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2 > 11月 ( 第 22 页)

ICS 77. 140.70
H 4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697- -2017代替GB/T 4697- 2008
矿山巷道支护用热轧型钢
Hot rolled steel section for mine timbering
2017-07-12发布 2018-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热轧型钢,GB/T 4697-2017  矿山巷道支护用热轧型钢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4697- -2008《矿山巷道支护用热轧U型钢),与GB/T 4697- -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 .
增加了矿用热轧工字钢; .
一增加了 矿用热轧工字钢使用新的牌号;
一调整 25UY的部分截面尺寸;
一加严了弯曲度的规定;
一调整了热轧工字钢的成分和性能指标;
增加了热轧型钢的尺寸、外形检测方法。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河北水洋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邓翠青.韩晓丽.范立娟.王玉婕、杜晓波.刘宝石、徐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4697- 1984.GB/T 4697- -1991 .GB/T 4697- 2008。

矿山巷道支护用热轧型钢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巷道支护用热轧U型钢和工字钢的订货内容、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
本标准适用制造矿山巷道支护用热轧U型钢和工字钢(以下简称型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2钢的 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223.5钢铁酸溶硅 和全硅含量的测定还 原型硅钼酸盐分光光度法
GB/T 223.11钢铁及合金铬含量的测定 可 视滴定或电位滴定法
GB/T 223.12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碳酸钠分离 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幣量
GB/T 223.14钢铁及 合金化学分析方法但 试剂萃取光度法测定钒含量
GB/T 223.23钢铁及合金 镍含量的测定 丁二酮肟 分光光度法
GB/T 223.36钢铁及合 金化学分析方法蒸馏分离-中 和滴定法测定氮量
GB/T 223.37钢铁及合 金化学分析方法蒸馏 分离-靛酚蓝光度法测定氮量
GB/T 223.53钢铁及 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铜量
GB/T 223.54钢铁及 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镍量
GB/T223.59钢铁及合金磷含量的测定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和锑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223.63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高 碘酸钠(钾)光度法测定锰量
GB/T 223.68钢铁及 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管式炉内燃烧后碘酸钾滴定法测定硫含量
GB/T 223.69钢铁及合金碳含量的测定 管式炉内燃烧后气体容量法
GB/T 223.72钢铁及合金 硫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
GB/T 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 229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 232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
GB/T 2101-2008型钢验收 .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2975钢及钢产品 力学性 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
GB/T 4336碳索 钢和中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 火 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GB/T 20066钢和铁化学 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
GB/T 20125低合金钢多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YB/T081冶金技术标准的数值修约与检测数值的判定

3订货内容
按本标准订货的合同应包含下列内容:
a)产品名称(矿山巷道支护用热轧U型钢、矿山巷道支护用热轧工字钢);
b)本标准号;
c)牌号;
d)规格;
e)交货长度;
f)重量;
g)需方提出的其他特殊要求。
4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4.1尺寸及表示方法
4.1.1U型钢规格及分类:
腰定位:18UY、25UY;
耳定位:25U、29U、36U、40U。
4.1.2工字钢规格:9、11、12.
4.1.3经供需双方协商,并在合同中注明,可供应其他规格的型钢。
4.1.418UY、25UY、25U、29U、36U、40U、工字钢的截面图示及标注符号分别如图1~图7所示。
4.1.5U型钢、工字钢设计截面尺寸、截面面积、理论重量及截面特性参数应符合表1和表2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3.040.60
GB/T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4780- -2020代替GB/T 4780- 2000
汽车车身术语
Terms for motor vehicle body
2020-07-21发布 202 1-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 4780-2020,汽车,汽车车身术语,GB/T 4780-2020 汽车车身术语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4780- 200汽车车 身术语》,与GB/T 4780- 2000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汽车车身术语的分类和适用车型(见第3章,2000年版的第2章);
--修改了 设计术语的中文名称.英文对应词定义、图号及适用车型(见第4章,2000年版的第3章);
.修改了结构术语的中文名称、英文对应词、定义、图号及适用车型(见第5章,2000年版的第4.章) ;
-修改了零件术语的中文名称.英文对应词定义、图号及适用车型(见第6章,2000年版的第5章);
利除了附件术语,相关内容并入零件术语(见第6章,2000年版的第6章)。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14)日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可、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湖北省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第-汽车集团有限公可、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上海恩井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尚娇、郑敏.曲艳平、夏供、周全.李峥、孙磊、展洪文、周艳玲、陈勇辉、罗擎柱、刘艳、张鹏、张伟、王縭、吴文珍、中思刚、范四辈、陈卫强、袁亮、张健慧.刘湘华.张良.宋景良、夏卫群、
陈虹、周菊红、孟凯.许伟。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GB 4780- -1984 .GB/T 4780 - 2000。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车身的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M类和N类汽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089机动车及挂车分类
3分类
汽车车身术语分为设计术语、结构术语和零件术语。适用车型的分类见GB/T15089。
4设计术语
4.1车身类型
车身类型术语见表1。

4.2车身区域
车身区域术语见表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NB ICS27.140 P59

备案号J2193—2016

NB/T 35080——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air cushion surge chamber of hydropower stations

2016-01-07 发布2016-06-01 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35080-2016,NB/T 35080-2016 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设计规范,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设计规范,NB/T 35080-2016 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2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2〕326号)的要求,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气垫式调压室的设置条件、位置选择、工程地质勘察、水力计算及基本尺寸确定,气垫式调压室的闭气、结构布置及监测设计,气垫式调压室的气、水和运行监测系统。

1.0.1 气垫式调压室是一种特殊型式的水电站调压室。为规范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的设计,使其符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水电站 3 级及以下上游气垫式调压室的设计。水电站2级及以上气垫式调压室设计应进行专门研究。

1.0.3 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的设计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根据气垫式调压室区域的地形、地质、施工条件,以及环保要求、机组特性和运行条件等基本资料,研究采用气垫式调压室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 分析勘探及施工期开挖揭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条件,确定气垫式调压室位置。

3 进行气垫式调压室闭气设计,防止气体渗漏。

4 研究气垫式调压室水电站输水发电系统的水力过渡过程,确定气垫式调压室布置方案。

5 提出气垫式调压室运行控制要求。

1.0.4 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气垫式调压室 air cushion surge chamber

利用封闭气室中的空气压力制约水位高度及其涌波变幅的调压室。

2.0.2 气室 chamber

充满压缩空气和水垫的封闭式腔体。

2.0.3 闭气 air leakage prevention

加强气垫式调压室密闭性、防止气体泄漏的工程措施。

2.0.4 常规调压室 conventional surge chamber 水面与外界大气直接连通的调压室。

2.0.5 水幕 water curtain

设置在气室围岩中由高压水形成的闭气幕。

2.0.6 罩体 cover structure

采用闭气材料在气室的边墙、顶拱形成的用于封闭压缩空气的连续结构。

2.0.7 平压系统 pressure balance system

当气垫式调压室采用罩式闭气时,用于减小或平衡封闭气室内部与其外部围岩之间压力差的辅助管路系统。

2.0.8 气室设计静态工况 design static condition of chamber

发电运行的最高水库水位、共用同一气垫式调压室的机组全部停机时,气室内允许最大充气量的状况。

2.0.9 临界稳定气体体积 critical steady air volume

在托马假定条件下,能够满足水电站在各种设计允许工况下正常稳定发电运行的气室内最小气体体积。

2.0.10 气室控制参数 chamber control parameter

用于气垫式调压室运行控制的一个参数,即气室内气体绝对压力与气体体积的乘积值。

2.0.11 气室控制常数 chamber control constant

气室设计静态工况下的气室控制参数。假设气体热力学变化过程遵循等温变化过程,气室控制参数始终保持为一个常数。

2.0.12 气室控制阈值 chamber control threshold

用于控制气垫式调压室的水气系统设备启动或停止的设定值。

3.1.1 水电站压力水道需设置调压室时,是否采用气垫式调压室方案,需结合地形、地质、工程布置、施工、环境影响、工程量、投资及运行等因素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对有较高环境要求的高水头中小型水电站可优先选用。

3.1.2 气垫式调压室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1 气垫式调压室应利用围岩承担内水或气体压力,围岩宜为中硬岩或坚硬岩,以不低于Ⅲ类的较完整的岩体为主。

2 气垫式调压室最小上覆岩体厚度(见图 3.1.2)应满足下列经验公式,并应复核最大气室压力条件下的最小上覆岩体厚度。

3.2.1 气垫式调压室位置要求山体雄厚、稳定,地形完整,避免靠近深切沟谷。气垫式调压室宜布置在地应力正常带内,应避开区域性断裂、活断层、采空区、强烈风化卸荷岩体、大型喀斯特洞穴、暗河。

3.2.2 气垫式调压室位置选择宜分阶段逐步进行,气垫式调压室位置宜靠近厂房,并根据地形、地质、工程布置、施工条件及投资等进行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

4.1.1 气垫式调压室工程地质勘察应符合《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 50287、《水电水利工程地下建筑物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规程》DL/T5415的有关规定。

4.1.2 基本地质条件勘察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物理地质现象、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岩体地应力条件。

4.1.3 应采取钻探、洞探、物探等方法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应在气垫式调压室范围布置钻探,洞探宜结合施工支洞和交通洞布置。

4.1.4 应进行岩体强度试验、岩体变形试验、岩体地应力测试、波速测试、高压压水试验。

4.1.5 应进行工程地质分析评价,提供气垫式调压室位置选择、轴线选择、洞型选择、闭气型式选择、围岩稳定分析和围岩加固处理的地质依据。

4.2.1 应查明围岩物理力学性质,包括岩石的密度、饱和单轴抗压强度、点荷载强度、弹性模量、泊桑比、声波值,岩体的弹性(变形)模量、抗剪(断)强度、波速值,结构面的抗剪(断)强度,围岩坚固系数、单位弹性抗力系数和强度应力比。

4.2.2 应进行岩体地应力测试,查明地应力量值、方向,并进行岸坡及谷底岩体地应力状态的分带(区)。

4.2.3 应进行岩体渗透性测试,查明围岩渗透性,并进行渗透性分区。对主要结构面应进行抗渗能力、抗水力劈裂测试。

4.3.1 在气垫式调压室位置选择时,应进行围岩初步分类和工程地质评价。

4.3.2 在进行气垫式调压室轴线、洞型、闭气型式选择和围岩处理时,应进行围岩详细分类。

4.3.3 围岩稳定性工程地质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从岩质特性、岩体结构、岩体完整性、地下水和岩体应力状态等方面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价。

2 对气垫式调压室各部位围岩进行分类及稳定性评价。

3 通过块体分析,确定结构面的不利组合,评价围岩局部稳定性。

4 查明透水性较强的结构面分布,分析渗透性的各向异性对围岩抗渗性的不利影响。

4.3.4 气垫式调压室围岩稳定性、抗渗性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岩体质量、成洞条件、山体抗抬、围岩抗水力劈裂和抗渗稳定性评价。

4.4.1 施工地质工作应随开挖进行,编录各种地质现象,复核围岩稳定性、气垫式调压室布置及闭气型式。

4.4.2 宜进行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现场岩体变形和抗剪(断)强度试验、地质雷达测试、地应力测试和岩体渗透性试验等,进一步对气室围岩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1总则………………………………………………………………1

2术语………………………………………………………………2

3气垫式调压室设置条件及位置选择……………………………4

3.1设置条件………………………………………………………4

3.2位置选择………………………………………………………5

4气垫式调压室工程地质勘察……………………………………6

4.1一般规定………………………………………………………6

4.2围岩工程地质特性勘察………………………………………6

4.3围岩工程地质评价……………………………………………7

4.4施工地质工作……………………………………………………7

5气垫式调压室水力计算及基本尺寸确定………………………8

5.1稳定气体体积计算……………………………………………8

5.2基本尺寸确定…………………………………………………9

5.3水力过渡过程计算……………………………………………9

6气垫式调压室闭气、结构布置及监测设计…………………11

6.1闭气型式及选择………………………………………………11

6.2结构布置及设计………………………………………………11

6.3安全监测………………………………………………………13

7气垫式调压室气、水和运行监测系统………………………14

7.1气、水系统设计………………………………………………14

7.2运行监测系统设计………………………………………………15

7.3运行要求………………………………………………………15

附录A气室稳定工况参数计算……………………………………17

附录B气室内涌波和气体绝对压力极值计算…………………19

本规范用词说明……………………………………………………22

引用标准名录………………………………………………………23

附:条文说明………………………………………………………2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NB/T 35080-2016 水电站气垫式调压室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已关闭评论

NB ICS 27.140 P59

备案号J2304—2017

NB/T 35090——2016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水电站地下厂房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underground powerhouses of hydropower stations

2016-12-05发布2017-05-01 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35090-2016,NB/T 35090-2016 水电站地下厂房设计规范,水电站地下厂房设计规范,NB/T 35090-2016 水电站地下厂房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2年第二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2〕326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地下厂房布置、围岩稳定分析、围岩开挖支护设计、施工期围岩稳定反馈分析与动态设计、地下厂房结构设计、防渗排水与防潮设计、安全监测设计。

1.0.1 为规范水电站地下厂房设计,保证设计质量,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水电站1级、2级、3 级地下厂房设计。4级、5级地下厂房亦可使用。

1.0.3 地下厂房设计应合理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积极采用节能、环保材料。

1.0.4 地下厂房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电站厂房设计规范》NB35011的有关规定。

1.0.5 水电站地下厂房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地下厂房 underground powerhouse

建在地面以下洞室中的水电站厂房。

2.0.2 主厂房洞main powerhouse chambers

装设水轮发电机组及其辅助设备,供发电运行及安装检修作业用的洞室。

2.0.3 主变压器洞main transformer chambers

装设主变压器及其附属设备的洞室。

2.0.4 主体洞室 main underground chambers

地下厂房洞室群中尺寸较大且相互关联度较高的洞室,主要指主厂房洞、主变压器洞和尾水调压室等大型洞室。

2.0.5 附属洞室 appurtenant chambers and tunnels

地下厂房洞室群中除主体洞室以外的其他洞室,如进厂交通洞、通风洞、排水洞和联系洞等。

2.0.6 柔性支护flexible support

由喷混凝土、锚杆、锚索等刚度较小的支护组成,允许围岩有一定变形以有效发挥围岩自承能力的支护措施。

2.0.7 初期支护 initial support

洞室的永久支护分期实施时,在洞室开挖后初期实施的支护,其主要作用是保证施工期围岩的稳定。

2.0.8 二次支护 secondary support

初期支护后,根据围岩稳定情况或长期运行要求所施加的再次支护。

2.0.9 系统锚杆或锚索 systematical boltor tendon

为满足围岩整体稳定,在洞室周边上按一定的间、排距,有规律布置的锚杆或锚索群。

2.0.10 承载力设计值 design bearing capacity

锚索抵抗荷载应具有的抗力设计值。

2.0.11 岩石强度应力比 ratio of rock strength to in-situ stress

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与主体洞室部位围岩最大主应力量值之比。

3.1.1 地下厂房位置应考虑地形地质条件、枢纽布置、输水系统水力条件、施工条件、机电设备布置、运行要求及环境保护等主要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采用首部式、中部式或尾部式布置。3.1.2 地下厂房的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地下厂房的布置应与枢纽总体布置相协调,与所在位置的地形地质条件相适应,满足设备布置、生产运行、资源节约和节能环保要求。

2 地下洞室群的布置宜遵循地下与地面相结合、临时与永久相结合、一洞多用的原则。

3 主体洞室宜布置在地质构造简单、岩体较完整、上覆岩层厚度适宜、地下水不发育以及岸坡稳定的地段,宜避开较大断层、高地应力区、节理裂隙发育区。不可避免时,应进行专门论证。

4 当地震设计烈度为8度及以上时,不宜在地形陡峭、岩体风化、构造发育的山体中修建窑洞式厂房。

5 岩石强度应力比小于2.5的极高地应力区不宜修建地下厂房。

6 地下厂房不宜布置在大坝荷载传递作用影响较大的区域,当难以完全避开时,应经专门分析论证确定。

7 洞室地面出口位置宜选择在基岩裸露、岸坡稳定、地形相对平缓、便于施工和对外交通方便的地段,并考虑洪水和泄洪雨雾的影响;应避开滑坡、崩塌、变形体等不良地质地段和泥石流影响区。

8 地下厂房主体洞室布置应兼顾附属洞室的围岩稳定。

9 应通过机电设备的合理选型优化地下洞室布置,减小洞室尺寸。

10 应重视洞室的安全和防灾设计。地质条件复杂,或至地面安全出口的通道较长,不能快速疏散的地下洞室群,宜在洞室群内适当位置设置应急避难场所。

3.1.3 地下厂房主体洞室的布置格局,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1.4 地下洞室布置设计应考虑洞室群效应,合理确定主洞室群的纵轴线方位、洞室体形、洞室间距、上覆岩体厚度和谷坡侧岩体厚度。

3.1.5 厂区主体洞室宜布置在以Ⅲ类及以上围岩为主的岩体内。

3.1.6 地下厂房主体洞室纵轴线方位的选择,应在引水发电系统布置较为顺畅的前提下,结合围岩结构面发育特征、岩石强度应力比、地应力方位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规定∶

1 主体洞室纵轴线方位宜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呈较大夹角,在以构造应力为主的高地应力区宜与最大主应力方位呈较小夹角。

2 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宜主要考虑结构面因素;岩石强度应力比小于4.0时,宜主要考虑地应力因素并兼顾结构面因素。

3 主体洞室纵轴线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的夹角不宜小于50°。岩石强度应力比小于4.0时,主体洞室纵轴线与岩体最大主应力方位的夹角不宜大于30°。

4 主体洞室纵轴线方位选择宜考虑第二主应力的影响。在第一主应力和第二主应力量值较为接近的情况下,宜兼顾第一、第二主应力,主体洞室纵轴线方位宜与两者中的水平分力较大者呈较小夹角、与岩体主要结构面走向呈较大夹角。

3.1.7 相邻主体洞室的水平净距,根据岩石强度应力比、相邻洞室尺寸、岩层产状等因素按下列规定确定∶

1 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宜取相邻洞室平均开挖跨度的1.0倍~1.5倍和较大洞室开挖高度的0.5倍~0.6倍的较大值。

2 岩石强度应力比在4.0~7.0时,宜取相邻洞室平均开挖跨度的1.5倍~2.0倍和较大洞室开挖高度的0.6倍~0.7倍的较大值。

3 岩石强度应力比小于4.0时,宜取相邻洞室平均开挖跨度的2.0倍~2.5倍和较大洞室开挖高度的0.7倍~0.8倍的较大值。3.1.8 地下厂房洞室断面形状宜按下列原则确定∶

1 主厂房和主变压器洞断面宜采用圆拱直墙形。地质条件复杂、围岩完整性差、岩石强度应力比较低时,可采用马蹄形或卵圆形。

2 圆拱直墙形断面的顶拱矢跨比可结合围岩条件和岩石强度应力比确定∶岩石强度应力比小于4.0时,可取1/3.0~1/3.5;岩石强度应力比为4.0~7.0时,可取1/3.5~1/4.0;岩石强度应力比大于7.0时,可取1/4.0~1/4.5。

3 洞室轮廓宜避免突变和锐角。主体洞室若采用圆拱直墙形断面,宜对顶拱拱座部位进行修圆处理。

3.1.9 预计开挖后将出现持续大变形的塑性流变岩体中的洞室,断面设计应预留围岩变形量,宜采用圆形、椭圆形等曲线形断面。3.1.10 地下洞室群主体洞室顶部或谷坡侧的岩体厚度应考虑河谷地应力场特征、厂房纵轴线与岸坡之间的夹角、岩石强度应力比、谷坡岩体质量、洞室群效应、地下水、洞室尺寸等因素,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在高地应力地区,地下厂房主洞室群宜避开河谷地应力集中区。

2 洞室群的上覆完整岩体厚度宜大于最大洞室跨度的2.0倍。3 地下厂房主体洞室上游的岩体厚度应满足岩体渗透稳定的要求。

4 窑洞式厂房的布置应根据岸坡地形地质条件确定,洞顶以上完整岩体厚度不宜小于1.5倍洞室跨度。

3.1.11 上下层洞室之间的岩体厚度,应根据围岩完整程度、结构面发育特征、洞室尺寸、上下层洞室轴线平面投影的夹角等综合确定。当两洞轴线平面投影的夹角较小时,上下层洞室之间的岩体厚度宜大于下层洞室开挖宽度的1.0倍,且不小于5m。3.1.12 洞室相交时,其轴线之间的夹角、岔口结构型式和交汇方式,应根据布置要求和岔口部位地质条件分析确定,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 宜采用较大的交角。2 宜避免多洞室交岔。3 宜选用洞墙相交的型式。

3.1.13 压力钢管道末端阀门宜布置在主厂房内,也可布置在厂外单独的洞室内,宜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阀门室的尺寸应满足阀门运输、安装、检修和运行安全要求。

3.1.14 副厂房宜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地下与地面相结合、运行管理方便的原则布置。

3.1.15 当设置尾水调压室时,应考虑其与主厂房洞、主变压器洞等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的相互影响及其渗流的影响。

3.1.16 尾水管洞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尾水管出流应顺畅,水压波动幅度应满足机组运行稳定要求。当多台机组尾水管洞汇合成一条尾水洞时,应兼顾水流条件和洞室稳定,尾水管洞汇入尾水洞的水流折角宜大于90°。

2 尾水管洞宜与尾水调压室或尾水闸门室正交布置。

3 在尾水管末端宜设置尾水闸门。当采用一条尾水洞与一台水轮机连接,尾水洞长度较短且其出口已设有检修闸门时,尾水管末端可不设置尾水闸门。

4 尾水管闸门操作廊道或操作平台的高程应高于尾水洞出口下游厂房检修水位或相应的尾水调压室涌浪水位,当采用密封式闸阀时可不受此限制。

3.1.17 主变压器及开关站场地的布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泄洪雨雾影响、交通运输、电气设计、消防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可选用下列布置方式∶

1 主变压器和开关站均布置在地下。2 主变压器布置在地下,开关站布置在地面。3 主变压器和开关站均布置在地面。

3.1.18 地下主变压器的布置,宜使主变压器与机组连接母线线路短并便于维护,主变压器之间应设置防火隔墙。主变压器与主厂房的相对位置,可选用下列布置方式∶

1 主变压器为单独的洞室,与主厂房平行或斜交布置。

2 主变压器布置在主厂房端部洞室内。

3 主变压器布置在主机间同一洞室内,采用防火墙与机组间隔开。

3.1.19 地下主变压器洞底板高程应根据其位置、电气设备布置、主变压器运输与检修等因素分析确定,宜与主厂房安装间的楼面同高。

3.1.20 母线洞应按下列原则布置∶

1 应考虑母线进出顺畅和交通联络方便,宜与主厂房垂直布置。

2 应考虑与相邻洞室间、与岩壁吊车梁间的岩体厚度要求。

3.1.21 地下开关站宜布置在主变压器上部。

3.1.22 地下厂房独立通至山外地面的安全出口设置,应符合《水电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 50872和《水电站厂房设计规范》NB 35011 的有关规定。当出线或通风用的廊(隧)道、竖井兼作安全通道时,其宽度、高度应满足安全疏散要求,同时应将安全通道与出线或通风道隔开,分隔物的耐火时间应满足安全疏散要求。3.1.23 主变压器洞、开关站的安全出口不应少于2个。

3.1.24 进厂交通洞的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1 进厂交通洞的线路选择,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主体洞室布置及对外交通条件综合考虑。

2 进厂交通洞的尺寸应满足设备运输要求,如兼做其他用途时其断面尺寸还应满足相应的使用要求。

3 进厂交通洞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0%,最大纵坡不应超过8.0%,进入安装间前应有一平直段;平面圆曲线半径不宜小于100m;交通洞的进洞口附近宜设置一缓弯段;进口段应设置倾向洞外的纵坡。

4 进厂交通洞的进口应高于厂房正常运行水位,宜高于厂房校核洪水位。进口高程低于厂房校核洪水位时,应设置防洪措施和人员进出安全通道。

5 进厂交通洞两侧均应设置排水沟,避免渗水在路面漫流。

6 受地形条件限制,布置进厂交通洞有困难时,经论证可采用竖井运输方式。

3.1.25 进厂交通洞宜从安装间下游侧垂直厂房纵轴线进厂。从安装间端部进厂时,其入口不宜正对机组,并应在安装间设置警戒标志。

3.1.26 当进厂交通洞较长且其断面裕度较小时,宜在洞内两侧的边墙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行人避车壁龛。

3.1.27 地下厂房宜选用有利于减小厂房跨度的岩壁吊车梁。

3.1.28 进风洞和排风洞的布置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条件、主洞室布置、机电设备运行要求、自然通风条件以及地下洞室的通风系统要求;若兼做其他用途时,其布置和断面尺寸还应满足相应的使用要求。

3.1.29 进风洞、排风洞及其设备设施的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宜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洞内与洞外相结合、临时与永久相结合和一洞多用的布置方式。

2 可充分利用交通洞(井)、出线洞(井)、无压尾水洞以及主厂房顶棚上方空间等兼作进风道或排风道。

3 应满足地下厂房各部位的温度、湿度控制标准及通风量

4 通风系统设计应与地下厂房建筑消防设计相协调。

5 通风机室宜远离主、副厂房布置,否则应采取措施减少噪声和振动的影响。

6 风沙地区进风洞应考虑防尘措施。

7 烟尘等有害气体应通过专用风道排出。

8 岩体内有有害气体出逸的洞室,应专门进行通风设计。

3.1.30 出线洞可布置为平洞、竖井或斜井,宜缩短出线长度。出线洞出口宜选择距地面开关站或出线场较近的位置。

3.1.31 尾水调压室交通洞布置应考虑尾水调压室水位变化产生的高速气流影响。

3.1.32 地下洞室进出口边坡应设置截水沟和排水沟,洞口宜设置防雨、防兽、防滚石等安全防护措施。

3.1.33 地面主变压器室和开关站应按下列原则布置∶

1 宜选择在地形开阔、交通方便的场地。

2 应布置在场地稳定的区域,避开不良地质作用的影响。

3 应考虑泄洪雨雾的影响。

3.2 厂房 内 部 布 置

3.2.1 主厂房和副厂房内部布置应根据水电站规模、机电设备、地下环境、地质条件、结构设计等,充分利用并合理分配厂内空间,按下列原则合理确定各部位的尺寸及空间∶

1 厂内布置应满足机电设备的安装、检修和维护要求,且运行方便。

2 厂内主要机电设备的布置应位置恰当、紧凑、整齐、简洁实用。

3 厂内布置应满足顶棚、起重机梁、母线洞等地下结构布置要求。

4 厂内通风、照明、排水、防潮、交通布置应满足地下运行环境要求。

3.2.2 主厂房主机间的控制尺寸和布置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 主机间的长度和宽度应综合考虑机组台数、水轮机过流部件、发电机及风道尺寸、水轮机转轮拆卸方式、蜗壳埋入方式、起重机吊运方式及有效工作范围、进水阀及调速器布置、结构要求、运行维护、厂内交通、通风防潮、集水井等因素确定。

2 机组段尺寸由水轮机金属蜗壳尺寸控制时,应满足蜗壳安装所需的最小空间0.8m的要求;采用充水保压方式浇筑蜗壳外围混凝土,当闷头布置在厂房内时应考虑安装及拆卸闷头和充水保压装置所需的空间;应考虑压力管道之间岩体厚度、尾水管洞之间岩体厚度的要求。

3 机组段尺寸由发电机及其风道尺寸控制时,机组间距应满足设备布置和通道宽度的要求。

4 主机间各层层高应满足机组及附属设备布置、安装检修、结构设计和建筑空间要求。主机间总高度还应考虑地下洞室顶部结构空间要求。

5 必须靠近主机的辅助设备,可集中布置在主机间或紧靠主机间的附属洞室内。

3.2.3 主厂房安装间的尺寸和布置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安装间布置应满足设备安装、检修、车辆进厂装卸及吊运的要求。

2 安装间宜布置于厂房的一端,对于多机组或地质条件较差洞段,可布置在厂房的两端或中间段;当主变压器需要进入安装间检修时,应考虑主变压器运输通道的布置。

3 安装间的面积应根据机组型式、安装进度及一台机扩大性检修等因素综合确定;多机组水电站的安装间面积可根据需要加大,或加设副安装间。

4 安装间的宽度及地面高程,宜与发电机层相同。

5 安装间地面各区域设计荷载不同时,地面应有明显的荷载分区标识。

3.2.4 副厂房的布置应按下列原则确定∶

1 副厂房可布置在主厂房及主变压器室的一端,水、电、气设备宜分区布置。

2 可以远离主机布置的设备,可利用已有洞室分散布置或置于地面。

3 中控室的布置应综合考虑水电站的运行、维护、消除故障迅速、监视与内外交通方便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2.5 厂内交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电梯、爬梯、吊物孔、水平通道、交通廊道等厂内交通应满足方便管理、利于检修、处理故障迅速的要求。

2 全厂不应少于两个通至底层的楼梯。楼梯间距应满足消防和运行巡视要求。

3 发电机层、水轮机层等主要楼层应设置贯穿全厂的水平通道。

4 主要通道的宽度、坡度、安全出口设置等应符合机电、建筑、消防设计规范的要求。安全出口应与对外附属洞室连通。

3.2.6 地下厂房顶部可视需要设置顶棚。顶棚设计可结合通风、排水防潮、防火、照明、运行维护、耐久性等要求综合考虑。顶棚拱脚上部空间应满足检修、维护要求。

1总则…………………………………………………………………………………1

2术语…………………………………………………………………………………2

3地下厂房布置……………………………………………………………………4

3.1厂区枢纽布置…………………………………………………………………4

3.2厂房内部布置………………………………………………………………10

4围岩稳定分析…………………………………………………………………13

4.1一般规定………………………………………………………………………13

4.2地应力场反演………………………………………………………………14

4.3围岩稳定数值分析…………………………………………………………15

4.4块体稳定分析………………………………………………………………16

5围岩开挖支护设计……………………………………………………………22

5.1一般规定……………………………………………………………………22

5.2开挖设计………………………………………………………………………23

5.3喷射混凝土支护……………………………………………………………23

5.4锚杆支护……………………………………………………………………24

5.5预应力锚索支护……………………………………………………………25

5.6混凝土衬砌…………………………………………………………………26

5.7特殊地质条件和特殊部位的支护………………………………………26

6施工期围岩稳定反馈分析与动态设计………………………………28

7地下厂房结构设计…………………………………………………………30

7.1一般规定………………………………………………………………………30

7.2结构设计………………………………………………………………………30

7.3构造设计………………………………………………………………………32

8防渗排水与防潮设计………………………………………………………33

8.1一般规定………………………………………………………………………33

8.2防渗帷幕设计…………………………………………………………………33

8.3厂区排水幕设计………………………………………………………………34

8.4厂内排水设计…………………………………………………………………34

8.5防水防潮设计…………………………………………………………………35

9安全监测设计…………………………………………………………………36

9.1一般规定………………………………………………………………………36

9.2监测设计………………………………………………………………………36

9.3数据采集与分析……………………………………………………………37

本规范用词说明…………………………………………………………………39

引用标准名录………………………………………………………………………40

附:条文说明………………………………………………………………………4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NB/T 35090-2016 水电站地下厂房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已关闭评论

ICS93.160

P 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279—2016 替代SL279—2002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hydraulic tunnel

2016-07-26实施2016-04-2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SL 279-2016,SL 279-2016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水工隧洞设计规范,SL 279-2016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SL279--2002《水工隧洞设计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共11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基本资料;

——隧洞布置;

——隧洞压力状态及洞型尺寸;

——隧洞水力设计;

——土洞设计;

——不良地质洞段设计;

——隧洞支护与衬砌;

——隧洞灌浆、防渗和排水;

——隧洞运行和维修;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

——增加了术语、符号

——增加了掘进机相关设计内容;

——增加了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取消了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构抗裂设计相关内容;

——修改了封堵体抗滑稳定计算方法;

——增加了水工隧洞水头损失计算;

——增加了混凝土衬砌裂缝宽度计算;

——取消了圆形有压隧洞衬砌结构计算;

——取消了灌浆式预应力衬砌的结构计算。

本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有∶5.1.2条1款和2款、9.8.8条、10.1.1条。以黑体字标示,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D134—84 、————SL 279——2002

1.0.1 为规范水工隧洞设计,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的1级、2级、3级水工隧洞设计。本标准不适用于岩、土体中钢板衬砌的水工隧洞设计。

1.0.3 水工隧洞级别划分应按GB50201《防洪标准》和SL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相关规定执行。对于下列情况,经论证可提高或降低级别∶

1 地质条件特别复杂、水头和流速特别高以及失事后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2级、3级隧洞可提高一级。

2 低水头、低流速失事后不致造成严重损失的隧洞,可降低一级。

1.0.4 水工隧洞安全监测设计应符合SL725《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

1.0.5 水工隧洞设计应满足工程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

1.0.6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T 21120 水泥混凝土和砂浆用合成纤维

GB50086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T50145 土的工程分类标准

GB50201 防洪标准

GB50487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62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74 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

SL19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203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SL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53 溢洪道设计规范

SL285 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

SL377 水利水电工程锚喷支护技术规范

SL725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

DL/T5207 水工建筑物抗冲磨防空蚀混凝土技术规范

1.0.7 水工隧洞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1.1 水工隧洞 hydraulic tunnel

在山体中或地下开挖的、具有封闭断面的过水通道。

2.1.2 有压隧洞 pressure tunnel

洞内充满水流、洞壁周边均承受水压力作用的水工隧洞。

2.1.3 无压隧洞 free-flow tunnel

洞内部分充水、水流具有自由表面的水工隧洞。

2.1.4 隧洞衬砌 tunnel lining

保证隧洞围岩稳定及洞内良好水流条件的衬护结构。

2.1.5 隧洞支护 tunnel support

采用结构或构件及其他材料对隧洞围岩进行加固的工程措施。

2.1.6 不衬砌隧洞 unlined tunnel

内壁大部分不衬护的水工隧洞。

2.1.7 系统锚杆 system bolt

根据岩体稳定要求,在整个开挖面上按一定的间排距,有规律布置的锚杆。

2.1.8 回填灌浆 filling grouting

用浆液填充混凝土结构物施工留下的空穴、孔洞,或地下空腔,以增强结构物或地基的密实性的灌浆工程。

2.1.9 固结灌浆 consolidation grouting

用浆液加固有裂隙或破碎带等地质缺陷的围岩,以增强其整体性和承载能力的工程措施。

2.1.10 化学灌浆 chemical grouting

以化学材料为主剂配制的浆液进行灌浆的工程措施。

2.1.11 隧洞渐变段 tunnel transition section

隧洞从一种形状或尺寸的断面逐渐过渡到另一种形状或尺寸的断面之间的连接段。

2.1.12 收敛变形 convergent deformation

地下洞室周边两测点间实测位移值。

3.0.1 水工隧洞设计应根据工程布置、隧洞用途、施工条件和设计阶段的要求,收集下列基本资料∶

——流域规划、工程任务、工程布置、水库(河道)特征水位、隧洞过流要求、调度运行方式、河道取(用)水原则等

——区域地质资料,地震基本烈度;

——有关的水文、气象资料及水文设计成果,建筑材料及施工方法,机电设备以及调压(减泄压)设施、压力钢管、闸门(阀)设置等;

——隧洞区的环境保护要求、水土保持要求、文物古迹、矿产资源等。

3.0.2 水工隧洞设计应根据不同设计阶段掌握隧洞地区下列基本地质情况∶

——隧洞沿线的工程地质情况,如岩(土)层分界、产状、性质和主要地质构造,围岩的分类及主要物理、力学参数等;

——隧洞沿线的水文地质情况,如地下水位、水温和水化学成分,特别是涌水量丰富的含水层、溶洞、透水带及与地表溪沟连通的断层、破碎带等;

——进出口成洞条件及洞脸边坡的稳定性;

——地应力、地温、岩爆、有害气体和放射性元素等;

——不良工程地质问题的预测。

3.0.3 水工隧洞的地质勘察工作应按GB50487的相关规定执行。

3.0.4 对1级、2级水工隧洞和洞线区有不良地质问题的水工隧洞,应根据各设计阶段的不同要求,在现场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进行有关的试验、测试工作。设计人员应根据设计需要及相关标准会同地质人员共同提出试验、测试要求。

3.0.5 水工隧洞的围岩分类,岩洞应按GB50487的规定执行,土洞应按GB/T50145的规定执行。

3.0.6 深埋长隧洞开挖过程中,应加强地质预报(预测)或超前勘探,并应根据地质预报(预测)或超前勘探情况适时调整或修改设计参数。

3.0.7 水工隧洞开挖后,设计人员应及时掌握隧洞各部位地质条件的变化情况,及时复核、补充或修改设计。对可能危及施工和运行安全的不良地质问题应进行专门研究。

4.1.1 水工隧洞的线路应根据隧洞的用途及特点,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枢纽和隧洞沿线建筑物布置、水力学、施工及交通、运行等各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4.1.2 在满足工程总布置要求的条件下,洞线宜布置在沿线地质构造简单、岩体完整稳定、水文地质条件有利及施工方便的地区,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洞线与岩层、构造断裂面及主要软弱带走向宜有较大的交角。对整体块状结构岩体及厚层并胶结紧密、岩石坚硬完整的岩体,交角不宜小于30°;对薄层岩体,特别是层间结合疏松的陡倾角薄岩层,交角不宜小于45°。

2 隧洞通过较大地质构造带时,洞线布置应根据不利构造及其组合对隧洞围岩稳定的影响程度,并考虑施工、运行、工期、投资等各种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 隧洞沿线遇有断裂构造、不利构造面、软弱带、蚀变带、膨胀岩等时,应考虑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的影响。洞线宜避开可能造成地表水强补给的冲沟。

4 洞线布置宜避开强岩溶地区。

5 在高地应力区,水工隧洞的轴线方向宜与最大水平地应力方向有较小交角。

4.1.3 洞线选择应对可能出现的局部不稳定岩体进行分析、预测,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

4.1.4 水工隧洞垂直和侧向岩体最小覆盖厚度,见图4.1.4,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岩体的抗抬能力、抗渗透特性、洞内水压力和衬砌型式等因素分析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隧洞进、出口和无压隧洞洞身,当采取合理的施工程序和工程措施,保证施工期及运行期安全时,对岩体最小覆盖厚度可不做具体的规定。

2 有压隧洞洞身的岩体最小覆盖厚度可按式(4.1.4)计算,必要时应采用有限元分析确定∶

3 有压隧洞岩体的最小覆盖厚度应保证围岩不产生渗透失稳和水力劈裂,围岩渗透水力梯度应满足渗透稳定的要求。

4 高压隧洞除满足2 款、3款规定外,尚应满足洞内最大内水压力小于围岩最小地应力要求,必要时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

4.1.5 相邻隧洞之间的岩体厚度,应根据布置需要、地质条件、围岩应力和变形情况、隧洞断面形状和尺寸、施工方法和运行条件等综合分析确定,并应保证隧洞之间岩体运行期不发生渗透失稳和水力劈裂,其厚度不宜小于2倍开挖洞径(或洞宽),确因布置需要,经论证岩体厚度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1倍开挖洞径(或洞宽)。

4.1.6 洞线布置宜避免与相邻建筑物间的不利影响。当隧洞穿过坝基、坝肩或其他建筑物基础时,建筑物的基础与隧洞之间的厚度应满足结构和防渗等要求。

4.1.7 洞线遇有沟谷时,可根据地形、地质、水文和施工条件,进行绕沟和跨沟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当采用跨沟方案时,应合理选择跨沟方式、跨沟位置,对跨沟建筑物与隧洞的连接部位及不稳定的沟谷边坡等,应加强工程措施。

4.1.8 沿河傍山地段的土洞布置,应避免产生偏压,并应防止水流冲刷山体及滑坡。

4.1.9 洞线在平面上宜布置为直线。当需要设置弯段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低流速无压隧洞采用曲线布置时,弯曲半径不宜小于5 倍的洞径或洞宽,转角不宜大于60°。低流速有压隧洞可适当降低要求,弯曲半径不宜小于3倍洞径或洞宽,转角不宜大于60°。

2 高流速无压隧洞不应设置曲线段。高流速有压隧洞设置曲线段时,弯曲半径和转角宜通过试验确定。

3 在弯道的首尾应设置直线段,长度不宜小于5倍的洞径或洞宽。

4.1.10 洞身段设置竖向曲线时,高流速隧洞的型式和竖向曲线半径应通过试验确定。低流速无压隧洞的竖向曲线半径不宜小于5倍的洞径或洞宽,低流速有压隧洞可适当降低要求。

4.1.11 水工隧洞设置平面或竖向曲线时,应考虑施工方法、施工极限能力水平和大型施工设备的要求。

4.1.12 隧洞的纵坡可根据运行要求、水力学条件、沿线建筑物的基础高程、上下游的衔接、施工和检修条件等确定,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应满足不淤流速的要求。

2 沿程纵坡不宜变化过多。

3 不宜设置平坡、反坡,当布置需要时,应考虑检修排水措施。

4 长灌溉隧洞和长供水(调水)隧洞的纵坡应考虑沿程分水(取水)设施的布置要求。

4.1.13 排沙隧洞的平面和竖向的转弯曲线、转弯角度、纵坡坡度宜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

4.1.14 隧洞设置施工支洞时,支洞的数目及长度应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对外交通情况、支洞间的隧洞工程量、方便出渣及工期要求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地质条件较差时,应研究施工支洞对主洞的影响。

4.1.15 采用掘进机施工时,洞线的布置宜避开制约掘进机施工的地质区域。

1总则……………………………………………………………1

2术语与符号……………………………………………………3

2.1术语…………………………………………………………3

2.2符号…………………………………………………………4

3基本资料………………………………………………………5

4隧洞布置………………………………………………………7

4.1洞线选择……………………………………………………7

4.2进出口布置…………………………………………………10

4.3多用途隧洞的布置…………………………………………11

5隧洞压力状态及洞型尺寸……………………………………13

5.1压力状态选择………………………………………………13

5.2横断面形状…………………………………………………13

5.3横断面尺寸…………………………………………………14

6隧洞水力设计…………………………………………………16

6.1计算原则…………………………………………………16

6.2高流速的防空蚀设计………………………………………17

7土洞设计………………………………………………………18

7.1土洞支护与衬砌……………………………………………18

7.2土洞衬砌分缝及防渗止水…………………………………19

8不良地质洞段设计……………………………………………20

9隧洞支护与衬砌………………………………………………23

9.1一般规定…………………………………………………23

9.2荷载和荷载组合……………………………………………24

9.3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衬砌…………………………………25

9.4预应力混凝土衬砌…………………………………………26

9.5不衬砌与锚喷衬砌隧洞……………………………………28

9.6钢筋混凝土岔洞设计………………………………………30

9.7衬砌的分缝…………………………………………………30

9.8挡水封堵体设计……………………………………………31

10隧洞灌浆、防渗和排水……………………………………34

10.1灌浆………………………………………………………34

10.2防渗和排水………………………………………………35

11隧洞运行和维修……………………………………………36

附录A水工隧洞水头损失计算………………………………37

附录B高流速防空蚀设计……………………………………46

附录C外水压力计算方法及折减系数………………………48

附录D混凝土衬砌裂缝宽度计算……………………………50

标准用词说明……………………………………………………53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54

条文说明…………………………………………………………5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SL ICS93.160 P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282——2018 替代SL282—2003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arch dams

2018-07-17发布2018-10-17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SL 282-2018,SL 282-2018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SL 282-2018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SL282—2003《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共12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拱坝体形选择、泄洪方式及拱坝布置;

——泄洪、消能及防冲的水力设计;

——坝体混凝土材料特性、耐久性要求;

——作用在拱坝上的荷载及其组合;

——拱坝应力分析内容、方法及其控制标准;

——拱座抗滑稳定、整体稳定及其安全指标;

——坝基开挖、灌浆、防渗、排水及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处理

——坝顶布置、分缝、廊道、止水及排水等构造设计;

——坝体混凝土温控标准及温控措施;

——安全监测项目及监测设施布置。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增加了拱坝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要求;

——增加了高拱坝体形选择、应力分析、拱座稳定、温控设计等要求

——增加了地震工况坝体应力和稳定控制指标;

——补充了拱坝过鱼设施布置的原则要求;

——补充了水垫塘设计内容;

——“坝体混凝土”与“温度控制”分列两章,修改了坝体混凝土强度的表示方法,细化混凝土性能指标及其确定方法

——简化了荷载计算内容;

——适当放宽中、低坝坝基开挖要求,增加了坝基接触灌浆要求。

本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有∶7.3.1条,8.2.5条,8.2.6条,9.4.6条1款、2款,10.1.1条。以黑体字标示,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D145—85 、————SL 282—2003

1.0.1 为适应混凝土拱坝建设发展的需要,规范混凝土拱坝设计,使工程设计做到安全适用、质量保证、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岩基上的1级、2级、3级混凝土拱坝的设计,4级、5级混凝土拱坝设计可参照执行。

坝高大于200m或特别重要的混凝土拱坝设计,在遵照执行本标准的同时,对坝体结构、拱座稳定、水力设计、坝基处理、温度控制及防裂措施等应进行专门研究。

1.0.3 混凝土拱坝级别划分应符合 SL 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规定,合理使用年限确定应符合SL654《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的规定。

1.0.4 混凝土拱坝按以下标准分为低坝、中坝和高坝∶

——坝高30m以下为低坝;

——坝高30~70m(含30m和70m)为中坝;

——坝高70m 以上为高坝。

1.0.5 混凝土拱坝按以下标准分为薄拱坝、中厚拱坝和厚拱坝(或称重力拱坝)∶

——厚高比小于0.20为薄拱坝;

——厚高比0.20~0.35为中厚拱坝;

——厚高比大于0.35为厚拱坝。

1.0.6 混凝土拱坝的设计应重视下列问题∶

——充分掌握建坝地区的河流规划、气象、水文、泥沙、地形、地质、地震、建筑材料、生态、环保、施工及运用条件等基本资料,特别是坝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优选枢纽布置和拱坝布置;

——合理选择拱坝建基面和拱坝体形;

——拱座稳定及基础处理设计;

——拱坝泄洪消能及雾化防护设计;

——强震区拱坝的抗震设计;

——提出坝体混凝土性能和温度控制要求,研究坝体浇筑和接缝灌浆程序、施工度汛和蓄水过程中坝体自身稳定和应力问题

——安全监测设计;

——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进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1.0.7 地震工况坝体应力和稳定的分析方法、抗震措施等按GB51247《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执行。

1.0.8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50201 防洪标准

GB50487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T5066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GB50987 水利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5124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SL62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74 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

SL19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 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53 溢洪道设计规范

SL 285 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

SL319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

SL601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54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

SL677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

SL725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

SL744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

1.0.9 混凝土拱坝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1.1 拱坝 arch dam

在平面上拱向上游,将荷载主要传递给两岸山体的曲线形坝。

2.1.2 坝高 dam height

坝基(不包括局部深槽、井或洞)的最低面至坝顶的高度。

2.1.3 拱坝轴线 axis of arch dam

坝顶拱圈上游边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2.1.4 拱冠梁 crown cantilever

在拱坝的中心线处与水平拱圈成正交的铅垂坝体断面。拱坝中心线指左右拱圈的分界线。

2.1.5 厚高比 ratio of thickness to height

拱坝拱冠梁处坝底厚度与坝高之比。

2.1.6 拱坝体形 arch dam shape

拱坝所采用的型式、形状和尺寸。

2.1.7 单曲拱坝 single-curvature arch dam

水平截面呈曲线形,而竖向悬臂梁截面不弯曲的拱坝。

2.1.8 双曲拱坝 double-curvature arch dam

水平截面和竖向截面均为曲线形的拱坝。

2.1.9 拱圈线型 arch shape

水平拱圈所采用的曲线型式。拱圈线型包括单心圆、多心圆、抛物线、对数螺线、双曲线、椭圆、统一二次曲线等。

2.1.10 拱圈中心角 central angle of arch

拱坝中心线与拱圈中心线在拱端处曲率半径线之间的夹角为拱圈半中心角,左右半中心角之和为拱圈中心角。

2.1.11 倒悬度 overhanging degree

坝面梁向曲线倒悬的斜率。

2.1.12 综合变形模量 comprehensive deformation modulus

考虑各种岩体结构(含软弱结构面和条带)及基础处理措施等对坝基变形的影响,根据变形等效的原则,将基础特定区域内的非均质基础转换成均质基础后的变形模量。

2.1.13 断面平均温度 average concrete temperature of section

沿水平拱厚度方向的平均温度。

2.1.14 等效线性温差 equivalent linea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沿水平拱厚度方向,将实际温度分布按分布图形面积矩相等的原则,换算成直线温度分布时的上下游温差。

2.1.15 拱梁分载法 trial load method

将整个拱坝离散为水平拱和悬臂梁两个系统,根据拱系和梁系交点处变位协调条件来确定拱系和梁系的荷载分配,并以此进行拱坝应力计算的方法。

2.1.16 有限元等效应力 equivalent stres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将有限元法分析所得的坝体有关应力分量,沿坝体厚度方向进行积分,求出截面相应内力,再用材料力学方法求出的坝体应力为有限元等效应力。

2.1.17 拱座 arch dam abutment

拱坝所坐落的两岸岩体部分,包括两岸坝体直接浇筑的部位和上游、下游一定范围内的岩体。

2.1.18 拱座(坝肩)稳定 stability of arch dam abutment 拱座岩体在拱端推力(含坝体自重)、岩体自重、扬压力和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2.1.19 推力墩 thrust block

设置在坝体与基岩之间,将拱端推力传至基岩的结构物。

2.1.20 重力墩 gravity block

通过自身的重力作用,承受拱推力的重力式结构物。

2.1.21 垫座 support cushion

设置于拱坝坝体与基岩之间,宽度大于该处坝体厚度的人工地基。

2.1.22 周边缝 peripheral joint

设置于拱坝与河床及岸边混凝土垫座之间的接触缝。

2.1.23 水垫塘 plunge pool

在坝体下游形成足够的水域和水深,满足挑流、跌流消能的一种消能设施。

2.1.24 基础温差 foundatio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建基面以上0.4l(l为浇筑块长边尺寸)高度范围内的基础约束区内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该部位稳定温度之差。

2.1.25 上下层温差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 of concrete

在老混凝土面(混凝土龄期超过28d)上下各0.25l(l为浇筑块长边尺寸)高度范围内,新浇混凝土时上层混凝土的最高平均温度与下层老混凝土的平均温度之差。

2.1.26 内外温差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surface concrete

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

3.1.1 拱坝宜修建在河谷较狭窄、地质条件较好的岩基坝址上。

3.1.2 拱坝轴线应选择在河谷两岸较完整厚实的山体上。

3.1.3 拱坝布置应根据坝址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和枢纽综合利用等要求,以及泄洪方式、枢纽建筑物布置、工程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2.1 拱坝体形应综合考虑坝址河谷形状、地质条件、地震情况、坝体应力、拱座稳定、坝身泄洪布置、工程量、体形适应性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体形优化比选后确定。

3.2.2 拱坝体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建基面应平顺,坝面曲线光滑,坝体应力分布合理,并应避免局部应力集中。拱坝体形宜选择双曲拱坝,在特定条件下也可采用单曲拱坝。

2 应合理选定水平拱圈的中心角,拱圈最大中心角宜为75°~110°。在满足坝体应力控制标准的前提下,宜加大拱坝推力与所利用岩面等高线的夹角。拱端内弧面的切线与利用岩面等高线的夹角不宜小于30°。

3 应合理设计悬臂梁断面。在满足应力控制标准和坝身泄洪孔口布置要求下,应合理选择拱坝竖向曲率,上游面倒悬度不宜大于0.3 ∶ 1。

4 应合理选择拱圈线型。根据坝体应力、拱座稳定及工程具体条件,可采用单心圆、抛物线、椭圆、双曲线、多心圆、对数螺线、统一二次曲线等拱型,通过体形优化比选确定拱圈线型。

3.2.3 当地形、地质条件不利时,选择拱坝体形可考虑下列措施

1 可采用两端拱圈呈扁平状、拱端推力偏向山体深部的变曲率拱圈。

2 可采用变厚度拱或拱端局部加厚拱。

3 坝址河谷形状或地质条件对称性较差时,水平拱圈可采用不对称拱,或采取其他措施。

4 河谷形状不规则或较大范围内基岩条件较差时,可设计成有垫座的拱坝。

5 坝址两岸或一岸上部地形较开阔或基岩较差时,可设置重力墩或推力墩与拱坝连接。重力墩、推力墩等连接建筑物的型式、尺寸、体形,应根据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及与坝体连接方式等,通过应力和稳定计算后确定。

3.2.4 高拱坝的体形选择,宜进行坝体弹性模量、坝基综合变形模量、温度荷载等方面的敏感性分析。

3.3.1 拱坝泄洪布置应根据拱坝体形、坝高、泄流量、厂房布置,以及坝址地形、地质、水文、施工条件(包括施工导流及度汛)、运行维修条件等因素,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3.3.2 拱坝泄洪布置可单独或同时采用坝身(表孔、浅孔、中孔、深孔)式、岸边式和隧洞式,宜优先采用坝身孔口泄洪方式。拱坝泄洪方式应具有一定的运行灵活性,1级、2级拱坝和水力条件复杂的3级拱坝的泄洪布置应经整体水工模型试验论证。

3.3.3 拱坝的泄洪方式可采用坝顶泄流、坝身孔口泄流、坝面泄流、滑雪道泄流、坝后厂房顶溢流或厂房前挑流等。

3.3.4 拱坝坝身泄洪孔口的型式、孔数、尺寸、位置等的选择,应根据水库运行要求、泄流量和水头大小、消能方式、对坝体应力及下游冲刷的影响、闸门特性与操作方式、枢纽运行要求,以

及对相邻建筑物的影响等因素,经综合技术经济比较选定。

3.3.5 采用坝身泄洪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使下泄水流平顺归槽,下泄水流不得危及坝体、两岸山体和其他建筑物的安全。

2 泄流量较大、水头较高时,可采用分散消能或对冲消能。

3 应充分考虑泄洪雾化对下游两岸山体、其他建筑物、设施设备以及交通等的不利影响,并根据泄洪雾化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3.3.6 采用坝身孔口泄洪时,宜设置拦漂、清漂或排漂措施,并参照SL285的规定执行。

3.3.7 对强震区及地质条件复杂地区的拱坝,宜设置放空设施。

3.4.1 采用坝后式或坝内式厂房时,拱坝坝内或坝面压力管道的布置形式应根据坝体厚度、坝体及压力管道受力状况、施工与运行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较研究确定。

3.4.2 坝身需要布置供水孔、排沙孔、生态放水孔或放空底孔等时,其孔口位置、形状、尺寸及孔数等,应根据其相应要求和坝体应力分析确定。

3.4.3 对于需要设置过鱼建筑物的拱坝,过鱼设施的布置应与坝身孔口、廊道、电梯井、坝顶机房及坝后消能设施等建筑物的布置相协调。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4

2.1术语…………………………………………………………4

2.2符号…………………………………………………………6

3拱坝布置………………………………………………………9

3.1一般规定……………………………………………………9

3.2体形选择……………………………………………………9

3.3泄洪布置…………………………………………………10

3.4其他布置要求………………………………………………11

4水力设计………………………………………………………12

4.1一般规定…………………………………………………12

4.2泄水建筑物…………………………………………………12

4.3消能防冲…………………………………………………14

4.4泄洪雾化防护………………………………………………16

4.5其他有关水力设计…………………………………………16

5坝体混凝土……………………………………………………18

5.1一般规定…………………………………………………18

5.2坝体混凝土强度……………………………………………18

5.3混凝土力学、热学与变形性能………………………………18

5.4耐久性要求…………………………………………………19

6荷载与荷载组合………………………………………………21

6.1荷载………………………………………………………21

6.2荷载组合…………………………………………………22

7拱坝应力分析…………………………………………………25

7.1分析内容…………………………………………………25

7.2分析方法…………………………………………………26

7.3控制指标及其他规定………………………………………26

8拱座稳定分析…………………………………………………28

8.1一般规定…………………………………………………28

8.2抗滑稳定…………………………………………………29

8.3整体稳定及其他……………………………………………30

9坝基处理………………………………………………………32

9.1一般规定…………………………………………………32

9.2坝基开挖…………………………………………………32

9.3坝基固结灌浆与接触灌浆…………………………………33

9.4防渗帷幕…………………………………………………34

9.5坝基排水…………………………………………………36

9.6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层带处理…………………………………37

10拱坝构造……………………………………………………39

10.1坝顶布置…………………………………………………39

10.2横缝和纵缝………………………………………………40

10.3坝内廊道与交通…………………………………………41

10.4坝体止水和排水…………………………………………42

11温度控制及防裂……………………………………………44

11.1一般规定…………………………………………………44

11.2控制标准…………………………………………………44

11.3控制措施…………………………………………………45

12安全监测设计………………………………………………47

12.1一般规定…………………………………………………47

12.2监测项目…………………………………………………48

附录A水力设计计算公式……………………………………50

A.1表孔堰面曲线……………………………………………50

A.2浅孔堰面曲线……………………………………………51

A.3泄水建筑物泄流能力………………………………………52

A.4挑流消能的水力要素………………………………………54

A.5跌流消能的水力要素………………………………………56

A.6底流消能的水力要素………………………………………58

A.7防空蚀设计………………………………………………59

A.8波动及掺气水深估算………………………………………61

附录B扬压力计算……………………………………………62

附录C坝体温度和温度应力计算……………………………65

C.1混凝土温度计算……………………………………………65

C.2温度应力…………………………………………………74

标准用词说明……………………………………………………79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80

条文说明…………………………………………………………8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SL ICS93.160 P 59 T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 285——2020 替代SL285—2003

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intakes of water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2021-02-28实施2020-11-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SL 285-2020,SL 285-2020 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SL 285-2020 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SL285—2003《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共7章和3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工程布置;

————防沙、防污和防冰;

————水力设计

————结构设计与地基处理;

————安全监测。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

——增加了“分层取水进水口”等术语;

——补充进水口型式与体形,增加“分层取水进水口”型式

——取消了原第3章进水口建筑物级别相关内容,并将设计标准相关内容合并到第6章;

——修订了荷载组合表和结构设计相关内容;

——取消了整体稳定计算按建筑物级别取不同安全系数的相关规定,修订了抗滑、抗倾覆及抗浮稳定相应的安全系数;

——增加了附录C,闸坝引水式与河床式枢纽中进水口的防沙设施

——修改了标准用词说明。

本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有3.1.12条、6.3.3条1款和2款、6.3.4条1款、6.3.7条1款和2款1)项。以黑体字标示,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所替代的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D 303—88、————SL 285—2003

1.0.1 为规范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统一设计标准,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各类进水口的设计。1.0.3 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应收集地形、地质、水文、泥沙、漂污物、冰情、气象、地震、水库运用等基本资料。1.0.4 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应体现国家现行的技术经济政策,在不断总结经验和科学试验的基础上,积极慎重地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有所创新。

1.0.5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50286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T5066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GB5124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

SL74 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

SL19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 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53 溢洪道设计规范

SL265 水闸设计规范

SL279 水工隧洞设计规范

SL282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SL319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

SL386 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654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

SL725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

SL744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

1.0.6 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引水工程进水口 intake for water drawing

以引水为主要用途的进水口,包括水电站进水口、供水工程进水口和灌溉工程进水口等。

2.0.2 泄水工程进水口 intake for water releasing

以泄水为主要用途的进水口,包括拦河闸式进水口、泄洪孔(洞)进水口、排沙孔(洞)进水口、排漂孔(道)进水口、放空孔(洞)进水口和导流孔(洞)进水口等。

2.0.3 整体布置进水口 integrated intake

与枢纽工程大坝等挡水建筑物组成整体结构的进水口,包括坝式进水口、河床式水电站进水口和拦河闸式进水口等。

2.0.4 独立布置进水口 isolated intake

独立布置于枢纽工程大坝等挡水建筑物之外的进水口,包括岸式进水口、塔式进水口等。

2.0.5 无压式进水口 free-flow inlet

进水口流道有自由水面,且水面以上净空与外界空气保持贯通的进水口。

2.0.6 有压式进水口 pressure intake full-flow intake

流道均淹没于水中,并始终保持满流状态,具有一定压力水头的进水口。

2.0.7 坝式进水口 intake integrated with the dam

布置在挡水坝或挡水建筑物上的整体布置进水口(含水电站压力前池进水口)。

2.0.8 河床式水电站进水口 intake for run - of - river hydropower station

河床式水电站挡水建筑物的一部分,与厂房连为一体的整体布置进水口。

2.0.9 岸式进水口 intake on bank

一种独立布置在岸坡或山体中的进水口,包括岸塔式进水口、斜坡式进水口和竖井式进水口三种。

2.0.10 岸塔式进水口 tower type intake on bank

在从水库取水的水工隧洞首部依傍岸边山体修建的、外形似塔而内设闸门以控制水流的取水建筑物。

2.0.11 斜坡式进水口 inclined intake

在水库的人工开挖山坡(或坝坡)上修建的、形似滑道且在轨道上设置闸门以控制水流的取水建筑物。

2.0.12 竖井式进水口 intake with gate well

在水工隧洞山体或坝下埋管的坝体内修建的、形似竖井而内设闸门以控制水流的取水建筑物。

2.0.13 塔式进水口 tower intake

在从水库取水的水工隧洞或坝下埋管的首部修建的、不依傍岸边山体的、外形似塔而内设闸门以控制水流的深式取水建筑物。

2.0.14 分层取水进水口 multilevel intake

能从水库中不同高程有选择地引取该层库水的取水建筑物。

2.0.15 拦河闸式进水口 intake integrated with the barrage

作为拦河工程组成部分的整体布置进水口。

2.0.16 堤防涵闸式进水口 inlet for culvert through the em-bankment

布置于堤防中,穿越堤防的独立布置进水口。

3.1.1 进水口位置与型式应根据进水口功能、规模以及在枢纽工程中承担的任务,结合枢纽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经比选后确定。

3.1.2 对于大型或重要工程的进水口,应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或数值仿真分析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3.1.3 大、中型工程若分期建设,在确定进水口高程时,应考虑工程分期建设、分期发挥效益的要求。

3.1.4 进水口应与枢纽工程其他建筑物的布置相协调,并与后接流道平顺过渡。在各级运行水位条件下,进水口应进流匀称、水流畅顺,并应满足引进、泄放设计流量或中断运用的要求。

3.1.5 处于多泥沙、多漂污河流上的枢纽工程,应综合考虑泄洪、引水、排沙、防污要求。引水工程进水口应有防沙、防污措施,并应避免推移质进入引水系统。泄水工程进水口宜具有泄洪、排沙等综合功能。

3.1.6 严寒地区的进水口,应有防冰害措施。

3.1.7 独立布置的进水口应选在水流稳定、地形有利、地质条件较好的河岸或库岸。

3.1.8 进水口所需的设备应满足安全运行和管理要求,充水、通气和交通设施应畅通无阻。

3.1.9 进水口应有设备安装、检修及清污场地,并应为启闭设备配备可靠的电源,泄水工程进水口应配备备用电源。

3.1.10 分层取水进水口应满足下泄水温、水质等控制要求。分层取水方式应结合实际条件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取水设施应在各运行工况下均能灵活控制取水。

3.1.11 进水口的建筑物级别及洪水标准应符合SL252的规定。

3.1.12 进水口工作平台的超高值采用波浪计算高度及安全加高值之和,其中安全加高值应按表3.1.12采用,对于整体布置的进水口应与挡水建筑物相协调。

3.1.13 堤防涵闸式进水口应符合GB50286的有关规定。

3.2.1 整体布置的进水口型式应与枢纽工程主体建筑物结构相适应。独立布置的进水口型式应根据枢纽布置、地形、地质等条件综合比选确定。高地震区不宜选用塔式进水口。

3.2.2 大型或重要工程的进水口体形宜经水工断面模型试验或数值仿真分析验证。

3.2.3 进水口流道宜按单孔设计。当采用多孔并列的进水型式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引水工程进水口应适当延长隔墩,并选用较小的墩尾收缩角。

2 泄水工程进水口,隔(闸)墩长度由结构布置和水流条件确定,应有可靠的防空蚀措施。

3.2.4 引水工程进水口喇叭口段体形宜为流线形或钟形,体形曲线宜选用椭圆曲线或圆曲线,可按附录A确定;闸门段应合理布置门槽和通气孔;闸门后的渐变段应体形平顺。

3.2.5 泄水工程进水口流道体形除应符合3.2.3的规定外,还应按附录A确定。顶板椭圆曲线长半轴的长度应不小于闸孔高度,两侧边墙椭圆曲线长半轴的长度应不小于闸孔宽度,长轴与短轴的比值不宜小于3。

3.2.6 进水口流道过流面按流速大小,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流速达到或超过15m/s时,应严格控制过流表面的不平整度,确保过流面平顺。

2 当流速达到或超过25m/s时,还应通过专门的水工模型试验,提出抗冲、耐磨和防空蚀的要求与措施。

3.2.7 进水口孔口尺寸应根据运行水头、设计流量、孔口流速、闸门尺寸和启闭机容量等因素确定。

3.2.8 按工作性质,进水口闸门可分为工作闸门、事故闸门和检修闸门。进水口配置的闸门应按进水口型式、功能、规模,后接流道类型和长度、闸阀配置以及进水口下游建筑物的保护要求确定。

3.2.9 中、高水头事故闸门或工作闸门孔口宜为矩形断面,宽高比宜采用1∶1.0~1∶2.0。引水工程进水口闸门孔口面积不宜小于后接流道的过水面积。

3.2.10 有压式进水口闸门后渐变段长度宜为后接流道宽度或直径的1~2倍,流道的扩散角宜为6°~12°。

3.2.11 有压式进水口应在闸门后设置通气孔。通气孔出口应通向室外,加设栅网,不得直冲人员活动区和设备场地区;通气孔出口高程应高于上游最高水位。

3.2.12 当采用引渠进水时,引渠的过流能力不应小于进水口的进流能力;进水口前方引渠宜有1~2倍渠宽的直线段,底部宜与进水口上游面衔接处等宽,渐变段长度不宜小于水深的2倍,墙顶应满足超高要求;对于引水式电站或泵站,当引渠较长时,应考虑不稳定流的影响。

3.2.13 分层取水进水口可选择多层式、叠梁门式、翻板门式、套筒式、斜卧式等型式。大中型水电站分层取水宜采用多层式进水口或叠梁门式进水口。

3.3.1 进水口不应设置在含有大量推移质的支流或山沟汇口附近,应避开容易积聚污物的回流区,并避免流冰和漂木直接撞击。

3.3.2 在多泥沙河段上,岸式进水口宜选在弯曲河段凹岸的起弯点下游附近;当有较高的防污或防冰要求时,宜选在直线河段上。

3.3.3 无压式进水口底板高程应保证在上游最低运行水位时,能够引进设计流量。

3.3.4 有压式进水口应保证在上游最低运行水位时有足够的淹没深度,保证口门流态平稳。最小淹没深度宜按附录B.1估算。当难以达到最小淹没深度要求时,应在水面以下设置防涡梁(板)或防涡栅等措施。必要时宜通过水工模型试验选定。

3.3.5 进水口底板应高出孔口前缘水库冲淤平衡高程或设在排沙漏斗范围以内。

3.4.1 泄水工程进水口应根据枢纽工程防沙、防冰要求,充分利用其泄洪,同时排沙、排冰。

3.4.2 坝身泄水建筑物进水口布置应满足SL319或SL282的要求。

3.4.3 泄水隧洞进水口布置应满足SL279的要求。

3.4.4 溢洪道进水口布置应满足SL253的要求。

3.4.5 排沙孔(洞)进水口宜采用有压式进水口。其底板高程应根据排沙运用要求、排沙孔个数和间距,以及预期的排沙漏斗形态确定。

3.4.6 导流孔(洞)进水口底板高程应满足初期导流无压进水要求。短期泄洪运用时,可出现明满流交替。

3.4.7 导流孔(洞)的闸门与启闭机工作平台应满足封堵施工和交通要求。导流孔(洞)改造为永久工程时,应同时满足永久工程运用要求。

1总则……………………………………………………………1

2术语……………………………………………………………2

3工程布置………………………………………………………4

3.1一般规定……………………………………………………4

3.2进水口型式与体形…………………………………………5

3.3引水工程进水口布置…………………………………………6

3.4泄水工程进水口布置…………………………………………7

4防沙、防污和防冰……………………………………………8

4.1防沙…………………………………………………………8

4.2防污…………………………………………………………9

4.3防冰………………………………………………………10

5水力设计………………………………………………………11

6结构设计与地基处理…………………………………………12

6.1一般规定…………………………………………………12

6.2荷载与荷载组合……………………………………………12

6.3整体稳定、地基应力及沉降计算……………………………12

6.4结构设计…………………………………………………17

6.5地基处理…………………………………………………18

7安全监测………………………………………………………19

附录A进水口体形……………………………………………20

附录B水力计算………………………………………………21

附录C闸坝引水式与河床式枢纽中进水口的防沙设施……25

标准用词说明……………………………………………………30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31

条文说明…………………………………………………………3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SL ICS93.160

P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314——2018 替代SL314—2004

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s

2018-07-17发布2018-10-17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SL 314-2018,SL 314-2018 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SL 314-2018 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SL314——2004《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共8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碾压混凝土坝的枢纽布置;

——碾压混凝土坝的坝体设计、坝体稳定及应力分析方法、坝体防渗设计;

——碾压混凝土坝的分缝、廊道、止水及排水等构造设计;

——坝体材料及分区、耐久性要求;

——坝体温度控制设计及温控措施;

——安全监测项目及监测设施布置。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

——增加了碾压混凝土坝合理使用年限及坝体材料耐久性要求

——增加了坝身孔口的布置和结构型式要求;

——修订了碾压混凝土防渗层的有效厚度;

——增加了碾压混凝土拱坝坝体设计倒悬度和坝顶宽度要求

——修订了碾压混凝土最大水胶比的要求;

——增加了严寒、寒冷地区越冬层面坝体保温要求;

——修订了碾压混凝土坝安全监测布置要求。

本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有∶4.0.3条。以黑体字标示,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所替代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L314—2004

1.0.1 为规范碾压混凝土坝设计,使工程设计做到安全适用、质量保证、经济合理、技术先进,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岩基上的1级、2级、3 级碾压混凝土坝设计,4级、5级碾压混凝土坝设计可参照执行。

坝高大于200m或特别重要的碾压混凝土坝设计,应对枢纽布置、坝体结构和防渗、坝体分缝、坝体材料性能、施工条件、温度控制及防裂措施等进行专门研究。

1.0.3 碾压混凝土坝级别的划分应符合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规定,合理使用年限的确定应符合SL654《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的规定。

1.0.4 碾压混凝土坝按坝高可分为低坝、中坝和高坝,坝高30m以下为低坝,坝高30~70m(含30m和70m)为中坝,坝高70m以上为高坝。

1.0.5 碾压混凝土坝设计应收集建坝地区的河流规划、气象、水文、泥沙、地形、地质、地震、建筑材料、施工、运用条件、生态环境等基本资料。

1.0.6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T5066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GB5124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SL19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82 混凝土拱坝设计规范

SL319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

SL601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54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

SL725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

1.0.7 碾压混凝土坝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碾压混凝土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将干硬性的混凝土拌和物分层摊铺并经振动碾压密实的混凝土。

2.0.2 碾压混凝土坝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dam

用碾压混凝土筑成的坝,包括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和碾压混凝土拱坝。

2.0.3 掺合料 mineral admixture

为改善混凝土性能、减少水泥用量而掺入混凝土中的活性或非活性矿物质材料。

2.0.4 碾压层面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layer surface

连续上升铺筑的碾压混凝土表面。

2.0.5 碾压缝面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lift joint

经间歇后必须经过处理的碾压混凝土层面。

2.0.6 变态混凝土 grout enriched vibrated 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

在碾压混凝土拌和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灰浆后振捣密实的混凝土。

3.0.1 碾压混凝土坝枢纽布置应根据下列因素确定∶

1 坝址区的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条件和建筑材料来源及适应性。

2 结合工程任务,合理安排泄水、发电、导流、灌溉、供水、航运、排沙、生态等建筑物的布置。

3 坝体的规模、结构布置型式和主要尺寸。

4 碾压混凝土筑坝的施工条件。

3.0.2 碾压混凝土坝的枢纽布置宜为碾压混凝土快速施工和扩大碾压混凝土使用范围、简化温度控制措施等创造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大坝、泄水建筑物、引水发电系统和其他主要建筑物布置,应根据其重要性、型式、施工条件和运行管理等因素,协调紧凑,减少施工干扰。大坝中采用碾压混凝土的部位宜相对集中。

2 狭谷河段碾压混凝土坝的枢纽布置宜采用引水式厂房或地下厂房。当采用坝后式厂房时,应研究引(输)水管道布置,便于碾压混凝土施工。

3 洪水流量较大、河道宽阔且采用河床式厂房的枢纽布置,碾压混凝土宜应用于溢流坝段及非溢流坝段。

4 碾压混凝土坝上布置泄水建筑物时,宜优先采用溢流表孔。坝身设置中孔、深孔或底孔时,宜减少坝身孔口层数和孔口数量。中孔、深孔或底孔宜采用平底型式。

3.0.3 枢纽的施工导流宜采用隧洞、明渠或利用碾压混凝土坝的缺口等导流方式。

4.0.1 碾压混凝土坝坝体体型、断面和坝体结构的设计宜简化,便于碾压混凝土快速施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断面可按常态混凝土重力坝的断面优选,坝顶宽度不宜小于5m。碾压混凝土拱坝上游面倒悬度不宜大于0.2∶1,坝顶宽度不宜小于5m。

4.0.2 作用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上的荷载及其组合、坝体抗滑稳定和应力的计算方法及控制标准应符合SL319的有关规定。

4.0.3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抗滑稳定分析应包括沿坝基面和碾压层(缝)面的抗滑稳定。坝体碾压层(缝)面的抗滑稳定计算应采用抗剪断公式,其安全系数应符合SL319的有关规定。

4.0.4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碾压层(缝)面的抗剪强度参数,高坝应根据层(缝)面施工条件及处理措施进行试验测定,中、低坝计算参数可参照类似工程选用。

4.0.5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应力计算除采用材料力学法外,高坝和修建在复杂地基上的中坝尚宜采用线弹性有限元法分析,必要时可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

当不宜作为平面问题分析时,应力分析可采用三维有限元法或其他方法。

4.0.6 作用在碾压混凝土拱坝上的荷载及其组合、坝体应力和拱座稳定的计算方法及控制标准应符合SL282的有关规定。

4.0.7 碾压混凝土拱坝应研究施工期碾压混凝土水化热温升对拱坝的不利影响。拱坝应力分析除采用拱梁分载法计算外,1 级、2级拱坝和高拱坝或情况比较复杂的拱坝(如拱坝内设有大的孔洞、地质条件复杂等),还应进行线弹性有限元法分析,必要时可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进行分析。

4.0.8 碾压混凝土坝的上游面应设防渗层、防渗层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宜优先采用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与变态混凝土组合,经论证,中、低坝可采用三级配碾压混凝土与变态混凝土组合。

2 根据水头 H,抗渗等级最小允许值为∶H<30m 时,W4;30≤H≤70m时,W6;70<H<150m时,W8;H≥150m时,应专门试验论证。

3 碾压混凝土防渗层的厚度宜为坝面水头的1/20~1/10,最小厚度应满足施工要求。

4 变态混凝土厚度宜为0.5~0.8m,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m。

4.0.9 下游坝面应根据下游水位变幅等情况,视工程的具体条件采取防渗措施。

4.0.10 采用沥青材料、PVC薄膜及复合土工膜、喷涂高分子材料等作为上游坝面防渗层时,其厚度及技术要求应根据材料的抗渗性、耐久性及变形性能研究确定。

4.0.1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和拱坝的泄水建筑物设计、坝基处理设计,应分别符合SL319、SL282的有关规定,抗震设计应分别符合GB51247、SL319、SL282的有关规定。

4.0.12 闸墩、溢流面及坝内孔洞周边等采用常态混凝土或变态混凝土的部位配置钢筋时,应符合SL191的有关规定。

1总则……………………………………………………………1

2术语……………………………………………………………3

3枢纽布置………………………………………………………4

4坝体设计………………………………………………………5

5坝体构造………………………………………………………7

6坝体材料及分区………………………………………………9

7温度控制及坝体防裂…………………………………………11

8安全监测设计…………………………………………………13

标准用词说明……………………………………………………14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15

条文说明…………………………………………………………1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93.160

P5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L319—2018 替代SL319—2005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gravity dams

2018-10-17实施2018-07-17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SL 319-2018,SL 319-2018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 319-2018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编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对SL319—2005《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进行修订。

本标准共11章和5个附录,主要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重力坝总体布置;

————坝顶、实体重力坝、宽缝重力坝、空腹重力坝的体形选择、泄水建筑物坝体结构布置;

————泄洪、消能、防冲的水力设计;

————作用在坝体上的荷载、坝体应力与稳定计算及其控制标准

————坝基处理设计,开挖、固结灌浆、防渗排水、岩溶、断层破碎带的处理设计;

————坝体构造、大坝材料、坝内廊道、坝体分缝及止水、坝体排水构造;

————加高与加固设计;

————温度控制标准和防止裂缝措施;

————安全监测设计。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如下∶

——将“坝体布置”章节名称修改为“总体布置”,增加了曲线、折线重力坝轴线,补充了过鱼建筑物、生态泄水建筑物、分层取水建筑物布置等内容;

——将“泄水建筑物的水力设计”章节名称修改为“水力设计”,补充了跌坎底流消能、坝面台阶消能工的设计内容

——增加了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应力控制标准、结构安全要求

——增加了“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有限元计算方法及判别标准”等内容

——坝体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用设计龄期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表示

——增加了重力坝加高与加固设计有关内容;

——简化了“安全监测设计”内容;

——取消了原附录B荷载计算公式。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设计已制定专门设计标准,本标准不包含该部分内容。

本标准的强制性条文有∶4.2.1条,6.3.3条1款1)项和2 款,6.3.4条1款1)项、2)项和2款,6.3.10条1款、2款,6.4.1条,7.4.4条1款、2款。以黑体字标识,必须严格执行。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为∶————SDJ 21—78 、————SL 319—2005

1.0.1 为适应混凝土重力坝建设发展的需要,规范混凝土重力坝设计,使工程设计做到安全适用、质量保证、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环境协调、便于运行和维护,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和改建的大型、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兴建在岩基上的1级、2级、3级混凝土重力坝的设计。4级、5级混凝土重力坝设计可参照使用。

坝高大于200m或特别重要的混凝土重力坝设计,在遵照执行本标准的同时,对坝体结构、水力设计、坝基处理、温度控制及防裂措施等应进行专门研究。

1.0.3 混凝土重力坝级别划分应符合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规定,合理使用年限确定应符合SL654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的规定。1.0.4 混凝土重力坝按坝高分为低坝、中坝、高坝。坝高在30m以下为低坝,坝高在30~70m(含30m和70m)为中坝,坝高在70m以上为高坝。

1.0.5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50201 防洪标准

GB/T5066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GB51247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SL74 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

SL19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SL 252 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66 水电站厂房设计规范

SL 285 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

SL486 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01 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654 水利水电工程合理使用年限及耐久性设计规范

SL660 升船机设计规范

SL725 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

SL744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

JTJ 305 船闸总体设计规范

1.0.6 混凝土重力坝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 混凝土实体重力坝 solid concrete gravity dam

整个坝体除若干小空腔外均用混凝土填筑的重力坝。

2.0.2 混凝土宽缝重力坝 slotted concrete gravity dam

两个坝段之间的横缝中部扩宽成空腔的混凝土重力坝。

2.0.3 坝轴线 dam axis

代表坝平面位置的一根基准线。

2.0.4 坝高 dam height

大坝建基面的最低点(不包括局部深槽、井或洞)至坝顶的高度。

2.0.5 横缝 transverse joint

大坝在垂直于坝轴线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的竖向永久接缝。

2.0.6 纵缝 longitudinal joint

大坝进行分块浇筑时在平行于坝轴线方向浇筑块之间设置的施工缝。

2.0.7 坝段 dam monolith

两条相邻横缝之间的坝体。

2.0.8 宽尾墩 end-flaredpier

后段加宽成鱼尾状的溢流坝闸墩。

2.0.9 联合消能 combined energy dissipation

单一泄水建筑物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消能工进行联合运用的消能型式。

2.0.10 扭曲式挑坎 distorted type flip bucket

底面扭曲、坎顶不等高并与流向成一定夹角的挑坎。

2.0.11 窄缝式挑坎 slit-type flip bucket

急流出口处的泄槽边墙急剧收缩形成窄缝的挑坎。

2.0.12 跌坎底流消能 energy dissipation by hydraulic jump with step-down floor

在底流消能反弧段末端、消力池池首设置一定高度的跌坎而形成的底流消能型式。

2.0.13 坝面台阶消能 energy dissipation by stepped overflow dam crest

采用台阶状坝面溢流方式进行消能的型式。

2.0.14 有限元等效应力 equivalent stress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

对线弹性有限元法分析所得的应力分量,沿指定路径进行积分,求出截面相应内力,再用材料力学方法按直线分布假定进行等效求出的应力。

2.0.15 大坝混凝土强度等级 dam concrete strength grade

设计龄期150mm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MPa),强度保证率为80%,表示符号为“Cmm强度”。

2.0.16 坝体加高 dam heightening

增加已建成运行重力坝的高度。

2.0.17 坝体加固 dam strengthening

采取增强、局部更换或调整受力状态等措施,提高已建重力坝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

2.0.18 气温骤降 sudden drop in air temperature

日平均气温在3d内连续下降累计6℃以上。

2.0.19 基础温差 foundation temperature difference

建基面以上0.4L(L为浇筑块长边尺寸)高度范围内的基础约束区内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该部位稳定温度之差。

2.0.20 上下层温差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layer of concrete

在老混凝土面(混凝土龄期超过28d)上下各0.25L(L为浇筑块长边尺寸)高度范围内,上层新浇筑混凝土的最高平均温度与下层混凝土的平均温度之差。

3.0.1 重力坝轴线宜布置成直线。地形和地质条件不容许的,也可布置成折线或曲线。

3.0.2 坝体布置应结合枢纽布置全面考虑,合理安排泄洪、供水、发电、灌溉、航运、排沙、排漂、过鱼等建筑物的布置,避免相互干扰。宜首先考虑泄洪建筑物的布置,使其顺应河势,下泄水流不致冲淘坝基和其他建筑物的基础及岸坡,并使其流态和冲淤不致影响其他建筑物的使用。

3.0.3 泄洪设施宜优先考虑在坝身布置,并优先考虑具有较大泄洪潜力的开敞式溢流孔。

3.0.4 坝体溢流段的前沿长度、孔数、孔口型式、尺寸和堰顶高程,应考虑下列因素综合比较决定∶

1 水库运行和泄洪以及排漂浮物的要求。

2 坝址地形地质条件、下游河床及两岸抗冲性能。

3 下游水深及消能要求。

4 坝体分段情况,与相邻建筑物的关系。

5 闸门型式、工作条件及运行方式。

3.0.5 坝体可根据以下功能要求设置泄水孔∶

1 有泄洪要求时。

2 地震设计烈度为8度以上或坝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或有其他降低、放空库水要求时。3 有下游供水、灌溉要求时。

4 有排沙要求时。

5 施工期有泄洪要求,又适宜于结合为永久泄洪孔时。

6 有下泄生态用水要求时。

3.0.6 泄水孔型式、位置、高程、孔数和孔口尺寸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

1 布置条件∶位于狭窄河道的泄水孔宜与溢流坝段结合,其消能方式应与溢流坝统一考虑;宽阔河道宜考虑分开布置;排沙孔应靠近发电或灌溉、供水进水口、船闸闸首等部位,其流态不得影响这类建筑物的正常运行。

2 运行条件∶调节水库水位、下泄流量、放水期限、检修条件、排沙及排漂等。

3 施工条件∶泄水孔设于不同位置对施工进度和施工方法的影响,施工期泄洪及下游供水要求等。

4 闸门工作条件、启闭机及坝体结构强度等。

3.0.7 设于坝体内的底孔、缺口、梳齿等施工导流建筑物,应根据导流方案和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确定,其布置应考虑下列要求∶

1 能宣泄所承担的施工期导流设计流量。

2 与永久泄水建筑物布置相结合。

3 在通航河流上应考虑施工期通航要求,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

4 有需要时,能通过浮冰或其他漂浮物。

5 宣泄导流标准洪水时应不致冲坏永久建筑物或影响施工进度。

6 施工方便,运行可靠,便于回填封堵。

7 施工期生态用水要求。

3.0.8 坝体泄洪消能防冲型式应根据坝体高度、泄洪流量、坝基及下游河床和两岸地形地质条件,下游河道水深变化情况,结合排冰、排漂浮物等要求合理选择。

3.0.9 工农业及城市生活供水管道的取水口高程,应根据供水期引水高程、流量和水量等要求确定,必要时应考虑水温和泥沙情况分层设置。

3.0.10 设于坝内的发电引水管道的进水口高程,应根据水利动能设计要求和泥沙淤积等条件确定,必要时应考虑水温情况分层设置。各种进水口的布置尚应符合SL285的规定。

3.0.11 设置在坝上的过坝建筑物的进出口宜远离泄洪建筑物的进出口,并应满足相应的水流要求。通航建筑物应符合JTJ 305、SL660的规定。

3.0.12 根据地形地质条件、泄洪消能方式,电站厂房可布置在坝后或坝内,并应符合SL266的规定。

3.0.13 大型工程的重力坝布置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验证运行期和施工期流态与冲淤状况等是否满足各项建筑物的运行需要。中型工程宜进行水工模型试验。

1总则……………………………………………………………1

2术语……………………………………………………………3

3总体布置………………………………………………………5

4坝体结构………………………………………………………8

4.1一般规定……………………………………………………8

4.2坝顶高程及布置……………………………………………8

4.3非溢流坝段…………………………………………………9

4.4溢流坝段…………………………………………………10

4.5坝身泄水孔…………………………………………………11

5水力设计………………………………………………………13

5.1一般规定…………………………………………………13

5.2泄流能力及消能计算………………………………………14

5.3高速水流区的防空蚀设计…………………………………15

5.4消能防冲设施设计…………………………………………16

5.5泄洪雾化…………………………………………………17

6坝体断面设计…………………………………………………18

6.1荷载及其组合………………………………………………18

6.2主要设计原则………………………………………………20

6.3应力计算…………………………………………………20

6.4抗滑稳定计算………………………………………………23

6.5溢流坝闸墩结构设计………………………………………26

7坝基处理设计…………………………………………………27

7.1一般规定…………………………………………………27

7.2坝基开挖…………………………………………………27

7.3坝基固结灌浆………………………………………………28

7.4坝基防渗和排水……………………………………………29

7.5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层带处理…………………………………32

7.6岩溶防渗处理………………………………………………33

8坝体构造………………………………………………………35

8.1坝顶………………………………………………………35

8.2坝内廊道及通道……………………………………………35

8.3坝体分缝及灌浆……………………………………………36

8.4坝体止水和排水……………………………………………38

8.5大坝混凝土材料及分区……………………………………39

9加高与加固设计………………………………………………42

9.1一般规定…………………………………………………42

9.2加高设计…………………………………………………42

9.3加固设计…………………………………………………43

10坝体混凝土温度控制及防裂………………………………46

10.1一般规定…………………………………………………46

10.2温度控制标准……………………………………………46

10.3温度控制及防裂措施………………………………………47

11安全监测设计………………………………………………50

11.1一般规定…………………………………………………50

11.2监测项目…………………………………………………51

附录A水力设计计算公式……………………………………53

A.1堰面曲线、堰面压力及反弧段半径…………………………53

A.2坝身泄水孔体型设计………………………………………58

A.3泄流能力及掺气水深计算公式……………………………62

A.4挑流消能的水力要素………………………………………64

A.5底流消能的水力要素………………………………………66

A.6防空蚀设计………………………………………………67

附录B实体重力坝的应力计算公式…………………………70

B.1上游、下游坝面垂直正应力………………………………70

B.2上游、下游面剪应力………………………………………71

B.3上游、下游面水平正应力…………………………………71

B.4上游、下游面主应力………………………………………71

附录C坝基深层抗滑稳定计算………………………………73

附录D坝基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及岩体力学系数……………75

附录E坝体温度和温度应力计算……………………………79

E.1混凝土温度计算……………………………………………79

E.2冷却水管降温计算…………………………………………82

E.3混凝土表面保温……………………………………………85

E.4温度应力…………………………………………………88

标准用词说明……………………………………………………93

标准历次版本编写者信息………………………………………94

条文说明…………………………………………………………9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SL ICS91.080

P 34

SL744—2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load design of hydraulic structures

2016-11-25发布2017-02-25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

SL 744-2016,SL 744-2016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SL 744-2016 水工建筑物荷载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根据水利技术标准制修订计划安排,按照SL1—2014《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编制本标准。

本标准共17章和9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有∶

——对水工建筑物荷载组合的分类做了规定;

——对水工建筑物结构自重、永久设备自重、静水压力、扬压力、动水压力、地应力、围岩压力、土压力、淤沙压力、风荷载、雪荷载、冰压力、冻胀力、浪压力、楼面活荷载、平台活荷载、桥机荷载、闸门启闭机荷载、温度荷载、灌浆荷载、预应力锚固荷载、系缆力和撞击力等荷载如何取值分别做了规定。

本标准为全文推荐。

1.0.1 为规范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荷载取值标准,使设计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中各类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的荷载取值。

1.0.3 本标准根据GB50199《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规定的原则制定,主要适用于采用单一安全系数法的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也可用于采用多系数分析基础上以安全系数表达方式进行的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

1.0.4 本标准主要引用下列标准

GB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135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

GB50199 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487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T5066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SL 203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1.0.5 地震荷载的取值应按SL203的规定执行。

1.0.6 本标准未予规定的荷载,可按各类水工结构设计标准或根据观测资料结合工程经验综合分析确定。当水工结构设计引用与公路、航运及港口等有关的荷载取值时,应根据相应行业设计标准的规定经具体分析后确定。

1.0.7 水工建筑物荷载取值除应符合本标准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1.1 荷载组合 load combination

建筑物在不同运用情况下对可能同时承受的各项荷载分别进行的组合。

2.1.2 永久荷载 permanent load

在合理使用年限内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荷载。

2.1.3 可变荷载 variable load

在合理使用年限内量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的荷载。

2.1.4 偶然荷载 accidental load

在合理使用年限内出现的概率很小,且量值很大、持续时间很短的荷载。

2.1.5 荷载效应 load effect

由荷载引起的结构或构件的反应,例如内力、变形和裂缝等。

2.1.6 基本风压 reference wind pressure

风荷载的基准压力,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10m 高度处10min平均的风速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最大值确定的风速,再考虑相应的空气密度,按贝努利公式确定的风压。

2.1.7 地面粗糙度 terrain roughness

风在到达结构物以前吹越过2km 范围内的地面时,描述该地面上不规则障碍物分布状况的等级。

2.1.8 基本雪压 reference snow pressure

雪荷载的基准压力,按当地空旷平坦地面上积雪自重的观测数据,经概率统计得出50年一遇最大值确定。

2.1.9 静冰压力 static ice pressure

静止冰盖膨胀对建筑物产生的作用力。

2.1.10 动冰压力 dynamic ice pressure

移动的冰盖或漂冰对建筑物产生的撞击力。

2.1.11 冻胀力 frost heave pressure

土的冻胀受到约束时形成的作用于建筑物的力。

2.1.12 从属面积 tributary area

考虑梁、柱等构件均布荷载折减所采用的计算构件负荷的楼面面积。

2.1.13 动力系数 dynamic coefficient

承受动力荷载的结构或构件,当按静力设计时采用的等效系数,其值为结构或构件的最大动力效应与相应的静力效应的比值。

2.1.14 设计锚固力 design anchoring force

由各种因素造成的预应力损失均完成后,锚索中永久保存的荷载。

2.1.15 超张拉力 extra design tensile

为消除由于锚索与孔壁的摩擦、锚具的压缩和锚索的回缩而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施工时将设计张拉力提高后的张拉荷载。

2.2 符号

3.0.1 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的主要荷载有建筑物结构自重、永久设备自重、静水压力、扬压力、动水压力、地应力、围岩压力、土压力、淤沙压力、风荷载、雪荷载、冰压力、冻胀力、浪压力、楼面活荷载、平台活荷载、桥机荷载、闸门启闭机荷载、温度荷载、灌浆荷载、预应力锚固荷载、系缆力、撞击力和地震荷载等。

3.0.2 采用单一安全系数法设计时,水工建筑物结构的荷载组合应分为基本组合和特殊组合。各类水工建筑物的荷载组合应由相应的建筑物设计标准确定。

3.0.3 采用多系数分析基础上以安全系数表达的方式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时,按本标准确定的荷载值应作为标准值,荷载可分为永久荷载、可变荷载、偶然荷载,主要荷载应按附录A分类。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荷载效应组合应分为基本组合和偶然组合;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时应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设计。

3.0.4 水工建筑物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荷载组合分别计算,并按最不利组合设计。

4.0.1 水工建筑物结构自重,应按结构设计尺寸与其材料容重计算确定。水工建筑物常用材料的容重可按附录B中表B-1 选取。

4.0.2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材料容重,应根据选定的混凝土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当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23.5~24.0kN/m³,或根据骨料容重、粒径按附录B中表B-2选取。

4.0.3 土坝及土石坝防渗土体的材料容重,应根据设计计算内容和土体部位,分别采用湿容重、饱和容重或浮容重,其数值可根据压实干容重、含水量和孔隙率换算得出。堆石坝的材料容重应根据堆石部位,分别采用压实干容重或浮容重。土石坝土体和堆石体的压实干容重应由压实试验确定。中、小型土石坝在初步计算缺乏资料时,其压实干容重可按附录B中表B-3选取,但应根据试验资料予以修正。

4.0.4 永久设备自重宜采用设备铭牌重量值。无铭牌重量时,可按实际重量计算。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3

3荷载及荷载组合………………………………………………6

4建筑物结构自重及永久设备自重……………………………7

5静水压力………………………………………………………8

5.1水工建筑物的静水压力………………………………………8

5.2地下结构及坝内埋管的外水压力……………………………8

6扬压力…………………………………………………………10

6.1一般规定…………………………………………………10

6.2混凝土坝的扬压力…………………………………………10

6.3水闸的扬压力………………………………………………14

6.4水电站厂房和泵站厂房的扬压力……………………………14

7动水压力………………………………………………………17

7.1一般规定…………………………………………………17

7.2渐变流时均压力……………………………………………17

7.3反弧段水流离心力…………………………………………18

7.4水流对尾坎的冲击力………………………………………19

7.5脉动压力…………………………………………………19

7.6水击压力…………………………………………………20

8地应力及围岩压力……………………………………………23

8.1一般规定…………………………………………………23

8.2岩体初始地应力(场)……………………………………23

8.3围岩压力…………………………………………………24

9土压力和淤沙压力……………………………………………26

9.1挡土建筑物的土压力………………………………………26

9.2上埋式埋管的土压力………………………………………27

9.3淤沙压力…………………………………………………29

10风荷载和雪荷载……………………………………………30

10.1风荷载……………………………………………………30

10.2雪荷载……………………………………………………31

11冰压力和冻胀力……………………………………………33

11.1静冰压力…………………………………………………33

11.2动冰压力…………………………………………………33

11.3冻胀力……………………………………………………35

12浪压力………………………………………………………39

12.1一般规定…………………………………………………39

12.2直墙式挡水建筑物上的浪压力……………………………39

12.3斜坡式挡水建筑物上的浪压力……………………………41

13楼面及平台活荷载…………………………………………45

13.1水电站主厂房楼面活荷载…………………………………45

13.2水电站副厂房楼面活荷载…………………………………45

13.3水电站进水口及尾水平台活荷载…………………………47

13.4泵站厂房楼面活荷载………………………………………47

13.5其他规定…………………………………………………49

14桥机及闸门启闭机荷载……………………………………50

14.1桥机荷载…………………………………………………50

14.2闸门启闭机荷载…………………………………………51

15温度荷载……………………………………………………53

15.1一般规定…………………………………………………53

15.2边界温度…………………………………………………55

15.3温度荷载…………………………………………………56

16灌浆荷载及预应力锚固荷载………………………………59

16.1灌浆荷载…………………………………………………59

16.2预应力锚固荷载…………………………………………59

17系缆力和撞击力……………………………………………60

附录A主要荷载分类…………………………………………62

附录B水工建筑物的材料容重………………………………64

附录C混凝土衬砌隧洞的外水压力折减系数………………67

附录D改进阻力系数法………………………………………68

附录E简单管路水击压力计算公式…………………………72

附录F主动土压力系数和静止土压力系数的计算…………74

附录G波浪要素和爬高计算…………………………………78

附录H水库坝前水温计算……………………………………86

附录I拱坝运行期温度荷载计算……………………………89

标准用词说明……………………………………………………93

条文说明…………………………………………………………9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77. 140.60
H 4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068- -2019代替GB/T 5068- 1999
铁路机车、车辆车轴用钢
Axles steel for railway locomotive and wagons
2019-06-04发布 2020-05-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 5068-2019,车轴用钢,铁路机车,GB/T 5068-2019 铁路机车、车辆车轴用钢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5068- 19990 铁路机车、车辆车轴用钢》。与GB/T 5068- 1999 相比,除编辑性
修改外主要搜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适用范围(见第1章.1999年版的第1章);
增加了规格(见第4章);
增加了连铸车轴钢(见第5章);
增加了牌号(见第5章);
修改了锻造比要求(见5.2.3.1999年版的5.9);
加严了低倍组织级别要求(见表5,1999年版的5.5.2);
加严了非金属夹杂物级别要求(见表6.1999年版的5.6);
修改了复验与判定要求(见7.3.1999年版的7.3);
修改了标志要求(见8.1.1999年版的8.1).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西王特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本标准主婴起草人:任开忠、孙维、张灵通、江宏亮、刘宝石、丁文坛、张成连、葛建宏、王玉姚、龚志翔.张步海。
本标准所代咎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5068- 1985。GB/T 5068- 1999。

铁路机车、车辆车轴用钢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铁路机车、车辆车轴用钢的分类、代号、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
本标准适用于制造铁路机车、车辆车轴用优质碳索结构钢及合金结构钢方钢、圆钢(以下简称车轴钢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2钢的 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223.5钢佚酸溶硅和全硅含量的测定还原型硅钥酸盐分光光度法
GB/T 223.9钢铁及合金铝含量的测定格天青 s分光光度法
GB/T 223.11钢铁及合金铬含量的测定  可视滴定或电位滴定法
GB/T 223.12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碳酸钠分离-二 苯磯酰二肼光度法测定铬量
GB/T 223.14钢铁及合 金化学分析方法钽试剂萃取光度法测定钒含量.
GB/T 223.18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硫代硫酸钠 分离碘量法测定铜量
GB/T 223.19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新 亚铜灵-三氯甲烷萃取光度法测定铜量
GB/T 223.23钢铁及合金镍 含量的测定丁 二酮肟分光光度法
GB/T223.53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量
GB/T 223.54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火 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镍量
GB/T223.58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亚砷酸钠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锰量
GB/T223.59钢铁及合金磷含量的测定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和锑磷钥蓝分光光度法
GB/T 223.60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高氯酸脱水重量法测定硅含量
GB/T 223.62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乙酸 丁酯萃取光度法测定磷量
GB/T 223.68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高碘酸钠(钾)光度法测定锰量
GB/T 223.67钢铁及合金碗含量的测定 次 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GB/T 223.68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管式炉内燃烧后碘酸钾滴定法测定碗含量
GB/T 223.69钢铁及合金碳含量的测定 管 式炉内燃烧后气体容量法
GB/T 223.71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管式炉内 燃烧后重量法测定碳含量
GB/T 223.72钢铁及合金殖含量的测定 重量法
GB/T 223.74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非 化合碳含量的测定
GB/T 223.76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火 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钒量
GB/T226钢的低信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
GB/T 228.1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229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
GB/T1979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
GB/T2101型钢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433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敢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SC 13.060.01
Z 5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5084- 2021代替GB 5084- -2005、 GB 22573- -2008、 GB 22574- -2008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Standard for irrigation water quality
本电子版为正式标准文本,由生态环境部环境标准研究所审校排版。
2021-01-20发布
2021-07-01实施
生态环境部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

GB 5084-2021,农田灌溉,水质,水质标准,GB 5084-202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加强农田灌溉水质监管,保障耕地、地下水和农产品安全,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灌溉水质要求、监测和监督管理要求。
本标准于1985 年首次发布,1992 年和2005年分别进行了2次修订,本次为第3次修订。本次修
订的主要内容:
1.修改了标准适用范围:
2.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3.增加了农田灌溉用水、水田作物和早地作物等术语与定义:
4.增加了总镍、氯苯、12-二氯苯、1.4二氯苯、硝基苯、甲萃、二甲苯、异丙苯、苯胺等9项农.田灌溉水质选择控制项目限值:
5. 修改了对农田灌溉水质的监测要求:
6.增加了标准的实施与监督规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 2005)、 《灌溉水中氯萃、1,2-二氯苯 、1,4-二氯苯、硝基苯限量》(GB 22573- 2008)、 《灌溉水中甲苯、二甲苯、异丙苯、苯酚和苯胺限量》(GB
22574- 2008) 废止。
本标准是农田灌溉水质的基本要求。省级人民政府对本标准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对本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本标准的地方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方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应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2021年1月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21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灌溉水质要求、监测与分析方法和监督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表水、地下水作为农田灌溉水源的水质监督管理。城镇污水(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除外)以及未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废水、农产品加工废水和农村生活污水进入农田灌溉渠道,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的水质按本标准进行监督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 7467 水质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GB 7475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7484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 7494 水质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GB 11889 水质 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N-(1-萘基)乙二胺偶氮分光光度法
GB 11896 水质 氯化物的测定 硝酸银滴定法
GB 11901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 11912 水质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13195 水质 水温的测定 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 2092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
GB/T 15505 水质 硒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 16489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HJ/T 49 水质 硼的测定 姜黄素分光光度法
HJ/T 50 水质 三氯乙醛的测定 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HJ/T 51 水质 全盐量的测定 重量法
HJ/T 74 水质 氯苯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 84 水质 无机阴离子(F−、Cl−、NO2−、Br−、NO3−、PO43−、SO32−、SO42−)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T 200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HJ/T 343 水质 氯化物的测定 硝酸汞滴定法(试行)
HJ 347.2 水质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 多管发酵法
HJ/T 399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HJ 484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HJ 485 水质 铜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分光光度法
HJ 486 水质 铜的测定 2,9-二甲基-1,10 菲啰啉分光光度法
HJ 487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茜素磺酸锆目视比色法
HJ 488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03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 505 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稀释与接种法
HJ 592 水质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 597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21 水质 氯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 637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HJ 639 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648 水质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液液萃取/固相萃取-气相色谱法
HJ 686 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
HJ 694 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HJ 700 水质 65 种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 716 水质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775 水质 蛔虫卵的测定 沉淀集卵法
HJ 776 水质 32 种元素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HJ 806 水质 丙烯腈和丙烯醛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
HJ 810 水质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811 水质 总硒的测定 3,3′-二氨基联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822 水质 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823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HJ 824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流动注射-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HJ 825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流动注射-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 826 水质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流动注射-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HJ 828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HJ 908 水质 六价铬的测定 流动注射-二苯碳酰二肼光度法
HJ 970 水质 石油类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
HJ 1048 水质 17 种苯胺类化合物的测定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HJ 1067 水质 苯系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HJ 1147 水质 pH 值的测定 电极法
NY/T 396 农用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农田灌溉用水 farmland irrigation water
为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经人为输送,直接或通过渠道、管道供给农田的水。
3.2
水田作物 paddy field crops
适于水田淹水环境生长的农作物,如水稻等。
3.3
旱地作物 dry land crops
适于旱地、水浇地等非淹水环境生长的农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等。
4 农田灌溉水质要求
4.1 农田灌溉水质控制项目分为基本控制项目和选择控制项目。
4.1.1 基本控制项目为必测项目,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4.1.2 选择控制项目由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农业农村、水利等主管部门根据农田灌溉用水类型和
作物种类要求选择执行,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77. 140.50
H 4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213- -2019代替GB/T 5213- -2008
冷轧低碳钢板钢带
Cold rolled low carbon steel sheet and strip
2019-03-25发布
2020-02-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 5213-2019,冷轧低碳钢板,钢带,GB/T 5213-2019  冷轧低碳钢板及钢带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5213- 2008《冷轧 低碳钢板及钢带)。与GB/T 5213- 2008 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产品适用范围及公称厚度范围(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
-修改了DC06牌号抗拉强度的下限要求(见表4.2008年版的表4);
按公称厚度不同组距区分,增加了断后伸长率要求(见表4);
增加了DC01牌号FC表面的拉伸应变痕表面质量保证要求(见表5);
表7检验项目中增加了“表面质量”、“外形尺寸”及其对应试验方法的要求(见表7);
修改了附录A中部分化学成分的参考值的要求(见附录A.2008年版的附录A);
修改了附录B国内外牌号近似对照表(见附录A.2008年版的附录A)。
本标准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张家港扬子江冷轧板有限公司、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岩、袁敏、李倩、李冉,聂文金,胡燕慧.黄延飞.陈海、徐树林、张维旭.李晓波.赵奇少.吴玉红、邓深、胡聆、黄锦花、俟捷.许晴。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 GB/T 5213- 1985.GB/T 5213一2001.GB/T 5213一2008。

冷轧低碳钢板及钢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冷轧低碳钢板及钢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牌号表示方法.订货内容,尺寸.外形、重量.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
本标准适用于冷成形用厚度不大于3.5mm的冷轧低碳钢板及钢带(以下简称“钢板及钢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8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3.9钢铁及合金 铝含量的测定 铬天青 S分光光度法
GB/T 223.16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变色酸光度法测定钛量
GB/T 223.40钢铁及合金
饱含量的测定氯磺酚 S分光光度法
GB/T223.59钢铁及合金磷含量的测定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和锑磷钼蓝分光光度法
GB/T 223.63钢铁及合金 化学分析方法高碘酸钠(钾)光度法测定锰量
GB/T 228.1- -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247钢板和钢带包装、标志及质星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 708冷轧钢板 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GB/T2523冷乳金属溥板(借)表面粗糙度和峰值数的测量方法
GB/T2975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
GB/T4336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GB/T 5027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
GB/T 5028金属材料薄板 和薄带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值)的测定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17505钢及钢产品交货- -般技术要求
GB/T20066钢和铁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
GB/T 20123钢铁总碳硫含量的测定高频感应炉燃烧后红外吸收法(常规万法)
GB/T 20125低合金钢多元素 含量的测定电感稱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谐法
GB/T20126非合金钢低碳含量的测定第2部分;感应炉(经预加热)内燃烧后红外吸收法
3分类和牌号表示方法
3.1 分类
3.1.1钢板及钢带 按用途分类见表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存教材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救材
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请单与计价
(第3版)
主编  陈卓  黄宏剪
副主编  张雪武  郭自灿  王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武汉

《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与计价(第3版)》陈卓,高清PDF带书签,黄宏勇,高清PDF带书签《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与计价(第3版)》陈卓、黄宏勇

前言
自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3年颁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以来,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在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与国际接轨的计价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不断完善计价规范,继2008年推出《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一2008)之后,于2013年推出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一2013)和与之配套的《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4一2013)等九部工程量计算规范。随着工程计量、计价规范的更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的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建筑类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课教学也应与当前新的工程计量、计价规范相适应,本教材就是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迫切需要面编写的。
本教材在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与计价》(第2版)的基础上,继续采用案例式体例,按照2013年国家新规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一2013)和与之配套的《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4一2013)等九部工程量计算规范更新了教材内容,在第3、4,5章中结合十六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分别对每一部分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计价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在第6章中选定了一个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实例,将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做了详细的表述,各项文字、图表,计算式翔实完整,具有较强的可模仿性和参考性。本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介绍简洁明了,通俗易懂,适用性强,便于教学和自修学习。
在使用本教材时应注意与前导课程知识的衔接,鉴于目前定额计价模式在我闲工程造价界仍有应用,结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安排,本教材在编写时考感了与“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课程的衔接,将其中的定额原理及施工图概预算理论知识等内容保留,作为本教材的基础,有助于读者以此为基础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学习。
此外还应注意,在第6章综合实例中,以工程量清单和招标控制价的编制为重点,主要考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量价分离,责任和风险分担,即工程量由招标方按计价规范编制,数量方面的责任和风险主要由招标方承担,同时招标方为了控制工程造价并使招标评标有一个参考依据,通常也要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招标控制价:而对投标人来说要正确进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必须依据自己所掌握的人材机市场行情,对单位工程成本,利润进行分析,精心选择施工方案,合理组织施工,合理控制现场费用和施工技术措施费用,以最大程度地获取利润和降低风险,工程项目报价的风险主要是由投标方承担的。因此,本教材充分体现了清单计价的特点,分别将工程量清单编制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本教材的重点内容。
本教材是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及建筑施工技术专业工程造价理论和实践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习的一个工具,同时也可以为工程造价人员编制工程量清单计价或报价书提供帮助,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读者通过本教材的学习,能获得该计价模式必需的基本(略)

目录
1绪论(1)
1.1《计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
1.1.1《计价规范》的主要内客(1)
1.1.2《计价规范》的特点(2)
1.2工程量清单计价依据(3)
1.2.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基本要求(3)
1.2.2消耗量定额的确定(4)
1.2.3基础单价的确定(5)
1.3工程量清单计价与企业定额(8)
1.3.1企业定颜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中的作用(8)
1.3.2企业定额的编制(9)
1.4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摘录)(10)
复习思考题(51)
2工程量清单计价概述(52)
2.1工程量清单的编制(52)
2.1.1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原则、依据与步骤(52)
2.1.2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编制(设置)要求(53)
2.1.3措范项目清单的编制要求(55)
2.1.4其他项目清单的编制要求(55)
2.1.5规费项目和税金项目清单的编制(56)
2.2工程量清单计价(56)
2.2.1工程量清单计价基本原理(56)
2.2.2工程量清单计价程序(57)
2.2.3工程量清单计价表的编制(57)
2.3工程招标控制价的编制(61)
2.3.1概述(61)
2.3.2工程苑工招标控制价的编制程序(62)
2.3.3工程施工招标拉制价的编制(62)
2.4工程投标报价的编制(63)
2.4.1标述(63)
2.4.2工程施工投标报价的前期准备(64)
2.4.3工程施工投标报价的编制(65)
复习思考题(65)(略)

内容摘要:

1绪论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指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招标人按照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并公开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根据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拟建工程的施工方案,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并考虑风险后自主报价,招标方按服经评审的合理低价确定中标价,招标投标双方据此签订合同价教,进行工程结算的一种计价活动。
为了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政策,2003年2月17日,原建设部以第119号公告批准发布了国家标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一2003)(以下简称“03规范”),自2003年7月1日起实值。“03规范”的实值,使我国工程蓝价从传统的以预算定额为主的计价方式向国际上通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转变,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政策的一项重大措施,在工程建设须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积极的响应,“03规范”实施以来,在各地和有关部门的工程建设中得到了有效排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取得了丰镇的成果。但在执行中,也反映出一些不足之处,因此,为了完善工程量清单计价工作,原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从2006年开始,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对“03规范”的正文部分进行修订。
2008年7月9日,历经两年多的起草,论证和多次修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63号公告,发布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一2008)(以下简称“08规范”),从2008年12月1日起实篮,“08规范的出台,对巩固工程量清单计价改革的成果,进一步规范工程量清单计价行为具有十分重婴的意义。
为进一步适应建设市场的发展,健全.完善计价规范,住房和域乡建设部于2009年6月5日开始,组织有关单位开展“08规范”的全面修订工作。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等11个参编单位,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领导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于2012年6月完成修订工作2012年12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第1567~1576号公告,发布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一2013)(以下简称《计价规范》)和《房星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4一2013)等九部专业工程计算规范(以下简称“计量规范“),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
1.1 《计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是规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行为,统一工程量清单偏制和计价方法的国家标准,是调整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活动中发包人与承包人各种关系的规范性文件。
1.1.1《计价规范》的主要内容
1.一般概念
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是指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招标人按照国家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提供工程数量,由投标人依据工程量清单自主报价,并按照经评审低价中标的工程造价计价方式工程量清单,是指建设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规费项目和税金项目的名称和相应数量的明细清单,由招标人按照专业工程计量规范规定的统一的项目编码、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和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编制,包括分部分项工程量滑单、措施项目清单,其他项目清单、规费项目清单和税金项目清单。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指投标人完成由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所需的全部费用,包括分部分项工程费、措施项目费,其他项目费和规费,税金。
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综合单价计价。综合单价是指完成规定计量单位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随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及一定范围内的风险费用。
2.《计价规范》的各章内容
《计价规范》包括正文和附录两大部分,二者具有同等效力。
正文共十六章,包括总则、术语,一骰规定,工程量请单偏制、招标控制价,投标报价等内容,分别就《计价规范》的适用范围,遵循的原则,编制工程量清单应遵循的规侧、工程量清单计价活动的规则,工程量清单及其计价格式做了明确规定。
附录包括:附录A物价变化合同价款调整方法:附录B工程计价文件封面:附录C工程计价文件扉页:附录D工程计价总说明:附录E工程计价汇总表:附录F分部分项工程和措施项目计价表:附录G其他项目计价表:附录H规费,税金项目计价表:附录J工程计量申请(核准)表:附录K合同价款支付申请(核准)表;附录L主要材料,工程设备一览表附录主要规定了工程量清单计价表格的使用要求,招标人在编制工程量清单时及投标人在计价时必须遵守。
1.1.2《计价规范》的特点
(1)形成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体系。在对“08规范”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将规范工程量清单计价活动的计价规范与规范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计量规范分开成册,形成了一本计价规范和九本计量规范。九本计量规范针对九个具体的专业工程,使整个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体系更加明斯,为下一步工程量清单计价标准的制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了招标控制价制度。招标控制价制度是“08规范”的亮点之一,它对有效遏制投标人串标,损害招标人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投标人不认同招标控制价而投诉无门的情况。《计价规范》针对招标控制价制度从编制,复核,投诉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明确了招标控制价投诉处理的责任主体和工作流程,进一步维护了招投标双方的合法利益。
(3)明确了工程计价风险分担的范围。《计价规范》在“08规范”计价风险条文的基础上,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细化,细分了发承包阶段工程计价风险,提出了风险的分类负相规定,明确了发承包双方各自应分担的风险范围,对于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明确了划分的标准,这些规定为发承包双方共同应对计价风险提供了依据。
(4)确立了施工全过程计价控制与工程结算的原则。《计价规范》从工程招投标到竣工钻算的全过程均设置了可操作性的条文,体现了发承包双方应在施工全过程中管理工程造价,明确规定了工程结算应依据施工过程中发承包双方确认的计量,计价资料办理的原则。《计价规范》将合同价款争议专列一章,针对合同价款争议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为进一步规范工程结算提供了依据。
(5)增加了工程造价鉴定的专门规定。在施工合同执行过程中,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雄免会产生施工合同纠纷,这时,工程造价鉴定意见就成了一些施工合同纠纷案件裁决或判决的主要依据。《计价规范》对工程造价鉴定的具体操作流程和鉴定机构资质做了专门规定。
本书主要介绍《计价规范》关于工程计量、计价规则的应用。
1.2 工程量清单计价依据
1.2.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基本要求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一2003》经原建设部第119号公告推准颁布,于2003年7月1日起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一2008)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63号公告领布,于2008年12月1日起实施。
2012年12月25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继发布了第1567一1576号公告,标志着《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一2013)和《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50854一2013)等九本计量规范于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计价规范》的出台,是建设市场发展的要求,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计价活动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依据。《计价规范》中明确了由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
(1)政府宏观调控。一是规定了全部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以国有资金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项目必须执行《计价规范》的有关规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定的政府投资要进行公开招标是相适应的:二是《计价规范》统一了分部分项工程项目名称、计量单位,工程量计算规则和项目编码,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建设市场和规范计价行为提供了依据:三是《计价规范》中没有人工、材料、机械的消耗量,促使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引导企业编制自己的消耗量定额,适应市场需要。
(2)市场竞争形成价格。《计价规范》不规定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为企业报价提供了自主空间,投标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生产效率,消耗水平和管埋能力与储备的企业报价资料,按照《计价规范》规定的原则和方法投标报价。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由承发包双方在市场竞中按价值规律通过合同确定。
由此可见,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计价依据与定额计价模式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在工程造价的形成方面,定额消耗量的确定不再依赖于体现社会平均水平的预算定额,生产要素单价的确定不再由政府统一定价。
《计价规范》规定:“投标价由投标人自主确定,但不得低于成本,”《计价规范》明确提出:“施工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施工技术,机械装备和管理水平编制本企业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等的消耗标准。”
《计价规范》规定,投标报价应根据下列依据编制:本规范;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办法;企业定额,国家或省级,行业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计价定额: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及其补充通知,答疑纪要: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及相关资料:施工现场情况,工程特点及投标时拟定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与建设项目相关的标准、规范等技术资料:市场价格信

(略)

ICS 21.060.10
J 1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283一2017代替GB/T 5283- -1985
开槽沉头自攻螺钉
Slotted countersunk (flat) head tapping screws
(ISO 1482:2011 , MOD)
2017-07-12发布
2018-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 5283-2017,开槽沉头自攻螺钉,螺钉,GB/T 5283-2017  开槽沉头自攻螺钉

前言
本标准是“自攻螺钉”系列国家标准之- -。该系列包括:
-GB/T 845十字槽 盘头自攻螺钉;
GB/T 846 十字槽沉头自攻螺钉;
-GB/T 847 十字槽半沉头自攻螺钉;
-GB/T 2670.1 内六角花形盘头自攻螺钉;
-GB/T 2670.2 内六角花形沉头自攻螺钉;
-GB/T 2670.3内六角 花形半沉头自攻螺钉;
GB/T 5282 开槽盘头自攻螺钉;
GB/T 5283 开槽沉头自攻螺钉;
GB/T 5284 开槽半沉头自攻螺钉; .
GB/T 5285 六角头自攻螺钉;
GB/T 9456 十字槽凹穴六角头自攻螺钉;
GB/T 13806.2 精密机械用紧固件 十字槽自攻螺钉刮削端;
GB/T 16824.1六角凸缘 自攻螺钉;
-GB/T 16824.2 六角法兰面自攻螺钉。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5283- 1985(开槽沉头自攻螺钉),与GB/T 5283- 1985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
如下:
增加R型(见图1和表1);
-增加通用技术条件按GB/T 16938(见第2章.表2);
对钢螺钉,增加不经处理及非电解锌片涂层技术要求按GB/T5267.2(见表2);.
-增加不锈钢蜾钉产品及技术要求(见表2);
增加“如需其他技术要求或表面处理,应由供需协议"(见表2)。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482:2011《开槽沉头自攻螺钉)。
与ISO 1482 :2011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用我国标准代替国际标准(见第2章) ,增加引用GB/T 90.2(见表2)和
GB/T1237(见5.1),以符合我国紧固件基础标准.
.增加包装技术要求(见表2),以符合我国紧固件基础标准。
-修改标记示例为简化标记示例(见5.2),以符合GB/T 1237的规定。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紫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机械工业通用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本标准由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GB/T 5283- 1976.GB/T 5283- -1985.

开槽沉头自攻螺钉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槽沉头自攻螺钉的型式尺寸、技术条件和标记。
本标准适用于螺纹规格为ST 2.2~ST 9.5、产品等级为A级的开槽沉头自攻螺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0.1紧固件验收检 查(GB/T 90.1- -2002 ,idt ISO 3269 : 2000)
GB/T 90.2紧固件包装 与标志
GB/T 1237紧固件 标记方法(GB/T 1237- -2000 , eqv ISO 8991 :1986)
GB/T 3098.5紧固件机械性能 自 攻螺钉(GB/T 3098.5--2016 ,ISO 2702 :2011 , MOD)
GB/T 3098.21紧固件机械性能不锈钢自 攻螺钉(GB/T 3098.21- 2014, ISO 3506-4 : 2009。MOD)
GB/T 3103.1紧固件公差 螺栓 .螺钉、螺柱和螺母(GB/T 3103.1 - - 2002 ,idt ISO 4759-1 :2000)
GB/T 5267.1紧固件电镀层(GB/T 5267.1-2002 , ISO 4042:1999 ,IDT)
GB/T 5267.2紧固件非电解锌 片徐层(GB/T 5267.2- -2002 , ISO 10683:2000 ,IDT)
GB/T 5267.4紧 固件表面处理耐 腐蚀不锈钢钝化处理(GB/T 5267.4- -2009 ,ISO 16048:2003,IDT)
GB/T 5276紧固件螺栓、螺钉 、螺柱及螺母尺寸代 号和标注(GB/T 5276- -2015, ISO 225:2010, MOD)
GB/T 5279沉头螺钉 头 部形状和测量(GB/T 5279- 1985,idt ISO 7721 :1983)
GB/T 5280自 攻螺钉用螺纹(GB/T 5280- -2002 ,idt ISO 1478;1999)
GB/T 16938紧固件 螺栓螺钉.螺柱和螺母通用技术条件(GB/T 16938- -2008,1SO 8992:2005,IDT)
3型式尺寸
自攻螺钉的型式尺寸见图1和表1。
尺寸代号和标注应符合GB/T5276.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1.060. 10
J1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5284- -2017代替GB/T 5284- 1985
开槽半沉头自攻螺钉
Slotted raised countersunk (oval) head tapping screws
(ISO 1483 : 2011 , MOD)
2017-07-12发布
2018-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GB/T 5284-2017,开槽半沉头自攻螺钉,螺钉,GB/T 5284-2017 开槽半沉头自攻螺钉

前言
本标准是“自攻螺钉”系列国家标准之- -.该系列包括:
-GB/T 845 十字槽盘头自攻螺钉;
GB/T 846 十字槽沉头自攻螺钉;
-GB/T 847 十字槽半沉头自攻螺钉;
-GB/T 2670.1 内六角花形盘头自攻螺钉;
GB/T 2670.2内六角 花形沉头自攻螺钉;
-GB/T 2670.3 内六角花形半沉头自攻螺钉;
-GB/T 5282 开槽盘头自攻螺钉;
-GB/T 5283 开槽沉头自攻螺钉;
GB/T 5284 开槽半沉头自攻螺钉;
-GB/T 5285 六角头自攻螺钉;
-GB/T 9456 十字槽凹穴六角头自攻螺钉;
-GB/T 13806.2 精密机械用紧固件十字槽自攻螺钉刮削端; .
-GB/T 16824.1 六角凸缘自攻蜾钉;
GB/T 16824.2 六角法兰面自攻螺钉。
本标准按照GB/T 1.1- -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5284- -1985(开槽半沉头自攻螺钉),与GB/T 5284- 198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
如下:
增加R型(见图1和表1);
增加通用技术条件按GB/T 16938(见第2章表2);
-对钢螟钉,增加不经处理及非电解锌片涂层技术要求按GB/T 5267.2(见表2);
-增加不锈钢螺钉产品及技术要求(见表2);
增加“如需其他技术要求或表面处理,应由供需协议”(见表2).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 1483:2011《开槽半沉头自攻螺钉》.
与ISO 1483 :2011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一在 规范性引用文件中,用我国标准代替国际标准(见第2章),增加引用GB/T 90.2(见表2)和
GB/T1237(见5.1),以符合我国紧固件基础标准;
增加包装技术要求(见表2),以符合我国紧固件基础标准;
-修改标记示例为简化标记示例(见5.2),以符合GB/T 1237的规定。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8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机械工业通用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本标准由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GB/T 5284- 1976 .GB/T 5284-1985.

开槽半沉头自攻螺钉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开槽半沉头自攻螺钉的型式尺寸、技术条件和标记。
本标准适用于螺纹规格为ST 2.2~ST 9.5、产品等级为A级的开槽半沉头自攻螺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0.1紧固件验收检查(GB/T 90.1 - 2002 ,idt ISO 3269 :2000)
GB/T 90.2紧固件包装 与标志
GB/T 1237
紧固件标记方法(GB/T 1237- -2000 , eqv ISO 8991 :1986)
GB/T 3098.5紧固件机械性能 自 攻螺钉(GB/T 3098.5- -2016 , ISO 2702; 2011, MOD)
GB/T 3098.21
紧固件机械性能
不锈钢自攻螺钉(GB/T 3098.21- -2014, ISO 3506-4; 2009 ,
MOD)
GB/T 3103.1
紧固件公差螺栓 .螺钉,螺柱和螺母(GB/T 3103.1- 2002 ,idt ISO 4759-1 :2000)
GB/T 5267.1紧固件电镀层(GB/T 5267.1-2002,ISO 4042:1999 ,IDT)
GB/T 5267.2紧固件 非电解锌 片涂层(GB/T 5267.2- -2002 ,Is0 10683;2000 ,IDT)
GB/T 5267.4
紧固件表面处理耐腐 蚀不锈钢钝化处理(GB/T 5267.4-2009, ISO 16048 2003,
IDT)
GB/T5276紧固件蜾栓,螺钉 、螺柱及螺母尺寸代 号和标往(GB/T 5276- 2015,ISO 225:
2010,MOD)
GB/T 5279沉头螺钉头 部形状和测量(GB/T 5279- -1985 ,idt ISO 7721 :1983)
GB/T 5280自 攻螺钉用螺纹(GB/T 5280- 2002 ,idt ISO 1478:1999)
GB/T 16938紧固件蜾栓、螺钉、螺柱和螺母邇 用技术条件(GB/T 16938--2008,ISO 8992:
2005 ,IDT)
3型式尺寸
自攻螺钉的型式尺寸见图1和表1.
尺寸代号和标注应符合GB/T 5276.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HUODIANCHANG YANQI TUOLIU ZHUANGZHI YUNXING JIANXIU
GANGWEI PEIXUN JIAOCAI
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运行检修
岗位培训教材
本书编委会
中国电力出版社
CHENA ELECTKIC POWER PRESS

《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运行检修岗位培训教材》,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运行检修岗位,高清PDF带书签,高清PDF带书签《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运行检修岗位培训教材》

前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耗国,在能源结陶上,原煤占能原消费总量的70%,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蒙之一。煤炭消费可分为工业用煤和生活用煤两个部分,工业用煤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相铁和化工行业,其中电力行业是我国用煤大户。2009年我国电力工业发电消耗标煤量15,6亿万t,S0排放总量948万t,提前完成“十一五”1000万t的目标。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及,“十二五”期间电力工业的首要任务依然是发展,作为主要电源供应的燃煤发电机组仍将逐年增加,由此排放的SO:量也将逐年增加,电力工业控制SO:排放的任务依然严峻。
就当前的技术水平和现实能力而言,烟气脱硫是降低电站锅炉SO:排放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SO,排放控制技术,而且烟气脱硫装置布置在锅炉尼部,对锅炉系统没有显薯的影响,既可用于新装机组,也可用于现有机组的脱硫改造。因此,烟气脱硫技术已发及成了世界上应用最广、商业化规模最大的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烟气脱硫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涩法实验,最早的工业脱硫装置是英国伦敦电力公司的石灰石洗涤法和加拿大Cominco公司的氨洗涤法,在长期的发展和工业实践中,世界各国开发出了200余种采用不同脱硫剂或利用不同脱除机理的技术和工艺,在我国有应用业绩的脱硫工艺也有十多种,如石灰石一石膏法、烟气循环流化床法、旋转喷雾半干法、磷铵肥法、电子束脱硫氨法、脉冲电晕法、炉内喷钙法、双碱法、亚硫酸铵法、简易石灰石法、海水脱硫法等。

实践证明:石灰石/石灰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是目前世界上脱硫技术最成熟、应用业绩最多、运行状况较为稳定的工艺,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90%以上的脱硫装置均采用该工艺,中国也不例外。截至2009年底,我国火电厂烟气脱硫装机容量达到4,61亿kW,占总装机容量的70,7%,其中约有92%的脱硫机组采用石灰石/石灰一石膏湿法。
随着大量石灰石/石灰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的运行,脱硫装置已成为火电厂除锅炉、汽轮机和发电机外的又一主要设备,其运行与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电站的经济性与安全性。目前部分脱硫装置故障率较高,而大多数电厂运行人员对烟气脱硫装置的组成、特点与运行规律,以及在解决影响脱硫装置安全稳定运行的结垢、堵塞和腐蚀问题等方面技能和经验还比较欠缺。
针对上述现状,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组织有关单位结合石灰石一石膏湿法脱硫工程实践编制了本书内容,并对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做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阐述了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理论及工艺流程;详细介绍了各子系统及主要设备,包括烟气系统中的增压风机、烟气换热器(GGH);SO,吸收系统的循环泵、除雾器;石膏脱水系统中的旋流器、脱水机等。第二部分(第三、四章)介绍了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的运行与维护,并详细介绍了烟气脱硫装置运行参数的检测与控制方法。第三部分(第五、六章)介绍了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的检修及相关性能参数的测试实验方法,包括脱硫效率、石灰石耗量和电耗等的测量方法。第四部分(第七章)详细介绍了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常见运行问题及处理,特别针对脱硫效率低、脱硫系统入口参数变化大等现象进行了详细的原因分析。
书中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1年11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炯气脱硫理论基础1
第一节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原理1
第二节吸收剂石灰石特性6
第三节石灰石活性14
第四节影响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疏效率的主要因素22
第二章炯气脱硫装置及主要设备31
第一节脱硫工艺流程31
第二节烟气系统及设备33
第三节吸收塔系统及设备63
第四节石灰石浆液制备系统及主要设备91
第五节石膏脱水系统及主要设备103
第六节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及主要设备111
第七节控制系统及主要设备118
第入节其他系统及主要设备119
第三章炯气脱硫装置运行与维护124
第一节脱硫装置启动与停运124
第二节脱硫装置可靠性与运行调整137
第三节脱硫装置运行中设备的防腐防垢145
第四节脱硫设备检查和维护150
第五节脱硫副产品的质量控制与利用158
第四章烟气脱硫装置运行参数的检测与控制164
第一节脱硫装置运行参数检测164
第二节脱硫装置顺序控制、保护及连锁173
第三节脱硫装置摸拟量闭环控制179
第五章炯气脱硫装置检修184
第一节检修基本概念与基本原则184
第二节脱硫装置的检修管理185
第三节检修工艺及质量要求189
第六章烟气脱硫装置的性能试验205
第一节概述205
第二节性能试验准备208
第三节脱疏率测量211
第四节石灰石消耗量测量215
第五节咆耗等测量218
第六节除雾器液滴含量测量221
第七节石膏品质及其他化学分析223
第八节其他项目测量225
第七章烟气脱硫装置运行常见故障及处理233
第一节脱硫装置主要设备常见故障233
第二节脱硫装置运行调整中常见问题分析267
参考文献280
第一章
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理沦基础
第一节石灰石一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原理
一、脱硫主要化学反应
用石灰石浆液吸收SO,的反应主要发生在吸收塔内,由于进行的化学反应多且非常复杂,至今仍不完全清楚全部反应的细节。一般认为该反应过程由$O,的吸收、石灰石的溶解、亚硫酸盐的氧化和石膏结品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组成。
(略)
为确保最有效地吸收SO,,液相中至少必须去掉一种反应产物,以保证平衡继续向右移动,从而使SO,继续不断地进人溶液。为达此目的,一方面加入吸收剂CCO,浆液,以消耗氢离子,另一方面通过加入氧气使SO房、HSO离子氧化生成硫酸盐。
2.石灰石的溶解和中和反应
研究表明,在脱硫过程中,石灰石需先溶于水后才能与SQ,反应,而不能以固态的小,比热小。
(4)不腐蚀或腐蚀性小,以战少设备投资及维护费用,
(5)来源丰富,容易得到,价格便宜
(6)副产品便于处理及操作不易产生二次污染,
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吸收剂是很难选择到的,只能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多方面因素有所侧重地选择。目前国内外烟气脱硫中采用最多的是分布广泛、储量丰富、可以就地取材、价廉的石灰石以及由石灰石焙烧得到的石灰。在脱硫系统装置应用初期,大部分采用石灰作吸收剂,这是因为石灰更易与SO:反应,有较高的反应活性,能获得较高的脱硫效率。但石灰比石灰石贵得多,而且需要石灰消化设备,生石灰吸水性强,储存比石灰石困难得多,随着石灰石洗涤工艺技术的开发和发展,特别是就地强制氧化工艺的出现,用
石灰石作吸收剂的脱硫系统已成为电厂首选脱硫工艺,供应商通常只要用户没有特殊要求,或由于当地条件的原因,也是首先推荐石灰石脱疏系统工艺
在石灰石一石膏脱硫系统工艺中,石灰石的品质是重要的工艺指标之一,因为石灰石的品质影响脱硫效率、石灰石耗用量、石膏副产品的质量和对设备的磨损。石灰石的品位随产地不同有相当大的差别,用于湿法脱硫系统以及用来生产石灰的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石灰石中还含有一些杂质,这些杂质会影响石灰或石灰石基脱硫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纯碳酸钙为白色品体或粉末,分子量100.09,溶于酸而放出二氧化碳,极难溶于水,在以CO2饱和的水中溶解而成碳酸氢钙,加热至825℃左右分解为CO和CO2。
二、石灰石成分及要求
(一)石灰石化学成分
石灰石是以自然形态存在的碳酸钙所组成的沉积岩,在组成地壳的物质中,就丰度而言,石灰石仅次于硅酸盐岩石居第二位,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由于碳酸钙随着时间的变迁发生重结品,依重结品过程进行的条件可生成品体分散度不一的岩石,具有微品或粗晶结构,如大理石是粗品结构,白垩是最细散晶体结构。形成时间越久,石灰石越致密而坚硬,形成时间越短,结构越松软,因此,石灰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物理性质变动极大。我国多数石灰石矿的大致成分含量范围是:Ca0,45%53%;Mg0,0.1%
2.5%,Al:O,0.2%2.5%,Fc0.,0.1%2.0%,Si02,0.2%10%,烧失量,36%~43%。日本的石灰石来源于太平洋中部的珊瑚堆积物,它们经大洋板块漂移搬运至日本列岛,因此日本的石灰石有别于亚洲大陆、欧洲或美洲的石灰石,混入来自我国内地的泥沙较少,从而形成了纯度很高的石灰石矿床图1-6是脱硫系统中所用的一种石灰石石灰石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常混有白云石砂和黏土矿等杂质,因所含杂质不同而呈灰色、灰白色、灰黑色、浅黄色、褐色或浅红色等
(略)
在有些脱硫系统设计中,将氧化空气喷人浆液池的底部。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在吸收塔循环泵的人口加入新鲜石灰石浆液,此时,将循环泵人口到喷嘴之间的管道、泵体空间视为中和区。
避免将新鲜石灰石加人氧化区,不仅可防止过多的CCO,进人脱水系统从而带人石膏副产品中,影响石膏纯度和石灰石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HSO,”氧化。因为当存在过量CaCO,时,浆液pH值升高,有助于CaSO,·2H,O的形成,溶解氧要氧化CaSO·合H:0是很困难的,除非有足够多的H使其重新溶解成HS0。再则,补充的新鲜石灰石浆液直接进人吸收区有利浆液吸收SO,,避免浆液pH值过快下降。吸收区内高气一
液接触表面积,也有利于提高石灰石的溶解速度。
通过前面的讨论可知,除了S0:的吸收和溶解几乎只在吸收区发生外,吸收区、氧化区和中和区都会程度不一地发生氧化、中和反应和结品所出。由于浆液的一次吸收循环周期大致是数分钟,而浆液在吸收区的停留时间仅4s左右,因此大部化学反应发生在浆液池内。另外,在喷淋层之后的除雾器、烟道、GGH等也会发生部分反应。
第二节  吸收剂石灰石特性
一、概述
锅炉排烟中的SO:是一种酸性气体,脱硫系统中需用一种碱性物质来中和排烟中的SO,,从理论上说,只要能中和SO,、反应速度有实际利用价值的碱或酸性低于H,SO,的弱碱盐都可以作为脱除SO,的吸收剂,吸收剂的性能从根本上决定了SO,吸收操作的效率,因而对吸收剂有一定的要求。吸收剂一般可按下列原则进行选择:
(1)吸收能力高。要求对SO,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以提高吸收速率,诚少吸收剂的用量,诚少设备体积和降低能耗。
(2)选择性能好。要求对SO,吸收具有良好的选择性能,对其他组分不吸收或吸收能力很低,确保对SO,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
(3)挥发性低,无毒,不易燃烧,化学稳定性好,凝固点低,不发泡,易再生,黏度(略)

GRASSHOPPER
参数化非线性设计
白云生 高云河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国·武汉

彩色PDF带书签《GRASSHOPPER参数化非线性设计》,白云生,彩色PDF带书签《GRASSHOPPER参数化非线性设计》白云生

前言  PREFACE
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是一种基于算法思维模式的处理方法。可以将各方面条件因子有效地组织起来。通过定义规则、组合排列及编码等方式来实现可视化的设计意图。
以(Rhino+Grasshopper)技术为主的建筑方向的参数化设计,自2010年开始,在中国各个城市院校及设计事务所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这种算法技术,建筑师获得了用以分析及模拟复杂的自然研究、结构化建造、城市规划组合等诸多主题的设计工具。将创意想象交给自己,送代计算交给软件和计算机。但是在刚开始的几年,参数化设计仅仅是提供给具有编写程序代码能力的设计师,并依靠抽象化的RhinoScript(类
似VB Script)来编写参数化模型,对于希望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设计师,不得不先投入精力学习枯燥的缩程语言,这对设计师来讲,是一种非常沉重的学习负担。所幸,随着可视化编程插件Grasshopper的出现,设计师可以快速上手学习该插件,并掌握设计的关键技术。由于该插件是基于Rhino本身开发,其内部的AP和功能模块也都天衣无缝地与Rhino集成在一起,更加高效!
本书中涵盖了大量的参数化算法实现模型、技术研究成果、利用插件实现延展设计的经验。针对众多的Grasshopper工具,以分类案例的讲解方式,详细探讨了数据结构,表皮、向量、多边形网格、物理动力学,结构研究等不同方向的设计案例。析精剖微之下,读者可有效总结出一整套适合个人设计工作的快速工具包。本书内容不仅仅针对的是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结构设计、幕墙设计等不同专业都有精彩的案例讲解。

目录
第一章Grasshopper基本设置与理论基础
1.软件的下载与安装2
2.GH界面介绍(U1)3
3.GH个性化设置4
3.1自定义物体颜色与背景颜色5
3.2自定义模板文件6
3.3GH界面调用Rhino视窗8
4.GH实用工具9
4.1创建GH启动按钮9
4.2帮助文件11
4.3定位运算器11
4.4封装运算器12
4.5GH远程控制面板14
5.公差的含义与单位设置14
6.Point(点)基本概念…15
7.Vector(向量)基本概念16
8.Plane(平面)基本概念17
9.Domain(区间)基本概念19
10.Curve(曲线)基本概念22
11.Surface(曲面)基本概念25
12.Brep(多重曲面)基本概念28
13.Mesh(网格)基本概念30
14.Color(颜色)基本概念35
第二章数据结构
1.数据类型40
2.List Item,List Length运算器41
2.I List Item、List Length运算器介绍41
2.2扭转高层案例41
3.Shift I.ist、Partition List运算器44
3.1 Shift List运算器介绍44
3.2 Shift List运算器案例44
3.3 Partition List运算器介绍46(略)

内容摘要:

第一章  Grasshopper  基本设置与理论基础

1.软件的下载与安装
如图1-1所示,本书所使用的Grasshopper版本为0.9.0076,为了便于描述,后而内容将Grasshopper简称为GH。

彩色PDF带书签《GRASSHOPPER参数化非线性设计》,白云生,彩色PDF带书签《GRASSHOPPER参数化非线性设计》白云生

H.线框模式显示
1,着色核式显示
J.仅显示选中运算器的物体
K,显示相关设置
L.显示精度设置(可以将显示精度调整为Document Quality)
图1一4中4所示区域为工具栏,该区域的工具主要是菜单栏中单独提取出来的常用设置,读者可在聚单栏中【View一Canvas Toolbar】选择显示与关闭该工具栏。
(5)工作区
图1一4中5所示区减为GH的运算器工作区,它可通过将运算器调入该区域进行逻辑模型构建,是GH工作的核心区域。
(6)历史文档记录
图1一4中6所示区域为历史文档记录,在打开GH界而后会在该区城显示近期打开过的义档,方便用户快速找到近期的辑过的文档。如果文档的路径被更改或副除,那么文件名称会以红色标示。
(7)文件名称
图1一4中7所示区域显示文件的名称,如果同时打开多个GH文件,可通过单击该处来切换不同的文件。
(8)GH版本显示
图1-4中8所示区域显示当前安装的GH版本。
3.GH个性化设置
在使用钦件的时候,很多人往往会根据各自的喜好不同,将软件工作区设置成适合自己的风格。如图1一6所示,常用的i设置可以通过菜单栏中【File一Preferences一Palette】打开,里面包含了GH中的多种选项设置。

(略)

彩色PDF带书签《GRASSHOPPER参数化非线性设计》,白云生,彩色PDF带书签《GRASSHOPPER参数化非线性设计》白云生

(略)

ICS 65.020.01
CCS B 07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280—2022
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采集规范
2022-07-07发布 2022-08-06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 /T 3280-2022,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采集规范,DB23/T 3280-2022 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采集规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标准由中共黑龙江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网络空间研究中心、大庆市迈亚微云科技有限公司、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农垦垦通信息通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谷俊涛、陈峰、杜宇芳、杨东明、孔庆明、周莹、孙恕、吴琼、杨霄璇、刘明鸽、孟鸽、孟庆川、关雷、高睿、彭晓溪、李玉磊、杨胜明、刘力源、徐松涛、赵博。

内容摘抄:

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采集规范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采集相关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农业物联网平台基础数据的采集方式、采集过程和采集内容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农业物联网平台主要大田作物基础数据的采集。大棚作物基础数据采集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业物联网平台
利用智能传感、无线传输、数据处理与远程控制等物联网核心技术,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作物长势、土壤养分等进行采集、监控和预警,为农业生产提供补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服务的应用平台。
3.2
监测点
采集农作物及相关数据的区域或场所,也称为采集点。
3.3
采集设备
基于物联网技术,对采集点的农作物生长环境及生长发育过程数据进行采集的传感器。
3.4
控制设备
基于物联网技术,对采集点的相关执行设备运行状况数据进行采集,并作出相应操作指令的控制器。
3.5
采集中间件
对采集设备的数据进行过滤、清洗和转发,运行在服务器端的中间件。
3.6
控制中间件
对控制设备的数据进行过滤、清洗和转发,运行在服务器端的中间件。
4采集方式
4.1在线式采集

通过在农业物联网监测点安装的气象站、传感器等采集设备和控制设备进行风速、风向、空气温湿度、光照度、降水量、水面蒸发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H的在线式采集。采集数据按照采集周期直接上传到物联网平台并在平台记录数据。
4.2非在线式采集
信息采集人员在监测点手工填写农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防治情况、土壤养分信息等数据,用于监测作物田间管理情况及土壤养分情况。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01.140.20
CCS L 70 DB23
黑龙江省地方标准
DB23/T3281-2022
信息化项目应用系统预上线管理规范
2022-07-07发布 2022-08-06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23 /T 3281-2022,信息化项目应用系统预上线管理规范,项目应用系统预上线管理规范,DB23/T 3281-2022 信息化项目应用系统预上线管理规范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共黑龙江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网络空间研究中心、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应急管理部北方航空护林总站。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孟庆川、陈晓明、杜宇芳、呼大永、董伊然、周莹、魏嘉莹、李锐、白瑞、祝宇琳、方舟、李志刚、姜永涛、张鸿浩。

内容摘抄:

信息化项目应用系统预上线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信息化项目应用系统预上线管理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信总化项目应用系统预上线环境、人员、预上线计划、预上线文档、预上线前置条件、预上线过程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项目各相关单位在信息化项目应用系统预上线环节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567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
GB/T20988一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准恢复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预上线
信总化项目应用系统开发完成后,己经通过内部测试,在正式交付用户使用前通过制定规范严格的方案和计划,在预上线环境(模拟环境)或真实环境下进行试运行,从而发现系统存在的潜在问题的测试过程。
3.2
灰度发布
灰度发布又称金丝雀发布,是指在黑与白之间,能够平滑过渡的一种发布方式。
3.3
数据日志
由计算机系统或特珠的独立设备记录一段时间内过程性事件的数据。
3.4
系统回滚
程序或数据发生错误时,将程序或数据恢复到上一次正确状态的行为。包括程序回滚和数据回滚。
3.5
系统回退
某个条件(如一段时间)限制下,撤销最后一次操作或一系列操作,并返回一个先前已知的状态。
4预上线环境
4.1系统配套环境

系统正常运行应具备所需要的外部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网络环境、机房环境、消防环境、配套设备、辅助系统等。
4.2系统模拟环境
系统运行的测试环境,环境资源应和系统真实运行环境基本保持一致。
4.3系统生产环境
系统运行的真实环境,应能有效对外提供服务。

(略)

内容索引: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预上线环境...1
4.1系统配套环境...1
4.2系统模拟环境..2
4.3系统生产环境..2
5人员...2
5.1组织架构...2
5.2人员培训.....2
6预上线计划....2
7预上线文档...3
8预上线前置条件....3
9预上线过程.....3
9.1预上线实施流程....3
9.2预上线计划和方案确认..4
9.3预上线准备...·.4
9.4系统部署....5
9.5系统验证.5
9.6系统回滚和系统修改...5
9.7灰度发布与病毒防护...5
附录A(资料性)培训与考核总结记录...6
参考文献...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