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11月 ( 第 130 页)

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 DGJ
J13123-2015
DGJ32/J08一2015
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application of 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of buildings
2015-08-28发布 2015-1001实施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审定发布

DGJ32/J 08-2015,应用技术,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江苏省,DGJ32/J 08-2015 江苏省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1总则
1,0.1为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规范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安装与验收,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新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
1.0.3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纳人建筑工程设计,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与建筑工程同时投人使用。
1.0.4太阳能热水系统中的太阳能集热器宜做成模块,实现标准化、系列化、多样化,满足与建筑一体化结合的要求。
1.0.5民用建筑应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新技术的应用。
1,0.6民用建筑中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江苏省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太阳能集热器solar collector
太阳能加热系统中,接受太阳辐射并将产生的热能传递到传热工质的装置。
2.0.2真空管集热器evacuated tube solar collector
管壁与吸热体之间抽成一定真空度的透明营(常为玻璃管)制成的非聚光型果热器。其吸热体具有选释性表面。
2.0.3热管太阳能集热器heat pipe solar collector
利用热管做集热和传热器件的太阳能集热器。
2.0.4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flat plate solar collector
吸热体表面基本为平板形伏的非聚光型太阳能集热器。
2.0.5集热器阵列collector array
连接进、出口管道并排列成适当模式的一组太阳能集热器。
2.0.6太阳能集热器安袋倾角tilt angle of collector
太阳能集热器采光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2.0.7太阳能集热循环水箱solar radiation collect heater circulation tank
太阳能集热系统中贮存多次循环加热水的容器及其附件所组成的部件。
2.0.8贮热水箱heat storage tank
太阳能热水系统中,储存热水的容器及其附件所组成的部件。
2.0.9太阳能热水系统solar water heating system
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并在必要时与辅助热源配合使用以加热水所需的子系统与部件的组合。通常包括:太阳能集热循环系统、辅助加热系统、热水供应系统及控制系统。

3基本规定
3.0,1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符合节约用水、节约能源、安全卫生及环境保护等有关规定。
3.0,2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类型及产品选择,应根据建筑类型、建筑规模、建筑功能、地理位置、使用要求、气候条件和安装条件等综合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并应与建筑物整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3.0.3太阳能热水系统应配置辅助热源及辅助加热装置
3.0,4建筑物上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不得降低相邻建筑的日照标准。
3.0.5太阳能集热器的布置应规则有序、排列整齐。太阳能热水系统配备的输、配水管和配电、控制设备及线路应与建筑物其他管线、设备统筹安排,同步设计、施工,便于安装维护,做到安全、隐蔽、集中布置。
3.0.6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防雷设计应与建筑物防雷设计同步进行。
3.0,7太阳能热水系统中所有设备、部件及材料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3.0,8太阳能热水系统必须可靠固定在建筑结构主体上。
3.0,9热水供应系统中有计量收费要求时,应安装计量装置。
3.0.10太阳能热水系统应进行系统性能检测评定,
3.0.11在既有建筑上增设或改造已安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必须经建筑结构安全复核,并应满足建筑结构及其他相应的安全性要求。

4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内容应包括太阳能集热循环系统、辅助加热系统、热水供应系统及控制系统。
4.1,2太阳能集热器的规格宜与建筑模数相协调。
4.1.3太阳能热水系统中的太阳能集热器、集热循环水箱、支架等主要部件的正常使用寿命不应小于10年。
4.1.4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管线应有序布置,做到安全、整齐、易于检修。新建建筑竖向管线应布置在竖向管井中,在既有建筑上增设太阳能热水系统或改造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其管线应做到走向合理,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及外观。
4.1.5太阳能热水系统应满足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并应便于安装、清洁、维护和局部更换。
4.1.6在太阳能集热器附近宜设置用于清洁集热器的给水点。
4.1,7太阳能热水系统按集热-供热水方式可分为集中供热水系统、集中-分散供热水系统、分散供热水系统;按太阳能集热器与集热水箱连接关系可分为整体式、分离式;按太阳能集热器内传热工质与被加热水的传热方式可分为直接系统、间接系统。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
DBJ04/T317-2018 备案号:J13232-2018
无机玻化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on walls with inorganic vitrified expanded perlite insulation board
2018-03-07  发布
2018-05-01  实施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发布

DBJ04 /T 317-2018,保温板,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无机玻化,膨胀珍珠岩,DBJ04/T 317-2018 无机玻化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pdf(内附条文说明)

前言
根据《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7年山西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晋建标函〔2017〕
112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结合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对《无机玻化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DB04/T317一2015进行了全面修订。
本标准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系统材料、设计、施工和工程验收共七章。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内容是:除对材料个别参数进行了调整外,重点调整和增加了设计、施工、验收三个方面的内容。
本标准由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山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站负责日常管理,山西省安顺建材有限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并将意见或建议及有关资料及时反馈给山西安顺建材有限公司(地址:太原市小店区荣军北街清枫华景2幢601,邮箱:sx_asjc@163.com,邮编:030006),供标准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山西安顺建材有限公司 山西省建筑节能监管中心
本标准参编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太原市建筑节能监管中心 太原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站 太原龙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山西省建工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五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承利建设有限公司 苏州工业园区百明建设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武晋生 梁云华 闫高峰 张晓红 刘喜喜 张士孝 毕兴锁 董宝军 赵润莉 刘瑞瑞 张辉 赵媛 冯高磊 肖一 陈旭 王殿仁 李卫俊 邢根宝 张强 张百明 刘洋 黄贵荣 潘春梅 张毅 刘双风 康继梅 王俊飞 李威 王思霞 姚立伟 张晓晶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齐锦程 贾莉芳 李建国 梁建民 夏保良 张兰香 宋伟 朱耀武 胡国庆 杜艳哲 王荣香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和山西省建筑节能政策,落实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范无机玻化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的应用,确保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采用无机玻化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使用无机玻化珍珠岩保温板做防火隔离带、地面保温层、屋面保温层及外墙外保温系统时可参照本标准,并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1.0.3无机玻化膨胀珍珠岩保温板是防水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保温系统其他配套材料应选用相同等级材料,其保温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等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山西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无机玻化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expanded perlite insulation board external insulation system
由珍珠岩保温板保温层、防护层、饰面层和固定材料等构成,并通过托、粘、锚的方法固定在外墙外表面上的非承重保温构造(简称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
2.0.2无机玻化膨胀珍珠岩保温板expanded perlite insulation board
使用表面经防水玻化处理的改性膨胀珍珠岩为主体材料,与经纳米技术复合的胶凝材料及添加剂等材料,按比例混合搅拌,经布料、模压成型,并经烘干养护和自然养护工艺制成的保温板(简称珍珠岩保温板)。
2.0.3无机玻化膨胀珍珠岩保温板保温工程expanded perlite insulation board external thermal insulation on walls
将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通过组合施工、安装固定在外墙外表面上的建筑物实体(简称珍珠岩保温板保温工程)。
2.0.4基层substrate
保温系统所依附的结构物。
2.0.5保温层thermal insulation layer
由保温材料组成,在外保温系统中起保温作用的构造层。
2.0.6防护层rendering system
用抗裂砂浆抹在珍珠岩保温板外表面上,中间夹有网布增强,保护保温层并起防裂、防水、抗冲击作用的构造层。
2.0.7饰面层finish coat
外保温系统的外装饰层。
2.0.8粘结砂浆adhesive mortar
由水泥、聚合物、砂及填料等材料组成,专用于把保温板粘贴到基层上起固定作用的材料。

2.0.9抗裂抹面砂浆anti-crack mortar
由水泥、聚合物、抗裂剂和砂等材料组成,抹在保温板外表面上,增强整体性和耐久性并有效防止保温系统的表面开裂的砂浆。
2.0.10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简称网布)alkali-resistant glass fiber mesh
以玻璃纤维为基布,表面涂覆高分子耐碱涂层制成的网格布。埋人抹面砂浆中,形成增强面层,提高抹面层的抗裂性。
2.0.11锚栓anchor bolt
由防腐金属螺钉和带圆盘的塑料膨胀套管两部分组成用于将珍珠岩保温板锚固在基层上的专用连接件。
2.0.12托架bracket
由镀锌角钢或铝合金等材料制成,用膨胀螺栓锚固在基层上用以支撑珍珠岩保温板的支撑件。

3基本规定
3.0.1珍珠岩保温板外保温工程的保温、隔热和防潮性能应符合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标准要求:防火性能应达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一2014A级的防火要求。
3.0.2珍珠岩保温板外保温工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1能适应基层的正常变形而不产生裂缝或空鼓:
2能长期承受自重而不产生有害变形:
3能承受风荷载作用而不产生破坏;
4能耐受室外气候的长期反复作用而不产生破坏:
5在规定的抗震设防设计烈度下,不应从基层上脱落:
6具有防水透气性能:
7各组成部分应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
8所有组成材料应彼此相容并应具有防腐性:
9具有防生物侵害性能。
3.0.3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应符合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劳动安全等相关规定。
3.0.4在正常使用和正常维护条件下,使用年限不应少于25年。

4系统材料
4.1系统性能要求
4.1.1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系统性能要求应符合表4.1.1的规定。

(表略)

4.1.2系统的性能检验项目为型式检验项目,应由材料供应单位提供检验报告。
4.2珍珠岩保温板
4.2.1珍珠岩保温板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2.1的规定。

(表略)

4.2.2珍珠岩保温板为平板,标准板的平面规格尺寸为:长度×宽度=600mm×300mm;厚度为30mm~120mm。
4.2.3珍珠岩保温板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2.3的规定。

(表略)

4.2.4珍珠岩保温板表面应平整、无裂纹。其外观质量应符合表4.2.4的规定。

(表略)

4.3.1粘结砂浆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3.1的规定。

(表略)

4.3.2抗裂抹面砂浆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3.2的规定

(表略)

4.3.3网布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3.3的规定。

(表略)

4.3.4锚栓应由螺钉和塑料套管构成,并符合下列要求:
1螺钉采用不锈钢或经过表面防腐处理的金属构件:
2带圆盘的塑料膨胀套管不得采用再生材料:塑料套管外径不应小于8mm:圆盘直径不应小于50mm;
3锚栓的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表4.3.4的规定。

(表略)

4.3.5托架由镀锌角钢或铝合金材料制成,其边长应不小于保温板厚度的2/3,厚度不小于2mm。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J04/T 317-2018 无机玻化膨胀珍珠岩保温板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pdf(内附条文说明)已关闭评论

ICS 71.100.40
G73
备案号:41800一2013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3511-2013 代替HG/T3511-1999
渗透剂  JFC
Penetrating agent JFC
2013-10-17发布  2014-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HG/T 3511-2013,JFC,渗透剂,HG/T 3511-2013 渗透剂JFC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HG/T35111999《渗透剂JFC》,与HG/T35111999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外观由“微黄色粘稠液体”改为“无色至微黄色粘稠液体”(见3.1,1999年版的3.1):
色度指标由“≤100”改为“≤50”(见3.2,1999年版的3.2);
浊点指标由“10℃一50℃”改为“45℃土3℃”(见3.2,1999年版的3.2)。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界面活性剂分技术委员会(SAC/TC63/SC8)归II。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天坛助剂有限公司、浙江合诚化学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傅瑞芳、钟仁标、钱建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G/T3511-1989、HG/T3511-1999。

内容摘要:

渗透剂JFC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渗透剂JF℃的外观、技术要求、采样、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脂肪醇(或烷基酚)与环氧乙烷缩合而制得的滲透剂。主要用于纺织、印染和皮革等工业。
结构式:
R ()  (C2H4O) H
式中:R=C7-9H15-19或者R=C9H19-Ph   n=7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559   2010    环氧乙烷型及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聚合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浊点的测定
GB/T6368   2008   表面活性剂  水溶液pH值的测定  电位法
GB/T9282.1   2008   透明液体   以铂钻等级评定颜色   第1部分:目视法
HG/T2575   1994    表面活性剂   润湿力的测定   浸没法
3要求
3.1外观
无色至微黄色粘稠液体。
3.2技术要求
渗透剂JF(C应符合表1的技术要求。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71.120:25.040.40:17.040.30
G97    HG
备案号:22242一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3241-2007代替HG/T3241一1989
电脑内孔膜层测厚仪
Micro-computer thickness tester for inner hole coating
2007-09-22发布      2008-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

HG/T 3241-2007,测厚仪,电脑内孔膜层,HG/T 3241-2007 电脑内孔膜层测厚仪

前言
本标准代替HG/T3241一1989《内孔涂层测厚仪技术条件》。
本标准与HG/T·3241-198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测量范围由原来的164m~500m,修订为5μm~500μm,管内深度提高到1000mm;
取消了交流供电,采用电池供电。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化学工业专用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济宁市超声电子仪器厂、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连福、沙庆谦、张俊科。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HG/T3241-1989(ZB/TN72023-1989)。

内容摘要:

电脑内孔膜层测厚仪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池供电的电脑内孔膜层测厚仪(以下简称测厚仪)的型式、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根据电磁感应(磁阻法)原理对以磁性材料(钢铁)为基体的内孔膜层厚度进行测量的测厚仪。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5464    仪器仪表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9969.1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JB/T9329   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3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基体basal object
没有覆盖层的磁性金属光体。
3.2有效测量范围valid measure scope
能满足基本误差极限要求的那部分测量范围。
4 命名与基本参数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83.040.30
G49
备案号:22262一2008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2725-2007代替HG/T2725一1995
散装炭黑采样标准方法
Standard practice for carbon black-Sampling bulk shipments
2007-09-22发布    2008-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

HG/T 2725-2007,散装炭黑,标准方法,采样,HG/T 2725-2007 散装炭黑采样标准方法

前言
本标准等同采用ASTM D1900一94(2002年确认)《散装炭黑采样标准方法》(英文版)。
本标准代替HG/T2725一1995《散装炭黑采样方法》。
为了便于使用,本标准还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为与现有的标准一致,改变了标准名称;
删去了ASTM中“gal”等英制计量单位,保留了SI计量单位;
删除了ASTM的前言。
本标准与HG/T2725一1995的主要差异:
本标准增加了卸货过程中、装货过程中的采样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橡胶与橡胶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炭黑分技术委员会(SAC/TC35/SC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定友、余艳、薛蕾。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5年,本次为第二版。
HG/T2725-1995。

内容摘要:

散装炭黑采样标准方法
警告: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熟悉正规实验蜜操作规程。本标准未涉及任何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使用者有责任建立恰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在使用前确认其符合国家有关规范规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三格底卸式铁路槽车散装炭黑采样方法和需要报告的数据。
本标准的原理也适用于公路槽车散装炭黑的采样。
2意义和用途
本标准用于获取每一格或整个槽车中其有代表性的炭黑样品。这些样品可以用于确定产品的平均质量和/或均匀性。
3通则
散装炭黑产品的采样非常重要,因为不同试验室所取的采样地点和采样数量可显著影响测试结果的一致性。
4步骤
4.1首先在每一个采样口采取至少4dm3的炭黑并弃去,然后采取约4dm3的炭黑样品,采样口位于三格底卸式铁路槽车每格的各个侧面。
4.2如从槽车顶部开口采样,在采取4dm3炭黑样品前,应扒开炭黑表面深约150mm。
4.3可使用采样器从槽车顶部采样。采样器应至少于表面150mm以下处采样。取约4dm3炭黑样品用于测试。
4.4如在底御式铁路槽车卸货过程中采样,建议从每格中采取三个样品用于测试,即:卸货开始时、卸货中间时、卸货接近末尾时。样品量约为4dm3。
4.5如在底卸式铁路槽车装货过程中采样,建议从每格中采取三个样品用于测试,即:装货开始时、装货中间时,装货接近末尾时。样品量约为4dm3。
4.6按4.1一4.5方法采取的样品可做单个样品测试或混合样测试。如对试验结果有疑议,有关各方应测试采自同一地点的样品来查找可疑的原因。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化学工业部
部标准
HG3-1072-77  代替HCB3238一60
化学试剂

HG 3-1072-1977,化学试剂,汞,HG 3-1072-1977 化学试剂 汞

内容摘要:
本试剂为银白色有光泽的液状金属,具有挥发性,其蒸气刷毒。比重13.59,凝固点一39℃,沸点为357℃.
元素符号:Hg
原子量:200.59(按1975年国际源子量)
一、技术条件
1。外观:合格。
2.杂质最高含量(指标以⅓计):
名称                                分析纯
(1)湿清度试验                  合格
(2)灼烧残渣                      0.001
(3)铁(Fe)                          0.00005
(4)其它重金属(以p6计) 0.00005
二、检验规则
按GB619一77之规定进行取样及验收。
三、试验方法
测定中所需杂质标准液,制剂及制品按GB602一77、GB603一77之规定制备。
1.外观:秉表面应有光泽,无不洁物及薄膜。
2.杂质测定:样品须称准至0.01克。
(1)澄清度试验:称取10克样品,加100毫升5N硝酸,在水浴上加热溶解,其浊度不得大于澄清度标准1号。
(2)灼烧残流:称取100克样品,置于但重的蒸发且中,在灼烧汞盐的装置(见灼烧汞盐装置示意图)中缓缓加热至汞完全挥发,于450℃灼烧至恒重.残渣(保留)重量不得大于1,0毫克。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甘肃省地方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DB62/T 3064-2018
主编单位: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日期:2018年11月1日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8北京

DB62/T 3064-2018,建筑,绿色,评价标准,DB62/T 3064-201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pdf(附条文说明)

前言
根据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6年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编制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甘建标[2016357号)的要求,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根据甘肃省发展和评价现状,结合相关标准的要求,经广泛调查研究、征求意见、总结工程经验、吸收有关研究成果,在原甘肃省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62/T25-3064-2013的基础上,修编完成本标准。

本标准共分11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木规定:4.节地与室外环境:5.节能与能源利用: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8室内环境质量:9.施工管理:10.运营管理:11提高与创新。
本标准由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路1188号,邮政编码:730020,E-mail:civil3b@163.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甘肃鹏飞隔热材料有限公司甘肃省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协会
主要起草人:侯文虎 张慢 董小丽 赵静 王永亮 鲍强 顾旭鹏 黎婧 陈茜
主要审查人:杜雷 刘胜 田斌守 周岩 马岷成 袁益民 王大军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甘肃省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核实。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甘肃省标准的有关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1.2绿色建材green building material
指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和减轻对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
2.1.3装配式建筑prefabricated building
由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2.1.4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1.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
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1.6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1.7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
2.1.8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1.9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1.10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2.1.11绿色建筑工程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按照绿色建筑要求设计并完成建造的建筑工程。
2.1.12绿色施工green construction
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2.2符号

(符号略)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单栋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3.1.2绿色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建筑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
3.1.3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建筑全寿命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建筑规模,选用适当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文件。
3.1.4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对申请运行评价的建筑,尚应进行现场考察。
3.2评价与等级划分
3.2.1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行管理7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
3.2.2设计评价时,不对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两类指标进行评价,但可预评相关条文。运行评价应包括7类指标。
3.2.3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
3.2.4绿色建筑评价应按总得分确定等级。
3.2.57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为Q1、Q2、Q、Q4、Q5、Q6、Q,其中总分为100分的,按评分项实际得分值计算;总分不是100分的,采用“折算”方法,按参评建筑该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建筑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
3.2.6加分项的附加得分Q按本标准第11章的有关规定确定。
3.2.7绿色建筑评价的总得分可按下式3.2.7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7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ww,按表3.2.7取值。
(表略)
3.2.8绿色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当绿色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3.2.9对多功能的综合性单体建筑,应按本标准全部评价条文逐条对适用的区域进行评价,确定各评价条文的得分。
4节地与室外环境
4.1控制项
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4.1.2场地应无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肋,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等危害。
4.1.3场地内不应有排放超标的污染源。
4.1.4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标准,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4.2评分项
I土地利用
4.2.1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评价总分值为19分。对居住建筑,根据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标按表4.2.1-1的规则评分;对公共建筑,根据其容积率按表4.2.1-2的规则评分。
(表略)
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评分:
1居住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达到30%,旧区改建项目达到25%,得2分:
2)住区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按照表4.2.2-1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
(表略)
2公共建筑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绿地率:按照表4.2.2-2的规则评分,最高得7分。
(表略)
2)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得2分。
4.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评分总分值为6分,按表4.2.3的规则评分。
II室外环境
4.2.4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评价总分值为4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得2分;
2室外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限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的规定,得2分。
4.2.5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各类声环境功能区适用表4.2.5规定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评价分值为4分。
4.2.6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室外行走、活动舒适和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建筑物周围周人行区风速小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2分;
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5Pa,得1分。
2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得2分;
2)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得1分。
4.2.7采取措施降低热岛效应,评价总分值为4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构筑物等遮阴措施的面积达到10%,得1分;达20%,得2分;
2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得2分。

III交通设施与公共服务
4.2.8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评价总分值为9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得3分;
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3分;
3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3分。
4.2.9场地内人行通道采用无障碍设计,评价分值为3分。
4.2.10合理设置停车场所,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措施,得3分;

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2项,得3分:
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2)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3)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4.2.11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1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3项,得3分;满足4项及以上,得6分:
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
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3)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5)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5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2公共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2项,得3分;满足3项及以上,得6分:
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2)配套辅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3)建筑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4)室外活动场地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VI场地设计与场地生态
4.2.12结合现有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表层土利用等生态补偿措施,评价分值为3分。
4.2.13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于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0%,得1分;
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采取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得2分;
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50%,得3分。
4.2.14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评价总分值为6分。其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55%,得3分;达到70%,得6分。
4.2.15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评价总分值为9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并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得4分;
2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公共建筑采用复层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方式,得5分。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93.080.01
CCS P 66
DB3709
泰安市地方标准

DB3709/T012-2022
旅游公路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tourism road of Tai'an
2022-08-01  发布
2022-09-01  实施
泰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709 /T 012-2022,公路,旅游,旅游公路,设计规范,DB3709/ T 012-2022 旅游公路设计规范.pdf

前言
本文件按照c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秦安市交通运输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蒸安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泰安市公路规划设计院、中路高科交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申威、尚丽丽、曹丽、王国章、孟伟、张涛、李科、李胜、郭瑞雪、刘继法、许士强、裴兆荣、孟强、杨丹蕾、韩微、齐欣、宋雨静、李东瑞、纪孝团、陶延鹅、王立一、张政、王潇

内容摘抄: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旅游公路设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规划、公路主体、旅游标识、慢行道、服务择站及环保景观。
本文件遁用于新建旅游公路项目及在现有公路基础上改扩建为旅游公路项目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通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遁用于本文件。
GB 5768.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T10001.1公共信总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1897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38360裸路坡面植被恢复技术规范
CJJ 37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CJJ/T304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
JTG 2111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2112城镇化地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TG/T3360-03公路桥梁景观设计规范
JTG B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4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30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40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60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8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
JTG D82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JTJ 002公路工程名词术语
3术语和定义
JTJ 002界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遁用于本文件。
3.1旅游公路tourism road
沿线或视域内具有景观、自然、文化、历史、游憩和科普等旅游价值的二级及以下等级的公路。
3.2旅游公路廊道corridors of tourism road
由旅游公路用地范围、视域范围和福射范围三个层次组成的带状开放空间。
3.3旅游标识tourism sign
为使用者损供旅游公路、周边交通及旅游景区等身份识别、指示、指引、导览、查询、解说、警示等信总服务的旅游交通设施。
3.4慢行道slow-moving road
依托旅游公路,满足游憩体险及沿线居民出行等需求,兼具生态保护等功能的骑行道、游步道等交通设施。
3.5整体式慢行道integral slow-moving road
与旅游公路车行道采用整体式路基,在旅游公路两侧或单侧设置的慢行道。
3.6分离式慢行道separate slow-moving road
与旅游公路车行道采用分离式路基,但起终点与旅游公路连接的慢行道。
3.7服务驿站service spot
为满足休憩、停车、如厕、观景、购物、餐饮、住宿、交通换乘等需求而设置在旅游公路沿线的服务设施。
3.8环保景现environmental and landscape

在旅游公路廊道内,能保护生态环境、优化路域景观、展示地域文化、损升旅游体验的各类生态环
境保护工程及景观设施,
4基本规定
4.1总体要求
4.1.1旅游公路设计应进循因地制宜、灵活宽容、自然融合的原则,注里公路内部的协调,公路与沿线环境、产业之间的融合与衔接,展现泰安地域特色和沿线自然、人文特点,充分发挥旅游公路的综合功能,
4.1.2旅游公路设计应根据路网结构、交通区位特征、旅游资源分布和环境条件,综合分折确定公路功能,明确旅游公路目标定位和主题定位,合理选用公路廊道,确定技术等级和主要技术指标。
4.1.3旅游公路设计应集约节约,优先考虑利用既有国、省、县、乡和村道等各类道路改造提升,并充分利用既有设施、用地和皮旧材料,必要时可单独新建。
4.1.4既有公路改造成旅游公路时,应明确旅游公路功能、目标定位和设计主题,分析既有公路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4.1.5旅游公路设计应积极采用新理念、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等。
4.1.6旅游公路设计应尊里自然、页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好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
4.2旅游公路分类

按照旅游公路所处路网结构、功能地位、交通特性,分为主线、支线两类:
一一主线是串联沿线主要旅游资源的主通道,保证游客快速、便捷通达旅游目的地:
一一支线是直接连通旅游资源的旅游公路,包括主线至旅游资源的旅游公路、旅游资源之间互联及景区内部的旅游公路。
4.3技术等级
4.3.1旅游公路应根据路网规划、交通和旅游功能、交通量、旅游资源价值、地形地质条件等综合论证后,选用合理的技术等级。
4.3.2旅游公路主线宜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地形、地质及环境条件受限时,可采用三级公路标准。
4.3.3旅游公路支线宜采用三级或四级公路标准。地形条件特珠困难、地质及环境条件严格受限时,可选用JTG2111中规定的四级公路(I类)标准,
4.4设计车型
采用的设计车铟应符合TGB01的规定,并结合交通构成考志旅居车的通行需求。
4.5设计速度
4.5.1旅游公路设计速度宣符合表1的规定。

(表略)

4.5.2旅游公路主线设计速度宜为60kmh:受地形、地质和环境条件限制时,可采用40km/h:设计速度为80凸h的既有二级公路改造提升为旅游公路时,经论证无需提高设计速度时可采用原设计速度。
4.5.3旅游公路支线设计速度宜为40km凸或30kmh:特殊困难局部路段,因新建工程可能造成环境破坏或诱发工程地质病害时,经论证局部路段设计速度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20km:交通组成中无大型、重载型车制,且设计交通量小于等于1000辆小客车/日时,可采用15kh:
4.5.4同一项目可分段采用不同技术等级和不同设计速度,不同技术等级路段间设计速度差不应大于20kh。不同技术等级、不同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之间应选择合理的衔接位置或地点,过渡应顶遁,衔接应协调。
4.5.5平面交叉范围内的主线设计速度可遁当降低,但不宜低于基本路段设计速度的70%。
4.6交通量与设计服务水平
4.6.1新建、改扩建旅游公路应进行交通量调查及预测分析,同时结合沿线旅游资源的分布、区域旅游规划、旅游淡旺季,合理进行旅游交通量调查。
4.6.2旅游公路设计交通量预测,除应符合TGB01的有关规定外,还应考虑旅游景区(点)分布及景区(点)最大承载量的彩响。
4.6.3旅游公路的设计服务水平不低于表2的规定。

(表略)

4.7线形指标
4.7.1旅游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应根据设计速度按表3选用。选用圆曲线半径应大于圆曲线最小半径一般值:地形、地质条件受限路段宜采用6%最大超高对应的极限值:桥梁、接近嫩镇且混合交通校大、合成坡度较大、易积雪及兼具过境交通等特殊路段宜采用4%最大超高对应的极限值。

4.7.2越岭路段应合理利用自然地形迂回展线,当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大于JTGD20-2017中表7.10.3规定的圆曲线最小半径时,过回展线路段可按一般路段平纵面技术指标进行设计。
4.7.3旅游公路的最大纵坡应不大于表4的规定。正常情况下,纵坡宜小于最大纵坡一般值,改扩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过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1%。

4.7.4交通量较小的四级公路平纵线形指标选取可参照TG2111的相关规定执行。
4.7.5旅游公路应进行视距检验,满足JTGD20中有关会车视距的要求。受地形、地质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而采取分道行驶措施的路段,应满足JTGD20中有关停车视距的要求。
4.7.6旅游公路采用极限指标或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路段(点)应进行公路安全性评价,并增设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4.8建筑限界
4.8.1旅游公路建筑限界应符合JTGB01的有关规定。
4.8.2步行道、自行车道净空高度不小于2.50m。
4.9荷载标准
4.9.1旅游公路路面结构设计应采用双轮组单轴载1OOkN为标准轴载,轮胎压力0.7MPa。
4.9.2旅游公路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桥梁步行道的人群荷载标准除应符合现行JTGB01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a)二级公路作为旅游公路,且重型车辆少时,桥涵设计可采用公路一Ⅱ级荷载:
b)慢行道桥梁的人群荷载标准值不应小于3.5kN/m2。

4.10旅游资源调查评价
4.10.1应对拟建旅游公路主线两侧10km范围内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价,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按照GB/T18972执行。
4.10.2评价为三级及以上的旅游资源宜有旅游公路连通。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2
3术语和定义2
4基本规定2
5规划5
6公路主体5
7旅游标识7
8慢行道8
9服务驿站10
10环保景观11
附录A(资科性)旅游公路服务驿站功能配置表14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9.160.20
CCS K21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1766.5-2021
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检修导则
第5部分内冷水系统检修
Guideline for maintenance of water-hydrogen-hydrogen cooled turbo
generator-Part 5:Inner water cooling system
2021-12-22发布   2022-03-22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1766.5-2021,内冷水系统,发电机,检修,检修导则,水氢氢冷汽轮,第5部分,DL/T 1766.5-2021 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检修导则 第5部分:内冷水系统检修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1
5检修内容及要求2
6检修中的试验3
附录A(资料性) 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示意图4
附录B (规范性) 各级检修所对应的检修项目5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DLT1766《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检修导则》的第5部分。DL/T1766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定子检修;
第3部分:转子检修;
第4部分:氢气冷却系统检修;
第5部分:内冷水系统检修。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电力行业电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0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火力发电技术研究院、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陡河发电厂、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贵任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润电能源科学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东电力试验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劲松、金辰、杨海超、张智超、王建东、郭进钊、阮绵照、曹风波、苏振、王丽娟、白亚民、雷雨、孙士涛、张杰、李盛、邹建红、崔志刚、王健军、岳啸鸣、盛明珺、陈延云、刘柏延。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内容摘要:

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检修导则
第5部分:内冷水系统检修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定子内冷水系统检修项目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200MW等级及以上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的定子内冷水系统检修。其他水内冷发电机的检修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L/T607   汽轮发电机漏水、漏氢的检验
DL/T801   大型发电机内冷却水质及系统技术要求
DL/T1522  发电机定子绕组内冷水系统水流量超声波测量方法及评定导则
DL/T1768 旋转电机预防性试验规程
JB/T6228   汽轮发电机绕组内部水系统检验方法及评定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总则
4.1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示意图见附录A。发电机内冷水系统包含供水管路补水阀至发电机本体内部管路的水系绕,主要部件有水箱、过滤器、冷却器、水泵、阀门、内冷水水质调节系统、相关监测设备等。
4.2检修前应准备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的图纸、运行记录、历次检修记录及备品备件清单等技术资料。
4.3检修前应对内冷水系统状况进行分析,至少包含下列内容:
a) 开启式内冷水箱上部含氢量或密闭式内冷水箱排气量的趋势分析;
b) 内冷水水质分析,按照DLT801执行;
c) 内冷水水压、定子进出水压差及水流量趋势分析;
d) 内冷水泵运行电流的趋势分析;
e) 内冷水系统外部管道和阀门的渗漏及腐蚀状况分析。
4.4开启式内冷水箱上部含氢量超标或有明显上升趋势时,或密闭式内冷水箱排气量超标或有明恳上升趋势时,应通过水压试验、气压试验、气体检漏等方法确定泄漏点,要求及方法按照DLT607执行。
4.5如果内冷水泵运行电流有升高趋势,应加强内冷水泵、电动机及阀门的检修。
4.6检修时应保持水系统的清洁,拆解的管路应做好封堵:恢复管路时应将封堵拆除并检查内部,避免异物进入水系统。所有管路焊接接口应使用氩孤焊焊接或氩弧焊打底。
4.7检修过程中,应对解体部件进行记录、标识和编号。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甘肃省地方标准
绿色建筑施工与验收规范

DB62/T 3081-2018
主编单位: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日期:2018年11月1日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18北京

DB62/T 3081-2018,建筑施工,施工与验收规范,绿色,绿色建筑,验收规范,DB62/T 3081-2018 绿色建筑施工与验收规范.pdf(附条文说明)

前言
按照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6年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编制(修编)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甘建标[2016]357号)的要求,由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经广泛调查研究,总结近年来甘肃省地方标准《绿色建筑施工验收规范》的实施情况的实践经验,参考了相关标准,开展了多项研究,广泛征求了有关各方面的意见,对具体内容进行了反复讨论、协调和修改。在原甘肃省地方标准《绿色建筑施工与验收规范》DB62/T25-3081-2014的基础上进行修订完成。本规范共分10章,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建筑;5.结构;6.给排水;7.供暖、通风及空调;8.电气;9.提高与创新验收项日;10.施工验收。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1.本规范的适用范围由我省绿色建筑施工验收改为我省民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验收,明确,验收对象。
2.增加了“绿色建筑工程”、“绿色建筑工程内容验收”和“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验收”共三个术语;
3.增加了5个章分别是第4章建筑、第5章结构:第6章给排水;第7章供暖、通风及空调;第8章电气;第9章提高与创新验收项日。删除了原版第4章施工管理。
4.调整了验收方法,并规定了验收的评分方式。绿色建筑工程的验收由绿色建筑工程内容验收和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验收两部分组成。验收内容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绿色建筑工程内容验收还设置提高创新验收项日。

5.附录A增加并优化了绿色建筑工程施工验收的相关表格。

本规范由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由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随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绿色建筑施工与验收规范》编制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段家难1188号,邮政编码:730020,E一mail:civil3b@163.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甘肃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甘肃第三建设集团公司
参编单位:甘肃迅美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天水永生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甘肃省长城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兰州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甘肃省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侯文虎 董小丽 张慢 鲍强 肖军 李明杨 杨九元 马永炯 黎婧 王跃军 常自昌 邵文忠 张明乐 段兢 张宏乾 赵静 陈茜 叶习哲 张宏乾 王永亮 王金燕 张华 陈文林 陈艳霞
主要审查人:周岩 杜雷 刘胜 田斌守 马岷成 袁益民 王大军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落实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保证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统一绿色建筑工程验收内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我省民用绿色建筑工程施工验收。
1.0.3绿色建筑工程验收应通过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或取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
1.0.4绿色建筑工程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绿色建筑工程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按照绿色建筑要求设计并完成建造的建筑工程。
2.0.2绿色建筑工程验收completion acceptance of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在单位工程验收合格的基础上,对建筑工程的绿色建筑设计内容和施工管理进行评定,根据其满足程度确定是否为绿色建筑工程。绿色建筑工程验收分为绿色建筑工程内容验收和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验收两部分。
2.0.3绿色建筑工程内容验收content check for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对绿色建筑设计要求符合程度的验收。
2.0.4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验收acceptance check for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对绿色建筑施工要求的符合程度的验收。
2.0.5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6再生水reclaimed water
污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
2.0.7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8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
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9可再循环利用材料reusable and recyclable material
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各类回收材料的统称。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绿色建筑工程的验收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验收对象。验收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应基于该栋建筑所属工程项日的总体指标进行验收。
3.1.2绿色建筑工程验收的项日应提供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书、施工许可证。绿色建筑工程验收应与单位工程验收同步进行,并在工程竣工备案前完成验收工作。
3.1.3绿色建筑工程的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导,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
3.2验收管理
3.2.1绿色建筑工程的验收应由绿色建筑工程内容验收、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验收两部分组成。
3.2.2绿色建筑工程内容验收应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并设置创新加分项。
3.2.3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验收应包括施工管理验收基本条件、控制项、评分项。
3.2.4条文前带※符号的为控制项,控制项和施工管理验收的基本条件应符合要求,若其中有一条不符合要求,绿色建筑工程验收结论为不合格;评分项的评定结果按综合得分情况分为符合或不符合。提高创新项每符合1条,按照绿色建筑工程内容验收评分项符合两条计算,创新项符合数量可以累加,最高只取5条。
3.2.5绿色建筑工程的验收应同时满足最低验收项数要求和施工管理验收最低分值的要求。
3.2.6验收指标体系总分为100分,绿色建筑工程内容验收占80分,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验收占20分。若加创新项总分超过100,记为100分。
3.2.7计算方法:绿色建筑工程验收综合得分用0表示,见如下公式:

(计算略)
符合本项日施工管理验收总项数。
3.2.8绿色建筑工程验收结论应分为通过或不通过:绿色建筑工程内容验收项数不得少于36项,绿色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验收得分不得小于15分。绿色建筑验收的综合得分Q≥65分验收通过。
4建筑
4.1一般规定
4.1.1※建筑外立面应符合设计要求,居住建筑中纯装饰性构件造价不应高于所在单栋建筑总造价的2%,公共建筑不应高于5%。检查方法:核查建筑工程材料决算清单,对照装饰性构件造价比例计算书、全部装饰性构件及其功能一览表;现场观察检查装饰性构件的设置情况和女儿墙高度。
4.1.2※建筑节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建筑节能相关标准中强制性条文的规定。
检查方法:对照通过施工图审查的建筑专业施工图及建筑节能计算书,核查围护结构材料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性能检测报告以及见证取样报告,重点核查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包括保温材料的类型、厚度、外墙布置等。
4.1.3※屋顶和东、西外墙隔热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
检查方法:对照通过施工图审查的建筑专业施工图,核查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专项计算分析报告、围护结构传热性能检测报告、节能保温体系和热桥部位隐蔽工程记录、建筑热工缺陷检测报告以及施工记录,现场检查建筑突出物是否覆盖有保温材料,重点检杳保温材料的类型、厚度、外墙布置等。
4.1.4※工程整体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
检查方法:对照国家及甘肃省建设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的禁止、限制使用的建筑材料及制品目录,查阅工程材料决算清单,对项目实际采用的建筑材料进行核查。
4.2其他规定
4.2.1应有减少环境噪声干扰及降低排水噪声的措施。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总平面图、建筑专业和给排水专业施工图,现场检查各项减少环境噪声干扰的技术措施实施情况。
4.2.2场地内绿化用地应合理设置,新建建筑绿地率不应低于30%,改建建筑绿地率应不低于25%。
检查方法:查看居住建筑平面日照等时线模拟分析图,对照建筑布局及公共绿地设置,核查居住区公共绿地面积:对照建筑总平面图或景观总平面图,现场检查绿化实施情况。
4.2.3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应具有便捷的联系,应满足下列规定中至少1项:
1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500m;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大于800m;
2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m范围内设有2条及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县级单位内无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的本款视为合格)
3有便捷的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
检查方法:对照区域规划图或交通规划图、建筑总平面图,现场检查场地周边公共交通布局情况,核查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或轨道交通站的距离、场地出入口步行距离800米范围内的公共交通线路数量、与公共交通站点可便捷联系的人行通道。
4.2.4场地周边应有便利的、较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应满足下列规定中至少2项:
1)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
2)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3)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
4)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
5)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5种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
2公共建筑应满足下列规定中至少2项:
1)2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2)联合建设时配套铺助设施设备共同使用、资源共享:
3)建筑应向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公共空间;
4)室外活动场地可错时向周边居民免费开放。
检查方法:对照场地规划图、建筑总平面图,现场检查公共服务距离场地的距离、开发措施等。
4.2.5建筑入口和主要公共活动空间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应符合
设计要求,无障碍设施应验收合格且资料齐全。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总平面图及景观专业施工图,现场检查人行通道无障碍设计的实施情况。
4.2.6停车场所设置应合理,并应满足下列规定中的至少2项:
1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合理、方便出人,且有遮阳防雨和安全防盗措施;
2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3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4地面停车位布置合理,不挤占步行空间及活动场所。
检查方法:对照自行车库棚及附属设施施工图、停车场施工图、地面交通流线分析图,核查地面停车率计算书以及错时停车管理制度等文件,现场检查自行车、机动车停车设施的布置情况。
4.2.7地下空间应达到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表4.2.7的规定。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总平面图、地下各层平面图、地下空间建筑面积比计算书,居住建筑重点核查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公共建筑重点核查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现场检查地下空间的利用情况。
4.2.8建筑外立面及照明系统不应产生光污染,并应至少满足下列规定中的1项:
1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得大于0.2;
2室外照明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T163关于光污染控制的有关规定,并避免夜间室内照明产生溢光。
检查方法:核查室外照明灯具、光源及附件、幕墙材料产品质量证明文件和见证取样检测报告;现场检查室外照明灯具安装位置、瞄准角、扩散角、以及安全性等情况。
4.2.9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改善自然通风效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在夏热冬冷地区不低于8%,在其他地区不低于5%,套型至少有一个卫生间为明卫;
2公共建筑:在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要功能房间的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60%。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自然通风模拟分析报告,核查各项自然通风改善措施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
4.2.10建筑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例不应小于5%。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幕墙专业图纸、玻璃幕墙可开启面积比计算书,现场检查玻璃幕墙透明部分可开启面积比。
4.2.11建筑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不应小于30%。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外窗可开启面积比计算书,现场检查外窗的可开启面积比。
4.2.12应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太阳直射辐射可直接进入室内的外窗或幕墙,其透明部分有可控遮阳调节措施的面积不应小于25%。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和遮阳设施产品说明书,核查遮阳设施产品质量证明文件、性能检测报告,以及外窗和幕墙透明部分中有可控遮阳调节措施的面积比例,现场检查遮阳设施安装情况。
4.2.13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应具有良好的户外视野。对居住建筑,其与相邻建筑的直接间距应大于18m;对公共建筑,其主要功能房间能通过外窗看到室外自然景观,无明显视线干扰。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总平面图、建筑专业施工图以及视野模拟分析报告,现场检查建筑间距及主要功能房间的视野情况。
4.2.14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有关规定,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不小于1/6;
2公共建筑:根据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要求的面积比例不低于60%。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核查居住建筑卧室及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例计算书、公共建筑天然采光模拟分析报告和采光系数检测报告,现场检查主要功能房间天然采光情况。
4.2.15建筑主要功能房间应有合理的控制眩光措施。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采光计算报告以及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检测报告,核查主要功能房间眩光控制措施及实施情况。
4.2.16建筑内区采光系数满足采光要求的面积比例不应低于60%。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采光算报告以及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检测报告,核查公共建筑内区天然采光利用措施及实施情况。
4.2.17建筑地下空间平均采光系数不小于0.5%的面积与首层地下室面积的比例不应低于10%。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专业施工图、采光计算报告以及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检测报告,核查地下空间天然采光利用措施及实施情况。
4.2.18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应采用一体化设计、施工。
检查方法:查阅建筑专业竣工图纸查阅装修竣工图纸,菜单式装修需提供各方案的竣工图纸,土建与装修一体化施工方案及施工记录等证明材料,建筑整体及重要部位效果图、样板间装修照片(没有可不提供)。
4.2.19采用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应满足下列规定:
1住宅建筑: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不低于6%;获得绿色建筑材料标识的绿色建材用量比例不低于5%。
2公共建筑: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不低于10%:获得绿色建筑材料标识的绿色建材用量比例不低于10%。
检查方法:查阅工程决算材料清单、查阅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用量比例计算书,绿色建材用量比例计算书,查阅工程中使用的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的产品检测报告,核查相关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查阅工程中使用的绿色建材产品的绿色建材产品证书、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等级证书、产品检测报告等相关证明材料。
4.2.20应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废弃物建材总用量占同类建筑材料的用量比例不应低于30%。
检查方法:对照以废弃物为原料的建筑材料用量比例计算书,核查工程材料决算清单、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检测报告、废弃物建材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
4.2.21应合理采用清水混凝土。
检查方法:查阅施工记录、工程决算材料清单。
4.2.22应采用耐久性好、易维护的外立面材料。
检查方法:查阅建筑竣工图纸、查阅材料决算清单、外立面及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检测报告,提供相关材料证明所采用材料的耐久性,并现场核查。
4.2.23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的比例不应小于30%。
检查方法:对照建筑、结构、装修专业施工图、可重复使用隔断(墙)的设计说明及比例计算书,现场检查室内灵活隔断实施情况。
4.2.24采用了其他有效的建筑节能措施。
检查方法:查阅建筑结构竣工图,并由专家组针对具体措施进行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7.060
CCS J 98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2262-2021
火力发电厂正平衡计算煤耗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sitive balance calculation of coal consumption in fossil-fired power plants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2262-2021 火力发电厂,技术规范,正平衡计算,火力发电厂,煤耗,DL/T 2262-2021 火力发电厂正平衡计算煤耗技术规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贵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电力行业电站锅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08)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方顺利、姚伟、刘家利、杨忠灿、王桂芳、李宇航、周广饮、贾子秀。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内容摘要: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火力发电厂正平衡法发电保耗、供电深箱的比算方法以及有关指标计量、统计计算和评价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火力发电厂全和单机组的正平衡法计算煤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
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营。真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后
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包指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1      煤中的测定方法
GB/T 212      煤的分析方法
GB/T 21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 474      煤样的制备方法
GB/T7721     连续累计自动衡器(皮带秤)
GB/T10184   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
GB/T11062   天然气、 发热量、密度相对密度和沃泊指数的计算方法
GB/T13610   天然气的组成分析 气相色谱法
GB/T18603   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
GB/T21369    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31391    煤的元素分析
DL/T448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
DL/T 567.2  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    第2部分:入炉煤粉样品的采取和制备方法
DL/T567.8    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    第8部分:燃油发热量的测定
DL/T567.9    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    第9部分:燃油中碳柳氢元素的侧定

DL/T606.1   火力发电厂能平衡导则      第1部分:总则
DL/T606.2   火力发电厂能平衡导则      第2部分:燃料平衡
DL/T606.3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第3部分:热平衡
DL/T606.4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   第4部分:电平衡
DL/T747    发电用煤机械采制样装置性能验收导则
DL/T 1052  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
DL/T1878   燃煤电厂储煤场盘点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正平衡   positive balance
以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来计算平衡的一种方式。
(略)

内容索引: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5
5电量计量与统计5
6热量计量与统计8
7燃料计量与统计9
8计算方法12
9评价与校核16
附录A   (规范性)  标准煤量的折算方法I7
附录B   (规范性)  反平衡校核方法18
参考文献19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03.060
CCS C78
DB3204
常州市地方标准
DB3204/T1029一2022
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防范服务规范

Safety production liability insurance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Risk prevention service specification
2022-02-28  发布
2022-03-28  实施
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204 /T 1029-2022,安全生产,建筑施工,服务规范,行业,责任保险,风险防范,DB3204/T 1029-2022 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防范服务规范.pdf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常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常州市建筑工程管理中心、常州市建筑业协会、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市分公司、常州工学院、常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骰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贡浩平、徐亚明、孙君、胡锋、胡文延、强寒丹、谈睿、朱俊毅、蒋国瑜、王飞、陈炜、李雄威、李摩波、曾雪琴、王正义、周永峰、裴斐、陈豪,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内容摘抄:

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防范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保险机构开展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贵任保险风险防范服务的基本原则、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流程、服务保障等事项。
本文件适用于常州市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风险防范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HQ9010-2019《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事故预防技术服务规范》
JGJ59-2011《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脸construction safety liability insurance
保险机构对投保的建筑施工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有关经济损失等予以赔偿,并且为投保的生产经营单位提供生产安全风险防范服务的商业保险(以下简称建工安责险),
3.2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work safety technical service organization
依法设立并接受保险机构委托,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为投保单位提供风险防范服务的各类机构,包括安全生产技术与管理咨询公司、安全生产评价检测检验机构、注册安全工程师事务所,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
3.3投保单位applicant
与保险机构订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费任保险合同并支付保险费用,享有获得赔偿和接受风险防范服务权利的生产经营单位。
3.4
保险机构Insurance institutions
经银行保险监管机构批准设立,并依法登记注册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机构。
4基本原则
4.1强制性

保险机构应明确具体的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防范服务内容及频次,并按照約定为投保单位提供服务,不应以任何理由拒绝履行风险防范服务义务,不应另行收取费用:保险机构开展风险防范服务,投保单位应主动配合并提供现场支持。
4.2规范性
保险机构应依法开展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风险防范服务,不应泄露投保单位的职工信息和技术秘密、商业秘密,不应影响投保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4.3适用性
保险机构提供的风险防范服务应符合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特点,并根据企业和项目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持续改进。
4.4时效性
保险机构应保证建筑施工行业安全生产贵任保险风险防范服务质量,及时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确保服务效率和效果。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9.240
CCS K 45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380-2021
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变压器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calculating settings of relay protection for generator-motor and transformer unit of pumped storage power plant
2021-12-22发布   2022-03-22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2380-2021,发电电动机,变压器组,技术规范,抽水蓄能电站,继电保护整定计算,DL/T 2380-2021 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变压器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技术规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提出。
本标准由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15)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北京中恒博瑞数字电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利乾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南方电网调峰调频发电有限公司、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健康、粟小华、郝国文、王凯、胡勇、李进伟、陈邦强、凌刚、冯小萍、贺儒飞、左宝峰、孙刚、何强、卫琳、张玲华、高振东、陈海龙。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内容摘要:

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变压器组继电
保护整定计算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拾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主变压器、量磁变压器卷电保护的整定计算原则和方法,作为科研、设计,制造、请试和运行等部门整定计算的依据。
本文件适用于单机容量150MW及以上、机端装设断路器和换相开关的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
变压器组鉴电保护的整定计算,单机容量150MW以下或其他主接线方式的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变压器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00.1      电工术语   基本术语
GB/T2900.17    电工术语量   度鉴电器
GB/T2900.49    电工术语   电力系统保护
GB/T2900.95    电工术语变压器、调压器和电抗器
GB/T7894一2009   水轮发电机基本技术条件
GB/T14285   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
GB/T32898   抽水蓄能发电电动机变压器组壁电保护配置导则
GB/T36550  抽水著能电站基本名河术语
DT139   大型发电机组涉网保护技术规范
NB/T35010   水力发电厂笨电保护设计规范
IEEE Std C37.2一2008   标准电力系统功能编号  (Standard for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device function numbers)
3术语和定义
GB/T2900.1、GB/T2900.17、GB/T2900.49,GB/T2900.95、GB/T32898、GB/T36550界定的以及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抽水蓄能电站   pumped storage power station
能向上水库袖水蓄能的水电站,一般用于电网的潭峰、调顿、调相及事故各用。
[来视:GB/T36550一2018,2.1]
3.2
发电电动机generator-motor
既可作为发电机使用,又可作为电动机使用的旋转电机。
(略)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则2
5发电电动机保护整定计算3
6主变压器保护整定计算…34
7励磁变压器保护整定计算45
附录A  (资料性)  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变压器组保护典型配置图50
附录B  (资料性)  需现场实测参数或现场整定定值的保护功能53
附录C  (资料性)  与电网或电站内其他设备有配合关系的保护功能54
附录D  (资料性)  发电电动机变压器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导则有关的量和文字符号55
附录E  (资料性)  失磁保护选择异步边界阻抗圆或静稳极限阻抗圆的方法58
附录F  (资料性)  水泵启动过程中发电电动机电气量变化特征示例60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L/T 2380-2021 抽水蓄能电站发电电动机变压器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技术规范已关闭评论

ICS 29.240
CCS F 24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2414-2021
步发电机网源协调在线监测系统功能规范
Function specification for generator power grid and source coordination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2021-12-22发布   2022-03-22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DL/T 2414-2021,在线监测,步发电机,系统功能规范,网源协调,DL/T 2414-2021 步发电机网源协调在线监测系统功能规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电网运行与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46)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中国南方电网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调度控制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调度控制中心、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溪洛渡水力发电厂、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华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玉环电厂、浙江浙能嘉华发电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杭州意能电力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熊鸿韬、杨滢、刘明松、张孝、孙维真、牟伟、鲍文龙、贺静波、张剑云、项中明、张俊峰、张建承、占震滨、伍双喜、李军、魏平、苏寅生、陶向宇、牛拴保、孙冉、叶琳、王平、陈峰、华文、刘喜泉、楼伯良、吴跨宇、张江丰、霍承祥、吴剑超、吕晨、高嵩、杨东升、陈新琪、张锋、吴龙、赵焱、谢勇、刘刚、王子龙。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100761)。

内容摘要:

同步发电机网源协调在线监测系统功能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同步发电机网源协调在线监测系统架构、功能、性能及安全防护的技术原则与要求。
本文件通用于同步发电机网湖协调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建设、验收和运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通用于本文件。
GBT7409    (所有部分)   同步电机励磁系统
GBT268652   电力系统实时动态监测系统   第2部分:数据传输协议
GBT33602   电力系统通用服务协议
GBT30370   火电发电机组一次调频试验及性能验收导则
GBT40594   电力系统网源协调技术导则
DLT583   大中型水轮发电机静止整流励磁系统技术条件
DLT667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5部分:传输规约  第103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DLT843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条件
DL/TI167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建模导则
DLT1210   火力发电厂自动发电控制性能测试验收规程
DL/T 1235  同步发电机原动机及其调节系统参数实测与建模导则
DLT 1707  电网自动电压控制运行技术导则
DLT1800   水轮机调节系统建模及参数实测技术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网源协调在线监测系统power grid and source coordination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
实现发电机、励磁系统及电力系统稳定器(PSS)、原动机及调节系统、自动发电控制(AGC)及
自动电压控制(AVC)等设各的涉网性能在线监测功能,由主站系统、子站系统和通信网络构成。
3.2
网源协词在线监别主站系统power grid and source coordination on--line monitoring master stationsystem
实现网源协调在线监测信息接收、存储、处理、分析及发布等功能的系统。
3.3
网源协调在线监测子站系统power grid and source coordination on-line monitoring slave stationsystem
实现发电机、励磁系统及PS$、原动机及调节系统、自动发电控制(AGC)及自动电压控制(AVC)等设备涉网信总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及就地分析等功能的系统。
(略)

内容索引:
前言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系统架构2
5网源协调在线监测主站系统3
6网源协调在线监测子站系统10
7性能要求10
8安全防护要求11
附录A   (资料性)   涉网参变量采集表12
附录B   (资料性)   励磁性能评估指标20
附录C   (资料性)   调速系统(一次调频动作)涉网性能指标21
附录D   (资料性)   网源协调在线监测系统预警功能2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29.240
CCS P 60/64 O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5119-2021 代替DL/T5119一2000
农村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design of substation forthe rural electric power network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5119-2021,农村变电站,技术规程,设计,DL/T 5119-2021 农村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

国家能源局
公告
2021年第3号
国家能源局批准《水电工程建设征地企业处理规划设计规范》等282项能源行业标准(附件1)、《Code for Buildings Design ofWind Power Projects》等l9项能源行业标准外文版(附件2),现予以发布。
附件:1.行业标准目录
2.行业标准外文版目录
国家能源局
2021年4月26日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站址选择及站区布置3
3.1站址选择3
3.2站区布置3
4电气一次5
4.1电气主接线5
4.2主变压器6
4.3配电装置6
4.4无功补偿7
4.5过电压保护和接地7
4.6站用电系统7
4.7照明8
4.8电缆选择及敷设8
5系统及电气二次9
5.1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9
5.2调度自动化9
5.3通信10
5.4计算机监控及二次接线11
5.5直流系统及不间断电源12
5.6二次设备布置12
5.7视频安全监控系统13
6土建14
6.1一般规定l4
6.2建(构)筑物14
(略)

内容摘要:

1总则
1.0.1为规范农村变电站设计的原则、基本内容和要求,制订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农村电网新建、扩建和改造工程的35kV~110kV变电站设计。
1.0.3农村电网变电站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1农村电网rural electric power network
主要向县(包括县级市、区、旗,以下简称“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县城、乡(镇)村或农场及林、牧、渔场等各类用户供电的110kV及以下各级配电网。
2.l.2农村变电站substation for the rural electric power network

处在农村电网中的110kV及以下变电站。

3 站址选择及站区布置
3.1站址选择
31.1站址选择应根据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网络结构、负荷分布、城乡规划、征地拆迁等要求,综合考虑与周围环境、邻近设施的相互影响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和经济效益分析,择优选择站址。
3.12站址选择时,宜利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耕地和经济效益高的土地,并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313站址选择应考虑水源及排水条件,排水宜充分利用变电站内外自然高差,散流排水。
31.4站址标高宜高于50年一遇高水位。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站区应有可靠的防洪措施或与地区防洪标准相一致,但仍应高于最高内涝水位。
3.1.5有条件时可采用变电站与供电所合一方式。
3.1.6站址选择应符合变电站出线条件,统一规划线路走廊,避免或减少架空线路交叉跨越。
3.1.7站址应具有适宜的地质、地形和地貌条件,应避开地震断裂地带、滑坡、塌陷区、溶洞地带、山区风口和有危岩或发生滚石的场所,站址应避让重点保护的自然区和人文遗址、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矿藏,避免或减少破坏林木和环境自然地貌。
3.2站区布置
3.2.1变电站宜设置实体围墙,高度不宜低于2.3m。
3,2,2进站道路纵向坡度不宜大于6%。山区变电站或受条件限。(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93.080.01
CCS R 10
DB 3201
南京市地方标准
DB3201/T1107.1-2022
水下公路遂道运营管理规范第1部分应急处置

Specification for underwater tunnel operation management-Part 1:Emergency disposal
2022-07-08  发布
2022-07-11  实施
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201 /T 1107.1-2022,应急处置,水下公路,第1部分,运营管理规范,隧道,DB3201/T 1107.1-2022 水下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规范 第1部分:应急处置.pdf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DB3201/T1107一2022《水下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规范》的第1部分。DB3201/T1107-2022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应急处置:
第2部分:隐患排查治理:
第3部分:工程养护。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南京市交通运输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交通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长江隧道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百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阳、张霆、游楠、郑伟、张芸、孙晶晶、殷杰、王大宝、陆秋明、田建宏、李剑锋、苗晴、陈枳含、高英杰、赵谦、陈晋宁、史晓燕、丁羽晴、何若楠、丁庆婷、薛婷婷、陈阳、陈炜峣。

内容摘抄:

水下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规范第1部分:应急处置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下公路隧道运营灾害事故处置的总体要求、灾害事故分类与分级、应急处置程序、事件确认、应急启动、应急处置、应急终止、善后处置和事后评估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水下公路隧道运营常见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900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

JT/T891道路车辆清障救援操作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4.1应建立健全灾害事故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体系。
4.2应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训练。
4.3应建立与属地应急组织机构的工作联络机制。
4.4应按照GB/T29639的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并组织各项灾害事故应急演练,应急演练的组织和实施应符合AQ/T9007的规定。
4.5应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及物资,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规范应急装备及物资的使用。
4.6应充分利用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辅助对灾害事故的事态判断与处置。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总体要求1
5灾害事故分类与分级1
6应急处置程序3
7信息确认与报告3
8应急启动3
9应急处置4
10应急终止4
11善后处置4
12事后评估4
附录A(规范性)隧道运营灾害事故现场处置措施6
附录B(规范性)隧道运营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总结报告9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93.080.01
CCS R 09
DB 3201
南京市地方标准 DB3201/T1107.2-2022
水下公路遂道运营管理规范 第2部分隐患排查治理

Specification for underwater tunnel operation management-Part 2:Safety hazard screening and elimination
2022-07-08  发布
2022-07-11  实施
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320/T 1107.2-2022,水下公路,第2部分,运营管理规范,隐患排查治理,隧道,DB3201/T 1107.2-2022 水下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规范 第2部分:隐患排查治理.pdf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是DB3201/T1107一2022《水下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规范》的第2部分。DB3201/T1107一2022己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一一第1部分:应急处置
一一第2部分:隐患排查治理:
一一第3部分:工程养护。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南京市交通运输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交通运营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南京长江隧道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百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沈阳、张霆、游楠、郑伟、孙晶晶、股杰、王大宝、陆秋明、田建宏、李剑锋、高英杰、陈枳含、马良德、秦魏、赵诚、张崧立、李强、赵谦、滕婉婷、何若楠、薛婷婷、张淑芹。

内容摘抄:

水下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规范第2部分:隐患排查治理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下公路隧道运营隐患排查治理的基本要求、隐患分级与分类、隐患排查类型与频次、隐患并查、隐患治理、评估改进等要求。
本文件遁用于水下公路隧道运营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水下城市隧道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基本要求
4.1组织管理
4.1.1应进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组织领导机构。
4.1.2应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隐患排查、
隐患整治台账、隐患交办、隐患验收、隐患销号、信总通报、奖惩考核和建档等制度,逐级明确隐患治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
4.1.3技术力量不足或隧道运营安全生产管理经验次缺的企业宜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或注册安全工程师指导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4.2档案管理
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策划、实施及持续改进过程中,完整保存体现隐患井查治理全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包括隐患排查治理制度、隐患排查项目清单、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等文件成果。重大隐忠排查、评估记录、隐忠整改复查验收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4.3信息平台
宜充分利用现有安全管理信总系统,建立企业隐患排查治理信总平台,实现隐患信总的分类分项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实时监控。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基本要求1
5隐患分类与分级1
6隐患排查类型与频次2
7隐患排查3
8隐患治理3
9评估改进4
附录A(资料性)隐患排查项目清单6
附录B(资料性)隐患排查记录20
附录C(资料性)隐患治理记录2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B3201/T 1107.2-2022 水下公路隧道运营管理规范 第2部分:隐患排查治理.pdf已关闭评论

ICS 07.060
A47
DB62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62/T4111-2020
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in urban railway transit
2020-03-16  发布
2020-04-01  实施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62/T 4111-2020,城市,技术规范,装置检测,轨道交通,雷电防护,DB62/T 4111-2020 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pdf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局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雅由甘南州气象局、兰州市气象局、甘肃省气象学会、甘肃省气象服务中心、兰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安达科技检测有限公司负责起草。
本标淮主要起草人:李维红、范飞勇、李伟栋、张景平、王晶晶、冯路、杨春芽、冯世川、闫琐、李韦霖。

内容摘抄:

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留电防护装置检测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规定、检测程序、检测内容及要求、检测报告编制等。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雷电防护装置施工过程中的检测、竣工检测以及定期检测:
本标准不适用于正线、进出库联络线轨道上停止或运行的车辆:城沛轨道交通高电压部分的雷电防护装置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431-2015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GB50057-2010建筑物留电防护设计规范
GB/T50065.2011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GB50157-2013地铁设计规范
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技术规范
GB50490-2009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
CJJ/T236-2006斌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
CJJ/T288-2018城市轨道交通架空接触网技术标准
QXT232-2014雷电防护装置定期检测报告编制规范
DB62T2414-2013城市轨道交通雪电防护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50490-2009、GB21431-2015、GB50157-2013、CJ/T236-2006、CJJT288.-20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方便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50490-2009、GB21431-2015、GB50157-2013、CJ/T236-2006、CJJ/T288-2018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城市轨道交通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坛行的城市公共终坛交通系统,包括地系统,轻轨系镜.单轨系统.有轨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GB50490-2009,定义2.0.1]
3.2杂敝电流stray current
在非指定回路上流动的电流,自动售检票系统automatic fare collection system:AFC
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控制、自动识别、精密机援和传动等技术,实现轨道交通售票、票、计费、收费、统计、清分、管理等全过程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和信总化系统。[GB50157-2013,定义2.042]
3.4火灾报警系统automatic fire alarm system:FAS
用于及早发现和通报火灾,以便及时采取措随控制和扑灭火灾而设置在建筑物中或其他场所的一种自动消防报警设菲。GB50157-2013,定义2.0.44]
3.5综合监控系统integrated supervisory and control system:ISCS
基于大型的监控软件平台,通过专用的接口设备与若干子系统接口,采集各子系统的数据,实现同一监控工作站上监控多个专业,调度、协调和联动多系统的集成系统。GB50157-2013,定义2.0.45]
3.6运营控制中心operation control center;OCC
调度人员通过使用通信、信号、踪合监控〔电力监控、环境与设备监控、火灾自动报警)、自动检票等中央级系统操作终端设备,对轨道交通全线(多线或全线网)列车、车站、区问、车辆、基地其
他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协调、指挥、词度和管理的场所。[GB50157-2013,定义2.0.46]
3.7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uilding automatic system:BAS
对地铁建筑物内的环境与空气调节、通风、排水、照明、乘客导闫、自动扶梯极电梯门、站台门、防淹门等建筑设备和系统进行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的系统。[GB50157-2013,定义2.0.48]
3.8车辆基地base for the vehicle
地铁系统的车辆停修和后勒保障基地,通常包括车辆段,综合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培训中心等部分,以及相关的生活设施:[GB50157-2013,定义2.0.53]
3.9车辆段depot
停放车辆,以及承担车辆的运用管理、整备保养、检查工作和承担定修或架修车辆检修任务的基本生产单位。[GB50157-2013,定义2.0.54]
3.10架空接舶网overhead contact lines

安装在列车的上方,供给列车电能的输电设施,分为柔性和刚性架空接触网,CJJ/T288-2018,定义3.1]
3.11屏蔽门系统Platform screen door system
安装与轨道交通车站站台边缘,将轨道与站台侯车区隔离,设有与列车门相对应,看多级控制开启与关闭滑动门的联系屏障系统,包括全高屏蔽门、半高屏敲门。
4.7检测电气和电子设备的等电位连接,测试其过渡电阻值,规范没有明确规定过渡电阻值的,其值应不大于0.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甘肃省地方标准 DB
DB62/T3141-2018

备案号:J14201-2018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

Evaluation standard for green hospital building
2018-03-05  发布
2018-06-01  实施
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联合发布

DB62/T 3141-2018,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绿色,DB62/T 3141-2018 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pdf(附条文说明)

前言
为完善我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推动我省绿色建筑发展,引导我省绿色医院建筑的评价工作,根据《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6年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编制项目计划
>(第一批)的通知》,甘建标201698号文的要求,由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和甘肃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程研究中心编制完成本标准。
本标准编制组通过广泛调查研究,针对医院建筑的特点,开展了绿色医院建筑评价的相关研究,认真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特别分析了国家《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与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的指标选取和权重体系设置等特点,结合甘肃省气候和绿色建筑的具体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的主要技术内容有: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节地与室外环境:5节能与能源利用:6节水与水资源利用:7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8室内环境质量;9施工管理;10运营管
理;11创新与提高。

本标准由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公室负责管理,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贵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本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编制组(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津东路575号建工大厦19楼,邮政编码:730050),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甘肃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起草人:徐毅明 刘赟 杨云霞 王蓉 张永志 王公胜 金学菊 杨全兵 匡静 舒蓉 田恬 杨海波
主要审查人:李德荣 杜雷 刘胜 田斌守 王克勒 金光辉 岳亭龙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贯彻国家绿色建筑相关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甘肃省绿色医院建筑建设技术水平,推进医院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甘肃省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规范和引导甘肃省绿色医院建筑评价工作,结合甘肃省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绿色医院建筑以及基础设施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的评价。医院特殊功能空间不参与评价。
1.0.3评价绿色医院建筑时,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医院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自然资源、环境、经济、文化等特点,统筹考虑并正确处理医疗功能与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应考虑医院建筑在规划布局、功能设置、医疗流程、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1.0.4评价绿色医院建筑时,应鼓励采用先进、适宜、综合效益显著的技术。
1.0.5绿色医院建筑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甘肃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绿色医院建筑green hospital building
在医院建筑的全寿命期内以及保证医疗流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病人和医护工作者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医院建筑。
2.0.2放射性危害radioactive harm
元素发生衰变放射出射线所产生的危害。
2.0.3放射性污水radioactive wastewater
含有放射性物质或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污水。
2.0.4医疗废物medical waste
医疗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2.0.5医用真空medical vacuum
为排除病人体液、污物和治疗用液体而设置的适用于医疗用途的真空,由管道系统集中提供。
2.0.6麻醉废气排放系统waste anaesthetic gas disposal system (WAGD)
将麻醉废气接收系统呼出的多余麻醉废气排放到建筑物外安全处的系统,由动力提供、管道系统、终端组件和监测报警装置等部分组成。
2.O.7电磁波污染electromagnetic pollution
医院内外发射的电磁波干忧医院内精密仪器正常运行或影响建筑周边环境及患者健康的现象。
3基本规定
3.1一般规定
3.1.1绿色医院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评价应符合下列原则:
1评价医院建筑的室外环境指标,应以医院建筑所处周边环境的评价结果为准;
2评价单栋医院建筑时,凡涉及系统性、整体性的指标,以参评建筑所属工程项目的总体进行评价。
3.1.2绿色医院建筑的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应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评价应在医院建筑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施工管理以运行
评价为主,部分条文也可在设计评价中预审。
3.1.3申请评价方应进行医院建筑全生命周期技术和经济分析,合理确定医院建筑规模,选用科学合理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对规划、设计、施工、运行进行全过程控制,并提交相应分析、测试报告和相关证明文件。
3.1.4评价机构应按本标准的有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报告、文件进行审查,出具评价报告,确定等级。对申请设计评价的医院建筑,应在各设计阶段中对绿色建筑有明确要求。对申请运行评价的医院建筑,还应进行现场核查。
3.2评价方法与等级划分
3.2.1绿色医院建筑评价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施工管理、运营管理七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均包括控制项和评分项。评价指标体系还统一设置加分项。
3.2.2设计评价时,不对施工管理和运营管理指标进行评价,但可预评相关条文。运行评价包括全部七类指标。
3.2.3控制项的评定结果为满足或不满足;评分项和加分项的评定结果为分值。
3.2.4绿色医院建筑评价应按总得分确定等级。
3.2.5评价指标体系七类指标的总分均为100分。七类指标各自的评分项得分为Q、Q2、Q3、Q4、Q5、Q6、Q7。按参评建筑该类指标的评分项实际得分值除以适用于该建筑的评分项总分值再乘以100分计算。
3.2.6绿色医院建筑评价的总得分按下式进行计算,其中评价指标体系七类指标评分项的权重ω1~ω7按表3.2.6取值。

(表略)
3.2.7绿色医院建筑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3个等级的绿色医院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低于40分。当绿色医院建筑总得分分别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医院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4节地与室外环境
4.1控制项
4.1.1项目选址应符合所在地城乡规划和区域卫生规划,且应符合各类保护区、文物古迹保护的建设控制要求。
4.1.2建设场地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并不应选择在下列区域:
1有洪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的范围:
2危险化学品等污染源、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的范围;
3受电磁辐射、含氨土壤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范围;
4未对地震断裂带进行避让的范围;
5抗震不利地段。
4.1.3场地内无排放超标污染源,且院区内污染物排放处置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4.1.4医院建筑规划布局应满足日照要求,且不得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
4.2评分项
I土地利用
4.2.1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在保证功能和环境要求的前提下节约土地,新建医院建设用地应满足并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本条评价总分值为15分,按表4.2.1的规则评分。
4.2.2场地内合理设置绿化用地。本条评价总分值为8分,按表4.2.2的规则评分。
(表略)
4.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本条评价总分值为11分,按表4.2.3的规则评分。
(表略)
4.2.4医疗区、行政科研区、后勤保障区应科学规划、按功能合理分区。传染病院、医院传染科病房、焚烧炉等应满足城市常年主导风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设置足够的防护距离。本条评价总分值为8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规划布局合理,得2分;
2建筑布局有利于自然通风,得3分;
3传染疾病科病房的位置合理并设置了有效隔离,得3分。
II室外环境
4.2.5建筑及照明设计避免产生光污染。本条评价总分值为4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建筑外围护结构未采用玻璃幕墙,且其窗户玻璃不是反射类玻璃,得2分;建筑外围护结构采用玻璃幕墙,但其面积不超过墙面透光部分面积的50%,且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
得1分:
2室外照明设计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并避免夜间室内照明产生溢光,得2分。
4.2.6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有关规定。本条评价总分值为3分。
4.2.7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并设置有避风候车设施。本条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得2分;
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得1分;
3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或50%以上建筑的可开启外窗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0.5Pa,得2分;
4设置避风候车设施,得1分。
4.2.8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本条评价总分值为4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乔木、绿地、植草砖、构筑物遮荫措施面积达到10%,得1分;达到20%,得2分;
2超过70%的道路路面、建筑屋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得2分。
III交通
4.2.9建筑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本条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医院院区主入口到达公交车站不超过400m或轨道交通站点不超过700m,得1分;不超过200m或轨道交通站点不超过500m,得2分:
2医院院区主人口400m范围内设有2条或2条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得2分;
3有便捷的专用人行通道联系公共交通站点,得2分。
4.2.10场地内人行通道均采用无障碍设计,且与建筑场地外人行通道无障碍连通。本条评价总分值为4分。
4.2.11场地交通组织顺畅高效,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设施。本条评价总分值为6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自行车停车设施位置应合理、方便出入,且有遮阳防雨和安全防盗措施,得2分;
2合理设置机动车停车场所,并采取下列措施中至少两项,得4分:
1)采用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或停车楼等方式节约集约用地;
2)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
3)合理设计地面停车位,不挤占行人活动空间及场所
4)应设置合理数量的无障碍停车位,并有明确的指示标志。
4.2.12急救车采用绿色通道设计,出入口应采取急救车入室设计或设置避风半开放门廊。本条评价总分值为4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急救车采用绿色通道设计,得2分;
2急救车入室设计或设置避风半开放门廊,得2分。
IV场地生态
4.2.13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和植被,采取生态恢复或补偿措施,充分利用表层土,对建设项目进行了土石方平衡。本条评价分值3分。
4.2.14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超过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本条评价分值为6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下凹式绿色、雨水花园等有调蓄雨水功能的绿地和水体的面积之和占绿地面积的比例不小于30%,得2分;
2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并设置相应的径流污染控制措施,得2分;
3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小于50%,得2分。
4.2.15合理规划地表与屋面雨水径流,对场地雨水实施外排总量控制。本条评价满分值为6分,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
1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55%但低于70%,得3分:
2场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但低于85%,得6分。
4.2.16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本条评价总分值为6分,并按下列规则分别评分并累计:
1绿化植物选用少维护、抗逆性强、病虫害少、无刺激性气味、对人体无害,以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为主。且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成活率达90%以上,得4分;
2采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得2分。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71.080
CCS G 18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282-2022代替GB/T2282-2000
焦化轻油类产品馏程的测定方法
Method for measuring distillation range of coking light oil products
2022-07-11发布    2022-11-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2282-2022,焦化轻油类产品,馏程的测定方法,GB/T 2282-2022 焦化轻油类产品馏程的测定方法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城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侧》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GB/T2282一2000(焦化轻油类产品馏程的测定》,与GB/T2282一200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0年版的第2章);
b)将“石棉"材质修改为“耐热保温”材质(见6.7、6.9,2000年版的6.7、6.9);
c)更改了热源的要求(见6.10,2000年版的6.10);
d)增加了分析天平设备的要求(见6.12);
e)增加了采样要求(见7.1);
D更改了试验步骤中检查的要求(见9.4,2000年版的8.4);
g)增加了大气压的换算公式[见10.4中公式(7)];
h)增加了计算结果数值修约要求(见10.5);
)增加了试验报告内容(见第12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煤化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69)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晨阳新型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浩字能源有限公司、治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海霞、同萍,同桂林、于益如、王友星,张全赢、王晓远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80年首次发布为GB/T2282一1980;
2000年第一次修订时,并人了GB/T3146一1982《苯类产品馏程测定方法》、YB/T2304
1980(重苯馏程测定方法》、YB/T5023一1993《粗苯馏程的测定方法》、YB/T5024一1993《精重苯馏程的测定方法》、YB/T5073一1993(吡啶类产品馏程测定方法》、YB/T5081一1993《粗粉馏程测定方法》、ZBG18003一1990(工业隆啉馏程测定方法》的内容;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内容摘要:

焦化轻油类产品馏程的测定方法
警示一使用本文件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文件并未指出所有可能的安全问
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焦化轻油类产品馏程测定的试剂和材料、仪器设备、样品处理、试验准备、试验步豫、试验数据处理,精密度,试验报告。
本文件适用于焦化苯类、酚类、吡啶类及坠啉类等轻油类产品馏程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99   焦化袖类产品取样方法
GB/T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YB/T2305    焦化产品试验用玻璃温度计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原理
在规定的条件下,蒸馏100mL(100g)的试样,观察温度计读数和馏出液的体积,并根据所得数据,通过计算得到被测样品的缩程。
5试剂和材料
5.1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化学纯
5.2无水氯化钙:化学纯。
6仪器设备
6.1蒸馏瓶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