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SMT HJ002-2025 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法.pdf

CSMT,HJ002,团体标准
文档页数:14
文档大小:442.76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团体标准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T/CSMT-HJ002-2025

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 差分吸收 激光雷达法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measurement methoddifferentialabsorptionlidarmethod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发布 出版

目次

前言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测量目标5测量原理及系统组成5.1温室气体排放速率测量原理5.2测量系统 5.3工作条件5.4性能指标6测量方法6.1测量准备6.2测量实施6.3结果计算6.4结果表示7报告格式8测量数据与质量控制8.1测量数据要求8.2数据质量控制要求9系统维护要求 9.1系统校准9.2质量控制文件A.1温室气体排放量测量原理A.2差分吸收激光雷达距离分辨浓度分布测量A.3气象参数测量原理附录B(资料性)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报告(参考格式)附录C(资料性)标准气室测量单元 10参考文献 1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广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山东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鄂尔多斯市检验检测中心、东营市河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聊城市检验检测中心、四川省成都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空天碳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福建瑞碳光电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湖州新能源云碳中和研 究院、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威金亮、汪洪军、武亮、郑明月、付博亚、周军红、孙磐、郭波、王星、杨晨辉、张海港、岳建疆、章振、余赛芬、胡宇鑫、宋海宾、杜凯伦、张文斌、王函韵、张佳楠.

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方法差分吸收 激光雷达法

1范围

原理及系统组成、测量方法、测量报告格式、测量数据与质量控制,规定了系统维护要求. 本文件界定了基于差分吸收激光雷达法的温室气体排放测量的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测量目标、测量

本文件适用于企业或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速率的直接测量.

注1:本方法可用于快速部署目标区域温室气体排放的非接触测量.注2:本方法适用于温室气体排政短期内快速核查测量,以一段时间内测量平均值评估目标区域温室气体整体排放 情况注3:本文件的温室气体指的是全业或区域CH和CO:.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

大气层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能够吸收和散发由地球表面、大气层和云层所产生的波长在红外光谱内的辐射的气态成分.

[来源:GB/T32150-2015.3.1]

3.2

差分吸收激光需达法differential absorptionlidar method

一种基于差分吸收技术的气体浓度遥感探测方法,激光雷达发射一对波长差很小的短脉冲激光,激光波长分别对应待测气体的强吸收处和弱吸收处,两束激光经过气体吸收和大气后向散射返回接收单元,通过比较两束后向散射激光信号的差异,实现气体空间浓度分布测量.

3.3

距离分拼浓度分布distance-resolved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s

大气中某种气体在不同距离上的浓度变化信息.

3.4

排放速率emissionrate

1h内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的质量.[来源:GB16297-1996 3.3,有修改]

注:单位为千克每小时(kg/b).

3.5

无组织排放fugitive emission

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

T/CSMT-HJ002-2025

注:包括开放式作业场所途散以及通过缝隙、通风口、效开门窗和类似开口(孔>的排放等.[来源:GB 41618-2022 3.7]

3.6

系统盲区systemblindregion

注:在离激光需达非常近的一段距离范围内发射激光的后向散射信号不在接收单元的接收视场范围内激光雷达 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探测过程中,由于系统自身特性,无法准确获取有效探测数据的区域.无法实现探测信号的准确收集,在这一段距离内激光雷达系统无法实现气体浓度准确测量.

3.7

标准气室standard gas cell

用于填充标准气体的密封容器,两侧端口有通过激光的光学玻璃窗口.注:标准气室具备激光波长监测功能.

4测量目标

利用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实现对目标区域温室气体排放(包含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直接的测量.通过温室气体空间浓度分布测量和气象信息同步测量,获得目标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速率.

5测量原理及系统组成

5.1温室气体排放速率测量原理

温室气体排放速率测量原理是由温室气体空间浓度分布测量结合气象信息获得,详见附录A.

5.2测量系统

5.2.1测量系统组成

处理单元、数据单元(采集、控制和分析)、气象测量单元和其他辅助单元组成. 温室气体排放测量差分吸收激光雷达系统由激光发射单元、扫描单元、接收单元、光电转换和信号

5.2.2激光发射单元

激光发射单元将激光进行准直、扩束和反射到扫描单元,包括激光器、扩束器和反射镜.

5.2.3扫描单元

扫描单元是能够将激光指向目标区域的设备,具备水平360°和垂直180°旋转的功能,通常是由两个较大的反射镜和相关的机械设备组成.

5.2.4接收单元

接收单元是收集微弱的散射光信号到探测器的单元,主要由接收望远镜和反射镜组成.

5.2.5光电转换和信号处理单元

光电转换和信号处理单元是将收集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进行放大和去噪,主要由光电探测器、放大器和滤波器组成.

5.2.6数据单元(采集、控制和分析)

2 数据单元(采集、控制和分析)是对电信号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并对整个系统各单元之间协同运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丝雨へい飘渺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