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 386.1-2017 机动车排气分析仪 第1部分:点燃式机动车排气分析仪.pdf

其他规范
文档页数:21
文档大小:2.69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其他规范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ICS 43.180 R 17 JT 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行业标准 JT/T386.1-2017 代替JT/T386-2004
机动车排气分析仪 第1部分:点燃式机动车排气分析仪 Motorvehicleexhaustanalyzer Part 1:Exhaust analyzer for Ignition vehicle
2017-09-29发布2018-02-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发布
JT/T386.1-2017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型号 5技术要求 6试验方法5 7检验规则12 8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12 附录A(规范性附录)标准气体要求14 附录B(规范性附录)过量空气系数(A)的计算16
JT/T386.1-2017
前言
JT/T386《机动车排气分析仪》分为两个部分: 一第1部分:点燃式机动车排气分析仪; 一第2部分:压燃式机动车排气分析仪。

本部分为JT/T386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JT/T386-2004《汽车排气分析仪》。

与JT/T386-2004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仪”; 一修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4年版的第1章); 一删除了术语和定义的“响应时间”内容(2004年版的3.1); 一修改了定义的"最大允许误差的模”“过量空气系数(A)”“丙烷/正已烷当量系数(PEF)”的内 容(见3.1、3.2、3.3,2004年版的3.2、3.3、3.4); 一修改了按测量的排气种类划分的内容(见4.1,2004年版的4.1.1、4.1.2、4.1.3); 一修改了按准确度划分的内容(见4.2,2004年版的4.2); -增加了型号命名(见4.3); 一修改了分析仪结构组成的表达内容(见5.1.1,2004年版的5.1.1); 一删除了分析仪结构示意图(2004年版的图1); 一删除了排气取样系统的内容(2004年版的5.1.2); 一修改了分析仪工作条件的要求(见5.1.2,2004年版的5.2); 修改了分析仪标志和外观的要求(见5.1.3、5.1.4,2004年版的5.7); 一修改了取样探头、导管和排气取样系统的要求(见5.1.5、5.1.6,2004年版的5.1.3、5.1.4); 一修改了分辨率的要求(见5.2,2004年版的5.3.3); 一修改了测量范围的要求(见5.3,2004年版的5.3.1); 一修改了示值允许误差的要求(见5.4.1,2004年版的5.3.2); 一修改了干扰误差的要求(见5.4.2,2004年版的5.3.7); 修改了重复性的要求(见5.4.3,2004年版的5.3.6); 删除预热时间的要求(见2004年版的5.4.1); 修改了响应时间的要求(见5.5,2004年版的5.4.2); 修改了丙烷/正已烷当量系数(PEF)的要求(见5.6,2004年版的5.3.10); 修改了过量空气系数(入)的要求(见5.7,2004年版的5.3.4); 一修改了样气低流量警告指示的要求(见5.8.1,2004年版的5.3.8); -修改了取样系统的气密性的要求(见5.8.2,2004年版的5.5); 一增加了预热的要求(见5.8.4); 修改了安全性的要求(见5.9.1、5.9.2、5.9.3,2004年版的5.6.1、5.6.2、5.6.3); 一修改了环境适应性的要求(见5.10,2004年版的5.3.11); -增加了试验条件(见6.1); Ⅱ
JT/T386.1-2017 -增加了试验仪器和设备(见6.2); 修改了示值允许误差的试验方法(见6.3.1,2004年版的6.1); 一修改了干扰误差的试验方法(见6.3.2,2004年版的6.6); 一修改了重复性的试验方法(见6.3.3,2004年版的6.5); 修改了稳定性的试验方法(见6.3.4,2004年版的6.4); 一修改了响应时间的试验方法(见6.4,2004年版的6.3); 一修改了丙烷/正已烷当量系数(PEF)的试验方法(见6.5,2004年版的6.10); -增加了过量空气系数(入)的试验方法(见6.6); 一增加了取样管及探头的试验方法(见6.7); 修改了样气低流量警告指示的试验方法(见6.8,2004年版的6.7); 一修改了HC气体残留物的试验方法(见6.10,2004年版的6.9); 一修改了预热的试验方法(见6.11,2004年版的6.2); 修改了安全性的试验方法(见6.12,2004年版的6.12); 一修改了电源电压与频率的试验方法(见6.13.1,2004年版的6.11); -增加了低温试验方法(见6.13.2); -增加了高温试验方法(见6.13.3);...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qwer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