洞内、外亮度差。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360-20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6058-2021
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应用技术标准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assembled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blocks combined integrated wall board

2021-06-24发布 2021-08-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T13-360,DBJ/T13-360-2021,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DBJ/T13-360-2021 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应用技术标准

1总则
1.0.1为推进福建省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中的规范应用,做到绿色施工、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质量保障,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及8度以下地区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内隔墙和非承重外围护墙采用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
1.0.3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在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等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培板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blocks combined integrated wall board
由多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采用纤维增强胶粘剂作为粘结材料在工厂通过机械预压组装成型并对表面进行处理形成的一体化墙板。
2.l,2纤维增强胶粘剂Fiber reinforced adhesive
以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与填料及各种助剂复合而成的胶粘材料。
2.l.3波纹连接片Corrugated joint
镀锌钢加工而成,沿纵向做成波纹状,用于水平(垂直)相邻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间连接的构件。
2.l.4套筒连接件Sleeve connecto
由锌钛合金加工而成,用于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与梁(柱)、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与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之间斜角连接的构件。
2.l.5搬运机Moving machine
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短距离运输时所使用的一种电动机械装置。

3基本规定
3.0.1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的建筑设计、节能设计及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及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生产单位应结合工程实际,相互配合完成墙体设计深化工作。
3.0.2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应根据用途、使用部位及荷载条件进行设计制作且应满足抗风、抗震和防水等使用要求。

4材料与设备
4.1一般规定
4.1.1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GBT11968的规定,且应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等标准的规定.
4.1.2搬运机、安装机应符合下列基本规定:
1采用市电的设备,电气应具有可靠的接地装置且有明显的接地标志: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接地电路间的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0M:电气防护及电气控制箱上的安全警示标志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
2对操作及相关人员可能触及到的外露旋转、传动部件、电极,应设置安全防护装置。
3对可能造成人身伤害但因功能需要而不能防护的危险运动件,应在其附近固定永久性安全标志。
4.2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
4,2.1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分为两类,分别为隔墙板、外墙板,其主要构造形式如图42.1所示:

4.2.2装配式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组合一体化墙板常用规格尺寸应符合表4.2.2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一359一20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6057一20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控标准
Standard for safety 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2021一06一24发布 2021一08一01 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DBJ/T13-359,DBJ/T13-359-202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控,风险,DBJ/T13-359-202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控标准

1总 则
1.0.1为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管控工作,规范工程风险管控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有效规避和降低工程风险,确保工程安全,结合福建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实际,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管控,不包含工程建设完工后的运营、维护、拆除等阶段的安全风险管控。
1.0.3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控应贯穿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直至竣工验收的建设全过程,坚持全员参与、分工协作、分级管理的原则。
1.0.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控的实施,应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1.0.5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控工作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 语
2.0.1风险 risk
不利事件或事故发生的概率 (频率)及其损失的组合
2.0.2风险因素 risk factors
导致风险发生的各种主客观的有害因素、危险事件或者人员错误行为的统称。
2.0.3风险辨识 risk identification
调查识别工程建设中潜在 的风险类型、发生地点、时间及原因,并进行筛选、分类。
2.0.4风险估计 risk estimation
对辨识的工程建设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进行估算。
2.0.5风险评价 risk evaluation
对工程建设风险进行等级评定、风险排序与风险决策。
2.0.6风险控制 risk control
制定风险处置措施及应急预案,实施风险监测、跟踪与记录。风险处置措施包括风险消除、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自留四种方式。
2.0.7勘察风险 exploration risk
因勘察缺失或偏差所造成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2.0.8设计风险 design risk
因设计存在缺陷或偏差所造成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2.0.9施工风险 construction risk
因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存在缺陷、使用材料存在缺陷、施工设施不安全、施工管理不完善所造成的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
2.0.10重大风险major risk
指发生的概率较大、发生后产生的影响很大 ,表现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工程实体的质量、结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等,包含风险等级为 1级和 n级的风险。
2.0.111程自身风险 engineering self risk
因工程施工工法、结构 自身特点、地质条件等因素可能致工程项目自身受到影响或发生工程风险事件。
2.0.12周边环境影响风险 environmental impact risk
因工程周边环境设施影响导致施工安全风险增大,或工程施工导致周周边环境设施 的正常使用功能或结构安全受到影响或损害。

3基本规定
3:0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风险管理应根据工程建设阶段、规模、重要性程度及安全风险管理 目标等制定风险等级标准。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损失,风险等级标准宜分为四级并符合表3.1.1的规定。

3:02 针对不同等级的安全风险,应采用不同的安全风险处置原则和控制方案,各等级风险的接受准则应符合表 3.1.2的规定。

3.0.3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活动必须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落实各阶段安全风险的管控责任,真正做好全过程的安全风险管理。
3.0.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控应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全面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3.0.5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相关参建单位应根据建设管理模式、风险等级及预警等级,实行分层、分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管控责任制,落实管理人员、措施,确保机制运行有效。
3.0.6各参建单位应组织制定与各自所承担项目内容相应的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方案 (制度及标准、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理文件),建设单位应根据各参建单位所承担项目的情况,通过合 同文件明确安全风险管控的目标,审查各参建单位的安全风险管控方案和进行履约管理。
3.0.7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安全风险管控的主要工作涉及风险管控体系建设、静态风险评估、危险性较大 的分部分项工程管理、动态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关键节点管理、应急管理等。
3:0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控应推进信息化平台搭建,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系统科学的风险管控,提高安全风险管控水平。

4规划阶段安全风险管控
4.1一般规定
4.1.1城市轨道交通规划阶段包括线路规划方案拟定、专项审查、工程初步勘察与沿线周边的环境调查等。
4.1.2规划阶段安全风险管控需全面收集与工程建设风险相关的基础资料,系统了解工程所在区域的场地及周边环境,重点识别和防控线路沿线 的重大工程周边环境风险、区域不良地质风险和 自然灾害风险,对全线位、站位选择所涉及的工程安全和运营安全风险进行辨识、分析。
4.1.3规划阶段安全风险管控应针对提出的多种规划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工程建设各阶段潜在的重大风险因素,在满足工程经济合理、技术可行适用的原则下,应 以规避风险为主,对于安全风险较大的方案,应重新调整规划方案,调整后仍不能规避较大风险时,应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消除风险的不利影响。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
DBJ/T13-358-20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6056一2021
福建省城镇供水基础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basic data acquisition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water supply in Fujian

2021-06-24发布2021-08-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T13-358,DBJ/T13-358-2021,城镇供水基础数据,数据管理,数据采集,福建省,DBJ/T13-358-2021 福建省城镇供水基础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标准

1 总则
1.0.1 为科学、规范地开展城镇供水基础数据采集与管理工作,建立格式统一、信息完整的城镇供水基础数据库,提高城镇供水的信息规划 、建设与管理水平 ,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各地市城镇供水主管部门和供水单位开展城镇供水基础数据采集与管理工作 。
1.0.3 城镇供水基础数据采集与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数据库 Database
长期存储在计算机 内的、有组织 的、可共享的、统一管理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
2.0.2 数据交换 Data exchange
为 了满足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资源的共享需求 ,依据一定的原则 ,采取相应 的技术 ,实现不同信息系统之间数据资源共享的过程 。
2.0.3 城镇供水基础数据 Basic data of urban water supply
从原水、制水 、输水 到 配水 等供水 过 程 的生 产运 营基 础数 据 。

3基本规定
3.0.1城镇供水基础数据采集与管理应包括数据采集、录入、管理等工作。
3.0.2供水单位应全面掌握所辖区域内供水基础数据的状况,并应建立供水基础数据库。
3.0.3供水单位应建立城镇供水基础数据采集、录入、管理等制度。
3.0.4供水单位应按国家保密制度要求进行城镇供水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管理,数据不得丢失和非法使用。

4数据采集
4.1一般规定
4.1.1城镇供水基础数据采集应包含下列工作内容:
1收集已有的城镇供水基础数据;
2对数据缺失或已有数据不准确的区域进行现场探测核查,并及时补充修订;
3对供水设施进行监测与检测,采集运行数据。
4.1.2城镇供水基础数据的采集范围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4.1.3同一供水基础数据库中的地理信息应采用统一的平面坐标系和高程系统。
4.1.4空间定位与地形分析应采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测图比例尺不应小于1:2000,宜采用1:500。
4.1.5供水单位应采用电子化档案方式存储基础数据,宜通过在线监测系统与供水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的采集。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T13-357-2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
J16055-2021
福建省应急建筑安全技术标准
Safety technical standard for emergency buildings in Fujian
2021-06-24发布 2021-08-01实墙
福建省性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T13-357,DBJ/T13-357-2021,应急建筑,福建省,DBJ/T13-357-2021 福建省应急建筑安全技术标准

1 总则
1.0.1 为明确公共卫生事件集 中隔离建筑 、灾害事故集 中安置建筑、应急避险建筑,以及临 时建筑 、活动板房等安全使用标准 ,妥善安置受灾、受害人员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规范福建省应急建筑的规划 、建设与使用管理 ,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既有建筑应急改造、新建应急建筑、新建临时应急建筑的规划设计和运维管理 。
1.0.3 实施应急建筑的规划建设管理应坚持 “统筹规划、均衡布局、安全可靠 、平灾结合 、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的原则 。
1.0.4 应急建筑的规划建设管理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 、行业及福建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应急建筑 emergency buildings
本标准应急建筑是指公共卫生事件集 中隔离建筑、灾害事故集 中安置建筑、应急避险避难建筑 ,以及临时建筑 、活动板房等房屋建筑的统称 。
2.0.2 应急避难建筑 emergency shelter buildings
本标准应急避难建筑是指为应对破坏性且伴有次生灾害的重大 自然灾害 ,其人员无法脱离灾害现场时用于避难 、救护等人员应急使用的建筑 。
2.0.3 集中隔离建筑 centrally isolated buildings
本标准集 中隔离建筑是指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 ,利用公共场馆 、酒店、宾馆 、校舍等公共建筑的可用空间或利用临时建筑集中配套建设能防止传染病传播或病原体扩散的设施 ,用于人员集中隔离的建筑。
2.0.4 集中安置建筑 Centralized placement buildings
本标准集 中安置建筑是指为应对安全生产 、消防安全等公共安全事件,利用公共场馆 、酒店 、宾馆、校舍 、地下空间 (含人民防空工程)等公共建筑的可用空间或利用临时建筑集中配套建设的具有一定生活服务设施 ,用于安置受灾群众的建筑 。
2.0.5 临时建筑 temporary buildings
临时建筑是指因临时使用需要而建造 、搭建的结构简单 、安装便易并在规定期限内必须拆除的建 (构)筑物或其他设施 。
2.0.6 应急设施 emergency facilities
应急建筑配置的用于保 障抢险救援和隔离 、安置、避难人员生活的工程设施 ,包括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急辅助设施。

3 基本规定
3.1 一 般规 定
3.1.1 应急建筑的规划按以下内容执行:
1 既有建筑 的利用应根据建 (构)筑物的功能及评估情况 ,确定其适宜性 :应评估可供应急隔离、安置、避难利用的建筑面积及配套设施完备情况 ,核定应急隔离、安置 、避难有效面积和配套设施的使用面积 ;应评估建筑内各类功能分区和设施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确定可用于应急隔离 、安置 、避难 的建筑和工程设施 。
2 新建应急建筑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资源 ,遵循“安全可靠、以人为本、平灾结合 、功能完善、便于管理”的原则 ,合理配置建筑物的应急设施,同时满足应急建筑交通便利、布局合理、经济易用等要求 。
3 新建临时应急建筑规划设计 ,若受灾人数超 出应 急规划的常备应急建筑的容量 ,则可利用新建钢结构箱式集成房屋 、活动板房等临时应急建筑 ,并在规定期限内拆除。
4 应当与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城市应 急避难场所规划等上位规划一致 。
3.1.2 应急建筑 的设计按 以下 内容执行 :
1 应急建筑设计 的主要 内容应包括场地设计 、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应急设施设备设计、应急平灾转换设计等。
2 应急建筑设计时 ,应 以城乡规划 、防灾规划和应 急预案的隔离 、安置、避难要求 ,以及现状条件分析评估结果为依据 ,复核应急建筑容量,确定应急建筑空间布局 ,设置应急建筑的基础设施 ,进 行功 能分 区,并应 制定 建设 时序 及应 急启 用 转换方案。
3.1.3 应急建筑应按建筑建设年限、建筑功能和使用时间统一分类管理。
1 建设年限:既有建筑、新建建筑 、新建临时建筑。
2 建 筑功能:宿住建筑 (隔离、安置 、避难)、医疗建筑(医学隔离、紧急救护 、护理治疗 )、物资库、人防工程 ;本标准主要是关于前述的宿住建筑 的安全技术标准。
3 使用时间:紧急应急建筑、临时应急建筑 、短期应 急建筑 、中期应急建筑和长期应急建筑 。
3.1.4 应急建筑应与周边设施相协调,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急建筑 的容量、应急设施及应急保 障设备和物资的规模应满足遭受设定防御标 准相应灾害影响时的疏散 、应急隔离、安置、避难和应急救援需求 。
2 应急建筑设计应结合周边的各类防灾设施和公共安全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 的具体情况 ,有效整合场地空间和建筑工程 ,形成有效、安全的防灾空间格局 。
3 应急建筑应满足以居住地为主就近应急使用 的需要。
4 用于应急救灾和疏散 困难地区群众的建 筑物 ,应制定专门的疏散安置方案和实施保 障措施 。
5 新建 中小学校、幼儿园、体育馆、展览建筑 ,以及 可以提供宿住的酒店宾馆等,应根据城市避难场所规划 、应急建筑规划进行统筹建设作为应急建筑备用 。
3.1.5 应急建筑 的设计开放 时间不宜超过表 3.1.5规定 的最长开放时间,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应急辅助设施配置应满足其开放时间内的需求 。

4 规划设计
4.1 责任区划分
4.1.1 应急建筑规划设计应将特定的行政区划分为若干应急责任区,每个责任区应急服务总人口数不应大于 10万人。
4.1.2 应急责任 区的划分应 与行政区的地形地貌相适应 ,应有利于应急建筑规划布局 ,并合理利用既有建筑 ,兼顾应急安全、效率与经济性 。
4.2 规划选址
4.2.1 应评估应急责任区可能遭遇的灾害 ,提 出相应应 急功能的保障要求 ,确定应急建筑 的类别 。
4.2.2 应根据表 3.1.6建筑规划控制指标确定有效隔离、安置、避难面积,合理确定应建应急隔离 、安置 、避难建筑的建筑规模与用地规模 。
4.2.3 应急建筑的总用地规模应为辖区或责任区重要应急功能建筑的用地面积与应急隔离、安置 、避难建筑用地面积 ,以及新建临时应急建筑用地面积之和。
4.2.4 应急建筑的选址应以该址既有建筑或规划新建建筑具有向应急建筑转换的功能适应性与结构安全性为前提 。
4.2.5 各应急责任区应急建筑的选址应满足下列服务半径的要求:
1紧急应急建筑服务半径定为 1。。。m。
2短期 、中期、长期应急建筑服务半径定为 5。。。m。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DB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一356一202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5763一2021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 for whole Process of asphalt Pavement construction of municipal road
2020一03一11发布 2021一06一01实施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DBJ/T13-356,DBJ/T13-356-2021,全过程质量管理,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DBJ/T13-356-2021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标准

1 总则
1.0.1 为规范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提高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保证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福建省新建、改建、扩建市政道路项目沥青路面工程的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
1.0.3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福建省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全过程质量管理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whole process
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管理理念,借助第三方综合性科技咨询单位,从管理模式、管理技术、实践管理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工程质量保证与管理的监控提升,是一种涉及规划设计、原材料生产、混合料生产、施工过程、质量验收等全过程、全要素、全阶段的系统综合质量管控模式。
2.1.2 基层 base course
基层是置于热拌沥青混合料结构层下面的一层或多层的热拌沥青混合料基层、粒料基层或结合料稳定性基层,是路面结构的主要承重层 。
2.1.3 沥青面层 bituminous Surface course
用沥青作结合料铺筑道路面层的统称。
2.1.4 功能层 functional coat
路面结构体系中,承担连接、减震、隔水隔温等功能的非承载类的材料层。
2.1.5 透层 prime coat
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 良好,在基层上喷洒液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的薄层。
2.1.6 粘层 tack coat
为加强路面沥青层与沥青层之间、沥青层与水泥混凝土路面之间的粘结而撒布的沥青材料薄层 。
2.1.7 封层 seal coat
为封 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而在沥青面层或基层上铺筑的有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薄层。铺筑在沥青面层表面的称为上封层,铺筑在沥青面层下面、基层表面的称为下封层。
2.1.8 密级配沥青混合料 dense一graded asphalt mixtures
按密实级配原理设计组成的各种粒径颗粒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设计空隙率较小的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AC)和密实式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ATB)。
2.1.9 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stone mastic asphalt
由沥青结合料与少量的纤维稳定剂、细集料以及较多量的填料 (矿粉)组成的沥青玛蹄脂,填充于间断级配的粗集料骨架的间隙,组成一体形成的沥青混合料,简称 SMA。

3 基本规定
3.0.1 沥青面层施工前应对沥青混合料生产单位的质量保证
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查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具备道路设计编制说明和沥青路面结构图;
2 沥青拌和站生产硬件应能满足摊铺需求,拌和楼已调试;
3 生产数据具备存储功能;
4 应有环保合格证明。
3.0.2 试验段摊铺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原材料送检应合格;
2 目标、生产配合比应有检测单位合格报告;
3 应对检测报告进行验证并写明验证结论;
4 施工单位应对沥青路面施工进行技术交底。
3.0.3 沥青混合料摊铺前应制定摊铺计划,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天气情况、温度满足规范要求;
2 现场机械清单己进行检查确认;
3 下承层压实度 、弯沉值、7d无侧限抗压强度 、厚度检测合格报告,监理单位分部分项验收资料齐全;
4 下承层标高联测结果应报监理单位复核 ,附复核意见。
3.0.4 沥青混合料摊铺当天,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监理单位应对现场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并形成签字记录;
2 监理人员应旁站并检查测温记录,包括沥青拌和站出场温度、现场到场温度、摊铺温度、完成温度 ,测温宜使用插入式测温设备;
3 检测单位应到现场进行取样检测。
3.0.5 对沥青路面己全部摊铺完成的项 目应出具项 目评价报告,在项目所有沥青路面摊铺完成后 7d 内列出问题清单和改进方案,进行项 目验收工作 。
4 路面结构和材料设计复核
4.1 一般规定
4.1.1 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复核应以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复核为核心,包含路基结构的设计复核、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复核及路面材料设计复核三个内容。
4.1.2 路基路面综合设计复核应根据不同的道路等级、交通等级、沿线地形、地质、路用材料、气候等 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面面层应满足平整度和抗滑性能的要求。
4.1.3 路基结构的设计复核应对路基填料设计要求与设计指标、路基工后沉降量、路基防排水设施等方面进行复核。
4.1.4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复核应对面层、基层、垫层及功能层组合设计、路面防排水措施进行复核 。
4.1.5 路面材料设计复核应对各结构层所用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设计进行复核 。
4.2 路面结构组合
4.2.1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应结合路基结构设计要求与设计指标、根据道路等级、交通等级,并结合路面材料和结构特性,遵循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理念,保证路面结构的安全、耐久和全寿命周期经济合理。
4.2.2 面层各层的混合料类型应与交通荷载等级以及使用要求相适应,特重和重交通荷载等级道路,可采用加厚面层或采取措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抗剪强度,宜使用三层式沥青面层结构,上面层和中面层结合料宜使用改性沥青混合料。
4.2.3 市政道路公交停靠站、交叉口、高架桥引道长大陡纵坡等路段,路面结构组合应进行特殊设计,宜采用抗车辙沥青混合料。
4.2.4 检查井四周路面结构组合应进行特殊设计,宜将检查井四周 30cm范围内摊铺碾压后的水泥稳定碎石切割挖除,并用素混凝土 回填振捣养护。
4.2.5 为减少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收缩开裂和反射裂缝,可采取下列措施:
1 选用抗裂性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2 适当增加沥青层的厚度;
3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设置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
4 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上设置应力吸收层或铺设土工合成材料等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为贯彻落实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提升建筑能效水平,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及碳排放,按照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要求,受成都市绿色建筑监督服务站委托,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在充分调研成都市近年来建筑节能工程实际经验,参考《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 和其他省市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经过严谨模拟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修改,编制完成了《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导则审查要点》(以下简称《导则要点》)。
《导则及要点》包括三个部分:《成都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导则》、《成都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导则》和《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要点》。
《成都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导则》和《成都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导则》包括下列章节:
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规划与建筑设计;5.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6.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7.给水排水;8.电气;9.可再生能源应用;10.建设设备监控与能源管理等。
《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要点》包括下列章节:1.总则;2.审查内容等。
《导则及要点》编制的主要内容:1.明确了适用范围;2.考虑到室外环境对建筑的舒适性和能耗水平有较大影响,故提出了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内容;3.提出了新的节能目标,将成都市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能耗在 2016 年执行的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分别降低 35%和 20%以上,使成都市民用建筑平均节能率达到 72%;4.规定了可再生能源应用的具体范围和方式;5.提出了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电气和给水排水的节能设计要求;6.规定了电动车充电系统的节能设计;7.提出了主要建筑节能材料用量统计的要求;8.提出了建筑碳排放分 析的要求,并增加“建筑碳排放分析专篇”;9.明确了建筑节能材料相关附录;10.确定了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要点;11.确定了“成都市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信息汇总表”、“成都市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意见表”、“成都市新建甲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信息汇总表”、“成都市新建乙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信息汇总表”、“成都市新建甲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意见表”、“成都市新建乙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意见表”等。
本《导则及要点》由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管理,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主编单 位: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 位: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

2022,2022版,72,审查,审查要点,导则,成都市,民用建筑,民用建筑节能,节能,节能设计,要点,设计导则,2022版 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导则及审查要点

1 总则
1.0.1为执行国家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落实国家、四川省和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建筑能效水平,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及碳排放,结合成都市气候特征、产业基础和能源结构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成都市行政区域内城镇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设计可参照执行,且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55015的要求。
1.0.3在保证室内热环境的前提下,建筑除应进行节能设计外,还应按规定应用可再生能源。
1.0.4成都市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执行本导则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现行有关标准及法规的规定。

2 术语
2.0.1居住建筑 residential building
供人们居住使用的建筑。包括住宅类建筑和非住宅类居住建筑。
2.0.2商业服务网点 commercial serving cubby
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区配套服务用房。
2.0.3建筑物体形系数( S shape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和地下室外墙面积,体积中不包括地下室体积。
2.0.4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K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nvelope
表征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单位为 W/(㎡ ·K)。
2.0.5外墙平均传热系数( Km averag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xternal wall
考虑外墙存在由不同墙体材料构成的各部位传热系数加权的平均传热系数。单位为 W/(㎡ ㎡.K)。
2.0.6热惰性指标( D index of thermal inertia
表征对围护结构反抗温度波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其值等于各层材料的热阻与蓄热系数的乘积之和。
2.0.7透光围护结构太阳得热系数( SHGC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 of transparent envelope
通过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与透光围护结构(门窗或透光幕墙)外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太阳辐射室内得热量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投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热量两部分。
2.0.8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 building envelope thermal performance trade-off
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参照建筑和所设计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气调节能耗,判断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
2.0.9参照建筑 reference building
在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根据所要设计的建筑模型作为比较对象的一栋符合节能要求的假想建筑。
2.0.10光伏组件 photovoltaic module
具有封装及内部联结的、能单独提供直流电流输出的,最小不可分割的太阳电池组合装置。

3 基本规定
3.0.1成都市新建居住建筑平均设计能耗水平应在 2016年执行的国家节能设计标准的基础上降低 35%以上,使成都市居住建筑平均节能率达到 72%。
3.0.2节能设计时应计算外围护保温材料、楼地面保温材料、透光围护构件等主要建筑节能材料的设计用量。
3.0.3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方案和初步设计文件中应包含建筑能耗、可再生能源利用及建筑碳排放分析报告。
3.0.4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明确建筑节能措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3.0.5节能设计应提供《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专篇》和各专业节能设计说明,并进行碳排放 分析 ,提交《建筑碳排放 分析 专篇》和《建 筑碳排放 分析 报告》。
3.0.6当工程设计变更时,建筑节能性能不得降低。

4 规划与建筑设计
4.1 规划设计
4.1.1总体规划设计应基于成都的气候特征和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
4.1.2居住建筑总平面的规划布局和单体平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并减少夏季的太阳热辐射,宜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总体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化等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节能设计。
4.1.3居住建筑日照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四川省住宅设计标 准》 DBJ 51/168的规定。
4.1.4新建建筑群及建筑的总体规划应为可再生能源利用创造条件。
4.1.5建筑总平规划时应尊重并利用现状自然资源条件,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大开大挖,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通过挖填方量平衡计算 合理控制土石方工程量;
2场地设计标高不应低于城市的设计防洪、防涝水位标高,竖向设计应有利于雨水的收集或排放;
3场地设计标高宜比周边城市市政道路的最低路段标高高 0.2m以上;当市政道路标高高于基地标高时,应有防止客水进入基地的措施。
4.1.6建筑场地规划应有利于营造适宜的环境,宜采取如下设计措施:
1通过场地风环境分析优化建筑空间布局,通过建筑布局、道路走向、局部架空等方法在夏季主导风向上预留风路,营造适宜的室外风环境;
2居住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居室夏季宜避免东、西向日晒;
3控制场地铺装选材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优先选用浅色铺装材料,降低场地铺装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改善室外热环境;
4建筑屋面宜采用屋顶绿化,场地绿化宜采用复层绿化,在活动场地、 广场宜设置乔木或构筑物遮荫,降低场地热岛效应。
4.1.7地下空间宜设置采光天窗、采光侧窗、下沉广场(庭院)、导光设施等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光。

(略)

目 次
第一部分 成都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导则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基本规定..................................................................................................................... 4
4 规划与建筑设计..........................................................................................................5
4.1 规划设计........................................................................................................................ 5
4.2 建筑设计........................................................................................................................ 6
5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8
5.1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8
5.2 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 9
6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12
6.1 一般规定...................................................................................................................... 12
6.2 通风.............................................................................................................................. 12
6.3 供暖与空调.................................................................................................................. 12
7 给水排水................................................................................................................... 15
7.1 一般规定...................................................................................................................... 15
7.2 给水和排水.................................................................................................................. 15
7.3 生活热水...................................................................................................................... 17
8 电气 .......................................................................................................................... 19
8.1 一般规定...................................................................................................................... 19
8.2 供配电系统.................................................................................................................. 19
8.3 照明.............................................................................................................................. 19
8.4 电动车充电系统.......................................................................................................... 20
9 可再生能源应用........................................................................................................ 21
9.1 一般规定...................................................................................................................... 21
9.2 太阳能光伏系统.......................................................................................................... 21
9.3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21
9.4 热泵系统....................................................................................................................... 22
10 建筑设备监控与能源管理 ....................................................................................... 24
10.1 暖通空调系统能耗计量与监控................................................................................ 24
10.2 给水排水系统能耗计量与监控................................................................................ 24
10.3 电能计量与监控........................................................................................................ 24
条文说明....................................................................................................................... 25
第二部分 成都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导则
1 总则 .......................................................................................................................... 45
2 术语 .......................................................................................................................... 46
3 基本规定................................................................................................................... 48
4 规划与建筑设计........................................................................................................ 49
4.1 规划设计...................................................................................................................... 49
4.2 建筑设计...................................................................................................................... 50
5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52
5.1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52
5.2 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 53
6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5
6.1 一般规定...................................................................................................................... 55
6.2 冷源与热源.................................................................................................................. 55
6.3 输配系统...................................................................................................................... 61
6.4 末端系统...................................................................................................................... 65
7 给水排水................................................................................................................... 66
7.1 一般规定...................................................................................................................... 66
7.2 给水和排水.................................................................................................................. 66
7.3 生活热水...................................................................................................................... 68
8 电气 .......................................................................................................................... 71
8.1 一般规定...................................................................................................................... 71
8.2 供配电系统.................................................................................................................. 71
8.3 照明.............................................................................................................................. 71
8.4 电动车充电系统.......................................................................................................... 73
9 可再生能源应用........................................................................................................ 74
9.1 一般规定...................................................................................................................... 74
9.2 太阳能光伏系统.......................................................................................................... 74
9.3 太阳能热利用系统...................................................................................................... 75
9.4 地源热泵系统.............................................................................................................. 75
9.5 空气源热泵系统.......................................................................................................... 77
10 建筑设备监控与能源管理 ....................................................................................... 78
10.1 一般规定.................................................................................................................... 78
10.2 暖通空调系统能耗计量与监控................................................................................ 78
10.3 给水排水系统能耗计量与监控................................................................................ 80
10.4 电能计量与监控........................................................................................................ 80
10.5 建筑室内空气质量监控............................................................................................ 80
条文说明....................................................................................................................... 82
附录
附录 A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方法.............................................................................. 111
附录 B 外遮阳系数的简化计算...................................................................................... 112
附录 C 关于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115
附录 D 玻璃的光学、热工性能和窗的传热系数.......................................................... 116
附录 E 常用建筑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 119
附录 F 常用建筑材料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ρ 值 .............................................................. 123
第三部分 成都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审查要点
1 总则 ........................................................................................................................ 125
2 审查内容................................................................................................................. 126
2.1 节能设计审查报审材料............................................................................................ 126
2.2 节能设计审查主要内容............................................................................................ 126
2.3 节能材料审查标准依据............................................................................................ 127
附 1 建筑碳排放分析专篇.......................................................................................... 129
附表 1 成都市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信息汇总表 ..................................................... 130
附表 2 成都市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意见表 .......................................... 132
附表 3 成都市新建甲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信息汇总表.............................................. 133
附表 4 成都市新建乙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信息汇总表.............................................. 135
附表 5 成都市新建甲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意见表................................... 136
附表 6 成都市新建乙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意见表................................... 13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22版,公共建筑改造,成都市,指南,改造,改造可行性,既有建筑,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民用简直改造,消防,消防设计指南,规范适用解答,2022版 成都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指南

当前,我市迎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实施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形式,为在城市更新建设领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助力既有建筑改造提升,研究制定了本指南
本指南对既有建筑不同改造形式下如何适用新老消防标准提出了指导意见。同时鼓励实施既有建筑改造消防安全综合评估,科学研判改造实施可能面临的问题,避免出现改造成本过高、消防安全受损等现象。也为我市既有建筑改造的消防设计审查工作提供依据。本指南共分六个部分,主要包括:总则、基本规定、建筑设计、消防设施、消防电气、附录。
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有关单位开展了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专项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邀请从事规范编制、消防设计、消防救援管理的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制定了本指南。本指南未涉及的消防设计内容,应执行现行消防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本指南由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归口管理。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本指南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应急管理部四川消防研究所
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
四川天府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
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
成都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目 次
1 总则 4
2 基本规定 4
2.1 改造可行性研究 4
2.2 建筑设计使用功能改变的认定 5
2.3 改造类别 6
2.4 内部装修工程 6
2.5 建筑外立面改造 6
2.6 建筑整体改造工程 7
2.7 建筑局部改造工程 6
3 建筑设计 9
3.1 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9
3.2 总平面布局 9
3.3 防火分区和平面布置 9
3.4 安全疏散和避难 10
3.5 建筑构造 11
4 消防设施 10
4.1 消防给水设施 10
4.2 防烟、排烟设施 12
5 消防电气 13
5.1 消防电源及配电 13
5.2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13
5.3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14
附录A 用词说明 15
附录B 既有建筑改造消防技术可行性评估报告参考格式 16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22 年 5 月份包头工程造价信息

2022年,5月份,信息价,内蒙古,包头,工程造价信息,第5期,2022年5月份(第5期) 包头 工程造价信息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22 年 4 月份包头工程造价信息

2022年,4月份,信息价,内蒙古,包头,工程造价信息,第4期,2022年4月份(第4期) 包头 工程造价信息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22 年 3 月份包头工程造价信息

2022年,3月份,信息价,内蒙古,包头,工程造价信息,第3期,2022年3月份(第3期) 包头 工程造价信息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22年,2月份,信息价,内蒙古,包头,工程造价信息,第2期,2022年2月份(第2期) 包头 工程造价信息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月份,2022年,信息价,内蒙古,包头,工程造价信息,2022年1月份(第1期) 包头 工程造价信息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问题专业:预算 结算

所属地区:重庆

提问日期:2022-09-19 11:57:08

提问网友:凹凸曼


请问,重庆市18定额中写到的花窗和栏杆花饰油漆、涂料工程量按单面外围面积乘以系数1.82计算,请问这其中的外围面积是怎么定义的,是直接长*宽*系数吗,花窗和栏杆花饰中间的镂空需要扣除吗?

解答网友:烁楠科技


就是长*宽*系数,不扣除中间的镂空部分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