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 1093-2023 安全防范 人脸识别应用 出入口控制人脸识别技术要求.pdf

2023,GAT1093,人脸识别,公共安全
文档页数:25
文档大小:829.62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公共安全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GA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A/T 1093-2023代替GA/T 1093-2013

安全防范 人脸识别应用 出入口控制人脸识别技术要求

Security protection--Face recognition applications-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face recognition for access control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布

目次

前言 III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3.1术语和定义3.2缩略语4系统构成 4.1系统分类4.2接口单元5功能要求5.1明示告知/同意5.2识别状态切换5.3人脸检测5.4假体呈现攻击检测5.5人脸识别5.6人股注册5.7 管理功能5.9附加功能 5.8协作输人6性能要求 6.1图像采集性能6.2距离与角度6.3环境照度适应性6.4防假体呈现攻击失败率6.5存储容量6.6注册失败率6.7识别性能6.8响应时间6.9安全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7安全要求. 7.1设备身份验证7.2用户身份验证7.3数据传输

7.4访间控制7.5数据存储7.6数据脱敏7.7用户权限 77.8操作日志8标识.9试验方法9.1试验条件9.2功能检查9.3性能试验9.5标识检查 9.4安全要求试验附录A(规范性) 临时人员注册单元要求 12A.1功能要求 13A.2性能要求 13A.3安全要求 13A.4标识要求 14附录B(规范性) 设备标识 15B.1标识信息...B.2标识格式附录C(规范性)人脸测试数据库要求C.1 一般要求C.2注册数据库. 16C.3探测数据库 C.4样本对数据库C.5人脸视频数据库. 16附录D(规范性)错误接受率及错误拒绝率试验方法 18D.1一般要求. 81D.2人脸确认模式试验.D.3人脸辨认模式试验参考文献 20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GA/T1093-2013《出人口控制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与GA/T1093-201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范围(见第1章,2013年版的第1章).b)增加了规范性引用的GB/T41786-2022(见第3章)、GB/T37078-2018(见第3章、4.1.1、5.4.2、6.4.2、6.9、9.2.4.2、9.3. 4.2 B.1、B.2.5)、GA/T 1739-2020(见第 3 章、6.9、9.3.9)、GB/T 35678-2017(见5.6.1、9.2.6.1、C.2、C.3)、GB/T 41987-2022(见 9.2.4.2、9.3.4.1、c)删除了术语识别准确率(见2013年版的3.2):引用了GB/T37078-2018中的相关术语(见 9.3.4.2)、GB/T 152112013(见 B.1、B.2.4).3.1.1、3.1.2);增加了术语出入口控制人脸识别系统、人脸检测、数据主体、人脸关联数据、现场图像、人脸图像、响应时间(见3.1.3~3.1.9):增加了缩略语(见3.2).d)增加了系统构成删除了系统概述(见第4章,2013年版的第4章).e)更改了功能要求(见第5章,2013年版的5.1)及其试验方法(见第9章,2013年版的6.2).更 改了协作输人功能(见5.8,2013年版的5.1.2):更改了人脸识别功能(见5.5,2013年版的5.1.3):剩除了人脸采集、人员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见2013年版的5.1.1、5.1.4、5.1.5);增加了明示告知/同意、识别状态切换、人脸检测、假体呈现攻击检测、人脸注册、管理功能、附加功f)更改了性能要求(见第6章,2013年版的5.2)及其试验方法(见9.3,2013年版的6.3).增加了 能等内容(见5.1~5.4、5.6、5.7、5.9).图像采集性能、距离与角度、环境照度适应性、防假体呈现攻击失败率、存储容量等性能(见6.1~6.5);史改广注册失败率(见6.6,2013年版的5.2.1);增加广识别性能(见6.7);史改广平均响应时间(见6.8,2013年版的5.2.3).h)增加了安全要求(见第7章). g)更改了安全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要求(见6.9.2013年版的5.3).i)增加了标识要求(见第8章).j)增加了规范性附录临时人员注册单元要求(见附录A).k)增加了规范性附录设备标识(见附录B).1)增加了规范性附录人脸测试数据库要求(见附录C).

m)增加了规范性附录错误接受率及错误拒绝率试验方法(见附录D).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应用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00/SC 2)提出并归口.

大学、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北 本文件起草单位: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安全技术防范与视频应用管理处、西湖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奇安信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厦门立林科技有限公司、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石数字技术成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像素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视得安罗格朗电子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游寒旭、戎玲、程莎莎、李子青、王恒、罗彬、雷震、史泽鸿、刘宇馨、李跃、王远春、

GA/T 1093-2023

叶胜、施国鹏、张鑫、张达勇、范志鸿.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013年首次发布为GA/T1093-2013;一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④本站仅收取资料上传人设置的下载费中的一部分分成,用以平摊存储及运营成本。本站仅为用户提供资料分享平台,且会员之间资料免费共享(平台无费用分成),不提供其他经营性业务。
投稿会员:cook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