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150 B5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6621-2011 日本对虾 Kurumaprawn 2011-06-16发布 2011-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26621-201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萍、李健、孔杰、刘志鸿、庄志猛、张岩、王清印。
GB/T 26621-2011 日本对虾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日本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的主要外部形态构造特征、生长与繁殖、遗传学 特性以及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日本对虾的种质检测和鉴定。
2学名与分类 2.1学名 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Bate,1988)。
2.2分类位置 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对虾科(Penaeidae),囊对虾属(Marsupenaeus)。
3主要形态构造特征 3.1外部特征 日本对虾甲壳光滑无毛,体上有十几条棕色和兰色相间的横带。
附肢呈黄色,尾肢后部色泽鲜艳、 呈鲜兰色和黄色,边缘呈红色。
额角侧沟很深,延伸至头胸甲的后缘。
额角后脊较额角侧沟宽,具中央 沟。
尾节背面有深的纵沟,末端尖,两侧有3对细小活动刺。
肝脊和额胃脊明显。
日本对虾的外部形态见图1。
图1日本对虾外部形态 雄虾第1腹肢的内肢变形特化成交接器,呈倒钟形,中叶末端形成横圆突起折向腹面,显著超出侧 叶末端,顶端稍圆,雄性交接器见图2。
雄性附肢由2节构成,末端鳞片状,近乎椭圆形,长约为宽的 2倍,边缘着生细端刺。
雌虾第4对和第5对步足之间基部的腹甲上,有一囊状交接器为纳精囊,前端开口,其前方有一圆 突,见图3。
GB/T26621-2011 图2日本对虾雄性交接器(2.背面;1.腹面) 2mm 图3日本对虾雌性交接器 3.2可量性状 3.2.1第1触角柄第1节的柄刺和外缘末端刺小而尖细,内侧附肢伸至第1节末,末节约为第2节长 度的1/3;第1触角触鞭很短,仅为头胸甲长的1/4,上鞭稍长于下鞭。
3.2.2第2触角鳞片末缘略超出额角的末端,其触鞭长度约为体长的1.5倍。
3.2.3第3颚足细长。
雄性超出第1触角柄基节末端;雌性较短,不到末端;指节细小,雄性约为掌节 长的1/2,雌性约为指节长的2/3。
3.2.4眼胃脊明显,占自眼眶边缘至肝刺间距离的3/5。
3.3可数性状 额角齿式:上额角齿数/下额角齿数为8~10/1~2。
GB/T 26621-2011 4生长繁殖特性 4.1生长 由于雌雄对虾性成熟时间不同,因而雌雄对虾的生长类型显著不同。
雌性、雄性日本对虾在南海北 部自然海区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以式(1)和式(2)表示。
W=6.378×10-6L3.116 W=9.949×10-6L3.025 式中: W-体重,单位为克(g); L一-体长,单位为毫米(mm)。
4.2繁殖 4.2.1生物学最小型 性成熟的最小体长为118mm,最小体重为20g。
4.2.2交配与产卵 日本对虾产卵期较长,南海北部群体2月至8月均有性成熟个体出现,产卵高峰期在2月至5月。
在10月上旬至11月初雌虾最后一次蜕皮后进行交配,交配时雄虾将精荚投入雌虾交接器纳精囊内,外 覆翼状精荚栓。
翌年春季产卵,纳精囊内精子与卵子同时排出。
卵粒直径0.26mm~0.28mm,为沉 性卵,呈灰绿色或浅褐色。
受精后卵膜举起,卵膜径0.33mm~0.44mm。
4.2.3怀卵量 发育成熟的亲虾在水温升至26℃左右开始产卵,为多次产卵。
雌虾怀卵量20×10粒~ 50×10粒。
5遗传学特性 5.1染色体数目 日本对虾的染色体数目为2n=86。
5.2生化遗传学特性 5.2.1同工酶图谱 日本对虾成体肌肉中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电泳图谱见图4,表现为一条酶带。
图4日本对虾肌肉LDH同工酶电泳图谱 5.2.2群体遗传变异范围 日本对虾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18.2%;平均杂合度的观测值为0.1042土0.0045。
6检测方法 6.1染色体的检测 6.1.1染色体的制备 6.1.1.1日本对虾胚胎或幼体放人含0.02%秋水仙素的海水中培养3h~4h。
6.1.1.2移去海水,加入0.075mol/L氯化钾溶液中室温下处理20min~30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