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物掺合料对砂浆塑性收缩开裂影响的研究.pdf

工程技术
文档页数:5
文档大小:1.65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工程技术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粉煤灰综合利用 FLYASHCOMPREHENSIVEUTILIZATION2016 NO.5
专题研究
矿物掺合料对砂浆塑性收缩开裂影响的研究* Research on Influence of the Mineral Admixture on the Plastic Shrinkage Cracking of Cement Mortar
杨晓杰,明守旺,马一平,李奎,张延河 (同济大学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1804) 摘要:采用平板法和八字模法,通过评估不同掺量粉煤灰、矿粉与硅灰的砂浆塑性阶段的收缩应力与塑性抗拉强 度等,研究了矿物掺合料对砂浆塑性阶断收缩开裂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粉煤灰掺量(0~50%)的增加,掺量小于 30%时塑性收缩应力和塑性抗拉强度同步增大,掺量超过30%后塑性收缩应力继续增大,塑性抗拉强度有所降低;抗裂 指数先变化不大后有所减小;随着矿粉掺量(0~30%)的增加,掺量30%以内塑性收缩应力和塑性抗拉强度都增大,抗裂 指数有一定程度增大;随着硅灰掺量(0~5%)的增加,塑性收缩应力增大,塑性抗拉强度增大,抗裂指数明显提高。

关键词:矿物掺合料;塑性收缩开裂;抗裂指数;本构关系 中图分类号:TV4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249(2016)05-0007-05 Yang Xiaojie, Ming Shouwang, Ma Yiping, Li Kui, Zhang Yanhe (Key Laboratory of Advanced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of Education Ministry,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he infuee offyashmineralpowder and silcafme n plastic shinkagecracking and lastic vissityf cement mra wer studiedbyccking plate methd and eightmdel method The reults show that: with thenease fly ah50%),asadditioffy ah is less tha%thsticinkanstniltnthhraknistnnehadif ashismthn30%,thlasti shnkae stscreassbut theplasti tensile stengthdecresh crackingresistanexchang s before easWththa fmialpwdr3%)th latichinkaestrnd latic tesile stnthasn th kn resista lWithteafsif%lastinka reeesbtlastinlnh and cracking -resistance index increases clearly. Key Words;mineral admixture; plastic shrinkage cracking; cracking resistance index; constitutive equations 收缩开裂是现代混凝土工程存在的一大通病,也缩、碳化收缩以及自收缩。

其中,塑性收缩主要发生水 是诱发混凝土结构长期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降低的主要泥浆体凝结前,相较硬化混凝土,此时有害物质更易渗 因素之一"。

近年来,新材料和新施工技术不断涌人混凝土,同时塑性裂缝为后期其它收缩提供开裂基 现,混凝土泵送高度越来越高,混凝土强度越来越高,础。

因此,重视混凝土塑性收缩的控制和塑性收缩裂 对于混凝土早期强度亦要求更高,这使得收缩开裂这缝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塑性收缩开裂的因素主 一问题更加突出。

因此,研究水泥基材料的收缩开裂要有环境因素、水灰比和塑性状态、外加剂、材料组成 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等”。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 混凝土收缩主要包括塑性收缩、干燥收缩、温度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充分利用这些工业副产品不仅 可提高其利用价值,而且可节约水泥,同时改善混凝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水泥基材料的性能。

不可避免,矿物掺合料的加人给混凝土的收 塑性开裂本构关系研究及开裂行为预测,十三五重点专项土工建筑增缩开裂带来了新的变化,使得收缩开裂问题的研究更 强材料制备与应用(项目编号:2016YFB0303200);加复杂。

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2-"],但多 第一作者:杨晓杰(1978~),同济...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