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
SC/T8098-94
代替SC98--82
渔船电缆敷设技术要求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渔船电缆的敷设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渔船,渔业辅助船可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CB*323电缆管、电缆简和灌注式电缆盒CB*389电缆衬套CB'785电缆模料函CB*1113包塑金属电缆扎带CB*3125船用金属电缆扎带CB*3126船用非金属电缆扎带CB'3223电缆接地夹箍
3电缆敷设前的准备工作
样及技术文件.
3.2按上述施工图纸及技术文件准备好各种电缆敷设用的安装件、紧固件及必须的施工工具.
3.3根据电缆表册进行电缆切割备料.
3.4按照电缆敷设施工图样及预先配制的紧固件、安装件的尺寸进行实船定位,划出电缆紧固件、预制件的烧焊位置及电缆框、电缆簡、填料函等的开孔位置及尺寸.
4贯通件、紧固件的安装
4.1严格按照施工图样规定的位置和尺寸施工.开孔一般应为圆形或腰圆形.当设置电缆框、电缆筒或电缆管时,开孔应当相称,不宜过大.
4.1.1在甲板纵桁、腹板上开孔,见图1.
图1
1--甲板;2-横梁:3-孔;4-纵桁、腹板;5-纵桁面板
4.1.1.1开孔高度6不得超过纵桁腹板高度B的50%,开孔宽度L不得超过骨材间距L的50%,否则应予强度补偿.开孔端部应尽量做到与横梁穿过的切口边缘等距离;开孔边缘至纵桁面板的距离h应不小于纵桁腹板高度的40%.
4.1.1.2开孔应分散,不能同时密集在邻近的纵骨间距或肋距内,如需开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孔时,应沿水平方向布置,但孔的宽度之和不得超过纵骨间距或肋骨间距的二分之一.如开孔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应予以强度补偿.
4.1.2甲板上开孔
4.1.2.1在甲板上开孔,若开孔形状为椭圆形或腰形时,其长轴应尽量沿首尾线方向,且开孔的长宽比不小于2,以保证在相同的开孔面积情况下,尽量减小沿船宽方向的开孔宽度.
4.1.2.2在船中二分之一船长的区域内强力甲板上开孔,沿船宽方向的开孔尺寸不得超过舱口边线至船边距离的6%.在其他处所甲板上开椭圆形腰圆形孔,开孔尺寸不得超过舱口边线至船边距离的9%.如开孔不符合上述规定时应予以补偿.强度补偿的要求见附录A.
4.1.3禁止开孔的部位
船体结构有些部位是禁止开孔的,禁止开孔的部位见附录B.
4.2紧固件、组装件及贯通件的焊接
4.2.1紧固件、组装件的焊接应牢靠,应能保证电缆在紧固和使用时不致脱焊,L型电缆支架应双边满焊.
4.2.2紧固件及组装件的底脚,不得焊接在上层连续甲板以下的船壳板上.
4.2.3组装件或扁钢支架直接安装在横梁或肋骨上时,则与第一横梁或肋骨接触处均应焊牢.
4.2.4对开孔处兼做强度补偿的电缆框应沿电缆框四周单面连续焊接,以保证强度.如开孔不需做强度补偿及无特殊要求时,其设置的电缆框允许用间接焊接.
4.2.5电缆填料函或电缆筒、填料盒、电缆围板等防火水密安装件,应采用沿四周单面连续焊接,以保证水密,焊接完毕后清除焊渣,检查焊缝的水密性.
与舱壁的焊接,均应保证水密,并有防蚀措施.
5电缆敷设的基本要求
5.1电缆敷设应尽可能平直且易于检修.5.1.1主干电缆暗式敷设时,敷设路径上的封闭板必须便于开启.5.1.2如电缆线路的分支、接线盒为暗式安装时,则封闭板必须便于开启,并有耐久标记.
5.1.3施工中如发现电缆太短,严禁采用线头对接的方法连接,应重新换线,若不能换线则应采用接线
盒连接,在室外严禁用电缆接头.
5.1.4不应将电缆敷设在隔热或隔音绝缘层内,亦不应在电缆上喷涂泡沫塑料.冷藏舱、锅炉舱等处的电缆应全部明线敷设.
5.2电缆敷设
5.2.1不得在易受机械损伤的场所敷设电缆,如不能避免则应加金属罩或电缆管子予以保护.
5.2.2不得在可动、可拆的场所敷设电缆,以防损伤电缆.
5.2.3电缆在穿过甲板时,必须用金属管、电缆简或电缆围板防护,材料厚度不应小于3mm并采取防蚀措施.
5.2.4若电缆通过舱底花钢板下敷设时,应有防止油水浸渍及机械损伤的措施(一-般情况采用镀锌铁管),其两端高出花钢板的应以填料封闭.
5.3电缆在鱼舱和冷藏舱的敷设
5.3.1电缆在鱼舱和冷藏舱敷设,必须具有不透性且能防止机械损伤的护套保护.
5.3.2鱼舱和冷藏舱的电缆应明线敷设,明设在鱼舱的电缆应设活络护罩.敷设在冷藏鱼舱的电缆应有预防措施,以防止沿电缆放置临时悬挂物体的铁钩.
5.3.3鱼舱和冷藏鱼舱中,固定电缆的金属支承件,均应镀锌或其它防蚀措施.
5.3.4穿过鱼舱、冷藏鱼舱,热绝缘层的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管内.管子两端须设置水密填料函.
5.4电缆应尽量远离热源敷设,一般不应小于80~100mm空间距离.电缆的工作环境温度比电缆的最高允许环境温度应低10℃.
5.5电缆敷设应防止潮气凝结和油水的影响.
5.6应避免在易燃、易爆和有腐蚀性气体影响的场所(如蓄电池舱)敷设电缆.上述场所必不可少的照明电缆应敷设在金属管内.
表1
电缆结构 电缆外径D最小弯曲内半径绝缘 外护层 mm金属护套、铠装和编织层 任何 6D热塑性材料和 ≤25 4D弹性材料 其他保护层>25 6D矿物 硬金属护层 任何 6D
5.8下列电缆应尽量避免在一起敷设.
5.8.1具有不同允许最高工作温度的电缆不应敷设在一起,如此种成束敷设不可避免时,则任何一根电缆的工作温度不应达到高于该束中温度定额最低的电缆所允许的温度.
5.8.2具有不同护套或覆盖层的电缆,若敷设时可能损坏其他电缆的护套或覆盖层.
5.8.3要求两路供电的重要电气设备,则两路电缆应尽可能在水平及垂直方向远离敷设.在双台重要电气设备的情况下,其电源和控制电缆应尽可能在水平及垂直方向远离敷设.
5.8.4主操舵装置如设有两套独立控制系统时,则两套系统自驾驶室至舵机舱的电缆应尽可能相互远离分开敷设.
5.9电缆成束敷设时,应考虑电缆的散热,以免影响载流量.
5.9.1电缆束的横截面应敷设成矩形,避免圆形或方形,其矩形长宽比应不小于3:1.
5.9.2电缆束的敷设层数一般不应多于两层,其厚度不应大于50mm.
5.9.3电缆禁止穿过无线电室,如不能避免时,应采用屏蔽护套电缆.
6电缆的紧固
6.1扎带紧固电缆的基本型式
6.1.1用U型电缆支架紧固电缆,见图2.
图2
1--电缆扎带;2-电缆;3--U型电缆支架;4-支腿;5-角钢;6一底脚;7--螺栓、螺母6.1.2用L型支架紧固电缆,见图3.
图3
1-底脚;2-角钢;3--L型电缆支架;4-电缆扎带;5-电缆
6.1.3用山字型支架紧固电缆,见图4.
图4
1-底脚;2-角;3--山字型支架;4-电缆扎带;5-电缆;6--钢管
6.1.4用扁钢支架紧固电缆,见图5.
6.1.5用U型紧钩紧固电缆,见图6.
6.1.6在桥形板上紧固电缆,见图7.
6.1.7在木质封闭板上直接紧固电缆,见图8.
图5
1-电缆;2-电缆扎带;3-扁钢
图6
1-底脚;2-角钢;3-螺栓;4-U型紧钩;5电缆
图7
1-桥形板;2-电缆卡;3一电缆;4-螺钉、螺母
图8
1木螺钉;2-电缆卡;3一电缆;4-木质封闭板
6.2相邻电缆紧固件的间距,应按电缆外径、类型和敷设场所的振动情况适当地选择,但不应超过表2的数值,对于垂直敷设的电缆,表中所列的间距数值可以增加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