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4 > 10月 ( 第 78 页)

ICS 01.040.11 CCS C10/29 T/HBIQA 河北省检验检疫学会团体标准 T/HB1QA 0004-2024 人体尿液中9种酪氨酸激酶类药物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Determination of nine tyrosine kinase drugs in human urine by HPLC-MS/MS 2024-08-15发布 2024-10-15实施 河北省检验检疫学会发布
T/HBIQA 000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北省检验检疫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北省药品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挥、梁艳、李怡霖、宋莉、姜文.

T/HBIQA 0004-2024 人体尿液中9种酪氨酸激酶类药物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人体尿液中9种酪氨酸激酶类药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人体尿液中替万替尼,LY2157299,索拉非尼,伦伐替尼,瑞戈非尼,卡博替尼,安 罗替尼,阿帕替尼和吉非替尼含量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原理 样品用甲醇提取,提取液加入无水硫酸镁盐析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吸附净化,液相色谱- 质谱/质谱法测定,内标法定量.

5试剂和材料 5.1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5.1.1 甲醇:色谱纯.

5.1.2 乙酸乙酯:色谱纯.

5.1.3 丙酮:色谱纯.

5.1.4甲酸:色谱纯.

T/HBIQA 0004-2024 5.1.5乙酸:色谱纯.

5.1.6乙晴:色谱纯.

5.1.7无水硫酸镁.

5.1.8N-丙基乙二胺(PSA), 5.1.9标准品:替万替尼(CAS号:1000873-98-2)、LY2157299(CAS号:700874-72-2)、索拉非 尼(CAS号:284461-73-0),伦伐替尼(CAS号:417716-92-8),瑞戈非尼(CAS号:755037-03-7), 卡博替尼(CAS号:1140909-48-3),安罗替尼(CAS号:1058156-90-3),阿帕替尼(CAS: 41567-78-6),吉非替尼(CAS号:184475-35-2)和普萘洛尔(CAS号:525-66-6)纯度均≥98%.

5.1.10混合标准储备溶液的配制:分别称取替万替尼,LY2157299,索拉非尼,伦伐替尼,瑞戈非尼, 卡博替尼,安罗替尼,阿帕替尼和吉非替尼1mg(精确到0.01mg),置10mL量瓶中,用甲醇 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分别配制成替万替尼,LY2157299,索拉非尼,伦伐替尼,瑞戈非尼,卡 博替尼,安罗替尼,阿帕替尼和吉非替尼的储备溶液,于-20℃保存至分析.

5.1.11标准中间溶液的配制:取500μL标准储备溶液(5.1.10)至5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混匀, 得到1μg/mL的标准中间溶液于-20C保存备用.

5.1.12内标储备液的配制:称取1mg(精确到0.01mg)普萘洛尔,置1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 定容至刻度,得到0.1mg/mL的内标储备液,于-20C保存至分析.

5.1.130.1%(体积分数)甲酸水溶液:准确移取甲酸1.0mL置于1L量瓶中,用水定容,混匀.

6仪器设备 6.1液相色诺-串联质谱仪:配备电喷雾离子源(ESI).

6.2氮吹浓缩仪.

6.3涡旋震荡仪.

6.4电子分析天平(精度0.01mg).

6.5高速冷冻离心机(最高转速22000rpm).

7试样制备 全部尿液样本充分混匀后,在4C、3000r/min条件下离心10min,取管内上清液分装,-80°C储存 待测.

2
T/HBIQA 0004-2024 8 8.1试样预处理 取200gL尿液试样(7)加入5mL离心管中,加入1.5mL乙晴进行提取,并涡旋混匀30s.

然后, 分别加入350mg MgSO和40mg PSA进行盐析和净化.

涡旋30 s后,12000 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1 mL,经0.22um微孔膜过滤后移入离心管,室温下氮气吹干,加入200gL含有内标的甲醇溶液作为复溶 溶剂,待测定.

8.2标准曲线 取相应的空白样品,按照7步骤进行处理,用得到的空白样品提取液,将混合标准储备溶液逐级稀 释,得到伦伐替尼,索拉非尼,卡博替尼,阿帕替尼,吉非替尼,瑞戈拉非尼,安罗替尼:0.1、0.2、 0.5、1、2、5、8和10 ng/mL;替万替尼和LY2157299:1、2、3、10、20、50、80和100 ng/mL的 系列混合标准工作溶液(内标普萘洛尔的浓度为100ng/mL),浓度由低到高进行检测,以分析物与内 标定量离子的峰面积比值对质量浓度作图,做出内标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8.3仪器参考条件 8.3.1液相色谱参考条件 a.色谱柱:Hypersil GOLD VANQUISH C18(100×2.1 μm,1.9 μm),或相当者.

b.流动相:A相为乙晴:B相为0.1%甲酸水溶液.

c.柱温:40℃.

d.进样体积:5uL.

e.流速:0.3mL/min.梯度洗脱程序见表1: 表1梯度程序洗脱表 时间/min 流动相A/% 流动相B/% 0 15 85 0.5 15 85 2 95 5 6 95 5 7 15 85 8 15 85 9 70 8.3.2质谱参考条件 a.电离方式:电喷雾电离,正离子扫描模式.

b.电喷雾电压:3500V.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87.040 CCS G 51 团体标准 T/CNCIA 01034-2024 非重复充装焊接钢瓶用水性涂料 Waterborne coatings fornon-refillable steel welded cylinders (发布稿) 2024-03-15发布 2024-05-01实施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发布
T/CNCIA 01034-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航百慕新材料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巨程钢瓶有限公司、无锡市造漆厂 有限公司、浙江喜泽荣制漆有限公司、浙江衢州巨塑化工有限公司、北京汇聚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伟、林建华、魏新克、顾柳燕、潘双喜、张亮、吴宇鹏、郑荣华、张辉光、 李力.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T/CNCIA 01034-2024 非重复充装焊接钢瓶用水性涂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非重复充装焊接钢瓶用水性涂料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识、标签、包装、 贮存和运输.

本文件适用于以水性合成树脂乳液或分散体为主要成膜物质的涂料,该产品主要用于非重复充装焊 接钢瓶表面的装饰和保护,包括单组分涂料及双组分涂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724一2019色漆、清漆和印刷油墨研磨细度的测定 GB/T1725色漆、清漆和塑料不挥发物含量的测定 GB/T1728-2020涂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 GB/T1732涂膜耐冲击测定法 GB/T1733漆膜耐水性测定法 GB/T1762漆膜回粘性测定法 GB/T1766色漆和清漆涂层老化的评级方法 GB/T3186色漆、清漆和色漆与清漆用原材料取样 GB/T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6739色漆和清漆铅笔法测定漆膜硬度 GB/T7778制冷剂编号方法和安全性分类 GB/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8923.1一2011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第1部分:未涂覆过的钢 材表面和全面清除原有涂层后的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和处理等级 GB/T9264-2012色漆和清漆抗流挂性评定 GB/T9271色漆和清漆标准试板 GB/T9278-2008涂料试样状态调节和试验的温湿度 GB/T9286色漆和清漆划格试验 GB/T9750涂料产品包装标志 GB/T10125-2021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T13452.2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 GB/T13491-1992涂料产品包装通则 GB/T17268工业用非重复充装焊接钢瓶 GB/T30647涂料中有害元素总含量的测定 GB30981-2020工业防护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GB/T31416色漆和清漆多组分涂料体系适用期的测定样品制备和状态调节及试验指南 HG/T2458涂料产品检验、运输和贮存通则 HG/T4758-2014水性丙烯酸树脂涂料
T/CNCIA 01034-2024 HG/T4759-2014水性环氧树脂防腐涂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非重复充装焊接钢瓶non-refillable steel weldedcylinders 符合GB/T17268的要求,在环境温度-40C~60C下使用的,试验压力P≤6.2MPa(表压)、容积V ≤25L、PV≤100MPaL(当Pr>4.5MPa时,V≤5L),用于非重复充装毒性按GB/T7778划为A类制 冷剂(限低压液化气体)的钢瓶.

4要求 涂料产品性能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产品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指标 单组分涂料 双组分涂料 1 容器中状态 搅拌混合后无硬块,呈均匀状态 2 涂膜外观 正常 3 细度/um(含片状颜料、效应额料的产品除外) s 0 4 不挥发物含量%(含片状额料、效应额料的产品除外)≥ 40 5 干燥时间[(80±2)℃,20min] 通过 6 划格试验/级 s 1 7 耐冲击性/cm 50 8 铅笔硬度(擦伤) > HB H 9 闪锈抑制性 正常 10 耐水性(96h) 无起泡、无剥落、无开裂、无锈斑、无明显变色 48h,无起泡、无剥落、无开 96h,无起泡、无剥落、无 11 耐盐雾性 裂、无锈斑 开裂、无锈斑 12 适用期/ - 4 13 贮存稳定性[(50±2)℃,7d° 无异常 14 抗流挂性/m 100 15 回粘性/级 1 16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g/L) 250 17 锡(Cd) 100 18 三价格(Cr²) 460 19 重金属含量/(mg/kg) 六价格(C") 100 铅(Pb) 90 21 汞(Hg) 001 “双组分涂料只测试主剂.

T/CNCIA 01034-2024 5试验方法 5.1取样 产品按GB/T3186的规定取样,也可按照商定的方法取样.

取样量根据检验需要确定.

5.2试验样板的状态调节和试验环境 除另有规定外,制备好的样板应先在GB/T9278-2008中4.1规定的(23土2)℃、相对湿度(50土5)% 的标准环境条件下自干20min,然后在(80土2)C下烘烤120min,最后在GB/T9278-2008中4.1规定的 (23土2)C、相对湿度(50土5)%的标准环境条件下养护2h,按规定的检验方法进行性能测试.

5.3涂料产品试验样板的制备 5.3.1底材及底材处理 除非另有商定,按表2的规定选用底材.

试验用马口铁板、钢板的材质和处理应符合GB/T9271 的规定.

马口铁板、钢板用(38~40)μum(400目~500目)砂纸打磨,其除锈等级达到GB/T8923.1-2011 中规定的St3级.

注:商定的底材材质类型和底材处理方法应在检验报告中注明.

5.3.2制板要求 5.3.2.1一般要求 除涂料供应商对其配套体系、涂料品种、涂装道数、涂膜厚度等另有要求,样板的制备按表2的规 定进行.

涂装方式为喷涂.

涂膜厚度的测量按GB/T13452.2的规定进行.

测量喷砂钢板上的涂膜厚度时, 从试板的上部、中部和底部各取不少于两次读数,读数时距离边缘至少10mm,去掉任何异常高的或低 的读数,取六次读数的平均值.

注:采用与本文件规定不同的样板制备方法和涂膜厚度应在检验报告中注明.

5.3.2.2样板制备 样板的制备按表2规定进行.

表2样板的制备 检验项目 底材类型 底材尺寸/mm 涂膜厚度/um 涂装要求、干燥及养护时间 涂膜外观 涂装一道,自干养护48h 划格试验 23±3 涂装一道,自干20min后,先(80±2)C下烘烤120min, 铅笔硬度 马口铁板 120 ×50×(0.2~0.3) 再养护2h 干燥时间 回粘性 30±3 涂装两道,自干20min后,先(80±2)C下烘烤20min, 再养护20min 闪锈抑制性 150 ×70×(0.8~1.5) 涂装两道,自干养护24h 耐水性 钢板 (9~)×0×051 30±3 涂装两道,自干20min后,先(80±2)C下烘烤120min, 耐盐雾性 再养护2h 5.4操作方法 5.4.1一般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71.100. 20 CCS V 47 T/CCGA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团体标准 T/CCGA10011-2024 低空载人氢气球安全操作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afe operation of low altitude manned helium ballon 2024-04-07发布 2024-05-31实施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 发布
T/CCGA 10011-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要求, 5安全操作要求 6应急预案与演练 参考文献.
T/CCGA 1001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宏仁特种气体有限公司、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中国氮产业创新发展委员 会、苏州富贵小子气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童辉、状春干、孙晓燕、梅方颖.

II
T/CCGA 10011-2024 低空载人氮气球安全操作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低空载人氮气球的术语、基本要求、安全操作要求、应急预案与演练.

本文件适用于以氮气为充气介质的低空载人氨气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7144气瓶颜色标志 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34525气瓶搬运、装卸、储存和使用安全规定 GB/T43371系留气球安全性通用要求 TSG23气瓶安全技术规程 AC-21-08载人自由气球适航标准 AQ/T9007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 AQ/T9009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 AQ/T9011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指南 HB8675系留气球升空试验通用要求 QX/T425系留气球升放安全规范 T/COGA10010氮气球安全操作技术规范 T/CCGA20013氮气瓶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T/CCGA20017液氮杜瓦技术要求 T/CCGA70003氨 3术语和定义 T/COGA10010界定的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

3. 1 低空载人氮气球lowaltitudemannedheliumballoon 以氮气为填充物灌充于橡胶或者复合膜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充气物体,通过钢缆和其相连的外围包裹 着高强度保护网吊篮组成一个组合体, 3. 2 低空载人氮气球放飞lowaltitudemannedheliumballoonlaunch 从事有人驾驶的氮气球升放和系留活动.

4基本要求 4.1气瓶基本要求 4.1.1氨气气瓶应符合TSG23的要求,气瓶瓶帽宜使用符合TSG23的要求.

氮气气瓶颜色标志应符合 GB/T7144的要求.

T/CCGA 10011-2024 4.1.2液氮杜瓦应符合T/CCGA20017的要求.

4.1.3氨气气瓶装卸、搬运、运输和贮存应符合GB/T34525及相关规范标准要求.

4.2氮气质量基本要求 氮气的质量应符合T/COGA70003中高纯氨的要求.

4.3低空载人氮气球放飞基本要求 4.3.1从事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氮气球和系留氨气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 航空法》的规定取得从事通用航空活动的资格,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未按规定取得 《升放气球资质证》的单位不得从事升放气球活动.

4.3.2低空载人氨气球放飞作业应由持有效的中国民用航空管理部门颁发的相应航空器驾驶执照的驾 驶员操作,由安全工作人员、现场指挥员、领航员配合执行.

4.3.3低空载人氮气球放飞需要有用于氮气球的放飞射线仪和掉落器,并配备专用的安全设备设施、 添加备用氨气装置以及扬升索具.

4.3.4从事低空载人氮气球放飞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实施飞行前,应当向当地飞行管制部门提出飞行计 划申请,按照批准权限,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4.3.5升放和系留低空载人氮气球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满足识别标志和升放条件.

5安全操作要求 5.1氮气瓶安全操作要求 5.1.1氢气瓶使用应符合T/COGA20013的要求.

液氨社瓦使用应符合T/CCGA20017的要求.

5.1.2氨气球在充气前,相关人员应学习并掌握氮气安全技术说明书的相关内容.

5.1.3采用氢气气瓶对氢气球进行充气时,应严格按照T/CCGA20013的要求进行气瓶的安全使用.

5.1.4氨气气瓶内气体不应用尽,使用后应留有不小于0.2MPa的余压.

5.1.5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氮气气瓶有严重腐蚀、损伤或阀门及附件密封、瓶阀与气瓶连接处漏气 等,或对其安全可靠性有怀疑时,应提前进行检验.

5.1.6氨气气瓶日常应至少进行以下内容检查: 查看气瓶充装产品合格证: 核对气瓶的检验有效期: 检查气瓶外观.

5.2低空载人氮气球安全操作要求 5.2.1载人气球应符合AC-21-08及相关规定,系留气球还应符合GB/T43371、HB8675的要求.

5.2.2升放低空载人氮气球应符合下列安全要求: 储运气体及充灌、回收低空载人氨气球应严格遵守消防、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管理等有关规定: 一升放低空载人氮气球的地点应当与高大建筑物、树木、架空电线、通信线和其他障碍物保持安 全的距离,避免碰撞、摩擦和缠绕等; 在升放低空载人氨气球的球体及其附属物上应设置识别标志: 一升放低空载人氮气球的现场应符合适宜的气象条件: 系留低空载人氮气球升放高度不得高于地面150米,但是低于距其水平距离50米范围内建筑物 顶部的除外: 升放系留低空载人氮气球,应当确保系留牢固,不得擅自释放: 系留低空载人氮气球升放的高度超过地面50米的,应加装快速放气装置.

5.2.3升放低空载人氮气球应由取得《升放气球资质证》单位的作业人员进行操作,现场应当有专人 值守,以预防和处理意外情况.

5.2.4取得《升放气球资质证》的单位应当定期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

5.2.5现场氮气球充灌氮气,应符合QX/T425的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71.100.20 CCS V 47 T/CCGA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团体标准 T/CCGA10010-2024 氢气球安全操作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afe operation of helium balloon 2024-04-07发布 2024-05-31实施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 发布
T/CCGA 10010-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要求, 5安全操作要求 6应急预案与演练 参考文献.
T/CCGA 10010-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宏仁特种气体有限公司、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中国氮产业创新发展委员 会、苏州富贵小子气模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童辉、状春干、孙晓燕、梅方颖.

II
T/CCGA 10010-2024 氮气球安全操作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氮气球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安全操作要求、应急预案及演练.

本文件适用于以氮气为充气介质的升放和系留氮气球:不适用低空载人氨气球、高空科学气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面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7144气瓶颜色标志 GB/T29639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34525气瓶搬运、装卸、储存和使用安全规定 GB/T41766气象气球 GB/T43371系留气球安全性通用要求 TSG23气瓶安全技术规程 AQ/T9007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演练基本规范 AQ/T9009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评估规范 AQ/T9011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估指南 HB8675系留气球升空试验通用要求 HG/T2723胶乳彩色气球 QX/T425系留气球升放安全规范 T/CCGA20013氮气瓶安全使用技术规范 T/CCGA20017液氮杜瓦技术要求 T/CCGA70003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文件.

3. 1 氮气球heliumballoon 以氮气为填充物灌充于橡胶或者复合膜等材料制成的不同形状规格的充气物体.

可分为载人氮气球 和非载人氮气球.

3. 2 氮气球放飞heliumballoonlaunch 从事无人驾驶自由氮气球升放活动和系留氨气球活动.

3. 3 无人驾驶自由氮气球unmannedfreeheliumballoon 无动力驱动、无人操纵、轻于空气、总质量大于4千克自由飘移的氮气球.

3. 4 额定航行高度ratednavigationaltitude 氮气球的最高工作高度,该高度与制作氨气球的材料强度、空气密度、气压相关.

T/CCGA 10010-2024 3. 5 系留氮气球tetheredheliumballoon 系留于地面物体上、直径大于1.8米或者体积容量大于3.2立方米的氮气球.

4基本要求 4.1气瓶基本要求 4.1.1氨气气瓶应符合TSG23的要求,气瓶瓶帽宜使用符合TSG23的要求.

氮气气瓶颜色标志应符合 GB/T7144的要求.

4.1.2液氮杜瓦应符合T/CCGA20017的要求.

4.1.3氨气气瓶装卸、搬运、运输和贮存应符合GB/T34525及相关规范标准要求.

4.2氮气质量基本要求 氮气球充装的氮气应符合T/CCGA70003的要求;其中直径大于1.8米或者体积容量大于3.2立方米的 氨气球充装氮气应使用T/CCGA70003中高纯氮.

4.3氮气球放飞基本要求 4.3.1从事升放无人驾驶自由氮气球和系留氮气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 航空法》的规定取得从事通用航空活动的资格,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未按规定取得 《升放气球资质证》的单位不得从事升放气球活动.

4.3.2氢气球放飞作业人员应由有氮气球放飞资质的航空驾驶员操作,由安全工作人员、现场指挥员、 领航员配合执行.

4.3.3氨气球放飞需要有用于氮气球的放飞射线仪和掉落器,并配备专用的安全设备设施、添加备用 氮气装置以及扬升索具.

4.3.4从事复气球放飞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实施飞行前,应当向当地飞行管制部门提出飞行计划申请, 按照批准权限,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4.3.5升放和系留氨气球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满足识别标志和升放条件.

5安全操作要求 5.1气瓶安全操作要求 5.1.1氨气瓶使用应符合T/CCGA20013的要求,液氮杜瓦使用应符合T/CCGA20017的要求.

5.1.2氮气球在充气前的,相关人员应学习并掌握氮气安全技术说明书的相关内容.

5.1.3采用氢气气瓶对氮气球进行充气时,应严格按照T/CCGA20013的要求进行气瓶的安全使用.

5.1.4氨气气瓶内气体不应用尽,使用后应留有不小于0.2MPa的余压.

5.1.5在使用过程中,若发现氮气气瓶有严重腐蚀、损伤或阀门及附件密封、瓶阀与气瓶连接处漏气 等,或对其安全可靠性有怀疑时,应提前进行检验.

5.1.6氨气气瓶日常应至少进行以下内容检查: 查看气瓶充装产品合格证: 核对气瓶的检验有效期: 检查气瓶外观.

5.2氮气球安全操作要求 5.2.1胶乳彩色气球应符合HG/T2723的要求,气象气球应符合GB/T41766的要求.

系留气球还应符合 GB/T 43371、HB8675的要求.

5.2.2升放氮气球应符合下列安全要求: 储运气体及充灌、回收氮气球应严格遵守消防、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管理等有关规定: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060 CCS V40 AORACHINA 团体标 示准 T/A0PA 0062-2024 电动航空器电推进系统动力电机控制器 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opulsion motor controller of electric propulsion systems for electric aircraft 2024-06-06发布 2024-06-06实施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 发布
T/A0PA 00622024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通用要求 2 4.1安全性要求, 4.2软件.. 4.3电子硬件 3 4.4标志, 5性能要求. 5.1一般要求, 5.2控制功能. 5.3工作特性.

5.4保护功能, 5.5信息安全保护 5.6航空器提供的数据 5.7数据通讯传输, 6环境适应性要求, 参考文献...
T/A0PA0062-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A)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宁波诺云驱动科技有限公司、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 司、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 公司、天津内燃机研究所、中国民用航空西南地区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沈阳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董慧芬、高洁、徐萌、米彦青、王大蕴、施博闻、李清、李明明、杨海鹏、 黄小良、阮立刚、史春蕾、徐敬人、徐海、朱鹏程、周荣晖、赵练、龚政、傅佳超.

IⅡ
T/A0PA00622024 引言 新能源电动航空器绿色环保、高效节能,为绿色航空提供了一条光明的技术途径,国内外对于电 动航空器的研制十分活跃,由于电动航空器自身的设计特点,其动力系统等与传统使用燃油发动机的航 空器有显著差异.

电推进系统是电动航空器的核心,由电机、控制器及相关装置构成,为电动航空器提 供升力/推力,电动航空器的性能和用途主要取决于其电推进系统.

动力电机控制器属于机载设备,具 有体积小、质量轻和功率密度高的特点,应满足高压、高功率和高空等严酷环境的要求,才能装机使用.

高功率密度的动力电机控制器涉及的高电压、大电流等电子组件,民航主管部门还没有专门针对电机控 制器设备制定技术标准和规范,来确保安全性能指标满足要求.

由于动力电机控制器在电动航空器上的 运行、操作规则以及环境要求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工业电机控制器有显著差别,有必要对电动航空 器应用的电机控制器的生产、技术要求和试验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规定.

编写组充分调研国内电动航空器主机厂及电机控制器部件厂商的基础上,规范电机控制器的研制、 选型和应用,参考国标、国军标、ISO/IEC以及行业标准的相应技术指标要求,编制适合我国电动航空 器工业设计制造水平的技术规范要求,合理规范电动航空器推进动力电机控制器的基本要求,以及控制 器的组成、功能、安全等通用技术要求、性能要求、功能性能测试验证要求及环境适应性要求,经反复 论证、修改完善,充分征求行业专家和管理部门的意见后形成本文件.

本文件适用于航空器的飞行提供或产生升力/推力的任何电推进系统动力电机相适配的电机控制器 的研发、生产、安装及测试,输入直流电压不超过1500V,功率不超过200kW.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Ⅱ1
T/A0PA 00622024 电动航空器电推进系统动力电机控制器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推进系统中直流输入电压不超过1500V、功率不超过200kw的动力电机控制器的通 用要求、性能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电动航空器电推进系统动力电机控制器设计、生产实践以及适航审定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971-2021旋转电机线端标志与旋转方向 GB/T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3859.1-2013半导体变流器通用要求和电网换相变流器第1-1部分:基本要求规范 GB/T12668.1-2002调速电气传动系统第1部分一般要求低压直流调速电气传动系统额定值规 定 GB/T16935.1-2008低压系统内设备的绝缘配合第1部分:原理、要求和试验 GB/T18488.1-2015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一部分:技术条件 HB7284-1996民用航空器发动机驱动的直流发电机和起动发电机及发电机控制器最低性能要求 RTCA/D0-160G 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程序(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Airborne Equipment ) RTCA/D0-178C机载系统和设备合格审定中的软件考虑(Software Considerationsin Airborne Systems and Equipment Certification) RTCA/D0-254 机载电子设备硬件设计保证指南(Design Assurance Guidance for Airborne Electronic Hardware)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逆变器Inverter 将直流(DC)变为交流(AC)的电力电子装置或电路.

电机控制器通常与逆变器集成一起,驱动控 制电机工作.

3.2 动力电机控制器PropulsionMotorController 控制动力电源与动力电机之间能量传输的装置,由控制信号接口电路、动力电机控制电路、逆变电 路、壳体等组成,用于启动或关断电机、控制电机转向和转速、调节或限制扭矩以及防止过载和故障, 根据控制指令完成动力电机运行状态的控制.

3.3 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 060 CCS V40 AORACHINA 团 体 标 示准 T/A0PA0061-2024 电动航空器电推进系统动力电机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opulsion motor of electric aircraft propulsion system 2024-06-06 发布 2024-06-06实施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发布
T/A0PA 00612024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电机通用要求, 2 4.1安全性水平, 4.2外观与标识, 4.3安装和结构. 2 4.4材料和制造 5电机性能要求 5.1一般要求, 5.2电气安全. 5.3机械安全, 5.4热安全. 5.5电机响应特性 5.6输入输出性能, 5.7环境适应性 5.8特性测试 参考文献...
T/A0PA 0061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A)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卧龙电气驱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沃兰特航空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宁波诺云驱动科技有限公司、中国民用航空华东地区管理局、山东精创磁电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 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洁、丁水汀、米彦青、董慧芬、徐萌、何文博、甘成维、邹海明、李清、 施博闻、石霄鹏、郭勇刚、常文全、周文、张亚运、傅佳超、李周清、卢彬、初振奎、冯振宇、王 安亭.

II
T/A0PA 00612024 引言 电动航空器电推进系统采用高可靠性、高转矩/功率密度、高效率的电机作为动力来源,直接或间 接驱动螺旋桨、涵道式风扇等装置,为航空器提供或产生推力/升力,改善航空器飞行性能的同时降低 燃油消耗水平和污染排放.

由于电动航空器的运行工况、环境以及设计要求与传统工业电机存在较大差 异,同时电机和发动机的特性和设计也有显著差别,因此有必要规范我国电动航空器电推进系统动力电 机的技术要求.

编写组通过对国内外电推进系统动力电机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分析,调研了国内电动航空器主机厂及 动力电机供应商,结合我国电动航空器及其动力电机产业的发展需求,特别参考了电动汽车行业等业已 成熟的国家标准,提出适应我国工业发展水平的电动航空器电推进系统动力电机技术规范.

本文件经过 不断协调、反复修改和论证,科学合理地规范了动力电机的通用要求、性能要求,充分征求行业专家和 管理部门的意见后形成.

本文件适用于电动航空器电推进系统动力电机的研发、生产、安装及测试,且该电机应用的电推进 系统直流母线电压不超过1500V,功率不超过200k.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1
T/A0PA 00612024 电动航空器电推进系统动力电机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动航空器电推进系统动力电机的通用要求和性能要求.

本文件适用的动力电机所应用的电推进系统的直流母线电压不超过1500V,电机的额定功率不超过 200 kW.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755旋转电动机定额和性能 GB/T1971旋转电机线端标志与旋转方向 GB2894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2900.25电工术语旋转电机 GB/T14711中小型旋转电动机通用安全要求 GB/T18488.1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第1部分:技术条件 GB/T25123.4电力牵引轨道机车车辆和公路车辆用旋转电动机第4部分:与电子变流器相连的 永磁同步电动机 HB8412民用飞机系统电搭接通用要求 RTCA/D0-160G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程序(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Airborne Equipment) 3术语和定义 GB/T2900.2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动力电机Propulsion Motor 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为电动航空器提供动力,且输出参数如角位移、速度、加速度或转矩是可控 的装置,简称为电机.

3. 2 额定功率RatedPower 标准海平面工况条件下,在本文件规定的运行限制内,电推进系统输入额定电压时,能够长期稳定 输出而不超过规定极限的最大输出功率,并且该功率无使用时间限制.

3.3 额定起飞功率RatedTakeoffPower 也称短时最大功率(或峰值功率),指的是标准海平面工况条件下,在本文件规定的运行限制内, 允许超出额定值的设计静态最大输出功率,并且该功率限制为起飞过程中使用且时间不超过5分钟或局 方可接受的时间.

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020 HB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 9100-2023 代替HB 9100-2012 航空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Requirementsforaviationqualitymanagementsystems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 9100-2023 目 次 前言 IAQG9100:2016前言 引言 1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环境 5 领导作用 6 策划 7 支持 8 运行 9 绩效评价 6] 10改进 21 附录A(资料性) 新结构、术语和概念说明 23 附录B(资料性) SAC/TC151制定的其他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附录C(资料性) IAQG制定的其他质量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67- 参考文献
HB9100-2023 前言 本标准按国际航空航天质量组织(IAQG)起草的IAQG9100:2016《质量管理体系一一航空、航天和 国防组织要求》英文版最终草案编制,技术内容与AS9100D/JISQ9100/EN9100:2018《质量管理体系 “一航空、航天和国防组织要求》等同.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标准与HB9100一2012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采用基于风险的思维; 一更少的规定性要求; 一对成文信息的要求更加灵活; 一提高了服务行业的适用性; -一更加强调组织环境; 一更加注重实现预期的过程结果以增强顾客满意; 增加产品安全的术语和要求; 一一增加假冒件的术语和假冒件预防的要求; -一增加运行风险管理要求; -一增加员工质量贡献意识方面的要求; -一增加不合格原因确定时对人为因素的考虑.

附录A给出了相对于HB9100一2012的更加详细的变化说明.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 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柳响亮、耿金凤、王婉青、邹勇、梁昭磊、娄佐政、刘海波、汪邦军、 郭改平.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HB9100一2003、HB9100一2012.

HB9100一2003为首次发布.

II
HB9100-2023 IAQG9100:2016前言 为确保顾客满意,航空、航天和国防组织必须提供满足或超越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安全和 可靠的产品和服务,并持续改进.

行业的全球化及其带来的地区和国家要求与期望的多样性,使该目标 更为复杂.

组织面临着从世界范围内供应链各个层级的外部供方采购产品和服务的挑战.

外部供方面临 着将产品和服务交付给有不同质量要求和期望的众多顾客的挑战.

为显著改进质量并降低贯穿价值流的成本,美洲、亚太和欧洲的航空、航天和国防企业代表建立了 行业的“国际航空航天质量组织”(IAQG),本标准由IAQG编制.

本标准尽可能地在最大程度上使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化,可供全世界各组织用于供应链的各个层 级.

本标准的应用,能通过减少或消除组织的独特要求、有效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并更广泛地应用好的实 践,来改进质量、成本和交付绩效.

本标准虽然主要为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编制,但也可用于质量管 理体系需要在ISO9001基础上附加要求的其他行业.

本标准包括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并以加粗倾斜字体表示附加的航空、航天和国防 行业要求、定义和注.

IⅢI
HB 9100-2023 引言 0.1总则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的一项战略决策,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绩效,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 基础.

组织根据本标准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的潜在益处是: a)稳定提供满足顾客要求以及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 b)促成增强顾客满意的机会; c)应对与组织环境和目标相关的风险和机遇; d)证实符合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能力.

本标准可用于内部和外部各方.

实施本标准并非需要: 一一统一不同质量管理体系的架构; 一一形成与本标准条款结构相一致的文件; 在组织内使用本标准的特定术语.

本标准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对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补充.

本标准采用过程方法,该方法结合了“策划一实施一检查一处置”(PDCA)循环和基于风险的思维.

过程方法使组织能够策划过程及其相互作用.

PDCA循环使组织能够确保其过程得到充分的资源和管理,确定改进机会并采取行动.

基于风险的思维使组织能够确定可能导致其过程和质量管理体系偏离策划结果的各种因素,采取预 防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利影响,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出现的机遇(见A.4).

在日益复杂的动态环境中持续满足要求,并针对未来需求和期望采取适当行动,这无疑是组织面临 的一项挑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组织可能会发现,除了纠正和持续改进,还有必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改 进,如突破性变革、创新和重组.

在本标准中使用如下助动词: 一一“应”表示要求; “宜”表示建议; “可”表示允许; 一“能”表示可能或能够.

“注”的内容是理解和说明有关要求的指南.

0.2质量管理原则 本标准是在GB/T19000所阐述的质量管理原则基础上制定的.

每项原则的介绍均包含概述、该原 则对组织的重要性的依据、应用该原则的主要益处示例以及应用该原则改进组织绩效的典型措施示例.

质量管理原则是: 一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一一领导作用; 一一全员积极参与; IV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020 HB V36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8758-2023 民用有人直升机无人化改装通用要求 Generalrequirementsforunmannedrefitofcivilmannedhelicopter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 8758-2023 目次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一般要求 4. 1 改装原则 4.2改装方案 4.3技术指标 4.4可靠性 4.5维修性 4.6测试性 4.7 安全性 4.8 保障性 4.9 环境适应性 4. 10 电磁兼容性 4. 11 寿命 4. 12 软件工程化 4.13材料及标准件 4.14外部颜色与标记 5无人化改装要求 5.1总体特性. 5.2强度设计 5.3机体结构 5.4飞行控制与管理系统 5.5测控与信息传输系统 5.6地面控制站.. 5.7电气系统 5.8旋翼系统. 5.9传动系统 5.10动力装置. 5.11燃油系统 10 5.12滑油冷却系统 5.13 液压与气动装置 1o 5.14着陆装置/着船装置
HB 8758-2023 6改装实施要求 10 6.1基本操作要求 6.2机载电子设备装配. 10 6.3管路连接 11 6.4电气装配 11 6.5全机常规检查测量. 7改装验证要求 7.1验证目的 11 7.2验证试验要求. 12 7.3实验室试验要求 12 7.4地面试验. 12 7.5飞行试验. 12
HB8758-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蒋太宇、申焕萍、舒振杰、王久元、李瑜强、唐塘、陆圣杰、胡应东、王鹏、 周飞华、刘、张泽京、吴冲、张飞、高绍楠、王亚锋、陈浩、赵凯凤.

ⅢI
HB 8758-2023 民用有人直升机无人化改装通用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民用有人直升机无人化改装的设计、实施和试验验证.

本文件适用于民用有人直升机无人化改装(以下简称无人化改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JB437一1988军用软件开发规范 GJB450A一2004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 GJB720一2012军用直升机强度和刚度规范 GJB1909A一2009装备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要求论证 GJB3209一1998直升机术语 GJB3458一1998直升机外部颜色与标记 HB6490一1991飞机航行灯和防撞灯通用规范 HB 7745-2004 1飞机电气系统特性 HB 8403-2014 1(2017)民用飞机燃油系统通用要求 HB8412一2014(2017)民用飞机系统电搭接通用要求 HB8465一2014(2017)民用飞机布线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JB320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无人化改装unmannedmodificationrefit 将有人驾驶的装置改造为无人驾驶装置的行为过程.

4一般要求 4.1改装原则 无人化改装的原则如下: a)保持总体参数不变,拆除与有人驾驶相关设备,加装飞行控制与管理、测控与信息传输等系统, 使其具备一定自主飞行能力; 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1.060.20 HB CCSJ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 8756-2023 飞机用自锁螺母通用规范 Generalspecificationforself-lockingnutforaircraft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 8756-2023 目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要求 5 质量保证规定
HB8756-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中国航发商发有限责任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侯、郑建锋、张自鹏、柴银刚、张盼霖.

HB 8756-2023 飞机用自锁螺母通用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民用飞机自锁螺母(以下简称螺母)技术要求、质量保证规定及交货准备.

本文件适用于螺母的设计、制造与验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AMS--P-416电镀锌、电镀镉工艺 AMS2750高温测定方法 AS5272干膜润滑剂 AS8879螺纹基本尺寸 AMS2410镀银 AMS 2411高温镀银 ANSI/ASQCZ1.4抽样程序和特性检查表格 ASTME144磁粉检查标准方法 ASTME1417流体渗透检查标准方法 ASTMA342磁导率试验方法 ASTMA967钝化 MIL一A一8625铝及铝合金铬酸阳极氧化工艺 MIL-DTL一5541铝及铝合金表面化学防护涂层 MIL一STD一410(磁粉检查和流体渗透检查)检查人员资质 MIL-P一23377耐化学药品和溶剂环氧聚酰胺铺底涂层 MIL一S一81733缓蚀性封闭保护涂层复合材料 MIL一S一8802整体油箱及燃油舱耐高温高附着力封闭复合材料 NAS1589耐热耐腐蚀紧固件 NAS9603一9624A286不锈钢六角头长螺纹紧公差螺栓 NAS9703一9724合金钢六角头长螺纹紧公差螺栓 MS16995不锈钢螺钉 MS16997合金钢镀镉螺钉 NASM1312-1紧固件试验方法盐雾 NASM1312-7紧固件试验方法振动 NASM1312一8紧固件试验方法拉伸强度 NASM1312一9紧固件试验方法应力腐蚀 NASM1312一14紧固件试验方法应力耐久性
HB 8756-2023 NASM1312一31紧固件试验方法扭矩 GGG一W一636扳手(套筒扳手,开口扳手和复合扳手) GGG一W一641扳手套筒(和套筒、手柄、操作附件) -A-250/127075铝板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 1 最大锁紧力矩 在无轴向载荷情况下,在螺母拧入和拧出过程中出现的最大力矩.

注:在第一次拧入过程中,最大锁紧力矩为试验芯棒末端与螺母端面平齐后,在拧入第三圈过程中所测得的锁紧力 矩最大值.

3.2 最大装配力矩 在第一次拧入过程中,试验芯棒末端与螺母端面平齐后,在拧入第三圈过程中所测得的锁紧力矩最 大值.

3.3 最大拧出力矩 指沿拧出方向转动处于安装位置上的螺母(或试验芯棒)所出现的最大力矩.

注:该力矩的测定在螺母(或试验芯棒)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进行,一直到试验芯棒和螺母的锁紧结构不再旋合时为止.

在测量过程中,不得有轴向载荷作用在螺母上.

3.4 最小拧出力矩 在无轴向载荷的情况下,拧出过程中使处于安装位置上的螺母相对试验芯棒开始转动所需要的力 矩.

3.5 装配到位 当试验芯棒1至2扣螺纹(不包括螺栓尾端的倒角)伸出到螺母端面时.

3.6 拧出过程 当螺母的锁紧结构不再与试验芯棒旋合时.

3.7 3.8 抗剪型螺母 产品标准中标有“薄型”或“剪切型”字样的螺母.

3.9 裂纹 一种清晰的沿金属晶粒边界或横穿晶粒的断裂.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1. 060. 01 HB CCSJ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8752-2023 飞机用紧固件涂二硫化钼通用规范 GeneralspecificationforfastenerMoScoatingforaircraft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 8752-2023 目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要求 5 质量保证规定
HB875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侯、贾安涛、郑建锋、王咏梅、张盼霖.

HB 8752-2023 飞机用紧固件涂二硫化钼通用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紧固件二硫化钼干膜润滑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紧固件二硫化钼干膜润滑涂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应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6739色漆和清漆:铅笔法测定漆膜硬度 HB8751-2023飞机用紧固件涂铝通用规范 MIL一A一8625铝及铝合金铬酸阳极氧化工艺 MIL-R-81294脱漆剂 NASM1312.9紧固件试验方法交替浸渍试验 NASM1312.12紧固件试验方法金属覆盖层厚度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要求 4.1准备 4.1.1基体金属材料应无外观缺陷或不利于保证涂层质量的缺陷.

4.1.2涂覆前,须消除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残余应力,消除过程不得对零件机械性能产生有 4.1.3涂覆前,表面应无明显侵蚀、点蚀、晶间腐蚀和其他磨损.

4.2过程 4.2.1允许以任何合理的工艺对零件表面进行涂覆来满足规范要求.

4.2.2涂覆过程中,紧固件的温度不允许超过260℃.

4.2.3除非另有规定,涂覆工序均应在机械加工、成型以及其他金属加工工序后进行.

4.3涂层要求 4.3.1材料 二硫化钼干膜润滑涂层的原材料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HB 8752-2023 4.3.2外观 涂层外观应光滑、平整、均匀,无气孔、暗洞、气泡、根瘤、凹坑或者其他不平整缺陷.

4.3.3厚度 按5.5.3测量涂层厚度,除内六方孔与外六方外,外螺纹紧固件工作面的涂层厚度均应在 0.005mm~0.013mm之间,内螺纹紧固件工作面的涂层厚度均应在0.005mm~0.02mm之间.

4.3.4结合力 将涂覆干膜润滑剂后的试件做完结合力试验后放在4一6倍放大镜下检查,不应出现涂层与基体金 属分离现象.

4.3.5耐流体性 将涂覆干膜润滑剂后的试件浸泡后,涂层应无气泡,结合力应满足4.3.4要求.

浸泡后的紧固件与 未浸泡紧固件相比,其涂层的硬度降低不应超过2个HRB硬度.

4.3.6耐脱漆剂 将涂覆干膜润滑剂后的试件浸泡脱漆剂后,涂层应无气泡,结合力应满足4.3.4要求.

浸泡脱漆剂 后紧固件与未浸泡紧固件相比,其涂层的硬度降低不应超过2个HRB硬度.

4.3.7脆性 将涂覆干膜润滑剂后的试件暴露后检查,在头下圆角或螺纹区域不应有裂纹.

4.3.8耐热性 将涂覆干膜润滑剂后的试件在空气中加热,冷却后,其涂层不应有气泡或裂纹,结合力应满足4.3.4 要求.

4.3.9防腐性 进行交替浸渍试验后,检查试片的窝部分及紧固件头下支撑面,其片状脱落和腐蚀深度不应超过 表1中规定的极限值.

试片窝部分的局部腐蚀部位不允许多于两处.

局部腐蚀是指单个区域的腐蚀深 度大于表1中最大腐蚀深度值小于局部最大腐蚀深度值.

表1 暴露时间(h) 最大腐蚀深度(m) 局部最大腐蚀深度(m) 150 无 无 250 无 0. 006 500 无 0.013 750 0. 025 0. 050 1000 0. 050 0.100 4.3.10压入力试验(仅适用于螺栓) 直径规格6mm或.25inch的螺栓压入铝合金材料的力值最大不超8898N,平均压入力不超过 7118N.

安装孔和螺栓光杆不允许出现明显损伤,且螺栓光杆不能裸露出金属基体.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21. 060. 20 HB CCSJ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8751-2023 飞机用紧固件涂铝通用规范 Generalspecificationforfasteneraluminumcoatingforaircraft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 8751-2023 目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要求 5 质量保证规定
HB875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中航通飞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侯、米保卫、郑建锋、王咏梅、张盼霖.

HB 8751-2023 飞机用紧固件涂铝通用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紧固件树脂型有机铝涂层的技术要求、检验规则和试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树脂型有机铝涂层的研制和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6739色漆和清漆:铅笔法测定漆膜硬度 AMS--P-416电镀锌、电镀镉工艺 ASTMG一85改进的盐雾试验 MIL一A一8625铝及铝合金铬酸阳极氧化工艺 MIL-R-81294脱漆剂 NASM1312.9紧固件试验方法交替浸渍试验 NASM1312.12紧固件试验方法金属覆盖层厚度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要求 4.1准备 4.1.1基体金属材料应无外观缺陷或不利于保证涂层质量的缺陷.

4.1.2涂覆前须消除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残余应力,消除过程不得对零件机械性能产生有害 影响.

4.1.3涂覆前表面应无明显侵蚀、点蚀、晶间腐蚀和其他磨损.

4.2过程 4.2.1允许以任何合理的工艺对零件表面进行涂覆来满足规范要求.

4.2.2涂覆过程中,紧固件的温度不允许超过230℃.

4.2.3除非另有规定,涂覆工序均应在机械加工、成型以及其他金属加工工序后进行.

应直接在 工件表面进行涂覆.

4.3涂层要求 4.3.1材料 铝涂层的原材料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HB 8751-2023 4.3.2外观 涂层应光滑、平整、均匀,且具有金黄色光泽,无气孔、暗洞、气泡、根瘤、凹坑或者其他不平整 缺陷.

4.3.3厚度 按5.5.3测量涂层厚度,外螺纹紧固件工作面的涂层厚度均应在0.005mm~0.013mm之间, 内螺纹紧固件工作面的涂层厚度均应在0.005mm~0.02mm之间.

零件锐边的涂层厚度可以不满 足最小涂层厚的要求,但是此处涂层也应完全覆盖.

紧固件头部除去工作面外的剩余面、减轻孔、内六 方扳手孔及防松孔内表面等处不做涂覆要求.

4.3.4结合力 将涂铝后试件做完结合力试验后放在4~6倍放大镜下检查,不应出现涂层与基体金属分离现象.

4.3.5耐流体性 将涂铝后试件浸泡后,涂层应无气泡,结合力应满足4.3.4要求.

浸泡后的紧固件与未浸泡紧固件 相比,其涂层的硬度降低不应超过2个HRB硬度.

4.3.6耐脱漆剂 将涂铝后试件浸泡脱漆剂后,涂层应无气泡,结合力应满足4.3.4要求.

浸泡脱漆剂后紧固件与未 浸泡紧固件相比,其涂铝层的硬度降低不应超过2个HRB硬度.

4.3.7脆性 将涂铝后的试件暴露后检查,在头下圆角或螺纹区域不应有裂纹.

4.3.8耐热性 将涂铝后的试件在空气中加热,冷却后,其涂层不应有气泡或裂纹,结合力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4.3.9防腐性 对沉头紧固件涂层进行防腐性试验.

试验具体要求如下.

4.3.9.1乙酸盐雾试验 进行试验后,装有涂铝紧固件的试片窝部分及紧固件头下支撑面的腐蚀程度不应超过装有镀隔紧 固件试件的相应区域.

4.3.9.2交替浸渍试验 进行交替浸渍试验后,检查试片的窝部分及紧固件头下支撑面,其片状脱落和腐蚀深度不应超过 表1中规定的极限值.

试片窝部分的局部腐蚀部位不允许多于两处.

注:局部腐蚀是指单个区域的腐蚀深度大于表1中最大腐蚀深度值小于局部最大腐蚀深度值.

表1 暴露时间(h) 最大腐蚀深度(mm) 局部最大腐蚀深度(mm) 150 无 无 250 无 0. 006 500 无 0.013 750 0. 025 0. 050 1000 0. 050 0. 100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 025 HB V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 8748-2023 航空零件选区熔化点阵结构建模 流程与要求 for aeroparts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8748-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无锡 市检验检测认证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国营芜湖机械厂、中国航空综合技 术研究所、华质卓越生产力促进(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吉芬、张啸雨、柏林、廖宝华、高银涛、崔灿、朱小军、侯慧鹏、 李怀学、单奕萌、于波、孙诗誉、栗晓飞.

HB 8748-2023 航空零件选区熔化点阵结构建模流程与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航空零件选区熔化点阵结构的术语定义、建模基本方法、点阵结构设计用数模的建模 流程和要求,以及基本表达方式.

本文件适用于航空零件选区熔化点阵结构的设计用建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35351增材制造术语 HB7833数字化产品数据交换与传递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3535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点阵结构概述 4.1点阵标准单元 点阵标准单元是点阵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点阵结构中可重复排列的最小微元件,以毫米(mm) 级为单位的全包络立方体来进行描述,含基点、在X、Y、Z轴三个方向的尺寸,见图1.

Z 图1点阵标准单元示意图 点阵标准单元的基本参数包括: 0:标准单元基点; a:标准单元在X轴方向的尺寸; b:标准单元在Y轴方向的尺寸; C:标准单元在乙轴方向的尺寸.

点阵标准单元的具体形式用数模表示并单独发布,常用的点阵标准单元见图2.

HB 8748-2023 图2常用点阵标准单元示意图 4.2点阵结构 由点阵标准单元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构成的周期性三维桁架结构.

4.3点阵结构的排列方式 点阵结构以点阵标准单元的基点为起点、沿X、Y、Z三个方向按某种规律进行阵列或排列的点坐 标序列,见图3.

Db Da 图3点阵结构的排列方式示意图 a) 排列值 相邻点阵标准单元基点的间隔值.

排列值按坐标轴方向分别表示: Da:沿X方向的相邻标准单元基点的间隔值 Db:沿Y方向的相邻标准单元基点的间隔值 Dc:沿Z方向的相邻标准单元基点的间隔值 b) 基本阵列方式 点阵标准单元在X、Y、Z三个方向无间隔整齐排列方式.

注:即排列值Da=a,Db=b,Dc=c的排列方式.

复杂排列方式 Da、Db、Dc分别为某个常数或某函数表达式的排列方式.

注:复杂排列方式中排列值Da≠a或Db≠b或Dc≠C.

4.4点阵结构类型 4.4.1标准点阵结构 点阵标准单元按基本阵列方式形成的结构,如图4所示.

HB8748-2023 图4标准点阵结构形成示意图 4.4.2复杂排列点阵结构 点阵标准单元按复杂排列方式形成的结构,如图5所示.

图5复杂排列点阵结构形成示意图 4.4.3点阵组合结构 实际应用中,点阵类零件都是由点阵和实体部分组合而成,称为点阵组合结构,常见的有封闭点阵 组合结构等.

封闭点阵组合结构是由周边面板将点阵结构封闭在内部形成的结构,如图6所示.

面板 点阵结构 图6封闭点阵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 5设计原则 点阵结构的设计原则如下: a)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理的点阵标准单元及点阵结构的排列方式; 注:点阵标准单元的种类有多种多样,不同的点阵标准单元和不同的排列方式带来的成形零件性能和重量有 显著的不同.

b) 选区熔化点阵结构设计时,Da、Db、Dc不应同时大于该方向的点阵标准单元的基本尺寸,即 不应使Da>a、Db>b、Dc>c同时成立,以避免成为悬浮结构而无法成形; c) 设计时,应尽量保证单个点阵标准单元的完整性,尤其是厚度方向,应该至少保证大于或等于 一个点阵标准单元的高度.

厚度过渡区域或外形变化区域除外; d) 根据零件装配需求,设计并预留实心连接区域; 应根据成形设备的成形范围合理设计成形零件的尺寸,当零件的尺寸大于成形范围时应考虑分 段组合,但应同时考虑分段组合对最终零件性能的影响;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 025 HB V04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8747-2023 航空增材制造测试报告格式与数据要求 Requirementsoftestreportformatanddataforaeroadditivemanufacturing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874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无锡市检验检测认证研究院、江苏铭亚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 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 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营芜湖机械厂、北京科技大学、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 公司、华质卓越生产力促进(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银涛、刘一胜、孙诗誉、朱小军、崔灿、侯慧鹏、梁家誉、陈怡、李晓 丹、荣鹏、张小辉、袁荣、张升、王咏梅、栗晓飞、张栋兵.

HB 8747-2023 航空增材制造测试报告格式与数据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航空增材制造的测试报告格式与数据要求、对增材制造的测试或评估出具结果报告的 标准程序、增材制造样本数据的通用格式.

本文件适用于指导航空增材制造材料试样及零件测试报告的编写.

注:由于增材制造过程与设备特有的变异性,所以对于测试/评估用试样的准备、加工、后处理等报告信息的标准 化描述至关重要.

本文件提供了一种记录测试/评估试样材料及加工历史的统一的推荐性方法.

更详细的记录 信息要求由应用方自行确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35351增材制造术语 ISO/ASTM52921增材制造标准术语一坐标系和测试方法(Standard terminologyforadditive manufacturing-Coordinate systems and test methodologies) 3术语和定义 GB/T35351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一般要求 增材制造测试试样报告的数据信息至少应包括: a)试样制备信息 1)原材料信息; 2)成形工艺信息; 3)后处理信息.

b)测试与/或检验信息.

报告格式和数据要求参见附录A.

5试样制备信息 5.1原材料信息 已使用的全部材料规范,其信息至少应包括: a)增材制造过程所需原材料的特性及制备信息; b)使用或再利用原材料的程序文件信息;
HB 8747-2023 c)原材料非标工艺规范和/或与工艺规范的偏离信息(若有).

5.2成形工艺信息 已使用的全部成形工艺规范,其信息至少应包括: a)通过原材料制备出试样的全部成形工艺信息: b)试样在成形室内的位置和取向信息,表示方法按照ISO/ASTM52921执行; c)非标成形工艺规范和/或与成形工艺规范的偏离信息(若有).

5.3后处理信息 若需对试样进行后处理,且未包括在5.2或6中,则应对后处理状态和制度进行记录.

后处理可包 括但不限于去除支撑、去应力、热处理和表面处理.

6测试与检验信息 已使用的全部测试与检验方法标准,其信息至少应包括: a)试样的形状和尺寸(包括规定的公差)信息; b)测试大纲(包括测试项目及测试标准)信息; c)测试方案信息; d)无损检验程序和结果信息; e)非标测试与检验方法和/或与标准测试与检验方法的偏离信息(若有).

注:b)项可纳入材料和工艺规范文件中.

7测试数据报告示例 增材制造熔融沉积成形工艺试样测试报告格式参见附录B.

增材制造激光选区熔化工艺试样测试报告格式参见附录C.

HB 8747-2023 附录A (规范性) 报告格式和数据要求 报告格式和数据要求按表A.1.

表A.1格式和要求 报告主题要求 数据元素 格式 支持信息 原材料 原材料规范 由字母/数字组成的唯一性 代码 符合本文件要求的原材料规范 工艺标准 工艺规范 由字母/数字组成的唯一性 至少包含进料方式、工艺以及后处理的信息 代码 测试大纲或规范 文件或文件名 代码 之间的具体偏离 数据段的要求 测试方案 测试计划/标准由字母/数字组成的唯一性至少包含单位、具体测试配置、报告选项、样品 或工艺文件 代码 准备和状态 样品取向 坐标 XYIZ和角度 按ISO/ASTM52921执行 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 025 HB V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 8746-2023 航空钛合金制件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 工艺控制要求 Titanium alloy aero-parts manufactured by selective lasermelting-process controlrequirements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8746-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 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翼高新技术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国营芜湖机械厂、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华质卓越生产力促 进(北京)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广善、雷力明、刘慧渊、李怀学、王佳骏、孙涛、侯慧鹏、柏林、 李晓丹、荣鹏、朱萌、周可欣、折洁、孙诗誉、计霞、栗晓飞.

HB 8746-2023 航空钛合金制件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工艺控制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航空钛合金制件激光选区熔化工艺的一般要求、工艺流程、工艺控制、质量控制、安 全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航空钛合金制件激光选区熔化制造工艺控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35351增材制造术语 GB/T4842氢 3术语和定义 GB/T3535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再用粉reusedpowder 经过一次或数次激光选区熔化过程,通过检验并满足原材料指标要求,可以被重复使用的粉末原料.

3. 2 支撑supportingstructure 为了保证增材制造制件顺利成型及尺寸控制,在模型处理过程中添加的辅助结构.

4一般要求 4.1人员 从事激光选区熔化设备操作及检验的人员应持证上岗.

4.2环境 4.2.1设备应安装在能控制温度和湿度的室内,推荐温度范围:15℃~25℃,湿度范围:相对湿 度不大于75%RH.

4.2.2设备周围应保持通风.

4.3设备 4.3.1激光选区熔化设备应具有验收合格证明.

4.3.2激光选区熔化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维护、保养内容不限于以下内容:
HB 8746-2023 a)必须执行项目:光斑尺寸、光斑质量、激光功率、振镜定位精度、Z轴运动精度; b)建议执行项目:刮刀扭矩、Z轴扭矩、氧传感器、风速、预热温度; c)设备使用厂家自行检查项目:气密性检查、易损易耗件更换、设备清理.

4.3.3设备稳定性及均匀性验证 4.3.3.1属于下列情况的设备在投入生产前,应进行设备稳定性和均匀性验证,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 使用: a)新设备或闲置1年以上的设备; b)经搬迁后的设备; c)动力线更改的设备; d)大修后的设备; e)控制系统或机械系统有较大改动的设备; f)按设备要求达到规定的周期.

4.3.3.2对于设备稳定性和均匀性验证的方案,使用单位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管控和执行.

5工艺控制 5.1工艺流程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典型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数据准备 原材料准备 设备准备 激光选区熔化成形 取件及清理 热处理/热等静压 去支挥/表面处理 质量检验 包装 图1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典型工艺流程图 5.2数据准备 5.2.1数据准备一般包括:工艺数模构建、数模转换、数模修复、制件成形方向设计、支撑设计、分 层切片等.

5.2.2应按设计图样或设计技术文件进行工艺数据准备,生成制造文件.

设计数模、图纸、切片文件、 工艺参数等电子文件应存储于稳定的系统中,的文件应通过版本控制来保持可追溯性.

5.2.3数模转换成三角面片模型时,应设置三角面片精度,保证成型制件满足技术指标要求.

2
HB8746-2023 5.2.4数模修复包括:模型缝隙、坏边的修复、模型内部干扰体修复、模型表面孔洞、重叠三角面片 修复、光顺等.

5.2.5制件成形方向设计宜采用截面积最小原则,角度选择应综合考虑制件结构、悬空面积大小、尺 寸精度、表面粗糙度、支撑是否便于去除等因素.

设计有要求时应与设计确认.

5.2.6支撑结构形式一般有实体支撑、网格支撑、片状支撑、圆柱形支撑等,应根据制件具体结构选 择合适支撑结构,针对较大应力平面、局部低点或轮廊边缘宜采用实体支撑结构.

5.3原材料准备 5.3.1粉末选择应满足粉末规范要求.

针对再用粉使用单位应制定相应的过程管控文件.

5.3.2粉末准备包括烘粉、筛分过程等.

5.3.3烘粉宜采用真空烘箱,也可使用情性气体保护炉等.

若选用真空烘箱,真空度要求优于0.1MPa.

烘粉温度范围宜选择100℃~200℃,保温时间一般不低于2小时.

5.3.4粉末筛分应选择合适的筛网目数.

筛分前应检查筛网破损情况,筛分过程中禁止对筛网网面施 加外力.

5.3.5粉末混合应选用同一供应商、同一制造工艺、相同或相近批次的粉末,使用混粉机将粉末混合 均匀.

5.4设备准备 5.4.1设备使用前,应对设备状况进行检查,确保设备状态正常.

5.4.2应对设备成形室进行清理,并使用擦镜纸清理平光镜.

5.4.3打印设置时应对气体流量状态进行确认.

5.4.4应对成形基板调平、预热(按需).

5.4.5选择刮刀类型,安装刮刀,调平,并检查刮刀情况.

5.5激光选区熔化成形过程控制 5.5.1钛合金激光选区熔化成形应在氢气气氛保护下进行,氩气的使用按GB/T4842执行,纯度不低 于99.999%.

在成形过程中应对整个沉积过程的氧含量进行全程监测,稳定打印过程中的氧含量要求 小于500ppm.

5.5.2激光选区熔化成形钛合金工艺参数主要有基板温度、铺层厚度、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间 距等,应对相关参数的限定范围给出详细说明,具体激光工艺参数应根据制件特征优化选择并记录激光 选区熔化成形工艺参数,表1为推荐的激光选区熔化工艺参数范围,其他厚度的参数依据厂家自行研发 确认.

表1激光选区熔化成形钛合金参考参数范围表 铺层厚度,mm 激光功率,W 扫描速度,mm/s 扫描间距,mm 基板温度,℃ 0.03 260~320 1000~1500 0. 12~0. 18 室温~200 0. 04 260~320 1000~1500 0. 12~0. 18 室温~200 0. 05 300~370 900~1350 0. 12~0. 18 室温~200 0. 06 300~370 900~1350 0. 12~0. 18 室温~200 5.5.3制件成形过程应保持连续.

若出现中途暂停,应做好记录,对成形后产品的影响,应作出评估, 评估结果的影响由供需双方协商确认.

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 025 HB V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 8745-2023 航空钛合金制件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 制件热处理及热等静压 Titanium alloy aero-partsmanufactured by selective laser melting-heat treatmentandHiPforponents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8745-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飞而康快速制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发商 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航空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发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沈阳飞机 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翼高新技术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国 营芜湖机械厂、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华质卓越生产力促进(北京)有限 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计霞、刘慧渊、雷力明、崔灿、朱小军、侯慧鹏、梁家誉、李晓丹、 王佳骏、单奕萌、舒送、刘欢、苗伟、孙诗誉、杨广善、栗晓飞.

HB 8745-2023 航空钛合金制件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 制件热处理及热等静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激光选区熔化航空钛合金制件热处理及热等静压的设备和介质、工艺过程及要求、检 验、质量控制、运输和贮存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激光选区熔化增材制造航空钛合金制件的热处理及热等静压.

其他用途钛合金制件的 热处理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4844纯氮、高纯氨和超纯氮 GB/T8180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贮存 GB/T10066.1电热设备的试验方法第1部分:通用部分 GJB509B热处理质量控制要求 GJB3763A钛及钛合金热处理 HB5425航空制件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3术语和定义 GJB3763A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总则 热处理及热等静压用设备、操作人员、环境、材料应满足GJB509B的有关要求.

热处理及热等静 压采用的设备和工艺应保证对制件的污染程度最低,并保证处理后的制件满足订货文件的要求,也 可采用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其他工艺,但需征得订货方同意.

5设备和介质 5.1加热设备 5.1.1总则 加热设备应满足GJB509B的有关要求,炉膛内的结构材料在热处理过程中不应与制件或介质气体 发生不良反应.

1
HB 8745-2023 5.1.2情性气体炉 用电热元件加热的炉子,炉内气氛为情性气体.

炉内气氛成分应能调节和准确控制,设备应配备有 相应的炉气气氛控制系统.

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以防外部气体的不良影响,并应具有情性气体吹扫、 净化循环功能,以防止制件的污染超出订货文件的要求.

5.1.3真空炉 5.1.3.1真空炉一般采用冷壁辐射电热元件加热.

5.1.3.2真空炉内的真空工作压强应不大于6.7×10Pa.

当温度超过750℃时,宜将真空压强控制在 不小于2X10”Pa,或采用高纯氩气进行分压控制,高纯氨的使用按GB/T4844要求执行.

5.1.3.3真空炉空炉冷态的压升率应小于0.67Pa/h,在连续使用的情况下冷态压升率的检验周期每月 不少于一次,设备大修、更换密封元件后或长期未用重新使用前均应检验冷态压升率.

冷态压升率的检 验应按GB/T10066.1的规定执行.

5.1.3.4进行过真空钎焊的热处理炉不宜用于钛合金的真空热处理.

若需用于钛合金的真空热处理应 进行高温烘炉处理.

5.1.3.5对于采用分压控制的真空炉,应配备炉气压强测量控制及显示仪表对回充气体的压强进行检 测与控制;还应配备露点仪对回充气体的露点进行检测;必要时,应配备炉气压强自动记录系统.

5.1.4热等静压炉 5.1.4.1热等静压炉的构成部件、骨架、加热元件和隔热部件等应采用钼、钢和镍基合金以及氧化铝 等材料制作,以避免污染.

不宜使用石墨或石墨复合材料作为热等静压炉的加热部件.

力,记录频率不低于5次/min.

5.1.5炉温均匀性 热处理及热等静压加热设备在有效加热区的炉温均匀性应满足表1的要求及GJB509B中的ⅢI类 加热炉的要求.

炉温均匀度或炉温分布按HB5425中的相关要求进行检验.

表1热处理及热等静压炉有效加热区内温度及压力允许偏差 热处理种类 有效加热区内温度允许偏差 控温允许偏差 压力偏差 退火热处理 ±10 .9 - 热等静压 ±10 ±5MPa 5.2加热介质 加热时,炉内可以是真空或纯氩,氢气纯度不低于99.99%.

用于热等静压设备的增压气体可以是 氩气或氮气,气体纯度不低于99.99%,不应使用循环气体.

高纯氨的使用按GB/T4844要求执行.

5.3测量设备 图表记录仪、电子数据记录仪或数据采集系统.

5.3.2现场使用的热电阻、热电偶及补偿导线应符合HB5425的要求,并按国家计量标准要求进行校 验.

允许按实际需求缩短校验周期.

5.3.3工艺仪表系统精度应满足GJB509B中的加热炉类别III的相关要求.

2
HB 8745-2023 5.3.4其他仪表,如真空计、压力表、流量计等应按相关技术文件定期进行校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5.4辅助设备 5.4.1与制件接触的托盘、支架或夹具宜由耐热金属制成,如不锈钢、钛合金或镍基合金,也可 由陶瓷材料或其他不与制件发生反应的材料制成,工装夹具不应有锈斑,不应有对制件、炉膛产生有害 影响的污物,不应有低熔点涂层、镀层等.

5.4.2在加热过程中,夹具应保证制件周围的加热介质均能自由流动,并能减小制件的变形.

5.4.3真空热处理前工装表面的准备与制件表面相同.

新工装使用前应进行吹砂,并在制件处理最高 温度下经过除气处理后方可使用.

6工艺过程及要求 6.1热处理前准备 6.1.1热处理前,应对制件表面、内部残留的粉末进行清理,可选用气枪、吸尘器、超声波及振动平 台等方式.

6.1.2夹具表面的润滑油脂、卤化物以及其他有害的外来物应用丙酮或酒精等进行清洗.

6.2装炉 6.2.1按合金牌号、制件几何尺寸和热处理制度分类装炉.

6.2.2制件应装在加热炉有效工作区内.

6.2.3制件装炉时不应密集堆放,各制件之间、框架各层之间均应留有适当的空间,制件、工装与加 热器之间的间隙应不小于40mm,有利于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流通、循环.

6.3工艺参数 6.3.1总则 除产品规范或订货文件另有规定外,工艺参数(如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等)应符合本标准 的规定.

保温时间从控温仪表显示的有效加热区最低温度达到规定的热处理温度时开始计算.

热处理过 程使用负载热电偶(若需要),当负载热电偶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容差下限时,开始计算保温时间.

热等 静压不需要使用负载热电偶.

有特殊要求时,按有关规定执行.

6.3.2热处理制度 退火热处理所采用的温度、时间及冷却方式宜按表2的相应规定.

也可采用热等静压制度代替退火 热处理,具体工艺参数见表3.

制件下机后,建议24小时内完成制件热处理.

表2推荐的退火制度 合金牌号 加热温度(C) 保温时间(min) 冷却方式 TC4 700~850 30~150 情性气体冷却或随炉冷却至200℃以下出炉 TA15 700~850 60~240 情性气体冷却或随炉冷却至200℃以下出炉 TC4 EL1 700~850 30~150 情性气体冷却或随炉冷却至200℃以下出炉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090 HB V35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8743-2023 民用飞机厨房插件通用要求 Generalrequirementsforgalleyinsertsofcivilaircraft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 8743-2023 目次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要求 4.1功能和组成 4.2布置和安装 4.3材料. 4.4 结构 4.5制造工艺.. 4.6电气. 4.7饮用水设备 4.8耐火. 4.9噪声. 4.10软、硬件. 4.11 设备通风 4. 12 表面温度. 4. 13 标牌或标记 4. 14 卫生.. 4.15 人机功效 4. 16 接口. 4. 17 环境适应性 10 4. 18 安全性 4. 19 可靠性 10 4. 20 维修性 5验证要求 5.1 总则 10 5.2布置和安装. 10 5.3材料 5.4结构. 5.5制造工艺. 5.6电气. 5.7饮用水设备 5.8耐火. 5.9噪声. 5.10软、硬件
HB 8743-2023 5.11 设备通风 5.12表面温度. 11 5.13标牌或标记. 12 5.14 卫生.. 5. 15 人机功效 12 5.16接口. 12 5.17环境试验 5.18安全性 5.19可靠性 12 5.20维修性
HB8743-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党亚、陈志东、谷煜、孙巍、陈勇、黄奕佳、王巍、崔东岳.

IⅢI
HB 8743-2023 民用飞机厨房插件通用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民用飞机厨房插件的功能和组成、布置和安装、材料、结构、电气等技术要求以及相 应的验证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民用飞机提供餐饮服务的厨房插件,其他飞机的厨房插件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JB181飞机供电特性 GJB1720异种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HB8412民用飞机系统电搭接通用要求 HB/Z185民用飞机雷电防护及搭接设计指南 CCAR一25一R4中国民用航空规章第25部: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 CTSO一C184飞机厨房插件电气、加压设备 FAAAC25一17A运输类飞机客舱内饰适坠性手册 AMS一STD一401夹层结构和芯材;一般试验方法 AMS一STD-2175铸件、分类及其检验规范 ASTMC273夹层芯材剪切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ASTMC393用梁弯曲测定夹层结构芯子剪切性能的试验方法 ASTMD1781夹层结构弯曲性能的标准试验方法 RTCA/DO一160G航空运输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程序(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test procedures for airborne equipment) RTCA/DO一178B机载系统和设备合格审定中的软件考虑(Softwareconsiderationsinairborne systems and equipment certification) RTCA/DO一254机载电子硬件的设计保证指南(Design assurance guidance for airborne electronic hardware)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厨房插件galleyinserts 飞机上安装在厨房或其他区域,用于提供餐饮服务以及垃圾收集等功能的设备,并包括配套使用的 附件.

1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060 HB V40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8742-2023 飞机电气系统模拟负载通用要求 Generalrequirementsforemulatedloadofaircraftelectricalsystem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 8742-2023 目次 前 III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分类. 4.1按供电体制分类 4.2按应用场合分类 4.3按负载工作特性分类 4.4按供电需求分类 5要求... 5.1总则 5.2能.. 5.3交流负载箱功率因数和负载不平衡度, 5.4模拟负载分路分档 5.5模拟负载电气设计要求 5.6模拟负载结构设计要求 5.7模拟负载控制方式 5.8交直流有源模拟负载(电子负载)的设计要求 5.9位置要求 5.10 电气安全与接地 5. 11 模拟负载整体计量 5. 12 可靠性.. 5.13 维修性 5. 14 散热要求 5.15 环境适应性 5.16 人身安全性 5.17 噪音 5.18 电磁环境效应 5.19 运输性 5.20 材料.. 5.21 尺寸. 8 5.22 重量 5.23 颜色与涂漆 5.24 标志和代号
HB 8742-2023 5.25加工质量 6验证 6.1总则. 6.2检验条件 6.3检验方法 7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7.1标志. 10 7.2包装 7.3运输 7.4贮存.
HB8742-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中国民航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雷涛、王宏霞、张晓斌、陈琨、林志昆、王雨禾、赵雨桐.

IⅢ
HB 8742-2023 飞机电气系统模拟负载通用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对于飞机电气系统恒频交流模拟负载、变频交流模拟负载、高压直流模拟负载、低压 直流模拟负载一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飞机地面或机载试验用交流恒频、交流变频、高压直流、低压直流模拟负载箱,用以 模拟飞机交/直流供电系统负载的综合电气特性,并消耗该供电系统的电能.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30203一2013飞机电气系统特性 GJB181飞机供电特性 GJB1397飞机电气系统飞行试验要求 HB6167.3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第3部分:温度变化试验 HB6167.4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第4部分:湿热试验 HB6167.18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第18部分:电源输入试验 HB6167.19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第19部分:电压尖峰试验 HB7087民用飞机电气安装技术要求 HB8468民用飞机电气系统飞行试验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30203一2013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模拟负载emulatedload 用来模拟飞机电气系统各种用电设备工作特性的负载,同时消耗电气系统电能功率.

可以分为有源 模拟负载(电子负载)和无源模拟负载.

3. 2 电子负载electronicload 电子负载是有源模拟负载的一种,依靠控制功率管的开关来模拟负载功率不同动态变化特性的设 备,它能够准确检测出负载电压,精确调整负载电流,同时可以实现模拟负载短路等稳态和动态特性, 电子负载是可以模拟感性、阻性和容性负载的用电设备.

4分类 4.1按供电体制分类 按照供电体制,模拟负载可分为: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 045 HB V35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8741-2023 飞机驾驶舱门设计要求 Requirementsforflightdeckdoorofaircraft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 8741-2023 目次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一般要求 4.1组成 4.2功能要求 4.3性能要求 4.4安全性. 4.5可靠性 4.6维修性 4.7互换性 5详细要求 5.1总体布置 5.2材料选择. 5.3结构设计. 5.4强度刚度 5.5系统设计 5.6隔音、隔热 6试验验证. 6.1试验项目 6.2防入侵试验 6.3防穿透试验. 6.4静力试验 6.5阻燃试验. 6.6隔音、隔热试验 6.7环境试验. 6.8系统功能试验.. 6.9系统耐久性试验.
HB8741-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哲、韩永志、李国彬、李高胜、孙巍、吴建华、代瑛.

HB 8741-2023 飞机驾驶舱门设计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飞机驾驶舱门组成、总体布置、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系统设计、适航和验证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民用飞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HB6167一2014民用飞机机载设备环境条件和试验方法 CCAR一25运输类飞机适航标准 3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一般要求 4.1组成 驾驶舱门是安装于驾驶舱和客舱之间的平面门,其上连接各种功能系统(或系统零部件),包括锁系 统、手动开启/关闭装置、应急进出系统、进入交互系统、观察镜、感知系统、泄压系统等部分.

4.2功能要求 功能要求如下: a)应符合飞机总体特性的相关要求; b)应有措施使飞行机组成员在该舱门卡住的情况下能直接从驾驶舱进入客舱,应有紧急措施使飞 行乘务员能够在飞行机组失去能力的情况下进入驾驶舱; c)无论何时正常使用或发挥其某些特殊功能,应与驾驶舱和客舱布置方面的要求相协调; d)驾驶舱门和/或其解门机构的设计必须允许最小百分位的女性机组成员,在解门机构挤塞住、 或门或门周围结构变形时,不采用任何工具仅通过人力的施加,可以把门打开; e)驾驶舱门应能够从驾驶舱外用钥匙或其他方式解锁打开,门解锁操作的方法应为平面内的、明 显的单向运动.

从驾驶舱一侧正常操作时,门门应能够解锁门.

然而,当门再次关闭之时,门 必须自动重新锁住; f)应与驾驶舱及客舱两侧的具体环境相协调,便于使用和养护,并且外观整洁大方易于清理.

注:b)条与CCAR25.772(b)、(c)一致.

1
HB 8741-2023 4.3性能要求 性能要求如下: a)驾驶舱隔板、舱门以及把驾驶舱与有人区域分开的其他任何界面都必须设计成能够抵御轻型武 器装备火力和爆炸装置的穿透,达到中国民用航空局适航部门的要求; b)隔框、驾驶舱门和任何其他隔开乘客区和驾驶舱的可接近的分界应设计成能够抵御未经许可人 员的暴力入侵,能够承受300J的冲击和手柄处施加的1113N的定常拉伸载荷; c)无论飞机飞行姿态如何变化,门门的操作应正常、自然,门的解门力不得超过20N; d)应满足飞机强度、刚度及寿命要求; e)应按总重量最小为准则设计.

注:a)、b)条与CCAR25.795(a)一致,d)条与CCAR25.772(b)、(c)一致.

4.4安全性 要求如下: a)在应急情况下,当驾驶舱舱门被卡住时,应有措施使飞行机组成员能直接从驾驶舱进入客舱, 以履行协助旅客应急撤离等职责; b)当飞行机组由于某些原因失去操纵飞机能力时,乘务员需要进入驾驶舱进行营救,尤其是在飞 行中,为此应有紧急措施使乘务员能进入驾驶舱; c)舱门上应提供一个能看见的锁定指示器,且在合适的机组成员位置上应有一个可见舱门锁定指 示器; d)驾驶舱门应有措施快速卸压以平衡驾驶舱和客舱压差; e)舱门两侧表面应避免尖锐的棱角和凸起以防止由于突然或下意识动作产生伤害; f)考虑并建立机构磨损极限,特别是制造容差和使用中机构的磨损的影响; 9)确保锁机构是牢固的和刚硬的,以防止偏转和破坏可能提供给出舱门完全关闭和成功锁定时的 错误指示; h)舱门完全打开时,应有措施保证舱门保持在打开位置; i)应进行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尤其首飞前应进行安全性分析评估.

单个结构、机构或电气失效 不应引起对操作人员危险的状况; j)在门上或门附近应提供标签和充分的标记,以免硬件破坏和人员伤害.

4.5可靠性 要求如下: a)锁系统应具有告警措施; b)锁告警装置发生故障,不应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c)应急系统应完全独立于正常系统,应急系统工作完全不受正常系统任何影响; d)设计中要尽量采用成熟的系统、设备和材料; e)设计中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元器件、新设备时,应对其可行性和可靠性进行充 分论证,并且应进行可靠性验证; f)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应采用简化设计方案,尽量减少元器件、零部件、设备等规格、品 种和数量; g)尽量减少产品组成部分的数量及其相互间的联接; h)防止由于故障而使舱门打不开; i)防止舱门在限制载荷下和设计所允许的应急着陆状态因变形过度而被卡住; j)防止舱门因磨损而被卡住,或者无故打开,影响舱门正常使用;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020 HB V36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 8740-2023 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任务载荷接口 通用要求 Generalrequirementforcivilsmalland light unmannedaircraftsystem payload interface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 8740-2023 目次 前言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3.2缩略语.. 4一般要求.. 4.1总则.. 4.2机械特性 4.3电气特性 4.4通信传输 5详细要求. 5.1载荷数据类型 5.2通信接口类型 5.3任务载荷接口特性要求 参考文献..
HB 874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浙江科比特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西安爱生技术集团有 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纵横自 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钦、舒振杰、卢致辉、任文明、唐塘、郭威、车嘉兴、胡应东、 陈金颖、刘狼、刘悬、张飞、曾芳、张泽京、苏忠可、高绍楠、周庆霖、肖楚玉、向紫涛、 王久元、战治国、毛岑.

HB 8740-2023 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任务载荷接口通用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任务载荷接口的一般要求和详细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最大起飞重量为0.25kg~25kg之间的无人机系统配套的可独立装卸的任务载荷,其 他无人机系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订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38909一2020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与试验方法 HB8566一2019多旋翼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1 任务载荷接口payloadinterface 无人机和任务载荷的连接机构.

注:包括无人机端和任务载荷端的机械安装与电气连接.

3.1. 2 即插即用plugandplay 任务载荷与无人机连接时,无人机能自动侦测与配置任务载荷硬件资源,不需要重新配置或手动安 装驱动程序.

3.2缩略语 CAN-一控制器局域网络(ControllerAreaNetwork) HDMl-一高清多媒体接口(HighDefinitionMultimediaInterface) TTL--晶体管一晶体管逻辑(Transistor-TransistorLogic) USB一一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SerialBus) 4一般要求 4.1总则 无人机系统任务载荷接口(以下简称“任务载荷接口”)应为无人机的任务载荷提供可靠的机械及电 气连接,以及通信支持,并满足其使用场景特定的环境适应性要求.

1
HB 8740-2023 任务载荷接口对应的任务载荷类型,包括但不限于表1所示.

表1任务载荷分类 序号 类型 说明 1 光电类 图像摄录的任务载荷,如可见光相机 2 音频类 音频播放的任务载荷,如喊话器 3 投放类 投放指定物体的任务载荷,如抛投器 4 触发类 执行指定动作的任务载荷,如投弹器 5 采集类 采集指定物体的任务载荷,如取水器 6 雷达类 雷达探测的任务载荷,如激光雷达 4.2机械特性 4.2.1接口连接 任务载荷接口应可靠连接、方便拆装,如采用活动滑扣机构,并具备锁紧和防插错功能.

4.2.2接口安装强度 任务载荷接口的连接端口分别安装于无人机机身和任务载荷,其安装连接强度应满足无人机的极限 设计载荷要求.

4.2.3载荷装配和拆卸 在保证安装强度的条件下,任务载荷接口的机械结构应保证任务载荷与无人机的便捷装配和拆卸.

4.2.4机械寿命 任务载荷接口的插拔寿命应满足任务载荷的典型使用需求.

寿命期内,应具备防失效、防腐和防锈 等功能;同时应保证寿命期内任务载荷接口的装配和拆卸不易造成损坏.

4.3电气特性 4.3.1连接器 连接器应满足无人机实际使用环境和电源、控制及数据信号传输要求,且应确保在无人机工作条件 所允许的结构变形情况下,均保持电气连接工作正常.

连接器选型应满足载荷需求的最大功率,电压波动满足任务载荷的使用要求,连接器触点应具备耐 腐蚀和耐磨特性.

4.3.2防误插 电气接口的电源和信号应防止意外短路和错误方向或位置的插接.

4.3.3电磁兼容性 任务载荷接口应在无人机系统的电磁环境下兼容工作,或按GB/T38909一2020的相关要求执行.

4.4通信传输 任务载荷接口通信传输应满足任务载荷识别、状态和功能控制要求,宜满足以下要求: a)具备广播机制; b)具备数据重传机制;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ICS 49. 020 HB V36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行业标准 HB8736-2023 民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 Generalrequirementsforcivilverticaltake-offand landingfixed-wing unmannedaircraftsystem 2023-12-29发布 202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B 8736-2023 目次 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 一般要求 4.1组成. 4.2分类. 4.3功能.. 4.4尺寸 4.5重量. 4.6飞行性能 4.7 可靠性 4.8维修性. 4.9测试性. 4.10 )安全性 4. 11 保障性 4. 12 环境适应性 4.13电磁兼容性. 5详细要求.. 5.1无人机平台 5.2数据链. 5.3任务载荷. 5.4地面指控. 5.5保障.. 6试验验证. 6.1试验目的. 6.2试验类别. 6.3试验项目. 6.4合格判据.
HB8736-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国网智能科技股 份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利光、胡应东、毛岑、舒振杰、杜亚辉、唐汇川、郭有威、江俐琳、唐塘、 张泽京、刘很、张福彪、王久元、张飞、李梓衡、申焕萍、段镖.

HB8736-2023 民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民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的组成、分类、功能、性能及试验验证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最大起飞重量不超过150kg的民用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系统(以下简称垂起无人机 系统),其他类型无人机系统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T38152无人驾驶航空器无人机系统术语 GB/T38909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与试验方法 GB/T38924(部分)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环境试验方法 GB/T38930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系统抗风性要求及试验方法 HB7809飞机螺旋桨通用技术要求 HB8566多旋翼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 HB8591民用轻小型固定翼无人机系统通用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3815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verticaltake-off andlandingfixed-wingunmannedaircraft 依靠自身动力装置实现垂直方向起降的固定翼无人机.

3. 2 任务载荷重量missionpayloadweight 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机载设备重量,以及为保证其正常工作所需的能源、辅助装置、附加安装结构 等重量的总和.

3.3 动力能源重量powersource weight 用于动力输出所需的燃料或动力电池的重量.

3. 4 任务起飞重量missiontake-offweight 空机重量、任务载荷重量和动力能源重量的总和.

注:因装载不同分为最大起飞重量和正常起飞重量.

1
HB8736-2023 3.5 固定翼阶段fixed-wingmode 垂起无人机系统主要依靠无人机舵面、平飞动力实现对其姿态、速度及位置控制的过程.

3.6 过渡阶段transitionmode 垂直起降模式与固定翼模式之间的切换过程.

3. 7 垂直起降阶段verticaltake-off andlandingmode 垂起无人机系统依靠垂直起降动力产生力和力矩,实现对其姿态、水平位置及高度控制的过程.

4一般要求 4.1组成 垂起无人机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a)无人机平台:用于携带数据链和任务载荷,执行飞行任务并能实现导航、飞行控制、飞行管理 等功能; b)数据链:用于完成遥控、遥测和任务信息传输等功能,包含机载端和地面端; c)任务载荷:用于任务执行、信息获取、数据记录等功能; d)地面指控:用于实现无人机远程指挥与控制等功能; e)保障:用于实现充放电、燃料储存与加注、包装运输、维修等功能.

4.2分类 垂起无人机系统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形式: a)按无人机构型:主要分为复合翼、尾座式、倾转旋翼等类型; b)按动力能源类型:主要分为油动、电动、混合/组合驱动等类型.

4.3功能 垂起无人机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a)垂直起降模式、过渡模式和固定翼模式的自主飞行和遥控飞行的能力; b)远程通讯和操控的能力; c)携带任务载荷并执行任务的能力; d)按预定规划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e)安全保障的能力,异常情况下能告警、自动返航或应急降落等.

4.4尺寸 垂起无人机的机长、展长、机高应符合系统规范的要求.

4.5重量 应确定空机重量、任务载荷重量、动力能源重量、任务起飞重量和最大着陆重量.

4.6飞行性能 4.6.1悬停特性 应确定不同起飞重量情况下的最大悬停升限、最大悬停时间和悬停精度,具体指标应符合HB8566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