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PDF《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 》郭兰慧 马欣伯 著 2013年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两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四边连接钢板剪力墙、四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其在结构体系中应用的理论、试验和分析方法,展示了上述构件及其结构体系在力学和抗震性能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内容包括:两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力学性能与简化分析模型;四边连接钢板剪力墙的力学性能与简化分析模型;四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力学性能与节点构造措施;钢管混凝土框架-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研究人员和工程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序
我国属于地震频发国家,近年来相继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地震,给人们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给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灾难,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建筑结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赋予建筑生命的创造者,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让建筑具备有效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保证建筑“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作为抗侧力构件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但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易开裂、延性差,同时不便于与钢框架或组合框架连接,因此具有良好延性和便于施工的钢板剪力墙开始受关注,然而钢板剪力墙在侧向力作用下易发生出平面失稳导致耗能能力降低,在不断的工程实践与创新中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应运而生。这种组合剪力墙通过混凝土板对钢板提供侧向约束,有效限制钢板的出平面失稳,具有较高的初始刚度,能减小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侧移,同时使其在大震作用下具备良好的延性和优越的耗能能力,避免结构倒塌造成严重灾难。此外,相对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充分利用钢材这种绿色环保建材,有效减少了混凝土材料用量,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并便于实现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式施工,顺应了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进而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需求。
近十年来,本书作者致力于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研究,他们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和钢板剪力墙的受力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钢板剪力墙和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和简化分析模型,实现了利用现有设计软件进行结构体系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对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和钢管混凝土框架-组合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试验与理论对比分析,验证了简化分析模型,提出了设计建议,取得的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本书为钢板剪力墙、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可供广大研究人员和设计人员参考,希望本书能对上述新型抗侧力构件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发挥积极作用。特为之序!

高清PDF《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陈世鸣 主编 2013年

本书摘要
本书其分为9森,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钢-混凝十纠合结构的分类和某木原理.并通过部分工程实例回顾和.总结了组合结构的发展和咸用现状:第2一8布分别为:设计原则和材料的基水性;能、浜型钢板-混怎上组合板.界面性能'与抗肯连接、钢-混凝土红合梁、型钢混凝王结构、钢管混瑟上结构、钢-混凝上组合结构节点;第出演为组合结构的抗支性能及设计概要。
本书叮作为结构「程和桥梁工程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教材,也可叮以供工程技发人员参考。
前言
20多年前、我在学校图书馆发现了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Johnson 教授著的《Compos-ite Structures of Steel and Concrete》,全书共二册、一册是《关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基本原理和建筑结构》(1975年版)、另一册是《关于组合结构在桥梁中的应用》(1978年版)。阅读该书后,我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这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充满了兴趣,并意识到组合结构将会对我国今后的建筑技术产生很大影响。之后,我有幸作为Johnson 教授的博士生,在英国Warwick 大学开始了组合结构的研究.并完成了博士论文《Instability ofComposite Beams in Hogging Bending》、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欧洲组合结构规范。2006年,Johnson教授荣获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ural E)金奖荣誉(Gold Medal Award),以表彩他在组合结构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许多刚接触组合结构的人都会以为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结构形式,实际上组合结构的应用时间非常久远.最早的组合结构可以追溯到1894年,美国匹兹堡的一栋建筑中采用了今天称为型钢混凝土的组合梁;在一次大火中,附近的建筑均遭到毁坏、而采用组合梁的建筑结构完好,显然,钢梁外部的混凝土起到了很好的防火保护作用。20世纪30年代建造的纽约帝国大厦,也采用了型钢混凝土柱的组合结构形式。但是组合结构形成规模的应用、并考虑到钢和混凝土的组合作用对结构承载力的贡献,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欧洲。战后的欧洲,大量建筑的恢复重建,需要组合结构这种新的结构技术。
今天、我们都已经充分认识到钢-混凝十:组合结构综合了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稳定性能好、施工快速方便等特点、并且已经在我国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及桥梁工程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显示出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近年来的大量工程实践表明: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尤其适合我国的国情.其应用前景广阔。
自2001年起.同济大学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修课程中开设了组合结构课程。其目的是想让这些未来的土木工.程师充分了解这一新型结构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使他们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利用这些知识,并进一步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本书是对10多年来该课程讲义的总结和梳理,综合并引用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及应用成果,特别是国内外组合结构的多部规范、规程的内容、还参考了一些公开出版的教材和著作。
本书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分类和基本原理,并通过部分工程实例回顾和总结了组合结构的发展和应用现状﹔第2~8章分别为:设计原则和材料的基本性能、压型钢板-混凝上:红合板、界面性能与抗剪连接、钢-混凝上组合梁、型钢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制-混凝土组合结构节点﹔第5氧为组合结构的抗灾性能及设计概要。
本书第1、2、3、4、5、8章由陈世鸣执笔,第6、7、8章由肖建庄执笔。全书由陈世鸣统稿。

高清PDF《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聂建国 著 2011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的工作机理和基本设计方法,重点介绍了简支组合结构与连续组合结构桥梁的设计方法,同时分析了影响组合结构桥粱受力性能的几个关键问题和相应处理方法。然后,针对组合结构桥粱的发展趋势﹐对组合析梁桥,组合刚构桥、混合粱桥和波形钢腹板组合桥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进行了分析说明,最后,介绍了作者所提出的钢-混凝土组合加固技术。书中配合我国以及欧,美、日.等国的主要桥梁规范对组合结构桥梁的基本设计方法进行了讲解,并介绍了各类组合桥桥型的典型工程实例。
本书可供桥梁设计,施工及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前言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是当前桥梁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无论是跨越深闼海峡的特大跨桥梁,还是解决城市交通的各类中小跨径桥梁,组合结构桥梁都大有用武之地。由于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材料或体系各自的优点,组合结构技术也是当前桥梁创新伴系的重要言向之一·
近30年来,组合结构桥梁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建成了多种类型的组合桥,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也在研究和应用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发展与完善。本书在总结国内外已有成采的基础上,力求能够较为系统地介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的基本工作机理、具体设计方法以及发展趋势。书中包括了目前常用的各类组合结构桥粱的结构形式,给出了典型的工程实例介绍,并配合我国以及欧、美、日等国的主要桥梁规范,对有关设计和施工方法进行了讲解。全书共分为14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组合结构桥梁概述,介绍了组合结构桥梁的特点,发展历史以及主要结构形式和选型原则。
第⒉章组合结构桥梁设计原则和一般规定,介绍了组合结构桥粱的材料,荷载和基本设计方法,重点说明了混凝土桥面板的剪力滞效应和有效宽度计算方法。
第3章抗剪连接件设计,介绍了抗剪连接件的受力特征、主要类型以及相应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4章简支组合梁桥设计,介绍了简支组合梁桥的抗弯,抗剪,稳定及变形计算方法,并说明了横向联结系的构造要求及设计方法。
第5章连续组合梁桥设计,给出了连续组合梁桥的内力分析和变形及承载力验算方法,重点介绍了负弯矩区的受力性能以及构造和施工措施。
第6章组合结构桥粱混凝土桥面板设计,介绍了各类混凝土桥面板的构造特点和设计方法,重点说明了纵向抗剪的受力特征及其相应计算方法。
第7章组合梁桥的温度,收缩,徐变效应,介绍了滥度效应和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对组合梁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分析计算方法。
第8章组合桥疲劳及耐久性设计理论及方法,讨论了有关桥梁疲劳和耐久性的设计理论及方法,介绍了与组合结构桥粱相关的最新研究咸果和设计方法。
第9章预应力组合梁桥设计,介绍了预应力技术在组合结构桥梁中的应用形式和工程实例,并分别说明了预应力简支组合梁桥和预应力连续组合粱桥的设计方法。
第10章组合糌梁桥设计,介绍了纽合祈梁桥的发展概况,结构形式和受力特征,并给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措施。

高清PDF《钢结构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唐兴荣 主编 2012年

本书摘要
本书是《高等院校土术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丛书》之一。书中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体系中结构设计模块的组合楼盖设计、酱通硝屋架设计、平台锅结构设计、轻型门式刚架厂房设计、钢框架结构设计五个钢结构设计进行了分析说明。解析了上述钢结构的设计方法.改计内容及基本要求,并列举了相应的课程投计实例。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土术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师生作为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教学辅导与参考书,亦可作为土本工程专业毕业生通向新工作岗位的一座必要桥檠。
总序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由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社会实践以及科研训练等多种领域组成,是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设计领域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一个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与一门理论课程相对应,课程设计起着将谋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的“桥梁”,也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和学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课程设计辅导环节很难满足大规模学生的需求,缺少课程设计后期的答辩和信息反馈环节,加上辅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使课程设计很难达到专业培养方案所提出的要求。为此,作者根据多年来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指导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所积累的教学经验,按照我国最新颁布的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编写这套丛书。
土木工程专业谋程设计体系包括实践单元、知识与技能点两个层次,由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与经济三个设计模块组成。据此,提出了土木工程专业各专业方向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及其知识与技能点。
在本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注重解析课程设计中的重点、难点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计算能力,掌握综合运用课程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每个课程设计的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点、设计解析、设计实例以及思考题等。书后还附有课程设计任务书,供教师教学时参考。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解析系列丛书》共六册,涵盖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道路和桥梁工程、地下建筑工程各设计模块中涉及的课程内容。第一-册:《建筑设计类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包括土木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等﹔第二册:《施工技术与经济类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等﹔第三册:《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包括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单层厂房排架结构设计、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砌体结构设计等﹔第四册:《钢结构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包括组合楼盖设计、著通钢屋盏设计、平台钢结构设计、轻型门式刚架厂房设计、钢框架结构设计等﹔第五册:《道路与桥梁工程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包括桥梁工程设计、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桥墩桩基础设计等﹔第六册:《地下建筑结构课程设计解析与实例》,包括地下建筑结构设计、隧道工程设计、基坑支护设计、桩基础工程设计等。
本丛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师生作为课程设计的教学辅导与参考书,亦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师生毕业设计的参考书,还可供从事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由于编者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钢结构设计》李方慧 主编 2012年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闹述了耆用钢结构体系,主要包括钢框架.屋架、门式刚架、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及其设计方法。第一章介绍钢结构特点、现行设计方法以及钢结构的发展趋势﹔第二章介绍屋益结构设计,包括屋架、天窗架、禳条等;第三章介绍单层厂房钢结构设计,包括单层厂房组成、柱网、变形缝的布置、柱间支撑、墙架结构等。第四章对多高层钢结构的结构布置原则,.工.作特点及应用范围、节点设计等方面进行介绍。第五章介绍门式刚菊的组成、形式及布置;变截面门式刚架的内力分析和变形计算,并给出例题。第六章主要介绍钢–混凝土组合楼板、组合梁组合柱的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的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可供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FOREWORD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低矮屋盖、工业厂房等造型新颖、体系复杂的钢结构设计项目不断涌现。由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钢结构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因此,编者结合现有钢结构设计发展趋势,对常用钢结构类型的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介绍,为本科生和工程设计者提供有益参考。
此外,经过大量的工程设计积累,钢结构有关规范的部分条文已进行了修改,力求能够在本书中体现钢结构设计方面的新规范和新变化。结合近些年工程发展,增加一些新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手段,有助于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钢结构设计方法、细部节点构造等。
本书内容涉及钢框架结构、屋架、门式刚架、组合结构梁、钢管混凝土柱等常用钢结构体系及构件。在本书编写之际,钢管混凝土设计规范重新修订,此外,《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 CECS 273:2010)于2010年出版,这些规范新的修订内容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本书系统阐述了常用钢结构体系及其设计方法。第一章介绍钢结构特点、现行设计方法以及钢结构的发展趋势;第二章介绍屋盖结构设计,包括屋架、天窗架、凛条等;第三章介绍单层厂房钢结构设计,包括单层厂房组成、柱网、变形缝的布置、柱间支撑、墙架结构等。第四章对多高层钢结构的结构布置原则、工作特点及应用范围、节点设计等方面进行介绍。第五章介绍门式刚架的组成、形式及布置;变截面门式刚架的内力分析和变形计算,并给出例题。第六章主要介绍钢–混凝土组合楼板、组合梁、组合柱的设计方法和构造要求。
书中所介绍的一些方法、内容仅代表作者当前一些认识,随着研究的深人定会取得一些改进和提高,衷心希望同行专家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本书由黑龙江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共同编写;李方慧、魏治平编写第一章,云迪编写第二章和第三章,郭轶宏编写第四章和第五章,李方慧编写第六章,魏治平进行最后统稿。
本书主要适用于高等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的土木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同时,也可供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所限,书中可能存在谬误和不足之处,希望读者不吝指正。

高清PDF《钢结构设计 第2版 》陈树华 2016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是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材﹐重点介绍箭结构的设计方法。按最新实能的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ü)编写,其体内容包括善通钢屋架,特殊钢屋架,单层厂房结构,轻型门式刚架结构,拱形波纹钢屋盖结构.空间结构多层钢结构设计,高层钢结构设计和建筑钢结构设计的依据和文件编制等九部分。各章附有本章要点,设计例题及思考题,便于读者掌捏钢结构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书后附录中列出硝结构设计中常用的参数,侯设计时查用。
本书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和其他相近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钢结构设计,雄工和管理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参考用书。
总序
教育可理解为教书与育人。所谓教书,不外乎是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技术方法和动作技能等,教学生以安身之本。所谓育人,则是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学生以立命之本,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出发,来从事教书与育人工作。作为教育本源之一的教材,必然要承载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体现两者的高度结合。
中国经济建设持续高速发展,国家对各类建筑人才需求日增,对高校土建类高素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面对土建类教材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套教材正是为了适应当今时代对高层次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而编写的。
一部好的教材应该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教材中不仅要从内容上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而且还要从科学严谨性,法规权威性、工程技术创新性上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简面言之,这套教材有以下特点。
一方面,从指导思想来讲,这套教材注意到"六个面向",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建筑实践,面向人才市场,面向教学改革,面向学生现状.面向新兴技术。
二方面,教材编写体系有所创新。结合具有土建类学科特色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套教材进行了许多教学方式的探索,如引入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
三方面,这套教材适应现在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提侣所谓宽口径、少学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体系,编写内容和课时数量等方面做了相应考虑,而且教学起点也可随学生水平做相应调整。同时,在这套教材编写中,特别重视人才的能力培养和基本技能培养,注重适应土建专业特别强调实践性的要求。
我们希望这套教材能有助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的新型工程建设人才,也相信这套教材能达到这个目标,从形式到内容都成为精品,为教师和学生,以及专业人士所喜爱。

高清PDF《结构设计 建筑工程专业方向适用》 于安林 2016年版

本书摘要
本书按照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揩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编写,为《钢结构基本原理》的后续教材。本书涉及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单层普通钢结构工业厂房、多层房屋钢结构及大跨屋盖结构等常用钢结构体系,着重介绍了这些钢结构体系的基本形式、结构布置、结构的荷或、荷载效应组合、结构分析及设计方法。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一种结构体系,每章均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实例,介绍了设计的基本过程及在设计中所依据的主要规范及规程,章后均附有工程算例。
本书可作为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结构设计、科研和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为更好地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本书作者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有需要的读者可以发送邮件至jiangongkejian@163. com索取。
前言
2011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公颁布了《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对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整合。在“本科专业规范”的指导下,组织编写了《钢结构设计》,本教材为《钢结构基本原理》的后续教材,适用于建筑工程专业方向。
学生在掌握了钢结构基本构件及连接设计的基础上,需进一步熟悉钢结构体系的设订方法,遵循设讣规范和规程的要求,设订出既安全又经济的建筑钢结构。本教材涉及了轻型门式刚架结构、单层普通钢结构工业厂房、多层房屋钢结构及大跨屋盖结构等常用钢结构体系。着重介绍了这些钢结构体系的基本形式、结构布置、结构的荷载和荷载效应组合、结构分析及设计方法。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一种结构体系,每章均给出了相应的工程实例,介绍了设计的基本过程及在设计中所依据的主要规范及规程,章后均附有工程算例。
本书共分为4章。第1章介绍了单层门式刚架结构的组成、形式和结构布置,檀条、压型钢板、墙梁和支撑的连接构造及设计,刚架的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变截面刚架梁、柱的设计,刚架主要节点的构造和设计。第2章阐述了单层普通钢结构工业厂房的组成、形式和结构布置,单层工业厂房的荷载计算和效应组合,阶形柱、柱间支撑、钢屋架和吊车梁的设计及连接节点的构造。第3章讲述了多层房屋钢结构的组成、形式和结构布置,多层房屋钢结构的荷载计算、效应组合及内力计算方法,楼盖、框架梁、柱、支撑以及连接节点设计和构造。第4章从大跨钢屋盖结构的种类入手,着重介绍了网架、网壳及管榆架结构的形式和结构布置,钢屋盖结构设计的荷载及其效应组合,网架、网壳和管析架结构的内力计算要点,网壳结构的稳定性分析,网架、网壳及管析架杆件设计,焊接空心球节点、螺栓球节点及相贯节点的设计和构造。
苏州科技大学的相关教师完成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全书由主编于安林修改定稿,参加本书各章编写工作的有:孙国华(第1章),李启才(第2章),毛小勇〈第3章),赵宝成(第4章),姚江峰编写了第⒉章的钢屋架设计算例。苏州科技大学多名研究生对工程算例进行了校对和试算,并绘制了部分插图。苏州科技大学方恬副教授对本书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浙江大学童根树教授对全书进行了细致地审阅。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相关单位的资料,一并致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在内容取舍及衔接方面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对所发现的错误、疏漏及需要完善之处予以指正。

高清PDF《钢结构设计原理》赵根田 赵东拂 主编 2012年

本书摘要
本书以“概念准确、基础扎实、突出应用、淡化过程”为基本原则,是专为培养工程应用型和技术管理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钢结构的特点、应用、钢结构材料性能、钢结构的连接设计方法以及钢结构(冷弯薄壁型钢)基本构件(轴心受拉和受压构件、受弯构件、拉弯和压弯构件、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书末附录列出了供设计查用的各种数据。各章还列举了必要的设计例题和习题,以利于有关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学习和掌握。鉴于本书工程应用和工程实践特点突出,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阅读。
前言
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的教学计划,钢结构设计原理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本书按GB 50017—2003《钢结构设计规范》和CB 50018—2002《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等现行国家标准编写,以“概念准确、基础扎实、突出应用、淡化过程”为基本原则,是专为培养工程应用型和技术管理型人才的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编写的教材。
全书共分7章,第Ⅰ章主要介绍钢结构的特点、应用和钢结构采用的设计方法;第2章介绍钢结构所用的材料及其性能;第3章介绍钢结构连接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第4~6章分别介绍了轴心受拉和爱压构件、受弯构件、拉弯和压弯构件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冷弯薄壁型钢构件的相关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第7章介绍钢与混凝土组合梁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赵根田(第1、2章、附录),赵东拂、王姗(第3章),陈明(第4章),张艳霞(第5章),付成喜(第6章),万馨(第7章)。全书由赵根田、赵东拂主编。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领导和有关人员的指导,也得到了内蒙吉科技大学教材建设基金的资助,在此予以衷心的感谢。
书中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钢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 》徐培臻 等主编 2013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依据8钢结构设计规范MGB 50017—2003)和《钢结构工程筵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编写。全书共分14章,主要内容包括镉结构的材料,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钢零件及钢部件加工工程,钢结构的连接和节点构造,组合结构,钢结构加工制作.钢结构安装常用机具设备,钢结构安装施工,网架结构工程安裴,压型金属板工程.特种钢结构安装,钢结构维护维修,钢结构涂装工程施工等。
本书适用于建造师继续教育,也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前言
近年来,建筑钢结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应用﹐为满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钢结构学习的需要﹐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本书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土建类专业的教学要求,依据现行《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一2003)和《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5—2001)编写。全书共分14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钢结构的材料、钢结构的可能破坏形式、钢零件及钢部件加工工程﹑钢结构的连接和节点构造、组合结构﹑钢结构加工制作、钢结构安装常用机具设备﹑钢结构安装施工、网架结构工程安装、压型金属板工程、特种钢结构安装﹑钢结构维护维修﹑钢结构涂装工程施工。
本书从钢结构施工和管理的角度来编写,对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中质量验收进行了论述。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土建施工类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高校、岗位培训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在组织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了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工程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参考了大量文献,在此谨表谢意。
限于编者水平,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书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疏漏和不妥之处给予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高清PDF《钢结构实践教学指南》高福聚 编著 2014年

前言
钢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程﹐因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
目前﹐钢结构结构体系在土木工程结构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人才需求迫切。而目前钢结构的教学课时有限﹐学生对钢结构实际工程的接触较少﹐因而必须通过课程设计来加强学生对钢结构基本知识和结构体系设计全过程的掌握。
本书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示例形式介绍了一般钢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钢结构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内容、施工图的表达方法和制图规定等基本知识﹔对设计中的难点和重要概念做了解释,对设计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强调。本书的宗旨在于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做好钢结构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为毕业后进行实际工程设计做好技术铺垫和准备。
本书可作为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专科生的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研究生、初蛟投术人员的设计参考用书。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潍坊宏跃网架钢结构工程公司总经理徐玉平高级工程师,山东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王永新高级工程师,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张斗斗高级工程师为本书编写提供了大量工程设计资料,在此谨向这些资料提供者表示感谢﹔程玉梅、张明、肖光辉、李春宝老师和研究生房志刚﹑崔田田,刘畅、李涛、张继杰,时谦、袁洪兰、孙新为本书初稿的校对﹑勘误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也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和编写时间仓促,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 《钢结构住宅与组合结构 》刘军 等主编 2011年

前言
钢结构住宅研究开发已十余年了,在国家住建部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各省市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山东省、河北省、浙江.省、湖北省、四川省、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等省市已建成了上千万平方米,成绩斐然。
2008年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建筑结构的抗震防灾安全性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钢结构住宅的研究和开发再度引起空前重视。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区分布比较广,中西部地区有贯穿青海、四川、云南的南北地震带,长江以北有经陕西、宁夏、山西、河北至辽宁,和经青海、陕南、河南、山东两条东西向地震带,以及环太平洋西岸的地震带。就整个世界而言,近世纪是地震多发期,我国绝大部分城镇都位于地震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五十年间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就达到9次,仅唐山和汶川地震伤亡人数达数十万,财产损失达数千亿计。因此城镇建筑的抗震防灾安全性是摆在工程师和建筑师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我们必须借鉴美国和日本等国高层建筑采用抗震能力强的钢结构体系的技术经验,自主研究开发符合我们国情的“钢结构住宅”。
另一方面,在建造房屋技术方面,我们必须摆脱长期手工劳动状态,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也就是走工业化、装配化的技术路线。工业化关键技术是构件设计的标准化和工厂制造的机械化、自动化;装配化的关键技术是住宅单元组装设计的模数化和构件装配连接节点技术的精细化,以达到可靠性和安全性。综观目前所有住宅结构体系,只有钢结构体系才能解决上述两个关键技术。因此发展和推进建筑业的产业化必须开发钢结构体系。
本书是由钢结构住宅、消能减震和高层建筑抗震科研组的主要负责人编写和审定的。本书建筑部分由刘军教授级高工和赵元祥教授级高工主编,结构部分由陈敖宜教授级高工和陈志华教授主编。其中第三章王铁成教授、张忠秀教授级高工和王承春教授参与编写,第四章张大煦教授和王春潮高工参与编写。全书由柴昶教授、刘锡良教授和张肇毅教授级高工主审。
钢结构住宅等科研工作得到了国家住建部、中国钢结构协会、天津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天津市规划局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同时得到了同济大学等科研院所李国强、蔡益燕、陈禄如、柴昶、韩林海、王明贵等教授对研究工作的指导和北京赛博思工业化住宅集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卞宗舒总工、浙江精工钢结构公司陈国栋总工、黄明鑫副总工、刘中华副总工,浙江杭萧钢构公司杨跃强总工、浙江东南网架钢结构公司徐建总工,山东莱芜钢构公司设计院孙彤总工的大力支持,一并表示感谢。
感谢縢绍华,刘瑞光,赵建设,郝恩海,姜忻良,吴永红,丁永君,左克伟,郑刚,韩庆华,尹越,王成华,李宝瑜,梁建文,李大华等教授和专家对本书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
本书的内容是对相关研究课题的成果和工程经验的总结,旨在阐述钢结构住宅采用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替代传统纯钢结构体系的必要性和可靠性,以及相关设计的要求。组合结构是钢管内填充混凝土或在混凝土(框架柱、梁或剪力墙)内配置钢骨的结构,根据房屋高度和形式的不同,可以采用全部组合结构或部分组合结构,形成组合结构体系(混合结构)。它可以称为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充分发挥了钢材的高强度和高延性,以及混凝土的抗压、高防火和防腐性能的优点,同时它是一种比纯钢结构成本较低的结构体系,适用于我国国情。本书内容将组合结构体系形式的钢结构住宅延伸至超高层商住楼的结构设计,旨在对目前国内出现大量超高层商业和公寓式住宅相混合的综合楼,可供广大技术人员设计及施工作参考。定有不当之处,不吝指教。
高清PDF《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程序设计 第二版 》侯建国 等主编 2013年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框架结构的内力分析,并按我国现行结构设计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09——2001 ) ( 2006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中的相关规定,介绍了荷载组合和配筋计算的程序设计方法与编制技巧。书中结合作者编制的框架结构分析程序FSAP程序( Frame StructuresAnalysis Program),对FSAP程序的主要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给出了相应的源程序。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建筑工程类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有限元程序设计选修课的教材,亦可以供从事结构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相关教师参考。
前言
有限单元法作为一种实用的数值分析方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得到了工程界的广泛重视,有限单元法已成为结构分析的强有力工具。
有限单元法在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航空工程中飞机结构的矩阵分析。该方法将整个结构看成有限个力学小单元互相连接而组成的集合体;分析每个力学小单元的力学性能,按照一定的方式装配在一起,就反映了整体结构的力学特性。
这种思路,在1960年被推广用来求解弹性力学问题,并开始采用“有限单元法”( Finite Element Method)术语。其基本步骤是,首先将弹性连续体进行离散化,分割成有限的小块体(即单元),让这些小块体只在指定点(即节点)处互相连接,用这种离散结构代替原来连续的结构;其次,对每个单元选择一个简单函数来近似表示其位移(或内力)分布规律,并按弹、塑性理论中的变分原理建立单元节点力与位移之间的关系;最后,把所有单元集合起来,得到一组代数方程组,求解代数方程组,得出各节点位移,进而求出各单元的应力或内力,从而得到离散结构的解。只要单元分得较多,就可能用这个解作为连续体的解答。
为了使解答尽可能接近精确解,通常划分单元较多,企图用手算完成这一任务是不可能的。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这种方法得到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的特点是容量大、速度快、稳定性好,因而一般工程问题都能解决。这里,关键是根据有限单元法设计的计算机程序的编制。
目前,国内外已编制了许多大型通用有限单元法程序。其中著名的有E.L. Wilson教授等编制的SAP系列,K.J.Bathe教授等编制的ADINA系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管理局(NASA)发展的NASTRAN,以及近年来在国内广为流行的美国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ABAQUS等;国内大连理工大学钟万鳃教授等研制的JIGFEX和 DDJ程序系统,国家航空工业部研制的XAJEF系列等。这些大型通用有限单元法程序,对于静力、动力、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稳定性等问题都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来,可以解决许多复杂的工程问题。但大型有限单元法程序由于其通用性,无所不包,因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数据填写复杂,应用上不够方便。而且有些专门问题,新发展的问题,这类程序无法包括。因此,对于结构分析工作者,仅仅会使用现有程序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根据不同的需要编制相应程序的能力。再者,有限单元法发展到现在,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计算机程序也编制了许多,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可以借鉴,这也需要学习编制程序的技巧与方法,才有可能读懂其他程序,然后再移植、改造或增加新的功能。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来看,为了推进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发展,要求结构分析进一步与工程结构数据库、网格自动剖分、图形处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计算机绘图等相结合,而这些问题又更多地依赖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能力。在杆系结构方面,目前虽已有许多结构计算软件可供使用,但这些软件有的还停留在内力分析阶段,而按照我国现行结构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荷载组合,然后进行配筋计算的软件还为数不多,从结构设计的观点来看,仅求出结构构件的内力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杆系结构设计软件有PKPM系列、TBSA、广厦CAD、GTStrudu、PSD( Plant Steel Design)等,但这些软件在应用中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PKPM 用于火力发电厂主厂房的结构设计时有关风荷载的计算、荷载分项系数的取值和荷载组合及抗震设计时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的取值等方面就存在许多问题;GTStrudu及PSD 等从美国引进的软件,由于结构设计标准的不同,难以直接用于国内的工程结构设计。因此,掌握结构分析程序的编制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编制一些专用的、单项的小型结构分析程序,尤其是根据我国现行结构设计标准中的相关规定编制相应的荷载组合和承载力计算程序,是从事工程结构设计的人员应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
本书是在侯建国主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分析程序设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介绍利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框架结构的内力分析,并按我国现行结构设计标准中的相关规定进行荷载组合和配筋计算的程序设计方法与编制技巧。全书由6章和1个附录所组成。
第Ⅰ章为绪论,简要介绍结构分析程序的发展与应用,结构分析程序设计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要求和框架结构分析程序的主要内容。
第⒉章主要介绍平面杆系结构有限单元法(亦称矩阵位移法)的基本原理,并列出有关基本公式。其中重点以平面框架结构为例介绍了有限单元法解题的全过程,包括离散化、单元分析、整体分析和解方程求位移及杆端内力计算等内容。
第3章围绕作者所编写的平面杆系结构分析程序FSAP ( Frame Structures AnalysisProgram)进行逐段讲解,介绍平面框架结构内力分析程序的编制方法与技巧(包括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重点介绍了原始数据输人、约束条件的引入、单元刚度矩阵的形成、结构刚度矩阵的组集、整体荷载列向量的形成、解方程、杆端力计算和抗震设计中的自振周期的计算、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及地震作用效应(内力、位移)计算等关键性程序模块,并给出了相应的细框图和源程序,便于读者自学和参考。
第4章和第5章仍以作者编制的FSAP程序为对象进行逐段讲解,重点介绍按照我国现行结构设计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 (2006年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的有关规定,进行荷载组合和配筋计算的程序设计。第3章还介绍了按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关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的有关规定,对地震组合内力设计值进行调整的程序设计方法和编制技巧。
第6章给出了FSAP程序的使用说明,并给出了大量的工程实例,供读者上机实习之用,或作为读者自编某些程序的考题之用。

高清PDF《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指导手册》田水 主编 2014年

内容提要
本书涵盖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全部过程。内容包括结构平面布置、构件截面尺寸选择、荷载计算、框架内力计算、荷载效应组合、侧移验算、抗震设计以及构件设计等内容。在对规范条文及理论讲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过程进行全面演示,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本书适合土木工程专业及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及设计人员学习参考。
前言
近几年我国建筑结构的有关规范及规程又经历了新的一轮修改,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较多补充与更新。本书详细讲解了广泛应用于多层房屋建筑中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全过程,内容包括结构布置、构件截面尺寸选择、计算简图选取、荷载计算和框架内力计算、荷载效应组合、框架的抗震设计、构件配筋设计等。
钢筋混凝土框架设计涵盖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等内容。内容多且涉及面广,对于刚开始从事钢筋混凝土框架设计的人员及在校学生要全面了解钢筋混凝土框架设计的理论,熟练应用规范、规程条文及了解规范之间、条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尚有一定困难。为帮助大家深入理解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理论及规范条文,系统、全面地掌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设计方法,本书结合现行规范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详细地阐述,以钢筋混凝土框架设计为主线,讲解相关规范条文,通过将不同规范的相应条文放在一起讲解使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规范条文的含义,了解不同规范之间的衔接,形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的整体思路。通过对不同规范的相关条文对比,指出其异同及适用条件,达到深刻理解并能正确运用规范条文的目的,最后通过一个设计实例,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手算与电算的讲解,使大家对手算和计算机操作均有了解。
本分册共分10章,由田水、黄婧、李书进、谷倩、孔亚美、童小龙、杨世杰、王笑杰共同编写,由龙炳煌审阅。
限于编者的水平,书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疏漏和错误,敬请读者批评。

高清PDF《钢箱混凝土组合拱桥》周志祥 范亮 著 2014年版

内容提要
本书基于保持传统混凝土拱桥实用,经济,美观,耐久的优势,克服其施工风险大和结构延性差等缺陷的目的,探索了山区条件下拱桥建设的适宜结构体系和施工技术,提出了在适宜条件下具有综合优势的钢箱―混凝土组合拱桥,阐述了其结构原理,施工技术及优缺点;提出钢箱与混凝土结合的PBH剪力联结构造,依据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了其分析方法和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开展了钢箱一混凝土组合构件的压弯性能试验研究,论述了从加载到破坏的全过程结构行为,建立了其承载能力计算公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闲述了钢箱─混凝土组合拱的主要构造细节;给出了钢箱一混凝土组合拱桥在三座桥梁中的应用实例。
本书可供从事桥梁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者参考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参考书。
前言
Foreword
拱桥起源于人们模仿石灰岩溶洞中天然形成的“天生桥”,是人类历史上最先发展的桥型之一。拱桥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不足10m跨径的石拱桥发展到目前超过500m跨径的特大跨拱桥,是历代匠人,技工、专家和学者们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混凝土拱桥具有实用、经济、美观,耐久的突出优势,尤其适宜于山区地形,曾于20世纪后半叶在西部山区的大中跨径桥梁建设中占居主导地位。在2000 年前后,混凝土拱桥的实际应用逐渐减少,以致目前已趋于不用。而与此同时,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实际应用却得到迅猛发展。事实上,混凝土拱桥较同跨径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工程造价通常约低30% ,而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还普遍存在纵、横、斜向开裂和后期挠度过大的病害。那么,混凝土拱桥为什么会落到“趋于不用”的境地?笔者带着这一问题进行了调研和思考,主要认识有两点:一是混凝土主拱结构无论是采用搭架现浇还是采用预制节段吊装成拱,施工安全风险均较大且风险期长;二是受压混凝土主拱结构的破坏具有明显的脆性,对结构缺陷和意外作用相对敏感;相反,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无论在施工阶段还是使用阶段发生垮塌事故的安全风险均较小,对结构缺陷和意外作用的敏感度较低,如至今尚无存在严重裂缝和过大挠度的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发生垮塌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案例。
在目前国内对安全、质量及民生问题空前重视的政策环境下,混凝土拱桥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妨碍了其在大、中跨径桥梁中的应用和发展,设计方往往被迫选择高墩多跨简支梁桥、连续刚构桥或斜拉桥等桥型,虽然会明显增加桥梁建设和维护成本,但却相对安全。为此,笔者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多年不懈的努力,希望探索出既保持传统混凝土拱桥主要优点,又能克服其主要缺点的新型拱桥结构体系和施工技术。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1章针对传统混凝土拱桥施工安全风险大和结构延性差的问题,探索并实践了混凝土八字形刚架拱桥,提出并研究了中段微弯八字形组合结构拱桥;第2章针对八字形拱桥的力学性能和施工工艺问题,提出外形与常规拱桥一致的钢箱—混凝土组合拱桥,阐述了其结构原理、施工技术及优缺点;第3章在已有PBL剪力键的基础上,针对钢箱—混凝土组合拱的构造特点,提出了钢箱与混凝土结合的PBH剪力联结构造,开展了PBH 剪力键关于荷载—滑移曲线及抗剪刚度,屈服抗剪承载力和极限抗剪承载力的试验研究;第4章研究建立了钢板—混凝土滑移的本构关系,分析讨论了PBH剪力联结构造的破坏模式,初步建立了PBH 剪力联结构造的荷载─滑移本构关系和承载力计算公式;第5章开展了钢箱━混凝土偏压构件受载性能试验研究,研究了钢箱—混凝土组合压弯构件中约束混凝土的本构模型,探讨了考虑界面滑移的钢箱—混凝土组合压弯构件全过程分析方法;第6章分析了影响钢箱—混凝土偏压构件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大偏压破坏与小偏压破坏的判据,推导了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第7章分别讨论了钢箱拱肋截面形式、节段划分、纵向加劲肋和横隔板的构造,钢箱拱肋变高度的位置选择、强化加劲肋的设置、区域内钢筋构造及混凝土的过渡方式,钢箱节段对接构造、拱肋合龙段构造、钢箱与混凝土的联结钢筋构造,拱上立柱、横系梁与钢箱拱肋的联结构造,转动饺构造及其力学性能分析;第8章分别从桥梁总体情况、设计概要、施工技术、监测与控制、效益比较几方面介绍了钢箱—混凝土组合拱桥在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本书中的项目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78373)“钢箱—混凝土组合拱结构性能与分析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571)“钢箱一混凝土组合结构PBH 剪力连接件的传力机制与疲劳性能研究”和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建设项目(2006 318814 48)“钢—混凝土组合拱桥竖转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还先后得到交通运输部、重庆市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公路局、江津区交通委员会、万盛区交通委员会,遂宁市交通运输局等单位相关专家和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郑皆连院士、范文理教授对本书编写给予了悉心指导和帮助,重庆市交通委员会乔墩研究员及重庆交通大学的周建庭、高燕梅、吴海军、张江涛、徐勇等老师和王邵锐、李永久、丁小戈、周胜怡、许华东、贺鹏等研究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研究工作。在此谨向所有参与本书工作及给予支持、指导、关心和帮助的单位领导,专家和个人致以真诚的感谢,同时感谢人民交通出版社对木书撰写和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书是笔者及课题组师生针对传统混凝土拱桥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国内外大量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一些探索工作,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行读者们批评指正。

高清PDF《钢箱-混凝土组合结构 》钟新谷等 著 2012年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了作者近年来在钢箱-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内容包括:钢箱-混凝土组介梁抗弯性能、抗扭性能.整向抗剪性能和局部稳定性能的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成果;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抗弯强度,刚度计算公式,极限扭矩的简化分析方法、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周边弹性约束矩形板单向屈曲强度计算公式;钢箱-混凝土连续梁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成果;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在吊车梁改造中的应用.设计.施工方法;钢箱-混凝土结构在桥粱.工程和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或建议。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工程力学学科的高校教师、工程师.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参考。
前言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高,促进了建筑结构不断向大跨度.轻型,环保、多功能等方向发展。人们对建筑结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结构在某些方面已满足不了现代建筑结构的要求。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以其承载能力高、自重轻、结构尺寸小、抗震性能好、施工便利等优点,可发挥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桥梁、工业厂房,高层建筑.城市立交桥等工程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成为建筑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从20世纪初开始,有关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特性和工程的应用研究几乎从未间断。目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主要有型钢与混凝土的组合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但前者用作梁时存在负弯矩区处理复杂的问题;后者受拉区的混凝土除了自重增加以外,没有起到组合受力作用,致使截面抗弯效率低。因而,研究新的组合梁结构形式一直是结构工程科研设计人员努力的重要方向。本书正是在这样的工程研究背景下,提出了一种新型组合结构形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并进行了系统研究。希望此书中的研究成果能对探索新型组合结构提供有益的思路,为创新我国组合结构体系提供参考。
本书总结了作者近10年来在钢箱混凝土组合结构理论和试验研究方面的成果,是本有关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研究专著。书中首先简要介绍了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对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混凝土组合梁性能的认识,提出钢箱-混凝土组合梁;深入研究了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正截面抗弯性能、抗扭性能、竖向抗剪性能、局部稳定性,进行了钢箱-混凝土梁抗弯,抗剪、抗扭特性,局部稳定﹑连续梁结构性能模型试验;进一步论述了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弹塑性分析﹑数值计算、空间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了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设计原理。研究成果表明,钢箱混凝土组合梁同样具有传统组合梁强度高﹑刚度大.抗震性能好、施工方便等优点,同时弥补了传统组合梁的不足之处,有望在桥梁、工业厂房、高层建筑等大跨度、重载结构中得到推广应用,为结构工程师在结构设计中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也进--步丰富了组合结构内容。本书最后探讨了该种结构的设计和应用前景,提出了钢箱-混凝土连续梁桥和钢箱-混凝土斜拉桥的设计概念,并介绍了其初步应用情况。
本书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箱-混凝土梁局部屈曲研究”(50478099),“部分充填式钢箱混凝土连续组合梁桥基本力性能及双组合作用机理研究”(51168011)、“部分充填混凝土窄幅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双组合作用机理研究”(51108109),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组合截面梁研究”(O1JJY2049),湖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项目“一种新型组合截面梁的特性研究”(01B027)和“钢箱-混凝土连续梁结构行为研究”(O5C19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目“低周往复荷载下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结构性能研究”(2010 GXNSFA013032),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新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桥梁性能与设计理论研究”(11-CX-05)等的资助。
参加本书科研工作的除本书主要著作人外,还有湖南科技大学的袁帅华、邹中权和郑玉国等老师。本书由钟新谷、莫时旭、舒小娟、沈明燕撰写,钟新谷统稿。
本书的研究工作得到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道路与桥梁系和工程检测中心教师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中南大学曾庆元院士对研究工作给予了悉心指导与支持。对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可供土木工程、力学专业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高校教师、工程师参考。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差错纰漏、表述欠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高清PDF《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吴晓春 主编 2015年版

前言
近年来,高层建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建筑高度从 500m以内发展到超过800m。目前﹐中国的高层建筑发展更为迅猛,世界范围内按高度排名前20位的建筑中建造在中国的超过50%,是全球在建高层建筑最多的国家。随着高层建筑体形和功能的日趋多样化,结构的复杂程度也日益增加。2010年以来﹐根据工程实践,科研成果及地震震害的经验教训,我国陆续修订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新的规范与规程,增加了大量新内容。鉴于此,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宽口径复合型高等土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的需要,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我国现行的最新相关规范与规程,编写了本书。
本书的编写不仅参考了同类的优秀教材及大量最新文献资料,还严格按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与规程。这些规范和规程主要包括《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 99—1998)等。此外,本书注重实用性,把基本工程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力求做到概念清楚﹑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在拓宽专业面的同时贯彻少而精的理念,使学生容易掌握最常用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特点和设计方法﹐加深对相关规范与规程的认识与理解。
全书共分为10章,主要介绍了高层建筑的发展概况与应用现状、主要特点,各种结构体系类型,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要求,荷载计算与效应组合,常用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及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内力分析方法与设计要求,筒体结构设计等。本书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同时介绍了高层钢结构。
本书由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吴晓春担任主编,由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杨祖泉﹑刘华琛,黑龙江东方学院石玉环担任副主编。
具体编写分工如下: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吴晓春(第1.2、4、7.8章);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杨祖泉(第3、5、6章);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刘华琛(第10章);黑龙江东方学院,石玉环(第9章)。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吴珊瑚 陈麟 主编 2013年

本书简介
本书根据工程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特点,将混凝土、钢、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不同材料的工程结构构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全书共7章,包括绪论、工程结构材料、工程结构的设计原则、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拉弯和压弯构件、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等内容。每章后附有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是根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7——2003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DL/T 5085-1999,《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8;2012等我国现行的有关规范和规程编写。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全日制本科生、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相关土建类专业的教材,并可供从事结构设计和施工等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是: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有关精神,配合打通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地下工程三个专业方向的教学改革,以突出工程性与应用性、扩大专业面、弱化行业规范为切入点,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应用上,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有机结合起来,汲取较为先进成熟的技术成果和典型工程实例。
为了强化学生的结构概念,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根据工程结构基本构件的受力特点,将混凝土、钢、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等不同材料的工程结构构件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同时,本书力求少而精,突出重点,讲明难点。全书共7章,主要内容有绪论、工程结构材料、工程结构的设计原则、轴心受力构件、受弯构件、拉弯和压弯构件的设计原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原理等内容。每章后附有思考题和习题。
本书是根据《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规程》DL/T 5085—1999、《钢管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CECS28:2012等我国现行的有关规范和规程编写。
本书由广州大学吴珊瑚、陈麟制定编写大纲和统稿。全书共7章,其中第1章由广州大学邓雪松撰写,第2章、第3章由广州大学许勇撰写,第4章由广州大学吴珊瑚、陈麟撰写,第5章由广州大学吴珊瑚、陈麟、张春梅撰写,第6章由广州大学吴珊瑚、陈麟撰写,第7章由广州大学张春梅撰写。
在编写本书时,参考和引用了公开发表的一些文献和资料,谨向这些作者表示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热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高清PDF《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与应用 全国第十二届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金伟良等 主编 2012年

前言
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委员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办,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承办,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宁波市土木建筑学会,杭州结构与地基处理研究会,浙江省二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学术会议”于2012年 12月7日~9日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的百余名会议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通过探讨学科发展和工程实践之现状与趋势,增进友谊,共促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本次会议就我国近年来混凝土结构领域的新成就、新进展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内容涵盖: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最新进展﹐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新型混凝土基本理论,构件与结构的受力性能﹐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混凝土结构分析、结构改造与加固等方面内容。我国结构工程领域的知名学者还就学科前沿的热点和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问题进行了专题报告。本次会议论文集共收录论文52篇。论文集按内容主要划分为四个领域:混凝土构件与结构的受力性能﹐混凝土结构抗震﹑加固及检测,混凝土结构分析计算,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及材料性能。
本次会议的组织委员会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和浙江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分别设置了秘书处,保证了会议论文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此对他们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高清PDF《混凝土结构 上册 》叶列平 主编 2012年

本书摘要
本书是土木工程专业《混凝土结构》教材,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内容包括: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基本受力性能,结构设计方法,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的锚固与布置,受压、受拉和受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正常使用阶段变形与裂缝验算及耐久性,预应力混凝土的原理及计算规定、受力性能分析和受弯构件的设计等。
每章都收入了适量例题,并在每章后都附有一定的思考题和习题。书后附水平题集、钢筋混凝土主要性能参数表和主要符号表。
本教材按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编写,并介绍了有关最新进展。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广大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和施工人员学习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和结构设计方法的参考资料。
前言
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并按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05年清华大学《混凝土结构》课程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结合编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编写的,可作为大专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土木工程的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指导思想是:注重建立工程概念,注重培养综合能力,注重提炼科学问题,注重激发创新意识;从理论转向实际,从简单转向综合﹔理论分析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科学方法与工程创新相结合:培养+木工程师的基本素质。
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本书为上册,共14章,除绪论外,包括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基本受力性能,结构设计方法,受弯构件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钢筋的锚固与布置,受压、受拉和受扭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正常使用阶段变形和裂缝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的原理及计算规定、受力性能分析和受弯构件的设计。
本书下册共8章,包括:工程结构设计概论,荷载与作用,梁板结构,框架结构,排架结构,钢-混凝土组合梁板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
根据编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书编写时不仅注意教学和学习规律,使教学内容的安排尽可能符合认识规律,同时也及时反映了一些学科的最新发展和编者的科研及参加规范工作的成果,如高强混凝土结构构件、受剪村架模型、非荷载裂缝、耐久性、结构抗连续倒塌等。考虑到土木工程结构类型多,设计计算方法不统一的情况,编写中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的讲述,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混凝土结构构件各种受力形式的设计计算方法以及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由于混凝土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强,并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学科,为避免初学者混淆不同类型工程结构设计规范的方法,在设计计算部分主要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编写。
本书编写时力求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每章均有例题,每章末有一定数量的习题和思考题,并从十多年来历届考试中精选了水平题集,供读者检验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在参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修订的工作中,与规范编制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和交流混凝土结构各方面问题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对混凝土结构的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在此特别感谢李明顺、白生翔等许多老一辈混凝土结构专家以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主编徐有邻和黄小坤研究员等规范组各位专家﹔此外在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老一辈教师滕智明教授、江见鲸教授、过镇海教授、方鄠华教授和钱稼茹教授等共事工作中,也从他们那里也收获很多﹔陈肇元院士十分关心我国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供了很多相关资料给我参考﹔我的同事赵作周、冯鹏、潘鹏、陆新征和樊建生副教授等协助了本书有关内容的编写,硕士研究生胥晓光协助了有关绘图工作;在教学和使用中,我的学生和不少读者也提出过很多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混凝土结构的理论和应用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并且还在不断的发展,本书编写中难免存在不足和错误,欢迎读者提出批评和指正。

高清PDF《混凝土结构 下册 》叶列平 编著 2013年

本书摘要
本书系作者根据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混凝土结构》的教学大纲编写。
本书下册以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和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为主,内容包括:工程结构设计概论,荷视与作用,梁板结构,框架结构,基础,钢一混凝土组合梁板,钢骨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柱.
本书注重概念叙述,讲解深凡,并介绍了本学科的有关最新进展。本书每章都列举了适量的例题,每章后都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帮助读者掌握有关概念和设计计算方法。
本书可作为大专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广大从事土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人员学习混凝土结构的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