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3 > 2月 ( 第 97 页)

2023年,开工第一课,最新案例,2023年开工第一课附最新案例

12月31日,大连突发火灾,8人死亡!

2021年的最后一天!2021年12月31日  违规电焊作业,8人窒息遇难,1名消防员牺牲!企业违法建设冷库,违规使用易燃保温材料,违规使用电焊动火作业,造成保温材料着火,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公安部门已依法对企业负责人进行控制。

1月2日,四川突发交通车祸,8死19伤!

2022年1月2日下午,四川绵阳江油市发生一起严重车祸,事故造成8人死亡19人受伤。

1月3日,青岛一工厂突发火灾,2名消防员不幸遇难!

2022年1月3日 山东青岛胶州市大朱戈工业园一公司车间发生火灾,据称现场有2名消防员在救火时英勇牺牲。。

1月3日,毕节工地山体滑坡,17人死伤!

1月3日19时许,位于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归化街道的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培训基地项目在建工地发生山体滑坡,造成施工人员被困。事故导致14人死亡,3人受伤

2023年,开工第一课,最新案例,2023年开工第一课附最新案例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基础技术,技能,物业电工,高清PDF《物业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辛长平 主编

内容简介
本书编写形式简单、分类清晰,有利于读者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自学自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做好“三电”管理的基本措施:电工常用计算与经验口诀;低压电器的安装与配线;楼宇供(配)电系统;漏电保护、接地和接零、防雷保护:物业电气常用技术改造线路: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的主要技术标准与数据等。
本书适用于物业电工,初、中级安装、维修电工,也可作为专业技校的教学参考书。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融人了现代化建筑、多功能居民小区的管理领域。在物业的管理项目中,对电力设施、设备的可靠管理、合理维护、安全使用及运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都需要物业电工人员具体实施。但在从事电气、电力设备、设施的管理、安装、维修、保养工作人员中,以青年电工居多。在这些工作人群中,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人没能系统地完成电工、电气,电力工程等学科的学习与技能培训,其所掌握的知识不系统、不全面,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不少难题。单就物业电工而言,他既必须是多面手的电工人员,又要做好电气设施、设备的管理,还要做好电气设备的操作;既要保碎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又要做好电气设备故碎正确判断与维修,保养。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编写了物业电工基础技术与技能多一书。
本书以初、中级专业电工读者为对象,量比读者人群的知识结构,根据我们收集的大量信总和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照当前物业电工人员所接触到的电工技术应用程度,以基础技术与技能为主编写而成。
本书内容包括:第1章,做好“三电”管理的基本措施。这是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简称,物业电工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做到有制度、有条例、有秩序地管理用电:第2章,电工常用计算与经验口诀。主要介绍电工经常遇到的应用计算。为了实际工作的参考需要,本章列出了应用例题。电工常用计算能保瞳电气设备在正常的工作参数下可靠运行,起到提供一个理论依据的作用:经验口诀作为在实际工作中及时的经验判断,可防止官目处理,造成滋生故碎:第3章,低压电器的安装与配线:第4章,楼宇供(配)电系统:第5章,漏电保护、接地与接零、防雷保护:第6章,物业电气常用技术改造线路。这是物业电工日常工作中主要而且比较繁杂的工作项目,牵涉到操作管理、安全运行、检查维修:第7章,常用低压电器元件的主要技术标准与数据。这便于在维修工作中对常用低压电气元器件进行故蹄维修时更换选择使用,可提供准确的技术数据。按照这样的编写结构,可使读者看得懂,掌握得快,运用得熟。

 

2015年版,倪一清,孙宗光,应用技术,抗震设计,超限高层建筑,钱国桢,高层建筑,高清PDF《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用技术 》钱国桢 孙宗光 倪一清 著 2015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包括七个方面内容: (1) 介绍了超限高层建筑的范围和管理规章,并且强调了加强管理的必要性; (2) 按照现行规范内容,依次论述了各类超限高层建筑的问题判别与处理建议; (3) 与常规设计方法对比,阐述了性能设计的内容、种类、参数、标准、性能目标的细化综合及具体操作建议; (4) 在介绍有关基本知识的基
础上,分别对静力、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做了简介,包括:假定、原理、分析模型、计算方法、操作建议、适用范围、地震波选择、结果分析评估等; (5) 对各种结构控制方法与适用性做了介绍,并且给出有关实例; (6) 较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结构健康监测的知识和广州电视塔的结构健康监测实例; (7) 给出了六个有关静力、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算例与设计实例,供建筑结构工程师设计参考。
本书出版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发布了:关于印发《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通知建质[2015] 67号文,原建质[2010] 109号文件同时废止。故本书中已将新文件编人附录三,书中相关内容或有矛盾之处请以附录三为准。

前言
38年前我在当时的建设部东北建筑设计院工作期间,亲身感受了海城和唐山两次大地震。虽然海城地震是有预报的,但是由于城市建筑没有抗震设防,还是造成1328 人死亡,4292人受伤,11. 35万间房屋倒塌(约为唐山地震倒塌房数量的1/3 )。而现在大地震前虽然都未预报,但是地震的伤亡人数和房屋倒塌数已经大大减少,这主要是依靠我国在工程抗震设防方面所做的工作。特别是建设部抗震办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以及全国各地的工程抗震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单就抗震设计规范,从1974年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 11- 74薄薄的几十页,到现行的近500页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10, 已经先后修订了五次,而且现在几乎每种构筑物都有了抗震设计规范。事实证明减少地震灾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筑物、构筑物的抗震设防。可以说现在一般完全按照抗震规范建造的房屋,基本上不会在设防烈度的地震作用下倒塌。但是,现在还有三类工程属于抗震的薄弱环节。第一类是农村没有按抗震规范建造的农居。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村建筑都是农民自已建造的,而且大多没有抗震设防,所以每次地震的重灾区都在农村。现在国家在农村的抗震救灾方面投人很多,但是对农房建造的抗震设防管理仍然无能为力,可能要靠城镇化来解决;第二类是一些存 在次生灾害隐患的构筑物,如核电站、石化公司等类似的构筑物,这类构筑物有的还没有抗震规范,如制氧机厂的空分塔等。有的规范落后于工艺的发展,如核电站,所以是- -个抗震薄弱环节;第三类是超出规范限定标准的高层建筑。这类建筑因为不符合抗震概念设计要求,而且超出抗震规范的限定标准,因此也存在隐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此十分重视,近几年连续颁布了多个规章、文件和细则,强化了管理程序与组织。但是有关超限高层建筑的技术因素较复杂,涉及的面较广,理论有一定深度,技术操作有一-定难度。 而且现在百花齐放,缺少- -种大家公认的、统- -的、规范的方法与程序,因此一-般设计工程师较难找到一个人门的台阶。另外,现在我国高层建筑设计中,还很少应用结构控制与健康监测这样的新技术,事实证明这些新技术对超限高层建筑的安全保障与经济效益等方面是有益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已建工程的实际应用中技术数据的反馈信息,这有利于我国高层建筑设计技术的提高。鉴于上述原因,我们希望能够在这个方面也做- - 点工作。因此,决定与孙宗光倪一清二位教投合作,写-本有关超限高层建筑设计应用技术方而面的书,供设计工程师们阅读和参考。
孙宗光、倪- -清二位教授是我以前在杭州市城建设计院的同事,我们一直在学术上保持着联系,本书的大纲内容与目录是我们共同商定的。全书共8章,其中第1至5章主要由钱国桢执笔,第6章由钱国桢、孙宗光、王金昌执笔,第7、8两章由孙宗光、倪一清执笔,第9章由钱国桢组稿。全书由孙宗光负责统稿,倪一清负责最终稿全面校核。第1章主要介绍了超限高层建筑的范围和有关的管理规章;第2章从计算方法和结构类型的适用性、设计的合理性与经济性、震害教训等方面,来说明对超限高层建筑从严审查的必要性,并介绍了有关超限高层上报审查的范围与内容;第3章按规范内容依次介绍了常见问题与处理办法,其中特别强调了产生扭转问题的原因与影响,并且建议采用五种参数来控制扭转效应,即:位移比、周期比、前几个振型转动因子与平动因子的数值、底部最大地震作用剪力产生在第几振型和它的收敛规律与速度等。还建议限制三种周期比来控制扭转不规则,另外还介绍了其他多方面的若干设计经验体会;第4章从抗震性能设计方法与常
规设计方法的对比着手,介绍了性能设计方法的内容、种类、参数的确定、性能目标的细化综合以及性能设计的操作步骤与建议,使初学者较易理解和应用;第5章主要介绍了以Pushover 方法为基础的能力谱方法的假定、原理。有关公式的由来、操作步骤、适用范围,以及应用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对结构进行抗震性能设计评估的要点。还简介了我国学术界、工程界对此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概况;第6章在介绍了有关动力弹塑性分析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简单介绍了各种分析模型、计算方法、适用范围、地震波选择、结果分析评估以及有关软件的应用问题;第7章对各种结构控制方法与适用性作了介绍,并且给出了用被动控制方法实施房屋加层,以及风振控制的例题;第8章较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结构健康监测的知识,还较详细地介绍了倪- -清 负责的广州电视塔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概况。第9章介绍了6个有关静力、动力弹塑性分析的算例与设计实例,以供工程师们参考。
本书第9章的算例与实例,分别由杭州天元建筑设计研究院高涛高工、中建西北建筑研究院王伟峰高工、杭州城建设计研究院金天德总工、杭州汉嘉建筑设计研究院楼东浩总工、上海中建建筑设计院刘蒙棣高工提供。池毓蔚博士、段元锋副教授分别参与了第7章被动控制加层与风振控制课题的计算分析,王金昌副教授负责了第6章6. 2.6节的编写工作,谨此致谢。本书写作有幸得到魏琏老师和益德清大师指教与关心并为之作序。还得到中建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沈励操、中建西南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工陈正祥、杭州天元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屠忠尧、杭州城建设计研究院总工金天德的关心和帮助。此外,许刚教授级高工、金咸清总工、李智伟高工、滕国明硕士、顾建飞硕士、许哲硕士等为本书写作提供了诸多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涉及很多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问题,考虑到我们理论知识有限,实践经验不多,书中-定存在不少问题与错漏,真诚地欢迎有关专家、学者、工程师们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
2015年版,倪一清,孙宗光,应用技术,抗震设计,超限高层建筑,钱国桢,高层建筑,高清PDF《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用技术 》钱国桢 孙宗光 倪一清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倪一清,孙宗光,应用技术,抗震设计,超限高层建筑,钱国桢,高层建筑,高清PDF《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用技术 》钱国桢 孙宗光 倪一清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倪一清,孙宗光,应用技术,抗震设计,超限高层建筑,钱国桢,高层建筑,高清PDF《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用技术 》钱国桢 孙宗光 倪一清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倪一清,孙宗光,应用技术,抗震设计,超限高层建筑,钱国桢,高层建筑,高清PDF《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用技术 》钱国桢 孙宗光 倪一清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倪一清,孙宗光,应用技术,抗震设计,超限高层建筑,钱国桢,高层建筑,高清PDF《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用技术 》钱国桢 孙宗光 倪一清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倪一清,孙宗光,应用技术,抗震设计,超限高层建筑,钱国桢,高层建筑,高清PDF《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用技术 》钱国桢 孙宗光 倪一清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倪一清,孙宗光,应用技术,抗震设计,超限高层建筑,钱国桢,高层建筑,高清PDF《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应用技术 》钱国桢 孙宗光 倪一清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人工冻结法,城市地下工程,实践,张婷,杨平,理论,高清PDF《城市地下工程人工冻结法理论与实践 》杨平 张婷 著 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南京、苏州、宁波、无锡、上海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遇到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施工难题为背景,以软弱地层地下工程冻结法施工理论实践为主线,采用理论研究、室内试验、数值模
拟、方案比选、实测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全面阐述了城市地下工,程,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人工冻结法施工的理论与关键技术。全书共分九章,包括人工冻结法基础理论,浅表土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人工冻结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盾构始发与接收端头人工冻结加固技术与应用,地铁联络通道人工冻结施工技术与应用,盾尾刷渗漏防治技术,水泥土加固抑制冻胀融沉技术,人工冻结法施工监测技术,特殊地下工程人工冻结法应用。
本书可供从事城市轨道交通等城市地下工程施工、科研、设计与建设管理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教师教学科研用书或研究生学习参考。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地铁的造价不非,每公里至少需要四五亿的投资,一个城市地铁项目所需的资金就能达到几十亿,甚至几百亿。截至2013年底,全国17个城市共建成67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约2060公里,且在建规模仍在明显增大。已建成或已开工建设地铁的城市有北京、天津,香袖、上海、广州、南京、深圳,大连、武汉、重庆、成都、杭州、沈阳、西安、青岛、
哈尔滨,苏州等20多个。国务院已批准了36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共建197条线路约5373公里,未来几年的年均建成里程可达500公里以上。目前,中国在世界地铁排行榜(按地铁运营里程排名)中位列第三位,仅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并且上海、北京分别以459公里和439公里进人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前十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将在202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市场,前景十分广調。
然面,现阶段我国城市地铁隧道多为浅埋式,城市大规模地下空间的开发,使许多软弱地层地铁隧道会建在原有地下结构物附近,即处于复杂环境下(软弱地层、浅埋、建筑构筑物密集)。在这种复杂环境下,盾构始发与接收,联络通道、车站出人口暗挖等的施工存在很大风险。盾构隧道端头土体加固是盾构机安全始发与接收的重婴保证,而隧道端头正是盾构法施工隧道的事故多发地带,因此盾构始发与接收已成为盾构法施
工中风险最大的环节,选择合理的端头加固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盾构法隧道顺利施工。盾构隧道的联络通道常采用竖井开挖或隧道内开孔暗挖法来施工,施工前也需要对开挖面的软弱地层进行加固。盾构隧道端头及联络通道加固方法的选取主要取决于地质情况、地下水、覆盖层、盾构机直径、盾构机型、联络通道的埋深、施工环境等因素,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有高压旋喷法、深层搅拌法、冻结法、注浆法等。当加固范围内含有富水砂层时,普通加固法难以满足加固质量,常需采用人工冻结法。该工法技术可靠、对地层条件要求宽、施工环保,是其他地层加固方法难以应用时的最终解决方案。
人工冻结法是利用人工制冷技术,使地层中的水结冰,把天然地层变成冻土,增强其强度和稳定性,隔绝地下水与地下工程的联系。以便在冻结壁的保护下进行地下工程据进的一项施工技术。其作为临时加固地基的施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地铁隧道盾构始发与接收端头加固、联络通道加固施工、隧道抢险及其他抢险工程等城市地下工程施工中。但是,目前人工冻结理论还不能完全满足多样性的工程实际所需,因此,本书以
南京、苏州、上海、无锡、宁波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土层为背景,研究和介绍了人工冻结法基础理论、浅表土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人工冻结数值模拟理论及方法、盾构始发与接收端头人工冻结加固技术与应用、地铁联络酒道人工冻结法施工技术与应用、盾尾刷渗漏防治技术、水泥土加固抑制冻胀融沉技术等,以期解决复杂环境下城市地下工程人工冻结理论与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与问题,为我国大规模地铁建设人工冻结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具体来说,本书以南京、苏州、上海、宁波、无锡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轨道交通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复杂地质环境条件下施工.难题为背景,以软弱地层地下工程冻结法施工的理论与实践为主线,采用理论研究、室内试验、数值仿真、方案比选。实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人工冻结法基础理论;②浅表土人工冻土物理力学性能:①人工东结数值模拟理论与方法;④盾构始发与接收端头人工冻结加
固技术与应用:⑤地铁联络通道人工冻结施工技术与应用:⑥盾尾刷渗漏防治技术;⑦水泥土加固抑制冻胀融沉技术;⑧人工冻结法施工监测技术,⑨特殊地下工程人工冻结法应用。
本书依托的工程背景得益于南京地铁建设有限公司余才高董事长、苏州轨道交通公司董朝文副总经理、宁波轨道交通有限公司陈斌副总经理、常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胡导云副总经理等多位领导的支持和关心:在人工冻结施工和监测过程中也获得了上海机械化施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隧道股份有限公司、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中铁14局、中铁19局、江苏建基集团有限公司、中煤隧道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南京、苏州、宁波、无锡的多个项目部的帮助。本书的相关研究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冻土与混凝土结构相互作用接触面变形机理与本构模型研究”(51278251).“人工冻融软土微观结构与融沉特性内在机理研究”(51478226);苏州市科技局苏州轨道交通专项课题“盾构隧道端头与联絡通道加固方式及安全性研究”(2XJ0802)。南京地铁公司科研项目“南京地铁大直径隧道穿越长江进出洞技术及盾尾渗漏防护与控制”(D3-xy01-0001-1206);住建部科研项目“人工冻结加固盾构隧道端头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2014-K3-029);宁波地铁科研项目、中铁隧道局委托科研项目、中铁三局委托科研项目等的资助,同时感谢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对本书出版的资助。特别要感谢的是王效寅、胡俊、赵联桢、何文龙、袁云辉、覃伟、陈成、刘元昆、王杰、鲍俊安、王许诺、贺俊、张翔宇、贲志江、孙谷雨、朱峰、蒋大有等研究生在博士、硕士在读期间所做的相关研究工作,感谢刘贯荣、庄惠敏,王升福、陈瑾、何冬、沈阳研究生为本书相关文字、图表所做的大量工作,同时也要感谢南京林业大学岩土与地下工程研究团队的各位同仁为本书所做的贡献。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发表于各类期刊和出版专著的资料成果,并将引用的文章和专著列人参考文献中,但难免会有遗漏,敬请谅解,并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2015年版,人工冻结法,城市地下工程,实践,张婷,杨平,理论,高清PDF《城市地下工程人工冻结法理论与实践 》杨平 张婷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人工冻结法,城市地下工程,实践,张婷,杨平,理论,高清PDF《城市地下工程人工冻结法理论与实践 》杨平 张婷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人工冻结法,城市地下工程,实践,张婷,杨平,理论,高清PDF《城市地下工程人工冻结法理论与实践 》杨平 张婷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人工冻结法,城市地下工程,实践,张婷,杨平,理论,高清PDF《城市地下工程人工冻结法理论与实践 》杨平 张婷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人工冻结法,城市地下工程,实践,张婷,杨平,理论,高清PDF《城市地下工程人工冻结法理论与实践 》杨平 张婷 著 2015年版

 

2013年,卜良桃,城市地下工程,工程实例,施工技术,曾裕林,高清PDF《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工程实例 》卜良桃 曾裕林 主编 2013年

前言
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已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人们对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性能等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新要求,各种新型材料以及新工艺不断涌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新工艺不断替代旧工艺,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熟悉,了解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本书以工程实例为主线,系统介绍了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明挖法工程施工技术与工程实例;第二章为浅埋暗挖法施工技术与工程实例;第三章为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与工程实例;第四章为水底沉管隧道施工技术与工程实例。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的科研成果及最新的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收集整理了典型的地下工程施工工程实例,以工程实例为基础,理论性和实用性强。本书主要作为土木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教材,同时也可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由卜良桃曾裕林主编,于丽、侯琦、吴伟华、陶剑剑、朱仁芳、曾坚,朱健、汪文渊,朱怀、贺阳、李红益、区杨荫、刘德成、张欢、刘谲彬、段文锋、刘尚凯分别参加了各章节的编写工作。作者从事工程结构的设计、施工和研究工作多年,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0余篇,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当然,书中不妥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拨冗指正。

2013年,卜良桃,城市地下工程,工程实例,施工技术,曾裕林,高清PDF《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与工程实例 》卜良桃 曾裕林 主编 2013年

 

2013年,城市电力电缆,杨文威,隧道工程,高清PDF《城市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杨文威 主编  2013年

内容提要
目前国内关于大型城市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的研究比较少,本书以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北京西路一华夏西路500kV电力电缆隧道工程为例,立足于我国城市输配电工程的需要,旨在对城市电力电缆隧道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梳理及介绍。
本书共分7章,包括绪论、电力电缆隧道工程的规划与设计、电力电缆隧道专用施工技术研究、电力电缆隧道辅助技术研究、电力电缆隧道施工控制及运营维护、电力电缆隧道施工指南、展望。
本书可供从事地下工程和隧道工程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工作实践中阅读,也可作为城市电力电缆隧道建设的研究人员、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前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开发建设的加快,使得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城市高压电力电缆隧道建设经验的缺乏、隧道穿越环境的复杂多样,在城市电力电缆隧道建设中成为必然面对、不可回避和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城市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立足于我国城市输配电工程的需要,旨在对城市电力电缆隧道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进行梳理及介绍。
本书介绍的500kV电力电缆隧道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地表5m以下的资源,将地下0.8~2m的黄金城市管线空间让出来,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这也是解决电力建设用地不足的有效途径。
本书以上海市电力公司的北京西路-华夏西路500kV电力电缆隧道工程为例,其是国内线路长度最长、接头数量最多的电力电缆隧道工程,沿线多为城市高架、高层商务楼、多层住宅、沿街商铺及工厂,电力电缆隧道全线穿越已建、在建及规划轨道交通33次,施工难度之高在我国电力电缆隧道史上还属首例。为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上海市电力公司博采众长,以技术创新为引领,采用了诸多先进技术,如电力电缆消防关.
键技术、顶管近距离穿越运营中地铁隧道的施工技术、电力电缆隧道施工控制及运营维护与数字化技术、电力电缆隧道数字化远程监控系统等,为确保该500kV电力电缆隧道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施工提供了技术保证。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北京西路-华夏西路500kV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参与单位提供了很多参考资料。在此,感谢工程实施中黄效喜、曹春平、倪镭、张伟、高小庆、王怡凤、许建华、王固萍、朱玉林、胡万荣、马骏、蔡钧、周红英等领导对本书提供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3年,城市电力电缆,杨文威,隧道工程,高清PDF《城市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杨文威 主编  2013年 2013年,城市电力电缆,杨文威,隧道工程,高清PDF《城市电力电缆隧道工程建设》杨文威 主编  2013年

 

2015年版,傅学怡,创新,实践,建筑结构,高清PDF《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 著 2015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以“结构设计”为主题,结合笔者近几年所主持设计的国内外重大建筑工程,在系统介绍各项目的结构设计过程及技术难点,包括结构体系与方案、分析计算方法、关键技术问题、主要构造措施等的基础上,重
点突出其中采用的新结构体系、新结构设计方法、新分析计算技术等。
本书适合建筑结构设计人员阅读,也可供建筑结构科研、教学及施工人员参考。

前言
笔者长期从事高层、大跨空间建筑结构的设计与研究,并有幸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经常广泛切磋探讨有关高层、大跨建筑结构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实践使我们一-致深感,在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各种计算软件已广泛应用于高层、大跨空间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的今天。在新颖复杂高层、大跨建筑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从概念和整体上:把据住高层、大跨空间建筑结构的基本力学特性、设计方法。如何去理解并掌握新型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进而达到使高层、大跨建筑结构设计得更加经济合理,乃是当前
高层、大跨建筑结构设计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本书以“结构设计”为主题,结合笔者近几年所主持设计的国内外重大建筑工程,在系统介绍各项目的结构设计过程及技术难点,包括结构体系与方案、分析计算方法、关键技术问题、主要构造措施等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其中采用的新结构体系、新结构设计方法、新分析计算技术等。
同时在多年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解答了下列--些新课题:
1. 整体结构总装分析技术
2.结构包络设计技术
3.结构施工全过程模拟控制技术
4.超长结构温度收缩效应分析控制技术
5.结构线性屈曲稳定与构件计算长度分析确定技术
6.结构非线性屈曲稳定与极限承载力分析技术
7.结构精细化分析技术
8.索结构与预应力技术
9.超高层建筑混凝土长期徐变收缩效应分析与控制技术

为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这些新颗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同时为帮助读者拓宽结构设计思路,了解当前国内外新颖、复杂建筑结构设计发展的最新动态,所提出的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均结合国内外六个典型工程结构设计实例予以展开。
本书所选的实例均来自CCDI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原中建国际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和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所承担的工程设计项目。在本书撰写过程中,学生和助手吴兵、高颖、吴国勤、杨想兵、周颖、冯叶文、邸博、黄船宁、刘平、许鸿珊等同志和中科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的4位同志都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缺点错误在所难免;笔者在此热忱地欢迎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2015年版,傅学怡,创新,实践,建筑结构,高清PDF《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傅学怡,创新,实践,建筑结构,高清PDF《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傅学怡,创新,实践,建筑结构,高清PDF《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傅学怡,创新,实践,建筑结构,高清PDF《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傅学怡,创新,实践,建筑结构,高清PDF《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傅学怡,创新,实践,建筑结构,高清PDF《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傅学怡,创新,实践,建筑结构,高清PDF《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傅学怡,创新,实践,建筑结构,高清PDF《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 著 2015年版 2015年版,傅学怡,创新,实践,建筑结构,高清PDF《大型复杂建筑结构创新与实践》 傅学怡 著 2015年版

 

2018年版,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李大华,案例,高清PDF《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及案例 》李大华 等 2018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土石方地形数据采集及量算方法、土的性质与分类、施工排水、土方施工、爆破工程、基坑工程、地基处理技术、绿色施工、土石方工程施工案例等,较系统地介绍了土方工程设计、施工中的实用技术、方法和措施,并辅以工程案例,以便学习参考。
本书按照最新颁布的相关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编写,力求新颖、 简明、实用,反映我国在土方工程施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水平。
本书可供从事土木工程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前言
土方工程是土木工程施工中主要的工程之一,人类建造的各类工程设施,如房屋、道路、铁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港口、电站、飞机场等, 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地基基础之上。由于地基土层的形成年代、生成环境及成分等各不相同,导致其种类多种多样,且不同种类的土,施工受地质、水文、气象等条件影响较大。此外,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土方工程的工程量大,特别是随着现代工程项目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土方工程量亦与之俱增。因此,工程项目正式施工之前,必须对土层进行工程地质勘探,充分了解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以便做出合理的工程地质评价,选择合理的土方工程施工方案。
土方工程也是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的先导施工过程,土方施工方案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工程建设各方的经济效益,也关乎施工安全乃至施工场地附近已建工程设施的安全,一旦出现失误,往往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处理也比较困难。
鉴于此,本书作者力求揭示土方施工的一般规律,分别从土方工程的理论、设计、施工等环节加以论述,并在书后辅以工程案例作为参考,使读者对于土方工程的施工工序、方法和相关规范(规程)的要求有一个系统了解。全书按照土方工程施工的顺序和特性,分别介绍了地形数据采集及土方工程量计算方法、土的性质与分类、施工摔水、土方的开挖和回填、土石方的爆破技术、基坑工程及地基处理技术、土方工程绿色施工技术等内容,并对相关施工过程的技术措施、质量安全等给出了必要的参考数据。
本书以最新的施工验收规范、技术规程为依据,突出实用技术,并对各部分内容辅以例题,便于读者学习理解。既可满足工程技术人员的需要,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也可以作为高校土木工程等专业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参考书。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考和借鉴了有关书籍和资料,得到了不少施工和建设单位的大力支持,许多热心的朋友也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 - 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土木工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工程建设的形式和地质情况复杂多变,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欠妥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2018年版,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李大华,案例,高清PDF《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及案例 》李大华 等 2018年版 2018年版,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李大华,案例,高清PDF《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及案例 》李大华 等 2018年版 2018年版,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李大华,案例,高清PDF《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及案例 》李大华 等 2018年版 2018年版,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李大华,案例,高清PDF《大型土石方工程施工技术及案例 》李大华 等 2018年版

ICS 87.040
CCS G 51
团体标准
T/HBTL007-2022
水性双组分环氧防腐钢结构涂料
Waterborne two-component epoxy anticorrosive steel structure coating
2022-11-30  发布
2022-12-31  实施
河北省粘接与涂料协会  发布

T /HBTL 007-2022,水性双组分,环氧防腐钢结构涂料,防腐涂料,T/HBTL 007-2022 水性双组分环氧防腐钢结构涂料.pdf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由河北省粘接与涂料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负责起草单位:石家庄市友道科技有限公司、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石家庄学院、衡水东明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凌瑞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河北省粘接与涂料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段新峰、李晓、孙美菊、刘会茹、崔文广、王春玉。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内容摘抄: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性双组分环氧防腐钢结构涂料的术语和定义、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贮运。
本标准适用于以水性环氧树脂或改性水性环氧树脂为主要成膜物质,常温干燥型双组分水性防腐涂料,不适用于水性环氧富锌底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注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24色漆、清漆和印刷油墨研磨细度的测定
GB/T1725色漆、清漆和塑料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GB/T1728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
GB/T1732漆膜耐冲击性测定法
GB/T1733漆膜耐水性测定法
GB/T1740漆膜耐湿热测定法
GB/T1766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
GB/T1771色漆和清漆耐中性盐雾性能的测定
GB/T318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6739色漆和清漆铅笔法测定漆膜硬度
GB/T6742色漆和清漆弯曲试验(圆柱轴)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9269涂料黏度的测定斯托默黏度计法
GB/T9271色漆和清漆标准试板
GB/T9274色漆和清漆耐液体介质的测定
GB/T9278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
GB/T9286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
GB/T9750涂料产品包装标志
GB/T13491涂料产品包装通则
GB/T23993水性涂料中甲醛含量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GB30981-2020工业防护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在101.3kPa标准大气压下是在常温下,沸点50℃至260℃的各种有机化合物。
3.2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VOC含量)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content
按规定的测试方法测试产品所得到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质量分数。
4产品分类
本标准将水性双组分环氧防腐钢结构涂料按应用功能分为底漆、中间漆和面漆。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3.100
CCS065
团体标准
T/GDPAWS 14-2022
生态环境企业应急能力建设评价规范
Code for evaluation of emergency capacity bui lding of eco-environmental enterpr ises
2022-12-28  发布
2023-01-01  实施
广东省安全生产协会  发布

T /GDPAWS 14-2022,企业应急能力,建设评价规范,生态环境,T/GDPAWS 14-2022 生态环境企业应急能力建设评价规范.pdf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提出。本文件由广东省安全生产协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局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佛山市顺德区环境保护协会、广东安全技术职业培训学院、深圳市明辉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协安安全应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四川安法应急技术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仕刚、许永峰、王启军、丁可、王立明、闫红超、肖存经、王准、刘玉兵、周健聪、赵明武、李冬洁、孙加龙、边文章、颜铭、陈运初、范建平、张粤、黄子斌、刘孙权、黎明、袁明国、王佳佳、苗罡、高建斌、郭强、李天翻。

内容摘抄: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企业应急能力建设的术语和定义、原则与依据、基本要求、评价策划、评价实施、评价规则、评价管理及特续改进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生态环境治理与运营企业对应急能力建设工作的自我评价与第三方评价,其他施工企业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33000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T33942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50927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风险管理规范
AQ/T9007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
AQ/T9008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及考核规范
AQ/T9009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价规范
AQ/T9011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价指南
DL/T5314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生产应急能力评价导则
T/GDPAWS6广东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评价细则
T/GDPAWS7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建设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
为应对突发事件而采取的涵盖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全过程的有计划、有组织及系统性的行为。
3.2一案三制three systems for one case
是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的简称。
3.3应急能力emergency capabi lity
是应急预防与准备能力、应急监测与预警能力、应急处置与救援能力、事后恢复与重建能力的统称。

4原则与依据
4.1评价原则
应遵循的原则:
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全面准确:注重实效:服务发展。
4.2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包括以下内容:
国家及地方有关方针、政策;国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
GB/T29639、GB/T33000、GB/T33942、AQ/T9007、AQ/T9008、AQ/T9009、AQ/T9011、DL/T5314。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3.020.01
Z18团体标准
T/GSC002一2022
土壤和沉积物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碱溶液提取-电感耦合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Soil and sediment-Determination of Cr(VI)-Alkal ine diges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method
2022-12-30  发布
2022-12-30  实施
中国地质学会 发布

T/ GSC 002-2022,六价铬含量的测定,土壤及沉积物,电感耦合,碱溶液提取,离子体发射光谱法,T/GSC 002-2022 土壤及沉积物 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碱溶液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pdf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和GB/T20001.4-2015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试验方法标准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国地质学会团体标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湖北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队、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环境调查院。
本文件的参与单位有: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化学分析研究室、武汉智惠国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黄石市洁城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赣州金源测试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耿丽婵、冯朝军、谈加香、皮业华、王红群、陈磊磊、杨亮改、秦海娜、董飞、倪高波、孙大珍、周冠、马右敏、周仲天、袁锡泰、万立涛。本文件为2022年首次发布。

内容摘抄:

1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土壤和沉积物中六价铬测定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本文件适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当样品称样量为5.0g,定容体积为100L时,本文件测定六价铬的方法检出限为0.30mgkg,测定下限为1.20mg/kg。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GB5085.3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附录T
GB/T32722土壤质量土壤样品长期和短期保存指南
GB17378.5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HJ25.2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监测技术导则
HJ/T166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494水质采样技术指导
HJ495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
HJ613土壤干物质和水分的测定重量法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方法原理

在水浴恒温条件下,用减性提取液浸提样品中六价铬,以氯化镁为抑制剂抑制三价铬的浸出,浸出液中的铬全部以六价铬形式存在。调节浸出液的pH=7.5,在283.563m处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铬原子的发射光谱强度,用工作曲线法计算六价铬的含量。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T/GSC 002-2022 土壤及沉积物 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碱溶液提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pdf已关闭评论

ICS13.100
CCS065
团体标准
T/GDPAWS 15-2022
生态环境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规范
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double prevention system for eco-environmental Enterprises
2022-12-28  发布
2023-01-01  实施
广东省安全生产协会  发布

T /GDPAWS 15-2022,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规范,生态环境,T/GDPAWS 15-2022 生态环境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规范.pdf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提出。本文件由广东省安全生产协会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局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广东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佛山市顺德区环境保护协会、广东安全技术职业培训学院、广州协安安全应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四川安法应急技术研究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仕刚、王立明、许永峰、王启军、丁可、闫红超、肖存经、王准、刘玉兵、周健聪、刘孙权、黎明、孙加龙、边文章、颜铭、陈运初、范建平、张粤、王佳佳、袁明国、管术杰、王晓梁、张校甫、赵永政。

内容摘抄: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日标原则、工作要求、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以及持续改进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从事防洪治涝、水环境治理、市政管网修复的生态环境企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的体系建设、评价改进及第三方评价等工作。其他生态环境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182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SL17-2014疏浚与吹填工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安全风险risk;hazard
发生危险事件或有害暴露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健康损害或财产损失的严重性的组合。[来源:GB/T33000—2016,3.8]
3.2风险点risk point
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3.3施工危险源construction hazard source
在施工过程中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亡、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注:施工危险源(以下简称危险源)分为一股危险源及重大危险源。
3.4危险源辨识hazard identification

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包括辨识出危险源以及判定危险源类别及级别。
3.5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安全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其严重程度,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可靠性加以考虑,以及对其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来源:GB/T33000-2016,3.9]
3.6风险分级risk ranking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安全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划分出确切等级的活动。
注:危险源安全风险等划分为四级,由高到低依次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识。
3.7事故隐患hidden risk of accident
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以及在风险控制过程中,因管理缺陷、行为不规范和认知不足导致的事故可能性。
3.8一般事故隐患general accident potential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或限期内整改排除的隐患。
3.9重大事故隐患major accident potential
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3.10隐患排查hidden danger troubleshooting
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过程。
3.11隐患治理hidden Risk Management
消除或控制隐患的过程或活动。
3.12双重预防体系double prevention system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
4目标原则
4.1建设目标
生态环境企业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应实现以下工作目标:
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制定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方案;建立安全风险清单和数据库:制定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设置重大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绘制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绘制作业安全风险比较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或数据库;设置重大隐患排查治理公告栏:记录双重预防体系运行评审情况。
4.2建设原则
生态环境企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风险优先原则。以风险管控为主线,把全面辨识评估风险和严格管控风险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切实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的突出问题;坚持系统性原则。从人、机、环(境)、管(理)四个方面,从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两道防线,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生命周期全过程开展工作,把风险控制在隐患形成之前,把隐患消除在事故发生之前:
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责任分解落实到企业各层级领导、各业务部门、各项目部和每个具体工作岗位,确保责任明确:
坚持持续改进原则。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持续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建设体系,实现“双重预防体系”不断深入、深化,促使体系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广东省标准
DBJ/T15-38-2019
备案号J10523-201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Technical code for ground treatment of buildings
2019-02-18发布
2019-05-01实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2019,DBJ/T 15-38-2019,处理技术,广东省.,建筑地基,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T 15-38-201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pdf

前言
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5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的通知》(粤建科函[2015]2367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外先进标准,协调国内相关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15一38一2005.
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换填垫层与压实地基;5.强夯与强夯置换地基:6.预压地基;7.碎石桩复合地基:8.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9.旋喷桩复合地基;10.刚性桩复合地基;11.组合桩复合地基:12.桩网复合地基;13.静压注浆加固:14.微型桩加固:15.既有建筑地基加固:16.污染土地基处理。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压实地基:2.调整各种垫层的压实标准:3.增加强夯置换地基;4.调整强夯法的
有效加固深度;5.增加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隆起的技术要求;6.增加强夯地基均匀性检验要求:7.增加深部土层承载力可采用瑞雷波法验的规定:8.增加了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由桩土沉降协调确定的方法:9.增加组合桩复合地基;10.增加桩网复合地基;11.增加微型桩加固;12.增加处理后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13.增加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载荷试验要点。

1总则
1.0.1为了在广东省建筑地基处理的设计和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广东省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的设计、施工、监测和质量检验。
1.0.3建筑地基处理的设计应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施工条件、工期造价及使用要求等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节约资源等。
1.0.4建筑地基处理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ground improvement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能或渗透性能而采取的技术措施。
2.1.2复合地基composite ground,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地基
2.1.3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composite ground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复合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不超过极限值的一半
2.1.4换填垫层、replacement layer of compacted fill
挖除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其他性能稳定、无侵蚀性、强度较高的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的垫层。
2.1.5压实地基compacted ground,compacted fill
利用平碾、振动碾、冲击碾或其他碾压设备将填土分层密实处理的地基。
2.1.6强夯地基rammed ground,rammed earth
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将地基土密实处理或置换形成密实墩体的地基。
2.l.7强夯置换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dynamic-.replaced stone column
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形成夯坑,并不断向夯坑回填碎石等坚硬粗粒料,在地基中形成密实置换墩体。由墩体和墩间土形成的复合地基。
2.l.8预压地基preloaded ground,preloaded foundation
在地基上进行堆载预压或真空预压,或联合使用堆载和直空预压,形成固结压密后的地基。
2.1.9堆载预压preloading with surcharge of fill
地基上堆加荷靓,使地基土固结压密的地基处理方法。
2.1.10真空预压vacuum preloading
通过对覆盖于竖井地基表面的封闭薄膜内抽真空排水,使地基土固结压密的地基处理方法。
2.1.11动力排水固结地基preloading dynamie consolidation foundation
通过对设置排水体的地基进行堆载预压和强夯,使地基土排水固结后形成的地基
2.1.12f碎石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vibroflotation gravel pile
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地基土中成孔后,再将碎石或砂石挤压入已成的孔中,形成碎石或砂石所构成的密实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2.1.13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cement deep mixed columns
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要材料,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形成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2.1.14夯填度filling degree
夯实后的褥垫层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
2.1.15旋喷桩复合地基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jet grouting
通过钻杆的旋转、提升,高压水泥浆或高压水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形成喷射流,以此切割土体并使水泥浆与土拌和形成水泥土竖向增强体的复合地基。

3基本规定
3.0.1在进行地基处理设计前,应完成下列工作:
1收集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上部结构及基础设计资料等。对于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没有经验时可参考本规范附录D取值。
2结合工程情况,了解当地地基处理经验和施工条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尚应了解其他地区相似场地上同类工程的地基处理经验和使用情况等。
3根据工程的要求和采用天然地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范围和处理后要求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等。
4调查邻近建(构)筑物、地下工程、周边道路和管线埋设等现状。
3.0.2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案时,宜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多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3.0.3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大小、使用要求及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结合地形地貌、地层结构、土质条件、地下水特征、环境条件和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影响、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案。
2对选定的地基处理方法,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场地复杂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场地进行试验性施工,并进行现场试验,检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

4换填垫层与压实地基
4.1一般规定
4.1.1换填垫层适用于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的地基处理。压实地基适用于处理大面积填土地基
4.1.2应根据建筑体形、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场地土质条件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综合分析后,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并选择施工方法。
4.1,3对于工程量较大的换填垫层,应按所选用的施工机械、换填材料及场地的土质条件进行现场试验,确定换填垫层压实效果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
4.1.4换填垫层的厚度应根据置换软弱土的深度以及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厚度宜为0.5m-3.0m

(略)

内容索引:

1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2
2.1术语 2
2.2 符号 4
3基本规定 10
4换填垫层与压实地基 13
4.1 一般规定 13
4.2设计 13
4.3 施工 20
4.4 质量检验 24
5强夯与强夯置换地基 26
5.1 一般规定 26
5.2设计 26
5.3 施工 29
5.4监测与质量检验 31
6 预压地基 33
6.1 一般规定 33
6.2设计 34
6.3 施工 42
6.4监测与质量检验 44
7碎石桩复合地基 48
7.1 一般规定 48
7.2设计 48
7.3 施工 51
7.4 质量检验 52
8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53
8.1 一般规定 53
8.2设计 54
8.3施工 57
8.4 质量检验 58
9旋喷桩复合地基 60
9.1 一般规定 60
9.2设计 60
9.3 施工 62
9.4 质量检验 64
10刚性桩复合地基 65
10.1 一般规定 65
10.2 设计 65
10.3 施工 69
10.4 质量检验 69
11组合桩复合地基 71
11.1 一般规定 71
11.2 设计 71
11.3 施工 75
11.4 质量检验 76
12桩网复合地基 77
12.1 一般规定 77
12.2 设计 77
12.3 施工 85
12.4 质量检验 86
13静压注浆加固 88
13.1 一般规定 88
13.2 设计 88
13.3 施工 91
13.4 监测与质量检验 93
14微型桩加固 95
14.1 一般规定 95
14.2 设计 96
14.3 施工 97
14.4 质量检验 99
15既有建筑地基加固 101
15.1 一般规定 101
15.2 设计 101
15.3 加固施工 102
15.4 纠偏施工 105
15.5监测与质量检验 112
16污染土地基处理 114
16.1 一般规定 114
16.2 设计 114
16.3 施工 117
16.4 质量检验 118
附录A处理后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 120
附录B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要点 122
附录C复合地基增强体单桩载荷试验要点 125
附录D珠江三角洲主要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128
本规范用词说明 130
引用标准名录 131

 

站内已有会员上传完整含条文版本,下载地址:https://www.guifanku.com/816948.html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2014年,抗风设计,武岳,结构,风工程,高清PDF《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武岳 编著  2014年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概括介绍了结构风工程学科的发展与现状然后重点介绍结构风工程学科的三个基础性问题:大气边界层风特性,结构风荷载特性和结构风振响应特性,详细阐述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特征规律和分析方法;结合2012版荷载规范和其他相关规范、规程,详细介绍了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大跨度屋盖结构等典型结构形式的抗风设计方法;最后,介绍了结构风工程研究的两种基本手段,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方法。为便于读者理解,在附录部分还给出了随机过程和随机振动分析方面的相关基础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结合工程实际,反映了作者多年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及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供房屋设计人员参考。

前言
风灾是工程结构遭受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近年来,以社会经济发展为需求背景,以结构分析和建造水平进步为技术支撑,工程结构向高、大、柔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而导致结构凤效应更加突出,风灾损失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增进土木工程专业人员对结构风工程学科相关知识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进行结构抗风设计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原哈尔滨建筑大学)是国内较早也是较系统开展结构风工程相关理论研究与教学的高校机构之一。20世纪50年代,王光远院士,李桂青老师就开展了商耸结构风振随机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其后.沈世钊院士在大跨柔性屋盖结构风振分析理论,欧进萍院士在结构风振控制和抗风动力可靠度性分析等方面,都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末.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研究生课程,2008年又开设了本科生课程。
本书作者均来自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风工程研究团队,并且一直承担风工程相关课程的主讲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将这些资料汇集整理成教材,一直是作者们的一个心愿和努力目标。由于结构风工程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而且很多理论和方法尚在不断发展之中,因此如何做到既系统全面,又深入浅出,还能够密切联系工程实践和体现学科前沿发服,是书稿编写过程中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书的特色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综合国内外相关权威著作,并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特点,较为系统和全面地闸述结构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强调结构风工程基础理论与工程抗风设i计方法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鉴于绪构风工程学科尚处于不断发展阶段,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和研究成果,为学生进一步 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希望通过对本书的学习,使读者了解结构风工程学科的发展概况.熟悉近地风的基本特性及其工程表达方法;理解风荷载的特点和作用规律,掌握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的确定方法;理解结构顺风向和横风向风效应分析的原理与方法;熟悉结构抗风设计规范.能够进行-些典型、常见结构形式的抗风设计;熱悉结构风洞试验和计算流体力学分析方法,能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结构的试验和分析工作。

本书撰写分工;武岳拟定全书内容和统稿,并具体撰写第1章和第5章部分内容;孙瑛负责撰写第3.4.6章和第5章部分内容;郑朝荣负责撰写第2章、附录和第5章部分内容;孙晓颖负责撰写第7章。限于作者水平.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作者热忱欢迎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4年,抗风设计,武岳,结构,风工程,高清PDF《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武岳 编著  2014年 2014年,抗风设计,武岳,结构,风工程,高清PDF《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武岳 编著  2014年 2014年,抗风设计,武岳,结构,风工程,高清PDF《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武岳 编著  2014年 2014年,抗风设计,武岳,结构,风工程,高清PDF《风工程与结构抗风设计》武岳 编著  2014年

 

2010年版,井筒施工,宋雷,成套技术,王伟,邵景柱,高清PDF《复杂条件下井筒施工成套技术 》邵景柱 宋雷 王伟 著  2010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了复杂条件下冻结井简施工的成套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复杂条件下的矿井总体设计、深厚表土冻结壁设计理论、多井共站冻结优化设计、“三井共站”模式下大厚度低平均温度冻结壁的形成与维护技术、冻结井简高强度混凝土施工技术与工艺、复杂地层条件下冻结井简机械化施工、深厚表土冻结法凿井安全监测、冻结壁发育状况的地质雷达探测、复杂条件下井简基岩段防治水技术、复杂条件下硐室工程设计和施工等。
本书可供岩土工程、矿山建设工程、采矿工程等领域的教学、科研、施工及设计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学校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前言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是通过地下开采获得的,在长期大规模的开发中,浅部资源逐渐减少和枯竭,地下开采的深度越来越大。20 世纪末我国的煤矿开采深度已近500 m,目前以每年8~12 m的速度增加,可以预计在未来20年我国很多煤矿将进入到1 000~1 500 m的深度,我国西部地区浅部资源虽然储量很大,但该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难以承受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同时,西部资源开发还受交通运输等外部条件制约。因此加强东部地区深部复杂条件下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必须关注的重大课题。
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山东、江苏、安徽等省,有上千亿吨煤埋藏在地下深部。这些矿区的地层条件复杂,其冲积层厚度大于400 m,预计有些地区可达700 m;基岩为强含水岩层,建井难度大。2000 年以前,因煤炭需求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一直未能开采这些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深部煤炭资源开发已经列入国家开发计划,急需解决深部复杂条件下的井简建设难题。目前,国外用冻结法凿井通过的冲积层最深达571 m(前苏联雅可夫列夫铁矿井简).最大冻结深度达930 m(英国博尔比钾盐矿)。因国外复杂地层中的井筒少,在冻结
井壁和冻结壁设计的理论与施工技术方面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成熟的技术。
在施工中也曾遇到重重困难,如:雅可夫列夫铁矿井简就发生了大量冻结管断裂和井壁挤裂事故,几乎造成工程失败。截至2002年,我国共施工了约500个冻结井筒,通过的最大冲积层厚度为376 m,冻结基岩深度为435 m。近年来。随着我国深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巨野、淮南、永城等矿区相继投入建设,目前,我国采用冻结法凿井通过的冲积层最深已经达587.5m(巨野矿区郭屯煤矿副井),最大冻结深度为702 m。可以说,我国的冻结法凿井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掌握了复杂条件下的井简施工成套技术,本书内容正是在上述工作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撰写的。
本书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深厚冲积层冻结法凿井技术”( 2006BAB16B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工冻结壁的电磁特性及地质雷达检测理论研究”(40604015)以及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深部人工冻土的电磁特性及其与土工参数的相关性研究"(SKLFSE200704)的研究成果,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试图比较系统地介绍复杂地层条件下井简建设的成套技术。本书的完成得到了课题组成员和现场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得到了中国矿业大学杨维好教授、黄家会教授和兖煤菏泽能化有限公司王用杰
(教授级)高工、林启国高工等的指导和帮助,本书成稿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矿业大学王衍森教授、陈先德实验师、杨志江讲师、张涛讲师以及王新强、杨成立、张小俊等研究生的帮助,在此作者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全书共分十二章,第一、二、十一、十二章由邵景柱主写:第三、四、八、九、十章由宋雷撰写;第五、六、七章由王伟主写。由于木平和时间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甚至错误之处,感请读者不吝指正。
2010年版,井筒施工,宋雷,成套技术,王伟,邵景柱,高清PDF《复杂条件下井筒施工成套技术 》邵景柱 宋雷 王伟 著  2010年版 2010年版,井筒施工,宋雷,成套技术,王伟,邵景柱,高清PDF《复杂条件下井筒施工成套技术 》邵景柱 宋雷 王伟 著  2010年版 2010年版,井筒施工,宋雷,成套技术,王伟,邵景柱,高清PDF《复杂条件下井筒施工成套技术 》邵景柱 宋雷 王伟 著  2010年版

 

2015年,施工,设计,郭强,钢板桩,钢板桩格形围堰,高清PDF《钢板桩格形围堰设计与施工》郭强 等著 2015年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巴基斯坦某工程下游钢板桩围堰的设计施工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介绍了钢板桩格形围堰的基本设计及施工方法,以期对今后此类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本书按照钢板桩格形围堰设计的基本理论、计算方法、施工方法、防渗设计及防渗施工的顺序进行编写,简明易懂,实用性强。
第一章介绍钢板桩格形围堰的主要特点及布置形式;第:二章介绍钢板桩格形围堰的结构形式;第三章介绍钢板桩格形围堰设计前期需要完成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内容;第四章介绍钢板桩格形围堰的设计计算方法及理论;第五章详细介绍钢板桩格形围堰的施工方法;第六章介绍有关钢板桩格形围堰防渗处理的设计及施工方法;第七章为工程案例。
本书可供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施工人员使用,也可供科研人员、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前言
目前国内外大量大中型电站进入维修及改扩建阶段,对于原水库中建筑物的维修或改扩建,施工中一般不允许将库水排空,为满足干地施工的要求,需在水库中建围堰将施工基坑围护起来。由于水库大多水深较深,水位多年变幅不大,围堰施工一般均需水上施工,而且多数情况下施工范围有限,要求施工围堰的占地范围不能过大,因此,钢板桩格形围堰就成为此种情况下最优的选择方案。同样,对于其他围堰占地范围有限制,且混凝土围堰又不易施工的情况,也可采用钢板桩格形围堰。本书根据巴基斯坦某工程下游钢板桩围堰的设计及施工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介绍了钢板桩格形围堰的基本设计及施工方法,以期对今后此类工程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
本书按照钢板桩格形围堰设计的基本理论、计算方法、施工方法、防渗设计及防渗施.工的顺序进行编写,简明易懂,实用性强。第一章介绍钢板桩格形围堰的主要特点及布置形式;第二章介绍钢板桩格形围堰的结构形式;第三章介绍钢板桩格形围堰设计前期需要完成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内容;第四章介绍钢板桩格形围堰的设计计算方法及理论;第五章详细介绍钢板桩格形围堰的施工方法;第六章介绍有关钢板桩格形围堰防渗处理的设计及施工方法;第七章介绍工程案例。
本书由郭强统稿,并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郭端英编写第五章,鲁永华编写第四章及第六章,马延臣编写第六章及第七章,王立群编写第七章。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得到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对给予本书编写出版帮助的单位和同志,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之中,加之作者水平有限,本书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以臻完善。

2015年,施工,设计,郭强,钢板桩,钢板桩格形围堰,高清PDF《钢板桩格形围堰设计与施工》郭强 等著 2015年 2015年,施工,设计,郭强,钢板桩,钢板桩格形围堰,高清PDF《钢板桩格形围堰设计与施工》郭强 等著 2015年

 

朱伯龙,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高清PDF《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 》朱伯龙 编著

前言
本书分为两篇:上篇是锕筋混就土构件和秆系结构的非线性分析,下篇是钢筋混凝土平面应力问题的非线性分析。
众所周知,锕策混凝土构舟在受力以后,每个截面的应力,应变都在变化之中,而且是非线性的。如果我们能正确知道这种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假定又能确定靛面上应变分布的规律,不难确定其应力、内力和变形。在超静定杆系结构以及平面应力问题中,用有限元作为工具,对线性问题已经很成熟了。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如何考虑其裂缝出现和发展,粘结力破坏以及徐变等对结构的影响还有其特点。为此,本书讨论了上述非线性问题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的方法。
电子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可以幕助我们把非线往问题化为短区间的线性问题,再通过反复迭代和数值计算以确定任一哉面的应力和变形,从而有可能模仿实际试验的全过程(从加载开始直到破坏)。在钢筋混凝土构件和结构分析中,用电子计算机分析其全过程有以下三个作用:
➊可以帮助人们认识构件受力变化的全过程从而推动理论研究
在结构试验中,虽然能够测量某些截面的变形和构件的挠度,但所布置的仪表总是有限。电子计算机可以给出各类构件任意多的截面变化全过程;从而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结构的物理和力学特征并发现-些问题。
②可以改进实验研究工作
结构试验要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而且数量有限。电子计算机在模拟构件受力全过程的计算时,可以输入各种参数,进行研究,特别是研究某些参数变化的彩响,从而在新的试验中能加以注意。
③可以配合 实验研究改进规范计算公式
钢筋涵凝土规范计算方法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但有许多边界条件无法摸拟,有许多特殊结构形式或加载方案难以实现。通过合理布点,输入随钔参数,给规范研究提供大量电算结果资料,以便改进规范计算方法。
当然,电子计算机模拟构件全过程分析必氢建立在参数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否则就没有意义。此外,计算程序的合理编制也很重要,它可以缩短上机计算的时间。
本书是在近年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生教学任务缩写的,虽经数次教学试用,由于业务水平所限,书中必有误澜之处。敬希各方面的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2013年,新旧对照手册,混凝土结构,王书增,高层建筑,高清PDF《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新旧对照手册 》王书增 编  2013年

内容提要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新旧对照手册》(简称《手册》)是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新旧对照手册系列的其中-一个分册.为了便于查阅,《手册》采用逐条对照双栏表达的形式,并在相应条文后面作了必要的文字说明。
借助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新旧对照手册》帮助从事建筑结构专业设计人员较全面地、深入细致地了解JGJ 3- -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与JGI 3- 2002的不同之处,帮助广大设计人员尽快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好JGJ 3- 2010.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新旧对照手册》重点介绍“新”、“旧”规范的差别、修订的技术背景、条文说明和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采用新旧规范逐条对照双栏表达的形式,特别有利于熟悉旧规范的读者更快地掌握和应用新规范。
本手册内容全面实用,可供勘察、设计、监理、质量监督和管理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前言
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结合我国建筑结构理论和技术发展,吸取国内外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以及设计、施工的成熟经验,参考大量国外有关设计规范,对2002版系列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经过修订而成为2010系列建筑结构规范。
为了便于帮助广“大设计、施工、科研、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系统地理解和应用有关规范,根据新旧规范的条文、条文说明、背景材料及规范文献,我们编写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新旧对照手册。
本手册采用新旧规范对照的方法,全面地介绍了六本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依据、新规范与旧规范的主要差别及应用现行规范的注意事项。手册采用新旧规范逐条对照双栏表达的形式,并在相应条文后面作了必要的文字说明,特别有利于熟悉旧规范的读者更快地掌握和应用新规范。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新旧对照手册共包括六个分册,分别是《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新旧对照手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新旧对照手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新旧对照手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新旧对照手册》、《钢结构设计规范新旧对照手册》和《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新旧对照手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新旧对照手册》是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新旧对照手册的一个分册,其他分册将根据新的结构设计规范的颁布陆续出版。
建筑结构设计规范新旧对照手册供勘察、设计、监理、质量监督和管理部门使用,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教学参考。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常小燕、郑飞华、刘慧林、王琳、钱益智、张永刚等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写工作量大,限于编者水平,谬误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指正。

2013年,新旧对照手册,混凝土结构,王书增,高层建筑,高清PDF《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新旧对照手册 》王书增 编  2013年 2013年,新旧对照手册,混凝土结构,王书增,高层建筑,高清PDF《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新旧对照手册 》王书增 编  2013年

结构配筋手册,钢筋混凝土管,顶进法,顶进法施工,高清PDF《顶进法施工用钢筋混凝土管结构配筋手册》

目 次
1 顶进法施工钢筋混凝土管结构配筋手册使用说明 ……………………………………………………………………3

2 附 录 ………………………………………………………………………………………………………………………9
3 《2α=120o 法》顶管用管结构计算表 ……………………………………………………………………………………11
4 《CECS 法》顶管用管结构计算表…………………………………………………………………………………………34
5 《卸荷拱法》顶管用管结构计算表 ………………………………………………………………………………………57

 

 

 

中南电力设计院,变电,构架,设计手册,高清PDF《变电构架设计手册》中南电力设计院 编

前言
1980年,中南电力设计院完成了《变电构架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的编制工作。20多年来,《手册》在全国各地电力设计院等单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随着国家和电力行业规范的不断更新,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研究和应用,《手册》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当今电力发展的要求。为此,受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委托中南电力设计院组织编写组对80版《手册》进行了重新修编。
在本次修编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和借鉴了许多兄弟单位的宝贵设计经验。在修订之初,打算精简一些较常规的力学计算、图表等内容,考虑到《手册》在全国范围的广泛适用性,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本次修订仍保留了原《手册》的部分内容。同时,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升和输变电技术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在变电结构设计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改变,特别是一些新的结构型式和材料的使用,在工程实际使用上也有了较成熟的经验,有必要推广使用,本次修订增加了这部分内容。由于特高压变电站在国内还没有工程实例,经验不多,故本次修编时简化了该部分的内容,相关技术在经过工程检验并完善后在下次修编时考虑。
本《手册》共分8章和16个附录,其内容包括材料要求、荷载的考虑、静力计算、杆件设计(含钢结构、环形截面钢筋混凝土杆、环形截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杆、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及钢管混凝土杆)、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计算方法、计算图形及结构构造要求、计算实例,实际工程施工图参考图等。在原《手册》的基础上,增加了空间结构计算、薄壁离心钢管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杆设计、柱脚架空镙栓连接设计、参考计算实例及参考施工图等。
全书由胡小龙主编,其中第1~2章及附录由胡小龙编写,第3~5章由吴必华编写、第6,8章由陈传新编写、第7章由程超编写。书中对110~500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典型设计的内容作了简要介绍,本《手册》以文字说明为主,相应的公式、图表为辅。附录中列有100~50OkV等电压等级的构架计算实例(由陈俊、高湛协助完成)等。
本《手册》可供电力行业土建结构设计、施工人员使用,亦可作为其他设计、研究人员参考。

中南电力设计院,变电,构架,设计手册,高清PDF《变电构架设计手册》中南电力设计院 编 中南电力设计院,变电,构架,设计手册,高清PDF《变电构架设计手册》中南电力设计院 编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