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C/T 2624-2021 混凝土表面缓凝剂
ICS 91.100.99
JC CCS Q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
JC/T 2624—2021
混凝土表面缓凝剂
Surface retarder for concrete
2021-12-02发布202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内容摘抄: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建材中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天津工业化建筑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建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富乐佳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晶磊兴建材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科之杰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蒋玉川、王阳、刘立、赵志刚、赵勇、王文卓、宋玉成、吴文军、穆秀君、王清、李晓宁、张金凤、陈思、俞海勇、石云兴、陈嘉敏、王景贤、石峻尧、郭春霞、崔金华、吴吴、林艳梅。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混凝土表面缓凝剂的一般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预制混凝土构件使用的液体混凝土表面缓凝剂。粉体混凝土表面缓凝剂与规定的用水量搅拌均匀后,可参照本文件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 8076 混凝土外加剂
GB/T 8077 混凝土外加剂匀质性试验方法
GB/T 50080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081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JG 237 混凝土试模
JG/T 3027 混凝土加速养护箱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混凝土表面缓凝剂 surface retarder for concrete
在混凝土浇筑前,涂刷于模板表面,能延长与其接触的界面处混凝土凝结时间的材料。3.2
刻蚀深度 etching depth
预制混凝土构件脱模后,混凝土表面缓凝剂的作用面经水冲处理后,在构件表面获得的凹凸深度。
4 一般要求
本文件包括的产品的生产与应用不应对人体、生物与环境造成有害的影响,所涉及的安全与环保要求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5 技术要求
(略)
JC/T 2625-2021 钛石膏
ICS 91.100.10
JC CCS Q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材行业标准
JC/T 2625—2021
钛 石 膏
Titanium gypsum
2021-12-02发布 202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内容摘抄: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提出。本文件由建材工业综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江苏一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龙蟒佰利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重庆钛业有限公司、山东东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海钛业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道恩钛业有限公司、宁波新福钛白粉有限公司。
本文件参加起草单位:徐州钛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茂钛业有限公司、超彩环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济南裕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有限公司、广西蓝星大华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国合机械装备制造江苏有限公司、中信国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建材工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古思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再银、姚恒平、李逸晨、付一江、唐绍林、彭卓飞、豆君、淦文军、刘源、黄宝峰、陈金国、蔡元庚、肖辉、迟维荻、陆祥芳、邵国雄、李勇、黎承健、张兄来、束庆红、郭海强、黄世忠、黄志清、刘芬波、沈正植、古松、黄滔、邱峰、杨志、陈玉兰、任雨、杨再兴、吴小军、张欢、杨冬蕾、李楠、何涛、赵娇。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钛石膏的分类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硫酸法钛白粉生产过程中,使用石粉、石灰、电石渣中和酸性废水产生的以二水硫酸钙为主要成分的钛石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007.1 散装矿产品取样、制样通则 手工取样方法
GB/T 5484—2012 石膏化学分析方法
GB 6566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分类和标记
4.1 分类
按照钛石膏中二水硫酸钙的含量,由高到低分为一级品(A)、二级品(B)和三级品(C)。
4.2 标记
按产品名称、文件编号、分类的顺序标记。示例:符合JC/T 2625—2021要求的一级品钛石膏,标记为:
钛石膏 JC/T 2625—2021 A
5 要求
5.1 基本要求
钛石膏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1中的规定。用于石膏建材时应满足一级品(A)指标的要求。
(略)
苏州现代传媒广场工程节能减排绿色施工技术
苏州现代传媒广场工程节能减排绿色施工技术
沙萍,王国佐,李国建
(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苏州现代传媒广场工程为全国第三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立项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抓住“环保、节约、降耗”的核心思想,通过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尽可能做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的目标。作为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观摩工程,项目部始终做到环境保护措施到位,现场设施标准化、构件化,技术创新有亮点。整个过程中水、电指标控制比较好,节约材料也完成了项目部预定的目标,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内容摘抄:
1工程概况
苏州现代传媒广场项目占地面积约3.6万m2,整个项目由2栋L形塔楼组成,中间以M形户外顶棚相连。办公楼高214.8m,共43层;酒店楼高164.9m,共38层(见图1)。该项目位于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现代大道南侧,南施街与翠园路交界处,紧邻轨道交通一号线出口。地上建筑22万多m2,地下3层10万m2,共计32.8万m2,工程投资约26亿元,开工日期为2012年7月2日,计划竣工日期为2015年5月,工程建设周期历时约3年。
2绿色施工概况
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精细化管理,按照《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和《全国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验收评价主要指标》等要求,结合定型化、标准化、四新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手段的运用,来实现施工现场绿色施工管理目标。
垃圾的回收利用、用水用电的数据采集与各阶段施工情况的分析、用水用电量与用工情况的对比,废料余料的定型化加工制作都为其他工程奠定了基础,在公司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3管理的精细化
项目施工前期,项目部组织团队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的147项评价指标(基本规定15项、控制项14项、一般项中大项21项、小项87项、优选项30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根据评价指标在施工组织设计第18章节对绿色施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施工措施。
项目正式开工以前,就对绿色施工进行了前期策划,并形成了绿色施工方案。同时根据各个阶段的施工特点对平面进行3次转换布置,在布置临时用水、用电时也按不同的阶段来统筹考虑,避免以后对线路进行大规模调整,在施工过程中虽然用电线路略有变动,但未对工程造成任何影响。施工现场通过平面优化,提高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率,有效推进了施工现场的绿色施工。
4环境保护实施成效
《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在环境保护方面控制项4项,一般项10项包括4l小项,优先项8项,涉及资源保护、人员健康、扬尘控制、废弃排放、建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光污染控制、噪声控制等多个方面,苏州现代传媒广场工程在“建筑垃圾处置”、“扬尘控制”、“噪声污染控制”、“污水排放”等方面还是有亮点可寻。
(略)
JG/T 174-2014 建筑铝合金型材用聚酰胺隔热条
JG ICS 83.140
P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业行业标准
JG/T 174——2014
代替JG/T174——2005
建筑铝合金型材用聚酰胺隔热条
Polyamide thermal barrier strips for building aluminum-alloy profiles
2014-09-11发布 2015-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 布

内容摘抄: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JG/T174——2005《建筑用硬质塑料隔热条》。
本标准是对JG/T174——2005的修订,与JG/T174——200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密度试验、C型条物理与力学性能、O型条物理与力学性能、熔融峰温(DSC)试验和维卡软化温度试验;
——补充了耐水实验中的沸水试验方法;
——修改了Ⅰ型隔热条的物理力学性能要求、尺寸与偏差要求、外观要求;
————删除了线膨胀系数试验、热导率试验。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制品与构配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泰诺风保泰(苏州)隔热材料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材料测试部)、国家化学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建工测试部)、国家建材工业建筑防水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建筑五金水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佛山市南海易乐工程塑料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区新中瑾泰隔热制品有限公司、武汉市源发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芜湖精塑实业有限公司、宁波市爱索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坚美铝型材厂有限公司、广亚铝业有限公司、河北奥润顺达窗业有限公司、厦门开联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宁波信高塑化有限公司、四川广汉三星铝业有限公司、浙江瑞明节能门窗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圹、姜晓伟、王积刚、刘玉春、张晓敏、朱德明、王东旭、刘强、沈镇华、徐小超、薛浩栋、张焕烽、卢继延、潘学著、魏贺东、林冬鹏、徐积清、杨文忠、董呈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G/T 174——2005。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筑铝合金型材用聚酰胺隔热条的术语和定义,分类与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挤出法成型的建筑铝合金型材用聚酰胺隔热条(以下简称隔热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033.1 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GB/T 1040.1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GB/T1040.2 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2部分:模塑和挤塑塑料的试验条件
GB/T1043.1 塑料 简支梁冲击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非仪器化冲击试验
GB/T 1633 热塑性塑料维卡软化温度(VST)的测定
GB/T 2411 塑料和硬橡胶 使用硬度计测定压痕硬度(邵氏硬度)
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 9345.4——2008 塑料 灰分的测定 第4部分:聚酰胺
GB/T15596 塑料在玻璃下日光、自然气候或实验室光源暴露后颜色和性能变化的测定GB/T16422.3 塑料实验室光源暴露试验方法 第3部分:荧光紫外灯
GB/T19466.3 塑料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3部分:熔融和结晶温度及热焓的测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聚酰胺隔热条 polyamide thermal barrier strip
将聚酰胺 66和无碱玻璃纤维材料混合挤出成型的硬质塑料条材,在建筑隔热铝合金型材中起减少热传导和结构连接作用。
4 分类与标记
4.1 分类及代号
隔热条分类及代号见表1。
(略)
苏州现代传媒广场集成式整体升降脚手架设计与施工
苏州现代传媒广场集成式整体升降脚手架设计与施工
李国建,毕昕赟,吴俊彦
(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苏州现代传媒广场项目酒店楼外围护采用集成式升降脚手架,该平台工厂预制,然后在现场组装,相比传统悬挑脚手架而言大幅度减小高空搭设作业的危险性。本文结合该项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该项目的架体形式,施工前进行了合理的策划设计及平面优化布置,经专家论证后实施,改变了超高层外脚手架搭设传统作业方式,达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内容摘抄:
1工程概况
苏州现代传媒广场项目酒店楼采用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劲性混凝土框架结构,地下3层,地上38层,建筑总高度164.9m,酒店楼首层层高为6m,2—4层5.5m,5~7层5.0m,8层5.2m,9—2l层3.50m,22层3.6m,23层5.2m,24~37层3.5m,38层为3.9m。屋面层标高为149.900m。南北方向屋面处154.890m,159.890m,164.80m有3道水平方向400mm×800mm屋框梁(见图1)。东西方向无任何支撑,为配合架体安装,需要设置钢柱及钢梁。
2架体选择
2.1普通悬挑脚手架
优点:①结构简单;②受力计算模型简单;③搭设用钢管扣件等周转材料通用性强,价格低廉;④架体拼装不占用施工场地,可以同时满足楼层结构施工。
3架体设计
酒店楼整体立面较规则,各楼层节点变化不大,比较适合采用整体提升工具式脚手架,经过综合考虑,拟从8层开始使用集成式升降脚手架(见图2)。为方便平台安装,脚手架底部双排架高2个楼层,即对于本项目酒店楼而言,双排架须在施工前搭设覆盖住8,9两层。8,9层的外双排架需待9层楼面浇筑完成后方可拆除,然后才可吊装操作平台。平台设计高度20m,考虑分上下两部分进行两次吊装,首次吊装下部12m。在进行首次吊装前需将位于8层与9层楼面处的附着支座安装牢固,为操作平台提供2排平行的安全可靠的结构支撑点。架体最大爬升高度为165m。
4爬升流程及注意事项
设计使用正挂自倒链电动葫芦来控制集成式脚手架升降,同时其电气控制线路另行专门配设。另外,为保护线路安全,可在该电控专用线路上设漏电保护、过载保护、单独升降、错断相保护、正反转、自动控制、整体升降及接地保护等多项保护设备及装置,可另加指示灯表明各项保护装置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控制线路布设时可沿已建单体结构四周铺设,可在脚手架架体内部架空布设。
(略)
彩色高清PDF《管廊建设要关注的十大防水问题 》2017年版

内容摘抄:
前 言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城市快速发展,地下管线建设规模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凸现,一些城市相继发生大雨内涝、管线泄漏爆炸、路面塌陷等事件,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运行秩序。地下管线事故平均每天高达5~6起,每年由于路面开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作为新的管线敷设方式,综合管廊的建设可以促进统筹协调、节约空间资源、保障城市安全、降低城市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线建设水平,保障市政管线的安全运行。
2016年国务院在16个试点城市推广综合管廊,要求确保完成2000千米,争取完成2577千米。目前,我国至少有20个城市已经建有综合管廊,在建和已规划设计综合管廊的城市也多达20余个。国内综合管廊建设除在一线城市迅速发展外,还将逐步扩展至二线城市,近几年全国规划建设管廊12000千米,为世界最大规模管廊建设,因此,我国已成为管廊工程建设的大国,在未来若干年,管廊工程将在我国得到蓬勃发展。
综合管廊就是在城市地下建造的隧道空间工程。日本对部分铁路、公路隧道的通病调查表明,70%的隧道渗漏常见,美国全年因渗漏水腐蚀造成的损失为700亿美元。在我国,据对四川、云南、甘肃的铁路隧道调查,隧道渗漏现象严重,漏水的占50.4%,其中1/3漏水严重。2014年7月,中国建筑防水协会发布的全国建筑渗漏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地下建筑渗漏率达到58%。大量案例事实表明,因渗漏水引起混凝土腐蚀、钢筋锈蚀等造成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其严重程度远大于因结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带来的危害。渗漏引起的混凝土提前老化和钢筋锈蚀带来的问题是普遍的,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在地下管廊建设中,防水对其耐久性保障极其重要。因此,安全使用寿命要达到100年的地下管廊建设,水灾害预防是其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防水效果已成为衡量地下管廊工程质量的主要指标,这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共识。
防水是依靠具有防水性能的材料来实现的,防水工程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水材料的性能和质量,防水材料是防水工程的基础。由于防水材料的
(略)
目录
第一篇 综合管廊工程防水概述 ………………………………………………… 1
1.1综合管廊工类型…………3
1.2 综合管廊工程的意义 ………………………………………………………5
1.3 综合管廊工程防水现状…………7
第二篇 百年管廊怕漏水 ………………………………………………………… 9
2.1 地下水渗漏对管廊钢筋混凝土的腐蚀——————————————————11
2.1.1 地下水对管廊结构主体的渗透作用—————————————————11
2.1.2 地下水渗漏后对结构的腐蚀类型—————————————————12
2.1.3腐社性评价准……………14
2.2 渗漏水对管廊使用的影响………………………………………………………………………… 17
2.2.1 管廊渗漏水对结构及使用安全影响极大——————————17
2.2.2 管廊渗漏水导致维修成本高、维护难度大…………………………18
2.2.3 管廊渗漏水引发的次生灾害影响大……………………………………… 19
第三篇 综合管廊工程全密封防水原理 ………………………………………………………………… 21
3.1 综合管廊工程全密封防水理念————————————————————————23
3.1.1 全密封防水理念……23
3.1.2 大面积密封 …………………………………………………………………………………………… 24 3.1.3 细部节点密封 ……………………………………………………………………………………… 24 3.1.4 大面积与细部节点相容密封————————————————————25
3.2 综合管廊工程全密封防水机理 26
(略)
彩色高清PDF《广联达BIM系列实训教材 BIM5D施工管理实训 》楚仲国 王全杰 王广斌 主编 2017年版

内容摘抄:
前言
FOREWORD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建筑业正处于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提出了建筑业的十项新技术,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应用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BIM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势必会对整个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与转型升级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也将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尤其是近两年来,国家及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BIM标准及相关政策,对BIM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2015年6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是第一个国家层面关于BIM应用的指导性文件,充分肯定了BIM应用的重要意义。
越来越多的高校对BIM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积极进行实践,尤其是一些科研型院校,但是BIM技术最终的目的是要在实际项目中落地应用。要想让BIM技术真正为建筑行业带来价值,就需要大量的BIM技术相关人才。但由于高校课改相对BIM的发展较慢,BIM相关人才又相对急缺,同时BIM人才的建设也是建筑类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方向,针对建筑类专业学生的BIM能力培养,我们提出的方案是先学习BIM概论,认识BIM在项目管理全过程中的应用,然后再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核心业务能力进行BIM技术相关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应用,我们针对高校BIM人才培养进行能力拆分,如图1所示。
(略)
目录
CONTENTS
第1章 BIM概论
1.1 BIM的基本概念002
1.2 BIM技术的应用前景008
1.3 BIM应用软件简介010
1.4 基于BIM的施工项目管理 013
第2章 BIM5D平台数据集成及来源
2.1 BIM5D介绍026
2.2 模型集成来源及简介031
第3章 BIM5D数据导入
3.1 创建工程并导出P5D工程包 042
3.2 模型导入043
3.3 预算导入046
第4章 BIM5D基础应用
4.1 模型漫游052
4.2 路径行走053
4.3 砌体排布054
4.4 三维动态剖切(剖面) 058
4.5 创建切面059
4.6 专项方案查询061
4.7 高级工程量查询062
4.8 视点63
(略)
彩色高清PDF《广联达BIM系列实训教材 BIM全过程造价管理实训 》张玲玲 刘霞 程晓慧 主编 2018年版

内容摘抄:
前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 20 年也具有保持GDP 快速增长的潜力,建筑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提出了建筑业的十项新技术,其中就包括信息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信息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BIM 应用作为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家及各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 BIM 标准及相关政策,对 BIM 技术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2015 年6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建质函[2015]159 号)是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关于 BIM应用的指导性文件,充分肯定了 BIM 应用的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 BIM 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不仅颠覆了原来的造价构成,冲击了原有的计价方法,重构了工程造价管理体系,而且标志着真正意义的工程造价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时代的到来。当 BIM 发展起来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心就要由“造价确定到造价控制”进行转变,如图 1所示。
(略)
内容索引:
目录
CONTENTS
0 广联达云计价平台GCCP5.0简介
0.1 业务模式介绍002
0.2 界面划分003
0.3 界面功能介绍003
0.4 云计价平台主界面的最小化和最大化007
0.5 云计价平台的登录008
1 绪 论
1.1 BIM简介及发展前景012
1.2 BIM时代造价业务的新特点023
1.3 BIM 时代对造价人员业务素质的要求025
1.4 BIM技术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026
2 基于BIM的工程概算
2.1 概算基础理论知识031
2.2 广联达云计价平台GCCP5.0编制概算的特点和流程043
2.3 场景设计044
3 基于BIM的工程预算
3.1 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076
(略)
《煤矿储量探测及可开采价值评估实施手册》乔波 主编

煤矿储量探测及可开采价值评估实施手册编委会
编委:王洪星刘玉平刘伟男刘清稳刘清顺潘灿霞彭益清陆立萍张爱缘王霞张丽舒玉国何露刘勇林江林鸿
葛长颖刘颖张明林冯道
前言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迅速发展,煤炭勘探与开采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也不断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些新的煤炭企业从- -开始就轻装上阵,自觉采用新技术新方法。避免重蹈低效能重复生产的老路,同时。也使一些旧的煤 炭企业甩掉过去那种落后的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我国煤炭行业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越,并逐步纳入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因此,为增强我国地质勱探与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有效节约能源,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并对我国煤矿可开采价值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评估,我们特组织有关专
家、学者及煤碳行业一线工作者广泛搜集权威资料。精心筛选,科学编排而成此书。
该书共四卷十二篇,针对我国煤炭地质勘探技术与可开采份价值评估给予详细阐述,具体包括: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其分类、煤田煤矿地质勘探程序及其勘探阶段的划分、煤田煤矿勘探法、煤田煤矿勘探技术要求与手段、煤层取样制样新技术、煤及厚度的计算与预测、煤田煤矿储量计算与管理、煤田煤矿测绘资料及测量信息系统、煤田煤矿可开采地地质条件的量化评估、煤田煤矿可开采的经济价值评估、煤田煤矿无废开采规划与评估、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煤田煤矿开采方案设计与实施等知识。内容具体、资料权威、数据精确,评估贴切,具有极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
第一篇
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其分类
第一章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分级
第一节煤的生成
泥炭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过程。通常在低洼积水的沼泽里。楂物经历了繁殖、死亡期后。堆积于沼泽的底部,在厌氧细菌的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及其残余物,这一氧化分解过程称之为腐植化作用。此后,被分解的植物遗体被上部新的植物不断覆盖,转到沼泽较深部位。从而由氧化环境转入弱氧化甚至还原环境中。在缺氧条件下,原先形成的有机化合物发生复杂的化学合成作用,转变为腐植酸及其他合成物,从而使植物遗体形成- -种 松软有机质的堆积物,聚积成泥炭层。
腐泥的形成过程与泥炭不同。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在繁殖、死亡后,遗体堆积在缺氧的水盆地的底部。主要是在厌氧细菌参与下进行分解,再经过聚合和缩合作用,便形成暗褐色和黑灰色的有机软泥一腐泥层。 表1-1-1表明泥炭和腐泥的主要区别。
其后,泥炭或腐泥不断被上层沉积物覆盖,埋藏到一定深度,经受压力温度等作用,发生了新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在这个过程的早期阶段。进行的是成岩作用,它使泥炭转变成褐煤,腐泥转变成腐泥褐煤;后期则受变质作用的影响。使褐煤转变成烟煤或无烟煤,腐泥褐煤转变成腐泥烟煤或腐泥无烟煤。成煤和变质作用总称为煤化作用。

彩色高清PDF《新装饰主义 现代室内软装饰设计 》王菲 著 2016年版

内容摘抄:
前 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变得多元化,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室内空间装饰在精神层面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内的装修市场随着这一变化,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室内软装饰作为室内装修的一部分,也逐渐扩展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软装饰艺术发源于现代欧洲,又称为装饰派艺术,也称"现代艺术"。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出于各种原因,软装饰艺术在二战时曾一度中断,但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得以复兴。现阶段软装饰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
“室内软装饰设计”主要是针对室内空间展开展开陈设与装饰设计,它是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软装饰设计更能体现出空间使用者的品位和审美素养,是营造室内空间氛围的点睛之笔,它打破了传统的装修行业界限,将家具、灯饰、工艺品、陈设品、布艺、植物等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理念,丰富了空间的形式,满足了空间的个性化需求。
本书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大量的典型性图片、优秀的配饰搭配实景作品,组织本书的内容,使本书更贴近专业,更贴近实际。书中内容共有七章。前两章为基本的理论论述,如第一章为分析室内软装饰设计的概念、意义、流程以及与硬装修的比较,第二章分析室内软装饰的发展与风格。后五章为设计手法与实际案例的分析,如第三章为搭配原则与设计手法,第四、五、六章为家具、陈设、色彩、绿化、灯饰、布艺的设计,第七章为不同室内空间的软装饰设计等。
纵观本书,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第一,多样性。多样性有利于培养设计者适应多元化的室内软装饰的需要。书中
(略)
内容索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室内软装饰设计概述.......................................1
第一节室内软装饰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意义...........1
第二节室内软装饰设计的流程····················3
第三节室内软装饰与硬装修的比较...................9
第二章室内软装饰发展与风格 ········13
第一节 室内软装饰发展的历史与现状13
第二节室内软装饰发展的趋向22
第三节室内软装饰与室内风格24
第三章室内软装饰的搭配原则与设计手法40
第一节室内软装饰的搭配原则40
第二节室内软装饰的设计手法58
第四章室内软装饰中家具与陈设设计66
第一节家具设计66
第二节陈设设计87
第五章室内软装饰中色彩与绿化的设计102
第一节色彩设计102
第一节 绿化设计119
(略)
《现代矿山工程实用图集与施工设计新技术手册》金峙 著

第一篇
矿山工程矿图概论
第一章矿图基础知识
第一节矿图的种类和内容
在矿井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等工作中,需要测绘-系列的图纸,这些图纸,统称为矿图。
矿图的种类很多,一个生产矿井必须具备的图纸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矿井测量图,一-类是矿井地质图。
一、 矿井测量图
矿井测量图是根据地面和井下实际测量的资料绘制的。由于矿井采掘情况不断变化,因而,矿井测量图是随着矿井的开拓、掘进和回采等工作的进行,逐步测量并填绘的。
矿井测量图主要反映矿井地面的地貌、地物情况,井下各种巷道的空间位置关系,煤层产状和各种地质构造,井下采掘情况以及井上下相互位置关系等情况。
一个矿井必须具备的矿井测量图主要有:
井田区域地形图:
工业广场平面图:
井底车场平面图:
水平主要巷道平面图:.
采掘工程图:
井上下对照图等。
二、矿井地质图
在建井前,根据勘探资料,对煤层的产状、大的地质构造和煤炭质量等,已经基本掌握,绘制了各种地质图。在矿井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煤层产状、地质构造和煤质等,又会有新的发现,必须对原有地质图纸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改。因而,矿井地质图一般是在矿井测量图的基础上,将生产过程中收集的地质资料和原有勒探资料。经过分析推断绘制而成的。对其推断部分,以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补充,使矿井地质图的精
度不断提高。为煤矿的设计.建设和生产提供可靠的依据。
矿井地质图主要反映全矿煤层的产状、地质构造情况、地形地质情况、水文地质情况、煤质空间分布等情况。
煤矿常用的矿井地质图主要有:
地形地质图:
煤层等高线图:
各种地质剖面图:
各种柱状图:
煤岩对比图等。
矿井地质图和矿井测量图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矿井测量图,矿井地质图就难于绘制;反之,矿井测量图如果不根据矿井地质图填绘可靠的地质资料,就说明不了煤层埋藏的真实情况,因而将大大降低矿井测量图的实际效用。
在以上两类图纸的基础上,根据生产的需要,还可绘制一些其他的图纸。 常用的有:
采掘计划图:
施工设计图:
通风系统示意图:
运输系统示意图:
排水系统示意图:
供电系统示意图等。

《矿井设计指南》刘吉昌 主编

内容提要
<矿井设计指南>按照矿井设计程序,系统地介绍了矿井设计的全部内容,包括:矿井开采设计、那井通风安全与环境保护、煤矿设备选型设计、矿并供电与照明、新井工程及改扩建延深设计、采区旎工图设计、矿井设计优化方法、矿井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特殊开采设计等。其中,曾重介绍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矿井设计方法,反映了当代煤矿设计学科的最新成就;详细地阐述了如何根据具体的地质和技术条件进行矿井与采区设计计算及绘制施工图、内容编选方而兼顾了我国名地区和不同井型的设计要求。
该书以解疑为中心以精炼、实用为特点,按设计逻辑思维体系着重讲清设计思路、要点和方法,并附有计算示例.设计实例。
该书可作为煤炭商等院校的教学用书,也可满足中小型矿井设计技术人员的需要及煤炭中专相关专业师生參考。
前言
1988年1月在煤炭工业部教育司教材鏑辑室主持下,中国、山西、山东、滩南、西安阜新焦作河北和黑龙江等矿业院校和贵州工学院等十所院校的采矿系系主任和采耀教研整主任参加共同研究糊订了《矿井设计招南》嫡写提纲。本书初稳完成后,曾于1988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审稿会议。与会专家对书稿认真进行了审间,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作者根据专家意见对原书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并于1989年8月由煤炭工科高校采矿工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张先尘教授主持,在北京召开丁第二次审稿会议,中定了教材修订稿。此后由于《煤炭工业设计规范)和《煤矿安会规整>的修订并为了切实保证和提高本书的编写质量,又于1991年4月在西安召开了第三次审稿会议,对书输重新进行了全面审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书的特点是以精炼、实用和解疑为中心,按照设计逻辑思维体系进行丁编写,讲清了设计思路,要点和方法,以及应解决和注意的问题等;体现丁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反映了当代设计学科在理论上的最新成果:孫统地总结了多年来国内外的设计经验,阐明了设计工作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列举丁实例。由此看出,本书既可以满足来矿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需要,也可满足我因不同地区牒矿没计人员待别是中小型矿井设计人员的需要。是- -本教学和煤矿设计的必读用书。
全书共分九篇。第一篇为矿井开采设计,主要介绍设计内容步骤和方法,并田境界和储量计算,矿井地质报告的审查,矿共方案设计,采区方案设计,采掘关系:第二筒为矿井迪风安全与环境保护,主要介绍矿井通凤设计,通凤设备的选型设计,矿井安全设计,探矿环境保护;第三篇为煤矿设备选型设计,主要介绍提升和运输设备选型设计,排水和压气设备选型设计;第四篇为矿井供电与照明设计s第五篇为新井工程及改扩建延深设计,主要介绍立井并简及硐宣设计,斜井井简及确室设计,井底车场设计,井底车场确空设计,矿井技术改造及改扩建延深设计;第六篇为采区施工图设计,主要介绍咎道断面和交岔点设计,采区车场与碉室设计第七篇为矿井设计优化方法,主要介绍数理统计方法及其在煤矿的应用,矿井优化设计数学模型,优化方法(包括数学规划论,图与网络方法,决策技术,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在储论。可靠性理论,系统分析技术,枫糊数学,灰色系绕,电子计算机模拟等)在矿井设计中的应用)第八篇为矿井设计概算和施工囤预算的编制,第九篇为特殊条件下的开采设计,主要介绍“三下”采煤设计,水力来煤设计,充填采煤设计,不稳定煤层的开采设计。为了方便读者,对各筋章内客的设计思路计算方法、参数系数以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等均有叙述和分析。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包括函投大学、职工大学及中等专业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教学用书,也可供从事煤矿生产。科研和基建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参加编写的单位有中国、山西、山东.推南、西安.阜新、焦作、河北和黑龙江等九所院校、西安煤矿设计院以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杭州环保所。西安矿业学院侯德明副教授、范公動讲师参加第- -篇 两章初稿的编写;阜新矿业学院马树元朱银昌国教授编写了第九篇“三下”采煤-章的初稿。全书由山西矿业学院刘吉昌教授主编.

《矿山深部矿井工程建设与开采新技术及安全控制实用手册》

第一篇
深部矿井开采的岩石力学特长
第一章矿山岩石屿岩 体性质
第一节岩石的基本物理性质
一、 岩石的基本概念
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物质,由各种造岩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定规律组合而成。为与自然状态下的岩体有所区别,多数岩石力学文献中,岩石是指从岩体中取出的、尺寸不大的块体物质,有时又称岩块。
岩石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分类有:
(1)按岩石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煤田是地质历史上沉积运动形成的,煤矿绝大多数遇到的是沉积岩.
(2)按岩石固体矿物颗粒间的结合特征,可分为固结性、粘结性.散粒状和流动性岩石四大类。煤矿中多遇到固结性岩石,即造岩矿物的固体颗粒间为刚性连接,破碎后仍可保持- -定形状的岩石,常见的有砂岩、砂质泥岩、砂质页岩、石灰岩、泥岩等。
(3)按岩石力学强度和坚实性,可分为坚硬岩石和松软岩石。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铁建设丽[2005]754号
客运专线
无碴轨道铁路设计指南
2005- 10-09发布
2005-10-09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发布

前言
本设计指南是根据铁道部建设司2004年12月20日下发的《关于开展〈客运专线无碴轨道设计暂行规定)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借鉴国外有关无碴轨道的设计标准、技术要求和我国秦沈客运专线及其他线路铺设无碴轨道的经验进行编写的。
本设计指南包括总则、术语、线路、路基、轨道、桥粱、隧道、站场及相关工程等共9部分内容,对最高行车速度200 ~350 km/h的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具体设计时,应根据无碴轨道类型,参考国外相关设计标准,结合我国客运专线的具体情况和《新建时速300~ 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及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进行。
在执行本设计指南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客运专线的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有关资料,及时将修改、补充意见反馈给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2号,邮政编码100081),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政编码100038),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设计指南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贵解释。
本设计指南主编单位:铁道科学研究院。
本设计指南参编单位: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 、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工程局设计院、通号公司设计院。
本设计指南主要起草人:徐鹤寿、黄建苒、曾树谷、江成、王继军、张千里、牛斌、邢厚俊、王锋、杜旭升、曹东白、张莹荧、焦大化、魏锋、吕宾林、魏亚辉、李成、李秉涛、闫洪亮、吴连海、李庆生、刘永红、喻渝、余艳丽、魏永幸、颜华、孙宏林、文望青、邓运清、李宜生、张玉林、丁为民。
1总则
1.0.1为指导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的设计,制定本设计指南。
1.0.2本设计指南适用于 指导设计行车速度200 ~ 350 km/h的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的设计。未包括的内容,应按《新建时速300~ 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新建时速200~2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及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
1.0.3近期兼顾货运 的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尚应符合有关铁路设计规范及规定。
1.0.4设计速度大于或 等于200 km/h的跨线旅客列车联络线采用无碴轨道时,可参照本设计指南。
1.0.5客运专 线无碴轨道铁路选线时,宜避免水文条件复杂、冲刷严重地段。无法避免时,应采用抵抗洪水能力强的路基I程措施或采用桥涵等通过。
1.0.6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地质勘察应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相关要求。在过渡段或地质复杂地段,勘察横断面应适当加密。
在受洪水冲刷地段或降雨量大、强度高、历时长的区域,应加强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1.0.7客运专 线无碴轨道铁路混凝土结构应符合《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的要求。
1.0.8 路基、轨道、桥涵、隧道、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和管线沟槽等不同专业的各类结构应统筹设计,其衔接处应同步施工。
1.0.9客运专 线无碴轨道铁路设计除参考本设计指南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无碴轨道
用整体混凝土结构代替传统有碴轨道中的轨枕和散粒体碎石道床的轨道结构。
2.0.2板式轨道
预制轨道板通过灌筑CA砂浆调整层,铺设在现场灌筑的钢筋混凝土底座或混凝土支承层上的无碴轨道结构,可分为I型板式无碴轨道和Ⅱ型板式无碴轨道。
2.0.3双块式无碴轨道
以现场灌筑混凝土方式将预制的双块式轨枕嵌人到均匀连续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形成整体的无碴轨道结构。
2.0.4轨枕埋入式无碴轨道
以现场灌筑混凝土方式将预制的混凝土岔枕嵌人到均匀连续钢筋混凝土道床内并形成整体的无碴轨道结构。
2.0.5轨道板
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板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板,是板式轨道的主要部件。
2.0.6双块式轨枕
采用钢筋桁架连接的两块混凝土支承块而形成的轨枕,是双块式无碴轨道的主要部件。
3线路
3.1一般规定
3,1,1正线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应重视线路的平顺性,有利于组成线形变化平缓的空间曲线,提高旅客乘坐舒适度。
3.1,2正线设计标准的选用必须满足铺设无碴轨道和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的相关技术要求。
3.2线路平面
3.2,1正线线路的平面圆曲线半径应因地制宜,合理选用。优先选用常用曲线半径,慎用最小和最大曲线半径。必要时可采用最大与最小曲线半径间100m整倍数的曲线半径。各类平面圆曲线半径如表3.2.1所示。
4路基
4.1一般规定
4.1.1路基工程应按土工结构物进行设计,其地基处理、路堤填筑、边坡支挡防护以及排水设施等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确保列车高速、安全和平稳运行。
4.1.2路基工程应避免高填、深挖、长路堑和高大挡土墙。路堤高度原则上应大于基床厚度。一般路堤填土高度不宜超过8m。
4.1,3路基工程勘察应查明地基地质状态和填料的工程性质,为地基和路基结构物的变形状态评价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地质勘察横断面沿线路方向间距不大于50m,横断面上的地质点不应少于3个。过渡段或地质地形复杂地段应适当加密,并应在横断面之间作物探检查。
答疑:大佬们,这个点谁能发一份05S502图集,跪谢了-山东
问题专业:安装 预算 安装算量GQI
所属地区:山东
提问日期:2023-01-04 00:29:19
提问网友:♬木槿暖夏
大佬们,这个点谁能发一份05S502图集,跪谢了
解答网友:大庆张工
接收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湖南
提问日期:2023-01-03 23:18:54
提问网友:ÿ

解答网友:欢乐心中飞雪
不影响的
问题专业:土建 预算 钢结构算量GJG
所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提问日期:2023-01-03 22:54:12
提问网友:Zeke

2023-01-03 22:59:23 补充
是否表示焊缝?
解答网友:欢乐心中飞雪
6/8是表示焊缝高度
-12是钢板厚度
孔d44是表示预留螺栓孔的直径,M42是表示螺栓的规格
-540*25/1080,是表示钢板厚度为25mm,宽度540mm 长度1080mm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海南
提问日期:2023-01-03 22:52:11
提问网友:初学造价者

解答网友:欢乐心中飞雪
基础回填土体积1200-600=600
房心回填土体积750*(0.5-0.1)-(120*0.37+90*0.24)*(0.5-0.1)=274
与土外运600-274=326
问题专业:土建 结算 土建计量GTJ
所属地区:云南
提问日期:2023-01-03 22:44:24
提问网友:龚映月



解答网友:希望
两侧有加宽用圈梁来处理.定义圈梁并画图,在纵筋栏中输入纵向钢筋,把箍筋在其他箍筋中输入.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辽宁
提问日期:2023-01-03 22:37:07
提问网友:小子

解答网友:欢乐心中飞雪
看看有没有定额解释之类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