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1819-2008 地理标志产品 遂昌竹炭.pdf
ICS75.160.10 B7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819-2008 地理标志产品 遂昌竹炭 Product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Suichang bamboo charcoal 2008-05-05发布 2008-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1819-2008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原产地域产品标准化工作组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遂昌县质量技术监督协会、遂昌县竹炭竹醋液协会、遂昌县文照竹炭有限公司、遂 昌县竹炭厂、遂昌碧岩竹炭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雷先土、翁益明、汪东伟、王伟龙、涂志龙. I GB/T21819-2008 地理标志产品遂昌竹炭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遂昌竹炭的术语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分类和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及标志、标签、包装、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遂昌 竹炭.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2496.1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表观密度的测定 GB/T12496.7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pH值的测定 GB/T12496.13木质活性炭试验方法未炭化物的测定 GB/T17664木炭和木炭试验方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术语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遂昌竹炭Suichang bamboo charcoal 在划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以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v.pubescens)及其加工剩 余物为原料,经炭化获得的固体产物. 3.2 简炭tube bamboo charcoal 筒状的竹炭. 3.3 片炭slice bamboo charcoal 片状的竹炭. 3.4 颗粒炭granule bamboo charcoal 颗粒状的竹炭. 3.5 粉炭powder bamboo charcoal 粉末状的竹炭. 4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即浙江省遂 1 GB/T21819-2008 昌县现辖行政区域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6年第193号《关于批准对遂昌竹炭实施地理标 志产品保护的公告》),见附录A. 5分类和标记 5.1分类 5.1.1按质量等级 按质量等级分为一级品、二级品两个等级. 5.1.2按形状 按成品形状不同,分为筒炭、片炭、颗粒炭、粉炭. 5.2标记 按形状及尺寸不同进行标记.具体方法如表1所示. 表1分类与标记 形状 尺寸/mm 表示方法 筒炭(以TT表示) dXh(d表示外径,h表示高度) TTdxh 片炭(以PT表示) Xw(表示长度,w表示宽度) PTIXw 颗粒炭(以LT表示) d(表示直径) LTd 粉炭(以FT表示) d(表示直径) FTd 6要求 6.1原材料 遂昌现辖行政区域及周边具有相似生长条件下(包括同属仙霞岭山系的龙泉、松阳江山、衢江、龙 游、武义、浦城等县)生长的、竹龄5a以上(含5a)的毛竹及其加工剩余物. 6.2感官要求 黑色,无异味,无杂质,各类竹炭的感官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感官要求 分类 要求 简炭 一级:无明显裂缝,金属钢音,断面有金属光泽;二级:断面有金属光泽 片炭 无裂缝,金属钢音,断面有金属光泽 颗粒炭 直径在1mm~20mm 分级均匀 粉炭 直径在1mm以下,分级均匀 6.3净含量偏差 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 6.4规格尺寸 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要求;也 可根据合同约定执行, 6.5理化指标 应符合表3的要求. 2 GB/T21819-2008 表3理化指标 项目 一级品 二级品 筒炭≥0.82 密度/八(g/cm3) 片炭≥0.85 颗粒炭、粉炭≥0.80 水分/% 8.5 12.0 灰分/% 3.5 挥发分/% 10.0 15.0 固定碳/⅓ 85.0 80.0 pH值/ 7.5 来炭化物 合格 7试验方法 7.1感官 将竹炭样品置于白纸上,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用目视、鼻嗅的方法观测判定.简炭、片炭应将样品 折断后观测断面是...
GB/T 21488-2008 脐橙.pdf
ICS67.080.10 B3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488—2008 脐 橙 Navel orange 2008-02-15发布 2008-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1488-2008 前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赣州市果业局、江西省脐橙研究所、江西省赣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江西省 经济作物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钟八莲、赖晓桦、陶家瑞、涂建、邱春娇、赖华荣、黄素婵. GB/T21488-2008 脐 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脐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和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脐橙果实的生产、收购和销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目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276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8210出口柑桔鲜果检验方法 GB/T8855新鲜水果和蔬菜的取样方法 GB/T10547柑桔储藏 GB/T12947鲜柑桔 GB/T13607苹果、柑桔包装 GB18406.2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果安全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1992年)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脐橙navel orange 柑橘属(Citrus)甜橙[Citrus sinensis(L.)Osbeck]类中的一个品种类型,因其果顶部附生有发育 不全的次生小果而得名,随着果实的膨大,部分果实果顶开裂成脐状,脐的大小和显现程度不一. 3.2 外观质量appearance quality 脐橙果实的果形、大小、色泽、着色率、果面光洁度、整齐度、新鲜度和果实缺陷等. 3.2.1 果形fruit shape 果实具有该品种(系)应有的正常形状,一般呈圆球形或椭圆形. 3.2.2 大小size 脐橙果实赤道部位的横径大小,单位为毫米(mm). 3.2.3 色泽colour and lustre 果实成熟时固有的自然色泽. 1 GB/T21488-2008 3.2.4 着色率pigmentation ratio 果实着色面积与果实表面积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3.2.5 果面光洁度cleanliness 果实表面的机械破损、病虫斑和其他污染物影响果品外观质量的程度. 3.2.6 整齐度regularity 果实的形状、大小、色泽、果面光洁的均匀程度. 3.2.7 果实缺陷fruit surface defect 病虫斑、伤疤、药迹斑、粒化枯水、水肿、腐果、异味等(具体参见GB/T12947). 3.3 风味门avor 果实成熟后,所具本品种(系)固有的内在口感质量,主要表现在其果肉风味、香气、质地和化渣程 度等. 3.4 可溶性固形物dissolved solid matter 果汁中能溶于水的糖、酸、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和氨基酸等的量,单位为白利糖度(Bix) 常用百 分率表示. 3.5 可滴定酸titrable acidity 以100mL果汁中含有机酸的量,折合成柠檬酸的克数,用百分率表示. 3.6 固酸比soluble solids to acidity ratio 果汁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其可滴定酸含量之比. 3.7 可食率edible rate 果实可食用部分质量占全果质量之比,用百分率表示. 3.8 等级容许度tolerance of defect fruit 在等级规定的范围内,允许出现的偏差. 4要求 4.1分等 按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分为特等、一等和二等,达不到二等指标的,视为等外级果,具体见表1. 表1 等别 项目 特等 等 二等 感官指标 果形端庄,具该品种(系) 果形端庄,具该品种(系) 果形正常,具该品种(系) 果形 典型特征,形状趋于一致 果形特征,形状较一致 特征,无明显畸形 2 GB/T21488—2008 表1(续) 等别 项目 特等 一等 二等 着色良好,色泽整齐,具 色泽 有该品种(系)成熟时固有色 色良好、均匀,具有该品种(系)成熟时固有色泽,着色率 ≥80% 泽,着色率≥90% 果面洁净,极少有伤疤、 病虫斑和药迹等,斑痕合并面 果面洁净,可有轻微斑 果面洁净,允许有少量斑 感 果面 积≤1.0cm2 最大单个斑点 痕,斑痕合并面积≤2.0cm2. 痕,斑痕合并面积≤3.0cm2 官指标 面积≤0.3cm2.果皮光亮, 最大单个斑...
GB/T 21078.2-2011 银行业务 个人识别码的管理与安全 第2部分:ATM和POS系统中脱机PIN处理的要求.pdf
ICS35.240.40 A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078.2-2011 银行业务个人识别码的管理与安全 第2部分:ATM和POS系统中脱机PIN 处理的要求 Banking-Personal identification number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Part 2:Requirements for offline PIN handling in ATM and POS systems (ISO9564-3:2003 MOD) 2011-12-30发布 2012-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1078.2-2011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在PIN输入设备(PED)和IC卡读卡器之间传输时的PIN保护2 5物理安全 2 6 PIN BLOCK格式 3 6.1概述 3 6.2格式2的PIN BL.OCK3 参考文献 4 I GB/T21078.2-2011 前言 GB/T21078《银行业务个人识别码的管理和安全》分为以下3个部分: —第1部分:ATM和POS系统中联机PIN处理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第2部分:ATM和POS系统中脱机PIN处理的要求; —第3部分:开放网络中PIN处理指南. 本部分为GB/T21078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修改采用ISO9564-3:2003《银行业务个人识别码的管理与安全第3部分:ATM和 POS系统中脱机PIN处理的要求》(英文版). 本部分与ISO9564-3:2003的技术性差异为:根据国内的实际应用情况,将6.1中“应为每笔交易 使用惟一密钥”的要求扩展为“应为每笔交易使用惟一密钥或者定期更换加密密钥”.有关技术性差异 已编入正文并在其涉及的条款的页边空白处用垂直单线标识. 本部分删除了ISO前言. 本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兴化市中心支行、中国银 联股份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平娃、陆书春、李曙光、贾树辉、赵志兰、仲志晖、王治纲、冉平、周燕媚、张凡、 贾静、刘运、景芸、张艳. GB/T21078.2-2011 引言 内置集成电路的金融交易卡在技术上已可使用IC卡进行脱机的PIN验证.目前发卡方可以选择 脱机或者联机方式进行PIN验证.GB/T21078的本部分为脱机处理PIN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脱机PIN验证不要求把持卡人的PIN发送到发卡方主机验证,因此通过网络进行PIN保护的相 关安全要求不适用.但是,尽管PIN可以脱机验证,许多通用的PIN保护原则和技术仍然适用. GB/T21078的本部分给出了对脱机类PIN处理的具体要求,除非明确说明,GB/T21078.1一2007给 出的PIN管理的基本原则适用于本部分, ISO10202的第6部分定义了使用IC卡进行持卡人验证的安全要求.应当指出,ISO10202定义 了对IC卡自身的要求,而非对收单方IC卡接受设备的要求,因此可以看成是对GB/T21078的补充. N ...
GB/T 20543.2-2011 金融服务 国际银行账号(IBAN) 第2部分:注册机构的角色和职责.pdf
ICS03.060 A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0543.2-2011/ISO13616-2:2007 金融服务国际银行账号(IBAN) 第2部分:注册机构的角色和职责 Financial services-International bank account number (IBAN)- Part 2: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registration authority (ISO13616-2:2007 IDT) 2011-12-30发布 2012-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0543.2-2011/ISO13616-2:2007 目 次 前言 引言 V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机构(RA) 5注册程序 1 6IBAN注册的结构 2 7服务级别协议 8信息权 3 附录A(规范性附录)注册机构的指定 4 参考文献 .5 I GB/T20543.2-2011/ISO13616-2:2007 前言 GB/T20543一2011《金融服务国际银行账号(IBAN)》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第1部分:IBAN的结构; 一第2部分:注册机构的角色和职责. 本部分为GB/T20543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13616-2:2007《金融服务国际银行账号(IBAN)第2部分:注 册机构的角色和职责》,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一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删除了国际标准前言, 与本部分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2659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2659一2000,qv ISO3166-1:1997) 一GB/T20543.1金融服务国际银行账号(IBAN)第1部分:BAN的结构(GB/T20543.1一 2011 ISO13161-1:2007 IDT) 本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联 金卡科技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平娃、陆书春、李曙光、杨倩、田洁、赵志兰、邵冠军、李延、杨宝辉、贾静、李孟琰、 刘志刚、仲志晖、贾树辉、刘运、景芸. Ⅲ GB/T20543.2-2011/ISO13616-2:2007 引 言 0.1概述 在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用于跨境信息传输、资金支付以及与支付相关交易的 电子通讯媒介的应用和国际性服务继续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在该环境下,为使自动处理更便利以支持 直通处理(STP) 制定了GB/T20543标准.通过该标准及行业内的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金融机 构与客户能够以机器可读的方式交换账户身份信息,该标准同时规定了验证所提供信息有效性的 条款. 在标准制定中采用单一的、通用的方法来识别金融机构客户的账户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是不现实的, 并且金融机构都希望保留自己所在国家现有的标识方法.鉴于此,该标准提出了一种只需对现有体系 进行最低限度的改动的标识方法及组织信息的方式,以促进信息的自动化处理. 在电子数据交换方面,该标准的应用将会带来: a)在处理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数据交换方面,减少了人为千预; b)提高了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水平; c)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体现账户者的国家信息. 本部分描述: 一负贵IBAN格式注册的注册机构; 一一注册IBAN格式的程序; 一一注册IBAN格式的数据元素, 符合GB/T20543并由BAN注册机构注册的国际协定BAN格式,公布在.swift.. 0.2GB/T20543本次修订的背景 GB/T20543本次修订是为了使IBAN标准与欧洲银行标准委员会(ECBS)的IBAN标准达成一 致,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可接受的标准. GB/T20543的本次修订吸取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这些国家已经实施了基于ECBS标准 的IBAN.与前一版本GB/T20543中的IBAN相比,明显的优势是本次修订规定了IBAN的固定长 度,以及规定了银行标识符在IBA中的固定长度和位置,这一优势便于进行更有效的真实性检查和更 好的直通处理(STP) 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本次修订的一个主要关注点是,GB/T20543规定的固定长度要求可能会改变国内账号,或者不同 国家的账号结构需要协调转换.但是,...
GB/T 20543.1-2011 金融服务 国际银行账号(IBAN) 第1部分:IBAN的结构.pdf
ICS03.060 A1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0543.1-2011/ISO13616-1:2007 代替GB/T20543一2006 金融服务国际银行账号(BAN) 第1部分:IBAN的结构 Financi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 bank account number(IBAN)- Part 1:Structure of the IBAN (ISO13616-1:2007 IDT) 2011-12-30发布 2012-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0543.1-2011/ISO13616-1:2007 目次 前言 I 引言 Ⅱ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约定 2 5结构 2 6校验码 7IBAN格式的注册 3 8IBAN的格式和示例3 附录A(规范性附录)IBAN在印制格式中的表示法4 附录B(资料性附录)校验码的计算和验证举例 5 参考文献 GB/T20543.1-2011/ISO13616-1:2007 前言 GB/T20543一2011《金融服务国际银行账号(IBAN)》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 一第1部分:IBAN的结构; 一一第2部分:注册机构的角色和职责. 本部分为该标准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20543一2006《银行业务和相关金融服务国际银行账号(IBAN)》. 本部分与GB/T20543一200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第5章中增加了对每一个国家IBAN都应有一个固定长度,以及每一个国家的银行标识符在 IBAN应有固定长度和位置的规定. 本部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13616-1:2007《金融服务国际银行账号(IBAN)第1部分: IBAN的结构》. 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一为便于使用,本部分删除了国际标准前言. 与本部分中规范性引用的国际文件有一致性对应关系的我国文件如下: —GB/T2659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2659一2000 qv ISO3166-1:1997) 一—GB/T17710信息技术安全技术校验字符系统(GB/T17710一2008,ISO/IEC7064: 2003 IDT) 本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0)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联 金卡科技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平娃、陆书春、李曙光、杨倩、田洁、赵志兰、邵冠军、李延、杨宝辉、贾静、李孟琰、 刘志刚、仲志晖、贾树辉、刘运、景芸. 本部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GB/T20543.1-2011/ISO13616-1:2007 引 言 0.1概述 在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用于跨境信息传输、资金支付以及与支付相关交易的 电子通讯媒介的应用和国际性服务继续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在该环境下,为使自动处理更便利以支持 直通处理(STP) 制定了本部分.通过本部分及行业内的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金融机构与客户能 够以机器可读的方式交换账户身份信息.本部分同时规定了验证所提供信息有效性的条款. 在标准制定中采用单一的、通用的方法来识别金融机构客户的账户和银行之间的关系是不现实的, 并且金融机构都希望保留自已所在国家现有的标识方法.鉴于此,本部分提出了一种只需对现有体系 进行最低限度的改动的标识方法及组织信息的方式,以促进信息的自动化处理. 在电子数据交换方面,本部分的应用将会带来: a)在处理行业内和行业间的数据交换方面,减少了人为干预; b)提高了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水平; c)确保所提供的信息可以体现账户者的国家信息. IBAN可以应用到纸质环境中.在应用IBAN描述金融机构的同时,如果为进一步限定金融机构, 也可以使用IBAN以外的技术标准. 符合GB/T20543并由BAN注册机构注册的各国协定BAN格式,公布在.swift.. 0.2GB/T20543本次修订的背景 GB/T20543本次修订是为了使IBAN标准与欧洲银行标准委员会(ECBS)的IBAN标准达成一 致,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全球可接受的标准. GB/T20543的本次修订吸取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这些国家已经实施了基于ECBS标准 的IBAN.与前一版本GB/T20543中的IBAN相比,明显的优势是本次修订规定了IBAN...
GB/T 19944-2005 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pdf
ICS27.010 F0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944-2005 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定额及其计算和 测定方法 Fuel consumption quota and its counting and testing method for heat treating production 2005-09-28发布 2006-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9944-2005 前言 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机电研究所、上海热处理厂、天津市热处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樊东黎、马兰、贾洪艳、宋炎炎、叶孝思. GB/T19944—2005 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定额及其计算和 测定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的计算、测定方法以及各种热处理工艺的燃料消耗定额. 本标准适用于企业制定热处理工艺燃料消耗定额和实行燃料定额管理. 大型铸锻件热处理和钢坯、钢材加热的燃料消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本标准中的燃料是指各种气体燃料(天然气、城市煤气、发生炉煤气、焦炉煤气、高炉煤气、液化石油 气等)、液体燃料(轻油、重油等),不包括固体燃料(煤、焦炭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是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5623产品电耗定额制定和管理导则 GB/T13324热处理设备术语 GB/T15318工业热处理电炉节能监测方法 GB/T17358热处理生产电耗定额及其计算和测定方法 JB/T50162一1999热处理箱式、台车式电阻炉能耗分等 JB/T50163一1999热处理井式电阻炉能耗分等 JB/T50164一1999热处理电热浴炉能耗分等 3术语和定义 GB/T13324、GB/T17358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热处理工艺燃料消耗fuel consumption of heat treatment process 在统计报告期(日、周、月或年)内由单项或数个热处理工序生产的每千克合格热处理工件所消耗的 燃料,其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3.2 基准工艺燃料消耗fuel consumption of basic heat treatment process 将中碳钢或中碳合金结构钢在额定装载量下,于830℃~850℃的箱式燃料炉中施行热装炉加热, .连续三班生产的淬火工艺燃料消耗定义为基准工艺燃料消耗,符号为Rb 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4总则 4.1热处理生产用的各式燃料炉应达到与JB/T50162一1999、JB/T50163一1999、JB/T50164一1999 的三等以上相当的水平. 4.2按照GB/T5623以数值统计法计算和制定热处理生产燃料消耗定额,以实测法进行定额的考核 和管理. 5热处理工艺燃料消耗定额计算 5.1基准工艺燃料消耗规定为R=2000kJ/kg(参见附录A中A.2). GB/T19944-2005 5.2以基准工艺燃料消耗为基数,根据各种热处理工艺特点和实施条件,并结合有关统计数据来计算 各种热处理工艺燃料消耗定额,见式(1): R;=RK1K2K3K4Ks (1) 式中: R一一某一热处理工艺燃料消耗定额,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R一基准工艺燃料消耗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K1—折算工艺系数,按表1确定; K2—加热方式系数,按表2确定; K3—生产方式系数,按表3确定; K—工件材料系数,按表4确定; K5—装载系数,按表5确定. 表1常用热处理工艺燃料消耗折算工艺系数K 热处理工艺 K 热处理工艺 K. 淬火 1.0 时效(固溶处理后) 0.4 正火 0.8 气体渗碳(滤层深<1.5mm) 2.5 退火 1.1 气体滤碳(渗层深1.5mm~3.0mm) 3.5 球化退火 1.3 渗碳、淬火、回火(层深500℃)回火 0.6 氮碳共渗 0.7~0.8 中温(250℃~500℃)回火 0.5 气体渗氮 2.5 低温(<250℃)回火 0.4 火焰淬火 0.5 表2常用热处理工艺燃料消耗加热方式系数K2 加热方式 周期炉 连续炉 气氛炉 真空炉 浴炉 流态炉 K 1.0...
GB/T 19630.4-2011 有机产品 第4部分:管理体系.pdf
ICS65.020.01 B0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630.4—2011 代替GB/T19630.4—2005 有机产品第4部分:管理体系 Organic products--Part 4:Management system 2011-12-5发布 2012-3-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1 GB/T19630.4—2011 目次 前言 3 1范围 .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术语和定义 5 4要求 .6 4.1通则.... .6 4.2文件要求 4.3资源管理 4.4内部检查 ..8 4.5可追溯体系与产品召回 .9 4.6 ..9 4.7持续改进 9 2 GB/T19630.4—2011 前 言 GB/T19630《有机产品》分为四个部分: 一第1部分:生产; 一第2部分:加工; 一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一第4部分:管理体系. 本部分为GB/T19630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 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9630.4-2005《有机产品第4部分管理体系》,与GB/T19630.4-2005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目次” —对适用范围进行了调整,删除了“相关的供应环节” —删除了“生产基地”的术语和定义,(见2005年版的3.4); —在生产、加工、经营质量管理手册增加了“有机标识的管理”、“可追溯体系与产品 召回”、“持续改进体系”,删除了“有机生产、加工、经营实施计划”、“跟踪审查” —一在生产、加工、经营操作规程中增加了“加工厂卫生管理与有害生物控制规程”和 “标签及生产批号的管理规程”,(见4.2.5g)和h)): 在记录中增加了“生产投入品的台帐记录”、“植物收获记录”、“动、物(蜂) 产品的屠宰、捕捞、提取记录”、“有机标识的使用管理记录”、“培训记录”和“内部检查记录”, (见4.2.6o)和p)); —删除了针对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管理者及内部检查员工作经验年限的规定 —修改并增加了可追溯体系与产品召回的标题和产品召回规定,(见4.5); —增加了,(见4.6).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 任. 本部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国家认监委注册部、南京国环有机产 品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郭春敏、栾治华、李显军、高秀文、王茂华、张纪兵、时松凯、 3 GB/T19630.4—2011 丛林晔、陈云华、徐娜、唐茂芝、杨泽慧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9630.4-2005. GB/T19630.4—2011 有机产品 第4部分:管理体系 1范围 GB/T19630的本部分规定了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应建立和维护的管理体 系的通用规范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有机产品生产、加工、经营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630.1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 GB/T19630.2有机产品第2部分:加工 GB/T19630.3有机产品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有机产品生产者organic producer 按照本标准从事有机种植、养殖以及野生植物采集,其生产单元和产品已获得有机产品 认证机构的认证,产品已获准使用有机产品标志的单位或个人. 3.2 有机产品加工者organic processor 按照本标准从事有机产品加工,其加工单位和产品已获得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产 品已获准使用有机产品标志的的单位或个人. 3.3 有机产品经营者organic handler 按照本标准从事有机产品的运输、储存、包装和贸易,其经营单位和产品获得有机产 品认证机构的认证,产品获准使用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的单位和个人. 3.4 5 ...
GB/T 19630.3-2011 有机产品 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pdf
ICS65.020.01 B0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630.3—2011 代替GB/T19630.3—2005 有机产品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Organic products-Part 3:Labeling and marketing 2011-12-5发布 2012-3-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9630.3—2011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通则 5产品的标识要求 2 6有机配料百分比的计算. 2 7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志 .3 8销售 .4 I GB/T19630.3—2011 前 言 GB/T19630《有机产品》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 —第2部分:加工 —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第4部分:管理体系 本部分为GB/T19630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 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9630.3-2005《有机产品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与GB/T 19630.3-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对间接暗示为有机产品的字样、图案、符号的使用限制(见4.2); —增加了“不得误导消费者将常规产品作为有机转换产品或者将有机转换产品作为有 机产品.”的规定(见4.3): —删除了对标识的文字的规定(见2005年版的4.5); —删除了出口产品根据国外标准或国外合同采购商要求进行标识的规定(见2005年 版的4.7); —删除了认证机构有机产品标识的相关要求(见5.1 5.2 7.2 7.3 2005年版的 5.1 5.2 5.3 8); —修改了有机配料百分比的计算结果取整数的方法,改为向下取整数,并将文字描述 修订为英文字母(见6.2 6.3 6.4); 一增加了“标识为“有机”的产品应在获证产品或者产品的最小销售包装上加施中国有 机产品认证标志或中国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及其唯一编号、认证机构名称或者其标识”的 规定(见7.2); —增加了在产品或产品包装上加施中国有机/有机转换产品认证标志的方法的规定 (见7.3); —增加了“有机产品进货时,销售商应索取有机产品销售证”的规定(见8.2); —删除了原“不符合GB/T19630的本部分标识要求的产品不能作为有机产品进行销 售.”的规定(见2005年版的9.6).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 任. 本部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国家认监委、中国 GB/T19630.3—2011 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国家质检总局标准法规中心、北京五洲恒 通认证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丽、俞开锦、解卫华、刘俊华、乔玉辉、杨志刚、陈云华、徐娜、 王茂华、付强、吴杏霞、孟冬、曲丽、刘文、孟凡乔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9630.3-2005. GB/T19630.3—2011 有机产品 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1范围 GB/T19630.3的本部分规定了有机产品标识和销售的通用规范及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按GB/T19630.1生产或GB/T19630.2加工并获得认证的产品的标识和销 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630.1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 GB/T19630.2有机产品第2部分:加工 GB/T19630.4有机产品第4部分:管理体系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标识labeling 在销售的产品上、产品的包装上、产品的标签上或者随同产品提供的说明性材料上,以 书写的、印刷的文字或者图形的形式对产品所作的标示. 3.2 认证标志certification mark 证明产品生产或者加工过程符合有机标准并通过认证的符号、图案或者符号、图案 以及文字的组合. 3.3 销售marketing 批发、直销、展销、代销、分销、零售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将产品投放市场的活动. 4通则 4.1有机产品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进行标识. 4.2“有机”术语或其他间接暗示为有机产品的字样、图案、符号,以及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标 志只应用于按照GB/T19630.1、GB/T19630.2和GB/T19630.4的要求生产和加工并获得认 证的有机产品的标识,除非“有机”表述的意思与本标准完全无关. 4.3“有机”、“有...
GB/T 19630.2-2011 有机产品 第2部分:加工.pdf
ICS65.020.01 B0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630.2—2011 代替GB/T19630.2—2005 有机产品第2部分:加工 Organic products-Part 2:Processing 2011-12-5发布 2012-3-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9630.2—2011 目次 前言 1范围. 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5 3术语和定义 5 4要求. 6 4.1通则. 6 4.2食品和饲料. 6 4.3纺织品 附录A(规范性附录)有机食品加工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助剂和其他物质10 A.1食品添加剂 ..10 A.2加工助剂. .....13 A.3调味品 ...14 A.4微生物制品 .14 A.5其他配料. .. 14 附录(规范性附录)有机饲料加工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15 附录C(资料性附录)评估有机加工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的准则 ...16 C.1原则 .16 C.2核准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的条件 16 C.3使用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的优先顺序 ......16 2 GB/T19630.2—2011 前言 GB/T19630《有机产品》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 —第2部分:加工 —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第4部分:管理体系 本部分为GB/T19630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9630.2-2005《有机产品第2部分:加工》.与GB/T19630.2-2005相 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对产品范围进一步明确包括动物食用的产品,删去了对有机纺织品的适 用范围限于棉花和蚕丝纤维材料的要求; —在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增加了GB2721食用盐卫生标准和GB/T16764配合饲料企业卫 生规范; 在定义和术语中,增加了饲料添加剂(见3.3),删除了离子辐照(见2005年版的3.4); 将2005年版中的4.1和4.2修改为4.1“通则”,补充或明确如下内容:1)从配料、加 工过程和防止非有机产品混淆三个环节进一步明确保持加工产品的“有机属性”;2) 有机饲料加工厂应符合GB/T16764的要求;3)应考虑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或将负 面影响减少到最低. 在配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中增加了饲料加工的要求(见4.2.1.6): 一在加工中简略了平行生产的规定(见4.2.2.2),删除了冲顶加工加工等具体要求(见 2005年版的4.4.4.15); —在有害生物防治中增加了对消毒剂使用规定(见4.2.3.3); —在储藏和运输中将档案记录管理要求归入GB/T19630.4(见GB/T19630.4-XXXX4.2.6 1 2005年版的4.7.5和4.8.4); —在纺织品加工中修改了制定和实施环境管理改善计划的时间规定(见2005年版的 4.10.2g) 删除了纺织品中的“关于加工厂卫生”、“关于有害生物防治”、“关于储藏”、 “关于运输”、“关于包装”、“关于配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见2005年版的4.10.21); —重新梳理了附录A中的“有机食品加工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助剂和其他物质”列 表中的物质,并分别列出了表A.1“食品添加剂列表”和表A.2“加工助剂列表”(见附录 A); 3 GB/T19630.2—2011 —增加了附录B“有机饲料加工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见附录B). 请注意本部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部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起草单位:杭州万泰认证有限公司、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中国农业大学、 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山东省环保局、国家认监委注册部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卢振辉、袁清、王慧、汪云岗、刘先德、乔玉辉、孟凡乔、栾治华、 邰崇妹、谭红、陈云华、徐娜、戴金平、王茂华.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9630.2-2005. 4 GB/T19630.2—2011 有机产品第2部分:加工 1范围 GB/T19630的本部分规定了有机加工的通用规范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以按GB/T19630.1生产的未加工产品为原料进行的加工及包装、储藏和运输 的全过程,包括食品、饲料和纺织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部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部分. GB2721食用盐卫生标准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4287纺织染...
GB/T 19630.1-2011 有机产品 第1部分:生产.pdf
ICS65.020.01 B04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630.1—2011 代替GB/T19630.1—2005 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 Organic products--Part 1:Production 2011-12-5发布 2012-3-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9630.1—2011 目次 前言 III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通则 4.1生产单元范围. ....3 4.2转换期 .3 4.3基因工程生物/转基因生物 .3 4.4辐照 3 4.5投入品 .3 5植物生产 5.1转换期 5.2平行生产 4 5.3产地环境要求 4 5.4缓冲带 4 5.5种子和植物繁殖材料 .5 5.6栽培 15 5.7土肥管理 .5 5.8病虫草害防治 .5 5.9其他植物生产 .6 5.10分选、清洗及其他收获后处理 6 5.11污染控制 .7 5.12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7 6野生植物采集. 7食用菌栽培 8畜禽养殖 .8 8.1转换期 8 8.2平行生产 .8 8.3畜禽的引入8 8.4饲料.. .9 8.5饲养条件 .10 8.6疾病防治 11 8.7非治疗性手术 11 8.8繁殖 .12 8.9运输和屠宰12 8.10有害生物防治 13 I GB/T19630.1—2011 8.11环境影响 13 9水产养殖 .13 9.1转换期. 13 9.2养殖场的选址 .14 9.3水质 .14 4 .14 9.5捕捞. .15 9.6鲜活水产品的运输 15 9.7水生动物的宰杀 444 15 9.8环境影响 ....16 10蜜蜂和蜂产品 16 10.1转换期. .16 10.2蜜蜂引入. ....16 10.3采蜜范围. 16 10.4蜜蜂的饲喂 .16 10.5疾病和有害生物防治 ....16 10.6蜂王和蜂群的饲养 .17 10.7蜂蜡和蜂箱. .17 10.8蜂产品收获与处理18 10.9蜂产品贮存 .18 11包装、贮藏和运输 18 11.1包装 18 11.2贮藏 .18 11.3运输. 附录A(规范性附录)有机植物生产中允许使用的投入品 ...19 附录B(规范性附录)有机动物养殖中允许使用的物质 23 附录C(资料性附录)评估有机生产中使用其他投入品的准则27 附录D(规范性附录)畜禽养殖中不同种类动物的畜舍和活动空间31 参考文献 32 表A.1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 .19 表A2植物保护产品 .20 表A.3清洁剂和消毒剂 表B.1添加剂和用于动物营养的物质 23 表B.2动物养殖场所允许使用的清洁剂和消毒剂 .25 表B.3蜜蜂养殖允许使用的疾病和有害生物控制物质26 表D.1家畜 .31 表D.2家禽 ..31 GB/T19630.1—2011 前 言 GB/T19630《有机产品》分为四个部分: —第1部分:生产 —第2部分:加工 ——第3部分:标识与销售 —第4部分:管理体系 本部分为GB/T19630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 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9630.1-2005《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与GB/T19630.1-2005 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目次”; —增加了“引言”; 一增加了部分定义和术语,包括养殖期(见3.8)、植物繁殖材料(见3.10)、基因工 程技术(转基因技术)(见3.12)、辐照(见3.14); 一删除了部分定义和术语,包括允许使用、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见2005年版的3.11、 3.12、3.13); —增加了“通则”(见4); 一提高了认证产品中禁用物质残留限量的要求(见4.5.6); ——修改了对一年生植物种苗的要求(见5.5.3); —增加了对设施栽培(见5.9.1)、芽苗菜(见5.9.2)的要求: —一在食用菌栽培中增加了允许使用的辅料(见7.3); ——增加了“分选、清洗及其他收获后处理”(见5.10); ——修改了肉用鸡的引入日龄(见8.3.1); —一修改了“畜禽的引入”,猪、羊每年引入的数量放宽到不超过同种成年有机母畜总 量的20%(见8.3.2); 一修改了粗饲料、鲜草、青干草或青贮饲料所占比例的计算方法(见8.4.4); —修改了猪、羊的断乳期(见8.4.5); —...
GB/T 19162-2011 梭鱼.pdf
B 51 ICS 65.15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9162-2011 代替GB19162-2003 梭 鱼 Redlip mullet 2011-06-16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9162-2011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19162-2003《梭鱼》。
本标准与GB19162-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梭鱼的学名和英文名; -修改与补充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修改了6.2"生化遗传学特性"的测定,采用肝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代替肌肉中乳 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并删除肌肉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带的活性强度指标; -删除了6.2.2; 增加了7.1“检验规则”; 增加了7.2“抽样方法”; 修改了7.6“染色体检测”,直接引用GB/T18654.12; 一修改了7.7“生化遗传分析”,直接描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增加了判定规则; -删除了原标准中A.2; 增加了附录B。
本标准的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市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耿绪云、李相普、刘克奉、王雪惠、马维林。
1
GB/T 19162-2011 梭 鱼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梭鱼Lizahaematocheila(TemmincketSchkegel)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生长与繁 殖、遗传学特性以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梭鱼的种质检测和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7826海洋生物分类代码 GB/T18654.1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部分:检验规则 GB/T18654.2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2部分:抽样方法 GB/T18654.3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18654.12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3名称与分类 3.1学名 梭鱼Liza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kegel),见GB/T17826。
3.2分类位置 属形目(Mugiliformes)、科(Mugilidae)、鲮属(Liza)。
4主要形态构造特征 4.1外部形态特征 4.1.1外形 体细长呈梭形,前端略平扁,向后渐为侧扁。
口下位,呈“人"字形。
两颌齿细小,呈绒毛状。
上颌骨 在嘴角后突然向下弯曲,后端外露。
眼小,常呈红色,脂眼脸不发达。
背鳍两个,分离。
胸鳍基部无腋 鳞。
体被弱栉鳞,头部为圆鳞,无侧线。
鳃耙细长,排列密集。
尾鳍凹形或浅凹形。
头及体背呈青灰色, 体侧淡黄色,腹部白色。
梭鱼的外部形态见图1。
图1梭鱼外形
GB/T 19162-2011 4.1.2可数性状 4.1.2.1背鳍鳍式:D.IV,I-8。
4.1.2.2胸鳍鳍式:P.16~17。
4.1.2.3腹鳍鳍式:V.I-5。
4.1.2.4臀鳍鳍式:A.Ⅲ-8~9。
4.1.2.5纵列鳞数:36~44。
4.1.2.6横列鳞数:12~14。
4.1.2.7第一弓外侧鳃耙数:26~60+50~76。
4.1.3可量性状 取980尾体长6.7cm~71.0cm,体重34g~5330g的个体实测可量性状比例值见表1。
表1实测可量性状比例值 全长/体长 体长/体高 体长/头长 头长/吻长 头长/眼径 头长/眼间距体长/尾柄长尾柄长/尾柄高 1.186±0.083|5.031±0.6514.211±0.245|4.593±0.495|5.707±0.857|2.133±0.199|5.430±0.405|1. 947±0.202 4.2内部构造特征 4.2.1 一室,前端分叉,两侧具角棘突起。
4.2.2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24。
第二脊椎骨关节突向后伸延呈棘状。
4.2.3腹膜 灰黑色。
4.2.4幽门盲囊 5个~7个(通常6个)。
4.2.5消化道 食道短,胃呈“V"字形,胃壁肌肉发达,肠较长。
4.2.6性腺位置 体腔背面,下面。
5生长与繁殖 5.1生长 不同年龄组的梭鱼体长、体重的实测值见表2。
与表2对应的不同年龄组的鱼体长、体重平均退算 值、生长方程、体长体重关系式参见附...
GB/T 18395-2010 彭泽鲫.pdf
ICS65.150 B5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395-2010 代替GB/T18395-2001 彭泽鲫 Pengze crucian carp 2011-01-10发布 2011-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8395—2010 前 言 本标准代替GB/T18395一2001彭泽鲫3. 本标准与GB/T18395一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一删去了原引用标准GB17716-1999 增加了引用标准GB/T18654.1、GB/T18654.2、 GB/T18654.3、GB/T18654.12、GB/T18654.13; -一删除了原标准中的“4.2.2肋骨”和“4.2.6肠”; 一对原标准中“4.1.2可数性状”、“4.1.3可量性状”和“5.1生长”的数据进行了调整和 修订; 一增加了“不同年龄组个体怀卵量”数据及检测方法; —增加了“染色体组型”图.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九江学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建民、张小谷、曹烈、黄金球、付纹琪、付永进、高小平、廖亚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8395—2001. I GB/T18395—2010 彭泽鲫 1范围 本标准确立了彭泽(Carassius auratus var.Pengzesis)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生长与繁殖、生化 遗传学特性、细胞遗传学特性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彭泽卿的种质检测与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8654.1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部分:检验规则 GB/T18654.2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2部分:抽样方法 GB/T18654.3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3部分:性状测定 GB/T18654.12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2部分:染色体组型分析 GB/T18654.13养殖鱼类种质检验第13部分:同工酶电泳分析 3学名与分类 3.1学名 彭泽鲫(Carassius auratus var Pengzesis) 3.2分类位置 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Cyprinidae) 鲤亚科(Cyprininae) 鲜属(Carassius). 4主要形态构造特征 4.1外部特征 4.1.1外形 体较长,呈纺锤形.头小,吻饨,口端位,弧形,唇较厚,无须,下领部至胸鳍基部呈平缓弧形.背厚, 鱼体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灰白色.鳍条青黑色,雄性胸绪末端可达腹鳍基部. 彭泽鲫的外部形态见图1. 4.1.2可数性状 4.1.2.1背鳍鳍式:D.IV-16~19. 4.1.2.2臀鳍鳍式:A.I1I-5~6. 4.1.2.3侧线鳞鳞式:31 5~7 5~7.083 4.1.2.4左侧第一弓外侧鳃耙数:38~49. 4.1.3可量性状 不同年龄组的可量性状实测值及比例见表1. 1 GB/T18395-2010 图1彭泽鲫外形图 表1不同年龄组彭泽鲫可量性状实测值及比例 组别 项目 1 3 4 全长/mm 155.11±29.25 248.48±17.47 296.04士10.30 315.60士9.94 体长/mm 129.17±25.83 211.18±15.32 252.74士8.85 270.96±8.66 体长/体高 2.67±0.01 2.58士0.01 2.52士0.01 2.66士0.01 体长/头长 4.23士0.03 4.80士0.03 4.82士0.02 4.87±0.03 体长/尾柄长 9.96士0.06 9.97±0.11 9.53±0.07 9.57±0.09 体长/尾柄高 6.75±0.04 6.440.05 6.29士0.02 6.39±0.03 头长/吻长 4.63士0.05 5.19士0.08 5.730.12 5.50士0.08 头长/眼径 4.92±0.01 5.20±0.06 6.04士0.07 6.15士0.07 头长/眼间距 2.05±0.02 1.79±0.04 1.860.03 1.88±0.02 4.2内部构造 4.2.1原 螺分两室,前室粗短,后室细长. 4 2.2下咽齿 下咽齿一行,齿式为4/4. 4.2.3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为31~32. 4.2.4腹膜 腹膜为黑色. 5生长与繁殖 5.1生长 不同年龄组鱼的体...
GB/T 18109-2011 冻鱼.pdf
ICS67.120.30 X2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109-2011 代替GB/T18109—2000 冻 鱼 Quick frozen finfish (CODEX STAN 36-1981 Rev.1-1995 Codex standard for quick frozen finfish uneviscerated and eviscerated MOD) 2011-12-30发布 2012-04-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8109-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是对GB/T18109一2000《冻海水鱼》的修订. 本标准与GB/T18109一2000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一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感官要求中,取消等级的划分; —一增加了鱼肉中水分含量指标; 一安全指标直接引用卫生标准及我国相关法律规定.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CODEX STAN36-1981 REv.1-1995《冻鱼(未去内脏及去内脏)》 (Codex standard for quick frozen finfish uneviscerated and eviscerated) 一致性程度为修改采用;本标 准与CODEX STAN36-1981 Rv.1-1995的文本结构变化参见附录A 技术性差异参见附录B.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品加工分技术委员会(SAC/TC156/SC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联珠、李晓川、翟统秀、路世勇、陈远惠、孙建华. 本标准于2000年5月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GB/T18109—2011 冻 鱼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冻鱼产品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带头的、去头的,全部去内脏或未去内脏的、适合人类食用的冻鱼产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733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 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7718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SC/T3016一2004水产品抽样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干耗deep dehydration 样品表面积10%以上过度损失水分,表现为鱼体表面呈现异常的白色、黄色,覆盖了肌肉本身的颜 色,并已渗透至表层以下,如用刀或其他利器刮去,将明显影响产品外观. 3.2 外来杂质foreign matter 除包装材料外,样品单位中存在的、非鱼体自身、可轻易辨别的物质.虽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出现外来杂质表明不符合良好操作规范和卫生习惯. 3.3 异味odour 样品带有的明显的、持久的、令人厌恶的由腐败、酸败或饵料引起的气味或风味. 3.4 鱼肉异常flesh abnormalities 鱼肉呈现糊状、膏状,或出现鱼肉与鱼骨分离等腐败特征;未去内脏鱼产品,出现破肚的腐败情况; 样品出现过量凝胶状态的鱼肉,同时鱼肉中水分达86%以上,或按重量计算5%以上的样品被寄生虫感 染导致肉质呈现糊状. 1 GB/T18109-2011 4要求 4.1加工要求 4.1.1产品经过适当预处理后,应在下述条件下冻结加工: a)冻结应在合适的设备中进行,并使产品迅速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 b)速冻加工只有在产品的中心温度达到并稳定在≤一18℃时才算完成. )产品在运输、贮存、分销过程中应保持在深度冻结状态,以保证产品质量. 4.1.2在产品的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应尽量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在贮存过程中脱水和氧化作用影响产 品质量. 4.1.3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允许按规定要求对速冻产品再次速冻加工,并按照被认可的操作进行再 包装. 4.1.4产品原料验收及加工操作过程应符合良好操作技术规范. 4.2原料要求 4.2.1鱼 速冻鱼原料应为品质良好、可作为鲜品供人类消费的鱼,应符合GB2733的规定. 4.2.2水 加工或镀冰衣用水应为饮用水或清洁海水.饮用水应符合GB5749的要求,清洁海水应符合 GB3097的规定. 4.2.3其他成分 所使用的其他成分应具有食品级的质量,并符合相应法规及标准的规定. 4.3食品添加剂 加工生产中所用的食品添加...
GB/T 17997-2008 农药喷雾机(器)田间操作规程及喷洒质量评定.pdf
ICS65.060.40 B9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997—2008 代替GB/T17997-1999 农药喷雾机(器)田间操作 规程及喷洒质量评定 Evaluating regulations for the operation and spraying quality of sprayers in the field 2008-06-03发布 2009-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7997—2008 前言 本标准是对GB/T17997一1999《农药喷雾机(器)田间操作规程及喷洒质量评定》的修订.本标准 与GB/T17997一1999相比,主要技术内容修改如下: 一删除了定义内容; ——增加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第5章喷洒质量测定方法; 一增加附录A检测用仪器及工具; 一增加附录B评定用记录表格.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T17997一1999.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农业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长松、王忠群、薛新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997—1999 I GB/T17997—2008 农药喷雾机(器)田间操作 规程及喷洒质量评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药喷雾机(器)田间操作规程、喷洒质量要求、喷洒质量测定方法和喷洒质量评定. 本标准适用于风送式喷雾机、喷杆式喷雾机、担架式机动喷雾机、背负式机动喷雾机、手动喷雾器 [以下简称喷雾机(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JB/T9782一1999植保机械通用试验方法 NY/T650一2002喷雾机(器)作业质量 NY/T1225一2006喷雾器安全施药技术规范 3田间操作规程 3.1喷洒前的准备 3.1.1在需要喷药的田块划出测试区,测试区的长度根据前进速度、喷幅及施药液量来确定,但不得少 于30m.测试时间不少于15s 且药液箱内液量不少于药液箱容量的10%.使喷洒面积为0.1hm2整 数倍.计算结果记录于表B.1中. 3.1.2根据不同作物生长期和病虫害,选择合适的农药及喷洒方法. 3.1.3按批准注册的农药的推荐用量结合田块条件,确定施药液量和机具前进速度. 3.1.4施药液量与喷头喷量、喷幅和喷施作业前进速度关系式按公式(1);根据所选择的施药液量、前 进速度和喷头数,按公式(2)计算出单个喷头所需的喷量. 3.1.5喷洒除草剂的推荐工作压力不大于0.3MPa;喷洒杀虫剂、杀菌剂的推荐工作压力为0.3MPa~ 0.5 MPa. 3.1.6喷洒杀虫剂、杀菌剂时使用推荐圆锥雾喷头;喷洒除草剂时推荐使用扇形雾喷头;行上或行间除 草时推荐使用均匀型扇形雾喷头, 3.1.7使用喷杆式喷雾机喷洒除草剂时必须选用装有防滴阀的喷头, 3.1.8根据喷幅、前进速度和施药液量计算所需的喷头喷量,再根据所需的喷头喷量和推荐工作压力 选择合适的喷头. 3.1.9评定用仪器应经校准,并在有效周期内,见附录A. 3.2喷雾机(器)性能检查 喷雾机(器)应符合NY/T650一2002中4.1.1的要求,并按JB/T9782的有关方法及以下要求进 行检查. 3.2.1在喷雾机(器)中加入清水,使其在额定工况下工作,检查每个喷头的喷量、喷雾角和雾形是否符 合标准要求. 3.2.2检查喷头或喷孔有无明显的磨损和缺陷,选用的规格型号是否合适. 1 GB/T17997—2008 3.2.3喷杆式喷雾机各喷头闻喷量的差异不得大于喷量平均值的10%:在说明书规定的工作压力下 工作时,喷杆上喷头的喷量分布均匀性变异系数不得大于15%对喷雾角及雾形有明显差异,喷量大 于喷头喷量平均值20%以上的单只喷头,应予以更换. 3.2.4喷雾机(器)正常工作后,在0.3MPa压力下关闭截流阀20s后,在1min内,允许2~3个喷头 滴漏液总量不得大于10滴,单只喷头滴液量不得大于3滴. 3.2.5调压安全阀应灵敏、可靠. 3.3实际施药液量的校核与调整 实际施药液量的调整按5.1进行,如果不符合预定施药液量需进行调整. 3.3.1施药液量的变动量在10%~25%变化时,用改变作业速度的方法来调整施药液量. 3.3.2施药液量的变动量大于25%时,应更换喷头或喷嘴. 3.3.3施药液量的变动量范围小于1...
GB/T 17582-2011 工业炸药分类和命名规则.pdf
ICS71.100.30 G89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582-2011 代替GB/T17582-1998 工业炸药分类和命名规则 Classification and rules of nomenclature for industrial explosive 2011-12-05发布 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7582--2011 前 言 本标准依据GB/T1.1一2009的规则编制. 本标准代替GB/T17582一1998工业炸药分类和命名规则》. 本标准与GB/T17582一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修改了乳化铵油炸药、膨化硝铵炸药、粉状铵油炸药的定义(见3.1、3.2、3.3 1998年版的3.2、 3.3、3.4); 一副除了命名方法中工业炸药名称组成中“特性或特征”的相关内容(1998年版的表3、5.2.1、 5.2.1.3); —一修改了部分工业炸药的简称和代号,删除了“重铵油炸药”,将乳化铵油炸药的简称“铵油乳”改 为“重铵油”,代号“AYR”改为“ZAY”(见表1 1998年版的3.2); 一删除了铵梯油炸药、铵松蜡炸药、铵沥蜡炸药、浆状炸药、太乳炸药品种,增加了改性铵油炸药 品种,将“粒状粘性炸药”改为“粘性粒状炸药”(见表1); 一修改了工业炸药的类别,将乳化铵油炸药分为抗水型和普通型,抗水型划人含水炸药类,普通 型划人铵油类炸药(见表1); 一一修改了工业炸药的用途,增加了“硫化矿爆破”,“燥炸加工”中增加了“复合”(见表2).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标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民爆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煤炭科 学研究总院爆破技术研究所、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安徽江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金能科技股份有限 公司、辽宁庆阳民爆器材有限公司、盾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兴安民用爆破器材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倪欧琪、韩永宏、段资、夏斌、钟一鹏、熊代余、方志梅、邱朝阳、任伟、刘世坤、 刘学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582-1998 GB/T17582-2011 工业炸药分类和命名规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炸药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工业炸药.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659民用爆破器材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14659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乳化铵油炸药emulsion/ANFO bination 由乳化基质和多孔粒状铵油炸药按不同比例混合制成的工业炸药. 3.2 膨化硝铵炸药expanded AN explosive 以膨化硝酸铵为主要成分,加人可燃剂、消焰剂制成的工业炸药. 3.3 粉状乳化炸药powdery emulsion explosive 以硝酸铵和复合油为主要成分,经乳化和成粉工艺制成的具有乳化微观结构的工业炸药. 3.4 改性铵油炸药modified ANFO explosive 以经改性剂改性的硝酸铵粉末为主要成分,加入可燃剂、消焰剂制成的工业炸药. 4分类 工业炸药按其组成特征和物理特征分为四大类14小类. 5命名规则 5.1命名原则 工业炸药的命名以反映产品的主要属性和用途为主,分为全称、简称和代号三种. 1 GB/T17582-2011 5.2命名方法 5.2.1全称 5.2.1.1概述 工业炸药的全称一般由产品序号或安全级别、产品的用途及产品的类别组成. 5.2.1.2类别 工业炸药的类别见表I. 表1工业炸药的类别、简称和代号 工业炸药类别 简称 代号 乳化炸药 乳化 RH 含水炸药 乳化饺油炸药 重铵油 ZAY 水胶炸药 水胶 SJ 多孔粒状铵油炸药 多孔粒 DKL 粉状乳化炸药 粉乳 FR 膨化硝铵炸药 膨化 PH 铵油类炸药 乳化铵油炸药 重铵油 ZAY 改性铵油炸药 改铵油 GAY 粘性粒状炸药 粘粒 NL 粉状铵油炸药 粉铵油 FAY 胶质硝化甘油炸药 胶硝甘 JXG 硝化甘油类炸药 粉状硝化甘油炸药 粉硝甘 FXG 铵梯炸药 铵梯 AT 其他 液体炸药 液口 YO 注:乳化铵油炸药作为含水炸药使用时为抗水型乳化铵袖炸药,作为饺油类炸药使用时为普通型乳化被油炸药. 药的药的主要分来定,以字加上主要成分的简表示如肤 5.2.1.3用途 工业炸药的用途按其使用对象或效能分为六种(见表2).若某种炸药同时具有几种用途时,...
GB/T 17494-2009 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诊断技术.pdf
ICs11.220 B4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494—2009 代替GB/T174941998 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诊断技术 Diagnostic techniques of indirect ELISA technique for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disease 2009-04-23发布 2009-09-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17494-2009 前言 本标准参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0IE)最新公布的《陆生动物诊断试验和疫苗手册》2004年版,并结 合我国现有动物卫生法规及农业部对马传贫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修订,其技术内容与正所推荐的基本 一致. 本标准代替GB/T17494一1998《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技术规程》. 本标准与GB/T17494一199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前言”部分作适当变动; —删除第2章的内容; 一第4章“仪器设备”和第5章“试剂”部分改为“材料准备”,并对内容作较大的改动; —第6章“配制溶液”部分放置在附录内; ——修订原标准中的语句和计量单位等错误用法.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和附录D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动物防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1)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相文华、郭巍、赵立平、戴玉坤.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494-1998. I GB/T17494-2009 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诊断技术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间接ELISA诊断技术的测定原理、材料准备、操作方法和结果判 定等. 本标准适用于检测马血清中的马传贫病毒抗体.可用于生产和经营马匹者对未注射马传贫疫苗马 匹的检疫、马传贫病马的定性,也可用于对注射马传贫疫苗马匹的免疫状态进行测定. 2测定原理 用制备的马传贫病毒抗原,包被聚苯乙烯微量板孔,使免疫反应在固相载体上进行.当被检血清中 有马传贫病毒抗体存在时,则与孔壁上的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再与酶标记的抗体(抗马免疫球蛋 白)反应,最后通过测定酶作用底物催化后的产物,进行马传贫病毒抗体的定性、定量测定. 3材料准备 3.1器材 3.1.196孔平底微量反应板. 3.1.2微量移液器. 3.1.3酶标测定仪. 3.1.4恒温箱. 3.1.5保湿盒等. 3.2试剂 3.2.1兔抗马IgG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物(简称酶标抗体)为冻于品,见附录A. 3.2.2马传贫病毒抗原包被板见附录B. 3.2.3马传贫病毒标准阳性血清和标准阴性血清均为冻干品. 3.2.4磷酸盐缓冲液(0.02mol/L pH7.2 PBS)配制方法见第C.1章. 3.2.5洗涤缓冲液(0.02mol/L pH7.2 PBS-0.05%吐温-20)的配制方法见第C.2章. 3.2.6血清及酶标记抗体稀释液(0.02mol/L PH7.2 PBS-0.05%吐温-20-0.1%白明胶-10%健康牛 血清)的配制方法见第C.3章. 3.2.7底物缓冲液(H5.0磷酸盐-柠檬酸缓冲液,内含0.04%邻苯二胺及0.045%过氧化氢)的配制 方法见第C.4章. 3.2.8终止液(2mol/L 碗酸)的配制方法见第C.5章. 4操作方法 4.1冲洗包被板:向各孔注入洗涤缓冲液,浸泡3min 甩千,再注人洗涤缓冲液,重复3次.甩干孔内 残液,在滤纸上吸干. 4.2加被检血清及对照血清:将每份被检血清样品各取50L加人到血清稀释板的各孔内,再将稀释 液0.95mL依次加入各孔内,作1:20倍稀释.混匀后分别取100μL依次加人抗原包被反应孔中,每 份血清加两个孔.每块反应板设阴性血清和阳性血清对照各两孔,每孔100μL.盖好包被板置37℃ 湿盒内1h 冲洗同4.1. 4.3加酶标记抗体:用酶标抗体稀释液将冻干酶标记抗体稀释至工作浓度,每孔加100μL 置37℃湿 1 GB/T17494-2009 盒内1h 冲洗同4.1. 4.4加底物缓冲液:每孔加新配制的底物溶液100L 在室温下避光反应5min~10min 见附录D. 4.5终止反应:每孔加终止液20μL~30L. 5结果判定 5.1目测法 阳性对照血清孔呈鲜明的桔黄色,阴性对照血清孔无色或基本无色,被检血清孔凡显色者即判为马 传贫病毒抗体阳性.如遇颜色反应较弱,但与阴性对照血清孔还有差异者,用目测法难以判定时,则以 比色法测定为最终结果. 5.2比色法 用酶标测试仪,在波长492nm下,测定各孔OD值,阳性对照血清两孔平均OD值大于1.0,阴性 对照血清两孔平均OD值小于等于...
GB/T 17003.1-2011 防伪纸 第1部分:防涂改纸.pdf
ICS85.020 Y3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003.1-2011 代替GB/T17003.1一1997 防伪纸第1部分:防涂改纸 Anti-counterfeiting paper-Part 1:Anti-alter paper 2011-12-30发布 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7003.1—2011 前 言 GB/T17003《防伪纸》分为八个部分: ——第1部分:防涂改纸; ——第2部分:纤维防伪纸; —第3部分:水印防伪纸; ——第4部分:安全线防伪纸; 一第5部分:全息防伪纸; 一第6部分:复写防伪纸; ——第7部分:防复印纸; 第8部分:其他防伪纸. 本部分为GB/T17003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7003.1一1997《安全防伪纸第1部分:证券证件用纸》.与GB/T17003.1一 199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由原《安全防伪纸第1部分:证券证件用纸》修订为《防伪纸第1部分:防涂改 纸》; 一—增加术语与定义(见第3章); ——取消产品分类(见1997年版的第3章); 一修改了要求内容,分为外观、规格、物理特性和防伪性能要求四部分(见第4章,1997年版的 第4章);并相应修改、调整试验方法(见第5章,1997年版的第5章); ——修改了验收规则内容(见第6章,1997年版的第6章); 一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内容,增加了安全措施(见第7章,1997年版的第7章); ——增加环保、卫生要求(见第8章). 本部分由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保定钞票纸业有限公司、安兴纸业(深圳)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国家防 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深圳市公共防伪技术与材料科学研究院、无锡新光印防伪技术有限公司、昆 山钞票纸业有限公司、天津中钞纸业有限公司、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曹秀痕、苏秀军、姚锦东、粟婉、刘克夫、戴梅、王国平、王炳强、李亚娟、王小涛、 王彤、张华等.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003.1—1997. I GB/T17003.1—2011 防伪纸第1部分:防涂改纸 1范围 GB/T17003的本部分规定了防涂改纸的术语和定义,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 输、贮存和安全指施,环保、卫生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存单、支票、证件、保密文件等需要防化学涂改功能的纸.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47一1997印刷、书写和绘图用原纸尺寸 GB/T191一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450一2008纸和纸板试样的采取及试样纵横向、正反面的测定 GB/T451.1一2002纸和纸板尺寸及偏斜度的测定 GB/T464一2008纸和纸板的干热加速老化 GB/T2828.1一2003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 计划 GB/T7705一2008平版装潢印刷品 GB/T10342一2002纸张的包装和标志 GB/T10739一2002纸、纸板和纸浆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eqv ISO187:1990) GB/T22467.1一2008防伪材料通用技术条件第1部分:防伪纸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防涂改纸anti-alter paper 添加或涂敷特殊化学物质,使纸面经化学涂改后产生明显变色痕迹的纸. 3.2 化学敏感性chemica!sensitivity 纸中所载物质经化学涂改后,发生变化形成目视可见的变色痕迹. 3.3 标准样张reference 用以比较防涂改纸化学敏感性效果的样品纸张. 4要求 4.1外观 4.1.1纸张纤维组织均匀,切边整齐、洁净. GB/T17003.1-2011 4.1.2纸面应平整,不许有折子、皱纹、残缺、破洞、透光点、裂口、斑点、沙子、硬质块、明显毛布痕、鱼鳞 斑以及借透射光可见的孔眼,色泽应一致.纸面不许有掉毛、掉粉、掉片现象, 4.2规格 4.2.1防涂改纸的规格要求见表1. 表1规格要求 单位为毫米 序号 项目 要求 1 平板纸偏斜度(偏差) 士3 2 平板纸幅面尺寸及允许偏差 按GB/T147一1997执行,或按订货合同要求生产 3 卷筒纸宽度尺寸及允许偏差 按GB/T147一1997执行,或按订货合同要求生产 4 卷简纸端面误差 土3 4...
GB/T 17001.1-2011 防伪油墨 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pdf
ICS87.080 A1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001.1—2011 代替GB/T17001.1一1997 防伪油墨 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 Anti-counterfeiting printing ink- Part 1:Ultraviolet fluorescent anti-counterfeiting printing ink 2011-12-30发布 2012-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7001.1-2011 前 言 GB/T17001《防伪油墨》分为九个部分: 一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 一第2部分:磁性防伪油墨; 一一第3部分:热敏变色防伪油墨; —第4部分:日光激发变色防伪油墨; 一第5部分:压敏防伪油墨; 一第6部分:红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 一第7部分:光学可变防伪油墨; —一第8部分:防涂改防伪油墨; 一第9部分:其他防伪油墨. 本部分为GB/T17001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7001.1一1997《防伪油墨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油墨(胶版、凸版印刷)技术 条件》.与GB/T17001.1一1997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标推名称由原“防伪油墨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油墨(胶版、凸版印刷)技术条件”修订为 “防伪油墨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 一在前言的规定中,增加“GB/T17001《防伪油墨》分为九个部分”子体系构成的介绍(见前言); 一修改术语与定义(见第3章); —删去产品型号编制方式内容(见1997年版的4 3); —修改了要求内容,分为物理指标和防伪特性要求两部分;并对荧光的耐热和耐光性能要求做调 整,提高其指标要求.耐热级别由3级提至4级、耐光级别由2级提至3级;耐汽油、耐乙醇修 订为选择性检测项目(见第5章); —修改、调整试验方法(见第6章); 一一增加“检验规则”内容(见第7章); ——修改了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内容(见第8章); ——增加环保卫生要求(见第9章). 本部分由全国防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18)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深圳市天意通防伪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无锡 新光印防伪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兴维华安全印务有限公司、国家防伪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钞油 有限公司、安兴纸业(深圳)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卜民、史力、张继卿、孙萍、马长生、龚万雄王国平、吴同刚、刘克夫、李青、 杨保兴.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7001.1-1997. GB/T17001.1-2011 防伪油墨 第1部分: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 1范围 GB/T17001的本部分规定了纸张印刷用紫外激发出可见荧光防伪油墨产品的分类、要求、试验方 法、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环保、卫生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在单色和多色纸张印刷品上使用的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0一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评定变色用灰色样卡 GB/T730一2008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蓝色羊毛标样(1~7)级的品质控制 GB/T22467.2一2008防伪材料通用技术条件第2部分:防伪油墨和印油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ultraviolet fluorescent anti-counterfeiting printing ink 在254nm或365nm紫外线激发下发出可见光范围内的荧光的油墨. 3.2 标准样品(标样)reference 按供需双方确认的,用以比较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质量的样品, 3.3 试样test sample 用于接受检验的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样品, 3.4 无色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invisible ultraviolet fluorescent anti-counterfeiting printing ink 在自然光下观察,印品外观为无色或仅有极浅淡颜色的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 3.5 有色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colored ultraviolet fluorescent anti-counterfeiting printing ink 在自然光下观察,印品外观具有各种明显颜色特征的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 4分类 4.1产品按自然光下的表观颜色分为无色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和有色紫外激发荧光防伪油墨两种 类型, 1 GB...
GB/T 16957-2012 复合钢板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方法.pdf
ICS25.160.40 J3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6957-2012 代替GB/T16957一1997 复合钢板!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Clad teel plates-Mechanical technical tests on welded joints 2012-12-31发布 2013-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涂星物真诗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复合钢板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GB/T16957-2012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13)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spc.net.cn 总编室:(010)64275323发行中心:(010)51780235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12301/16印张0.75字数18千字 2013年6月第一版2013年6月第一次印刷 书号:1550661-46595定价16.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010)68510107 GB/T16957-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6957一1997《复合钢板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本标准此次修订对于GB/T16957--1997的下列主要内容进行了修改: 一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删除了JJG139等七个标准,增加了GB/T8165等九个标准; 一-删除了GB/T6396、GB/T10623、GB/T2650、GB/T2651、GB/T2652、GB/T2653和 GB/T2654已经定义的术语; 一一将术语面弯改为正弯; 一一增加了“试板尺寸、试验项目及试样的截取部位应按相关标准要求执行,如相关标准没有规定 时,按本标准执行”; 一删除对于有引弧板和引出板的试板,两端弃去部分的可以少弃或不弃; —增加了“注:选择何种试样应按照相关产品要求选择,一般以覆层是否计入设计强度来决定采 取那一种”; 一一将试样宽度b≥25mm改为试样宽度b为25mm; 一删除了的“试验机能力不足” ——对于纯基材拉伸试样改为“一般采用全基材厚度试样,当复合钢板基材厚度T ≥30mm 可以 按照GB/T2651标准在厚度方向均匀分层取样,最终以这样的多片试样的组合结果代替一个 全厚度试验结果”; —增加了“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应在环境温度为23士5条件下进行”; —弯曲试验结果评定改为“弯曲结束后,试样的外表面和侧面都应进行检验,需要时也可以检查 结合面处开裂的程度”.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爆炸加工研究限公司、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 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上海材料研究所、大连希望设备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勇、张丽艳、间均、孙义明、武晶、王滨、殷建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6957-1997. I GB/T16957-2012 复合钢板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复合钢板焊接接头(以下简称焊接接头)的拉伸、弯曲、冲击和硬度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压力容器、核反应堆、储槽和舰船及其他用途的以钢材为基材,以不锈钢或有色金属 为覆材,总厚度不小于8mm的轧制、爆炸、堆焊、铸造、爆炸轧制、堆焊轧制及铸造轧制的单面和双面复 合钢板焊接接头力学和工艺性能试验.对于总厚度小于8mm的复合钢板和其他金属复合板焊接接头 力学性能试验亦可执行本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50.2压力容器第2部分:材料 GB150.4压力容器第4部分:制造、检验和验收 GB/T228.1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一2010,ISO6892-1: 2009 MOD) GB/T229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229一2007,ISO148-1:2006 MOD) GB/T232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232一2010,ISO7438:2005 MOD) GB/T2650.焊接接头冲击试验方法(GB/T26502008 ISO9016:2001 IDT) GB/T2651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GB/T2651一2008,ISO4136:2001 IDT) GB/T2652焊缝及熔敷金属拉伸试验方法(GB...
GB/T 15829-2008 软钎剂分类与性能要求.pdf
ICS25.160.20 J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829—2008 代GB/T15829.1~15829.4一1995 软钎剂 分类与性能要求 Soft soldering flux-Classification and requirements (ISO)9454-1:1990 Soft soldering fluxes-Classification and requirements-Part 1:Classification labelling and packaging MOD ISO)9454-2:1998 Soft soldering fluxes-Classification and requirements-Part 2:Performance requirements.MOD) 2008-06-26发布 2009-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5829-2008 前言 本标准是对GB/T15829.1~15829.4一1995软轩焊用纤剂》整合修订,本标准修改采用ISO9454-1: 1990软轩剂分类与性能要求第1部分:分类、标签和包装》(英文版)与SO9454-2:1998《软轩剂分 类与性能要求第2部分:性能要求》(英文版).本标准根据1O9454-1:1990、ISO9454-2:1998重新 起草, 本标准与SO9454-1:1990、ISO9454-2:1998相比,存在如下差异: 一本标准将ISO9454-1:1990中第1章与ISO9454-2:1998中第1章合并编为第1章; 一本标准将ISO9454-2:1998中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3章“定义”分别编为第2章与第3章; 一本标准将ISO9454-1:1990中第2章“钎剂的分类”编为第4章: 一本标准将109454-2:1998中第4章“轩剂的状态“、第5章“轩剂的性能要求”分别编为第5 章和第6章; 本标准将ISO9454-1:1990中第3章“标签和包装”编为第7章; —一本标准削除了1SO9454-1:1990中资料性附录A“轩剂的试验“和资料性附录B“参考文”: 一本标准厨除了1SO9454-2:1998中资料性附录B参考文就” 本标准发布后,代转GB/T15829.1~15829.4一1995《软轩焊用钎剂. 本标准与GB/T15829.1~15829.4一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削除了GB/T15829.2~15829.4一1995中的规范性引用文件; 一除了钎剂型号的表示方法(GB/T15829.2~15829.4一1995中的第3章): 一削除了纤剂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方法(GB/T15829.2~15829 4一1995中的第4章和第5章); 一增加了轩剂的性能要求(本标准的第6章): —一删除了剂的检验规则《GB/T15829.2一1995中的第6章): 一除了轩剂的质量证明书(GB/T15829.3~15829.4一1995中的第6章).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深圳亿达工业有限公司、深圳唯特偶化工开发实业有限公司、南海大沥安臣锡 品制造有限公司、浙江亚通焊材有限公司、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鑫、张鸣玲,洗陈列、顾小龙,罗道军、杜兵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服本发布情况为: GB/T15829.1~15829.4-1995. GB/T15829-2008 软钎剂分类与性能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软纤焊用纤剂的术语、分类,性能要求,以及标签和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软仟焊用轩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扇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SO9455-1:1990软轩剂试验方法第1部分:测定不挥发物质重量分析法 ISO9455-2:1993软钎剂 试验方法第2部分:测定不挥发物质沸点法 ISO9455-3:1992软钎剂 试验方法第3部分:酸值的测定电位滴定法和目视滴定法 ISO9455-5:1992软钎剂 试验方法第5部分:铜镜试验 ISO9455-6:1995软钎剂 试验方法第6部分:卤化物(氟化物除外)含量的检测与测定 1SO9455-8:1991 软针剂 试验方法第8部分:锌含量的测定 1SO9455-9:1993软轩剂 试验方法第9部分:氨含量的测定 1SO9455-10:1998软钎剂试验方法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