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请教楼承板需要喷防火涂料吗-内蒙古自治区土建
问题专业:土建,
提问日期:2022-01-11 17:26:09
提问网友:大蜘蛛没有毒
解答网友:防腐绝热工程
正常不喷,具体以设计要求为准。
问题专业:土建,
提问日期:2022-01-11 17:26:09
提问网友:大蜘蛛没有毒
解答网友:防腐绝热工程
正常不喷,具体以设计要求为准。
所属地区:北京
提问日期:2022-01-11 17:24:07
提问网友:我
解答网友:顾与南歌
重新定位就行,可以改的
问题专业:土建,
提问日期:2022-01-11 17:23:39
提问网友:努力做个造价员
1、有梯柱的墙且墙长6m,还需要构造柱么?
2、墙交叉处有窗,两根构造柱很近,是删除窗的构造柱么,还是交叉处的构造柱?还是做成T型构造柱?
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谢谢!
解答网友:李凯
1、有梯柱的墙且墙长6m,还需要构造柱么?不需要
2、墙交叉处有窗,两根构造柱很近,是删除窗的构造柱么,还是交叉处的构造柱?还是做成T型构造柱?
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谢谢!做个大一点的构造柱
问题专业:土建,
提问日期:2022-01-11 17:20:56
提问网友:海南-小陈
解答网友:独行者
钻孔深度是29米,灌注桩长28.8米(+0.8米砼超灌量)。
提问日期:2022-01-11 17:16:45
提问网友:小李‘
招标文件给的材料暂估价是含税的我预算填写税率吗 填了税率总价变化 不写税率总价不变
2022-01-11 17:46:32 补充
解答网友:翔宇789
这些都是工业产品,税率都是13%。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中,公路交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截至2019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已达500多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1万公里,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脱贫致富政策的实现。然而,我国70%国土为山区,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因此在公路建设和运营中遇到了滑坡、崩塌、坍塌、泥石流等众多灾害。公路边坡开挖、堆填后发生变形破坏,增加投资,延误工期,甚至造成了灾害。如2018年10月和11月,川藏交界的金沙江岸坡发生大滑坡,堵江形成堰塞湖,被迫疏散数万名沿江居民,溢流后大洪水又冲垮沿江公路和桥梁。边坡和斜坡病害的识别、评价、监测、预防和治理已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技术人员的重视。本书作者成永刚博士,本科专业为铁道工程,硕士和博士专业为地质工程。
公路工程斜坡,指公路沿线对建设和运营安全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人工或自然斜坡,包括人工直接改造的工程斜坡以及虽然没有经过人工工程直接改造,但对公路具有直接或间接安全隐患的自然斜坡。
随着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飞跃式发展,建设或运营公路工程斜坡病害大量产生。这类病害基数大、地质条件多样、影响因素众多,严重影响公路的正常建设和运营,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浪费和不良的社会影响。尤其是“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川藏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出现的大量工程斜坡病害,让笔者越来越感到需要对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从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设计与施工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从而为实现“领导满意、业主放心、同行服气、造价节省、施工便捷”的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理念提供坚实的基础。
工程斜坡病害防治,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岩土工程师只有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严谨的现场调查并具备丰富的工程经验,才能对复杂的工程斜坡病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由于地质体的复杂性、影响因子的多样性以及岩土工程对感性认识的强烈依赖性,在工程斜坡病害防治实践中,只有通过多看、多学、多总结,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相融汇,才能对工程斜坡病害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在长期工程实践中,笔者亲身感受到了王恭先、郑颖人、张倬元等老一辈岩土工程大师的严谨态度。为了一个细微的地质变化、一个细小的裂缝特征在现场认真调查,充分掌握基础资料后科学确定工程治理方案,这种精神时时鞭策我们年轻一代岩土工程工作者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程斜坡病害防治,既要反对纯理论的数字游戏,也要反对完全的经验主义。借用李广信教授对土力学的评述:“土力学是厚重的、粗犷的……土力学中的实用主义也常表现为它的不严密和随意性,实用主义与经验主义也往往只有一步之差与一墙之隔……我们提倡处理工程问题要简洁,但不应轻视与抹杀土力学的理论与概念。”岩土工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刘建航院士提出的“理论导向,实测定量,经验判断,检验验证”的岩土工程理念,正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技术遵循的基本准则。
只有将工程地质与工程结构相结合,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会贯通,才能在工程斜坡病害防治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否则,若只掌握其中一个专业知识,就可能造成地质灾害防治时考虑问题的不全面、不系统。在这里,笔者要感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它的锤炼让笔者深刻感受到了利用地质和结构知识处理岩土工程的必要性;感谢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是它让笔者对路基工程的病害防治有了全新和系统的认识;感谢四川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是它的信任和提供的良好工作平台,让笔者多年来在工程实践中有机会利用地质和结构知识系统地解决岩土工程问题。
基于此,笔者通过总结20多年来所从事的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相关的具体实践工作,针对工程实践中急需的病害特征和机理分析、理论应用和防治方案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纳和创新,且在工程实践中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希望能为公路、铁路、水利水电等工程斜坡病害防治的一线技术人员以及理论研究人员提供帮助。
本书共分13章。第一章为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的发展与现状;第二章对公路工程斜坡病害的类型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第六章依据公路工程斜坡病害特征,分别对坡面、边坡、崩塌、坡体病害的特征与形成机理进行总结,并对滑坡的稳定度、滑面参数反算和大型滑坡的区、级、层的划分与机理进行系统总结;第七章为公路工程斜坡户的水作用因素分析,针对性地根据工程斜坡的水文地质条件对水力计算的应用进行分析;第八章在对公路工程斜坡的稳定系数、计算工况、安全系数和边坡与滑坡勘察资料进行系统说明的基础上,分别对边坡、崩塌、坡体稳定性的定性、定量分析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第九章对公路工程斜坡工程中常用的监测方法和应用对象进行说明,并重点介绍目前工程中最为常用的深孔位移监测和常见误差辨识;第十章介绍公路工程斜坡工程中最为常用的生态防护、柔性防护、半刚性防护、刚性防护和截排水的工程措施及其应用,针对防护对象和工艺应用进行系统阐述,并重点对工程最为常用的抗滑桩与锚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关键要点、技术理论和创新进行针对性的说明;第十一章基于系统的研究和总结,理论联系实践,对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防治原则与方案分析确定进行分类说明;第十二章有感于近年来公路工程斜坡病害抢险逐年增多,为更高效地提高工程抢险成功率,依据工程实践对沧险工程的原则进行总结,并通过相关实例对抢险工程的实施进行系统性的阐述;第十三章通过工程实践中的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案例,对病害防治的成功和遗憾进行论述,为灵活掌握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理论与实践提供具体实例。
内容索引:
第一章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的发展与现状……001
第二章公路工程斜坡病害类型及影响因素……003
第一节公路工程斜坡病害类型003
第二节公路工程斜坡病害的主要影响因素…004
第三章公路坡面病害特征与机理018
第一节坡面病害的特征018
第二节坡面病害形成机理…019
第四章公路边坡病害特征与机理…023
第一节边坡病害特征………023
第二节边坡病害形成机理025
第五章公路崩塌特征与机理031
第一节崩塌的影响园素031
第二节崩塌的特征及机理035
第六章公路坡体病害特征与机理…039
第一节滑坡病害特征039
第二节滑坡的分类040
第三节按滑体物质分类的滑坡特征045
第四节滑坡机理070
第五节滑坡的稳定度和滑面参数反算072
第六节滑坡推力计算076
第七节大型复杂滑坡的区、级、层划分与机理分析077
第七章公路工程斜坡水力学作用计算083
第一节水对公路工程斜坡稳定性的影响083
第二节公路工程斜坡水力学计算086
第八章公路工程斜坡稳定性分析091
第一节公路工程斜坡安全系数确定091
第二节公路工程斜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资料093
第三节边坡稳定性分析095
第四节崩塌稳定性分析097
第五节坡体稳定性分析107
第九章公路工程斜坡监测122
第十章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工程与应用·128
第一节生态绿化防护工程措施与应用129
第二节柔性防护工程措施与应用…137
第三节半刚性防护工程措施与应用…143
第四节圬工刚性防护工程措施与应用…147
第五节抗滑桩受力特点及设计关键要点…158
第六节锚固工程受力特点及设计关键要点…171
第七节截排水工程猎施与应用192
第十一章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原则与方案…202
第一节公路坡面病害防治原则与方案202
第二节公路边坡病害防治原则与方案204
第三节公路崩塌防治原则与方案207
第四节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原则与方案…211
第五节公路滑坡防治原则与方案225
第十二章公路工程斜坡病害抢险……246
第一节公路工程斜坡病害抢险原则246
第二节公路工程斜坡病害抢险案例分析248
第十三章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实例…254
第一节隧道区滑坡防治方案研究254
第二节川藏高速公路路基设计主要技术探讨262
第三节川藏高速公路高烈度区不良地质体分析与病害防治272
第四节川藏高速公路雅(安)康(定)段大仁烟高位堆积体病害分析与防治…279
第五节川藏高速公路雅(安)康(定)段玄武岩边坡工程地质分析与病害防治………·285
第六节川藏高速公路汶(川)马(尔康)段崩塌危岩发生机制与病害防治………………291
第七节川藏高速公路复杂地质灾害体综合处治分析——以喇叭嘴泥石流、滑坡、崩塌、弃渣、高填综合处治为例300
参考文献310
索引311
后记315
ICS93.020 P13
G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8509-2020
滑坡防治设计规范
Code for the design of landslide stabilization
2020-03-06发布
2020-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防治工程分级、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安全系数、设计方案选择、排水工程、抗滑桩工程、锚索(杆)工程、格构错固工程、挡墙工程、其他防治工程、防治工程监测与施工组织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通常的滑坡防治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
GB/T1499.2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
GB/T5224预应力混凝上用钢绞线
GB18306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T32864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9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0混凝上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21岩上工程勘察规范
GB50086错杆喷射混凝上支护技术规范
GB5033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T50476混凝上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
GB51018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滑坡landslide
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质弱面向下向外滑动。
注: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指重力滑动过程,或重力滑动的地质体和所形成的堆积体。
3.2滑面slip surface
滑坡滑动和堆积过程中的分界面,包括滑动剪出过程中形成的滑动面和超覆堆积过程中形成的滑覆面。
3.3动态设计observational design
据施工过程揭露的地质情况和监测信息进行优化设计。
3.4信息化施工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利用施工过程中所获取的地质露头和监测信息等,调整和优化下一步施工方案。
3.5应急治理emergency controlling
突破常规勘查和设计阶段划分,对出现明显变形滑动的滑坡进行快速加固。
3.6安全系数factor of safety
表征滑坡抗滑稳定程度的指标,为滑坡沿滑面抗滑力(矩)与下滑力(矩)的比值,或滑面抗剪强度与剪应力的比值。
3.7设计安全系数factor of safety for design
据滑坡防治工程等级等因素,人为规定设计需满足的安全系数,包含计算剩余下滑力时的安全
储备。
3.8滑坡下滑力driving force of landslide
使滑坡体沿滑面滑动的力的总和。
3.9滑坡抗滑力resisting force of landslide
阻止滑坡体沿滑面滑动的摩擦力和其他抗力的总和。
3.10滑坡剩余下滑力residual driving force of landslide
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法计算推力的一种方法。计算断面处的下滑力减去抗滑力的剩余值。当剩余下滑力计算值为负时,赋值为0。
3.11滑坡推力pushing force of landslide
计算断面处下滑力与抗滑力差值。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法计算时,等于滑坡剩余下滑力。
3.12剩余抗滑力residual resisting force of landslide
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法计算抗滑力的一种方法。计算断面处余下条分块段(至剪出口)的抗滑力与下滑力之差。当剩余抗滑力计算值为负时,赋值为。
3.13抗滑桩anti sliding pile
在滑坡体及滑床中通过开挖浇筑钢筋混凝上形成的构件(桩体),具有抵抗滑坡变形滑动功能。
3.14抗滑桩桩前抗力resisting force at the anti-sliding pile front
抗滑桩桩前的余下条分块段(至剪出口)产生的阻滑力,为桩前剩余抗滑力和被动上压力二者之间的最小值。
3.15排水工程drainage works
在滑坡体中或外围砌筑的截水和引水沟渠、井、孔、酮室等地面和地下构筑物,具有排导滑坡体地表积水或降低地下水位以提高滑坡整体稳定性的功能。
3.16锚索(杆)anchor cable(bar)
采用钢绞线(螺纹钢)将错固力传至滑坡下伏稳定滑床的杆状构件。
3.17预应力锚固prestressed anchor
通过造孔穿过滑坡体安装钢绞线(束)、错杆,采用注浆和张拉锁定方法预先增加抗滑力并减小下滑力,从而增加滑坡稳定性的一种主动抗滑加固技术。
3.18全长粘结锚索fnll-length cemented anchor cable
钻孔内部的错索全长与注浆体粘结,无自由段的错索。
注:一般采用二次注浆法施工,第一次注浆形成错固段,第二次注浆一般在张拉后进行,主要用于锚索张拉段的防腐,
3.19自由锚索ted anchor cable
错索杆体材料一般采用无粘结钢绞线,张拉段的钢绞线与注浆体之间被塑料套管隔离而形成自由段,当锚索受力时可使自由段的应力处于均匀分布的状态。
3.20压力分散型锚索compression dispersion anchor cable
错固段由多级错固单元组成,当承受荷载时错固段注浆体处于受压状态的错索。
3.21设计锚固力designed load holding capacity
错索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所能提供的锚固力,它是由极限承载力考虑一定安全系数后得到的。
3.22锁定锚固力anchoring lock-off load
错索张拉锁定时的荷载。
3.23格构锚固concrete grid with anchor
利用现浇钢筋混凝上或预制预应力混凝上等形成框格结构,进行滑坡坡面防护,并结合锚索(杆)加固的一种治理技术。
3.24支挡结构retaining structure
利用自身重力的圬工或混凝土砌筑结构,或采用面板、肋柱、土工材料及错索(杆)等材料与滑坡前缘土体共同组成的构筑物,以阻挡滑坡变形滑动的一种治理技术。
3.25削方减载removing and deloading at the top
通过清除后部向下滑动的滑体及削坡降低坡度等,降低滑坡下滑力,以提高整体稳定性的一种治理技术。
3.26回填压脚backfill at the foot
通过在滑坡前缘堆填上石等材料,以增加滑坡抗滑力,提高整体稳定性的一种治理技术。
3.27植物防护protecting with vegetation
采用绿化措施减少滑坡坡面冲刷掏蚀,美化滑坡防治工程的一种辅助防治技术。
3.28防治工程监测monitoring for the stabilizing works
专门为滑坡防治工程开展的施工安全监测、防治效果监测和长期动态监测。
4总则
4.1滑坡防治设计针对正在重力变形的地质体和所形成的堆积体。不包括人工开挖形成的建筑边坡加固治理,但因人工扰动而引起建筑边坡所在地质体整体变形或滑动,并形成明显滑带,亦适用本标准进行防治。
4.2滑坡防治设计应综合考虑环境地质条件、滑坡失稳机理以及承灾体危害和防治工程等因素,因地
制宜,科学设计,安全施工。
4.3滑坡防治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所保护的或受其影响的建(构)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
4.4滑坡防治设计工作应贯穿防治工程的全过程,从接受任务起至工程竣工止。
4.5滑坡防治设计应进行动态设计,根据地质条件和监测信息变化,及时进行设计补充或变更。
4.6滑坡防治设计应以各阶段专门的地质勘查报告和监测资料为依据。
5基本规定
5.1滑坡防治设计应在已审定的相应阶段滑坡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的基础上编制。
⑤.2滑坡防治设计可划分为可行性方案论证、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对于规模小、地质条
件简单的滑坡,可直接进行施工图设计。
⑤.3可行性方案论证应在充分研究滑坡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及有关试验报告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根据
防治目标,进行多种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等论证,并编制工程估算;提交可行性方案论证报告及附图册。
5.4初步设计应对可行性方案论证阶段推荐的方案进行充分分析、论证和比选;提出具体工程实现步
骤和有关工程参数,进行结构设计,编制相应的报告及图件,编制工程概算;提交初步设计报告及设计附图册。
⑤.5施工图设计应对初步设计确定的工程措施加以优化,完善工程图结构细部设计;提出工程监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和安全措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满足工程施工和工程招投标要求;编制工程施工图件及说明,编制工程预算;提交施工设计图册及施工图说明书、预算书等。
5.6应急治理工程设计可简化上述设计阶段。
内容索引:
前言I
引言Ⅱ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4
4总则4
5基本规定4
6防治工程分级及荷载标准5
7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安全系数7
8设计方案选择8
9排水工程8
10抗滑桩工程13
11锚索(杆)工程23
12格构锚固工程29
13抗滑挡墙工程30
14其他防治工程36
15滑坡防治工程监测37
16施工组织38
附录A(资料性附录)滑坡稳定性计算公式40
附录B(资料性附录)抗滑桩设计参考值43
附录C(资料性附录)错索抗滑桩计算公式45
附录D(资料性附录)箱型和矩形抗滑桩设计计算48
附录E(资料性附录)埋人式抗滑桩设计计算50
附录F(资料性附录)小口径组合抗滑桩计算公式52
附录G(资料性附录)常用锚索结构示意图55
附录J(资料性附录)锚索(杆)设计参考值61
附录K(资料性附录)锚索格构梁计算方法63
JTG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
JTG/T2321-2021
公路工程利用建筑垃圾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Utilization of Construction Waste in Highway Engineering
(报批稿)
2021-08-09发布
2021-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根据交通运输部《关于下达 2019 年度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 通知》(交公路函〔2019〕427 号),由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 承担《公路工程利用建筑垃圾技术规范》(JTG/T xxxx—xxxx)(以下简称“本规 范”)的制订工作。 本规范基于合理、全面、先进、实用的原则,全面吸收了国内外建筑垃圾在 公路工程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及规范标准,在借鉴和总结建筑垃圾公路工程领域 的应用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 本规范规定了公路工程利用建筑垃圾材料的生产加工及其应用于路基工程、 路面基层、水泥混凝土构件的相关技术要求,主要技术内容包括 7 章和 2 个附录: 1. 总则;2. 术语;3. 生产加工;4. 技术要求与应用范围;5. 路基;6. 路面基 层;7. 水泥混凝土构件;附录 A 再生混凝土颗粒含量及轻质杂物含量试验方法; 附录 B 再生材料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确定方法。
内容索引:
1 总则..........1
2 术语..........2
3 生产加工..4
3.1 一般规定... 4
3.2 场地建设... 5
3.3 加工工艺... 6
3.4 加工设备... 7
3.5 污染防治. 10
3.6 安全生产管理....... 10
4 技术要求与应用范围........11
4.1 一般规定. 11
4.2 Ⅰ类建筑垃圾再生材料..... 11
4.3 Ⅱ类建筑垃圾再生材料..... 14
4.4 Ⅲ类建筑垃圾再生材料..... 16
4.5 应用范围. 17
5 路基........19
5.1 一般规定. 19
5.2 路基填筑. 19
5.3 台背回填. 21
5.4 地基处理. 22
5.5 质量检查与验收... 25
6 路面基层28
6.1 一般规定. 28
6.2 设计要求. 29
6.3 水泥稳定类........... 30
6.4 水泥粉煤灰稳定类............. 31
6.5 石灰粉煤灰稳定类............. 32
6.6 施工......... 33
6.7 质量检查与验收... 35
7 水泥混凝土构件..38
7.1 一般规定. 38
7.2 技术要求. 39
7.3 配合比设计........... 40
7.4 构件制作. 43
7.5 质量检查与验收... 44
附录 A 再生混凝土颗粒含量及轻质杂物含量试验方法.............48
附录 B 再生材料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确定方法...........50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51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6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15〕274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要求;5.户外招牌设施设置要求;6.照明;7.材料及电器件;8.设计;9.施工及验收;10.运行管理。
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增加了“术语”一章(见第2章);
2.原第3章名称修改为“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要求”(见第4章),将原“3.1建(构)筑物上的户外广告设施”和“3.2公共设施上的户外广告设施”合并修改为“4.1附属式户外广告设施”,原“3.3地面上的户外广告设施”修改为“4.2独立式户外广告设施”;
3.增加了“户外招牌设施设置要求”一章(见第5章);
4.照明、材料及电器件、设计、施工及验收、运行管理等内容均增加了有关户外招牌设施相关内容;
5.原第5章名称修改为“材料及电器件”(见第7章),并分为结构材料、面板材料、连接材料、电器件及照明器材几个部分编制;
6.将原第6章中“6.4结构变形”与“6.2结构设计”合并修改为“8.2结构设计”,原“6.5电气系统要求”修改为“8.4电气及控制系统”,原“6.6防雷设计”修改为“8.5按地及防雷设计”;
7.第7章增加了化学锚栓锚固施工及设施安装内容,原“7.3钢结构施工”修改为“9.4金属结构制作”;
8.取消了强制性条文。
内容索引: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3
4户外广告设施设置要求6
4.1附属式户外广告设施6
4.2独立式户外广告设施8
4.3移动式户外广告设施10
5户外招牌设施设置要求12
5.1附属式户外招牌设施12
5.2独立式户外招牌设施13
6照明…15
7材料及电器件…17
7.1结构材料17
7.2面板材料17
7.3连接材料19
7.4电器件及照明器材20
8设计………21
8.1一般规定21
8.2结构设计21
8.3结构构造23
8.4电气及控制系统25
8.5接地及防雷设计26
9施工及验收……27
9.1一般规定27
9.2混凝土结构施工28
9.3化学错栓锚固施工28
9.4金属结构制作29
9.5设施安装30
9.6电气及防雷施工32
9.7验收33
10运行管理35
10.1一般规定35
10.2维护保养35
10.3安全检测37
本标准用词说明39
引用标准名录40
内容摘抄:
1总则
1.0.1为加强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空间资源,确保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安全可靠,创造健康、有序的户外视觉环境,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城市之间交通干道周边户外广告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
1.0.3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户外广告设施outdoor advertising facility
利用建(构)筑物、场地、设施、交通工具等设置的灯箱、霓虹灯、电子显示装置、展示牌、实物造型或以其他形式向户外发布广告信息的设施。
2.0.2附属式户外广告设施affiliated outdoor advertising facility
依附于建(构)筑物或灯杆、公交候车亭、报刊亭、电话亭、信息栏、自动售货机、自行车棚等设施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
2.0.3独立式户外广告设施free-standing outdoor advertising facility
直接设置在地面上,具有独立支承结构的户外广告设施。
2.0.4移动式户外广告设施mobile outdoor advertising facility
利用车辆、船舶、飞艇、无人驾驶自由气球等可移动特殊载体表面设置的户外广告设施。
2.0.5户外招牌设施outdoor signboard facility
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体工商户在其办公、生产经营场所建(构)筑物外立面或用地范围内设置的,表明其名称、字号、标识等内容的牌匾等设施。
2.0.6附属式户外招牌设施affiliated outdoor signboard facility
依附于建(构)筑物外立面设置的户外招牌设施。
2.0.7独立式户外招牌设施free-standing outdoor signboard facility
直接设置在地面上,具有独立支承结构的户外招牌设施。
3基本规定
3.0.1户外广告和招牌设施分类应符合表3.0.1-1和表3.0.1-2的规定。
表3.0.1-1户外广告设施分类
目 录
一、基本规定.......................................................................................89
二、元数据组成...................................................................................89
三、元数据内容...................................................................................91
附录 A 元数据项内容和要求...............................................................92
附录 B 二维表达形式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元数据示例.....................104
附录 C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元数据示例.....106
附录 D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基于激光扫描技术)元数据示例.....108
附录 E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基于仿真建模技术)元数据示例......110
附录 F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基于视频流三维建模技术)元数据示例... 112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是新型基础测绘产品体系中的核心成果为实现该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和使用,编制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元数据技术文件。本文件规定了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元数据的基本要求和元数据内容,适用于二维表达形式、三维表达形式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生产、建库、分发及应用。
一、基本规定
1.基础地理实体元数据文件宜以生产、管理单位(单元)进行记录,或以基础地理实体功能主题进行记录,文件的数据标志为 Metadata。
2.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元数据文件宜采用空间数据库、空间矢量、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或通用表格等形式记录,应包含序号、名称和内容记录栏等。
3.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元数据项按“约束/条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必选项:指必填的信息,用“M”标识;条件必选项:指满足某一条件或要求时必填的信息,用“C”标识;可选项:指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填写的信息,用“O”标识。
4.元数据项填写应符合《GB/T 39608—2020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元数据》、《CH/T 1007-2001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的要求。
二、元数据组成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元数据应包含数据的标识信息、空间参考信息、生产信息、时序信息、精度信息、粒度信息、质量信息、分发信息。其中,空间参考信息、质量信息、分发信息与GB/T 39608-202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元数据》保持一致,其他信息本文件在 GB/T 39608-202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元
数据》基础上,针对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特点,进行了删减或扩展。具体描述如下:
1.标识信息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基本信息,本文件删减了图幅、图廓等数据项,扩展了数据所属空间、数据生产级别、概略图等数据项。
2.生产信息
获取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数据源、生产者以及所用工艺方法等信息,本文件扩展了激光雷达数据采集方式等生产数据项、数据生产采用的相关标准及关联的物联网、互联网等数据项。
3.时序信息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采集及更新信息,本文件扩展了时序化周期等数据项。
4.精度信息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精度信息,本文件扩展了类别精度、纹理精度等数据项。
5.粒度信息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空间粒度信息,本文件扩展了最小颗粒度、粒度划分方式等数据项。
三、元数据内容
元 数 据 内 容 见 附 录 A , 元 数 据 示 例 见 附 录B、C、D、E、F。
目 录
一、总则 .......................................................................................... 55
(一)时空基准 .................................................................5 5
(二)编码原则.......................................................................... 55
二、编码结构与表示形式 ............................................................... 56
(一)编码结构.......................................................................... 56
(二)表示形式.......................................................................... 76
三、二维码 ..................................................................................... 77
(一)基本要求.......................................................................... 77
(二)属性项设置 .................................................................... 77
(三)二维码形式 .................................................................... 79
(四)二维码生成 .................................................................... 79
(五)二维码解析 .................................................................... 79
四、应用注意事项 .......................................................................... 79
(一)严格遵守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保密规定 ........................ 79
(二)研制基础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软件系统.................. 80
(三)建立基础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分段解析使用规则 .. 80
附录 A 基础地理实体位置码网格剖分与北斗网格位置码网格剖分、地球空间网格编码网格剖分之间的对照与转换关系 .. 81
附录 B 基础地理实体位置码网格剖分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剖分之间的对照与转换关系....... 83
基础地理实体是新型基础测绘产品体系中的核心成果,是推动基础测绘工作转型升级的关键。与现有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不同,基础地理实体具有多粒度、多模态、多层次,以及搭载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多样化信息的鲜明特点。
基础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是适用于基础地理实体管理和应用的一种标识代码,具有可实现基础地理实体全球专有标识、唯一标识以及信息关联共享等特性。构建空间身份编码,可以有效提高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组织、处理、分析、传递和运用效率,实现基础地理实体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切实为各种应用提供
更好用、更便捷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
一、总则
(一)时空基准
坐标系统采用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GB 22021-2008) 。当采用其他坐标系统时,应与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联系。高程基准采用 1985国家高程基准。时间基准采用公元纪年和北京时间。
(二)编码原则
构建基础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唯一性:编码应能够对基础地理实体进行全球唯一标识,且能够实现对于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专有标识。
适用性:编码应能够适应多粒度、多模态、多层次基础地理实体的管理。
兼容性:编码应与经纬度网格具有良好的包容关系,能够兼容现有的测绘地理信息数据成果。
交互性:编码应易于与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水利等领域或行业产生的代码交互衔接。
便捷性:编码应便于使用计算机对基础地理实体进行组织管理,便于服务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相关业务。
二、编码结构与表示形式
(一)编码结构
采用“专有标识域 +标准域 +扩展域”三段划分的编码范式,对基础地理实体的编码结构和内容进行规范。其中,“专有标识域”由 2位根标识符码、4位基础地理实体专用码组成,用以基于MA 国际标识体系进行基础地理实体的专有标识;“标准域”由 26位(二维)或 44 位(三维)位置码、 6位分类代码、 4位顺序码
组成,用以实现对于基础地理实体的唯一标识;“扩展域”为不定长码,用于与其他编码进行交互关联或记录基础地理实体相关信息,满足空间身份编码的“一码多态”使用需求。
1. 根标识符码编码规则
根标识符码采用国际标准 ISO/IEC 15459进行设定,为 2位字母编码,取值为 MA 。 MA 标识体系是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具有全球根节点管理权和代码资源分配权的国际标准标识体系,用于对任何类型的对象进行全球唯一身份标识。
2. 专用码编码规则
专用码是基础地理实体在国际标识体系 MA 中的专属编码,为 4位数字编码,取值为1001。
3. 位置码编码规则
位置码参照北斗网格位置码( GB/T 39409-2020 )规定的网格剖分方式执行,并依据基础地理实体特征,进行适应性调整,扩展二维及三维空间的格网层级。
( 1)二维网格位置码
1)网格剖分
基于北斗网格位置码网格剖分方式,在其原有 10 级网格剖分基础上扩展 6级。网格大小由万米级至厘米级。网格剖分原点在赤道面与本初子午面的交点处,地球表面非两极区域(南纬88°~北纬 88°)二维网格剖分为 16 级,新增网格为第一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七级、第九级和第十二级。南 极地区(南纬 88°~ 90°)和北极地区(北纬88°~ 90°)之间地球表面网格剖分方法同北斗网格位置码网格剖分方法。
目 录 一、基本原则.......................................................................15
(一)分类原则.............................................................................15
(二)空间粒度确定原则.............................................................16
(三)实体精度设置原则.............................................................16
二、具体要求.................................................................................17
(一)分类要求.............................................................................17
(二)空间粒度要求.....................................................................18
(三)几何精度指标.....................................................................18
(四)分类代码要求.....................................................................19
(五)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对照..................................................20
附录 A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21
附录 B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与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对照.....32
《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建设试点技术大纲》指出,新型基础测绘将以“基础地理实体”为核心的成果模式创新为切入点,带动技术体系、生产组织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的全面创新,从而实现基础测绘高质量发展。
基础地理实体作为新型基础测绘产品体系的核心,应围绕“两支撑、一提升”,按照“实体化、时序化、人机兼容理解”等要求,在充分考虑原有成果利用基础上,结合对地观测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基础地理实体自身特点,确定基础地理实体的分类、粒度和精度。为此开展本技术文件的编制。
一、基本原则
(一)分类原则
基础地理实体的分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基础性。分类体系应体现各应用部门的基础共性需求,是各部门应用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对于可利用属性信息进行细化区分的实体宜合并为同一类别。
2.系统性。分类体系结构应正确反映基础地理实体与属性横向纵向的体系结构,分类或分级的层次应清晰合理,同级分类应采用相同的视角。
3.可扩展性。分类体系应留有适当的扩充余地,当现有分类仍不能满足分类需要时,可结合地方实际需求,在现有分类基础上按照扩充要求进行类别扩充。
4.稳定性。应选择各基础地理实体最稳定的特征及属性作为分类依据,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更,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
(二)空间粒度确定原则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空间粒度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适宜性。设置的空间粒度应符合基础测绘的基础性、公益性要求,按照“一个实体只测一次”的原则,粗细程度应适宜。
2.完整性。设置的空间粒度应保留基础地理实体原有的类别等重要语义特征,不应因粒度分割造成重要语义特征发生变化。
3.一致性。设置的空间粒度应与基础地理实体的行政区划管理权属、自然资源和不动产管理权属等保持一致。
(三)实体精度设置原则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实体精度包括几何精度、时间精度和属性精度等。时间和属性等精度的设置原则和具体要求在后续相关技术文件中细化,本文件着重对几何精度进行规定。几何精度在设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几何精度应结合基础地理实体的特征进行科学设置。
2.差异性。不同区域、不同类别基础地理实体在进行数据采集生产时宜采用不同的几何精度。
3.按需性。几何精度应以应用需求为导向进行合理设置。
二、具体要求
(一)分类要求
基础地理实体可分为自然地理实体、人工地理实体和管理地理实体三大类。自然地理实体重在表示自然生成或生长的地理实体,人工地理实体重在表示人类建造或改造的地理实体,管理地理实体重在表示重要管理需求所对应的地理实体。自然地理实体和人工地理实体可作为各实体的空间定位框架和分析基础,管理地理实体所蕴含的内容可同时作为自然地理实体和人工地理实体的属性。各大类均根据基础地理实体的内容及从属关系依次进行类别细分,见附录 A。
1.自然地理实体一级类包括山体、水系、冰雪、海洋、农林用地与土质等。各一级类按照实体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二级类。
2.人工地理实体一级类包括水利、交通、建(构)筑物及场地 设施、管线、院落、人工地貌等。各一级按照实体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二级类和三级类。
3.管理地理实体一级类包括行政区划单元、地名地址、国土空间规划单元、其他管理单元等。各一级类按照实体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二级类和三级类。
4.各大类中已有的类别不应修改和重新定义,地方可根据应用需求,在同级的分类上进行扩展,或对某一类别进行细化,并给予相关说明。
目 录
一、新型基础测绘 new fundamen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7
二、实景三维 3D real scene.............................................................7
三、时空大数据平台 spatio-temporal big data platform.................7
四、地理实体 geo-entity..................................................................7
五、基础地理实体 fundamental geo-entity.....................................7
六、组合地理实体数据 combined geo-entity data..........................8
七、聚合地理实体数据 aggregated geo-entity data........................8
八、地形级实景三维 entities for terrain-level 3DRS......................8
九、城市级实景三维 entities for city-level 3DRS...........................8
十、部件级实景三维 entities for component-level 3DRS...............9
十一、空间身份编码 spatial identification code.............................9
十二、实体数据空间粒度 spatial granularity of geo-entity data.....9
十三、视频流全景数据 panoramic video data................................9
十四、语义化 semantic processing..................................................9
十五、结构化 structured processing................................................9
十六、实体化 objectified processing...............................................9
十七、轻量化 lightweight processing..............................................9
一、新型基础测绘 new fundamen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
新时期面向基础测绘的新任务和新需求,在保持基础测绘公益性要求前提下,以重新定义基础测绘成果模式作为核心和切入点,带动技术体系、生产组织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全面升级转型的基础测绘体系。
二、实景三维 3D real scene
对一定范围内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进行真实、立体、时序化反映和表达的数字空间,是新型基础测绘的标准化产品,是国家重要的新型基础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信息化提供统一
的空间基底。三、时空大数据平台 spatio-temporal big data platform
以时空信息为基础,依托泛在网络,聚合分布式大数据资源,并按需提供计算存储、数据、接口、功能和知识等服务的基础性、开放式技术系统。连同云环境、政策、标准、机制等支撑环境,以及时空基准共同组成时空基础设施。
四、地理实体 geo-entity
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且连续空间位置和范围、单独具有同一属性或完整功能的地理对象。
五、基础地理实体 fundamental geo-entity
通过基础测绘采集和表达的地理实体,是其他地理实体和相关信息的定位框架与承载基础。
1. 技术背景
2. 技术研究和科研试验成果
2.1 技术方案选型
2.2 梁体结构设计
2.3 箱梁制造技术
2.4 结构试验研究
2.5 运架设备研发
2.6 工程应用情况
3. 技术创新和展望
1. 技术背景
我国已拥有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运营速度最高的高速 铁路网,高铁已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高铁建设面临的地形、地质、环境等条件越来越复 杂,对简支梁桥跨越能力提出了更高需求,对运行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适应高铁标准跨度简支梁桥更大跨越能力、高墩条件建造需求,提出 发展基于制运架模式的高速铁路40m简支梁建造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具有受力明确、构造简单、耐久性好、施工便捷 等优点,是国内外高速铁路桥梁的主要结构型式。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 多采用“以桥代路”策略,桥梁比例较高。 我国高速铁路桥梁以常用跨度混凝土简支梁桥为主,主要采用32m预制 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施工方法采用沿线设制梁场预制、运梁车沿 线路运送、架桥机架设。国外高铁简支梁跨度包括25m、44m、58m等,预 制架设最大跨度为33.6m。
多年来在高速铁路桥梁建设、科研方 面得到了技术积累,为发展高速铁路大跨 度简支梁提供了技术积累和基础条件。 • 随着我国高铁桥梁建设的发展,对于 高速铁路简支梁的设计理论有了更深刻认 识,对于设计控制指标和制造技术有了更 全面掌握。 • 随着我国机械设备研究水平和工业制 造能力的发展,运架设备在梁体跨度和起 重能力方面有了显著提高,为大跨度简支 梁的预制架设提供了保障。
高速铁路发展40m简支梁建造技术的意义在于: • 高铁简支梁主要为24m、32m,发展跨度4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可 以扩大高铁简支梁桥的适用范围,丰富简支梁的跨度系列。 • 在高墩、深基础桥梁区段,下部结构造价所占比重较大,发展40m简支 梁桥可降低工程造价。 • 40m简支梁不但满足速度250km/h、350km/h要求,在400km/h等更 高速度条件下也有较好的适应性。
高速铁路跨度32m简支梁由竖向刚度控制设计,即梁体竖向基频控制结 构设计。 u 普速铁路由于列车速度低,车桥相互作用特征不明显,梁体结构设计主 要由强度控制。 根据高速列车与桥梁的相互作用特征,通过选择合理的跨度,可实现简 支梁结构由竖向刚度和强度共同控制设计的合理状态。
• 高速铁路桥梁跨度与车长 的比值是影响车桥共振响应的 关键因素。 • 分析不同跨度简支梁的动 力响应,24m、32m梁的动力 响应较大,40m梁的动力响应 较小,且对列车速度的适应性 较好,包括时速400公里及以 上高速情况。
• 对于40m~64m跨度简支梁,不 同基频条件下桥梁动力系数均小于各 自容许动力系数。其中,跨度40m 简支梁动力系数较小,且梁体高度和 重量满足预制架设施工要求。
从技术成熟性和建造、运营、维修模式的统一协调性等方面考虑,高速 铁路40m简支梁采用预制架设施工模式。 u 根据车桥相互作用特征分析结果,综合考虑结构构造需要,梁长取 40.6m,计算跨度取39.3m。 u 高速铁路40m简支梁采用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结构,单箱单室箱型 截面。
设计原则:时速250公里、350公里;有砟、无砟轨道;ZK活载。
主要构造:时速250公里,梁高3.0m;时速350公里,梁高3.2m;腹 板单排预应力束方案;梁端悬出长度取0.65m。
主要尺寸:顶板厚285mm,底板厚280mm,腹板厚360mm,腹板斜 率1:4。
时速350公里桥梁的桥面宽度12.6m,时速250公里桥梁的桥面宽度 12.2m、时速350公里跨度40m简支梁混凝土用量370.0m3,梁重925.0t,每延 米混凝土用量9.11m3(22.78t/m)。
结构设计过程中对纵向、横框、吊点、锚下等进行受力分析,优化了结 构设计和配筋设计,降低结构重量并使结构受力更合理。 u 40m简支梁结构设计中应用BIM技术,对普通钢筋布置、预埋件布置等 进行了三维可视化检查复核。
高速铁路首榀预制40m预应力混凝土试验箱梁于2016年9月28日在北 京中铁房山桥梁厂灌筑成功。
采用智能测力桥梁支座,或者自动落梁控制系统,准确测试就位后的支 撑状态,并可用于试验、运营等阶段的支反力测试。 u 试验梁预应力采用自动张拉系统张拉,精确控制张拉力,全过程自动完 成,具有自动校核功能,保证预施应力效果。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 ............................................................................................................................ 2
3 基本规定 .................................................................................................................... 3
4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置 .................................................................... 5
4.1 一般规定 ........................................................................................................... 5
4.2 住宅工程 .......................................................................................................... 5
4.3 一般公共建筑工程(Ⅰ) .............................................................................. 6
4.4 一般公共建筑工程(Ⅱ) .............................................................................. 6
5 工程监理单位技术支持与管理职责 ........................................................................ 8
5.1 一般规定 .......................................................................................................... 8
5.2 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监理机构的管理职责 .................................................. 8
5.3 其他 .................................................................................................................. 9
本标准用词说明 .......................................................................................................... 10
条文说明 ...................................................................................................................... 11
1 总则
1.0.1 为规范合理配置项目监理机构监理人员,维护建设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公平权益,优化利用工程监理单位人力资源,规范工程监理单位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置行为,更好落实工程监理单位主体责任和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质量安全终身责任,提升工程监理服务能力,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有效发挥项目建设投资效益,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依据监理规范、《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12-0202)及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条例和部门规章,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施工阶段房屋建筑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活动,并可作为其招标投标、合同签订、考核评价、市场监督、企业内控等参考标准。对于在功能、用途、技术、管理等有特殊要求的建设工程项目,工程监理单位可参照本标准与建设单位在合同中另行约定。
1.0.3 本标准应与“工程监理工作标准体系”中监理服务内容、范围、质量、酬金、资源、评价等相关标准配套使用。
1.0.4 本标准已充分考虑了企业信息化、技术管理等方面对项目监理机构的支撑作
用,为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置的基本标准。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工程监理服务工作特点,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类别、特点、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环境和监理取费等因素,明确项目监理机构监理人员配备,数量应符合本标准。
1.0.5 本标准未包含监理规范规定之外的监理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和工作深度所需的
人员数量和岗位。建设单位与工程监理单位可就此另行协商。
2 术语
2.0.1 工程监理单位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依法成立并取得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从事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活动的服务机构。
2.0.2 建设工程监理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合同,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的服务活动。
2.0.3 相关服务 related service
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按照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约定,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保修等阶段提供的服务活动。
2.0.4 项目监理机构 project management department
工程监理单位派驻工程负责履行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的组织机构。
2.0.5 注册监理工程师 registered project management engineer
取得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从事建设工程监理及相关服务等活动的人员。
2.0.6 总监理工程师 chief project management engineer
由工程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书面任命,负责履行建设工程监理合同、主持项目监理机构工作的注册监理工程师或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其他工程技术、经济类注册人员。
2.0.7 总监理工程师代表 representative of chief project management
经工程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同意,由总监理工程师书面授权,代表总监理工程师行使其部分职责和权力,具有工程类注册执业资格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年及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并经监理业务培训的人员。
2.0.8 专业监理工程师 specialty project management engineer
由总监理工程师授权,负责实施某一专业或某一岗位的监理工作,有相应文件签发权,具有工程类注册执业资格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年及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并经监理业务培训的人员。
2.0.9 监理员 site supervisor
从事具体监理工作,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并经过监理业务培训的人员。
1、编制背景
公共建筑种类繁多:
包括办公建筑、商业建筑、酒店建筑、科教文卫建筑、体育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建筑等,种类繁多。
能源消耗大:
公共建筑用能数量巨大,耗电量指标一般在40~150kw/(m㎡2·年),部分综合医院单位面积能耗甚至高达270kWh/(m㎡2·年)。
能耗构成复杂:
公共建筑的全年能耗中,供暖空调系统的能耗约占40%~50%,照明能耗约占30%~40%,其它用能设备约占10%~20%。
气候区多且特点明显:
四川地区范围广,有山地、平原、河谷、高原等,气候多变,涵盖了高海拔严寒地区、高海拔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温和地区。
经济水平差异大: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川西高原地区经济落后于其他地区。
能源形式多样:
全省水电资源丰富,平原城镇天然气供给充足,川西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
2、编制原则
可持续发展:
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尤其要保护高原地区的生态屏障作用。
科学合理:
综合考虑气候特点、建筑特征、能源结构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实现建筑能耗和机电系统能效双控的目标。
可操作性强:
基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15要求,同时结合四川地区自身情况,使标准更具可操作性。
3、主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
1总则
2术语
3建筑与建筑热工
4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5给水排水
6电气
7可再生能源利用
8建筑设备监控与能源管理
附录A气候分区图
附录B热当量体形系数计算方法
附录C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计算
附录D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审核表
附录E管道与设备保温及保冷厚度
本标准共设置强制性条文17条
4、标准特色
鼓励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建筑节能整体性能化设计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目标是降低建筑能耗,鼓励采用以结果为导向的建筑节能整体性能化设计,充分发挥
设计人员的主动性及技术能力,将适宜的节能技术应用于合适的工程中,真正实现因地制宜,使设计建筑
的能耗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能耗标准》GB/T51161及相关标准的要求。
提倡“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节能设计原则
标准提倡建筑设计中采用“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节能设计原则。使建筑能源利用实现开源节流,
切实降低建筑能耗。
“开源”一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的天然能源禀赋,减少建筑对化石类能源及电能的消耗;
太阳能利用
地热能利用
空气能利用(有利的室外空气温湿度)
天然采光
“节流”一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被动技术、高效机电系统的应用,降低建筑用能的需求;
合理的建筑总图、平面和立面设计,降低空调、供暖和照明负荷,。
合理的建筑热工性能和遮阳设计,降低空调、供暖负荷
太阳能丰富地区的建筑设计应有利于太阳能直接得热进行供暖
建筑应具备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能力
采用高效机电系统和设备
等等
明确了“高寒地区”的气候分区概念
四川省严寒、寒冷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气候特点是长冬无夏、冬季与旱季吻合、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数多,与我国传统北方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从建筑设计、能源利用、供高
暖方式等方面应有别于传统北方供暖地区,为体现气候与相应节能技术的差异,提出了“高寒地区”的气候分区概念。
明确了高寒地区的清洁供暖技术路线
倡导高寒地区供暖热源采用“太阳能集热系统+空气源热泵”的方式,减少化石类能源的应用,保护高原
生态。
高寒地区日较差大,负荷变化剧烈,供暖方式鼓励选择热惯性小、调控灵活的分散供暖或小型集中供暖。
将空气源热泵技术归入可再生能源利用范畴
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法令,本标准将空气源热泵归为可再生能源利用范畴。
注:欧盟2009年通过法令(“Renewable Energy Source Directive”)将空气源热泵纳入可再生能源技术范
畴。此外,我国其他省市也陆续将空气源热泵归入可再生能源利用范畴。
内容观点摘抄:
山地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探讨--构建畅通、宜居绿色生态城市
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柔性与多功能(不是技术的技术问题)
道路基本作用:a 社会、经济、生活 b 公共空间作用
二个基础:预测交通量——设计车速
一个评判标准: 服务水平
设计为使用者设计(道路交通一体化)
山地丘陵地区 道路规划设计关注的问题
与国外规范设计纵坡对比:① 对比《CDOT》科罗拉多州美国联邦道路功能分类——市区街道(支路)
城市快速路网构建——高架路
新增城市交通系统中 快速路——“地下为主、桥隧相连”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技术创新工程实践 2.0
道路系统规划密度VS大马路
轨道交通与高密度路网是我们发展必然选择
道路交通VS土地开发 平衡与交通影响评估
两江新区悦来新城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设计 中国重庆 技术手段:道路系统设计交通预测仿真运行
立交预测仿真运行
环境与资源保护—— 3-D 设计 3-D (Civil 3D + AIM)
可持续城市实践(LID技术):悦来生态城
三、设计实践及案例分享
目 次
1 总 则.......................................................................................................................................... 1
2 术 语.......................................................................................................................................... 2
3 基本规定...................................................................................................................................... 3
4 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置 ...................................................................................... 4
4.1 一般规定 ........................................................................................................................... 4
4.2 城市道路工程 .................................................................................................................. 4
4.3 给水排水工程 .................................................................................................................. 4
4.4 燃气热力工程 .................................................................................................................. 4
4.5 垃圾处理工程 .................................................................................................................. 6
4.6 地铁轻轨工程 .................................................................................................................. 6
4.7 风景园林工程 .................................................................................................................. 7
5 工程监理单位技术支持与管理职责 .......................................................................................... 9
5.1 一般规定 .......................................................................................................................... 9
5.2 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监理机构的管理职责................................................................. 9
5.3 其 他 .............................................................................................................................. 9
本标准用词说明 ............................................................................................................................ 10
附:条文说明 ……………………………………………………………………………………………………………………………14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合理配置项目监理机构监理人员,维护建设单位和工程监理单位公平权益,优化利用工程监理单位人力资源,规范工程监理单位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置行为,更好落实工程监理单位主体责任和项目总监理工程师质量安全终身责任,提升工程监理服务能力,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有效发挥项目建设投资效益,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依据监理规范、《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GF-2012-0202)及工程建设有关法律、条例和部门规章,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施工阶段市政基础设施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活动,并可作为其招标投标、合同签订、考核评价、市场监督、企业内控等参考标准。对于在功能、用途、技术、管理等有特殊要求的建设工程项目,工程监理单位可参照本标准与建设单位在合同中另行约定。
1.0.3 本标准应与“工程监理工作标准体系”中监理服务内容、范围、质量、酬金、资源、评价等相关标准配套使用。
1.0.4 本标准已充分考虑了企业信息化、技术管理等方面对项目监理机构的支撑作用,为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监理机构人员配置的基本标准。工程监理单位应根据工程监理服务工作特点,综合考虑工程项目的类别、特点、规模、技术复杂程度、环境和监理取费等因素,明确项目监理机构监理人员配备,数量应符合本标准。
1.0.5 本标准未包含监理规范规定之外的监理工作范围、工作内容和工作深度所需的人员数量和岗位。建设单位与工程监理单位可就此另行协商。
2 术 语
2.0.1 工程监理单位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依法成立并取得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工程监理企业资质证书,从事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活动的服务机构。
2.0.2 建设工程监理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法律法规、工程建设标准、勘察设计文件及合同,在施工阶段对建设工程质量、造价、进度进行控制,对合同、信息进行管理,对工程建设相关方的关系进行协调,并履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定职责的服务活动。
2.0.3 相关服务 related service
工程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按照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约定,在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保修等阶段提供的服务活动。
2.0.4 项目监理机构 project management department
工程监理单位派驻工程负责履行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的组织机构。
2.0.5 注册监理工程师 registered project management engineer
取得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从事建设工程监理及相关服务等活动的人员。
2.0.6 总监理工程师 chief project management engineer
由工程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书面任命,负责履行建设工程监理合同、主持项目监理机构工作的注册监理工程师。
2.0.7 总监理工程师代表 representative of chief project management
经工程监理单位法定代表人同意,由总监理工程师书面授权,代表总监理工程师行使其部分职责和权力,具有工程类注册执业资格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3年及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并经监理业务培训的人员。
2.0.8 专业监理工程师 specialty project management engineer
由总监理工程师授权,负责实施某一专业或某一岗位的监理工作,有相应文件签发权,具有工程类注册执业资格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2年及以上工程实践经验并经监理业务培训的人员。
2.0.9 监理员 site supervisor
从事具体监理工作,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并经过监理业务培训的人员。
目次
1 总 则··························································································································2
2 术 语··························································································································3
3 基本规定·······················································································································4
4 编制类文件资料··············································································································6
4.1 一般规定·············································································································6
4.2 质量控制文件资料·································································································6
4.3 进度控制文件资料·································································································6
4.4 造价控制文件资料·································································································6
4.5 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文件资料············································································7
5 审核类文件资料··············································································································8
5.1 一般规定·············································································································8
5.2 质量控制文件资料·································································································8
5.3 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文件资料············································································8
5.4 进度控制文件资料·································································································8
5.5 造价控制文件资料·································································································9
6 验收类文件资料·············································································································10
6.1 一般规定············································································································10
6.2 质量控制文件资料································································································10
6.3 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文件资料···········································································11
7 检验类文件资料·············································································································12
7.1 一般规定············································································································12
7.2 试验见证文件资料································································································12
7.3 平行检验文件资料································································································12
8 签发类文件资料·············································································································13
8.1 一般规定············································································································13
8.2 质量控制文件资料································································································13
8.3 进度控制文件资料································································································13
8.4 造价控制文件资料································································································13
8.5 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文件资料···········································································13
9 记录类文件资料·············································································································14
9.1 一般规定············································································································14
9.2 质量控制文件资料································································································14
9.3 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文件资料···········································································15
10 收集类文件资料 ···········································································································16
10.1 一般规定 ··········································································································16
10.2 项目报批报建文件资料 ························································································16
10.3 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文件资料 ··························································16
10.4 合同管理文件资料 ······························································································16
11 文件资料整理、移交与保存 ····························································································17
11.1 一般规定 ··········································································································17
11.2 文件资料整理 ····································································································17
11.3 文件资料移交 ····································································································17
11.4 文件资料保存 ····································································································17
附录 A 编制类监理文件资料关联表······················································································18
附录 B 审核类监理文件资料关联表······················································································21
附录 C-1 验收类监理文件资料关联表 ····················································································23
附录 C-2 验收类监理文件资料关联表(轨道交通、隧道工程) ···················································31
附录 D 检验类监理文件资料关联表 ·······················································································51
附录 E 签发类监理文件资料关联表 ·······················································································55
附录 F 记录类监理文件资料关联表 ·······················································································56
附录 G 收集类监理文件资料关联表 ·······················································································58
附录 H 监理工作用表 ·········································································································60
附录 J 监理文件资料整理用表 ·····························································································63
1 总 则
1.0.1 为规范市政工程监理文件资料管理,提升监理人员履职能力,提高资料管理水平,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镇新建、扩建、改建的道路、桥梁、隧道、地下管线、轨道交通、园林绿化等六类市政工程监理文件资料的管理。其他类别的市政工程监理文件资料管理可参照执行。
1.0.3 市政工程监理文件资料管理除应遵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 语
2.0.1 编制类文件资料 Documents & Information of Compilation
项目监理机构编制的,用于对工程质量、进度、造价控制和安全生产管理的监理工作进行策划、指导;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对监理工作进行总结的监理文件资料。
2.0.2 审核类文件资料 Documents & Information of Checking
项目监理机构对施工单位报审的文件资料进行审查、审核所形成的监理文件资料。
2.0.3 验收类文件资料 Documents & Information of Quality Check & Acceptance
项目监理机构对施工单位报验的反映工程项目实体质量和施工安全情况的文件资料,进行检查验收所形成的监理文件资料。
2.0.4 检验类文件资料 Documents & Information of Inspection
项目监理机构对材料、构配件、设备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试验见证或平行检验所形成的监理文件资料。
2.0.5 签发类文件资料 Documents & Information of Ordering
监理单位和项目监理机构签发的,用于指令、告知等用途的监理文件资料。
2.0.6 记录类文件资料 Documents & Information of Recording
项目监理机构记录监理人员履职行为和重要事件所形成的监理文件资料。
2.0.7 收集类文件资料 Documents & Information of Collection
除编制类、审核类、验收类、检验类、签发类、记录类文件资料以外,项目监理机构收集的与本工程建设管理相关的其他文件资料。
2.0.8 地下管线 Underground Pipeline
城镇给水和排水管道及附属构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