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2065.4-2015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4部分:高温试验.pdf
ICS19.040 A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065.4-2015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4部分:高温试验 Environmental test methods for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s- Part 4:Dry heat 2015-10-09发布 2016-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4部分:高湿试验 GB/T 32065.4-2015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spc.net.cn 总编室:(010)68533533发行中心:(010)51780238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中国标准出版社泰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880X12301/16印张0.5字数10千字 2015年12月第一版2015年12月第一次印剧 书号:1550661-52702定价14.00元 如有印装差错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010)68510107
GB/T 32065.4-2015 前言 GB/T32065(海洋仅器环境试验方法》分为17个部分: 一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低温试验; 第3部分:低温贮存试验; 第4部分:高温试验; 第5部分:高温贮存试验; 第6部分:恒定湿热试验; 第7部分:交变湿热试验; 第8部分:温度变化试验: 第9部分:长霉试验; 第10部分:盐雾试验; 第11部分:冲击试验; 第12部分:碰擅试验; 第13部分:倾斜和据摆试验; 第14部分:振动试验; 第15部分:水压试验; 第16部分:海水腐蚀试验; 第17部分:温度-湿度-振动综合试验, 本部分为GB/T32065的第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孔维轩、张强、杨哲玲、隋军、庞永超.
GB/T 32065.4-2015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4部分:高温试验 1范围 GB/T32065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仪器高温试验的试验要求、试验过程和相关信息.
本部分用于考核或确定海洋仪器在高温环境条件下使用的适应性,也可作为其零部件和组件的低 温环境试验的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2065.1-2015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第1部分:总则 3试验要求 3.1一般要求 海洋仪器高温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试验样品安装、试验温度稳定、试验中断处理等应分别按照 GB/T32065.1-2015中4.2、6.1、6.2和第7章的规定进行.
3.2试验设备和试验准备 3.2.1试验设备应符合GB/T32065.1-2015中第5章的规定.
3.2.2试验时,试验样品应尽可能的靠近试验箱(室)的中央,其任何表面与对应的试验箱(室)壁间的 最小距离应大于15cm,且试验箱(室)内的风速应不大于1.7m/s.
3.2.3若安装架或连接件与试验样品一起试验,则试验样品体积中应包括其体积,当多个试验样品一 起试验时,应确保试验样品不会互相干扰, 3.2.4试验样品在试验箱(室)内应不受任何发热和冷却元件的直接辐射.
3.2.5试验箱(室)内的水蒸气不超过20g/m²(相当于35C时50%的相对湿度).
当试验温度低于 35℃时,相对湿度不应超过50%.
3.3试验温度 除另有规定外,海洋仪器高温试验温度应从下列规定中选取: a)(40±2)℃; b)(50±2)℃; c)(60±2)℃; d)海洋仪器使用环境的最高温度.
3.4持续时间 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至少持续2h,或按相关规范(例如:产品标准、试验大纲或试验合同等,
GB/T32065.4-2015 以下同)进行.
4试验过程 4.1预处理 将试验样品放置在试验时标准大气条件下,使之达到温度稳定,或按相关规范进行.
4.2初始检测 按相关规范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电性能、机械性能检测以及其他性能检测,并记录检测数据.
4.3条件试验 4.3.1试验样品在不包装、不通电和准备工作状态,放人试验箱(室)内.
4.3.2以0.7C/min~1.0C/min的湿度变化速率将试验箱(室)的温度控制到设定值,并有足够时间 使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 4.3.3当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后,对其通电或加上高温试验时规定的负载.
4.3.4当试验样品再次达到温度稳定后,保持3.4中规定的持续时间.
4.3.5试验结束时,试验样品应保留在试验箱(室)内,停止通电或卸去负载,以0.7C/min~1.0C/min 的温度变化速率将试验箱(室)温度降至试验标准大气温度,并保持此温度直到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
4.3.6若试验箱(室)满足3.2.3的要求,按照以上方法仍不能完成试验,按相关规范进行.
4.4中间检测 中间检测按相关规范进行. 在试验期间,不应把试验样品从试验籍(室)内取出进行中间检测,然后又重新放人试验箱(室),如 果在持续时间结束前需要了解试验样品在特定时间的性能,面在试验箱内又不能完成检测,则对每个特 定的时间应另外增加一批次试验样品,进行恢复和最后的检测.
4.5恢复 4.5.1按GB/T32065.1-2015中6.3的规定进行恢复.
4.5.2试验样品在标准大气条件下恢复时,恢复时间要足以使其达到温度稳定.
4.5.3若相关规范有要求,可在恢复期间对试验样品通电或加负载进行检测.
4.6最后检测 按相关规范规定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电性能、机械性能以及其他性能检测,并与初始检测数 据进行比较, 5相关信息 当使用本部分规定的方法时,相关规范应给出如下信息: a)预处理; b)初始检测;
GB/T 32065.3-2015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3部分:低温贮存试验.pdf
ICS19.040 A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065.3-2015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3部分:低温贮存试验 Environmental test methods for oceanographic instruments Part 3:Cold storage 2015-10-09发布 2016-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2065.3-2015 前言 GB/T32065(海洋仅器环境试验方法》分为17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低温试验: 一第3部分:低温贮存试验; 一第4部分:高温试验; 第5部分:高温贮存试验; 第6部分:恒定湿热试验; 第7部分:交变湿热试验; 第8部分:温度变化试验: 第9部分:长霉试验; 第10部分:盐雾试验; 一第11部分:冲击试验; 第12部分:碰撞试验; 一第13部分:倾斜和据摆试验: 第14部分:振动试验; 一第15部分:水压试验; 第16部分:海水腐蚀试验: 第17部分:温度-湿度-振动综合试验. 本部分为GB/T32065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刘士栋、张艳圃、杨暂玲、隋军、庞永超.
GB/T 32065.3-2015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3部分:低温贮存试验 1范围 GB/T32065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仪器低温贮存试验的试验要求、试验过程及相关信息.
本部分适用于考核或确定海洋仪器在低温环境条件下贮存的适应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2065.1-2015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第1部分:总则 3试验要求 3.1一般要求 海洋仪器低温贮存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试验样品安装、试验温度稳定、试验中断处理等应分别按 照GB/T32065.1-2015中4.2、6.1、6.2和第7章的规定进行.
3.2试验设备 3.2.1试验设备应符合GB/T32065.1-2015中第5章的规定.
3.2.2试验时,试验样品应尽可能的靠近试验箱(室)的中央,其任何表面与对应的试验箱(室)壁间的 最小距离应大于15cm,且试验箱(室)内的风速应不大于1.7m/s. 3.2.3试验样品在试验箱(室)内应不受任何发热和冷却元件的直接辐射, 3.3试验温度 除另有规定外,海洋仪器低温贮存试验温度应从下列数值中选取: a)(-40±3)℃; b)(-55±3)℃; c)(-65±3)℃, 3.4持续时间 除另有规定外,海洋仅器低温贮存试验持续时间应从下列数值中选取: a)8h,适用于一般海洋仅器; b)24h,适用于含限位玻璃等的海洋仪器, 注:“限位玻聘等“是指需要安装或限定在特定位置的玻璃、周瓷和肢聘类产品,常见于光学系统和电子系统中,
GB/T 32065.3-2015 4试验过程 4.1预处理 将试验样品放置在标准大气条件下,使之达到温度稳定,或按照相关规范(例如:产品标准、试验大 纲或试验合同等,以下同)进行.
4.2初始检测 按相关规范规定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电性能、机械性能以及其他性能检测,并记录检测数据.
4.3条件试验 4.3.1试验样品应处于不包装、不通电状态放人试验箱(室)内,然后以0.7C/min~1.0C/min的温度 变化速率将试验箱(室)的温度调整到设定值.
4.3.2待试验样品温度稳定以后,保持3.4中规定的时间.
4.3.3试验结束时,试验样品应保留在试验箱(室)内,以0.7C/min~1.0C/min的温度变化速率将试 验箱(室)温度升至试验标准大气温度,并保持此温度直到试验样品达到温度稳定.
4.4恢复 4.4.1除另有规定外,按GB/T32065.1-2015中6.3的规定进行恢复.
4.4.2为了除去水滴,可采用室温的空气进行短时吹风,或其他适当的方式处理.
4.5最后检测 按相关规范规定对试验样品进行外观检查,电性能、机械性能以及其他性能检测,并记录检测数据.
5相关信息 当使用本部分规定的方法时,相关规范应给出如下信息: a)预处理; b)初始检测; c)试验样品在条件试验期间的状态: d)试验温度和持续时间; e)恢复; f)最后检测; g)供需双方同意的对试验程序的任何更改.
GB/T32065.3-201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试验样品检测数据记录表 试验样品检测数据记录表用于记录初始检测和最后检测的相关数据,详见表A1.
表A.1检测数据记录表 检测样品信息 试验项目 样品名称 样品型号 样品编号 样品特征 描述 检测所使用的主要设备 名称 测量范围 准确度等级 或最大允许误差 证书编号 有效期至 检测情况 初始检测 最后检测
GB/T 32065.15-2019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15部分水压试验.pdf
ICS 19.040 A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2065.15-2019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15部分:水压试验 Environmental testmethods for oceanographicinstruments- Part 15:Hydrostatic pressure test 2019-03-25发布 2019-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2065.15-2019 前言 GB/T32065《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拟分为以下若干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低温试验; 第3部分:低温贮存试验; 第4部分:高温试验; 第5部分:高温贮存试验; 第6部分:恒定湿热试验; 第7部分:交变湿热试验; 第8部分:温度变化试验; 第9部分:长霉试验; 第10部分:盐雾试验; 第11部分:冲击试验; 第12部分:碰撞试验; 第13部分:倾斜和摇摆试验; 第14部分:振动试验; 第15部分:水压试验; 第16部分:海水腐蚀试验; 一第17部分:温度-湿度-振动综合试验.
本部分为GB/T32065的第15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强、孔维轩、刘宁、刘士栋、庞永超、王欣、司玉洁.
1)第1部分至第7部分已于2015年发布.
GB/T 32065.15-2019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15部分:水压试验 1范围 GB/T32065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仪器水压试验的试验要求、试验过程和相关信息.
本部分适用于考核或确定海洋仪器在水压环境条件下使用的适应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2065.1一2015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第1部分:总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恒定水压试验constanthydrostatic pressure test 试验过程中,保持试验高压阶段压力恒定不变的试验,压力仅为一个恒定值.
3.2 交变水压试验alternatinghydrostaticpressure test 试验过程中,试验高压阶段压力恒定,试验低压阶段压力可变,周期数可变的循环压力试验.
4试验要求 4.1一般要求 海洋仪器水压试验的标准大气压条件按照GB/T32065.1-2015中4.2的规定进行;试验样品安装 按照GB/T32065.1-2015中6.1的规定进行;试验中断处理按照GB/T32065.1-2015中第7章的规 定进行.
4.2试验设备 4.2.1水压试验系统应符合GB/T32065.1一2015中第5章的规定.
4.2.2水压试验系统波动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a)0.1 MPa~1 MPa(含1 MPa)小于0.05 MPa; b)1 MPa~10 MPa(含10 MPa)小于0.1 MPa; c)10MPa以上小于1MPa.
4.2.3压力表的量程选择宜为试验最大压力的1.5倍.
4.2.4压力表准确度等级优于1级.
GB/T 32065.15-2019 4.2.5试验介质:淡水.
4.2.6试验用水温度:5°℃~35℃.
4.2.7水温与试验样品温度差不超过土5℃.
4.3试验严酷等级 4.3.1试验压力 4.3.1.1恒定压力 试验压力为试验样品实际工作压力的1.25倍,见式(1).
p=1.25p ( 1) 式中: P.
-试验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P、-海洋仪器实际工作压力,单位为兆帕(MPa).
4.3.1.2交变压力 除另有规定外,海洋仪器交变压力试验应从下列数值中选取: a)高压阶段压力(表压):pn; b)低压阶段压力(表压):0、10%p20%p.
、50%p.
4.3.2升降压速率 除另有规定外,升降压速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a)升压速率不超过2MPa/min,如需要可分阶段升压; b)降压速率不超过20MPa/min,如需要可分阶段降压.
4.3.3持续时间 4.3.3.1恒定压力 除另有规定外,经试验双方约定海洋仪器恒定压力试验持续时间应从下列数值中选取:1h、2h、 4 h 8 h.
4.3.3.2交变压力 除另有规定外,经试验双方约定海洋仪器交变压力试验时间应从下列数值中选取: a)高压阶段持续时间:0.5h、1h、2h、4h; b)低压阶段持续时间:5min、15min、30min.
4.3.4循环次数 除另有规定外,经试验双方约定海洋仪器交变压力试验循环次数应从下列数值中选取:3、6、9.
5试验过程 5.1预处理 将试验样品放置在标准大气压条件下,使之达到温度稳定,或按试验双方的约定进行.
2
GB/T 32065.15-2019 5.2初始检测 按试验双方的约定对试验样品密封部位及关键结构件进行外观检查、外形尺寸及重量测量、整机电 性能、机械性能检测,并将检测数据记录在表A.1.
5.3试验步骤 5.3.1试验样品放置 试验样品在不包装状态,按工作姿态或试验双方约定的姿态放入压力容器内.
5.3.2恒定水压 本试验以图1所示为一个完整过程,其中AB为升压阶段,BC为保压阶段,CD为降压阶段: a)升压阶段,以不超过2MPa/min的速率将试验舱内压力升至4.3.1.1规定的p.值; b)保压阶段,持续时间T按4.3.3.1的规定选取; c)降压阶段,以不超过20MPa/min的速率将试验舱内压力降至0.
试验压力/MPa Pn D 时间/h 图1恒定压力试验示意图 5.3.3交变水压 本试验以图2所示为一个完整过程,其中AB、AB、AB为各周期升压阶段,BC、BC、B.C 为各周期高压保压阶段,CD、CD、C.D为各周期降压阶段,DA、DAs、D-A.
为各周期低压保压 阶段: a)升压阶段,以不超过2MPa/min的速率将试验舱内压力升至4.3.1.2a)规定的高压阶段p.
值; b)高压保压阶段,持续时间T.
按4.3.3.2a)的规定选取; c)降压阶段,以不超过20MPa/min的速率将试验舱内压力降至4.3.1.2b)规定的低压保压阶段 压力值; d)低压保压阶段,持续时间t.
按4.3.3.2b)的规定选取; e)循环次数,从4.3.4中选取.
3
GB/T 32065.14-2019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14部分:振动试验.pdf
ICS 19.040 A 2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2065.14-2019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14部分:振动试验 Environmental testmethods for oceanographicinstruments Part14:Vibration test 2019-03-25发布 2019-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2065.14-2019 前言 GB/T32065《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拟分为以下若干部分: 一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低温试验; 第3部分:低温贮存试验; 第4部分:高温试验; 第5部分:高温贮存试验; 第6部分:恒定湿热试验; 第7部分:交变湿热试验; 第8部分:温度变化试验; 第9部分:长霉试验; 第10部分:盐雾试验; 第11部分:冲击试验; 第12部分:碰撞试验; 第13部分:倾斜和摇摆试验; 第14部分:振动试验; 第15部分:水压试验; 第16部分:海水腐蚀试验; -第17部分:温度-湿度-振动综合试验.
本部分为GB/T32065的第14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强、孔维轩、刘宁、刘士栋、庞永超、邓云、司玉洁.
1)第1部分至第7部分已于2015年发布.
GB/T 32065.14-2019 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第14部分:振动试验 1范围 GB/T32065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振动试验的试验要求、试验方法和相关信息.
本部分适用于海洋仪器振动试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2065.1一2015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方法第1部分:总则 3术语和定义 GB/T2422一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GB/T2422-2012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固定点fixing point 试验样品与夹具或振动台面接触的部分,在使用中通常是固定试验样品的地方.
注1:若实际安装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夹具使用,取安装结构和振动台面接触的部分作为固定点.
注2:改写GB/T2422-2012,定义5.6.
3.2 检测点checkpoint 位于夹具、振动台或试验样品上的点,且都和固定点成刚性连接.
注:若固定点不大于4个,则每个点都作为检测点,若固定点大于4个,则选取4个具有代表性的固定点作为检 测点.
3.3 参考点reference point 从检测点中选定的点,该点上的信号用于控制试验.
3.4 扫频循环sweepcycle 分别在试验样品X轴、Y轴、Z轴的受力方向按规定的频率范围往复.
注:改写GB/T2422-2012,定义5.12.
3.5 信号容差signal tolerance 未经滤波和经过滤波的信号差值与经过滤波信号的比值,通常包括频率、加速度、速度和位移 容差.
1
GB/T 19721.3-2017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pdf
ICS 07.060 A 4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721.3-2017 代替GB/T19721.3-2006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 The issue of marine forecasts and warnings Part 3:The issue of sea ice forecasts and warnings 2017-03-09发布 2017-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 GB/T 19721.3-2017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spc.org.cn 服务热线:400-168-0010 2017年3月第一版 书号:1550661-55731
GB/T 19721.3-2017 前言 GB/T19721《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共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风暴潮警报发布; 第2部分: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 一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
本部分为GB/T19721的第3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9721.3-2006《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
与 GB/T19721.3-2006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修改了“海冰外缘线”的术语和定义(见3.3,2006年版的2.3); 删除了“目的”和“基本原则”(见2006年版的第3章、第4章); 修改了警报等级划分(见第4章,2006年版的5.1); 修改了预报和警报的要求(见第5章,2006年版的第5章); 删除了资料性附录(见2006年版的附录A、附录B);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启文、刘煜、唐茂宁、赵倩.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9721.3-2006.
GB/T 19721.3-2017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 1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海洋预报机构开展海冰预报和警报服务时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920-201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3术语和定义 GB/T15920一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GB/T15920一201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海冰sea ice 在海上出现的冰通称海冰,除由海水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外,它还包括来源于陆地的河冰、湖冰 和冰川冰.
3.2 浮冰floating ice 漂浮在海面上的冰.
[GB/T15920-2010,定义2.6.5] 3.3 海冰外缘线sea ice edge 浮冰区与海水交界线.
3.4 浮冰范围floating ice extent 从海湾底部沿海湾中线至海冰外缘线的距离.
3.5 冰期sea ice period 初冰日至终冰日的时间间隔.
[GB/T 15920-2010,定义2.6.43] 3.6 冰厚sea ice thickness 海冰冰面至冰底的垂直距离.
[GB/T15920-2010 定义2.6.44]
GB/T 19721.3-2017 3.7 冰量sea ice cover 海冰覆盖面积占整个能见海面的成数.
[GB/T15920-2010,定义2.6.45] 4等级划分 4.1海冰蓝色警报 浮冰范围达到以下情况之一,且冰量8成以上,预计海冰冰情持续发展,应发布相应海湾海冰蓝色 警报.
不同海湾浮冰范围如下: 辽东湾浮冰范围达到60nmile; 渤海湾浮冰范围达到25nmile; 莱州湾浮冰范围达到25nmile; 黄海北部浮冰范围达到25nmile.
4.2海冰黄色警报 浮冰范围达到以下情况之一,且冰量8成以上,预计海冰冰情持续发展,应发布相应海湾海冰黄色 警报.
不同海湾浮冰范围如下: 辽东湾浮冰范围达到75nmile; 渤海湾浮冰范围达到35nmile; 莱州湾浮冰范围达到35nmile; 黄海北部浮冰范围达到35nmile.
4.3海冰橙色警报 浮冰范围达到以下情况之一,且冰量8成以上,预计海冰冰情持续发展,应发布相应海湾海冰橙色 警报.
不同海湾浮冰范围如下: 辽东湾浮冰范围达到90nmile; 渤海湾浮冰范围达到40nmile; 莱州湾浮冰范围达到40nmile; -黄海北部浮冰范围达到40nmile.
4.4海冰红色警报 浮冰范围达到以下情况之一,且冰量8成以上,预计海冰冰情持续发展,应发布相应海湾海冰红色 警报.
不同海湾浮冰范围如下: 辽东湾浮冰范围达到105nmile; 渤海湾浮冰范围达到45nmile; 莱州湾浮冰范围达到45nmile; 黄海北部浮冰范围达到45nmile.
5预报和警报要求 5.1预报要求 海冰预报从每年11月始至翌年3月终冰为止,预报产品有年度展望、月预报、旬预报和周预报.
根 2
GB/T 19721.2-2017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2部分: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pdf
ICS 07.060 A 4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721.2-2017 代替GB/T19721.2-2005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2部分: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 The issue of marine forecasts and warnings Part 2:The issure of wave forecasts and warnings 2017-03-09发布 2017-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9721.2-2017 前言 GB/T19721《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共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风暴潮警报发布; 第2部分: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 一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
本部分为GB/T19721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9721.2-2005《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第2部分: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
与 GB/T19721.2-200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3.5、3.6、3.7、3.8、3.9); (真集真集主007)目, 修改了等级划分的内容(见第4章,2005年版的6.1); 修改了预报和警报要求的标题和内容(见第5章,2005年版的第6章); 修改了附录A波级表(见附录A.2005年版的附录A); 删除了附录B、附录C、附录D(见2005年版的附录B、附录C、附录D).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本霞、邢闯.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9721.2-2005.
GB/T 19721.2-2017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2部分: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 1范围 GB/T19721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浪预报和警报的等级划分、内容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海洋预报机构开展海浪预报和警报服务时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920一201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3术语和定义 GB/T15920一201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GB/T15920-2010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
3.1 海浪ocean wave 由风引起的海面波动现象.
主要包括风浪和涌浪.
[GB/T15920-2010,定义2.4.1] 3.2 风浪windwave 风直接作用于水面上产生的表面重力波.
[GB/T15920-2010,定义2.4.24] 3.3 涌浪swell 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者当地风速迅速减小、平息,或者风向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
[GB/T15920-2010,定义2.4.25] 3.4 有效波高significant waveheight 将某一时段连续测得的波高序列从大到小排列,取排序后前1/3个波高的平均值.
3.5 波向wave direction 波浪传来的方向.
注:改写GB/T15920-2010,定义2.4.13.
3.6 波周期wave period 波剖面上相邻两个波峰(或者波谷)通过某一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
[GB/T15920-2010,定义2.4.14]
GB/T 19721.2-2017 3.7 波级wave scale 波浪波动强度的等级.
注:波级反映了风浪和涌浪大小的尺度.
波浪愈大,等级愈大.
[GB/T15920-2010,定义2.4.19] 3.8 近岸海域nearshore region 我国领海外部界限向陆一侧的海域.
渤海的近岸海域,为自沿岸多年平均大潮高潮线向海一侧 12nmile以内的海域.
3.9 近海预报海域offshoreforecastingregion 近岸海域外部界限向海一侧至东经130以西的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海峡、南海及邻近海域.
4等级划分 4.1海浪蓝色警报 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24h受影响近岸海域出现2.5m~3.5m(不含)有效波 高时,应发布海浪蓝色警报.
4.2海浪黄色警报 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24h受影响近岸海域出现3.5m~4.5m(不含)有效波 高,或者近海预报海域出现6.0m~9.0m(不含)有效波高时,应发布海浪黄色警报.
4.3海浪橙色警报 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24h受影响近岸海域出现4.5m~6.0m(不含)有效波 高,或者近海预报海域出现9.0m~14.0m(不含)有效波高时,应发布海浪橙色警报.
4.4海浪红色警报 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24h受影响近岸海域出现达到或超过6.0m有效波 高,或者近海预报海域出现达到或超过14.0m有效波高时,应发布海浪红色警报.
5预报和警报要求 5.1预报要求 海浪预报每日应至少发布1次.
预报时效为24h.
根据需要可发布其他预报时效的海浪预报.
预报发布内容包括:发布单位、发布时间、预报时效、预报海域、有效波高预报值.
有效波高预报值 以米(m)为单位,有效波高预报值不能跨越2个及2个以上波级,波级表见表A.1.
预报中出现的时间 应采用北京时.
波向、波周期等要素的预报根据需要确定.
2
GB/T19721.2-2017 5.2警报要求 警报时效为24h.
根据需要可增加48h、72h或更长警报时效的海浪警报预判内容.
字和描述、温带天气系统编号和描述、受影响海域范围、受影响海域有效波高预报值、防御提示等.
有效 波高预报值以米(m)为单位,有效波高预报值不能跨越2个及2个以上波级,波级表见表A.1.
警报中 出现的时间应采用北京时.
警报级别以24h内预计达到的警报等级为标准.
GB/T 19721.1-2017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1部分:风暴潮警报发布.pdf
ICS 07.060 A 4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9721.1-2017 代替GB/T19721.1-2005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1部分:风暴潮警报发布 The issue ofmarine forecasts andwarnings Part 1: The issue of storm surge warnings 2017-03-09发布 2017-10-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标准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1部分:风暴潮警报发布 GB/T 19721.1-2017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spc org.cn 服务热线:400-168-0010 2017年3月第一版 书号:1550661-55733
GB/T 19721.1-2017 前言 GB/T19721《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共分为3个部分: 第1部分:风暴潮警报发布; -第2部分:海浪预报和警报发布; 一第3部分:海冰预报和警报发布.
本部分为GB/T19721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9721.1-2005《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第1部分:风暴潮预报和警报发布》.
与 GB/T19721.1-200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 修改了“风暴潮"的定义(见3.1,2005年版的2.1); 删除了“风暴潮灾害”的定义(见2005年版的2.2); 修改了“最大风暴潮”的定义(见3.2,2005年版的2.3); 删除了“目的”"基本原则”(见2005年版的第3章、第4章); 修改了警报要求(见第5章,2005年版的5.2); 删除了资料性附录“风暴潮警报示例(专业预报)"(见2005年版的附录A); 一增加了“警戒潮位等级”,作为资料性附录(见附录A); 删除了资料性附录“风暴潮紧急警报示例(专业预报)”(见2005年版的附录B).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董剑希、刘秋兴.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9721.1-2005.
GB/T 19721.1-2017 海洋预报和警报发布 第1部分:风暴潮警报发布 1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海洋预报机构开展风暴潮警报服务时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5920-201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GB/T17839-2011警戒潮位核定规范 GB/T19201-2006热带气旋等级 3术语和定义 GB/T15920-2010、GB/T17839-2011、GB/T19201-2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文件.
3.1 风暴潮storm surge 由于热带气旋、温带天气系统、海上飚线等风暴过境所伴随的强风和气压骤变而引起的局部海面振 荡或非周期性异常升高(降低)现象.
注1:改写GB/T15920-2010,定义2.5.59.
注2:风暴潮中局部海面振荡或非周期异常升高现象称为风暴增水,简称增水;风暴潮中局部海面振荡或非周期异 常降低现象称为风暴减水,简称减水.
3.2 最大风暴潮peak surge 一次风暴潮过程中的逐时增水的最大值,也称为最大风暴增水.
3.3 警戒潮位warningtidal level 一种潮位阔值,当潮位达到这一阔值时,沿岸可能出现险情,须进人戒备状态,预防潮灾的发生.
注:改写GB/T17839-2011,定义3.2.
3.4 热带气旋tropicalcyclone 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的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的统称,包括 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GB/T 19201-2006 定义 2.1]
GB/T 19721.1-2017 3.5 温带天气系统extra-tropicalweather system 冷性高压、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等天气系统的统称,主要活动于中高纬度.
4等级划分 4.1等级划分方法 按照GB/T17839一2011核定的警戒潮位,依据高潮位达到的警戒潮位等级划分风暴潮警报等级.
警戒潮位分为蓝色警戒潮位、黄色警戒潮位、橙色警戒潮位、红色警戒潮位四个等级,具体内容参见附 录A.
4.2风暴潮蓝色警报 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的 高潮位达到蓝色警戒潮位,应发布风暴潮蓝色警报.
预计未来24h内热带气旋将登陆我国沿海地区,或在离岸100km以内(指热带气旋中心位置),即 使受影响区域内有代表性的验潮站的高潮位低于蓝色警戒潮位,也应发布风暴潮蓝色警报.
4.3风暴潮黄色警报 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的 高潮位达到黄色警戒潮位,应发布风暴潮黄色警报.
4.4风暴潮橙色警报 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的 高潮位达到橙色警戒潮位,应发布风暴潮橙色警报.
4.5风暴潮红色警报 受热带气旋或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预计未来受影响区域内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有代表性的验潮站的 高潮位达到红色警戒潮位,应发布风暴潮红色警报.
5警报要求 警报内容包括:发布单位、签发人、发布时间、警报时效、警报级别、热带气旋编号、热带气旋中文名 字和描述、温带天气系统编号和描述、预报时段内沿岸风暴增水、验潮站高潮位量值及达到的警戒潮位 等级、防御提示等.
风暴增水、高潮位等均以厘米(cm)为单位,高潮位值应注明基面,警报中出现的时 间应采用北京时.
受热带气旋影响,需提前24h发布警报;受温带天气系统影响,需提前12h发布警报.
警报级别以24h内预计达到的警报等级为标准.
GB/T 19570-2017 污水排海管道工程技术规范.pdf
ICS 07.060;13.030.99 Z66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9570-2017 代替GB/T19570-2004 污水排海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9570-2017 目次 引言 IV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5路由勘察及选择 3 6放流管和扩散器 7污水排海混合区 12 附录A(资料性附录)Brooks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条件(用于污染羽流再稀释的计算公式) 16 参考文献. 17
GB/T 19570-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9570一2004《污水排海管道工程技术规范》.
本标准与GB/T19570-2004相 比较,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调压井”术语和定义(见3.3); 一增加“首先应确定污水排放形成的混合区所在的海域,在该海域内必须拟定2个以上的排污口 及其混合区并进行比选”(见5.1.3); 修改了工程物探要求(见5.2.5,2004年版的5.1.4.4); 一调整“第6章、第7章的先后顺序”(见第6章和第7章,2004年版的第6章和第7章); 修订了“管道设计温度范围”(见6.2.4,2004年版的7.2.4); 增加"应采用优质材料及工艺环保的管材,如钢管及连续缠绕玻璃钢管等"(见6.2.9); 增加发现管道断裂时,应打开紧急排放口或有效实施进行污水分流内容(见6.2.29); 增加“涂层材料应满足环保要求”(见6.4.2); 增加“参与大型管道工程建设的单位应具备相关部委要求的相应资质”(见6.5.1); 增加"施工阶段应有具备资质的监理单位的要求”(见6.5.2); 一增加"用于测量的主要仪器设备及敷设管道托管架等应经法定质检部门检验,并具有合格证 书.
托管架应有备件”(见6.5.2); 增加“海底管道敷设前,应先沿路由进行扫海,如发现海底礁石等应先进行清障或爆破” (见6.5.3); -增加管道焊接的工艺及精度应达到GB/T50268一2008规范的要求(见6.5.10); -增加污水排海管道工程建设在海水温差或应力变化大的海域应使用伸缩节保护管道 (见6.5.15); 增加了初始稀释度数据应由污水排海管道工程海洋环境评价单位提出(见7.10); 增加应进行污水及初始稀释度与混合区水质监测的内容(见7.19).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诚国际海洋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泉州市路通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家声、迟万清、王慧艳、刘敦武、陈金华、林新龙、杨炳富、张辰、马如彬、 刘华根、徐鹏有、李杨、赵新宇、吴文露、王磊、傅锐南.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GB/T 19570-2004.
Ⅲ
GB/T 18190-2017 海洋学术语 海洋地质学.pdf
ICS 01.040.07;07.060 A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190-2017 代替GB/T18190-2000 海洋学术语 海洋地质学 Oceanological terminologyMarinegeology 2017-11-01发布 2018-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8190-2017 目次 前言.. 1范围.. 2海洋地貌 2.1海洋地貌一般术语 2.2 海岸类型 2.3 海积地貌 2.4 海蚀地貌 2.5 河口、三角洲 2.6 平原,湿地 2.7 珊瑚礁 2.8 海底地貌 3海洋沉积.. II 3.1 海洋沉积一般术语 11 3.2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12 3.3 事件沉积与沉积事件 13 3.4 重力沉积 14 3.5 深海黏土与软泥. 14 3.6 溶跃面及补偿深度 15 3.7 海底矿产 16 4海底构造. 16 4.1 海底构造一般术语 16 4.2 板块及板块构造 17 4.3沟-弧盆系.. 20 4.4洋中脊、裂谷系 20 4.5 地球物理. 21 5海洋灾害地质 22 5.1海岸灾害地质 22 5.2海底表面灾害地质. 22 5.3海底地层灾害地质. 23 6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24 6.1海洋地质调查. 24 6.2海洋地球物理调查 24 参考文献. 26 索引
GB/T 18190-2017 前言 本标准与GB/T15918-2010《海洋学综合术语》、GB/T15919-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生物学》、 GB/T15920-201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GB/T15921一2010《海洋学术语海洋化学》、 GB/T19834-2005《海洋学术语海洋资源学》等共同构成海洋工作领域术语系列国家标准.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8190-2000《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
本标准与GB/T18190-2000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外弧岛、大陆岛、海洋岛、堆积岛、闭合深度、滩肩、干滩、侵蚀速率等术语定义(见 2.1.14 2.1.15 2.1.16.2.1.19 .2.1.29 .2.3.8.2.3.9 5.1.2) ; 删除了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等术语定义(见2000年版的2.5.4,2.5.5,2.5.6); 删除了重复术语定义(见2000年版的4.2.3,4.3.2,4.3.3,4.3.10,4.3.14,4.3.15,4.3.16,4.4.2, 4.4.5) ; 根据海洋地质学术语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国内外海洋地质学的发展现状,对有关术语进行了 修订完善(如2.1.3,2.1.4,2.1.5,2.1.6,2.1.10.2.1.13,2.1.20,2.1.20,2.1.23,2.3.3,2.3.4,2.3.6, 2.3.7 2.3.8 2.3.10 2.3.17 2.3.19 2.3.22 2.4.4 2.4.5 2.2.7 2.5.1 2.5.2 2.5.3 2.5.4 2.6.3, 2.7.7. 2.8.10 2.8.16 2.8.21 3.1.2 3.2.1.3.2.12 3.2.13 3.2.15 3.3.3 3.5.1 3.7.4 3.7.5 4.3.2 5.3.1) ; 修改了部分术语的英文对应词解释(见2.1.13,2.2.13.2.2.14,2.3.10,3.1.1,4.5.4,5.1.6); 将部分定义进行了拆分,变成两个术语定义,如将后滨(潮上带),内滨(潮下带)进行了拆分,变 成后滨、潮上带、内滨、潮下带,并分别进行了术语定义(见2.1.5,2.1.10,2.1.7,2.1.11); 修改了部分术语的名称(见2.3.10,2.5.3,2.6.2,2.6.3,2.8.2,5.1.5,5.2.5); 修改了标准的前言和范围; 一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谷东起、夏东兴、李平、王文海、丰爱平、闫文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8190-2000.
GB/T 18190-2017 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 1范围 本标准界定了海洋地质学基本术语及其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海洋地质学及相关领域的管理、科研、教学及相关活动.
2海洋地貌 2.1海洋地貌一般术语 2.1.1 海岸线coastline 多年大潮平均高潮位时海陆分界痕迹线.
2.1.2 海岸coast 海岸线向上,海洋营力显著影响的狭长陆域地带.
2.1.3 海岸带coastal zone 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
注:海岸带范围上限起自现代海水能够作用到陆地的最远界,下限为波浪作用影响海底的最深界,或现代沿岸沉积 可以到达的海底最远界限.
2.1.4 海滨shore;seashore 由海岸带沉积物组成的海水边缘地带.
注:后滨、前滨统称海滨.
2.1.5 后滨backshore 海岸线至平均高潮线之间的地带.
注:后滨用于砂砾质,一般仅在风暴潮期间才能被海水淹浸.
2.1.6 前滨foreshore 平均高潮线至海图0m等深线之间的地带.
注:前滨一般用于砂砾质海岸.
2.1.7 内滨inshore 低潮线至沉积物不能被波浪作用横向搬运(即闭合水深)的地带.
注:内滨一般用于砂砾质海岸.
2.1.8 外滨 offshore 滨外
GB/T 17923-2017 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分析方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pdf
ICS 07.060;13.030.20 Z1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923-2017 代替GB/T17923-1999 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分析方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 Analytical methodfor oily sewagefrommarinepetroleum development industry Infraredspectrophotometry 2017-11-01发布 2018-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7923-2017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原理. 5试剂及其配制 6仪器和设备 7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8分析步骤 9记录与计算 10精密度与准确度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四氯乙烯的处理方法 附录B(规范性附录) 红外分光光度计校正系数的测定方法 附录C(规范性附录)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分析结果记录表 参考文献
GB/T 17923-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923-1999《海洋石油开发工业含油污水分析方法》.
本标准与GB/T17923一 1999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一分析方法由非色散红外光度法变更为红外分光光度法,即原版本中5.1及其他条款中的非色 散红外测油仪均变更为本版本中6.1及其他条款中的红外分光光度计; 使用的萃取溶剂由四氯化碳变更为四氯乙烯,即原版本中4.1及其他条款中的四氯化碳均变 更为本版本中5.2及其他条款中的四氯乙烯; 删除了原版本中样品萃取液过柱净化部分的内容,即6.1~6.3、6.5~6.6、7.1.2~7.1.4、7.2.6~ 7.2.9等条款; 增加方法精密度参考范围,精密度变更为本版本10中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8%~ 4.2%.
正确度由原版本中9回收率范围87.4%~104%变更为本版本中10回收率范围 80.8%~104%,实验室间相对标准偏差为9.7%.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北京华夏科创仪器股份有限 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赵仕兰、姚子伟、韩庚辰、姜文博、王玉红.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7923-1999.
GB/T 17838-2017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pdf
ICS 07.060 A 4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838-2017 代替GB/T17838-1999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the ships’auxiliary marine hydrologyandmetereologicalobservations 2017-12-29发布 2018-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7838-2017 目次 前言 引言 2术语和定义 3总则 4空气温度和湿度的观测 5 5海平面气压的观测 6 6风的观测 7云的观测 6 8海面有效能见度的观测 10 9天气现象的观测. 11 10海浪的观测 12 II 表层海水温度的观测 12 12 海冰的观测 13 13 表层海水盐度的观测 14 14海发光的观测 15 15报告电码 15 16资料处理与质量控制 23 附录A(规范性附录)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记录表 25 附录B(规范性附录) 传感器接口与协议 27 附录C(规范性附录) 云状特征. 32 附录D(规范性附录)海面常见十二种天气现象的特征 35 附录E(规范性附录)非实时电子资料数据文件记录格式及说明 37 参考文献 42
GB/T 17838-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838-1999《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本标准与GB/T17838一 199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引言”; 删除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1999年版的第2章);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2章); 修改了“总则”(见3.1、3.2、3.3和3.4,1999年版的第一篇); 增加了“船舶自动测报仪"(见3.5); 修改了“观测要素及准确度”(见4.1、5.1、6.1、7.1、8.1、10.1和11.1,1999年版的第24章、第20 章、17.2、第11章、第8章、第31章和28.2); 增加了观测项目的“自动观测方法”(见4.2、5.2、6.2、8.2、11.2和13.2); 一修改了观测项目的“人工观测方法”(见4.3、5.3、6.3、7.2、8.3、9.1、10.2、11.3、13.3和14.1, 1999年版的第26章、第22章、18.3、第12章、第9章、第15章、第32章、第29章、第35章和 38.1) ; -增加了“海平面气压的高度订正换算表”(见表2); 修改了“风力等级表”(见表3,1999年版的表4); 修改了“云状表”(见表4,1999年版的表2); -增加了“海冰的观测”(见第12章); 删除了“海水实用盐度计算公式”(见1999年版的33.1); 修改了“资料处理与质量控制”(见第16章,1999年版的第十四篇); 修改了“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记录表”(见附录A,1999年版的附录A); -增加了“传感器接口与协议"(见附录B); 一修改了“非实时电子资料数据文件记录格式及说明”(见附录E,1999年版的第47章、第48章); 增加了“参考文献”.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小弟、董翔、周罗明、龚文浩、邬益川、许啸春、田为民、赵秀玲、徐春红、王锋、 李兴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7838-1999.
GB/T17838-2017 引言 本次修订对部分观测项目进行调整,增加海冰观测项目,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防灾减灾预警 的要求;增加自动观测项目,适当提高各观测要素的具体指标,满足当今观测技术水平以及对高质量数 据的需求;增加新型的观测传感器等设备的技术规范内容和安装要求.
GB/T 17838-2017 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船舶海洋水文气象辅助测报(以下简称船舶测报)的观测项目、技术要求、观测方法、 报告电码以及资料处理.
本标准适用于商船、渔船以及其他从事海上活动的船舶进行海洋水文气象观测和数据传输.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船舶测报ships’observations 以船舶为载体进行海洋水文气象要素观测和发报.
2.2 志愿观测船voluntary observing ship 志愿船voluntary ship 2.3 船舶自动测报仪automaticobservation system of ships 文气象数据,并加以处理、显示、存储和传输的仪器.
2.4 海面有效能见度sea-leveleffectivehorizontalvisibility 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条件下能见到的海面水平二分之一以上视野范围内的最大水平距离.
注:改写GB/T15920-2010,定义4.33.
2.5 云cloud 2.6 云状cloud form 云的外形特征,包括云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形状、结构以及它的灰度和透光程度.
2.7 云量cloudamount 云遮蔽天空视野的成数.
注:总云量是指天空被的云遮藏的总成数,低云量是指天空被低云(Cu、Cb、Sc、St、Ns)所遮蔽的成数.
2.8 云高cloud height 云底离海面的垂直距离.
GB/T 17501-2017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pdf
ICS 07.060 A 45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7501-2017 代替GB/T17501-1998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marine engineering topographic surveying 2017-11-01发布 2018-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7501-2017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则 5技术设计 6平面控制测量 5 7高程控制测量 5 8导航定位 水深测量. 10 海岸地形测量 14 海底扫测 18 12 检查验收 20 13 成果资料 20 附录A(资料性附录) 海平面水准联测计算公式 23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水位观测良好日期的选择 25 附录C(规范性附录)平均海平面与深度基准面的确定 27 附录D(规范性附录)声速改正 29
GB/T 17501-2017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7501一1998《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
本标准与GB/T17501一1998相比主 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海洋工程地形测量的规定范围内容(1998年版的第1章,本版的第1章); 增加了海洋工程地形测量、海岸线、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等术语和定义 (见第3章); 修改了总则中测量基准所采用的平面坐标系统,将国家坐标系统更改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见4.3.1,1998年版的4.3.1); 一修改了平面控制测量的一般规定,删除了三边测量和GPS测量的具体内容改为使用全球导航 卫星系统定位测量;(见6.1,1998年版的6.1); 一修改了平面控制测量中光电测距导线测量、三角测量的要求(见6.1.6、6.1.7,1998年版的 6.1.5、6.1.6) ; 平差计算的具体要求,删除了三角测量的检验、三边测量的检验和导线测量的检核,改为引用 GB50026中的有关部分(见6.2、6.3、6.4、6.5,1998年版的6.2、6.3、6.4、6.5); 修改了高程控制测量的一般规定(见7.1,1998年版的7.1); 修改了高程控制测量中水准测量、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要求,删除了具体内容,改为按 GB12898的要求执行(见7.2、7.3,1998年版的7.2、7.3); 删除了GPS水准的有关内容(1998年版的7.5); 一增加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水准测量(见7.5); 法,对控制点的选取要求进行了变更(见8.1,1998年版的8.1); 删除了微波测距定位系统定位、GPS定位(1998年版的8.2、8.3); 增加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极坐标定位、水下声学定位、导航软件(见8.2、8.3、8.4、8.5); 修改了水深测量中工作水准点的测量要求(见9.1.6.3,1998年版的9.1.6.3); 增加了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验潮测量水深的技术要求(见9.1.10); 修改了深度测量的技术要求(见9.2,1998年版的9.2); 修改了测深定位的技术要求(见9.3,1998年版的9.3); 增加了对模拟记录进行检查与整理的要求(见9.5.4.1); 增加了吃水改正的技术的要求(见9.5.5.1); 修改了动态吃水改正的技术要求(见9.5.5.4,1998年版的9.5.5.3); 修改了地形图的制作,将水深图的绘制改为地形图的制作(见9.6,1998版的9.6); 删除了测量原图的制作(1998年版的9.7); 修改了机助制图的有关要求(见9.7,1998年版的9.8); 修改了海岸地形测量的一般规定(见10.1,1998年版的10.1); 一修改了海岸地形测量中碎部测量的方法,改为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实时动 态测量、连续运行基准站网法进行测量(见10.2,1998年版的10.2); 增加了海岸线的界定(见10.3.1);
GB/T 14914.2-2019 海洋观测规范 第2部分:海滨观测.pdf
ICS 07.060 A 45 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4914.2-2019 代替GB/T 14914-2006 海洋观测规范 第2部分:海滨观测 The specification for marine observation-Part 2:Offshore observation 2019-03-25发布 2019-10-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4914.2-2019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一般规定 2 4.1基本要求 4.2观测程序和补测规定 4.3海洋灾害和异常现象的观测 4.4观测仪器设备要求 4.5校时.. 4.6海滨观测过程质量控制 5观测项目及时次 5.1观测项目 5.2日界规定 5.3人工定时观测时次 5.4自动连续观测 6潮汐的观测 6.1技术要求. 6.2观测和记录方法 8 7海浪的观测 10 7.1技术要求 7.2观测和记录方法 11 7.3观测数据的整理. 8表层海水温度的观测. 13 8.1技术要求 13 8.2观测和记录方法. 9表层海水盐度的观测 9.1技术要求. 14 9.2观测和记录方法 15 10海发光的观测 15 10.1技术要求 10.2观测和记录方法 11海冰的观测. 16 11.1技术要求. 16 11.2观测和记录方法 18 12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
GB/T 14914.2-2019 12.1技术要求 12.2观测和记录方法 23 13降水量的观测 13.1技术要求 13.2观测和记录方法 14风的观测 14.1技术要求 14.2观测和记录方法 14.3数据整理和记录 15气压的观测. 15.1技术要求 15.2观测和记录方法 15.3观测数据的整理 16海面有效能见度与雾的观测 ...28 16.1技术要求 16.2观测和记录方法 28 17数据传输 30 17.1 数据传输分类 30 17.2 数据传输通信方式 17.3通信时限 附录A(资料性附录)海滨观测记录簿格式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海洋观测站(点)观测仪器设备现场对比观测 47 附录C(资料性附录) 验潮井的设置 50 附录D(资料性附录)井内外水尺的安装与维护 52 附录E(规范性附录)井外水尺零点和井内水尺读数指针高程变动检查办法 54 附录F(资料性附录)冰情图绘制范例 ..55
GB/T 14914.2-2019 前言 GB/T14914《海洋观测规范》分为六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滨观测; 一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 第4部分:岸基雷达观测; 一第5部分:卫星遥感观测; 一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本部分是GB/T14914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GB/T14914一2006《海滨观测规范》.
本部分与GB/T14914-2006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6年版的第2章); 删除了术语“海况”(见2006年版的3.1); 增加了术语“日界”(见3.6); 增加了海洋观测站(点)经、纬度测量记录要求,气象观测场面积要求,观测仪器设备安装要求, 海洋观测站(点)的防雷措施,站址迁移对比观测要求,业务化运行对比观测要求,更新观测仪 器设备海洋观测站(点)应记载对观测数据有影响的活动(见4.1); 修改了观测程序和补测规定(见4.2,2006年版的4.4); 一将严重冰期的海冰观测和海洋灾害和异常现象的观测修改为海洋灾害和异常现象观测 (见4.3,2006年版的4.3和4.5); 修改了巡视和校时的相关规定(见4.5,2006年版的4.7); 增加了海滨观测过程质量控制(见4.6); 一修改了观测项目及时次(见第5章,2006年版的4.2); 修改了水准点的水准测量要求(见6.1.6.2,2006年版的5.1.6.2); 修改了新安装的井内水尺的要求(见6.1.7.4.1,2006年版的5.1.7.4.1); 增加了人工观测、数据记录、不正常数据的整理与记录(见6.2.2、6.2.3、6.2.4); 增加了对数据记录的订正要求(见6.2.7.3.2); 删除了计算布放点海底到潮高基准面的高度计算公式(见2006年版的6.1.4); 删除了波高、周期特征值及其代号(见2006年版的6.2.4.2); 增加了波向、波高、波周期的人工目测方法(见7.2.3.1、7.2.4.2); 增加了水深的计算公式[见式(5)]; 增加了表层海水温度人工观测方法(见8.2.2); 增加了数据记录的要求(见8.2.3); 一删除了现场观测仪器的比对、观测资料的整理和盐度计算公式[见2006年版的8.1.6、式(4)]; 增加了表层海水盐度人工观测方法(见9.2.2); 增加了数据记录要求(见9.2.3); 修改了观测要素的要求(见10.1.1,2006年版的9.1.1); 删除了观测点选择距海面高度2m~6m的地方的要求(见2006年版的9.1.2); Ⅲ
GB/T 14914.2-2019 修改了初(终)冰日期的确定(见11.1.6,2006年版的10.1.7); 修改了冰型观测的缺测处理要求(见11.2.1.4,2006年版的10.2.2.3); 增加了岸用光学测波仪观测、人工目测浮冰漂流方向和速度(见11.2.7.1、11.2.7.2); 增加了冰情图内容(见11.2.15.2); 增加了严重冰期的海冰观测(见11.2.17); 修改了对相对湿度的准确度的要求(见12.1.2.2); 增加了人工观测(见12.2.2); 增加了不正常数据的整理与记录(见12.2.4); 将降水量的观测作为单独一章编写(见第13章); 修改了对风速的观测数据的准确度要求(见14.1.2.1); 删除了观测场的设置(2006年版的11.1.3); 增加了人工器测、人工目测风速、风向的方法和观测数据的整理(见14.2.2、14.2.3、14.3); 增加了人工器测和观测数据的整理(见15.2.2、15.3); 删除了观测数据的处理(见2006年版第15章); 增加了海滨观测数据传输(见第17章); 增加了海洋观测站(点)观测仪器设备现场对比方法(见附录B); 修改了海滨观测记录簿封面格式(见表A.1、表A.5,2006年版附录A); 修改了验潮井的设置(见附录C,2006年版的附录B); 删除了海滨观测数据的处理与质量控制(见2006年版附录F).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标准计量中心、 国家海洋局北海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大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海洋局秦皇岛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站、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 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减灾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闫涛、曾继平、吕富良、毕立海、宋升锋、袁玲玲、林雪丽、陶荣幸、李玉杰、 赵志刚、苗建波、房树林、王颖、韩笑、徐志远、吴学忠、王立鹏、杨丽芬、李希彬、郭莉莉、刘李钊、宫钦周、 王炜阳、樊海燕、张殿会、王玉红.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14914-1994、GB/T 14914-2006.
IV
GB/T 14914.1-2018 海洋观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pdf
ICS 07.060 A4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4914.1-2018 海洋观测规范 第1部分:总则 The specificationformarine observation-Part1:General 2018-09-17发布 2019-04-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14914.1-2018 目次 AI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一般规定 4.1海洋观测的目的 4.2海洋观测的原则 4.3海洋观测的内容 4.4观测时间与频次 4.5海洋观测的分类 5海洋观测站位布设原则 6质量控制. 6.1一般要求 6.2观测仪器设备要求 6.3观测人员要求 6.4观测资料处理 6.4.1数据处理 6.4.2建立文档和图件绘制 6.4.3观测日志 6.4.4观测资料格式要求 7资料报送 7.1报送内容 7.2报送流程
GB/T 14914.1-2018 前言 GB/T14914《海洋观测规范》分为以下6部分: 第1部分:总则; 一第2部分:海滨观测; 第3部分:浮标潜标观测; 第4部分:雷达观测; 第5部分:卫星遥感观测; 第6部分: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
本部分为GB/T14914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国家海洋局北海 分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袁玲玲、司建文、王颖、孙仲汉、武双全、王炜阳.
GB/T14914.1-2018 引言 随着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海洋观测手段已经从传统的海滨观测,逐步扩大到浮标潜标观 测、雷达观测、航空观测、卫星遥感观测等多种手段,初步形成了对海洋的立体观测.
为适应海洋观测发 展的需要,规范海洋观测活动,贯彻《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国务院615号令),现将《海滨观测规范》 (GB/T14914-2006)修订为《海洋观测规范》,内容暂分为6个部分,其中海滨观测为修订部分,总则、 浮标潜标观测、雷达观测、卫星遥感观测、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5个部分为新增部分.
随着航空观测等 新技术的发展,相关标准将适时增补.
IV
GB/T 14914.1-2018 海洋观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 1范围 GB/T14914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观测的观测原则、观测内容、质量控制、资料报送的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海洋观测活动中海滨观测、浮标潜标观测、雷达观测、卫星遥感观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12763.2海洋调查规范第2部分:海洋水文观测 GB/T12763.3海洋调查规范第3部分:海洋气象观测 GB/T12763.5海洋调查规范第5部分:海洋声、光要素调查 GB/T12763.7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GB/T13972海洋水文仪器通用技术条件 GB/T15918海洋学综合术语 GB/T15920海洋学术语物理海洋学 HY/T059海洋站自动化观测通用技术要求 3术语和定义 GB/T 12763.2、GB/T 12763.3、GB/T 12763.5、GB/T 12763.7、GB/T 13972、GB/T 15918、 GB/T15920、HY/T059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一般规定 4.1海洋观测的目的 获取观测海域的海洋基础数据,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和促进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4.2海洋观测的原则 海洋观测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真实反映海洋状况,最大限度保证观测数据质量; 一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科学性; 一符合具体观测项目的技术要求.
4.3海洋观测的内容 4.3.1海洋观测应包括以下项目:
GB 30980-2014 海洋倾倒物质评价规范 疏浚物.pdf
ICS 07.060; 13.020.30:13.060.01 Z 1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30980-2014 海洋倾倒物质评价规范 疏浚物 Assessment procedure for marine dumping of dredged material 2014-07-24发布 2015-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 30980-201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疏物海洋顿倒评价要求 5疏浚物类别化学评价限值 6疏浚物分类 7疏浚物理化检验 8蔬浚物生物学检验 9疏物的处置 10 10质量控制与保证 11 11评价报告与数据报表 11 附录A(规范性附录) 疏浚物样品采集原则和方法 12 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相疏浚物对虾和虎鱼的毒性检验实验 15 附录C(资料性附录) 受试生物简介 18 附录D(规范性附录) 周相疏波物对端足类生物的毒性检验实验 20 附录E(规范性附录)双壳类生物对疏浚物中化学组分的累积检验实验 26 附录F(规范性附录)疏浚物海洋倾例检验评价报告 参考文献. 38
GB30980-2014 前言 本标准的第4章、第5章、第6章和第9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庚辰、闫启仑、韩建波、王立俊、向友权、陈红星、马玉艳、林新珍、靖泽.
CB 30980-2014 海洋倾倒物质评价规范疏浚物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倾例疏浚物的评价要求、评价限值、分类、化学和生物学检验方法以及疏浚物处 置方式,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 的其他海域进行的疏波物海洋倾倒活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378.1海洋监测规范第1部分:总则 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17378.5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GB17378.6海洋监测规范第6部分:生物体分析 GB17378.7海洋监测规范第7部分:近海污染生态调查和生物监测 GB18421海洋生物质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环境敏感区environmental sensitivearea 海岸线和海滨浴场,海上风景区或具有重要文化和历史意义的区域,具有特定的科研价值或生态学 意义的区城.
注:例如特定的保护区、产卿场、菌种繁街场、游泳动物湘警通道、季节性和临时性栖息地,军事禁区,海底采矿区、 海底电缆区、海水溪化用水区、能源转换区等.
3.2 疏浚物dredgedmaterials 为保障港口、码头、航道、锚地通行使用顺畅,满足港口设施及其他涉海工程建设需要从水下挖掘出 的沉积物. 3.3 疏浚物生物学检验dredgedmaterial biological testing 通过将实验生物直接暴露于水相和固相疏物的方法来确定疏波物中污染物质的生物效应,根据 疏浚物毒性的生物检验结果来预测该疏浚物是否会危害浮游和底栖生物群落,
GB 30980-2014 3.4 上覆水overlying water 疏浚物生物学检验中加人实验容器覆盖固相疏浚物的实验海水.
4疏浚物海洋倾倒评价要求 疏波物在进行海洋倾例前应进行理化检验,将疏浚物中主要化学组分的浓度值与疏浚物类别化学 评价限值进行比较,按照疏浚物分类方法,对疏浚物进行分类.
疏浚物分为三类:清洁疏波物、沾污疏浚 物和污染疏浚物.
确定为沾污疏波物和污染疏浚物的疏浚物应进行三项生物学检验,包括水相疏波物 生物毒性检验、固相疏浚物生物毒性检验和疏物中化学组分的生物累积检验,根据疏波物的类别和 生物学检验结果,确定疏浚物的海洋处置方式.
疏浚物海洋倾倒分类和评价工作流程见图1.
清洁硬没物 直接 三种生物毒性检验均获通过 生 学 一种生物毒性检验未获通过 有限制 倒的 检 的倾例 站污座凌物 再种或三种生物毒性检验未获通过 经过特殊 三种生物毒性检验均快通过或 处置后的 一种生物毒性检验未狭通过 有限制 生 候倒 物 污染硅没物 陆上处置 两种或三种生物毒性检验术获通过 或经过特 殊处置后 的有能 图1疏凌物海洋倾倒分类和评价工作流程 5疏浚物类别化学评价限值 疏浚物海详倾倒化学评价限值见表1.
表1疏浚物类别化学评价限值 化学组分 =/10-* 化学组分 /10- 下限 上限 下限 上限 20.0 100 0 铅 75.0 250.0 0.80 5.0 秉 0 30 1 0 80 0 300 0 锌 00 600 0 50 0 300 0 有机碳 2.0 4 0 2
GB 30979-2014 海洋倾倒物质评价规范 惰性无机地质材料.pdf
ICS13.020.30;47.020 U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30979-2014 海洋倾倒物质评价规范 惰性无机地质材料 Assessment procedure for marine dumping of inert inorganic geological material 2014-07-24发布 2015-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30979-2014 前言 本标准第4章、5.2.1和5.3为强制性,其余内容为推荐性.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韩庚辰、许丽娜、王菊英、陈虹、韩建波、栗俊、胡莹莹.
GB309792014 海洋倾倒物质评价规范 情性无机地质材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向海洋倾倒的情性无机地质材料的检测指标、限值和评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酯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以及其他管辖海域,在海 洋倾倒前对拟倾倒情性无机地质材料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763.8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GB/T14583-1993环境地表Y辐射剂量率测定规范 GB/T17139-1997土壤质量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7378.3海洋监测规范第3部分:样品采集、贮存与运输 GB17378.5海洋监测规范第5部分:沉积物分析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无机地质材料inorganicgeologicalmaterial 由固体地质材料组成,矿物开采过程中剥离出的以及建设项目中从地表和地下挖掘出的或从山体、 磁石中剥离出的岩土物料.
3.2 情性无机地质材料inert inorganic geologicalmaterial 未受到污染且有机物质含量低、倾倒后不会与周围环境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的无机地质材料.
注:不包括重金属背最含量高的无机地质材料,以及疏漫物、钻并液和泥浆等, 候倒区环境背景值dump-site backgroundvalues 拟选倾倒区在未被倾倒废弃物前,且未受到其他污染和破坏的情况下海洋环境要素的基本化学组 成的含量.
4情性无机地质材料的评价限值 情性无机地质材料的评价限值如表1所示.
GB 30979-2014 表1情性无机地质材料的评价限值 序号 项目(单位) 评价限值 1 外观 自然结构,无工业、生活废弃物,无大型植物碑属和动物户体等 2 色,臭 无异色、异味 3 粒度 小于4μm的粒度组分含量不大于5%,介于63μm和4μm之间 的粒度组分含量不大于20% 4 乘(×10-,干重) ≤0.20 5 (×10-,干重) 05'0 6 (×10-,千重) ≤60.0 7 锌(×10-,干重) ≤150.0 8 铜(×10-,千重) ≤35.0 9 络(×10-,干重) 80.0 10 (×10°,千重) ≤20.0 11 (×10,干重) ≤40 0 12 有机碳(×10,千重) <2.0 13 六六六(×10,千重) 50'0 14 滴滴(×10,干重) ≤0.02 15 总多氧联苯(×10",千重) ≤0.02 16 Kd() 不大于倾例区沉积环境背景值 5情性无机地质材料海洋倾倒评价要求 5.1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按照附录A所规定的方法执行. 5.2样品的分析 5.2.1测定项目 样品的测定项目分为三类,分别为: 一物理指标:外观,色、臭,粒度: 化学指标:汞、辐、铅、锌、铜、铬、砷、镍、有机碳、六六六、滴滴涕和总多氯联苯; 一放射性指标:Y领射剂量率. 其中,外观、色、臭、粒度、汞、镐、铅、锌、铜、铬、砷、有机碳和Y辐射剂量率为必测项目:镍、六六六、 滴滴涕和总多氯联苯为选测项目,对无机情性地质材料所在区城的历史及周边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若 有受到六六六、滴滴涕、总多氯联苯,及其他有机卤化物、石油类和氰化物等项目污染的潜在可能,应对 上述项目进行检测. 表1中未列测项的评价限值以倾倒区沉积环境背景值为准. 5.2.2测定方法 样品的分析测定方法按表2所规定的方法执行. 2 GB 30979-2014 表2悄性无机地质材料的检测方法 序号 项目 检测方法 检出限(单位) 引用标准 1 外观 感官法 - 2 色、爽 感官法 筛析法 3 粒度 沉析法 GB/T 12763.8 激光法 4 w(到) 无大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5(×10-) GB 17378 5 5 *(锌) 火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6.0(×10-) GB 17378.5 6 *(铅) 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0(×10) GB 17378.5 7 无大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0.04(×10-) GB 17378 5 8 (镍)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10) GB/T 17139-1997 9 ∞(路) 无大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0(×10) GB 17378.5 10 原子荧光法 0.06(×10-) GB 17378.5 11 () 原子荧光法 0.002(×10-) 冷原子吸收光度法 0.005(×10) GB 17378.5 0-666; 3(pg) 12 (六六六) 气相色谱法 y-666:4(pg) -666; 3(pg) GB 17378 5 8-666: 5(pg) pp'-DDE; 4(pg) 气相色谱法 op'-DDT; 11(pg) 13 (滴滴) pp'-DDD: 6(pg) GB 17378.5 pp′-DDT: 18(pg) 14 (有机碳) 重酸钾氧化一还原容量法 GB 17378.5 15 ”(总多氯联苯) 气相色潜法 59(pg) GB 17378.5 16 Kd (7) 辐射剂量率仪 - GB/T 145831993 检出限. 5.3判定准则 将检测值与评价限值对比,各项检测值均符合表1的规定要求,则该样品为情性无机地质材料;有 任一项指标的检测值不符合表1的规定要求,该样品不属于情性无机地质材料, 有一个或多个份样的检测值不能满足表1的规定要求时,则需对该份样的采样点或取样部位的周 边区域增设采样点,以确定不属于情性无机地质材料的范围. 注:份样是指用采样器一次操作从一批拟倾倒废弃物的一个部位按规定重量采取的样品;从一批拟倾例废弃物中 采取的份样个数即为份样数. 3
GB/T 34546.2-2017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海洋溢油.pdf
ICS 07.060;13.030.10 E 0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4546.2-2017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 第2部分:海洋溢油 Technical guides for marine ecological damage assessment- Part 2:Marine oil spill 2017-10-14发布 2018-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34546.2-2017 目次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评估程序 5评估工作等级与内容 5.1评估工作等级 3 5.2评估工作内容 6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调查 6.1资料收集与使用 6.2溢油事故调查 6.3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调查 6.4海洋环境敏感区调查 8 7海洋溢油污染源诊断 7.1原则 7.2溢油源确定 7.3现场监测. 7.4 溢油漂移路径分析 8海洋溢油生态损害对象及程度确定 8.1背景值数据选取 8.2海水质量影响范围及损害程度确定 8.3海洋沉积物影响范围及损害程度确定 8.4海洋生物影响范围及损害程度确定 10 8.5岸滩影响范围及损害程度确定 10 8.6海洋环境敏感区影响范围及损害程度确定 9海洋溢油生态损害价值计算. 9.1海洋生态损害价值计算内容 11 9.2海洋生态恢复期费用计算 12 9.3海洋生态修复费用计算 13 9.4调查评估费.. 10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报告编制 14 10.1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报告的编制原则 14 10.2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报告的编制格式 14 10.3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报告的内容 附录A(规范性附录)溢油量调查与估算方法
GB/T 34546.2-2017 A.1 评估原则 17 A.2 评估程序 17 A.3海面油膜厚度和面积法估算海面残油量 17 A.4 质量平衡法估算溢油量 19 A.5 现场监测法估算溢油量 20 附录B(规范性附录)溢油岸滩监测方法. 23 B.1 岸滩溢油监测工作程序 23 B.2溢油登陆状态监测 23 B.3样品采集.... 24 附录C(规范性附录)受损生境修复 25 C.1修复方法选择. 25 C.2修复方案设计.. 25 C.3受损生境修复费用. 25 附录D(规范性附录)生物种群恢复 26 D.1恢复方法选择. 26 D.2修复方案设计 26 附录E(规范性附录) 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报告格式与内容 28 E.1文本格式 28 E.2报告章节内容 28 参考文献 31
GB/T 34546.2-2017 前言 GB/T34546《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洋溢油.
本部分为GB/T34546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3/SC6) 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 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张继民、赵玉慧、徐子钧、温国义、宋文鹏、崔文林、张洪亮、王鑫平、张琦、 杨晓飞、袁玲玲、李学刚、吕咸青、陈尚.
口
GB/T 34546.1-2017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pdf
ICS07.060;13.020.10 E 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4546.1-2017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 Technical guides for marine ecological damage assessment Part 1:General 2017-10-14发布 2018-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34546.1-2017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评估的工作程序 5资料搜集和评估工作方案编制 6海洋生态状况与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7海洋生态损害对象、范围与程度确定 5 8海洋生态损害价值评估 6 9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报告编制 9 附录A(规范性附录)海洋生态修复方案的编制要求 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报告的编制格式与内容 12 参考文献 14
GB/T 34546.1-2017 前言 GB/T34546《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分为两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 第2部分:海洋溢油.
本部分为GB/T34546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3/ SC6)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生态环境保护司、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 监测中心、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国家 海洋标准计量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陈凤桂、张继伟、王金坑、陈克亮、朱争光、黄海萍、王炳坤、王翠、陈斯婷、 陈肖娟、王海燕、郑森林、陈光程、蒋金龙、杨建强、张爱君、赵俊、陈尚、赵全民、蔡悦荫、袁玲玲.
I
GB/T34546.1-2017 引言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责任法》有关规定,破坏海洋生态、海 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责任者要承担责任赔偿损失.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各种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和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导致的海洋生态损害的情 形十分严重.
由于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标准尚未建立,海洋生态损害对象、范围和程度的评估以及海洋生 态损害价值的计算方法不够明确、具体,海洋生态损害的补偿与赔偿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开展.
为保护海 洋生态,规范海洋生态损害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部分.
Ⅱ
GB/T34546.1-2017 海洋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 第1部分:总则 1范围 GB/T34546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洋生态损害评估的工作程序、方法、内容及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造成的生态损害的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部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3097海水水质标准 GB/T12763.7海洋调查规范第7部分:海洋调查资料交换 GB/T12763.10海洋调查规范第10部分:海底地形地貌调查 GB17378.2海洋监测规范第2部分:数据处理与分析质量控制 GB18421海洋生物质量 GB18668海洋沉积物质量 GB18918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T19485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GB/T21678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HY/T080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081红树林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082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HY/T083海草床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洋生态损害marine ecologicaldamage 人类活动直接、间接改变海域自然条件或者向海域排人污染物质、能量,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 非生物因子造成的有害影响.
3.2 海洋生态损害事件marineecologicaldamageevents 人类活动直接、间接改变海域自然条件或者向海域排人污染物质、能量,对海洋生态系统及其生物、 非生物因子造成有害影响的事件.
注:海洋生态损害事件包括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和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两种类型.
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按照用海类型可 分为填海造地用海、透水构筑物用海、围海用海、开放式用海等;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包括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 及其他污染物排放.
1
GB/T 33584.6-2017 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及分析检测方法 第6部分:异养菌的测定.pdf
ICS 07.060:13.060 Z1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3584.6-2017 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及分析检测方法 第6部分:异养菌的测定 Seawater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seawater cooling system-Part 6:Determination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 2017-05-12发布 2017-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3584.6-2017 前言 GB/T33584《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及分析检测方法》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钙、镁离子的测定; 一第2部分:锌的测定; 第3部分:氯化物的测定: 一第4部分:硫酸盐的测定: 第5部分:溶解固形物的测定; 第6部分:异养菌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33584的第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浙江国华浙能发电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亚红、周筝、赵小芳、张益、元吴、张连涛、吴彭杰.
GB/T33584.6-2017 引言 在以海水为水源的海水冷却水系统中易于滋生微生物污垢沉积等危害,因此,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常 需测定微生物量,用以评估系统生物污染程度,以及所采用的生物防治技术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其中最 常测定的是黏液形成菌总数.
但在黏液形成菌的测定过程中,需采用成套的黏泥采集装置,样品为生物 黏泥样,样品状态为含水固体,须经研磨后定量稀释测定,导致这种采样方式在实践中受到限制,且研 磨、稀释黏泥样品后再进行测定,也增加了测定步骤和污染机率,使得黏波形成菌的检测很难日常化.
本部分测定的异养菌是一类生活于海水冷却水中的浮游细菌,其存在和数量可以直接反映海水冷 却系统的生物污染程度.
本部分舍弃黏泥采集装置,直接采集水样测定异养菌数,简化了采样和制样步 骤,使得异养菌的测定得以日常化,提高了海水冷却水的运行管理水平.
GB/T 33584.6-2017 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及分析检测方法 第6部分:异养菌的测定 1范围 GB/T33584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和采用平Ⅲ计数法测定海水冷却水中异养菌的方 法原理、试剂与材料、仪器与设备、分析测定、菌落计数、菌落总数的计算和报告方式.
本部分适用于海水冷却水中异养菌的测定,也适用于原海水中异养菌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异养菌heterotrophic bacteria 利用有机物分子作为能源的微生物.
3.2 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unit:CFU 采用平Ⅲ计数法测定的菌落数量.
3.3 蔓延菌落spreadingcolony 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呈弥漫生长的菌落.
4水质要求 海水冷却水主要水质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海水冷却水主要水质要求 项目 单位 允许值 钙离子(Ca) mg/L <1 000 镁离子(Mg) mg/L 3 200 离子(Zn²) mg/L 氯化物(CI) mg/L ≤42 000 1 GB/T 33584.6-2017 表1(续) 项目 单位 允许值 硫酸盐(SO) mg/L 6000 溶解固形物 g/L 100 异氧菌 CFU/mL ≤5.0×10* 注1:Ca²Mg、CI、SO²、异氧菌的允许值引自GB/T23248-2009的6.1.2和6.1.3 注2:Zn”的允许值引自GB8978一1996中表4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度一级标准. 注3:溶解固形物的允许值依据实际海水冷却工程最大浓缩倍数N-2.5倍确定. 5方法原理 待测水样经适当稀释后,倾注接种到的营养琼脂中,于有氧条件下,在29C士1C下培养72h后, 水样中的单个异养菌将在营养琼脂上形成肉眼可见的单菌落,统计每个平皿的菌落数,根据其对应的 稀释倍数和接种量,即可换算出待测水样中的异养菌数. 6试剂与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化学试剂仅使用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6.1氯化钠. 6.2硫酸镁. 6.3氯化镁, 6.4氯化钙. 6.5氯化钾. 6.6碳酸氢钠. 6.7牛肉膏. 6.8蛋白陈. 6.9磷酸氢二钾. 6.10琼脂. 6.11氢氧化钠溶液:160g/L. 6.12盐酸溶液:111. 6.13硫代硫酸钠:将硫代硫酸钠置于称量纸上,转人无菌箱(室)或超净工作台(7.1)内,并均匀地摊放 在离紫外线灯的垂直距离30cm处灭菌30min备用. 6.14陈海水:取天然海水避光保存3个月以上,使用时取其清液或经0.45um滤膜过滤的滤液, CO加人到1L水中.混匀后备用. 6.16培养基:将3.0g牛肉膏、10.0g蛋白陈、0.05g磷酸氢二钾和15.0g琼脂加人到500mL陈海水 (6.14)或人工海水(6.15)和500mL蒸馏水配制的混合水中,加热溶解(如用含杂质较多的琼脂配制时, 应越热用四层医用脱脂纱布过滤),用热水补充至1000mL后,用氢氧化钠溶液(6.11)或盐酸溶液 (6.12)调节pH值至7.2士0.2,并分装于三角瓶(7.9)中,于121C士1C下蒸汽压力灭菌20min,冷却 后备用. 2
GB/T 33584.5-2017 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及分析检测方法 第5部分:溶解固形物的测定.pdf
ICS 07.060:13.060 Z 1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3584.5-2017 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及分析检测方法 第5部分:溶解固形物的测定 Seawater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seawater cooling system Part5:Determination of dissolved solid 2017-05-12发布 2017-1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33584.5-2017 前言 GB/T33584《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及分析检测方法》分为6个部分: 第1部分:钙、镁离子的测定; 第2部分:锌的测定; 第3部分,氯化物的测定; 第4部分:硫酸盐的测定; 第5部分:溶解固形物的测定: 第6部分:异养菌的测定.
本部分为GB/T33584的第5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由国家海洋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浙江国华浙能发电有限公司、天津 市塘沽中海防腐技术开发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成国辰、尹建华、陈尚兵、吴芸芳、焦春联、刘显、徐娜、张益、吴彭杰.
GB/T33584.5-2017 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及分析检测方法 第5部分:溶解固形物的测定 警告-使用本标准的人员应有正规实验室工作的实践经验.
本标准并未指出可能的安全问 题,使用者有责任采取适当的安全和健康措施,并保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条件.
1范围 GB/T33584的本部分规定了海水冷却水质要求和采用重量法测定海水冷却水中溶解固形物的 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海水冷却水中溶解固形物含量在10g/L~100g/L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6682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实验方法 GB/T12806实验室玻璃仪器单标线容量瓶 GB/T12808实验室玻璃仪器单标线吸量管 3水质要求 海水冷却水主要水质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海水冷却水主要水质要求 项目 单位 允许值 钙离子(C²) mg/L ≤100 镁离子(Mg) mg/L ≤3200 锌离子(Za²) mg/L 2 氯化物(CI) mg/L. ≤42 000 硫酸盐(SO) mg/L. ≤6 000 洛解固形物 g/L ≤100 异氧菌 / <5.0×10 注1:Ca²MgCI、SO、异氧菌的允许值引I白GB/T23248-2009的6.1.2和6.1.3. 注2:Zn²的允许值引自GB8978-1996中表4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一级标准. 注3:溶解圆形物的允许值依据实际海水冷却工程最大浓缩倍数N-2.5倍确定. GB/T 33584.5-2017 4原理 本方法为重量法. 海水冷却水经过滤后烘干至恒重,得到的固体残渣即为溶解固形物. 5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化学试剂仅使用分析纯试剂和GB/T6682规定的三级水. 5.1碳酸钠溶液(20g/L):称取20g碳酸钠,加新煮沸冷却后的蒸馏水溶解,稀释至1000mL. 摇匀、 贮于塑料瓶中. 5.2纤维滤膜:孔径0.45um 6仪器 6.1分析天平:感量0.1mg. 6.2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6.3真空过滤装置. 6.4水浴锅. 6.5瓷蒸发m:125mL. 6.6干燥器:用变色硅胶作干燥剂. 6.7单标线容量瓶:容量1000mL,符合GB/T12806A级的要求. 6.8单标线吸量管:容量20mL.25mL和50mL.符合GB/T12808A级的要求, 7分析步骤 7.1将洗净的瓷蒸发Ⅲ,置于105C~110C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中烘干2h,取出移人干燥器中冷 却,40min后称量. 再继续烘40min,取出移人干燥器中冷却,40min后称量. 重复操作直至质量 恒定. 7.2将海水冷却水试样用0.45pm纤维滤膜(5.2)过滤,滤液用干燥的玻璃器Ⅲ接收. 7.3用单标线吸量管移取50mL过滤水样(7.2),注人质量恒定的瓷蒸发Ⅲ(7.1)中,准确加入20mL 碳酸钠溶液(5.1),置于水浴上蒸发,注意避免水浴液面与蒸发皿底部接触. 另取质量恒定的蒸发皿准 确加人20mL碳酸钠溶液做空白试验. 若溶解固形物大于50g/L取样量可减半. 7.4充分蒸干至蒸发Ⅲ底部残留固体物质充分龟裂后,将蒸发Ⅲ放入已升温至105C~110C的电热 恒温鼓风干燥箱内烘干4h以上,取出放人干燥器中冷却,40min后称量. 再烘40min,取出移人干燥 器中冷却,40min后称量,重复操作直至质量恒定. 8结果计算 溶解固形物含量以质量浓度p计.单位为g/L,按式(1)计算: V 式中: m: 试验后总质量,单位为克(g); 2 GB/T33584.5-2017 m:-试验前蒸发Ⅲ的质量,单位为克(g); m--空白试验后总质量,单位为克(g); 一空白试验前蒸发Ⅲ的质量,单位为克(g); V、-移取水样溶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9准确度 精密度:海水冷却水溶解固形物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差不大于0.26%,再现性相对标准差不大于 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