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J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部标准 QJ1612-89 低温阀门介质试验方法 1989-01-04发布 1989-08-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部标准 QJ1612-89 低温阀门介质试验方法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低温阀门介质试验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导弹,运载火箭所用的低温阀门的介质试验.地面设备所用的低温阀门 也可参照进行. 2引用标准 QJ918导管弯曲半径 QJ1610阀门气体泄漏率分级及其检测 3试验设备 3.1材料 低介质试验设备,管道的材料应选用错、不锈钢(1C18Ni9Ti)氟塑料等,而不得使用 低温冷脆的碳钢等. 3.2管路 3.2.1液氢、液氧的输送管路的弯曲半径应为QJ918规定的最大弯曲半径. 3.2.2管路连接应尽量采用焊接. 3.2.3管路结构应留有充分的低温收缩余地. 3.3过滤器 低温阀门试验系统中必须安置过滤器,其过滤精度不大了104m. 3.4安全阀 试验系统内如存在死腔,为安全起见,应安置安全阀. 3.5通风 液氢低温阀门试验时,必须安置通风设备. 3.6控制气源 在液氢低温阀门试验时,所用控制气休必须是氨气,在液气低温阀门试验时,所用控制 气体可以是氮气或氮气. 4试验准备 4.1氮质谱检漏 航天工业部1989-01-04批准 1989-08-01实施 1 QJ1612-89 每台低温阀门在试验前均应进行氮质谱检漏. 4.1.1检测方法 低温阀门气体外泄率检测方法按QJ1610的5.4.2条进行. 4.1.2要求 航天用低温阀门每个密封面上的泄漏率应小于QJ1610表1中规定的Ⅱ级;地面设备 用低温阀门每个密封面上的泄漏率应小于QJ1610表1中规定的V级: 4.2绝热 用于低温介质试验与贮存的容器,管路、阀门都应进行绝热.可用抽空外层夹套的办法 来获得不大于0.013Pa的真空绝热,也可采用绝热材料,塑料发泡进行绝热.发泡厚度应 不小于20mm 发泡外形不作要求. 4.3吹除、置换和气封 试验前,应用氮气对试验系统进行吹除和置换,以排除试验系统内的空气. 介质为液氧的低温阀门,也可用氮气进行吹除和置换. 吹除和置换时应使阀门处于打开状态,用0.3~0.5MPa压力的氮气进行吹除,吹 除时间为1min.吹除完毕后,系统和阀门的管接头均应与大气漏绝,进行气封,以免空气进 入系统和润门内腔. 4.4预冷 打开低温阀门,试验系统通入工作介质.随着预冷时间的增加,试验系统的温度不断下 降.当系统泄出口冒出液氢或液氧后,仍需再通入5min(液氢可减少到1min) 才认为预 冷结束, 4.5测压 试验时,可用低温压力传感器或压力表进行测压.当用压力表进行测压时,压力表引出 管路应加长,其长度以靠近压力表的管路表面不产生霜冻为限. 4.6测温 试验时,需用低温传感器对阀门进口的介质进行测沮,当以液氢为介质进行试验时,实 测温度须低于-253℃,当以液氧为介质进行试验时,实测温度应低于-183℃(在阀门 壳体上测温时,所测温度允许比低温介质温度高2~6℃), 5试验方法 5.1内泄漏检查 内泄漏检杏按QJ1610的5.2.1;从阀门进Π通入低温介质(液氢或液氧)时,试验压 力与工作压力相同.关闭阀门,从阀门出口进行内泄漏检查,保持5mn.内泄漏检查示意 图如下图所示.当进行内泄漏测试时,应关闭预冷泄出管,打开测试细管.所测气体的流量 或气泡数即为阀门的内泄漏值.内泄漏率均不大于9.869Pam3/s. 5.2灵活性检查 对阀门打开、关闭3次,检查阀门的灵活性,阀门开、...
推荐内容/By 规范库
-
GB/T 46513-2025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低温性能测试方法.pdf
-
GB/T 3048.11-2025 电线电缆电性能试验方法 第11部分:介质损耗角正切试验.pdf
-
GB/T 21788-2025 化学品 慢性毒性与致癌性联合试验方法.pdf
-
GB/T 14999.1-2025 高温合金检验方法 第1部分:低倍组织.pdf
-
GB/T 12137-2025 气瓶气密性试验方法.pdf
-
安全管理人员复审试题库514道试题配套答案.docx
-
SN/T 4778-2017 出口花粉中链霉素和双氢链霉素的测定方法 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pdf
-
SN/T 4777-2017 出口茶叶中蒽醌残留量的检测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质谱法.pdf
-
SN/T 4426-2016 出口食品加工卫生表面取样技术方法.pdf
-
SN/T 3536.2-2017 出口食品中酸性橙Ⅱ号的检测方法 第2部分:液相色谱-质谱/质谱法.pdf
-
SB/T 10928-2012 易腐食品冷藏链温度检测方法.pdf
-
QB/T 4852-2015 起泡葡萄酒中二氧化碳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13C-12C)测定方法 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法.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