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深SMW工法桩施工技术在澳大隧道工程中的应用.pdf

[摘要]SMW工法桩通常用于开挖深度12m以下的基坑支护,桩长多为15~25m。在澳大隧道K0+220一K0+470段、K14400一K1+600段及人行出人口基坑使用SMW工法桩围护,最大桩长达33m,并且H型钢采用密插的形式,施工难度大。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后,工程得以顺利完成。通过超深SMW工法桩在澳大隧道的实践,介绍其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关键词]隧道工程;基坑;围护;桩;SMW工法;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澳门大学新校区海底专用隧道工程是为服务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而新建的过海隧道工程,是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澳门联系的唯一通道。工程西起珠海横琴岛澳门大学校区,下穿十字门水道后,东至澳门路氹莲花海滨大马路,平面呈“Z”字形,工程线路全长1570m,其中隧道段长1430m,采用围堰明挖法施工。
横琴侧K0+220一K0+470段、澳门侧K1+400一K1+600段及横琴侧人行出人口基坑采用SMW工法桩围护。其中K0+220一K0+340和K1+460一K1+600段基坑采用φ650mm@450mmSMW工法桩围护,桩长4~26m,基坑开挖深度1.05~6.72m,间隔内插HN500×300×11×18型钢;K0+340一K0+470和K1+400一K1+460段基坑采用中850mm@600 mm SMW工法桩围护,基坑开挖深度6.72~10.21m,桩长18.5~28.5m,间隔内插HN700×300×13×24型钢;横琴侧人行出入口基坑采用Φ850mm@600 mm SMW工法桩围护,开挖深度13.45m,局部开挖深度16.94m,SMW工法桩桩长27.5~33m,密插HN700×300×13×24型钢。本工程横琴侧人行出入口段基坑SMW工法桩桩长达到33m,且H型钢采用密插形式,为本工程施工的难点所在。
2工程地质条件
本工程场地位于珠海十字门水道岸边,为人工吹填砂区域,场地标高2.0~3.2。根据地质勘探报告,场地内自地表至持力层深度范围内的土层为人工素填土、细砂、淤泥、黏土、淤泥质黏土、细中砂、中粗砂、砾砂及砂质黏性土,其SMW工法桩最深段人行出入口处的地质柱状图如图1所示。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形成的径流水、鱼塘水、潮汐海水等,海水深度0.7~3.8m,地下水位0.8~2.5m,随季节变化明显。
3工程难点分析
SMW工法桩刚度较小,在常规建筑基坑支护中,通常用于开挖深度11m以下的基坑),桩长在15~25m。本工程横琴侧人行出人口基坑开挖深度达16.94m,SMW工法桩桩长达到33m,超越了常规SMW工法桩支护的应用范围,属于超深SMW工法桩。超深SMW工法桩受成桩深度的影响,成桩质量的控制难度大。本工程场地内地下水丰富,水位高,对搅拌桩的施工质量要求更为严格。横琴侧人行出入口段33m桩长SMW工法桩采用密插H型钢,插入精度要求高,且H型钢的插放受到桩深及桩体水泥土硬化的影响,插入阻力大。
4施工工艺及解决方案
4.1三轴搅拌桩施工
三轴搅拌桩通常采用套接一孔法施工,即先施工的搅拌桩与后施工的搅拌桩有一孔是重复搅拌搭接的。搅拌桩的施工顺序一般有3种,分别为跳槽双孔套打连接式、单侧挤压连接式以及先行套打式。跳槽双孔套打连接式即施工时先施工第1单元,然后施工第2单元,第3单元的A孔及C孔分别与第1单元C孔及第3单元A孔套打复搅,完全套接施工。依次类推,施工第4和套接的第5单元,形成连续的搅拌桩墙体,如图2所示。本工程主要采用跳槽双孔套打连接式施工。
(略)
车站底板变形缝渗漏水治理技术.pdf

[摘要]结合某工程分析了地铁车站底板变形缝渗漏水的原因,对比了3种处理方案的优缺点,制定地铁车站道床底板变形缝渗漏水治理方案,并分析了堵水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注浆压力对车站道床结构的影响,并与现场实测结果相互验证,达到了预期效果,保证了车站结构的安全稳定。[关键词]地下工程;地铁;防水;变形缝;漏水
1工程概况
本工程地铁车站作为集普速铁路、城际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和周边市政道路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项目,其最大开挖深度超过30m。本工程基坑为地下4层结构(局部3层),开挖深度25~30m,长约264m,宽73~105m。地下1层为市政开发的交通层;地下2层为地铁轨道交通2,3,9号线的车站站厅层,地下3层为地铁轨道交通2,9号线的车站站台层以及3号线的设备层,地下4层(局部)为地铁轨道交通3号线的车站站台层。地铁轨道交通2,9号线车站底板位于Q3ca⑦,粉质黏土层,3号线车站底板位于Q⑦4粉砂层,2,3号线联络通道底板为从Q1⑦,粉质黏土层过渡到Q⑦4粉砂层,底板最大进入粉砂层2.5m左右。地铁轨道交通2,9号线站台标高为-17.970m,道床面标高为-19.020m,地下4层顶板标高为-21.446m。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略)
2底板变形缝渗漏水及原因分析
2.1渗漏水情况
车站底板施工完毕,铺轨之前,地下3层和地下4层换乘通道处底板变形缝出现错动和张开,造成2号线底板沿变形缝纵向开裂。裂缝起于2号线左线站台边墙,止于右线轨道中线。裂缝长7m,宽5~15mm,裂缝处有明显渗漏水,局部有管涌,夹杂少量粉细砂,水量1~2m/d,直接影响到结构安全和后续铺轨与开通运营,因此需要对渗漏水部位进行治理。
2.2渗漏水原因分析
1)车站主体结构施工完毕后,基坑内抽水停止,坑外水位恢复,外水压力对结构产生浮力,可能引起结构局部抬升。
(略)
3渗漏水治理方案对比
根据变形缝的渗漏情况,初步拟定3种方案。方案1:在地下3层2号线轨行区域的变形缝两侧钻直孔和倾斜孔进行地面注浆加固和堵水,固结垫层下方的土体,并填充缝隙;然后采用高强度环氧砂浆封堵钻孔;方案2:在地下4层结构侧墙水平钻孔,对变形缝下方一定范围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和堵水,提高土体的黏聚力和强度,以抵抗水土压力,
防止管涌;方案3:凿除变形缝两侧混凝土,并拆除原防水结构,重新施作新的混凝土和防水结构,以改善防水效果。3种方案对比如表2所示。根据3种方案的优缺点,最终选择了方案2。
4底板结构变形缝渗漏水治理方案
4.1治理总体方案
在地下4层换乘大厅靠近变形缝一侧的边墙上钻设4排水平注浆孔,与变形缝方向垂直。4排注浆孔应布设于地下3层底板碎石垫层的下方,其第
(略)
成都火车南站发散式雨篷结构测量方法研究.pdf

[摘要]发散式雨篷结构能够带给人独特的视野,触发思维的拓展,有效地缓解精神疲劳,因而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现代建筑中。但由于其结构特点,在施工中坐标轴转化较困难,同时需考虑起拱值等因素,施工过程中的坐标控制值难以精确确定。通过研究发散式雨篷结构的测量控制方法,提出了投影拟合法、极坐标法、轴坐标法等测量方法,实现了发散式雨篷结构的精确安装。[关键词]钢结构;雨篷;发散式;投影拟合法;极坐标法;轴坐标法
1工程概况
成都火车南站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1号雨篷为长椭圆形伞状结构,南北长55m,东西宽42m,覆盖面积达1800多m2,由36根箱形柱向外弯曲形成径向主梁,径向主梁间通过环向圆管联系,同时在椭圆形长轴区域径向主梁之间增加1根箱形次粱构成径向次梁。所有径向构件均指向中心点,所有的环向圆管的圆心都位于中心点,整个伞面构造呈辐射状向外延伸。如图1所示。
2测量重难点分析
火车南站枢纽城市综合体项目1号雨篷为单层片状大跨度悬挑结构,其伞面主要受力构件为36根钢柱弯曲渐变形成的径向梁,径向梁均为箱形构件,从结构形式上来说伞状雨篷结构受力较不稳定,结构下挠风险较大,并且,1号雨篷的外观效果为钢结构外露形成景观式建筑,其重要的功能在于雨篷径向构件从中心向四周辐射所带给人的延伸感,因此雨篷的安装精度对于本工程建筑功能的实现非常重要,而雨篷的安装精度又取决于径向主梁的安装精度。
3投影拟合法
钢柱、弯弧梁和直梁分别作为单独的安装单元,精度控制的难易和要求均不相同。钢柱安装时要控制好上端的标高、坐标和垂直度,虽然精度要求很高,但容易控制。弯弧梁和直梁安装时要控制好轴线的角度和顶部标高,同时由于要考虑预起拱,起拱后的顶部坐标值要重新确定,不仅精度要求很高,而且较难控制,是测量控制的重点和要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弯弧梁和直梁的安装监控是整个工程测量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分析,影响其安装精度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构件制作偏差;二是安装时预起拱对定位坐标的影响。弯弧梁是由两块翼缘板、两块腹板和若干加劲板拼接而成,由于翼缘板和腹板均是弧形构件,在拼装过程中,整体尺寸较难控制,尤其是弯弧梁的弧度易产生组装偏差,对现场安装时的校正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弯弧梁按照设计坐标根本无法校正到位;预起拱后,弯弧梁端部将向后偏移,定位坐标也会随之改变,需要根据偏移后的定位点位置重新确定坐标。
4极坐标法
根据本工程结构特点,所有的径向杆件都指向中心点(即圆心),可以考虑采用极坐标方法进行测量。在极坐标系中,控制点的位置取决于两个因素:点距离圆心点的距离L、点与圆心点的连线与设定的水平线间的夹角α,如图4所示。根据极坐标原理,在成都火车南站1号雨篷测量控制中,可以将测量仪器架设在雨篷中心点(圆心点)上,设定好水平轴,然后控制安装钢梁与水平轴之间的角度α即可保证钢梁的准确就位。如图5所示
(略)
吹填土浅层真空预压处理技术.pdf

[摘要]介绍了吹填土浅层真空预压施工工艺流程,从多项施工技术控制的角度出发,探讨与分析吹填土浅层真空预压在施工过程中的控制要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包括土工织物的质量控制、竖向与水平向的“板管”一体施工和长短间隔式竖向排水板体系以及开泵数量或开泵率的控制等。[关键词]地基;吹填土;真空预压;排水板;施工技术
1浅层真空预压工艺流程
吹填土浅层真空预压施工工艺受吹填土自身特点的影响与制约,主要以人工作业为主,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2施工技术措施
2.1编织土工布工作垫层
围海吹填土浅层真空预压往往针对新近吹填土开展实施,吹填土表层淤泥多为液态状,尚未形成土颗粒骨架,甚至表层仍有积水存在。施工过程中编织土工布一般选择单位面积质量在150~200g/m的材料,一般认为其目的在于能够满足施工人员后续打设排水板、铺设排水管路等施工作业面或垫层要求。但在实践中发现,土工布不仅起到垫层作用,更为主要的是隔离作用,防止后续排水板打设过程人工扰动或抽真空造成吹填土泥面翻浆,一是易在排水板打设、管路铺设过程中局部淤堵排水体,如水平排水管表层滤布或滤膜、排水板与管路绑扎连接处等;二是编织土工布与密封膜层间在抽真空过程中易形成薄薄的泥皮层,从而影响浅层真空预压水平排水体系。因此,在选择铺设土工布材料时,不能仅仅考虑土工布抗拉、抗裂等强度指标,也需从吹填土颗粒级配、渗透系数等指标适当考虑土工布的等效孔径等相关指标。
(略)
3结语
吹填土浅层真空预压是随着围海造地、吹填工程兴起,由传统真空预压技术改进后,逐步形成的一项新技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①土工布、排水板等材料质量控制和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控制十分重要,对浅层真空预压处理效果的影响很大;②充分了解浅层真空预压工艺流程和各项细节,针对吹填土特性,落实施工技术措施。
(略)
川南地区高含水量粉质黏土掺灰法处治研究.pdf

[摘要]川南地区粉质黏土具有含水量高、承载力低的特点,不适宜用作路基材料,选取川南地区一段乡村公路作为试验路段进行高含水量粉质黏土室内改良试验。为提高高含水量粉质黏土路基填料的压实特性,使其达到设计要求,在土中掺加石灰外加剂以改善粉质黏土的工程力学性质。通过分析外加剂的掺量、种类以及养护龄期等因素对石灰改良土工程性质的影响,并对石灰改良土的技术参数进行分析,以选择并确定适合于高含水量粉质黏土的最佳外加剂摻量,以期指导实际工程。[关键词]道路工程;高含水量;粉质黏土;掺灰法;石灰
1工程概况
试验场地选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共乐镇乡村公路的路基施工。
场地原始地貌为南高北低的川南浅丘区的宽谷,勘察范围内绝对高程为375.12m左右,场地平缓、开阔。乡村公路试验路基场地上部普遍分布一层厚度不均的淤泥和粉质黏土层,现描述如下:①淤泥黑褐色,湿~饱和,流塑状,成分为黏性土,含腐殖质,具高压缩性,厚0.15~0.30m,广泛分布于场地表层。②粉质黏土灰黑色,潮湿,可塑状,具高压缩性,厚3.20~5.10m,广泛分布于场地内。
2高含水量粉质黏土物理和力学性质在项目进行的前期阶段,对川南地区进行现场取样并对所取土样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试验研究。对川南路基填料的物理性质进行了三相基本物理指标试验、液塑限试验、颗粒筛分试验、击实试验、固结压缩试验,对路基填料的力学性质做了直接剪切试验、承载比(CBR)试验、三轴抗压强度试验。对现场3个不同地点取15个样,通过各项试验,试验结果如表1,2所示。
(略)
3高含水量粉质黏土改良技术试验方案
3.1试验材料的物理性质
1)土根据不同含水量的要求,对所需要的改良土烘干、筛选以及用干法拌制。为能够得到土样的均匀含水量,将所拌的土样焖料8~10h。
2)石灰用生石灰粉对粉质黏土进行改良,通过将石灰掺人粉质黏土中,使石灰与土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作用,从而达到粉质黏土的性质发生本质改变,石灰的技术指标如表3所示。
(略)
3.2石灰改良高含水量粉质黏土试验原理由于受到试验条件的限制,含水量损失试验的第1步是配制与现场含水量相当的试验土样;试验的第2步是将试验土样与外加剂均匀混合,并用小钢盆装好,再焖料16h后来测定土样的含水量。
为研究石灰改良土的物理力学特性,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如含水量损失试验、击实试验、承载比(CBR)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水稳定性的试验研究,从而得到改良土的含水量损失、含水量损失与外加剂掺量的关系、改良土焖料前后含水量变化、石灰改良土击实试验含水量与干密度的关系、改良土外加剂掺人量与干密度的关系、改良土外加剂掺人量与最优含水量关系、改良土外加剂掺人量与最大干密度的关系以及石灰改良土无侧限
抗压强度。通过这些试验结果来确定适合于高含水量粉质黏土的最佳外加剂摻量。
4高含水量粉质黏土改良试验结果
4.1改良土含水量损失试验研究
试验选择石灰作为外掺剂,测试外掺剂对于该土样的降水效果。试验结果如图1,2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1)当素土中加入外加剂时,含水量总损失量随着外加剂摻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单位掺量损失量随着外加剂掺量的增加而减小,且当外加剂摻量达到一定数值时,单位含水量损失量降低率趋于水平。这也就说明只是一味地增加外加剂的掺量是不经济的,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定掺量。
2)将石灰掺人土体中,有效地降低土体的含水量,对于改良处治高含水量的粉质黏土较为适用。
3)由改良土的含水量总损失曲线可以看出,含水量损失的总量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分段的。当石灰掺量<5%时,石灰改良土含水量损失总量的发展趋势要大于石灰掺量超过5%时。
(略)
垂直爆破开挖技术在狭小区域深基坑施工中的应用.pdf

[摘要]在重庆某电厂取水泵房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当地岩石的物理特性进行深人研究,采用了垂直爆破开挖的施工工艺,取得了良好效果。从施工工期和成本两个方面与放坡爆破开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垂直爆破开挖可节省工程成本,缩短施工工期,具有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关键词]地下工程;深基坑;开挖;爆破;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重庆某电厂江边取水泵房地下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简体结构,基坑开挖深度为35.70m,地下结构外径17.00m,内径14.00m,基坑采取爆破开挖,设计为放坡爆破开挖。由于当地施工季节性较强,施工受长江水位限制及雨情影响较大,工期较为紧张,必须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
2工程地质条件
拟建场地上覆地层由第四系全新统残积、坡积层(Q:+")构成,岩性为粉质黏土,可塑状态,层厚0.40~1.40m;下伏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J2m),岩性为泥岩、泥质砂岩。
泥岩为泥质结构,厚层水平层理构造。强风化泥岩呈碎块状,层厚0.70~1.00m;中等风化泥岩呈块状,整体性良好,节理裂隙不发育。
泥质砂岩为细粒砂状结构,泥质胶结,厚层水平层理构造。强风化泥质砂岩呈碎块状,层厚0.60~1.00m。中等风化泥质砂岩呈块状,整体性良好,节理裂隙不发育。
3爆破施工方案
场地粉质黏土层采用挖掘机直接挖除,边坡取1:1.5,强风化岩石采用松动爆破开挖,边坡取1:1.5。中等风化岩石采用松动爆破垂直开挖,开挖深度30m。
中等风化岩石垂直开挖前,先沿取水泵房周边打减振孔,孔径为90mm,间距500mm,均匀布置在与泵房同心直径为17.2m的圆上,孔底超过基底30cm。
垂直爆破开挖时,采用电动或气动凿岩机成孔,人工装药。为控制垂直开挖的垂直度与几何尺寸,不造成筒壁的超挖,减少对边坡稳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毫秒微差爆破技术,同心圆布孔,多钻孔、少装药,分段引爆,周边孔中间设置预裂孔,少装药,尽量保持爆破后的围岩完整,控制产生炮振、裂缝,保证围岩稳定,最后采用人工清壁。
4爆破设计计算
爆破施工分层进行,布孔以梅花形为主,一般炮孔深1.0~1.5m,如图1所示。
4.1爆破参数
采用电力起爆,炮孔直径d=42mm,每层开挖高度H=1.5m,孔深L=1.1H=1.65m,最小抵抗线W=0.8×1.5=1.2m,炮孔间距a=1.0W=1.2m,排距b=0.8W=1m。边坡采用预裂爆破,炮孔间距为炮孔直径的12倍,即预裂炮孔间距a预=12×0.042≈0.5m。炸药采用2号露天岩石硝铵炸药,直径32mm。药卷长度L药=200mm,质量G=0.15kg,雷管使用8号毫秒微差电雷管1~10段。
(略)
底出料振冲碎石桩水下施工技术.pdf

[摘要]振冲碎石桩加固水下软土地基的难点主要体现在成孔、定位及垂直度3方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导管底出料的方式将碎石料送到振冲器周围,并在振冲导杆外侧增加限位装置解,通过GPS实时对成桩过程进行跟踪定位,保证了碎石桩的成桩质量,并通过重型动力触探试验验证了底出料振冲碎石桩的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底出料振冲碎石桩成桩均匀,密实度较高。[关键词]地基;软土;桩;振冲碎石桩;动力触探试验;检测
1工程概况
大连某码头上部结构采用沉箱重力式结构,总里程约500m。由于该工程临近老码头,且距离附近居民区较近,经设计方案比较,最终确定采用振冲碎石桩对海底淤泥进行处理。根据前期的勘察资料,工程区水下地形平缓,自岸边向海中微倾,主要压缩层有3层,分别为流泥、淤泥及淤泥质粉质黏土。具体场地地质条件如表1所示。
2施工方案及难点
由于土层主要以不排水抗剪强度<20kPa、灵敏度较高的海相淤泥为主,根据相关规范需要进行现场试验以验证适用性。具体施工方案:施工区域为30m×30m的正方形,布桩方式为梅花形,桩径均为1.2m,桩间距1.7m,桩长15.0m,振冲器功率≥75kW。碎石料的含泥量<5%,粒径20~200mm,且粒径>150mm的碎石料含量≤20%,并通过动力触探试验检验加固效果。
一般振冲碎石桩主要依托施工船只进行水下施工。由于施工船只随波浪上下起伏,左右摇摆,桩位及垂直度控制较难。且由于水下淤泥的侧向约束小,进一步加大了水下振冲碎石桩的施工难度。因此,水下振冲碎石桩施工的关键点为:海底振冲碎石桩成孔、船舶和桩位确定、垂直度的控制、碎石桩施工深度控制、上料船与振冲作业船的配合。其中振冲碎石桩的水下成孔质量关系到桩体碎石料的充盈度,桩位及垂直度关系到碎石桩在加固区的空间分布,这3方面决定了碎石桩的成桩质量,同时也是振冲碎石桩水下施工的难点。
3底出料振冲碎石桩施工工艺
振冲碎石桩的水下施工同陆上施工相比,施工难度较大,首先需要对各种施工设备进行相应改造,同时水下施工平台工作面利用率较低,要实现大面积机械集中施工比较困难,施工工效较低。材料平面运输和孔口输送都要求其他设备配合。其具体施工流程和工艺如下。
3.1施工准备
在陆上振冲碎石桩施工准备较为简便,而在水下施工则较为复杂,如果施工准备不足,将严重影响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
(略)
4底出料振冲碎石桩质量检验
由于底出料振冲碎石桩是一种新工艺且在水下施工,其成桩质量在具体施工中得到不断完善。
为检验底出料振冲碎石桩的连续性和密实度,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动力触探试验。如表2所示,根据碎石桩动力触探击数的规律,大体分3类情况分别对应底出料振冲碎石桩前、中、后期的成桩质量进行检验。
(略)
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楼面行走式塔式起重机施工技术.pdf

[摘要]介绍了楼面行走式塔式起重机轨道铺设和加固措施等施工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技术。该技术的优点是可解决大跨度空间结构吊装设备无法辐射位置的结构安装难题。结合以往大跨度空间项日楼面行走式塔式起重机的工程应用实例,并通过某项目施工方案的探讨,充分体现了行走式塔式起重机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施工过程中的优势。轨道设计中合理利用结构自身的传力特点,有效解决了轨道的铺设问题,减少了加固措施费用。[关键词]钢结构;塔式起重机;轨道设计;施工技术
1行走式塔式起重机施工技术
1.1轨道设计
行走轨道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钢轨和轨道梁系统。钢轨铺设在轨道梁上。轨道梁系统由埋件、转换梁、轨道梁及拉梁组成。
2.构件截面形式一般均为焊接H型钢,拉梁可根据构造需要设置成型钢或桁架形式,如图1,2所示。
(略)
3银川河东国际机场屋盖钢结构施工方案
3.1项目概况
银川河东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T3航站楼主体结构地上2层,地下局部1层。屋盖钢结构由连廊、主楼、指廊3部分构成(见图8)。主楼屋盖平面尺寸长204m、宽104m,采用波浪形单层刚架梁系结构,16榀刚架梁采用3跨连续变截面箱形梁,中间跨采用梭形双梁,陆侧、空侧采用双分叉拱券柱支承(见图9)。
3.2主楼施工方案
通过分析结构特点,在2层7.350m标高楼层上布置1台C7050型行走式塔式起重机负责跨中构件的吊装,并在结构两侧各配备1台150t履带式起重机进行边跨钢构件吊装。
4结语
随着近年来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项目的增多,行走式塔式起重机也广泛应用在施工过程中,可以达到提高覆盖范围和减少吊装盲区的作用。但是随之带来的荷载需在吊装过程中加以考虑并进行加固设计及施工监测
本文对楼面行走式塔式起重机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利用结构自身的传力特点,合理解决了轨道的铺设问题,有效传递了行走式塔式起重机带来的施工荷载,减少了加固措施费用,为日后行走式塔式起重机在大跨度空间项目的应用提供了借鉴依据。
(略)
大跨度空间螺栓球钢网壳穹顶安装技术.pdf

[摘要]以中海油某储仓大跨度空间螺栓球网壳穹顶安装工程为例,结合工程具体情况,探讨了大跨度空间螺栓球钢网壳穹顶结构安装技术,提出了网架无支撑分块吊装及高空散拼结合安装法施工艺,并阐述了其安装原理、安装流程及质量控制措施等关键技术。结果表明:该安装工艺有效保障了工程质量、缩短工期和节约施工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关键词]钢结构;网壳;穹顶;螺栓球;安装
1工程概况
中海油40万/年煅后焦圆形成品储仓采用以螺栓球节点连结的钢网壳穹顶。本储仓直径93.5m,拱高52.5m,屋面采用0.6mm厚彩色喷塑双面镀铝锌压型钢板,球壳展开面积12500m2,整个网壳重480t。网架以36个钢筋混凝土护壁柱作为支座,穹顶为正交正放四角锥钢网架球壳结构如图1所示。
2工艺特点
1)在地面拼装网架单体和三角架小单元,施工操作方便,易于调整精度偏差,保证安装质量。
2)利用首圈网架形成的几何不变结构稳定体系完成上部网架的拼装,不需要搭设支撑脚手架和拼装操作平台,节约脚手架材料费和人工费,降低工程施工措施费用。
3)将大量的高空作业改在地面完成,减少了高空作业安全隐患。
4)因不搭设支撑脚手架和操作平台,缩短了工期,降低了项目管理费。
3工艺原理
在地面分块拼装网架单体,逐块吊装对接,与竖向支座连接后形成首圈几何不变结构平衡体系;将预先在地面拼装好的一球四杆或一球三杆小单元吊至拼装位置,利用已形成的结构体系承受施工荷载和自身荷载,按顺序拼装完成所有网架。
4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4.1施工流程
埋件安装、复测标高→网架杆件分类、装配节点→网架单体划分及吊装顺序确定→网架单体地面拼装→吊点、吊带、钢丝绳选择,试吊→首榀网架单体吊装→第1圈单体网架吊装→地面拼三角锥小单元→高空散装法安装小单元→逐块拼接、网架合龙→屋面压型钢板安装→检查挠度及中心偏移+验收。
4.2操作要点
4.2.1埋件安装、复测标高
1)埋件安装网架支座埋件预埋进钢筋混凝土支座柱中,埋件铁板与锚筋在加工厂焊接连接,焊缝应饱满均匀。埋件铁板中间区域预留2个50mm小孔,以使支座柱浇筑混凝土时内部气泡逸出,埋件与混凝土接触严密。检查就位正确和校正垂直度,调整好埋件平整度后安装下槽。
(略)
大跨度倾斜拱形管桁架安装技术.pdf

[摘要]贵州兴义市体育中心游泳馆工程,结构形式为管桁架结构。根据工程特点,进行施工方案比选,选择分段吊装、高空对接施工方案进行施工。采用有支撑高空对接法、施工顺序相关性控制、施工荷载影响、临时支撑系统设计与分析、三维测量数据提取、拼装胎架设计、大跨度空间结构分步分级卸载及施工监测等技术解决施工难题,提高周转率,减少临时支撑用量;使计算结果施工指导性强,提高临时支撑承载力,减小临时支撑截面,保证结构卸载的安全性。[关键词]钢结构;安装;大跨度;施工模拟;支撑;卸载
1工程概况
贵州兴义市体育中心游泳馆工程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兴义大道,总建筑面积约120000m2,游泳馆地下1层,地上3层,建筑高度39。游泳馆屋盖为倾斜拱形管桁架+销轴树权支撑的双曲面半椭圆形结构(见图1),总长147.69m,宽110.1m,高39m,最大跨度63.4m。由于单榀桁架呈倾斜拱形结构,且拱形管桁架为销轴连接的树权支撑,如何保证安装尺寸的准确性是施工难点。
2施工总体思路
首先确定钢结构施工部署,南、北方向各设1个拼装场地,北面场地及地下车库作为钢结构拼装场地,该场馆使用2台350t履带式起重机(2号和3号),起重机主臂长48m,副臂长66m,南、北两侧布置,由中间向两边进行吊装,需要4台汽车式起重机配合施工。2号履带式起重机运送至游泳馆与网球馆中间场地,进行安装后使用,3号履带式起重机行走道路为原土结构,履带式起重机进场施工前再使用碎石铺设1层并夯实,如图2所示。
(略)
3施工难点及解决方法
3.1临时支撑系统设计与分析
支撑系统均采用线单元模拟,采用平面单元传递支撑平台表面均布荷载与风荷载。管桁架与支撑系统连接简化成对支撑系统节点的集中荷载。胎架结构分析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MIDAS Gen8.36进行。竖向荷载按永久荷载考虑,分项系数取1.2。胎架高39m,胎架节间取1.5m,采用节点荷载传递永久荷载及施工可变荷载。通过对屋盖钢结构安装、卸载分析模拟可知胎架需要承担竖向荷载686.5kN(设计值,并根据自重的20%考虑了施工荷载),胎架结构形式可采用角钢自制胎架组装式支撑胎架,如图5所示。
(略)
4结语
通过对已有施工方法的研究,提出了分段吊装、高空对接施工方法,解决了施工中遇到的难点,成功实现了大跨度复杂空间结构的安装,积累了工程经验,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得出如下结论。
1)使用MIDAS Gen进行支撑胎架受力分析,使得支撑胎架的安全系数得到保障,措施材料投入得到更好利用。
2)采用线模型对拼装单元进行拼装测量数据提取,将桁架设计状态转换成侧拼状态坐标数据,降低拼装胎架高度,上、下弦在同一标高面上,方便拼装,避免拼装构件太高带来施工不便而产生措施费,提高施工安全系数。
(略)
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技术发展与应用综述.pdf

[摘要]近10年来,我国预应力钢结构在拉索材料、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技术进步。其中,拉索材料从钢绞线组装索和钢丝绳组装索,向高强钢丝束和钢拉杆等成品索发展,钢丝表面防腐从镀锌处理到环氧喷涂和镀锌铝处理。结构形式包括张弦梁/桁架/网格、斜拉结构、预应力桁架、索桁架、索拱、弦支穹顶、索网、索穹顶及多次杂交结构和特殊结构等。预应力钢结构施工,不仅仅是纯粹的制作、安装和张拉工艺,而是系统性和全过程性的施工技术。具体体现在:分析和工艺的结合,节点、索头和张拉机具的结合,刚构和拉索施工的结合,及从分析到制作、安装和张拉的全过程施工控制。[关键词]大跨空间钢结构;预应力;拉索;施工技术
1拉索材料的发展
预应力拉索是对钢结构施加预应力的主要材料。拉索材料从钢绞线组装索和钢丝绳组装索,向高强钢丝束和钢拉杆等成品索发展,钢丝的表面防腐蚀从镀锌处理到环氧喷涂和镀锌铝处理。
1.1组装索
早期预应力钢结构中的拉索多采用钢绞线组装索和钢丝绳组装索,其中钢绞线组装索应用较多。钢绞线组装索的索体材料,直接采用广泛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的无黏结钢绞线,拉索锚具则在夹片锚和挤压锚等锚具的基础上予以改造。钢绞线组装索的特点为:制作方便、索长制作精度要求低、制索费用经济,但索端节点构造较为复杂,美观性、整体性能和防腐性能略差。
现钢绞线组装索多应用于管内布索的预应力钢桁架结构中,端部全密封,使钢绞线束的防腐得以保证,如成都会展中心、广州新白云机场二期工程和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工程等。
2结构形式的发展
现国内已应用的预应力钢结构形式包括:张弦梁/桁架/网格、斜拉结构、预应力桁架、索桁架、索拱、弦支穹顶、索网、索穹顶及多次杂交结构和特殊结构等。这些结构形式多借鉴国外工程和技术,通过吸收、消化、推广和发展,部分结构形式在国内的应用规模已远超国外。
2.1张弦梁/桁架/网格
张弦梁由上弦刚构、中间撑杆和下弦索构成。拉索张拉时,张弦梁的一端或两端的支座允许滑动,从而使拉索的预张力完全由上弦刚构平衡,从而形成预应力自平衡体系。
3施工技术的发展
预应力钢结构施工,不仅仅是纯粹的制作、安装和张拉工艺,而是系统性和全过程性的施工技术。具体体现在:分析和工艺的结合,节点、索头和张拉机具的结合,刚构和拉索施工的结合,及从分析到制作、安装和张拉的全过程施工控制。
3.1分析和工艺的结合
预应力钢结构的施工目的就是实现设计初始态,其包括了力(如索力、支座反力、钢构内力等)和形(如跨度、矢高、关键构件空间姿态等)的双重要求,显然这要比一般钢结构的施工要求更高。理论上在无误差的情况下,力和形是完全对应的,但实际施工中,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施工误差的存在、经济和工期的约束等原因,难以做到力和形的完全统一。这就需要在正式施工前,应进行充分地、必要的分析,掌握结构特性,为施工提供必要的施工参数,从而在施工过程的各环节中予以有效、准确的控制,最终结构成型符合设计意图,达到设计目的。
分析内容包括:结构性能分析、施工力学分析以及施工成型状态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分析。
4结语
近10年来,大跨空间预应力钢结构发展迅速,满足了大跨度、大空间建筑的需求。在拉索材料方面,从早期的预应力钢绞线组装索,发展至现今广泛应用的高强钢丝束和钢拉杆成品索,拉索整体质量和性能大大提高,且多样化的索头形式适应了建筑美观性、结构节点构造和张拉施工的需求。
在结构形式方面,国内应用较为全面,索穹顶也开始应用,部分结构形式的工程应用尺度达到世界第一;基于传统的基础结构形式,衍生出许多分支,丰富了建筑结构形式,拓展了预应力钢结构的应用。
(略)
倒三角形断面大跨拱式管桁架结构吊装方案研究.pdf

[摘要]吊装是大跨度桁架结构施工工程的重要环节。对于复杂的倒三角形断面拱式管桁架,其吊装方案更为复杂。通过ANSYS建模,对某倒三角形断面拱式管桁架结构的4种吊装方案进行计算,确定了各种吊装方案采用的起重机型号,钢丝绳参数,并验算了各吊装方案的稳定性。最后,考虑施工的经济、合理性确定了该倒三角形断面拱式管桁架的最优吊装方案。[关键词]钢结构;大跨度结构;吊装计算;有限元分析;稳定性验算。
1工程概况
本结构为采用圆管焊接成倒三角断面双向弧形的大跨度桁架结构,建筑面积为11995m,高度为27.55m,最大跨度为89m,属于大跨度拱桁架结构,围护结构主要材料为铝镁锰合金板。该结构主体由10榀弧形跨度为121m的钢管拱桁架组成,该拱桁架由2根上弦杆和1根下弦杆组成,各弦杆间用腹杆连接,端部桁架柱距为12.4m,中间桁架柱距为13.2m,桁架与桁架之间采用垂直支撑及水平支撑连接而成,弧形主桁架两端采用预埋螺栓连接形成。
2拱桁架拼接安装
该结构主体由跨度为89m的2根上弦杆和1根下弦杆组成,跨度较大,所以采用散件进场,现场组装的方法进行施工。在桁架拼接前需在浇筑好的地面上铺设槽钢调整在一个标高后进行放样并搭设拼装支架,拱桁架放样时先放置上弦的1根圆管,采用等分发进行放样。上弦的1根圆管放样时,需进行临时固定支架的搭设,如图1所示。
(略)
3施工吊装计算
桁架吊装是一动态过程,与成型后的受力状态不同,吊装体系在外界荷载作用下为几何可动体系。对本工程,由于拱桁架跨度大、自重大,吊装过程复杂,在吊装过程中应重点考虑:①吊点位置计算;②吊装的稳定性验算;③吊装钢丝绳的选择。
3.1吊点位置计算
3.1.1有限元模型
吊装方案中吊点的位置主要根据结构或构件的形式和重心确定。吊装工程中多采用3点或4点绑扎的形式,并在起吊过程中要保证结构在自重作用下的平衡。考虑吊装过程中的稳定性,一般吊绳与被吊构件应有一定的夹角,且吊装夹角以45°为最佳。本项目中为保证吊装时拱桁架的强度及平面内、外稳定均满足规范要求,现使用ANSYS软件对拱桁架进行建模,采用Link8单元模拟拱桁架及绳索。吊装模型拟分别为:①1榀拱桁架4个吊点吊装;②1榀拱桁架8个吊点吊装;③半榀拱桁架4个吊点吊装;④半榀拱桁架8个吊点吊装。4种方案的模型如图2所示。
(略)
4结语
大跨度空间拱桁架的施工比较困难,施工时必须搭设胎架,安装高度高,空间定位以及吊装难度大。所以,吊装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吊装方案进行详细的研究。本论文通过ANSYS有限元模型,对某大跨度拱桁架结构的4种吊装方案进行研究,确定了各种吊装方案采用的起重机型号,钢丝绳参数,并验算了各吊装方案过程中的稳定性。最后,考虑施工的经济、合理性确定了本工程的最优吊装方案。
(略)
大跨重型高空钢结构连廊逆向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施工技术.pdf

[摘要]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东二区钢结构连廊工程,由于施工高度、跨度及构件质量较大,常规起重设备吊装非常困难,施工难度大,高空原位散拼及其他方法都不理想。通过多方案比选,采用了依次从屋面连廊桁架、16~18层钢框架、13~14层桁架在1层楼面拼装,液压同步整体提升的施工方案。此方法打破了常规从下至上的安装流程,实际的施工结果与方案的方法、验算吻合,效果显著。[关键词]钢结构;连廊;液压同步;提升;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成都新世纪环球中心东二区连廊钢结构连接南北两栋大楼。连廊跨度66m,由13~14层楼面桁架以及16~18层钢框架和屋面桁架组成,钢框架吊挂在屋面桁架上。连廊整体高度47.1m,顶部标高105.2m,其中13~14层楼面桁架高度为3.8m,屋面桁架高度为12.95m,中间16~18层钢框架高度为12.7m。连廊整体重5700t。连廊平面、立面位置如图1所示。
2施工难点与重点
钢结构连廊开始施工前南北两侧大楼已经施工至13层,施工场地狭窄,大楼中间是两层地下室,地下室顶板堆放了土建施工材料,④轴外场地是砂浆搅拌机、工具棚、钢筋堆场及作业场。
连廊两侧大楼起重设备是1台C7030塔式起重机和1台C7520塔式起重机,不能满足起重要求,且其他工种需要同时作业,塔式起重机无法作为连廊的安装设备。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及通过多方案比选,考虑到场地必须与其他工种错峰施工、起重设备无法满足起吊要求、工期进度较紧、高空作业风险大及其他方案措施量太大等原因,选择了逆向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施工方案。
3逆向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施工技术
3.1技术优点
在大型钢结构特别是连廊桁架钢结构施工中,优先采用逆向整体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进行吊装,具有以下优点。
1)主要构件拼装在地面胎架上进行,施工效率高,施工质量易于保证。
(略)
4提升工况验算
由于钢结构逆向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是一项新技术,施工过程不仅需要对提升单元结构自身受力、变形和结构稳定性进行计算;对提升上下吊点的牛腿受力状况、稳定性进行计算;还需要对提升牛腿的已建成部分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进行计算。由于验算内容较多,施工全过程验算另文论述。
(略)
SL/T 533-2021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附条文说明)
ICS93.160
P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T533——2021替代SL533——2011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Code for preparing preliminary design reports f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roject
2021-08-06发布2021-11-06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SL533—2011《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进行修订。
本标准共16章2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综合说明、水文、工程地质、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工程布置及建筑物、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水土保持设计、环境保护设计、工程管理设计、节能设计、设计概算、工程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结论与建议。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调整水文、工程地质章节的工作深度要求;
——增加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及工程信息化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
——补充装配式渠道设计内容和深度要求;
——补充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中的耐久性、合理使用年限、生态要求。
本标准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L 533——2011
1.0.1 为规范灌溉排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的编制原则、工作内容和深度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改建、扩建的大中型灌溉排水工程和新建的小型灌溉排水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
1.0.3 初步设计应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分析所需资料,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进行调查、勘测、观测、试验和研究。积极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因地制宜、经济适用、方便管理。初步设计报告应有分析,有论证,有必要的方案比选,并有明确的结论和意见,文字简明扼要,图纸完整准确。
1.0.4 骨干灌溉排水工程除险加固或拆除重建应根据安全鉴定主要结论,确定改造设计方案。
1.0.5 初步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应包括下列内容∶
1 复核并确定工程场址的水文成果。
2 查明主要灌溉排水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3 说明工程任务及功能利用要求,复核水土资源平衡分析成果,复核工程规模;确定灌溉排水工程项目范围和灌溉排水分区;选定灌溉排水方式和灌溉节水措施。
4 复核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确定工程总体布置、渠(沟、管)线路、主要建筑物结构型式和布置、控制尺寸和高程、数量;说明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变化、新增内容;确定骨干工程设计和田间工程典型设计。
5 选定水力机械、电气、金属结构、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等设备型式和布置;确定消防设计方案和主要设施;确定工程信息化设计方案。
6 复核施工导流标准、方式,确定主要建筑物施工方法、施工总布置及总工期;提出建筑材料、劳动力、施工用风、电、水的需要数量及来源。
7 复核工程建设征地的范围、数量、实物指标,提出移民安置等规划设计。
8 确定各项环境保护专项措施设计方案。
9 复核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确定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方案。
10 说明现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等情况;提出新建工程管理设计和改扩建工程的管理改革方案。
11 确定劳动安全与工业卫生的设计方案,确定主要措施。
12 提出工程节能设计。
13 编制工程设计概算。
14 复核经济评价指标。
15 提出工程建设初步设计的主要结论。说明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解决措施或风险规避措施。简述下阶段有关工作建议。
1.0.6 初步设计报告章节安排应将“综合说明”列为第1章,以后各章应依次以本标准第3~16章节为标题编排。初步设计报告应附编制单位勘测、设计资质证明、必要的文件和专题报告。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格式见附录A。
1.0.7 灌溉排水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绪言应简述项目区地理位置、背景、经济社会状况、国土空间规划、水利工程现状及规划;工程任务与规模、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结论及审查审批意见、主要勘测设计工作过程、与相关部门及地方的协调成果。
2.0.2 水文应简述下列内容∶
1 所在地区的气象要素特征值。
2 项目区水资源、洪水、泥沙、水质、冰情等水文条件,主要特征值和分析计算结果。
2.0.3 工程地质应简述区域构造稳定性与地震动参数、渠道、建筑物、泵站等工程地质条件及项目区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地质问题及其结论性意见,天然料场及建筑材料勘查等成果。
2.0.4 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应简述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工程任务、工程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2.0.5 工程布置及建筑物应简述下列内容∶
1 工程的等级和标准。
2 项目区灌溉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田间工程、排水工程的总体布置。
3 取水、输配水、田间、排水、监测、灌溉试验站、信息化工程及工程管理设施的规模、布置、改造处理措施等。
2.0.6 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应简述主要水力机械、电气设备及金属结构工程的选型和布置,机电设备接入电力系统方式、电气主接线方案、监控布置和通信方式。
2.0.7 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简述施工条件、材料供应、主要施工方法、施工总布置,工程量及材料用量、施工进度及总工期。
2.0.8 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应简述建设征地范围、类型、实物指标,移民安置方案,专项设施复建方案等。
2.0.9 水土保持设计应简述主要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
2.0.10 环境保护设计应简述主要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和环境监测与管理。
2.0.11 工程管理设计应简述工程建设期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提出项目实施与质量监督的管理措施,运行期管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主要管理设施、工程运用方式、工程管理费用及来源。简述劳动安全与卫生措施。
2.0.12 节能设计应简述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能源消耗指标,主要节能措施和效益。
2.0.13 设计概算应简述设计概算编制的原则及依据、工程静态总投资,总投资以及资金筹措方案和投资构成,并说明初步设计阶段较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变化情况和主要原因。
2.0.14 工程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应简述项目区经济评价的主要成果及综合评价结论。
2.0.15 结论与建议应简述以下内容∶
1 综述初步设计的主要结论。
2 说明初步设计主要成果与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成果的主要区别。
3 说明工程在工程技术、征地移民、环境、投资与效益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以及解决措施或风险规避措施。
4 简述下阶段有关工作建议。
2.0.16 本章可附下列图与表∶
——工程地理位置示意图;
——工程总体布局示意图;
——工程特性表,格式见附录B。
1总则……………………………………………………………1
2综合说明………………………………………………………3
3水文……………………………………………………………5
3.1区域概况……………………………………………………5
3.2水文气象……………………………………………………5
3.3水资源………………………………………………………5
3.4洪水…………………………………………………………5
3.5排水(涝)模数及流量………………………………………6
3.6泥沙、冰情及水质…………………………………………6
4工程地质………………………………………………………7
4.1概述…………………………………………………………7
4.2区域构造和地震动参数………………………………………7
4.3工程地质……………………………………………………7
4.4水文地质……………………………………………………7
4.5天然建筑材料………………………………………………8
5工程建设任务和规模…………………………………………9
6工程布置及建筑物……………………………………………12
6.1‘设计依据…………………………………………………12
6.2工程等级和设计标准………………………………………12
6.3工程布置…………………………………………………13
6.4水源工程…………………………………………………14
6.5输配水工程…………………………………………………15
6.6田间工程…………………………………………………16
6.7排水工程…………………………………………………17
6.8监测工程…………………………………………………18
6.9信息化工程…………………………………………………18
6.10灌溉排水试验站…………………………………………19
6.11工程管理设施……………………………………………19
6.12图表与附件………………………………………………20
7机电及金属结构设计…………………………………………22
7.1水力机械…………………………………………………22
7.2电气………………………………………………………22
7.3金属结构…………………………………………………23
7.4采暖通风…………………………………………………24
7.5消防………………………………………………………24
7.6喷微灌设备…………………………………………………24
7.7图表与附件…………………………………………………25
8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6
8.1施工条件…………………………………………………26
8.2料场的选择与开采…………………………………………26
8.3施工导流…………………………………………………26
8.4工程施工…………………………………………………27
8.5交通运输…………………………………………………28
8.6施工总布置…………………………………………………28
8.7施工总进度…………………………………………………28
8.8主要技术供应………………………………………………28
8.9图表与附件…………………………………………………29
9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30
9.1编制依据…………………………………………………30
9.2征地范围及实物调查………………………………………30
9.3移民安置与专项处理………………………………………30
9.4图表与附件…………………………………………………31
10水土保持设计………………………………………………32
10.1设计依据…………………………………………………32
10.2水土保持措施设计…………………………………………32
10.3水土保持监测及管理………………………………………32
10.4图表与附件………………………………………………33
11环境保护设计………………………………………………34
11.1设计依据…………………………………………………34
11.2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方案……………………………………34
11.3环境管理及监测设计………………………………………34
11.4图表与附件………………………………………………34
12工程管理设计………………………………………………35
12.1工程建设期管理…………………………………………35
12.2工程运行期管理…………………………………………35
12.3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35
12.4设施管理…………………………………………………35
12.5科研与试验………………………………………………36
12.6劳动安全与卫生…………………………………………36
12.7图表与附件………………………………………………36
13节能设计……………………………………………………37
13.1设计依据…………………………………………………37
13.2工程能耗分析……………………………………………37
13.3工程节能设计……………………………………………37
13.4节能效果综合评价…………………………………………37
14设计概算……………………………………………………38
14.1概述………………………………………………………38
14.2编制依据及内容…………………………………………38
14.3设计概算成果……………………………………………39
14.4资金筹措方案……………………………………………42
15工程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43
15.1概述………………………………………………………43
15.2投资及运行费用…………………………………………43
15.3效益分析…………………………………………………43
15.4综合评价…………………………………………………44
16结论与建议…………………………………………………46
附录A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格式………………………………47
附录B初步设计阶段工程特性表格式………………………48
标准用词说明……………………………………………………56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57
条文说明…………………………………………………………59
SL/T 299-2020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附条文说明)
SL ICS93.020
P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T 299——2020替代 SL 299——2004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Code for geological mapping of water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2021-02-28实施2020-11-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SL299—2004《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进行修订。
本标准共7章和1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规定了本标准的适用范围;
——对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目的、程序、内容,测绘精度以及应遵循的基本技术原则作了统一规定;
——规定了各类地质现象测绘的内容;
——规定了成果资料整理及检验和成果验收的要求。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对部分术语解释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部分术语;
——原规程第5章"野外地质测绘工作的基本要求"内容并入第5章“一般规定”;
——原规程6.3节“第四纪地层调查”内容并入5.3“地层岩性”
——增加了采空区调查的内容
——增加了成果验收的技术内容;
——删除了原规程附录A"各勘察阶段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
——增加了附录C“数字化地质测绘技术规定”和附录 E“V字形法则的应用”;
——对部分附录内容进行了修订。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
————SDJ 15—78
————SL 299—2004
1.0.1 为统一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工作程序,明确工作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保证成果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地质测绘工作。
1.0.3 工程地质测绘应在布置物探、勘探、试验与测试等工作之前进行,应全面调查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分析其性质和规律,为研究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评价测区工程地质环境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并指导勘察工作布置。
1.0.4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50487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55 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73 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SL188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SL197 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范
SL251 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
SL567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编规程
SL629 引调水线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652 水库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704 水闸与泵站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1.0.5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工程地质测绘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pping
运用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原理和技术方法,对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量测和描述,按一定比例尺绘制在地形图上,并形成技术文件的勘察工作。
2.0.2 综合地层柱状图 general stratigraphic column
综合反映测区内地层年代、层序、接触关系、厚度、岩性及与侵入岩体相互关系的柱状剖面图。
2.0.3 标志层 key bed
测区内岩性或所含化石等地质特征明显、层位稳定、分布范围广、易于鉴别的,用于统一划分地层、区别岩组的地层。
2.0.4地质点 geological observation spot
观测研究地质现象的工作点。
2.0.5 地质测绘线路 geological observation route
观测研究地质现象的工作线路。
2.0.6 穿越法 traverse method
横穿主要地质界线的测绘方法。
2.0.7 界线追索法 tracing method 沿地质界线追索的测绘方法。
2.0.8 工程地质图 engineering geological map
按一定比例尺反映工程区各种地质现象平面分布及其与工程相互关系的图件。
2.0.9 工程地质剖面图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ection
按一定比例尺反映某一方向切面上的地质现象及其与工程相互关系的图件。
2.0.10 遥感地质解译技术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 by remote sensing
应用遥感影像、三维地理信息模型等获取地质信息并经野外验证的技术方法。
2.0.11 数字化地质测绘技术 digital geological mapping tech-nique
基于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利用野外数据采集电子设备,对地质现象进行定位、量测、描绘、记录及存储等的技术方法。
3.0.1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应在充分了解工程规划设计意图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或工程地质测绘任务书进行。
3.0.2 工程地质测绘应按准备工作、野外地质测绘、资料整理、资料检验及成果验收的程序进行。
3.0.3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S的分级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小比例尺,S≤1∶50000。
2 中比例尺,1∶50000<S<1∶5000。
3 大比例尺,S≥1∶5000。
3.0.4 工程地质测绘的范围和比例尺应根据工程类型、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确定,并应符合GB50487、SL55、SL188、SL251、SL629、SL652、SL704等标准的有关规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宜符合附录A的规定。
3.0.5 工程地质测绘的内容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物理地质现象、岩溶、采空区等与工程有关的地质现象。
3.0.6 工程地质测绘方法应根据比例尺的大小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宜以遥感地质解译为主,必要时进行野外地质测绘。遥感地质解译宜符合附录B的规定。
2 中比例尺地质测绘,宜采用遥感地质解译和野外地质测绘相结合的方法。
3 大比例尺地质测绘,宜以野外地质测绘为主。
4 野外地质测绘应采用穿越法和界线追索法。
3.0.7 工程地质测绘的精度应与选用的比例尺相适应。对图上宽度不小于2mm的地质现象应予测绘。对具有重要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意义的地质现象,在图上宽度小于2mm时,应扩大比例尺表示,并注明其实际数据。
3.0.8 工程地质测绘应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当采用大于地质测绘比例尺的地形图时,应在图上注明实际地质测绘精度。
3.0.9 工程地质测绘应以中比例尺、小比例尺地质测绘成果指导大比例尺的地质测绘。
3.0.10 工程地质测绘宜充分利用数字化地质测绘技术,并构建地质信息数据库。数字化地质测绘技术宜符合附录C的规定。
3.0.11 工程地质测绘应充分利用已有地质测绘成果,必要时进行野外校测。
3.0.12 工程地质测绘工作应有相应的安全和环保措施。
4.0.1 准备工作宜包括下列内容∶
1 资料收集与整理。
2 现场踏勘。
3 编制工程地质测绘作业计划。
4.0.2 资料收集宜包括下列内容∶
1 工程规划、设计资料。
2 地形资料、卫片、航片,其他有关文字、图像等资料。
3 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地方地质志、地震及地震地质、地质灾害等资料。
4 水文、气象资料。
5 矿产资源、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当地已有工程建设的相关资料。
4.0.3 应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可利用程度和存在问题,编制测区地质草图,初步建立地质信息数据库。
4.0.4 应根据测区地质草图进行现场踏勘,了解测区基本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环境,布置观察线路,选择综合地层柱状图测制位置,拟定野外工作方法。踏勘路线应选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有代表性的地段。
4.0.5 宜根据工程地质勘察大纲或地质测绘任务书的要求,结合已有资料和现场踏勘情况,编制工程地质测绘作业计划。工程地质测绘作业计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 测绘目的、任务要求。
2 地质概况、可能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3 工作条件、工作方法、测绘比例尺、工作量。
4 计划进度安排。
5 需提交的成果。
6 人员组织、工作装备以及质量保证、安全保障和环保控制措施。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准备工作………………………………………………………6
5野外地质测绘…………………………………………………8
5.1一般规定……………………………………………………8
5.2地貌………………………………………………………10
5.3地层岩性…………………………………………………12
5.4地质构造…………………………………………………15
5.5水文地质…………………………………………………18
5.6物理地质现象………………………………………………19
5.7岩溶………………………………………………………21
5.8采空区……………………………………………………23
6资料整理………………………………………………………24
7资料检验和成果验收…………………………………………25
附录A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26
附录B遥感地质解译技术规定………………………………27
附录C数字化地质测绘技术规定……………………………29
附录D工程地质测绘常用表格………………………………31
附录EV字形法则的应用……………………………………35
附录F地貌类型划分…………………………………………37
附录G岩石分类………………………………………………40
附录H常见岩石野外鉴别及定名……………………………44
附录I土的野外鉴别及定名…………………………………52
附录J结构面类型划分………………………………………54
附录K节理(裂隙)统计分析………………………………57
标准用词说明……………………………………………………59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60
条文说明…………………………………………………………61
问题专业:安装
所属地区:安徽
提问日期:2022-11-29 12:28:53
提问网友:jc2013888
上面多了二个“”敷设“”字,价格就差了很多。1、这二者有什么区别么,我看人材机都一样,只是含量不一样。2、二个定额都 要套入么?还是只能套一个。 感谢回复。
解答网友:懂点装修
定额中电缆除了电力电缆还包括:通信电缆、分支电缆等。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北京
提问日期:2022-11-29 12:27:40
提问网友:叶冰

解答网友:冯福连
用栏板+压顶定义布置,压顶钢筋不输入,1C8在栏板的水平筋里输入,插筋软件会自动计算锚固长度的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北京
提问日期:2022-11-29 12:18:39
提问网友:叶冰


解答网友:钢筋撑起半边天
选择横筋,定义后用直线画出来

答疑:关于土建计算规则保存-陕西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陕西
提问日期:2022-11-29 12:06:36
提问网友:爱拼才会赢
计算规则扣减关系设置好了,怎么打开另个工程文件又要重新设置,有谁知道怎么保存
解答网友:翔宇789
你需要设置好后导出规则,自己保存好。新建工程后再导入这个规则。
答疑:门窗洞口收口的量如何用软件提取-山东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山东
提问日期:2022-11-29 07:12:12
提问网友:muduo8326
门窗洞口收口的量怎么用软件提取
解答网友:竹风
使用门窗的周长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