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学校土木建筑专业应用型本科系列规划教材 钢结构设计 》杜新喜 主编 2017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程""锅结构原理""之后开设“钢结构设计"课程而煽写的教材,本书着重讲述各种钢结构体系的类型.特点和设计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平面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和高层钢结构.书中广泛引入了有关规范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公式,附有设计实例和思考题,以利于有关基本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掘。
本书内容丰富,系统,注重贴近实际工程设计威用,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还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前言
根据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国内许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将钢结构课程分为“钢结构原理”和“钢结构设计”两个部分。本书是为“钢结构设计”课程编写的教材。
结合近年来我国钢结构工程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本书总体上涵盖了钢结构工程设计中的基本内容。第1章归纳介绍了平面钢结构体系,重点阐述了轻型门式刚架结构的设计方法。第2章介绍了常见的空间结构体系,重点阐述了网架结构、网壳结构的计算理论及方法。第3章包括了高层钢结构的整体结构分析以及构件和节点的设计计算内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充分遵循了现行有关设计规范、规程的规定,具体涉及《钢结构设计规范/冷弯薄壁型钢技术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水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会拱形钢结构技术规程》等。书中结合具体的钢结构类型,对现行规范、规程中的相关设计计算公式和条文进行了阐述说明。
本书侧重于实际钢结构工程设计,为了让学习者能有效和正确地掌握各种类型钢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点,书中给出了4个具体的设计实例,包括轻型门式刚架结构设计,网架结构设计,网壳结构设计、多层钢框架结构设计。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有关建筑钢结构设计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参考书籍。
本书由武汉大学杜新喜担任主编,武汉大学王若林、袁焕鑫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由袁焕鑫编写,第2章由杜新喜编写,第3章由王若林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参考了有关单位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限于编者的理论水平及实践经验,书中难免存在错误和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高性能建筑结构用钢》陈晓 主编 2010年版

内客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近20年来率先在国内研制开发的高性能系列建筑结构用钢,其中包括“技术首创,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国际先进水平”的大线能量焊接钢,低屈强比抗震钢和耐候钢等高性能建筑用钢。这些钢的技术标准,特别是韧性指标均达到了国外同类钢种的先进水平甚至领先水平v是制造高层.超高层、大跨度﹑轻钢轻板等大型建筑的理想用材。全书汇集了10多个新钢种的研制情况、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焊接性能v冷热加工性能,组织结构机理研究和有关.工程典型产品制造及应用情况。
本书可为高层,超高层,大跨度等建筑领域的科研.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等单位的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高性能建筑钢材提供依据,也可供高等院校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前言
高层钢结构自20世纪50年代从欧洲兴起至今,因其多方面特殊的优势,已成为国际上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高层建筑物的高度一般超过50 m,其楼层数在15层以上﹐钢结构为这类建筑代表性标志。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日本,钢结构建筑面积就已达到总建筑面积的40%以上﹔在美国,以工业化全装配轻钢结构体系建造的菲居住单层建筑物占56.7%;西欧新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发展也是以钢结构为主。
我国建筑钢结构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高层建筑与日俱增,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均采用了钢结构的形式。1985年以后,由于外资工程的兴建,建筑用钢材的发展,高层钢结构建筑开始在我国出现;1993年开始形成了我国新的高层建筑钢结构建设高潮,特别是随着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设,上海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发展尤其迅速,成为我国高层钢结构建设最集中的地方,迄今建造的高层钢结构建筑的高度和规模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至1998年,全国100 m以上的公共建筑达200多栋。目前,在世界上最高的15座建筑中,有3座在中国内地,已建和在建的高层钢结构建筑已有近40 幢﹐总面积达320×10' m2,用钢量约30×10' t,其中已建成的大连国贸中心全部采用国产钢材。10多年来,高层建筑技术发展较快,薄壳结构已基本淘汰﹐新的结构体系也不断开发并得到推广应用,这些结构体系中以钢结构为主体,带有网架、网壳结构等特点,还有以钢材为主体的悬索结构、张拉整体结构及膜结构也逐渐趋于成熟。这些钢结构房屋具有外形美观、室内空间大、工期短和抗震性能好等优点,它们给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末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开发了高性能耐火耐候建筑用钢WGJ510C2,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该钢已用于建造上海市重点工程—-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和北京市重点工程~--国家大剧院。高性能抗震钢成功应用于奥运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中心,北京国贸三期工程、首都新国际机场、拉萨火车站、广州新电视塔,北京银泰中心、中关村金融中心,北京中石油大厦﹑武汉民生银行大厦﹑印尼电站等国内外重大钢结构工程,取得了显著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国内外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高清PDF《建筑钢结构安装工》陈至诚 编著 2013年

本书摘要
安装工是钢结构工程中的灵魂工种,是确定工程施工的基本方法和质量安全等控制要素,《建筑钢结构安装工》是对钢结构及围护系统工程的安装工的培训教材。本书共分十章,全面介绍了钢结构安装的基本知识和各种典型的钢结构构造的安装及安全技术。编著者力求全面反映目前钢绪构安装的各种基本方法和标准,本书是初入钢结构行业的安装技工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从事钢结构工程专业人士的参考书。

高清PDF《建筑钢结构工程焊接技术及实例》戴为志 高良 主编 2010年版

前言
自2003年北京新保利钢结构焊接工程,首先采用了进口钢材ASTM A913 GR60(相当于我国的Q420钢,其实质是淬火加自回火钢材,简称QST钢)以来,高强、厚板钢材迅速进人建筑钢结构行业,-一-些焊接新工艺应运而生,人们对焊接应用技术理论的认识不断被刷新,因此,北京新保利钢结构焊接工程开创了我国建筑钢结构采用高强钢的先河。
随着我国建筑钢结构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钢种的应用愈来愈多﹔在材料的选用上,越来越多地趋向于使用高强度、大厚度钢材,而且随着材料制造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铸钢、奥氏体不锈钢、复合钢板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外观上,结构形状新颖独特,与众不同,体现了这个时代个性张扬的特点﹔特别是以Q460E-Z35钢为代表的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的出现及顺利竣工,把我国建筑钢结构技术水平提高到-个新的台阶,使我国建筑钢结构迅速进入成熟期,客观上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进步。
在建筑钢结构焊接工程中,钢材是焊接的第一对象,所有的焊接工艺必须从钢材的特性,特别是焊接性出发,因此,建筑钢结构焊接工程所采用的钢材是钢结构焊接工程的第一质量要素。所以,“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采用Q460E-Z35钢,引起了我国技术界的高度重视,人们开始对新钢种的研究应用产生浓厚兴趣;Q460E-Z35钢首次在世界上应用成功和这-一-项世纪工程的顺利建成,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施工技术和钢铁产业的飞速发展,也标志着我国的施工技术和钢铁产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顺应我国建筑钢结构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的钢材必定向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节能减排的绿色制造理念也将推动焊接钢结构的变革。因此,新钢种会层出不穷,各类高强度建筑结构钢、船板钢、压力容器钢、管线钢、桥梁钢、耐热钢和低温钢等,都会沿着Q460E-Z35钢的研制道路进一步升华,通过钢水精炼和控轧控冷(TMCP)等先进工艺,向“低碳、微合金化、纯洁化、细晶粒化”方向发展,提高钢材的强度和韧性,这肯定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基本技术路线。
“中国2006~2020钢铁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将逐渐稳定生产屈服强度400~一800MPa、抗拉强度600~1400MPa级高强度高韧性钢材以及提高强度·1~4倍的所谓21世纪超级钢。可以预言:随着高强钢和超高强钢的推广应用,传统焊接设计理念将受到冲击。钢材的不断发展和进化,必将对钢结构焊接技术挺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对钢材的焊接性而言,新的钢种必将带来新的技术问题:合金元素的增加往往会给钢的焊接性带来不利的影响。不同钢种所出现的焊接性问题各异。在合金结构钢中,随着合金元素含量增多,势必会引起接头的脆化、软化及裂纹倾向增大。这柴焊接性问题的出现,往往会降低焊接结构安全运行的可靠性,造成焊接结构的早期破坏。因此,技术上的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必然会成为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基本思想。
众所周知,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处于我国建筑钢结构进入成熟区,新、旧技术交替,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其应用技术和理论,基本涵盖了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全部内容。其中,Q460E-Z35新钢种试验技术,钢结构系统初始应力应变控制技术,钢结构系统合拢、卸载技术,钢结构低温焊接技术,是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目前正在推广应用的技术。但是目前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的单位数量不多,这种状况对焊接技术进步极为不利,甚至是相当危险的!已经出现的技术掌握尚不全面,层出不穷的新钢种又带来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带来了新的规律、新的商机、新的理论和认识,同时也带来新的危机,这种局面必然增加学习和掌握新型工艺、技术的难度。掌握新技术的速度如果滞后,在工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盲目上马,就有可能给单位和工程带来灭顶之灾,陷入“积重难返”的局面。
正确的结果来源于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反之将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钢结构焊接工程进入成熟期后,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迅速掌握以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为代表的焊接应用技术理论和相应焊接工艺,并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同时要研究建筑钢结构技术发展的动向,在客观规律的指引下,提高认识、深刻理解、保证工程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可喜的是,随着对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的全部技术和管理观念的宣传,逐渐得到了建筑钢结构同行的推广应用,并逐渐深入人心。有很多单位在“鸟巢”同期和后期的钢结构工程的施工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了“鸟巢”的技术和管理思想,有的工程在“鸟巢”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与此同时,一大批设计新颖、用料考究、施工质量优良的钢结构工程脱颖而出,使我国钢结构产业出现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本书记载的九个工程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然而,现实并不能完全让人乐观,不可回避的现实是:由于钢结构焊接工程对象的不确定性、现代钢结构工程的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施工环境条件的多样性,焊接工作始终处于施工准备、人员培训、机具组合、焊接工艺评定、焊接方案编写等诸多工作交叉进行的局面,使钢结构复杂化、专业化,给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带来许多高指标和具体的困难,稍有不慎,将会犯“低级错误”。而且,我国建筑行业本身的技术水平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甚至远远落后于建筑钢结构技术的发展水平,突出反映在人们对新型钢结构应用技术理论的掌握和认识程度有所欠缺。同我国钢结构行业的规模和发展的速度相比,钢结构行业从业人员中,懂得焊接应用技术的人员不多,精通的更少,与钢结构行业的业务需求相比差距甚大。这显然不适应建筑钢结构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造成目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校专业设置的原因、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原因,更有人们对焊接应用技术不了解,甚至不重视焊接人才培养、使用的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84年2月15日视察宝钢工程时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这深刻揭示了掌握新技术的客观规律和具体方法。小平同志的题词,在当时的宝钢工程中,对鼓舞和激发职工斗志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科技成果在工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宝钢工程获得极大的成功。总结是最有效的学习,总结是创新的基础,是提高对焊接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认识的正确方法。因此,在公司领导的具体指示下,本着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我们花大力气对涉及“四新”的工程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辅以适度的理论分析,编写了本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焊接工程为代表的九个国内外知名的建筑钢结构工程,两项技术创新,三项焊接专项方案,基本涵盖了建筑钢结构制作工程,建筑钢结构安装工程,建筑钢结构制作、安装综合工程以及建筑钢结构部分管理(TQC)、科研工作。本书采用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所涉及工程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分析,既有正面的经验,也有反面的教训。涉及很多鲜为人知的经典焊接工艺及方法,这些工艺及方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准确无误地为工程实践所检验证实。这是工程界共同的宝贵财富。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本书的出版,这些工艺及方法必定会被愈来愈多的工程技术人员所掌握,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成本,确保工期,在相同或相似工程中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也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的进步。读者从中完全可以找到我国建筑钢结构焊接技术发展的轨迹和脉络。

高清PDF《建筑钢结构焊接工程施工综合技术》周文瑛 主编 2011年版

本书摘要
本书总结并展示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履有限公司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在钢结构焊接工程施工领域的优秀创新技术成果。内容包括超高层钢结构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施工技术及应用、特大跨度钢结构施工焊接变形及结构形位控制技术、低合金结构钢材焊接性试脍研究及评估成用、复杂节点烨接裂纹防止技术、焊接工程无损检验技术及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国内外相关规范标准评述、《钢结构焊控规范》编制说明及相关技术资讯。本书形供建筑钢结构专Y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
作为钢结构的一种主要连接方法,焊接在建筑钢结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成百余幢要求抗震性能好,主要以焊接连接的高层钢结构建筑,钢结构住宅楼也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跨度空间全焊钢结构已在各种体育馆、展览中心、大剧院、候机楼、飞机库和一些工业厂房中广泛应用;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建和在建桥梁中一半以上是钢桥,随着国内高速铁路、公路的发展,其沿线的跨街、跨河桥梁也大量使用钢结构,由于其承受动载,对焊接技术的要求更高。
与20世纪相比,被称为钢铁裁缝的焊接技术在当代建筑钢结构工程中的重要性更为突现,已成为工程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关键技术而受到各方重视,从而促进了焊接技术在建筑钢结构领域的发展。
’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紧密合作,在国内重大钢结构工程项目建设中针对施工和质量控制的难点,开展了相应的科研、试验,施工中严格执行相关国家规程、规范,顺利、优质地建成了-一-批重大钢结构工程,并形成了系统的焊接技术软件,同时为企业树立了品牌。本书总结并展示双方近几年来在钢结构焊接工程施工领域的优秀创新技术成果。论文主题范围包括超高层钢结构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施工技术及应用、特大跨度钢结构施工焊接变形及结构形位控制技术、低合金结构钢材焊接性试验研究及评估应用、复杂节点焊接裂纹防止技术、焊接工程无损检验技术及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国内外相关规范标准评述、《钢结构焊接规范》编制说明及相关技术资讯。论文以试验数据为基础,以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主,注重归纳、分析、论述,反映现时代钢结构焊接工程施工领域中综合创新技术与先进水平。
.希望本书对相关钢结构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高清PDF《建筑钢结构焊接工程应用技术及案例 》戴为志 等主编 2016年版

本书摘要
本书内容丰富、从最基础的理论及其应用到建筑钢结构娇接机器人及工程浚工,针对性和系统性较强,案例众多,各章节所闻述的技术观点十分鲜明,本书所阐述的观点是实践经验的升华,来自于实践,上升到理论并经过实践检验.本书的技术观点同样适用于其他钢结构行业。
本书有极其丰富的工程第一手资料.所表述的技术数据全部经过工程实际的运用和检验,可作为工翟项目应用的手册:也可作为钢结构焊接从业人员提高业务水平自学的参考书;还可作为“案例教学”"的教案,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

高清PDF《建筑钢结构施工新技术及应用》陈晓明 夏凉风 主编 2016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共三章,通过新技术介绍与应用实例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了现代建筑钢结构施工及材料装备新技术。本书收录的新技术涉及建筑钢结构制造、安装等领域,尤其侧重现场施工新技术,包括测量、吊装、焊接等。
本书可作为建筑施工,尤其是钢结构施工技术及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师生参考。
前言
21世纪初是我国建筑钢结构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建筑用钢的品种、规格逐步齐全,性能也不断提高,为我国建筑钢结构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源于建筑师越来越丰富的想象力,基于计算机超凡的结构计算能力,新型、复杂的空间钢结构层出不穷。在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中,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钢结构建筑陆续拔地而起,快速地推动了建筑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发展。
本书结合最近几年建筑钢结构的发展,从制作安装、材料装备以及信息化施工等角度汇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为钢结构施工新技术:第一节由徐文敏编写,第二节由陈晓明编写,第三节由夏凉风编写,第四节由郁政华编写,第五节由吴欣之、陈晓明,王云飞,张宇编写,第六节由是欣之,阵晓明,王云飞,夏凉风编写,第七节由阵晓明、陈国栋编写,第八节由谷凯、夏凉风编写。第二章为钢结构材料及施工装备新技术;第一节由徐文敏编写,第二节由盛林峰编写,第三节由夏凉风、周锋编写,第四节由吴欣之、夏凉风编写,第五节由张宇编写,第六节由陈晓明编写,第七节由陈坚编写。第三章为钢结构信息化施工技术:第一节由伍小平、周锋编写,第二节由周锋编写,第三节由贾宝荣编写。全书由陈晓明、夏凉风统稿。
书中新技术及案例主要由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下属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感谢吴欣之、胡玉银、王美华、崔晓强、李增辉等业内专家在全书新技术选题以及编写过程中的指导和帮助。此外,作者还参阅了国内同行的部分研究成果和工程技术总结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中引用了一些建筑及施工图片,目的是可以给读者清晰、直观的印象,在此也对这些图片的所有者表示感谢!
受作者水平和编写时间所限,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建筑工程钢结构实例教程》陈晓霞 主编 2012年

本书摘要
本书根据最新的钢结构有关标准规范编写而成。全书以钢结构施工各阶段工程实例为主线,采用图、表、文字三者结合的形式,较为完整系统地介绍了钢结构施工的相关知识及全过程。本书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钢结构常用材料、钢结构焊接连接工程、钢结构紧固件连接工程、钢结构施工图、钢结构加工工程、钢结构组装与拼装工程、钢结构安装工程、纲结构涂装工程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本书可供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
钢结构具有抗震性能好、绿色环保、建设周期短、建筑空间利用率高、建筑造型新颖等优势,是目前建筑和桥梁结构的主要结构形式,在我国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近几年来钢结构相关规范陆续修订,为满足钢结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便于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系统学习,特组织编写了本书。
本书根据最新的钢结构有关标准规范编写而成。全书以钢结构施工各阶段工程实例为主线,采用图、表、文字三者结合的形式,较为完整系统地介绍了钢结构施工的相关知识及全过程。
本书共分为9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钢结构常用材料、钢结构焊接连接工程、钢结构紧固件连接工程、钢结构施工图、钢结构加工工程、钢结构组装与拼装工程、钢结构安装工程、钢结构涂装工程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本书由陈晓霞(第1、2、7章)主编,赵军(第3、4章)、尹涛(第5章)、张仲军(第9章)、连彩霞、王中行(第6章)、付向红(第8章)参与编写。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最新的钢结构相关规范及国内外同行的著作,并得到了有关业内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建筑工程细部设计CAD图集丛书 建筑工程节点600例 》土木在线组织编写 2013年

本书摘要
本书精选大量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节点实例,内容包括地基与基菇、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翻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保涨防水工程、脚手架、安全文明等各种节点的节点图、大样图等,内容具体、全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参考性。本书在光蠹中还附加了5套经典住宅设计、施工的全套图纸,受限于书稿笥幅和印刷技术,这部分在书中未予体现-
本书全部图纸的电子文件都收录在随书附赠的光勃中,采用方便编辑的dwg格式,读者可以拷入计算机中浏览阅读。或者当儆图块即插即用,既可以开阚设计思路,又可以避免重复的绘图工作,大大揭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本书可供建筑行业中各个层次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前言
圈纸是建设工程的共同语言。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设计人员还是施工人员,对某一问题的理解与掌握最终都要归结到图纸上。图纸是工程设计与建设的核心与基础,一个好的工程往往是由无数个精确、标准的节点组合而成的。因此,每个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都必须了解与掌握设计与施工中常用的节点与构造图。
现在,建筑工程日益增多,技术快速进步,对建筑工程规范性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全面。对于广大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来说,图纸的绘制工作极为琐碎、繁杂,经常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本书以提高工程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出发点,按照建设工程中常用的节点类型,从地基与基础、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砌筑工程、装饰装修工程、保温防水工程、脚手架、安全文明等方面对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困进行了整理与汇集,将设计与施工中常用的大样做法用一个个资料图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收录的约600个建筑工程节点图圈,都经过了现场实践的检验,更贴近工程一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与实用性。全书内文中所涉及的圈块,在附赠的光盘中都有对应的dwg 格式的电子文档,查用起来非常直观、方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土木在线广大网友和多方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裹心的感谢。参与本书编写的人员有:李小丽、王军、李子奇、邓毅丰、于兆山、蔡志宏、刘彦萍、张志贵、张娟、刘杰、李四磊、李峰、孙银青、肖冠军、孙盼、梁越、谢永亮、黄肖等。
如果本书能为读者带来帮助,编者将会感到莫大的荣幸与欣慰。对于书中的围样适合于什么场合,请读者仔细领会和推敲,切勿生搬硬套。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难免会有遗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和指正。

高清PDF《图解钢结构施工细部做法100讲 》沈璐 周永 主编 2017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CB 50755—2012) ,《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2011) ,《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CB 50621—2010)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CB 50205—2001)等最新标准,规范编写。本书结构体系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注重相关知识的融贯性,突出整合性的编写原则。全书内容包括:钢结构焊接细部做法,钢结构紧固件连接细部做法,钢零件与钢部件加工细部做法,钢构件组装拼装细部做法﹑钢结构安装细部做法,压型金属板安装细部做法,钢结构涂装细部做法。
本书可供钢绪构施工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
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钢结构在建筑结构中应用的比例越来越高,国家建筑技术政策的支持,也使钢结构建筑出现了规模更大,技术更新的局面。现在不论是大跨度的体育场馆,还是超高层的办公楼乃至大面积的工业厂房,无不见到钢结构的踪影。为适应目前钢结构建筑发展需要,我们根据国家最新颁布实施的钢结构工程各相关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并结合有关方面的著述,编写了本书。
本书依据现行《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55—2012)、《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钢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 50621—2010)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 )等最新标准、规范编写。本书结构体系上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还注重相关知识的融贯性,突出整合性的编写原则。全书内容包括:钢结构焊接细部做法、钢结构紧固件连接细部做法,钢零件与钢部件加工细部做法,钢构件组装拼装细部做法,钢结构安装细部做法,压型金属板安装细部做法﹑钢结构涂装细部做法。
本书可供钢结构施工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相关专业大中专院校的师生学习参考。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新编钢结构数据速查手册 上册 下册》

高清PDF《新型超大跨度预应力空间钢网格结构 》马克俭 编 2011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阐述了作者在新型超大跨度(l≥120m)预应力空间钢网格结构的体系组成与构造、设计计算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内容包括越大跨度结构的结构组成与构造.预应力布索方法及施工要点和超大跨度设计的基本理念。全书介绍了四种新体系,包括;超大跨度预应力正交空间管析架钢网格结构.超大跨度预应力“肋型楼盖"式钢网格结构.超大跨度预应力双层正放抽空四角锥钢网格结构和超大跨度周边简支承预应力双层与三层组合扭网壳结构。全书各部分内容介绍重点放在结构静力分析与动力分析、设计计算特点构造及施工方法,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等方面。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高校教师及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Foreword mm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很快,一批体育馆,展览馆等大型公共建筑不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继建成,在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以各种新颖的建筑造型,争妍斗奇。这些重点工程的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体现,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建筑工程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这些长期在建筑结构工程科技领域从事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科技工作者,备受鼓舞,希望为国家建筑结构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然而,在一些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中,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只追求建筑上的标新立异,强调建筑设计的视觉冲击,不顾结构体系的合理性,不遵循力学基本理论和设计规律,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导致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极不和谐,施工难度增大,亦造成用钢量剧增,耗资巨大;既严重违背了“安全.合理、先进、经济"的设计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可持续发展"等方针政策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四种新型超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并申请专利,有的已经获得了发明专利。我们提出四种新型超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主要源于超大跨度钢结构屋盖工程应用的需要。2009年5月,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拟兴建150m× 150m 的超大跨度科学研究试验大厅,如何使超大跨度试验大厅达到"适用" (满足试验功能,如大厅内无支承柱等)、“经济”"(用钢量小,造价低)、“美观"(体现现代建筑风格)的要求,是院领导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院长张建云教授率副院长李云教授、水工水力研究所所长吴时强教授一行三人拜访了我,来之前他们已对目前国内已兴建的超大跨度钢结构进行了调研,用钢量过大和造价过高使他们困惑,试图通过我们破解这―“谜团",并把.150m×150m的超大跨度科学研究试验大厅的新型结构体系研究交给我们。谈到目前某些建筑钢结构用钢量过大的不正常现象,我的同行.校友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教授也有同感,在他的支持下,我和我在湖南大学指导的博士后申波两人,针对150m× 150m部分预应力空间钢网格结构课题展开系列研究,提出了四种新型超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新型结构体系。我们用自主创新结构体系的研究成果证明,只要坚持"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和谐统一".“美学与力学完美结合"."艺术与技术协调一致",结构设计是完全可以达到优秀结构设计标准的,其"安全、合理、先进、经济"的设计基本原则是可以实现的。
这本小册子主要反映的是理论研究成果,本来打算在缩尺模型试验完成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后撰写这本著作,但目前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不和谐的声音似乎并没消停,有碍钢结构行业的健康发展,再加上工程建设方的期望,我们才匆匆将项目的理论研究成果整理成这本著作,试图使同行专家早一点了解我们的观点。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在预应力空间钢网格结构研究成果的总结,它系统地阐述了四种新型超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的设计理念.结构组成、预应力索布置方法、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施工方法和技术经济指标分析等。全书共分6章,内容包括;绪论.超大跨度预应力正交空间管析架钢网格结构,超大跨度预应力“肋型楼盖"式钢网格结构.超大跨度预应力双层正放抽空四角锥钢网格结构.超大跨度周边简支承预应力双层与三层组合扭网壳结构和新型超大跨度预应力空间钢网格结构方案的特点综述。
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50m× 150m 的超大跨度科学研究试验大厅是我们新型结构体系开发的源泉,也是其"用武之地”,本书是在"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150m× 150m超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周绪红教授仔细审查了全书并做了大量修改。在此,谨向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教授和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教授致以特别的谢意。在项目的研究和本书的撰写过程中,项目组的研究人员申波、胡岚、徐向东和刘建军、冯更帅等进行了新型超大跨度预应力空间网格结构体系的静力与动力分析和配杆、配索设计等设计计算工作,经过反复修改后形成本书。
撰写本书各章的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地震作用计算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GB 50011—2001" ,地震作用分项系数(表5.4.1)为三项,本书交稿后,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其地震作用分项系数为四项,地震作用增加了“同时计算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竖向地震为主)”"一-栏,即增加了"Yp.—0.5和Yi,=1.3” ,此处未作修改,特此说明。
根据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世界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本书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取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答疑:审核问题-山西
问题专业:土建
所属地区:山西
提问日期:2023-01-13 18:32:12
提问网友:我的问题有点多
屋面防水卷材清单描述中没说上翻,清单量是不是就是加上翻的工程量,默认综合单价包含上翻价格, 这样是否合理,我是审核施工单位
解答网友:《理想之城》
13清单计量规则说屋面的女儿墙的弯起部分并入屋面工程量,应理解为翻起部分应计入清单量。
高清PDF《新型钢结构小高层住宅抗震性能研究 》郭震 著 2016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了作者提出的一种适用于小高层建筑的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方法,同时介绍了近年来国内钢板剪力墙结构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应用现状。全书共有﹖章,主要内容为:国内外钢板剪力墙结构最新研究进展;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低周往复试验研究;组合钢板的抗剪,抗屈曲及耗能性能试睑研究;实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抗震性能研究;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耗能力学模型: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构造优化;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设计建设等。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以及从事钢板剪力墙结构设计与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使用。
前言
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与建筑密度的矛盾日益突出。从成本控制﹑建筑安全﹑高容积率的角度出发,小高层建筑将是缓解当前住房紧张的一种有效建筑形式。为适应大户型、随意分割的需要﹐适应提高建筑物安全性和结构设计可靠度的需要,新型住宅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势在必行。
本书以小高层住宅建筑的抗震为研究背景,进行了新型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耗能能力探讨。研究了影响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耗能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中各组成构件的合理构造形式﹐最终建立了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抗震耗能力学模型。本书主要成果有:
(1)组合钢板剪力墙与钢框架的抗侧刚度比应介于0.42~0.45。对于7~12层小高层建筑而言,此时结构体系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且动力响应最小。
(2)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中的组合钢板剪力墙内嵌钢板宽厚比应该在400~500之间。因为对于民用住宅建筑﹐内嵌钢板宽厚比低于400时,钢板材料性能的发挥需要依赖边界约束的可靠性,对外侧防屈曲墙板强度要求也较高;当宽厚比高于500时,钢板过薄﹐初始缺陷不易控制﹐钢板抗侧刚度及抗剪承载力对结构整体的作用不大。
(3)基于钢框架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力学模型,本书提出了内嵌钢板面外约束墙板设计准则﹑自由边约束角钢设计公式、内嵌钢板与框架梁柱的高强螺栓设计公式﹑实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混凝土开裂荷载计算公式。
(4)实腹式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最小体积配箍率不能小于0.85%;
三级框架异形柱轴压比限值为0.75;混凝土等级不能小于C30;当柱的轴压比低于0.5时,柱腹板加劲肋间高比值可以取不大于2;当柱轴压比在0.5~0.75之间时,加劲肋间高比值对应取1~0.6。根据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在满足竖向承载力和侧向刚度的情况下﹐采用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柱一组合钢板剪力墙的框架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经济性能。从满足结构安全和经济方面﹐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柱的构造措施应满足上述要求。同时,实腹式型钢混凝土柱的截面宽度比应控制在0.4~0.5,高度比应控制在0.6~0.8。
(5)采用优化后的结构构造,低于7层结构可以提高一个抗震等级使用;高于12层的结构若要满足设防烈度级别罕遇地震的抗震要求,应相应提高底层柱的截面面积,或减小短肢组合钢板剪力墙中内嵌钢板的宽厚比﹐建议取350~450。根据弹塑性静力分析和动力响应分析结果,相对于7层的结构体系﹐12层结构的抗侧刚度已下降较多﹐结构等效周期延长,水平位移量增加。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矿业大学袁迎曙教授的悉心指导,以及研究生王永超﹑张海东﹑朱飞、卢楠﹑高芮等人的热情帮助﹐再次表示深深谢意。
本书得到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设计研发基地和江苏建筑节能与建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资助,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缺点或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系列规划教材 钢结构》 陈晓霞 张玲 2017年版

本书摘要
本书为高等学校工程应用型土建类系列教材之一,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现行设计规范、有关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编写面咸。
本书主要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钢结构原理,中篇为建筑钢结构设计,下篇为建筑钢结构施工。
本书内容翔实、图表丰富。每章给出了大量的例题,方便大家对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学习。书末附录部分列出了常用的数据,方便查阅使用。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本专科教材,也可供土木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使用。
前言
本书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及现行设计规范、有关政策法规与技术标准编写而成。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和附录,共13章。上篇为钢结构原理,内容包括:绪论、钢结构的材料、钢结构的连接、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拉弯和压弯构件﹔中篇为建筑钢结构设计,内容包括:单层厂房钢结构、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大跨度房屋结构﹔下篇为建筑钢结构施工,内容包括:钢结构连接施工、钢结构安装施工、钢结构涂装施工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本书具体分工如下:安阳工学院陈晓霞、安阳工学院张玲编写第1章、第2章、第3章、第10章;三明学院王军芳编写第4章、第8章;安阳工学院王立波编写第5章;哈尔滨理工大学黄雪芳编写第6章、第9章;黑龙江大学田春竹编写第7章﹔安阳工学院尹涛编写第11章、第12章;河南智傅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连彩霞编写第13章和附录。本书由陈晓霞教授、张玲教授主编并统稿,由三明学院崔秀琴教授主审。
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最新的建筑规范及国内外同行的著作,并得到了有关业内人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或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最新建筑工程施工图快速识读 实例讲解钢结构工程》靳晓勇 主编 2011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集实用、形象于一体,以现行施工规范、验收标准为依据,结合多年的施工经验,以图文形式编写而成,具有较强的工程针对性、示范性与可操作性。本书共分为两篇,内容主要包括:钢结构施工图制图的基础知识、钢结构施工图识图基础、钢结构施工图的表达、钢框架结构施工图实例、钢网架结构施工图实例、门式刚架施工图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钢结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的参考用书。
前言
建筑施工图识读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建筑构造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装饰施工中必须给予重视的重要环节。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建筑质量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科学合理地选用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法,提高建筑业的技术水平,对于创造一个舒适、环保型环境,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建筑工程图是建筑工程施工的依据。本丛书的编写目的:一是培养读者的空间想象能力﹔二是培养读者依照国家标准,正确绘制和阅读建筑工程圈的基本能力。因此,本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
本丛书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颁布的《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 50001-—-2010)、《总图制图标准》(GB/T 50103—2010)、《建筑制图标准》(GB/T 50104—2010)、《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给水排水制围标准》(GB/T 50106-—2010)、《暖通空调制图标准》(GB/T50114—2010)等相关国家标准编写的。该书主要作为有关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参照新的制图标准学习怎样识读和绘制建筑施工现场工程圈的自学参考书,还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和专科土建类各专业、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相近专业的参考教材。
丛书共分为6本分册。(1)《建筑结构工程》(2)《建筑设备工程》(3)《建筑给水排水工程》( 4)《建筑电气工程》(5〉《建筑装饰装修工程》(6)《钢结构工程》
本书的编写,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本书注重工程实践,侧重实际工程图的识读。为了便于读者结合实际,并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本书还附有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困等相关图样。本书具有应用性突出、可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等特点。
由于我们编写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在所难免,希望同行和读者给予指正。

高清PDF《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吴坚如 等编著 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力求做到实用性:,完整性和可读性。在内容上与我国相应的规范与规程相一致,并吸取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本书分两篇,第1篇阐述板析组合桥梁结构,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组合桥紧整体受力性能和剪力连接件的受力规律﹔第2篇介绍了地下结构工程的计算方法和施工要点;最后附录给出了组合结构梁桥节点构造图集和地下工程防水构造图集。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设计,科研.施工等单位工程师,科技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前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形式呈现出多样性,追求受力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可靠和使用更加耐久。结合工程建设实践,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与北京科技大学一起就城市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多的板析组合结构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研究﹐就此类结构涉及的相关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科学研究。本书反映的有关科研成果,希望能与我国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学者共勉。
书中第一篇就板析组合结构在城市应用的结构特点﹑受力特性,结构设计,构适细节和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相关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其中研究了板析组合桥梁结构的整体受力性能,包括混凝土板厚度的影响和析架刚度的影响以及各个构件承担的荷载比例等;研究了板析组合结构的剪力连接件的受力规律,并给出剪力连接件栓钉的布置方案及其计算方法;研究了混凝土桥面板的有效宽度﹐其中考虑板厚、宽跨比,高跨比,纵梁刚度等的影响,最终给出有效宽度的修正计算公式。第二篇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应用,对地下空间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该类结构特点﹑结构一土相互作用、施工工法、防水、抗浮、沉降控制及注柴处理等关键技术作了较全面的分析﹐并给出了地下结构设计的计算方法。最后,附录给出了50m,70m跨径板析组合结构梁桥节点构造图集和地下工程防水构造图集,可以为地下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本书所反映成果内容是理论结合工程实践,“产学研”合作研究成果的结晶,既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又进行经济对比分析,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本书相关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课题的大力支持,同时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很多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和资料,为此谨向这些作者表示真挚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论述不当或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多高层房屋钢结构设计与实例 》郑廷银 编著 2014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密切结合我国新修订的《钢结构设计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等有关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根据工程设计需要,对多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介绍。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多高层钢结构的发展与展望,设计特点以及设计的依据与成果,结构类型和体系的选择与布置,概念设计,材料选择,荷载与作用计算,常用结构体系的简化计算与精确分析、地震作用效应计算,结构验算,梁,柱、支撑,剪力墙等构件设计,组合楼盖设计,粱-柱连接,梁-粱连接,柱-柱连接、钢柱脚、支撑连接、剪力墙板与钢框架连接等节点设计,钢结构防火与防腐设计,工程设计实例。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作为结构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学用书,并可供土建类工程设计,科研,钢结构制作与安装以及其他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
钢结构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绿色环保、工业化程度高、综合经济效益显著等诸多优点,深受国内外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青睐。因此,它不仅是世界早期多高层建筑中最先使用的一种结构类型,而且也将成为今后多高层建筑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结构类型,更将成为世界各国拟建的大型、复杂的综合性多功能超高层建筑首选的结构类型。
近年来,由于我国政策,钢材生产,设计研发等诸多方面的有利因素,建筑钢结构在我国得到了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但我国目前钢结构技术人才储备奇缺,特别是在最能反映国家建筑技术水平的工程硕大的高层或超高层钢结构方面的技术人才更是如此。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加速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是关键。目前该领域也缺少合适的教材或参考书。为此,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根据我国新修订的《钢结构设计规范》(CB 50017)、《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和《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等有关现行规范、规程的要求,编著了本书。
本书力求突出下列特色:
(1)既注重传统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刚述,又注重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尽量反映现代建筑理念和建筑科学技术水平;
(2)紧密结合我国新修订的国家规范、规程,以便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3)尽量避免与先导教材内容重复;
(4)尽量突出便于工程应用的教学特色;
(5)既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又注重应用的可操作性,尽量突出钢结构设计的教学特色;
(6)最大限度地贴近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书末有工程设计实例与设计流程图,突出应用的可操作性;
(7)每章设有导读和小结,并配有复习思考题,可读性强,便于读者学习及复习巩固。
在本书编著过程中,曾部分引用同行专家论著中的成果,许惠斌,苏文,金相继等研究生曾对本书稿的设计实例付出过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书中如有引用同行专家论著或资料中的某些内容而未能详细说明出处的,敬请谅解!
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值得商榷改进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联系邮箱:zhtyzhh@ njut.edu. cn。

高清PDF《房屋结构设计 》蔡洁 主编 2013年

内容提要
本书适应二本及三本院校的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为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本书在编写中力求理论讲解深人浅出,突出例题及设计实例的实用性与指导性,并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相应规范在本课程中的重要性,了解和熟悉规范的内容及应用。
本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所编内容符合当前最新规范和技术标准,内容翔实,资料新颖.实用性强,适用面广。本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和有关建筑结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本书是重庆大学出版社组织编写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之一。全书结合我国对土木工程本科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求,主要突出了应用型、适用性的特点。房屋结构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正确的结构设计概念,本书通过大量的例题及设计实例的讲解,指导和培养学生正确的结构设计概念,让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设计过程,并为相关的课程设计和后续的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认识相应规范在本课程和本专业中的重要性,了解和熟悉规范的内容及应用,提高学生对相关专业规范的认识程度。基础理论讲授以应用为目的,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度,尽力做到语言简练,概念清楚、重点突出、简明扼要.便于教学。
本书共分4章,主要内容有单层厂房的基本构件、计算方法和设计例题;多层框架结构的设计理论,方法及设计例题;砌体结构的材料特性,结构布置及设计方法;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和发展趋势。
本书由湖北工业大学蔡洁副教授和武汉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曾铁梅担任主编,湖北工业大学白应华和武汉科技大学肖良丽为副主编。具体人员分工如下:
蔡洁编写第1.3节,第3.1节,第3.2节和第3.8节以及负责全书统稿工作;曾铁梅编写第1.2节,第3.3节和第3.4节;白应华编写第1.1节、第3.5~3.7节和第4章;肖良丽编写第1.4节、第1.5节和第2章。
本书由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张川教授担任主审,感谢重庆科技学院黄林青教授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专著、教材.标准、规范、手册、图集和工艺标准等,在此谨向书中引用内容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编者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和不要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讲者指正。

高清PDF《复杂建筑结构计算分析方法及工程应用》 焦柯 2013年

本书摘要
本书由13章组成,第1章,第2章分别介绍了建筑结构常用译性分析与设计软件和非线性分析软件的主要功能对比及‘用条件;第3章升绍了复杂结构建牧及结构分析软.件之间数据转换的方法;第4拿介绍了结构设计中若干计算问题的处理才法;第5-9章分胜介绍了超限高层结构、高层双塔连体结构、喏转换层裔屋结构,登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隔震和 能减震(掘》结构的分析计算技术度工程实例;第京介绍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计算委点及工W实例;第11章介留了现浇混溉士空心楼羞结构计算方达.及工程实例:第12章介绍了深基坑开挖仿真分析方法及工翟实例;第13章介绍了型锅与混鬟十妇合构件和节直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技术及工程实例。
前言
结构计算分析已成为复杂结构设计的主要技术手段和保证设计质量的关键。众所周知,抗震设计要以抗震概念设计为指导,对复杂结构来说结构计算分析是概念设计的最主要依据。结构或构件试验也是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但试验的成本较高,目前只有少数特殊工程进行报动台试验,及少数关键构件进行承载力试验。有限元仿真计算分析可较真实模拟结构实际受力状况,准确得到结构变形、承载能力等详细结果、直接用于复杂结构的设计中。
复杂建筑结构由于造型、功能的需要,受力体系千差万别,对不同结构体系应采用不同的计算手段和可靠性控制指标.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计算手段单一,计算很设或简图不合理,计算深度不够,抗震性能设计执行不到位,已严重影响到复杂结构的设计质量。我们具有十多年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研发的基础,通过本书我们力图结合近年来完成的数十项复杂工程计算成果,对各种类型结构的计算技术进行深人研究和总结,作为复杂建筑结构的分析指导和应用参考。
本书由13章组成.第1章、第2章分别介绍了建筑结构常用弹性分析与设计软件和非线性分析软件的主要功能对比及适用条件;第3章介绍了复杂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软件之间数据转换的方法;第4章介绍了结构设计中若干计算问题的处理方法;第5 ~9章分别介绍了超限高层结构、高层双塔连体结构、带转换层高层结构、高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隔震和消能减虔〈振)结构的分析计算技术及工程实例;第10章介绍了大跨度空间结构的计算要点及工程实例;第11章介绍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孟结构计算方法及工程实例;第12章介绍了深基坑开挖仿真分析方法及工程实例;第13章介绍了型钢与混凝土组合构件和节点的有限元仿真分析技术及工程实例。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同事们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复杂工程案例,赵云龙、黎国彬、易诗轩、茹卫东、刑栋、陈永辉等也参与部分工作,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本书涉及工程案例多属于大型复杂结构,数据整理及分析工作量很大,文中所提出来的分析结论难免有不恰当之处,悬请读者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