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T 154-2012 露天建筑施工现场不利气象条件与安全防范.pdf
ICS07.060 A47 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54-2012 露天建筑施工现场不利气象条件 与安全防范 Advers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precautionary safety measures for operations on open-air construction sites 2012-08-30发布 2012-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露天建筑施工现场不利气象条件与安全防范 QX/T154-2012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字数:30千字 2012年12月第一版2012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554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54-2012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4风及其安全防范 1 5降水及其安全防范 2 6空气温度及其安全防范 3 7雷电及其安全防范 3 8雾及其安全防范 .4 9沙尘暴及其安全防范 ...4 10雪及其安全防范 5 11冰雹及其安全防范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气象要素等级划分6 参考文献 9 I QX/T154—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和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市气象局、重庆城建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家萍、李良福、李家启、吴江、谭畅、危接来、王俊如、盖长松、申学勤. Ⅲ QX/T154-2012 露天建筑施工现场不利气象条件与安全防范 1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对露天建筑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有危害的不利气象条件,规定了在不利气象 条件下露天建筑施工现场施工人员人身安全保障的具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露天建筑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对不利气象条件的安全防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GJ33一2001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建筑施工building operation 包括普工施工、木工(模板工)施工、钢筋工施工、混凝土工施工、架子工施工、电工施工、起重工施 工、电(气)焊工施工、砌筑工施工、抹灰工施工、石工施工、油漆工施工和管道工施工的民用建筑施工. 3.2 不利气象条件advers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在露天建筑施工点对施工人员人身安全构成威胁或影响的天气,主要包括风、降水、空气温度、雷 电、雾、沙尘暴、雪和冰雹. 4风及其安全防范 4.1风力等级划分 参见表A.1. 4.2风力3级 电(气)焊施工采取有效挡风措施,不能采取有效挡风措施的应停止作业. 4.3风力4级 4.3.1电(气)焊施工应停止作业. 4.3.2土方施工应停止土方开挖、回填等容易产生扬尘的作业;对集中存放的容易扬尘物料采取覆盖 或者固化措施. 4.3.3建筑机械施工应按照JGJ33一2001 4.4.18中(3)的要求进行作业. 4.3.4抹灰施工应停止筛制砂料、石灰作业. 1 ...
QX/T 153-2012 树木年轮灰度资料采集规范.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53—2012 树木年轮灰度资料采集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tree-ring gray value data acquisition 2012-08-30发布 2012-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树木年轮灰度资料采集规范 QX/T153—2012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22.5千字 2012年12月第一版2012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553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53-2012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 野外采样 2 5 样本预处理 2 6灰度资料获取 3 7 数据格式 3 8 交叉定年 9质量控制 4 10年表建立 5 I QX/T153-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袁玉江、喻树龙、张同文、尚华明、陈峰、张瑞波. Ⅲ QX/T153-2012 树木年轮灰度资料采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获取树木年轮灰度资料的野外采样、样本预处理、灰度资料获取、数据格式、交叉 定年、质量控制及年表建立等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气候学研究领域内树木年轮灰度资料的采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9258一1998涂附磨具用磨料微粉粒度及其组成 QX/T90一2008树木年轮气候研究树轮采样规范 3术语和定义 QX/T90一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树轮图像分析系统tree-ring image analysis system 由计算机、扫描仪和树轮图像分析软件组成,用于获取树轮宽度和灰度数据的系统. 3.2 树轮灰度tree-ring gray value 由树轮图像分析系统获得的树芯样本图像(0~255阶灰度值)中每个像素反射光强度的指标. 3.3 交叉定年cross-dating 通过对比同一采样点或邻近多个采样点间各个树芯样本在树轮宽窄变化上的一致性,判断每个树 芯样本的缺失轮、伪轮、生长奇异轮,并最终确定每个树轮形成的年份. 3.4 生长锥稳定器increment borer stabilizer 用于防止生长锥在钻取树芯样本时发生晃动,避免样本扭曲的辅助器材. 3.5 样本板sample board 顶面刻有细槽,用于固定树芯样本的木板或塑料板. 3.6 路径path 树轮图像分析系统中,对树轮灰度图像进行分析的条状区域. 注:该区域的长度和宽度为路径的长度和宽度. 1 ...
QX/T 152-2012 气候季节划分.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52-2012 气候季节划分 Division of climatic season 2012-08-30发布 2012-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气候季节划分 QX/T152-2012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字数:30千字 2012年12月第一版2012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552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52-2012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气候季节划分指标 2 4常年气候季节界定方法 2 5当年气候季节界定方法 4 6气候季节早晚和长短等级划分 4 参考文献 6 I QX/T152—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峪、姜允迪、陈鲜艳、张强. Ⅲ QX/T152-2012 引言 气候季节对各行业以及人们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季节划分通常有天 文、气象、节气、农历、物候、候温等多种方法.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大,以同一个时间段界定不 同地区的季节显然不尽合理,而利用物候、天文等方法又不便于业务操作.因此,制定科学的并适用于 业务使用的气候季节划分指标和方法,气候季节出现早晚、持续长短等级的划分指标,对相关的科研、气 候业务和气候服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V ...
QX/T 151-201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pdf
ICS07.060 A47 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51-201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Terminology for 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ion 2012-08-30发布 2012-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QX/T151-2012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中新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1/16印张:1.25字数:37.5千字 2012年12月第一版2012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551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51-2012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基本术语 3常用播云催化剂 3 4作业装备 5地面作业 5 6飞机作业 5 7作业效果评估 6 8作业管理 6 参考文献 9 中文索引 10 英文索引 13 I QX/T151-2012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克俊、王维佳、余芳、陈碧辉. Ⅱ QX/T151-201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 1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术语的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2基本术语 2.1 人工影响天气weather modification 为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在适当条件下通过科技手段对局部大气的物理过程 进行人为影响,实现增雨(雪)、防雹、消雨、消雾、防霜等目的的活动. 2.2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weather modification operation 用高炮、火箭、飞机、地面发生器等,将适当催化剂引入云雾中,或用其他技术手段进行人工影响天 气的行为. 2.3 人工增雨(雪)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enhancement 对具有人工增雨(雪)催化条件的云,采用科学的方法,在适当的时机,将适当的催化剂引入云的有 效部位,达到人工增加雨(雪)目的的科学技术措施. 2.4 人工消(减)雨artificial precipitation suppression 在适当的条件下,对云中适当的部位播撒适当的催化剂或采用其他的技术手段,使局部地区内降水 消减的科学技术措施. 2.5 人工防雹artificial hail suppression 用高炮、火箭、地面发生器等向云中适当部位播撒适量的催化剂,抑制或削弱冰雹危害的科学技术 措施. 2.6 人工防霜artificial frost protection 用提高近地层空气和土壤表面温度的科学技术或其他方法,达到防止或减轻霜冻危害目的的科学 技术措施. 2.7 人工消云artificial cloud dispersal 人为使局部区域的云层消散的科学技术措施. 2.8 人工消雾artificial fog dispersal 人为使局部区域的雾部分或全部消除的科学技术措施. 1 ...
QX/T 150-2011 煤炭工业矿井防雷设计规范.pdf
CMYK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50-2011 煤炭工业矿井防雷设计规范 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lightning protection of mine for coal industry 2011-12-21发布 2012-0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煤炭工业矿井防雷设计规范 QX/T150-2011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1字数:30千字 2011年12月第一版2011年12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517定价:10.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50-2011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1 4一般要求 2 5建(构)筑物的防雷 2 5.1防雷分类 2 5.2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2 5.3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的防雷措施 3 5.4接地装置 ...4 6供配电系统的防雷 6.1高压架空输电线路 5 6.235kV配电线路 5 6.36kV~10kV配电线路 5 6.4变配电所 5 6.5设备 6 6.6直配电机 6 6.7避雷器 6 7电子系统的防雷 7 8矿井的防雷 8.1井下设备的接地 7 8.2井口等电位连接及接地 7 8.3供配电线路的防雷 2 8.4信息线路的防雷 8 8.5接触网的防雷 8 参考文献 9 I QX/T150-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雷电防护监测中心、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信息中心、山西省煤炭规划设计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世刚、郝孝智、付亚平、姚宏红、李芳、金利国、李希海、路晋湘、段剑峰、彭 爱国. Ⅲ QX/T150-2011 煤炭工业矿井防雷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与煤炭工业矿井生产直接相关的地面建(构)筑物、供配电系统、电子系统及矿井(简 称煤矿)的防雷设计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煤矿的防雷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057一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50057一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平硐adit;adit entry;drift 服务于煤炭、设施、人员运输和通风,在地层中开凿的直通地面的水平通道. [GB/T15663.2—2008 定义2.5] 3.2 瓦斯gas 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 注:有时单独指甲烷. 3.3 接触网contact net 由承力索、吊弦和接能导线等组成,沿电气化铁路架设的供电网路. 3.4 耦合地线coupling ground wire 架设在导线下方或侧面,用以增加导线和接地线之间的耦合作用,降低绝缘子串上承受的冲击过电 压的接地线. 3.5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evaluation of lightning disaster risk 根据雷电及其灾害特征进行分析,对可能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与危害范围等方面的综合 风险计算,为建设工程项目选址和功能分区布局、防雷类别与防雷措施确定等提出建设性意见的一种评 价方法. [QX/T852007 定义3.1] 1 ...
QX/T 15-2023 气压检定箱.pdf
ICS07.060 CCS N 9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5-2023 代替QX/T15一2002 气压检定箱 Calibration equipment for barometer 2023-10-18发布 2024-02-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5-2023 目 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总体要求 2 4.1组成 2 4.2功能 2 4.3外观和结构 2 5技术要求 2 5.1压力控制范围 2 5.2压力控制偏差 2 5.3压力波动度 .3 5.4漏气率 3 5.5压力控制超(回)调量 3 5.6温度测量最大允许误差 3 5.7气压室容积 3 5.8电源适应性 3 5.9电气安全性 3 5.10连续工作时间 3 5.11环境适应性 .3 6试验方法 4 6.1试验环境 ..4 6.2试验设备 .4 6.3试验前准备 4 6.4组成 6.5功能 .4 6.6外观和结构 4 6.7压力控制 4 6.8压力波动度 .5 6.9漏气率 6.10压力控制超(回)调量 6 6.11 温度测量误差 6 6.12 气压室容积 6 6.13电源适应性 6 6.14电气安全性 6 6.15连续工作时间 6 6.16机械环境 7 7检验规则 I QX/T15-2023 7.1检验分类 7 7.2检验项目 7 7.3出厂检验 .7 7.4型式检验 8 8标志和随行文件8 8.1标志 .8 8.2随行文件 8 9包装、运输和贮存9 9.1包装 9 9.2运输 .9 9 参考文献 10 Ⅱ QX/T15-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QX/T15一2002《YE1-1型气压检定箱》,与QX/T15一2002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 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修改了文件名称,由《YE1-1型气压检定箱》更改为《气压检定箱》(见封面,2002年版的封面). 一增加了组成的要求(见4.1);更改了功能的要求(见4.2 2002年版的4.11). 一一将气压调节范围更改为压力控制范围并更改了控制范围要求(见5.1 2002年版的4.1);将气 压设定点允许误差更改为压力控制偏差要求(见5.2 2002年版的4.2);增加了压力波动度要 求(见5.3);增加了压力控制超(回)调量要求(见5.5);更改了温度测量最大允许误差的要求 (见5.6 2002年版的4.4);更改了气压室容积的要求(见5.7 2002年版的4.7);将电源更改 为电源适应性并更改了电源适应性的表示方式(见5.8 2002年版的4.5);更改了工作温度环 境(见5.11.1 2002年版的4.6):将冲击更改为机械环境并更改了要求(5.11.2 2002年版的 4.13). ——增加了试验环境、试验设备、试验前准备(见6.1一6.3)的要求;增加了组成(见6.4)、外观和结 构(见6.6)、压力波动度(见6.8)、压力控制超(回)调量(见6.10)的试验方法:将气压试验更改 为压力控制(见6.7 2002年版的5.1),更改了漏气率试验方法(见6.9 2002年版的5.1);将 电源试验更改为电源适应性并更改了试验方法(见6.13 2002年版的5.3);将安全试验更改 为电气安全性并更改了试验方法(见6.14 2002年版的5.6); 一一增加了检验分类、检验项目、出厂检验、型式检验(见7.1一7.4);更改了型式检验的抽样方案 (见7.4.3 2002年版的6.4). 一将成套性更改为随行文件(见8.2 2002年版的第8章);更改了包装要求(见9.1 2002年版的 7.2);增加了运输要求(见9.2);更改了贮存要求(见9.3 2002年版的7.3).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0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天津市气象探测中心、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太原 市太航压力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莱森泰克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佐格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康斯特 仪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环天仪(天津)气象仪器有限公司....
QX/T 15-2002 YE1-1型气压检定箱.pdf
ICS07.060 N9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5-2002 YE1-1型气压检定箱 YE1-1 Calibration equipment for pressure instrument 2003-02-11发布 2003-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5—2002 YE1-1型气压检定箱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YE1-1型气压检定箱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产品标志、包装、贮存等项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YE1-1型气压检定箱的设计、生产、检验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远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振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一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6587.7一1986电子测量仪器基本安全试验 JB/T9329一1999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JJG272一1991空盒气压表和空盒气压计 3定义 下列定义造合本标准. 3.1 漏气率leak rate 密封容器内、单位时问的气压变量. 4要求 4.1气压调节范围 500 hPa~-1 070 hPa. 4.2气压设定点允许误差 士1 hP'a. 4 3气压室漏气率 不大于0.3hPa/10tmin. 4.4测温允许误差 士0.5℃. 4.5电源 220×(1±10%)V(AC);50Hz士1Hz. 4.6工作环境条件 温度:15℃~28℃; 相对湿度:不大于80%. 4.7压力室 压力室尺寸:530mm×400mmX400mm. 4.8气路 气路中管线和气动元件连接应牢固、可靠、密封. QX/T15-2002 4.9外观和结构 4.9.1气压检定箱各部件安装应正确,连接牢固,不得松脱、变形. 49.2涂复层应牢固、均匀、光洁、美观,不得有气泡、脱落和锈蚀等现象. 4 9.3压力室观察窗应洁净、明亮,不得有划痕、气泡等缺陷. 4.9.4压力室的密封门启闭应灵活,摇把的安装、取出应方便. 4.10安全 4.10.1气压检定箱的交流电源回路与机壳之问绝绿电阻不小于2M. 4.10.2在工作条件下,电源进线端和机壳间应承受频率为50Hz 电压为1500V的正弦电压,历时 1min 应不出现击穿和飞弧. 4.11功能 4.11.1在500hPa~1050hPa错误!链接无效. 4.11.2对检定点和其他参数进行修改. 4.11.3进行升压和降压的单点设定. 4.11.4对检定日期、时间、被检表序号、被检表出厂编号、稳定时间、温度、湿度、标准器修正值、被检表 读数等参数进行人工输人和标准示值的自动采集. 4 11.5对气压升降速率进行人工调节. 4.11.6对4.11.4条中的内容和示值修正值计算后进行打印. 4.12工作时间 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8h. 4.13冲击 经包装后的气压检定箱应能经受加速度为10g:脉冲维持时间11ms的连续冲击. 5试验方法 5.1气压试验(4.1~4.3) 5.1.1试验设备 2)秒表; b)JIDS型振简气压仪. 5 1.2测试方法 5.1.2.1在控制状态下,先将气压检定箱的气压值升至1070hPa 稳定5min 记录气压变化值,然后 再降压至500hPa进行同样的试验应符合第4.1和第4.2条的要求. 5.1.2.2将气压检定箱的气压值分别设定在1070hPa和500hPa 在小于5hPa/min的调整速率下, 从气压稳定开始读取标准器的显示值,用秒表记录时间至第10mi”再读取标准器的显示值.两数据之 差即为气压室蒲气率,应符合第4.3条的要求. 5.2测温试验(4.4) 5.2.1试验设备 )二等标准温度计; b)恒温桔. 5.2.2试验方法 5.2.2.1测试点:0℃、20℃、30℃. 5 2.2.2将二等标准温度计的探头和被测设备的探头放入恒温槽中.待每个测试点的温度稳定后,分 别读取标准表和被测设备的温度.连续读取四组数据,并计算差值.其差值的最大值即为测温允许 误差. 5.3电源试验(4.5) 2 QX/T15—2002 5.3.1测试仪器 a)调压; b)电压表、 5 3.2测试方法 将调压器输出端和电压表接入气压检定箱的电源输入端,调节调压器使气压检定箱的电源输人电 压分别达到220×(1士10%)V. 5.4工作环境试验(4.6) 5.4.1测试设备 大型恒温恒湿箱一台. 5.4.2测试方法 将气压检定箱分别置于温度为15℃和相对湿度为85%,及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85...
QX/T 144-2011 东亚冬季风指数.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44-2011 东亚冬季风指数 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2011-08-16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44-2011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符号 1 3指数计算方法 2 4等级 3 参考文献4 I QX/T14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吉林省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实、王启祎、朱艳峰、孙力、隋波、王静达、李昕. Ⅲ QX/T144-2011 引言 中国受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长期以来,与“东亚冬季风指数”有关的大量研究对开展东亚冬季风 的相关业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由于不同的研究对东亚冬季风的表述侧重不同,目前尚无统一的 业务监测指数.因此,有必要编制“东亚冬季风指数”气象行业标准,使得东亚冬季风的监测、预测、影响 评估等业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本标准采用海陆气压差和西伯利亚高压强度两个指标作为东亚冬季风指数,并据此提出东亚冬季 风指数的强度分级标准. N QX/T144-2011 东亚冬季风指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东亚冬季风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强度等级的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对东亚冬季风的监测、预测、影响评估等业务. 2术语和定义、符号 2.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1 海平面气压sea-level pressure 由本站气压推算得出的海平面高度上的气压值. 注:单位为百帕(hPa). 2.1.2 气候平均值climatological normal 最近3个年代资料序列的平均值. 2.1.3 样本长度sample length 统计样本中个体的序列长度. 2.1.4 冬季winter 当年12月至翌年2月这一时间段. 2.1.5 东亚冬季风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冬季出现在东亚大陆及沿岸附近近地面层的偏北干冷气流,它不仅与西伯利亚冷高压密切相关,而 且与海陆热力差异造成的海陆气压梯度力密切相关. 2.1.6 东亚冬季风指数index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用于描述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标. 2.1.7 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指数index of intensity of Siberian high 用西伯利亚高压表征、反映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数. 2.1.8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ndex of intensity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用东亚海陆气压差表征、反映东亚冬季风在亚洲大陆东岸附近的影响程度的指数. 2.2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1 ...
QX/T 143-2011 潮塌等级.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43-2011 潮塌等级 Grade of soil surface water supersaturation on soil thawing 2011-08-16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43-2011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3潮塌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 1 4潮塌等级指标 2 附录A(资料性附录)潮塌的危害 3 附录B(资料性附录)潮塌类型 4 I QX/T14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松、刘俊林、孔德胤、陶娜. Ⅲ QX/T143-2011 引言 潮塌是我国河套灌区在初春发生的一种特有的灾害,主要危害春小麦的生长,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 季节性.河套灌区每年进行秋浇储水,当翌年春季气温稳定通过℃后,表层土壤迅速解冻,而下层土 壤尚未解冻,解冻土壤水分无法向下层渗透,致使表层土壤出现含水量饱和或过饱和状态,造成潮塌,延 迟春小麦播种,使其各发育期气象条件与生长需要出现偏差,影响其正常生长,导致产量降低.潮塌持 续时间过长时,春小麦难以在适宜时段内播种,也会减少播种面积,降低产量.由于潮塌的发生机理和 影响较为复杂,在进行潮塌监测、预测、评估时,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将会影响春小麦适宜播种期的选 择.因此,为科学监测潮塌、准确预测灾害的发生程度、定量评估潮塌的影响,特编制本标准. N QX/T143-2011 潮塌等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潮塌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和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河套灌区潮塌的监测、预测、调查和评估.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春潮soil thawing 初春时因气温回升,灌区表层土壤解冻,下层未化冻,土壤水分无法下渗而向上输送的一种现象. 2.2 潮塌soil surface water supersaturation on soil thawing 春潮严重时发生的一种综合性灾害.在春小麦播种期(2月下旬到4月中旬)出现的一种土壤表层 水分呈现过饱和状态,使人、机、畜不能下地作业而延迟播种对春小麦生产的各个阶段造成危害,进而导 致减产的灾害. 注:潮塌的危害参见附录A. 2.3 土壤重量含水量soil gravimetric water content 土壤中含水量占土壤总重量的百分数. 2.4 潮塌持续时间duration of soil surface water supersaturation on soil thawing 潮塌从开始到结束,其间的连续日数. 3潮塌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 根据气象要素对潮塌影响的特点,潮塌分为稳定型、雨水型、高温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参见 附录B) 其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如下. 3.1稳定型潮塌 3.1.110cm~20cm土壤重量含水量在24%以上,土壤解冻深度达5cm~10cm时,日平均气温稳定 通过1.0℃(5日滑动,以下同),低于3.0℃时,土壤开始起潮. 3.1.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3.0℃,低于5.0℃时,潮塌开始发展. 3.1.3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时,低于8.0℃时,潮塌进入盛期. 3.1.4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时,潮塌开始回落. 3.2雨水型潮塌 3.2.110cm~20cm土壤重量含水量在18%以上,土壤解冻深度达5cm~10cm时,日平均气温在 1 ...
QX/T 142-2011 北方草原干旱指标.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42-2011 北方草原干旱指标 Northern grassland drought index 2011-08-16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42-2011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等级划分 2 4相对亏缺量计算方法 附录A(资料性附录)牧草旱象特征 6 I QX/T142-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素华、刘玲、乌兰巴特尔、侯琼、高素华、张化. Ⅲ QX/T142-2011 引言 中国草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北方草原面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68.5%,从大兴安岭起,经 内蒙古直达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缘,至横断山脉为草原集中分布区.干早作为草原最严重的自然 灾害,不但制约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造成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等诸多不利影 响.因此,有效监测和合理评估草原干旱对社会发展、环境保护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草原干旱指标的 制定是干旱监测的基础与核心. V QX/T142-2011 北方草原干旱指标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方草原区主要草原类型干旱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干旱等级划分.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北方草原区和高寒草原区草原干旱监测、预测及评估.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草原干旱grassland drought 因长时期降水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牧草不能正常返青或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从而导致草 原生物量减少等干旱现象的气象灾害. 2.2 温性草甸草原temperate meadow steppe 在温性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多年生丛生禾草及根茎性禾草占优势所组成的植物群落. 2.3 典型草原typical steppe 由典型早生性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 2.4 荒漠草原desert steppe 由旱生性更强的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组成的半郁闭植物群落. 2.5 高寒草原alpine steppe 在海拔4000m以上,由高寒、干燥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寒旱生的多年生丛生禾草为主的植物群落. 2.6 高寒草甸alpine meadow 以耐寒冷、密丛短根茎地下芽蒿草及苔草、禾草、杂类草为建群植物的草甸群落. 2.7 可能蒸散量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单位时间所蒸发、蒸腾的水量. 注:表征植物蒸散过程或提供蒸发、蒸腾消耗潜在能量的物理量. 2.8 水分亏缺量balance between evapotranspi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实际蒸散量与降水量的差值. 注:降水量包括前期0cm~50cm土壤有效水分贮存量和时段降水量之和. 2.9 相对亏缺量relative balance between evapotranspiration and precipitation 水分亏缺量与多年平均水分亏缺量的比值. 1 ...
QX/T 141-2011 卫星遥感沙尘暴天气监测技术导则.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41-2011 卫星遥感沙尘暴天气监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guide 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sand and dust storm monitoring 2011-08-16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41-201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符号 5要求 2 6监测方法 2 7沙尘暴信息处理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FY-1C/D极轨气象卫星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MVISR)通道参数6 附录B(资料性附录)FY-3A/B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通道参数7 附录C(资料性附录)FY-3A/B极轨气象卫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通道参数8 附录D(资料性附录)NOAA极轨气象卫星改进的甚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AVHRR)通道参数9 附录E(资料性附录)EOS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通道参数 10 附录F(资料性附录)FY-2C/D/E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SSR)通道参数 12 附录G(资料性附录)投影面积的计算方法 13 I QX/T141-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文杰、吴晓京、曹治强. Ⅲ QX/T141-2011 引言 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在我国多发生于北方的干旱季节,其发源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十分恶 劣,气象观测台站稀少,常规的气象观测手段无法满足监测需求.卫星遥感具有范围广、时效快、精度高 等突出特点,在沙尘暴天气监测中可以弥补常规气象观测的不足.利用卫星遥感方法监测沙尘暴天气 的工作在气象行业内已普遍开展,气象卫星(如我国风云系列、美国NOAA系列等)和资源环境卫星(如 美国EOS环境卫星等)遥感在沙尘暴天气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沙尘暴天气卫星遥感监测以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中红外、热红外数据为主要应用资料, 依据沙尘气溶胶光谱辐射特性和卫星遥感原理,兼顾数学、统计学和天气学的公式、参数、阈值提取沙尘 暴信息.随着理论研究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卫星遥感沙尘暴天气监测方法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更 好地发挥卫星遥感在沙尘暴天气监测中的作用,突出这一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使其服务 产品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满足防灾减灾、生态环境评价和气象公益服务的需求,编制组在 现有遥感监测技术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N QX/T141-2011 卫星遥感沙尘暴天气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遥感沙尘暴天气监测数据的要求及其监测方法和信息处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卫星遥感沙尘暴天气监测与沙尘遥感信息的提取. 本标准不适用于微波和紫外波段遥感信息的提取.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0479一2006沙尘暴天气监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20479一2006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沙尘暴信息sand and dust storm information 以卫星遥感方法提取的沙尘天气信息. 3.2 沙尘暴二值图true or false image for sand and dust storm 以0和非0数值分别表示判识出的非沙尘像元和沙尘像元. 3.3 多时次合成图multi-temporal posite image 将具有相同投影方式、相同空间分辨率的不同时相的遥感观测图像按其对应的地理位置叠加,并按 一定方式取值作为该像元的量值. 3.4 红外差异沙尘指数infra-red difference dust index;IDDI 地表向上辐射及其通过沙尘气溶胶层后的热红外辐射差异(热红外通道亮温衰减). 4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RNR:指定星载仪器中近红外0.725m~1.25m波段的反射率. RsR:指定星载仪器中短波红外1.58m~1.65zm波段的反射率. RSIR MIN:RsIR对应的下限阈值. RSIR TH:TSIR对应的阈值. Rvs:指定星载仪器中可见光0.55μm~0 68μm波段的反射率. RVIS MAX:RVIs对应的上限值. 1 ...
QX/T 140-2011 卫星遥感洪涝监测技术导则.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40-2011 卫星遥感洪涝监测技术导则 Technical directive 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f flood monitoring 2011-08-16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40-201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N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符号 1 4前期数据要求 2 5监测方法 2 6监测处理流程 4 附录A(资料性附录)FY-1C/D极轨气象卫星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MVISR)通道参数5 附录B(资料性附录)FY-3A/B极轨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VIRR)通道参数.6 附录C(资料性附录)FY-3A/B极轨气象卫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MERSI)通道参数7 附录D(资料性附录)NOAA极轨气象卫星(AVHRR)通道参数 8 附录E(资料性附录)FY-2C/D/E静止气象卫星扫描辐射计(VISSR)通道参数9 附录F(资料性附录)EOS卫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通道参数 10 附录G(资料性附录)中巴资源一号卫星传感器的基本参数 12 附录H(资料性附录)水体面积计算公式13 I QX/T140-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诚、武胜利、张晔萍、李三妹、李亚君. Ⅲ QX/T140-2011 引言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卫星遥感洪涝监测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气象卫星(如我国 风云系列、美国NOAA系列等)、资源环境卫星(如中巴资源卫星(CBERS)、美国EOS环境卫星等)在洪 满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气象系统内从事遥感工作的单位均开展了卫星遥感洪满监测工作,为各级政 府提供了大量洪涝监测信息,在防灾减灾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各从事遥感工作的单位在洪涝监测中大多独立进行研究和开发应用,所用数据处理系统有所 不同,监测方法也没有统一的规范,这些都对卫星遥感洪涝监测的应用推广和技术交流造成不便.同时 也由于新型卫星和新型探测仪器的出现及地理信息系统(GI)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从事遥感工作的 单位对新探测资料和应用技术的使用程度有所差异,因而卫星遥感在对全国范围洪涝监测方面还有很 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其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卫星遥感在我国洪涝监测中的作用,促进卫星遥感洪涝监测规范化、标准化,加强 各遥感部门的技术交流,特制定本标准. N QX/T140-2011 卫星遥感洪涝监测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卫星遥感洪涝监测所使用的前期数据要求、监测方法和处理流程. 本标准适用于卫星遥感水体信息提取与洪涝监测.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警戒水体数据data of warning water body 用于判断异常增大水体(即洪涝水体)的背景水体数据. 2.2 监测区monitoring area 监测分析洪涝的区域. 注:包括县级以上的监测区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监测区. 2.3 洪涝监测图像flood monitoring image 可直观显示洪涝水体、植被、裸土、云盖等地表特征的多通道合成卫星遥感图像. 2.4 洪涝监测专题图thematic map of flood monitoring 以特殊颜色显示有关洪涝监测内容及其特征变化等要素的图件. 2.5 洪涝监测方法method of flood monitoring 利用卫星图像等遥感资料监测洪涝的方法. 3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P:洪涝区边缘像元中水体面积占像元面积的百分比. RNR:指定星载仪器中近红外0.725Mm~1.25m波段的反射率. RNR.:洪涝区中纯陆地像元近红外0.725μm~1.25um波段的反射率. RNIR:洪涝区边缘像元近红外0.725m~1.25um波段的反射率. RNRw:洪涝区中纯水像元近红外0.725m~1.25m波段的反射率. RNIR TH:RNIR对应的阈值. Rvs:指定星载仪器中可见光0.55μm~0.68m波段的反射率. RVIS.TH:RvIs对应的阈值. RDNV:RNIR与RVIS的差值. RDNV_TH:RDNV对应的阈值. 1 ...
QX/T 14-2002 EY3-2A型和EY3-2B 型电子微风仪.pdf
ICS07.060 N9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4-2002 EY3-2A型和EY3-2B型电子微风仪 EY3-2A and EY 3-2B thermocouple anemometer 2003-02-11发布 2003-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4-2002 EY3-2A型和EY3-2B型电子微风仪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子微风仪的型式、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EY3-2A和EY3-2B型电子微风仪(以下简称仪器)的设计、生产、检验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淮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一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JB/T9329一1999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3定义 下列定义运合本标准. 3.1 亲流度turbulence level 流体不规则运动的程度. 3.2 敏感部件sensitive part 气象要索的变化,能直接引起物质本身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由此种敏感物质制成的部件. 4型式、基本参数 4.1型式 单电偶热球传感器、恒流源、基准反电势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测量电路、磁电势表头指示. 4.2基本参数 4.2.1供电电源:6V(DC)或R14型(2)电池4节; 4 2.2热球直径:0.8mm; 4.2.3电缆长度:3m. 5要求 5 1测量范围 2)EY3-2A型:0.05In/s~1m/s;1m/s~-30m/5两档; b)EY3-2B型:0.05m/s-~1m/s:1m/s~10m/s两档. 5.2允许误差 ±3%F.S.: 5.3工作环境 a)温度:一10℃40℃; h)相对湿度不大于85%. QX/T14-2002 5.4方向性 仪器探头前窗口之法线与迎面气流方向偏差士15时引起示值偏差的平均值不大于5%. 5.5响应速度 仪器上升时间常数不大于45,下降时间常数不大于2. 5.6抗短期过负载性能 仪器承受的过负载风速为33tm/s 持续时间为3min 5.7外观 5.7.1风速探头之端婚与外管应吻合密闭,手柄与外管问粘接牢固,探头电缆与拉杆及插头连接处应 牢固,主杆能在拉杆中自由滑动,并可将其可靠地保持在要求之拉出位置. 5.7.2仪器各开关、调整元件应工作正常,表头应无卡针. 57.3仪器表盘面板上标记、文字、数字、刻度均应清晰、鲜明、着色牢固、整洁. 5.7.4仪器外壳及各零部件表面所敷保护层应牢固、均匀、光洁,不得有脱层、锈蚀,装配应正确、牢固, 不得有松脱、变形、歪斜或影响使用的其他缺陷. 5.8运输环境条件 用于仪器运输的包装,应符合JB/T9329的要求,其中高温试验选用55℃士2℃;低温试验选用 一25℃士2℃;恒定湿热选用相对湿度95%(25℃);自由跌落高度选用100mm 跌落次数4次. 6试验方法 除第5.3条、5.7条和5.8条以外的各项试验应按下述条件和要求进行. 6.1试验条件 6.1.1试验设备 a)低速风洞一套(包括低速风洞、标准电子微风仪、补偿式微压计、温湿度表等试验仪表); b)方向盘及固定夹具(中心应开有能穿过测杆的圆孔),带指针卡针1个; )固定仪器风速探头用的夹具. 6.1.2设备性能要求 a)风速控制范围:0.04m/s~35m/s; b)不均匀度:风洞工作各裁面中心士mm内任一点的风速相对于平均风速的偏差,不应超过 ±1%; c)不稳定度:风洞工作段截面(中心士50mm)任一点气流速度随时问变化的最大值相对于该点 的风速的百分比在检定时每分钟不应超过士1%; d)案流度:风洞工作段截面内任一点的风速的素流度不应超过士0 5%(1m/s~30m/s). 6.1.3试验环境条件 a)温度:20℃士5℃; b)相对湿度:50%~85%; 6.1.4试验要求 )标准风速值由上级计量部门传递的标准电子微风仪提供; )试验前应使探头直立,敏感部件置于密闭空间内,并反复检查调整仪器电表机械零点,与电路 零点校准,稳定后方可进行试验; )仪器风速探头之敏感部件,应位于风洞工作段中心,并使其前窗口之法线对淮迎面气流方向, 且标准仪器探头与被检探头并列放置同一段内. 6.2测量范围和允许误差试验(5.1和5.2) 6.2.1风速测试按下列测试点及其顺序进行 &)30m/s、20m/s、10m/s、7m/s、5m/s、3m/5 实际测试点的偏...
QX/T 137-2011 气象卫星产品分层数据格式.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37-2011 气象卫星产品分层数据格式 Hierarchical data format of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duct file 2011-08-16发布 2012-03-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37-2011 目 次 前言 Ⅱ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格式内容 2 3.1概述 2 3.2文件属性 2 3.3科学数据对象 2 附录A(规范性附录)气象卫星产品分层数据格式核心文件属性定义 4 附录B(规范性附录)科学数据集核心属性定义 6 附录C(资料性附录)部分核心文件属性要素填写范例 7 参考文献 .10 I QX/T137-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卫星气象和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气象卫星数据分技术委员会(SAC/TC347/ SC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徐喆、钱建梅、咸迪、高云、刘立葳. Ⅱ QX/T137-2011 气象卫星产品分层数据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气象卫星产品分层数据文件格式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分层数据格式气象卫星产品的处理、分发、存档、服务过程中的记录文件.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象卫星产品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product 由L1数据反演处理得到,包含L2、L3数据,反映一定时间、空间范围的大气、陆地和海洋的物理 参数. 2.2 分层数据格式hierarchical data format;HDF 存储和分发科学数据的一种自我描述、多对象、跨平台、可扩展的文件格式. 2.3 科学数据对象scientific data feature 记录不同类型科学数据的集合. 注:HDF提供六种基本数据对象:科学数据集(Scientific Data Set)、数据表(Vdata)、栅格图像(Raster Image)、调色 板(Palette)、注释(Annotation)和虚拟组(Vgroup). 2.4 科学数据集scientific data set;SDS 描述和存储一维或多维数组的科学数据结构. 注:每个SDS对象必须包含数组、名字、数据类型和SDS数组的维数. 2.5 数据表vertex data;Vdata 在HDF文件中存储定制的表格的数据结构. 注:一个Vdata是一个表格,其记录值存放于这个固定记录长度域的表格中,每一个域有其自己的大小和数据类型. 的记录数有相同的结构,每个域中的值有相同的数据类型. 2.6 栅格图像raster image 存储和描述栅格图像和与之关联的调色板的数据结构. 2.7 调色板palette 为颜色查找表提供图像的色谱表格,表中每列的数字记录特定颜色. 2.8 注释annotation 描述HDF文件或HDF文件包含的HDF科学数据对象的文本字符串. 1 QX/T137-2011 2.9 虚拟组Vgroup 可容纳科学数据对象的结构模型. 注:一个Vgroup可以含有其他Vgroup及科学数据对象.任何HDF科学数据对象都可以包含在一个Vgroup中. 2.10 科学数据层SDS layer 分层存储在HDF文件中的独立科学数据对象. 注:一个HDF文件中,不同类型的物理量可以存储在不同的科学数据对象中,每个科学数据对象作为一个独立的科 学数据层分层存储到同一个HDF文件中. 2.11 数据集区域data area 气象卫星产品覆盖的空间区域范围. 2.12 标准纬线standard projection latitude 地图上经投影后保持无变形的纬线. 注:在正轴圆锥投影和正轴圆柱投影中,当圆锥面或圆柱面与地球椭球体相切时,有一条标准纬线,相割时,有两条 标准纬线.在方位投影中,标准纬线即为割纬线(或割等高圈). 2.13 中央经线centre longitude 投影区域内选择的一条投影后为直线,且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纵轴的经线. 注:其他经线投影后对称于中央经线. 2.14 文件属性data attribute 气象卫星产品的描述信息. 3格式内容 3.1概述 气象卫星产品文件使用HDF格式,文件由两部分组成,文件属性和科学数据对象.文件属性用于 记录该类气象卫星产品的基本描述信息,科学数据对象保存该类气象卫星产品的科学数据. 3.2文件属性 文件属性分为核心文件属性(见附录A)与扩展文件属性.核心文件属性用于记录气象卫星产品必 需的描述信息;扩展文件属性用于记录部分气象卫星产品的特...
QX/T 135-2011 太阳活动水平分级.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35-2011 太阳活动水平分级 Classification for solar activity level 2011-06-07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35-2011 目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1 3太阳黑子相对数计算 1 4太阳活动水平分级 1 I QX/T135-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47/SC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预警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乐贵明、赵海娟、毛田、赵明现、张杨. Ⅲ QX/T135-2011 引言 在不同的太阳活动阶段,太阳活动对地球中高层大气密度、电离层环境和地磁场变化可能产生影 响.为了满足空间天气监测和预警业务的需求,特制定本标准. V QX/T135-2011 太阳活动水平分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太阳活动水平的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空间天气监测和预警业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太阳活动solar activity 太阳大气中出现的局部异常现象. 2.2 太阳10.7cm射电流量指数index of10.7 cm solar radio flux 每日地方时12时,在频率为2800MHz测量并订正到距离太阳为1个天文单位处的太阳射电的流 量密度. 注:单位为sfu 用F.7表示.1sfu=10-W/(m2Hz).国际上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彭蒂克顿的射电天文 台(Dominion Radio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Penticton B.C Canada)测量为准. 2.3 太阳黑子相对数relative sunspot number 定量描述日面上可见黑子多少的指标. 3太阳黑子相对数计算 太阳黑子相对数R按式(1)计算. R=K(10gf) (1) 式中: R—太阳黑子相对数; K——换算因子; g—一黑子群的数目; ∫一一当天观测到的日面上出现的黑子个数. 4太阳活动水平分级 4.1按F10.7指数进行的太阳活动水平分级(见表1). 1 ...
QX/T 134-2011 沙尘暴观测数据归档格式.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34-2011 沙尘暴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Sand and dust storm observation data archives format 2011-06-07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34-2011 目次 前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归档数据文件命名 2 5归档数据文件格式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沙尘暴观测数据和质量控制信息 5 附录B(资料性附录)质量控制码 9 参考文献 10 I QX/T134-2011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洪政、周自江. Ⅱ QX/T134-2011 沙尘暴观测数据归档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沙尘暴观测站采集的湍流场、平均场、能见度、粒径10μm以下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 大气浑浊度、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干沉降、土壤水分观测数据文件命名和文件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沙尘暴观测数据的存储、统计、应用和归档.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02一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文件. 3.1 湍流场turbulent field 在气层内由空气块不规则运动形成的三维流场. 3.2 平均场average field 各观测高度上的温度、湿度、风等气象要素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状态. 3.3 能见度visibility 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时的光通量,在大气中 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 [GB/T20479—2006 定义3.7] 3.4 10um气溶胶粒子particle matter with diameter less than10um;PMno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um的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 3.5 大气浑浊度atmospheric turbidity 通常用散射系数表示,是由大气悬浮物(除云滴、雨滴、冰晶之外)的散射造成太阳辐射能量衰减的 一种量度. 注:改写QX/T69一2007,定义3.5和定义3.13. 3.6 大气总悬浮颖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le 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0m的颗粒物. 注:改写HJ/T374一2007.定义3.1. 1 QX/T134-2011 3.7 干沉降dry deposition 大气气溶胶粒子和微量气体成分在没有降水时的沉降过程. 3.8 地表土壤水分surface soil moisture 自然状态下固定地段地面以下至0.5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 注:改写GB/T20479一2006,定义3.12. 3.9 质量控制码quality control flag 标识观测资料质量状况的数字. 注:改写QX/T118一2010,定义2.11. 4归档数据文件命名 对归档数据文件命名规则见QX/T102一2009. 文件名为SURF_DSS_CHN_MUL_MUT_ARCHIVE_XXX一IIi-i-YYYYMMDDHHMMSS. TXT 数据文件按观测项目划分,文件名中字符含义见表1. 注:观测项目太阳光度计数据文件(观测项目代码为RPB》格式为观测仪器自带二进制数据格式,归档数据格式使用 原观测数据文件格式,本标准不进行描述. 表1文件名字符含义 字符 含义 SURF 资料的大类属性,表示地面气象资料 DSS 灾害种类属性,表示沙尘暴 CHN 区域属性,表示中国 MUL 要素属性,表示多要素 MUT 时段属性,表示多个时段 ARCHIVE 附加属性,表示归档数据 观测项目代码,包括: WND:表示湍流场观测数据 ATW:表示平均场观测数据 VIS:表示能见度 XXX PM10:表示粒径10m以下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 NEP:表示大气散射特性 TSP:表示大气总悬浮颗粒物质量浓度 DDS:表示干沉降 SOI:表示土壤水分 Ilii 区站号 YYYYMMDDHHMMSS 文件创建时间,世界时,YYYY为年,MM为月,DD为日,HH为时,MM为分,SS为 秒,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 TXT 固定字符,表示文件为文本格式 2 ...
QX/T 133-2011 气象要素分类与编码.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33-2011 气象要素分类与编码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classifying and coding 2011-06-07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33-2011 目 次 前言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 3气象要素的分类与编码方法基本规则 1 4气象要素的分类与编码细则 4.1气象要素类型及其代码 1 4.2各类气象要素及其代码 ...3 4.2.101类(资料来源和资料类型的标识) .3 4.2.202类(仪器) .4 4.2.304类(时间位置) 8 4.2.405类(纬向水平位置) .10 4.2.506类(经向水平位置) 10 4.2.607类(垂直位置) 11 4.2.708类(意义限定符) .11 4.2.810类(垂直要素与气压) .13 4.2.911类(风与湍流) .15 4.2.1012类(温度) 16 4.2.1113类(湿度/降水/蒸发)18 4.2.1214类(辐射) 4.2.1315类(大气成分) 22 4.2.1419类(天气特征) 27 4.2.1520类(天气现象) 28 4.2.1621类(雷达气象) .31 4.2.1722类(海洋气象) 33 4.2.1823类(扩散与输送) 36 4.2.1924类(放射) 37 4.2.2026类[非坐标位置(时间)] 38 4.2.2127类[非坐标位置(纬向)] 38 4.2.2228类[非坐标位置(经向)] 38 4.2.2329类(地图数据) 39 4.2.2430类(图像) 39 4.2.2540类(卫星气象) 39 4.2.2670类(水文) .40 4.2.2771类(农业、生态气象) .41 4.2.2872类(大气诊断物理量) 44 参考文献 46 I QX/T133-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熊安元、朱燕君、王伯民、应显勋. Ⅱ QX/T133-2011 气象要素分类与编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各类气象要素及其相关信息的分类与编码.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资料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归档和服务过程中对气象资料的管理.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气象要素meteorological element 表征大气和下垫面状态的物理量. 2.2 BUFR编码格式binary universal form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meteorological data 世界气象组织(WMO)基本系统委员会发布的气象数据二进制通用表示格式. 3气象要素的分类与编码方法基本规则 要素代码由5位数字组成,表示为xxyyy. xx为要素类型码,yyy为要素码. 要素代码从00000到99999的值域,分为相互独立的三个部分:引用BUFR规定的要素代码部分 (B部);本标准扩展规定的要素代码部分(C部);用户自由扩展的要素代码部分(D部).B部、C部、 D部的值域分配见表1. 表1要素代码值域分配 yyy值域 xx值域 000~255 256~799 800-999 00-63 B部 C部 D部 64-89 C部 C部 D部 90~99 D部 D部 D部 4气象要素的分类与编码细则 4.1气象要素类型及其代码 气象要素类型及其代码见表2. 1 QX/T133-2011 表2要素类型及其代码 代码xx 要素类型 说明 01 识别 标识资料来源和资料类型 02 仪器 所用仪器类型 04 时间位置 时间和时间导数 05 纬向水平位置 包括水平导数在内的地理位置(纬向) 06 经向水平位置 包括水平导数在内的地理位置(经向) 07 垂直位置 高度、海拔高度、气压层次及位置的垂直导数 08 意义限定符 数据的特别特征 10 垂直要素与气压 测到的离,海有度气压及导出量.类不用作垂直位 的坐标使用 11 风与湍流 风速、风向等 12 温度 大气、土壤、水体、下垫面等物体的温度 13 湿度/降水...
QX/T 132-2011 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格式.pdf
ICS07.060 A47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32-2011 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格式 Data format for atmospheric position observation 2011-06-07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32-2011 目 次 前言 Ⅲ 引言 V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文件命名 2 4.1文件类别 2 4.2文件名 2 4.3说明 2 5文件格式 5 5.1观测数据文件 5 5.2台站基本信息文件 8 5.3观测环境报告文件 5.4数据含义说明文件 9 5.5仪器设备信息文件 .9 5.6现场观测状况信息文件 10 5.7设备维护信息文件 10 5.8仪器标校信息文件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大气成分观测站观测环境报告书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大气成分观测仪器设备维护报告书 .14 附录C(规范性附录)大气成分观测仪器设备标校报告书16 参考文献 18 I QX/T132-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气象基本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46)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晓春、靳军莉、赵鹏、周凌晞、孙俊英、徐晓斌、张小曳. Ⅲ QX/T132-2011 引言 为加强对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等主要大气成分观测数据的管理,统一和规范观测数 据文件格式及文件命名,借鉴国内外相关技术材料和标准制定本文件. V QX/T132-2011 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格式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等主要大气成分观测数据文件的命名和格式. 本标准适用于温室气体、气溶胶、反应性气体、臭氧等主要大气成分地基观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台 站存储及应用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102一2009气象资料分类与编码 QX/T124一2011大气成分观测资料分类与编码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 大气中能够吸收红外辐射的气体成分,主要包括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甲烷(CH)、氧化亚 氮(N2O)、六氟化硫(SF;)、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臭氧(O3)等. 3.2 大气气溶胶atmospheric aerosol 液体或固体微粒分散在大气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 注:大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粒子. 3.3 反应性气体reactive gas 大气中化学反应活性较强、能发生较快的大气化学反应并转化为其他大气成分的气体. 3.4 干沉降dry deposition 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粒子通过重力作用以其自身末速度沉降,或与植被、地面土壤、建筑物表面等 相碰撞而被捕获的过程. 3.5 湿沉降wet deposition 悬浮于大气中的各种粒子在降水过程中被冲刷消除的过程. 3.6 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pounds;VOCs 在25℃时,饱和蒸汽压高于0.27kPa的由碳和氢等原子组成的烷烃类、烯烃类、炔烃类、二烯烃类 等化合物,但不包括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酸、碳酸盐和金属碳化物. 1 ...
QX/T 130-2011 电离层突然骚扰分级.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气象行业标准 电离层突然骚扰分级 QX/T130-2011 气象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政编码:100081 网址:.cmp.cma.gov.cn 发行部:010-68409198 北京京科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22.5千字 2011年7月第一版2011年7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35029-5482定价:8.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部调换 :(010)68406301 QX/T130-2011 目次 前言 Ⅲ 1范围 1 2术语和定义 3分级 1 附录A(规范性附录)TEC变化量计算 2 I QX/T130-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分技术委员会(SAC/TC 347/SC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的起草单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余涛、王云冈、毛田. Ⅲ QX/T130-2011 电离层突然骚扰分级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离层突然骚扰分级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电离层突然骚扰的监测预警业务.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电离层ionosphere 地球大气的一个区域,高度范围在60km~1000km 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足以影响无线电波的 传播. 2.2 电离层突然骚扰sudden ionospheric disturbance 太阳耀斑电磁辐射导致的地球向阳面电离层电子密度的突然增大. 2.3 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 电离层电子柱含量 电离层电子积分含量 电子密度沿高度的积分. 注:单位为101每二次方米(m-2) 简称TECU. 3分级 3.1原则 依据TEC变化量(计算方法见附录A)将电离层突然骚扰分为弱、中等、强共三级. 3.2弱电离层突然骚扰 TEC变化量在10min内达到0.1TECU~0.5TECU(包含0.5TECU). 3.3中等电离层突然骚扰 TEC变化量在10min内达到0.5TECU~5TECU(包含5TECU). 3.4强电离层突然骚扰 TEC变化量在10min内达到5TECU以上. 1 QX/T130-201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TEC变化量计算 A.1通则 按照以下A.2~A.5的步骤计算TEC变化量. A.2载波相位TECI I=2.853X dP (A.1) 式中: dP一由两GPS载波相位观测量计算的时延差,单位为纳秒(ns). A.3单站单星斜向TEC增量8is 对太阳耀斑期间及前后各1h单颗卫星的连续无跳变的相位TEC观测值(要求所用观测数据的仰 角均大于30°)做三阶多项式拟合,取拟合值与观测值之差的最大值为单站单星斜向TEC增量8i A.4单站TEC增量6i、 6i = ∑8 i X sin (A.2) 式中: 一一提供有效观测数据的卫星数目; 8一—某一时刻400km高度处卫星的仰角. A.5TEC增量6I、 使用不少于10个处于向日面的观测站数据计算TEC增量. 81、= 18iv (A.3) msinXm 式中: m一一提供有效观测数据的观测站数目; X—观测站对应的太阳天顶角. 2 ...
QX/T 13-2002 SL2-1型雨量传感器.pdf
ICS07.060 N95 QX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 QX/T13-2002 SL2-1型雨量传感器 SL2-1 Precipitation sensor 2003-02-11发布 2003-09-01实施 中国气象局发布 QX/T13—2002 SL2-1型雨量传感器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雨量传感器的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SL2-1型雨量传感器的设计、生产、检验和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一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2829一2002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衰(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JB/T9329一1999仪器仪表运输、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3基本参数 3 1外形尺寸: a)雨量传感器:长度:431mm士2mm 直径:187.8mm士0.5mm; h)支架:长度:369mm士3mm 直径:250mm士2mm. 3.2重量: 2)传感器:3.1kg士0.2kg; b)支架:9.6kg士0.5kg 3.3组成形式:外壳、传感器底盘组件和支架. 3.4结构形式:单翻斗式. 3.5输出方式:开关信号. 4要求 4.1承水口:内径为159.686mm刃口角度为45°. 4.2值:0.1mm. 4 3分辨力:0.1mm. 4.4测量范围:大于0.1mm. 4.5允许误差:降水强度在0-4mm/min条件下,士0.4mm(≤10mm);士4%(>10mm). 4.6外观: 2)雨量传感器各零部件应安装正确、牢固,不得有松脱、变形及其他影响使用的缺陷; b)雨量传感器各零部件所敷保护层应牢固、均匀、光洁,不得有划伤、锈蚀等缺陷. 4.7工作环境温度:0℃~60℃. 4.8雨量传感器用于运输的包装应符合JB/T9329的要求.其中高温选用55℃±2℃;低温选用 一25℃士2℃;恒定湿热选用相对湿度为95%(25℃);跌落高度选用50mm跌落次数4次. 5试验方法 5.1承水口试验(4.1) 1 QX/T13-2002 承水口内径用游标读数值为0.05mm的游标卡尺,在互成120的三个方向上进行测量承水口的内 径;承水口刃口角度用万能角度尺,游标读数值为5,在刃口处进行测量. 5.2值和分辨力试验(4.2~4.3) 5.2.1试验设备 0.1mn(2mL)注射器一只. 5.2.2测试方法 用0.1mm(2mL)注射器测量翻斗的承水量应符合. 5.3测量范围和允许误差试验(4.4~4.5) 5.3.1试验设各: —秒衰一只; —计数器一个; ——765型流量计一台. 5.3.2试验环境条件: —温度:20℃±5℃; —相对湿度:85%; 5.3.3在雨量为10mm情况下,分别做雨强为0 5mm/min时三次,雨强为4mm/min时三次. 5.3.4在雨量为30mm情况下,分别做雨强为1mm/min时三次,雨强为4mm/min时三次. 5.4外观试验(4.6) 用常规目测方法进行检在. 5.5工作环境温度试验(4.7) 5.5.1试验设各: —低温箱一台; —高温箱一台. 5.5.2将雨量传感器放入低温箱内,使温度降至0℃,可用人工加水方式向仪器内注水使其处于工作 状态,保持4h. 5.5.3将雨量传感器放入高温箱内,使温度升至60℃,可用人工加水方式向仪器内注水使其处于工作 状态,保持4h: 5.6运输包装试验(4.8) 按照JB/T9329的规定要求进行检查. 6检验规则 6.1每台雨量传感器应按照本标准第4.1条~4.6条要求进行出厂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6.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试验: —在设计、工艺和材料有较大改进时; —不经常生产当再次生产时 —成批生产进行定期拍检时;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试验要求时. 6.3型式试验项日应按本标准第4章的全部要求进行试验. 6.4型式试验的样品抽样按照GB/T2829规定的油样方法进行,采用一次抽样方案,检查判别水平 T.抽样方案为:A类:RQI =30 n=3;B类:RQ=65 2=3;C类:RQ1=100 拉=3. 2 QX/T13-2002 7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7.1标志 每台雨量传感器应有如下标志: —产品名称及型号: —制造厂名称; 一产品编号; —计旦器具许可证编号. 7.2包装 7 2.1每台雨量传感器应用发泡型料膜包好、再装人包装箱,箱内应有减震填充物. 7.2.2包装箱应牢固、防潮,应有不易擦掉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