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842-2021 二次供水智能化泵房技术规程.pdf(附条文说明)
CECS T/CECS842-2021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
二次供水 智能化 泵房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telligent pump house of secondary water supply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前言
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7年第二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协函〔2017)031号)的要求,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二次供水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10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泵房、设备设施、数据采集及远程监控、安全保障、安装、调试与验收、运行与维护。
请注意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直接或间接涉及专利,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规程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与市政工程产品应用分会归口管理,由安徽皖水水务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有关资料和建议寄送解释单位(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桃花工业园汤口路39号;邮政编码:230601),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安徽皖水水务发展有限公司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元国际(上海)工程没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青岛埋工大学建筑设计院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同宽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格兰富水泵(上海)有限公司 塞莱默(南京)有限公司 埃梯梯智慧水务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海德隆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上源泵业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铭星供水设备有限公司 湖南中崛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舜禹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奥利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阜阳市供水总公司 定远县自来水厂 合肥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执法监督所
主要起草人:张朝臣 洪增余 姜文源 张海宇 路旋 刘西宝 罗定元 程宏伟 方玉妹 王竹 邓军 王浩 金雷 孟凡颖 张晓乐 靳春燕 逯海堂 张彬 吕亚军 吕逸雪 李承朋 鲁娟 吴昌辉 聂彬 丁正军 李兵 黄维 成小强 邓卓志 郑其元 叶文章 宋爱远 张传峰 袁海燕 邓康 童德平 张庆枝
主要审查人:赵锂 陈怀德 归谈纯 张立成 栗心国 王家良 李云贺 崔景立 李文 王小鹏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提高二次供水智能化泵房建设和管理水平,节能降耗,加强安全防护,保障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城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与工业建筑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智能化泵房的设计、施工安装、调试与验收、运行与维护。
1.0.3二次供水智能化泵房的建设、运行维护及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智能化泵房intelligent pump house
以智能化平台将供水设备、安防、水质监控、能耗管理、使用环境等数据和视频实时采集、存储、传输、处理等功能进行有效集成的标准化泵房,简称泵房。
2.0.2远程监控remote monitoring
对二次供水设施和系统的运行状态和环境状况进行数据及视频的远程监视与控制。
2.0.3远程监控系统remote monitoring system
为实现二次供水远程监控功能而建设的信息采集、响应执行、网络通信和监控调度等软件和硬件的集成系统。
2.0.4远程监控平台remote monitoring platform
用于接收和监控二次供水泵房现场传输来的数据、图像及报警信号,并可供值班人员采取各类措施,实现远程控制二次供水设备、电动阀门、摄像机云台、门禁等的技术平台。
2.0.5电控柜electric control cabinet
是按电气接线要求将开关设备、测量仪表、保护电器和辅助设备组装在封闭或半封闭金属柜中或屏幅上,其布置应满足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便于检修,不危及人身及周围设备安全的控制柜(箱)。电控柜包括电源柜及控制柜。
3基本规定
3.0.1泵房在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周边供水管网现状及远期规划等情况;泵房的位置应根据城镇供水管网条件,小区的环境和建筑的布置、类别、高度、使用标准等因素综合确定,并宜设置在供水范围的负荷中心附近。
3.0.2泵房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有关规定:供水系统设计除应满足安全使用和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规定,还应符合环境保护、施工安装、操作管理、维修检测和运行监控等要求。
3.0.3泵房采用的涉水产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的有关规定。
3.0.4泵房出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
3.0.5泵房所采用的设备、管道及阀门等,应具有卫生许可证、出厂合格证、检测报告等资料,设备应有铭牌标识。
4泵房
4.0.1泵房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不应眦邻起居室、卧室或与居住用房相邻的楼层;不应贴邻变配电所、电梯机房、通信机房等遇水可能引发故障或事故的房间;其上层不应有厕所、浴室、盥洗室、厨房、污水处理间等用房;
2承重结构应满足水箱、增压水泵机组、电气控制柜等主要设备安装及运行承重的要求:
3出入口至地面的通道应能满足小型维修车辆通行;应考虑设备的安装与检修维护空间,主要通道宽度不应小于1.2m;应安装钢质防火防盗门,采用外开式双开门,其尺寸应满足搬运最大设备的需要。
4.0.2泵房环境应符合下列规定:
1内墙面应采用具有防水性能的环保墙面漆或面砖,地面应铺设防滑地砖,设备基础四周侧面及面上宜铺设面砖或涂刷环氧树脂漆;
2水泵机组与水箱基础周边应设置排水沟;排水沟应有不小干0.01的坡度坡向集水坑,排水沟应设置不锈钢盖板:
3泵房内独立设置的电气控制柜基础顶面应高出地面不小于300mm;增压设备的基础顶面应高出地面不小于100mm;水箱基础顶面应高出地面不小于500mm。
4.0.3泵房电控设备应与输配水系统隔离设置。
4.0.4泵房内照明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泵房内照明应采用光学性能好且节能的防潮型灯具;
2泵房应配备应急备用照明系统;
3四周墙体应安装有不少于两个防水五孔插座,安装高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照明与插座用电回路应采用电线穿镀锌钢管或塑料管暗敷,且不应少于两路,并应配置漏电保护开关;
5照明系统应与门禁系统联动。
4.0.5泵房内不得放置无关设备和物品。与生活供水无关的排水管道、消防管道、风道等不得穿越泵房。
4.0.6泵房设备及管道的抗震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机电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981的有关规定。
4.0.7泵房环境噪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有关规定;必要时泵房地面、墙面、顶面及设备基础应进行减振降噪处理。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22年10月 长沙市 建设造价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04/T 307-2014 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技术规程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DBJ04/T307-2014
备案号:J12758-2014
住宅小区配套 供电工程 技术规程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wer supply projects of residential quarters
2014-07-17发布 2014-10-01实施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发布《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技术规程》的通知
晋建标字[2014〕142号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委),各有关单位:
现批准《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技术规程》为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04/T307-2014,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管理,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负责具体解释。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7月17日
关于同意山西省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等两项
地方标准备案的函
建标标备[2014〕164号
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
你站《关于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和(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技术规程》申请备案的函》(晋建标定函〔2014]30号)收悉。经研究,同意该两项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其备案号为:
《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 J12757-2014
《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技术规程》 J12758-2014
该两项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2014年7月31日
前言
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4年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函[2014]197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结合山西省居民住宅小区供电工程建设实际和国内成熟的新技术和新设备情况,在广泛征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对具体内容进行了讨论、修改,经审查后定稿
本规程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设计、设备材料选型、施工和验收六章。
本规程由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管理,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负贵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注意总结经验,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府东街169号,邮政编码:
030001),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科学研究院
国网山西电力勘测设计院
国网忻州电力物测设计院
国网晋中电力设计院
国网运城市电力设计院
国网太原供电公司
国网大同供电公司
国网忻州供电公司
(略)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设计6
4.1一般规定6
4.2供电方案编制6
4.3供电电源点的确定7
4.4用电容量的确定7
4.5变压器配置8
4.6开关站和配电室的设置8
4.7电缆选配10
4.8架空线路选配11
4.9高压供电方式11
4.10低压供电方式11
4.11电缆通道配置12
5设备材料选型13
5.1一般规定13
5.2高压电缆及附件13
5.3低压电缆13
5.4低压电缆分接箱13
5.5电杆14
5.6高压开关柜14
5.7低压开关柜14
5.8配电变压器15
5.9箱式变电站15
5.10柱上开关16
5.11电能计量箱16
5.12电能计量装置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17
5.13低压母线系统19
5.14无功补偿装置19
6施工和验收21
6.1工程施工21
6.2工程验收22
本规程用词说明24
引用标准名录25
附:条文说明…27
内容摘要:
1总则
1.0.1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规范和指导住宅小区配套供电设施的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做到安全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准确执行国家居民电价政策,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的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的设计、设备材料选型、施工和验收。
1.0.3住宅小区供电设施的建设,必须纳人配电网统一规划,与城市发展和配电网的运行现状相结合,建设应本着安全、经济、适用,且适度超前的原则进行。
1.0.4住宅小区内供配电设施应实现规范化、标准化,以简化设计、施工,缩短建设周期,方便运行维护,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1.0.5住宅小区供配电设备的选型应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按照运行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的原则,采用免维护或少维护、操作简单、节能环保型的产品。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海汰及不合格的产品。
1.0.6住宅小区内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从美化环境,提高供电可靠性出发,应采用电缆或架空绝缘导线。高压供电方式采用电缆或架空绝缘导线,低压供电方式采用电缆。
1.0.7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的设计、设备材料选型、施工和验收,除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配套供电工程 supporting power supply project
指与居民住宅小区配套的由电网电源,点经特定路径建设供电线路至居民受电端配电装置,实现向用户供电的工程。
2.0.2 配套供电设施 supporting power supply facilities
指与居民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的供电线路、开关装置、配电装置、电力管沟、配电站房及辅助设施等。
2.0.3 电网企企业 power grid enterprises
指以建设和运营电网为核心业务,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经济、清洁,持续的电力供应的企业。本规程指建设和运营住宅小区配套供电设施,并提供维护管理及收费服务的企业。
2.0.4 供电方案 power supply scheme
配套供电工程设计方案简称供电方案,指电力供应的具体实施计划。供电方案一般包括:工程概况、供电电源点的确定、用电容量确定、变压器台数和容量的选择,开关站、配电室设置、电缆选配和通道设置、架空线路选配、住宅小区高压供电方式、住宅小区低压供电方式、材料与设备的选型等。
2.0.5 配置系数 configuration coefficient
指配置变压器的容量(kVA)或配电线路馈送容量(kVA)与居住区用电负荷(kW)之比值。
2.0.6 开关站 switch station
作为变电站10kV母线的延伸,能实现区域内10kV电能开闭和负荷再分配,具备2路及以上进线,高压母线采用单母分段结构,站内可设配电变压器向就地用户供电。一般宜采用地面独立
建筑。
2.0.7 环网单元 ring main unit
也称环网柜,用于高压电缆线路分段、联铬及分接负荷。按使用场所可分为户内环网单元和户外环网单元:按结构可分为整体
式和间隔式。
2.0.8 电缆分接箱 cable branch box
用于分支电缆线路中分接负荷的配电装置,不能用作线路联络或分段。
2.0.9 配电变压器 distribution transformer
指将10kV电压等级变压成为380V电压等级的配电设备,简称配变,按绝缘材料可分为油浸式配变(简称油变)、干式配变(简称干变)
2.0.10 箱式变电站 cabinet/pad-mounted distribution substation
也称组装式变电站(简称箱变),指由高压开关、配电变压器、低压出线开关、无功补偿装置和计量装置等设备共同安装于一个封闭箱体内的户外配电装置。
2.0.11 高层住宅 high-rise residence
指建筑高度超过24m或十层及以上居民住宅类建筑。
2.0.12 公建设施 public building
指住宅小区内部除居民住宅室内用电设施以外、用以实现住宅小区用水、照明、消防、电梯等基本功能的公用设施。
2.0.13 居民“一户一表”供电 resident power-supply of one family one meter
是指以电网企业为供电主体、以终端居民用户为供电服务对象,每户独立的居民家庭用户单独装设一套计量装置的供电模式。
3基本规定
3.0.1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应包括供电方案的设计,用电负荷和用电容量的计算,配电线路及配电设备的选型和配电设施的建设。
3.0.2住宅小区配套供电设施接入方式,应满足电力系统安全和经济的要求:调度运行方式应灵活,并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
3.0,3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必须按照“一户一表”标准建设,并由电网企业统一负责运行维护和检修服务,执行居民阶梯电价制度。
3.0.4新建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应由地市电网企业按照本规程的规定统一实施工程设计物资招标、工程建设等建设费用由开发商承担。
3.0.5改建住宅小区供电设施,应参照本规程规定进行改造。现有住宅小区已完成小区电力设施改造的,由电网企业按照本规程规定进行验收并接收和运维相关资产。
3.0.6为明确运行维护责任,确保运行维护主体与产权所有者一致,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建成并经地市电网企业验收后,由居民小区业主或新建住宅小区的开发商移交属地电网企业,由属地电网企业负责电力设施检修、更新、供电服务等后期运行维护工作,不得再向居民用户另外收费。
3.0.7电网企业应负责组织新建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建设,实施工程项目管理,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依据设计合同和施工合同组织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负责组织竣工验收,负责转资设备的生产运维管理。
3.0.8新建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项目竣工后,地市电网企业要及时组织工程验收,竣工后及时进行工程决算,并组织办理资产接收事项。
3.0.9住宅小区内公建设施用电负荷不属于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建设范围。
3.0.10居民住宅小区配套供电设施运行管理,由电网企业按照全省统一的配网设备管理办法开展运行、维护、抢修等日常工作和电气设施更新: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设施的运行检查和抢修时间、维护范围,以及电价标准应在住宅小区内公布,方便居民报修、报检,接受群众监督,保障居民安全可靠用电。
4 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本规程所指高压为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低压为相间380V和单相220V电压等级。
4,1,2住宅小区的高压配电网,应预理配网自动化通信管孔,预留配网自动化设备装设位置及通信线路位置。
4.1.3住宅小区应实现光纤入户、配网自动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功能,建成智能小区、智能楼宇。
4.1.4住宅小区配套供电工程设计应符合《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O54、《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和《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16的规定。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04/T 414-2020 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标准.pdf(附条文说明)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04/T414-2021
备案号:J15692-2021
装配式 建筑施工 安全技术标准
Safety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construction of prefabricated
2021-04-01 发布
2021-05-01 实施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前言
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8年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字〔2018〕146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部件运输、进场与存放;5.部件安装;6.脚手架及操作平台;7.安全管控。
本标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反馈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地址:太原市杏花岭区东华门1号,邮编:030013,邮箱:530710517@qq.com)。
本标准主编单位: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安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张志 郝志强 李秀芳 刘彦 任海平 武宽海 陈振海 张新明 贾渊 郑宏飞 刘旭婷 席凌玉 郭庆阳 庄利军 刘炜 申海洋 荀慧霞 李淑青 李慧海 王海燕 程俊鑫 王陶 王明清 王飞 安建良 赵志红 高锐 任国峰 王磊 刘勇庆 郭建龙 王宇清 彭辉 王海泳 孟文亮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史毅清 张泽平 赵润俐 饮佩 霍瑞琴 刘晖 贾定袆 杨印旺 韩君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了加强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绿色施工、环保节能,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钢结构建筑的施工安全技术管理。
1.0.3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安全技术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等有关规定。
2术语
2.0.1装配式建筑assembled building
装配式建筑是指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其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
2.0.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assembled building with concrete structure
建筑的结构系统由混凝土部件(预制构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
2.0.3装配式钢结构建筑assembled building with steel--structure
建筑的结构系统由钢部件构成的装配式建筑。
2.0.4设备与管线系统facility and pipeline system
由给水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电气和智能化、燃气等设备与管线组合而成,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整体。
2.0.5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
2.0.6预制混凝土竖向构件precast concrete vertical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包括承重和非承重的预制墙板、预制柱及自承重的预制外墙模板等。
2.0.7预制混凝土水平构件precast concrete horizontal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承受竖向力的混凝土构件,包括预制楼板、预制梁等。
2.0.8预制混凝土特殊构件precast concrete special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特殊用途或造型的混凝土构件,包括预制飘窗、预制楼梯段、预制阳台板等。
2.0.9构件支承架support scaffold
构件运输和临时存放时对构件进行临时支承及固定的架体,如靠放架、插放架等。
2.0.10临时支撑 temporary scaffold
预制构件安放就位后到与其他构件连接之前,为保证构件的承载力和稳定性而设置的斜撑、水平撑、竖向撑及配套的预埋件、连接件、龙骨等临时固定措施。
2.0.11三角外防护架triangle outer protective frame
利用三角桁架为基础搭设的钢管脚手架所组成的防护架。三角桁架通过螺栓与预制外墙连接,架体分段搭设,利用机械设备分段提升。
2.0.12工具式吊具implementation lifting tool
用于构件吊装的定型化工、机具,如吊梁、吊索、吊钩和卡环等。
2.0.13预制混擬土吊点承力件precast concrete load-bearing lifting member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加工制作过程中,预埋于设计位置并用于起吊预制构件的工具,如吊环、吊钉、吊杆、吊钩、埋入式螺母等。
2.0.14部件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生产制作完成的,构成建筑结构系统的结构构件、部件及其他部(构)件统称为部件。
2.0.15构件固定component fixation
构件就位后,通过临时支撑或连接件与主体结构连接,以保证构件稳固和位置准确的措施。
2.0.16安装支撑架体installation of support frame,
构件就位前,为确保构件就位准确和稳固,设置临时支架系统的过程。
2.0.17吊装梁hanging beam
为保证构件吊装过程的平衡、稳定,设置在吊钩与待吊运构件之间的平衡、重量分配转换用钢梁或桁架梁。
3基本规定
3.01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设计、施工总承包、监理、部品部件生产经营单位等各方主体应联合成立项目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建立项目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及管理制度,明确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责任。
3.0.2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施工总承包、监理、部品部件生产经营单位等各方主体对涉及施工安全的关键点进行检查复核。
3.0.3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深化设计、施工总承包、监理、部品部件生产经营等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及设计交底工作。
3.0.4深化设计单位应考虑结构安装阶段安全操作和安全防护的需要,并应考虑构件生产、吊装、运输等环节,对吊点、构件几何尺寸、构件重量、施工设施、设备附着点、拉结点、临时支撑预埋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深化设计,做到安全防护措施与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3.0.5在深化设计文件或施工方案中,对于采取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装配式建筑专用的施工操作平台、高处临边作业的防护设施等,应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安全事故的管理和技术措施。需要组织专家论证的,应按相关规定进行论证。
3.0.6监理单位应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编制装配式建筑监理安全实施细则,明确监理重点和要求;审查施工单位专项方案和专家论证情况;加强预制构件进场验收的审核;强化对吊装作业的安全施工措施、现场作业条件的检查验收;检查特种设备合格证及其作业人员上岗证。
3.0.7按照住建部〔2018]37号令《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的要求,对所涉及的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应按规定组织专家进行方案论证。
3.0.8施工前,施工总承包单位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加强风险管理,对施工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分级以及管控。
3.0.9施工总承包单位应根据施工现场构件堆场设置、设备设施布置、施工工艺等特点,制定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并严格执行。
3.0.10部件生产经营单位应提供预制部件吊点、施工设施设备附着点的专项隐蔽验收记录;确保预制部件的吊点、施工设施设备附着点、临时支撑点的成品保护;在预制部件吊点、施工设施设备附着点、临时支撑部位明确相应标识标记。
3.0.11安装施工前,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行业标准《建筑施工起重吊装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276等有关规定,检查和复核吊装设备处于安全操作状态,并核实现场环境、天气、道路状况等满足吊装施工要求。
3.0.12涉及起重吊装及起重机械安装拆御工程、脚手架工程、钢结构安装工程和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工程等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应符合国家及山西省关于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的相关规定。
3.0.13装配式结构施工的起重机械司机、起重信号司索工、架子工、电工、起重信号司索工、电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应持证上岗作业;灌浆工等由所从业施工企业对其进行岗前专项培训,具备岗位需要的必备知识和熟练技能,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3.0.14施工现场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的规定,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控制扬尘、噪声、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源。
3.0.15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中,需明确大型起重吊装设备、构件堆场、运输通道的布置情况。
3.0.16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宜采用BIM技术、物联网技术、AR技术。
4件运输、进场与存放
4.1运输
4.1.1装配式建筑的部品部件出厂前,总承包单位应协调构件生产单位和专业承运单位做好运输准备工作。对于超高、超宽、超重或形状特殊的大型部件运输,专业承运单位应依据试运输情况制定部件运输方案,明确专项质量、安全保证及应急措施。
4.1.2部件出厂时应采取保护措施,保障部件在运输及堆放过程中不破损、不变形。部件的进场时间、运输顺序、运输后构件质量、卸车、堆放场地等应满足现场装配施工的工序、进度、质量、安全、环保要求。
4.1.3由专业承运单位会同总承包单位,依据部品部件类型、尺寸、运输道路条件、运输后质量要求等,合理选择运输车辆,确保是经年检合格可以安全使用的运输车辆,且装车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装车前应由专人对部品部件质量、质保资料、标识、外观观感、几何尺寸等进行检查,核对、确认装车顺序,且装车过程应由专人负责监督、指挥,禁止野蛮装卸;
2装车时应采取措施保证车体平衡。
4.1.4根据部件类型及特点在运输过程中应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可靠的固定措施,防止预制构件松动、移位或倾倒,保证运输安全及部品部件运输质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板、楼梯、阳台等部件运输时宜采用水平放置;预制梁、柱构件叠放不宜超过3层,板类构件叠放不宜超过6层;
2外墙板等部件采用靠放架立式运输时,靠放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构件与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80°,构件应对称靠放,每侧不大于2层,构件层间上部采用木方隔离;采用插放架直立运输时,插放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应采取防止构件倾倒措施,构件之间应设置木垫块隔离或木方隔离;3混凝土部件运输时宜设置柔性垫片,避免部件边角部位或链索接触处的混凝土损伤;宜用塑料薄膜包裹垫块避免预制构件外观污染;
4对钢结构部件表面漆面以及突出主构件表面的连接板、栓钉等其他构造,应采取柔性材料包裹、加高加宽垫木等措施做可靠保护。
4.2进场
4.2.1运输建筑部件的机动车辆进入施工现场,应遵守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并应按照指定的线路缓慢安全行驶,道路行进方向右侧或车行道上方宜设交通标志,行驶速度不应高于20km/h
4.2.2现场平面布置时应能满足各类构件运输、卸车、堆放、吊装的安全要求;施工现场内道路宜设置成循环回路,应按照运输车辆的要求合理设置转弯半径及道路坡度。施工现场场区道路、卸料及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有可靠的排水设施,且场地工作面及承载力应能满足各类部件运输、卸车、堆放安全操作的要求。
4.2.3部件运输对已完成结构、基坑有影响时,应经计算复核。
4.2.4预制部件产品进场验收由监理单位组织施工单位和构件生产单位进行全数验收,验收应包括下列内容:
1构件产品质量证明文件;
2预埋在部件内的吊点承力件质量证明文件:
3预制部件上喷涂的产品标识应清晰、耐久。标识内容应包括:生产厂标志、制作日期、品种、规格尺寸、编码、强度等级、检验状态等;
4吊点、施工设施设备附着点、临时支撑点的位置、数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4.2.5建筑部件的卸放、吊装工作范围内不应有障碍物。卸车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作业前应复核起重机械工作性能,确保起重机械和工具式吊具处于安全操作状态,
2并应核实现场环境、天气等满足卸车作业要求。
3卸车作业宜在白天进行,夜间卸车必须保证作业区域照明满足安全作业的要求。
4.2.6在施工现场使用起重机卸车时,应设定作业区域半径,在
作业区域范围拉设警戒线,放置安全警示牌,并设专人在安全区域看守,防止非操作人员进入作业区域。4.2.7御车前应明确部件的卸车顺序,保证卸车过程车体平衡,卸车过程应由专人在安全区域指挥,涉及特种作业的人员应持证上岗;在卸车吊运过程中,车辆驾驶室应无人,运输车辆司机在警戒区外等待移车指令。
4.3存放
4.3.1部件堆场地基承载力需根据构件重量进行承载力验算,满足要求后方能堆放。在软弱地基、地下室顶板等部位设置的堆场,应有经过复核计算的支撑措施。
4.3.2根据现场吊装平面规划位置,按照类型、编号、吊装安装顺序、方向等确定运输、堆放计划,分类分区存放,并应满足以下规定:
1部件按照保管技术要求,应采用相应的防雨、防潮、防污
染、防暴晒等措施;2钢结构部件吊耳、预制混凝土部件吊件宜朝外或朝上,便于起吊挂钩,标识应向外;
3部件堆放区域,应设置围栏进行封闭管理,且应分别设置材料标识牌及安全警示牌;
4.3.3相邻堆垛之间应有足够的作业空间和安全操作距离,通道宽度不宜小于2m,宜有明显的安全通道线或围栏。通道两边不应有突出或锐边物品。
4.3.4预制内外墙板、挂板应采用插放架或靠放架放置,支架应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要求。薄弱构件、构件薄弱部位和门窗洞口应采取防止变形开裂的临时加固措施。采用靠放方式时,预制外墙板宜对称靠放、饰面朝外,且与地面倾斜角不宜小于80°g
4.3.5预制水平类构件可采用叠放方式,层与层之间应垫平、垫实,各层支垫应上下对齐。垫木距板端不大于200mm,且间距不大于1600mm,最下面一层支垫应通长设置,堆放时间不宜超过两个月。预制吊件应朝上,标识宜朝向堆垛间的通道。
4.3.6预制楼板、叠合板、楼梯梯段、阳台板和空调板等部件宜平放。每层构件间采用木方支垫,应上下对齐。预制构件的重叠堆放高度,应根据构件大小、自重计算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预制混凝土梁、柱叠放不宜超过3层;
2钢结构梁、柱叠放不宜超过2层;
3预制楼板、叠合板、楼梯梯段叠放不宜超过8层。
4.3.7部件堆放作业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堆垛倾覆、部件坠落,操作人员与堆放作业区域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为避免发生倾覆、坠落,操作人员应注意站位安全,禁止站在已堆放构件表面操作。
4.3.8部件堆场严禁烟火,并配置充足的消防设施,堆场应与动火区域保持安全距离。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04/T 379-2019 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质量检验标准.pdf(附条文说明)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04/T379-2019 备案号:J14541-2019
钢管脚手架 主要构配件 质量检验标准
Test standard for quality of steel tube scaffold main components
2019-01-10 发布
2019-03-01 实施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前言
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7年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字〔2017〕112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内容技术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脚手架用钢管检验、钢管脚手架扣件检验、钢板冲压扣件检验、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检验、可调托撑和可调底座检验。
本标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日常管理,由山西科建工程检测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注意积累资料,及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山西科建工程检测研究院(地址:山西综改示范区太原学府园区汽贸路11号,邮政编码:030000,kejian.2008good@163.com),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山西科建工程检测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太原科技大学 太原市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孙延捷 张景超 杨泉 张哲圣 田锦邦 员亚雪 李俊英 焦鹏飞 余杰 李姗 雷俊杰 耿佳将 朱丑元 燕英杰 韩郁 王慧娟 赵雨辰 李伟 郝志远 白小明 姜成斌 白潇文 温潇 师小妹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贾利芳 齐锦程 哈成德 贾定祎 杨印旺 张文杰 吴植安 赵强 石彦卿 邢根宝 李海旺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规范进人施工现场的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的质量检验,保证产品的使用安全,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进入施工现场的扣件式及碗扣式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的质量检验。
1.0.3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的质量检验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steel tube scaffold main components
包含脚手架用钢管、钢管脚手架扣件、钢板冲压扣件、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可调托撑和可调底座等。
2.1.2钢管脚手架扣件steel tube scaffold couplers
用可锻铸铁或铸钢制造的用于固定脚手架、井架等支撑体系的连接部件,简称扣件。
2.1.3钢板冲压扣件steel plate punched couplers
用钢板冲压成形的扣件。
2.1.4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 bowl-coupler type steel tube scaffolding member
由立杆、顶杆、横杆、斜杆、支座、碗扣节点等组成的构件。
2.1.5直角扣件right angle coupler
连接两根呈垂直交叉钢管的扣件。
2.1.6旋转扣件swivel coupler
连接两根呈任意角度交叉钢管的扣件。
2.1.7对接扣件sleeve coupler
连接两根对接钢管的扣件。
2.1.8底座base-plate
用于承受脚手架立柱荷载的可锻铸铁或铸钢件、冲压件。
2.1.9可调托撑u-jack
插放在立杆上端,承接上部荷载,并可调节高度的组件。
2.1.10可调底座d-jack
插放在立杆下端,支撑上部荷载,并可调节高度的组件。
2.1.11碗扣节点cumplok joint
由上碗扣、下碗扣、限位销和横杆接头等形成的盖固式承插节点。
2.1.12质量检验 inspection
用一定方法和手段测定产品的质量特性,并将测得的结果同该特性的技术标准相比较,从而判断分批产品是合格品或不合格品的过程。
2.1.13检验批 inspection lot
按相同的生产条件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起来供抽样检验用的,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
2.1.14样本 sample
取自一个批并且能提供该批信息的一个或一组产品。
2.1.15主控项目 main items
建筑工程中对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功能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2.1.16一般项目 general items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2.1.17抽样方案sampling plan
根据检验项目的特性所确定的抽样数量和方法。
2.2符号
(符号略)
2.2.1钢管脚手架扣件和钢板冲压扣件的力学性能
3基本规定
3.1检验规则
3.11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的检验应包括下列内容:
1脚手架用钢管检验:
2钢管脚手架扣件检验;
3钢板冲压扣件检验:
4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检验;
5可调托撑和可调底座检验。
3.1.2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和法定检测单位的测试报告;构配件的品种、规格和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的相关规定。
3.13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的质量检验,宜按外观质量、尺寸偏差(适用时)和力学性能的顺序进行。
3.1.4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的检验项目、检验数量、检验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的有关规定。
3.1.5试验仪器应在法定计量单位检定合格的有效期内使用。
3.1.6试验室温度宜为10℃35℃。
3.2组批抽样
3.2.1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的检验样本应在检验批中采用随机抽样。
3.2.2脚手架用钢管应按产品材质、规格、焊接工艺基本相同进行组批;对多次使用、外径和壁厚尺寸参差不齐或非标生产使用的混批钢管,应按合同规定分类组批。
3.2,3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脚手架用钢管除外)应按产品的结构材料、工艺基本相同进行组批,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管脚手架扣件中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对接扣件和底座应分类组批;
2钢板冲压扣件中的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对接扣件和底座应分类组批;
3碗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应按套(由立杆、上碗扣、下碗扣、横杆和横杆接头组成的一个碗扣节点为一套)组批;
4可调托撑和可调底座应分类组批。
3.2.4脚手架用钢管质量检验宜用一次抽样方案。钢管的检验批量、取样数量和检验项目的质量判定,应符合本标准第4章的有关规定。
3.2.5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脚手架用钢管除外)质量检验应采用正常检验二次抽样方案,并应符合表3.2.5的规定。
3.2.6按第3.2.5条的抽样方案,检验项目的质量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第一样本的不合格样品数≤A时,判定该项目符合;
2当第一样本的不合格样品数>R时,判定该项目不符合;
3当第一样本的不合格样品数介于A和R。时,应对第二样本进行检验,并与第一样本检验结果累计进行判定。
3.2.7对外观质量明显不合格的个体不得纳入检验批,但应进行处理,使其满足有关标准的规定,对处理的情况应予以记录并重新检验。
3.3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
3.3.1承接钢管脚手架主要构配件质量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资质条件的要求。
3.3.2检验所用的仪器和设备应有产品合格证和计量检定机构的有效检定(校准)证书。
3.3.3检验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资格,·对特殊的检验项目,检验人员应有相应的检验资格证书。
3.3.4检验工作应由两名或两名以上检验人员承担。
3.4检验报告
3.4.1检验报告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依据标准;
2工程信息(委托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工程名称等);
3样品信息(样品名称、样品规格、样品数量、样品编号、生产厂家、使用部位、样品状态、代表批量等);
4检验信息(报告编号、委托日期、检验日期、检验仪器、检验环境、报告日期等);
5检验结果(试验结果、标准要求、判定结论);
6人员签字(检验、审核、批准);
7检验单位签章、声明等。
3.4,2试验结果应修约到与规定值末位数字标识的数位相一致,其修约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GB/T8170的规定。
3.4.3检验报告的存档应符合下列要求:
1检验报告的纸质文档和电子文档应一并归档保存;
2检验报告的保管期限应为短期,但不得少于6年。
4脚手架用钢管检验
4.1一般规定
4.1.1脚手架用钢管应采用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直缝电焊钢管》
GB/T13793或《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091中规定的Q235钢管。钢管的钢材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碳素结构钢GB/T700中Q235级钢的规定。
4.1.2脚手架用钢管宜用中48.3×3.6mm的钢管。
4.1.3进场钢管应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和质量检验报告。
4.1.4对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进场钢管应按本章进行抽样复验:
1没有质量合格证和质量检验报告;
2混批钢管:
3对质量有疑义的钢管;
4其他情况。
4.1.5脚手架用钢管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数量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表略)
4.2外观质量
4.2.1钢管的外观质量标准应符合表4.2.1的要求。
(表略)
4.2.2钢管外观应进行目视或使用放大镜检查,并用游标卡尺测量有关数据。
4.3尺寸偏差
4.3.1钢管的外径和壁厚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表略)
4.3.2对外径和壁厚允许偏差不符合第4.3.1条规定的混批钢管,其平均外径Do和平均壁厚to不应低于中48.0×3.0mm的杆件计算规定。
4.3.3钢管外径和壁厚应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游标卡尺的精度不应低于0.02mm。
4.3.4钢管外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沿试样轴线随机均匀选取三个位置,在每个位置处用游标卡尺隔120°,分别测量钢管外径D;
2每个位置三次测定的外径D的平均值为钢管外径评定值,取其三个位置的外径评定值的平均值为平均外径D0。
4.3.5钢管壁厚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在试样两端口用游标卡尺沿垂直方向各测一次钢管壁厚t;
2每个位置两次测定的壁厚t的平均值为钢管壁厚评定值,取其两个位置的壁厚评定值的平均值为平均壁厚0。
4.4力学性能
4.4.1钢管的拉伸性能应符合表4.4.1的规定。
4.4.2钢管的拉伸性能试样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母材纵向弧形试样应在钢管上平行于轴线方向距焊缝约90°位置截取;
2钢管可截取全截面拉伸试样。
4.4.3钢管的弯曲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直管全截面试样进行试验;
2试验时不应带填充物;
3弯曲半径为公称外径的6倍;
4焊缝位于弯曲方向的侧面;
5弯曲角度90°后观察试样上是否出现裂纹和裂口。
4.5试验方法
4.5.1钢管的拉伸性能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执行。
4.5.2钢管的弯曲性能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GB/T244执行。
4.6质量判定
4.6.1钢管外观质量检验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根抽取的钢管的外观质量有70%以上的缺陷子项符合表
4.2.1的规定,则判为该根钢管外观质量合格;
2抽取的五根钢管中,若只有一根钢管外观质量判为不合格,则判为该批钢管的外观质量合格,否则判定为该批钢管的外观质量不合格;
3钢管外观质量检验不合格时,允许从检验批中(去除不合格)任取五根钢管进行外观质量的复验。
4.6.2钢管尺寸偏差检验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根抽取的钢管的尺寸偏差均符合第4.3.1条和第4.3.2条的规定,则判定为单根尺寸偏差合格;
2抽取的五根钢管中,若只有1根钢管尺寸偏差判为不合格,则判为该批钢管的尺寸偏差合格,否则判定为该批钢管的尺寸偏差不合格;
3钢管尺寸偏差检验不合格时,允许从检验批中(去除不合格)任取五根钢管进行尺寸偏差的复验。
4.63钢管力学性能检验判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管拉伸性能指标均符合表4.4.1的规定,则判为拉伸性能合格;
2钢管弯曲性能符合第4.4.3条的规定,则判为弯曲性能合格;
3钢管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均合格,则判为力学性能合格。
4.6.4钢管拉伸性能或弯曲性能不合格时,允许从外观质量和尺寸偏差合格的钢管中任取2根(双倍)钢管进行不合格项目的复检。若全部复检的结果符合第4.6.3的规定,则判为该批钢管力学性能合格。
4.6.5组批钢管的力学性能、尺寸偏差和外观质量均符合第4.6.1条~第4.6.4条的规定时,则该批钢管质量判定为合格。
(表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04/T 236-2014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技术规程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DB.J04/T236-2014
备案号:J12702-2014
蒸压加气 混凝土砌块 建筑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autoclaced aerated concrete blocks
2014一06一05发布 2014一10一01实施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发布《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建筑技术规程》的通知
晋建标字〔2014〕106号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委),各有关单位:
现批准《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技术规程》为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04/T236-2014,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原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节能维护结构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DBJ04-236-2005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管理,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贵具体解释。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6月5日
关于同意山西省《建筑屋面绝热制品(材料)
应用技术规程》等八项地方标准备案的函
建标标备〔2014〕122号
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
你站《关于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筑屋面绝热制品(材料)应用技术规程〉等8项地方标准申请备案的函》(晋建标定函〔2014〕23号)收悉。经研究,同意该八项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其备案号为:
《建筑屋面绝热制品(材料)应用技术规程》 J12703-2014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技术规程》 J12702-2014
《钢丝网架复合夹芯板墙体技术规程》 J12701-2014
《无机保温砂浆系统技术规程》 J10710-2014
《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10712-2014
《建筑节能门窗应用技术规程》 J10713-2014
《非承重砌块墙体自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 J12700-2014
《中空内模金属(轻钢肋筋)网水泥内隔墙技术规程》J12699-2014
该八项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前言
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0年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晋建标字〔2010〕35号)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建筑节能维护结构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DBJ04-236-2005进行了修订,制定了本规程。
本规程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术语,材料,设计,施工,质量验收。
本规程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标准名称由原来的《建筑节能维护结构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改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建筑技术规程》;在原来产品标准的基础上修订为工程建设标准,即在原来仅对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要求、施工要求、工程质量验收等内容。
本规程由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管理,由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程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山右巷10号,邮政编码:030001)。
本规程主编单位: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山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本规程参编单位:太原钢铁(集团)粉煤灰综合利用有限公司
中南大学
山西省政府工程建设事务管理局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李建国 燕向远 宋伟 宋盈 王荣香 王福元 齐秀荣
马靖 王宏江 王洪兴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哈成德 李桂芬 张永胜 杜红秀 王荣香 耿震岗 马小南
韩君 董宝军
目次
1总则55
2术语56
3材料57
3.1一般规定57
3.2砌块57
3.3砂浆59
3.4其他材料59
4设计60
4,1一般规定60
4.2构造要求61
4.3抹灰要求61
4.4其他62
5施工63
5.1一般规定63
5.2墙体施工64
5.3门窗洞及边框的处理65
5.4抹灰施工要求65
6质量险收67
6.1一般规定67
6.2加气砌块砌体质量验收68
6.3抹灰质量验收69
附录A 不同厚度加气砌块窃体外墙传热系数K值和热惰性指标D值71
本规程用词说明72
引用标准名录73
条文说明75
内容摘要: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和我省墙体改革、建筑节能及保护环境政策,规范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体的推广应用,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制订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和政建的建筑工程中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窃块的非承重砌体建筑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
1.03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窃体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回家、行业和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l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blocks
以硅质材料、钙质材料为主要原料,以铝粉为发气剂,经过压蒸养护而制成的砌块(以下简称“加气砌块”),可用作墙体和绝热材料。
2.0.2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体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blocks masonry
由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而成的墙体。
2.0.3 蒸压加气混凝土专用砂浆 special mortar for autoclaved aerated concrete
与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相匹配的,能满足砌块建筑随工要求的专用砌筑和抹面砂浆。
2.0.4 聚合物水泥砂浆 poymer mortar
以水泥、砂、聚合物和水拌制而成的水泥砂浆。
2.0.5 传热系数K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K,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
2.0.6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 Km average hert--transfer coefficient of exterior wall
考虑了墙上存在的热桥影响得到的外墙传热系数,
2.0.7 热惰性指标D thermal inertia index
表征围护结构反抗温度被动和热流波动能力的无量纲指标。
2,0.8 界面处理剂 interface treating agent for concretr
用于政善砂浆层与蒸压加气混凝土或普通混凝土表面粘结性能的水泥基界面处理材料(浆料或砂浆)。
3材料
3.1一般规定
3.1.1加气砌块及所用砂浆,放射性核素限量应符合《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有关规定。
3.2砌块
3.2.1加气砌块的外观质量、规格尺寸和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1-1、表32.1-2、表3.21-3的规定,检验方法为《蒸压加气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GBT11969。
(略)
4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加气砌块砌体建筑应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使用要求,进行方案比较、结构和构造设计分析。
4.12加气痢块砌体高度不宜大于6m,否则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进行强度及稳定性验算是否满足允许的高厚比要求。
4.13加气砌块砌体的围护结构各部分的构造措施,应满足建筑结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要求。
4,14加气砌块在具有保温隔热的围护结构中使用时,应根据建筑物性质、地区气候条件、围护结构构造形式,合理的进行热工设计,不同厚度的砌块砌体的传热系数K和热情性指标D可按本规程附录A选用。
415墙体的建筑热工节能设计,应同时考虑建筑装饰与设备节能对管线及设备埋设、安装和维修的要求。
4.1.6外墙的传热系数应考虑结构性冷(热)桥的影响,取平均传热系数。
4.1.7加气砌块砌体的隔声要求应按照《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的规定设计。
4.1.8加气砌块砌体的防火性能应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规定设计。
4.1.9下列情况,不得采用加气砌块:
1建筑物=0.000以下;
2长期浸水或长期受干湿交替部位;
3受化学介质侵蚀的环境;
4砌体表面经常处于80℃以上的高温环境;
5屋面女儿墙墙体及阳台栏板;
6烟道及排气管道。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04/T 381-2019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技术标准.pdf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04/T381-2019备案号:J14670-2019
建筑地基 基础检测 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testing of building foundation
2019-04-10 发布
2019-06-01 实施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前言
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4年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函〔2014〕197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浅层平板载荷试验;5.复合地基载荷试验;6.竖向增强体载荷试验;7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8.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9,单桩水平静载试验;10.黄土湿陷、密度试验;11.圆锥动力触探试验;12.标准贯入试验;13.钻芯法;14.低应变法;15.高应变法;16.声波透射法。
本标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日常管理,由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敦化南路57号,邮政编码:030013)。
本标准主编单位: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编单位:太原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 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山西治金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山西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西建工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太原理工大学 中北大学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华治勘测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山西晋治岩土工程测试有限公司 太原市龙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原永智 陈燕 李康 张霞 经明 王敏泽 史晋荣 韩文科 王军海 李晓光 赵瑾瑛 刘水生 闫军 刘新文 张耀东 李永伟 闫金忠 党军 杨利民 张怀仁 戴鹏程 韩仁道 张海东 赵跃亭 谭晋生 张志 刘金香 解刚 马永林 都智刚 马富丽 董彦莉 侯湘东 张林 张青渝 刘丛亚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张循当 梁仁旺 韩云山 张宗升 丁晓峰 荆和平 赵旭宏 程润虎 赵书明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了在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工作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保护环境、确保质量,给设计和施工验收提供可靠依据,结合山西地方特点,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建筑工程的人工地基和基桩检测。
1.0.3建筑地基基础检测方法的选择应依据设计要求、地质条件及施工工艺等因素综合确定。
1.0.4建筑地基基础检测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人工地基artificial ground
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经人工处理后的地基。
2.1.2复合地基composite ground,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3桩基pile foundation
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与桩顶连接的承台共同组成的基础或由柱与桩直接连接的单桩基础。
2.1.4基桩foundation pile
桩基础中的单桩。
2.1.5平板载荷试验plate load test
通过一定尺寸的承压板,对岩土体分级施加垂直荷载,观测岩土体在各级荷载下的沉降量,以研究岩土体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确定岩土体的承载力、变形模量等工程特性。
2.1.6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loading test on single column composite foundation
对单个竖向增强体与地基土组成的复合地基进行的平板载荷试验。
2.1.7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loading test on multi-column composite foundation
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竖向增强体与地基土组成的复合地基进行的平板载荷试验。
2.1.8静载试验static load test
在桩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竖向上拔力或水平推力,观测桩顶部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或水平位移,以确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试验方法。
2.1.9桩身完整性pile integrity
反映桩身截面尺寸相对变化、桩身材料密实性和连续性的综合定性指标。
2.1.10桩身缺陷pile defects
在一定程度上使桩身完整性恶化,引起桩身结构强度和耐久性降低,出现桩身断裂、裂缝、缩颈、夹泥(杂物)、空洞、蜂窝、松散等不良现象的统称。
2.1.11钻芯法core drilling method
用钻机钻取芯样,检测桩长、桩身缺陷、桩底沉渣厚度以及桩身材料的强度,判定或鉴别桩端岩土性状的方法。
2.1.12低应变法low-strain integrity testing
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方式在桩顶微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或在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同时,实测桩顶部的力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的时域分析或频域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2.1.13高应变法high strain dynamic testing
用重锤冲击桩顶,实测桩顶附近或桩顶部的速度和力时程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对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
2.1.14声波透射法cross-hole sonic logging
在预埋声测管之间发射并接收声波,通过实测声波在混凝土介质中传播的声时、频率和波幅衰减等声学参数的相对变化,对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的方法。
2.1.15主控项日dominant item
建筑工程中对质量、安全、节能、环境保护和主要使用工程起决定性作用的检验项目。
2.1.16一般项目general item
除主控项目以外的检验项目。
2.2符号
2.2.1抗力和材料性能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本标准适用于施工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检测和施工后为验收提供依据的检测。
3.1.2建筑地基基础检测应根据检测对象情况,选择深浅结合、点面结合、载荷试验和其他原位测试相结合的多种试验方法综合检测。
3.1.3检测前应进行现场调查、资料收集和分析,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地基基础设计图纸;
2了解施工工艺及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等:
3确认委托方的检测目的和具体要求;
4分析拟采用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3.14检测单位应根据调查结果和检测要求,选择检测方法,编制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宜包含以下内容:
1工程概况:
2检测目的、方法及其依据的标准;
3检测数量,抽样方案;
4所需的仪器设备和人员及工期要求;
5检测点开挖、加固、处理:
6场地平整,道路修筑,供水供电需求;
7安全措施等要求。
3.1.5地基基础检测的抽检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
1工程验收检测的抽检数量应按单位工程计算;
2同一单位工程采用不同地基基础类型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时,应分别确定检测方法和抽检数量。
3.1.6检测使用的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或校准周期的有效期内。仪器设备性能应符合相应检测方法的技术要求。对使用频次高及外业使用时间长的仪器设备,需进行期间核查,确保其校准状态可信。
31.7检测环境不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环境条件满足仪器设备正常工作。
3.1.8检测机构应通过计量认证资质认定,检测人员须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2人工地基检测
3.2.1人工地基检测内容一般包括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参数、评价岩土性状和地基处理施工质量。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应采用平板载荷试验检测;评价岩土性状及施工质量,可选用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探井取样试验、钻芯法及室内试验等检测方法。
3.2.2检测点位置应具有代表性,应考虑结构形式、荷载分布、岩土工程条件、施工情况等因素,采用抽样的方法确定。验收检测时检测点的位置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设计认为重要的部位;
2局部岩土特性复杂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部位;
3施工出现异常情况的部位;
4当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方法时,应根据前一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确定后一种方法的抽检位置;
5除上述规定外,同地基类型宜均匀随机分布。
3.2.3人工地基承载力检测应在竖向增强体满足龄期要求及地基施工后周围土体达到休止稳定后进行。不同地基类型休止时间宜根据经验确定,设计无要求时,可按表3.2.3确定。
(表略)
3.2.4人工地基的承载力检测,应采用平板载荷试验。平板载荷试验采用的压板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
1换填、压实地基,夯实地基载荷试验的压板面积不宜小于1.0m2;
2强夯地基载荷试验的压板面积不宜小于2.0m2;
3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压板尺寸应根据置换率计算确定。
3.2.5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检测,应采用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对有黏结强度的复合地基增强体尚应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
3.2.6采用挤密桩、强夯等方法处理湿陷或液化地基,应根据检测结果对设计要求处理深度内地基湿陷或液化消除情况做出评价。
3.2.7对无提高承载力要求的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地基,经设计确认后,可不进行承载力检测。
3.2.8换填、压实地基的施工质量检验应分层进行,每完成一道工序,应按设计要求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时,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采用环刀法检验垫层的施工质量时,取样点应选择位于每层垫层厚度的23深度处。
3.2.9人工地基的质量检测数量应符合表3.2.9的规定。
(表略)
3.3基桩检测
3.3.1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检验。
3.3.2基桩检测开始时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低应变法或声波透射法检测时,受检桩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设计强度的70%,且不应低于15MPa;
2当采用钻芯法检测时,受检桩的混凝土龄期应达到28d,或受检桩同条件养护试件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要求;
3承载力检测前的休止时间,除应符合本条第2款的规定外,尚不应少于表3.3.2的规定。设计另有要求时,按设计要求进行。
(表略)
3.3.3验收检测的受检桩选择,宜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
2局部地基条件出现异常的桩;
3承载力验收检测时部分选择完整性检测中判定的Ⅲ类桩;
4设计方认为重要的桩;
5施工工艺不同的桩;
6除本条第1~3款指定的受检桩外,其余受检桩宜均匀或随机选择。
3.3.4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检测应依据设计确定的基桩受力状态,采用相应的静载试验方法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检测数量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根;当预计工程桩总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2根。
3.3.5工程桩的桩身完整性验收检测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基条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较低的灌注桩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桩基工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
2除符合本条第1款规定外,每个柱下承台检测桩数不应少于1根;
3大直径嵌岩灌注桩或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大直径灌注桩,宜在本条第1、2款规定的检测桩数范围内,按不少于总桩数10%的比例采用声波透射法或钻芯法检测;长径比大于50的灌注桩宜适当增加检测数量;
4当施工质量有疑问的桩、局部地基条件出现异常的桩数量较多,或为了全面了解整个工程基桩的桩身完整性情况时,宜增加检测数量。
3.3.6工程桩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应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进行承载力验收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同一条件下桩基分项工程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当总桩数小于50根时,检测数量不应少于2根。
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桩基:
2施工前未按本标准第3.3.4条进行单桩静载荷试验的工程:
3施工前进行了单桩静载试验,但施工过程中变更了工艺或施工质量出现了异常;
4地基条件复杂、桩的施工质量可靠性低;
5本地区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
6施工过程中产生挤土上浮或偏位的群桩。
3.3.7除本标准第3.3.6条规定外的工程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可按下列方式进行验收检测:
1当采用单桩静载试验时,检测数量宜符合本标准第3.3.6条的规定;
2预制桩和满足高应变法适用范围的灌注桩,可采用高应变法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
3.3.8对于端承型大直径灌注桩和人工挖孔灌注桩,当受设备或现场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时,可选择下列方式之一,进行持力层核验:
1采用钻芯法测定桩底沉渣厚度,并钻取桩端持力层岩土芯样检验桩端持力层,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单位工程不应少于10根;且每个柱下承台不应少于1根;
2采用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或岩基平板载荷试验,检测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94的有关规定,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应少于3根。
3.3.9对单桩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大直径桩(桩径大于800mm)或受场地条件限制无法进行传统单桩静载荷试验的混凝土灌注桩,可采用自平衡法静载试验进行单桩承载力检测。
3.3.10承载力检测时,宜在检测前、后,分别对受检桩、锚桩进行桩身完整性检测。
3.3.11设计要求测定桩的分层阻力和端阻力、推定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或确定钢筋混凝土桩受拉区开裂对应的水平荷载
时,可在桩身埋设应变、位移传感器或位移杆,进行桩身内力检测。检测数量按设计要求确定。
3.4验证与扩大检测
3.4.1当对检测结果准确性有异议时,应在原试验点或其附近重新选点进行验证检测。验证检测所选的方法和数量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1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增强体或基桩承载力应采用静载荷试验验证;
2复合地基增强体或基桩浅部缺陷可采用开挖验证;
3桩身或接头存在缺陷的预制桩可采用高应变法进行验证,管桩可采用孔内摄像的方式验证;
4可采用钻芯法、高应变法验证低应变法检测结果;
5可采用钻芯法验证声波透射法检测结果;
6可采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验证高应变法单桩承载力检测结果;
7桩身混凝土实体强度可在桩顶浅部钻取芯样验证;
8对低应变法检测中不能明确完整性类别的桩或Ⅲ、V类桩,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静载法、钻芯法、高应变法、开挖等适宜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
3.4.2基桩单孔钻芯检测发现桩身混凝土存在质量问题时,宜在同一基桩增加钻孔验证,并根据前、后钻芯结果对受检桩重新评价。
3.4.3若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应分析原因,并进行扩大检测。扩大检测应采用原检测方法或准确度更高的检测方法。扩大检测数量宜符合下列规定:
1当单桩承载力或钻芯法检测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按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点数加倍扩大检测;
2当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Ⅱ、V类桩之和大于检测桩数的20%时,可按原检测比例扩大检测;当两次抽检的Ⅱ、V类桩之和仍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该批桩应全数检;
3标准贯人、圆锥动力触探、钻(掘)探取土样试验等方法检测孔数超过30%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按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孔数加倍扩大检测。
3.5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
3.5.1人工地基承载力验收检测,载荷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检测值和单位工程同一条件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给出单位工程同一条件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3.5.2工程桩承载力验收检测应给出受检单桩的承载力检测值,并评价其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3.5.3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评价,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类别。桩身完整性分类应符合表3.5.3的规定,并按本标准第13~16章分别规定的技术内容划分。
3.5.4湿陷或液化地基验收检测,还应评价处理深度内地基的湿陷性或液化情况,并给出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
3.5.5检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检测报告编号,委托单位,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地基及基础类型、结构形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施工及检测日期;
2地基条件描述,即主要岩土层结构及其物理力学指标资料;
3检测点的编号、位置和相关施工记录:
4检测点的标高、场地标高、地基设计标高;
5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6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7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8相关图件或试验报告;
9基桩或地基检测点检测破坏后可能影响正常使用时,应在检测报告中予以说明。
4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4.1一般规定
4.1.1本方法适用于检测换填垫层、压实地基、夯实地基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
4.12工程验收检测的地基土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宜小于设计要求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载荷试验应加载至破坏。
4.1.3浅层平板载荷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4.2仪器设备及其安装
4.2.1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采用圆形、正方形钢板或钢筋混凝土板。承压板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换填垫层、预压地基和压实地基,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1.0m2;
2对夯实地基,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2.0m2;
3黄土浸水载荷试验承压板面积宜为0.5m2。
4.2.2承压板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在拟试压表面和承压板之间应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应超过20mm。
4.2.3载荷试验的试坑标高应与地基设计标高一致,当设计有要求时,承压板应设置于设计要求的受检土层。
4.2.4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坑宽度或直径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3倍。
4.2.5试验前应采取措施,保持试坑或试井底岩土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不变,防止试验过程中场地地基土含水量的变化或地基土的扰动,影响试验效果。当试验标高低于地下水位时,应将地下水位降至试验标高以下,再安装试验设备,待水位恢复后方可进行试验。
4.2.6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且千斤顶的合力中心、承压板中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当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
4.2.7加载反力装置宜选择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2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主要受力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3压重应在试验前一次加足,并应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
4压重平台支墩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
4.2.8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并应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
4.2.9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承压板面积大于0.5m2时,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测量仪表,承压板面积小于等于0.5m时,可对称安置2个位移测量仪表;
2位移测量仪表应安装在承压板上。承压板上的各位移测量点距承压板边缘的距离应一致,宜为25~50mm;对于方形承压板,位移测量点应位于承压板每边中点;
3应牢固设置基准桩,基准桩和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基准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
4固定和支撑位移测量仪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太阳照射、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当基准梁暴露在阳光下时,应采取遮挡措施。
4.2.10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
2试验用千斤顶、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3荷重传感器、千斤顶、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的量程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3.0倍,且不应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4位移测量仪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应优于或等于0.01mmo
4.2.11当加载反力装置为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时,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净距应符合表4.2.11的规定。
4.3现场检测
4.3.1正式试验前宜进行预压。预压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的5%,预压时间为5min。预压后卸载至零,测读位移测量仪表的初始读数或重新调整零位。
4.3.2试验加卸载分级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浅层土平板载荷试验的分级荷载宜为最大试验荷载的1/8~1/12;
2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
3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为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当加载等级为奇数级时,第一级卸载量宜取分级荷载的3倍;
4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分级荷载的±10%。
4.3.3地基土平板载荷试验慢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级荷载施加后按第10min、20min、30min、45min、60min测读承压板的沉降量,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
2承压板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连续2h内,每小时的沉降量应小于0.1mm;
3应在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后,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4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h,按15min、30min、60min测读承压板沉降量;卸载至零后,应测读承压板残余沉降量,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0min、30min、60min、120min、180min。
4.3.4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
1当承压板周边的土出现明显侧向挤出,周边土体出现明显隆起:
2本级荷载的沉降量大于前级荷载沉降量的5倍,荷载与沉降曲线出现明显陡降;
3在某一级荷载下,24h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4当累计沉降量已大于等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6%:
5加载至要求的最大试验荷载且承压板沉降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4.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
4.4.1换填垫层、压实地基、夯实地基的承载力确定时,应绘制压力-沉降(p-s)、沉降-时间对数(s-lg)曲线,必要时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曲线。
4.4,2换填垫层、预压地基、压实地基、夯实地基的极限荷载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出现本标准第4.3.4条第1、2、3款情况时,取前一级荷载值。
2出现本标准第4.3.4条第5款情况时,取最大试验荷载。
4.43单个试验点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p-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应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
2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荷载值的2倍时,应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
3出现第4.3.4条第5款情况,且p-s曲线上无法确定比例界限,承载力又未达到极限时,取最大试验荷载的一半所对应的荷载值:
4当比例界线不明显,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时,可取sb=0.010所对应的极限荷载,对于灰土垫层可取sb=0.006,但其值不应大于最大试验荷载的一半。
4.4.4单位工程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应不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2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首先应分析原因,结合工程实际综合分析判别,必要时可增加试验点数量。
4.4.6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标准第3.5.5条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承压板形状及尺寸:
2荷载分级及加载方式:
3本标准第4.4.1条所要求绘制的曲线及对应的数据表;
4承载力判定依据;
5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检测值;
6单位工程的承载力特征值。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04/T 303-2014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DBJ04/T303-2014
备案号:J12599-2014
高性能混凝土 应用技术 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2014-03-11发布 2014-06-01实施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发布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的通知
晋建标字[2014]40号
各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建委),各有关单位:
现批准《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为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04/T303一2014,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管理,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解释。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4年3月11日
前言
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1年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字〔2011〕177号)的要求,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原材料、配合比设计、质量管理、质量验收等。
本规程由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管理,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贵具体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山右
巷10号,邮编:030001,邮箱:283089170@qq.com)。
本标准主编单位: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山西中旺伟业建材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山西华建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太原智海混凝土发展有限公司
太原市玉磊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
山西华凯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桑穆斯建材化工有限公司
山西黄河新型化工有限公司
山西凯迪建材有限公司
阳泉市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益汇混凝土有限公司
山西格瑞特建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略)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原材料6
4.1水泥6
4.2骨料6
4.3矿物糁合料7
4.4外加剂7
4.5混凝土用水7
5配合比设计9
5.1一般规定9
5.2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9
5.3抗碳化耐久性设计11
5.4抗冻融耐久性设计11
5.5抗氯盐侵蚀耐久性设计12
5.6抗硫酸盐腐蚀耐久性设计13
5.7预防碱骨料反应措施14
6质量管理16
6.1原材料管理16
6.2高性能混凝土拌制16
6.3工作性检验17
6.4高性能混凝土运输18
6.5高性能混凝土浇筑18
6.6高性能混凝土养护19
7质量验收4421
本规程用词说明 22
引用标准名录 23
附:条文说明25
内容摘要:
1总则
1.0.1为了规范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保证工程质量,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集中搅拌的预拌混凝土工程和现场搅拌的混凝土工程。
1.0.3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高性能混凝土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采用常规材料和工艺生产,具有混凝土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能,且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2.0.2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durability of concrete structure
在预定作用和预期的维护与使用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及构件在设计使用年限内保持其适用性和安全性的能力。
2.0.3 水胶比 water to binder ratio
混凝土配制时的总用水量与胶凝材料总量的质量比。
2.0.4 矿物糁合料 mineral admixture
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人的,具有一定细度和活性的用于改善新拌合硬化混凝土性能的某些矿物类物质。
2.0.5 含泥当量 clay equivalent
粒径0mm~5.00mm砂中,亚甲蓝MB测值相当于某一限定指标的基准粘土含量。
2.0.6 亚甲蓝(MB)值 methylene blue value(MB)
用于判定机制砂中粒径小于75μm颗粒的吸附性能的指标。
2.0.7 混凝土工作性 workability of concrete
混凝土拌合物适宜于施工操作、满足施工工艺要求的性能总称。
2.0.8 混凝土体积稳定性 volume stability of concrete
混凝土初凝后,能抵抗收缩或膨胀而保持原有体积的性能。
2.0.9 混凝土力学性能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crete
混凝土强度和受力变形性能的总称。
2.0.10 电通量 passed electric charge
在60V直流恒电压作用下6h内通过混凝土规定截面积的总电量。
2.0.11 氯离子扩散系数 chloride diffusion coefficient
描述混凝土孔隙水中氯离子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过程的参数。
2.0.12 抗硫酸盐结晶破坏等级 resistance class to sulphate phys-ical attack of concrete
描述混凝土抵抗硫酸盐结品破坏能力的指标。
3基本规定
3.0.1 高性能混凝土必须具有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必须满足结构承载和正常使用功能要求。
3,0.2高性能混凝土应针对混凝土结构所处环境和预定功能进行耐久性设计,当结构构件受到多种环境类别共同作用时,应分别满足每种环境类别单独作用下的耐久性要求,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见表3.0.2-1和表3.0.2-2。应选用适当的水泥品种、矿物糁合料,以及适当的水胶比,并采用适当的化学外加剂。
(略)
3.0.3在长期潮湿或接触水的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设计应考虑混凝土可能发生的碱一骨料反应、钙矾石延迟反应和软水对混凝土的溶蚀,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3.0.4受到多种环境类别共同作用下的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根据混凝土结构所处的环境条件,高性能混凝土应满足下列一种或几种技术要求:
1水胶比不大于0.55;
4原材料
4.1水泥
4.1.1高性能混凝土中的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有抗硫酸盐侵蚀要求的混凝土宜选用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C30以下混凝土,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和复合硅酸盐水泥。高性能混凝土采用的水泥必须符合下列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且不宜采用早强水泥:
1《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
2《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200;
3《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CB748。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04/T 393-2019 建设工程人工材料设备机具数据编码标准.pdf(内附条文说明)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DBJ04/T393-2019 备案号:J14993-2020
建设工程 人工材料 设备 机具 数据编码标准
Construction project data coding standard of labour,materials,equipments,machines and tools
2019-11-29 发布
2020-01-01 实施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前言
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9年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字〔2019〕109号)要求,标准编制组经深人调查研究,参考国家及其他省份有关标准,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工料机分类、特征及编码规则,工料机基础数据库,工料机价格信息库,计量单位,工料机数据交换接口以及有关的附录。
本标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和日常管理工作。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至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地址:太原市建设北路85号,邮编:030013)。
本标准主编单位: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
本标准参编单位:太原市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 运城市建筑定额工作站 阳泉市建设标准定额站 大同市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 长治市建筑经济管理站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机械化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合擎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胡孟卿 宋军 贾莉芳 张国萍 韩学才 乔万贵 郭庆阳 班方俊 冯明洲 王亚晖 王洋 齐锦程 王涛刘志刚 苏晓鹏 孙勇 李锦锋 徐兆亮 常伟 裴晓勇 王有权 潘志强 白涛瑞 王毅 曹红 段纯萍 王红霞 王建 王萍 黄惠玲 田瑞琴 赵彤 曹玺 王翠翠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霍瑞琴 张莉 冯占红 张泽平 商丽梅 张敬樑 路晓雯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促进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应用,建立本省建设工程人工、材料、设备、机具(以下简称工料机)数据编码标准体系,根据国家和山西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工料机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发布等过程的应用。
1.0.3工料机分类、编码、特征描述、基础数据库及价格信息库的建立、信息数据交换等,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whole lifecycle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从建设项目的提出,到整个项目的具体实施、竣工验收、交付生产与使用,直到项目终止使用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之为建设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2.0.2建设工程计价依据valuation basi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工程计价活动依据的计价内容、计价方法和价格标准相关的工程计量、计价标准、工程计价定额及工程造价信息等。
2.0.3工料机类别category of labour materials machines and tools
根据不同的专业,按照工种、技术等级等内容对人工进行的归类;按照使用频率、用途、物理特性等原则对材料、设各、机具进行的归类。
2.0.4工料机特征features of labour materials machines and tools
影响人工、材料、设备、机具价格的参数特征。
2.0.5线分类法treemap classification
根据总结出的研究对象之共有属性和特征项,以不同的属性或特征项(或它们的组合)为分类依据,按先后顺序建立一个层次分明、下一层级严格唯一对应上一层级的分类方法,称之为线分类法。
2.0.6面分类法facet classification
根据研究对象本身固有的属性或特征,分成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的面,每个面都包含一组类目或将某个面中的一种类目与另一个面的一种类目组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复合类目,这种分类方法称之为面分类法。
2.0.7混合分类法mixed classification
由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组合的分类方法,称之为混合分类法。
2.0.8工料机基础数据basic data of labour materials machines and tools
反映工料机编码、名称、特征描述及计量单位等的数据记录。
2.0.9工料机基础数据库data base of labour materials machines and tools
由工料机基础数据形成的数据集合。
2.0.10工料机价格信息库price information database of labour materials machines and tools
满足工料机价格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上报、发布及工程造价指数指标编制、数据交换等需要而建立的数据集合。
2.0.11工料机数据交换接口data exchange interface of labour materials machines and tools
在工料机基础数据、工料机价格信息库等与其他外部信息平台之间,通过ML标惟格式文件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的数据定义。
2.0.12XML文件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file
用具有数据描述功能、高度结构性及可验证的可扩展标记语言描述的数据文件。
3基本规定
3.0.1本标准工料机分类方法应采用线分类、面分类组合的混合分类方法。
3.02工料机特征应根据国家、行业和山西省现行相关标准,并结合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工料机相关应用进行描述。
3.0.3在编制建设工程计价依据时,除满足国家的有关规定外,应遵从工料机基础数据库相关规则。
3.0.4工料机基础数据编码应遵循工料机编码规则约定形成。
3.0.5依据本标准采集的任何一条建设工程工料机价格信息数据均应符合本标准接口格式。
3.0.6本标准应采用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描述与建设工程工料机有关的软件数据交换格式标准。
4工料机分类、特征及编码规则
4.1工料机分类
4.1.1工料机类别应划分为一级大类、二级子类。
4.1.2一级大类应包含人工、材料、设备、机具等。在一级大类下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灵
活性原则,按照工料机各自的属性和特点,分为二级子类。一级大类及二级子类的详细分类应按本标准附录A“工料机分类标准”进行编制。
4.1.3二级子类的调整、新增、修改应按本标准附录A“工料机分类标准”的规定执行。
4.2工料机特征
4.2.1工料机特征应在二级子类下描述。
4.2.2工料机二级子类特征项应按照工料机的技术性能、功能特点、价格因素等主要参数特征确定。
4.2.3同一个一级大类下的二级子类特征项按照重要优先级顺序列项,且描述方式应保持一致。
4.2.4二级子类下的工料机特征项数量宜控制在4个一7个。
4.3工料机编码规则
4.3.1工料机编码结构应采用三级框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应符合图4.3.1的规定。
(图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G/T21637-2021 化工管道过滤器系列
备案号: J2929-2021 H 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21637-2021代替 HG/T 21637-1991
化工管道 过滤器 系列
Strainers for piping system of the chemical industry
2021-05-17 发布 2021-10-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本规范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1 年第二批行业标准修订计划的通知} (工信厅科 [2011 J 134 号文)的要求,由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为主编部门,委托全国化工工艺配管设计技术中心站负责组织,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编单位,会同参编单位,在原行业标准《化工管道过滤器} (HG/T 21637-1991 )的基础上修订完成。
本规范自实施之日起代替《化工管道过滤器} HG/T 21637-1991
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我国化工管道过滤器方面的工程结构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控制、工程质量验收工作的实践经验,同时参考了国内、外化工管道过滤器工程技术应用的大量资料,并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规范共分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过滤器的类型、端部型式及公称压力,材料,过滤器系列,技术条件,试验、检验和验收,标志和包装,订货要求等。
本规范与《化工管道过滤器 HG/T 21637 1991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1.增加的主要内容包括术语、材料、标志和包装、订货要求;
2. 增加了系列品种,扩充了尺寸系列和压力等级系列;
3. 将原压力-温度等级表汇人材料章节中统一描述;
4. 修订了与相关标准不相符合的部分条款。
内容索引:
l 总则………………………………………………………………………………………………………(1)
2 术语…….......…………………….......………………………………………………………………(2)
3 过滤器的类型、端部型式及公称压力……..………………………………………………………… (3)
3.1 过滤器类型……………………………………………………………………………………………. (3)
3.2 过滤器的端部型式…………………………………………………………·…………………………. (4)
3.3 过滤器的公称压力…………………………………………………………………………………….. (4)
4 材料………………………………………………………………………………………………………(5)
5 过滤器系列……………………………………………………………………………………………… (8)
5.1 形过滤器……………………………………………………………………………………………. (8)
5.2 形过滤器……………………………………………….................................................. (20)
5.3 锥形过滤器………………………………………………………………………………………….. (64)
.4篮式过滤器………………………………………………………………………………………….. (84)
6 技术条件……………………………….......………..……………………………………………..(91)
7 试验、检验和验收…………………………………………………………………………………… (94)
7.1 试验…………………………………………………………………………………………………. (94)
7.2 检验…………………………………………………………………………………………………. (94)
7.3 验收…………………………………………………………………………………………………. (94)
8 标志和包装…………………………………………………............…………………………....... (95)
9 订货要求…….........................…………………………………………………………………(96)
本规范用词说明…......…………………..…………………………………………………………… ..(97)
引用标准名录…………………………………………………………………………………………… ..(98)
附:条文说明……….......……………..(99)
内容摘要:
1总则
1. 0. 1 为满足过滤器选型的需要,保证过滤器选型设计合理,保障泵、压缩机等装置核心设备的安全运转以及仪表、自控设备的安全运行,制定本规范。
1. 0. 2 本规范适用于化工行业管道过滤器的选用,石油和石油化工等其他行业可依据装置的设计特点选择使用。
1. o. 3 本规范规定了过滤器的基本技术要求,包括公称尺寸、公称压力、材料、密封面尺寸、公差及标记等。
1. 0. 4 法兰连接的过滤器,连接端面的加工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钢制管法兰 (PN 系列HG/T 20592 或《钢制管法兰( Class 系列 HG/T 20615 的要求;承插焊和螺纹连接端部的加工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锻制承插焊和螺纹管件} GB/T 14383 的要求;对焊连接端部的加工要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制对焊管件 类型与参数} GB/T 12459 的要求。
1. 0. 5 过滤器的技术要求,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 0.1
过滤器 strainer
过滤器是一种阻挡不同粒径固体杂质的装置,由筒体、滤网和排污等部分组成。
2.0.2
有效过滤面积 effective filtration area
滤网表面开孔面积的总和减去滤网支承结构阻挡的面积。
2.0.3
过滤器压降 pressure drop of strainer
过滤器人口与出口的压力差。
2.0.4
目数 mesh
每平方英寸的网孔数。
3 过滤器的类型、端部型式及公称压力
3. 1 过滤器类型
3. 1. 1 过滤器的类型可分为 形过滤器、 形过滤器、锥形过滤器和篮式过滤器。
3. 1. 2 过滤器的类型代号应符合表 3. 1. 的规定。
3.2 过滤器的端部型式
3.2.1 过滤器的连接端部型式代号应符合表 3.2.1 的规定。
3.2.2 过滤器连接端部为法兰连接时,法兰密封面的表面粗糙度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钢制管法兰(PN 系列)} HG/T 20592 或《钢制管法兰( Class 系列 HG/T 20615 的相关要求。用户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订货合同中注明。
4材料
4. 0. 1 过滤器系列用法兰的材料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钢制管法兰 (PN 系列)> HG/T 20592 或《钢制管法兰( Class 系列 HG/T 20615 的要求。
4.0.2 过滤器系列所用的筒体材料应符合表 4.0.2 的规定。
4. 0. 3 过滤器滤网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用金属丝编织方孔筛网~ GB/T 5330 的规定;设计文件对过滤器滤网有特殊要求时,滤网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不锈钢丝网的技术特性应符合表 4.0.3-1 的规定,一般金属丝网的技术特性应符合表 4.0.3-2 的规定。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新规范双孔箱涵结构设计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水工设计手册》(第2版)第11卷-水工安全监测
附件大小:36.6MB
附件格式:格式为pdf
所属分类:图书手册
资源简介/截图:
《水工设计手册 》(第2版)共11卷。本卷为第11卷 —《水工安全监测 》,分为6章,其内容分别为:安全监测原理与方法、监测仪器设备、建筑物安全监测设计、监测仪器设备安装与维护、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监测资料分析与评价。
本手册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常备工具书,同时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书。
内容索引:
第一章 安全监测原理与方法
1. 1 水利水电工程特性与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3
1. 1. 1 水利水电工程特性……… ……………3
l. 1. 2 监测工作的重要性………………………4
1. 2 安全监测原理………………………………4
1. 3 安全监测的方法与仪器设备………………8
l. 3. 1 变形监测…………………………………8
1. 3. 2 渗流监测....... ..... ...... .… …………….. 9
1. 3. 3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9
1. 3. 3. 1 应力应变监测………………………9
1. 3. 3. 2 温度监测…………………………… 10
1. 3.4 地震反应监测…………………………… 10
1. 3. 5 水力学监测……………………………… 10
1. 3. 6 环境量监测……………………………… 10
1. 3. 7 巡视检查………………………………… 10
1. 4 安全监测的设计思路 …………………… 11
1. 4. 1 安全监测的目的………………………… 11
1. 4. 2 安全监测的设计依据和原则…………… 11
1. 4. 2. 1 设计依据…………………………… 11
1. 4. 2. 2 设计原则…………………………… 12
1. 4. 2. 3 监测设计重点……………………… 13
1. 5 安全监测技术的发展 …………………… 17
1. 5. 1 监测仪器设备…………………………… 18
1. 5. 2 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系统………………… 20
1. 5. 3 监测资料分析与信息处理……………… 20
1. 5. 4 安全监控与反馈………………………… 21
1. 5. 5 安全监测技术标准…………………22
第二章 监测仪器设备
2. 1 监测仪器设备的基本要求及分类……… 25
2. 1. 1 监测仪器设备的基本要求……………… 25
2. 1. 2 监测仪器设备分类……………………… 25
2.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6
2.2.1 钢弦式传感器…………………………… 26
2.2.2 差动电阻式传感器……………… …… 28
2. 2. 3 电感式传感器…………………………… 29
2. 2. 4 压阻式传感器…………………………… 30
2. 2.5 电容式传感器…………………………… 31
2.2.6 电位器式传感器………………………… 32
2. 2. 7 热电偶式传感器………………………… 33
2.2.8 光纤光栅传感器………………………… 33
2. 2. 9 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 35
2. 2. 10 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传感器…………… 35
2.2.11 电解质式测斜传感器… …………… 36
2.2.12 磁致伸缩式传感器…………………… 36
2.3 变形监测仪器设备…………………………37
2.3.1 表面变形监测标点……………………… 37
2. 3. 1. 1 用途………………… …………… 37
2.3. 1. 2 结构型式…………………………… 37
2. 3.2 激光准直系统.... ......... ....………… 39
2.3.2.1 用途………………………………… 39
2.3. 2.2 结构型式…………………………… 39
2.3.2.3 工作原理………………… …………40
2.3.2.4 观测方法…………………………… 41
2.3.2.5 技术参数…………………………… 41
2. 3. 3 垂线系统… ……………………… 41
2.3.3.1 用途………………………………… 41
2.3.3.2 结掏型式… ……………………… 42
2.3.3.3 工作原理…………………………… 42
2.3.3. 4 观测方法…………………………… 45
2.3.3.5 技术参数…................………….. 46
2.3.4 引张线系统…………...46
2. 3.4.1 用途………………………………… 46
2.3.4.2 结构型式…………………………… 46
2. 3. 4. 3 工作原理…………………………… 47
2.3.4.4 观测方法…………………………… 48
2. 3. 4. 5 技术参数 .. ...... ... ...... ........…… . 48
Z. 3. 5 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系统……………… 48
2.3.5.1 用途………………………………… 48
2.3.5.2 结构型式…………………………… 48
2.3.5.3 工作原理………………… ……… 49
2.3.5.4 观测方法……............ ....……….. 49
2. 3.5.5 技术参数…………………………… 49
2.3.6 滑动测微计………………………………的
2.3.6. 1 用途………………………………… 49
2.3.6.2 结柏型式…………………………… 49
2.3.6.3 工作原理 ... ....…………..………… 50
2.3.6.4 观测方法…………………………… 50
2.3.6.5 技术参数…………………………… 50
2, 3. 7 竖直传高系统…………………………… 51
2.3.7.1 用途………………………………… 51
2.3.7.2 结构型式…………………………… 51
2.3.7.3 工作原理………………… ………… 51
2.3.7.4 观测方法…………………………… 52
2.3.7. 5 技术参数…………………………… 52
2.3.8 静力水准系统…………………………… 53
2. 3. 8. 1 用途………………………………… 53
2.3.8.2 结构型式…………………………… 53
2.3.8.3 工作原理……… ……………… …… 53
2.3.8.4 技术参数.....、... ..... .... ...........…. 55
2. 3. 9 水管式沉降仪…………………………… 55
2.3. 9. 1 用途………………………………… 55
2.3.9.2 结构型式…………………………… 55
2.3.9.3 工作原理…………………………… 56
2.3.9.4 观测方法…………………………… 57
2.3.9.5 技术参数… ……… ………………… 57
2.3. 10 电磁式沉降仪 ………......... ............ 57
2. 3. 10. 1 用途……………………………… 57
2.3.10.2 结掏型式………………………… 57
2. 3. 10. 3 工作原理…………...…………… 57
2. 3. 10. 4 技术参数………………………… 57
2.3.11 液压式沉降仪…………………………四
2. 3. 11. 1 用途 …………......... ...………… 58
2. 3. 11. 2 结掏型式………………………… 58
2. 3. 11. 3 工作原理...... ..... .............…… 58
2. 3. 11. 4 技术参数………………………… 58
2.3. 12 钻孔测斜仪………………………….59
2.3.12.1 用途………………............ ..… 59
2. 3. 12. 2 结掏型式………………………… 59
2.3.12.3 工作原理………………………… 61
2.3.12.4 观测方法………………………… 62
2. 3. 12. 5 技术参数………… ……………… 62
2.3.13 三向位移计…………………………… 63
2.3.13.1 途……… …… ………………… 63
2. 3. 13. 2 结构型式………………………… 63
2. 3. 13. 3 工作原理……………………… 64
2. 3. 13. 4 技术参数………………………… 64
2.3.14 多点位移计…………………………… 64
2. 3. 14. 1 用途…………… ………………… 64
2. 3. 14.2 结构型式……………………… 64
2. 3.14.3 工作原理………………………… 65
2.3.14.4 技术参数………………………… 65
2.3.15 基岩变形计…………………………… 65
2.3.15. 1 用途……………………………… 65
2.3.15.2 结构型式………………………… 66
2.3. 曰: 工作原理………………………… 66
2. 3. 15. 4 技术参数 ……………………… 66
2.3.16 土位移计 …………………………….. 66
2.3.16.1 用途……………………………… 66
2. 3. 16. 2 结构型式………………………… 66
2.3 . 16.3 工作原理………………………… 66
2.3.16.4 技术参数………………………… 67
2.3. 17 测缝计………………………………… 67
2.3.17.1 用途…………………… ………… 67
2.3.17.2 结构型式 ………………………… 67
2.3.17.3 工作原理… ……………………… 68
2.3.17.4 技术参数………………………… 69
2.3. 四裂缝计………………………… …… 70
2. 3. 18.1 用途 …………………………… 70
2. 3. 18.2 结构型式……………………… 70
2.3.18.3 工作原理… ……………………… 70
2. 3. 18.4 技术参数………………………… 70
2.3.19. 四脱空计………………………………… 70
2.3.19.1 用途…………………………… 70
2.3. 19.2 结构型式………………………… 70
2.3.19.3 工作原理………………………… 71
2.3.19.4 技术参数………………………… 71
2. 3. 20 位错计………… ……………………… 71
2.3.20.1 用途…………… ………………… 71
2. 3. 20. 2 结构型式………………………… 71
2. 3. 20. 3 工作原理 ………………………… 71
2.3.20.4 技术参数………… …………… 71
2. 3. 21 {I顷角 十……………………………… 71
2. 3. 21. 1 用途……………………………… 71
2. 3. 21. 2 结构型式………. ................... 71
2. 3. 21. 3 工作原理……………………… 71
2. 3. 21. 4 技术参数...... ..........………….. 72
2.4 渗流监测仪器及设施 …………………… 72
2.4.1 测压管…………………………………… 72
2.4. 1. 1 用途…… ……………… ………… 72
2.4. 1. 2 结构型式... ...................……….. 72
2. 4. 1. 3 工作原理……………… …………… 72
2. 4.2 孔隙水压力计 (渗压计〉……………… 72
2.4.2.1 用途…… …………………………… 72
2.4.2.2 结构型式…………………………… 72
2.4.2.3 工作原理… ………………………… 74
2.4.2. 4 技术参数… ……………... ........…. 74
2. 4. 3 水位计…………………………………… 75
2.4.3.1 用途 ………………………………… 75
2. 4. 3. 2 结构型式与工作原理…… …… 75
2.4.3.3 技术参数…………………………… 76
2.4.4 量水堪…………………………………… 76
2.4. 4.1 用途. ........ ..... .... ... ......... ........ . 76
2.4.4.2 结构型式 …… ……………………… 77
2.4.4.3 工作原理…………………………… 78
2.4.4.4 技术参数…………………………… 79
2. 4. 5 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 79
2.4.5.1 用途………………………………… 79
2. 4.5.2 结构型式………… …… …… 79
2.4.5.3 工作原理……………………… …… 80
2.5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仪器 ……………80
2.5.1 元应力计…………………………………
2. 5. 1. 1 用途………………………………… 80
2. 5. 1. 2 结梅型式……………………… …… 80
2. 5. 1. 3 工作原理…·81
2. 5. 1. 4 技术参数 ..81
2.5.2 应变计、应变计组……………………… 81
2.5.2. 1 用途………………………………… 81
2.5.2.2 结构型式 …………………… ……… 81
2. 5.2.3 工作原理…………………………… 82
2. 5. 2. 4 技术参数………………… ………… 82
2.5.3 钢板计………………………… ………… 82
2.5.3.1 用途……… ………………………… 82
2. 5. 3. 2 结构型式…………………………… 83
2.5.3.3 工作原理……………… ……………83
2.5.3.4 技术参数……………………………83
2.5.4 钢筋应力计………………………………83
2. 5. 4. 1 用途…·
2. 5. 4. 2 结构型式……… …… ……………… 83
2.5.4.3 工作原理……83
2.5.4.4 技术参数……………………… …… 83
2.5.5 锚杆应力计……·83
2.5.5. 1 用途……………………………… 83
2. 5. 5. Z 结构型式…………………………… 83
2.5.5.3 工作原理…………………………… 84
2. 5. 5. 4 技术参数…………………………… 84
2.5.6 锚索(杆)测力计……………………… 84
2. 5. 6. 1 用途………………………………… 84
2.5.6.2 结掏型式…………………………… 84
2. 5.6.3 工作原理…… ……………………… 84
2.5.6.4 技术参数…………………………… 84
2.5.7 土压力计…………………………………84
2.5.7.1 用途………………………………… 84
2.5.7.2 结构型式……………………………84
2. 5. 7. 3 工作原理…… ………………………85
2. 5. 7. 4 技术参数…………………………… 86
2.5.8 温度计……………………………………86
2. 5. 8. 1 用途………………………………… 86
2.5.8.2 结掏型式…………… …… ………… 86
2.5.8.3 工作原理…………………………… 87
2.5.8.4 技术参数…………………………… 87
2.5.9 分布式光纤测温系统…………………… 87
2.6 动力及水力学监测仪器设备…… ……… 87
2.6. 1 速度计……………………………………87
2. 6. 1. 1 用途…… ………………………… 87
2. 6. 1. 2 结构型式与工作原理……………… 87
2.6. 1. 3 技术参数…………………………… 88
2.6.2 加速度计…… ……………………………88
2. 6. 2. 1 用途… …………… ………………… 88
2. 6. 2. 2 结构型式与工作原理……………… 88
2.6.2.3 技术参数................................. 89
2.6.3 强震仪……. ................... 89
2.6.3. 1 用途…………………… …………… 89
2.6.3.2 结构型式与工作原理……………… 89
2. 6. 3. 3 技术参数…………………………… 90
2.6.4 脉动压力计……………………………… 91
2.6.4.1 用途………………………… ……… 91
2. 6. 4. 2 结掏型式与工作原理……………… 91
2.6.4.3 技术参数…………………………… 93
2.6.5 水听器……………………………………93
2.6.5.1 用途………………………………… 93
2.6.5.2 结构型式与工作原理……………… 93
2.6.5.3 技术参数…………………………… 93
2.6.6 流速仪……………………………………93
2.6.6.1 用途………………………………… 93
2. 6. 6.2 结构型式与工作原理……………… 94
2.6.6.3 技术参数…………………………… 94
2.7 测量仪表……………………………………94
2.7. 1 经纬仪…………………………………… 94
2.7. 1. 1 用途………………………………… 94
2.7. 1. 2 结构型式…………………………… 94
2.7. 1. 3 工作原理与观测方法……………… 95
2. 7. 1. 4 技术参数…………………………… 96
2.7.2 测距仪……………………………………96
2. 7.2. 1 用途………………………………… 96
2.7.2.2 结构型式…………………………… 96
2. 7. 2. 3 工作原理 ……………………………97
2. 7. 2. 4 技术参数…………………………… 98
2.7.3 全站仪……………………………………98
2. 7. 3. 1 用途………………………………… 98
2.7.3.2 结柏型式…………………………… 99
2.7.3.3 工作原理…………………………… 99
2.7.3.4 技术参数…………………………… 99
2.7.4 水准仪………………………………… 100
2.7.4.1 用途………………..……………. 100
2.7.4.2 结构型式………………………… 100
2.7.4.3 工作原理……… ………………… 101
2.7.4.4 技术参数………………………… 102
2.7.5 GPS 设备……………………………… 103
2.7. 5. 1 用途……………………………… 103
2.7.5.2 结构型式………………………… 103
2.7.5.3 工作原理 ………………………… 103
2.7.5.4 技术参数………………………… 104
2.7.6 剧标…………………………………… 104
2.7.6. 1 用途………………………… …… 04
2.7.6.2 结构型式………………………… 104
2. 7. 6. 3 工作原理………………………… 104
2.7.6.4 技术参数………………………… 105
2.7. 7 收敛计……………… ………………… 105
2.7. 7. 1 用途……………………………… 105
2.7.7.2 结构型式………………………… 105
2.7.7.3 测读方式………………………… 105
2.7.7.4 技术参数………………………… 105
2.7.8 钢弦式仪器测量仪表………………… 106
2. 7. 8.1 工作原理…… …………………… 106
2.7. 8.2 技术参数………………………… 106
2.7. 9 差动电阻式仪器测量仪表…………… 106
2.7.9.1 工作原理……………………… 106
2.7.9.2 技术参数………………………… 107
2.7. 10 电感式仪器测 量仪表………………… 07
2.7.10.1 工作原理………………………… 107
2.7.10.2 技术参数………………………… 107
2.7.11 压阻式仪器测韭仪表………………… 107
2.7. 11 . 1 工作原理 ………………………… 107
2. 7. 11. 2 技术参数…………………… …… 108
2.7. 12 电容式仪器测量仪表………………… 108
2.7.12.1 工作原理. .. …………………..… 108
2.7.12.2 技术 参数………………………… 108
2.7. 13 电位器式仪器测量仪表……………… 108
2.7.13.1 工作原理………………………… 108
2.7.13.2 技术参数…… ...... ..… …… …. 108
2.7. 14 热电偶式仪器测量仪表……………… 109
2.7.14.1 工作原理……… ………………… 109
2.7 . 14.2 技术参数………………………… 109
2.7. 15 光纤光栅式仪器测盐仪表…………… 109
2.7.15.1 工作原理………………………… 109
2. 7. 15. 2 技术参数………………………… 109
2.7. 静态电阻应变片式仪器测量仪表…… 110
2.7.16.1 工作原理…·110
2.7.16.2 技术参数………………………… 110
2.7. 17 动态电阻应变片式仪器测量仪表…… 110
2. 7. 17. 1 工作原理……………………….. 110
2.7.17.2 技术参数……………… ………… 111
2.7. 伺服加速度式测斜仪器测量仪表…… 111
2.7. 18.1 工作原理…… ………………… 111
2.7.18.2 技术参数…·111
2.7. 19 电解质式测斜仪器测量仪表………… 111
2.7.20 磁致缩式仪器测量仪表……………… 111
2. 7. 20. 1 工作原理………………………… 111
2. 7. 20. 2 技术参数……… ..111
2.7.21 水工观测电缆…… ..112
2.7.22 集线箱………………………………… 113
参考文献 113
第三章 建筑物安全监测设计
3.1 重力坝……………………………………… 117
3. 1. 1 重力坝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117
3. 1. 1. 1 结构特点………………………… 117
3. 1. 1. 2 监测重点………………………… 117
3. 1. 2 监测设计依据………………………… 118
3. 1. 3 监测项目119
3. 1. 4 变形监测……………………………… 119
3. 1. 4. 1 水平位移…… …… …………… 120
3. 1. 4. 2 垂直位移………………………… 122
3. 1. 4.3 坝基特殊部位变形……………… 123
3. 1. 4.4 坝体接缝开合度………………… 123
3. 1. 4. 5 工程实例………………………… 124
3. 1. 5 渗流监测……………..………………. 124
3. 1. 5. 1 基础扬压力和渗透压力………… 128
3. 1. 5.2 坝体渗透压力…………………… 129
3. 1. 5. 3 绕坝渗流………………………… 129
3. 1. 5. 4 渗流量………….....……………. 130
3. 1. 5. 5 水质分析………………………… 130
3. 1. 5. 6 工程实例………………………… 130
3. 1. 6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132
3. 1. 6. 1 监测断面………………………… 132
3. 1. 6. 2 测点布置………… ……………… 132
3. 1. 6. 3 仪器选用…. .. .............……….. 134
3. 1. 6. 4 工程实例………………………… 134
3. 1. 7 巡视检查……………………………… 135
3. 1. 7.1 总体要求………………………… 135
3. 1. 7. 2 检查内容………… ……………… 36
3. 1. 7.3 检查要求和方法………………… 136
3. 1. 8 监测频次……………………………… 137
3.2 拱坝………………………………………… 138
3.2.1 拱坝结掏特点及监测重点…………… 138
3.2. 1. 1 结构特点………… ……………… 138
3. 2. 1. 2 监测重点………………………… 138
3.2.2 监测设计依据………………………… 139
3. 2. 3 监测项目……………………………… 139
3.2.4 变形监测……………………………… 139
3.2.4.1 水平位移………………………… 140
3.2.4.2 垂直位移………………………… 143
3.2.4.3 岩体内部变形…………………… 145
3.2.4.4 坝体接缝及裂缝………………… 147
3.2. 4.5 谷幅……………………………… 150
3.2.5 渗流监测……………………………… 151
3.2.5.1 坝基扬压力和渗透压力………… 151
3.2.5.2 坝体渗透压力……………… …… 151
3.2. 5.3 绕坝渗流…………………… …… 52
3.2.5.4 渗流量…………………………… 152
3.2.5.5 水质分析………………………… 152
3.2.5.6 工程实例………………………… 152
3.2.6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 153
3.2.6.1 应力应变… ……………………… 153
3.2.6.2 温度………………… …………… 154
3.2. 6.3 仪器选用………………………… 155
3.2.6. 4 工程实例………………………… 155
3.2.7 特殊监测项目………………………… 157
3.2.7. 1 库盘变形………………………… 157
3.2.7.2 地质缺陷处理工程… …………… 158
3.2.7.3 断层…………… …… …………… 159
3. 2. 8 巡视检查…………………………….. 159
3.2.9 监测频次…… …… ……… …………… 159
3.3 面板堆石坝 ……………………………… 160
3.3. 1 面板堆石坝结掏特点及监测重点…… 160
3. 3. 1. 1 结构特点……… .............….. 160
3. 3. 1. 2 监测重点………………… …… 160
3.3.2 监测设计依据………………………… 161
3.3.3 监测项目161
3. 3. 4 变形监测……………………………… 162
3.3.4. 1 表面水平位移…………………… 162
3.3.4.2 表面垂直位移…………………… 162
3.3.4.3 面板接缝位移…………………… 162
3.3.4.4 面板挠度及脱空………………… 163
3.3.4.5 堆石体内部变形………………… 163
3.3.4.6 基础变形………… …………… 166
3.3.4.7 工程实例…………………… …… 166
3.3.5 渗流监测……………………………… 167
3.3.5.1 楼流量…………………………… 168
3.3.5.2 坝基渗透压力…… …………… 170
3.3.5.3 绕坝渗流(地下水位) ………… 170
3.3.5.4 水质分析………………………… 170
3.3.5.5 工程实例……… ………………… 170
3.3.6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171
3.3.6.1 面板应力应变及温度 …………… 171
3. 3. 6. 2 坝基、坝体土压力 ……………… 171
3.3.6.3 接触土压力……………………… 172
3.3.6.4 工程实例…… …………………… 172
3.3.7 巡视检查… …………………………… 172
3.3.8 监测频次……………………………… 173
3.4 心墙坝和均质坝………………………… 174
3.4.1 心墙坝监测…………………………… 174
3. 4. 1. 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174
3. 4. 1. 2 监测设计依据….................….. 174
3. 4. 1. 3 监测项目…………………… …… 74
3. 4. 1. 4 变形监测……….................…. 175
3. 4. 1. 5 渗流监测………………………… 178
3. 4. 1. 6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181
3. 4. 1. 7 巡视检查………………………… 181
3. 4. 1. 8 监测频次………………………… 182
3.4.2 均质坝监测…………………………… 182
3.4.2.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182
3. 4. 2. 2 监测设计依据…………………… 182
3.4.2.3 监测项目………………………… 182
3.4.2.4 变形监测………………………… 182
3. 4.2.5 渗流监测……………………….. 182
3. 4.2.6 巡视检查 …………… ……… 183
3.4.2.7 监测频次………………………… 183
3.5 泄水及消能建筑物…… ………………… 183
3.5.1 泄水洞……………… ………………… 183
3.;:>. 1. 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 183
3.5. 1. 2 监测设计依据 …… ………… …… 184
3. 5. 1. 3 监测项目……… ……… …… 184
3.5. 1. 4 进水塔结构监测 ………………… 84
3.5. 1. 5 洞身监测………………… …… 184
3.5. 1. 6 工作闸门室结构监测…… ..…… 184
3. 5. 1. 7 出口段结构监测 ……… …… 185
3. 5. 1. 8 巡视检查…… …… …… 185
3.5. 1. 9 监测频次 ……… …………… 185
3.5.2 岸边溢拱道 …………………………… 185
3.5.2. 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 185
3.5.2.2 监测设计依据… ………… 186
3.5.2.3 监测项目............、…………….. 186
3.5.2.4 控制段结掏监测……… ………… 186
3.5. 2. 5 泄槽结构监测… …… …… ……… 186
3.5.2.6 出口消能段结构监测…………… 187
3.5.2.7 巡视检查………………………… 187
3.5.2.8 监测频次………………………… 187
3.5.3 消能防冲建筑物……………… …… 187
3.5.3.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 187
3.5.3.2 监测设计依据…………………… 188
3.5.3.3 监测项目 ……… ……………… 188
3. 5.3.4 底流水跃消能工结构监测……… 188
3. 5.3.5 挑流消能工结构监测…………… 189
3. 5. 3. 6 面流消能工结构监测……… …… 190
3.5.3.7 涡旋内消能工结构监测… ……… 190
3. 5. 3.8 下游防冲设施监测……… …… 190
3.5.3. 9 巡视检查 ………… ………… 190
3. 5. 3. 10 监测频次 ………… …….. .…… 190
3.6 发电引水建筑物… ……………………… 191
3. 6. 1 发电引水建筑物特点及监测重点…… 191
3. 6. 2 监测设计依据………… …………… 192
3.6.3 监测项目…… …………… ………… 192
3. 6. 3. 1 设计原则……… …… …… …… 192
3.6.3.2 监测项目…... ... . .. ... . .……. 192
3. 6. 4 电站进 出)水口结构监测.. ... ... .. . 192
3.6.5 隧洞监测…………………… …… …… 194
3. 6. 5. 1 围岩变形与稳定监测………... ... 195
3. 6. 5.2 围岩应力监测... ............ ......... 196
3.6.5.3 围岩温度监测…………………… 197
3.6.5.4 围岩松动范围监测…… ……… 197
3.6.5.5 围岩支护结构监测……… ……… 197
3.6.5.6 水压力监测 …………………… 199
3. 6. 6 岔管衬砌结掏监测 …………………… 201
3.6.7 调压室(塔〉结构监测……………… 201
3.6.8 压力钢管结构监测…………………… 203
3. 6. 9 巡视检查………… ……… ……… …… 205
3.6. 10 监测频次 ……………… …… ……… 205
3.7 发电厂房 ……………… ………… ……… 206
3.7. 1 厂房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 206
3. 7. 2 监测设计依据………………………… 206
3.7.3 监测项目… …………… …… …… …… 206
3.7.4 机组支撑结构监测 ……… …………… 207
3.7.4. 1 应力应变及温度…… ……… …… 207
3.7.4.2 振动……… ……………… …… 208
3.7. 5 河床式 房监测…………… ……… 208
3.7.6 坝后式厂房监测… …………………… 210
3.7.7 引水式厂房监测… …………………… 210
3.7.7.1 岸边厂房…… …… …… ……… 210
3. 7.7.2 地下厂房 ……………… ………… 210
3.7.8 巡视检查……… ……… …… ……… 219
3. 7. 9 监测频次 ……………… …… ……… 219
3.8 通航建筑物 …… …………… ………… … 221
3.8.1 船闸… ……… ……………………… 221
3. 8. 1. 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 …… 221
3. 8. 1. 2 监测设计依据………………… 221
3. 8. 1. 3 监测项目… …… ……… ………… 221
3. 8. 1. 4 变形监测…… …………………… 221
3. 8. 1. 5 渗流监测……………………… 222
3. 8. 1. 6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222
3. 8. 1. 7 水位监测… ……………………… 222
3.8.1.8 巡视检查……………… ………… 223
3.8. 1. 9 监测频次 ………………………… 223
3. 8.2 升船机… ……… ……………………… 223
3.8.2.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 223
3. 8. 2~ 2 监测设计依据… ………… …… 223
3.8.2.3 监测项目………………………… 223
3.8.2.4 变形监测 ………… …………… 223
3.8.2.5 渗流监测…………… …………… 224
3.8.2. 6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 …… …… 225
3. 8. 2. 7 水位及泥沙淤积监测... .. ...... ... 225
3.8.2.8 巡视检查… …………………… 225
3.8.2.9 监测频次… ………… …… 225
3.9 边坡工程…………… ……… ……………… 226
3.9. 1 边坡工程特点及监视~重点…………… 226
3.9. 1. 1 工程特点… …………… ……… 226
3. 9. 1. 2 监测重点 ……………………… 227
3.9.2 监测设计依据… ……………………… 227
3.9. 3 监控等级的确定 ……………………… 227
3. 9.3.1 监控等级… …………………… 227
3.9.3.2 监控等级选择原则… ……… …… 227
3.9.3.3 监控等级定性判识 ……………… 228
3.9.4 监测项目…… ……………… …… …… 229
3.9.5 外部变形监测………………………… 229
3.9.5.1 表面变形 ………………………… 229
3.9. 5.2 表面裂缝 …………… ……….. 230
3.9.5.3 表面倾斜… ……………………… 230
3.9.6 内部变形监测 ………………………… 230
3.9. 6. 1 钻孔轴向的变形…… ……… …… 230
3.9.6.2 垂直于钻孔轴向的变形 ………… 230
3.9.6.3 洞内变形………… ……………… 231
3.9. 6.4 工程实例…… …………………… 231
3.9.7 支护效应监测 ………………………… 233
3. 9.7. 1 锚固措施…… ………………… 233
3.9.7. 2 抗滑支挡结构 …………… ……… 234
3.9.7.3 工程实例……………… ……… 234
3.9.8 渗流监测………… …………………… 235
3.9.8.1 地下水位…………… …………… 235
3.9.8.2 渗流量…………………………… 235
3.9. 8. 3 水质分析 …………… …… 235
3. 9.8.4 工程实例……………………… 235
3.9.9 其他专项监测… …… ………………… 236
3.9. 9. 1 边坡危险源 ……………………… 236
3.9.9.2 爆破振动影响…………………… 237
3.9. 9.3 岩石应力… …… …… …………… 238
3. 9. 10 巡视检查…… ………………………… 239
3.9.11 监测频次………………………… …… 238
3. 四其他建筑物…………………………… 239
3. 10. 1 .K闸………… …… ………… ………… 239
3. 10. 1. 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239
3. 10. 1. 2 监测设计依据…… ……………… 239
3. 10. 1. 3 监测项目…………………… …… 239
3. 10. 1. 4 变形 ……………………………… 239
3. 10. 1. 5 渗流……...........................… 240
3. 10. 1. 6 应力应变及温度………………… 240
3.10. 1. 7 水位 ……………… ……… 240
3. 10. 1. 8 流量……………… ……… ……… 240
3.10. 1. 9 冲刷及淤积 …… ……… …… 240
3.10. 1. 10 巡视检查 ……… ………….. 240
3. 10.. 1. 11 监测频次 …… ……………… 241
3.10.2 渡槽 ………………………………… 241
3. 10. 2. 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 …… 241
3. 10. 2. 2 监测设计依据…………………… 241
3. 10. 2. 3 监测项目 .. ......................…. 241
3. 10. 2. 4 进、出口 接段 ………………… 241
3. 10. 2. 5 槽身段…………………………… 242
3.10.2.6 其他监测… …… ………………… 243
3. 10. 2. 7 巡视检查 …………… ………… 243
3. 10. 2. 8 监测频次 …… ………………… 243
3. 10. 3 倒虹吸及涵管 ……………………… 244
3. 10. 3. 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 244
3. 10. 3. 2 监测设计依据… ………………… 44
3. 10. 3. 3 监测项目… ……………………… 24
3. 10. 3. 4 倒虹吸箱涵(管)……………… 244
3. 10. 3. 5 进、出口及渐变段… …………… 245
3. 10. 3. 6 倒虹吸上部明渠 ………………… 245
3. 10. 3.7 涵管……………………… ……… 245
3. 10. 3.8 巡视检查……… …………… …… 246
3.10. 3.9 监测频次………… ……… …… 246
3. 10.4 特殊渠道 …………………………… 246
3. 10. 4. 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 246
3. 10.4.2 监测设计依据……………… 247
3. 10. 4. 3 监测项目… ……………………… 247
3.10. 4.4 深挖方渠道……………………… 247
3. 10. 4. 5 高填方渠道……………………… 247
3. 10. 4. 6 高地下水渠道 …………………… 248
3. 10. 4.7 不良地质渠道… …… ………… 248
3. 10. 4. 8 巡视检查 …… ………… ……… 249
3. 10. 4. 9 监测频次…………………… …… 24
3. 10. 5 泵站…………………… ……… 250
3. 10. 5. 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 250
3. 10. 5. 2 监测设计依据 ……… …………… 250
3. 10. 5. 3 监测项目………………… ……… 250
3. 10.5.4 监测设施布置………… ………… 250
3. 10. 5. 5 巡视检查……… ……………… 251
3. 10. 5. 6 监测频次………… ……………… 252
3. 10. 6 堤防与吹填工程 …………………… 252
3.10.6.1 工程特点及监测重点…………… 252
3. 10. 6. 2 监测设计依据…………………… 252
3. 10. 6. 3 监测项目………………………… 252
3. 10. 6.4 常规堤防监测…………………… 253
3. 10. 6. 5 吹填区围堤监测………………… 253
3. 10. 6. 6 巡视检查……………… ……… 253
3. 10. 6. 7 监测频次………………………… 253
3.10.7 水工隧洞挡水封堵体 ……………… 253
3.10.7.1 结构特点及监测重点…………… 253
3.10.7.2 监测设计依据…………………… 254
3.10.7.3 监测项目………………………… 254
3.10.7.4 监测布置………………………… 254
3.10.7.5 巡视检查 ......…………………. 255
3.10.7. 6 监测频次………………………… 255
3.11 专项监测………………………………. 255
3. 11. 1 表面变形监测控制网………………… 255
3.11.1. 1 设计目的和内容………………… 255
3.11.1. 2 设计依据和原则………………… 255
3.11.1. 3 平面变形控制网布设…………… 256
3. 11. 1. 4 高程变形控制网布设…………… 259
3.1 1.1. 5 观测方法………………………… 260
3. 11. 2 水力学监测…………………………… 264
3.1 1. 2.1 监测目的和特点………………… 264
3. 11. 2. 2 设计依据………………………… 264
3. 11. 2. 3 监测项目及监测布置…………… 264
3. 11. 2. 4 泄水及消能建筑物水力学监测……… 266
3.1 1. 2.5 输水建筑物水力学监测………… 283
3.11.2.6 通航建筑物水力学监测………… 285
3.1 1. 2.7 水力学监测资料整理…………… 289
3. 11. 3 强震动监测…………………………… 289
3.11.3.1 监测目的………………………… 289
3. 11. 3. 2 监测设计依据…………………… 289
3. 11. 3. 3 监测项目………………………… 289
3. 11. 3. 4 监测布置………………………… 289
3.1 1. 3.5 工程实例………………………… 291
3. 11. 4 环境量监测…………………………… 292
3. 11. 4. 1 监测项目………………………… 292
3. 11. 4. 2 设计依据………………………… 293
3. 11. 4. 3 监测布置………………………… 293
参考文献………………………………………… 295
第四章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与维护
4.1 安装与维护的基本要求………………… 299
4.1. 1 安装与维护的一般规定……………… 299
4. 1. 2 仪器设备采购和验收... ... . 299
4. 1. 3 安装埋设前的准备299
4. 2 仪器设备的性能检验…………………… 300
4.2. 1 一般规定300
4. 2. 2 钢弦式仪器·301
4.2. 2. 1 力学性能检验…………………… 301
4.2.2.2 温度性能检验…………………… 302
4.2.2.3 防水性能检验…………………… 303
4.2. '3 差动电阻式仪器……………………… 303
4.2. 3.1 力学性能校验…………………… 303
4.2.3.2 温度性能检验…………………… 304
4.2.3.3 防水性能检验…………………… 305
4. 2. 4 水管式沉降仪………………………… 305
4. 2.4. 1 仪器量测性能检验……………… 305
4.2.4.2 防水密封性检验………………… 306
4.2.4.3 监测稳定性检验………………… 306
4.2.4.4 耐运输颠振性能试验…………… 306
4. 2.4.5 外观检验………………………… 306
4. 2. 5 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 306
4.2.5.1 仪器量测性能检验……………… 306
4.2.5.2 锢钢丝屈服强度与温度系数检验…… 307
4. 2. 5. 3 外观检验………………………… 307
4.2.6 测斜仪………………………………… 307
4.2.6.1 检验设备………………………… 307
4.2.6.2 性能参数………………………… 307
4.2.6.3 绝缘电阻检验…………………… 308
4.2.6.4 稳定性检验……………………… 308
4.2.6.5 耐运输颠振性能检验…………… 308
4.2.6.6 外观检验………………………… 308
4.2.7 垂线坐标仪…………………………… 308
4.2.8 活动舰标……………………………… 309
4.2.8.1 水准管轴检验与校正…………… 309
4.2.8.2 圆水准器检验与校正…………… 309
4.2.8.3 照准牌检验与校正……………… 309
4.2. 8.4 零位测定………………………… 309
4.2.9 量水堪………………………………… 309
4.2.10 水力学仪器…………………………… 310
4.2. 11 二次测量仪表………………………… 310
4. 2. 11. 1 .1<.工比例电桥…………………… 310
4. 2. 11. 2 数字电桥………………………… 310
4. 2. 11. 3 频率读数仪……………………… 311
4. 2. 11. 4 测斜仪读数仪…………………… 311
4.2.11.5 全姑仪与水准仪及水准标尺的检验…… 311
4.2. 11.6 收敛计…………………………… 313
4. 2. 12 电缆检验……………………………… 313
4.3 变形监测仪器设备安装埋设…………… 313
4. 3. 1 表面变形标点安装…………………… 313
4. 3. 1. 1 平面控制网及水平位移标点…… 313
4. 3. 1. 2 视准线…………………………… 314
4. 3. 1. 3 精密水准点……………………… 315
4.3. 1. 4 双金属标………………………… 316
4. 3. 1. 5 深层沉降测点...... ...... .. .......... 317
4. 3. 2 真空激光准直系统…………………… 318
4.3.2. 1 技术要求·318
4. 3‘ 2. 2 真空管道系统安装……………… 318
4.3.2.3 真空激光准直设备安装………… 319
4.3.2.4 真空管道的焊接与安装………… 319
4.3.2.5 真空泵的安装调试……………… 319
4. 3.2. 6 波带板翻转机构的调整………… 319
4. 3. 2. 7 保护措施…319
4.3.2. 8 观测319
4.3.3 垂线系统·319
4. 3. 3. 1 正垂线与倒垂线安装…………… 320
4.3.3.2 垂线坐标仪安装………………… 321
4.3.4 引张线系统…………………………… 322
4. 3. 5 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 323
4.3.5.1 准备…·323
4. 3. 5. 2 基床整平·324
4. 3. 5. 3 引张线线路安装………………… 324
4.3.5.4 支架及传感器安装……………… 325
4.3.6 滑动测微计·325
4.3.6. 1 钻孔中测管测环的安装... .. ....... 325
4.3.6.2 桩基中测管测环的安装………… 325
4. 3. 7 竖直传高仪·326
4.3.7.1 基本安装步骤..... .................. 326
4.3.7.2 安装技术要求…………………… 326
4.3.8 静力水准系统·326
4.3.8.1 安装前准备……………………… 326
4. 3. 8. 2 系统安装·327
4.3. 8.3 管线保护和测点仪器的保护…… 327
4.3.8.4 仪器安装注意事项……………… 327
4.3.9 沉降仪·327
4.3.9.1 水管式沉降仪…………………… 327
4.3.9.2 电磁式沉降仪......... ............... 330
4.3.9.3 液压式沉降仪·330
4.3.10 钻孔测斜仪…·331
4.3.10.1 钻孔………331
4. 3. 10. 2 安装测斜管……………………… 332
4. 3. 10. 3 仪器操作方法…………………… 332
4.3.11 多向位移计……·333
4. 3. 12 多点位移计 ..334
4.3.13 基岩变形计…………………………… 335
4.3. 14 土位移计……335
4.3. 15 测缝计(裂缝计)335
4. 3. 15. 1 埋入式测缝计…………………… 336
4.3.15.2 表面测缝计……………………… 336
4. 3. 15. 3 三向测缝计……………………… 337
4. 3. 16 脱空计……… ……………………… 337
4.3.17 位错计………………………………… 337
4.3. 四倾角计… …………………………… 338
4.3. 四收敛测点………………………… 338
4.3. 19.1 安装撞浆钢筋锚头……………… 338
4. 3. 19. 2 安装玻璃树脂锚固钢筋锚头…… 339
4.3. 19. 3 安装膨胀锚头…… ……… 339
4.3.19.4 安装钢构件上锚头 …………… 339
4.4 参流监测仪器及设施安装埋设………… 340
4.4.1 测压管………………………………… 340
4. 4. 1. 1 安装埋设与灵敏度检验………… 340
4. 4. 1. 2 管口装置及保护……… 341
4. 4. 2 孔隙水压力计(渗压计) ……… …… 341
4.4.2.1 坑槽安装埋设法… …………… 341
4.4.2.2 钻孔安装埋设法………………… 342
4. 4.3 水位计………………………………… 342
4. 4. 4 量水堪…………………………… …… 343
4.4.4.1 量水堪的设置要求……………… 343
4.4.4.2 量水堪的流量计算公式………… 343
4.4.4.3 观测要求………………………… 343
4. 4. 5 分布式光纤……………………… 343
4.4.5.1 分布式光纤光缆安装…………… 343
4.4.5.2 光纤的连接……………………… 344
4.5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仪器安装埋设…… 345
4.5 . 1 元应力计………………… ………… 345
4. 5. 2 应变计(组) ………………………… 345
4.5.3 钢板计………………………………… 345
4.5.4 钢筋应力计…………………………… 346
4. 5. 5 锚杆应力计………………………… 347
4.5.6 锚杆测力计……………… ………… 347
4.5.7 锚索测力计........ ........... ...... …… 347
4.5.8 土压力计……………………………… 348
4.5.9 温度计……………………… ……… 349
4. 6 动力及水力学监测仪器安装埋设 …… 349
4.6.1 强震仪………………………………… 349
4. 6. 1. 1 安装一般要求…………………… 349
4. 6. 1. Z 仪器组装与安装………………… 350
4.6.2 脉动压力计.., ... .., ... ... ... .. , ... .. . ... ... 350
4. 6. 3 水听器……………………………… 350
4. 7 仪器保护与电缆连接…………………… 351
4.7. 1 一般规定……………………………… 351
4.7.2 仪器埋设初期的保护… …………….. 351
4.7.3 仪器运行期的保护…………………… 351
4.7.4 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 351
4.7. 5 仪器电缆的保护和标识……………… 352
4. 7.6 仪器电缆连接352
4.8 安全监测测量仪表维护………………… 353
4. 8. 1 一般维护方法353
4.8.2 全站仪………………………………… 354
4.8.3 水准仪·354
4.8.4 GPS 设备…355
4.8.5 舰标…………… ………… ……… 355
4.8.6 激光准直系统355
4. 8. 7 垂线系统… …… …… …… 356
4.8. 8 引张线系统·356
4.8.9 静力水准系统………………………… 356
4.8. 10 引张线式水平位移计系统 ………… 356
4.8. 11 水管式沉降仪…·356
4.8.12 收敛计…………… ………… ………… 357
4. 8.13 钻孔倾斜仪… ..357
4.8. 14 竖直传高仪…………………………… 357
4. 8. 15 电测水位计…………………………… 358
4.8. 钢弦式仪器测量仪表… …………… 358
4.8.17 差动电阻式仪器测量仪表…………… 358
4.8.18 压阻式仪器测量仪表………………… 358
4.8. 电位器式仪器测量仪表……………… 358
4. 8. 20 光纤光栅式仪器测量仪表…………… 359
4. 8. 21 渗压设施……·359
4. 8. 22 脉动压力计…………… …………… 359
参考文献360
第五章 章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
5. 1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设计依据和原则363
5. 1. 1 重要性及必要性363
5. 1. 2 设计依据和原则364
5. 1. 2. 1 设计依据364
5. 1. 2. 2 设计原则364
5. 2 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功能及性能364
5.2. 1 类型364
5.2. 2 总体结构365
5. Z. 3 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 366
5.2.4 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的性能………… 367
5.3 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数据采集装置…… 367
5.3. 1 主要技术指标及要求………………… 367
5.3. 2 模块类型及特性368
5.3. 3 功能特点及配置368
5.3.4 布置设计原则369
5.4 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网络及通信 …… 369
5. 4. 1 网络设计.... ..... ...... ....... ....,……. 369
5.4. Z 网络拓扑结构370
5. 4. 3 通信介质… …………………… ……… 371
5.5 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软件及信息管理……… 371
5.5. 1 系统软件·371
5.5. 2 应用软件… ……371
5.5. 3 常见的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应用软件…… 372
5.5.3.1 大坝安全监测管理软件………… 372
5. 5.3. Z 大坝远程管理系统软件………… 373
5.6 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的防雷接地系统……… 373
5.6.1 雷击形式及入侵途径………………… 373
5. 6. 2 直击雷的防护374
5.6.2.1 合理地进行系统设计…………… 374
5.6. 2. 2 技术防雷374
5. 6. 3 雷电电磁脉冲 CLEMP) 防护 ……… 375
5.7 工程实例…………………………………… 376
5. 7. 1 小湾水电站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 376
5. 7. 2 十三陵蓄能电厂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376
5. 7. 3 山东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377
5.7.4 北疆供水工程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 378
5.7.5 北溪水闸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 380
5.8 产品验收……381
5. 8. 1 验收步骤与组织……… ……………… 381
5.8.2 出厂验收381
5. 8. 3 现场验收381
5.9 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及考核验收…………………… 382
5.9. 1 系统安装调试382
5. 9.2 系统运行维护382
5.9. 3 考核验收……… …… ………………… 382
5. 10安全监测自动化系统主要考核指标383
5. 10. 1 有效数据缺失率…… ……… ………… 383
5. 10.2 采集装置平均无故障时间…………… 383
5. 10.3 单测点比测指标…383
5. 10. 4 短期测值稳定性 …383
参考文献383
监测资料分析与评价
6. 1 资料分析的内容、要求和方法… …… 387
6. 1. 1 资料分析的内容……………………… 387
6. 1. 1. 1 大坝监测效应量的变化规律…… 387
6. 1. 1. Z 大坝结构性态存在的问题……… 387
6. 1. 1. 3 大坝结构性态变化的预测 …… 387
6. 1. 1. 4 大坝结构性态的客观判断…… 387
6. 1. 2 资料分析的要求·387
6. 1. 1. 1 监测数据和检查资料要确实可靠..387
6. 1. 2. 2 计算和分析方法要科学合理 …… 387
6. 1. 2. 3 资料分析和成果要及时反馈… 387
6. 1. 2. 4 分析成果要全面反映… ………… 387
6. 1. 2. 5 分析和评价要突出重点 …… 388
6. 1. 2. 6 分析方法和手段技术要先进 388
6. 1. 2. 7 分析过程要人机结合……… 388
6. 1. 2. 8 组织管理要做好………………… 388
6. 1. 3 资料分析的方法·388
6. 1. 3. 1 常规分析…388
6. 1. 3. 2 定量正分析-388
6. 1. 3. 3 定量反分析…388
6. 1. 4 各阶段资料分析的侧重点…… …… 389
6. 1. 4. 1 施工阶段…389
6. 1. 4. Z 首次蓄水阶段….. ....... ...... ...... 389
6. 1. 4. 3 运行阶段389
6.2 资料分析的基础工作………… …… …… 389
6. 2.1 资料的收集与积累·389
6. 2. 1. 1 监测资料的收集…… …………… 389
6. 2. 1. 2 水工建筑物资料的收集………… 390
6. Z. 1. 3 其他资料的收集 ………….……. 390
6.2.2 资料的整理和整编·390
6.2.2. 1 原始监测数据的检验…………… 390
6. 2.2.2 变形效应量的计算 ………… …… 390
6.2. 2.3 渗流效应量的计算… ………… 391
6. 2. 2. 4 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效应量的计算…·392
6. Z. 2. 5 监测成果表的编制及绘图……… 394
6. 2.2. 6 监测资料的整编…………… …… 394
6.3 环境量及监测效应量真伪性分析 …… 395
6.3. 1 环境量分析…395
6. 3. 2 监测效应量的误差分析……………… 396
6. 3.2. 1 监测效应量误差的定义………… 396
6.3. Z. Z 监测效应量误差的研究意义…… 396
6.3. Z. 3 监测效应量误差的来 ………… 396
6. 3. 2. 4 监测效应量误差的分类………… 396
6.3.3 监测效应量真伪性分析……………… 397
6.3.3. 1 监测效应量真伪的定义… ……… 397
6.3 .3. Z 监测效应量真伪性分析方法…… 397
6.4 监测资料的常规分析… …… ………… 397
6. 4. 1 特征值统计分析·397
6. 4. 1. 1 量特征值统计……………… 397
6. 4. 1. 2 物理量特征值统计…… …………399
6.4.2 对比分析…·399
6. 4. 2.1 与历史测值比较………………… 399
6. 4.2.2 与相关的资料对照……… …… 399
6.4.2.3 与设计计算值及棋型试验值比较… 399
6.4. 2.4 与规定的安全监控值和预测值比较399
6.4. 3 变化过程分析·399
6.4.3. 1 水位变化过程分析 ……………… 399
6.4.3.2 气温变化过程分析……………… 399
6. 4.3.3 水温变化过程分析…… …… …… 400
6.4.3.4 坝体温度变化过程分析 …… …… 400
6.4.3.5 坝基温度变化过程分析………… 401
6.4.3. 6 混凝土坝基扬压力变化过程分析 ..402
6. 4.3.7 混凝土坝体及坝基排水量变过程线绘制与分析… 402
6. 4. 3. 8 泪凝土坝变形变化过程分析…… 403
6. 4.3.9 1.昆凝土坝接缝及裂缝变化过程分析-405
6. 4. 3. 10 坝体混凝土应力变化过程分析-407
6. 4. 4 分布图比较分析…..... ... ............... 409
6.4.4.1 坝前水温分布图的绘制及分析-409
6.4.4.2 坝体温度分布图的绘制及分析410
6.4.4. 3 混凝土坝基扬压力分布图的绘制及分析411
6.4.4.4 混凝土坝体及坝基排水量分布图的绘制及分析…413
6.4.4.5 混凝土坝变形分布 的绘制及分析 ..413
6. 4.4.6 坝体棍凝土应力分布图的绘制及分析-414
6.4.5 相关图比较分析 ..414
6.5 变形和应力监测量的统计模型……… 416
6. 5. 1 1:昆凝土坝变形监测点的统计模型…… 416
6.5. 1. 1 引言……………………………… 416
6. 5. 1. 2 统计模型各因子的选择………… 416
6.5. 1. 3 应用实例… …………… ………… 418
6. 5.2 土石坝变形监测量的统计模型……… 419
6. 5.2.1 变形的统计模型………… …… 419
6. 5. 2. 2 应用实例……… ………… ……… 420
6. 5. 3 地下洞室周壁变形的统计模型……… 420
6. 5. 3. 1元支护的洞室在施工期周壁变形的统计模型… 420
6.5 . 3.2 洞室支护的周壁变形的统计模型…… 421
6.5.3.3 运行期有压隧洞洞壁变形的统计模型…421
6. 5.4 边坡变形量的统计模型 ……… ……… 421
6. 5.5 应力统计模型……………… ……… 421
6.5.5. 1 实际应力计算… …… …………… 421
6.5.5.2 应力应变统计模型 …… ………… 423
6. 5.5.3 应用实例………...……………… 424
6.6 渗流监测量的统计模型………………… 425
6. 6. 1 昆凝土坝坝体和坝基渗压的统计模型…… 425
6. 6. 1. 1 引言………………… ………… 425
6. 6. 1. 2 坝体渗透压力的统计模型……… 425
6. 6. 1. 3 混凝土坝坝基扬压力的统计模型及成果分析……… 426
6. 6. 1. 4 两岸地下水位的统计模型……… 428
6.6.2 土石坝浸润线测压管水位的统计模型…… 428
6.6.2. 1 统计模型及因子选择…………… 428
6.6.2.2 应用实例… …… …… …… 429
6. 6.3 渗流量的统计模型 …………………… 430
6.6.3. 1 统计模型及因子选择…………… 430
6.6.3.2 应用实例……… ……………… 431
6. 7 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 431
6.7.1 昆凝土坝的位移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 431
6.7. 1. 1 各分量的计算公式… ……… …… 431
6.7. 1. 2 参数估计435
6.7. 1. 3 变形单测点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的应用举例………… 435
6. 7.2 混凝土坝的应力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437
6.7.2.1 基本原理…… ……… …………… 437
6. 7.2. 2 应用实例…438
6.7. 3 土石坝渗压的确定性模型…………… 438
6.7.3.1 渗压确定性模型的表达式……… 438
6.7. 3. 2 应用实例440
6.8 安全监测资料的反演…………………… 441
6.8. 1 混凝土坝坝体弹性模量和线膨胀系数及基岩变形模量的反演… 441
6. 8. 1. 1 基本原理和方法………………… 441
6. 8. 1. 2 反演丘、 Er 和比时应注意的问题441
6. 8.2 土石坝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和徐变度的反演443
6.8. 2.1 物理力学参数的反演…………… 443
6.8.2.2 徐变度的反演…………………… 444
6. 8. 2. 3 应用实例………………………… 445
6. 8. 2. 4 土石坝徐变度的反演…………… 445
6.8.3 拟定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方法……… 445
6. 8. 3. 1 数理统计法·445
6.8.3.2 结构计算分析法………………… 446
6.8.3.3 应用实例445
6.9 安全性态综合评价…450
6.9.1 综合评价的体系结构及方法………… 450
6. 9.2 综合评价的主要过程和实施要点…… 450
6.9.2. 1 主要过程450
6. 9.2.2 实施要点451
6.9.3 应用实例453
6.9.3.1 工程的关键问题 ……………… 453
6.9.3.2 荷载效应集的分析……………… 453
6.9.3.3 综合评价 ..453
6. 9.3.4 处理措施454
参考文献…………………… 4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次修正 20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等七部法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
根据2019 年4月2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八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三章 城乡规划的实施
第四章 城乡规划的修改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法。
本法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法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本法制定城市规划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在确定区域内的乡、村庄,应当依照本法制定规划,规划区内的乡、村庄建设应当符合规划要求。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指导前款规定以外的区域的乡、村庄制定和实施乡规划、村庄规划。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第五条 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以及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的依据,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八条 城乡规划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但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内容除外。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经依法批准并公布的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并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建设活动是否符合规划的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或者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对举报或者控告,应当及时受理并组织核查、处理。
第十条 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提高城乡规划实施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第十一条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
第二章 城乡规划的制定
第十二条 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用于指导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
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为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第十四条 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五条 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
第十六条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镇总体规划,在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前,应当先经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代表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报送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或者镇总体规划,应当将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或者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审议意见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规划的情况一并报送。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混凝土冬期施工热工计算表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合肥市深基坑工程技术管理导则
合肥市 深基坑工程 技术管理 导则
第一条 基坑安全等级应根据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工程具体情况确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深基坑 其安全等级应定为一级。
1、基坑坡底与既有邻近建(构)筑物、重要设施的基底水平距离为相邻基底高差1.5倍(软土场地为3倍)以内的深基坑;
2、距基坑坡顶1倍(软土场地为2倍)开挖深度范围内有需要严格保护及控制变形的建(构)筑物、地面环境和设施、地下管线的深基坑;
3、最大开挖深度大于等于12米(软土场地为8米)的深基坑。
第二条 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深基坑,其安全等级可定为三级。
1、土质较好的场地开挖深度小于7.0m;
2、距基坑坡顶2倍(软土场地为3倍)开挖深度范围无建(构)筑物、重要设施和地下管线。
第三条 不符合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深基坑可定为二级。
第四条 在老城区、老旧小区、人员密集闹市区域、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深基坑,应提高一个安全等级。
建设单位不能提供相邻建(构)筑物、重要设施和地下管线的结构情况及基础埋深等资料,或提供资料不完整时,深基坑设计时按最不利考虑,应提高一个安全等级。
第五条 对开挖深度虽未超过5m,但大于3m,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可判定为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应判定为深基坑,深度小于3m的基坑可参照执行,具体由建设单位会同勘察、设计等单位根据勘察报告和周边环境情况确定,必要时可邀请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家库中的岩土专家共同确定。
1、坡顶面以下2倍基坑深度范围内存在软土层或厚度超过3m的松散填土层;
2、符合第一条1、2款的任意一条。
第六条 工程前期周边环境专项调查范围从基坑边线起,向外延展不小于基坑开挖深度3倍,调查对象包括建(构)筑物(距离、基础形式及埋深)、道路、地下管线(位置、材质、管径)、地下设施等,当有同期施工的相邻建设工程,应对其支护及基础情况进行调查。
第七条 勘察报告中应明确以下与深基坑工程有关的内容:
1、提供土体的抗剪强度指标、压缩模量、渗透系数、承压水水位等基坑支护设计参数。
2、查明填土特性、粘土的膨胀性、软土的状态。
3、对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位变化特征、承压性、产生管涌、流砂、流土的可能性等应作出具体评价。当基坑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控制(降水、截水等),已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
(略)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51219-2017 禽类屠宰与分割车间设计规范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P
GB51219-2017
禽类屠宰 与分割车间设计 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poultry slaughtering and cutting rooms
2017-01-21发布
2017-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建筑,结构、屠宰工艺与分割工艺、兽医卫生检验、制冷工艺、给水排水、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和电气。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农业部负责日常管理,由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国内贸易程设计研究院技术质量管理部(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右安门外大街99号,邮政编码:100069),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肉类协会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中国农业大学
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
华都食品有限公司
马瑞奥施托克家禽加工设备有限公司
吉林省艾斯克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市京华泡沫塑料厂
主要起草人:邓建平单守良赵彤宇詹前忠
金涌
内容摘要:
1总则
1,0,1为提高禽类屠宰与分割车间 的设计水平,满足食品加工安全与卫生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鸡、鸭、鹅等家禽类屠宰与分割车间的设计。
1.0.3禽类屠宰与分割车间设计必须符合卫生、安全、适用等基本条件,在确保操作工艺、卫生、兽医卫生检验符合要求的条件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约能源、维修方便。
1.0.4禽类屠宰车间与分割车间可按表1.0.4分级。
1.0.5禽类屠宰与分割车间的卫生要求,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的有关规定,出口注册车间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屠宰和肉类加工企业卫生管理规范》GB/T20094的有关规定。
1.0.6禽类屠宰与分割车间工程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胴体carcass
经过放血、去毛、去头爪、去内脏后的禽躯干。
2.0.2内脏offals
除胴体外,加工后宜于人类食用的部分(心、肝、肺、肠、胗)。
2.0.3白条鸡white chicken
经过放血、去毛、去内脏,保留头爪的禽躯干。
2.0.4同步检验synchronous inspection
家禽胴体加工线同内脏线同步运行,便于兽医对照检验综合
判断的一种检验方式。
2.0.5冷却chilling
通过冰水或其他方法,将胴体中心温度降低的过程。
2.0.6分割肉cut meat
按规格要求将同体分割成各部分的肉。
2.0.7挂禽区poultry hanging area
活禽输送、吊挂及清洗空箱子的区域。
2.0.8屠宰车间slaughtering room
自挂禽,致昏、放血到胴体冷却分割前的场所。
2.0.9非清洁区non-hygienic area
挂禽、致昏、放血、烫毛、脱毛等场所。
2.0.10半清洁区semi-hygienic area
鸭鹅浸蜡脱蜡、鸭鹅摘小毛、掏腔、心肝胗精加工等场所。
2.0.11清洁区hygienic area
冷却、分割、包装、暂存发货间等场所。
2.0.12副产品加工间by-products processing room
心、肝、胗、肠、头和爪等加工处理的场所。
2.0.13分割车间cutting and deboning room
剔骨、分割、分部位的场所。
2.0.14包装间packing room
对产品进行包装的房间。
2.0.15冷却间chilling room
对产品进行冷却的房间。
2.0.16冻结间freezing room
对产品进行冻结加工的房间。
2.0.17无害化处理间bio-safety disposal
对病、死禽类和废弃物进行生物安全处理的场所。
2.0.18成品暂存间products temporary storage room
禽类丽体或副产品发货前临时储存的冷藏间,其储存量不大于一班的屠宰量,储存时间不超过24h。
3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
3.1厂址选择
3.1.1屠宰与分割车间所在厂区(以下简称“厂区”)应具备可靠的水源和电源,周边交通运输方便,并符合当地城乡规划、卫生与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
3.1,2厂址周围应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厂址应避开受污染的水体及产生有害气体、烟雾、粉尘或其他污染源的工业企业或场所。
3.1,3厂址选择应减少厂区产生气味污染的区域对居住区、学校和医院的影响。待宰间和屠宰车间的非清洁区与居住区、学校和医院的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副食品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第1部分:屠宰及肉类加工业》GB18078.1的规定。
3,1,4厂址应远离城市水源地和城市给水、取水口,其附近应有城市污水排放管网或允许排入的最终受纳水体。
3.2总平面布置
3.2.1厂区应划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内应明确区分非清洁区和清洁区。在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非清洁区不应布置在厂区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侧,清洁区不应布置在厂区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在夏热冬暖和温和地区,非清洁区不应布置在厂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清洁区不应布置在厂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3.2.2生产区活禽入口、废弃物的出口与产品出口应分开设置,活畜、废弃物与产品的运送通道不得共用。
4建筑
4.1一般规定
4.1,1屠宰与分割车间及生产辅助设施平面布置,应符合生产工艺流程、卫生及检验要求,其建筑面积应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4.1.2屠宰与分割车间非清洁区与清洁区的人流、物流不应交叉,非清洁区与清洁区的出入口应分别独立设置。
4.1.3分割车间宜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屋盖与金属夹芯板隔墙与吊顶,内部空间应具备适当的灵活性。
4.1.4车间应设有防昆虫、鸟类和鼠类进人的设施。
4.1.5车间地面应设置明沟或地漏排水。
4.2宰前建筑设施
4.2.1宰前建筑设施包括活禽待宰罩棚、卸禽站台(含挂禽区)等。
4.2.2活禽待宰罩棚与卸禽站台应夏季通风良好,应设有遮阳、防雨的屋面,严寒、寒冷地区应有防寒设施。
4.2.3公路卸禽站台前应设回车场,卸禽站台应高出路面0.9m1.2m
4.2.4卸禽站台兼作挂禽区,其宽度不宜小于卸禽车辆长度的2倍,进深不宜小于6.0m。挂禽区与屠宰间应隔开。
4.2.5卸禽站台与挂禽区地面排水坡度不应小于1.5%,并应坡向站台前排水沟。墙体、顶棚表面应采用不渗水、易清洗材料制作。
4.2.6挂禽区宜设暗室。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通桥[2012]2109-Ⅰ 时速16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 预制后张法简支T梁(设声屏障)(跨度32m,直、曲线)(打印版)
铁路 工程建设通用参考图
时速16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 预制后张法 简支T梁 (设声屏障)
跨度:32m
(直、曲线)
图号:通桥(2012)2109-I
编制单位: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发布
2012年11月 北京
说明书
一、标述
为满足桥上设置声层障的要求,根据《关于印发2011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铁建设函[2011]10号文)编制时速160公里客货共线钱路颈制后张法简支T梁(设声屏障)通用参考图,结构类型为有砟轨道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士筒支T形梁,单线由两片梁组成,双线由4片梁组成。
本系列图共5册,本图为第1册,计算跨度为32m,
二、适用范围与适用环境
(一)适用范围:适用于藏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160km/h,货物列车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120km/h(转8A货车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8Okm/h)客货共线标准轨距的新建、政建1,Ⅱ级单、线铁路设声屏障区段桥梁.最小曲线半径1200m,线线向更4.2m.
(二)适用环境:一般大气条件下无肪护措施的老面结构,环境类别为碳化环境,作用等级为T2.
三、设计依据
(一)《铁路桥通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及局部修订条文(铁建设2010]5号、铁建设[2010]257号、铁建设[2012]3号).
(二)《铁路桥涵钢筋混景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视范》(TB10002.3-2005)及局部修订条文(铁建设200922号、铁建设2010257号)(简称《桥规》).
(三)《铁路混景土结构附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四)《铁路工程抗度设计视范》(GB50111-2006)(2009年版)
(五)《铁路来桥机来梁暂行规程》(铁建设2006]181号).
四、设计原则
(一)设计速度:客车160km/h,货车120km/h(转8A货车为80km/h).
(二)设计荷载
1,恒载
(1)结构自重按《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采用,本设计预制梁自重见表1.
(2)二期恒载包括线路设备、道砟、挡砟墙、现浇桥面板及横隔板湿接缝、电缆槽和声膟的重量。声屏障自重按每侧5kN/廷米进行计算。设计采用的二期▣载值见表1,
2、活载
(1)列车话载:中-活载.动力系数按《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4.3.5-3公式
(2)人行道竖向静话载值为距高挡砖培外侧0.5m以内10.0kPa,0.5m以外4.0kPa,计算主梁时人行道活载不与列车活载同时组合。
(3)曲线桥梁上的离心力大小等于列车坚向静活载来以离心力率C,水平向外作用于轨项以上2.0处,离心力率C按《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视范》(TB10002.1-2005)第4.3.6条计算。
(4)横向摇姜力取100kN,作为一个集中活载作用于桥梁结构最不利位置,其作用点在垂直线路中心线的钢轨项面,对于双线桥只取一线上的横向摇摆力。
3、附加力
(1)风力:按《铁路桥通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第4.4.1条计算。
(2)温度荷载:找《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第4.4.4条计算。
4、声屏障荷载
(1)声屏障采用插板式声屏,高度按轨面上2.05m和3.05m分别进行计算:台风地区声屏障高度不高于轨面以上2.05m。
(2)声屏障自重按桥向每延米3kN(2.05m高)和5kN(3.05m高)进行计算:
(3)风荷载:一般地区风压强度:有车时W=1250Pa,无车时W=1.3X1.13X1400=2056.6Pa计算:台风北区按无车情况下风速不大于60m/S进行检算,基本风压W0=2250Pa,风压强度按照W=KK2K3Wo计算,其中K=1.3,K2=1.13,K3=1.0.
(4)列车气动力采用0.25kPa,动力放大系数按2.5计算:
(5)声屏障作用于桥面板荷载见表2,
(三)曲线上梁平面布置按平分中失布置,
(四)采用有砗桥面,桥面净宽满足大型铁路养护机藏设备作业的要求,挡砗墙内侧距线路中心线距离不小于2.2m.
(五)线路设备執枕为加型桥枕,正线钢轨采用60kg/m轨,轨底枕下道砗厚度最小为300mm,轨底至梁项的设计计算高度取650mm.桥上线路按《铁路桥通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第3.3.8条的要求辅设护轨。
(六)人行道采用整体桥面形式。
(七)支座应采用可更换钻栓的支座。
(八)主梁结构按100年设计使用年限进行设计.
(九)如本梁用在老震区线路上,还应按设防烈度在梁与墩之间设置防落梁设落。
(十)本设计应整孔采用,单侧设置声屏障段另一侧设置栏杆,
(十一)声屏障立柱间距按照不大于2.0m进行计算,立柱位置应与桥面授向颈应力筋错开设置。
五、设计参数
(一)混凝土设计参数按《桥规》执行.
(二)梁体竖向挠度的计算采用中-活载,双线桥梁双线加载,其竖向挠度值不大于计算跨度的1/800。
(三)在列车横向摇摆力、离心力、风力和温度力的作用下,梁体的水平挠度应小于或等于梁体计算跨度的1/4000.
(四)梁体的横向自振频率满足《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第5.1.3条的要求脚大于55xL08=3.44H2,式中L为简支梁跨度(m.
(五)各项常规设计指标见表3.
(六)乳向预应力筋采用钢绞线,用自锚式拉丝体系锚围,采用夹片式锚具,其预应力损失按如下参数计算:
1,采用抽拔像胶管()成孔,钢来与管道壁之间的摩盟系数u取0.55,管道偏差系数k取0.0015。
2、锚具的锚口摩阻损失与锚下刻叭口摩阻损失之和按锚外控制应力的6%计算。
3、错具回缩量每端取6mm,计入反向摩阻作用,
4、其它预应力损失按《桥规》有关条文计算。
5、范工时应按第1,2.3项实测结果调整张拉力,
(七)横向预应力筋采用钢绞线,采用单端张拉,周定端应交错设置。单线梁横隔板处的横向预应力鑑具张拉端采用低月缩错具,低徊缩锚具回缩量每端取1mm,其它损失计算同纵向预应力筋。
六、村料及设备
(一)混士
1.梁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
2、封锚混凝土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强度等级C50。
3、边梁外侧见浇桥面板采用C50纤维混凝土,纤维采用聚乙烯醇(PVF)纤维,含量1.5kg/m3,纤维的技术指标应满足《水泥混景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GB/T21120-2007)的要求。
4、现场浇筑横倡板及桥面板连接湿接缝混凝土采用补偿收缩细石混凝士,强度等级C50,
5、现浇挡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
混凝士的各项性能指标应特合《铁路桥涵铜筋滤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TB10002.3-2005及《铁路混凝士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的要求,其中C60混泉土弹性模量为3.65x10MPa,C50德凝土弹性模量为3.60x104MPa.
(二)预应力筋
纵向预应力觞、横向预应力筋均采用公称直径为15.2mm的铜绞线,抗拉强度为1860MPa,弹性模量为1.95x10MPa,其技术条件特合GB/T5224-2003的要求,
(三)朝筋
普通朝筋采用HPB235钢篇及未经高压穿水处理过的HRB335钢箭,其技术条件为:HPB235钢;应符合《钢箭混凝土用朝第1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的要求:HRB335钢箭应符合《铜筋混凝士用朝第2部分:热轧带助钢觞》(GB1499.2)的规定,化学成分应潢足《铁路桥通钢混凝土和预应力混泉土结构设计视范》(TB10002.3-2005)对碳含量的要求,即C+Mn/6应小于或等于0.5%.
(四)锚具
乳向预应力筋锚具采用夹片式锚具,桥面及双线梁横隔板处横钧预应力;锚具采用夹片式锚具,单线梁横隔板处横向预应力筋张拉端锚具采用低回缩锚具,其技术条件应符合《铁路工程预应力第用夹片式锚具、夹具和连接器技术条件》(TB/T3193-2008)的要求,锚垫板采用配套锚垫板,张拉千斤项采用配套千斤项。
(五)防水层和保护层材料应满足《铁路混凝土桥面防水层技术条件》(TB/T2965-2011)的要求,挡砖墙根部及淮水管处防水附加层卷材的厚度为0.5mm(不含无纺布)。
(六)港水管采用外径125mm,壁厚8mm的PVC管,其标准应符合《无压星地排污、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GB/T20221-2006)的要求.
(七)横隔板联结钢板、两孔溪间梁缝肪排水设施预埋钢件及挡酥钢盖板、踐车台检查梯均采用Q235钢料,技术条件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700-2006的要求。
(八)纵向预应力管道采用抽拔橡胶管成孔,横向预应力采用预埋金属波纹管成孔。
(九)支座采用盆式像胶支座或朝支座,竖向承载力为3000kW,顺桥向位移30mm,横桥向位移10mm.
(十)橡胶上水带根据桥梁所处老区最低杯境温度选用,气温不低于-25℃地区可采用氯丁橡胶,气温低于-25℃地区采用三元乙丙橡胶,
(十一)声屏障立柱基础预埋U型蝶栓采用45#号钢调质热处理,钢板采用Q235。栏杆钢件采用Q235.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04/T 336-2017 住宅厨房和卫生间排气道系统技术规程.pdf(附条文说明)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DBJ04/T336-2017
备案号:J13729-2017
住宅厨房 和卫生间 排气道系统 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xhaust systems for residential kitchen and bathroom
2017-01-17 发布
2017-05-01 实施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前言
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6年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字[2016]57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家和省外相关标准,总结省内外工程应用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6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系统部件、设计、安装、质量验收。
本规程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日常管理,山西中智科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本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山西中智科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太原迎泽区南内环街135号,邮编:030012,邮箱:sxzzke@126.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程主编单位:山西中智科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规程参编单位:山西大学 山西中科恒基建材有限公司 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西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中科恒基建材有限公司 大同市浩通新型建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省建筑节能监管中心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员:韩文强 薛棋 王芳芳 李由飞 王荣香 徐常华 韩青 赵轶 连勇 郎永强 刘红宇 薛文祥 程明旺 刘瑞瑞 赵强 李飞龙 常明 刘晖 康宁 吴建义 朱宝仁
本规程主要审查人员:哈成德 李建国 王育晋 刘宏 董长祥 吴振州 李宪军 亢光军 魏艳萍 杨兵 齐锦程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规范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系统的设计、施工及验收,使住宅建设符合建设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保证质量、经济合理,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建筑高度不大于100米新建、改建和扩建的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质量验收;不适用于燃煤的住宅厨房排气道。
1.0.3住宅排气道系统的选用应符合国家、行业有关安全标准规定,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使用的产品。
1.0.4住宅排气道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质量验收,除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排气道系统exhaust duct system
由排气道、防火止回阀、防倒灌风帽等部件组成建筑构造的总称。
2.0.2排气道exhaust duct
用于排出厨房炊事活动产生的油烟气和卫生间产生的污浊气体的预制水泥管道制品。
2.0.3防火止回阀fire check valve
安装于排气道进气口处,具有防火、防倒灌和导风功能的金属部件。
2.0.4防倒灌风帽anti-back flow hood
安装于屋顶排气道出气口处,利用负压作用有效排除油烟浊气,同时防止油烟浊气倒灌和雨雪落入管道的预制水泥定型制品。
2.0.5排气道进气口exhaust port
预留在排气道上的进气部位,用于安装防火止回阀的连接口。
2.0.6连接件adapting piece
安装于上下相邻管道端部,防止上、下层管道平移和错位的金属部件。
2.0.7承托件the supporting member
由防腐处理的冷轧钢板和钢筋制成,用于减少或分担排气道竖向荷载的金属部件。
3系统部件
3.1一般规定
3.1.1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系统的排气道、防火止回阀、防倒灌风帽等部品构件的物理力学性能和防火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3.1.2各部品构件应根据部件性能及系统使用部位进行选用。
3.1.3排气道制品应采用机械成套设备批量生产。
3.1.4住宅厨房卫生间排气道系统各组成部件应匹配,应由系统供应商统一配套供应。
3.2排气道
3.2.1排气道制品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增强材料应使用网号04×04热镀锌电焊网,电焊网丝直径不得小于0.7mm,均匀平整布置在管道四周壁面中。电焊网应符合《镀锌电焊网》QB/T3897的相关规定;
2水泥材料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得低于42.5级,其中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的强度等级不得低于32.5级。水泥性能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相关规定:
3拌合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相关规定:
4外加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相关规定:
5骨料应符合《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和《建设11用砂》GB/T14684的相关规定。当采用其他工业废渣、尾矿砂等骨料时放射性应符合《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3.2.2排气道长度一般为建筑层高,也可分为两节或三节制作。
3.2.3排气道制品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制品内外壁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应有裸露钢丝网、蜂窝、塌陷、空鼓、麻面、裂纹等现象,但不包括壁面龟裂或砂浆收缩裂缝;
2制品流通截面积为矩形,拐角处应做成圆角或倒角:
3制品端部应平整无飞边,且与管体相垂直:
4排气道最小壁厚15mm。
3.2.4排气道制品尺寸与形位允许偏差应符合表3.2.4的规定。
(表略)
3.2.5排气道制品性能应符合《住宅厨房和卫生间排烟(气)道制品》JG/T194的规定:
1排气道制品的垂直承载力不应小于90kN:
2排气道制品的耐软物撞击,使用10g干燥标准砂袋,由1m高度自由下落,同一位置冲击5次的条件下,排气道制品未开裂;
3排气道制品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h。
3.2.6排烟气道外壁进气口下部应标有产品商标或生产单位名称。根据排气道内气流方向,在排气道制品标志的同一外表面设“↑”流向符号。
3.3防火止回阀
3.3.1防火止回阀应符合《排油烟气防火止回阀》GΛ/T798的相关规定:
1防火止回阀易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原材料应具备耐火、耐腐蚀、抗老化等特点;
2防火止回阀关闭性能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3.3.1的规定;防火止回阀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h:
(表略)
3厨房用防火止回阀在开启压力为80P时,阀片应能达到完全开启,最大开启角度应为不小于60°:卫生间用防火止回阀在开启压力为25P时,阀片应能完全开启,最大开启角度应不小于60°:风阀全开时,有效通风面积比不应小于80%,不应大于90%:
4厨房用防火止回阀感温元件的公称动作温度为150℃;卫生间用防火止回阀感温元件的公称动作温度为70℃:
5防火止回阀密闭性应符合《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JGJ/T309的有关规定,并应无倒灌,阀片在150Pa±15Pa的负压差,反向漏风量为零。
3.3.2阀片相对变形量应符合《建筑通风风量调节阀》JG/T436的有关要求。当阀片全关,风阀前后静压差为2000P时,阀片相对变形量不应大于0.0022mm。
3.3.3厨房排气道进气口接口件直径宜为160mm,卫生间排气道进气口接口宜为100mm。
3.4防倒灌风帽
3.4.1防倒灌风帽由底座、支撑板、引风板和顶盖组合而成,采用机械设备定型生产的预制产品。
3.4.2防倒灌风帽原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冷拔钢筋应符合《冷轧带肋钢筋》GB13788的相关规定,电焊网应符合《镀锌电焊网》QB/T3897的相关规定;
2水泥材料应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强度等级不得低于42.5级。水泥性能应符合《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的相关规定;
3拌合用水应符合《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的相关规定:
4外加剂应符合《混凝土外加剂》GB8076的相关规定:
5骨料应符合《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和《建设用砂》GB/T14684的相关规定。
3.4.3防倒灌风帽外观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组件的表面应平整、光滑,不应有裸筋、蜂窝、塌陷、麻面、裂纹等现象:
2所用的防倒灌风帽连接件和固定件必须进行防锈处理:
3防倒灌风帽顶盖上应标有产品的合格证。
3.4.4防倒灌风帽出气口有效总面积应不小于排气道通风截面积。
4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排气道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和《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的有关规定。
4.1.2排气道通风截面尺寸设计应符合《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和《建筑通风效果测试与评价标准》JGJ/T309的有关规定。
4.1.3厨房和卫生间不得共用同一个排气道。
4.1.4排气道系统应采用建筑构配件与建筑技术优化集成的综合技术。
4.1.5排气道系统单元每户排风量应符合表4.1.5的规定。
(表略)
4.1.6排气道系统应进行整体设计,各部件应选用同一系统的排气道、防火止回阀和防倒灌风帽等定型产品。
4.2排气道设计
4.2.1排气道应为水泥预制的定型产品,基本尺寸宜符合表4.2.1的规定。
(表略)
4.2.2排气道伸出屋面时,平屋顶其伸出高度应不小于0.6m。坡屋顶其伸出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气道中心线距屋脊小于1.5m时,应高出屋脊0.6m:
2排气道中心线距屋脊介于1.5m~3m时,应高出屋脊,且伸出屋面高度不得小于0.6m:
3排气道中心线距屋脊大于3m时,其顶部与屋脊的连线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不应大于10°,且伸出屋面高度不得小于0.6m。
4.2.3排气道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排气道设计应根据厨房、卫生间的使用要求确定,排气道可安装于厨卫设施和装修的侧墙面;
2同一套内的卫生间相毗邻时,可将卫生间排气道同设于卫生间内;
3其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排气道可设于阳台内或建筑墙外。
4.2.4排气道应预留进气口,厨房预留进气口应朝向灶具方向,卫生间预留进气口宜朝向无窗侧面方向。进气口应符合下列规定:
1厨房预留口位置宜为排气道下端面至进气口中心线距离2400mm;
2卫生间预留口位置宜为排气道上端面至进气口中心线距离300mm;
3其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4住宅装修装饰时,进气口垂直下方吊顶应设置检修口。
4.2.5太阳能、燃气等线管严禁横向和竖向接入或穿过排气道。
4.2.6排气道管体除进气口外,严禁随意预留和开口。
4.2.7排气道应竖向设计,不应有拐弯和水平设计。
4.3防火止回阀设计
4.3.1排气道预留进气口处应设置高密闭性防火止回阀。
4.3.2防火止回阀或排气道内应设置导向装置,气流导向与排气道内的气流方向相同。防火止回阀内气流不得横向进入排气道内。
4.3.3防火止回阀风口有效通风面积应为防火止回阀进入排气道内过程中的气流通过最小处的有效面积。
4.4防倒灌风帽设计
4.4.1防倒灌风帽由底板、负压板、引风板和顶盖组合而成的水泥预制产品,规格尺寸应符合表4.4.1的要求。
(表略)
4.4.2底座、支撑板采用C25细石混凝土内配Φ4@100双向钢筋浇筑。风帽顶盖和引风板应采用网号04×04热镀锌电焊网,电焊网丝直径不小于0.7mm。
4.4.3竖向排气道防倒灌风帽的安装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建筑物。
4.4.4防倒灌风帽出气口有效总面积应不小于排气道通风截面积。
4.4.5防倒灌风帽应为免维护的定型产品,设计使用年限应与建筑主体相同。
4.4.6防倒灌风帽设计应以防止因雨、雪进入而破坏或干扰排气道正常排放为原则。
4.4.7风帽顶盖斜坡不宜大于150°,顶盖端部设计有排气口。
4.5其他设计
4.5.1排气道竖向连接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用于竖向排气道间的端面连接,防止上、下层管道平移和错位;
2排气道竖向连接件应逐层进行安装。
4.5.2排气道承托件至少每3层设置一个。
4.5.3所用的排气道连接件和承托件必须进行防锈处理。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GB51225-2017 牛羊屠宰与分割车间设计规范
UD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P
GB51225-2017
牛羊屠宰与分割车间 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cattle and sheep slaughtering and cutting rooms
2017-03-03发布
2017-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联合发布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3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3)6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11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建筑、结构、屠宰与分割、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冷工艺、给水排水、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等。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农业部负责日常管理,由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技术质量管理部(地址:北京市右安门外大街99号,邮政编码:100069)。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国肉类协会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2)
3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5)
3.1厂址选择……(5)
3.2总平面布置(5)
3.3环境卫生(6)
4建筑(7)
4.1一般规定(7)
4.2待宰间(7)
4.3屠宰车间(8)
4,4分割车间………(9)
4.5冷却间、东结间、暂存间与发货间………………(10)
4.6人员卫生与生活用房……………………(10)
4.7防火与疏散(12)
4.8室内装修…………………………(12)
5结构(14)
5.1一般规定……(14)
5.2荷载………………………(15)
5.3材料…………(16)
5.4涂装及防护(18)
6屠宰与分割(19)
6.1一般规定(19)
6.2致昏放血…………………(19)
6.3牛羊剥皮、烫毛加工……(20)
6,4胴体加工(22)
6.5副产品加工………(23)
6.6急宰,病害牛羊刷体和病害牛羊产品生物安全处理…(23)
6.7分加工……(24)
7兽医食品卫生检验………(26)
8制冷工艺……(28)
8.1一般規定(28)
8.2产品冷却……(28)
8.3产品冻结…………(28)
9给水排水(29)
9.1一般规定………(29)
9.2给水及热水供应(29)
9.3排水……(31)
9.4消防给水及灭火设备…………(32)
10供暧通风与空气调节…………………………(33)
10.1一般规定………………(33)
10.2供暖………(33)
10.3通风与空调……………(33)
10.4消防与排烟……………(34)
10.5蒸汽,压缩空气、空调和供援管道…………………(35)
11电气…(36)
11,1一般规定(36)
11.2配电……(36)
11.3脱明……………(37)
本规范用词说明(38)
引用标准名录……(39)
附:条文说明……(41)
1总则
1.0.1为提高牛羊屠宰与分割车间的设计水平,满足食品加工安全与卫生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牛羊屠宰与分割车间的设计。
1.0.3牛羊屠宰与分割车间设计必须符合卫生、安全、适用等基本条件,在确保操作工艺、卫生、兽医卫生检验符合要求的条件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节约能源、维修方便。
1.0.4牛羊屠宰车间与分割车间可按表1.0.4分级。
1,0,5牛羊屠宰与分割车间的卫生要求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的有关规定,出口注册车间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屠宰和肉类加工企业卫生管理规范》GB/T20094的有关规定。
1.0.6牛羊屠宰与分割车间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屠体body
肉畜经居宰、放血后的躯体
2.0.2胴体carcass
肉畜经屠宰、放血、去皮(毛)头、蹄、尾、内脏及生殖器(母畜去乳房)的躯体。
2.0.3二分胴体half carcass
沿脊椎中线纵向锯(劈)成两部分的弱体。
2.0.4牛四分体quarter carcass
牛二分胴体垂直于脊椎肋骨间横截为前后两部分的四分体。
2,0.5内脏offals
肉畜脏腑内的心、肝、肺、脾、胃、肠、肾等。
2.0.6白内脏white offals
肉畜的肠、胃。
2.0.7红内脏red offals
肉畜的心、肝、肺、肾。
2.0.8同步检验synchronous inspection
肉畜酮体加工线同内胜线同步运行,便于兽医对照检验和综
合判断的一种方式。
2.0.9分割肉cut meat
胴体去骨后,按规格要求分割成各部分的肉。
2.0.10验收间inspection and reception room
活牛羊进厂后检验接收的场所。
2.0.11隔离间insolating room
隔离可疑病牛、羊,观察、检查疫病的场所。
2.0.12待宰间waiting room
牛羊宰前停食、饮水、冲淋等的场所。
2.0.13急宰间emergency slaughtering room
屠宰病和伤残牛羊的场所。
2.0.14屠宰车间slaughtering room
自牛羊被致昏放血到加工成二分体的场所。
2.0.15分割车间cutting room
胴体剔骨、分割及修割的场所。
2.0.16副产品加工间by-products processing room
内脏、头、蹄、尾等器官加工整理的场所。
2.0.17无害化处理间bio-safety disposal
对病、死的牛羊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场所。
2.0.18非清洁区non-hygienic area
待宰、致昏、放血、剥皮、烫毛、脱毛和肠、胃、头、蹄、尾粗加工的场所。
2.0.19清洁区hygienic area
丽体加工,修整、副产品精加工,暂存发货间,分级,计量和分割车间等场所。
3厂址选择和总平面布置
3.1厂址选择
3.1.1屠宰与分割车间所在厂区(以下简称“厂区”)必须具备可靠的水源和电源,周边交通运输方便,并符合当地城乡规划、卫生与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
3.1.2厂址周围应有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厂址应避开受污染的水体及产生有害气体、烟雾、粉尘或其他污染源的工业企业或场所。
3.1.3厂址选择应诚少厂区产生气珠污染的区域对居住区,学校和医院的影响。待宰间和屠宰车间的非清洁区与居住区、学校和医院的卫生防护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副食品加工业卫生防护距离第1部分:屠宰及肉类加工业GB18078.1的规定.
3.1,4厂址应远离城市水源地和城市给水、取水口,其附近应有城市污水排放管网或允许排人的最终受纳水体。
3.2总平面布置
3.2.1厂区应划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内应明确区分非清洁区和清洁区。在严寒、寒冷和夏热冬冷地区,非清洁区不应布置在厂区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侧,清洁区不应布置在厂区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在夏热冬殿和温和地区,非清洁区不应布置在厂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上风侧,清洁区不应布置在厂区全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
3.2.2生产区活畜入口、废弃物的出口与产品出口应分开设置,活畜、废弃物与产品的运送通道不得共用。
4建筑
4.1一般规定
4.1.1屠宰与分割车间及生产辅助设施平面布置应符合生产工艺流程、卫生及检验要求,其建筑面积应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4,1,2屠宰与分割车间非清洁区与清洁区的人流、物流不应交叉,非清洁区与清洁区的出入口应分别独立设置。
4.1,3分割车间宜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屋盖与金属夹芯板隔墙和吊顶,内部空间应具备适当的灵活性。
4.1.4车间应设有防昆虫、鸟类和鼠类进人的设施。
4.1,5车间地面应设置明沟或地漏排水。
4.2待宰间
4.2.1待宰间应包括卸畜站台、赶畜道、检疫间、接收栏、司磅间、健康活畜待宰栏、疑病畜隔离间及生活设施。
4.2.2待宰间应根据气候条件设置遮阳、避雨、通风或防寒的围护结构。
4.2,3公路卸畜站台前应设回车场,卸畜站台宜高出回车场地面0.9m~1.2m。赶畜道应设安全护栏,赶畜道地面坡度不宜大于15.0%。
4.2.4铁路卸畜站台有效长度不应小于40.0m,站台面应高出轨面1,1m。活畜由水路运来时,应设码头或相应的卸畜设施。
4.2.5接收栏面积宜为健康活畜待宰栏面积的1/10,其附近应设检疫人员专用通道与检疫间、司磅间和疑病畜隔离间。地磅四周应有围栏,磅坑内应有排水设施。健康活畜和疑病备必须分开。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监测技术规范
本套规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 设施运营监测 技术规范》,编号代码GBT39559-2020。
全部为无水印PDF格式,分享共大家学习使用。
第一部分:总则
第二部分:桥梁
第三部分:隧道
第四部分:轨道和路基
内容摘抄:
ICS03.220.30
P5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9559.1-2020
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监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则
Specifications for operational monitoring of urban rail transit facilities-Part 1:General
2020-12-14发布 2021-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内容索引:
前言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2
5检查2
6监测2
7状态评价2
参考文献4
1范围
GB/T39559的本部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监测技术的基本要求,检查,监测和状态评价的要求及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检查,监测与状态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0012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
GB/T39559.2一2020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监测技术规范第2部分:桥梁
GB/T39559.3-2020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监测技术规范第3部分:隧道
GB/T39559.4-2020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监测技术规范第4部分:轨道和路基
3术语和定义
GBT30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检查inspection
为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技术状况,采用目测、简单工具以及专业仪器、设备对设施进行查看、量测等行为。
3.2
日常检查routine inspection
按照规定频次,以目测为主并辅以简单工具,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进行的经常性外观查看和简单量测的工作。
3.4
专项检查special inspection
针对技术状况较差或特殊情形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采用专业仪器、设备,对设施进行针对性的详细查看和量测工作,
3.5
监测monitoring
为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安全状态,采用专业议器、设备或自动化的信息处理与决策系统,对城市轨道交通设施重要技术参数进行长期、周期性量测的行为。
3.6
状态评价condition assessment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设施运营检查与监测数据和信息,对病害情况,安全状态等进行的评价工作,
4基本要求
4.1运营检查与监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具有有效的检定或校准证书,精度应满足监测项目要求,
42运营检查和监测的记录表、形成的报告以及状态评价报告等设施养护维悠的技术资料应归人设施技术档案,技术档案宜采用数字化管理。
资源链接 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点此一键登录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1
…
119
120
121
…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