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00 ICS 13.020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4001-2016/ISO14001:2015代替GB/T24001-2004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Environmentalmanagementsystems-Requirementswith guidancefor use (ISO14001:2015,IDT)
2016-10-13发布2017-05-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新冰居查真伪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 24001-2016/ISO 14001:2015
目次
前言 引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3.1与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关的术语 3.2与策划有关的术语 3.3与支持和运行有关的术语3 3.4与绩效评价和改进有关的术语 4组织所处的环境5 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 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5 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 4.4环境管理体系 5领导作用 5.1领导作用与承诺6 5.2环境方针6 5.3组织的角色、职责和权限 6策划. 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6.1.1总则 6.1.2环境因素 6.1.3合规义务 6.1.4措施的策划 6.2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8 6.2.1环境目标 6.2.2实现环境目标的措施的策划 7支持.8 7.1资源8 7.2能力 7.3意识 7.4信息交流9 7.4.1总则9 7.4.2内部信息交流 7.4.3外部信息交流9 7.5文件化信息
GB/T24001-2016/ISO14001:2015 7.5.1总则 7.5.2创建和更新10 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10 8运行.10 8.1运行策划和控制10 8.2应急准备和响应11 9绩效评价11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11 9.1.1总则..11 9.1.2合规性评价11 9.2内部审核..11 9.2.1总则...11 9.2.2内部审核方案12 9.3管理评审.12 10改进13 10.1总则13 10.2不符合和纠正措施13 10.3持续改进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本标准使用指南14 附录B(资料性附录)GB/T24001-2016与GB/T24001-2004之间的对应情况25 参考文献27 按字母顺序的术语索引28
GB/T24001-2016/ISO 14001: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2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与GB/T24001一2004相比, 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性变化如下: -采用了ISO/IEC导则第1部分附件SL中的高阶结构; 一一修改了术语和定义; 一提出了战略环境管理的思维; 一采用了基于风险的思维; “强化了领导的作用; 承诺从污染预防扩展到保护环境; 一强调将环境管理体系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一更加强调提升环境绩效; 一明确要求运用生命周期观点; 一细化了内、外部信息交流的要求; -更加强调履行合规义务; 一对文件化信息的要求更加灵活。
本标准使用翻译法等同采用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英文版)。
本标准由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07)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华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国家认监委认证技术研究所、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天津 天地伟业科技有限公司、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海尔 集团、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南京造币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进、王顺祺、王瑜、杨振强、杨晓涛、刘克、林翎、陈春瑜、李辰暄、孙佳林、张瑜、 糜建青、任贤全、詹松光、顾军、胡轶敏、周忻。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 24001-1996、GB/T24001-2004。
GB/T 24001-2016/ISO 14001:2015
引言
0.1背景 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必须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 间的平衡。
通过平衡这“三大支柱”的可持续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随着法律法规的日趋严格,以及因污染、资源的低效使用、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不断增大,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责任的期望值已发生了 变化。
因此,各组织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管理,以期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 性做出贡献。
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 本标准旨在为各组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