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无种草)年薪百万的人,都在怎么赚钱?
站长看了一篇文章,虽然原作者文笔一般,但是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觉得写的不错,建议大家读一读,不会多花几分钟,但可能改变某些人一辈子,关键词:思维模式、走出舒适区!
转载内容如下(部分内容有语病,我看到了的就修改了下,没修改的你也别见怪!):
现在的中国,进入了更高层次的“资本经济”的时代。
什么是“资本经济”时代呢?
简而言之,它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加了一根“杠杆”,在物理学上“杠杆”的作用是利用“力臂”将“力量”放大,从而可以翘起更大质量物体。经济上多了这一根杠杆,其活动空间和灵活性都大大增强,这也叫“资本思维”。今后的中国人必须深刻理解和运用“资本思维”这个工具。
资本思维要想学会“资本思维”,必须先来深刻理解一下什么是“资本”。“资本”仅仅是指钱吗?不是。资本是对资源的“支配权”,通过资源支配带来更多的支配权叫“资本运作”,通过“资本运作”优化和配置社会财富,实现社会效率的最大化就是“资本运作”的社会价值。
因为资本有趋利性和增值性,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会促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朝着效率、效益最大化的方向上行。社会资源将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国家和地区、最有效率的产业、最有效率的企业、最有效率的项目、最有效率的个人。资本的逐利促进资源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顺势产生新的资本,并且不断产生新的机会,如此一边循环一边膨胀。
比如,在物理学上,石墨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型体,它们都属于碳元素形成的单质,但是物理性质大不相同,价值也天壤之别,就是因为他们的组成结构不同而已。所以资本思维的精髓是结构重组。即对资源的分子进行时空和结构上的调整,从而产生由“石墨”到“金刚石”的增值效果。宏观方面的资本运作是对全社会的资源重组,比如中国的国企重组,将大大改变中国经济的结构,提升整个社会的运作效率。而当一个社会经济依靠“资本运作”来运转时,就步入了“资本经济”时代。
从经济层面讲,今后社会上只有三类人!
第一,资源者。他们是资源的最直接拥有者,依靠出卖自己的资源生存,比如农民靠耕地、工人靠体力、医生靠技能、作家靠写作,还有老师律师等等。
第二,配置者。资源是谁的不重要,关键要有资源配置权。这类人依靠配置资源挣钱,从事资源的投入-整合-运营-产出工作,以企业家为主,创业者也属于此类。
第三,资本家/投资人。他们离资源最远,但是所有资源却统统归他们掌控,他们只躲在幕后玩操作游戏。风险投资者就属于此类人,比如孙正义投资马云,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获成功。资本家无国界,他们可以控制全球资源流向;可以通过金融体系支配大量别人的资产。
所以,资源名义上都是资源者的,实际上都是资本家的。看一个人能量多大,关键是他能配置多少资源。按照以上三种不同性质的角色扮演,今后的个人如何获得财富?无非只有三条渠道:出售资源、配置资源、掌握资本。
1、资源者(普通人)
“资源者”通过出售自己资源生存,也就是资源者的技能,即:时间+体力,这也是社会上分布最多的人群。所以一般普通人只能找一家企业工作,出售自己本身换来财富。然而普通人的时间、体力都是相差无几的,他们能够出售的资源都是差不多的,于是为了让自己的资源卖上好价钱,就只能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熟练水平。这时一个普遍的做法就是读书,这就是为什么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毕业生一般会比没有文化的人起薪高一些。
但是现在文凭带来的技能差距差别越来越小,一个普通的一本学生与二本学生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反而不如蓝翔挖掘机学的好的人附加价值高,这是因为前者数量多,后者数量少,而且后者更加注重实践,供需关系决定了资源的价格,因此读书无用论早就开始流行。现在许多的软件、平台让获取知识和阅读成本不断降低,所以,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要么通过读书获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价值;要么通过爱思考、会做人、大量实践提高自己实践能力。
另外,对于“资源者”来说,还有天生稀罕资源,比如外貌。长的好看的普通人,可以在日常的婚配、工作、生活中获得很多额外的财富;如果长的好看再加上运气好就可以进入演艺圈,成为明星之后自己的资源就成了稀缺资源,资源的价格远远高于一般人!不过外貌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改变“资源者”的本质处境,只能略微提升。王宝强就算是健身+保养+专业造型设计,也是无法从外貌上超越刘德华的,所以他是傻根,华仔是神偷。而且外貌这种资源不一定是越漂亮越好,王宝强和黄渤的外貌特质也是他们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有的普通工人、白领、职业经理人、甚至到当年的“打工皇帝”唐骏、各大明星,都属于“资源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其获得财富是有限的。他们有时辛苦了一辈子,但是遇到家人生一场大病几乎就会崩溃,有的为了供养孩子、病人需要打三份工,这是非常心酸的。职业经理人赚的再多也是有数的、过气的明星过的不如普通人等。
当然,有的人天生就拥有稀缺资源。比如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继承一批遗产这种稀缺资源。再比如明星的孩子,天生就获得了媒体关注的稀缺资源;再比如某人住在市中心的破院子里,只要拆迁就可以获得一大笔财富;天生获得了位置的稀缺资源,或者你运气非常好,买彩票中了奖,也是享受到了“好运”的稀缺资源。这类财富,可遇而不可求,只能靠运气。而且这些好运的“资源者”往往不懂如何经营资源,他们的财富不具可持续性,不能增值扩张,甚至往往是被浪费的,明星和富二代寂寞了会吸毒,遗产会坐吃山空,大奖也会挥霍完毕,拆迁款往往用于赌博……
对于第一类人,出售资源也是有风险的,高风险的例如:坐牢、死亡的风险,去偷、去抢、去骗。记不清楚具体时间,但国内之前新闻媒体报道过一则真实案例:某人通过抢银行获得了数百万巨款,然后潜逃、隐姓埋名,做起了房地产生意,几年后家产过亿,同事也东窗事发。因此如果通过这种渠道赚钱,你获取的财富也会增加,但是承担的风险也会增加,最后还是不划算。
2、配置者(企业主)
这种人不是资源的直接拥有者,他们往往通过脑力去设计资源的配置,通过优化资源去赚钱,企业家就属于这一类。
在奴隶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人力”(即:奴隶);封建时代的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土地”,而资本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资本”,资本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
从定义上来讲,企业家是从事资源的组织、管理并承担经营风险的人。企业家的收入跟他配置的效率成正比,上不设限。但同时也要为自己的资源配置承担风险,下限就是破产。
为什么很多人想去创业呢?就是因为他们想从第一类人努力攀爬到第二类人。一旦从“资源者”升级到“配置者”,就意味着不用再出卖自己的技能,而是开始经营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经济都实现了自由,从而实现人格上的自由。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者”都适合去创业。他们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眼光、魄力、创新力、机遇和资本。配置者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素质和数量决定了一个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代表了生产力水平。
配置者非常需要创新精神,所谓创新就是他们对新产品、新市场、新的生产方式、新组织的开拓以及新的原材料来源的控制调配。
这里我们需要提到中国企业家的更新换代。30多年前,中国开始第一次改革开放,那时整个中国百废俱兴,当时的大环境就是最好的机遇,只要大胆出来闯荡的人,即使没有文化、没有见识,都成了企业家,这是当时的环境造成的。
1981年蛇口招商局打出的这幅标语,中国出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生意人,而如今,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化,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此时也对企业家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在欧美和日本,企业家始终是社会的精英阶层才可以担任。而接下来的中国,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理想追求,以及对创新的深刻理解,很难再成为社会的“配置者”。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正在更新换代,一些90后创业者纷纷走近我们视野,很多老的企业家也自愿退出历史舞台,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当然,这些素养也都是可以后天创造的,比尔·盖茨在发家之前已经做了7年的程序员。所有后天的努力,“资源者”完全可以转换到“配置者”。不过,获取财富只是他们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3、资本家/投资人(幕后掌握)
这个社会的财富,看似是属于分散的“资源者”的,实际上却是归“配置者”享用的。但在本质上,更多的是属于资本家的!
资本家的定义是:以资本运作为业的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掌握了科技与运用的企业家们,能迅速的积累起巨额的财富,他们的企业对一个国家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企业组成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于是形成了垄断,而这时的“企业家”开始坐在了幕后操纵这一切,演变成了“资本家”。
“资本家”跟“企业家”的最大区别是:资本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在幕后操纵企业宏观思路,企业的产品是各类消费品等,而资本家的产品就是各个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并购、重组的方式,将一个企业的未来把控到自己手中,孙正义投资了马云,成全了阿里巴巴,马云就是企业家,而孙正义就是资本家。孙正义手里有N个马云,成了日本首富。再比如巴菲特专门坐在老家做投资操纵他的布局,他也是资本家。
美国是自由市场经济,但是为什么叫“资本”主义社会呢?而不叫“自有市场主义”社会呢?因为在这样的社会,“资本”是度量和决定一切的标准。在中国的古代,你富甲一方也没用,官员随时能把你家产抄净,你有钱也要去给权力行贿,去买官。而你只要有了权力,哪怕身无分文,一样生活富庶、吃喝不愁,所以那时是官本位。
某公司曾经说过,自己从不做研发,让市场上那些小公司去研发,如果一旦成功,就花钱买过来,如果不卖,就花钱把这个公司的几个核心挖过来,这就是资本主义。当然,无视知识产权是有问题的,正确的做法是花钱买过来,如果你有了1亿元的资本,你可以花一千万雇上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一批人,把你的资本从1亿变成2亿,你躺在床上就赚了九千万。而这一切,只因为你在从事资本运作,你只需要够聪明和有魄力,不需要有力气、不需要花时间、更不需要长得漂亮。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第3种人赚的钱就比第2种人多,第2种人赚的钱比第1种人多。因此,第1种人在努力进化到第2种人,而第二种人在拼命进化到第3种人。
中国天生具有资本的人是极少的,大部分第3种人都是从第1种人或者第2种人进化过来的,虽然目前这种进化已经越来越难了,但还不是没有希望,因为以后会更加的困难。这就是阶级的固化,阶级间流动的减少。每个人都在玩命探索的方法,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原因就只有两点:你的头脑有多聪明?或者你积累的资本有多少?
你想到了一个可以改进手机的idea,而且你觉得这个idea可以赚很多钱,那你要问自己,你有没有这个资金去运作这个idea?同样的idea,三星华为都可以支配更多的资金,去雇佣更好的工程师,去更好的推广,你确定不是去给这些资本拥有者蹚雷?或者是正在走向一条已经无数人走过的死胡同?具体举个例子,你做软件开发,天使投资人会不会问你一句话:“如果某巨头山寨你怎么办?”
你想开一个网店,你有没有资本去宣传?去压货?如果实力不够,要么是根本卖不出去,如果你能卖出去,那些更有实力的卖家分分钟用同样的产品把你pk掉。
同时,这也回答了另一个问题:赚钱的方法千百样,为何偏偏选择“打工”这一种?
答案是:你不打工你能干啥?你以为你出来干别的就能赚钱?几年前网上疯传送快递赚的多,我就嗤之以鼻,这种没有门槛的行业是不可能赚的多的。你愿意赚1万干这个,我分分钟找一个赚九千就干的,我再找一个赚八千的你信不信。最后,无论你是送快递还是摆摊,无论你是卖肉夹馍还是搞IT,你都会被拉到一个门槛平均收入。因为IT需要学习,赚的多一些;快递比较辛苦,赚的比IT少,可是还是比打扫卫生的多一些,就是这样。
那到底怎么样从第1种人进化到第3种人?
第一步,你要进行资本积累。
你愿意打工也好,愿意自己做产品也好(有的人就自认为在创业了),先完成资本积累。这一步最重要,也是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和实力的时候了,摆地摊、开淘宝、做网站、做APP、炒股票、海外代购、开设计工作室、卖肉夹馍、给幼儿园摄影的,等等等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句话,这步就是出卖你的个人资源,就看你卖不卖的上价了,多学习吧,即使不为了文凭;多辛苦吧,只要不是出卖健康。
第二步、善用资本,用资本赚钱。
怎么用资本赚钱?问你们个问题你们就明白了。如果你家开了个小饭店,每个月能赚1万,但是需要个厨师。你自己炒菜水平很高,如果自己当厨师,饭店每月净赚1万;如果雇佣一个厨师,每月花8千,饭店净赚2千。你怎么选择?答案:雇一个厨师!这样你只要能用每月一千利息的贷款,再盘下一个饭店,那个饭店也能净赚一千了。(补充:这个饭店赚两千,还利息一千,净赚一千,数学不好的不要再给我留言了好不,知乎跟微博一个水平么)。而你,只需要这样盘下100个饭店,每个月就能净赚10万,而你这时,却在国外旅游,成了第3种人。
很多人一直在打工,他们没有成为第3种人,很好理解。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做买卖的,也有很多人还是没有钱,就是因为,他们自己做厨师,自己的妹妹做服务员,自己的老妈管收银,仅此而已。所以,以后问自己怎么成为第3种人,就是一句话:“不要自己炒菜,雇一个厨师”。
如果能用资本去赚1块钱,也比用出售自己的体力赚100块钱更符合金融思维。聪明和资本,如果你只具有其中一点,记得,要找只有另一点的人去合作,他们也在等着你!即使是具有同样特点的人,其财富也是有差别的。同样出卖自己劳动力或者具有同样资本的人,其付出的脑力、体力不一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不同的。举例说明:两个一模一样的打工仔或者超级富二代,一个努力思考、肯付出辛苦,另一个成天打游戏睡觉,前一类还是要比后一类财富来的多的。但是聪明刻苦的打工仔总与打游戏睡觉的超级富二代比,就是给自己的人生添堵而已。富人:是想到某些事儿,目标定下了,并为之开始筹措资源。因为这样的思维,没什么可以拦住他们做事,没钱可以借,没人可以请,不懂可以外包,限制可以规避,敌人可以和好,对手可以买通。所谓,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普通人的提升同时,再强调一点,如果你是个普通人,或者自认是个普通人,但是又有上进心,不如务实一点,脚踏实地的往前走。

曾经有个公司的公关部经理,儿子已经5岁,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务、带孩子。但她拥有人事部二级口译证书,每个月都有天南海北的会议翻译任务,还兼任这家口译中心的导师。打开她的博客,已经更新了500多页,有2000多个帖子,全部都是每天她自己做口译练习的文章,平均每天两篇长的一篇短的。她坚持做这件事已经快10年了,非专业出身的她因为爱好英语而一直努力。
她说,10年前,她曾经看到一份调查报告,一个人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成为专家,需要不间断地练习10000个小时。当时她算了一笔账,如果每天练习5个小时,每年300天的话,那么需要7年的时间,一个人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她说:“幸运的是,我知道自己想掌握什么技能,我只需要立马投入干起来就行了,我没有5个小时的时间,我每天只能学习3个小时,现在已经快10年了,我觉得自己差不多已经掌握了这个技能吧。”
再比如,披头士乐队在成名前已经参加过1200场演出。可是为什么你做了10年公务员还只是一名小职员?为什么在家里做了7年的饭,没变成特级大厨,反而发现婚姻到了7年之痒呢?那是因为,你没有投入精力和热情来练习一项技能。每天上班只是看报纸、上网、应付各种琐碎任务,每天做饭只是为了让家庭正常运转,并不用专业的眼光看待这件事。
不要再哀叹大学毕业之后专业就丢了。如果从初中开始算起,12年的学校教育,就算每天学习一门技能2小时,一年300天,你也只有7200小时,还有2800小时的缺口;就算你毕业后每天坚持练习1小时,你需要10年。
为什么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他们毕业后专业对口,还是做的那点事,那么他们就等于1天8小时都在练习。这2800小时,只需要1年多就填补了。可我们很多人,工作的内容并不是在练习技能,大部分是应对琐碎的人和事,实际上,是在荒废人生。也许你会说,我是平凡人,我不想成为什么家,只想安安分分过日子。那只是你的错觉,时间在流逝,你每天重复重复再重复的那些行为,就是在塑造你,你不想成为什么人,可是你注定会成为什么人。每天5个小时,如果你是用来看韩剧、翻手机、玩游戏,那么7年后,你会变成一个生活的旁观者,你最擅长的就是如数家珍地说起别人的成功和失败,自己身上找不到任何可说的东西。
花1分钟想一想,曾经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每天去做这件事。7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可以靠这件事出去混饭吃了。哪怕你喜欢逛街呢,你规定自己每天逛街3小时试试?可能一开始你觉得很高兴,每天如此,你会发现无聊。再坚持下去,你就开始琢磨了,我逛街还能发现点什么?还能搞出点什么花样?坚持下去,7年之后,你可能会成为时尚达人、形象设计专家、街拍摄影师、服装买手……
生命中的下一个7年,下一个10000小时,你打算怎样度过?
河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指导保障性住房建设,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第二条本以导则》是河南省保障性住房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重要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北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重要依据,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的尺度。
第三条本以导则》适用于全省新建、改建、配建保障性住房工程
本《导则》所称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货住房,廉租住房等。
第四条保障性住房应按照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安全可拿的新技术。
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第五条保障性住房应贯物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注重规划。设计的深度,倡导精细化设计。
第六条保障性住房应严格工程投资和造价管理,履行项目基本建设程序。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
工程监理制,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严格执行分户验收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第二章选址与规划
第七条保障性住房建设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及住房建设规划的要求,保障居住者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
第八条保障性住房建设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制定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第九条保障性住房的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
(1)环境适宜人居:
(2)公共交通便捷;
(3)生活设施便利;
(4)地质条件安全:
(5)设有相应的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并配建一定比例的经营性用房;
(6)市政配套设施光善
第十条鼓励在道路通达、公交便捷的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建设以公共租货住房为主。配套设施完善的综合性社区
第十一条保障性住房的住宅建日围标准、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和各地城乡规划管理的要求。
第三章建筑设计与标准
第十二条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住宅使用功能空间组合与家庭人口,代际关系,风俗习惯等因素,满足家庭的基本居住生活寄求。
第十三条除宿含类公共租货住房外,保障性住房每套住宅应设卧空,起居空(厅)或卧室兼起居室、厨房、卫生问和阳台等基本空问。
第十四条保障性住房套型设计以家庭结构和家庭居住行为模式为基本因素,提供相适应的套型。经济适用住房分1型、Ⅱ型,Ⅲ型。廉租住房以I型为主,成套建设的公共租货住房以、Ⅱ型为主。各套型可分居住空间数,不宣小于“表1”的规定。
2022版 江苏省民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文件编制指南(试行)苏建消防〔2022〕6号

为进一步加强民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管理,指导消防设计文件编制工作,提高消防设计质量,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51号)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3(2016版)的有关要求,依据相关规范标准,结合工作实际,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江苏省民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文件编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本指南包括总则、基本规定、新建工程、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特殊消防设计工程、附录六个章节。
目录
1总则
2基本规定
3新建工程
31一股规定
32总说明
33建筑专业
34结构专业
35给排水专业
36电气专业
37通专业
38设计变更*
39室内装饰装修专项设计
4既有建筑改造工程
4.1一般规定
4.2总说明
44结构专业
4.5给排水专业
4.6电气专化
4.7暖通专业
48设计变更
4.9室内装饰装修专项设计
5特味消防设计工程
6附录
1总则
1..1为规范指导设计单位编制消防设计文件,统一江苏省民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专篇编写格式、内容和深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⑤1号)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细则》(建科规[2020]5号)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版)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做好建筑高度大于250米民用建筑防火设计研究论证的通知》等相关要求,结合江苏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南。
1..2本指南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民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文件的编制,包括新建工程、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特殊消防设计工程及其上述工程的设计变更、室内装饰装修专项设计。
1..3消防设计文件除应满足本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江苏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基本规定
2..1本指南将民用建设工程按新建工程、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特殊消防设计工程分类,分别说明其消防设计文件的编制要求。
2..2消防设计文件包括封面、扉页、消防设计文件目录、消防设计说明书、消防设计图纸、以及与消防设计相关的计算书、资料文件等,文件内容应齐全、完整。
2..3从事民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的设计单位、设计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所提交的消防设计文件应提供设计单位法定代表人、技术总负责人、项目总负责人的姓名,设计人员的姓名及其专业技术能力信息。
2021版 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审查技术指南(试行)

为做好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试点工作,落实佳房和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试点的通知》(建办科函[2021]164号)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结合西安市城市更新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规划,实现域市功能更新。
在此背景下,结合西安市现存老旧建筑量大且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消防、结构安全隐惠,改造过程中,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执行现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的现状,西安市佳房和城乡建设局结合消防审验工作实践,联合陕西省住房和拔乡建设厅、西安市消防教援支以成立课题组,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对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专项研究,并赴广州、南京调研,与当地指南编制组座谈,在此基础上开展编制工作。经过征求社会各方意见、组织专家评审、报批等程序,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鼓励既有建筑改善、提升消防安全水平,在以尊重历史、不降低原建筑消防安全水平为原则的前提下,对既有建筑不同改造形式如何适用新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提出指导意见。
目录
1总则
2术语
3基本原则
3.1一般规定
3.2改造形式与适用规范、建筑功能改变的认定
4建筑防火、灭火救援设施
4.1总平面布局、消防车道、消防救援窗
4.2平面布局
4.3安全疏散
4.4建筑构造
4.5消防电梯
5消防设施
5.1一般规定
5.2消防给水系统
5.3防排烟系统
5.4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6电气
6.1一般规定
6.2消防电源及配电
6.3电气线路及电器装置
6.4火灾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
附录A改造形式与适用规范(土建部分)
附录B改造形式与适用规范(防排烟部分)
附录C改造形式与适用规范(给排水部分)
附录D改造形式与适用规范〔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电气部分)
附录卫既有建筑改造评估内容
1总则
1..1为了预防建筑火灾,保障既有建筑改造的消防安全,明确新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对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工程的适用性,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西安市行政区域内已完成工程竣工验收的公共建筑改造利用工程及工业建筑改造为公共建筑改造利用工程的设计、审查;不适用于文物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优秀近现代建筑、住宅建筑、不改变使用性质的工业建筑的改造工程及公共建筑的扩建工程。
注: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公消[2010]368号】关于印发公众聚集
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规则(试行的通知第三条要求的,适用本指南。
2、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改造应按佳房和乡建设部办公厅〔建办科〔2021]31号】关于做好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的通知》中“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改造确实无法满足现行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要求的,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方業,由当地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工程建设单位、业主单位、利害相关人等依法会商解决,确保满足消防安全需要。“的要求执行。
3、优秀近现代建筑是指符合2016年1月7日起实施的西安市人民政府令第121号中相关规定的建筑。
1.0.3既有建筑改造应力求改善、提升原建筑消防安全水平,
不应低于建成时的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
1.0.4除本指南规定可适用原标准的情况外,其他消防设计、审查均应执行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1.0.5按照本指南难以改造的建筑工程、已经过特殊消防评审、论证的复杂项目,其防火设计应提交西安市建设主管部门组
织专家进行专题论证。
注:特殊消防评审。论证的项目是指:
1。按消防性能化设计进行评审的项目;
2、按照住建部1号令》进行过消防专项论证的体量大、功能复杂的项目。
1.0.6涉及建筑单体使用性质改变的改造项目应提交规划主管部门核定。
注:改造内容是否需要办理规划手续,以西安市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文件明确。
1.0.7本指南未涉及的改造类型及改建内容均按现行标准执行。
2术语
2.0.1既有建筑
按照建造时适用的技术标准设计并已完成工验收的建筑。
2.0.2既有建筑改造
建筑内部装修及对建筑单体使用性质或使用功能进行调整的整体或局部改造的活动。
2.0.3历史文化街区
经省、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2.0.4历史建筑
经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
2.0.5原标准
建造时所依据国家及地方颁布的建设工程消防技术标准。
2021版 乌鲁木齐市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审查工作指南(试行).pdf

为规范和有效指导既有建筑改造在消防设计和消防审查的工作,优化营商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和审查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确保设计质量,乌鲁木齐市建设局(人防办)结合现阶段消防审查工作实践,联合乌鲁木齐建筑学会消防专业委员会成立调研组,共同研究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审查中遇到的规范适用问题,经多方意见征询讨论,并邀请从事消防设计、消防救援管理的专家进行了评审论证,多次修改和完善,研究制定了本指南。
本指南以加强既有建筑消防设计和审查管理,落实建设、设计和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责,确保不降低原建筑消防安全水平为原则,对既有建筑改造审批流程,以及不同改造形式下如何适用消防新旧标准提出了指导意见:旨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为建设主管部门开展消防设计审查提供依据,为消防设计制定指导性技术措施;同时指导既有建筑产权单位(或改造建设方)在项目改造实施前,开展相关消防安全综合评估,分析项目改造中可能面临的消防问题和解决措施。
目录
2既有建筑改造分类及消防设计内容
2.1既有建筑改造分类
2.2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内容
3既有建筑改造情形及执行标准
4既有建筑改造消防安全综合评估··
5既有建筑改造相关单位责任
6建筑专业消防改造措施
6.1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6.2总平面布置
6.3平面布置
6.4建筑构造
了设备专业消防改造施
7.1消火检系统,
7.2白动喷水灭火系统.
7.3消防用水量
74消防水泵房
7.5防烟系统
7.6排烟系统.
8电气专业消防改造措施
8.1一般规定
8.2消防电源及配电、消防线境选择及数设
8.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8.4消防设施联动控制系统
8.5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8.6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及消防电源监控系统
8.?防火门监控系统
8.8其他电气消防系统
9酒防改造结构专业措施
9,1一般规定
9.2结构设计
10其他
附件,既有建筑改造消防安全综合评估报告
1总则
1.0.1为保障既有建筑改造消防安全,明确既有建筑改造消防适用标准,特编制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既有建筑改造(包括改建、室内装修、修缮、性能改善)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查标准。但不适用于住宅建筑、村民自建房、救灾和其它临时性建筑的改造。
1.0.3本市行政区域内改造投资30万元及以上,或者改造规模达300平米及以上的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的消防监督管理,也适用于本指南。
1.0.4进行改造的既有建筑,应提供所有权证:通过租赁方式取得既有建筑物使用权的,需一并提供租赁合同和既有建筑所有权人同意进行改造的相关证明文书。
1.0.5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的消防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鼓励更新,整体提升。侣导城市有机更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避免大拆大建,有效补短板,实现消防安全性能整体提升。
2确保安全,控制成本。坚守不降低既有建筑原有结构和消防安全水准的底线,合理控制改造费用,提高项目改造的整体效能,实现既有建筑安全性和工程经济性的协调统一。
3创新方法,统筹兼顾。充分尊重既有建筑的现状与历史,综合考虑新旧技术标准的差异,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加强使用管理等进行消防性能补偿,实现改造可行性和技术合理性的统筹协调。
1.0.6除本指南规定既有建筑的改造工程中可适用原标准的情形外,其他消防设计和审查均应执行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2既有建筑改造分类及消防设计内容
2.1既有建筑改造分类
2.1.1本指南提及的既有建筑改造分为以下四类:改建、室内装修工程、修缮工程、性能改善工程。
2.1.2改建:是指改变既有建筑原有使用功能、或改变空间布局、或改变外立面造型的改造行为:不涉及建筑规模的改变。
2.1.3室内装修工程:是指不改变既有建筑使用功能,不改变既有建筑规模,不改动结构体系,不涉及原有防火分区、消防设施、安全疏散、以及其他影响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室内改造的行为。
2.1.4修缮工程:是指对既有建筑破损、破旧的部位进行保护性修复的改造行为。
2.1.5性能改善工程:是指不改变既有建筑使用功能和空间布局,仅对建筑结构安全、或节能保温、消防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方面进行性能提升的改造行为。
2021版 沈阳市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及审查指南(试行)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51号),结合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面临的现行标准适用等问题,在工程建设领域有效指导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审查工作,特编写本指南。
本指南力求在执行国家现行标准的基础上,对于受改造条件所限的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既能改善、提升既有建筑的消防安全性能,不降低既有建筑消防安全水平,同时避免出现过度改造造成的经济浪费、结构安全性降低等问题。
本指南对既有建筑不同改造情况下如何适用现行标准和原有标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设计单位提供设计的依据,为消防设计审查提供参考。
本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建筑:5.给排水:6暖通:7电气:附录A。
目次
1总则
2术语
3基本规定
31既有建筑改造分类
3.2通用要求
3.3既有建筑改造消防安全评估
4建筑
4.1总平面、平面布置、防火分区
4.2安全疏敏、疏散楼梯
3救援设施
4.4结构构件
4.5外墙保温材料
5给排水
5.1一殷规定
5.2消防水量和消防水池
5.3供水设施
5.看室内消火栓系统
5.5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6暖通
6.1一规定
6.2防烟系统
6.3排烟系饶
7电气
7.1一般规定
7.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7.3消防联动控制系统
7.4电气火灾监控系统
7.5消防应急照明系统
7.6消防电源
7.7消防相关电境
附录A既有建筑改造消防安全评估表
本指南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1总则
1..1为推进既有建筑改造的消防设计和审查工作,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并且权衡改造的经济性、可行性,不降低结构安全,特编制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于既有公共建筑改造和工业建筑改造为公共建筑的消防设计和审查,本指南不适用于住宅建筑、工业厂房和仓库的改造以及房屋建筑的扩建。
1.0.3历史建筑的修缮改造应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通过专题研究和论证的方式提出加强防火措施,设计单位据此编制消防设计文件,报送消防设计审查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改造。
1.0.4既有建筑改变使用功能消防设计审查需要进行规划确认时,应按照《关于印发<沈阳市既有建筑改变使用功能规划确认工作规则)的通知》〔沈建发(2020)88号)执行。
1.0,5既有建筑改造应执行现行标准,受条件限制执行现行标准确有困难时,应按本指南要求加强消防安全措施,改造后建筑消防安全不得低于原建设时的标准。
1.0.6既有建筑改造无法满足现行标准和本指南的要求时,应加强原有建筑消防安全措施。并针对消防设计难点组织专题研究和论证。
1.0.?既有建筑改造除本指南规定的情况外,其他设计、审查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既有建筑
已建成,验收合格并投入使用的建筑。
2.0.2建筑整体改造
既有建筑整体产生主要承重结构、建筑功能、防火分区等变更的改造工程。有地下室的建筑地上各层全部改造可确认为建筑整体改造。
2.0.3建筑局部改造
既有建筑部分楼层或楼层局部产生主要承重结构、建筑功能、防火分区、防烟分区等变更的改造工程。
2.0.4建筑内部装修
不改变原设计的建筑面积、使用功能,不改动主要承重结构,不改变防火分区、疏散楼梯的位置和宽度等,消防设施的调整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为满足功能需求,对建筑内部空间所进行的修饰、保护及固定设施安装等活动。
2.0.5现行标准
国家、行业及地方现行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统称。
2.0.6原有标准
既有建筑设计时所依据的国家、行业及地方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或既有建筑最后一次改造时设计文件所依据的国家、行业及地方工程建设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1版 南京市既有建筑改造消防设计审查工作指南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在城市更新建设领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将消防审批“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结合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面临的新老标准适用问题,研究制定了本指南。
本指南以鼓励改善、提升,确保不降低原建筑消防安全水平为原则,对既有建筑不同改造形式下如何适用新老防火标准提出了指导意见,旨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为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开展消防设计审查提供指导意见,同时鼓励、指导既有建筑改造建设方在项目实施前开展消防技术可行性研究,分析项目改造中可能面临的消防问题。本指南共分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总则、基本规定、建筑构造与灭火救援设施改造可行性研究、消防设施改造可行性研究、电气改造可行性研究、用词说明、既有建筑改造消防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格式。
目录
1总则
2基本规定
2.1改造可行性研究
2.2建筑功能改变的认定
2.3改造形式
2.4建筑内部装修
2.5建筑整体改造
2.6功能未改变的建筑局部改造
2.7功能改变的建筑局部改造
3建筑构造与灭火救援设施改造可行性研究
3.1独立安全出口和疏散楼梯
3.2消防电梯
3.3疏散距离
3.4防火分区
3.5疏散楼梯间
3.6消防救援窗和防烟楼梯间顶部固定窗
4消防设施改造可行性研究
4.1新增消火栓系统
4,2新增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4.3增加消防用水量
44消防水泵房
4.5防烟系统
46排烟系统
5电气改造可行性研究
5.1消防电源
5.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3消防联动控制
5.4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5.5消防电缆
附录A用词说明
附录B既有建筑改造消防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参考格式
1总则
1.1为保障既有建筑改造消防安全,明确既有建筑改造消防适用标准,特编制本指南。本《指南》所述“既有建筑”指按照建造时适用的消防技术标准设计并已竣工投入使用的建筑。
1.2本指南不适用于住宅改造、房屋建筑扩建以及工业厂房、仓库改造(工业建筑改造为民用建筑的除外)和向原建筑轮廓外扩建的房屋建筑工程。扩建后改造层不增加防火分区,改造后的防火分区建筑面积不超过原标准规定的内部改扩建工程的消防技术要求可参照本《指南》执行。
1.3改变既有建筑主体结构或使用功能的,改造实施方应依法依规取得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
1.4既有建筑改造执行国家现行标准确有难度的,应力求改善、提升原建筑消防安全水平,不得降低原建筑消防安全水平。
1.5除本指南规定可适用原标准的情形外,其他消防设计审查均应执行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1.6按照有关标准和本指南不能解决的建筑改造工程,应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项研究,按国家有关规定实施。
2基本规定
2.1改造可行性研究
2.1.1改造实施方在项目决策实施前,宜依据国家现行标准和本指南,对以下内容进行可行性研究。经可行性研究不具备改造技术条件的,不应开展后续实施工作。
1改造前的消防设施情况;
2改造后的消防设施技术要求;
3既有建筑改造实施技术可行性。
2.1.2可行性研究具体内容参照第3-5章执行;可行性研究宜由改造实施方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完成,具备条件的也可以自行完成;《既有建筑改造消防技术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附录B出具。
2021版 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

2021版 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

1 总则
1.0.1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规范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的审查工作,明确审查内容,统一审查尺度,根据《实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监督规定》(建设部令第 81 号)、《房
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 13 号)规定,制定本要点。
1.0.2 本要点适用于江苏省新建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的审查,扩建、改建项目可参照执行。
1.0.3 本要点主要依据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2/3962-2020 确定审查条文和审查要求。设计单位应按《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编制绿色设计专篇和相关绿色设计文件。
1.0.4 对有星级要求的民用建筑,设计单位除应按《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编制绿色设计专篇和相关绿色设计文件外,尚应按该规定编制绿色建筑自评估表,施工图审查机构应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技术细则 2019》等对自评估表与相关设计文件、材料进行符合性审查。
1.0.5 施工图绿色设计审查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民用建筑的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绿色建筑自评估表(有星级要求的项目)、施工图设计阶段与绿色设计相关的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设备(器材)表、计算书、分析报告、相关批准文件以及业主委托相关单位完成的环评、检测等专项报告。
1.0.6 对非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涉及的绿色建筑要求或后续专项设计内容(如景观、装饰装修、智能化、标识系统等),设计单位应在绿色设计专篇中对上述内容提出性能或指标的基本要求,建设单位在报送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材料时,应向施工图审查机构出具相关专项设计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二次设计达标承诺书》。
1.0.7 施工图绿色设计审查工作由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专业分别承担,建筑专业综合统筹协调。
1.0.8 施工图绿色设计审查时,应单列“施工图绿色设计专项审查意见”。
1.0.9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及其相关从业人员应全面准确理解并执行《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 32/3962-2020,不应因相关标准条文(款)未列入本审查要点而忽视其执行。
1.0.10 施工图绿色设计审查不等同于绿色建筑预评价,绿色建筑标识认定应按照国家及地方现行相关规定执行。
1.0.11 建筑绿色设计审查除应符合本审查要点的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国家和江苏省相关标准及规定的要求。

2021版 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为配合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32/3962-2020(以下简称“绿色设计
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以下简称“评价标准”)的实
施,进一步提升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质量,指导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
编制工作,依据相关规范标准,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根据绿色设计标准、评价标准的要求,以《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
色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5 年版)》(以下简称“2015 年版深度规定”)为基
础进行编制,内容包括:总则、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自评估
和相关材料、附录。与 2015 年版深度规定相比,主要有以下变化:
1、增加了安全耐久性设计内容,完善了室外场地、室内环境控制、无障碍
设计及建筑节能等设计文件要求。
2、明确了结构绿色设计文件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要求。
3、增加了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场所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测装置的内容。
4、完善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和节水措施的设计内容,增加了海绵城市设计、
用水安全设计等内容。
5、增加了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相关智能化系统等设计内容。
6、调整完善了各专业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
7、对于有星级要求的建筑,增加了自评估表和相关材料的要求。
本规定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发布,省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图审查管
理中心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目录
1 总则.....................................................................................................................1
2 建筑.....................................................................................................................2
2.1 一般规定...........................................................................................................2
2.2 场地设计与室外环境.......................................................................................3
2.3 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4
2.4 建筑节能设计...................................................................................................7
3 结构....................................................................................................................12
3.1 一般规定.........................................................................................................12
3.2 结构设计基本要求.........................................................................................12
3.3 结构设计一般要求.........................................................................................13
4 暖通空调............................................................................................................16
4.1 一般规定.........................................................................................................16
4.2 室内外参数及空调负荷计算.........................................................................17
4.3 冷热源节能设计.............................................................................................17
4.4 输配系统设计.................................................................................................18
4.5 室内通风设计.................................................................................................19
4.6 监测与控制.....................................................................................................19
4.7 其他绿色设计要求.........................................................................................20
5 给排水...............................................................................................................21
5.1 一般规定.........................................................................................................21
5.2 水资源综合利用.............................................................................................22
5.3 节水设计.........................................................................................................23
5.4 用水安全设计.................................................................................................23
5.5 可再生能源利用.............................................................................................24
5.6 其他绿色设计要求.........................................................................................25
6 电气...................................................................................................................26
6.1 一般规定.........................................................................................................26
6.2 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27
6.3 照明节能设计.................................................................................................28
6.4 电能计量及能耗监测系统.............................................................................28
6.5 可再生能源利用.............................................................................................29
6.6 其他绿色设计要求.........................................................................................29
7 自评估表和相关材料.........................................................................................30
7.1 一般规定.........................................................................................................30
7.2 绿色建筑自评估表.........................................................................................30
7.3 绿色设计相关材料.........................................................................................31
1 总则
1.0.1 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省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质量,规范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编制,制定本规定。
1.0.2 本规定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新建民用建筑施工图绿色设计。扩建、改建民用建筑的施工图绿色设计可参照执行。
1.0.3 民用建筑的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应按本规定进行编制,包括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电气等专业。
1.0.4 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应包括各专业的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绿色建筑自评估表(有星级要求的项目)以及各专业与绿色设计相关的设计说明、设计图纸、设备(器材)表、计算书、分析报告等。
1.0.5 施工图绿色设计专篇分专业编制,并由建筑专业综合协调。本规定提供了各专业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设计人员应按绿色设计专篇参考样式中的要求进行填写,也可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当依据的标准进行修订或有新的标准发布实施时,应按新版标准调整相应的专篇内容。
1.0.6 按本规定编制的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已包含建筑节能,不需另设建筑节能专篇。
1.0.7 施工图绿色设计文件的编制深度除应满足本规定外,尚应符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6 年版)及江苏省现行有关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要求。
2021版 常熟市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设计审查技术指南

建筑是城市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不同时期建筑文化的叠加,构成了丰富的城市历史文化,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留住了城市记忆,也有利于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我市通过近年来的既有建筑更新改造,优化改造政策,开辟改造路径,重点围绕城区既有建筑改造,并覆盖各乡镇板块,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促成了文创服务设施、老年服务设施等惠及民生的项目落地,促使了一批存量资源得到重新活化利用,既有建筑消防安全问题也得以有效改善。
在推进既有建筑改造利用中,碰到了消防技术新旧标准不能融合,从而出现“新钥匙开不出过去的锁”的问题,政策标准与实际需求的矛盾在既有建筑改造利用中突显,为解决此矛盾,常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设计审查专项研究,在立足项目已有现状,摒弃“大拆大改”模式下,明确消防技术新旧标准适用范围。编制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设计审查技术指南,把控既有建筑改造利用设计源头,打通消防技术新旧标准衔接堵点,为解决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和市场主体需求创造条件。在尊重历史、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的基础上,坚守安全底线,进一步探索既有建筑科学利用方式,创新适应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机制,更好地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促进绿色发展。
目 录
1 总 则 ............................................... 5
2 基本规定 ............................................ 6
3 建筑设计 ............................................ 7
3.1 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 7
3.2 总平面布局与防火分区 ............................. 7
3.3 安全疏散 ........................................ 7
3.4 建筑构造 ........................................ 7
3.5 灭火救援设施 ..................................... 8
4 消防设施 ............................................ 9
4.1 消防给水设施 ..................................... 9
4.2 防排烟设施及暖通设施 ............................. 9
4.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 9
4.4 消防电源及其配电 ................................ 10
附录 A 用词说明
附录 B 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技术可行性评估报告
1 总 则
1.1 为保障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安全,明确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适用标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设计审查验收试点的通知》(建办科函〔2021〕164 号),特编制本指南。
1.2 本指南适用范围为纳入我市既有建筑更新改造试点项目的既有建筑。
1.3 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鼓励整体更新,强化局部提升;
2 尊重历史现状,优化技术措施;
3 确保使用安全,考虑成本控制。
1.4 既有建筑改造原则上执行现行标准,受条件限制确有困难的,符合本指南的可参照执行。
1.5 既有建筑改造利用不满足现行标准的,应力求改善、提升原建筑消防安全水平,不得降低原建筑消防安全水平。
1.6 本指南未涉及的消防设计内容应执行现行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基本规定
2.1 既有建筑使用功能发生改变的,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改造利用实施方应按照《常熟市既有建筑改变使用功能联合审查办法(试行)》(常住建〔2021〕
105 号)的规定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2.2 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建设工程分为:建筑装饰装修类工程和建筑改造类工程。
2.2.1 建筑装饰装修类工程应符合如下规定:
1 不改变建筑原有使用功能、不涉及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变动、不改动防火分区和消防设施、不涉及房屋立面改动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利益。
2 建筑内部装修相关内容应执行现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的要求,其他消防设计可适用原标准。
2.2.2 建筑改造类工程分为建筑整体改造和建筑局部改造。
1 建筑整体改造:整幢建筑地上、地上与地下局部或地上与地下全部同时进行的改造;
2 建筑局部改造:部分楼层改造或部分楼层局部改造。整幢建筑产权和使用权单一的,改造建筑面积超过 2/3 的,应视作为建筑整体改造。
2.3 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实施前,建设单位宜按相关规定实施既有建筑结构安全鉴定,确保房屋本体结构安全。
2.4 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实施前建设单位应开展消防技术可行性评估,形成改造利用消防技术可行性评估报告(见附录 A),确定改造范围和改造类别,并编制消防设计文件,
2.5 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功能发生改变的,应执行改造利用后使用功能对应的现行标准,符合本指南有关规定的除外。
2.6 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后,产权单位和实际使用单位应依法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严格落实针对改造利用的消防安全日常管理措施。
2.7 采用有关标准和本指南不能解决的其他消防技术问题,建设单位应提出设计解决方案,由消防设计审查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既有建筑改造利用消防设计专家论证。
2021版 北京市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指南(试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出总量控制、减量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城市发展进入有机更新时代。不搞大拆大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量既有建筑通过改造的方式获得新的使用功能、提升建筑品质,正在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形式。
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以及技术标准不完善等原因,很多既有建筑的消防性能水平较差,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火灾安全隐患。但由于既有建筑改造的特点,与新建建筑有很大不同,在改造过程中,因历史发展阶段原因,受现状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执行现行消防技术标准。这造成了很多建筑改造因上述困难受到抑制,或只能拆除重建,或不符合现行设计标准改造缺少合法依据。如果采取“一事一议”的特殊论证方式履行审批流程,程序繁琐,审批工作量大。这个现象成为制约我市城市有机更新工作顺利开展的突出瓶颈。
目次
1总、则
2基本规定
3建筑设计
3.1建筑分类和耐火等级
3.2总平面布局
3.3防火分区和平面布置
3.4安全疏散和避难
3.5建筑构造
3.6灭火救援设施
4消防设施
4.1消防给水设施
4.2防烟和排烟设施
5消防电气
5.1消防电源及其配电
5.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5.3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1总则
1.0.1为贯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提出的总量控制、减量发展的新理念,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保障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安全,明确既有建筑改造工程消防设计标准,制定本指南。
1.0.2本指南适用范围包括:
1已完成工程竣工验收的民用建筑改造:
2已投入使用或具备使用条件,且已依法取得房屋产权的民用建筑改造:
3工业厂房和仓库改变为民用建筑功能的建筑改造。
本指南不适用于住宅室内装修,文物建筑、临时性建筑、村民自建住宅、老城区胡同四合院等的改造。
1.0.3既有建筑改造工程的消防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鼓励更新,整体提升。倡导城市有机更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避免大拆大建,有效补短板,实现消防安全性能整体提升。
2确保安全,控制成本。坚守不降低既有建筑原有结构和消防安全水准的底线,合理控制改造费用,提高项目改造的整体效能,实现改造建筑安全性和工程经济性的协调统一。
创新方法,统筹兼顺。充分尊重改造建筑的现状与历史,综合考虑新旧技术标准的差异,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加强使用管理等进行消防性能补偿,实现改造可行性和技术合理性的统筹协调。
1.0.4本指南未涉及的消防设计内容,应符合现行消防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020版 长沙市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隔墙板防开裂技术导则(试行)

为 了 在 长 沙 市 更 好 地 推 广 应 用 装 配 式 非 承 重 墙 板 提 供 适 用 的 技 术 支持,推动装配式建筑产业的标准化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和标准化安装施工的发展,控制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隔墙板墙体的裂缝,达到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造价的目的,编制本导则。
导则编制组在编制研究过程中,以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为依据,进行了必要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隔墙板墙体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同类建筑工程的实践经验和国家、行业、省内外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条文,结合长沙市具体情况而编制。
导则内容包括总则、术语、 材料与制品、生产要求、设计、施工等,共分 6 章,对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隔墙板及其墙体的材料、生产、设计、施工等的防裂技术作了相应较系统的具体规定。导则中许多条文作为防裂技术需结合实际情况供选择性使用。
目录
1 总 则
2 术 语
3 材 料与制品
3.1 一般规定
3.2 轻质隔墙板
3.3 配套材料
4 生 产要求
4.1 原材料控制
4.2 生产工艺控制
5 设 计
5.1 一般规定
5.2 轻质隔墙板墙体设计
5.3 轻质隔墙板墙体构造要求
5.4 轻质隔墙板墙体门窗洞口构造要求
6 施 工
6.1 一般规定
6.2 施工准备
6.3 施工安装
本导则用词用语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1 总则
1.0.1 为促进长沙市装配式建筑发展,全面提升房屋建筑的品质性能,对轻质隔墙板墙体裂缝实施有效控制,规范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隔墙板的应用和完善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隔墙板墙体裂缝防治技术标准体系,制定本导则。
1.0.2 本导则适用于长沙市 行政区 域内 为控制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隔墙板 墙 体裂缝而采取的材料与制品量控制措施、设计措施和施工措施等工作。
1.0.3 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隔墙板墙体裂缝的控制应采取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预防措施包括降低作用效应、应力的释放和提高抗裂能力的措施 ,并应由建筑的设计、材料或制品的提供方和工程施工各方(包括工程总承包和分包)根据建筑的特点确定并予以实施。
1.0.4 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隔墙板墙体裂缝防治除应符合本导则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地方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装配式建筑用轻质隔墙板
适用于装配式建筑非承重墙 体的轻质隔墙板。本导则只包含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混凝土轻质条板、复合硅钙夹芯保温条板三种装配式 建筑用轻质隔墙板。
2.0.2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
以水泥、石灰、硅砂等为主要原料再根据结构要求配置添加不同数量经防腐处理的钢筋网片的一种轻质多孔新型的绿色环保建筑材料 ,适用于装 配 式 建 筑 结 构 中 的 非 承 重 围 护 结 构 。 可 简 称 为 ALC ( Autoclaved Lightweight Concrete)板。
2.0.3 混凝土轻质条板
采用水泥为胶结材料,以钢筋、钢丝网或其他材料为增强材料,以粉煤灰、煤矸石、炉渣、再生骨料等工业灰渣以及天然轻集料、人造轻集料制成,按建筑模数采用机械化方式生产的预制混凝土条板,条板 长宽比不小于 2.5。
2.0.4 复合硅钙保温条板
以水泥硅钙板或纤维增强硅钙板作面板,中间填充水泥、聚苯乙烯泡沫(EPS)颗粒、粉煤灰等轻质芯材一次复合形成的一种轻质节能复合板材。
2.0.5 裂缝
建筑构配件表面或构件配件之间的可见窄长间隙或缺陷。
2.0.6 接缝
轻质隔墙板装配连接时,轻质隔墙板之间拼接处形成的缝。
高清PDF版《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第2版)》龚晓南
采用复合地基能够较好地发挥地基土体和增强体的承载潜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复合地基技术在我国工程建设中得到愈来愈多的应用。为了适应建筑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土木工程建设的需要,多种复合地基新技术得到发展。笔者在1992年出版的第一部复合地基专著《复合地基》中,首次提出复合地基理论体系,总结、介绍了复合地基基础理论。《复合地基》的出版有力地促进了复合地基理论的普及和发展,促进了复合地基技术的工程应用。2002年出版《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总结了十余年复合地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复合地基理论体系。《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的出版对复合地基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近五年多来,复合地基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发展很快,为了总结最新研究成果,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决定出版《复合地基理论及工程应用》(第二版)。
第二版全书共16章:绪论,土和复合土的基本性状,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和位移场特点,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复合地基在基础工程中的地位,复合地基常用形式及选用原则,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沉降计算,基础刚度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垫层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复合地基振动反应与地震响应,复合地基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复合地基优化设计和按沉降控制设计,复合地基工程应用及实例,复合地基发展展望。
前14章介绍复合地基技术的基本理论,第15章介绍各类复合地基工程实例,供应用时参考,最后一章介绍复合地基发展展望。

第1章绪论1
1.1复合地基发展概况和广义复合地基概念的形成1
1.2复合地基定义和分类3
1.3复合地基的效用5
1.4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6
1.5复合地基置换率、荷载分担比和复合模量的概念8
第2章土和复合土的基本性状10
2.1概述·10
2.2土的基本性状11
2.2.1土的分类11
2.2.2土的应力应变试验与试验曲线12
2.2.3土的变形特性16
2.2.4土的强度特性18
2.3水泥土及其复合土的基本性状25
2.3.1水泥土的形成方法及硬化机理25
2.3.2水泥土的物理力学性质26
2.3.3水泥土一土复合体的强度特性33
2.3.4水泥土一土复合体的压缩特性35
2.3.5循环荷载作用下水泥土一土复合体性质38
2.4灰土基本性状39
2.4.1灰土的分类39
2.4.2生石灰成分、水化反应及其特性40
2.4.3粉煤灰的成分及性质43
2.4.4灰土形成方法和加固机理43
2.4.5灰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45
2.5土工合成材料复合土体性状47
2.5.1土工合成材料简介47
2.5.2土工合成材料的效用48
2.5.3加筋土强度特性49
第3章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和位移场特点57
3.1概述57
3.2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机理57
3.3复合地基位移场特点64
第4章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68
4.1概述68
4.2浅基础、桩基础和复合地基68
4.3复合地基的本质70
4.4复合地基的形成条件70
第5章复合地基在基础工程中的地位73
5.1概述73
5.2复合地基与地基处理73
5.3复合地基与浅基础和桩基础…75
5.4复合地基与双层地基76
5.5复合地基与复合桩基79
第6章复合地基常用形式及选用原则81
6.1概述81
6.2复合地基常用形式分类81
6.3复合地基形式合理选用原则84
第7章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86
7.1概述86
7.2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86
7.2.1桩体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模式86
7.2.2粘结材料桩桩体承载力89
7.2.3散体材料桩桩体承载力90
7.2.4天然地基承载力96
7.3复合地基稳定分析97
第8章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99
8.1引言99
8.2加筋机理分析100
8.3加筋垫层路堤的破坏形式104
8.4几个承载力计算公式105
8.5加筋堤圆弧滑动稳定性分析115
第9章复合地基沉降计算119
9.1引言119
9.2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模式119
9.3复合地基有限单元法125
9.4复合地基固结分析129
9.5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130
9.6柔性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130
9.7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131
9.8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沉降计算131
9.9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路堤软基的性状133
9.9.1有限元计算模型134
9.9.2计算结果分析135
9.9.3软土层厚度及加筋刚度对加筋效果的影响…143
第10章基础刚度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146
10.1概述146
10.2模型试验研究146
10.3基础刚度对复合地基性状影响的数值分析150
10.3.1基础刚度对应力场和位移场性状的影响150
10.3.2桩土模量比k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152
10.3.3置换率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153
第11章垫层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155
11.1引言155
11.2刚性基础下设置垫层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155
11.3柔性基础下设置垫层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157
第12章复合地基振动反应与地震响应159
12.1引言159
12.3理论基础和方法160
12.3.1复合地基动力学问题及其特点160
12.3.2基本方程与求解方法161
12.3.3材料的动力特性…161
12.3.4地基的动力反应分析方法162
12.3.5振动弱化与地震永久变形163
12.4有限元程序的研制163
12.4.1有限元程序的功能163
12.4.2技术要点164
12.5周期荷载作用下的振动反应分析…165
12.5.1动荷载形式及其在地基中引起的主要问题165
12.5.2竖向周期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振动反应分析166
12.5.3水平周期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振动反应分析168
12.6复合地基的地震响应分析170
12.6.1复合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黏弹性分析170
12.6.2复合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分析173
12.6.3复合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有效应力分析175
12.6.4杭州某场地的分析预测182
第13章复合地基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分析185
13.1引言185
13.2考虑复合地基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析基本方程及解题步骤185
13.2.1考虑复合地基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的有限元分析基本方程185
13.2.2有限元分析的解题步骤190
13.3复合地基和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性状192
13.3.1基本假定和计算简图192
13.3.2上部结构刚度的变化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194
13.3.3桩土模量比的变化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195
13.3.4垫层的变化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197
13.3.5置换率的变化对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200
13.3.6复合地基和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主要性状202
第14章复合地基优化设计和按沉降控制设计204
14.1引言204
14.2最优设计理论205
14.3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思路207
14.4按沉降控制的设计思路209
14.5按沉降控制复合地基优化设计210
第15章复合地基工程应用及实例215
15.1概述215
15.2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218
【工程实例1】烟台工贸大厦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219
【工程实例2】茂名一大型油罐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223
15.3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230
【工程实例3】浙江善高化学有限公司搅拌桩复合地基………230
【工程实例4】南京南湖地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238
15.4低强度桩复合地基242
【工程实例5】安徽铜陵金隆铜业有限公司精矿库二灰混凝土桩复合地基……·243
【工程实例6】杭宁高速公路一通道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250
【工程实例7】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加固高等级公路桥头段软基262
15.5刚性桩复合地基269
【工程实例8】刚性桩复合地基在浙江医科大学一门诊综合楼基础工程中的应用271
15.6长短桩复合地基279
【工程实例9】兰盾大厦长短桩复合地基280
【工程实例10】杭州白海荡小区商住楼长短桩复合地基284
15.7强夯块石墩复合地基292
【工程实例11】强夯块石墩复合地基在停机坪地基加固中的应用……292
15.8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298
【工程实例12】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在建筑物地基加固中的应用………298
15.9石灰桩复合地基…………301
【工程实例13】石灰桩复合地基在建筑物地基加固中的应用302
第16章复合地基发展展望305
参考文献308
最新日本桥梁设计规范 道路桥示方书—Ⅰ Ⅱ 钢桥篇(日文版)
1.1 適用の範囲
(1) 道路橋示方書は,支間長が 200m 以下の橋の設計及び施工に適用する。ただし,支間長が 200m を超える橋についても,橋種,構造形式,架橋地点の実状等に応じ必要かつ適切な補正を行って,この示方書を準用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2) この示方書は,Ⅰ共通編,Ⅱ鋼橋編,Ⅲコンクリート橋編,Ⅳ下部構造編,Ⅴ耐震設計編で構成し,各編の適用の範囲は次のとおりとする。
1) Ⅰ 共 通 編……荷重等各編に共通する事項及び支承部,伸縮装置,付属物等
2) Ⅱ 鋼 橋 編……主として鋼製の上部構造
3) Ⅲ コンクリート橋編……主としてコンクリート製の上部構造
4) Ⅳ 下 部 構 造 編……主として下部構造
5) Ⅴ 耐 震 設 計 編……耐震設計
1.2 用語の定義
1.2.1 用語の定義
(1)上部構造 橋台,橋脚に支持される橋桁その他の構造部分をいう。
(2)下部構造 上部構造からの荷重を基礎地盤に伝達する構造部分で,橋台,橋脚及びそれらの基礎をいう。
(3)鋼橋 上部構造を構成する主要部材が鋼材からなる橋をいう。
(4)コンクリート橋 上部構造を構成する主要部材がコンクリートからなる橋をいう。
(5)車道部分 車道部(車道,中央帯,路肩等)のうち自動車が通行できる部分をいう。
(6)歩道等 道路構造令第 2 条で定義する歩道,自転車道及び自転車歩行者道をいう。
(7)主荷重 橋の主要構造部を設計する場合において,常に作用すると考え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荷重をいう。
(8)従荷重 橋の主要構造部を設計する場合において,必ずしも常時又はしばしば作用するとは限らないが,荷重の組合せにおいて必ず考慮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荷重をいう。
(9)特殊荷重 橋の主要構造部を設計する場合において,橋種,構造形式,架橋地点の状況等の条件によっては,特に考慮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荷
重をいう。
1.2.1 字句の意味
規定の末尾に用いられる字句の意味は表-1.2.1 に示すとおりとする。
表-1.2.1 末尾に置く字句の意味

1.3 設計の基本理念
橋の設計にあたっては,使用目的との適合性,構造物の安全性,耐久性,施工品質の確保,維持管理の確実性及び容易さ,環境との調和,経済性を考慮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4 調 査
橋の適切な設計,施工,維持管理を行うために,橋の建設予定地点の状況,構造物の規模等に応じて必要な調査を行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なお,調査については,本編によるほか各編の関連する規定によ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5 計 画
1.5.1 架橋位置と形式の選定
橋の計画にあたっては,路線線形や地形,地質,気象,交差物件等の外部的な諸条件,使用目的との適合性,構造物の安全性,耐久性,施工品質の確保,維持管理の確実性及び容易さ,環境との調和,経済性を考慮し,加えて地域の防災計画や関連する道路網の計画とも整合するように,架橋位置及び橋の形式の選定を行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5.2 交差物件との関係
架橋位置,支間割,橋脚位置,橋脚形状,橋下空間等は,交差物件の管理者と使用目的との適合性,構造物の安全性,耐久性,施工品質の確保,維持管理の確実性及び容易さ,環境との調和,経済性を考慮して十分協議して定め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6 設 計
1.6.1 設計の手法
設計は,理論的な妥当性を有する手法,実験等による検証がなされた手法等適切な知見に基づいて行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6.2 構造設計上の配慮事項
橋の設計にあたっては,次の事項に配慮して構造設計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 橋の一部の部材の損傷等が原因となって,崩壊などの橋の致命的な状態となる可能性。
(2) 供用期間中の点検及び事故や災害時における橋の状態を評価するために行う調査並びに計画的な維持管理を適切に行うために必要な維持管理設備の設置。点検施設等を設置する場合においては,5.4 の規定による。
(3) 供用期間中に更新することが想定される部材については、維持管理の方法等の計画において、あらかじめ更新が確実かつ容易に行えるよう考慮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1.7 設計図等に記載すべき事項
設計図等には少なくとも次の事項を記載する。
(1) 路線名及び架橋位置
(2) 橋 名
(3) 責任技術者
(4) 設計年月日
(5) 主な設計条件等
1) 橋の種別
2) 設計概要
3) 荷重の条件
4) 地形・地質・地盤条件
5) 材料の条件
6) 製作・施工の条件
7) 維持管理の条件
8) その他必要な事項
2章 荷 重
2.1 荷重の種類
設計にあたっては,次の荷重を考慮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
主 荷 重(P) 1. 死 荷 重(D)
2. 活 荷 重(L)
3. 衝 撃(I)
4. プレストレス力(PS)
5. コンクリートのクリープの影響(CR)
6. コンクリートの乾燥収縮の影響(SH)
7. 土 圧(E)
8. 水 圧(HP)
9. 浮力又は揚圧力(U)
従 荷 重(S) 10. 風 荷 重(W)
11. 温度変化の影響(T)
12. 地 震 の 影 響(EQ)
主荷重に相当する 13. 雪 荷 重(SW)
特 殊 荷 重(PP) 14. 地盤変動の影響(GD)
15. 支点移動の影響(SD)
16. 波 圧(WP)
17. 遠 心 荷 重(CF)
従荷重に相当する 18. 制 動 荷 重(BK)
特 殊 荷 重(PA) 19. 施 工 時 荷 重(ER)
20. 衝 突 荷 重(CO)
21. そ の 他
深水桥梁基础现状与展望(第八届桥隧技术论坛-东南大学分享课件)
第八届桥隧技术论坛,东南大学分享课件
1、深水基础背景
2、深水基础瓶颈
3、基础现状
4、基础分类:桩沉井沉箱设置基础组合基础
5、理论:蠕变组合荷载冲刷
6、计算案例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单桩竖向承载力提高50%~120%,水平向承 载力提高约30%;桩基沉降及水平位移可减小30%左右。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关键技术汇报课件
大直径深插钢圆筒成岛技术
组合基床+复合地基
工厂法预制沉管
外海沉管安装成套技术和装备 “半刚性”沉管结构
整体式主动止水最终接头
悬浮隧道研究情况
2016年中交集团开始立项研究
2017年参加中国科协面向未来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工程难题征集
2018年成立中交悬浮隧道联合研究小组
研究模式:中国主导 企业主体 国际化资源 产学研一体
研究路线:以结构为主线 以风险为副主线 以科学试验和建造工法为支撑
项目课题规划:规划为十一个研究课题
项目进度规划:2019完成试验 2021年完成研究 2022年完成验证

高速铁路标准梁式桥技术创新与发展
概况
高速列车与桥梁动力作用再认识
技术发展
二、高速列车与桥梁动力作用再认识
高速列车竖向激励规律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会形成周期性激励,其激振频率与轴距、邻轴距、定距和单节动车组长度有关;理论研究和联调联试实测数据均表明,高速列车对桥梁的竖向激振频率f列车主要取决于运行速度和单节动车组长度d。

GB/T9757-2001 溶剂型外墙涂料.pdf
ICS87.040 G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9757-2001
溶剂型外墙涂料
Solvent-thinned coatings for exterior wall
2001-09-06发布
200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本标准是对推荐性国家标准GB/T9757一1988《溶剂型外墙涂料》的修订。
本标准与前版的主要技术差异是:
一本标准中将产品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个等级,GB/T9757一1988中不分等级;
一本标准中取消了“固体含量”项目;
一本标准中取消了“细度”项目;
本标准中用“对比率”代替了“遮盖力”项目;
本标准中“耐水性”、“耐碱性”、“耐人工气候老化性”指标均有所提高;
—本标准中“涂层耐温变性”循环次数由10次改为5次。
本标准的附录A为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T9757一1988。
本标准由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华生化工厂、南京华彩特种涂料厂、中国化工建设总公司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
内容摘抄: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溶剂型外墙涂料的产品分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贮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合成树脂为基料、与颜料、体质颜料及各种助剂配制而成的、施涂后能形成表面平整的薄质涂层的溶剂型外墙涂料。该涂料适用于建筑物和构筑物等外表面的装饰和防护。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250一1989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T1727一1992漆膜一般制备法
GB/T1728一1979(1989)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
GB/T1733一1993漆膜耐水性测定法
GB/T1766一1995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
GB/T1865-1997色漆和清漆人工气候老化和人工辐射暴露(滤过的氙弧辐射)(egv ISO11341:1994)
GB3186一1982(1989)涂料产品的取样(neq ISO1512:1974)
GB/T6682一199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neg ISO3696:1987)
GB/T9265一1988建筑涂料涂层耐碱性的测定
GB/T9266一1988建筑涂料涂层耐洗刷性的测定
GB/T9270一1988浅色漆对比率的测定(聚酯膜法)(egv ISO3906:1980)
GB/T9271-1988色漆和清漆标准试板(eqv ISO1514:1984)
GB9278一1988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eqv IS03270:1984)
GB/T9750一1998涂料产品包装标志
GB/T13491一1992涂料产品包装通则
GB/T15608一1995中国颜色体系
HG/T2458一1993涂料产品检验、运输和贮存通则
JC/T412一1991建筑用石棉水泥平板
JG/T25一1999建筑涂料涂层耐冻融循环性测定法
3产品分等
产品分为三个等级: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
彩色高清PDF《桥梁维修加固施工标准化操作手册》袁守国
近些年来,我国的桥梁整体建设水平和规模得到了长足发展,公路桥梁已达80余万座,高速铁路桥梁累计长度超过1万公里。在大规模的桥梁建设之后,必将迎来桥梁养护的巨大需求。
在常年的桥梁维修加固实践中,我国桥梁工程技术人员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逐步完善和发展了桥梁维修加固理论和技术。桥梁维修加固对于延长桥梁寿命、保障交通安全、节约社会财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我们编写了本手册。全书共13章,内容主要涵盖常规桥梁各种常见病害的维修加固技术,包括其施工准备、施工工序、施工要点、质量要求以及安全文明管理问题。第1、2
章介绍了混凝土裂缝修补技术和破损修补技术;第了章介绍了桥梁伸缩缝维修更换技术;第4~7章主要针对桥梁上部结构的加固,分别介绍了增大截面加固技术、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技术、粘贴钢板加固技术以及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第8~11章主要针对桥梁下部结构的加固,分别介绍了钢套管加固桥墩技术,纤维套筒加固桥墩、桩基础技术,纤维网格加固桥梁水下结构技术以及压入钢管加固桩基础技术;第12章为桥梁支座顶升更换技术;第13章为桥梁涂装技术。
由于桥梁维修加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施工工艺、操作方法又随着施工条件、对象和使用的原材料不同而有所变化,施工工艺和机具也日新月异,本手册仅着重介绍工程实践中比较有成效和典型意义的施工方法,以及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希望为从事桥梁维修加固的施工人员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资料。


内容索引:
第1章混凝土裂缝修补技术…………001
1.1施工准备001
1.2施工工序005
1.3施工要点011
1.4质量要求011
1.5安全文明管理…………012
第2章混凝土破损修补技术……013
2.1施工准备013
2.2施工工序014
2.3施工要点017
2.4质量要求018
2.5安全文明管理………018
第3章桥梁伸缩缝维修更换技术……020
3.1施工准备………020
3.2施工工序021
3.3施工要点027
3.4质量检验与验收027
3.5安全文明管理……………028
第4章增大截面加固技术029
4.1施工准备029
4.2施工工序030
4.3施工要点034
4.4质量要求034
4.5安全文明管理035
第5章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技术………036
5.1施工准备036
5.2施工工序038
5.3施工要点051
5.4质量要求052
5.5安全文明管理054
第6章粘贴钢板加固技术…056
6.1施工准备056
6.2施工工序057
6.3施工要点066
6.4质量要求067
6.5安全文明管理…068
第7章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069
7.1施工准备069
7.2施工工序071
7.3施工要点081
7.4质量检验与验收082
7.5安全文明管理083
第8章钢套管加固桥墩技术084
8.1施工准备084
8.2施工工序085
8.3施工要点088
8.4质量要求088
8.5安全文明管理089
第9章纤维套筒加固桥墩、桩基础技术090
9.1施工准备090
9.2施工工序093
9.3施工要点097
9.4质量检验与验收098
9.5安全文明管理…098
第10章纤维网格加固桥梁水下结构技术…100
10.1施工准备100
10.2施工工序102
10.3施工要点107
10.4质量要求108
10.5安全文明管理108
第11章压入钢管加固桩基础技术…110
11.1施工准备110
11.2施工工序111
11.3施工要点122
11.4质量检验与验收123
11.5安全文明管理123
第12章桥梁支座顶升更换技术……125
12.1施工准备125
12.2施工工序130
12.3施工要点143
12.4质量要求144
12.5安全文明管理145
第13章桥梁涂装技术…148
13.1施工准备148
13.2施工工序150
13.3施工要点158
13.4质量要求159
13.5安全文明管理160
参考文献161
内容摘抄:
1.1施工准备
1.1.1技术准备
1)熟悉技术资料
桥梁维修加固施工人员应熟悉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有关规范和标准。其中,规范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一2013)、《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J22一2008)、《公路桥梁加固施工技术规范》(JTG/TJ23一2008)、《混凝土裂缝修补灌浆材料技术条件》(JG/T333一2011)等。
2)判断裂缝类型
通过现场勘查,检测裂缝的长度、宽度、深度及裂缝发展情况,同时对裂缝成因进行分析,判断裂缝属于结构性裂缝或非结构性裂缝;同时,基于相关检测资料判断裂缝属于静止裂缝、活动裂缝或尚在发展的裂缝。典型受力裂缝包括弯曲裂缝、剪切裂缝,如图1-1所示。
3)具体的检测方法
(1)裂缝长度检测
以裂缝两端的实际走向长度定义为裂缝长度,用钢尺、柔性尺等工具测量,如图1-2所示。
(2)裂缝宽度检测
以裂缝最宽处的尺寸作为裂缝宽度,可用钢尺、裂缝卡[图1-3a)]、裂缝宽度测试仪等逐条测量[图1-3b)]。

(3)裂缝深度检测
以结构表面至结构未裂部位的距离尺寸作为裂缝深度,可用钻芯取样法、超声波法和灌注彩色液体法进行检测。裂缝深度测试仪如图1-4所示。

(4)裂缝发展趋势检测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发展趋势,通过检测裂缝增加的数量以及裂缝增大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确定裂缝的发展趋势。在已观察裂缝的两端,画线作为裂缝的端点,并在裂缝的旁边标记观测日期(图1-5),定期进行观察,查看裂缝是否伸出两端的端点,若伸出,表明裂缝在伸长变化。
在已观察裂缝最宽的部位做上记号并粘贴玻璃条(厚约3m)或安装百分表支座(图1-),定期观察,若玻璃条被拉断或百分表读数变大,则表明裂缝宽度在增大。
4)选择修补方法
根据裂缝外观及宽度、裂缝类型,选择适宜的修补方法(表1-1)。裂缝宽度f<0.15mm时采用表面密封修补法进行处理;裂缝宽度f>0.15mm时采用灌浆修补法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