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7月 ( 第 226 页)

A00 ICS 03.120.2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082-2014 展览会数据审核规则 Auditing rules for exhibition statistics 2014-12-22发布 2015-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1082-2014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与定义 4审核原则 4.1客观性 4.2科学性 4.3独立性 5审核资质 6审核内容 6.1要求 6.2基本信息 6.3关键数据 7审核程序. 7.1基本要求 7.2审核准备 7.3晟前审核 7.4现场审核 7.5展后审核 7.6数据分析 7.7出具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审核计划参考格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审核结果登记表格式
GB/T3108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上海东浩国际服务贸易(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展览中 心集团公司、北京国际展览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洁明、马娜、晏绍庆、唐贵发、顾君剑、周建军、朱宗杰、王晨野。

GB/T31082-2014 引言 展览会统计数据是展览会举办效果的最直观反映。

在实际操作中,因在数据定义、采集程序和计算 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学的展览会 数据审核规则,从数据统计系统的建立、过程的控制、现场的监督等各方面进行规范,有助于减少展览会 数据失实的现象,并可保证展览会的数据统计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从而保证最终的统计数据真实、可靠。

因此,为规范展览会数据统计程序,提高展览会统计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参展商、观众、行业 研究机构、政府主管部门等展览会相关方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特制定本标准。

IV
GB/T 31082-2014 展览会数据审核规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展览会数据统计工作进行审核的基本原则、资质要求、审核内容和审核程序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展览会数据的第三方审核,其他审核活动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6165经济贸易展览会术语 GB/T30521经济贸易展览会数据统计 3术语与定义 GB/T26165、GB/T3052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官核单位auditor 《晨览)与展览会主办单位或其授权单位签订审核合同,对展览会的栏关注计数提进行审查、校核的 组织。

3.2 委托单位client (展览)要求开展展览会数据审核,并给予有关授权的组织。

4审核原则 4.1客观性 展览会数据审核应以真实、完整的审核证据及审核发现为依据,审核结果与结论应能客观的反映展 览会及其数据统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4.2科学性 审核人员开展展览会数据审核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展览会特点及其数据统计工作进行中的各种因 素,选取科学、高效、可靠的方法和程序。

4.3独立性 展览会数据审核工作应由具备资质的独立第三方机构承担,审核过程及审核结论不应受展览会利 益相关方的影响,体现审核工作的中立性。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A 14 ICS 01.04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076.1-2014 汉文古籍特藏藏品定级 第1部分:古籍 ProfessionalstandardsforPre-modernChinesebooks andspecialcollections- Part1:Pre-1912Chinesebooks 2014-12-22发布 2015-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1076.1-2014 前言 GB/T31076《汉文古籍特藏藏品定级》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古籍; 一第2部分:简帛古籍; 第3部分:敦煌遗书; 第4部分:佛教古籍; 一第5部分:碑帖拓本; 第6部分:古地图。

本部分为GB/T31076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图书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9)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 书馆、首都图书馆、浙江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致忠、李国庆、张志清、陈红彦、陈先行、吴格、沈乃文、徐忆农、刘乃英、童正伦、 王清源、唐桂艳、杨居让、韦力、鲍国强、程有庆、赵前。

GB/T31076.1-2014 引言 本部分是《汉文古籍特藏藏品定级》系列标准中的主体,现存汉文古籍的主体,因其书写、刷印时代 不同,具有不同的文物价值;因其内容差异,具有不同的学术资料价值;因其写、印技艺不同,具有不同的 艺术价值。

研究古籍传本的这些特征与异同,鉴别其版本的真伪与优劣,进而确定其级别等次,对古籍 整理与保护十分必要。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发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和《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
GB/T 31076.1-2014 汉文古籍特藏藏品定级 第1部分:古籍 1范围 GB/T31076的本部分规定了古籍的术语和定义,以及古籍的级别和等次。

本部分适用于普通形制古籍的定级;不适用于其他特殊藏品,如简帛古籍、敦煌遗书、佛教古籍、碑 帖拓本、古地图及域外刻本等的定级。

供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在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 工作中使用,也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单位参考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古籍Pre-1912Chinesebooks 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

主要指书写、印制于1912年以前又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注:本部分古籍指简帛古籍、敦煌遗书、佛教古籍、碑帖拓本及古地图等特殊类型藏品之外的习见的普通形制的 古籍。

2.2 版本edition 使用雕版、活字排版以及其他方式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

注:版本学中的版本通常包括抄写的各种传本。

2.3 版本类型typesofeditions 使用不同写印技术制作而成的各类型版本的总称。

2.3.1 刻本block-print edition 雕版印制书籍的统称。

包括撩印和刷印等形式,主要指雕刻木板以成阳文反字或图像版片,经敷墨 覆纸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

2.3.1.1 影刻本facsimile edition usingblocks traced from the original 依据某一底本覆纸影募其图文及版式,再行雕刻木版,经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

2.3.2 朱印本editionprintedinred 在雕版上敷以红色,经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

2.3.3 蓝印本editionprintedinblue 在雕版上敷以蓝色,经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

2.3.4 套印本edition printed in multiple colors(either simultaneously or separately) 套色或套版刷印的古籍传本。

早期为同版分色刷印,元代以后发展为两版或多版分色套印。

GB/T 31076.1-2014 2.3.4.1 敷彩印本single-block,multi-coloredition 在一块雕版上根据需要敷以不同颜色,经敷墨覆纸刷印而成的古籍传本。

2.3.4.2 套版印本multi-block,multi-color edition 雕刻两套大小相同或多套大小不同的版片,根据需要分别敷以相同或不同颜色,依次敷墨覆纸刷印 而成的古籍传本。

注:常见以朱、墨两色印成的朱墨套印本,又有用三色以上印成的三色、四色、五色等套印本。

2.3.5 短版拱花印本assemble...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9.020 A2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023-2014 移动实验室设备工况测试通用技术规范 Mobile laboratory-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equipment operating condition test 2014-09-03发布 2015-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1023-2014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分类和代号 2 5要求 3 6试验方法 .5 7检验规则 7 8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8 GB/T3102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沈阳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向阳、郝乃恩、陈慧丹、刘华、于占华、余滨江、刘阳、巴茵、王巍巍、那宏坤. GB/T31023-2014 移动实验室设备工况测试通用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设备工况测试移动实验室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代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 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陆路使用的机械设备在工况条件下进行检测的移动实验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89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T2423.5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h:锤击试验 GB3836.1一2010爆炸性环境第1部分:设备通用要求 GB3836.2一2010爆炸性环境第2部分:由隔爆外壳“d”保护的设备 GB7258一2012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T10125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T12673汽车主要尺寸测量方法 GB/T12674汽车质量(重量)参数测定方法 GB/T14172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 GB/T17275货运全挂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18883一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9056一2012汽车行驶记录仪 GB/T23336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29472移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 GB/T29473一2012移动实验室分类、代号及标记 GB/T29474移动实验室内部装饰材料通用技术规范 GB/T29476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规范 GB/T294772012移动实验室实验舱通用技术规范 GB/T29479一2012移动实验室通用要求 GJB2093军用方舱通用试验方法 GJB38361999车载稳压电源通用规范 GJB6109一2007军用方舱通用规范 JT/T216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 QC/T484汽车油漆涂层 SJ/T31469防静电地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9473一2012和GB/T29479一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 1 GB/T31023—2014 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29473一2012和GB/T29479一2012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设备工况测试equipment operating condition test 被测设备在实际工作条件下运行(模拟工况或实际工况),对其性能指标、运行参数进行的试验 测试. 3.2 移动实验室mobile laboratory 满足特定目的和要求,由成套装置组成的,在可移动的设施和环境中进行检测、校准或科学实验等 活动的实验室. [GB/T29479一2012,定义3.1] 3.3 普通型mon proof 在一般环境下不具备特殊防护功能的型式. 3.4 防爆型explosion proof 在具有爆炸条件的环境下具备控制爆炸产生的型式. 3.5 耐腐蚀型corrosion proof 在具有腐蚀破坏作用的环境下具备抵抗腐蚀能力的型式. 3.6 抗冲击型impact resistant 在具有冲击负荷作用的条件下具备抵抗机械冲击能力的型式. 3.7 自行式self-propelled 自带动力并依靠自身的运行机构沿有轨或无轨通道移动的方式. [GB/T29473一2012,定义3.1] 3.8 拖挂式trailer 无动力系统具备行走...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9.020 J04 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020-2014 移动实验室移动特性 Mobile characteristic of mobile laboratories 2014-09-03发布 2015-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1020-2014 目次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移动特性 5试验方法 6 GB/T31020-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江铃汽车集团改装车有限公司、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辽宁省标准 化研究院、沈阳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沈阳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饶良星、张春野、王安、吴巍巍、刘存宾、黄桂意、凌亮星、杨如冰、何海莲、 余滨江. GB/T31020-2014 移动实验室移动特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实验室的移动特性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陆地上使用的移动实验室.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495一2002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GB/T4970-2009汽车平顺性试验方法 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GB/T12534一1990汽车道路试验方法通则 GB/T12539一1990汽车爬陡坡试验方法 GB14023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外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14172一2009汽车静侧翻稳定性台架试验方法 GB/T14774一1993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 GB/T16251一2008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 GB/T17275一1998货运全挂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18655一2010车辆、船和内燃机无线电骚扰特性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限值和测量 方法 GB/T18697一2002声学汽车车内噪声测量方法 GB18986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GB/T23336一2009半挂车通用技术条件 GB/T27630一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 GB/T29472一2012移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 GB/T29473一2012移动实验室分类、代号及标记 GB/T29474一2012移动实验室内部装饰材料通用技术规范 GB/T29476一2012移动实验室仪器设备通用技术规范 GB/T29477一2012移动实验室实验舱通用技术规范 GB/T29478一2012移动实验室有害废物管理规范 GB/T29479一2012移动实验室通用要求 GJB150.2A一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2部分:低气压(高度)试验 GJB150.10A一2009军用装备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第10部分:霉菌试验 GJB2093一1994军用方舱通用试验方法 GJB6109-2007军用方舱通用规范 QC/T452一1999住宿车通用技术条件 QC/T474一2011客车平顺性评价指标及限值 GB/T31020-2014 QC/T476一2007客车防雨密封性限值及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B/T29473一2012、GB/T29479一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 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29473一2012、GB/T29479一2012中的一些术语和定义. 3.1 移动实验室mobile laboratory 满足特定目的和要求,由成套装置组成的,在可移动的设施和环境中进行检测、校准或科学实验等 活动的实验室. [GB/T29479-2012 定义3.1] 3.2 移动实验舱mobile laboratory shelter 用于承载移动实验室实验人员、检测设备、校准设备及相关专业设施的舱体,能为正常开展检测、校 准或科学实验等活动提供适宜的作业环境. [GB/T294792012 定义3.3] 3.3 移动特性mobile characteristic 移动实验室因移动而对检测、校准或科学实验等活动影响程度的属性. [GB/T294792012 定义3.2] 3.4 载具carrier 用于承载和(或)运送移动实验舱及相关装置的工具. [GB/T29479一2012,定义3.4] 3.5 自行式self-propelled 自带动力并依靠自身的运行机构移动的方式. [GB/T29473一2012,定义3.1] 3.6 拖挂式trailer 无动力系统具备行走机构依靠...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1.110 A0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019—2014 移动实验室人类工效学设计指南 Mobile laboratory-Guidance on ergonomic principles 2014-09-03发布 2015-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1019-2014 目次 前言 引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设计原则 5设计过程 2 设计实现实施和验证 7评价 7 GB/T31019—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9)和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铁岭陆平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 究院、辽宁陆平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中检联盟(北京)质检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凌士成、郭江、谢雁、张瀚闻、陈学辉、张风清、吴长伟、呼慧敏、赵朝义、孙明军、 王雅欣、尹建军. GB/T31019—2014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满足功能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人们对产品的人性化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人类工效学旨在按照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设计和改善产品与环境,以实现人、机、环境 的最佳匹配,为人们创造“安全、健康、舒适、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符合人类工效学原理的产品设计 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改善人民生产和生活质量. 移动实验室是实验人员在特殊环境下的工作场所,其工效学特性对人员的安全、健康、舒适和工作 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必要根据人类工效学原理,规定符合人体生理和心理特点的移动实验室设计 原则和要求. 本标准为从事移动实验室设计的专业人士和其他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基本的人类工效学设计原 则和要求. 依据本标准,移动实验室设计过程应考虑到人类工效学的知识体系.对已有的或新建的移动实验 室的人类工效学评估,需有移动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参与. GB/T31019—2014 移动实验室人类工效学设计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实验室的人类工效学设计的设计原则、过程、实现、实施、验证和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移动实验室的人类工效学设计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0000一19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 GB/T12985-1991在产品设计中应用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通则 GB/T133792008视觉工效学原则室内工作场所照明 GB/T13547一1992工作空间人体尺寸 GB/T14775一1993操纵器一殷人类工效学要求 GB/T14776一1993人类工效学工作岗位尺寸设计原则及其数值 GB/T16251一2008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 GB/T18976一2003以人为中心的交互系统设计过程 GB/T18978.10一2004使用视觉显示终端(VTDs)办公的人类工效学要求第10部分:对话 原则 GB/T20528.1一2006使用基于平板视觉显示器工作的人类工效学要求第1部分:概述 GB/T29475一2012移动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 GB/T29600-一2012移动实验室用温湿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GB/T31017一2014移动实验室术语 JB/T5062一2006信息显示装置人机工程一般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31017一2014及GB/T16251一200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设计原则 4.1安全性 4.1.1对危险品的存放,设计中应提供必要的措施. 4.1.2应有处理意外事故、自教的适当应急系统和措施,应急设备设施应具备较高可靠性,且标识 明确. 4.1.3如果某一项功能失效可能会造成设备损坏、人员伤害或可能发生关键设备误操作,应具有故障- 安全保护设计. 4.1.4移动实验室设计应坚固,能够承受在变化的使用环境中的操作、维修、补给和运输.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1.110 A0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018-2014 移动实验室模块化设计指南 Mobile laboratory-Modular design guide 2014-09-03发布 2015-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1018-2014 目次 前言 工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设计原则 1 5设计程序 2 6设计内容 3 7设计评审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国内方舱和国际集装箱外形尺寸6 附录B(资料性附录)设计评审文件格式(示例) 8 参考文献 GB/T31018-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铁岭陆平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辽宁陆平机器 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检联盟(北京)质检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谢雁、吴长伟、凌士成、张瀚闻、王志刚、郭江、赵太禄、周春伟、李夺、孙立宝、 刘淑香、尹利辉、孟杰. GB/T31018—2014 移动实验室模块化设计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实验室模块化术语和定义、设计原则、内容、程序及评审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移动实验室的研制和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474一2012移动实验室内部装饰材料通用技术规范 GB/T29475一2012移动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 GB/T29477一2012移动实验室实验舱通用技术要求 GB/T29600一2012移动实验室用温湿度控制系统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模块module 具有独立功能的硬、软件标准单元,可通过不同形式接口与其他单元组成产品,且可分、可合、可互 换、可扩展. 3.2 通用化generalization 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选择和确定具有功能或尺寸互换性的子系统或功能单元的标准化形式. 3.3 模块化modularization 以模块为基础,综合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特点,解决移动实验室系统快速应变的标准化形式. 3.4 功能模块function module 按照移动实验室功能分析方法,将系统划分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单元,执行这些功能的模块. 3.5 结构模块structure module 依据模块在移动实验室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模块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级划分,执行这些结构层次的 模块. 4设计原则 4.1实施模块化设计目的 移动实验室模块化设计目的如下: GB/T31018-2014 a)实施移动实验室模块化设计应有利于移动实验室的技术发展,符合用户要求; b)有利于缩短研制周期,增加产品系列,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c)有利于产品升级,提高性能,延长使用寿命;有利于提高维修性和减低寿命周期费用; d)应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方便再利用、升级、维修和产品废弃后的拆卸、回收和处理. 4.2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 模块应具有一定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能够完成或辅助完成某项作业指标,并可进行试验验证,可 以对其进行单独设计、制造、调试、修改和存储. 4.3互换性和通用性 模块的互换性和通用性设计原则具体如下: a)移动实验室的接口应标准化、通用化,利于横系列、纵系列产品间实现模块间的互换,使模 块能够满足更大数量的不同产品的需要; b)同一类模块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尺寸应成系列,联结部位或联结件的尺寸应协调有序,以保证 移动实验室整体协调、节省空间和美观实用; )各相关模块之间,以及模块与其安装基础之间,应具有标准的、准确的接口和联接尺寸,以确保 互换. 4.4一致性和稳定性 模块技术性能应保证由模块组合的分系统和设备性能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使之符合移动实验室和 分系统相应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分配要求. 4.5新材料应用 新材料的应用原则具体如下: )对新技术和新材料、外购件,应综合权衡其经济性、实用性和风险等因素后,确定取舍.在特殊 需要采用时,应在分系统和移动实验室的性能、可靠性等方面取得明显受益. b)模块采用的材料及外购件等应符合优选系列;所选用新研制产品模块应经过定型或鉴定,以利 于批量生产;必要的进口材料及外购件应确保货源. 4.6模块更新 为保证移动实验室具有先进性,模块更新要分...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1.040.01 A2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017-2014 移动实验室 术语 Mobile laboratory-Terminology 2014-09-03发布 2015-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1017-2014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2.1通用基础术语 1 2.2载具术语 2 2.3实验舱术语 3 2.4仪器设备术语 4 2.5信息传输系统术语 6 2.6检测方法术语 2.7管理类术语 10 参考文献 13 索引 14 GB/T31017-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移动实验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沈阳铭辰汽车有限公司、沈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沈阳标准化研究院、中国 标准化研究院、辽宁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阳、张瀚闻、李继红、程永红、杜安楠、杨波、王安、任震宇、王宇. GB/T31017—2014 移动实验室术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移动实验室的有关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移动实验室的生产和使用,移动实验室领域中编制标准、技术文件、出版书刊、学术交 流也可以参照本标准. 2术语和定义 2.1通用基础术语 2.1.1 移动特性mobile characteristic 移动实验室因移动而对检测、校准或科学实验等活动影响程度的属性. 2.1.2 移动实验室mobile laboratory 满足特定目的和要求,由成套装置组成的,在可移动的设施和环境中进行检测、校准或科学实验等 活动的实验室. 2.1.3 移动实验室体系(系统)mobile laboratory system 移动实验室中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2.1.4 模块module 具有独立功能的硬、软件标准单元,可通过不同形式接口与其他单元组成产品,且可分、可合、可互 换、可扩展. 2.1.5 模块化modularization 以模块为基础,综合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特点,解决移动实验室系统快速应变的标准化形式, 2.1.6 测量湖源measuring traceability 为获得测量结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可比性,最根本的一点是将的独立测量结果都联结到一些 共同的、稳定的参考或测量标准上.测量结果可通过与其参考标准建立的联系进行比较.这种把测量 结果与参考标准联系起来的策略称为测量潮源. 2.1.7 测量不确定度measurement uncertainty 根据所用到的信息,表征赋予被测量量值分散性的非负参数. 2.1.8 人类工效学ergonomics 研究人和系统中其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将理论、原则、数据和方法应用于设计来优化人类 生活质量以及整体系统绩效的专业. GB/T31017-2014 2.1.9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组织运行所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服务的体系. 2.1.10 标牌plate 刚性结构的、载有车辆信息的通过铆接、焊接、粘贴等方式安装在车辆上的牌子. 注:标牌分为金属标牌和非金属标牌. 2.1.11 标签label 柔性结构的、载有车辆信息的通过粘贴等方式安装在车辆上的标识. 注:按照标签在车辆上的使用位置,标签可分为发动机舱标签、暴露的外部标签、非暴露的外部标签、暴露的内部 标签、非暴露的内部标签. 2.1.12 自行式self propelled 自带动力并依靠自身的运行机构沿有轨或无轨通道移动的方式. 2.1.13 方舱式shelter 具有方舱特征的结构形式. 2.1.14 拖挂式railer 无动力系统,具备行走机构,依靠其他动力牵引移动的方式. 2.2载具术语 2.2.1 载具carrier 用于承载和(或)运送移动实验舱及相关装置的工具. 2.2.2 载具减震carrier shock absorber 在检测现场,通过支撑、防震系统以减少在检测过程载具的震动. 2.2.3 稳定性stability 满载或无载载具抵抗在作业过程中的静态力或动态力而使载具倾翻的能力. 2.2.3.1 静态稳定性static stability 静止的载具抵抗倾翻的能力, 2.2.3.2 动态稳定性dynamic stability 运动载具抵抗运行和(或)搬运载荷时而产生倾翻的能力. 2.2.4 自重service 包括辅助设备和属具,即内燃载具油箱中充满燃油、蓄电池载具带牵引蓄电池组,载具无载及无驾 驶员时,载具可立即投人使用的全部质量,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13.180 A2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002.1-2014 人类工效学手工操作 第1部分:提举与移送 Ergonomics-Manual handling-Part 1:Lifting and carrying (ISO11228-1:2003 MOD) 2014-09-03发布 2015-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1002.1-2014 前言 GB/T31002《人类工效学手工操作》拟分为以下3部分: 一第1部分:提举与移送; —第2部分:推与拉; ——第3部分:高频次低负荷操作. 本部分为GB/T31002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1228-1:2003《人类工效学手工操作第1部分:提举与移 送》. 本部分与ISO11228-1:2003的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一一推荐质量上限由25kg修改为23kg 以符合中国人身体特征. —附录A.7.2中用“物体宽度为0.70m”代替“物体宽度为0.75m”;用“vv=1一0.3×|0.70一v|” 代替“vM=1一0.3×|0.75一v”;用“如果v>1.70 那么vM=0”代替“如果v>1.75 那么vM= 0”;用“v<0.70m”代替“v<0.75m”;用“v≥0.70m”代替“v≥0.75m”;用“v<0.70m”代替 “v<0.75m”;用“v≥0.70m”代替“v≥0.75m” 以符合中国人身体特征. —一附录B.1.1修改了分步模型应用示例中的包裹质量、货盘尺寸以及相应的计算结果,以与附录 A和附录C的技术性修改保持一致. 一附录表C.1修改了不同工作人群的参考质量(mre) 将普通工作人群参考质量(mre)的上限由 23kg降至20kg 将成年工作人群参考质量(m)由25kg降至23kg 在专职工作人群的参 考质量(mr)中增加了25kg一项,以符合中国人身体特征.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修改了图A.1、图A.2、图B.1中的图注. 本部分由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市华测检测有限公司、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东莞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欣、徐红旗、郑秀瑗、朱平、周前祥、郝卫亚、冉令华、史冀鹏、呼慧敏、林子弘、 李毅、杨帆. I GB/T31002.1-2014 引 言 肌肉骨骼失调症是世界性常见病,也是职业卫生中的常发病. 手工操作对象的尺寸和质量、操作姿势、操作频次、操作持续时间等因素能单独或联合产生一个危 险的操作活动,引发肌肉骨骼失调症风险. 较为理想的做法是:综合考虑操作姿势、操作频次以及操作持续时间,给出操作对象质量的推荐限 值,使人们能合理、有效地执行手工操作劳动. 工效学方法对降低手工提举与移送的操作风险非常有效.良好的工作设计尤其重要,特别是操作 任务和工作空间的设计,其中可能包括适当辅助设备的使用. 本部分提供了一个逐步逼近的评价方法,以评估手工提举与移送的健康风险.在每一步中均给出 了推荐限值.另外,在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中还给出了面向手工操作工效学机构的实用性指南. 本部分提供的风险评价模型可用于评估与手工操作相关的风险.此模型综合考虑了与手工提举操 作相关的各项危险因素(不利条件),以及手工操作的持续时间.不利条件有可能是操作对象质量过大, 或是提举过程中存在扭转、弯腰、操作间距过大等不舒适的操作姿势.本部分包括重复性与非重复性手 工提举操作. 推荐限值是综合利用流行病学、生物力学、生理学、心理物理学四种重要研究方法获得的. Ⅱ GB/T31002.1-2014 人类工效学手工操作 第1部分:提举与移送 1范围 GB/T31002的本部分规定了手工提举与移送质量的推荐限值,分别考虑了任务强度、频次和持续 时间的影响.本部分为工作人群健康风险评价中多个任务变量的评定提供指南. 本部分适用于物体质量不小于3kg的手工提举与移送. 本部分适用于水平表面上中等步速(0.5m/s~1.0m/s)的手工移送操作. 本部分不适用于静态抓握物体(原地不动),推或拉物体,单手提举物体,坐姿手工操作,以及两人或 多人提举物体.抓握、推拉物体的手工操作将在本标准的其他部分中规定. 本部分基于每天8h的工作时间.本部分不适用于分析一天中一个班次内的组合任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版本,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07.080 G 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989-2014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规程 Technicalregulation of high-throughputgene sequencing 2014-07-24发布 2015-03-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0989-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生化检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华因康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因康高通量生物技术研究院、天津康昕瑞 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深圳市标准技术 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盛司潼、谭辉彪、金虹、赵国屏、王升跃、陈润生、周文、张俊。

GB/T 30989-2014 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术语与定义,测序的原理、技术指标、相关主要仪器、测序试剂 及配制和测序方法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对动物组织、血液、粪便、口腔黏膜、毛发、植物组织、土壤、微生物等生物样品进行高 通量基因测序。

本标准适用于单向测序、双向测序、混合样品测序三种类型的测序,也适用于表达谱测序、ChIP测 序、癌症研究和分型、miRNA测序、微生物元基因组、病菌种类的检测、免疫学和免疫疾病工作、甲基化 测序、序列多态性检测、临床基因诊断、个性化测序和基因组测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27025一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JB/T677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YY/T0087电泳装置 YY0569Ⅱ级生物安全柜 YY/T0657医用离心机 YY91037电热恒温水浴锅 ASTME1342一1997用冷冻、冷冻干燥和低温养护法保存细菌、真菌、原生生物、病毒、遗传要素 and Low Temperature Maintenance of Bacteria,Fungi,Protista,Viruses, Genetic Elements,and An- imal and Plant Tissues)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基因gene 位于染色体上编码一个特定功能产物(如蛋白质或RNA分子)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信息的 基本单位。

3.2 基因组genome 一种生物体具有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3.3 核苷酸nucleotide 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由三部分组成:五碳糖、磷酸和环状的含氮碱基。

1
GB/T 30989-2014 3.4 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 一类短链核苷酸的总称,常用作探针确定DNA或RNA的序列。

3.5 文库library 通过生物来源的、人工合成的或克隆技术等所得到的一个重建分子群,如基因组文库、互补DNA 文库、噬菌体展示肽文库等。

3.6 标签文库tag library 将DNA样品随机打断后,在其两端连接带特定序列的接头,在接头之间的序列称为标签,不 同的标签的集合即为标签文库。

3.7 基因文库genelibrary 整套由基因组DNA片段插人克隆载体获得的分子克隆的总和。

3.8 cDNA文库cDNA library 将处于特定发育阶段真核生物体的特定器官或组织中提取的总RNA,经过反转录等一系列的生化 反应合成双链cDNA群体后,再插人到适当的载体上,经转化寄主菌株构成的特定cDNA克隆群体。

3.9 DNA聚合酶DNApolymerase 以一条DNA链作为模板合成一条新的DNA链时所需要的酶。

3.10 DNA连接酶DNAligase 在DNA复制、修复和重组过程中,由发挥作用的催化磷酸二酯键合成的酶。

3.11 引物primer 在DNA复制过程中,结合于模板链上并作为复制延伸的起始位点和/或终止位点的,具有一定长 度和顺序的寡核苷酸链。

3.12 探针probe 能识别特定碱基序列的、经过人工标记的一小段单链核酸分子,即一段与被测定的核苷酸序列(靶 序列)互补的带标记的单链核苷酸。

3.13 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 能识别特定碱基序列的、经过人工标记的一小段单链核酸分子,与待测靶序列互补结合后能发出所 标记荧...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13.060 Z1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740—2014 海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Determination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in marine sediment- Nondispersive infrared absorption 2014-06-09发布 2014-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0740-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辛海虹、黄楚光、刘景钦、倪志鑫、郭娟、张纯超、何晓媛、林端、方宏达、蔡伟叙、 曲念东、陈嘉辉、兰圣迎. GB/T30740-2014 海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非色散红外吸收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 本标准适用于河口、港湾、近岸及大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378.5一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沉积物marine sediment 各种海洋沉积作用所形成的海底沉积物的总称. 3.2 总碳total carbon;TC 碳元素的总称,包括有机态碳和无机态碳. 3.3 总无机碳total inorganic carbon;TIC 无机态碳元素的总称,包括碳酸盐或碳酸氢盐形式存在的碳元素. 3.4 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 有机态形式存在的碳元素的总称. 4方法原理 样品经高温燃烧或加酸处理,将相应形态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样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样品中的 碳含量成正比.以氧气为载体,通过红外检测器测定二氧化碳的含量即可计算相应形态碳的含量. 总有机碳可以用差减法或直接法进行测定. 4.1差减法测定总有机碳 4.1.1总碳测定 样品由进样器送入高温燃烧室,通人高纯氧气,样品中的含碳物质全部被氧化为二氧化碳,产生的 1 GB/T30740—2014 二氧化碳由载气引入非色散红外检测器.由于一定波长的红外线被二氧化碳选择吸收,在一定含量范 围内二氧化碳对红外线吸收的强度与二氧化碳的含量成正比,故可通过测定二氧化碳含量来计算获得 相应样品的碳含量,即总碳含量. 4.1.2总无机碳测定 样品在进样前加入一定量的酸,样品中的无机态碳经酸化后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载气 引入非色散红外检测器.由于一定波长的红外线被二氧化碳选择吸收,在一定含量范围内二氧化碳对 红外线吸收的强度与二氧化碳的含量成正比,故可通过测定二氧化碳含量来计算获得相应样品的碳含 量,即总无机碳含量. 总碳含量扣除总无机碳含量,即得总有机碳含量. 本方法为仲裁方法. 4.2直接法测定总有机碳 于样品中加人一定量的酸,样品中的无机态碳与酸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产生的二氧化碳用曝气方 式赶除,然后按4.1.1的方法测定样品中碳含量,即为总有机碳含量. 5试剂和材料 5.1试剂 5.1.1磷酸(HPO4):分析纯. 5.1.2盐酸(HC1):分析纯. 5.1.3磷酸溶液(11):将1体积磷酸(见5.1.1)与1体积水混合. 5.1.4盐酸溶液(19):将1体积盐酸(见5.1.2)与9体积水混合. 5.1.5碳酸钠(Na2CO3):基准试剂或优级纯,预先于280℃干燥1h以上,在干燥皿中冷却至室温. 5.1.6葡萄糖(CH2O6):基准试剂或优级纯,预先于60℃~80℃干燥2h~3h 以除去大部分结晶 水,再升温至105℃干燥,干燥1h以上,在千燥皿中冷却至室温. 5.1.7过硫酸钾(K2S2O):分析纯. 5.1.8无碳水:在干净的2000mL标准口蒸馏装置中,先后加入2000mL的蒸馏水、20mg过硫酸钾 (见5.1.7)、4mL85%的磷酸(见5.1.1)和3~5颗沸石,回馏4h后开始蒸馏,弃去前馏分200mL 剩余 蒸出液用经无碳水冲净的磨口玻璃瓶收集约500mL 临用前制备备用. 5.2气体 氧气:纯度大于等于99.995%. 5.3材料 根据不同仪器的进样方式不同:采用球阀式进样,需用到石英坩锅或锡纸;采用推杆式进样,需用到 陶瓷样品舟.陶瓷样品舟在用于TC测定前,需清洁干净后放入马弗炉,在900℃下烘20min 冷却至 室温备用;在用于TIC测定前,需...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13.060 Z1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739-2014 海洋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Determination of n-alkanes in marine sediment-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2014-06-09发布 2014-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0739-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畅曙、卢大鹏、周佩瑜、卢楚谦、张岳洪、周俊杰、吴施卫、林端、黄楚光、方宏达、 蔡伟叙、吴进孝、周锦、曲念东. I GB/T30739—2014 海洋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质谱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海洋沉积物样品中正构烷烃(C~C)的试剂 材料、仪器设备、样品处理、分析步骤、数据处理、质量控制和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沉积物、填海物料、疏浚物等中的正构烷烃(C ~C)的气相色谱-质谱法的 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正构烷烃normal alkanes;n-alkanes 直链结构的饱和烃. 3.2 快速溶剂萃取accelerated solvent extraction;ASE 在-一定的温度(50℃~200℃)和压力(10.3MPa~20.6MPa)下用溶剂对固体或半固体样品进行 萃取的方法. 3.3 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 利用固相萃取柱中固相对待测组分的吸附力大于样品母液,把样品中的待测组分吸附在固体表面, 其他组分则随样品母液通过柱子,再用适当的溶剂将待测组分洗脱下来的方法. 3.4 相对响应因子relative response factor;RRF 标准溶液中单位浓度信号强度相对于内标单位浓度信号强度的比值. 4方法原理 海洋沉积物样品中的正构烷烃(C ~C6) 采用正己烷作提取剂,用快速溶剂萃取法或超声提取法 提取,提取液经固相萃取柱净化浓缩后,用气相色谱质谱仪测定,采用内标法定量. 1 GB/T30739-2014 5试剂与处理 除另有说明,仅使用确定为分析纯的试剂和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 5.1正己烷:色谱纯,或重蒸过的分析纯正己烷. 5.2分散剂:无水硫酸钠(Na SO4) 分析纯400℃烘4h 干燥器中保存;硅藻土,分析纯,40目. 5.3中性氧化铝(A12O3)固相萃取柱:规格为1000mg. 5.4铜粉:优级纯;使用前应活化:取适量铜粉,加足量1:1盐酸活化,依次用去离子水、丙酮和正己烷 清洗至中性,密封保存于正己烷中. 5.5正构烷烃混合标准溶液:C~C36的正构烷烃混合标准物,各组分浓度为500μg/ML 溶剂为正己 烷(5.1),密封冷藏保存. 5.6正构烷烃混合标准使用溶液:用正己烷(5.1)稀释正构烷烃混合标准溶液而成,各组分浓度为 500ng/mL 配制后应密封冷藏保存. 5.7正构烷烃内标溶液配制:用氘代正二十四烷(C24D5.)溶液作为正构烷烃定量用内标,浓度为 500ng/mL 溶剂为正己烷(5.1),配制后应密封冷藏保存. 6仪器及设备 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有: a)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电子轰击源(EI源); b)色谱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DX0.25μm 涂层为5%苯基、95%二甲基聚硅氧 烷); c)快速溶剂萃取仪,带不锈钢萃取池(建议选用34mL规格); d)固相萃取装置; e)氮吹仪或旋转蒸发仪; f)超声波清洗器或超声波萃取仪,功率不低于300W; g)冷冻干燥机. 7分析步骤 7.1样品制备 将采集的海洋沉积物弃去杂物,采用冷冻干燥机进行干燥(或于烘箱中低于40℃烘干),研磨,过 80目筛,收集备用. 7.2样品提取和除硫 7.2.1快速溶剂萃取法 本方法为仲裁方法. 称取10.0g士0.01g沉积物(7.1)与3.0g硅藻土(5.2),置于玻璃烧杯中混匀,倒人ASE快速溶剂 萃取仪萃取池中,设置...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13.060 Z1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738—2014 海洋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Y能谱法 Determination of radionuclide in marine sediment-Gamma spectrometry 2014-06-09发布 2014-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0738—2014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方法概要 2 5标准刻度源的制备2 6仪器设备 2 7采样及制样3 8测定程序 4 9质量保证和控制 8 10检测报告 8 附录A(规范性附录)不同几何高度样品的探测效率曲线方程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Y能谱测定的探测限 11 附录C(资料性附录)海洋沉积物放射性核素测定记录表格式12 参考文献 13 I GB/T30738-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冬梅、门武、周鹏、蔡伟叙、陈嘉辉、赵力、王华、田秀蕾、梁谦林、郑远来、林端、 黄楚光、吴进孝、方宏达、吴玲玲、张红标、查家祯. GB/T30738-2014 海洋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测定 Y能谱法 警告—一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本标准并未指出可能的安全问 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高纯锗[HPGe]y能谱仪测定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或人工Y放射性核素活度的常规 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在实验室测定活度高于探测限,并且各核素的丫特征谱线能够分辨开的海洋沉积物 样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763.8一2007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16145一1995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Y能谱分析方法 GB17378.3一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本底background 在丫能谱中,除样品的计数外,其他因素,如宇宙射线、放射性污染、电磁干扰等在能谱中产生的 计数. 3.2 本底计数率background count rate 在y能谱中,除样品的放射性外,其他因素引起的计数率. [GB11743一1989,定义2.3] 3.3 探测效率detection efficiency 在一定的探测条件下,测到的粒子数与在同一时间间隔内辐射源发射到探测器上的该种粒子总数 的比值. [GB11743-1989 定义2.5] 3.4 探测限low limit of detection 在给定的置信度下,能谱仪可以探测到的最低活度. 1 GB/T30738-2014 4方法概要 本方法根据不同放射性核素的能量差异,利用多道HPGey能谱仪对y射线的高分辨率,不经化学 处理直接测定样品中多种核素的放射性活度.测定时,把制成一定几何形状的沉积物样品置于能谱仪 探测器的适当位置,获取样品能谱,计算可识别的全能峰位置和净峰面积,由峰位置和能谱仪能量 刻度系数计算能量并识别出样品中存在的放射性核素,由净峰面积和全能峰效率刻度系数、射线的发 射几率、样品质量(或体积)及其他修正系数计算样品中核素的比活度. 5标准刻度源的制备 5.1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为某种或某几种特定放射性核素的标准溶液或标准矿粉.对海洋沉积物,标准物质中应 含有238U、22sRa、228Th、40K、137Cs、210Pb等相应的放射性核素. 5.2模拟基质 沉积物样品的标准刻度源宜采用一定比例的氧化铝、氧化铁和二氧化硅作为模拟基质.本标准推 荐使用的模拟基质由二氧化硅(71.2%)、三氧化二铝(20.5%)和三氧化二铁(8.3%)分析纯化学试剂混 合、磨细、80目(180μm)过筛制成. 5.3标准刻度源的制备 将标准物质掺人模拟基质,混匀、制成标准刻度源.如标准物质为粉末源且填充密度在0.8g/cm3~ 1.6g/cm3之间,可直接封装作为标准刻度源.标准刻度源应满足下...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A 26 ICS 17.180.2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722-2014 水性油墨颜色的表示方法 Method of specification for water-based ink color 2014-06-09发布 2014-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0722-201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水性油墨颜色 5水性油墨色卡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水性油墨颜色编号对应的颜色标号及色度值
GB/T3072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颜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0)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海川色彩科技有限公司、杭华油墨化学有限公司、天津东洋油墨有限公司、北 京印刷学院、河源海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唯平、王守臣、黄荣海、周梅、何晓辉、方涛、姚桂宁、卢薇薇。

GB/T 30722-2014 水性油墨颜色的表示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性油墨颜色和水性油墨色卡的表示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水性油墨时的印刷和包装装璜等领域中颜色的定量表示,也适用于水性油墨颜 色色卡的选取和制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979物体色测量方法 GB/T5698颜色术语 GB/T7921-2008均匀色空间及色差公式 GB/T15608-2006中国颜色体系 GB/T15962油墨术语 GSB16-2062-2007中国颜色体系标准样册 3术语和定义 GB/T5698、GB/T1596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性油墨water-basedink 水基型连接料组成的油墨。

3.2 水性油墨颜色water-basedinkcolor 在指定印刷条件、基底材料、测量条件下水性油墨印刷制品的颜色。

4水性油墨颜色 4.1颜色的表示 按GB/T15608一2006中规定的标号及相应的色度值表示水性油墨的颜色,有彩色按“色调明度/ 彩度”方式标记,无彩色按“N明度”方式标记。

4.2排列与颜色编号 4.2.1排列 按照GB/T15608-2006的排列规律排列。

4.2.1.1有彩色排列在前,无彩色排列在后。

GB/T 30722-2014 4.2.1.2有彩色排列顺序以GB/T15608-2006的图2所示色调环中色调2.5R为起点,沿逆时针方向 自前向后依次排列;对色调相同的颜色,依明度值自大到小依次排列;对色调和明度值都相同的颜色,依 彩度值自大到小依次排列。

4.2.1.3无彩色排列顺序以明度值自大到小依次排列。

4.2.2颜色编号 从GB/T15608一2006的附录A所列颜色中选取常用水性油墨颜色695种,其中有彩色680种,无 彩色15种,按4.2.1的排列规律,排成序列并依次赋以序号,作为水性油墨颜色的颜色编号,每个颜色编 号有对应的颜色标号及色度值,如表A.1所示。

5水性油墨色卡 5.1定义色卡标样 使用频率较高的水性油墨颜色的实物标样。

从GB/T15608-2006中选取种常用色695种,将常用的水性油墨颜色制成色卡标样。

5.2颜色的选取与编排 5.2.1水性油墨色卡的颜色应从表A.1中选取,选用颜色标样数量可根据需要确定,特殊需要的颜色 可以从GB/T15608-2006的附录A中选取。

5.2.2编排方式可按常用水性油墨颜色编号数值、使用场所和习惯等确定。

5.3色卡颜色标样的测量 色卡样片应按GB/T3979和GSB16-2062-2007中规定的方法测量。

5.4色卡标样的允许误差 用GB/T7921--2008中规定的CIE1976(L'α*b*)均匀颜色空间和色差公式计算实物色卡颜色 色卡的制作精度。

水性油墨色卡颜色测量值样片与其标准值的色差应满足△E≤2.0。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73.080 D5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714-201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 砚石中的稀土元素 Determination of rare earth in ink-stone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2014-06-09发布 2014-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 砚石中的稀土元素 GB/T30714-2014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spc.net.cn 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51780235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0.5字数10千字 2014年8月第一版2014年8月第一次印刷 * 书号:1550661-49757定价14.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010)68510107 GB/T30714-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罗美中、陈志强、蓝延、何小青、黄小龙、郑彦婕、胡书玉、杨万颖. I GB/T30714-201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 砚石中的稀土元素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砚石中稀土元素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砚石中稀土元素钪(Sc)、忆(Y)、镧(La)、钟(Ce)、错(Pr)、钕(Nd)、钐(Sm)、铕(Eu)、 钆(Gd)、铽(Tb)、镝(Dy)、钬(Ho)、饵(Er)、铥(Tm)、镜(Yb)、噜(Lu)的测定. 本标准方法中各稀土元素的检出限(mg/kg)分别为:Sc为0.05;Y、La、Pr、Sm、Eu、Gd、Tb、Dy、 Ho、Er、Tm、Yb、Lu均为0.005;Ce为0.1;Nd为0.02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14505一2010岩石和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总则及一般规定 DZ/T0130.2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第2部分:岩石矿物分析试样制备 3原理 试样经酸消解后,注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中,在等离子体的高温作用下,经去溶剂化、原子 化、离子化后进人质谱检测器.在一定浓度范围,其响应强度与待测稀土元素含量成正比,与标准系列 比较定量. 4试剂 4.1硝酸:优级纯. 4.2硝酸溶液(体积分数为2%):取20mL硝酸(4.1),用水稀释至1000mL. 4.3盐酸:优级纯. 4.4王水:盐酸硝酸(31). 4.5氢氟酸:优级纯. 4.6高氯酸:优级纯. 4.7酸:优级纯. 4.8硼酸溶液:30g/L.取30g硼酸(4.7),溶解在1L水中, 4.916种稀土元素(Sc、Y、La、Ce、Pr、Nd、Sm、Eu、Gd、Tb、Dy、Ho、Er、Tm、Yb、Lu)混合标准储备液 (10.0mg/L) 选用相应浓度的有证标准物质. 4.1016种稀土元素标准使用液(1.00mg/1);吸取10.0mL稀土元素混合标准储备液(4.9),置于 100mL容量瓶中,用2%硝酸溶液(4.2)稀释至刻度,摇匀. 4.11钢(In)标准溶液(1000mg/L) 选用相应浓度的有证标准物质. 1 GB/T30714-2014 4.12铑(Rh)标准溶液(1000mg/L) 选用相应浓度的有证标准物质. 4.13铼(Re)标准溶液(1000mg/L) 选用相应浓度的有证标准物质. 4.14In、Rh、Re混合内标储备液(10.0mg/L):分别吸取1.00mLIn标准溶液(4.11)、Rh标准溶液 (4.12)、R标准溶液(4.13),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2%硝酸溶液(4.2)稀释至刻度,摇匀. 4.15In、Rh、Re混合内标使用液(20.0μg/L):吸取1.00mL混合内标储备液(4.14)置于500mL容量 瓶中,用2%硝酸溶液(4.2)稀释至刻度,摇匀.内标使用液与样液的进样比例为1:1.必要时,可根据 仪器设定的比例,选择合适浓度的内标使用液....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39.060 D5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713-2014 砚石显微鉴定方法 Microscopic method of inkstone identification 2014-06-09发布 2014-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071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肇庆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赖晓芳、陈志强、何小青、蓝延、孟海鸥、王安平、兰全学、陈金文、杨万颖、 张德明. I GB/T30713-2014 砚石显微鉴定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砚石的偏光显微镜鉴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砚石的显微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5368岩石薄片鉴定 SY/T5913岩石制片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砚石ink stone 用于制作砚台的材料,常见有石料和陶土两种. 3.2 显微鉴定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运用偏光显微镜分析砚石中的主要矿物种类及其含量、碎屑和胶结物的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石学特 征,来确定砚石类型的鉴定方法. 4器材设备 4.1材料 4.1.1碳化硅金刚砂:100号、120号、400(W28)号. 4.1.2铬刚玉金刚砂:120号~280号. 4.1.3白色刚玉金刚砂:W20号、W10号、W7号. 4.1.4金刚石磨轮、金刚石锯片、玻璃板、载物片、盖玻片、纺绸、抛光革、不干胶标签等. 4.2工具 小刻刀、刻字笔、镊子、酒精灯、烧杯. 4.3化学试剂 4.3.1黏合剂:502胶、固体冷杉胶. 4.3.2清洗剂:酒精. 1 GB/T30713—2014 4.4仪器设备 4.4.1切片机、磨片机、抛光机. 4.4.2偏光显微镜,配备机械台和计数器. 4.4.3与偏光显微镜配套的照相系统. 4.4.4电烘箱(45℃~100℃), 5制片方法 根据砚石的岩石特性,参照SY/T5913的规定,砚石的制片方法如下. 5.1取样 5.1.1根据砚石的颜色、花纹的分布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切片位置. 5.1.2每块样品切取25mmX25mmX5mm的方块,将样品晾干, 5.2胶固 5.2.1将需要胶固的样品按编号用电烘箱在温度50℃~60℃之间加热、烘干. 5.2.2用“502”胶滴渗胶固. 5.3磨平面 5.3.1粗磨:将胶固好的样品在磨片机上用100号金刚砂加水初磨,然后进行第二次胶固. 5.3.2中磨:将经过第二次胶固的样品,在磨片机上用400号金刚砂与水混合中磨,磨至平面光滑. 5.3.3细磨:将经过中磨的样品,用W20号金刚砂与水混合细磨,再用W10号金刚砂与水混合细磨,磨 至平面光滑. 5.3.4精磨:将细磨好的样品,用W7号金刚砂与水混合在玻璃板上精磨,磨至平面光亮为止. 5.4粘片 5.4.1用W20号金刚砂与水混合在磨片机上将载物片的一面磨成毛面备用. 5.4.2用纺绸将载物片和精磨好的样品平面擦干净. 5.4.3将载物片、样品在酒精灯上加热,然后将固体冷杉胶涂在载物片的中央部位和样品平面上,使样 品与载物片胶合,用镊子对载物片前后、左右轻轻挤压,使胶层薄而均匀、无气泡. 5.4.4用“502”胶粘片. 5.5磨片 5.5.1祖磨:将粘好的样品,在磨片机上用100号、120号金刚砂与水混合粗磨,厚度磨至0.28mm~ 0.40mm 薄片不脱胶. 5.5.2细磨:将粗磨好的薄片,用W28号金刚砂与水混合,在磨片机上磨至0.12mm~0.18mm 薄片 保持完整. 5.5.3精磨:将细磨好的薄片,分别用W20号、W10号金刚砂与水混合,在磨片机上磨至0.04mm~ 0.05mm 此时,偏光显微镜下石英干涉色为一级黄色.然后用W7号金刚砂与水混合在破璃板上磨 至0.03mm 在偏光显微镜下石英干涉色为一级灰白色;如为碳酸盐岩,则磨至0.04mm 偏光显微镜下 碳酸盐矿物结构清晰,千涉色为高级白. 2 GB/T30713-2014 5.6盖片 5.6.1在岩片上滴适量冷杉胶,再将盖片微微加热,盖在胶平面上,用镊子轻压,排出气泡. 5.6.2待薄片冷却后,用加热的小刻刀去除盖玻片周围的余胶,然后用酒精洗净. 5.7贴标签 在薄片两端不遮盖样品的其中一端正面粘贴标明样品编号等信息的标签. 6鉴定步骤 6.1肉...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D59 ICS 39.06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712-2014 抛光钻石质量测量允差的规定 Provision of permissible errors for measurement of polished diamond mass 2014-06-09发布 2014-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071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珠宝玉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技术研究院、深圳市美丽海黄金珠宝首饰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曹维宇、崔建军、孔伟、马国富、王振环、李鹏、郑艳莹、孟建华。

GB/T 30712-2014 抛光钻石质量测量允差的规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抛光钻石质量测量允差的要求、试验方法和标注。

本标准适用于以质量结算的抛光钻石的贸易及质量监督。

本标准适用于质量大于或等于0.0400g(0.20ct)的单粒抛光钻石;质量小于0.0400g(0.20ct)的 单粒抛光钻石及群镶、批量结算的抛光钻石,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1887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 GB/T16554钻石分级 3术语和定义 GB/T1655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标注量marking mass of diamond 抛光钻石及其饰品的标识、票据等所标注的质量,以克(g)为单位。

3.2 实际量actualmass of diamond 依据5.2.2测量所得到的抛光钻石的质量,以克(g)为单位。

3.3 质量测量允差permissibleerrorsofdetermination 抛光钻石质量的实际量与标注量之间所允许的偏差极限值。

4质量测量允差的要求 质量测量允差土0.0010g(0.005ct)。

5试验方法 5.1测量条件 5.1.1天平放置环境应符合计量要求。

5.1.2使用的天平应在检定周期内。

5.1.3使用时应先做计量性能的检查,再按常规进行操作。

5.1.4试验天平的要求:
GB/T 30712-2014 a)当需要满足第4章时应使用分度值不大于0.1mg的电子天平。

b)当监督检验时应使用分度值不大于0.01mg的电子天平。

c)当使用机械天平时,其分度值不应低于所规定的电子天平。

5.2试验步骤 5.2.1抛光钻石标注量的获取 5.2.1.1未镶嵌抛光钻石 按照其包装物或对应证书等中所标示的抛光钻石质量作为抛光钻石的标注质量;如其标示的质量 单位为克拉(ct),应根据GB/T16554将其换算成克(g)为质量单位作为标注质量(m)。

5.2.1.2镶嵌抛光钻石饰品 根据GB11887将印记中镶嵌抛光钻石饰品主钻的质量作为钻石的标注量(m);当主钻单位为克 拉(ct)时,应根据GB/T16554将其换算成克(g)为质量单位作为标注量(m)。

然后进行拆石,拆石后应确认钻石未发生损坏。

5.2.2抛光钻石实际量的取得 5.2.2.1清洗、干燥 将钻石在无水乙醇中清洗干净,然后进行充分干燥。

5.2.2.2质量测量 干燥后,使用符合5.1要求的天平进行称量,并记录实际称量值(单位:g)作为钻石的实际质量 (mg)(单位:g)。

5.2.3计算质量偏差 质量偏差以△m表示,数值以克(g)表示,按式(1)计算: m =m-m 式中: △m一-质量偏差,单位为克(g); m。

-实际质量,单位为克(g); m:"-标注质量,单位为克(g)。

5.3测量结果 5.3.1测量结果应满足第4章的规定。

6质量标注 抛光钻石质量的标注及取舍进位的方法,按照GB/T16554的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抛光钻石质量测量允差的规定 GB/T 30712-2014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 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 读者服务部:(010)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剧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0.5字数6千字 2014年11月第一版2014年11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49666定价14.00元 如有印装...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3.100.50 P0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681-2014 洗车场所节水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ater conservation of motor vehicle washing 2014-12-22发布 2015-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0681-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水利部和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工业节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4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水利部水资源管理中心、天津市节约用水事务管理中心、南开大学、中国标准化研 究院、天津楚清源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永攀、焦慧琴、白雪、唐忠辉、周亚森、周建芝、魏云、唐宗、李克勋、李树存、 朱春雁、孙征、杨静、焦娜、林玉慧、吴晓楷、李海红、张国玉、高磊、徐柱. GB/T30681-2014 洗车场所节水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洗车场所节水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针对GB15089分类中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不超过7座的载客车辆M1类汽 车的营业性洗车场所,企事业单位内部或其他类型的洗车场所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3960.1可移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 GB/T15089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 GB/T18870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GB/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21534工业用水节水术语 GB24789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3术语和定义 GB/T15089和GB/T2153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洗车用水motor vehicle washing water 用于清洗车辆的水,包括清洗车辆外部和内部用水、洗涤剂等的稀释用水、洗车工具的清洁用水以 及场地清洗用水. 3.2 洗车用水量motor vehicle washing water consumption 洗车所消耗的新水量,不包括循环水等重复利用水量. 3.3 手动洗车装置hand motor vehicle washing facilities 采用人工手动操作清洗车辆外部的装置,主要包括高压泵、喷枪、泡沫机及空压机. 3.4 自动洗车机automatic washing machine 通过电脑设制相关程序来实现自动清洗、打蜡、风干车的外部以及清洗轮辋和底盘等工作的洗车 装置. 4一般要求 4.1洗车场所应根据水源类型及水质、地理环境以及车辆本身特性等因素,选择用水效率高、性能安全 1 GB/T30681-2014 的洗车设备和技术. 4.2洗车用水应优先选用非常规水源, 4.3洗车场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应符合GB/T18870和GB13960.1的要求. 5节水技术要求 5.1洗车场所应建立规范、科学的洗车流程并严格执行. 5.2洗车场所应配套建设污水收集与处理装置,确保处理后的水质达到GB/T18920的要求,实现水 的循环利用. 5.3洗车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应大于80%, 5.4手动洗车装置应符合以下委求: a)符合相关设备标准要求; b)高压泵的额定压力不大于18MPa 额定流量不大于38L/min; c)喷枪出口压力可调,清洗车身的压力为2MPa~3MPa 冲洗脚垫的压力为4MPa~7MPa. 5.5自动洗车机应配备水循环利用装置,并且补充水和循环水应单独计量. 6节水管理要求 6.1洗车取水量定额应不大于40L/(辆次),洗车用水外的其他用水参照相关定额. 6.2洗车场所用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应符合GB24789的要求. 6.3洗车场所应加强用水统计管理,建立规范、完善的用水统计台账,用水信息表参见附录A. 6.4洗车从业人员上岗前应进行节约用水培训. 6.5洗车场所应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并悬挂. 6.6洗车场所应在显著位置设置节水提示标志. 2 GB/T30681-2014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洗车场所用水信息表 洗车场所用水信息表见表A.1 表A.1用水台账记录表 单位名称 日期 用水分类 循环水水量/m 新取水量/m3 水表级别 水源类型 洗车用水 洗涤用水 生活用水 外供水 其他用水 合计 记录 审核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3.080.99 A2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663—2014 人才测评服务业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personnel assessment service 2014-12-31发布 2015-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066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北京双高人才发展中心、北京首经技术 培训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军、袁方、马庆霞、杨凡、张再青、革志超、佟亚丽、周永祯、曹磊、李华、朱国成、 王琪、孙超、赵艳. I GB/T30663-2014 人才测评服务业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人才测评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流程、服务要求及服务评价与改进, 本标准适用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开展的人才测评服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人才测评personnel assessment 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受测者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特征等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活动. 2.2 笔试written test 对受测者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测试的方法. 2.3 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 test 根据心理学原理编制人才测评工具,对受测者能力和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价的方法. 2.4 面试interview 以交流和观察为主要手段,对受测者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征等进行人才测评的方法. 2.4.1 结构化面试structured interview 试题构成、人才测评要素、评价标准、时间控制、确定评价人员、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按统 一标准进行规范化设计和执行的面试方法, 2.4.2 半结构化面试semi structured interview 对人才测评要素、评价标准、确定评价人员、实施程序和部分试题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评价人员基于 职位胜任特征和受测者特点向受测者追加提问的面试方法, 2.4.3 非结构化面试unstructured interview 没有既定模式、框架和程序,评价人员基于职位胜任特征和受测者特点向受测者提问的面试方法. 2.5 评价中心技术assessment center 采用情景模拟方式,综合运用小组讨论测评、文件筐测验、角色扮演、管理游戏、演讲测评等人才测 评方法,对受测者的能力和职位胜任特征等进行人才测评的活动. 2.5.1 小组讨论测评group discussion 受测者围绕给定问题展开讨论并做出结论的人才测评方法. GB/T30663-2014 2.5.2 文件筐测验in-basket test 受测者在规定时间内对给定的与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资料进行处理的人才测 评方法. 2.5.3 角色扮演role play 受测者在特定情景中通过扮演某一角色来处理问题的人才测评方法. 2.5.4 管理游戏management game 受测者以游戏的形式,就给定的材料、工具,完成某项以实际任务为基础的模拟活动的人才测评 方法. 2.5.5 演讲测评presentation 受测者在规定时间内,就给定主题独立阐明自己见解和主张的人才测评方法. 2.6 资历评价biodata measurement 通过分析受测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工作经历与业绩等,评价其职位适应性的人才测评方法, 2.7 信度reliability 人才测评的可靠性或一致性程度. 2.8 效度validity 人才测评的准确性或有效性程度. 3基本要求 3.1服务机构 3.1.1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专职工作人员. 3.1.2有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 3.2人才测评服务从业人员(以下简称从业人员)基本条件 从业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a)具有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b)持有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证书; )具备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 d)熟练掌握使用人才测评技术和工具. 3.3场地及设施 3.3.1有独立的人才测评场地,环境安静、整洁、宽敞、明亮,通风良好、温度适宜. 3.3.2应配备电话、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等. 3.3.3人才测评场地宜配备音频、视频等设备. 2 GB/T30663—2014 3.4管理规范 服务机构应有完善的管理规范,内容包括: a)人员管理规范; b)人才测评项目管理规范; c)人才测评命题管理规范; d)人才测评项目实施规范; e)人才测评工具研发与使用管理规范;...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3.080.99 A2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6622014 现场招聘会服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recruitment meeting service 2014-12-31发布 2015-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30662-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2)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人才交流协会、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北京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上海市人才 服务中心、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中国南方人才市场、国家电网人才中心、北京市 科委人才中心、广东智通人才连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玺、鞠洪芬、汪宏飞、成玉欣、王海混、李华、饶才敏、王岩、熊义、郭卫东、 杨阳、黄文新、姜昕. GB/T30662-2014 现场招聘会服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举办现场招聘会的服务机构资质、工作人员的配备、场地及设施、服务流程及基本要 求、服务要求、服务评价与改进. 本标准适用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开展的现场招聘会服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现场招聘会recruitment meeting 在约定的时间和场地,组织用人单位和求职者进行洽谈、双向选择的人力资源交流活动.现场招聘 会包括不定期招聘会和定期招聘会. 2.2 不定期招聘会irregular recruitment meeting 临时举办的现场招聘会. 2.3 定期招聘会regular recruitment meeting 周期性现场招聘会. 3服务机构 3.1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和专职工作人员. 3.2有适应业务发展需要的规章制度. 4工作人员的配备 4.1现场招聘会(以下简称招聘会)现场工作人员应接受岗前培训,熟悉招聘会业务.定期招聘会现场 工作岗位宜相对稳定. 4.2招聘会现场工作人员的数量与招聘展位的数量比例不应低于1:10. 4.3不定期招聘会现场应配有医务人员和专业保安人员. 4.4根据需要,定期招聘会现场宜配有医务人员和专门保安人员. 5场地及设施 招聘会场地设施应符合下列条件: a)场地面积应与招聘会规模相适应,每个展位均摊公共面积不应低于5m; b)场地、设施应符合消防安全规范,每个场馆至少有两个安全出入口,安全出入口和安全通道应 1 GB/T30662—2014 设置明显的指示标识,通道宽度符合硫散要求,并保证畅通; c)配备应急广播、照明设施、消防设施,并确保完好、有效; d)有男、女分设的公共卫生间,并有明显标识; c)设立安全缓进通道和安全检查设备、设施. 6服务流程 6.1拟定计划 6.1.1定期招聘会应拟定年度计划,内容包括招聘会的周期、类型、时间、地点、规模、参会对象等. 6.1.2不定期招聘会计划应包括招聘会名称、类型、时间、地点、规模、参会对象等. 6.2申报 招聘会由一个服务机构单独举办时,该服务机构为主办单位;由两个以上的服务机构举办时,应明 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主办单位应向当地主管部门提交举办招聘会的书面申请及相关材料,经批准 后,向公安、消防部门提交申请或备案材料,并服从有关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6.3设立组织机构 设立与招聘会规模相适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领导机构负责人应由主办单位法人或法人指定 的负责人担任,工作机构应设安全保卫、消防安全、展架设施、会务、票证、餐饮等工作组织.制定管理制 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服务规范. 6.4制定工作方案 6.4.1制定安全保卫方案,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a)安全保卫措施; b)明确安全保卫负责人,签订各组负责人安全岗位责任书; c)遇到紧急情况时的人员疏散措施; d)针对老年人才、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安全防护措施. 6.4.2制定消防安全方案,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a)消防安全措施; b)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和职责分工; c)遇到紧急情况时,人员疏散措施. 6.4.3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6.4.3.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至少包含且不限于以下内容: a)出人口及通道出现拥堵时的措施; b)参会人员超过预计人数时的措施; c)场馆内外人员过多、秩序出现混乱时的措施; d)发现可疑人员或物品时的措施; e)场馆发生火灾时的措施; )场馆发生停电等紧急情况时的措施. 6.4.3.2根据需要,宜制定以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a)招聘会期间因故中止时的措施; b)发生伤病时的敦助措施; c)预防地区性传染病的措施; 2 GB/T30662-2014 d)防恐...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1.140.30 L0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0539-2014 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外语能力标识规范 Foreign languages proficiency specif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personnel 2014-05-06发布 2014-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0539—2014 目 次 前言 I 引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能力等级和要求 .1 4.1总则 1 4.2商务英语 2 4.3商务日语 4.4商务俄语 4.5商务韩语 5能力标识 5.1标识组成 .14 5.2标识使用 14 .14 参考文献 15 GB/T30539-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合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子业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郑樑、刘颖、王立非、贾巍巍、刘宝权、申淑子、吴军、刘银钟、金成淑、刘培俊、 许德金、严明、张维华. I GB/T30539-2014 引言 国际贸易业务人员的商务外语能力是企业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基础和保障.对国际贸易业务人员 的商务外语能力进行标识与规范,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行业的持续发展. 根据外语使用国家与我国的贸易规模、我国国际贸易业务人员使用该种外语的人员规模和语言测 试技术的成熟度,本标准对商务英语、日语、俄语、韩语进行了能力描述和标识. GB/T30539-2014 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外语能力标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际贸易业务人员商务外语的能力等级、能力要求以及能力标识. 本标准适用于使用商务英语、日语、俄语、韩语的国际贸易业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8158一2011国际贸易业务的职业分类与资质管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商务外语business foreign languages 在国际商务环境中应用的外语. 注:本文件中的商务外语包含商务英语、日语、俄语、韩语. 3.2 商务文本business texts 在开展各类商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记录. 4能力等级和要求 4.1总则 4.1.1能力等级 商务外语能力划分为3个等级: a)高级能力; b)中级能力; c)初级能力. 4.1.2能力构成 商务外语能力由以下3项子能力构成: a)语言能力; b)跨文化交际能力; c)商务知识运用能力.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