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7月 ( 第 50 页)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91-2020 树轮密度资料采集技术方法 Technology methods for tree-ring density data acquisition 2020-12-29发布 2021-04-15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91-2020 树轮密度资料采集技术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获取树木年轮密度野外采样、样本预处理、数据获取、交叉定年以及年表建立等方面 资料的采集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气候学分析用的树木年轮密度资料采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90一2008树木年轮气候研究树轮采样规范 QX/T153一2012树木年轮灰度资料采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QX/T90一2008和QX/T153一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树木年轮宽度tree-ring width 树木一年径向生长的长度. 3.2 树木年轮密度tree-ring density 树木年轮单位体积木材的质量. 注: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度的差异会造成树木年轮横切面光胶片光学投影的明显颜色变化,在投影屏幕上产生不 同的光密度.测量屏幕上的光密度并转化可以得到树木年轮密度. 3.3 早材earlywood 温带和寒带树木在一年生长季早期形成的或热带树木在雨季形成的木材. 注:早材部分细胞腔大而壁薄,材质较松软,材色浅. 3.4 晚材latewood 温带和寒带树木在一年生长季晚期形成的或热带树木在旱季形成的木材. 注:晚材部分细胞腔小而壁厚,材质较致密,材色深. 4野外采样 4.1采样树种选择 宜选择树龄较长、年轮纹印清晰、敏感度高、伪轮和样本断裂较少的针叶树种. 1 QX/T591-2020 木质纤 维走向 130 30 图2样本分段示意图 5.6.2将切好的梯形样段按顺序做标记,将长底边固定在样本板内,木质纤维呈水平方向. 5.6.3测量并标记梯形样段两端木质纤维与样本板的夹角.如角度差大于10°,应在中部再次测量并 标记. 5.7样本切割和厚度测量 5.7.1按纤维角度将样段切割成厚度为1.0mm的木质薄片,剔除木片周边的木刺. 5.7.2测量木片厚度,精度为0.001mm. 5.8X光胶片拍摄和冲洗 木片在恒温恒湿(湿度约为50%、温度约为23℃)环境中放置48h后,放人X光机中进行感光拍 摄,冲洗X光胶片. 6数据获取 6.1系统校准 将光胶片放置在树木年轮密度分析系统测量平台上,启动系统校准,输入样本的平均厚度值和 校准系数,对校准影像进行测量,完成系统校准. 6.2数据获取 6.2.1树木年轮密度测量应利用光密度感应器测定投影屏幕上树芯样本影像的光密度值. 6.2.2树木年轮宽度、树木年轮密度的数据获取应按最大密度与最小密度差值的百分比设定早材、晚 材边界,生成树芯样本的年轮宽度、早材宽度、晚材宽度和早材平均密度、晚材平均密度、最小密度、最大 密度的数据文件. 6.3数据存储 树木年轮宽度和树木年轮密度数据应按国际年轮数据库(International Tree-Ring Data Bank)标准 格式存储,标准格式见QX/T153一2012第7章. 6.4操作要求 6.4.1测量前应清洁测量平台玻璃板. 6.4.2在拍摄、冲洗X光胶片及测量过程中应严格避光. 6.4.3测量平台移动速度应均匀缓慢,移动过程中调整感应器与年轮界线平行.在避开影像中异常的 亮点和暗点的同时,尽量使用多个感应器. 6.4.4测量过程中如发现年轮识别错误,应人工校正并调节系统灵敏度. 6.4.5测量完一个样芯后,应检验系统精确性.如数据异常,应校准系统,直至检测数据正常. 3 QX/T591-2020 7交叉定年 7.1目木年次宽度交叉定年 树木年轮宽度数据交叉定年检验应记录样段重合点误差以及缺失年轮、伪年轮和奇异年轮的位置, 舍弃与多数树木年轮样本宽度变化相异的序列数据. 7.2目木年次密度交叉定年 7.2.1对照宽度交叉定年的记录进行密度交叉定年,校正密度数据的重合点误差,甄别并标注缺失年 轮、伪年轮和奇异年轮,舍弃宽度变化异常序列的密度数据. 7.2.2对照最大密度的平均值曲线,舍弃由于切割等原因造成的树芯样本最大密度值异常减小区间的 密度数据. 8年表建立 按QX/T153一2012第10章的要求建立年表. 4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89-2020 自动雪深观测仪 Automatic snow depth observation instrument 2020-12-29发布 2021-04-15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89-2020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分类与组成 2 4.1分类 2 4.2组成 2 5技术要求 2 5.1结构、工艺与外观 2 5.2测量性能 3 5.3功能 3 5.4安全 5 5.5时钟误差 5 5.6电源 6 5.7功耗 5.8支架 5.9环境适应性 6 5.10电磁抗扰度 7 5.11可靠性 .8 5.12设计寿命 8 6试验方法 8 6.1试验室环境条件 8 6.2试验仪器仪表 8 6.3结构、工艺与外观8 6.4测量性能 .8 6.5功能 9 6.6安全 ..10 6.7时钟误差 .10 6.8电源 10 6.9功耗 11 6.10支架 11 6.11环境适应性 11 6.12电磁抗扰度 12 6.13可靠性 .12 6.14设计寿命 .12 7检验规则 13 7.1出厂检验 13 7.2型式检验 14 I QX/T589-2020 5.1.3外目 应符合下列要求: —整机外观几何形状和尺寸符合产品设计要求,表面光洁,无损伤、无形变、无气泡、无开裂、无涂 层脱落; —各机械部件、零件表面无污染、无毛刺、无锈蚀,弯曲部位无裂纹或褶皱; 产品商标印记、字符和代码完整、清晰、牢固; ——操作部分不应有迟滞、卡死、松脱等. 5.2次量性能 应符合下列要求: —测量范围:0cm~150cm(可根据服务需求或历史最大雪深情况扩展); —分辨力:0.1cm; 一最大允许误差:士1cm. 5.3功能 5.3.1数据采样 应符合QX/T434一2018中4.5的要求. 5.3.2算法和数据质量控制 应符合QX/T434一2018中4.6的要求. 5.3.3数据存储和传输 5.3.3.1应能存储不少于最近180d的分钟数据文件,存储的分钟数据项目见表1. 5.3.3.2数据传输应符合QX/T434一2018的5.1.4的要求,传输的分钟数据文件的数据总长度为60 个字节,包括分钟观测数据和状态信息,存储格式为ASCI码,由表1所列内容组成,各项目之间用空格 分隔,每个项目采用定长方式,长度不足高位补“0”. 表1分钟目次数据与状态信息记录格式 字长 序号 项目 说明 Byte 1 雪深数据识别符 2 以“SD”表示 2 标识 5 台站编号 3 时间 12 数据采样的时间(年、月、日、时、分),格式示例:201009081610 初始高度 单位:mm 激光测距传感器或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测量起始点距离基准面的 4 5 垂直高度,取1位小数,扩大10倍 5 当前高度 5 单位:mm 激光测距传感器或超声波测距传感器测量起始点距离被测面的 垂直高度,取1位小数,扩大10倍 6 雪深 4 单位:cm 积雪垂直深度,取1位小数,扩大10倍 7 雪深质量标识 1 按数据质量控制标识规定表示 3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88-2020 天气雷达钢塔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steel tower of weather radar 2020-12-29发布 2021-04-15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88-2020 天气雷达钢塔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天气雷达钢塔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的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天气雷达钢塔建设过程中的设计、施工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7一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 GB5002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68建筑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135一2019高耸结构设计标准 GB50153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191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GB50205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755一2012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 GB51203一2016高耸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MH/T6012一2015航空障碍灯 QX/T2一2016新一代天气雷达站防雷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50009和GB5006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 了GB50009和GB50068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设计基准期design reference period 为确定可变荷载代表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GB50009—2012 定义2.1.5] 3.2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ultimate limit states 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状态. [GB500682018,定义2.1.14] QX/T588-2020 3.3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s 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的某项规定限值的状态. [GB500682018,定义2.1.15] 3.4 标准组合characteristic/nominal bination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采用标准值或组合值为荷载代表值的组合. [GB500092012 定义2.1.15] 3.5 基座平台pedestal platform 安装在钢塔柱体顶端的用于承载天气雷达设备基座的钢板平台. 3.6 塔顶安装维护平台installment and maintenance platform 安装在钢塔柱体上用于安装维护雷达设备和附属设施的钢板网平台. 4设计 4.1基本规定 4.1.1设计基准期 天气雷达钢塔设计基准期为50年. 4.1.2设计使用年限 4.1.2.1天气雷达钢塔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4.1.2.2建于既有建筑物或构筑物上的钢塔,设计使用年限宜与既有结构的后续设计使用年限相 匹配. 4.1.3可靠性 天气雷达钢塔可靠性设计应符合GB50068和GB50153的规定. 4.1.4地基基础 天气雷达钢塔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GB50007和GB50135一2019第7章的规定.设计前,应按 GB50021的规定进行岩土工程勘察. 4.2结构 4.2.1重要性系数 天气雷达钢塔安全等级为二级时,结构重要性系数应不小于1.0.安全等级为一级时,结构重要性 系数应不小于1.1. 4.2.2钢塔柱体 天气雷达钢塔架设计应符合GB50135一2019第5章、GB50017一2017中3.2的规定,应采用自立 式高耸空间桁架结构,结构节点处各杆件的轴线应交汇于一点,结构截面应为边数为偶数的多边形. 2 QX/T588-2020 注:桁架为杆件通过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而成的支撑结构. 4.2.3荷载 天气雷达钢塔结构设计荷载应符合GB50135一2019第4章的规定.荷载可分为: a)永久荷载:天气雷达天线基座、天线罩、附属设施、基座平台和塔顶安装维护平台自重; b)可变荷载:风荷载、雪荷载、覆冰荷载、安装检修荷载、温度作用、天气雷达运行的振动作用. 4.2.4抗震 4.2.4.1天气雷达钢塔的抗震设防类别一般为标准设防类(丙类).抗震设防烈度应采用其所在地的 抗震设防基本烈度,但建于建筑物上的天气雷达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并应在抗 震验算时考虑建筑物的影响. 4.2.4.2天气雷达钢塔抗震作用验算方法应符合GB50011和GB50191的规定. 4.2.4.3天气雷达钢塔结构及地基基础应进行抗震验算;钢塔结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符...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87-2020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高空 气象观测仪器 Specifications for tests of technical equipment specialized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Upper-ai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instrument 2020-12-29发布 2021-04-15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87-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测试要求 2 5外观和结构检查 3 6功能检测 4 7电气性能测试 4 8安全性试验 .7 9静态测量性能测试 .7 10动态比对试验 12 11环境适应试验 14 12电磁兼容试验 14 13可靠性试验 14 14维修性试验 .14 15测试结果与评定 14 参考文献 .15 QX/T587-2020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高空气象观测仪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空气象观测仪器的测试要求与测试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气球载体的高空气象观测仪器的设计、生产、试验和检验等的测试.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7467气象仪器术语 QX/T222一2013气象气球浸渍法天然胶乳气球 QX/T526一2019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通用要求 中国气象局.常规高空气象观测业务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 3术语和定义 GB/T37467和QX/T526一201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无线电]探空仪[radio]sonde 用运载工具携带升空,在空中运动中探测大气温度、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并用无线电信号将探测 结果传送到地面接收和处理设备,以获得所测气象要素分布的仪器. 注:改写GB/T374672019,定义4.1.1. 3.2 探空仪地面跟踪定位设备radiosonde ground track and position equipment 跟踪探空仪、测量其空中位置坐标的设备. 注:如测风雷达和无线电经纬仪等. 3.3 探空仪地面信号接收处理设备radiosonde ground signal receiving and processing equipment 接收探空仪发出的信号,通过数据处理、储存和输出原始探空数据,生成业务数据文件的接收机、计 算机及软件. 3.4 探空仪检测箱radiosonde measure box 配有温度、气压和湿度标准器,在探空仪施放前对其气象要素传感器进行校准的标准设备. [GB/T37467一2019,定义4.1.11] 3.5 气象气球meteorological balloon 气象观测领域中应用的各种气球. 注:主要用作高空气象仪器的运载工具,亦可用作高空风或云底高度的示踪物.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86-2020 船舶气象观测数据格式BUFR Data format for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s from ship-BUFR 2020-12-29发布 2021-04-15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86-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 1 5编码构成 1 6编码规则 1 6.1指示段 6.2标识段 2 6.3选编段 3 6.4数据描述段 .3 6.5数据段 .4 6.6结束段 25 附录A(规范性附录)代码表和标志表 26 参考文献 47 QX/T586-2020 船舶气象观测数据格式BUFR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船舶气象人工和自动观测数据的BUFR编码构成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船舶气象观测数据的表示和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427一2018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格式BUFR编码 3术语和定义 QX/T427一201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缩略语 QX/T427一2018列出的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5编码构成 编码数据由指示段、标识段、选编段、数据描述段、数据段和结束段构成,见图1. 指示段 标识段 选编段 数据 描述段 数据段 结束段 图1BUFR编码数据结构 [QX/T427-2018 4] 各段的编码规则见6.1一6.6,编码中使用的时间除特殊说明外,全部为UTC. 6编码规则 6.1指示段 指示段由8个八位组组成,包括BUFR数据的起始标志、BUFR数据长度和BUFR版本号.具体 编码及说明见表1. 1 QX/T586-2020 表1指示段编码及说明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B 2 U BUFR数据的起始标志 按照CCITT IA5编码. 3 F 4 R 5—7 BUFR数据长度 实际取值 以八位组为单位. 8 BUFR版本号 WMO发布的BUFR版本4, [QX/T427-2018 5.1] 6.2标识段 标识段由23个八位组组成,包括标识段段长、主表号、数据加工中心、数据加工子中心、更新序列 号、选编段指示、数据类型、数据子类型、本地数据子类型、主表版本号、本地表版本号、数据编码时间等 信息.具体编码及说明见表2. 表2标识段编码及说明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1—3 标识段段长 23 标识段段长为23个八位组. 主表是WMO定义的用于表格驱动编码的科学 4 主表号 0 学科分类表.主表号O表示BUFR编码使用 气象学科的码表. 5—6 数据加工中心 38 0定,8表示数据加工中心是 7-8 数据加工子中心 0 表示未经数据加工子中心加工. 9 更新序列号 实际取值 取值为非负整数,初始编号为0.随资料每次 更新,该序列号逐次加1. 10 选编段指示 0或1 0:表示本数据格式不包含选编段. 11 数据类型 1 表示本数据为地面观测数据一海洋. 12 数据子类型 表示本数据为船舶气象观测数据. 13 本地数据子类型 表示没有定义本地数据子类型. 14 主表版本号 32 专码用的气象学科表的版本 15 本地表版本号 3 表示本地表版本号为3. 16-17 年 实际取值 实际数据编码时间(UTC):年,四位. 18 月 实际取值 实际数据编码时间(UTC):月. 19 日 实际取值 实际数据编码时间(UTC):日. 2 QX/T586-2020 表2标识段编码及说明(续)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20 时 实际取值 实际数据编码时间(UTC):时. 21 分 实际取值 实际数据编码时间(UTC):分. 22 秒 实际取值 实际数据编码时间(UTC):秒. 23 自定义 0 保留, 6.3选编段 选编段长度不固定,包括选编段段长、保留字段以及数据加工中心或子中心自定义的内容.具体编 码及说明见表3. 表3选编段编码及说明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1—3 选编段段长 实际取值 以八位组为单位. 4 保留字段 0 5— 数据加工中心或子中心自定义 [QX/T427-2018 5.3] 6.4数据描述段 数据描述段由9个八位组组成,包括数据描述段段长、保留字段、观测记录数、数据性质和压缩方式 以及描述符序列.具体编码及说明见表4. 表4数据描述段编码及说明 八位组序号 含义 值 备注 1—3 数据描述段段长 9 本段段长为9个八位组. 4 保留字段 0 5—6 观测记录数 实际取值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50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90-2020 气象计量标准装置期间核查导则 Guide for intermediate checks of 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 standard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2020-12-29发布 2021-04-15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90-2020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期间核查对象和指标 1 4期间核查周期 2 5期间核查方法 2 6期间核查实施 6 7期间核查结论报告 .6 8期间核查结论不合格处理 7 附录A(资料性附录)直接比较法期间核查报告示例 .8 附录B(资料性附录)传递比较法期间核查报告示例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直接比对法期间核查报告示例 14 附录D(资料性附录)间接比对法期间核查报告示例 17 参考文献 21 QX/T590-2020 气象计量标准装置期间核查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计量标准装置期间核查的对象、指标、周期、方法、实施、核查结论报告及不合格 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计量标准装置的期间核查.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期间核查intermediate check 按照规定程序确定计量标准/标准物质/其他测量仪器是否保持其原有状态而进行的操作. 2.2 气象计量标准装置meteorological measurement standard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开展检定、校准或量值保持等活动所使用的气象计量标准器及其配套设备组成的系统. 2.3 被核查对象equipment checked 被核查的气象计量标准装置. 2.4 核查标准check standard 用于验证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性能的装置、设备或样品. 2.5 传递标准transfer standard 在测量标准相互比较中用作媒介的测量标准. 3期间核查对象和指标 3.1被核查对象 《计量标准考核证书》上所列出的“计量标准器”和“主要配套设备”所组成的气象计量标准装置. 3.2被核查指标 当被核查对象的计量标准器测量性能采用: a)最大允许误差描述时,以最大允许误差为核查指标; b)准确度等级描述时,以其对应的最大允许误差为核查指标; c)稳定性描述时,以通过该稳定性折算的年稳定性为核查指标; d)不确定度描述时,以包含概率为95%的扩展不确定度为核查指标. 1 QX/T590-2020 4期间核查周期 4.1被核查对象中的计量标准器采用检定或采用有推荐校准周期的校准方式进行量值溯源的,期间核 查周期为被核查设备检定或推荐校准周期的一半,且不超过1年;采用无推荐校准周期的校准方式进行 量值溯源的,期间核查周期按公式(1)计算,且不超过1年: T A-c1 (1) 2|a 式中: T—核查周期,单位为年(a). A——核查指标允许限度的绝对值. c一一附加值.被核查对象在使用中,当不利用校准数据对其测量值进行修正时,取值为上一次 校准证书所给出的被核查对象的测量误差值;当利用校准数据对其测量值进行修正时,取 值为0. 注:在被核查对象的测量性能采用某一参数的稳定性描述时,测量误差为该参数的实际值相对标准值的偏离. a一一计量标准器的年稳定性. 注:通常将上一校准周期内被核查对象实际漂移值和技术指标所给出的名义漂移值折算到年稳定性后,取2项数据 中的绝对值较大的值作为的取值.当根据连续3个校准周期的实际漂移值折算的年稳定性明显好于根据名 义漂移值折算的年稳定性时,可采用连续3个校准周期内实际年稳定性中绝对值最大的值作为的取值, 4.2当按4.1确定的末次期间核查的时间到达或超过复检日期、复校日期时,可不开展末次期间核查. 4.3当被核查对象的计量标准器或主要配套设备存在下列情况时,应缩短期间核查周期: a)使用环境严酷或使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b)使用过程中容易受损; c)数据易变或对数据存疑; d)脱离实验室直接控制后返回; e)临近失效期; f)核查结果表明判别系数或归一化偏差在0.7~1.0之间. 5期间核查方法 5.1直接比较法 5.1.1核查标准 核查标准的计量特性相对于被核查对象至少高一等级,且与被核查对象不得同时为量值复现装置. 5.1.2核查步骤 5.1.2.1使用核查标准和被核查对象同时测量同一被测量. 5.1.2.2根据公式(2)计算被核查对象的测量误差: 8(x)=x一x (2) 式中: 8(x)—一被核查对象的测量误差; ——被核查对象的测量结...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85-2020 气象卫星数据编目规则 Cataloguing rules for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data 2020-12-29发布 2021-04-15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85-2020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编目层级规则 .1 4.1款目 1 4.2编目层级结构 1 5款目命名规则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气象卫星数据编目结构树形图 4 附录B(资料性附录)气象卫星数据编目示例 .5 附录C(资料性附录)时段类型款目命名示例7 参考文献 8 I QX/T585-2020 气象卫星数据编目规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卫星数据的编目层级规则、款目命名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存储、归档和服务过程中对数据的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7408一2005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 QX/T158一2012气象卫星数据分级 QX/T327一2016气象卫星数据分类与编码规范 QX/T387一2017气象卫星数据文件名命名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象卫星数据编目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data cataloguing 对气象卫星数据的特征进行分析、选择、描述,并予以记录成为款目,继而将款目按一定顺序组织成 为目录的过程. 4编目层级规则 4.1款目 气象卫星数据编目款目分为基本款目和扩展款目. 基本款目包括:卫星系列、卫星名称、仪器名称、数据等级、数据名称、日历年、日期、数据.其中,日 历年描述数据的起始观测年份,日期描述数据的起始观测日期. 扩展款目包括区域类型、投影方式、数据格式、空间分辨率、时段类型、数据版本. 4.2编目层级结构 应优先使用基本款目编目.当仅使用基本款目不能保证数据目录中存储数据种类唯一时,使用扩 展款目进行扩展.从顶层到底层的款目层级结构见表1,目录树形图见附录A 编目示例参见附录B. 1 QX/T585-2020 表1款目层级结构 目录 说明 款目 层级 L0、L1级数据 L2、L3、L4级数据 1 卫星系列的父目录 可选,用户自行定义. 可选,用户自行定义. 2 卫星系列 必选,目录层数1. 必选,目录层数1. 3 卫星名称 必选,目录层数1. 必选,目录层数1. 4 仪器名称 必选,目录层数1, 必选,目录层数1, 5 数据等级 必选,目录层数1, 必选,目录层数1 6 数据名称 无. 必选,目录层数1. 7 扩展款目 可选,可多层. 可选,可多层. 8 日历年 必选,目录层数1. 必选,目录层数1. 时次数据、小时数据、日数据必选,目 时次数据、小时数据、日数据必选,目录层数 9 日期 录层数1.其他时段类型的数据缺省 此层. 1.其他时段类型的数据缺省此层. 10 数据 可选,最大目录层数1. 可选,最大目录层数1. 5款目命名规则 基本款目命名规则见表2,扩展款目命名规则见表3. 表2基本款目命名规则 款目 命名规则 卫星系列 遵循QX/T327一2016中5.2.2规定的卫星系列编码规则命名. 卫星名称 遵循QX/T387一2017中表1规定的卫星名称信息字段定义命名. 仪器名称 遵循QX/T327一2016中5.2.3规定的仪器属性编码规则命名. 数据等级 遵循QX/T158一2012中表1规定的数据分级简写命名. 数据名称 遵循QX/T327一2016中5.2.7规定的数据名称编码规则命名. 遵循GB/T7408一2005中5.2.1.2规定的特定的年降低精度表示法的基本格式(YYYY)编码规则 日历年 命名. 遵循GB/T7408一2005中5.2.1.1规定的日历日期完全表示法的基本格式(YYYYMMDD)编码规则 日期 命名. 数据 遵循QX/T387一2017中第3章规定的文件名构成和第4章规定的信息字段定义. 2 QX/T585-2020 表3扩展款目命名规则 款目 命名规则 区域类型 遵循QX/T327一2016中5.2.5规定的数据区域属性编码规则命名. 投影方式 遵循QX/T327一2016中5.2.8规定的投影方式属性编码规则命名. 数据格式 遵循QX/T327一2016中5.2.9规定的格式属性编码规则命名. 空间分辨率 遵循QX/T387...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84-2020 海上风能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line on investigation and assessment of offshore wind energy resource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2020-11-05发布 2021-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84-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缩略语 2 5基本资料收集 6数据处理 ..3 7遥感风场反演及可靠性检验 4 8遥感数据融合与风能参数计算 5 9分析评估图表制作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海上风场探测星载传感器 附录B(资料性附录)空间分辨率转换方法 7 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球物理模式函数 9 附录D(规范性附录)遥感风速误差及相关系数计算 10 附录E(规范性附录)遥感风能参数计算 12 附录F(规范性附录)遥感风能参数误差分析图表 14 参考文献 18 I QX/T584-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候与气候变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风能太阳能资源分技术委员会(SAC/TC540/SC 2)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气候中心、浙江大学、江苏省气候中心、山东省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正泉、黄敬峰、许遐祯、张康宇、郭乔影、冯涛、肖晶晶、董旭光、徐经纬. Ⅱ QX/T584-2020 海上风能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上风能资源遥感调查与评估的基本资料收集、数据处理、遥感风场反演及可靠性检 验、遥感数据融合与风能参数计算、分析评估图表制作等相关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基于遥感资料反演的海上风能资源调查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278一2009数字地形图产品基本要求 GB/T18710一2002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 GB/T31724一2015风能资源术语 NB/T31029一2019海上风电场工程风能资源测量及海洋水文观测规范 NB/T31147一2018风电场工程风能资源测量与评估技术规范 QX/T74一2007风电场气象观测及资料审核、订正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17278—2009、GB/T18710—2002、GB/T31724—2015、NB/T31029—2019、NB/T31147- 2018、QX/T74一20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面风场sea surface wind field 距海平面约10m高度的水平空间格点风速和风向等要素集合. 3.2 海上站位观测offshore in-situ observation 海上测风塔、浮标、石油平台以及小型岛礁等固定站点的气象观测. 3.3 像元pixel 卫星传感器对地面景物扫描采样的最小单元. 注:也指遥感影像图片像素. 3.4 景scene 一幅遥感影像或图片所覆盖地域的景象. 3.5 地球物理模式函数geophysical model function 用于将遥感数据信息定量转化为海面风速和风向的模式函数. 注:多是指后向散射系数与海面风矢量、传感器探测参数及次地球物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1 QX/T584-2020 3.6 遥感数据融合remote sensing data fusion 以获取目标区全面、综合的时空信息为目的,将不同星载传感器探测(或反演)的数据信息在时空上 加以整合和复合.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于用本文件. AMlP-Ⅱ:大气模式交叉比较计划(Atmospheric Model Interparison Project-Ⅱ) AMSR-E: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Earth observing sys- tem) Aqua:水观测卫星(Aqua satellite) ASAR:高级合成孔径雷达(Advance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ASCAT:高级散射仪(Advanced Scatterometer) CCMP:多平台交叉定标(Cross Calibrated Multi-Platfo...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B18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83-2020 夏玉米涝渍等级 Grade of waterlogging for summer maize 2020-11-05发布 2021-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83-2020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等级划分 1 参考文献 3 I QX/T583-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9)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信阳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应急减 灾与公共服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余卫东、薛昌颖、胡程达、李军玲、盛绍学、李树岩、赵辉、姜燕. QX/T583-2020 夏玉米涝渍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夏玉米涝渍等级及划分方法. 木标准适用于我国华北和江淮地区夏玉米满渍的调查、统计、预警和评估,其他行业在进行相关工 作时也可参考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涝溃waterlogging 当农田土壤相对湿度大于或等于9%时,土壤含水量处于过湿或饱和状态,土壤大孔隙充水,缺少 空气,作物根部环境条件恶化,造成植株生长与发育不良、作物产量下降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注:改写QX/T107一2009,定义2.8. 2.2 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 在地下水埋藏较深的条件下,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 [QX/T381.12017,定义3.85] 2.3 土壤相对湿度relative soil moisture 实测土壤含水量与该类型土壤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 [QX/T381.12017 定义3.89] 2.4 涝溃过程process of waterlogging 在玉米生长期内,达到该发育阶段涝渍灾害条件的一次天气事件. 3等级划分 3.1划分方法 根据0cm~50cm土壤相对湿度平均值大于或等于90%的持续天数(dso一5o)确定夏玉米不同发 育阶段的涝渍过程等级,用涝渍过程等级组合确定涝渍等级. 3.2涝渍过程等级 按照夏玉米出苗一拔节、拔节一抽雄、抽雄一成熟三个发育阶段,划分为轻度涝渍、中度满渍和重度 满渍3个等级,划分等级见表1.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若一次满遗过程跨越发育阶段,则以前一个 发育阶段的指标进行评判. 1 QX/T583-2020 表1夏玉米涝渍过程等级 单位为天 涝渍过程等级 出苗一拔节 拔节一抽雄 抽雄一成熟 轻度 4d RsMo -509 6dRsMo-s10 7dgsM-90<15 中度 9dRsMo-s<15 10dRsMo-s<20 15dRsMo-50<25 重度 dRMo-s0≥15 dRSMo-5020 dRsMo-so25 3.3涝渍等级 当某个发育阶段内出现2个以上涝渍过程时,用涝渍过程等级组合确定该发育阶段的涝渍等级, 表2为涝渍等级. 表2夏玉米涝渍等级 涉渍等级 指标 轻 轻度满渍过程发生1一2次 中 中度满渍过程1次,或1次中度满渍过程和1次轻度涝过程,或轻度满渍过程发生3一4次 重度涝渍过程发生1次及以上,或中度涝渍过程发生2次及以上,或1次中度涝渍过程且轻度涝渍过程 重 大于或等于2次,或轻度涝渍过程发生5次及以上 2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82-2020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 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Specifications for tests of technical equipment specialized for meteorologic observation-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ing instrument 2020-11-05发布 2021-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82-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测试要求 1 5外观和结构检查 2 6安全性试验 2 7功能检测 3 8电气性能测试 5 9测量性能测试 10环境试验 9 11电磁兼容试验 9 12动态比对试验 9 13可靠性试验 11 14维修性试验 11 15测试结果与评定 11 I QX/T582-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和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小兰、莫月琴、赵旭、丁蕾、巩娜、王天天、任晓毓、王毛翠. Ⅱ QX/T582-2020 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地面气象观测仪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面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的外观与结构检查、安全性试验、功能检测、电气性能测 试、测量性能测试、环境试验、电磁兼容试验、动态比对试验、可靠性试验、维修性试验和测试结果与评定 等测试要求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单要素或多要素地面气象测量仪器、设备和系统等的测试或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793.1一2007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6587一2012电子测量仪器通用规范 GB/T35221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总则 GB/T35225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压 QX/T526一2019气象观测专用技术装备测试规范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QX/T526一2019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测试要求 4.1测试项目 应包括以下项目: —外观和结构检查; —安全性试验; ——功能检测; —电气性能测试; ——测量性能测试; —环境试验; —电磁兼容试验; 一动态比对试验; —可靠性试验; —一维修性试验. 4.2测试方案 按照QX/T526一2019第6章的要求进行. 1 QX/T582-2020 4.3被试样品 4.3.1样品类型应符合QX/T526一2019中4.1.1的要求. 4.3.2应按照QX/T526一2019中4.1.2的方法进行拍样,被试样品数量一般不少于3台,且其中至 少1台应进行功能检测和环境试验. 4.4测试流程 应符合QX/T526一2019第7章的要求. 4.5记录 按照QX/T526一2019中4.2.1进行. 4.6试验的终止/中止和恢复 试验的终止/中止和恢复,应符合QX/T526一2019中4.4的规定. 4.7测试条件 按照QX/T526一2019第5章进行. 4.8测试报告 按照QX/T526一2019第11章进行. 4.9资料的整理和归档 按照QX/T526一2019第12章进行. 5外观和结构检查 按照QX/T526一2019中8.1的规定进行. 6安全性试验 6.1项目 安全性测试项目应包括: ——接触电流; 一介电强度; ——保护接地; ——绝缘电阻. 6.2要求和方法 6.2.1接触电流 6.2.1.1在正常条件下,电压值超过30V(交流有效值)或直流60V 应进行安全性试验. 6.2.1.2按照GB4793.1一2007附录A的方法进行试验,电流限值应符合GB4793.1一2007中6.3.1 b)的要求或产品安全技术要求的规定,取两者中较小的限值.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81-2020 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 Portable Three-cup Anemometer 2020-11-05发布 2021-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81-2020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分类及组成 2 5要求 2 6试验方法 3 7检验规则 .5 8标识、包装与贮存 .7 附录A(规范性附录)空气流速计算方法 9 参考文献 10 I QX/T581-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环天仪(天津)气象仪器有限公司、天津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剑哲、潘军、边泽强、崇伟、刘昕、张志楚、董猛、史静、徐妍. Ⅱ QX/T581-2020 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的分类及组成、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指针式和数显式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的设计、生产和验收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423.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 GB/T2423.2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 GB/T2423.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Db:交变湿热(12h12h循 环) GB/T2423.17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Ka:盐雾 QX/T84气象低速风洞性能测试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风杯wind cup 测量风速用一种感应器件. 注:通常采用半球状或锥状空杯制成,其转速与气流速度(风速)成函数关系. [GB/T37467-2019 定义3.1.4.18] 3.2 风向标wind vane 用于风向测量的感应器件. 注:通常由转轴、尾翼、平衡锤组成. [GB/T37467-2019 定义3.1.4.21] 3.3 指针式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pointer portable three-cup anemometer 测量结果以在固定标度尺上移动的指针作为示值装置进行显示的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 3.4 数显式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digital display portable three-cup anemometer 测量结果以在某种介质上用数字形式显示作为示值装置的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 1 QX/T581-2020 4分类及组成 4.1分类 按照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的性能和特点,将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分为下列两种类型: —一指针式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 ——数显式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 4.2组成 4.2.1指针式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 主要由风杯、风向标、风向盘、示值指示装置以及相应连接部件等组成. 4.2.2数显式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 主要由风杯、风向标、转换电路、数字显示器、电源模块以及相应连接部件等组成. 5要求 5.1结构与外观 5.1.1指针式和数显式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的风杯、风向标应符合下列要求: a)风杯旋转平稳,无不规则跳动; b)风杯在水平位置旋转时能随遇平衡; c)风向标转动应灵活、平稳,定位牢固. 5.1.2指针式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的机械传递及指示部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a)机械传动装置各零部件连接部分相互之间安装准确到位、工作可靠; b)风速指针转动应平稳,与时间指针、风速度盘、保护外壳等零部件无相互碰撞; c)风速指针尖端应盖住短刻线的1/2~3/4,回零线的偏移不超过一个刻度的1/5; d)风向指针轴线与风向标指针轴线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 e)保护外壳应无色透明光亮,无影响读数的缺陷; f)表盘表面颜色均匀,标字、标线应清晰、均匀、整齐,标线宽为0.2mm~0.5mm 无影响读 数的斑点、划痕等缺陷. 5.1.3数显式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的指示部分数字显示应清晰,在风速平稳的情况下,其数字指示无 不规则的跳动. 5.1.4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各零部件安装应正确牢固,壳体接缝处应密合,各转动件转动应灵活、平 稳,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耐腐蚀,涂覆的保护层应牢固均匀、光洁. 5.1.5轻便三杯风向风速表的风向指示部件应有方向指示标志. 5.2性能指标 5.2.1风速测量性能应符合下列要求: a)起动风速:不大于0.8m/s; b)测量范围:1m/s~...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80—2020 气象卫星地面系统计算机硬件 维护规范 Maintenance specification for puter devices of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ground segment 2020-11-05发布 2021-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80—2020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设备人场 1 4.1设备登记 ...1 4.2设备上架 2 4.3设备人网 2 5设备维护 3 5.1设备巡检 3 5.2停机维护 4 6配置变更 4 6.1配置变更准备 4 6.2变更操作 5 6.3变更确认 5 7安全与备份 5 7.1设备安全管理要求 5 7.2设备备份要求 5 7.3关键核心设备管理 5 8隐患和故障处理 5 8.1隐患和故障发现 5 8.2隐患和故障处置及上报 5 9设备退出 6 9.1年限 6 9.2退出 6 附录A(规范性附录)审批信息登记表 附录B(规范性附录)设备信息登记表8 附录C(资料性附录)设备巡检记录表 9 附录D(资料性附录)设备软硬件配置变更审批单10 附录E(资料性附录)维护工单 ......11 附录F(资料性附录)故障报告单 12 I QX/T580—2020 气象卫星地面系统计算机硬件维护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卫星地面系统计算机硬件设备入场、管理和维护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卫星地面系统计算机硬件设备及相关系统软件的维护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YD/T5227一2015云计算资源池系统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面系统ground segment 由气象卫星、数据处理中心、运行控制中心和多个气象卫星地面站组成,用于卫星管理和卫星观测 数据接收、处理、存档和分发的信息系统. 3.2 余redundancy 系统中为了共同承担负荷并减少故障时间而重复配置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设备或者部件. 3.3 主动维护active maintenance 针对设备隐患或针对设备冗余部件异常情况发起的修复操作,以有效地防止设备故障,保持设备正 常运行. 3.4 停机维护downtime maintenance 定期对气象卫星地面系统计算机硬件进行的主动性维护,对设备进行关机重启、更换异常部件、更 新软件版本等操作,消除系统运行隐患,提升地面系统运行稳定性. 4设备入场 4.1设备登记 4.1.1审批信息登记 经过审批后的设备可以入场,入场前应提交审批信息登记表复印件,并登记如下审批信息: a)审批表编号; 1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79—2020 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炮弹、火箭弹残骸 坠落现场技术调查 Weather modificationg safety-Technical investigation of falling spots of bullet and rocket debris 2020-11-05发布 2021-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79-2020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调查程序和要求 5分析和结论 3 6资料存档备案 4 附录A(规范性附录)人工影响天气炮弹、火箭弹残骸坠落现场技术调查表 附录B(资料性附录)残骸坠落点和作业点的方位角、距离的计算方法与理论落点的偏差计算方法8 附录C(规范性附录)人工影响天气炮弹、火箭弹残骸坠落现场技术调查分析表10 附录D(资料性附录)人工影响天气炮弹、火箭弹残骸坠落现场技术调查台账11 参考文献 12 I QX/T579—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38)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建、龚佃利、王晓立、李胜利、刘昭武、卢培玉. QX/T579-2020 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炮弹、火箭弹残骸坠落现场技术调查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人工影响天气炮弹、火箭弹残骸坠落现场技术调查的程序和要求、分析和结论、资 料存档备案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报告的人工影响天气炮弹、火箭弹残骸坠落现场技术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51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3术语和定义 QX/T15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炮弹残骸bullet debris 炮弹弹丸发射出炮膛后坠落到地面的部分. 3.2 火箭弹残骸rocket debris 火箭弹发射后坠落到地面的部分. 3.3 自毁式火箭弹self-explosive rocket 采用自身爆炸方式处理残骸的火箭弹. 3.4 伞降式火箭弹rocket with parachute 采用伞降方式处理残骸的火箭弹. 4调查程序和要求 4.1成立调查组 调查组成员应不少于3人,其中应包括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人员,可包括作业、弹药生产、承保等单位 的人员. 4.2现场调查 4.2.1安全性确认 调查时应首先确认炮弹残骸或火箭弹残骸(以下简称残骸)安全性,若安全性无法确认则应交由专 1 QX/T579-2020 业人员判断处理. 4.2.2残骸坠落点现场信息 应按照下列要求获取相应信息: a)应获取残骸坠落点的地名、坐标和海拔高度; a)应多角度获取残骸的图像和影像资料; b)应获取残骸坠落造成附带损伤情况的图像和影像资料; c)应记录现场调查过程并了解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d)应问询残骸目击人或报告人,做好笔录,宜同步录音、摄像; )应记录发现残骸的数量和类型并将残骸编号、拍照后收集带回; )应记录现场调查过程、调查资料清单、调查组织单位、调查组成员、负责人、记录人. 4.2.3残骸信息 应获取和记录下列残骸信息: a)残骸上留存的产品编号(批号)或二维码信息; b)每块残骸的质量; c)最大残骸的长宽尺寸; d)伞降式火箭弹降落伞开伞情况,以及伞衣最大破损长度、伞绳断裂数量等破损情况; e)调查组成员、负责人. 4.2.4作业点信息 根据残骸坠落点现场信息和残骸信息等,查找确定拟调查作业点,确定作业点后应获取和记录下列 信息: a)作业点的地名、海拔高度和经纬度; b)发射时地面风向、风速和降水情况(以邻近气象观测站记录为准); c)经批准的作业空域、时段; d)发射时的仰角、方位角; e)作业点安全射界范围; f)作业人员姓名、年度培训记录; g)安装监控设备的作业点,复制作业当日的监控记录; h)发射炮弹或火箭弹的型号、批号和数量; i)炮弹、自毁式火箭弹出厂时设定的自毁时间; j)伞降式火箭弹出厂时设定的开伞时间; k)发射装置的年检记录和技术状况; 1)调查组成员、负责人, 4.3填写调查信息 4.3.1残骸坠落点现场信息和残骸信息、作业点信息的填写应符合附录A的要求. 4.3.2人工影响天气炮弹、火箭弹残骸坠落点现场信息调查表见附录A中图A.1 人工影响天气炮 弹、火箭弹残骸信息调查表见附录A中图...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78-2020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base 2020-07-31发布 2020-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78-2020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基地分类 1 4综合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 1 5校园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 2 6基层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 3 附录八(规范性附录)校园气象观测场地和设施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6 I QX/T578-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木标准主要起草人:冯雪竹、张伟民、林方曜、陈烨、成秀虎、黄潇、薛建军. QX/T578-2020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分类及创建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验收、评选和检查.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base 为社会组织和公众提供学习气象科学知识、开展气象科普活动、传播气象科学技术和方法、树立科 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机构或场所. 3基地分类 按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定位和气象科普教育的不同对象,将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分为如下3 种类型: a)综合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独立兴建或联合社会力量共建形成的具有气象科普展示与教育功 能的科技、文化、教育类公共活动场所或气象业务、科研、教育(大学)机构,如气象科普馆、气象 公园、气象台(站)、观测场(站)、雷达站、实验室、陈列室、科研中心、野外观测站、试验站等,面 向全社会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全社会气象科学素质和气象防灾减灾 能力. b)校园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设有气象观测场地和设施并定期开展气象观测的中小学校和幼儿 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和中小学教育基地等,面向青少年普及气象科学知识,开展气象科普活动, 提高青少年气象科学素质和自主探究能力. )基层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设有气象科普橱窗或专栏和气象科普活动场所的街道(乡镇)、社区 (村)等基层组织,面向基层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促进气象科学知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气候资 源利用知识的传播,提高基层组织和个人应用气象信息和防灾减灾能力. 4综合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 4.1基本条件 4.1.1应建有面积不小于200m2的气象科普活动场所,具备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条件和设施. 4.1.2每年开放天数应不少于40天,有条件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可常年开放. 4.1.3年接待参观人数应不少于2000人次;走出基地开展科普活动,年惠及人群应不少于2000人次. 4.1.4展示内容应包括天气气候、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气象科学知识,科学准确、通俗生动;展示 形式应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注重体现当地的天气气候特点. 4.1.5场所内设置的展项应不少于10项,每年至少更新1项. 1 QX/T578-2020 4.1.6应配有科普基地解说词和讲解员. 4.2组织管理 4.2.1应有专人负责,配备专(兼)职气象科普人员;招募并培训志愿者提供讲解、引导、咨询等服务,志 愿者人数应不少于10人. 4.2.2应有专项科普经费保障. 4.2.3应有完善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规章制度,在显著位置设有公告栏,公告开放时间、活动内 容、联系方式等. 4.2.4应制定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每年定期总结气象科普工作. 4.2.5每年应开展或参加不少于2次的经验交流、工作培训和理论研讨等活动. 4.2.6应主动与媒体合作,加强对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及科普活动的宣传,每年相关新闻报道应不少于 4次. 4.2.7推进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 4.3活动开展 4.3.1应参加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主题活动,并参与当地组织的 其他科普活动. 4.3.2应自主组织多种形式的气象科普活动. 5校园类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要求 5.1基本条件 5.1.1应建有校园气象观测场地和设施,其建设要求见附录A. 5.1.2应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77-2020 防雷接地电阻在线监测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online monitoring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grounding resistance 2020-07-31发布 2020-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77-2020 目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系统组成 .2 5系统技术要求 .2 6系统安装 附录A(资料性附录)接地电阻监测仪安装 5 参考文献 7 I QX/T577-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雷特宁科技有限公司、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新 疆维吾尔自治区雷电防护技术开发中心、四川雷盾科技有限公司、吉林省泰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奎屯市气象局、河南益之润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在华、侯春燕、靳小兵、杜军、王琳莉、王树武、余建华、刘喜苹、赵文治、李桂 锋、张淑霞、杨碧轩. QX/T577-2020 防雷接地电阻在线监测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防雷接地电阻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技术要求及安装等. 本标准适用于等效面积小于5000m2 且不存在异常高的交、直流杂散电流环境的接地装置的接地 电阻在线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7949.1一2000接地系统的上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第1部分:常规 测量 GB/T21431一2015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接地极grounding electrode 构成地的一种导体. [GB/T17949.12000 定义4.6] 3.2 接地网grounding grid 由埋在地中的互相连接的裸导体构成的一组接地极,用以为电气设备和金属结构提供共同的地. [GB/T17949.12000 定义4.8] 3.3 接地电阻在线监测系统grounding resistance online monitoring system;GROMS 通过接地电阻自动测量装置,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进行防雷接地电阻实时在线监测和数据处理的 系统. 注:由测量与数据采集子系统、通信与网络子系统和终端显示子系统三部分组成. 3.4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GB500572010 定义2.0.10] 3.5 校准calibration 用标准装置或标准物质对监测仪器进行校零/跨、线性误差和响应时间等的检测. 注:校准的对象是属于强制性检定之外的测量装置. 1 QX/T577-2020 [JJF10012011 定义4.10] 4系统组成 4.1测量与数据采集子系统 4.1.1由测量电路、存储器、恒定电流源、显示器、操作面板等组成. 4.1.2实现接地电阻测量与数据采集,本机存储与显示、操作与控制等功能. 4.2通信与网络子系统 4.2.1由通信接口及其电路模块、无线通信单元、通信与数据传输协议等组成. 4.2.2实现与数据服务器之间的无线通信与报文传输,或通过不同电路接口实现与数据存储设备之间 的有线通信功能. 4.3终端显示子系统 4.3.1由数据服务器、监控与显示软件、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组成. 4.3.2实现监测数据的显示,历史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 5系统技术要求 5.1性能指标 5.1.1测量方法应符合GB/T17949.12000的要求. 5.1.2测试电流宜采用直流脉冲电流或正弦交流电流. 5.1.3测量值应是多次采样数据的优化处理结果. 5.1.4接地电阻测量精度不低于2%士2d 测量范围应在0~20000之间. 注:2d是数字表测量中的量化误差,测量值从模拟量到数字量转换后,数字量的最后有效位士2. 5.2功能要求 5.2.1具有阀值设定并进行报警提示功能. 5.2.2具有显示、查询、统计、控制及相关功能. 5.2.3具有自检与定期自校准功能,自校准时间间隔不超过3个月,误差超过设定值时进行状态报警. 5.2.4具有自动定时测量功能,时间间隔人工可调. 5.2.5具有数据存储功能,实现实时监测数据自动保存. 5.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76—2020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检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spection of impulse earthing resistance in earth-termination system 2020-07-31发布 2020-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76-2020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一般规定 2 5检测要求和方法 .2 6检测数据 ...3 参考文献 4 I QX/T576-2020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木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山西德智科技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 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孝智、李芳、郝泽超、侯晋华、李云飞、刘璞、付亚平、叶文军、马俊超、李妍、胡 俊卿、王倩、王焱、王聪亮、卜春阳、李瑞雄. Ⅲ QX/T576-2020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检测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检测的一般规定、检测要求和方法、检测数据等. 木标准适用于建(构)筑物、发电厂、变电站等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的检测. 本标准不适用于投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和爆炸、火灾危险场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1431一2015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DL/T266一2012接地装置冲击特性参数测试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 system 接地体与接地线的总合,用于传导雷电流并将其流散入大地. [GB500572010 定义2.0.10] 3.2 冲击接地电阻impulse earthing resistance 根据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冲击电流求得的接地电阻(接地极上对地电压的峰值与电流的峰值之 比). [GB/T500652011 定义2.0.14] 3.3 接地线earthing conductor 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体的连接 导体. [GB500572010 定义2.0.12] 3.4 接地体earth electrode 埋人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 [GB500572010 定义2.0.11] 3.5 电流极current electrode 为形成测试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的电流回路而设置的供冲击电流通过而散流入大地的接地极. 注:改写DL/T2662012 定义3.9. 1 QX/T5762020 3.6 电压极potential electrode 在测试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时,为测试所选的参考电位而布置入地中的导体. 注:改写DL/T2662012 定义3.10. 4一般规定 4.1现场检测前应先对接地装置进行勘查和问询,包括接地装置结构形式、尺寸及周边的地上、地下情 况及是否受到破坏,检查接地线有无损坏、锈蚀、断开情况. 4.2现场检测宜在非雨天和土壤未冻结时进行. 4.3现场检测应有三人以上完成,并严格遵守安全管理规定.详细检测作业要求见GB/T21431一 2015的5.9. 4.4检测仪器、仪表应符合国家计量技术法规的规定. 5检测要求和方法 5.1检测点选定 5.1.1应选择与接地装置连接良好的接地线为检测点. 5.1.2检测点位置宜靠近接地装置儿何中心. 5.2检测仪器 5.2.1宜选用专用的冲击接地电阻检测仪器进行检测.仪器的相关参数要求为:输出电压1000V~ 5000V 冲击电压波头/波长时间1μs一102s/50gs~100μs 冲击电流峰值为3A~500A. 5.2.2测试输出电压110kV及以上变电站宜为3000V~5000V 其他小型接地装置宜为1000V~ 3000V. 5.2.3检测宜选用专用的仪器,仪器的分辨力应为1m0 准确度不应低于1.0级. 5.3检测方法 5.3.1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的检测宜采用直线法. 5.3.2直线法的三极布置方式见图1.电流极与被测接地装置边缘的距离宜为接地装置对角线长度 D的3一4倍,即d.当布线有困难时,在土壤电阻率均匀地区可以取2D 不均匀地区至少取3D. 5.3.3电...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75-2020 气候指数 雨涝 Climate index-Waterlogging 2020-07-31发布 2020-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75-2020 气候指数雨涝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雨涝指数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单站和区域雨涝监测、评估与服务等业务和科研.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5228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日降雨量daily rainfall 一日内的累计降雨量. 注1:通常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一日是指前一日20时至当日20时. 注2:单位为毫米(mm). 3.2 雨涝waterlogging 由强降雨或持续性强降雨引起的积水和淹没的现象. 3.3 雨涝指数waterlogging index 可能造成雨涝的强降水强度的特征量. 4计算方法 4.1资料要求 符合GB/T35228一2017观测要求且具有30年以上连续观测记录的观测站的逐日降雨量资料. 4.2强降雨阈值 根据单站常年平均年降雨量大小,分区域采用不同日降雨量做为强降雨阈值(R) 见表1. 1 QX/T575-2020 表1分区强降雨阈值R 常年平均年降雨量 强降雨阈值R mm mm/d ≤200 25 (200 400] 38 >400 50 4.3单站日雨涝指数 单站日雨满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R XR R≥R I= R. (1) 0 R<R 式中: I——单站日雨涝指数; R一日降雨量,单位为毫米(mm); R 一强降雨阈值,单位为毫米每天(mm/d); R:一计算日及其之前达到强降雨阈值的连续日数,单位为天(d). 4.4单站月雨涝指数 单站月雨涝指数为单站某月平均日雨涝指数的归一化值.计算公式如下: (X-Xmin) Im (2) (Xx-Xmin 式中: Im——单站月雨涝指数; X—单站某月平均日雨涝指数,计算见式(3); X—1961年—2010年区域内站点1月—12月的X的最小值; X—1961年—2010年区域内站1月—12月的X的最大值. nd I(i) X= -1 (3) na 式中: nd—某月总日数; I()一某月第i日的单站日雨涝指数. 4.5单站年雨涝指数 单站年雨涝指数为某年单站各月雨涝指数累计值的归一化值.计算公式如下: (Y-Ymin) Iy=(Ymax一Ymin) (4) 式中: I——单站年雨涝指数; Y一一某年单站各月雨涝指数累计值,计算见式(5); 2 QX/T575-2020 Ymin一—1961年一2010年区域内站点的Y的最小值; Ymx一—1961年一2010年区域内站点的Y的最大值. Y=∑Im(Gj) (5) = 式中: Im(j)一某年第j月的单站月雨涝指数. 4.6区域月雨涝指数 区域月雨涝指数为某月区域内站点的月雨涝指数累计值的归一化值.计算公式如下: (W-W) I m =(Wmas -W mis) (6) 式中: Im——区域月雨涝指数; W一某月区域站点的月雨涝指数累计值,计算见式(7); w—1961年—2010年区域月份的W的最小值; Wmx—1961年一2010年区域月份的W的最大值. N W= L() (7) 式中: N ——区域总站点数; I(k)一一某月第k站的月雨涝指数. 4.7区域年雨涝指数 区域年雨涝指数为某年区域各月雨涝指数累计值的归一化值.计算公式如下: (Z-Zmin) Iy=(Zmx一Zmin) (8) 式中: Iy—区域年雨涝指数; Z—某年区域各月雨涝指数累计值,计算见式(9); Zmin一一1961年一2010年区域年份Z值的最小值; Zmx——1961年一2010年区域年份Z值的最大值. 12 Z=Im() (9) 式中: Im()——某年第l月的区域月雨涝指数. 3 ...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74-2020 气候指数 :台风 Climate index-Typhoon 2020-07-31发布 2020-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74-2020 气候指数台风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台风指数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陆地上台风灾害监测、评估、服务等业务和科研.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5227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风向和风速 GB/T35228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降水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台风指数typhoon index 某地(区域)在一段时间内,表征由台风引起的风雨综合强度的指数. 3.2 日最大风速daily maximum wind speed 一日内10分钟平均风速的最大值. 注1:通常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一日是指前一日20时至当日20时. 注2:单位为米每秒(m/s). 3.3 日降水量daily precipitation 一日内的累计降水量. 注1:通常以北京时20时为日界,一日是指前一日20时至当日20时. 注2:单位为毫米(mm). 4资料要求及处理 4.1资料要求 使用符合GB/T35227一2017、GB/T35228一2017要求且具有30年以上观测记录的逐日降水量 和日最大风速资料;台风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tcdata.typhoon. org.cn/). 4.2资料处理 为确保指数计算的均一性,对统计时段内有缺测值的气象站点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方法进行插补, 1 QX/T574-2020 计算公式见附录A. 采用客观分离方法,获取由台风引起的降水和风速资料,降水分离方法见附录B 风速分离方法见 附录C.为计算方便,非台风引起的降水或风速统一赋值为0. 5计算方法 5.1单站要素处理 对单站由台风引起的日最大风速(w)、日降水量(p)分别作如下加权处理: D=aXI (1) D.=BXI (2) 式(1)、式(2)中: D一一单站台风日最大风速指标; 一一单站台风日最大风速权重系数,根据其所处区间确定,见表1; 1一一单站台风日最大风速无量纲化后的数值,计算见式(3); D—一单站台风日降水量指标; 3—一单站台风日降水量权重系数,根据其所处区间确定,见表1; I.—单站台风日降水量无量纲化后的数值,计算见式(4). Iw=- t (3) I 一 卫 (4) Dmax 式(3)、式(4)中: wmx—一统计时段及区域范围内,由台风引起的单站日最大风速最大值; pm—统计时段及区域范围内,由台风引起的单站日降水量最大值. 表1风、雨因子权重系数 日最大风速区间 日降水量区间 风因子权重系数(a) 雨因子权重系数() m/s mm [9.0 10.8) 0.084 [50 100) 0.090 [10.8 17.2) 0.147 [100 150) 0.183 [17.2 24.5) 0.281 [150 200) 0.295 [24.5 32.7) 0.488 [200 250) 0.432 ≥32.7 1 ≥250 1 5.2单站月台风指数 单站月台风指数(I)计算公式为: Im =[D.D.] (5) 式中: N—统计月份内的总天数; Dw一—统计月第主日单站台风日最大风速指标(D); 2 QX/T574-2020 Dp.一一统计月第i日单站台风日降水量指标(D). 5.3单站年台风指数 单站年台风指数(1,)计算公式为: I =[D...D...] (6) 式中: M—统计年份内的总天数; D一一统计年第日单站台风日最大风速指标(D); D.一一统计年第i日单站台风日降水量指标(Dp). 5.4区域月台风指数 区域月台风指数(1)计算公式为: Im= SIm.i .(7) 台 式中: L——统计区域内气象站点总数; —统计区域内第i单站月台风指数(Im). 5.5区域年台风指数 区域年台风指数(1)计算公式为: Iry= (8) 式中: K—统计区域内气象站点总数; I一—统计区域内第i单站年台风指数(Iy). 3 QX/T574-2020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台风引起的降水分离方法 B.1不同雨带分离 B.1.1邻站降水率计算 邻站降水率计算公式为: B/C 当p>0时 ri= (B.1) 0 当p=0时 式中: r;—第i站点的邻站降水率,如检查站点数为Q i取1 2,,Q B—邻站降水量大...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73-2020 气候公报编写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piling climate bulletin 2020-07-31发布 2020-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73-2020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2 4基本要求 3 5编写内容要求 3 6统计和评价方法 4 7其他要求 .5 附录A(规范性附录)部分统计值计算方法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统计值评价等级 附录C(规范性附录)常用气候要素、统计值单位 12 参考文献 .13 QX/T573-2020 气候公报编写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候公报编写的基本要求、主要内容、统计和评价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气候公报的编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201热带气旋等级 GB/T20480沙尘天气等级 GB/T20481气象干早等级 GB/T20484冷空气等级 GB/T21983暖冬等级 GB/T21987寒潮等级 GB/T24438.1自然灾害灾情统计第1部分:基本指标 GB/T28591风力等级 GB/T28592降水量等级 GB/T29457高温热浪等级 GB/T33666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 GB/T33669极端降水监测指标 GB/T33670气候年景评估方法 GB/T33671梅雨监测指标 GB/T33675冷冬等级 GB/T33680暴雨灾害等级 GB/T34293极端低温和降温监测指标 GB/T34306干早灾害等级 GB/T34412一2017地面标准气候值统计方法 GB/T35562气温评价等级 GB/T36109中国气象产品地理分区 QX/T144东亚冬季风指数 QX/T152气候季节划分 QX/T170台风灾害影响评估技术规范 QX/T228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划分 QX/T280极端高温监测指标 QX/T304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监测指标 QX/T341降雨过程强度等级 QX/T371阻塞高压监测指标 QX/T573-2020 QX/T395中国雨季监测指标华南汛期 QX/T396中国雨季监测指标西南雨季 QX/T495中国雨季监测指标华北雨季 QX/T496中国雨季监测指标华西秋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气候公报climate bulletin 评述某地过去一段时间气候状况及其影响的总结性报告. 3.2 年year 公历年的1月一12月. 3.3 季节season 以日历或温度界限值划分的时段.日历划分的季节,冬季为上年12月至当年2月、春季为3月一5 月、夏季为6月一8月、秋季为9月一11月;温度界限值划分的季节即气候季节,其划分见QX/T152的 规定. 3.4 统计值statistic 通过数学统计得到的气候要素值,如累计值、平均值、极值等. 3.5 极值extremum 观测值在其历史记录中或统计值在其历史序列中的最大或最小值. 3.6 气候平均值climatological normal 常年值 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 注: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0)的相关规定,每年代更新一次,即2011年一2020年期间,采用1981年一2010年的平 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依此类推. 3.7 多年平均值multiyear values 气象要素观测值或统计值连续5年(包括)以上的平均值. 3.8 同期corresponding period 历史上与评述时段相同的时期. 3.9 区域region 某一地理范围,如行政区、流域等地理分区或给定的任意范围,也包括全国范围. 3.10 区域平均regional average 给定区域内某一要素的空间平均. 2 QX/T573-2020 3.11 时段平均period average 给定时间长度内某一要素累计值除以该时段的时间单位数. 4基本要求 4.1气候公报编写应遵循科学准确、客观定量和通俗易懂的原则. 4.2气候公报应对区域内评价时段的气候状况及其影响进行全面总结和评述. 4.3气候公报正文宜由基本气候概况、气候系统监测、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气候影响评估等 部分组成. 4.4全国年气候公报应具有4.3的完整结构,年以下时段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以下区域的气候公 报可作适当调整. 4....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07.060 B18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572-2020 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青枣 Assessment for climat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Indian jujube 2020-07-31发布 2020-1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572-2020 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青枣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青枣(Ziziphus mauritiana Lam.)气候品质的评价要求、方法和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青枣鲜果气候品质的分析和定量化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486一2019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青枣鲜果fresh fruit of Indian jujube 成熟采摘后未经加工、理化指标未发生改变的青枣果实. 3.2 青枣气候品质climatic quality of Indian jujube 由天气气候条件决定的青枣鲜果品质. 3.3 日平均气温average temperature 一日内各次定时观测的气温平均值. 注1:单位为摄氏度(℃). 注2:改写QX/T101一2009,定义2.2. 3.4 气温日较差daily range of temperature 一昼夜间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 [QX/T200—2013 定义3.1] 3.5 日照时数sunshine duration 在一给定时段内太阳直射辐照度大于或等于120W/m2的各分段时间的总和. 注1:单位为小时(h). 注2:改写GB/T35232一2017,定义3.1. 3.6 可溶性固形物soluble solid 果实中溶解于水的化合物(包括糖、酸、维生素、矿物质等)的总称. 注1:以百分率(%)表示. 注2:改写QX/T298一2015,定义2.4. 1 QX/T572-2020 4评价要求 4.1评价的青枣应来源于申请评价的生产区域内. 4.2评价的青枣宜为集中采摘期(12月一翌年2月)的鲜果. 4.3青枣生产过程中不应受到严重的病虫害和气象灾害影响. 4.4青枣果实采收应达到相应青枣品种固有的果形、风味等成熟特征. 4.5评价所用气象资料应符合QX/T486一2019中3.2的规定. 5评价方法 5.1评价模型 青枣气候品质评价模型见式(1): Io= aM (1) i-1 式中: IQ—一青枣气候品质评价指数; a;—第个气候品质指标的权重系数,a1 a2 aa分别为采收前90天日平均气温、采收前30天平 均气温日较差和采收前30天平均日照时数的权重系数,取值宜分别为0.4 0.3 0.3; M;一第个气候品质指标的分级赋值. 5.2评价指标 5.2.1青枣气候品质评价指标由青枣采收前90天日平均气温、采收前30天平均气温日较差和采收前 30天平均日照时数组成. 5.2.2青枣气候品质评价指标的分级赋值见表1. 表1评价指标分级赋值 采收前90天日平均气温(T) 采收前30天平均气温日较差(△T) 采收前30天平均日照时数(S) M;赋值 ℃ ℃ 3 Twg≥18.5 △T≥9.0 S≥5.0 2 15.5≤T<18.5 6.5≤4T<9.0 3.5≤S<5.0 1 13.0≤T<15.5 4.0≤4T<6.5 2.0≤S<3.5 0 Tg<13.0 △T<4.0 S<2.0 6等级划分 按青枣气候品质评价指数,将青枣气候品质划分为:特优、优、良、一般4个等级.等级划分与评价 指数见表2. 2 QX/T572-2020 参考文献 [1]GB/T35232一201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日照 [2]QX/T101一2009水稻、玉米冷害等级 [3]QX/T200一2013生态气象术语 [4]QX/T298一2015农业气象观测规范柑橘 [5]QX/T411一2017茶叶气候品质等级评价 [6]金志凤,王治海,姚益平,等.浙江省茶叶气候品质等级评价[].生态学杂志,2015 34(5): 1456-1463 [7]聂继云,李志霞,李海飞,等.苹果理化品质评价指标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12 45(14): 2895-2903 [8]王菱,尹思明.气象条件对苹果品质影响分析[门.中国农业气象,1992 13(4):15-18 [9]许玲,薛卫东,陈天佑,等.脆蜜毛叶枣在福建热区引种表现及栽培要点[].中国果树,2015 (4):68-70 [10]杨凯,陈惠,李丽纯,等.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等级指标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