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 > 1月 ( 第 44 页)

 

2015年,吕西林,实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第四版,高清PDF《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 (第四版)》吕西林 主编 2015年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逢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理论,包括地震及结构抗震的基本知识.抗震设计中的场地,地基和基鹞;单自由度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和反应谱,多白由度体系结构的地震反应和叛梨分解法v,狡抗震觊范进行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设计的要点;多层和高层俐筋当凝土结构及钢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多层砌体房尿和底部椐架砌体房屋的抗震设计: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的抗震设计;事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以及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霞设计基木知识。全书在介蚓基本概念和基础珊论的同时﹐还辅助以几美工程的抗震设计实例,以便于读者保划疃解棋本概念和规范中的设计方法,
本书中有美抗震设计的要求和规定,已按现行设计觌范的糊笑内容傲了修订。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也可供土建英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2015年,吕西林,实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第四版,高清PDF《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 (第四版)》吕西林 主编 2015年 2015年,吕西林,实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第四版,高清PDF《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 (第四版)》吕西林 主编 2015年 2015年,吕西林,实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第四版,高清PDF《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 (第四版)》吕西林 主编 2015年 2015年,吕西林,实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第四版,高清PDF《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 (第四版)》吕西林 主编 2015年

2019年版,原理与实践新探,景观设计,武静,高清PDF《景观设计原理与实践新探 》武静 著 2019年版

 

前言
景观设计”是一门集城市规划、建筑学、园艺、林学环境艺术、文学艺术,以及自然与人文科学等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景观设计所涵盖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是一门社会科学,还是一门艺术:它不但属于工学,还属于人文学和美学:它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环境景观设计是衡量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程度等方面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生态性及科技性:具有特色鲜明、渗透性强的空间特质,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建设系统交融的公共开敞空间。科学的、合理的、艺术的景观设计是平衡生态系统、改善环境、创造区域文化特色、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书从景观设计的概念等问题切入,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系统的方法,立足社会实践及社会调研,以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为基础,对景观设计的传统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原理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至第五章分别为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学科定位,景观设计的构成与要素,景观设计的风格与审美,景观设计的程序与技术,中外景观设计历史实践:第六章为各类景观设计的专项实践,内容包括居住区景观设计、道路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以及广场景观设计。全书结构合理、重点突出,以景观设计的含义、类型、定位等理论为铺垫,重点探索以景观设计原理为依据的景观设计实践:形式新颖、独特,采用抽象论述与具体案例,文字与图片、文字与表格相结合的形式、图文并茂、趣味生动:通俗实用,系统全面,如采用认知过程的顺序组织内容,由易到难,由基础到实践,由一般问题到特殊问题,循序渐进,层层深入。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引用并参考了关于景观、园林、城市等的若干文献和研究资料,参考资料未能逐一作出注释的,望相关作者和专家谅解,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本书的撰写,虽然经过反复斟酌和推敲,但鉴于水平和时间的有限,还有很多有待深入讨论、研究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真诚期待广大专家、读者的宝贵意见,以便在今后工作中予以改正。
编者
2018年10月

内容索引:

目录
第一章景观设计的概念与学科定位1
第一节景观设计的概念与类型…1
第二节景观设计的学科定位…17
第二章景观设计的构成与要素…25
第一节景观设计的构成…25
第二节景观设计的要素……44
第三章景观设计的风格与审美……73
第一节景观设计的风格类型…73
第二节景观设计的审美法则……89
第四章景观设计的程序与技术…115
第一节景观设计的程序…115
第二节景观设计的技术…131
第五章中外景观设计历史实践…159
第一节中国景观设计简史…159
第二节外国景观设计简史…175
第六章各类景观设计专项实践…191
第一节居住区景观设计…191
第二节道路景观设计…202
第三节公园景观设计218
第四节广场景观设计…232
参考文献…244

ISC93.080.01
CCS P 66
团体标准
T/JSJTOX 19-2021
高速公路路面3D摊铺施工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3D paving construction of Expr essway Pavement
2021-07-06发布2021-08-01实施
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

3D,T /JSJTQX 19-2021,摊铺施工技术规程,高速公路路面,T/JSJTQX 19-2021 高速公路路面 3D 摊铺施工技术规程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常州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无锡交通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苏交科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江苏润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扬州华建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邹文军、俞科峰、侯曙光、雷松、白伟华、薛华、顾江鸣、蒋小旦、邢世玲、黄建科、陈光林、汤勤、郦辉忠、谢国春、郑步君、欧定福、冯秸根、彭云平、武加恒、彭韦、翟存林、姜云、崔艳、焦敏峰、高峰、高渊、张玮、王磊、李岩、张占宇、吴旻、史瑞文、王崇瑞、姚向明、谷蒙川、杨永豆、刘强、曹妍、王晖、朱中文、金瑞、邵玉月、王芮文。
本文件由南京工业大学教授侯曙光、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王芮文审定。

内容摘抄:

高速公路路面 3D 摊铺施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速公路路面3D摊铺施工技术的基本规定、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现场操作、过程控制和质量验证与处治。
本文件适用于高速公路路面的3D摊铺施工和过程控制,其他等级的公路工程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TG 345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T F2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
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3D 摊铺施工技术 three dimensions paving technology
使用 3D 数字化智能控制技术,通过现场三维空间定位、数据采集建模、自动施工控制等步骤来实现摊铺施工的一种技术方式。
3.2
测量机器人 measuring robot
具有自动目标识别、自动照准、自动测角与测距、自动目标跟踪、自动记录于一体的测量仪器,包括跟踪机器人和检测机器人。
3.3
设计高程 designed elevation
工程设计中对某点所要求达到的高程。
3.4
单机摊铺 paving with single paver
3D 摊铺施工过程中,采用 1 台摊铺机进行摊铺。

3.5
双机联铺 paving with double pavers
3D 摊铺施工过程中,采用 2 台摊铺机进行联合摊铺。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纵断高程差值标准差;
——每一检测断面的实测纵断高程与设计纵断高程差值;
——检测断面的实测纵断高程与设计纵断高程差值的平均值;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目 次.....................................................................................................................................................................I
前 言...................................................................................................................................................................II
1 范围........................................................................................................................................................................3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3 术语和定义............................................................................................................................................................3
4 符号........................................................................................................................................................................4
5 基本规定................................................................................................................................................................4
5.1 一般规定.....................................................................................................................................................4
5.2 系统组成.....................................................................................................................................................5
5.3 施工条件.....................................................................................................................................................5
6 技术要求................................................................................................................................................................5
6.1 3D 摊铺设备................................................................................................................................................5
6.2 3D 摊铺辅助软件........................................................................................................................................6
6.3 3D 摊铺设备布设与安装............................................................................................................................6
7 工艺流程................................................................................................................................................................7
8 现场操作................................................................................................................................................................7
9 过程控制................................................................................................................................................................8
10 质量验证与处治..................................................................................................................................................8
10.1 一般规定...................................................................................................................................................8
10.2 3D 摊铺稳定性分析..................................................................................................................................8
10.3 3D 摊铺质量报告......................................................................................................................................8
附 录 A (规范性) 跟踪机器人与检测机器人布设示意图...................................................................... 9
附 录 B (规范性) 3D 摊铺稳定性分析...................................................................................................10
附 录 C (资料性附录) 3D 摊铺质量报告.................................................................................................1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13年,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徐变理论,王元丰,钢管混凝土,高清PDF《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钢管混凝土、徐变理论 、王元丰、2013年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阐述钢管混凝土徐变理论。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偏心受压.受弯构件以及钢管混凝土构件在温度影响下的徐变行为分析,钢管混凝土结构在考虑几何非线性,温度效应等因素作用下的徐变效应分析,钢管混凝土结构徐变效应的概率分析以及徐变对钢管混凝土结构适用性可靠度的影响,徐变对钢管混凝土结构动力特性,确定性动力响应、随机振动响应和动力可靠度的影响等内容。本书的研究内容属于钢管混凝土徐变研究的前沿问题。本书按照研究问题划分章节,每一章都独立.完整地叙述了一类问题,包括相应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结论等。
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前言
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未知世界。尽管在持续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徐变被发现和研究已百年有余,但其机理还不完全被人们所认识。而且,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些与其相关联的新问题也不断出现。钢管混凝土徐变,就是随着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而成为特别需要研究的问题。
我们课题组是在1996年开始钢管混凝土徐变的研究。2006年出版的《钢管混凝土徐变》一书对我们在此之前十年的工作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而在过去的七年多时间里,我们课题组进一步开展钢管混凝土徐变问题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继续深化,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拓展。这些研究成果在这本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混凝土徐变固结理论和微预应力固结理论,在材料层次分析了混凝土徐变的基本性质,提出了含不同掺和材料混凝土徐变的数学模型。结合钢管混凝土的受力特点v采用混凝土徐变B3模型,建立的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偏心受压和受弯构件徐变分析方法的数学物理基础更坚实,考虑影响混凝土徐变的因素拓展到混凝土的内部组分,如水灰比、骨料水泥比和水泥类型等。此外,进一步分析了环境温度对混凝土长期变形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在温度作用下钢管混凝土轴心受压、偏心受压构件徐变的计算模型,给出了各种参数的影响规律。对于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日益增多的钢管高强混凝土开展了试验研究,测试了轴心受压构件的徐变规律,并建立了徐变计算的方法。
(2)在结构分析方面,将混凝土徐变这种长期荷载作用下的静力问题与地震作用引起的结构动力问题以及结构在静荷载,动荷载下的可靠度这种不确定性问题相结合,使对徐变这种贯穿混凝土结构全寿命周期问题的分析,与其他问题耦合统筹进行。
(3)在徐变对结构的静力行为影响方面,建立了同时考虑几何非线性和环境温度两种因素影响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徐变效应的确定性分析方法。进一步引入来源于混凝土徐变模型、材料以及结构几何尺寸三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利用基于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方法的Monte Carlo法,对考虑输入变量随机性的钢管混凝土结构进行了徐变效应的概率分析,同时给出了徐变对结构时变可靠度影响的评价方法,以及结构徐变效应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4)在混凝土徐变对结构的动力行为影响方面,分析了持续荷载与瞬时荷载

2013年,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徐变理论,王元丰,钢管混凝土,高清PDF《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钢管混凝土、徐变理论 、王元丰、2013年 2013年,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徐变理论,王元丰,钢管混凝土,高清PDF《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钢管混凝土、徐变理论 、王元丰、2013年 2013年,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徐变理论,王元丰,钢管混凝土,高清PDF《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钢管混凝土、徐变理论 、王元丰、2013年 2013年,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徐变理论,王元丰,钢管混凝土,高清PDF《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钢管混凝土、徐变理论 、王元丰、2013年

高清PDF《21世纪技术与工程著作系列、土木工程、钢管混凝土、徐变理论 、王元丰、2013年已关闭评论

 

2016年版,建筑结构,方法研究,王玉镯,设计理念,高清PDF《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研究 》王玉镯 著 2016年版

内客提要
本书根据新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0年12月1日开始实能)编写,系统地介绍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理论,包括地震及结构抗震防设的基本知识,多层与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多层砌体房屋与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抗震设计,多层与高层钢结构房屋抗震设计,单层厂房抗震设计,建筑结构隔震设计和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等,本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采用典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实例来阐述反震的特性和方法,技巧性强,雌易兼顾,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前言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会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所释放的能量较小而难以被人们感觉到;人们感觉到的地震仅占地震总量的1%左右,但这些为数不多的地震,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和重大的人员伤亡。
2016年日本九州熊本县4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发生多次最大震级达到里氏6.5级,震度为7的强烈地震v造成9人死亡﹐800多人受伤;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了8.8级大地震,震源深度为35千米,此次地震造成至少521人死亡,59人失踪,12000多人受伤;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大地震造成了近十万人伤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这起历史罕见的地震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令举国震惊,举世关注,所以加强抗震设防尤为重要。
我国是一个地震灾害多发的国家,也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所以,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结构抗震是一门多学科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地震学、结构动力学及工程结构学等学科。随着学科研究的深入,尤其是震害经验的不断积累,一些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结构抗震设计新理论﹑新方法的集中体现。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实际技能﹐作者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等规范为依据,汲取了建筑结构抗震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经验。

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为:首先介绍地震成因的基础知识﹑结构的抗震设防和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第1章),然后讲述多层与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砌体房屋以及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方法(第2~4章),之后是单层厂房抗震的设计方法(第5章),最后介绍已经成为抗震设计重要内容之一的结构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设计的原理和方法(第6、7章)。全书深人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注重实际经验的运算;结构体系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还注意了知识的融贯性,突出整合性的撰写原则。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书籍,在此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妥之处,殷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2016年版,建筑结构,方法研究,王玉镯,设计理念,高清PDF《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研究 》王玉镯 著 2016年版 2016年版,建筑结构,方法研究,王玉镯,设计理念,高清PDF《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研究 》王玉镯 著 2016年版

2017年版,景观设计原理,谢占宇,郝鸥,高清PDF《景观设计原理 》郝鸥 谢占宇 著 2017年版

前言
景观设计是中国新兴的学科专业,它是基于科学与艺术的观点及方法,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本目标进行空间设计规划的行为。随着人们对于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景观设计逐渐成为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同等重要的一级学科。
教育是推动社会变化最强大的力量,中国现代景观设计起步较晚,为了应对当下多所高校开设景观设计专业,而作为教材的书籍不足的情况,我们专门针对教学实践撰写了本书。本书综合讲述了景观设计学科的建立,国内外景观设计的发展,全面地分析和阐述了景观设计的方法及相关要素的设计,还包括了从业人士必须掌握的景观设计要素的设计方法及施工。特别重要的是,本书分析研究了中国古典园林及其在空间设计等方面的卓越贡献,并萃取其精华,应用到今天的景观设计中。本书作为教材,具有创新性、实践性、规范性,在课程的结构设计上层层递进,系统而循序渐进。
本书由沈阳建筑大学郝鸥谢占宇主编,哈静、何周娟、张勇、徐帆、刘思铎、原砚龙、吴云涛、佟露露、刘万迪、何颖娴参与编写。由沈阳建筑大学教授陈伯超主审。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著作、论文等,在此谨向有关专家、学者致谢。
编者
2017年7月

内容索引:

目录
1景观规划设计综述1
1.1景观的含义与分类1
1.2景观设计学科概述2
2景观设计的创作思维8
2.1设计之初的构思理念8
2.2设计图解分析18
2.3设计形式表达28
2.4空间设计法则67
3地形与铺装设计102
3.1地形设计102
3.2铺装设计127
4植物设计…………163
4.1植物的功能…163
4.2植物的分类…168
4.3植物的美学特征171
4.4植物的配植原则183
4.5植物造景的美学法则………188
4.6植物造景的设计方法196
4.7植物景观设计程序212
5水景设计……228
5.1园林景观理水的概述228
5.2理水的手法和水景的作用230
5.3静水营建238
5.4动水营建245
5.5水景的装饰270
5.6水体驳岸设计……274
5.7水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282
6景石设计284
6.1概述284
6.2传统的石景艺术291
6.3现代石景艺术300

7照明设计305
7.1概论305
7.2庭园及广场照明311
7.3雕塑照明319
7.4水景照明322
7.5街道照明327
7.6建筑外部装饰照明335
8建筑、雕塑及公共设施设计338
8.1景观建筑设计338
8.2雕塑景观设计343
8.3公共设施设计357
附录A中国古典园林常用植物的传统寓意及其应用371
附录B区划名称及各区主要城市及植物…375
参考文献379

ICS 93.080.01
CCS P 66
团体标准
T/JSJTQX 21-2021
钻孔法波形梁护栏立柱埋置深度检测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detection of embedded depth of corrugated beam guardrail column by drill ing method
2021-07-06发布2021-08-01实施
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

T/ JSJTQX 21-2021,埋置深度检测技术,护栏立柱,钻孔法波形梁,T/JSJTQX 21-2021 钻孔法波形梁护栏立柱埋置深度检测技术规程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森淼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江苏润达交通养护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南京市公共工程建设中心、常州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扬州华建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工程建设局、江苏润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会峰、欧定福、王岩、谢国春、贡忠华、陆宇、王祥波、武加恒、彭韦、顾江鸣、薛华、俞科峰、陈光林、彭云平、翟存林、郦辉忠、雷松、汤勤、郑步君、郭雨佶、邹文军、张玮、王磊、李岩、张占宇、赵蔚蔚、李志猛、曹妍、王晖、朱中文、曹小平、许鹏辉、刘春来、邰永祥、王冠、王芮文。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芮文、王冠审定。

内容摘抄:

钻孔法波形梁护栏立柱埋置深度检测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波形梁护栏立柱埋置深度检测的仪器、检测步骤、检测报告和记录表格等。
本文件适用于公路工程波形梁护栏中空式立柱埋置深度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仪器设备
4.1 小型钻孔机
宜采用功率不小于 3.8kW、转速为 0-400r/min 的电动或汽油钻机。见图 1 小型钻孔机构造示意图(略)

(略)

内容索引:

目 次
目 次.....................................................................................................................................................................I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仪器设备................................................................................................................................................................1
4.1 小型钻孔机.................................................................................................................................................1
4.2 螺旋钻头.....................................................................................................................................................2
4.3 量尺.............................................................................................................................................................2
4.4 钩杆.............................................................................................................................................................2
4.5 其它辅助设备..............................................................................................................................................3
5 检测步骤................................................................................................................................................................3
5.1 检测准备.....................................................................................................................................................3
5.2 检测过程.....................................................................................................................................................3
5.3 计算.............................................................................................................................................................3
6 检测报告................................................................................................................................................................4
7 检测记录表格........................................................................................................................................................4
附 录 A (资料性) 波形梁护栏立柱埋置深度检测记录表.................................................................... 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13年版,分析技术,多塔连跨悬索桥,张劲泉,模型试验,高清PDF《多塔连跨悬索桥模型试验与分析技术》张劲泉 等编著 2013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及工程示范"为依托,主要介绍了课题模型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了项目组在国内外首次开展多塔连跨悬索桥静动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抗震性能模型试验研究和抗风性能模型试验研究过程中,在结构体系分析理论,试骏验证技术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
本书可惯从事桥粱设计.科研、连工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
在交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路桥梁建设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期,期间涌现出许多新的结构体系,多塔连跨悬索桥便是其中之一。多塔连跨悬索桥是在传统两塔悬索桥的基础上增设若干个中间塔,使悬索桥具备更大的跨越能力。世界上第一座千米级多塔连跨悬索桥是中国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关于该类桥型的结构力学性能,现有研究仅为理论.数值分析,且存在较多的假设与简化,这对于该类桥型的技术成熟和应用推广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开展模型试验研究意义重大,这也是本书的立意。
长期以来,模型试验一直是解决新型结构或复杂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桥 结构试验技术从初期的简单模拟.验证性工程行为,已经发展成为以先进量测技术,大吨位加载设备为试验手段,具备严格的模型相似理论体系,试验目的多样、试验进程精确可控的科学研究过程。面对多塔连跨悬索桥,如何开展模型试验,本身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多塔连跨悬索结构及示范工程"首次对大跨度多塔连跨悬索桥结构开展了模型试验与分析技术研究。
本书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为试验原型,通过实验室模型试验对多塔连跨悬索桥的结构静动力特性,抗震性能及抗风性能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竣工验收,开展了实桥测试。本书详细介绍上述试验研究的具体过程与试验数据,并总结归纳了相关的试验技术与分析技术。
本书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张劲泉.李万恒、樊平等编著。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编写时间比较紧迫,书中难免有不妥或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2013年版,分析技术,多塔连跨悬索桥,张劲泉,模型试验,高清PDF《多塔连跨悬索桥模型试验与分析技术》张劲泉 等编著 2013年版 2013年版,分析技术,多塔连跨悬索桥,张劲泉,模型试验,高清PDF《多塔连跨悬索桥模型试验与分析技术》张劲泉 等编著 2013年版

 

2014年版,向中富,建造技术,特大跨钢桁拱桥,高清PDF《特大跨钢桁拱桥建造技术》向中富 主编 2014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依托世界最大跨径拱桥——重庆朝天门大桥,介绍特大跨钢析拱桥的建设规划、结构体系与构造设计、钢结构加工与制造,结构安装建设与控制等成套建造技术及相关试验与研究。
本书对同类桥梁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供桥梁设计、制造,施工及科研人员借鉴,也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学生学习参考。

前言

重庆朝天门大桥主桥采用主跨552m的中承式连续钢衔架系杆拱桥,是世界最大跨径拱桥,其建设无实例可以借鉴,为此,开展了特大跨钢析拱桥结构体系与构造设计,整体受力性能(静力、动力、疲劳)及施工全过程仿真、特大型杆件加工制造、14 500t球形支座、安装架设及其过程控制等研究与试验。重庆朝天门大桥主桥采用适合公轨两用的特大跨钢拱桥的三跨连续钢析架系杆拱结构体系;上层系杆为钢制杆件,下层系杆采用“刚性系杆+辅助系索”的组合式系杆;上层桥面系为整体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下层桥面采用组合式桥面系;在国内首次大批量采用Q420q钢材;采用临时墩辅助边跨钢榆梁悬臂架设,利用斜拉扣挂进行中跨钢衔拱结构悬臂架设,借助临时系杆进行中跨刚性系杆安装;实现钢析拱和刚性系杆的高精度无应力合龙(纵向、横向及竖向误差2 ~9mm)。依托重庆朝天门大桥研究与建设实践,解决了特大跨径钢析拱桥设计、制造及施工关键技术,形成了特大跨径钢析拱桥成套建造技术。2009年,世界最大跨径拱桥——重庆朝天门大桥建成,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进一步拓展了钢析拱桥应用空间,为钢结构桥梁技术规范的修订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为同类桥梁设计,施工提供了成功范例。
本书在相关设计、施工及试验研究资料基础上编写而成,包括4篇24-章。第一篇:规划与设计,包括特大跨钢衔拱桥方案研究与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设计及设计技术创新;第二篇:加工与制造,包括高强厚板桥梁钢焊接技术,特大型杆件加工与制造、钢析结构试拼装以及防腐、15000t级球形支座研究与制作;第三篇:架设与控制,包括特大跨径钢墓拱桥施工方案确定,析拱结构架设与控制,刚性系杆架设及控制、钢桥面板安装与控制;第四篇:试验与研究,包括结构架设施工仿真及稳定性分析,板梅温差效应测试研究、结构静力模型试验、钢析架节点疲劳试验研究、结构动力性能试验研究、结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等。2014年版,向中富,建造技术,特大跨钢桁拱桥,高清PDF《特大跨钢桁拱桥建造技术》向中富 主编 2014年版 2014年版,向中富,建造技术,特大跨钢桁拱桥,高清PDF《特大跨钢桁拱桥建造技术》向中富 主编 2014年版 2014年版,向中富,建造技术,特大跨钢桁拱桥,高清PDF《特大跨钢桁拱桥建造技术》向中富 主编 2014年版 2014年版,向中富,建造技术,特大跨钢桁拱桥,高清PDF《特大跨钢桁拱桥建造技术》向中富 主编 2014年版

2012年,建筑结构,张志强,滞阻尼减震设计,高清PDF《建筑结构黏滞阻尼减震设计 》张志强 等编著  2012年

 

本书摘要

本书主要介绍了建筑结构在地震和风荷载作用下的黏海流体消能器减震〔振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施工和检b要求以及工程应用,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黏滞流体消能器的发展、构造、原理、力学性能、分祈方法和裴有翻蒂流体消能器结构的设计方法以及工程实例。
本书可作为土本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远行创新教学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设计和能工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地震和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强震和飓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因此,最大限度地减轻震灾和风灾所造成的损失,是人类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构被动减震(振)控制技术已经咸为抵御地震(强风)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比较成熟的技术。在被动控制装置中黏滞流体消能器由于其耗能能力强、性能稳定、受激励频率和温度的影响较小以及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等优点,成为工程师进行减震〔振)设计的重要选择。
本书是在总结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和减震研究中心近二十年相关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的编写突出了以下特点:第一,体系的完整性,在介绍各种被动减振装置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黏滞流体消能阻尼器的工作原理、力学性能和技术特点;第二,理论与应用的紧密结合,本书给出了没有黏滞流体消能阻尼器的建筑结构工程实用设计计算方法和消能阻尼器的检测方法,并辅以适当的设计例题作为示范,还详细介绍了黏滞阻尼减振控制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学习和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论著,在此谨向原著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敬意。
本书由张志强和孝爱群编著。
本书的第2章的第2.3节和第3章为硕士研究生刘文文在本书作者指导下完成的项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第4章的第4.2.2节为硕士研究生汪子月在本书作者指导下完咸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第6章的第6.4节为博士研究生徐庆阳在本书作者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部分内容。本书算例中的部分弹塑性分析由缪志伟博士完成。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和减震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建筑谩计研究院抗震设计研究中心给予了许多帮助,其中硕士生胡心一、夏冬平等协助做了大量的辅助工作,在此深表谢意。
限于时间和水平,书中的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2012年,建筑结构,张志强,滞阻尼减震设计,高清PDF《建筑结构黏滞阻尼减震设计 》张志强 等编著  2012年 2012年,建筑结构,张志强,滞阻尼减震设计,高清PDF《建筑结构黏滞阻尼减震设计 》张志强 等编著  2012年

2016年版,吸引机制,景观空间视觉,范榕,高清PDF《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与评价 》范榕 著 2016年版

前言
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子孙后代的发展,必须对景观视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规划,注重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机制与评价。国外在该景观空间视觉方面的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并认为景观空间视觉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是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在风景园林景观空间视觉评价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
视觉是人体各种感觉中最重要的一种,约有87%的外界信息都依靠视觉来获取。近代风景园林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视觉感受的关注与研究,但是在我国对景观空间视觉方面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搜查有关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文献资料,景观空间视觉感受与评价方面的专业文献很少。作者在博士生导师刘滨谊教授的指导下选定了“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与评价”的研究课题。在美国学习期间获取了大量的景观空间视觉研究领域方面的资料,亲身感受了美国东部与西部的各种景观空间类型,设计并完成了多项研究实验。在导师刘滨谊教授和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导师Jeffrey Hou教授共同指导下完成了这篇博士学位论文。现经修改作为专著出版,供有关研究参考,促进中国风景园林景观视觉感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本书在医学、计算机、生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新概念,并进行了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提取、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及原理解析和景观空间视觉偏好三项实验,研究分析出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的“因果”机制、运行过程、三类效应、工作模式、五大特性以及具体的吸引要素。设计并进行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实验,总结出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体系。实验与研究发现,景观美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采用视觉的手段来评价和管理不同的景观空间类型,尤其在规划设计行业,视觉是指导景观空间规划设计实践和景观资源管理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研究与著作过程中,得到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帮助,在此谨表衷心感谢!
感谢同济大学出版社全力支持和辛勤付出。
敬请读者指教。
范榕
2016年5月于南京林业大学

内容索引:

目录

1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2
1.1.1视觉研究在各学科的发展2
1.1.2视觉研究在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情况3
1.1.3国内外对景观视觉研究的情况3
1.2研究目标、意义与应用价值…11
1.2.1研究目标11
1.2.2研究意义11
1.2.3应用价值121.3
研究内容与焦点13
1.3.1研究内容13
1.3.2研究焦点.14
1.4研究的核心思想…14
1.5研究方法与框架15
1.5.1研究方法…15
1.5.2研究框架17
本章参考文献…17
21第2章景观空间视觉吸引及其机制
2.1视觉注意22
2.1.1视觉注意现象22
2.1.2视觉注意及其机制22
2.1.3视觉注意的选择性23
2.1.4基于空间的视觉注意理论23

2.1.5视觉显茗性…23
2.1.6视觉注意的心理学研究25
2.2景观空间视觉吸引…26
2.2.1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现象…26
2.2.2景观空间视觉吸引原理26
2.2.3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27
2.2.4景观空间的尺度特性…28
2.2.5城市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31
2.3景观空间视觉注意与吸引…36
2.3.1“景观空间的视觉注意”的概念…36
2.3.2“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的概念…36
2.3.3“景观空间的视觉注意”与“景观空间的视觉吸引”的区别36
2.3.4计算机视觉注意与景观视觉吸引的差异…36
2.4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意识感知解析37
2.4.1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意识…37
2.4.2感知、知觉及其区别联系39
2.4.3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的感知………39
2.5本章结语…144…4…4
本章参考文献…41
45第3章景观空间视觉吸引实验设计
3.1景观空间视觉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46
3.1.1景观空间丰富度M3………46
3.1.2实验美学4…47
3.1.3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的评价方法…47
3.1.4心理物理评价模式……48
3.2景观视觉资源评价框架……………49
3.3景观空间视觉研究实验工作内容…49
3.3.1实验目的…50
3.3.2实验准备50
3.3.3实验方法50
3.3.4实验的依据51
3.3.5实验一: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提取51
3.3.6实验二: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及原理解析…67
3.3.7实验三:景观空间视觉偏好……68
3.4本章结语84
本章参考文献85

87第4章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解析模块
4.1景观空间视觉吸引…88
4.2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角解析……89
4.2.1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的因果机制…89
4.2.2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的运行过程…90
4.3景观空间视觉吸弓引机弗制的三类效应…92
4.3.1聚光效应…92
4.3.2马太效应92
4.3.3主从效应…93
4.4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的工作模式…93
4.5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的特性97
4.5.1选择性97
4.5.2快速定位性97
4.5.3凝视性97
4.5.4反复性97
4.5.5主动性…98
4.6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解析98
4.6.1空间尺度和距离98
4.6.2实体99
4.6.3边界景观100
4.6.4色彩101
4.6.5线条、边界102
4.6.6形体102
4.67瞬逝自然景象103
4.6.8植被要素103
4.6.9质地104
4.6.10水体…105
4.6.11动态景象…106
4.6.12阳光…106
4.6.13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要素的研究结论…107
47本章结语…109
本章参考文献109
111第5章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实验
5.1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实验112
5.1.1实验的基本情况112
5.1.2专业人士评价解析112
5.1.3非专业人士评价解析132

5.2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实验结果…137
5.3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实验结论142
本章参考文献143
145第6章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体系构建
6.1研究背景……………146
6.1.1景观空间视觉资源146
6.1.2景观空间视觉生态146
6.1.3景观空间视觉美学147
6.2研究内容147
6.2.1研究方法147
6.2.2模型假设148
6.2.3问题分析149
6.2.4模型的建立与求解149
6.2.5调整比较判别矩阵152
62.6模型评价的优缺点154
6.3研究结果154
6.3.1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154
6.3.2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155
6.3.3评价模型Mat川ab程序…157
6.4研究结论159
6.4.1大尺度景观空间视觉吸159
6.4.2中尺度景观空间视觉吸159
6.4.3小尺度景观空间视觉吸159
6.4.4结论分析…160
6.5理论建模与实际测评结合分析160
6.6本章结语161
本章参考文献162
163第7章总结
7.1研究结论164
7.2研究的创新点165
73继续研究的方向166
169附录A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的相关思想及理论
173附录B景观空间视觉吸引的相关学科研究
189附录C景观空间视觉吸引评价体系构建分析表
254后记

 

2012年,中国古建筑结构,加固方法,抗震试验,理论,薛建阳,高清PDF《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 》赵鸿铁 薛建阳 著 2012年

内容简介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发展、抗震机理及维修加固方法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从下至上通常分为台基层、柱架层、作层及屋盖层四个部分。本书分别介绍了木结构古建筑各部分的发履变化和结构作用。同时,书中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了木结构古建筑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原因-—结构的合理布置及各部分的消能减震机理,并建立了包括各部分消能减震作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与模型结构的试验结果相吻合:采用扁钢和新型加固材料CFRP布,提出木梁及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加固理论和方法。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从事水结构舌建筑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中国古建筑是东方文化、华夏文明的结晶。现存的古建筑中有的已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它们记载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因此,无论从考古、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科学、文化、艺术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古建筑都是中华文化之瑰宝,世界文明之奇葩。近代许多爱国志士仁人倾尽毕生的精力致力于古建筑的发掘研究。以刘敦桢、梁思成为代表的一批建筑学专家、建筑历史专家及艺术专家们,他们走遍祖国大地,进行调研、测绘,发掘这些宝贵的遗存,获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着重在建筑历史、建筑艺术、建筑文化、建筑构造、建筑造型,以及社会、宗教、政治等方面。
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历经几千年的天灾与战乱,极少数能遗存至今的古建筑就显得尤为珍贵。要使这些幸存下来的珍贵文物尽可能久远地保存下去,就必须从其根本的结构特性方面来研究它们的健康、安全状况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古建筑及现代建筑在建筑用材、建筑构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以至其在受力体系与性能方面截然不同。深入研究发现,中国古建筑的许多特殊构造,如柱础浮搁、桦卯连接、斗棋支撑粱等,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也决定了其传力机理、抗震性能的优越特性,构成了合理的、科学的结构体系。而现代科技工作者仅在近几十年来才认识到这些科学的结构体系。这更展现出我们的先祖几千年前在营造技术上表现出的卓越智慧。
若要有效保护现存的珍贵文物建筑,合理分析这些遗存建筑的健康、安全状况,确定科学的保护加固方案,就必须从研究古建筑结构这一基础性研究着手,进行全面、系统地理论及试验研究,切不可生硬照搬现代结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鉴于此,作者及其课题组从古建筑的每一特殊部件着手,即从基础性测试研究开始,从而达到能准确、有效地分析古建筑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的目的。这一想法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9878043)、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编号:98C09)及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基金(项目编号:05JS17)的支持。课题组先后进行了各构、部件,结构体系与房屋单元模型的静、动力试验200余次,并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分析,如开展了对粱、柱及节点加固的研究。撰写本书的目的,是将课题组近15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一总结,奉献给读者,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本书由赵鸿铁、薛建阳、隋奖、谢启芳共同撰写;由赵鸿铁、薛建阳统稿并校阅全书。书中反映了作者及其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作者外,张鹏程、高大峰、姚侃、张锡成、张风亮、马辉以及葛鸿鹏、张海彦、黄慧达、罗勇、于业栓、王琨、魏国安、吴照华、吴磊、董春盈、薛自波等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本书能得以顺利完成,还要感谢关心古建筑研究的诸多教授学者,他们对书中的内容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
由于本研究的特殊性,书中许多引文、引图及引用照片大部分来自《营造法式》、《梁思成文集》等经典著作及已出版的古建筑相关著作和论文,这些著作及论文在文中或参考文献中均已列出,偶有疏漏,敬请谅解。在此,谨向这些作者及出版社致以诚挚的谢意。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不吝赐正,不胜感激。2012年,中国古建筑结构,加固方法,抗震试验,理论,薛建阳,高清PDF《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 》赵鸿铁 薛建阳 著 2012年 2012年,中国古建筑结构,加固方法,抗震试验,理论,薛建阳,高清PDF《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 》赵鸿铁 薛建阳 著 2012年 2012年,中国古建筑结构,加固方法,抗震试验,理论,薛建阳,高清PDF《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 》赵鸿铁 薛建阳 著 2012年 2012年,中国古建筑结构,加固方法,抗震试验,理论,薛建阳,高清PDF《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 》赵鸿铁 薛建阳 著 2012年

高清PDF《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 》赵鸿铁 薛建阳 著 2012年已关闭评论

 

2012年版,庄军生,桥梁减震,装置,隔震,隔震支座,高清PDF《桥梁减震、隔震支座和装置》庄军生 编著 2012年版

本书摘要

本书在我国桥梁支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桥梁支座的减震,隔震技术,及其在工程中的使用情况重点介了刚性连接抗震装置,速度相关型减震、隔龙装置,弹塑性钢减震、隔震装置,昔.思挽胶支4和高阳尼橡胶支座,摩擦摆式隔震支座等的构造特点和性能检验要求,及其在我国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前言
《桥梁支座》一书自1994年出版以来,已先后发行了三版。该书主要介绍了在我国公路、铁路桥梁上常用的各种支座类型的构造特点、设计、加工制造和施工安装等方面的技术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的频繁出现,尤其是发生四川汶川地震后,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将减震、隔震设计概念引入桥梁设计之中,结构延性设计和采用减震、隔震支座的隔震设计已逐渐在桥梁结构设计中得到应用,常规的桥梁支座已经无法满足地震区桥梁设计的需要。各种类型的减震、隔震支座和装置逐渐在我国得到应用,如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摩擦摆式隔震支座、弹塑性钢阻尼装置和速度阻尼器等。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没有一本专业的书籍较为详细地介绍减震、隔震支座和装置,工程技术人员只能从国外零星的产品广告中了解相关产品性能的一些信息。为此,有必要编著一本较为详细的减震、隔震克座和装置方面的专业技术书籍,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2012年版,庄军生,桥梁减震,装置,隔震,隔震支座,高清PDF《桥梁减震、隔震支座和装置》庄军生 编著 2012年版 2012年版,庄军生,桥梁减震,装置,隔震,隔震支座,高清PDF《桥梁减震、隔震支座和装置》庄军生 编著 2012年版

2017年版,吕琳,技术解析与工程运用,精冲,邓明,高清PDF《精冲 技术解析与工程运用 》邓明 吕琳 编著 2017年版

前言
精冲工艺从德国人发明到现在已经一百多年了。随着汽车工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近十年来精冲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有了快速发展,正开始广泛地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多年以来,以周开华和王新华为代表的我国精冲技术工作者在学习国外先进精冲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创新。我国精冲技术专家周开华在1990年编写了《简明精冲手册》,涂光棋老教授在2006年编著了《精冲技术》,为精冲技术在国内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6年中国锻压协会成立了“全国精冲技术委员会”,促进了我国精冲技术的交流。本书正是在精冲领域的好朋友的倡议和鼓励下编著而成的,其目的是通过深入地对精冲工艺进行工程解析,介绍精冲工艺和模具设计的方法,总结精冲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促进精冲技术在我国的交流和发展。
我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精冲技术领域的,主要开展了精冲机理及经济型精冲模具研究;高精度齿板精冲成形规律及关键技术研究;新型闭挤式精冲轮廓面成形机理、成形原理及工艺规律、成形表面物理力学形态特性以及成形装置进行研究;局部精密轮廓的剪挤成形技术研究;零件精冲工艺的产业化开发等工作。我认为,精冲虽然是塑性成形领域一个小的分支,但随着对板料成形件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精冲和挤压、冲压工艺的复合成形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大有以精冲为龙头,串起挤压、精锻等体积成形工艺,串起板料的弯曲、拉深、翻边胀形等冲压工艺,用来复合加工精密三维板料成形件的趋势。精冲原来是作为“精密冲裁”的简称,有可能今后发展成为“精密冲压”的代称。本书全面地介绍了从精整到半精冲,从齿圈压板精冲到各种新型的精冲工艺所形成的精冲大家庭的全部内容。不仅如此,作为广泛应用精冲的工艺一齿圈压板精冲,本书也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它的成形机理、工艺规律和精冲复合工艺设计,并对该工艺所涉及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解析,对工程应用中具体的模具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以进一步推动齿圈压板精冲的工程应用。本书还对复合精冲工艺所涉及的冲压和挤压专业知识进行了介绍,以期读者在今后的精冲技术实践中能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本书凝聚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积累的成果,其特点如下。①内容全面。从半精冲的精整加工和平面压边半精冲,到齿圈压板精冲,再到特种精冲的对向凹模精冲、往复精冲、闭挤式精冲等的都有比较详尽的论述,还介绍了复合精冲相关的冲压和挤压专业知识。②重点突出。对于工程上广泛应用的“齿圈压板精冲”,无论是成形机理工程问题的理论解析,还是精冲工艺模具设计方法,以及复合精冲涉及的挤压和冲压相关工艺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最后还编辑了一章介绍零件的精冲模具设计案例。③融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书中融入了作者近年来在切挤复合精冲、平面压边精冲、齿圈压板精冲、闭挤式精冲成形等方面的各项研究成果,特别是对闭挤式精冲进行了全面论述。④读者适应性广。精冲本身是一个小的领域,因此本书既有深入理论解析性,又有接地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设计应用方法,并兼有工艺模具设计的学习性和设计数据的资料性特质,图文并茂,实际案例多,实践应用性强,期望本书能够做到兼有专著、教材、手册的功用,为本领域的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学生提供参考。
衷心感谢本书引用到的同行朋友们丰富的精冲技术资料的支持。感谢我们的研究生为本书所付出的劳动!
精冲领域的研究和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重庆市高校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的支持,得到了重点专著基金的经费资助。
每个人的技术人生是短暂的,欢迎更多的朋友加入精冲技术的行列,祝愿精冲技术之花在中国大地盛开!
鉴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同仁指正。
邓明
2017年春节于山城重庆

内容索引:

第1章
绪论1
1.1精冲工艺的分类1
1.2各类精冲工艺简介2
1.2.1切挤复合精整2
1.2.2平面压边半精冲2
1.2.3齿圈压板精冲(传统精冲)3
1.2.4难成形坯料的精冲方法4
1.3精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7
1.3.1精冲产业的现状7
1.3.2精冲技术的发展趋势……10
1.4塑性成形基础理论…11
1.4.1材料基本力学方程…11
1.4.2塑性本构关系…11
1.5塑性与塑性条件…12
1.5.1金属的塑性…12
1.5.2塑性变形的微观形式……13
1.5.3塑性条件………13
1.6影响材料塑性大小的因素……14
1.6.1化学成分对塑性的影响……14
1.6.2外界条件对塑性的影响…16
1.7塑性成形基本定律…18
1.8板料成形的应力应变特点及成形性能…19
1.8.1板料成形的应力应变特点19
1.8.2板料的成形性能20
1.8.3冲压成形性能及实验……20

1.9板料成形极限图及应用……21
1.9.1成形极限图的概念和试验绘制方法……21
1.9.2成形极限图FLD的应用22
1.10冷成形时的摩擦23
1.10.1冷成形时摩擦的特点23
1.10.2影响摩擦的主要因素24
第2章精冲成形及工程解析26
2.1精冲技术的原理及特点………26
2.1.1齿圈压板精冲技术的原理……26
2.1.2精冲技术的特点……………26
2.2精冲工艺的发展历程…28
2.3齿圈压板精冲工艺过程………29
2.4精冲的成形机理…30
2.4.1精冲成形过程中韧性断裂理论表达…30
2.4.2精冲成形时的变形分析……31
2.4.3精冲成形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结果…32
2.4.4精冲面的形成机理……33
2.4.5精冲件变形区的显微组织变化和硬度分布…34
2.4.6精冲件表面的残余压应力………………35
2.5影响精冲成形表面质量的因素……37
2.5.1影响表面完好率的主要因素…37
2.5.2影响塌角的主要因素………………39
2.5.3影响撕裂的主要因素…………40
2.5.4影响毛刺的主要因素…41
2.6零件形状几何参数对精冲工艺的适应性…42
2.6.1.零件圆角半径…42
2.6.2槽宽、环宽及边距……43
2.63孔径和孔边距…43
2.6.4齿轮模数…44

第3章齿圈压板精冲工艺及模具设计45
3.1精冲的工艺设计…………45
3.1.1精冲工艺设计的内容和程序……45
3.1.2精冲工艺的力能参数…45
3.1.3精冲模具的间隙…………48
3.1.4精冲模具刃口尺寸的确定……48
3.1.5刃口圆角的确定………52
3.1.6精冲过程中的润滑………52
3.2精冲模具设计………………54
3.2.1模具的总体结构……………54
3.2.2齿圈压边装置…………57
3.2.3精冲模的压力中心……61
3.2.4精冲模具零件………63
3.2.5经济型精冲模具…………67
3.3精冲模具的材料及热处理……………………71
3.4精冲模具的失效分析及寿命……73
3.4.1精冲模具的磨损和断裂………73
3.4.2W6Mo5Cr4V2精冲模应用74
3.4.3精冲模具的寿命…78
第4章精冲设备及精冲材料79
4.1精冲设备的特性及发展状况……79
4.1.1精冲压力机的历史及现状……79
4.1.2目前精冲机的技术水平………81
4.1.3精冲机的发展趋势………82
4.2精冲工艺对精冲机的要求………83
4.3精冲压力机的类型和结构………85

4.4精冲机关键技术………87
4.4.1精冲机的精确导向设计……87
4.4.2静压导轨油膜厚度控制方式…………91
4.4.3机身结构的数值模拟设计………93
4.4.4精冲机下死点的精确控制…………99
4.5经济型精冲装置…103
4.5.1简易精冲机103
4.5.2在普通压力机上的精冲模架104
4.6常见精冲机型号及技术参数109
4.7精冲件的材料及热处理113
4.7.1精冲件的材料要求113
4.7.2常用精冲材料及精冲性能评价116
4.7.3常用精冲用钢材的球化退火处理118
4.7.4精冲材料的选择…119
第5章精冲复合成形技术122
5.1精冲复合工艺及其特点122
5.1.1精冲复合成形工艺分类122
5.1.2精冲复合成形工艺的特点123
5.2精冲-板料成形复合工艺……124
5.2.1精冲-拉深复合成形……125
5.2.2精冲-弯曲复合……132
5.2.3精冲-局部成形复合工艺135
5.3精冲-挤压复合成形工艺…147
5.3.1挤压工艺基础148
5.3.2精冲挤压复合成形机理研究152
5.3.3模锻时的成形力及分流降压设计155
5.3.4板料辙压变薄158
5.3.5挤压凸台163
5.3.6挤压沉孔168
5.3.7精冲-精锻复合成形172

第6章闭挤式精冲技术174
6.1闭挤式精冲的工艺过程及特点174
6.2闭挤式精冲变形区应力应变分析176
6.2.1闭挤式精冲有限元模型的建立176
6.2.2变形区材料应力分析179
6.2.3变形区材料应变分析182
6.3闭挤式精冲轮廓面成形机理184
6.3.1坯料塑性对闭挤式精冲成形性的影响184
6.3.2闭挤式精冲材料流动分析184
6.3.3成形面显微特征及表面特征………187
6.4闭挤式精冲主冲裁力计算189
6.4.1闭挤式精冲滑移线场的建立189
6.4.2精冲主冲裁力的计算190
6.4.3实验验证194
6.5闭挤式精冲成形工艺规律195
6.5.1模具结构参数与光亮带比例关系195
6.5.2反顶力与光亮带比例关系197
6.6闭挤式精冲模具结构………199
6.7闭挤式精冲直齿轮模具结构优化设计201
6.7.1分流降压腔设计201
6.7.2主凹模结构设计205
6.7.3模具润滑结构205
6.8直齿轮闭挤式精冲模具的失效分析206
6.8.1模具的受力分析和失效形式206
6.8.2模具失效的原因208
6.8.3延长模具寿命的途径209
6.9闭挤式精冲直齿轮时塌角的形成与控制209
6.9.1齿顶塌角的形成原因209
6.9.2塌角的控制……211

第7章局部切挤复合成形技术214
7.1切挤复合工艺的成形过程和特点215
7.11切挤复合成形的工艺类型和过程215
7.1.2切挤复合精整的特点215
7.2变形区力学状态和机理216
7.2.1变形区的力学分析216
7.2.2切挤复合精整的成形机理221
7.3精整质量的影响因素225
7.3.1材料性质对成形面质量的影响225
7.3.2坯料余量的影响226
7.3.3主模具的圆角的影响227
7.3.4主模具表面状况的影响228
7.35工件轮廓形状的影响228
7.4精整工艺及模具设计229
7.4.1精整工艺设计229
7.4.2精整模具设计233
7.5精整工艺实例……236
7.5.1工艺分析236
7.5.2.模具结构237
7.5.3模具特点238
第8章其他特种精冲技术240
8.1平面强力压边半精冲240
8.1.1平面强力压边半精冲过程及特点240
8.1.2平面强力压边半精冲工艺的机理242
8.1.3成形工艺规律………244
8.1.4平面强力压边半精冲模具247
8.2对向凹模精冲………248
8.2.1对向凹模的精冲过程……248
8.2.2对向凹模精冲的特点249
8.2.3对向凹模精冲变形机理250
8.2.4试样件横断面上硬度分布251

8.2.5实例:凸轮对向凹模精冲模具的设计251
8.3往复式精冲253
8.3.1往复式精冲的工艺过程及特点253
8.3.2往复式精冲材料流动规律254
8.3.3往复式精冲成形的工艺实验255
第9章精冲生产中的问题及案例258
9.1精冲零件精度问题258
9.1.1尺寸精度258
9.1.2平面度258
9.1.3垂直度258
9.2精冲模具生产应用中的若干问题259
9.2.1精冲模具材料方面的问题259
9.2.2齿形精冲模具制造中的问题260
9.2.3润滑剂的改进262
9.3齿轮精冲的齿顶塌角和开裂问题262
9.3.1齿顶塌角和开裂的原因262
9.3.2减少齿顶塌角的措施263
9.3.3一种无塌角精冲方法264
9.3.4避免齿顶开裂的措施265
9.4精冲工艺模具设计案例266
9.4.1凸轮精冲工艺与模具设计要点266
9.4.2小悬臂零件精冲加工……268
9.4.3薄壁卡圈精冲………………271
9.4.4连杆精冲加工274
9.4.5小模数内齿轮精密冲裁277
9.4.6座椅调节器精冲技术开发280
9.4.7半凹陷内齿轮的精冲成形………283
9.4.8调整垫片精密冲裁285
9.4.9换挡拨叉精冲288

9.4.10链轮精冲工艺设计……290
9.4.11氮气弹簧式内花键精冲复动模具…294
9.4.12空调离合器板的精冲………296
9.4.13扇形齿板精冲………302
9.4.14小齿板零件精冲305
参考文献308

 

2014年版,桥梁抗震,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第2版,高清PDF《桥梁抗震研究 第2版 》王克海 编著 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详尽介绍了我国地震活动情况,国内外桥梁震害资料、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概念,综述了桥梁抗震计算与抗震评价方法,用实例形式阐述了梁桥的抗震分析技术,结合本书作者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斜拉桥抗震与减震技术,结合实例介绍了高墩桥梁抗震分析方法及减震技术措施,详细比较了国内外几个主要的桥梁抗震规范,详细论述了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简要介绍了作者开发的桥梁抗震可视化软件,最后介绍了作者对桥梁抗震所涉及一些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本书可供桥梁设计.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作为桥梁专业在校师生等人的参考用书。

第二版前言
本书的第一版成稿于2006年底﹐2007年6月出版﹐2013年售馨。2008年发生了汶川地震,之后作者一年之内17次去四川调研﹑咨询等,2010年又发生了玉树地震﹐作者也有机会两次去灾区参加调研、咨询,对这两次地震的调研、咨询,以及2007年后从事的桥梁抗震课题的研究﹐使作者对桥梁抗震的认识得到深化。本书第一版出版后,作者有幸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纤维-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桥墩的抗震性能研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高烈度地震区公路结构物震害与恢复重建技术研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新技术研究”及《公路桥梁抗震性能评价细则》的编制;参加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汶川地震公路震害评估﹑机理分析及设防标准评价”和“高烈度地震区中小跨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这些研究的一些成果、一些作者的新观点想在第二版时与读者分享。
本书第二版对第一章增加了 2005年后我国的地震活动概述及作者对地震动区划图的新认识;第二章增加了2005年后桥梁震害资料,特别是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一些桥梁震害以及作者对震害的新思考;第三章、第四章基本保持了第一版的内容;第五章增加了作者对基于性能认识的一些新观点;第六章结合作者对中小跨径桥梁抗震的认识做了修改;第七章主要是作者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基本没有修改;第八章做了简单修改;第九章~第十二章基本保持了第一版的内容;增加第十三章;桥梁抗震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建议。2014年版,桥梁抗震,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第2版,高清PDF《桥梁抗震研究 第2版 》王克海 编著 2014年版 2014年版,桥梁抗震,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第2版,高清PDF《桥梁抗震研究 第2版 》王克海 编著 2014年版 2014年版,桥梁抗震,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第2版,高清PDF《桥梁抗震研究 第2版 》王克海 编著 2014年版 2014年版,桥梁抗震,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第2版,高清PDF《桥梁抗震研究 第2版 》王克海 编著 2014年版 2014年版,桥梁抗震,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第2版,高清PDF《桥梁抗震研究 第2版 》王克海 编著 2014年版 2014年版,桥梁抗震,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第2版,高清PDF《桥梁抗震研究 第2版 》王克海 编著 2014年版 2014年版,桥梁抗震,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第2版,高清PDF《桥梁抗震研究 第2版 》王克海 编著 2014年版 2014年版,桥梁抗震,桥梁抗震研究,王克海,第2版,高清PDF《桥梁抗震研究 第2版 》王克海 编著 2014年版

ICS 93.080.01
CCS P 28
团体标准
T/JSJTOX 22-2021
后张法预制构件孔道压浆施工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ost tensioned prestressed duct grouting construction
2021-07-06发布2021-08-01实施
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

T/ JSJTQX 22-2021,后张法,孔道压浆施工技术,预制构件,T/JSJTQX 22-2021 后张法预制构件孔道压浆施工技术规程

前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 常州交通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天津五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江苏兆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中交二公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扬州华建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江苏润通项目管理有限公司、苏交科检测认证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俞科峰、陈光林、欧定福、薛华、顾江鸣、王洪波、汤勤、雷松、郑辉、郦辉忠、李建伟、曹巍、谢国春、李瑞民、郑步君、郭雨佶、李晓辉、姜云、邹文军、侯曙光、陈先锋、王磊、张玮、李岩、张占宇、朱中文、王晖、曹妍、曹小平、王芮文。
本文件由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教授级高级讲师曹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王芮文审定。

内容摘抄:

后张法预制构件孔道压浆施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压浆系统、压浆材料及配合比、压浆准备工作、压浆、特殊季节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测以及缺陷处理。
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新建、改(扩)建的公路工程中后张法预制构件孔道压浆施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46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
GB/T 1767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JTG/T 3650-202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
CECS 180 建筑工程预应力规程
JT/T 946 公路工程 预应力孔道灌浆料(剂)
T/CHTS 10012-2019 公路桥梁预应力孔道压浆密实度冲击弹性波检测技术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浆液 serous fluid
压浆原料按规定的配比加水并搅拌均匀后形成的填充料。
3.2
定量检测装置 quantitative detection device
运用灌水法对预应力孔道浆液凝固后的管道空洞及密实情况做出定量检测的一种装置。
3.3
循环压浆 circulating grouting
通过导管将出口的浆液导回储浆桶,使浆液在孔道内带压持续流动,保证管道内浆液质量、压力大小、稳压时间等重要指标符合规范要求,确保压浆饱满和密实的工艺。
3.4
多孔道串联压浆 multi channel series grouting

将相邻孔道通过连接管连接形成一条长孔道而进行压浆的操作。
4 智能压浆系统
4.1 一般要求
4.1.1 智能压浆系统应包括制浆系统、压浆系统、测控系统、循环回路系统等组成。
4.1.2 智能压浆系统设备应具有出厂合格证。
4.2 制浆系统
4.2.1 制浆系统的上料及称量应由计算机控制,自动称量误差在0.5%以内,可实现转速1400r/min的高速旋转,叶片的形状应与转速相匹配,其叶片的线速度宜为10m/s~20m/s,且应能满足在规定的时间内搅拌均匀的要求。
4.2.2 用于临时储存浆液的低速搅拌桶应具备60r/min~80r/min的低速搅拌功能,且应设置网格尺寸不大于3mm的过滤网。

(略)

内容索引:

目录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智能压浆系统........................................................................................................................................................2
4.1 一般要求.....................................................................................................................................................2
4.2 制浆系统.....................................................................................................................................................2
4.3 压浆系统.....................................................................................................................................................2
4.4 测控系统.....................................................................................................................................................2
4.5 循环回路系统.............................................................................................................................................2
5 压浆材料及配合比................................................................................................................................................2
5.1 压浆材料.....................................................................................................................................................2
5.2 配合比试配.................................................................................................................................................4
5.3 配合比验证.................................................................................................................................................4
5.4 工艺验证.....................................................................................................................................................4
6 压浆前的准备工作................................................................................................................................................4
6.1 孔道清理.....................................................................................................................................................4
6.2 锚端封闭.....................................................................................................................................................5
7 压浆........................................................................................................................................................................5
7.1 浆液拌制.....................................................................................................................................................5
7.2 压浆管道的连接.........................................................................................................................................6
7.3 压浆.............................................................................................................................................................6
7.4 稳压.............................................................................................................................................................6
7.5 保压及泄压.................................................................................................................................................6
8 特殊季节施工........................................................................................................................................................7
8.1 冬期施工.....................................................................................................................................................7
8.2 雨期施工.....................................................................................................................................................7
8.3 热期施工.....................................................................................................................................................7
9 质量控制与检测....................................................................................................................................................7
9.1 一般要求.....................................................................................................................................................7

目录
前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智能压浆系统........................................................................................................................................................2
4.1 一般要求.....................................................................................................................................................2
4.2 制浆系统.....................................................................................................................................................2
4.3 压浆系统.....................................................................................................................................................2
4.4 测控系统.....................................................................................................................................................2
4.5 循环回路系统.............................................................................................................................................2
5 压浆材料及配合比................................................................................................................................................2
5.1 压浆材料.....................................................................................................................................................2
5.2 配合比试配.................................................................................................................................................4
5.3 配合比验证.................................................................................................................................................4
5.4 工艺验证.....................................................................................................................................................4
6 压浆前的准备工作................................................................................................................................................4
6.1 孔道清理.....................................................................................................................................................4
6.2 锚端封闭.....................................................................................................................................................5
7 压浆........................................................................................................................................................................5
7.1 浆液拌制.....................................................................................................................................................5
7.2 压浆管道的连接.........................................................................................................................................6
7.3 压浆.............................................................................................................................................................6
7.4 稳压.............................................................................................................................................................6
7.5 保压及泄压.................................................................................................................................................6
8 特殊季节施工........................................................................................................................................................7
8.1 冬期施工.....................................................................................................................................................7
8.2 雨期施工.....................................................................................................................................................7
8.3 热期施工.....................................................................................................................................................7
9 质量控制与检测....................................................................................................................................................7
9.1 一般要求.....................................................................................................................................................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13年版,减震设计,吉林,多塔连跨悬索桥,多塔连跨悬索桥抗震,彭天波,抗震,李建中,高清PDF《多塔连跨悬索桥抗震与减震设计》李建中 彭天波 吉林 等著 2013年版

内容提要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主跨超千米悬索桥最多的国家。随着悬索桥主跨跨度的增大,多塔悬索桥应运而生。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为三塔两跨悬索桥,是世界上首座大跨度多塔悬索桥。本书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为背景,介绍多塔悬索桥抗震设计理论,旨在促进特殊桥梁抗震设计水平的提高,以保证作为生命线工程的大跨度桥梁在地震灾害下的安全性。
本书可供从事桥梁设计.科研.施工的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进行世界最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大批大型跨江,跨河和跨海大桥正在建设和规划中。而悬索桥以其优美的造型和宏伟的规模,常被人们冠以“桥梁皇后”的美誉,在大跨度桥梁设计中,特别是单跨为千米以上的桥梁设计中,有着绝对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已建或在建的主跨超千米悬索桥共8座,是世界上主跨超千米悬索桥最多的国家。
到目前为止,已建成的大跨度悬索桥都是传统两塔悬索桥,随着悬索桥主跨跨度的增大,主缆、主塔、锚碗的工程规模迅速增加,主缆拉力,锚啶的负载迅速增大,使传统两塔悬索桥设计变得十分困难,制约了传统两塔悬索桥向更大跨度发展。为了克服传统两塔悬索桥的弱点,多塔悬索桥方案应运而生。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位于长江江苏境内泰州段,其结构形式为三塔两跨悬索桥,是世界上首座大跨度多塔悬索桥,也必将成为现代多塔悬索桥的首创,为国内在新桥式工程实践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提供历史性契机。
地震历来是严重危害人类的一大自然灾害。近30年来,多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造成了非常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这些地震灾害的共同特点是:由于桥梁工程遭到严重破坏,切断了震区交通生命线,造成救灾工作的巨大困难,使次生灾害加重,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大跨度桥梁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保证作为生命线工程的大跨度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对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证震后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次生灾害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大跨度多塔悬索桥这一全新结构形式,抗震设计尚无现成规范可循,属于特殊桥梁范围。
本书以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为背景,介绍多塔悬索桥抗震设计理论,旨在促进特殊桥梁抗震设计水平的提高。
本书由同济大学李建中,彭天波,江苏泰州大桥有限公司吉林,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周良,武汉理工人学邓育林共同编写,李建中主编。
由于我们水平所限,编写时间比较紧迫,书中难免有不妥或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2013年版,减震设计,吉林,多塔连跨悬索桥,多塔连跨悬索桥抗震,彭天波,抗震,李建中,高清PDF《多塔连跨悬索桥抗震与减震设计》李建中 彭天波 吉林 等著 2013年版 2013年版,减震设计,吉林,多塔连跨悬索桥,多塔连跨悬索桥抗震,彭天波,抗震,李建中,高清PDF《多塔连跨悬索桥抗震与减震设计》李建中 彭天波 吉林 等著 2013年版

 

2014年,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案例,消能减震,潘鹏,设计,高清PDF《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 》潘鹏 等编著 2014年

内容简介
汶川地震以后,清能减震结构在建筑工程犊城得到大量的应用,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意识到消能减震技术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详细介绍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的书籍。《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MJGJ 297—2013已于2013年12月1日实随,笔者作为该规程编制组成员之一,在多年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推出这部建筑消能碱古设计方法的书籍,希望对广大工程设计人员有所帮助。

前言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消能减震技术日益得到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关注。《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程》(JGJ 297——2013)于2013年 12月1日起实施。可以预见消能减震技术将在建筑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帮助广大设计人员了解并掌握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方法,本书结合工程案例对建筑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书共分为12章,第1章介绍消能减震结构的概念与发展,第2章介绍消能减震结构的力学原理,第3章介绍消能器的构造和力学模型,第4章介绍消能器的技术要求和实验,第5章介绍消能减震结构的分析与设计,第6章介绍消能部件的连接与构造,第7一10章分别介绍采用黏滞消能器﹑黏弹性消能器、金属屈服消能器和屈曲约束支撑的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案例,第11章介绍消能减震结构弹塑性分析案例,第12章对消能减震技术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展望。
北京羿射旭科技有限公司的孙江波完成了本书的附录A一E的编写,清华大学的张钰和刘继新完成了本书的文字编辑和校对工作,北京羿射旭科技有限公司的张立成,徐吕岩和姚嗣成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照片和文字素材。在此对他们的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以下项目的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08107,51178250,51261120377,91315301),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2BAJ07B02,2011BAJ06B03,2011BAJ08B05),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2010Z01001),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笔者水平所限,且成书时间仓促,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敬请读者予以谅解和指导。

2014年,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案例,消能减震,潘鹏,设计,高清PDF《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 》潘鹏 等编著 2014年 2014年,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案例,消能减震,潘鹏,设计,高清PDF《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 》潘鹏 等编著 2014年 2014年,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案例,消能减震,潘鹏,设计,高清PDF《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 》潘鹏 等编著 2014年 2014年,建筑结构,建筑结构消能减震,案例,消能减震,潘鹏,设计,高清PDF《建筑结构消能减震设计与案例 》潘鹏 等编著 2014年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